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1 17:01:4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现在自然环境的现状

第1篇

工业时代的开始及后工业时代的急功近利为我们现在的生存环境埋下了隐患。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越来越快。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正面临越来越突出的工业化后遗症困扰。上个世纪末以来,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阻碍。如再不把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问题来对待的话,城市必将面临生存环境恶化的危机。城市建设需要趋向全面的“生态化”提升,通过理清思绪,了解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所面临的不容乐观的状况,同时对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寻求解决对策。为此,存在于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保护所涉及到的一些基本问题的探明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生态保护、城市建设、现实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随之而来出现了空气污染、水体污染、热岛效应[ 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简称UHI),城市因其下垫面和人类活动影响,气温比其周围地区偏高的现象。]等不利于人们生存的诸多因子。作为人们生存的主体的城市,急需改变这种可怕的自然生态现状。城市的建设是在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开始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规划并不科学的人为因素介入进来,一步一步打破着人与这个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平衡,而自然生态环境系统所具有的自我净化能力在这种组合中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在城市建设中,如何更加有效地保存这弥足珍贵的生态系统变得十分的重要。

健全的生态结构和平衡的生态系统为人们的正常生存提供可能,只有这样的环境才适宜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的发展。城市建设中,起到美化城市作用的环境艺术放在第一位考虑应该是如何着眼于现实以满足生态平衡的要求,建构良好的生态系统。近20年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的扩张也显示出惊人的速度。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也不可估量。目前,全球变暖、海水倒退、冰川融化、水土流失、沙尘暴、泥石流等等自然灾害频发,工业化所带来的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土壤污染等等污染不断。

面对这些问题,开始意识到人类发展与自然生态需要做到和谐共存。同时,进一步探索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做到保护好生态环境。

二、对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现状的认识

虽然城市建设在自然环境中所占的物理空间并不大,但是却集中了大量的人口,并且随之建立了大量的生活基础设施,资源需求与资源承载力矛盾突出,而当这些基础设施与自然生态不能和谐共存时,就会产生损害自然环境的污染物质,对原始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改变。城市化脚步的进程慢慢改变着这个世界,自身环境的改变导致周遭事物随之而来的变化,新的生产模式及生活方式,永无止尽地向几近枯竭的自然索取,毫无章法的手段更加加剧着这种现象的恶化。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资源日渐枯竭

水是万物之源,水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自不必言说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不停地耗费着有限的水源,由此产生的工业废水及生活废水不经处理便再一次进入自然环境,污染洁净的水源。与此同时,水资源总量的减少直接导致依托于此而生存的生物面临灭绝的现状,生物链条的打乱直接影响整个生态,破坏整体循环。另一方面,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导致陆地面积的减少,并不充裕的土地资源更加捉襟见肘。人们为了自我生存,最大限度的加大建筑的密度及高度,这也就导致单个面积人口密度的提高,结果使得城市气候异常,空气污染严重。更为心痛的是本应极力加大力度增加的绿地系统,却以寥寥的姿态矗立在城市建设中。绿地系统所具有的改善环境的机能是城市生态系统能否良性循环的关键问题。取之不竭的大气资源已经成为过往,清洁、新鲜的空气逐渐变为奢望。城市消耗燃料所产生的废弃排放至空中在短时间内得不到净化,产生的废气还没有来得及净化,新的废气又再产生,这种恶性的循环永无止尽。彼时,资源利用与生态质量间的矛盾逐渐最大化。

2、城市建设中自然环境效能低下

现在,对于城市的发展更多的是以牺牲自然的环境为代价,以换取眼前的短期利益,正是这种掠取式的方法造成了现在城市建设中绿化环境的先天不足,在一开始,生态的最本源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放眼望去,虽然在城市建设后期会有所考虑的增添公园、草坪、绿化带等等设施,但是这些在破坏原有绿色生态的基础上再又重新耗工耗力增添弥补之法,完全没有起到实质性的效用。城市的绿化设施极其不足,并没有形成天然的净化模式。散点式的绿化建设就如同杯水车薪般,可怜地补给着如黑洞般无止尽的需求。所有的这些都使得我们现在居于的城市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环境效能毫无功用。

三、生态环境保护得以实施的有效举措

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中,生态问题是最为敏感和急待解决的问题之一,保持生态持续性显得非常重要。在城市建设中,对环境和生态的关注则具体体现在 “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支撑下,在城市所处区域自然环境综合约束下的城市发展模式,是一个环境清洁良好、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健康富裕、社会和谐进步的、开放的、复合的人工生态系统。]实践方面。

1、水、土地、大气等自然要素的保护。要建立、完善“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 Ecological Infrastructure,简称EI),本质上讲是城市所依赖的自然系统,是城市及其居民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的基础(Natures Services)。],生态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着自然生态,为人们提供着新鲜空气、绿色食物、安全庇护等等。它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绿地系统,同样包含着一切能提供上述生态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系统及自然保护地系统。“建立一个生态基础设施,这个基础设施就是未来的城市空间,可持续的一个景观战略,一个景观格局,这格局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它是未来城市安全的保障,未来城市居民身心再生的需要,是身心的再生。”[俞孔坚(北京大学教授)在“建立一个城市的生态基础设施--中国环境保护高层论坛演讲”中的讲话。

