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1 17:01:4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小学语文教学思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小学语文教学思考

第1篇

关键词:儿童;小学;语文

小学阶段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奠基阶段,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语文学习。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效率较为低下,教师的教学视角是一个重要因素。不少语文教师教学中缺乏“生本”意识,不能从儿童的视角设计教学。基于这一现状,本文从儿童视角审视小学语文教学,从儿童的学情实际出发,激发儿童语文学习兴趣,帮助儿童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1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基于儿童视野的小学语文教学主要存在生本意识弱化、儿童主体虚化、目标定位失当等突出问题,亟待小学语文教师正视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1.1生本意识“弱化”:基于儿童视野的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突出儿童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但是不少语文教师教学思想与理念滞后,教学惯性依然严重,突出地表现在生本意识弱化,不能在语文教学中践行“以生为本”的理念,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站在教师的角度,脱离儿童学情实际,忽视儿童学习能力、兴趣爱好与学习基础等,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效率提升。1.2课堂教学“伪化”:基于儿童视野的语文教学需要全面树立“儿童”意识,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重视突出儿童“主体”,但是并不能真正做到围绕“儿童”展开设计,突出地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伪儿童化”,教师往往留给儿童思考、体验的时间不足,儿童课堂学习体验不深刻,缺乏展示的平台,导致语文课堂的“伪儿童化”。1.3目标定位“失当”:目前小学语文课堂目标定位存在严重失当的现象,功利主义色彩严重,教师教学理念上存在的“短视”现象导致了教师过于拔高语文教学目标,忽视“小学”这一特殊学段特点,教师过于注重儿童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忽视儿童学习品质发展与提升,导致儿童语文学习兴趣不浓,主体意识不强烈,需要语文教师基于儿童学情实际合理定位语文教学目标。

2儿童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

教师必须要基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加强实践思考,探寻基于儿童视野的语文教学实施路径。2.1利用插图激发儿童想象:小学语文教材凝聚着编写者的智慧,突出了儿童视野,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资源,例如教材中的插图资源,抓住儿童的认知特点激发儿童想象力,使儿童借助图文展开合理的想象,从而深化语文阅读教学。例如《苹果落地》一课,教材穿插了两幅图画:一幅是苹果落地图,一幅是牛顿静思图。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儿童观察两幅图画,结合文本内容给两幅图画起一个名称,再发挥想象,再现当时牛顿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从而不断地将儿童引向深入,激活儿童思维。2.2融合儿童生活激发兴趣:儿童阅历较少,缺乏足够的语文积累,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语文教学内容时,要善于将语文教学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结合起来,促使儿童借助生活经验进行学习迁移,从而弥补儿童不足,提升语文教学效率。例如《我必须去》这篇文章,本文一个重要教学目标是激发儿童守信意识,培养守信美德,我就结合角色翻转法引导儿童进行理解,假如你是敬老院的老人你会怎样想,再利用生活中守信的事例,促进儿童理解。2.3选择适合儿童的游戏法:儿童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举措是选择适合儿童的教学法,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贴近儿童学情实际,例如游戏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游戏教学是深受儿童喜爱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寓教于乐,注重儿童参与,使儿童在游戏活动中感受到语文学习之趣,从而培养儿童语文学习的热情,使儿童爱上语文。例如《想飞的乌龟》一课,对于乌龟的做法儿童容易产生意见分歧,我就引导儿童展开辩论赛,将儿童分为两组,组织儿童根据文本、结合自己的体验展开辩论,在辩论游戏活动中初步培养儿童辩证思维。2.4角色扮演深化儿童体验:儿童生性活泼好动,参与欲望强烈。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儿童参与角色扮演,使儿童在角色扮演中获得真切体验,侵入到角色中,透过语言去触摸角色,增强儿童感性认识,发挥儿童感性思维丰富的优势。例如《丑小鸭》这篇童话,这篇童话故事性强,深受儿童喜爱,但是要使儿童领会其中蕴含的道理,需要教师基于儿童实际优化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时,我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先引导儿童梳理文章中涉及到的角色,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为了激发儿童的参与愿望与好胜心,我采用角色竞赛法,儿童需要对自己选择的角色进行解说,谁出喜欢这一角色的原因,谁的原因最棒,就由谁扮演这一角色。这一教学设计,正是基于儿童视野,从儿童的认知特点出发,给儿童足够的时间自主解读文本,激发儿童自主意识,儿童的学习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

