时间:2023-08-11 17:01:3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1-0064-01
在新课标下,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思路为:模块与专题相结合,同时也把中国史与外国史相联系,采取必修和选修相协调的课程结构。其特点为:模块相对独立,但教学内容总体整合。所以,面对这一全新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对教材的适应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就教学过程中体现教学课改精神,如何进行教学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专题史教学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和以往的中学历史教学内容有所不同,给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所以,专题史教学设计的探讨一定会给我们的教学困惑提供帮助。
那么,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注意哪些情况呢?
一、要对学生学习专题史的状况进行调查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人为本,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所以,我们要对学生在学习专题史的情况进行调查。通过在学生中间调查的结果,我们发现,学生对高中历史新教材不适应的原因如下:
1.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在新的教材中,由于过高地估量了学生在初中时所学的历史知识,所以在编写教材时,打破了传统的题材体例,不再采用通史体例,而是把历史知识分成了政治史、经济史以及文化史等模块。由于专题史的跨度大,教学内容跳跃性大,分割性也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一时不能适应这种教材模式,无法把初中历史知识和高中知识点进行连贯,就好像是运动员在攀崖时没有工具一样,运动员无法爬上去。可想而知,高中生在学习专题时对知识体系难以进行储备。
2.在传统的教材中,它的编写是以时间为体系的,新教材没有系统的思路。教师在授课后,学生对这么复杂的专题在短时间内根本无法理清头绪,头脑中一片混杂。在旧知识还没理清之际,教师又朝着下一个专题史迈进了,这样的学习,学生无法在时间上完成复杂的专题知识整理,教学内容的专业化及时间、空间跨度大,使学生的学习难度增大了好几倍,学生的学习难度也就增大了。
面对这样的调查情况,笔者根据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特把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初探策略提出来,供大家商榷。
二、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1.在设计时要注意初高中历史知识的衔接。学生在初中时期学习历史一般是以时间为顺序的,他们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时,根本不会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专题归纳,事件与事件之间不会进行联系。可是在学习高中历史时,已经完全打破了以时间为顺序的编写,只是编写专题史,这就要求学生要具有深化知识点,要具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及归纳能力。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克服初高中历史教材不能衔接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适应能力的问题,要考虑到教学内容重复率高的问题,要利用通史体和专题体的特点,让这两种教材取长补短,在设计时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搭建一个合理的历史知识结构平台。
高中历史教材虽然是以专题史为编写基础,但是在每个专题编写时,却是以时间顺序为体系的。所以,我们也可以抓住这个特点把教学设计写好。例如,在中,就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先探讨“”,然后再探讨“”等。在讲“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时,教材中就需要学生从夏到清朝各朝代的大致演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因此,在上每一节新课时,为了使学生适应专题史的学习,我都尽可能地把时间顺序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高中历史专题史的学习兴趣不减,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一章第四课第一小节《土地制度的演变》中,编者在文中只是简单原始社会、春秋时期等的土地制度,而对于我国封建制度全盛的唐宋明时期的土地制度并没有进行详细的介绍,我在教学中,广泛引用资源,把唐宋明等朝代的土地制度一一列出来,使学生明确这些朝代中的土地制度都促进当时的经济发展。而这种适当的穿插教学既是知识的衔接又是历史兴趣的衔接。其次,为了加强学生的历史空间观念,教师也应在现有教材基础之上,关注专题纵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和横向知识结构的联系性,从而引导学生探究表达、记忆和构建历史空间体系的策略。
2.在教学设计时要活用教材。
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设计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树立“教材观”的新课程理念,教材是“死”的,人的教学活动是“活”的。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时务必确立由“教”教材向“活用”教材此理念出发。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资源之一,而并不是唯一资源,所以教师在利用教材时要把教材和其它教学资源整合利用,充分利用并发掘其特点。这正好符合新教材的使用理念:“不是教教材(课本),而是用教材(课本)”。所以,教师在明确教学目标开始设计具体的教学方案时,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灵活性地利用教材,使教材成为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资源。对历史现象进行探讨时要由表象入手,最后落实到对事物属性及本质的探究,理解事物本质含义。如失败,直接原因是篡夺,主要原因包括革命党人的妥协等方面,根本原因则可以推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它决定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当然,在高中历史新课程专题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如果完全按照教材的思路去进行教学,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一部分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在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教材编写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心理特点,合理调整教材体系,“未雨绸缪”,做好教学设计,充分备课,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参考文献:
[1]周娜娜.强化高中历史专题史教学,提高课堂效率[J].科学大众 科学教育.2009(9).35-36
1.1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兴趣不浓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就高中的历史学习而言,需要学生能够有很高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但是在实际的历史学习中,高中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不是很浓。历史教材具有抽象性,很容易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因为课程的枯燥出现厌学的现象。比如,教材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历史事件或者战争、或者王朝的建立,往往通过几个数字、几段文字来进行描述,但是几个历史事件之间没有很好的连贯和贯穿,学生听起来很模糊,对其兴味索然,使学生很快地出现厌学心理,老师的传授解惑并没有影响和渗透到学生的心里,教师只是单纯的起到主导作用,而学生的主体作用完全没有得到发挥,这就失去了新课标的目的和改革的意义了。
