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3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学前音乐教育;幼儿;全面发展;价值
学前音乐教育,指在教育的前提下将音乐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在儿童理解与接受的前提下,向学前儿童传授音乐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前音乐教育是学前儿童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音乐教育,在学习和掌握听、唱、跳、奏等音乐技能的同时,智力、听力、审美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儿童个性的发展和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一、学前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大脑发育,开发幼儿智力
科学研究表明,音乐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人的左右脑在智力活动中有不同的分工:大脑左半球主要负责语言、概念、分析性思维活动;大脑右半球则是负责音乐、空间视觉、距离分析等综合性思维活动。在人进行智力活动时,左右脑并不是在独立活动,而是协同工作的,协同作用是由联络左右两半球的骈胝体(位于大脑两半球的底部)来完成的。处在发育初期阶段的幼儿,如能接触音乐并能进行适当的音乐训练,其空间数理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并且音乐在刺激右脑功能的同时也促进了大脑两半球的联络功能,左脑的功能也有了相应的提高,因此,儿童的智力活动水平就得到了整体的提高。
音乐教育有助于幼儿记忆力和注意力的增强。“欣赏乐曲或演奏乐曲,能强化人的精神、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孩子们的视觉记忆、听觉记忆都得到锻炼,并能加强情绪体验。”①长期的音乐教育,在加强儿童的记忆能力的同时,还能加强记忆的敏捷性、持久性与准确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在音乐学习中要求幼儿在有限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感受音乐、学习音乐,因此,长期的音乐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二、学前音乐教育能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协调发展
音乐作品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经常欣赏欢快、抒情、旋律优美的音乐作品,有利于促进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还能促进听觉器官的发展,提高儿童的听觉能力,他们捕捉声音细微变化的能力将会得到大幅提高;经常练习唱歌能锻炼儿童的呼吸器官,提高他们的肺活量;在歌唱过程中教师教会学生正确的运用呼吸和发声技巧,保持正确的姿势,这样能够帮助儿童调整呼吸节奏;在教学中一般采用教师与幼儿互动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弹奏歌曲时鼓励儿童跟随音乐舞蹈,不仅能够锻炼幼儿身体的协调性,还能使他们心情愉悦,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
三、学前音乐教育有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品质及健康的人格
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培养儿童品德形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深厚的的情感内涵,传递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很大的教育价值。
四、学前音乐教育能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培养艺术才能
学前音乐教育也是一种审美教育。幼儿的音乐审美基本上是处于音乐审美感知阶段,他们从声音的感性材料中直接获得美的感受,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生动有趣的歌词会让他们初步感受到音乐之美,而音乐教育会进一步加深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从而获得更多的美感。幼儿的音乐审美想象主要是音乐再造想象,他们通过音乐形象性的表现,联想到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如听到鸟的鸣叫,就能想象鸟的形象,听到火车开动和行进的节奏就能联想到火车的形象。适合儿童的具有审美趣味的音乐作品可以给儿童带来美的享受和愉悦的情感体验。
在音乐作品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前儿童的心理特征和音乐审美教育目标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幼儿感受音乐作品的美,实现审美教育,进而提高学前儿童的审美情趣。如儿童歌曲《春天在哪里》是一首非常优美而又富有意境的音乐作品,教师可以在幼儿熟悉歌词内容后,让儿童动手画出歌中各种事物,如红太阳、小鸟、小花、小鸟等;也可以让儿童选择并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在演唱的同时随着音乐自由舞蹈;也可以让幼儿欣赏关于春天大自然美景的视频。
五、学前音乐教育能拓展幼儿的认知领域,激发学习兴趣
优秀的儿童音乐作品通俗简单,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融入了一些关于自然、社会、情感等方面的知识。一些音乐作品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起学前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如在歌曲《飞呀飞》中就有这样的提问:“小鸟怎样飞?飞机怎样飞?飞船怎样飞?”这些问题儿童可以引起幼儿的好奇与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并让他们进行模仿,以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游戏和模仿中愉快地接受这些自然知识。
优秀的的音乐作品也以帮助幼儿了解和认识社会。如《狼和小兔》,这首广为流传的儿童歌曲中有一段描写大灰狼与小兔对话的歌词“小兔子乖乖把门开开。不开不开我不开,妈妈没回来,谁来也不开。”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在充满趣味的学习中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引导幼儿认识社会负面现象,在遇到危险时有效地保护自己。
因此,音乐教育不仅能够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拓展了幼儿的认知领域,丰富了儿童的生活常识。
六、结语
学前音乐教育一般是以集体活动的方式进行,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在音乐活动中,幼儿可以将自己的情感、理解、想象、记忆以及感知等情不自禁地用外在表情或动作表现出来,幼儿活泼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感情、舒展自己的身体。经过一段时间的音乐教育,幼儿的心理将会发生极大的变化,他们变得更加自信、积极、乐观、活泼、开朗。开展高学前音乐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已经意识到音乐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学前音乐教育正得到广泛的关注与重视。学前音乐教育主要是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从而培养起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并且要进一步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帮助幼儿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意志、行为、情感以及情绪形成机制,充分发挥学前音乐教育的突出作用。(作者单位: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注释:
①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参考文献:
[1]吴巍莹.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学任务分析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2.
[2]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王任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历史演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4]郑玉香.音乐教育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D].河北大学,2004(12).
[5]梁晓爽;武军.浅谈音乐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影响[J].黄河之声,2014(08).