3结语

总之,儿童视野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明确的生本观,将儿童作为语文教学的一切出发点,基于儿童语文学习需求、认知特点、学习兴趣与能力等,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唤醒儿童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儿童主体意识,全面提升儿童综合素质,为儿童终身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吉银.小学语文教学要有儿童视野[J].中国教育学刊,2011,(09):78-79

第2篇

教材解读要立足小学阶段的教学实际,立足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实际。小学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应该着眼于“童心”“童趣”。

教材解读是一切教学实践活动的前提。正如叶老先生所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是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的支撑体,如何用好教材,实现教育教学活动作用的最大化?如何挖掘教材,使课堂教学有宽度、有深度?如何利用教材,实现“教材”育人功能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重?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教材解读――教材解读是一个教师教学素养与教学艺术外显与体现的前提。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他们都是善用教材的高手。比如,语文名师王君对《散步》一文的经典设计,令人叹为观止。如何加强教材解读能力?主要在于加强自己“文本细读”的能力。王君老师说,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把文本细读的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程序。

既然教材解读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那么教师在对教材进行解读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是放低身架,实现角色的转换。“爱是教育的全部奥秘。”我们不要只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我们更应该站在“关注学生终生成长”的角度,切实把他们当作等待雕琢与呵护的生命。教育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懂学生,爱学生,能够与学生实现平等而又活泼的对话,这种对话源于教师的精心设计,却又让人看不到精心设计的影子,师生互动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却又让人感觉不到教师刻意雕琢的痕迹。这当然是教师高超的教学艺术的体现,是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后针对学生实际对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结果。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教材时,要把自己还原成学生,既要以教师的视角分析教材,更要以儿童的视角阅读教材,贴近学生才更有可能教育学生。用学生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学生的心灵感知世界,如果教师不能进入学生的世界,而只是站在教育教学的制高点上一厢情愿地设计教学,那么就会割裂“教学与生活”,就无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更谈不上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课堂教学

1.追求“活而有序”的课堂

“活”是一种状态,是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是积极紧张而又活泼生动的思维状态,是轻松和谐而又充满蓬勃生机的心灵对话。“活”绝不是毫无限制的“杂乱”,“活”指的不是表象,而是指课堂教学的实质。小学语文教学的课堂更应该是开放的,但这种开放所追求的不是一种表面的繁荣和热闹,开放的本质是教育理念的开放,是学生思维的解放,是学生情感的合理宣泄与释放,是师生互动的轻松民主与自由。规矩当然是要讲的,但不要以规矩的条条框框来束缚学生,要让学生放开思维,要让学生敢说,要培养学生会说能说,要让学生在表达的改进中发现问题并展开进一步的思考。

2.塑造教师高尚的人格

优化教师的形象,提高教师的威信,营造“民主、宽松、互信、和谐”的课堂气氛。轻松民主而自由的课堂氛围首先离不开教师个人的教育理念,离不开教师个人的积极营造,但更离不开学生对任课教师个人业务水平的认同和肯定,离不开学生对任课教师个人人格魅力的信任与亲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提高个人业务能力,树立个人威信,用高尚的人格去吸引学生。

3.优化教学设计

教师要把有形的“育人目标”化为似乎无意的教学程序。在备课的环节,教师要在完成教材解读的情况下,把自己对教材的细读分析成果转化成严谨而合理的教学程序,要针对学情,通过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把知识传授、情感熏陶、思想渗透等目标转化成似乎无意识地自然地教学行为,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4.合理调控课堂行为,相机引导

灵活应对课堂的“意外事件”。良好的预设不等于理想的结果,课堂离不开教师个人良好的教学素养,其中对课堂各个环节的调控、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就是教师个人教育机智的直接体现。在课堂上经常会发生一些偶发事件,这是备课过程中无法预料的意外,对这些偶发的意外事件的处理,要本着“时时事事皆育人”的教育原则灵活应对,“化害为利”。

