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健康管理的相关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是预防出生缺陷的关键环节,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举措,是出生缺陷一级预防中的重要手段,提高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已成为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的重要工作,根据国家项目要求进行了相关实践,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方便目标家庭且适应市乡两级技术服务机构高效开展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模式,严把流程中各环节质量关,逐步规范,初步形成了分工科学、操作简便、易于协作、便于管理,工作人员认可、服务对象满意的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新模式,收到较好效果,以“二、三、四、五策略”抓好环节质控,切实保障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质量。
两个把关
档案质控“把关”:通过接诊医师行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档案填写完成后,由专职人员对档案完成情况进行把关,实施专项质量控制,对填写不规范、评估不科学等问题进行质控整改,对合格档案送档案管理人员再次审核后再行上传。
检验质量“把关”:优生项目健康检查中大部分内容为实验室检查,为确保检验结果精确,狠抓检验室质量控制工作,对标本及试剂的存放严格温控。对大型设备,按照一周一开机,一月一定标,开机必质控,质控必绘图的检验工作原则,检验员定期绘制质控图,监控检验域值区间,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确保无偏差,严格工作流程,定期设备维护,严格掌握各项质控指标,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可靠,每年国家室间质控抽检均达标。
三个到户
宣传培训是先导,派出专业骨干逐级对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培训,充分利用人口学校由宣教技师对育龄家庭进行培训,在农村开展各类活动中发放优生优育宣传教育资料,营造良好宣传氛围,为将项目工作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做到“三个入户”,即宣传到户,将国家的好政策宣传到每一个目标家庭;通知到户,将活动的详细内容目的、方法等面对面认真说给群众听;随访到户,对参与者做好信息跟踪调查,提高自愿参与意识和体检参与率。
四个结合
健康检查是项目工作的核心内容,从接诊、检查等各流程必须严谨规范,让育龄群众从服务中感受到国策的关爱。在健康检查中主要实施了“四个结合”即:门诊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定点服务与巡回服务结合,分类检查与集中检查相结合,便民利民与高效惠民相结合。针对我市区域广,人员居住分散,群众进城难的实际情况,提前将体检内容及注意事项告知检查家庭,做好知情及体检准备,医疗技术人员组建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流动服务队,携带设备在偏远乡场进行便民服务,为确保服务质量,每到一个地区定点服务一天,对B超、妇检、尿检等现场即可进行检查的项目进行分类予以认真检查,对于上机操作的送检标本固定容器稳定保存定时带回进行集中检查,对检查结果由专业人员进行电话告知,宣传员送达。对于到门诊固定服务点检查的群众,设立绿色通道,开辟专门的接诊室,工作人员系统服务,宣传告知查讯网址,群众通过上网即可查询优生知识和体检报告是否完成。在高危筛查评估中,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对存在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针对受检人群的多样性,对高危因素进行逐一分析,科学评估,对每个家庭都做到面对面优生指导,从精神、饮食、健康等多方面进行指导,对初筛异常的患者建议进一步确诊,对实质性疾病患者建议转诊,对一般生殖道疾病者即时治疗,对存在的显性风险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健康咨询,给受检家庭一个科学满意的答复,使每个待孕家庭科学做好孕前准备。
五个确认
对待各参检家庭跟踪随访是检验项目成效的关键,因此,做到“五个确认”即:确认早孕,确认孕期平稳,确认出生健康,确认科学喂养,确认产后避孕。通过公布优生咨询电话和发挥基层宣传员哨点作用,认真完成受检者的跟踪随访。出现停经及早孕反应的及时进行早孕确认,并告知服叶酸至孕3个月,健康教育预防早孕流产;对在孕家庭告知到固定医疗机构定期孕产期检查,确保孕期顺利;出生家庭及时上门确认新生儿健康状况,并指导科学喂养,灌输早教理念;科学指导产后避孕节育,预防意外妊娠。通过以上各环节的工作,做到环环相扣,通过主动服务让群众满意。
抓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质控工作的基础
规范现场服务流程: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务机构结合实际,以满足技术流程、方便群众为原则,科学划分服务区域,规范现场服务流程;按照优生咨询-病史采集-宣传教育-体格检查-检验化验-影像检查等流程,参检夫妇有序参加,充分体现优质服务和人文关怀。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试点工作技术服务规范》(试行),结合实际,制定《孕前优生健康重点环节质量管理手册》,加强实验室管理、风险评估管理、高风险人群咨询指导、早孕追踪随访、超声检查管理、妊娠结局随访服务、医疗废物处置等多方面的规范管理。
关键词归因方式,心理健康,归因干预。
分类号R395.6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1958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Heider首先把归因问题理论化并提出了“恒常原则”(principle of invariance),认为行为总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而人们常常通过若干不同条件寻找一个特别的结果和一个特别的原因之间的联系。自Heider的开创性工作以来,归因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1965年,Jones和Davis充实和发展了Heider的归因思想,提出了“相应推断”论(correspondent inference),探讨个体如何根据他人的意图相应地推断其内在的认知特征;1967年,Kelley则用“协变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s)的逻辑分析模式,对归因过程作出了比较全面、细致、合理的分析和解释,认为特定的行为结果和原因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相随共存、相应变化的关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Weiner创立并不断完善了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把归因(原因思维)、情感和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归因理论的杰出代表。尽管这些理论所涉及的问题和侧重面各不相同,或偏重于归因的前提,或倾向于归因的后果,但他们都主张按行为结果解释原因,以及觉察到的原因、期望、情感在抉择后继行为上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体的认知活动与行为反应之间的特定关系:S(刺激)C(个体的认知)A(情感反应)和E(期望)R(行为反应)[1~3]。基于这种合乎逻辑并得到大量研究支持的认知―行为模式,归因研究者们从基本概念的研究走向实际的应用研究,并同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1 归因方式与归因干预及其研究
归因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般看法,它是人们个性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的行为发生深刻的影响。Weiner等学者将归因方式区分为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前者乃指具体的、个别的原因,如能力、努力等;而后者则指原因的性质,如稳定性、控制性等。许多学者就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与情感反应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3种可能的模式[4]。一种称为归因―情感的初版模式(attribution-affect script model),这种模式假定特定归因与各种不同的情感反应有直接关系,而归因维度对情感的影响不明显。第二种模式称为原因维度中介模式(causal dimension mediation model),即假定归因和情感之间的关系来自于归因维度的中介作用。例如,成功后的能力归因与胜任感有关,是因为能力归因代表一种内部的、稳定的和不可控制的原因。第三种模式由Weiner等人提出,称为归因维度附加模式(attribution-dimension addition model),它认为特定归因与归因维度各自独立地影响情感。就归因维度而言,原因源、稳定性、控制性的3维分类及其与特定情感反应的联系已得到大量研究的证实和支持,为心理学家所接受,并在实际中得到广泛的应用[5]。自Abramson等人1978年提出正常人的归因方式的某些特征是导致人们抑郁的因素之一这一假设以来[6],学者们就归因方式对抑郁等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大量的研究证实:倾向于把坏事件归结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而把好事件归结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的个体,较之倾向于把坏事件归结为他人的、暂时的和局部的原因而把好事件归结为自身的、持久的和整体的原因的个体,表现出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更大[7]。Seligman,Peterson,Kaslow等人也在以儿童为对象的研究中发现,儿童的归因方式与抑郁具有显著的相关[8];Lewis的研究则探讨了归因方式与羞耻感的关系,认为易羞耻者具有与抑郁者类似的归因模型[9];而Eslea的研究发现,归因方式与儿童的某些严重行为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10]。近年来,国内的学者们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验证性研究。张雨新等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证实了Abramson等人的抑郁理论模型,并指出事件的好坏性质和可控性也是影响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11];魏立莹等人也在抑郁症患者与正常人的对照研究中得出相同的结论,并发现二者归因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负性事件上[12];施承孙等人的研究结果则证实了Lewis的假设,且发现易羞耻者与不易羞耻者归因方式的差异还受事件可控性程度的影响[13];李占江等人的研究发现,青少年对负性事件发生的原因作稳定的和整体的归因者,表现出较高水平的抑郁、焦虑和强迫症状[14]。