1.2教师对历史教学讲解不够系统化
由于高中的历史学科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就决定了高中历史教师在讲课和教学设计时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系统性;由于历史事件安排比较分散,同时受历史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专业修养的局限和影响,这就使得教师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不能合理运用教材,不能清晰把握历史事件的脉络,分析历史现象的共性与个性,也不能灵活运用教学技巧,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地讲授历史知识,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觉得没有逻辑性,分不清具体事件和现象间的联系和区别。学生无法认识到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性和地位,也就没法正确的掌握历史学科的学习方法。
2新课标下高中历史教学的设计
2.1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新课标理念提出,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对于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设日来说,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学习的内在潜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提供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情境教学、讨论教学来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比如在讲秦始皇大一统时,根据大一统实现的条件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以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采用教师讲学生记的模式,虽然形式上完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实际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上,并没有达到充分吸收和熟练运用。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讲解秦一统天下的背景、时间,实现大一统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经济上的措施,并结合秦国时期的商鞍变法,由学生挖掘出实现大一统的条件。这样,不仅坚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使得学生掌握一个国家建立的条件,对日后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2合理安排高中历史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中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储备,还要具备理解把握教材、分析教材,合理安排教学设计的能力。在新课标的理念引导下,高中的历史教师更应当合理安排历史的教学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脉络的把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成绩,提高高中历史的教学质量。比如,高三的老师在讲科举制时,可以联系时下的高考,讲述古代的科举制。其教学设计没必要采用一个朝代一个朝代那样硬性模式的讲解,而是可以采用“穿线”的模式,列出科举制从隋朝建立一直到清朝灭亡这样一个历史脉络,介绍科举制建立、发展、成熟到取消的过程。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每个朝代在科举制的实施上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作用和影响有哪些。这种“穿线”的方法,就是运用单元间的联系与共性总结出来的方法。看得出来,总体的思路比较清晰,教学设计科学合理,学生能够很快地掌握这一知识的要领。利用单元和事件间的联系去学习,这对教师来说是一种科学的教学设计安排,可以突破了教学上出现的壁垒和障碍,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学习历史兴趣,对其进行有效性学习提供不少帮助。
2.3教学设计要符合教学目标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也是历史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最主要的依据。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了解该单元的特点后,才能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之后才是整个课程的课时安排和课程具体设计。教师需要细致地研究新课标,掌握新课程的性质和理念,学习新的教学思路,进行三个维度的把握,分析出教学目标,从而进朽详牛学有效的教学设计。
3总结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历史学习是一个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能够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注重探究式学习,勇于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乐于同他人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等。据此,我们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要树立正确的设计理念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这是成功的教学设计的前提。应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已具备的思想素质、智力能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作用,把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学会学习”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考虑点。教师要重视“主导”作用,特别是采取现代教育技术引导学生。
2.充分体现民主与尊重
教学方法要民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教学行为要民主,教态要和谐、平易近人,多与学生“商量”,多提“建议”,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
3.树立开放意识
在教学内容方面要求置中国历史于世界环境之中,从更为广阔的领域来认识中国历史和文化,以更为现实的观点来讲解世界历史和文化;适度向教材以外拓宽,引入体现时代性的史学新信息,加强与其他学科间交叉渗透结合。允许并鼓励学生多视角、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尤其是发散思维;树立正确的国际意识,增强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的意识;在教学方式上要打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因教学对象、内容、环境等方面的不同而变化,并注意由课内校内延伸到课外校外。
4.遵循发展性原则