5.课内外结合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一、创新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新境界和理想追求

素质教育大力推行的今天,要求学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形成丰富且独特的综合素质,而要达到这一要求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创新能力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和手段的总和,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创造型人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师教育理念的创新、教材应用的创新、教学策略的创新和教学模式的创新。

二、创设宽松和谐的语文教学氛围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都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是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的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的人际关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变成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丰富学生头脑中的表象,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消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学生往往乐此不疲,并且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小学语文学习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

三、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发展

1.搭建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平台

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情境教学,可让学生个别朗读、小组朗读、男女生分别朗读,在比较阅读中体会意境、加深理解,培养阅读技能。这样的设计,学生的智能同时也得到了培养,更有效地发展了语言言语智能,提高了语文素养。我们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创设促进多种智能发展的有效的教学策略。

2.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智能的教学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知识基础、智能结构特点将多种方法优化配置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智能,“真正做到为多元智能而教”。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了语文综合性的特点,又使学生的言语语言、视觉空间、音乐韵律、肢体运动、人际交往、自我认知等智能都得到较好的培养。

3.创设各种活动情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自我表现、自我塑造的均等机会,让处于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能崭露头角,体验成功。为此,教师可以创设各种活动情境,激发或支持学生进入学习的思维状态。当然,活动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生现有智能水平的差异,要尽可能涉及一些不同的智能领域,尤其是那些学习挫折多于成功、沮丧多于快乐的学生,教师更要为他们提供机会和创设条件来体验成功。

四、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1.立足课堂,联系生活

现实生活中的青少年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面对多姿多彩的生活,最容易感触顿生,情思激荡,但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及时捕捉、回味和积累这些“感受”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抓住文中能激发感情的诱导物,辐射开去。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发掘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捕捉现场的生活感受,并加以放大,诉诸笔端。

2.走出课堂,感受生活

教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是作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但事实上,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其主要原因是写作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严重挫伤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主动地贴近学生,引导他们灵活多样地从教材中汲取写作知识,鼓励学生走出课堂,积极投入到生活实践中去,多观察,多思考,积累新鲜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进行一个个专项写作训练。

3.艺术诱导,提高赏析能力

在教学中,适当运用优美的乐曲与文章相配合,能够烘托出浓厚的艺术氛围,给学生创设一个联想的空间,让他们脑海里浮现出更丰富、更生动的画面,得到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影视剧的直观美感会激发学生反过来对文字描述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先看影片,再进行授课,以达到少讲乃至以看代讲的效果。由于学生看电视精神专注,感情到位,思想活跃,加之教师的点拨启发,一般问题很容易就得到了解决。

五、关注不同层次学生潜能的开发

教师面对几十个有差异的学生,怎样把创新能力的开发落实到每一个学生身上呢?教师要树立民主作风。教师应允许学生的差异性显现出来,把学生的差异视为一种隐性的学习资源,从习惯上“补差”转变为习惯上“扬长”,在集体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允许学生有选择的自由、议论的自由、提问的自由、评价的自由。

语文教师要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更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不断开创崭新的未来,用我们的创新教育为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延湘.将多元智能运用于语文教学中的尝试[J].职业,2011.

第4篇

一、语文教学需要知识,更需要能力

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件事。知识是必备的,但它是为能力服务的,让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能力。空有知识却无能力的人对社会并无多大价值,他们的知识再多,也只能充当“书橱”的角色。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因此应当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是因为能力要从知识中来,在有了一定知识基础上才能形成。一个人不具备一定的知识,是不可能谈及能力的。

众所周知,新课程已经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大部分教师在观念上也已经认识到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可是,当前农村学生对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感到不适应,不懂如何自主阅读和思考,不善于沟通,不会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无法在课堂上与其他同学进行合作,对学习缺乏热情,根本不愿意探究。尽管教师们费尽心思,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但各类考试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不敢松懈。强烈的功利主义、技术主义的价值倾向,很快地将充满人性之美和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无味的知识之学。这样,学生的能力又怎么能得到真正的培养呢?其实,语文的能力概括起来就四个字——听、说、读、写。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更加有效地在短短的40分钟内用最基础的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样既能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又能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锻炼。