归因干预是以归因理论的整体模式为基础,在不同的理论观点指导下,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从而进一步改变情绪和行为的训练举措。自Ross等人将归因的原理应用于临床上的心理治疗而首次提出“归因疗法”(attribution therapy)以来[15],归因干预被广泛地应用于心理学的各个领域。Forstling区分了归因干预的两条途径:误归因训练(misattribution training)和再归因训练(reattribution training)[16]。误归因训练以Schachter和Singer的情绪两因素理论为基础,通过由不同生理唤醒状态下的认知解释,引起所期望的情绪归因,改变患者的消极情绪,达到治疗的目的。其训练的着眼点通常是有关内部状态的原因认知(如唤醒、抑郁、失眠),方法集中在控制源(locus of control)维度(内部和外部)。大量的实践结果表明,误归因训练在焦虑、失眠、口吃、忍受疼痛、吸毒和抑郁等的治疗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再归因训练是在Weiner的动机和情绪归因、Bandura的自我效能说和Seligman的习得性无助等理论观点指导下,将认知、情感、行为设想为一个人对周围事件和行为结果的原因推断而进行的训练,其训练的着眼点是试图改变行为结果的原因认知(如成功和失败),方法通常是在原因源、稳定性和可控制性维度上进行分析的。再归因训练在教育、管理、运动、临床等心理学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最先用于解释成就方面的动机,后来也探索助人行为、社会往、罪犯的假释宣誓、抑郁、活动过度、戒烟等临床方面的问题。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再归因训练在增强行为的坚持性和积极性上大都是有效的。近年来,归因训练已引起国内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7~19]。隋光远的研究表明,努力归因和现实归因相结合的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动机水平,改善其成就行为[20]。刘世奎的研究证实,归因训练可以改变学生的倾向性成就归因[21]。谢晓昱的研究表明,归因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成就动机,但对学生学业水平的提高作用不大[22]。胡胜利的研究则表明,wiener的归因训练模式和策略指导相结合的再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和学业成绩[23]。韩仁生的研究证实,归因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中、小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和行为的坚持性[24,25]。成云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归因训练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有效作用[26]。魏希芬的研究表明归因训练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而且可以提高有潜力但缺乏自信或确实努力不够的学生的学习成绩[27]。王重鸣的研究则表明,团体归因训练对提高工人的工作绩效具有积极的影响[28]。罗湘林等人和王斌等人探讨了归因训练在体育领域的应用[29]。刘永芳等人则将归因训练的研究应用于心理治疗领域[30]。
2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已有的理论和实践为归因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有益的启示,但这方面的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从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关系的研究来看:(1)绝大多数的研究仅从归因维度来揭示个体的归因方式对身心健康的影响,而忽视了特定归因的作用。(2)仅探讨归因方式与某种特定的心理障碍(如抑郁等)的关系,并未从整体上系统地考察两者间更为广泛的内在联系。(3)生活事件性质的好坏都是由研究者事先主观确定的,忽视了被试对生活事件的好坏性质评价上存在的个体差异。(4)仅从原因源、稳定性、整体性、控制性来度量个体的归因方式,原因的其它维度(如特殊性、有意性)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归因干预的实践而言:(1)以个体的某种心理疾患的治疗为目的的研究多,从整体上改善和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少。(2)以改变个体对具体行为结果的原因知觉的研究多,涉及归因维度的研究少。(3)以单一的方法(如强化说服、示范学习)进行研究的多,多种方法融合的研究少。(4)国内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成就动机或体育领域,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还是一项空白。
我们认为:(1)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可更改的,但人们对它的知觉却是主观多变的、可以更改的。原因思维通过影响期望和情感为中介,进而驱动行为。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是他们对原因的主观知觉,而不是原因本身。因此,人们的归因方式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2)人们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的原因归因是不同的,用于解释某一生活事件的原因并不适应于解释另一个生活事件,即使对于相同的生活事件,不同的人觉察到的原因也是不尽相同的。但任何生活事件发生的原因都可以在原因源(自身―他人的)、稳定性(持久―暂时的)、整体性(整体―局部的)、控制性(可控―不可控)、特殊性(个人―群体的)5个基本的因果关系维度上作特征性的比较。这些维度分别与特定的情感和行为相联系,也必然对人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此,揭示这种影响的特点和规律,对于心理障碍的治疗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以及人们心理健康水平的普遍提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原因的特殊性(个人―群体的)是影响人们心理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个事件,如果仅发生在某个个体身上,较之发生在群体身上,对于个体而言,其影响更为深刻。(4)归因维度是在特定归因的基础上进行思维加工的结果,已形成的稳固的维度归因必然影响着人们对具体事件的特定归因。但就其对人们情感和行为的影响而言,归因维度的影响更为久远而深刻。(5)原因知觉导致情绪行为反应,原因维度与特定的情绪行为相联系,原因知觉的改变会影响情绪行为的改变。因此,人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作出错误的、不精确的原因归因会导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如果采取一系列干预法,纠正或改善不适当的归因方式,随之能改变情绪和行为,从而提高群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3 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的看法,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1)揭示个体对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生活事件在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上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特点、规律及其心理机制,着重解决已往研究所忽视的事件性质评价的客观性和个体差异、特定归因的影响、原因的特殊性等其它维度以及归因方式对健康更为广泛的影响等问题。(2)针对个体的归因实际,运用误归因训练和再归因训练结合的方法,从特定归因和维度归因入手,通过归因干预提高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着重解决已往的归因干预轻视归因维度、方法单一,且仅局限于心理治疗和成就动机领域,而忽视归因干预在改善和提高群体的健康水平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即从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融合的视角,循着以下思路:
对下列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1)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归因特点及其年龄和性别差异;(2)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特定归因特点及其对不同心身症状的影响;(3)个体对各种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生活事件的归因维度特点及其对不同心身症状的影响;(4)不同性质的事件在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上对个体各种不同心身症状的交互作用;(5)个体特定归因和归因维度对心身健康影响的年龄和性别差异;(6)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和改善个体与群体健康水平的方法、途径、策略及其效果检验。以期在理论上为归因理论的深入和完善及其广泛的应用提供实证依据,同时丰富心理治疗方法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为个体精神疾病的治疗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为学校针对学生的归因特点进行归因训练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性的意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新视野。
参考文献
1 Weiner B著, 林钟敏译. 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 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 1989