一、理论基础费尔德曼的非普遍性发展理论扩展了
以往发展心理学的认知发展观,强调在研究儿童发展中的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应特别重视研究儿童发展中的非普遍性问题。普遍性领域的发展是人人都可以达到的,而在非普遍性领域,就并非人人都能达到相同的发展,因为这需要个体特殊的条件和持续的外部支持(如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改变了传统的智力观念,指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生产和创造成果所需的能力。”他认为,“人的智力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Il]共有七种或更多,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智能(un,istieIntelli罗nee)、逻辑一数理智能(肠gieal一mathematiealIntelli-罗nee)、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罗nee)、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ly一kinesthetieInrelli罗nee)、音乐智能(MusiealIntelli罗nee)、内省智能ontrapersonalIn-telligenee)、人际交往智能(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音乐智能是一种独特的智能。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第一,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帮助教师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多样化地观察、了解儿童的智能结构特征和强项,如对在音乐方面有特长的儿童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方案打下基础。”第二,多元智能理论以一视同仁的方式看待“七智”,把长期以来相对不受重视的音乐教育提到应有的位置,而不仅仅是以往所认为的那种以语言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智力。第三,多种智力是相对独立的,但不是孤立的,“几乎每一种文化角色或任何尖端产品的产生都需要各种智能和技能的结合。”因此,音乐教育需要综合运用学生的各种智力,而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也离不开音乐智能的辅助。第四,加德纳认为,创造力是智力的核心,智力发展离不开创造力的发展。在音乐活动中,创造力的培养同样被摆在重要位置。因此,音乐教育中,不能只是知识、技能的训练和灌输的模式化教学,还应注重审美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让孩子学会“艺术的生活”。以非普遍性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的多彩光谱项目研究始于1984年,分别从多元智能的各个领域出发,给学前和小学低年级儿童开发了一套新的课程和评价方法,并根据儿童的兴趣和特点调整课程和活动设计。在多年的实践中,多彩光谱项目被广泛应用,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多彩光谱项目中的音乐活动
多彩光谱项目按多元智能理论把智能分为八个领域,根据八个领域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和评价活动。在音乐领域中,多彩光谱同样提出了详细的设计方案。现从目标、内容、手段、评价等方面对多彩光谱中的音乐活动作简要阐述。
(一)明确的目标
多彩光谱项目认为,学校音乐活动的目标在于培养三种能力—演奏、音乐感知、作曲,这三种能力是决定成功的“关键能力”。
1.音乐感知:包括培养“对音乐变化的敏锐性”、“对速度和节奏类型的敏锐性”、“分辨音高”、“辨认音乐及音乐家的风格”、“辨认不同的乐器和声音”。
2.音乐演奏、演唱:‘能保持准确的音高”、“能保持准确的速度和节奏”、“演唱和演奏乐器时富有表现力”、“能再认和再现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的音乐特性”。
3.音乐创作:“创造出有开端、、结尾的音乐作品”、“创造简单的记谱体系”。l3]
(二)丰富的学习内容
根据以上目标,多彩光谱项目设计了相应的学习内容:音乐感知方面,有“音筒配对”、“‘画’音乐”、“探究乐器的音乐”等;演奏音乐方面,有“梳子和纸雷”、“韵律诗”、“五音阶合奏”等;作曲方面,有记谱、节奏型、为电影配乐等。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带回家的活动”,有“我听到火车开来的声音”、“家庭音乐”等内容。I4J
(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途径
为适应不同儿童的不同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多彩光谱项目探索出多种音乐教学手段:
1.个别式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注重幼儿在音乐方面的个别差异,要求教师了解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其所需的教材、教法、评价,促进其音乐智能的提升。
2.“搭建桥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项,而多元智力之问虽是相互独立的,但并不彼此孤立。因此,可以建立儿童智能强项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问的联系,以强项带动弱项。这样,我们首先要找出儿童的智能强项;然后,一方面进一步发展其智能强项,另一方面“搭建桥梁”,即“利用儿童在其强项领域的经验,引导他进人其他广泛的学习活动中”。例如,可以利用儿童对节奏的敏感性,使其在跟随音乐的运动中锻炼身体。而目_,这不是单方向的,如果一个儿童的强项在其他领域,就可以通过那个领域的成功体验“搭建桥梁”,使其进人音乐领域的学习。
3.“带回家的活动”。它强调儿童与家长共享有关儿童智能强项的信息和培养的方法,提出一起活动的建议。如“家庭音乐”这个活动,让孩子对自己家里和别人家里的各类歌曲进行收集和比较,学习和感受各类音乐,可拓展孩子的知识和兴趣。另外,在活动方式上,多彩光谱项目既有自由游戏,又有结构性活动;既有儿童为主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又有教师指导的小组活动、大组活动等。
(四)客观准确的评价活动
1.两个评佑方面—创作性刚量、感知测量
根据所要求的“关键能力”,多彩光谱项目进行相应的“关键能力鉴别”。创作性测量利用专门设计的活动深人考察,更全面地挖掘儿童音乐创作中所需的各种能力。活动分两个时段进行:第一时段,先获得对儿童的总体印象,再对其表演逐乐句地评价,寻找其音乐智能的个别差异;第二时段,专门针对音乐智能强项的儿童进行,进一步发现其潜能。感知测量通过音乐感知活动进行,旨在评价儿童辨别音乐差异的能力,分为五个部分:“歌曲识别”、“错误识别”、“敲击匹配”、“听音匹配”、“自由敲击”。‘“以上测量都使用观察表及录音,以便评价更客观准确。
2.多彩光谱文件夹
多彩光谱项目为每个儿童创制一个文件夹或档案袋,里面可以装有关于这个儿童的各方面信息。而对于音乐活动,我们可以收集关于这个儿童的录音带、录像带、音乐活动的照片、作品以及教师记录等,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智能强项,有效地对孩子进行评价。多彩光谱项目在儿童学习及评价方面,都体现出与以往学习、评价不同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独到之处,它给美国教育带来了活力,为音乐教育提供了不少启示。它在美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被广泛应用于世界范围幼儿园的教学与评价。
三、多彩光谱项目对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启示
(一)必须更新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
每一种教育成功与否取决于它所确定的目标是否适合儿童并最终得以实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幼儿园工作规程》的实施,幼教改革的进行,推动了我国幼教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实际中存在一些问题:反复批判“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却导致部分教师忽视儿童知识技能的学习,走向另一极端;一直呼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却往往进行单纯的模仿和训练—“所谓创造,只能停留在说的层面上”。原因很多,但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即教育目标应当更加明确具体,学习内容必须适应教育目标。明确具体的目标才能使教师在音乐教育中有的放矢,避免误解;相应的丰富的学习内容才能使教育目标得以实现。多彩光谱项目明确制定了感知、演奏(唱)、创作方面的目标,并依此设计相应的培养感知、演奏(唱)、创作能力的教学内容,努力将目标落到实处。它不仅立足于当前,更立足于每一位孩子的长远发展,进行切实有效的音乐教育。我们有必要为孩子今后学习、欣赏音乐创造必要条件,使音乐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因此,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的更新尤为重要。
(二)习应丰富音乐教育手段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多彩光谱项目也体现出自己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搭建桥梁”、“带回家的活动”以及录音机、录音带的使用等方面。“搭建桥梁”实际上就是建立儿童智能强项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问的关系,以至各学科之间可以互相促进,用强项带动弱项。我国目前的教育方式往往能够找出智能强项,但在用强项带动弱项方面做得不够。这也是“学科化”带来的不良后果—“学科之问壁垒森严,缺乏有机联系,把儿童心智结构分割成许多支离破碎的部分,不能融合和迁移,不仅艺术、科学、社会几大领域存在分裂,即使是艺术学科门类之间(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学科结构之问(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创作)也存在难以弥合的鸿沟。”171现在,新大纲强调“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2002年6月18日,世界学前教育组织(OMEP)中国委员会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今日之儿童艺术教育”国际研讨会也大力呼吁“学科生态”,要使“不同学科之问互生互补、相互融合、平衡和谐”。‘8J而如果要达到“相互渗透”,实现“学科生态”,我们可以“搭建桥梁”:一方面,看到“音乐教育对多元智能发展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结合促进音乐智能的发展”。l9]在课程设计中,同样可以把多种智力领域和不同学科教学相结合,设计发展学生多方面智力的综合课程,以利于学生从智力强项出发,带动弱项发展,使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并发展自己的每一种智力。“带回家的活动”其实是一种家园联系,但却是多彩光谱项目的特色。家园联系虽是我国幼儿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目前在音乐教学中利用家长的力量却少之又少。多彩光谱项目的这种作法,使家庭、学校共同担负起对孩子进行音乐教育和音乐熏陶的责任。音乐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将音乐教育带回家,会使学习更丰富。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唱从幼儿园带回的歌,跳在幼儿园里学会的舞,有利于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幼儿园多开展“带回家的活动”,不仅对促进幼儿园教学、更对提高孩子的音乐修养大有裨益。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方式通常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音乐是感性的,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学习音乐的人自己去体会与感悟。而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育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学生想像力的发挥。选择多种音乐风格的唱片放给孩子听,让孩子自己去体验每种音乐的情境,大胆地想像,将促进孩子音乐能力的发展。“画”音乐这个活动,就是极好的从欣赏到想像、让孩子去体验的例子。