要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研究学生的认知障碍,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在自觉地参与学习的过程中重视自身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培养;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健全的人格,具有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民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设计具体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上
严格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情况,全面整合教学资源和落实“三维目标”。比如,新教材一方面加强经济史、文化史,尤其是科技史的内容,另一方面简化了事件的过程或历史现象的描述,加强了宏观知识和理性知识,这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的。在教育实践中,我们不能把用于开拓学生视野的教学内容自成体系,层层加码,把增加或删去的点,扩大成线,连成面;这种把广阔分散的点变成专深严密的线的做法,势必加重学生的负担。所以一个最佳的教学设计,必须正确认识系统性。又如,能力目标方面,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寻找学生由知识障碍、能力障碍和情感障碍所引起的矛盾,并且提供一种消除这些矛盾的捷径。历史教师必须从应试的模式影响中解脱出来,在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个性、兴趣和才能。这样才能设计出最佳效果的教学方案。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完整、准确地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难点的确定,对于教学来说至关重要,它关系到教师对教材的组织、内容的调整及资料的选择。分清重点、难点可以帮助学生从复杂纷繁的历史过程中理出头绪,抓住中心环节,从典型的历史事件中看到历史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清重点、难点,是设计最佳教学方案的关键。就传统的观点,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材中体现历史基本线索、主要环节的那部分内容,教学难点就是教材中学生较难理解、较难掌握的那部分内容。而新课程标准更注重三维目标的达成,因此,在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时应理解为不仅包括学生知识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也应包含学习方法与情感体验等方面。在使用教材时,教师必须重新审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只有认准教学重点难点,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3.在教学过程设计上
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教学方式科学化、合理化、多样化。讲授法、情境再现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法等是常用方法,各种教学方法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具体来说,“讲授法”是一种最传统最基本的历史教学方式了,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方式仍然有它的特点和优点。但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因此,根据学科特征,我在教学设计中常用设计问题串的方法以引起学生兴趣,并引导他们进行合作性探究。例如,在《开辟新航路》这一课的导入时,设置以下问题串:(1)15世纪以前东西方是否有联系?怎样联系?(2)为何15世纪晚期,西方人要主动开辟航路?(3)这条航路“新”在何处?通过以上问题串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同时也突出了本课的重点。
一、新课程改革对乡土历史教学的要求
所谓的乡土历史就是指某个地区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乡土历史包含了某个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文史古迹、地方特色文化等。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又一轮改革浪潮下,高中的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知识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说明了我国历史课程改革的乡土化趋势,进一步要求各地区高中历史教学要充分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本地的历史课程,充分分析本地的教育发展和乡土历史状况,充分结合本地教育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关联,针对当地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以维护本地自然和文化和谐发展为宗旨,为当地的环境保护和文物保护事业献计献策。让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和历史资源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乡土历史文化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1.加强对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甄别和筛选
在高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中除了一些较少的当地地理、民俗文化素材外,主要以当地的历史资料为主,但是地方史志大多来源于“民间”,从而导致所收集的一些当地史学观念、历史素材、信息解读以及相关的逻辑推算会存在一些偏差和错误,除此之外由于当地民众不正确的乡土历史观念,使得一些真实的“历史”面貌无法恢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土资源的运用。在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的历史有一个真实、深入、全面的认识,就必须要对这些历史素材进行充分地甄别辨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保证历史的真实性。历史缺乏真实性,也就失去了历史的意义。二是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从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历史观念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从不同的史观角度来认识历史,所呈现的历史也就不同,因此,我们必须要从不同的史观综合地审视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历史的全貌。
2.综合运用与提升乡土历史文化教学的价值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乡土历史资源的教学价值,可以更好的完成历史教学的总体目标。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运用各种历史教学素材,充分发挥各种素材的历史教学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乡土历史的教学效能。在充分认清乡土资源和其他资源的教学价值的基础上,分类选择、优化配置。很多乡土资源信息十分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核心概念,充分发挥乡土资源的教学辅助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乡土资源都优于其他的素材,由于乡土资源的一些特性,其资源的来源、收集、整理过程不够完善等问题,一些资源和主干知识连接不够充分,对于一些乡土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地甄选和分析。因此,在选择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谨慎。在历史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以南通为例,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南通得天独厚的历史遗迹、博物馆等乡土历史资源为设计的材料,在讲解“京剧的产生与发展”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伶工学社―――第一所戏曲学校”这一南通历史材料进行充实。