2 孙煜明. 动机心理学.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3 刘永芳. 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济南: 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 Russell D, McAuley E. Causal attribution, causal Dimensions, and affective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gychology, 1986, 50(6): 1174~1185
5 Xenikou A, Furnham A, McCarrey M. Attributional Style for NegativeEvents: a proposition for a more reliable and valid measure of attributional styl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7, 88: 53~69
6 Abramson L Y, Seligman M E and Teasdale J D. Learned helpessness in humans: Critique and reformulatio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78, 87: 49~74
7 Abramson L Y, Metalsky C I, Alloy L B. Hopelessness depression: A theory-based subtype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Review, 1989, 96: 358~372
8 Kaslow N J, Rehm L P, Siegel A W. Social-cognitive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984, 12: 605~620
9 Lewis H B. The role of shame in symptom formation. In: Clynes M & Panksepp J (eds). Emotion and Psychopathology.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88
10 Eslea M. Attributional styles in boys with severe behaviour problems: A possible reason for lack of progress on a positive behaviour programm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1999, 69, 33~45
11 张雨新, 王燕. 归因方式和抑郁. 心理学报, 1989, 21(2): 141~147
12 魏立莹, 赵介城, 巫善勤. 抑郁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 7(4): 213~215
13 施承孙, 钱铭怡. 易羞耻者的归因方式和应对风格.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8, 12(4): 193~195
14 李占江等. 青少年归因风格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1, 15(1): 6~8
15 Ross L, Rodin J and Zimbardo P. Towards an attribution therap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69, 12(3): 279~288
16 Forstling F. Attributional retraining: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5, 98(3): 495~512
17 王重鸣. 因训练与学习动机.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86, (2): 28~31
18 王斌, 马红宇. 归因训练研究的理论综述. 体育科学, 2000, 20(3): 79~82
19 齐冰. 归因训练的若干研究综述及思考.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6(1): 76~78
20 隋光远. 中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归因训练研究. 心理科学, 1991, 14(4): 21~26
21 刘世奎. 课堂情境中学生竞争对其成就归因和成就行为的影响. 心理学报, 1992, 24(2): 182~189
22 谢晓昱. 中学生“能力”“努力”“方法”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社会心理研究, 1994, 1: 25~32
23 胡胜利. 小学生不同课堂情境的成就归因及再归因训练. 心理学报, 1996, 28(3): 268~276
24 韩仁生. 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 1997, 20(5): 461~463
25 韩仁生. 中小学生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心理学报, 1998, 30(4): 442~451
26 成云, 卢青, 马长青. 归因训练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研究. 四川师范学院学报, 1998, 4: 108~112
27 魏希芬. 通过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的实验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 2001, 4: 29~33
28 王重鸣. 责任制改革与团体归因训练对于工作绩效的影响. 应用心理学, 1988, 13(3): 7~14
[关键词] 知心护理服务;冠心病;健康知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0-130-03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疗模式的转变,社会居民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因此对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多层次以及个性化的护理需求也越来越高,故而使冠心病患者掌握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宣教至关重要[1]。我院实施知心护理服务干预,以评价其对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及患者满意率所产生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12年5~9月共收治174例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2]:(1)均满足WHO国际心脏病学会审定通过的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2)将心功能Ⅱ级以下,并发心律失常,且存在重症肝、肾等器质性疾病者予以排除;(3)无意识障碍,沟通交流无异常;(4)同意加入本项研究。按入院时间顺序将1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87例。观察组包括男性53例,女性34例,年龄为22~79岁,平均(60.9±7.4)岁;病程为21d~14年,平均为(3.58±2.9)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3例,初中以上44例;对照组包括男性54例,女性33例,年龄为23~78岁,平均(61.1±7.6)岁;病程为25d~15年,平均为(3.61±3.2)年;其中初中及以下41例,初中以上46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受教育程度等指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根据健康宣教护理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开展健康宣教。观察组在对照治疗及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知心护理的主要实施内容如下:(1)护士培训:分为仪容仪表与专科理论培训两部分。根据本院护理部制定《护理服务工作手册》开展护理人员礼仪培训与专科理论培训,每周开展专题知识讲座培训,主要讲解心脏解剖知识、冠心病发病机制及病理学、心肌酶学、解读心电图以及冠心病治疗药物等内容,对培训结果进行考核。(2)知心护理文化活动:开展知心护理小教员健康宣教展示活动、降低响铃呼叫次数活动以及护患角色互换体验活动等,以增强护士服务意识以及健康宣教能力。在医院走廊墙壁张贴温馨标识,例如医务人员的工作照片,个人信息介绍,包括职称、专业特长及服务宗旨等;设置健康教育展板;在治疗室内张贴警示语标牌:例如“小心滑倒”“小心烫伤”“此处危险”等用语;在洗手间内张贴“请您在下蹲时慢些,再慢些,以确保安全”等用语。根据护理临床路径表及健康宣教制度、流程执行知心护理服务。入院第1天给予患者入院指导,评估其需求,按照患者自身状况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在以往知心护理文化的前提下开展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自入院第2天起通过“知心护理”语吧每日开展2次护理服务与健康宣教,组织“金色阳光”俱乐部,每周安排患者及其家属听取疾病相关知识讲座,观看相关视频,提供宣传资料,提供“三色”服药卡;开展冠心病相关知识问答;出院7d后,由专门负责的“知心护理小教员”对患者的生活习惯、不适症状以及服药状况实施干预。
1.3 评价方法
在患者入院时、出院时以及出院后90d时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两名心内科护理人员对患者开展当面的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冠心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在患者出院时安排专人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当场发放,填写完毕后当场收回并检查,均全部回收。(1)冠心病相关知识调查问卷根据参考文献[3]进行设计,并经由专家讨论及审定通过,主要内容有冠心病临床诊断标准、发病相关因素、常见症状、防治措施四个方面共19道封闭型是非判断题,通过二等级测量方法,即是(至少80%的信息能够复述或呈现)与否(超过80%的信息不能复述或呈现),回答“是”者计1分,回答“否”者计0分。正式开展调查前对患者进行预调查,该调查问卷的cronbach's的α系数为0.817。(2)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调查表根据参考文献[4]进行设计,主要包括基础护理、护理服务以及护理安全三个组成部分,包括19项闭合式提问以及4项未纳入满意率评估开放式提问。若患者填写全部19个选项(部分项目在患者住院期内未涉及到),则此调查表患者满意率=满意项目数/19×100%;若患者未填写所有项目,则此份调查表的患者满意率=满意数/项目总数×100%。满意率超过90%者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计量数据比较进行t 检验,对计数数据进行x2检验,采用()表示,对于P