(三)应探索更佳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音乐教育评估面单一,以儿童在某一方面达到什么程度来衡量音乐教育质量的高低,单纯重视表现或音乐活动技能或音乐活动结果。它忽视儿童综合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评估,也不能体现对艺术的兴趣和欣赏水平提高的要求,评估十分片面。多彩光谱项目倡导从多方面评价儿童的学习,也注重音乐创造、感知方面的评价。它的评价理念是“尽量扩展儿童智能概念的范围,提供一个在广阔领域内评价智能的实用技术,改变那种不考虑人所处的环境和文化,总是孤立地与人所从事的实际社会活动相分离地进行评价的方法”,为我国学前音乐教育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参照。一种评价手段如果合适,将大大提高评价的信度和效度。设置多彩光谱文件夹,注重对孩子的形成性评价,模糊了课程和评价的界限。评价在音乐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评价的结果也更加真实客观。录音带和录音机的使用也提高了评价的效度。例如,在唱歌活动中将儿童唱的歌录下,不仅减轻了评价过程中的负担,还可以为活动之后进行评价提供依据。评价是为找到智能强项,为个别教育做准备,而非为评价而评价,更不是为了鉴别音乐天才或音乐低能儿。多彩光谱项目的评价做法理清了评价的观念,为因材施教做准备,同样值得借鉴。
(四)要摆正音乐教育在整个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位置
【关键词】儿童,音乐教育,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性等方面协调发展具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重视音乐教育,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是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培养高质量、高水平建设人才的切实有效措施。
1.素质教育和音乐教育的概念及关联
1.1 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
1.2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活动。它是艺术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广义的音乐教育是指一切通过教授与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来建造或改变学生的审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活动。狭义的音乐教育是指学校中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音乐教育。
1.3 儿童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具有教育目标的一致性。
在音乐教育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必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外,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情感,使他们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成为道德美好、情操高尚、心灵纯洁的人。这说明音乐教育的目标与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育人”。美育教育即是审美教育,美育也是人类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把人们作为整体进行全身心塑造的途径。美育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及人才质量极为重要。认为“没有审美活动的发展,个性的和谐发展是不可能”。从这种意义上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尽管我们学校教育中的所有过程都和美育有关,但只有在艺术教育中,审美因索才能最鲜明、最生动、最集中的体现出来,其中音乐教育尤为重要。儿童的音乐教育其重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爱好,养成文明的欣赏习惯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成有修养,有道德,有欣赏品位的听众。因此,从这个意义出发,儿童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教育目标是具有一致性的。
2.儿童音乐教育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
儿童音乐教育作为儿童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儿童的认知、情感、个性及社会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
2.1 儿童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它需要感知、记忆和概念化的过程。布鲁纳曾经把儿童从环境中理解和处理信息的方式描述为三种:一是通过活动和操作;二是通过组织感觉(听觉、动觉和视觉)和想象;三是通过词和符号。而音乐活动正能够为儿童提供使用这三种认知方式的机会。
2.1.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感知能力的发展。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音乐活动主要是借助听觉器官来进行的,音乐认识活动也必须建立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因此,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能促进感知能力,特别是听觉感知能力的发展。儿童听觉的发展先于视觉,学前阶段的儿童已经有了对音乐最初的感知体验,不同音乐中的不同音色、织体、节奏、风格会刺激他们的音乐听觉和动觉,为他们日后的音乐学习和音乐兴趣的培养建立基础。更多地为儿童提供各种音乐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儿童进行听觉的感知和分辨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1.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记忆能力的发展。
听觉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涉及听觉感知、听觉辨别、听觉注意力,更表现在听觉记忆能力方面。音乐是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音乐形象、深化音乐表达内容的,因此,任何音乐的表演、欣赏或创作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对音乐表象的记忆、再认和再现。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之所以能在双耳失灵后创作《第九交响曲》,正式因为在他头脑中储存这大量的听觉表象。这些听觉表象为音乐家的创作做了充分的准备。众多的研究表明,学前期是培养听觉能力的最佳期,儿童的音乐学习和体验能使他们在这种活动中增强听觉的敏感性、发展听觉感知和记忆表象的能力。
2.1.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音乐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能发展儿童的想象、联想和思维能力。想象是由表象深入发展而形成的一种较高级的心理现象,它与感知、记忆表象、思维等认识过程共同构成了一个人完整的心理过程。正如音乐活动离不开记忆表象一样,音乐活动也往往离不开想象和联想,它是儿童沉浸于音乐活动之中并获得快乐的重要表现之一。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当儿童在欣赏富有感染力、表现力的音乐作品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陶醉于充分乐趣的想象活动之中,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共鸣。
音乐教育还能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心理学中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及凭借内容的不同把思维概括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概念思维三种形式,而音乐教育与他们都有一定的联系。首先,直觉行动思维与儿童的实际动作是直接联系的,儿童在模仿成人的歌唱或做身体动作的过程中是边动作边思考,直至完全学会的。儿童还能在此基础上逐渐积累起初步的概括能力、判断能力,如分辨音乐的风格、性质,知道这首歌曲或乐曲是活泼的还是宁静的,是快乐的还是忧伤的;能对不同风格、体裁和情绪性质的乐曲作比较,进行分类,初步建立起音乐与音乐之间关系的体验等等。这些形象思维所包含的判断、分类、概括、推理等一般认识活动的能力,都能在音乐教育的活动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情感、意志的发展。
2.2.1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情况发展。
音乐是通过旋律、音响等手段来表现人类最为细腻的心理活动和感情波动的艺术。音乐艺术的最大特点在于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正如音乐家斯特拉文斯基所言,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因此,通过音乐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就成为音乐本身应有的题中之义。音乐,既能够帮助儿童明确建构自己的感情,也能帮助儿童与自己的感情沟通,并与他人的感情沟通。一首好的音乐作品,一次成功的音乐教育活动,都能使儿童产生对音乐的情感共鸣,培养和激发起儿童良好的情绪情感。
2.2.2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意志发展。
