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2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学专业技术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化学制药技术专业建设目标
本专业群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专业建设上的校企深度融合。建立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塑造一支专兼结合、行业背景浓厚的教学团队,完善实验实训条件,加强顶岗实习的管理,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提升化学制药技术专业的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管理水平。紧紧围绕石家庄“药都”建设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将本专业建成制药技术及相关专业准技师、准工艺师培养基地;成为石家庄地区中小企业应用技术服务中心和职教资源共享中心;成为产学研结合、工学结合的示范。
二、“2+1”人才培养模式
石家庄市2006年制订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五大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我市在十一五期间要集中精力抓好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循环经济化工示范基地、信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基地、纺织服装基地等五大基地建设”的大产业、大基地、大园区、大项目的特色产业体系,到2010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66亿元,全市实现销售收入860亿元。根据这个目标,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化工支柱产业建设人才需求,作为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办学过程中,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专业改革发展道路,树立以行业、企业为依托的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理念,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主要成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参与专业建设,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学校建立研究开发机构和实验中心。学生在企业实习、顶岗工作或参与企业科技工作,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共同育人。根据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实际需求优化组合课程体系。本着“人文课程、社会课程、技术课程并举,核心技术为主线,专业主干课为中心的教改方针”,破除“老三段”课程编排观念,按照实践教学占50.0%,技术等级为中级工的要求,实现专业基础、专业技术、技术应用能力三提高的目标。把实践教学内容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形成“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1 以生产型校内化工中试车间为依托,全面推行以生产型实训为特征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加大生产型实习比例,充分利用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和1 5个校外实训基地,使学生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使生产型实训占实践课时50%以上。校内化工中试车间完全按照工厂实际设计、安装,是一个小型化的化工生产车间,实现了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工厂的“零距离”接触,为学生生产实习提供了一个完整的校内教学平台。车间设计安装合理规范,涵盖多学科的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化工原理”、“化工仪表自动化”、“化工机械”、“化学反应工程”、“化工设计概论”等多门课程的实训教学。15个校外实训基地可同时容纳300名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2 积极开展“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调整学习时间分配,由原来5学期在校学习,1个学期毕业实习,调整为2学年在校学习,1学年到企业或生产型教学工厂进行真实工作环境的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实训实习期间,由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将工学结合紧密的课程带到工厂,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共同制定实训课程内容和计划,充分利用企业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授课效率。部分学生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安排到石家庄制药集团、唐山三友集团、河北健民制药集团等企业进行。同时,将毕业设计课题与企业的实际问题相结合。通过对专业课程的科学分类,构建2年在校内为主完成的课程与1年在生产性实习过程中完成课程的课程体系,理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在教、学、做过程中的关系,明确职责,研制出该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方案,确保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
3 加大“订单式”培养力度
做好与石家庄化工化纤厂、河北正元集团等不同企业的合作项目,细化和完善订单培养计划,使订单式培养计划和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建立用人单位对订单培养学生的质量评价制度,提高培养水平。在此基础上,增加订单培养的企业数量,经过3年努力,到2009年使订单培养的合作企业达到3个,每年订单培养学生数达到30人以上。
4 增加技能证书的种类,提高获取证书的质量
在将“化学检验工”和“制图员”融入教学计划,通过率在97%以上的基础上,通过广泛的调研,根据河北省地方化工行业特点和企业人才需要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与政府部门(如劳动局)共同开发一系列化工类的职业资格证书,确定开发的职业资格证书种类“化学检验工”、“化学制药合成工”、“发酵F"。组织相关人员编写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研究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工作的可操作性。将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方案,在选用教材等方面使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沟通。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核心能力;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医学检验技术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及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培养合格的医学检验技能型应用人才,必须以专业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这是高职院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保障[1]。核心能力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生从事医学检验实践活动、提供高质量检验服务所必备的最基本、最主要的能力,必须在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着重培养。根据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该专业人员核心能力应包括医学检验相关技术能力、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2]。
1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1校内实训
(1)实验内容陈旧、方法落后。检验项目的技术和方法与临床实际脱节,校内实践教学以重复性、验证性实验为主,缺乏创新性、综合性实验,难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意识。
(2)实验条件落后。实践教学标准没有与行业对接,出现与职业岗位脱节现象;实验实训指导缺少与医疗行业的紧密联系,与本地医学检验技术现状不吻合;医学检验技术、设备、方法更新不及时,难以满足医学检验岗位需求[3]。受实验条件限制,专业检验仪器(如血细胞分析仪、生化分析仪、免疫分析仪等)更新速度慢,配置数量少。一些实验只能以示教为主,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机会,只看不做现象时有发生。
(3)实践评价体系不完善。课程考核偏重理论,实践成绩比重低。实验教学不单独进行技能考核或以实验报告代替考核,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及对其学习态度、综合能力的评价。
1.2临床实习
(1)对临床实习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存有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加上受升学、就业的冲击,对临床实习不重视。学生临床实习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导致其临床检验基本功不扎实,理论与实际脱节。
(2)学生动手机会减少。目前,临床实验室配备了大量现代化检验设备,检验工作已经实现了操作自动化、技术现代化和方法标准化。学生动手机会明显减少,导致其只懂理论知识,缺乏实践技能[4]。
(3)缺乏严格的技能训练。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素质和考核标准等方面的问题,导致临床检验技能训练不严格、不规范。
2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
广义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括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内容、管理和质量保障等要素[5]。在实践教学体系中,正确处理知识、技能、素质和态度的关系,以职业核心能力为本位,促进受教育者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2.1以核心能力为本位原则