3.优化与创新乡土历史文化运用的模式
乡土历史文化运用于教学设计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要素:全面体现历史学科化;明确选择目的;要有思维含量;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乡土文化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重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思维的开放性以及综合思维能力,从而保证课堂的优质、高效,杜绝懒散、“放羊”现象产生。乡土研究课程的学习评价主要坚持发展性、开放性以及综合性。努力使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完美结合。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高中历史教学 教学设计策略
1.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更新,历史教师的任课要求也有了很大变化,因此,一些习惯传统授课模式的教师无所适从,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改的教学目的,完善教学理念。在这个背景下,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的历史任课素质,探索新的教学思路,摸索最符合新课改要求下的教学模式,将自己储备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有效地传达给学生,成为贯彻高中历史课程教学的新要求[1]。因此,教师如何在适应新形势的情况下,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教学理念、实践能力,从而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历史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2]。笔者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对高中历史教学现状进行了理性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策略。
2.高中历史教学现状的理性反思
随着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各高校纷纷为教师配备计算机设备,应用多媒体、幻灯片等进行教学。这的确为教师提供了很大方便,同时减少了教师写板书的时间,教师只需按照幻灯片所准备的课程教学即可。但是,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由于历史的抽象性,学生对时间的概念模糊,不能建立良好的历史时间框架,导致教师的历史授课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加之借助多媒体的有限性,教师只是将幻灯片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不能充分发挥灵活多变的教学技巧,导致学生对课本知识达不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反思自己,一味应用这种“高科技”设备授课,能否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是否会有所提高?不言而喻,历史这门课程,本该借助相关历史事件、历史背景活跃课堂活动氛围,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依赖多媒体这种教学模式,就必然使我们的历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教师单方面授课,只能达到完成课堂任务的目的,而学生却被动地接受知识,知识得不到良好吸收,更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教学的要求。因此,如何避免学生及家长对历史课程的忽视,熟知历史是了解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从而培养自身的性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前提,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3.高中历史教学对策的合理构建
(1)改变传统的多媒体教学模式,通过添加新元素辅助教学。新时代的历史教学不仅仅要应用多媒体教学,更要呈现出教学方式内容的多样化、科学化:体现在不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更注重培养学生接受、吸收和反馈知识的能力,从而达到“我接受―我学习―我喜欢”的教学效果。加强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我发挥的平台,发挥其自主想象力,激发学生自由探讨对历史事件的看法,培养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资料,谈谈对历史事件的基本看法,并根据课堂需要进行辩论,将一些历史事件、社会热点、人文素养融入我们的现实生活当中,让学生在自我学习、自我参与、自我讨论的过程中对历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2)应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授课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引导学生参加到课堂学习活动中。特别在21世纪的今天,信息资源极度发达,只要教师正确指导,每位学生都能从自己的生活中发掘更多的教学资源;提供更多与历史课程相关的信息、文化及背景环境,让每位学生都发挥自己的优势,投入历史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关注历史事件,总结各大历史事件的经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并结合新时代的人文素养,教育学生理国。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引起他们对历史课堂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提高历史课堂的授课效率。
4.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教学设计
如今历史教材的编排,多因版本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编排顺序,而有些历史教科书并不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前后的顺序排版的。因此,如果教师仅仅根据教材的编排顺序就不会灵活变通地进行授课,不仅会增加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及事件变化的理解难度,更不利于增强授课效果,达不到新课改对历史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可斟酌自己的授课内容,灵活安排自己的授课顺序,对相关历史事件进行扩展和补充。为历史事件的发展顺序提供一个适宜的框架结构,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了解、学习历史事件,从而以有背景、有顺序、有根据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接受并热爱学习高中历史课程。
5.结语
总之,为了更好地达到新课改要求下的历史授课目标及更好地发扬新课改下的教学精神,充分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必须不断要求教师改进其授课方法,去粗取精,发挥其自身的任课技巧,从而在满足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同时,不断提高高中历史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情境创设 应用实践 设计思路
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意味着我国的教育由局限的、闭塞的教育模式转变为全面的、开放的教育模式。特别是新课程颁布后,教师在教学上做出了相应的改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由“教学”转变为“导学”。情境教学就是在这个时期被开发和应用的,通过情境教学,学生能够与教学内容进行“互动”,进而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学内容情节性比较强,需要记忆的内容比较多,将情境教学引入到历史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还原历史事件,使学生在学习时犹如重温历史画面,这样能够使学生对历史有深刻的记忆。