意志是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激发、维持、抑制等调节的一种心理过程。音乐教育也具有促进儿童意志品质得到发展的潜力。因为,音乐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歌唱还是乐器演奏,都需要有一定的音乐技能的学习。对于儿童,特别是初学音乐的儿童来说,没有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意志,是无法达到一定目标的。正如铃木镇一创建的儿童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坚持不懈的大量练习一样,其看重的教育价值不在技能的习得和娴熟,而在锻炼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2.2.3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为能促进儿童积极的个性意识倾向性的发展。所谓个性意识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它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等。音乐作为一种与儿童关系最为密切的艺术形式,其丰富的音响、鲜明的节奏、动听的音调能让他们直接体验到快乐,从而培养其对音乐的兴趣。儿童在教师提供和创设的自由、宽松、信息量大且充满创造氛围的环境中,其参与活动的态度主动而积极,兴趣也由直接向材料本身的短暂兴趣而逐渐发展演变为稳定和持久的兴趣。在这类学习活动中,儿童不仅获得了认知、情感和音乐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享受并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同时更促发了儿童对人和事务的积极态度的初步形成,而这种积极态度、探究精神、创造精神及自信心等在适当的条件下又发展成为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基础。
音乐教育活动对儿童的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还表现为能促进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存在的感觉,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等。在音乐教育活动过程中,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和表现正需要儿童能有意识的认识到自己的活动状况,有意识的调控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协调一致。随着儿童活动范围的扩大,他们逐渐开始意识到自身与他人的区别,会在比较的过程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特别是他们参与集体的音乐活动,他们会逐渐产生日益明显的探索行为、相互比较的倾向,迅速发展其自尊心。
2.2.4 音乐教育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音乐不仅能给儿童提供美感和创造性发展的机会,而且也能提供儿童发展社会性的机会。儿童的音乐教育能够为儿童提供大量的人际关系和合作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交往观念和交往技能。通过集体形式的音乐活动,如合唱、合奏、集体舞等要求高度协作的音乐表演形式,儿童不仅能够懂得只有齐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演唱、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歌曲和音乐,而且更能够体验到集体协作的快乐,逐渐学会理解、尊重、接纳和欣赏他人。
3.儿童音乐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发展
3.1 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沐浴在浓郁的、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氛围之中,同时也要为儿童提供展示才艺的机会。老师可以让儿童表演音乐,即让儿童通过游戏、律动等形式欣赏音乐、表现音乐,而且要做与别人不同的动作。例如:在欣赏《两只老虎》时,让儿童扮演老虎,边听音乐边做游戏,加深了儿童对音乐形象的理解。组织儿童参加社区、村社的音乐或者其它艺术活动,组织学龄儿童参加校内外的各种音乐文化交流活动和比赛,展示学校艺术教育水平,同时也带动整个学校的艺术热情。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育活动不但提高了儿童的鉴赏能力,而且提高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等。
3.2 构建良好的家庭音乐教育环境。
音乐教育属于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音乐教育就是重视艺术教育,一个良好的环境不仅要有好的音乐氛围,更要有好的艺术气氛。家庭环境对儿童音乐智能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小时候因学习困难被认为是“”,由于学校不肯接受他,小爱因斯坦只好待在家里。爱因斯坦的母亲每天总要花上几个小时弹钢琴,时间久了爱因斯坦也喜欢上了弹钢琴。在妈妈的教育下,小爱因斯坦很轻松地学会了弹钢琴,并带动了其它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把艺术熏陶教育放在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儿童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的音乐教育环境与成年人的音乐教育环境不同,教育方式也不一样,儿童的音乐教育可以通过图片、实物、文字等方式向学生传播优秀的音乐文化,家庭的环境、校园的环境,人文艺术的氛围,对儿童就产生一种示范,一种教化,一种熏陶,一种强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庭中根据儿童的年龄段播放相关的音乐教育乐曲,这种春风化雨的过程往往是一种不自觉的过程,实现了无声与有声教育相结合的作用。
3.3 建设合理的儿童音乐教育师资队伍。
应当根据儿童音乐教育的培养计划和儿童的实际需求,逐步建立一支学科结构合理、层次分明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以此扭转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状况,改变教师上课的随意性,提高音乐教育的整体教学水平。当前,很多中小学严重缺乏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师资,很多音乐教师都是语文、数学等知识学科的教师兼任,因此,缺乏把握音乐教育特点的能力,使通过加强音乐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效果大打折扣。
3.4 充分挖掘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社会公共音乐教育资源,是丰富儿童音乐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学校的音乐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而社会的公共艺术设施和演出团体却一般利用率不高,这种资源的浪费是十分可惜的.随着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各地多种多样的公共艺术教育设施也相继建成.这些都为学校音乐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是,要使公共文化艺术设施更好地发挥其音乐教育功能,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加强与上述文化艺术部门的合作,主动把它们纳入学校音乐教育的总体规划之中,使之能更适合于学校音乐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跃跃.《新版音乐教学论》[M].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3] 文.《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常规型综合性音乐活动
常规性音乐活动是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具传统、最为常见的一种组织形式,是充分体现音乐艺术特点,最有效地发挥音乐活动审美教育功能必不可少的一种组织形式。常规性音乐活动一般由三个环节组成。
一、开始部分
音乐活动从一开始就要有音乐艺术美的气氛,充分体现出生动活泼、富有朝气的艺术科目的特点,因此,通常用音乐伴随幼儿进入活动室,并按照本次音乐活动内容情绪的需要,或进行曲伴随幼儿精神抖擞地走步,或用律动曲和舞曲做律动和舞步愉快活泼地进入活动室,如交换步、手腕花及垫步、踵趾小跑步、进退步、小鸟飞、小鸭走、马跑等。
幼儿入座以后,可以做律动练习、发声练习或听音练习,既作了节奏、发声、听音方面的基本训练,又调动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集中了注意力。
在开始部分经常做的节奏练习,可以采用前面介绍的“节奏模仿”“节奏应答”“名人节奏”等多种游行形式和内容。此外,还有一种“人名接龙”游戏也很有趣,他的玩法是在熟练掌握人名的基础上进行的:幼儿围坐成一圈或半圆形,第一个幼儿有节奏地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某某”,第二个幼儿紧跟着用不同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这样依次进行,直到结束。他要求幼儿在说的过程中节奏紧凑,速度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节奏不能重复,每个人必须说出与众不同的节奏。为此,幼儿可以根据需要给自己的名字添一个字或减一个字,
发声练习是为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歌唱能力,使幼儿能够更加准确、细腻、自如地控制自己的声音表情,通过有表情的声音来表现歌曲的情感内涵,能够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发声练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练习技巧而练习技巧,去追求高难度、成人化的东西,而是要根据幼儿自身歌唱发声的特点,以及幼儿歌曲艺术的表现力的需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发声练习要和本次音乐教育活动中歌唱部分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尽可能为歌曲的情感表现扫除技术障碍,从而使幼儿能够流畅、自如、准确、生动、力所能及地表现歌曲的情绪情感。同时,在富有表现力的、充满感情的声音中使幼儿自身的情绪情感得到陶冶和升华。
听音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幼儿较为精细、准确地音乐听觉分辨能力。它的方法主要是老师在键盘上(钢琴、风琴、电子琴、手风琴)弹出单音、双音、和弦、旋律音程或乐句,请幼儿听辨并跟唱。如果幼儿园受条件的限制没有键盘乐器,也可以考虑用音叉或钟琴、钢片琴等有固定音高的节奏乐器来练习听辨单音,但是一定要注意保证乐器的音准质量。听音练习对于提高幼儿敏锐、精细、准确地音乐听觉和歌唱得音准、乐感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帮助。
常规性音乐活动开始部分的形式和方法还应该考虑与本次音乐活动内容的呼应关系。如果音乐活动的内容是关于某种动物的,那么不妨作该动物的模仿动作进活动室;如果音乐活动要教一个三拍子的舞蹈,那么就可以作三拍子的舞步进活动室。还要注意开始部分的音乐及活动内容要经常加以改变,使幼儿能够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否则,幼儿如果习以为常,不用心听音乐或做动作,形成了机械化的自动动作,这对于音乐活动来说就失去美的意义了。
二、基本部分
这是音乐活动完成教育要求和任务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通常可以安排2-3项音乐活动内容,如唱歌、欣赏、舞蹈,或欣赏、歌唱、节奏乐等。总之,内容安排应丰富多样,既要防止内容单一、一唱到底,令幼儿感到单调,又不要内容太多,把音乐活动搞成大杂烩、大拼盘,分量太重,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一次音乐活动还要考虑教材的新旧搭配,注意难易适当。教材的内容和情绪类型既有变化,又有统一,比方柔和抒情的教材可以和活泼欢快的教材搭配。活动形式的安排要注意动静配合,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重点突出、生动活泼,保持幼儿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结束部分