]

城市是能源消耗的主体,同时也是造成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现在提倡最多的是节约型、低碳型城市,这也就对能源的结构和使用方式提出了要求,尽快实现城区无原煤直接燃烧,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电力等清洁能源的使用。包括供电、供热、供气在内的城市能源系统要与城市功能布局、产业结构、交通系统等统筹考虑,通过这些方式,最大可能的减少大气污染。水资源是城市重要的功能载体,也是一个城市得以运转的重要因素。在生态城市的水源系统既要包括各种来自于自然的水源,也要包括各种排水系统。污水、废水成为水资源使用一个需要着重考虑的方面,在生态城市建设中要重点建构洁净、可循环使用的处理系统,最大可能地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特别要注意的是对原始水源的保护,只要把源头问题解决好,其他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2、城市与自然环境灵活结合,减少生态破坏。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最为根本的自然环境,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开始有意识的改变环境的状态,创造出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最初需要考虑的就是在最小范围改变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建设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所在区域的自然因子,利用树木、河流、湖泊、湿地进行建设,要以最诚挚及坚定的信念保护好这些自然要素,充分发挥其生态服务功能。将城市与自然合理有效地连接起来,把所有封闭的东西给去掉,变成各个开放性相连而为的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城市建设中极力提高城市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更新、抗干扰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目前简单脆弱的城市生态结构。

四、结语

城市化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遭到破坏。来自于自然日渐频繁的灾害使得人们开始觉悟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生活,如果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被毁坏了,再发达的经济又有什么意义?生态是人与自然和谐所构成的美,这种生态美得以维持,需要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环境。现下,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在必行,通过长期有效的阶段型工作,逐步改善城市建设中的不良现状。

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构成的城市,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的生态城市。

参考资料:

第2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中图分类号: TU20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green building, meaning and value, analyzed the design of how to build the building inside and outside the natural lighting system, create a good environment to establish natural convection ventilation, air circul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envelope insulation from the heating, cooling, heat source, transport channels and realization way energy saving, establishment of water circulation system and other energy-saving design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Green building;Energy saving design;Environmental protection;Natural environment

近年来,“绿色建筑”、“生态建筑 ”、“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当代人类重归自然的怀抱,返回生物圈中生生不息的有机联系中。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

l. 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①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②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过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2. 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3. 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事实上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绿色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然而从觉醒到占据主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的确立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绿色人本主义只能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的动力。而在现阶段,在工业、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不能仅仅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经济杠杆此时此刻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4. 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4.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4.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日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www

4.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

4.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①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予自然环境。

②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顶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③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第3篇

【关键词】城市建设;园林城市;园林规划;生活环境需求

国家园林城市,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

一、园林城市的发展变化进程

城市自产生之日起就是处于发展状态,直到目前并未结束。它正伴随时代而演进。古代、近代、现代的城市具有不同的城市化进程。现代城市着眼于城市的环境。城市规划、建筑和风景园林若从广义方面理解是一回事,若从专业分工来讲也是建设事业不可分割的几个环节。建筑学家认为环境是建筑创作之源。园林学家也认为“景以境出”。城市规划学是否也应该把自然环境视为城市之本呢?这是要探索的。

城市化进程的历史给人一种错觉。好像建设城市就必然要破坏自然环境。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的,城市规划来不及适应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农村的面貌完全看不见了,还有县变市的情况,可以说来不及周密规划就大干起来。一句“三通一平”这就不知道要破坏多少自然的山水资源和树林。本来颇有起伏的自然地面一律用堆土机推平了。甚至个别有识的负责人想要保留点自然地形也没有来得及。作为我们从事风景园林这一行的看了就很不是滋味,心疼这些城市中的自然资源受到破坏。城市并不注定就是自然环境的对立面,城市化的进程也不等于是人工建筑化的进程。城市的概念和追求都将循时代而演进,城市化的进程也将在原有基础上赋予新的含义。创建城市大园林,建设高水平的园林城市,即建成适合人们高质量生活、工作、游憩的生态环境,也称为绿色城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满足群众需求的唯一途径。