一、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应用实践
1.利用实物展示,为学生创设情境
在高中历史内容中,涉及到比较多的历史文物展示,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文字描述来为学生讲解内容,学生很难直观的感受到文物的结构、形象等特点,即使有相关的参考图片也难以对文物有整体的认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搜集相关的文物仿品或者一些制作原料来为学生展示,从而创造实物情境,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文物的形态、结构。比如,教师在讲授“青铜铸鼎”的内容时,就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个仿制的青铜制品,虽然学生清楚这不可能是文物,但是通过仿制品的展示,也能够使学生了解到青铜制品的形象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适当利用多媒体播放影音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同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进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比如,教师在讲解“和八国联军侵华”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学生在高涨的情绪中进行学习,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但是在多媒体引用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时间和内容的选择,多媒体播放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左右,播放的内容必须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且不能有过于暴力的内容,防止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
3.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高中生具有比较成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具备较强的判断力和批判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设置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比如,在讲解“”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突破教材的束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很多人认为是一次失败的资产阶级革命,同学们你们对此有什么看法?脱离教材的问题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们会对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这种方式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求知的欲望,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4.历史情境再现,为学生创建角色
最好的学习过程,就是能够亲身经历教学情境,深刻地体会教学内容的意义。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角色,使学生融入到历史事件中,进而感悟历史意义。比如,在讲授“梭伦改革”的内容时,先交代梭伦改革和梭伦个人背景,这也是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基础,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背景的了解,能够帮助学生酝酿情绪,引感共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在贵族与平民间矛盾不断激化的背景下,如果你是梭伦你会坚持改革吗?”根据问题的引导学生很容易进入到角色中,站在梭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多数学生会回答“会,因为当时的矛盾已经积蓄到一定程度,如果不及时改革,国内战争一触即发,后果不堪设想。”教师接着引导“那么该如何进行改革?”学生很自然地会想到从矛盾的源头开始改革,就是要调节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当然,如果在此期间有同学存在异议,教师也要认真的听取不同的意见并对其进行点评,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这种情境模式比传统的灌输模式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情境教学的设计思路
为了能够使情境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高效性,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理清教学思路,根据学生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合理的设计教学课程。
1.明确情境教学的作用
情境教学是为历史教学而服务,在情境设计中要遵从历史的真实性同时要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采用合理的情境创设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合理的创设方法,如对于情节性较强的采用影音视频创设情境、只需要有大概了解的采用图片创设情境,需要具有强烈感染氛围的采用音乐创设情境等。
3.掌握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切入点
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有深入的了解,然后才能够根据将教学与情境进行紧密的结合,使学生更快的投入到情境中。
4.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情境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中情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与教学内容相交相融,从而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记忆。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情境的创设方法,既要满足教学要求又要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一般来讲,“教学设计”应当包括教学任务及对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过程和教学评级等基本要素。这里必须明确,我们不能把教学设计仅仅定位于解决知识如何讲授的问题上,更重要的是还必须要强调“对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情感的培养、学习方式的指导和学习技术(策略)的关注。”即“教学设计从关注学生需要学习什么,为什么学、怎么样去学出发,来考虑教师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样去教,直至学生学得怎么样,考察和评价教学行为等方面”。具体来讲,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通常应包括课前分析、实施过程和课后反思等三个基本环节。
一是课前分析。它包括:1教材分析:包括课标的要求,每课教学内容在整个模块中的地位、特点和作用;高中教材内容与初中教材内容的关联等。2是分析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状况;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行为等。3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与能力目标、方法培养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4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5确定教学实施的基本策略:包括教师如何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学两方面的实施策略的选择。6设计教学环境和教学用具等。