应当尽可能使活动结束在兴致勃勃、井然有序的气氛之中,使幼儿欲罢不能,引起再次上音乐课的愿望。结束部分一般可以利用基本部分的最后一项内容,自然地过渡结束离开活动室,也可以专门选择律动或舞蹈动作来结束。
至于常规性音乐活动和综合性音乐活动,二者不应偏废,应当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因为不可否认,音乐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艺术,幼儿自身音乐能力的发展也遵循一定之规,因此学习音乐尤其需要循序渐进,不能不讲章法,常规性音乐活动就必不可少。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是以促进幼儿对美的愉悦和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而不是为了单纯掌握音乐技能技巧,也不是为了单纯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因此,必须将学前儿童的音乐活动与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和其他各项有益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这就需要适当地组织综合性音乐教育活动,来实现幼儿园整体教育、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
儿童的音乐教育问题仍然是当今社会有关教育部门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启发与培养音乐兴趣变得更加重要,农村流动儿童比普通儿童更加缺少父母的关爱,音乐可以给他们从心灵上带来更多的感触和想法,能够促进农村流动儿童在缺少多方关爱和稳定性的条件下能够以一个好的心态来面对生活,面对学习。
【关键词】
启发与培养;音乐兴趣;农村流动儿童;音乐教育
引言
自古以来,音乐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音乐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缓解我们焦躁的心情,可以给我们展示出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所以说,注重对儿童的音乐教育,也是培养他们对待生活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是缺少关爱和激情的,恰好音乐教育可以在这一方面对农村流动儿童的生活产生影响,可以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音乐对农村流动儿童的积极影响
农村流动儿童是一个很单纯但是又很特殊的一个群体,单纯是因为他们涉世未深,不懂得社会中的道理,特殊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和普通儿童相对缺乏稳定性,没有安全感,而这类儿童恰恰是最容易在生活中因为一些小的困难或挫折就自暴自弃,而音乐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给他们的心灵和生活上带来不一样的感受,通过音乐,他们可以以一个放松的心态去享受,去体验生活,这对农村流动儿童来说,是最好的缓解生活中不稳定因素的药汤[1]。
二、启发与培养农村流动儿童音乐兴趣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儿童在学习和接受新鲜事物的时候都需要有人去引导,才能保证他们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找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并且试着去接受和理解并且深入去使用其把自己的生活往好的一方面改变。音乐教育培养对于一个农村流动儿童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培养他们的生活态度,保证儿童以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问题。
(一)兴趣是入门的关键
兴趣是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喜欢的程度或关切的情绪,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是围绕当前生活的环境而出现的,兴趣对于人的实践活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讲,本来生活的不稳定因素就导致他们对生活中的多变的事物接受能力很差,再加上年龄小,对事物的接受方面分不清对错,很容易导致走向错误的兴趣道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培养他们良好的兴趣爱好不仅可以让她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还可以对他们以后接触事物会很好的培养。
(二)良好的兴趣是今后形成积极音乐审美观的基础
音乐作为与心灵沟通的语言,是当今非常流行的一种生活的表现形似,音乐的审美也是根据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来表现出来的,对于农村流动儿童来说,音乐是以一种无形的方式去诱发儿童的动与静的器官,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所带来的快乐和对生活带来的影响,并积极主动地去感受,去学习。如果只是让他们一味地去根据教育的需要去接受某样事物,时间长了一定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只有在他们有了一定的兴趣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去理解音乐,欣赏音乐,甚至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如何启发与培养农村流动儿童的音乐兴趣
(一)课堂教学层面
在教学方面,教师积极活跃学生们的想象力,积极主动的和学生们进行沟通并参与到其中,首先要根据当前学生们需要对音乐掌握的程度来进行音乐教材的设定以及学业知识的选择,然后再采取对学生进行由浅到深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主动抓住作品的构想,反复的进行思考和研究,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音乐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让学生们自己对音乐产生兴趣,只有对音乐有了足够的兴趣,便可以促进学生们自己主动的去感受音乐带给他们心灵上的感应,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细心观察学生们的一举一动,尤其是观察学生们的学习生活,要从他们身上找出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法来。
(二)教师教育层面
农村流动儿童本身生活就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家庭的概念对于他们来说是模糊的,家庭问题对他们的生活来说是无法逃避的,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能得到足够的家长的关爱,这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肯定会给他们的心灵和生活上带来很多苦恼。这时候,教师的作用就显得很重要,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育人的作用,还要起到扮演家长的责任和义务,农村流动儿童从小缺少家庭关爱,导致他们在心灵上无法得到和其他学生一样的情感,所以,音乐教师应该深入学生当中,扮演家长的角色和学生之间进行音乐的交流,让学生们感觉不到陌生感,这样,不仅能更好的的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农村流动儿童对生活的憧憬,让他们产生斗志。
(三)社会教育层面
社会教育指的就是一切社会生活影响于个人身心发展的教育,也就说说学校以外的教育设施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的教育,它是对学校教育的补充。音乐是需要体验和感受才可以达到启发和培养兴趣的,它作为当代社会的一个构造因素,在社会中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所以,音乐教育对于儿童来说具有终身性、广阔性和多样性等很多鲜明的特征,这同时也会为农村流动儿童终身受用,不见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提高了他们的整体素质,也更加有利于培养儿童们对音乐的兴趣。
四、结论
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生活的补偿品,可以给我们枯燥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同样,音乐对于那些农村流动儿童来说,不仅是生活的补偿品,还是心灵的港湾,是心灵的栖息地,农村流动儿童音乐教育应该被当前有关教育机构重视起来,启发和培养农村流动儿童音乐兴趣不仅能改变他们的心灵,还能够让他们在迷乱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稳定。
作者:李琴 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横林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一、关于老问题的共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连会议就以下“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达成的基本共识:
首先,大家一致认可――审美感动是吸引和激励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前提。其中教师的音乐素养、教师的教育素养、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艺术经验等是保障师幼共同获得高水平审美感动的核心要素。
其次,大家也一致认可一一模仿和创造是相互支持的。因为(1)模仿也是以追求自我超越为目标的;(2)创造也只能是“有中生有”;(3)模仿和创造都需要过问“价值”的问题;(4)模仿和创造都需要过问“度”的问题;(5)模仿和创造都不能脱离相关的“知识、技能”。
二、关于新问题的共识
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连会议对一些“新问题”达成的初步共识:
首先。大家开始尝试理解――音乐是用来支持儿童发展的。其中,使用好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来吸引儿童的参与、激励儿童的思考、挑战儿童的努力、调节儿童的身心劳逸,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等是音乐教育必须认真追求的目标。
其次,大家也开始尝试理解――评价是用来支持儿童发展的。其中好的教师必须(1)努力学习理解儿童;(2)努力学习从儿童行为反观自身;(3)努力帮助儿童学习理解自我;(4)努力帮助儿童学习超越自我;(5)努力学习使用更加智慧的方式赞扬、鼓励和接纳儿童,挑战、激励和鞭策儿童等也是使儿童获得真正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三、关于尚待解决的新问题
“怎样面对音乐教育中的文化冲突”可能是本次会议最引人注目的问题。其中,除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与幼儿日常音乐生活的冲突、音乐和其他姊妹艺术(美术、舞蹈、文学、戏剧)之间的冲突、音乐的外在与内在(内容和形式)冲突等问题再次被一些高校学者提起之外,音乐文化内部的价值冲突,以及儿童发展和音乐发展的冲突也再次以非常实在的方式引起了广大一线幼教工作者的关注。
对此,用比较具体的语言来讲就是:(1)城市音乐――农村音乐、古代音乐――现代音乐、成人音乐――儿童音乐、中国音乐――外国音乐、高雅音乐――通俗音乐哪些更应该成为幼儿园音乐教育推崇的对象?(2)音乐是应该成为儿童仰视膜拜的“圣物”,还是应该成为儿童亲爱的“玩伴”?
四、透过实例看观念
(一)《满童乐》的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这几年许多老师真诚地反映了他们的疑惑:为什么你一让孩子们自己随便跳,他们就什么也跳不出来,而你一跳他们就都跟你跳得一样?