二、语文教学需要转变,也需要固本

新课程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大部的教师在观念上已经认识到教学模式需要不断地改变、更新。然而,一味地以学生为主体,真的可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吗?转变是需要一个漫长过程的,它需要教师们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逐步完成。课标提出语文要课内外结合,树立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等理念。这些理念、观点确实是语文学习必然规律,但有的教师在实践的过程中寻求改变时,往往是外来的、形式的东西占据了主流。课堂上,唱、跳、画、演等形式层出不穷,而忘记了这节课该教给学生一些什么。不容置疑,太多的花样弱化了语文的本质,虚化了小学语文课堂。因此,语文课标提出,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任务应该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这是小学语文的根本,是语文课堂的魂,其他的那些形式,仅作为语文学习的补充。课堂上,我们绝不能肥了别人的田,而荒了自己的园。因此,教师只有实实在在地教,学生才能实实在在地学,语文才能如春风般走进学生的心田。

三、语文教学需要减负,也需要加压

阅读是学习之母,大量的知识积累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没有写作灵感的闪现与迸发。语文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必需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一定的积累,就难以培养良好的语感,也难以有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为落实这一指导思想,教学首先应从阅读的数量着手,这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提倡扩大阅读面,要求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扩展自己的阅读面,打开自己的视界,广泛阅读各种各类读物。二是规定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到三部名著。

对照以上的数据,我们农村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未能达到,他们一天忙于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看课外书了。新课程的改革是减少了对语文教学抄抄写写、死记硬背的许多作业和课业压力,但一些教师对课外阅读不够重视,对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指导,未能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这样就很难让学生形成有目的的阅读和真正地喜欢阅读。因此,我们要真正地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从实处为语文减负——减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我们也要给语文教学加压——加强语文的阅读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第5篇

(1)教学衔接就是提前教学。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为了所谓的与初中语文教学衔接,就开始积极研究中学语文课本,甚至从中抽出一些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学内容。这种情况表面上看是为了消除将来小学生升初中后的语文学习压力,实际上反而加重了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压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就是小学语文教师把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理解成了提前教学。这种教学认知导致了小学语文教学反而缺乏必要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当小学生步入初中的时候,反而会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无法真正融入到初中语文学习中去。

(2)教学衔接就是小学提前备战中考。不少小学语文教师为了开展所谓的衔接式教学,对小学生一开始就实施了中考化的语文教学模式,并以中考的要求来要求小学生。事实上,中小学语文的差距仍然是较大的,其中,小学语文侧重学生的多元化且完整化的阅读理解,而中学语文则看重学生完整理解的基础之上要尽可能的做到理解准确。为了适应初中语文教学要求,不少小学语文教师就开始放弃感性的语文文本阅读教学方式,反而采取了所谓的理性文本阅读分析教学方法。这种认识误区就使得中小学教学衔接陷入到另外一种困境当中去了,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不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需求,从而让小学生误以为语文学习就应该是理性分析,从而导致他们对情感内涵的轻视或者忽略。

2.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路径

(1)从教学理念方面进行教学衔接。这就是说,中小学语文教学之间的衔接,应该让语文教学从感性走向理性。这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实现互通,从而真正让中小学语文教学走上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首先,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把那种粗略的讲解转变成对课文的详细讲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较为繁重,他们不仅需要教好几个自然班,同时还要批改大量的语文作业。因此,他们的工作量是非常庞大的。他们根本无法挤出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认真且细致的备课。他们所做的只能是程序化的教学安排。他们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仔细考虑在语文课堂上如何引导来更为深入的感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魅力,如何更好的把握住课文写作者的内在情感。这种语文教学从本质上来说只能是一种蜻蜓点水式的教学,即对语文课本内容只是进行简单的解读与粗略分析,无法引导学生进行更为深入的语文学习。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的某种教学技巧,也要重视一些感性方面的语文教学,尽量让中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顺利过渡。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有意识在高年级阶段加入一些理性分析的成分,而中学语文教师则可以在低年级阶段加入一些感性成分,这样,小学生进入到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就不会如此措手不及。