以核心能力为本位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种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就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工作任务为出发点,以行业岗位所需职业能力为基本内容,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根据医学检验职业资格标准以及行业对技术技能型医学检验人才的需求,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分为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拓展能力3类。基本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操作、基本技能,通过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获得;专业能力是学生从事医学检验职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医学检验实践操作能力、临床标本分析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等,通过医学检验专业技能训练、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及毕业实习等获得;拓展能力是与医学检验职业相关的其他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等,通过人文课程、认知性见习、社会实践活动及校园文化活动等获得。
2.2与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相结合原则
我国现行医学检验行业准入标准是毕业后先取得临床医学检验技士/技师初级资格。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有临床检验技师、公共卫生检验技师、卫生工程技师、病理技师和输血技师等。因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既要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又要达到职业岗位所需技能目标。实践教学体现“三突出一贯穿”,即突出实训、见习、实习,突出早接触专业和临床,突出构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将质控意识和生物安全意识贯穿于实践教学全过程。
2.3渐进性接触临床原则
实践教学包括认知性见习、实验教学、实训教学、课程教学见习、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通过学校与行业的深度合作,遵循早接触、逐渐接触、完全接触临床的规律,形成“实验实训见习实习前综合实训毕业实习毕业前技能考核”的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系统衔接和整体优化。
3以核心能力为本位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通过对甘肃地区20家医院的检验科进行问卷调查及对行业专家访谈,在研究和分析调查结果基础上,依据高职医学检验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职业能力具体要求,构建符合岗位需要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相对独立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见图2),从而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3.1目标体系
包括医学检验专业技能标准、专业课实践教学标准(含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验操作评分标准)、毕业实习教学目标、课外实践活动目标。
3.2内容体系
包括基本技能培养模块、专业技能培养模块、综合技能培养模块。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整合实践课程,优化实践内容体系,共确定约200个医学检验实践项目,并提出实践内容和要求,避免教师盲目开展实践教学。
3.3方法体系
包括模块化、教学做一体化、开放式模式。将临床检验基础、生物化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等学科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整合为基本技能模块、常规应用模块和临床技能模块,创建模块化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训室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模式开展基本技能模块教学,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师生互动,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技能操作的准确性、连贯性。检验专业实践操作多,动手能力要求高,对一些基本操作、常规检查实验,实验课有限的时间显然不够。为此我们采取开放式教学模式进行实验。根据学生要求开放实验室,尽可能满足学生需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模拟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法、项目教学法、任务分解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突出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3.4保障体系
加强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训条件、管理制度等方面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保障体系。(1)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强化校企合作,制定并实施校内实训、临床见习、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方案,将实践教学与医学检验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紧密结合。(2)建立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双师型”师资队伍。鼓励青年教师假期到医院顶岗,锻炼职业岗位技能,学习新技术、新方法,积累临床工作经验。聘请附属医院和定西市第一、二人民医院检验科的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重点指导校内实践教学。(3)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增加经费投入,建设真实环境、真实设备、真实情景的校内实训基地,营造职业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附属医院、教学医院的作用,确保良好的见习环境和见习效果。建设一定数量的技术力量雄厚、设备先进的临床实习基地。(4)不断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实践育人工作方案、实验(实训)教学规范及质量标准、课程(专业)见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毕业(顶岗)实习规范及质量标准、教学仪器设备管理办法等,对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化管理。
3.5评价体系
既包括操作技能考核,也包括职业态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活动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阶段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并重,建立并完善全面、全程、全员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全面即教师全面评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全程即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法;全员即由教师、学生、实践指导教师共同参与评价过程。
4结语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经历实践检验。我们将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和调整,使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亚珍.基于能力培养的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5(11):57-60.
[2]桂芳,李树平,李争鸣.以核心能力培养为中心的高职高专教育微生物学检验实验教学改革[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2(2):282-283.
[3]万德年,丁海峰,周剑涛,等.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568-2569.
[4]王元松,刘成玉.医学检验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51-52.
关键词:工作室;教学模式;实践性
我国在多年以前就开始在教育领域的教学实践中开始进行尝试工作室制度的教学模式,为全面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做出努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成效,进而推广开来被各大高校相继采用,现今不少高校及社会性质的团体都相继展开了设计类设计工作室的教学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一、引入工作室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工作室是当今社会中出现的新词汇,工作室教学方法主要是以工作室的出现作为媒介,有专业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教学,主要任务是承接技术项目和辅助教学,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将学习、探究、实践融为一体,进而将学生自身专业综合素质与实际操作能力共同得到提升的一种教学模式。因此,将工作室制引入学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学校有限的时间内能学到更多实用性的专业知识,综合培养适应各种情况和各方面实用技术能力,这种模式不但打破了以往老旧的教育思想,更是将知识、趣味、实战作为教学的第一标准。因此工作室教学模式是建设教学实践型大学的有益举措。而在高校学生中这种创立工作室进行创业的方式更是成为大学生创业选择中的大热。
二、创业工作室在我国现今的发展局势
1.由创客空间引出的国内工作室环境。创客空间是一个具有加工应用车间、工作室功能的开放型实验室,创客们可以在这里贡献资源,自2007年起,全球各地成立了超过2000多个创客空间,我国在上海落户的新车间成为国内创客大本营,在这里,不同类型的学生通过创造的方式共同交流学习,使学生不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一些大学院系也逐渐开始将实践作为重要的学习环节加入进来,变成课程组成的一部分。据统计,中国已有数十所高校建立了创客空间,这些创客空间的建立有效的满足了一部分有思想有能力并且需要机会的学生学习的需求,从而引导学生成为创造者。2.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室案例-409工作室。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师生共同创立了工作室,由朱贵详老师带队主办,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现今已经拥有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团队和工作室体制,先后承接学校工程项目6项(第一教学楼改扩建方案设计、建筑学院陈列室设计、新教师公寓周边景观绿化设计、十号学生宿舍楼周边景观绿化设计、六号教学楼周边景观绿化设计等),校外小型工程项目等。同时也取得一些成绩包括一教改扩建方案设计一等奖及三等奖、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校门及入口设计大赛荣获一等奖、最佳创意奖,参与设计重庆北碚青峰项目营销中心建筑设计,并且主持设计了贵州省赤水市长沙镇经济发展总体规划设计。团队通过实践训练日渐成熟,同时对理论知识起到了很好的加强作用。对于未来的发展方向,409工作室将根据自身情况,凭借学院提供的便利结合各项资源,给成员提供了学习和团队的机会,同时根据成员在大学的实践情况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团队形式提高成员们的主观能动性,并建立完善“产学研”的工作体系。