相比之下,在课例《满童乐》中,我看到了儿童非常积极主动的、高水平的、集体合作的创造性舞蹈学习表现。我作为一个专业音乐舞蹈教育工作者,凭着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能够明确地告诉自己:没有大量对满族“太平鼓”舞蹈动作的模仿学习、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学习(包括动作的名称、队形的名称以及各种动作队形变化的概念词的掌握),没有阅读和创作舞谱的经验和团队合作创作、表演的经验,这些孩子在大班上学期是绝对不可能达到这样的表现水平的!
这个实例恰恰说明:创造也只能是“有中生有”,模仿和创造都不能脱离相关的“知识、技能”。
(二)外国古典音乐离孩子们很远吗?
《在山魔的大殿里》和《打字机》是本次会议中非常受肯定的两个教学活动,它们使用的音乐都是属于西方古典音乐或高雅音乐的范畴。但是,南京和四川的两位幼儿园老师不约而同地使用这样的音乐设计了非常好玩的律动表演游戏。这些游戏不但把参与学习的儿童搞得“神魂颠倒”,而且也把参与观摩的老师们搞得“心花怒放”,比孩子还要孩子般地投入到了跟随音乐的律动游戏之中。
这两个实例恰恰说明:使用好l的音乐和音乐活动来吸引儿童的参与,激励儿童的思考,挑战儿童的努力,调节儿童的身心劳逸,提升儿童的生活质量是音乐教育必须认真追求而且完全可以达到的境界。哪怕是古典的、高雅的、外国的音乐,也完全可能成为儿童亲爱的“玩伴”。
(三)《辣白菜》辣得到底有多么“过瘾”?
在朝鲜族说唱表演《辣白菜》中,我们不难看出原创老师融合现代时尚音乐形式的“匠心”所在。其实,无论是在中国传统的说唱文化中,还是美国黑人、印第安人,以及其他我们所不熟悉的世界各地民族的文化中,很久很久以来就一直存在有说有唱的传统。但对于生活在现代都市的中国小孩子们来说,时尚的流行文化中的说唱形式还是他们更熟悉的东西。
由于《辣白菜》这个作品创作得比较好,所以,它的形式和内容虽然短小单纯但是仍旧很具有情感的煽动性。可以说是“辣”得真过瘾!所以,孩子们几乎是立刻就喜爱上了它!
相比之下,另外一些类似的作品和活动,由于过于复杂,过于成人化,甚至过于在外部形式上追求青少年时尚文化的“反叛”色彩,反而显得离幼儿园的孩子们太远!因此,教师教得吃力,小孩子也学得吃力。换句话也就是说:“太辣了”就把孩子们都“辣蔫儿”了。原来教师期望幼儿能够得到的快乐也因此而没有能够得到。
(四)“大头大头”――“土得掉渣”也诱人。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伞,我有大头。”由深圳老师带来的“土得掉渣”的传统儿歌改编的歌曲,透着质朴的、幽默的智慧,具有一种能够引导和保护儿童充满乐天精、神和丰富幻想心灵的魔力。
老师在设计的时候还巧妙地加入了幼儿创编的节奏朗诵(说唱形式),使得幼儿有可能个性化地通过创编歌词的过程来强化一种乐观的生活信念:无论面对怎样困难的局面,你都有可能通过观念的转变,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生活乐趣!
这种选材和设计正体现了我们在前面所提出的立场:音乐是用来支持儿童发展的!模仿和创造都必须要过问“价值”的问题!
此外,在关于时尚音乐是否可以进入幼儿园音乐教材选择视野这一问题的研讨中,参会幼教同行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实,我个人认为,时尚音乐、古典音乐,以及民族传统或所谓“原生态音乐”,就其类型来讲,是无所谓优劣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自己首先需要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念:弄清楚什么样的东西是真正能够支持长久可持续儿童发展的!然后再来进行“去其糟粕,用其精华”,并谨慎地将其“儿童化”的工作。
一、学前幼儿的身心特点
幼儿在儿童时期只有具体的形象思维,但是思维能力还没有发育完全,无论是感知、记忆、想象的能力都很低,兴趣爱好和特长也不明显,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也很低,非常好动,喜欢游戏和玩耍,所以幼儿的学习环境必须要符合儿童的心理。
生理特征上,儿童的脑袋很大,在6-7岁的时候就可以接近成人的脑重,但是幼儿的大脑皮层分化还不够完善,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自制力。人的初步发育阶段,骨骼很小,硬度也较差,容易产生变形,肌肉的收缩能力也很小,肺活量也很小。学前儿童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在音乐课堂上不能进行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的训练活动,必须要选择适当的教学活动。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主要教育观念不是教会学生学会了何种知识和技能,而是启发学生,挖掘他们学习音乐的习性。将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融于一体教学,重点不在理性知识的传授,而是自然而然的将知识诉诸感性。下面就从奥尔夫音乐教法的三个主要方法进行探究。
(一)奥尔夫语言节奏朗诵训练法
关于音乐的教育实践,奥尔夫提出来“原本音乐”的概念,诉诸于教学实践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动作、语言和音乐融为一体,让幼儿自己参与到音乐的设计中,进行即兴表演。当儿童的即兴表演被激发,就说明已经将儿童内心的纯粹需要激活,将对音乐的感受从本能中诱发了出来。这时候就产生了节奏,节奏是将动作、语言和音乐容灾一起的基本要素,是音乐入门的先导,更是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基础。
节奏教学是使用节奏性乐器和朗诵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设计有大量的通过节奏来训练儿童反应能力的音乐活动。在人的反应机制里,听到节奏后自然会产生相应的动作,所以,节奏是训练儿童反应能力的最好方法之一。
语言引入音乐教学是奥尔夫一项创造性的举措,他提出了“节奏基石”的概念。节奏基石指的是将语言中最短小的具有一定音乐意味的字词进行拼凑,形成了最小的节奏单元,儿童的音乐教学就要从节奏基石开始。
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将节奏教学和语言运用好,利用语言和节奏进行朗诵就是最好的方式。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创造性,同时也可以选择儿童熟悉的动物、植物、食品等进行词语的组合,有节奏的朗诵。传统的儿歌要要利用到教学中,将儿歌和童谣有节奏的朗诵。
(二)奥尔夫体态律动教学法
体态律动,顾名思义就是在音乐伴奏下,身体进行相应的动作反应,完成对音乐节奏的的教学。奥尔夫在研究原始人类和儿童的成长中发现,动作、舞蹈、音乐和语言本来就是紧密结合的。音乐是人的一种本能,但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这种本能因为得不到具体的引导,就逐渐开始扭曲,最后完全丧失。所以,在学前的儿童中,人的本能还没有太大变化,奥尔夫就将音乐、语言和动作之间的互补性相结合创造全新的音乐教育方法。
将奥尔夫的体态律动理论发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就可以在儿童之间进行节奏接龙的游戏活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儿童的座位布置成马蹄形或者圆形,让每个儿童都拿着一种打击乐器,制定要节奏接龙的规则。同时,在儿童进行接龙游戏的过程中,可以让他们学会向两边接龙,以身体示意和改变敲击次数来发出方向改变的信号,锻炼节奏的同时也锻炼了儿童的反应能力。
(三)奥尔夫即兴创作教学法
原本性音乐中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即兴创作,通过即兴创作,儿童可以提高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奥尔夫要求学生能够自己设计自己的音乐,为自己的动作配乐,即时是简陋的节奏,只要是儿童自己创造性的发挥,音乐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在教学实践中开始要通过命题的形式启发儿童进行音乐创作,比如可以利用打击乐器引导儿童创作关于暴风雨的音乐,先确定了音乐的主题是“暴风雨”,在学生进行创作之前,要将有关暴风雨的图谱进行收集,展示给学生,同时,让学生先进行关于暴风雨的讨论,谈论自己经历的暴风雨。在充分营造了良好的创作环境后,让儿童自己选择乐器开始创作。教师不要对创作的音乐进行时间、方式和声音强度的要求,完全让学生自由的想象和发挥。儿童在创作中基本上只能单纯的想到雨声,基本上不会考虑到风声、雷电等可以进行烘托的因素,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因素,按照图片上的指示,将里面能用声音展示的要素都融合进来,最后将一起创作的音乐进行录音和欣赏,最后总结,鼓励学生的创作成果。
【作者单位:成都大学学前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罗洋,潘丽萍.奥尔夫音乐教育法在学前教育中应用的探讨.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15)