二、保护城市用地内的自然环境资源

无论是旧城改造或新建城市,既然城市概念演进了,就应当切实保护自然环境资源。城市化进程就不是百废而后重兴了。自然环境资源主要指自然山水和森林、树林等,对历史人文资源当然也要保护。水、土、空气是三个主要的生态因子,而且与山水树木息息相关。而城市病和城市爆炸都是由于破坏了自然环境所致,并非自然灾害,实乃人灾。回顾我国的城市建设,除了像杭州、桂林这样的风景城市经过争取或斗争从而基本保护完好外,一般的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有的就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了。首先是开山,破坏山林。因填海、修路或开采石料,可以把几座山毁掉,这就取决于如何看待城市了。当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资源产生矛盾时我们如何处理。如果真正出于不可解决的矛盾不得不局部地破坏一点自然环境那倒也无可非议,日后再以人造自然环境来弥补。但大多是未经周密统筹就随意把山林给处决了。有的即使不完全搬掉,但把山体之观瞻面开得既秃而又乱。天然或人工的水资源也面临破坏。城市用地上有江南水乡的现状,本来可以保留、利用甚至加以发展成为该市一特色的,也面临用平直纵横相贯的城市道路将水道网覆盖或干脆填掉。其实城市化的进程也应包括一定用地比例的城市绿地。这些绿地为满足人对自然环境的需求而设,而地面的自然景象全在地形之自然起伏。山、峦、谷、壑、坡、坝各具其自然地形之特征而且也是绿地竖向设计很好的地形基础。基于自然地形而稍加人力便可获很好效果。绿地得以地形骨架、地面水可利用自然地面排除,园林建筑有了附生的地形而具高低变化、植物也才有小气候环境的变化、园林也才有些峰迥路转的变化。

三、探讨创建园林城市的几种方法

1、城市的各部门都应为建成园林城市而奋斗

城市是人类进步的产物,是人类依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创造出来的人工环境。在没有实现城市大园林之前,城市规模越大,则与自然距离越远。现在,为了满足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和对自然的追求,各个部门都应当为了实现城市大园林共同努力。如城市中心区不宜过大,各种类型的建筑不宜过大。过高、尤其居民建筑更不宜过高,过高的楼房容纳人口数量越多,相对绿地比例就越小,本来楼高了相应的绿地面积应加大,但实际做不到。

2、传统与时代结合的形式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群众的需要和情趣也在变化。原有的古典园林作为文物遗产需要很好地保护,要建的新园林则必须在传统与时代结合上下功夫,要去创新,可以说新的形式正在形成之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学习对我们有益的国内外的新形式。综观我们的生活,我觉得还是传统的少,新的多、新的占了绝大部分,因此在建设园林时,还是应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创造中国式的现代新园林。

3、花草树木的合理搭配各得其所

现在城市绿化、应当花草树木合理搭配,既要有乔木,又要有灌木,也要有地被植物;既要有常绿的,又要有落叶的;既要有花,又要有草,使花草树木各得其所。建设城市大园林应从具体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如城市广场和建筑前面就可以多种花草,不但能造成开阔的景观环境,突出主体,还便于群众活动,也有利于空气流通;而郊区隔离片林就应以种植树木为主,留出林缘或适当空间种植少量花草,供人们休憩活动就可以了;而公园则应当依据功能分区,形式和内容应多样,花草树木可丰富多彩。

四、建设城市大园林创造物质条件

在创建城市大园林过程中,要加大科技含量、提高科技水平。

1、引进新优品种,丰富城市园林绿化的素材,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绿化树种选择还是应以乡土树种为主,引进新优品种要有个观察适应过程,栽种数量不宜过大。

2、要选育优良品种,选育优良品系的绿化树种,对提高城市绿化水平会有很大作用。

3、要研究树木生态,减少应用植物的盲目性与损失。

4、生长要有一定的空间,尤其栽植地的面积有限,土壤不良,这都影响了树木的正常生长。现在按规范规定挖的坑是树木栽植的规格。这是不科学的,应按该树种可能生长的大小挖坑换土,并要有好的种植土壤,仅仅渣土过筛是不行的。有的还需要换客士。

5、城市绿化树种应丰富,要有特色。

一个城市和谐美好的环境要得以长久保持,自然离不开长效管理,只有管理到位,常抓不懈,才能让城市美丽常驻。把城市管理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位置,遵循以民为上、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查找和努力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城市管理的综合型管理转变。

第4篇

关键词:建筑规划;环境保护;关系联系

中图分类号: TS95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几乎是现代化和城市化的一个代名词,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这些都是建筑发展的基本条件,经济和技术的发展都在建筑中得到了完美的阐释。近些年来城市化水平不断的提高,一些新兴城市的出现和崛起,使得城市的人口数量更加的庞大,各种建筑也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一、建筑规划管理的原则

城市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一定的次序下进行的,良好的规划管理一般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进行。

1、与城市规划相符合

对于不同的城市来说,受到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城市规划的方法各不相同。现在,每个城市的规划管理都有一套各自的管理方法,杜绝了盲目建设的局面。建筑工程的规划管理作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其规划管理要与城市的规划管理相符合。首先,城市规划部门根据被编制,批转城市建筑规划管理的项目,防止给城市规划管理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其次,在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过程中,相关部门要注重监控和指导,防止改建、扩建等不合理规划现象的发生。

2、传统环境与自然环境双重保原则

对于城市建筑工程的规划而言,做好现代建筑的规划必然重要,但是,很多城市都有珍贵的历史遗迹,这些历史遗迹是城市文化底蕴的积累和历史文脉的凸显,在规划中应该充分考虑。同时,对于一些自然环境优美的城市而言,一些天然的湖泊、风景名胜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不可多得的财富,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利用,而不是破坏。对于现代的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来说,在发展经济、监理高新建筑群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建设有文化底蕴、自然气息浓郁的城市。