二是实施过程。指对教学过程与策略方法的设计,即解决目标实现的途径问题。它包括:1设计问题的展开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的情境。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即如何进入问题情境的,2设计问题的解决方式,如探究的、体验的。。。3预设教师和学生在实施过程中的行为活动,以利于调整。4设计和准备相关的材料和使用方式。5设计鼓励和引导学生的方式方法等。
三是课后反思。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针对教学设计方案和教学实施效果,及时作出自我评价;二是根据教学实际,对教学设计方案进行必要及时的修订等。
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的根本性追求是为学生的生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和不断超越而奠基,期望他们能够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因此,作为教学设计,就不能在仅仅是考虑如何实现教材知识的简单授受,而更应该强调的是教师对课程标准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对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与开发以及对教学实施策略的创造性、自主性的选择与设计。就教学实施层面来看,新课程的上述基本理念所带来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实现要求,就是直接指向了对教学活动中教与学两个主体的真正解放。
从教师教学设计的角度而言,课程实施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求,都应当通过教师富于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落实。同时,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制的的各个版本的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都是以单元主题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的,拥有比较广阔的延展空间,这也为教师教学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鉴于普通高中新课程设计的立足点已不再是仅仅着眼于学科知识本位价值,而是一切以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素质的发展为本的宗旨上来。教师一切教的行为设计,都必须真正服务于学生的学这个立足点。概言之,即因学定教。其中,如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问题,应是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要首先加以关注的。
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角度而言,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其设计和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尝到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的新理念。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的教学设计就必须要树立暂新的设计理念,即一定要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切实遵循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突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学习者的学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落脚点。换言之,我们觉得以下两点至为重要:
一是要务必强调对学生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析。学习者对实现某项学习目标已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和掌握程度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是教学实施成败的关键。因此,要搞好教学设计,就必须首先重视分析学生的一般特征,注重学生认知结构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准备情况等,以便为j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采用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学生的水平和能力,而只是单纯地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那是不可能指望获得很好的效果的。
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生能否发展,学生能否主动发展,学生能否全面发展,是我们进行教学设计的终极追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设计必须是真正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来确定教学目标,选择学习策略,应用教学技术和描绘教学过程的。学习目标不应该是我们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不应该是我们主观上想当然来设定的,学习评价不应是由教师单方面来武断裁决的。这一切都应当是在充分研究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出发而形成的。即,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设计应该是指导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教学过程的操作应该是动态发展的,是预设与生成相统一的,而不应该是完全按照教师预定的流程而机械完成的。此外,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有学习方法和思路的引导,更应当要有对其学习情感的唤醒和调动以及对有助于促进和激励学生良性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营造。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普通高中新课程在结构上与以往相比,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采取了学习领域+科目+模块的方式,架构起了整个课程体系的框架。即,模块课程取代了过去的线性课程。其中,这里所说的模块,是为了实现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着某一特定主题,通过整合入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而设计的相对完整、独立的学习单元。在新课程方案中,模块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与我国传统课程相比,模块课程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1综合性。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哟模块都以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为核心,模块中样,学生在模块课程的学习中所获得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和单一的技能,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