对于幼儿而言,此阶段的语言发展处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热爱音乐也是儿童的天性。在学龄期,很多的语言学习也是伴随着音乐而进行的。确实,儿童由于缺乏知识和经验,他们渴望模仿,通过模仿学到技能和本领,音乐正好为儿童提供了可以模仿的极好材料。那么,音乐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无影响?若有,这种影响是怎样的?针对性地音乐教学能否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一名四岁幼儿实施针对性的音乐教学,以探索音乐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之间的联系。
一、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
1、语言及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语言是什么?皮亚杰承认语言是我们最灵活的心理表征方式。(【美】L.E,贝尔,儿童发展[M],吴颖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31.)它帮助我们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也是我们进行思维的重要工具。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主要是指:语音的发展、词汇的发展、句子的发展及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李红,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15,)学前期是个体一生中语言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随着幼儿听觉系统和发音器官的发育逐步完善,4岁的幼儿基本能够掌握本民族的语音,发音机制已开始定型。词汇量由3岁的800-1000个,发展到6岁时的3000-4000左右,词类范围也不断扩大。句子从不完整到完整,由单词句、双词句到多词句,句法结构日趋完整。语言表达从情景性语言到连贯性语言,说话技能与听话技能均在快速发展。(罗家英,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66.)
2、音乐及儿童音乐。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通过声音这一物质材料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的一门听觉艺术。它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性,构成音乐的基本要素旋律、速度、节奏、和声。所谓儿童音乐,是指儿童从事的音乐艺术活动。对于3-7岁的学龄前儿童而言,他们所从事的音乐活动从内容上分为歌唱活动、随乐表现活动(韵律动作、打击乐和音乐游戏)和音乐欣赏活动。(王黄瑾,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
本文立足于两个研究问题:一、音乐对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怎样的影响?二、音乐教学能否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现状
对于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应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包括听、说、读和前书写等多种能力。(袁爱玲,幼儿园全语言——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小班)[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而这些能力对于音乐的学习也同样重要,许多音乐的训练也是伴随着这些能力的提高。
语音是指语言的声音,它包括音素、语调、声调等基本要素。音素是语言的最小语音单位,分为元音和辅音两类。比如“发展”的“发”字,是由“f-a”两个音素构成的,“展”字是由“zh-u-a-n”四个音素构成的。(许宝华,汤珍珠,语音[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23.)音素意识是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这种意识产生的时期非常早,要先于学习字母表的阶段。具体包括“分”意识与“合”意识。“分”意识是指把单词分割开来的能力,“合”意识是指把分开的音素融合成单词的能力。Adams(1990)认为歌唱活动是一种自然地通过呼吸进行音素分合的形式。当歌唱者在演唱元音、辅音时往往有暂停、延长等不同节奏,这些不同节奏、音高和强弱的演唱包含了很强的音素意识。这种意识,对小孩子来说,可以在音高训练及发音练习中很好地被加强。(Adams.M.J.(1990),Beginning to read:Thinking and learning about print,Cambridge,MA: MIT Press.)
Weinberger(1994)研究了音乐教育对于语言的影响,研究对象为7岁15岁的儿童,他增加了音乐教学时间,减少了语文和数学的教学时间。结果发现音乐教学的增加提高了语言和朗读、诵读的能力。(Weinberger,N.M.(1994),Music and cognitive achievement in chiIdren,Music Research Notes,1(2),4-9.)
Douglas and Williatts(1994)研究了7岁-8岁的儿童在拼写、词汇、朗读和辨析节奏的能力。通过测试发现不同节奏的能力与朗读有关。研究者对被测试组的儿童进行了六个月的听觉、视觉和模仿能力的教学,结果表明,音乐教育大大提升了孩子的朗读能力。(Douglas,S.&Williatts,P(1994),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ical abilities and literacy skill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Reading,1 7(2),99-107)
Charlotte p.Mizener(2008)认为音乐活动能促进语言发展。他提到利用音乐中的基本要素,诸如音高、强弱、速度、音色等方面进行练习,有助于语言的表达,因为这些也是讲话中经常运用的要素。他还提到奥尔夫教学法,其中大量的节奏和律动训练,为音乐与语言的发展搭建了很好的桥梁。比如,有节奏的念诵,即用自己的身体部位进行敲击、拍打,再加上其他打击乐器来伴奏,念诵的内容可以是儿歌或者幼儿的格言、谚语。这样的训练为儿童的音乐概念以及阅读技能打下很好的基础,可以加强对稳定的节拍的练习,同时对发音、轻重音、强弱、速度、音高、曲式、表达、文学语言的风格神韵等方面都有所帮助。(Charlotte p.Mizener,(2008),Enhancing language skills Through Music General Music Today,Winter 2008.11-17.)
Wolverton(1991)用大量信息证明,合理的歌唱教学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是有积极影响的。他尤其提到音乐教师的歌曲选择很重要,要针对嗓音特点选择曲目。他提出了5点原则:①歌曲教学至少能帮助发展语言的四种技能之一:语法、发音、词汇、文化;②旋律相对较简单,可以更多关注歌词;⑧歌曲的歌词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或者包含容易掌握的叠句、副歌;④歌词在语言的语法和运用习惯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⑤歌曲具有一定的人文历史意义。(Wolverton,V.D.(1991), Facilitating language acquisition through music,Update: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9(2),24-30.)
McCarthy(1985)曾做过一项实验,得出歌唱可以加强字词认知、理解、阅读学习、读写鉴赏的能力。他还认为歌唱表演是对节奏、曲式、强弱、情绪等语言和音乐共有技能的很好的培训。(McCarthy,W.G,(1985),Promoting language development through music,Academic therapy,21(2),237-242.)
Charlotte p.Mizener(2008)认为音乐欣赏课很好地融合了语言与音乐的发展。学生们可以通过音乐聆听来扩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技能。他们接受各种听觉和视觉的信息,分享彼此的听觉感受与视觉感受。,还可以写下对作品的分析及理解。(Charlotte p.Mizener(2008),Enhancing language skilIs Through Music General Music Today,Winter 2008 11-17.)