三、实践型工作室模式在教学中的运行内容
1.工作室的设置。工作室制模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定位上应与艺术设计专业的方向设置专业一致,并且与工作室老师的研究目标一致。每个工作室配置10-17个学生,并且涉及的专业范围广泛,导师根据每个学生专业所长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将理论与知识与实践相结合。2.师资结构。工作室制教学重视的是学生的实践与发展,所以,在工作室导师的选择上是十分慎重的,作为导师,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并且全方面的综合素质比较高,根据学生的情况提出相应的方案来针对不同的学生,工作室制的更高要求意味着导师不只是要担任几门课程的指导教学过程,更是要求全面的指导学生完成课题和实践项目方案,辅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在现今,符合标准的导师在各院校艺术设计师师资队伍中占的比例均比较少,单凭本校的教师并不能满足工作室的需要,因此,工作室导师的结构应该邀请由本校专业水平及实践经验突出的老师和聘请的校外实践丰富的计专家担任教学。3.管理模式。工作室制教学不同于往常的教学方式的地方在于,它几乎完全打破了教室和车间的所有界限,一切教学行为都能根据导师的教学需要安排准备,老师既能在实践过程中进行指导,也可以在工作室环境下进行教研,唯一的不同在于管理上就要有别于现在的管理模式,工作室导师负责组织安排教学常规的管理,同时,学院应该专门安排一名教师专职做工作室学生的负责人,负责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与思想教学的调整,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方向引导。凭借工作室这个平台,带动提高本专业专业能力的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有效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的路线。
四、结语
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改革,是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这不但关系到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而且对未来艺术教育改革是具有重大意义的,而在推行改革的过程中,首要突出教、学、做相结合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和团结协作的意识,从而达到将工作室与人才相结合的培育模式,综合培养学生综合专业能力的目的。从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到自主创新创业是一个缓慢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储艳洁,任磊.工作室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探索[N].上海: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11(1).
[2]刚政.包豪斯“车间”对当今艺术设计教育的启示[N].河南: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10.
[3]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论文摘要: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既要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因此应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完善等方面对其进行全方位改革。教材改革应遵循为专业服务、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增加教材趣味性的原则。教学模式改革应从分类教学方面着手。教学方法改革应加快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多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并适当增加讨论研究课。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语文教学是在“高职”和“艺术设计”两大主题背景下所进行的教学,因此它必须体现两大主题的特点,既要体现工具性的特点,还要强调实践性,充分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按照高职教育目标要求以及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教学改革应着力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教材改革
(一)语文教材使用状况
目前,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使用的语文教材大多是高中教材,三年制则主要使用《大学语文》教材。高中语文教材和《大学语文》属于通用教材,缺乏专业特色,在选材上过于强调思想性、经典性,难度较大,与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合拍,而且这些教材在编排上着力维护体系的完整、体例的划一,与高职教育的灵活性相悖离。所以必须编写与高职教育“必需、够用”原则相一致、与艺术设计专业相结合、与高职学生实际水平相匹配、有利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语文教材。
(二)语文教材编写指导思想
鉴于目前国内还没有适合艺术设计类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语文教材,辽宁经济职院基础部结合专业特点及语文课程特点,尝试编写了适合五年制学生使用的教材。新编语文教材确定了三大教学模块:口语实践、应用写作、阅读感悟。在选编每一模块的具体内容时,遵从三大指导思想。
1.靠近专业,努力为专业课服务
在编写语文教材时应将艺术设计专业相关知识整合到教材内容中,学生既获得文学熏陶,又获得艺术滋养。例如,在‘旧语实践模块”中,讲授自我介绍、演讲、辩论、推销、拾谈等内容,培养学生走向社会应具备的沟通能力。在“应用写作模块”中,讲授自荐信写作、设计说明写作、影视脚本写作、广告文案写作、毕业论文写作等内容,训练学生与专业相关的文字表达能力。在“阅读感悟模块”中,有针对地选择了含有相关艺术信息的篇目。如“大师风采”单元,选取了“忆白石老人”、“闲话丰子恺”、“我的父亲张大千”等,让学生感悟大师,感悟艺术;“说画解图”单元,选取了一些赏析名画、摄影作品、徽标等方面的文章,让学生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学会欣赏艺术。总之,努力与专业结合,是所编教材的最突出特点。
2.按人文话题选取篇目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会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还会给他们提供提高人文素质的基本素材。对艺术类学生而言,只有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才能用艺术形式恰当地表达人性,表达社会,表达生活中美好的东西。因此,在新编教材的“阅读感悟模块”中,设计了“大师风采”、“智者隽语”、“亲清无价”等人文话题,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在增加学生文化内涵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配合教学,新编教材还设计并选用了一系列有助于提升人文精神的思考题。例如,“大师风采”单元有这样一道练习题:艺术大师其实与常人无异,只是他们能够用善感的心关怀他人,用执着的爱面对事业,用坚定的信念完成理想,因而他们才高大、伟岸和不朽。走近大师,我们要学习其精神,让其精神烛照我们前行。请以“走近某某艺术大师”为题,写篇文章。学生在写作这类作文时,会参照大师,反观自我,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准。
3.教材要与学生接受能力相适应
教材如果不与学生原有水平相衔接,缺少艺术气息及趣味性,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后续教学埋下隐患。为此,在选择篇目时尽量避开内容过于深奥的文章,同时为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形象性,为一些篇目配上了相关插图,图文并茂,赏心悦目,这对艺术类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自觉接受教学文本,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
二、教学模式改革
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分类教学,而不是把高职语文课上成各专业通用的“公共课”。在教学实践中,语文的分类教学应从两个方面着手,即宏观分类和微观分类。
(一)宏观分类
宏观分类是指语文教学要与大的专业类别接轨,如目前有理工科类语文、经济类语文等。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语文分类教学就要首先考虑与艺术设计专业的结合,也就是说,教师在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的同时,还要在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寻找平衡点。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的语文教学,要着意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意思维、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给学生一双发现美的慧眼、一颗表现美的心灵。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专业创作的灵感和素材,从而提升其作品的品位。为了将语文学科与艺术设计专业结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笔者大量选讲关于古今中外艺术大师的艺术生涯和艺术观的文章,选讲关于名画欣赏的文章,选讲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让学生感悟大师,领悟美的真谛。
(二)微观分类
微观分类,即针对小的专业类别进行内容不同的语文教学。小的专业类别有着各自的专业特点和职业目标,语文教学要与之相适应。一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语文技能上的支持。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经常需要阐述设计思想,写设计说明,所以该专业语文教学有必要训练学生写作设计说明的技能。对广告专业的学生要进行楹联写作和广告文案写作的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灵活地运用语言,写好广告文案。对计算机美术、影视动画等专业的学生要普遍进行设计说明和影视脚本的写作训练。二是为各具体专业提供文化支持。不同专业的学生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储备不同的文化素材,语文教学要为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帮助,使学生的专业创作得心应手,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雕塑专业开设“希腊神话欣赏”讲座,在影视动画专业开设“影视欣赏”课,在工艺绘画专业讲授“中国传统文化概要”、“题画诗欣赏”等内容。分类教学第一步主要从宏观角度实施教学,也就是进行通用艺术类语文教学;第二步则进人微观分类过程,不同专业分开教学,授课内容各有侧重。