(2)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教学衔接。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内容之间的有效整合,往往表现的较为分散与重复。这是因为教材编写者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并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从而造成了教材内容无法实现有效融通。因此,我们应该对其进行重新整合,让中小学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有效的教学衔接。首先,根据我们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调查,我们可以把一些教材中的语文课文篇目进行整合,并把更多类似的课文进行统一安排,避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复教学。这就需要中小学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教学内容更为符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与认知特点,切不可再让教学资源被盲目的浪费。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语言 特点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86-02

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教学语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以及规范性的教学语言进行教学,还需要借用语言充分表达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在此基础上调动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不单单需要培养学生的答题技能还需要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能力,因此,语文教师需要根据语文教学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质。

一、突出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小学语文是一门比较严肃的学科,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把最准确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小学生,引导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学习观念,在学习中同样规范自己的语言,促使自己使用科学性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

首先,语文教师需要强调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准确表达教材中的内容和句子或者词语的具体含义,把真实性的内容传递给学生,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以及问答的问题教师需要选择科学性的语言进行点评,向学生明确传递自己的思想,让学生能够在科学观念的引领下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升。调查发现,在科学教学语言学习下的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更为全面,他们在传递自己思想或者感彩时会用客观的态度去表达,也会选择恰当简练的词语表达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例如在欣赏《落花生》文章时教师需要明确表达题目的意识,引导学生不被题目字母意思所迷惑,教师在对学生提出意见肯定的同时还需要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给学生造成混乱。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要求教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摆脱传统教学语言的繁琐,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

其次,教师需要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小学生造成影响。为了培养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语文教师需要强调教学语言的规范性,教师需要严格规范自己,用规范性的语言讲解具体的发音、语法和词汇。例如,年长的教师因为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讲课过程中会掺杂着方言,这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些教师在发音时会把“去吃饭”说成“吃饭去”,把“教师”说成“教思”。学生如果长期处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那么他们之后的学习进度和答题正确率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提倡普通话教学,让学生能够在正确规范的语言环境下成长,避免出现学生因听不懂老师讲话耽误学习的情况。

二、强调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单局限在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还包括将对文学的领悟能力和欣赏能力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理解具体内容时感受其中的情感所在。因此,语文教师需要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真正挖掘语文语言的魅力,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教学相对于其他学科教学科目是一个感情饱满,并且洋溢着情感的教学科目。语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倾注了作者的情感,需要读者置身其中品味美、欣赏美。小学生由于自身的阅历,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比较差,他们在阅读书籍或者学习课文时不会关注文章的情感。所以,语文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小学生理解课文,欣赏课文,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预习环节,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范读课文,用感情演绎文章的具体内容,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的感情,从而加深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长江之歌》课文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唤醒自身的爱国之情,感受作者当时的爱国情操。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课下阅读时摘录自己喜欢的优美句子,并在课上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还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让学生在教师的表达过程中感受语言魅力所在,从而提高自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三、发挥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分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时除了强调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语言的艺术性和情感性还需要注重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发挥语言的生动性与趣味性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兴趣以及丰富教学内容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教条式的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灵活性,用生动、幽默的语言教学。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因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对任何新奇的事物或者好玩的事物都会产生兴趣。而语文教学课堂的总体氛围会影响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时很容易因为书中繁琐的知识和枯燥的内容降低自己的学习兴趣,降低自己的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为此,教师需要注重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在讲解课文时挖掘课文中的深层含义,用最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语言表达文章内容,加深学生的理解。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具体知识可以较容易的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让学生触及书中的情感世界,促使学生在跟随教师思想时领悟一个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从而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总而言之,在小学生效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都非常强的时期,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规范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艺术性和情感性,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习惯,同时帮助教师提升个人教学水平,促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 计爱林.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特点思考[J].作文成功之路(上),2015,5.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教学成效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阶段和关键时期,教育研究更加注重向实践指导方向发展,为语文教学工作的深入开展注入了动力。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分析教学改革的形势,主动投入到教学改革的洪流之中,特别是要强化教学实践方面的研究,加大教学难点的破解力度,为教学成效提升提供保障。