3、突出城市的个性特色

城市的建设各有特色,个性特点是一个城市得以发展和前进的动力,也是一个城市保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要凸显一个城市的个性特色,首先要注重城市环境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其次要注重现代气息与城市的历史文化气息有家融合,最后,注重城市的空间以及的设计。目前,对于我国大多数城市而言,城市建筑规划的方法单一,没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求城市建设的规划管理要注重创造性,体现城市的特色,监理有个性特点的新城市。

4、空间次序由下而上的原则

目前,对于我国很多城市的建筑规划,常常存在道路从中截断、挖开进行修理的现象,发生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正常的交通,更对城市的审美效果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产生这种现象的病因主要是有由于城市建设忽略了对于地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只是注重地上工程。一般来说,城市规划设计地上工程和地下工程是配套设置的,两者需要有机结合,在建筑工程规划管理的过程中,要本着先地下、后地上的空间次序,充分保证规划设计的质量和实用性。

二、建筑规划与环境配合的重要性

上面已经提到不重视建筑规划工作会带来很多的社会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我们不重视建筑规划工作,不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我们就会破坏整个自然环境的平衡与和谐。所以,我们应该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和观念重新审视人类居住环境与整个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维持和促进人类居住环境与整个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而不是斗争和征服。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的脚步太快,导致经济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差距太大而产生很多的问题。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如今城市中的种种问题都已经显示出来,如果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坚持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式,要进一步的保证和督促人们重视居住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就要重视建筑的规划工作,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其作用,包括在经济,政治以及法律等方面对建筑规划作出明确的要求和指示。

三、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在现在的一些城市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严重的问题,比如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垃圾,噪声,堵车,热岛效应等等,这些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另外,在建筑施工的时候,采取粗暴的施工方式,污染大,能耗大,噪声大。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一些城市不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或者不重视以及不了解建筑规划对环境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的第一步就是要让相关的部门足够的重视建筑规划工作,清楚的了解建筑规划工作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往往人们对建筑规划工作没有足够的重视,就会对建筑规划工作不了了之,这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多以及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由于不重视建筑规划工作而引起的一系列的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用更加先进的眼光和思想来看待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重视建筑规划工作,同时,这也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所倡导的。如此才能缓解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达到理想的平衡。

四、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通过以上阐述我国建筑规划发展的现状,进一步的分析建筑规划的重要性,下面具体阐述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城市的规划工作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而对建筑的规划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我国也相继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来进一步的规范和促进城市建筑的规划工作。

1、建筑规划重视环境承载力

环境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近年来随着地球人口的不断增长,我所认知的环境容量不断的受到挑战,而一次次的得到进一步的刷新,当地球上都是人类的时候那会是怎样的恐怖情况,更别说人们拥有的资源和生活质量问题了。其实,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能够有效的调节生态环境。但是由于庞大的人口,众多的建筑都大大的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了非常大的破坏。只有人们在满足环境容量要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才能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之内。所以我们的建筑规划工作必须重视环境的承载力,只有在环境的承载力范围内,我们的建筑规划工作才有意义,我们的城市和建筑才能发挥他们的功能,我们的生活质量才能进一步的得到保证。

2、重视建筑与环境保护平衡

建筑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同时生态环境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上面已经提到我们应该转变我们与环境之间相处的关系,不应该是斗争和征服,应该是平衡。只有达到平衡,才能既满足了人们生活方面的需求又保证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不遭到破坏。当然,我们的生活环境一直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自然状态,我们要达到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就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这个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加以控制和协调。

3、重视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

城市的建筑环境是人们对建筑领域的一大进步,它是建立在城市建筑与环境保护相平衡和协调的基础上的。只有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又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人们才能进一步的探讨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重视城市建筑环境的发展,有利于进一步的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并且有利于促进人们的居住环境进一步的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进一步的促进城市的发展,使得城市的功能更加的健全。建筑环境是传统的建筑领域的一大进步,从关注量到越来越关注建筑的质量。

4相关的解决措施

重视对城市建筑的规划工作,以及建筑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城市建筑规划的过程中,应该科学合理的划分功能区,在此基础上重视城市的环境。用更加先进合理的思想看待城市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打造生态城市。重视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在城市中出现的一些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空气,水源,垃圾,噪声等等,这些使得城市环境遭到了非常大的破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应该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减少废气废水的排放,倡导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的发展。倡导和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资源的紧张是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我们应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倡导可持续的发展观,倡导节能技术和循环经济,注重绿色建筑的发展和推广工作。

结束语

重视城市建筑规划,进一步的研究城市建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非常有利于提升城市环境。这不仅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也能够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建筑环境是城市环境的一大创新,同时也是建筑领域的一大进步。未来我们应该更加的重视促进和维护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重视建筑规划。

参考文献

[1]陈文军;李安群;郑丹;方海霞.浅谈建筑物竣工规划验收测量成果资料的整理[J].广西城镇建设.2011(09):112.