三、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鼓励教师自行研制课件,充分发挥校园网和多媒体教室的作用,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性、趣味性、参与性,丰富教学内容。
关键词:高职教育;艺术设计;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市场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需要高职院校培养出更高水平的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教育部2006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1]。潍坊科技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以下简称为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努力突出专业办学特色,以此来切实培养高水平的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
二、突出特色,面向应用,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培养,一般是为各行业的工作一线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联系紧密。可以说,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影响着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格。因此,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必须以准确把握社会对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为基础。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实践教学,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艺术与传媒学院定期举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讨座谈会,邀请部分单位经理、人力资源部长、艺术总监、工作一线专家、能手等,与艺术与传媒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学生进行座谈、研讨,共同参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方案的修订,让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都能及时了解、把握当前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之上,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对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与培养理念形成了共识,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动手能力强、应用能力灵活、市场意识超前和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应用型人才。”[2]艺术与传媒学院在实践教学具体环节上,制定了“面向应用,全程贯穿,实用有效”的教学原则,坚持“院校、师生、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对于实践教学比重方面,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行学院“总调”与师生“微调”相结合,以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设计的起点,灵活调整理论与实践课程设置,既让学生通过艺术设计实践充分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又能为生产行业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达到了院校、学生、企业三方共赢的目的。
三、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创造良好的实践教学条件
1.建立了校内实习基地
近年来,艺术与传媒学院秉承面向应用的办学理念,提出了“与岗位零距离”教学平台建设方案,成立了艺术与传媒学院科大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将其作为校内实践基地,注重特色创意与市场应用,先后被评为“潍坊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寿光市创业示范企业”。该公司创设了广告设计工作室、动画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等10多个功能室,注重综合功能建设,涵盖动漫制作、雕塑、陶艺、设计等课程。近几年来,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行“实践观摩、实践帮扶、实践指导”的传承式教学模式,即新生观摩体验、老生帮扶带动新生、教师全程指导,以来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积极创造条件使校内实训基地向师生和社会开放,实现一周无休日的运作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室和实践基地的功能与作用,使基地和工作室成为学院师生实践教学的良好平台。
2.强化校企合作,灵活实践方式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举措和重要实践形式。艺术与传媒学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先后在寿光市蔬菜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山东省蔬菜产业集团等12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验实习、实施大学生创新计划等,提供了开放式学习的优势条件。校企合作中,通过企业化运作,让师生参与承办公司业务,锻炼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艺术与传媒学院已经逐步形成了教学、创作、社会实践一体的教学体系。另外,艺术与传媒学院利用大型展览、节庆、赛事活动等机会,联系学生实践岗位。例如,在寿光市每年举办的“国际蔬菜博览会”期间,艺术与传媒学院都要选派一定数量学生,参加博览会准备期间的相关设计与造型工作,为博览会设计出了形态各异的农耕艺术造型。同时,学生们利用不同蔬菜品种,创意设计了专题展区,其展现形式令人耳目一新。除了大型展览,每逢寿光市各大商场搞促销活动,也会发现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的身影,他们发挥艺术设计专业特长参与商场的促销策划。例如,学生们设计制作了2007年全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第9届全国武术套路大赛潍科院赛场场地广告等,这些活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迅速提高。
3.艺术实践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注重加强学生创意设计的实践锻炼
艺术与传媒学院组织师生参与城市美化过程,承接墙绘工程等,以师生创意为主确定设计主题和形式,在广场、社区等墙面上,喷绘了大量的墙体作品。这些作品将现代都市的人们生活、文化建设与当地的风俗文化相融合,增强了作品积极向上的感染力。同时,艺术与传媒学院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比赛活动。近几年来,通过艺术与传媒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获得了优异的竞赛成绩。其中,泥塑《菜乡魂》、群雕《贾思勰广场雕塑》和陶艺《寿光版金陵十二钗》,均获得了国家专利,等等。
四、构建软硬件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全面促进实践教学改革
1.加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塑造双师队伍
教师是实施实践教学改革的落实者和推动者,其教育思想观念首先要转型更新,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积极探索深化艺术专业的实践教学改革。因此,艺术与传媒学院建立了双师导向的激励政策,注重培养双师业务素质,致力提高双师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行业实践。比如,每学期制定计划,轮派教师到相关单位挂职实践锻炼至少1个月,由本人制定实践大纲,写出实践报告,定时和其他教师交流实践心得。与此同时,实践单位也及时向学院书面回馈实践鉴定意见。这一计划的实施,极大促进了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改革的进程。另外,艺术与传媒学院还聘请了校企合作单位工作一线专家作为校外导师。一线专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与师生的相互促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线专家能帮带青年实训教师不断学习新技能,提升他们的动手能力,帮助他们解决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他们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青年教师的不断成长,使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的质量不断提高。二是一线专家能够合理分配实训任务,让学生们有条不紊地相互协作完成工作任务,提高实践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障设施
实践教学设施的好坏,对实践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耗材资金投入量较大[3],艺术与传媒学院多渠道筹集资金,进行实践设施建设。一是把科大文化公司创造的利润,一部分用于该公司和工作室实践教学的正常运转,一部分用于添置急需实践设备。在设备的配置方面,多侧重于其实践应用型。比如,广告设计中心添置了双头激光雕刻机;摄影工作室新购置了20架数码相机和三脚架;陶艺工作室添置了大型窑炉;等等。这些设施的投入与运用,使实践教学开展得更加顺利,实践教学质量也不断提高。二是发挥创意,充分利用校内闲置和废旧物品用于实践教学。比如,艺术与传媒学院改建宿舍时置换下来的许多床板,虽已陈旧过时,但用料却是实木。利用这些实木板,让学生通过切割、打磨成一块块的木刻板,供学生练习,使学生完成了许多精美的木刻。又如,利用校内改建工地上废旧的螺钉、螺母、钢管等材料,学生创意制作了许多工艺品。此外,许多大型演出晚会上用完的彩带、条幅等,都能被学生用来制作出别出心裁的艺术作品。校内闲置和废旧物品的利用,既节约了资金的投入、解决了实践教学的耗材问题,又锻炼了学生的创造和动手能力。
3.建立考核评价机制,规范完善实践教学管理