2 结果
2.1 两组冠心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对比结果
出院时及出院后90d观察组冠心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对比分析
对照组满意率为85.06%(74/87),观察组满意率为97.70%(85/87),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729,P=0.015)。
3 讨论
3.1 知心护理增强冠心病患者健康相关知识的知晓率
现阶段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时期,冠心病是老年人群的常见病,其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冠心病具有频繁复发的特性,使得患者的往复住院率及病死率均居高不下,目前,冠心病已成为威胁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心血管疾病之一[5]。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及出院后90d观察组冠心病健康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3.2 知心护理增强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实施知心护理需要具备相关的制度流程以及护理人员培训方案,重视知心服务文化的创建与执行,增强了护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从患者入院至出院以及出院后的护理服务,都渗透着知心护理文化,每位患者均配有“知心小教员”,符合患者不断提高的健康需求,使护理服务能够做到位,也使护患关系更为和谐,使患者感受到被尊重与值得信赖[6]。实施针对性强的心理护理与健康宣教,视每位患者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使患者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治疗。而且知心护理的服务范围体现出个性化与多元化,服务对象由仅针对患者拓展到患者家属,在提升护理满意度的同时也有利于医院的良性发展。
3.3 知心护理能够增强医疗机构的品牌形象
个性化护理是评估护士工作积极性的一项重要参考[7]。本科室自实施知心护理工作以来,对冠心病患者从入院至出院均提供全程的知心护理服务。护理人员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其身份并非是单一的护士,还是一位健康教育的倡导者与实施者。在开展知心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能够感受到即便是在平凡的护理岗位上仍旧是可以做出有意义的事情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感与自豪感。护士端庄仪表、专业的服务给患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提升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自开展知心护理以来,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工作提出了表扬,也时常受到患者及家属的称赞。总之,知心护理能够增强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并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时忠丽,陈湘玉.冠心病社区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0,14(4):78-90.
[2] 苑飞,宋现涛,吕树铮.中国内地2008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调查注册研究分析[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0,38(7):629-632.
[3] 李霞,罗维.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6):594-595.
[4] 黄桂玲.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在“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1,25(3):724-725.
[5] 俞晨亚,汤鸿鹰.综合康复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0,25(5):358-359.
[6] 孙彩凤.护理干预对住院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1,15(22):67.
【关键词】综合护理;糖尿病肾病;健康普及
随着人们生活的改善,肾病的发病率不断提高,生活节奏快、高热量饮食、运动少等加速了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当前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但其并发症较多,存活率不高。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2]。本文研究中以100名DKD病人为例,探究综合护理措施对DKD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知识普及状况以及相关症状的影响,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2010年到2013年DKD病人100例,其中包括男性病人56例和女性病人44例,年龄趋于38岁到75岁之间,平均56.5±2.5岁;平均病程10±3.5年,都进行血液透析治疗。所有病人都符合KDK诊断标准,现将100名病人随机分成研究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都签订知情协议,自愿接受治疗。
1.2 综合护理措施
1.2.1 一般护理
包括检测病人生命体征(血压、血糖、肾功等)、清洁卫生等,是护理的基础工作,一旦发现病人有不正常的表现要及时报告给主治医师并详细做好记录,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
1.2.2 健康宣教
向病人及其家属讲明疾病的相关知识,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制定一个详细的健康教育指引,依照计划进行工作,使病人及其家属对疾病能够充分的了解如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治疗方法以及预后等,努力获得病人的信任和配合;另外可定期开展知识讲座,依照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身体状态进行个性化健康指导教育,提高病人对疾病的防治的深入理解以及依从性。
1.2.3 心理护理
这一项目在护理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因为DKD疾病的病程较长,病情不易控制,打乱了病人的生活规律并且预后不理想,所以许多病人会产生恐慌、焦虑、沮丧等负面情绪,进而导致消极接受治疗,影响血糖的波动。所以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积极和病人进行沟通,了解病人心理状态,为其树立治疗信心,鼓励安慰病人积极接受治疗[3];另外叮嘱病人家属多给与病人关心照顾,令其感到温暖,舒缓不良心态,积极接受治疗。
1.2.4 饮食和运动
DKD疾病的治疗是以控制血糖为主,病人应清淡饮食,多吃瓜果蔬菜,并减少食盐的摄入量;摄入蛋白要以动物蛋白为主,避免食入植物蛋白而加重肾脏负荷,养成少吃多餐的饮食习惯。根据不同病人的特殊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项目,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但运动量要适中,不可高强度运动加重肾脏损害[4]。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病人治疗护理后的效果,空腹血糖、尿蛋白、血压、尿素氮等各项指标,低血糖、出血、感染等并发症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17.0统计软件,用x±s表示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为计数资料用x2检验和计量资料用t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病人治疗前后尿蛋白、空腹血糖、尿素氮、血肌酐等各项指标都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肾病(DKD)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病程较长的病人。其病理机制为病人的糖化蛋白增多,使得肾小球膜的厚度变厚,增加了通透性,由于疾病处于中晚期,所以病死率很高[1]。其发病因素有很多,可带有遗传性,早期可有肾血流量和GFR的增加,尤其是大量蛋白质摄入后,并且病人血糖异常可以加重肾脏损害。此疾病死亡率很高,当前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血液透析等,临床治疗中综合护理措施具有较大的作用,是提高病人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综合护理措施涉及到心理、饮食、运动、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护理,从多个角度为病人着想,制定详细的、个性化的护理计划。首先要对病人的生命体征进行实时监测,发现异常及时上报并做处理,嘱咐病人注意个人卫生。向病人及其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令其充分了解,多和病人交流沟通,引导病人树立治疗信心,消除其负面心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合理控制饮食,避免高蛋白、高能量、盐类的摄入,适当进行身体锻炼等。在本文研究中,研究组病人的健康知识普及情况较好,各项指标在护理前后改善明显(P
综上所述,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生活质量,并可提高健康知识普及情况以及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晓红.89例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1(3):111-112.