一、小学语文教学要突破陈旧理念制约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点的掌握,归根结底还是聚焦在卷面分数上,没有体现对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社会的进步对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素质化教育的理念已经提出很久一段时间,但是真正得到重视和落实还是在近5年左右。大家已经形成了思想上的共识,就是要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整个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向,坚持一手抓知识的传授,一手抓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将单纯的应试理念转变为素质教育理念。围绕这一目标方向,语文教学设计不再局限与知识点的强化理解与记忆,还要重视学生的能力养成,重点强化学生与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与作文构思能力等方面的探索。将能力培养作为语文教学设计与组织的重要环节,同时还要强化思想教育的引导,引领学生健康地成长,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对师生关系的定位一定要准确,特别是要平等民主对待学生,并且落实在教学工作之中,坚持引导探究、共同分析这样的原则,从而保证教学设计以及教学组织环节能够更加贴近学生思想发展,更加有利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另外,教师还要善于为学生“画像”,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这也是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措施。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确定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求,并将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流程,确保语文教学活动具有更强的针对性,从教学提问到教学考核,从课堂互动到课外延伸,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实现语文教学成效的有效提升。

二、小学语文教学要突破陈旧模式制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模式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实际成效。如果还是采取单一的灌输教学模式,整个语文课堂始终难以真正活跃起来,学生的思维处于沉寂状态,教学的氛围也格外单调。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是建立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基础上的,教师要重视搭建平台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同时提高学习能力与技巧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应当从三个方面进行教学模式的提升与突破。首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一定要体现“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要将教学活动设计为启发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既可以通过提问启发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也可以布置学生开展自主思考与研究活动,借助于更为开放和灵活的教学形式,真正实现教学模式上的提升与拓展,营造更加活泼的语文课堂教学氛围。有许多语文教师运用的小组合作教学法,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学生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不仅获得了知识,也培养了思维能力和探究习惯。其次,教师在语文教学模式的选择上可以尝试角色的创新。教师在课堂上也不一定都是出于讲解、引导的角色,学生也不一定都是出于听讲的角色。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内容,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开展讲解,从自己理解的角度开展分析,和其他学生一起来研究,以新颖的方式增强学习理解效果。此外,教师还要注重及时搜集来自学生的学习反馈信息,特别是在课堂上进行搜集,得到的信息更为及时和精准。

三、小学语文教学要突破陈旧体系制约

小学语文教学从广义概念上讲,应当包括课堂为主体、其他教学空间相结合的综合体系。如果仅仅局限于课堂的45分钟,显然无法将教学资源全部整合出来,也无法有效利用时间。笔者在教学工作中致力于构建立体化的语文教学体系,除了抓好课堂教学活动之外,还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主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鼓励和指导学生课前开展自主预习活动。将预习要求揭示给学生,利用课前的自主时间学习语文基础知识,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信息,做好新课学习的充分准备。组织开展有效的预习活动,学生在课堂上策应教师的启发引导时,更为高效和热烈,教学的主要着力点就放在了难点的突破上。其次,笔者在课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课程,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补充。比如开展兴趣小组活动,针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遇到的难点,特别是阅读、作文以及古诗词等方面的难点,组织学生进行专门研究,利用课外的广泛空间弥补学生课堂学习存在的不足。另外,笔者还鼓励学生将闲暇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将点点滴滴时间为语文学习所用,真正让语文学习渗透到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笔者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分成了多个学习合作小组,在相互研究之中总结学习方面的难点,并注重罗列出来进行摘记,随身携带,利用学习生活的空闲时间巩固记忆,将平时的点滴时间运用到极致。千万不要小看这点点滴滴的语文学习活动,确实可以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长期坚持下去就是一笔可贵的学习时间。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推进的过程,广大教师要主动适应并积极投入,立足实际开展探究,推动教学工作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永杰.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探索[J]. 考试周刊,2011(87)

[2]任伟.新理念 新教学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探究[J].新课程(中),2011(09)

第8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思考

目前小学语文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学思想不具备创新性,受到以往教学观念的约束。下面将进一步探究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与创新之间的联系