Joyce Eastlund Gromko研究了音乐教育对音素意识的影响。他把103名幼儿分为两组(实验组43人,控制组60人),首先对其进行了前期音素测试,再对实验组实施了音乐教学。教学步骤有:1、学唱不同地域的民歌;2、伴随歌曲进行打击乐演奏及律动;3、身体律动中伴以固定节奏型,对歌词进行节奏快慢、音调高低等。Joyce Eastlund Gromko认为,类似于舞蹈的身体律动可以帮助孩子体会乐曲在时间和空间上变换的感觉,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可以加强他们对固定节奏的把握及旋律感的建立。在为期4个月的实验后,进行了音素意识后侧,结果表明:音乐教育能够提高幼儿的音素意识,尤其对音素意识中的“分意识”(phoneme-segmentation)作用显著。(Joyce Eastlund Gromko,(2005),The Effect of Music Instruction on Phonemic Awareness in Beginning Reader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usic Education,Fall2005,53,3.)
综上所述,音乐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恰当的音乐教学是可以帮助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但由于以上研究均基于非汉语研究,而国内与此相关研究甚少,故笔者进行基于本国汉语的研究探索。针对本文的研究问题,笔者提出研究假设为:有效的音乐教学能够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研究设计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个案研究法、实验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研究对象是一名4岁女孩。笔者对研究对象实施歌唱、节奏和欣赏方面的音乐教学,频率为一周两次,一次四十五分钟。具体步骤如下:
1、确定研究对象。此次的研究对象是一名4岁的女孩叫珊珊(化名),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对象的年龄必须定位于3岁至6岁的学龄前儿童,所以珊珊的年龄很符合本文的研究意图。其次,据了解珊珊的普通话发音并不是太好,更加坚定了确定珊珊为研究对象的想法。
2、实施前侧。在对珊珊进行音乐教学之前,首先对其进行了前期测试,使用的测评工具是根据刘俐敏的《幼儿言语能力测验》改编而制。(刘俐敏,幼儿发展评价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0,)测试包括语音、词汇、句子、表达四个维度。语音包括声母和韵母(单韵母、复韵母、前鼻韵母、后鼻韵母);词汇包括动词、形容词、量词、象声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句子包括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复合句;语言表达的测试采用多彩光谱对儿童语言评价的“故事版”活动。(鄢超云,学前教育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4.)
3、实验教学过程。用音乐课融合语言的方式进行教学,每次课时为45分钟,一周两次。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板块:一、唱歌教学;二、节奏教学;三、音乐欣赏教学。
4、实施后侧。
三、结果与分析
(一)前侧结果分析
1、语音方面。声母g、d发音不正确,z、c、s与zh、ch、shi常常混淆;韵母中的前鼻韵an、in、en和后鼻韵ang、ing发音不清晰。
2、词汇方面。形容词和象声词的运用正确率为100%,动词和量词的运用正确率为50%,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正确率为50%。
3、句子方面。基本会使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但不会使用复合句;造句时用词不熟练;语句基本通顺,流利程度不够;不会使用额外的修饰语。
4、语言表达方面。描述性讲述结构混乱,故事线索不清晰、不能衔接;无叙述语气的运用、无模拟对话以及时间标记的运用;简单词汇频繁使用,偶尔使用形容词,表现性和情感性的词汇几乎没有;句子结构简单、不连贯,以并列句为主,无介词性词组、复合句及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分词短语的使用。
(二)后侧结果分析
1、语音方面。声母g、d发音没能纠正,z、c、s与zh、ch、shi混淆的情形明显减少;韵母中的前鼻韵an、in、en和后鼻韵ang、ing发音已经改善。
2、词汇方面。形容词和象声词的运用正确率为100%,动词和量词的运用正确率为75%,近义词和反义词的运用正确率为60%。
3、句子方面。基本会使用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能够使用简单复合句;造句时用词的熟练程度及语句通顺度都有所提高,流利程度较之前稍好;额外修饰语的使用与之前没有明显变化。
4、语言表达方面。描述性讲述结构依然不够好,但能够使用一定的感彩描绘故事;无叙述语气的运用,可以进行模拟对话;词汇使用较之前丰富些,学会使用少量形容词和情感性的词汇;句子结构依然以简单句为主。
关键词:音乐教育;打击乐器;小乐队
一、小乐队创建背景
音乐教育是幼儿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就像一把金钥匙,对于开启幼儿心灵、陶冶高雅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幼儿对节奏有着天生的敏感和兴趣,以节奏为基本元素的打击乐就是充满动态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在演奏中获得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满足。从2007年起,我园逐渐形成了以“奥尔夫节奏乐”为基础,以“乐器进课堂,班班有乐队”为活动载体的打击小乐队,推进了艺术特色园的创建。
二、小乐队发展历程
(一)创建之初――敲敲打打“玩”音乐,让每个幼儿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当今世界最著名、影响最广泛的三大音乐教育体系之一。在最初的艺术活动中,教师主要通过让幼儿聆听音乐、感受音乐,从节奏入手,逐步把幼儿领入奥尔夫节奏
乐园。
1.动作节奏游戏
动作节奏游戏,即教师常利用每天的零碎时间让幼儿运用多样化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比如,将奥尔夫节奏元素融入早操活动、餐前、饭后、游戏时间等,教师利用“请你像我这样做”的听说形式进行动作节奏游戏。
2.原生态节奏游戏
我们还尝试开展奥尔夫的“原生态节奏游戏”,创设艺术环
境,班班形成音乐氛围。如,用生活中随处可取的锅碗瓢盆和钥匙、小勺、瓷杯做成了“音乐小火车”。我们还引入16宫格节奏游戏形式,鼓励幼儿自己创造节奏并进行演奏,发挥了大年龄幼儿的创造性。在敲敲打打“玩”音乐的游戏中,让幼儿拥有一双音乐的耳朵。
(二)创建之中――打击乐器进课堂,让每个幼儿畅游于打击乐小世界中
在这一阶段,教师开始根据本班幼儿的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为他们选择适合学习和演奏的乐器。重点开展的特色乐器有:木琴、军鼓、爵士鼓、腰鼓、桶鼓、古筝、铝片琴。通过手把手的教学,锻炼了幼儿双手协调性及手指小肌肉动作。
(三)创建之今――班班组建小乐队,让每个幼儿享受团队合作的快乐
1.小乐队组建
为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我们鼓励幼儿为自己的乐队起个好听的名字:小班有苗苗自制小乐器队,中班有咚咚军鼓队、哗哗腰鼓队、乐乐桶鼓队,大班有贝贝爵士鼓队、叮叮木琴队等。真正做到了“乐器进课堂,班班有乐队”。
2.小乐队表演
为了将园特色小乐队做得更系统、科学化,教师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的学习兴趣、参与情况,因势利导地运用多种指导策略,促使每个幼儿的音乐素养在乐队演奏中得到发展。
(1)分层指导,营造良好的小乐队活动氛围
我们重点指导幼儿学习铃鼓、串铃、碰铃、沙锤等演奏法,演奏时引导幼儿在敲、打、拍、摇动、抖动中,感受音响的效果及其带来得愉。进入大班后,鼓励能力强的幼儿担任指挥,并将特色乐器爵士鼓里的大军鼓、大镲、小镲加入打击乐中,大大激发了幼儿参与小乐队演奏的热情。
(2)树立角色,不断培养幼儿的协调合作能力
幼儿以前每每拿到乐器后,总喜欢敲敲打打,但持续性不强。自从进行了乐队演奏后,他们感受到只有听从指挥的声音才是整齐、有序、好听、美妙的声音,幼儿从意识行为上对自己有了约束,明白必须服从指挥,乐器拿起后不低头看乐器,要看指挥。在演奏中不仅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培养了同伴间的默契和协调。
追求着是快乐的,生活着是幸福的。展望未来,我们将秉承红梅幼儿园厚实凝重的园所文化底蕴,让“快乐小乐队”特色活动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更显美好,让“享受艺术快乐”在我们的师幼中不断传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