[2]李妙玲.护理干预对中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临床护理,2012,11(3):29-30.
[3]赵莉莉.浅谈30例糖尿病肾病的护理体会[J].医学信息,2011,28(22):40-65.
关键词:循证护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健康;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XUE Jian-ying,PU Jun-fen,ZHAO Li-hua,WU Yu-lan,SHEN J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Affiliated Jiangyin Hospit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Wuxi 2144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Methods 50 case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in two goups.Results SAS,SD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Evidence-based care;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Mental health;Quality of life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内科常见病,是指食管下端括约肌功能障碍等因素导致的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产生反酸、咽部不适、烧心、胸骨后烧灼感等临床症状[1],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GERD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但精神、心理因素在GER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2]。循证护理是随循证医学发展而来,是指通过文献检索查找最佳护理实证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的过程,并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愿望和价值,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3],以提高护理质量。本研究拟观察循证护理对GERD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5月~2015年7月50例GERD患者,均符合《中国胃食管反流病共识意见》(2014)中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龄30~65岁,平均(51.68±13.49)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76±2.58)年,文化程度:小学11例,初中13例,高中15例,大学1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标准: ①年龄65岁;②耳聋、失聪或其他疾病无法完成问卷调查者;③严重肝、肾、肺、心等脏器功能障碍,或合并内分泌疾病、高血压病、恶性肿瘤等;④精神、心理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⑤合并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道炎症者;⑥医疗依从性差、中途退出者。两组患者的诊断标准、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排除标准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并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消化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具体护理方案和措施如下。
1.2.1组建循证护理小组 组建以护士长为组长的循证护理小组,选择高年资护师以上护理人员为组员,其中,组长负责循证护理知识的培训和考核,讲解循证护理的起源、发展、内涵、本质等,结合本科室护理实践经验和GERD患者的病情、治疗、护理等,制定个性化护理干预策略,组员在组长的指导下,具体负责循证护理的实施。
1.2.2确立循证循证问题 根据GERD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治疗措施等,结合患者的需求和愿望,确立如下循证护理问题:①GERD;②心理健康;③生活质量;④护理。
1.2.3检索证据 利用我院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入口,在万方数据资源、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检索上述循证护理问题,文献来源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剔除普通期刊文献资料。并在Pubmed、HighWire Press数据库检索(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evidence-based nursing; mental/sychology health;quality of Life),筛选文献。
1.2.4证据评价 循证护理小组集体分析、讨论、评价文献资料,筛选有价值的实证,就护理实证的科学性、可行性、实用性等进行综合论证,帅选最佳护理实证,结合科室护理经验,制定个性化护理措施。邀请本科室研究生、博士生分析外文文献资料,吸收有价值的护理经验和护理干预措施。
1.2.5循证应用 ①基础护理:保持病房环境清新、温馨,空气流通、新鲜,布局合理、有序。房间布局可根据患者生活习惯适当调整,夜晚护理巡视动作轻盈,为患者睡眠创造良好的环境;②病情护理:讲解GERD的发病原因、可能机制、治疗与护理措施等,提高患者对病情的认知能力和医疗依从性。遵医嘱指导患者服用抑酸制剂和促胃动力药,由于病情易反复,指导患者坚持服药,按疗程服药,不得随意停药;③心理护理:和谐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干预的基础,循证护理小组先自我介绍,热情欢迎患者入科治疗,介绍科室主任、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科室环境等,与患者建立信任的护患关系。热情、细致、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属问题,个性化解释GERD诊疗、护理措施等,提高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满足其精神、心理需求。日常护理过程中,小组主动询问病情,了患者内心想法与要求,树立积极、乐观的治疗心态,鼓励患者宣泄不良情绪,倡导家庭和社会给予关心和爱护,个性化基于支持治疗、音乐疗法、放松疗法和暗示疗法等。运用医学心理学知识协助患者角色转变,组织康复患者现身说法,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勇气;④健康指导:小组根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既往史、治疗等制定个性化的健康计划,采用集中或个体的方式,举行GERD专题讲座,讲解专业知识,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等宣教GERD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防治措施、护理配合要点等,重点强调生活习惯、心态、治疗依从性和卧位对改善预后的重要性。坚持少食多餐原则,多食瘦肉、豆制品、牛奶、鸡蛋清等增加食管下端环形括约肌张力的食物,少食全脂牛奶、巧克力、浓茶、薄荷、碳酸饮料等促进胃酸过量分泌和反流的食物。经常咀嚼口香糖,通过吞咽动作提高食管清能力,少食肥肉、烹调油、油炸食品及奶油,忌酒戒烟,晚餐不宜吃得过饱,避免餐后平卧。注意劳逸结合,适度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降低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如过度弯腰、扎紧腰带、穿紧身衣裤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护理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指数问卷-QL-INDEX)变化。SAS、SDS均包含20个项目,每个项目1~4分,>50分表示存在焦虑、抑郁,分数越高,焦虑、抑郁越严重。QL-INDEX量表包含活动、日常生活、健康、近期支持和生活质量总指数等项目,每个项目采用2、1、0分3级计分法,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处理,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心理健康情况比较 护理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2.2两组生活质量比较 观察组QL-INDEX中的活动、日常生活、总体精神和总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近年来GERD发病率逐步增高,其发病原因复杂,一般认为上消化道的防御机制减弱(食管下段括约肌松弛、食管下段括约肌静息压下降及解剖结构异常等)、食管黏膜抵抗力下降、食管廓清能力变弱、反流屏障作用减弱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4],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形成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认为,GERD是一种身心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可见,在给予抑酸制剂和促进食管动力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护理干预对改善GERD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循证护理明显改善GERD患者的心理健康,与秦凤芝[5]研究结果一致。文献[6]表明,精神、心理因素(主要是焦虑、抑郁情绪)对GERD产生一定不良影响,机制是通过脑-肠轴导致食管内脏敏感性增高,引起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功能紊乱,从而产生消化液分泌减少和胃肠蠕动减弱。观察组通过成立循证护理小组,发挥集体的力量,分析患者病情、个性特征、心理需求等,经文献检索,依据最佳心理护理干预实证,并结合科室护理实践经验,给予患者个性化的护理干预,从而改善心理健康,表现为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别小芹等[7]采用心理暗示结合音乐疗法,明显改善GERD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说明本研究观察组通过循证护理,采用个性化的心理干预措施,有效改善了GERD患者的心理健康,但应注意提高患者的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保证药物治疗的效果。本研究表明,观察组QL-INDEX中的活动、日常生活、总体精神和总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循证护理有效提高GERD患者的生活质量。现代医学[8]认为,医学不仅仅治疗患者的疾病,而应更加关注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等层面需求,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组组建循证护理小组,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的基础上,在基础护理、病情护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方面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护理干预,不仅提高了患者对GERD的认知水平和治疗依从性,而且改善了生活方式,避免饮食、、情绪等诱因对病情的不良影响。循证护理改变了以往护理人员凭临床经验和直觉为主的护理模式,它要求护理人员审慎地、明智地、准确地提出护理问题,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最佳护理实证,结合专科护理实践经验,根据患者病情、价值和愿望,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措施[9,10],从而有利于生活质量的改善。本研究护理人员的英语水平不高,外文文献阅读、理解较吃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不断提高,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综上所述,循证护理明显降低GERD患者的SAS、SDS评分,改善其心理健康,有效提高QL-INDEX中的活动、日常生活、总体精神和总指数评分,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消化内科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Kinoshita Y,Ishimura N,Ishihara S.Revision process and present task: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Nihon Rinsho,2015,73(7):1190-1194.