2相对的独立性。即模块都是以科目内相对独立的内容为基础,并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而形成的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都有其明确的教育目标和特定的主题内容。模块和模块内容之间虽有一定的学科内容上的逻辑联系,但他们之间的联系并不很密切,并不一定都具有必然的序列递进关系,而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即,每一个模块都可以与其他模块、其他学科发生多种可能的关联,从而使统一的课程体系呈现出动态性及多样化。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教学 习题设计
高中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与现代化建设中对人才的渴求相适应的。新课程改革后,江苏历史高考试卷也做出了重大改变,既有考查学生基础知识考查的试题,又有考查学生探究与解决历史问题能力的试题。历史试题更加灵活、生动,充分展现了人文特点;历史问题既富有层次又有侧重,锻炼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创新意识。历史试卷不再是只要能熟练背诵课本习题就能取得高分,更加注重实践性与开放性。因此,设计高中历史试题时必须勇于创新,敢于摒弃旧的理念,设计出与时俱进的新型历史试题,改变传统历史作业的单向性、单一性、封闭性与机械性的不足,以新课程标准精神为指导,设计出以学生为本的新颖全面的试题,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注重张扬个性的时代,设计历史习题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基于高中新课程的要求,结合自身实践与同行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做好习题设计工作。
一、人文性
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渗透人文教育,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理解并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从而更加关注中华民族的发展,关注全人类的命运发展。教师要引导学生学好高中历史,增加历史学知识,健全人格,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新课程标准不仅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而且要求关注并尊重学生的心理,尊重个性。因此,历史习题的设计必须充分体现人文精神,习题的内容应能够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了解民生,探索人类的命运,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开放性
很长时间以来,高中的历史试题基本上都是单一、封闭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开放特点。如今信息的来源渠道越来越广,学生可以从电视、电影、报纸、网络、图书馆、博物馆、课堂、与人交流中了解众多历史信息。因此,教师的习题设计必须拓宽来源渠道。开展历史教学务必与当今社会的变化相适应,设计的试题应当具有开放性、立体性,注重多边互动,以有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试题的形式应当灵活多样,注重师生合作,生生互动。题型可以包括历史问题的讨论,历史文献的阅读,还可以增加师生的对话,鼓励学生演绎不同的历史小品,或者模拟现场进行采访,等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学生领会“读史使人明智”的真谛。开放性试题的设计更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在不同学科的相互渗透与交融中,突出人文学科的综合性特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实现教育的本质目的。
三、生活性
最近几年的历史高考试题加大了对生活性知识的考查力度,如社会习俗的迁移、历史情境题的设置。历史试题的生活化也应当成为趋势,因为传统的历史学习往往死记硬背,注重题海战术,严重脱离了生活实际,历史课程也变得枯燥无味。历史教师在设计习题时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活的实际,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历史知识同丰富多彩的社会风俗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活用历史知识,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丰富知识的内涵,深化对知识的印象。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真正达到教育的本质目标。可以教导学生开展历史参观活动、观察历史遗存;进行历史调查,体会历史的丰富;书写历史习作,感悟历史的文化底蕴;编绘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模型与历史课件,感受历史的真实。指导学生把所学知识放在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中,体会历史知识的魅力。教师可以大量设计贴近社会生活、注重社会实践的历史习题,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四、差异性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教学的过程是能让全体学生顺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开展学习活动,并且最终可以取得相同的教学结果,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同步的学习过程,是有差异的、具有发散思维的学习过程。因此,历史教师在设计练习时,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与实践经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尽量安排对应难度的习题,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教学目标。在平时与其他老师探讨教学案的设计时,不仅要包含适应全体学生学习需求的学案与巩固案,而且可以加入一些迁移应用题,以适应能力较高的学生的需要,并且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题型的选择要广泛,包括填空题、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论述题、制表题等。虽然高考试题中不存在填空题,但是加强填空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并巩固历史知识。选题的内容要丰富多样,可以是史料的辨析,可以是课文内容的重组,或者是开展历史问题的讨论,教导学生查阅史书、讲历史故事,要求学生分析历史因果关系,或者评价历史人物,等等。历史习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历史教学内容,但不能在历史教材中有现成的答案。历史习题设置的差异性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从根本上指导学生科学地分析与解决历史问题,因为对很多问题学生可以给出自己不同的看法,这样可以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五、合作性
现代社会大力提倡合作意识,注重培养人的合作意识,提高人的合作能力,以适应在社会上的生存与发展。高中新课程改革要求加大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力度。因此,历史教师应当为学生的相互协作、共同参与提供更多的机会,创设更好的环境。在设计历史练习时,可以有目的地将学生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合作性习题的完成过程中进行互动交流,开展互相求教,或者向教师与家长咨询问题。教导学生多开展合作性练习,在同他人的协作中加强沟通,互助互利,乐于分享,让学生在欣赏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的基础上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