科学的教学评价机制,是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健康发展的坚强后盾。为了引导和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实践教学改革,艺术与传媒学院各设计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具体实践项目,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标准,主要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的测评,确保实践教学评价的实时性和合理性。一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实施了校内实训评价制度,根据每门课程的实训大纲,将实训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实践项目,每个项目由实训指导教师制定出实训任务书、能力要求和考核评分标准,分别对学生进行平时表现考核、实操过程考核和实践报告考核,并将它们按照10%、50%和40%来折合该科成绩。二是艺术与传媒学院实施了校企合作单位实训评价制度。校企合作单位根据实际工作要求,分别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做出考核,按照10%、45%和45%来折合实训总成绩。三是为了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合理评价竞赛成绩,艺术与传媒学院还制定了给予物质奖励和优先评优资格、顶替一门理论课学分资格等标准与规则,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比赛。四是对于教师的实践评价,艺术与传媒学院则通过该教师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其学生的实践作品、获奖情况、实训单位的评价等方面,来综合予以评价。同时,艺术与传媒学院把综合评价分值作为向企业推荐人才和教师评优的重要依据,以此来充分调动教与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位,能力应用为主线的实践教学理念。五是艺术与传媒学院设立了专门的实践教学科室,主要负责管理和督导实践教学工作、实训场地的安全教育等。该科室由专人制定班级的集体实践教学规划,具体组织、协调各班的实践教学,实现了实践教学有秩序、有目的地开展的目的。同时,该科室也负责校内实习基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工作。即该科室负责履行各工作室的管理工作职责,协调各工作室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各专业相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人、财、物的统筹优势,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六是艺术与传媒学院配套制定了一系列的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例如,“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管理暂行条例”、“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考核评估办法”、“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设备管理办法”、“艺术与传媒学院工作室目标任务”、“工作室管理规定”[4],等等。这些规章制度,对于促进艺术与传媒学院实践教学的管理更加规范有序,以及保障实践教学能更好地实现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炎飞,叶桂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近十年的发展与相关分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75-78.
[2]刘建国,黄顺年.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问题、原因及对策[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9-42.
[3]许宝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校内实训基地:船舶动力装置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8(4):64-66.
关键词:艺术设计;教学模式;Photoshop;探讨
1高职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与就业联系得不够紧密
在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部分存在着脱节。该课程的学习主要安排在校内的实训机房,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将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使得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能够得到有效的提高。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延伸,这就使得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影响,教学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1.2教学方式较为的单一
在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学的模式主要受到了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老师演示完学生接着操作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的教学气氛较为的沉闷,学生对于该课程的学习模式等同于一般其他课程。另外,在实践中的内容缺乏实际性,学生不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会贯通到工作中,对于学生的能力提高起不到显著的效果。
1.3学生的综合素质差异较大
每一个学生的天赋和喜好不同,导致了学生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学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相同的实践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难易程度不同,实践的效果也会不同。能力好的同学越来越好,而能力不理想的则会一直如此。学生之间领悟能力、学习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等都是一些客观存在的因素,教师想要进一步全面地提高学生的成绩,就要尽早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只有扎实的基本功和优秀的综合能力,才能够获得更好就业的机会。
1.4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高职院校的主要教学方向是以就业作为前提的,所以师资力量就成为了实践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在设计软件基础课程方面的师资力量往往较为的薄弱和缺乏专业化的人才,使得教学上面的观念还停留在传统的理念当中。在设计软件教学进修方面的机会也不是特别的多,不能够及时地掌控最新的实践教学理念。这些都制约了《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学习的教学发展。
2高职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构建的前提
理论知识是实践的指导思想,所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理论知识不能够分割开来,要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将理论知识作为一个基础,在此之上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延伸和发展,这样就能够使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的相扣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化的教学链条,使得学生的能力真正得到培养,提高学生的未来就业能力。
2.2构建的目标
高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就业,所以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的时候要充分地考虑到就业的需求。教师要对近几年的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细致的分析,找出就业率不高的问题所在,然后把这些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利用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攻克,从而确实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率。教师在进行教学体系构建的时候要时刻以学生的就业为第一目标来进行教学上面的改革和创新,从而全面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2.3构建的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的构建都是以以往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根据其他教师的教案来进行教学方式的整合。这种方式较为陈旧,不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时候,要多利用各种资源,研究国内外成功的教学案例,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适合本专业学生的全新化的教学体系。然后,利用多样化的手段来丰富教师的教学体系,从而使得教学系统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3高职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模式探究
3.1在课程中加大实践部分的比例
实践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学生能力的方式,将实践与理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课程的内容,对于融会贯通的学习很有帮助。所以,在《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基础课程中加大实践内容的比例,能够更加有效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利用实际的Photoshop图像处理实际项目作为学生实践的科目。例如,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可以让他们给一些中小企业做一些简单的设计项目,这种形式能够对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行全方位的应用。
3.2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实训
在高职《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当中,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每一阶段的教学工作完成之后,都对学生进行实习安排。针对学习的内容来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训,既能让学生对于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复习和巩固,也能够让学生清楚地明白理论与实际的差距在哪,了解自身的不足之处,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进行弥补和改正。
3.3利用现代科技来丰富课程教学