[2]Lee KJ.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15,66(2):70-74.
[3]Kang XQ,Xu G,Tian HY,et al.An analysis of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orthopedic trauma patients' vagal reflex[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5,19(14):2537-2543.
[4]Li CH,Hsieh TC,Hsiao TH,et al.Different risk factors between reflux symptoms and mucosal injury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Kaohsiung J Med Sci,2015,31(6):320-327.
[5]秦凤芝.循证护理在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剖宫产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4,33(4):750-753.
[6]袁媛,肖茹萍,陈阳,等.胃食管反流病与精神心理、自主神经功能关系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23(8):1247-1251.
[7]别小芹,刘红.心理暗示联合音乐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J].现代医学,2015,43(7):854-857.
[8]Nebrig D,Munafo J,Goddard J,et al.The Conference Facilitator Model: Improving the Value of Conference Attendance for Attendees and the Organization[J].J Nurs Adm,2015,45(9):443-448.
【关键词】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继发失眠;睡眠质量;心理健康
Investigation of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secondary insomnia patients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LIU Fang,LI Hong-mei.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Zaozhuang City,Shandong Province,Zaozhuang 277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leep quality of secondary insomnia patients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and its relation with their mental health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s to do psychological treatment for those patients. Methods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and the Symptom Checklist (SCL-90)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sleep quality and mental health in 336 cases of secondary insomnia patients with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The correlational and regressive analys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Results The total PSQI average scores of those patients are(13.12±3.26). According to the criteria of PSQI of poor quality of sleep (>7),there were 316(94.04%)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the poor quality of sleep. All patients suffered sleep disorder. 138 (41.07%) ones suffered from insufficient sleep. 175 (52.21%) ones suffered from the lower sleep efficiency. 272(81.1%) ones suffered from difficulty of falling sleep. Correlation analysis results: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SQI total score and the SLL-90 total score is up to 0.40 (P
【Key words】 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
Syndrome;Secondary insomnia;Sleep quality;Psychological health
临床发现,许多妊高症患者同时存在睡眠障碍,而失眠是其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妊高症患者,由于妊娠使腹壁过度紧张,子宫张力增高,子宫血液供血不足,使子宫胎盘缺血,进而引起胎盘源性肾素分泌增加,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改变,从而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如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视物模糊,严重时出现抽搐甚至昏迷,危及母儿生命,针对妊高症继发失眠患者,探讨出现失眠和心理问题的特点及二者之间的关系,充分了解失眠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治疗提供帮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本院2007年1月至2008年3月收治入院368例妊高症患者,全部纳入研究,妊高症患者符合临床诊断标准,失眠继发于妊高症之后,经整理筛出漏答问卷32人,问卷填写完整者336人,问卷有效率为92%。其中轻度妊高症患者42例,中度妊高症患者116例,重度妊高症患者178例,年龄在23~40岁之间,其中初产妇216例,经产妇120例。文化程度大专以上学历87例,高中或中专166例,初中及以下83例。
1.2 方法 1、测量工具:采用①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作为评价睡眠质量的工具。 PSQI由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的应用和日间功能7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按0、1、2、3、计分,累计各项目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以PSQI>7分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有问题的参考值。PSQI总分≤7分认为睡眠质量较好,总分>7分睡眠质量差,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1];②症状自评量表(SCL-90)作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方法为一般性描述统计,t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妊高症继发失眠患者睡眠状况分析 妊高症患者单项评分中睡眠质量差者320例,占95.23%;睡眠时间不足者138例,占41.07%;睡眠效率低者175例,占52.08%;有睡眠障碍者336例,占100%;使用催眠药物者155例,占46.13%;入睡困难者299例,占88.98%。而患者睡眠障碍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夜间易醒或早醒者287例,占85.51%;表现为夜间起床去厕所者274例,占81.55%;呼吸不畅者87例,占25.89%;感到热者265例,占78.86%;有其他影响睡眠事情的人186例,占55.35%。在日间功能障碍方面,白天感到困倦者247例,占73.61%;感到精力不足者255例,占75.89%。
2.2 PSQI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 PSQI总分与SCL-90总分间相关系数高达0.40(P
表1
PSQI各成分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相关分析(r值)
项目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总分
躯体化0.250.230.330.300.460.130.29 0.40
强迫0.190.110.310.270.220.230.26 0.33
人际敏感0.180.130.230.240.120.180.26 0.27
抑郁0.160.130.250.200.230.280.30 0.32
焦虑0.100.110.250.170.180.250.25 0.28
敌意0.220.180.210.260.340.060.27 0.32
恐怖0.140.050.110.120.150.130.23 0.19
偏执0.200.140.240.260.220.090.31 0.31
精神病性0.230.120.290.220.180.260.34 0.34
总分0.250.190.320.290.290.250.33 0.40
注:P
2.3 睡眠障碍与SCL-90各因子之间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PSQI睡眠障碍成分得分为因变量,SCL-90各症状因子分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在a=0.05水平进入回归模型且有显著意义的因素只有躯体化,这个因素可解释睡眠障碍成分得分变异的29.2%。见表2。
表2
睡眠障碍成分与SCL-90各因子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进入因素R R2 B Betat值P值
躯体化 0.540 0.292 0.0250.6504.052 0.00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PSQI总分与SCL-90总分相关系数高达0.40,SCL-90各因子中除恐怖因子外,其余均与PSQ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提示妊高症继发失眠患者睡眠状况与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关系[1]。
对于妊高症患者,休息与睡眠时全身肌肉和神经细胞松弛,交感-肾上腺系统活动减弱,妊娠腹壁及子宫张力降低,体内新陈代谢减缓,全身血液需要量减少,而子宫胎盘供血量相应增加。当一个人卧位时,肝脏、肾脏的血流量较站立时多50%,心脏负荷减轻,从而增加重要脏器的血流量及营养,有利于妊娠及妊高症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改善。做好心理护理,关心体贴患者,说明情绪紊乱与疾病的发生、发展的关系,讲述良好的休息与睡眠的目的及意义,解除各种心理负担,使其安静修养,在稳定的情绪下接受治疗,以保证健康妊娠。
对于轻、中度妊高症,主要是指导休息,避免体力劳动,适当减轻工作量,保证充足的休息与睡眠,住院患者大多是重度妊高症患者,要求绝对卧床休息,保证足够的睡眠,随着并发症的出现和加重,重度妊高症患者的睡眠障碍会明显增多,可因头痛、头晕、视物模糊引起失眠;伴有腹水卧位不适,可引起失眠;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可因皮肤麻木或瘙痒而引起失眠。对于休息入睡十分困难者,了解其原因,根据病情及睡眠困难情况,合理使用镇静剂。结果中对睡眠障碍具体形式的分析也说明了这一点,而睡眠障碍的增多,反过来又会加重患者的情绪障碍,形成恶性循环[3]。
孕妇选择左侧卧位,因妊娠子宫多向右旋转,采取左侧卧位时可使右旋的子宫向左方向移位,避免增大的子宫对腹部椎前大血管的压迫,有利于下腔静脉的回流,增加回心血量,降低外周阻力,有利于子宫胎盘血液供应,增加重要器官的营养,通过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SCL-90各因子中躯体化与PSQI总分间相关系数高达0.40,提示躯体化因子与患者的睡眠状况有密切关系,在对PSQI各成分的分析中发现,妊高症患者的睡眠问题主要体现在睡眠障碍(100%),自我评价睡眠质量差(95.56%),入睡困难(90%),睡眠效率低(53.33%)等方面,即所有的入选患者睡眠障碍成分结果都呈阳性。在相关分析中,睡眠障碍得分与躯体化间相关系数高达0.46,对于妊高症继发失眠患者,由并发症引起的一系列病理改变可以影响其睡眠质量,但更重要的影响因素可能是患者的心理问题[4],应重点考虑采用各种心理治疗方法解决其躯体化症状问题。
除躯体化外,妊高症患者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和睡眠质量的关系,也很密切。本研究中抑郁、焦虑因素与睡眠质量有一定关系,但不是很突出,这可能是因为患者的失眠是继发于妊高症之后,失眠的病程不是很长,患者抑郁、焦虑问题还不是很严重[5],可以选择样本进行长期深入研究。