综上所述,新课程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务必与时俱进,紧跟时代的步伐。高中历史教师应当摈弃旧的教学理念,设计试题要根据学生需求,立足教学目标与任务,别出心裁,新颖独特。只有这样,新课改才能真正得到推行,才能让学生取得学习上的进步,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摘 要】课堂教学设计是为了支持有效的学习而预先对教学所进行的规划与组织,是对学生学习业绩的解决方案或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它是一种改进教学的艺术,也可称为“教学策划”。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就要对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本文依据多年教学的经验,谈点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艺术的体会。
1. 设计好历史教学方案 历史教学方案的设计是根据历史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结合历史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以及教学条件和环境,并预测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引起的教与学的效果。要制订出教学方案的“蓝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熟练地掌握教材。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只有对教材的高度熟悉,对教材相关的知识点做到博学精通,心中有数,以及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这样才能回答和处理学生就教材内容提出的疑问,也就能就教学情况变换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一时答不上来,卡壳了,怎么办?或放缓思考的坡度,或化难为易,或变换角度等。这些都必须熟悉教材才能办到。
(2)要熟悉学生情况。教师在上课前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及兴趣爱好、课外阅读等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向。对同一个问题,由于每个学生知识基础和思考的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思维的脉搏,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向。
(3)要充分备课。备课实际上是在脑海里活现上课情景,既要把讲课的内容、方法、步骤仔细推敲、揣摩,又要在头脑中装着学生,形成一个在脑海中上课的情景。例如,当教师讲到某个地方,学生会提出什么疑问,教师如何作答;教师提出某个问题,学生会怎样回答,一般有几种答案,教师怎样引导,最后该怎样归纳等等。
2. 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 (1)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是目标陈述。它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的行为来陈述目标,且目标尽量清晰、可测量可操作;它更要考虑学生从事学习时的能力,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就将目标明确告知学生,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学习能予以掌握。如“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这一节的教学目标可这样定位:①学生能用自己的话陈述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出现的历史条件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体现;②学生能够辩证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特别是商业资本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关系;③学生能根据教材中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段材料说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学生起点能力明晰化。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必须建立在与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旧知识的基础上。所谓起点能力,是指学生已有的与新学习有关的能力或倾向的准备水平。传统教学事实上备课大多注重的是教材,对学生的起点学习能力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且传统教案中也没有“学生情况分析”或“学生起点能力”这一栏目。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对学生现有的学习状况十分清楚并认真分析,将教学目标、要求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作反复比照,从而使学生具备起点能力,巩固旧知识,同化新知识。如在教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节内容时,我对“学生起点能力”作了下列分析:①知识准备:学生已初步掌握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条件、导火线、领导阶级、任务、性质、历史作用等有关概念。②技能准备:学生已懂得或会运用下列原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原因;早期资产阶级是革命的领导者,人民大众是革命的主力军;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是历史的进步,但也有其曲折性与复杂性。通过上述学生起点能力的分析,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十分清晰了,有利于学生呈现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巩固新知识。
(3)学习步骤合理化。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而科学的教学设计则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选择适合学习任务和学生特点的教学策略和媒体,因此,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如美国教育家加涅就认为“教学是一系列精心为学习者设计和安排的外部条件,这些事件用于支持学习者内部学习过程的发生。”并为此定义了教学序列的九个一般性步骤:引起注意-告诉学习者目标-刺激对必备学习的回忆-呈现刺激材料-提供学习指导-明确行为-提供行为正确与否的反馈-对行为评估-强化保持与转化。因此,我认为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步骤设计至少必须有以下四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环节:第一,复习旧知识-找到新知识立足点;第二,出示新内容-告知学生学习目标;第三,呈现新知识-嫁接同化形成新网络;第四,巩固检测新知识-促进新知识的迁移、转化。
3. 对课堂教学设计的思考 (1)学习教育理论,指导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实践活动,它同样遵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规律。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需要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我们感觉到需要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的指导,才能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要搞好教学设计,教师要占领“制高点”,居高才能临下,纲举才能目张。这个“制高点”就是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就是科学的教育理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摆在我们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永恒而常新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