第5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当代人类重归自然的怀抱,返回生物圈中生生不息的有机联系中,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

1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①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②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过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绿色建筑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而且更为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

2绿色建筑中环保节能的作用

住宅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平衡、环境保护与节省能源不是孤立的,也不是矛盾的,而是相互影响和联系的。人类可以自主建造舒适的建筑内部环境,但人工化的舒适通常依赖于照明、空调和通风等高耗能设施,且舒适度的提高又往往以耗能的增加为前提条件,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当前环境和能源危机,进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与安全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筑耗能占整个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不断上升,每年由于新建和改建建筑,消耗大量能源,带来自然环境的恶化。同时在建设过程中还存在水污染严重、土地资源利用率低、建筑耗材高等严重问题。如不注意防止水、土和空气的污染,绿化与水面严重不足、空气污浊、气温升高、能耗剧增。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结果是建筑系统内和建筑系统外的物质良性循环与能量的良性转换受到严重破坏,也就是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居住区中的气候设计,不仅仅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减少再生能源消耗的问题,也是一个直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本世纪人类所面对的巨大挑战。

3环保节能前提下建筑设计的原则

如今,随着节能环保意识的增强和能源短缺的压力,“节能建筑”“绿色建筑”、成为当前最热的话题,绿色节能建筑的标准应该统一的,节能建筑就应该是环保建筑,充分利用阳光、雨水等可再生能源,最大限度的节电节水,大力发展绿色节能建筑是中国建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在节能环保的建筑设计上要遵从以下原则:

首先是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最高。建筑设计的资源利用效率要达到最高的原则,指的是对各种建筑用的资源,包括能源、土地、水、各种建筑材料等,都要高效率地利用,尽可能的节约能源。

其次是对环境影响最小。要达到对环境影响最小,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防止建筑对土壤、空气和水的污染;二是尽量使用本地建材。这也是对环境影响最小的一项措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运输对环境的影响,而且可以支持当地经济的发展:三是重复利用建筑材料。在建筑选材时,要考虑材料的可循环使用,这是鼓励利用建筑材料的回收利用。四是要尽可能利用既有建筑,提高建筑物的寿命。

最后是对生态环境最好。对生态环境最好指的是对人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健康最为有利,通常我们说“以人为本”是正确的,但同时不要忘了其他物种。人也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不单只是满足“人”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更应该使其与生态环境保持应有的平衡关系,需考虑到未来的的可持续发展。

4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 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4.1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4.2 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曰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4.3 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4.4 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 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①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

②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③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④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

⑤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建筑夏季提供冷源。

⑥建筑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

⑦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以及低辐射的玻璃进行外墙维护。

第6篇

在实际经济活动中,部门经济评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这种评价旨在合理解决包括平衡在内的一些相对来说是局部性的问题。部门经济评价的最初阶段,应首先搞清现有的社会经济条件,目的在于与一般性经济评价协调进行。在进行经济评价中,我们要考虑各种因素,但这仅仅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社会经济过程,因为因素众多常常妨碍我们了解优先需要考虑的事情。

在经济活动中,自然环境是支出的对象,同时又是一种结果。在社会注意再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环境进行利用,这时它是支出的对象;但自然环境本身是向着一种既定目标被改造,或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环境的意外变化,因此我们说它又是一种结果。

应该强调指出,社会环境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既可相互补充,又可相互取代;取代的可能性和范围取决于技术的进步,从而有可能进行经济评价。如果能对自然环境因素进行定量的表达,就可明确其发挥的积极或限制作用,进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劳动支出,对自然环境因素的评价就显得很重要。

自然资源既能增加社会劳动的支出,又能减少这种支出。尽量减少劳动支出的原则使合理地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成为可能。特别是自然资源消费在不断增长,而资源本身几乎不增长。在自然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应该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利用。要利用稀少的自然资源,必须通过减少劳动支出,使其最有效地得到补偿,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或在能达到这一要求的部门才能利用。自然资源缺乏带来的经济影响应是将剩余劳动力用于发展技术,求得自然资源的更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匮乏提供了对资源进行价值评价的基础。技术和资源可相互补充和相互替代,其补充和替代的程度乃随社会需求和技术进步而有所不同。

在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缺乏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生产效率,因此把全国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分配和利用自然资源就很有必要。制定一项社会经济发展计划,如果不考虑再生产对生态资源的需求,则社会注意经济的目标只能获得部分的实现。因为在扩大再生产的各个阶段都要利用生态资源,尤其是在生产和消费这两个环节。环境规划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组成部分,它是面向最紧迫问题的规划,目的在于确定当前带有战略性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手段和方法。

建立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首先要根据不同层次提出一系列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建立生态平衡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环境规划应建立在一系列与一般的社会经济预报相联系的经济生态预报基础上。然后,在预报和分析的基础上,适当考虑生产潜力,对环境质量影响社会主义消费模式的程度做出评价。把生态平衡作为目标限制因素,通过改善经济评价的方法,找出支配物质和财政分配的原则,这就需要做到:

1)找出环境污染和不同类型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这主要涉及生产、消费和环境的相互作用。

2)通过应用可变的经济生态标准,找出一定种类的商品和环境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3)应用经济生态模型,适当考虑环境问题。