临床实践证明,妊高症患者经过休息与睡眠疗法的护理后,85%的轻度妊高症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而中、重度妊高症者,因病情变化复杂,通过加强休息与睡眠的护理,使药物治疗起到最佳疗效。妊高症患者临床上较多见,应重视产前检查,孕期宣教保健工作,孕产妇系统管理。因此,笔者认为休息与睡眠疗法对于控制妊高症患者病情发展,确保患者能够继续妊娠是有一定临床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04-106,116-117。
[2] 马素霞.妊高症的护理.医药论坛杂志,2003,24(15):77.
[3] 张楚莹,谢少花.不同心理状态2型糖尿病患者的睡眠状态.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39。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应对方式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Coping Style, Social Support of College Students. Li Ping, Sun Hongwei, Zhuang Na.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eifang Medical University, Weifang 26104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ntal health and socia lsupport ,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Methods By the method of delaminating the samples and whole taking out the troop, 271 college students of Linyi Normal University were investigated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tudents in different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need differen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nd the difference had remarkable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较高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已逐渐引起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有资料显示,有10%~30%的大学生出现各种心理问题[1]。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已被列为高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了解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如何去应对、社会支持系统如何以及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及干预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为配合高校更好地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笔者对大学生进行了此项研究,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干预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临沂师范学院的本科学生300名作为调查对象,获有效问卷271份,其中男148名,女123名。平均年龄18.6±1.24岁。
1.2 方法 调查工具采用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3],该量表共90个条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制(1分=无、2分=轻度、3分=中度、4分=偏重、5分=严重)。②应对方式问卷[3],该问卷共设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及合理化6个因子,在6个因子的基础上又分为成熟型、不成熟型和混合型3种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解决问题、求助2个因子,不成熟型应对方式包括自责、幻想、退避3个因子,合理化为混合型的应对方式,每个条目有“是”与“否”2个答案供选择。③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3],该量表共设10个条目,包括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3个维度。
在教师的协助下,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测试,采用统一指导语,答卷完成后由教师统一收回。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相关分析 结果见表1。
表1将SCL-90各因子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利用度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主观支持与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呈显著负相关(P
将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显示,不成熟型应对方式与强迫、人际关系敏感、焦虑、精神病性呈显著正相关(P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比较 结果见表2。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测试表明,男、女大学生客观支持、主观支持2个纬度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对支持利用度方面女生显著高于男生(P
3 讨 论
社会支持的缓冲器模型理论认为,社会支持可以缓冲压力事件对心身状况的消极影响,保持与提高个体心身健康水平,并且主观支持扮演重要的角色。已有资料表明,主观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极为重大,主观支持水平高的学生,其心理健康状况也较好[4],本研究结果表明,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影响仅表现主观支持方面,而在其他维度上差异并不显著,表明获得的主观支持越少者,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往往会产生较多的心理问题,即感受到的主观支持比客观支持更有意义,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似[5]。
男女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各纬度比较发现,女大学生的支持利用度得分高于男生(P
另有研究表明,应对方式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作用不是单向的,个体良好的适应状况可能本身就能为其选择有效的应对方式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背景[9]。本研究结果显示,具有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强迫及精神病性等症状的大学生,更倾向于运用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应对困难和挫折,提示心理健康程度影响大学生应对方式的选择,因此,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助于促使其选择和使用成熟型应对方式。
大学院校的心理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建议把对大学生应对方式的训练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鼓励他们采取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处理困难和挫折,鼓励大学生尤其是男大学生主动利用社会支持资源系统,这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成熟型应对方式的选择和使用的能力,从而又进一步增强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
4 参考文献
[1]张强,陈丽娇,赵虎.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03-404
[2]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增刊:1-5
[3]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35,113-115,130-131
[4]欧阳丹.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青年研究,2003,(3):29-33
[5]苏霞,刘启辉,殷晓莉.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社会支持关系的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6):410-412
[6]丁锦红,王净.在校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114-116
[7]Ando M. Relationships among mental health, coping styles, and mood. Psychological Reports, 2002,(90):606-612
[8]樊富珉.综合心理辅导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的影响.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4):395
[关键词]心理健康;应对方式;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
应对作为应激与健康的中介机制,对人身心健康的保护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关地方大学生及军校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应对方式是影响不同专业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状况显著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指挥院校有着严明的纪律,严格的管理,高密度大强度的训练,其生活环境单一,训练、学习任务重,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毕业后都将成为武警部队一线的带兵干部,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武警部队的建设,但关于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却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掌握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同时探讨地方生人校学员与战士人校学员的应对方式特点和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同,为武警指挥院校的心理卫生工作提供有意义的指导。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以3所武警指挥院校1115名学员为研究对象,收回1066份有效问卷,有效率95.6%,全部为男性,年龄范围:最小19岁,最大26岁,平均22岁。其中本科生学员798名(占74.9%),大专生268名(占25.1%)。地方生入校学员256名(占24%),战士入校学员810名(占76%)。
1.2 方法 以团体方式进行测试,使用统一的指导语,答卷当场收回。测试工具为①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该量表每个项目均采用1~5分(自觉无症状至严重)5级评分制记分;②应付方式问卷啪,该问卷共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分量表,除第19、36、39、42项选择是得0分,选择否得1分以外,其余条目均选择是得1分,选择否得0分。所选量表均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全部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0.0进行t检验、相关等分析处理。
2 结果