在网络技术发达的今天,实践教学也要进一步引入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养成在网络平台上获取行业信息的习惯,时刻了解行业中的变化动向。通过多媒体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讲座培训,使其能够更好地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另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给学生搭建更多的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就业之前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实战的学习,从而为将来的就业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便在数以万计的就业大军中掌握住就业的机会。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训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主要是培养在一线的各种不同的实用型人才为主,主要培养学生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岗位所需要的能力和基本的素养。医学检验技术是一门实际操作性要求很高的专业,随着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应用,随着现代技术和设备的开发应用,医学检验结果的快速性、特异性、准确性有了很大提高,成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疾病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临床医师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约80%的信息来自临床实验室,越来越依赖科学、准确、客观的检验结果。医学检验已由原先的辅学科,发展为当今医学领域中一门独立的技能应用型学科。因此社会对医学检验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医学检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医学技术也需要不断的更新才能跟上社会的需求,所以这对医学检验专业人才的要求也更
严格。
一、高职医学院校医学检验技术实践教学现状
对于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方面还是原来的传统模式,墨守成规,缺乏创新,主要的方面就有,在实训课之前,教师通过提前准备好实验设计和实验准备的工作,把实验目的、实验操作步骤、实验原理都给学生安排好,从而使得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需要动脑筋,麻木地按照实验步骤流程进行,在这样的操作中,学生还是没有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程方面安排的不够科学,专业课知识面比较窄,依旧还是在讲授临检、血检、生化、方面的基础知识,与当前的临床方面,检验设备自动化方面所需的知识还是很远。医学检验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传统的教育方法中,主要是老师在讲课,学生在下面听,主要强调的是老师的作用,学生处于次要地位,导致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从而影响学生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会出现“眼高手低”的表现,也就会影响就业的需求。也没有能够让学生分清主次,使得学生只是为了在实验中验证理论而实验,并没有把自己的思维放在专业上,只是在稀里糊涂的上着专业课,这样的实践课程只能叫做实验课,从而违背了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脱离了医学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一)制定适应需求高素质技能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的实验实训教学计划
由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高职教育是近年才发展起来的专业,国家对于高等职业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还没有做出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符合培养模式的教材,所以我们就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展开实验,内容如下:在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里抽出一个班作为实验班,将一个组分为传统模式,另一组分为采用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模式,两个实验组通过在课堂上实际操作上进行比较研究。首先,在第一组中,采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通过先讲解在医学检验专业技术的实际理论和实验的相关的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操作作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经过一个小时之后,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内容,对实验进行一步一步的流程操作,进而得出实验结果,由老师通过实验结果进行实验分析,在最后一步,学生写完实验报告上交,课堂结束。第二组则采用新型的项目驱动实训的教学方法,首先老师提前布置检验项目,由同学们自己查资料后规划实验方案,然后在自己小组内讨论,通过这样来提升每个学生的参与感。学生根据组内讨论的实验方案准备好实验试剂和实验器材。实训课侧重的方面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培养,例如血细胞计数实验,学生要自己准备试管、显微镜、洗耳球、擦镜纸、采血针、牛鲍计数板、盖血片、纱布、75%酒精、消毒棉签等一些实验器材,一些实验所需要试剂也自己配置。实训课由学生自己来讲解实验原理、实验过程、实验操作方法等,挨个发言,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真正理解实验的原理、目的和意义。为学生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打下基础。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项目驱动实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在通过以学生的能力为基本,以职业实践为主要原则,以项目课程为主要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导能力,把实训实际的教学内容作用在人才培养上面,从而使得学生在实训课上不仅能够学会基础的检验技术操作,同时也能实现真正的课堂教学与实训将教学融为一体,为以后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且在课堂上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块,使得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二)专业主干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内容
在近些年来,学校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实验实训的体制的同时,也在重新整合原有实验仪器的基础上集中资金购置了一批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所以,该专业将每一门的专业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内容划分为两个步骤来教学。第一步驟是在学校的学校医学检验实验室教授学生手工上的操作学习内容,这一步骤包含两部分,第一,在目前还没有自动分析仪设备的实验内容和急诊项目,例如血型测定、血细胞沉降率、大便的常规检查等;另一部分是有先进的自动分析仪器的教学内容,例如全自动生化分析、血细胞计数、尿液分析等等,对于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平台。此外,对于一些常规性的仪器设备也进行了更新换代。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用手工的方法进行各种检验操作,在学习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于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熟练的掌握各种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对于每项操作都做到动作规范化、操作熟练、快速有效,结果准确可信。第二步骤是在教学医院检验科教授自动化仪器操作学习内容,主要通过直接和医院相互配合,在医院检验科中学习具体的实际操作手法,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建立自动化分析技术的感性认知,也能实现了在临床方面的零距离接触,为下一步在实际的临床实习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第二步骤的学习,要求学生达到了解各种检验分析仪器工作原理,对各种的实验仪器要按照正确的操作程序来进行操作,了解到常见故障和排除的方法。在实际的实训教学过程当中,更多要注意教师的导向功能,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养成专业的基本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以后的步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职业技能
基础。
(三)建立客观的评价方法与考核指标及技能竞赛
在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科的课程结束后,要对于每个学生都进行严格的考核,对于不及格者,要根据学生的不及格内容进行考核,直到最后合格。考核是对课程教学的检验,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技术考核可以很好的使学生做到有效的技术改进和调整,以用来确保实训的高效性,在考核方法上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一个是对学生实验基本操作的规范性考核。实验考核在课程过程中完成考核,例如,在微生物学检验中,学生考核中需要完成细菌革兰染色,那么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在完成手工染色后,在显微镜中找到染色结果,教师通过操作熟练度进行评分,给出成绩。学校也可以对学生开展实习前的强化实训、实践技能操作大赛等,综合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把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掌握实践技能。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技术的不断的更新,对医学检验人员的技能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分析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实训的现状,讨论现在课程当中的不足,以用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满足社会对于不同人才的需求。当然,在实验实训改革当中,依然还是有许多工作需要开展,教师应该和医院检验科的同行们一同进行讨论研究,最大程度的保证跟随时代的发展培养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梅.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生实习情况调查与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5(4):138-140.