4)制定出合理的环境改善政策,并把其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一部分。

5)正确选择生产中的技术变量,维持生态平衡。

6)对总的经济计划和企业计划及其相关关系进行评价,为确定经济生态标准提供科学基础。

7)把生产布局在最适合的地区。

为了正确地阐述实施这些计划的方式、目的以及生产中应用的技术手段,必须建立一些系统,以便收集有关自然环境的现状及其变化的情报资料,从而可以弄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过程,环境质量以及环境污染分布情况。这种规划的最大缺点是只注重面向单一部门或面向紧迫问题,而对自然环境的社会经济应用考虑不够。制定综合经济计划不应有下列利用自然资源的情况。

1、通过减少产量和降低生产效率来保护生态平衡,这种观点只把环境净化作为最重要的目标,因此是不现实的。

2、用降低环境水准的手段来获得生产的增长和效率的提高。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在提高某一部门生产效率的同时,带来了环境质量的恶化,这从经济发展的全局来看是有害的。例如,在某地砍伐森林,从节省运费开支的观点来看可能受益,但是可能加重土地侵蚀,破坏水源平衡,带来空气污染。提供优化环境质量的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方法,并恢复该自然环境中的个别资源。

2)为满足国民经济不断增长的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优化利用。

3)找出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污染容量的限度。

4)运用生态标准发展论,认为运用这个理论可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扩大再生产积累财富,包括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浪费、改良土地、植树造林等。

5)建立信息和统计系统。在有计划地建立生态平衡的过程中,应该按适当次序采取措施。这样的顺序(或称“层次”)与国民经济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阶段相一致,并直接影响生态平衡。

如果把生态损失和外部结果(也考虑环境的间接影响)看成一个大的综合体。搞清哪些些因素与损失及结果有关是很重要的,这样就可定量表示出来,并纳入经济计算中。要想找出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普遍的计算方法,即使可能的话,也是非常困难的。估算环境个体因素的生态损失要比确定总的环境损失容易得多。所以如果你了解到,对个体自然资源利用及破坏的估算,例如对森林带、水和空气的估算,要比对整个资源的估算要先进,就不会感到意外了。

对生态损失和效益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得到应用,不过,这些方法也存在着一些缺点。当环境质量恶化时,人工系统――主要是技术和工艺系统,通过额外劳动支出,取代了自然环境的个体因素,其取代程度和范围取决于自然资源的意义。污染增加降低了环境质量,附加的劳动支出也随之增加了,因为资源变得更加缺乏,这又反过来减少了自然资源在生产中利用的可能性,同时资源的缺乏更需要合理地管理经济。

第7篇

关键词:绿道;功能;海南绿道;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5010304

1引言

绿道来源于英文单词“Greenway”,是被人们保护的许多狭长地带,即人们设法保存以及消遣用的户外空间[1]。绿道概念广泛,包括从城市自行车道到引导野生动物进行季节性迁移的栖息地走廊;从城市滨水带到远离城市的溪岸树荫游步道等。因此,对这一概念的定义总会有一定局限性。学者们普遍认可查理斯·莱托(Charles Little)在其经典著作《美国的绿道》(Greenway for American)中所下的定义:绿道就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它是连接公园、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历史古迹及其他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进行连接的开敞空间纽带。从地方层次上讲,就是指某些被认为是公园路(parkway)或绿带(greenbelt)的条状或线型的公园[2]。

从绿道概念看,绿道主要包括四大功能:对自然和文化遗产提供了保护,即绿道的生态功能;为人类提供了游玩和休憩空间,即绿道的游憩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人们在绿道穿梭的同时,感受自然与文化遗产的魅力,脑海中呈现连续美丽的画面;经济功能,由于绿道长而连接大片间断的区域,人们在其中游玩时间较长,大多会产生消费行为,其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也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

2绿道生态功能

绿道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护物种多样性和自然群落连续性以及自然环境中的水体、土壤等自然资源。绿道在保护环境方面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持和保护自然环境中现存的物理环境和生物资源(包括植物、野生动物、土壤、水等),保护水资源,并在现有生境区内建立生境链、生境网,防止生境退化和生境破碎[3,4]。从而,保护多样化自然环境。

第8篇

论文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设计;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近年来,“保护生态环境,建造绿色家园”的呼声日益高涨,对“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展开。“绿色建筑”、“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等概念在建筑行业成为了一种时尚,同时也实实在在地成为建筑学科发展的前沿。这些现象充分体现了人类理智和文明的升华。它要求当代人类重归自然的怀抱。返回生物圈中生生不息的有机联系中。建立起一种人类、自然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绿色文明。

l绿色建筑的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①提供给使用者有益健康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②尽最大限度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过程中,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绿色建筑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而且更为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

2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

建筑师们跳出曾经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开始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建筑的真意所在.思考建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理想的技术与材料支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虽然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限于纸上谈兵,但它的提出至少为未来建筑的发展指出了一种美好的方向。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建筑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绿色建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对于这些问题给予回答.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大意义所在。