2.1 武警指挥院校不同生源大学生应对方式比较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选择应对方式的各因子均值由大到小的排序依次为解决问题、求助、合理化、退避、幻想、自责。战士人校学员与地方高中生入校学员应对方式进行t检验,各因子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战士入校学员、地方高中生入校学员应对方式分别与战士及军官应对方式常模比较各因子间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2.2 武警指挥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武警指挥院校不同来源大学生SCL-90因子分相互比较及其与全国军校大学生、全国大学生及军人常模比较:武警指挥院校不同来源大学生在强迫、人际、偏执、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性各因子分有显著差异,本次测试的学员SCL-90各因子分值均低于国内军校大学生、全国大学生及军人常模(见表2)。
3 讨论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西藏高原军人1560名,进行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项目因子分显著增高(P<0.01),除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显著降低(0.13±0.15/0.28±0.22、0.21±0.19/0.46±0.26,P<0.01)外,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除人际关系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中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B=0.015、0.17、-0.42、0.21)。结论 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受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
【关键词】 西藏; 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of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with mental health in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Methods 1500 military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nd were tested with Coping Style Scale,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Results In SCL-90,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scor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P>0.05) while there existed an obvious increase of factor scores in other items (P>0.01); in Coping Style Scale,the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re factor scores of the national norm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0.13±0.15/0.28±0.22,0.21±0.19/0.45±0.26,P<0.01) while their scores of other 4 facto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norm; the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ex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the factors in SCL-90 were in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e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P<0.01) but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other 4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and the total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P<0.01); the order of the factor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as as follows: trait anxiety > self-accusation > problem-solving > rationalization (B=0.015,0.17,-0.42,0.21). Conclusions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hold certai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KEYWORDS Tibet military personnel coping style state-trait anxiety Mental health
近年来对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但西藏高原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较少。驻守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居住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等恶劣自然环境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烟稀少及精神生活相对匮乏;部队担负任务繁重,责任重,风险大,因此西藏高原军人所面对的心理压力高于普通人群。总的来说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人群,有研究认为与应对方式直接相关,也有人认为与特质焦虑有关,对此课题的研究单独研究较多,而缺少对应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应对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驻西藏现役部队以连为单位依次编号,然后随机抽取其中15个连的官兵共1560人作为被试对象。被试官兵参加测试时,身体健康,均否认有精神异常既往史和家族史。于2007年8~9月间进行现场调查,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集中收回,发放调查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率为96%.年龄18~37岁,均为男性;平均入伍时间2.6年;平均驻藏时间2.1年。
1.2 测评工具 应对方式量表[3]:其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六个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共90个条目,抱括9个因子。状态-特质量表[4]:该量表共40个项目,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20-80分),主要评判即刻或近期的体验;后20项(20-80分)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5。
1.3 数据采用 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常模比较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6];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见表1、表2、表3。
表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表3 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表2 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2.2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除人际关系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4。
2.3 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作为自变量,以SCL-90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8因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因子,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且B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4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值)(略)
表5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本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人际关系因子外、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与SCL-90呈显著负相关;状态-特质焦虑水平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多因素的影响,从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作用大小来看,特质焦虑作用最大,依次为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中,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更突出,自责、合理化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说明选择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总分呈明显负相关,说明选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并且对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焦虑由个体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感所诱发,但这种危险或威胁并不真实存在如果焦虑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并且程度恰当,可视为正常反应;如果焦虑是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则成为一种异常或病理状态。特质焦虑是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在接受相同应激源刺激时,特质焦虑者心理行为反应的倾向性表现为状态焦虑,感受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自我的弱点是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处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条件下的应激特点有关,加之期望值高,焦虑水平也随之增高,适当的焦虑,可以维住持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所以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培养西藏高原军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减少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西藏高原军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西藏高原军人能否适应恶劣环境胜任现代军事重任,其影响因素固然很多,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小的,只有优化心理素质,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承受应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的挑战中培养适应性能力,防止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发生,进而提高西藏军人的总体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罗正学,苗丹民,皇浦恩等.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内心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41-542.
[2] Ray C.Lindop J.The concept of coping.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增订版:109-115.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81-121,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