[2]解春宝, 罗江蓉, 传良敏,等. 医学检验专业实习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探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3(8):1146-1148.
[3]牛丽丽. 高职教育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J]. 保健文汇, 2017(9):110-111.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工制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文)要求,下发了《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文),我院校开展了试点工作,本研究以保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系多媒体设计专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现代学徒制可以加快高职院校发展步伐,对于推进高职改革创新,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建设具有中国特色、高水准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一、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
我国职业院校在难以培养出迎合社会需求的人才的同时企业很难招到适合自己的工人,毕业生找到适合工作也不那么容易,于是社会整体就出现了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本课题所研究的是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是否更适合现代职业教育,在此模式中学生具备既是学生又是员工的双重身份,把行业作为主导是此模式的最大特点,把企业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这就是世界三大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之一。这种模式结合中在谁是主体的问题方面解决的非常好,把企业的职前培训很好地融合在学徒制度中,把学生当作企业的未来员工来培养。传统当中的学徒制更多的是某种手艺的传承,而现代学徒制不仅仅是“师傅”教“徒弟”的教育模式,而且是把职业教育在课堂教学、学生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等诸多方面做了革新。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它呈现多种优于其他培养模式的优点与优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起源于联邦德国的职业培训是国外研究的“现代学徒制”,作为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它形成了配套的国家制度、教育制度模型,对国内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一定性的推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对于现代学徒制给予高度重视,带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和保障。2006年,在欧盟相关机构的支持下,来自10余个国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在德国成立了“国际现代学徒制创新研究网络”。总之,现代学徒制已成为西方经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主导模式。我国“现代学徒制”的正式提出是在2011年,旨在根据现代企业用人新标准,按照企业用人需求培养新型人才。传统的学校职业教育单纯依靠学校教育提供的理论与实践,在知识和技能存在相脱节的弊端,然而现代学徒制的优势在于加入了主体企业,使得现代学徒制“职业性”“实践性”以及办学模式“灵活性”特色进一步凸显出来了。应用现代学徒制所培养的学生对现代社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有着更强的适应能力。
三、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探索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从而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让学生们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学习、训练,这种实战实练不但能够有效的锻炼学生们的职业认同感、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还能够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研究内容
现代学徒制是相对于先前师傅带徒弟的教育方式而言的,它继承了传统师傅带徒弟中场所的体验性和学习的实践性等优点,同时又融合了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技能水平的提高影响深远。因此学徒制在德国、瑞士、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一直受到普遍的重视。例如澳大利亚,它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一个学徒制培训体系,其学徒制与国家职业资格框架,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实现了紧密结合,成为职业教育体系的一大重要部分。根据数据统计,在澳大利亚1200万劳动力中,有40多万人参加了学徒培训。对于高职院校人才需求特点而言,企业需要既有实践技能又有创造能力的人才。从这个特点出发,本文讨论了现代学徒制模式的优势和劣势,通过分析,取长补短,在我国当前实践教学模式和实训基地建设中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通过文献调查获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国外学徒职业工制度应用于教育研究的资料。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并掌握国内外现代学徒工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况,为今后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调查研究法:
通过调查的方法,对一些高等职业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掌握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的真实境况,更加清晰地了解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高等职业教育实践过程中所遇见的问题,以便为后续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制度探索研究奠定牢固的实践根基。
六、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问题
1)现有师生比例不均衡,校内导师不可能完全照顾到所有的学生,致使不能满足某些学生的实训需求,工作室的教师应该按照学徒制方式培养全体的学生;
2)这种模式需要具有丰富的授课能力,并且要求有一线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而现实情况是教师虽然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但相对缺乏一线实践经验,经验不足成为该培养模式的瓶颈。
七、突破的难点
1)校内设备有待于完善;2)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校内工厂;3)如何让校内厂真正产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八、结论
本课题研究成果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现代学徒工制模式的实施与改革均具有指导意义,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具有普遍的适用性,适合在高职院校各个艺术类专业中推广运用。课题研究成果除了在理论上构建现代学徒工制模式的教育体系外,还能优化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陈浩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蔡峰.雕刻艺术与家具设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5,03:84-85.