3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事实上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绿色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然而从觉醒到占据主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的确立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因此绿色人本主义只能成为未来绿色建筑存在的动力。而在现阶段.在工业、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不能仅仅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经济杠杆此时此刻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绿色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理由就是对运营费用的节省。一次性投资的回报将是长期的。积累的结果必将远远大于对初次投资成本的节约。这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理由。这显然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思想。事实上也正是目前支持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经济动力。然而。无论是“长期回报”还是“绿色成本’当前来看都是虚无缥缈的。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任何形式和远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评价与初期投资与直接利润相比.恐怕都是不足以使人为之心动的.更不用说考虑到远期的各种变故或是灾难。考虑到长期回报是否还能落入投资者的腰包。这也正是为何“绿色建筑”在实践的道路上如此举步艰难的原因之一。

为此。国家对于建材选择每平方米所耗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可持续技术的研究.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都将成为推进绿色建筑运动发展的主要动力。

4绿色建筑在设计中的体现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4.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要求建筑师调整自己的心态.不但要有满腔创作激情,而且要有一颗平常的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中的一份子,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以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的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4.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曰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转贴于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

(6)提高安全性,增强防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

4.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风扇与风机盘管: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更加舒适,更加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原则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

(5)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接近自然环境。

4.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①处理好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

②为建筑内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项层设计屋顶花园。其他工作层的共享空间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③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④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

⑤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建筑夏季提供冷源。

⑥建筑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

⑦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以及低辐射的玻璃进行外墙维护。

第9篇

关键词:绿色建筑; 环保节能; 节能设计;分析

1绿色建筑的两个基本概念

绿色建筑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两点:第一,提供给使用者健康有益的建筑环境,并提供高质量的生存活动空间;第二,尽最大限度地回归自然,保护环境减少能耗。在人类建造的过程中,这两者往往是相互矛盾的。人类为了达到舒适的生活及工作环境,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向大自然索取和消耗自然资源。然而,光有索取而没有回报必然会使自然失去平衡,必然会对自然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解决人类索取与回报之间的矛盾,已成为绿色建筑的核心问题。

绿色建筑实际上是这样的一种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然条件并通过人工手段创造宜憩舒适的环境,同时又要严格控制和减少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占有,确保自然索取与回报之间的动态平衡。这种动态平衡不但要反映在建筑设计和建造时所采用的合适方法及因地制宜的材料上, 而且更体现在它对资源的消耗利用程度和回报自然程度状态上。由此看来,可以这样说:绿色建筑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思维和模式,在使用中对精神层面的重要性给予更多的关注,全方位的关心使用者的生理以及心理的健康。并且在总体上控制它的建造和营运对环境的消耗降低到最低的水平.

2绿色建筑的意义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是在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于生活与消费方式的深刻反思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在现实生活中,一望无际的森林被蚕食和毁灭,沙漠化风暴席卷了广阔的绿野,生物物种的生命力在人类前进的步伐面前显得如此脆弱。城市中的人们很难见到湛蓝的天空与明媚的阳光。近年来越来越频繁的地震和海啸,正是大自然对人类无尽的贪婪和索取的一种报复.

面对这样的现实环境,建筑师们应该跳出曾经习惯了的思维模式,尝试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建筑的真意所在,思考建筑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虽然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足够理想的技术与材料支持“绿色建筑”的设计实践,虽然这一理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只限于纸谈兵,但它的提出至少为未来建筑与城市环境的发展指出了一种美好的方向。人们开始提出这样的思考: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以及建筑在保护和改善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什么?他应该在这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绿色建筑的提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背景,试图对于这些问题给予回答,这也正是“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提出的最大意义所在。

3绿色建筑的价值观

绿色建筑这一概念,事实上正是基于建筑领域中绿色人本主义价值的觉醒。然而从觉醒到占据主流的地位,这种价值观的确立还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这种发展还需要许多社会与科技配合.而在现阶段,在工业、后工业文明的人类中心论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绿色建筑的发展是不能仅仅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的,经济杠杆此时此刻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绿色建筑赖以生存的经济理由就是对运营费用的节省。而这种节省不是体现在一次性投资的回报上的,而是有一个较长的时间累积性的,积累的结果必将远远大于对初次投资成本的节约。这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理由,也是经济杠杆发挥的效应。显然这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思想,事实上也正是目前支持绿色建筑研究与实践的主要经济动力。然而,无论是“长期回报”还是“绿色成本”在当前来看都是虚无缥缈的。对大多数投资者而言,任何形式和远期平衡表或是成本核算评价与初期投资与直接利润相比,恐怕都是不足以使人为之心动的,更不用说考虑到远期的各种变故或是灾难,考虑到长期回报是否还能落入投资者的腰包。这也正是为何“绿色建筑”目前在实践的道路上如此举步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此,国家应该配合经济杠杆,从立法到政策上进行必要的引导,比如,对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每平方米所消耗能源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可持续技术和材料的研究和政策引导,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研究方面增加投入的力度等等,这些都将会成为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的主要动力。

4从四个方面体现绿色建筑的原则

绿色建筑的理解与衡量标准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发展,但其基本原则不会改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节省能源、尽量减少对生物圈的破坏。

(2)对使用者生活工作环境给予更多的人性化的关怀和考虑。

(3)对于沟通人类与自然环境应该尽可能的创造条件。

(4)面向未来发展要有足够的发展弹性空间。

在绿色建筑的节能设计中如何更好的体现和落实这些原则也是我们要面对和要解决的.