教育创新在目前来讲,属于社会发展提出的要求。现今社会需要大量新型人才,而语文又是国学教育的中心,尤其是小学语文。其属于学生学习国语的入门时期,做好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能够让学生更加透彻地掌握语文知识,同时语文教学对于学生三观的形成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所以,一定要注重创新教育在语文教学工作当中的运用,推动其发展。小学语文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对学生而言,具有着极强的启蒙功能,其关系到总体国民素质的提升,并且在我国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极强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目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应该注重语文教学创新符合时展的特点。

二、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路径

1.转变教学方式

教师在平时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定要把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确保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让课外的活动能够对课堂学习起到极大的补充和辅助的作用。利用这样的方式逐渐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让其能够拥有更多的活动。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讲,虽然教材和知识学习很重要,但是想要让学生的总体素养得到提升,需要进行综合性学习,拓展学生知识,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掌握和深入学习。

2.扩张学生语文教学需求内容

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并且重视各个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确保课程不受到孤立,对学生很有帮助。所以,一定要强化针对语文课程的具体运用,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学习,让语文和别的学科可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之前语文课程十分单一,缺少和其他学科的联系,仅仅是独立的课程。所以,这也促使语文课的应用性没有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语文实际上是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其反映出别的课程内容。在生活当中,处处存在语文,别的课程内容也是通过语文进行表述的,所以,无论是哪种场合,只要进行文字或者是语言的表述,均需要用到语文。因此,课程关系的内容必须包含多种学科领域的词汇和概念,这样能够提升W生的综合素养。语文这门课程属于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课程,涉及范围十分广泛,对于提升学生知识储备、锻炼思维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3.转变教学理念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想要创新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思想,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讲解《雨后的森林》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将其分成两节课程去讲解,教师应该运用两种思想以及两种不一样的思路,对学生进行传达。其中一节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学生注重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深化学生的感悟以及积累。而另外一节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注重学生对语言模式的有关理解,让学生感悟以及运用语言。经过这样两种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加强对于阅读和写作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理解,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而这样同课异构的方法,可以凸显出教师极强的语文创新意识。

4.确定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想要树立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必须要科学地对课本内容进行掌控。因此,必须要将学科当做组织小学语文单元总体教学活动的核心,在实际教学时,要合理规划教学活动,树立清晰的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方向的基础上,组织有关教学活动,这样能够加快教学活动的进行。一定要先确定单元目标,单元目标属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出发点,想要保证单元目标科学地发挥作用,在制定目标的时候,必须对课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确定整个单元的教学主题以及价值,在这个前提下,让学生能够了解学习的实际情况,感受整个单元中文章的思想及情感,同时对有关知识点进行掌控。此外,还应该确定模块目标,单元目标的完成是在总体单元教学内容结束之后才可以完成的。因此,想要保证每一节课程的效率,一定要采取制定模块教学的方式,保证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

本文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实践思考的进一步阐述,使我们了解到语文教师要更加相信学生的创造潜能,通过我们的教育引领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因此需要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以生为本,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尝试着以趣引导,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还要充分体现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真正将课堂交给学生。比如,在课前引导设计过程中,可将其变成向知识探索的活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实际教学中,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置于一种自主探索的情境中,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使他们能够积极探索新的知识。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在当前的新课标下,应当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寓情于教,多给学生一些人文性的关爱,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情感,点燃他们的心灵之花。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应当共创人生体验,引导学生用心去拥抱语言,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让他们切身体验语言的音韵与节奏感,并期待终身学习带给他们的无限快乐。

三、注重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教学语言尤其是导入语,是一节课的开始,需要加强语言的艺术性,这就需要从本节课的实际特点着手,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同时,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要讲求艺术性,又要提高教学效果。作为课文的眼睛,题目是对整篇文章的提炼,需要充分地利用好题目,进行有效地引导,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我有一个梦想》一文教学中,利用一首简洁优美的诗歌,就会引起学生对梦想的美好向往和无限憧憬,然后再引入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这样可以达到直截了当、清晰明朗的效果。进而,再围绕这一课题,呈现疑难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灵感,点燃思想的火花。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当更多地体现学习的主体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引导他们主动地去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