关键词: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策略
【中图分类号】J50-4
引言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大多是多学科综合知识的集Y,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其特点是不断地创意和创新,随时代潮流变化而快速应变,材料的变化、工艺的变化、观念的变化等都会带来教学上的变化。从学生就业、创新创业的视角来审视当下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合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特点及发展的需要。“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是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目标,以工作室为平台,采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将理论讲授与项目设计融为一体的一种教学模式。[1]该模式实行的项目教学是以工作室为载体,将课程、教室与实践融为一体,以课程知识为基础,以专业技术的应用为核心,以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承接设计项目为主要任务,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承接和完成项目设计的过程中完成综合专业能力的训练。[2]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担任专业课程的教学,而且要全面负责指导艺术项目设计与实践。就当前情况来看,教师个体素质和能力很难以满足“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学的要求,因此,“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首当其冲成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建设的重要关注点。
1.专业教学团队及特征
教学团队分为学科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和专业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是跨学科、跨课程的教学团队,是为培养某职业领域专门人才,由明确分工,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学科或相关课程的教师个体组成的教学团队。对于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而言,专业教学团队是以教书育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中艺术设计、工程领域职业所需专门人才和服务社会为直接目标,由明确分工协作,相互承担责任的相关知识互补、技能互补的教师个体组成的团队。因此,它区别于一般的教学工作群体,更强调要完成需要共同努力的集体工作。在共性上具有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双师素质的共性特征,在个性上具有符合人才培养水平标准维度与服务社会能力标准维度的二维性特征、持续发展的动态对接性特征、团队成员来源的二元性特征。这些特征对于构建专业教学团队有其重要的标准作用。
2.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必要性
在“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就教学而言,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建设,教学的组织实施等都需要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团体合作,教师个人是难以完成专业人才培养任务的。就教师素质与职业能力而言,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树立专业发展的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方法,使自身在教师职业素质、专业意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得到不断发展。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团队学习来实现教师的知识交流和共享,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如若只重视“双师型”个体建设,忽略团队建设,会导致教师只顾自己教学,缺乏团队意识,造成专业教学内容的重复或矛盾,教学无积极性和创作性。因此,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校企合作,整合教学资源,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和手段。[3]是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实施“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基本保障。
3.“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与策略
3.1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路
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运用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理论,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明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与重点,由院校主导、政府扶持、行业企业参与、专业带头人执行,组建一支由院领导和行业企业管理层组成的“双带头人+专任教学团队+兼职教学团队”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的梯队结构。按照“双方联动、双岗交替、双向培养”思路,与行业企业合作,通过校企互动,专职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以加强企业实践能力,兼职教师参加教育教学培训以提升专业教学水平,共同打造一支具有决策力、执行力、创新力的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
3.2专业教学团队构建策略
3.2.1以团队“素质模型”理论为指导,构建专业教学团队
素质模型是指达成某一绩效目标的一系列不同的素质要素的组合,他是用行为的方式来定义和描述员工完成工作需要具备的素质,包括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每一个素质族又包涵了相应素质要素。这些素质族及素质要素也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及教师个体在素质上的基本要求。因为团队的共同目标和相同的环境,对成员会提出相同的要求,如共通或相似的专业背景、职业、兴趣、价值观等。[4] 因此,以“素质模型”理论来指导“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构建是科学有效的。具体来说,对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而言,需要具备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素质要素标准;对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个体而言,重点是对教师是否具有自我概念素质族、态度意愿素质族、能力技巧素质族、团队管理素质族四个素质族及要素的甄选。概言之,构建管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兼备的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形成技能和素质之间良好的互补性,是“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与目标。
3.2.2政府要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相关的规章制度,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培养体系,加大的经费投入,扶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建立健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规章制度
德国的职业教育,不但有宏观的国家发展政策,而且普遍有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切实的保障。企业界和职业教育界,但凡遇到有必要进行解释的行为时,都能在《职业教育法》中找到依据。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职教法》颁布与实施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来说,最关键的是需要地方政府要为扶持职业教育发展提供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因此,需要由地方政府出依据《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其他相关法规,从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资格认定、甄选任用、职务聘任、进修培训、工资待遇、考核奖励、教师流动等一系列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此外,建立相关校企合作的协调委员会,引导校企建立合作的长效机制。为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2)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培养体系
从国外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经验看,大多数国都建立了职教教师培养体系,注重教师的职业前培养,而在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仍然沿用普通师资的培养模式。仅通过职后培养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是不能满足专业教学团队素质要求的,因此,地方政府应建立职前职后一体化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培养体系,建立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专门机构,对教师进行系统化的培训。
3)加大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经费投入
在发展职业教育过程中,各国政府都在千方百计地增加投入,支持职业教育事业。如新西兰政府投入约占70% ,德国达到55%,澳大利亚达50%。可见增加资金投入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有效保证。因此政府要拓宽经费来源,改善拨款制度,设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专项基金,促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3.2.3高职院校要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主导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1)有针对性的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与培训计划必须要有针对性,除了对现有的专业教学团队的现状,进行全面研究分析外,还要对学院的专业及教师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依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团队特征与应包括的四个素质族,确定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培训目的、内容、形式、时间、地点、数量。在培训内容上要突出导向性、实践性、层次性、时代性与示范性,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注重新知识、新工艺的发展。在培训形式上采用校内培训与校外培训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经常处于一种终身教育的氛围之中。
2)有效利用校外资源,引进和聘用兼职教师,充实专业教学团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师学历、职称层次、双师素质偏低,校内外培训见效较慢,因此,职业院校需要加强相互间的协作,除互相聘请高素质专业教师外,还需从社会艺术设计与工程行业企业中引进或聘用专业理论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设计师和管理人员充实到专业教学团队中来,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团队素质,保证专业教学团队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实践经验。同时要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用与管理的规章制度,建立兼职教师人才信息库程,要保持兼职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3)要建立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激励制度
专业教学团队的质量提高,除了依靠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素、证书和资格等来规范和要求外,还必通过激励将提高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我们应吸收和借鉴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建立和完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奖励制度和优惠政策,保障高素质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根本上改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使专业教学团队教师职业真正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
3.2.4行业企业要主动参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充分依靠行业和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加强校企合作,鼓励企业和职业院校多种形式联合办学”。校企合作是教育与产业这两个相对独立部门之间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基础上的一种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因此,行业企业应主动利用好国家政府的政策,主动支持合作院校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一是要派出行业专家和有经验的设计师、工程技术人员承担教学任务,二是为已有的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安排专业实践的机会,共同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素质。
3.2.5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专业团队建设
专业带头人是站在专业技术领域发展前沿,熟悉行业企业最新技术动态,把握专业技术改革的方向的领军人。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带头人应肩负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任,应充分依据国家政府、学院政策、制度,利用好行业企业支持,结合专业培养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专业教学团队特征及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族要求,本着先群体后个体的办法,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的结构、提升素质。以适应“工作室制”教学模式运行要求,保障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
结语
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下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要在充分把握专业教学团队内涵及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运行要求,以专业教学团队“素质模型”为核心要素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政府扶持、学院主导、行业企业的主动支持与参与、专业带头人要积极主持。各层面各司其职,相互协调,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才能保障“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参考文献:
[1] 刘秀珍.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0, (5):176-178.
[2] 邸晓松. 浅谈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7(2):73-74.
[3] 张光春.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 科技信息,2008,(9):491-492.
[4] 彭剑锋,荆小娟.员工素质模型设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