4.1对自然环境的关注与尊重

对自然环境的关注是绿色建筑存在的根本意义,是一种环境共生意识的体现,它要求建筑师积极调整心态,不但要有满腔的创作激情,而且还要有一颗平常之心,正确地认识到建筑作品仅仅是环境大家庭中的一员,以一种谦逊的姿态去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给予自然环境更多的关注,这种关注应该是互相依存,互利双赢的.这种关注在设计中主要体现在:

(1)对建筑场地的充分考虑,其内容有:建筑物的朝向、方位、布局、对地形地势的利用、场地气候条件的影响以及植被的关注。

(2)对节省能源的考虑:建筑能耗是建筑物对自然界造成主要间接危害之一,如何尽可能多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成为绿色建筑的一个重要课题。

(3)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在设计中应尽量考虑利用可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地源热泵)的利用、自然的采光、通风、温湿度的控制等。

(4)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减少运输成本费用.

(5)尽可能使用无污染、可再生的环保材料。

4.2对使用者给予更多的关照

作为人类每日起居、生活、办公的微观环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所以建筑环境的品质直接关系到使用者们生活与工作的质量。绿色建筑在注重环保的同时还应给使用者以足够的关注,具体来讲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尽可能利用自然的方法创造宜人的温度、湿度环境,在尽量减少能耗的同时保证甚至提高其舒适性。

(2)创造良好的声环境氛围,给使用者提供一个安静、和谐、宜人的居住工作环境.

(3)良好的照明系统、合理的房间进深、宜人的光环境。

(4)合理的空间布局、宜人的空间环境。

(5)对不同使用者的全方位考虑,包括对残疾人、老年人的关心。这些不但体现在交通设施上,而且体现在内装修的人性化的尺度上.

(6)提高建筑与结构的整体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增强其防灾和抗灾能力。

(7)完善的通讯系统,让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与外界沟通联系,使其与社会的联系更紧密.

4.3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

建筑物作为联系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桥梁应该尽可能多地将自然的元素引入使用者身边,这也是绿色原则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我们回归自然的一种体现。在这里建筑提供给人们的是一种崭新的生活,清新的空气来自树林与花园而非机械的风扇与风机盘管;明媚的光线来自天空的太阳而非从各种发光顶棚与荧光灯管中洒落;人们耳边萦绕不绝的是鸟儿的啼鸣与泉水的流淌,而不是镇流器与各种马达的轰鸣。人们应该在这样的建筑中生活与工作,才会更加的舒适与健康,更加充满活力,对于自然元素的引入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沟通是绿色建筑追求的另一个主要目标。它的特征主要应该体现在以下几点:

(1)尽可能增加自然采光系数,建立建筑物内外高品质的自然采光系统。

(2)创造良好的通风对流环境,建立合理的自然空气循环系统。

(3)建立水循环系统,尽可能将水引入一些容易让人疲劳的环境中。

(4)建立立体的多层次绿化系统,净化小环境,改善小气候。让绿色植物随处可见.

(5)结合使用功能创造开敞的空间环境,使用者能更加方便地亲近自然环境。

4.4具有足够的弹性空间来满足未来科技的应用与发展

可持续的概念是一种动态的思想,体现在绿色建筑中就是建筑应具有足够的弹性,以适应未来的发展。这就体现在对建筑的结构、设备等灵活性的要求上[4]。

(1)楼体的可生长性,包括基础的预留量,楼地板对承重的预考虑以及周边环境的生长预留地等。

(2)预留的管道空间,包括给水、排水、强电、弱电、采暖、通风的发展空间。

(3)依据上述绿色建筑在设计中所体现的四条基本原则,同时考虑建筑科学技术发展现状,大型建筑和地标性建筑在城市建设中应成为绿色建筑的典范,绿色建筑的切入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方案设计的构思:

1)处理好其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充分考虑建筑的朝向以及地形地貌的特点,给自然环境予以高度的关照。保持与周围建筑和环境的和谐共生.

2)为大厦工作的人员提供健康、舒适的工作环境,在建筑顶层设计屋顶花园,并在其他工作层或用户的共享空间里集中设置阳光室并引入植被,建立高品质的绿色工作环境以及立体多层次的绿化系统。

3)为了减少对能源的浪费与消耗,而利用一些可再生能源,引人新技术新材料,在建筑顶层设置太阳能吸收板,实现太阳能庭院灯及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墙面在符合规范及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尽量扩大窗面积,建立良好的建筑内外采光系统。

4)最大限度控制水资源的消耗,在建筑内部设置中水设施,对各类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的中水用于冲厕和绿化灌溉;在建筑外部铺设透水性强的广场砖,同时对雨水进行有组织收集。

5)利用自然冷源(地球)设置地源热泵,在大片的绿地中打百米管井,建立冷源场地,为大厦夏季提供冷源。

6)大厦内部设置冰蓄冷系统,用电削峰填谷减少电网负荷和装机容量。

7)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以及低辐射的玻璃进行外墙维护。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