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 D63-34 [文献标识码] B
(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十二五”期间共有广播电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525个,为实现到2015年底,广播电视“盲村”全覆盖任务,2011年,黑龙江省已将中央财政“十二五”安排在本省相关国贫县的专项资金下达,直播卫星接收设备已与厂家签订采购合同,全面启动了20户以下自然村“盲村”工程建设并于2012年9月底前完成了直播卫星接收设备的安装任务。截止到2012年底,黑龙江省广电总局已完成了327个“盲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是2012年初确定的150个“盲村”建设任务的2.18倍,占“十二五”期间总建设任务的63%。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建设情况
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农村电影事业,满足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重点文化工程。截至2011年,黑龙江省已向64个县市、乡镇配送了36辆流动放映车,531套农村16毫米放映设备,投放16毫米电影拷贝1000余部,组建农村电影数字院线9条,新组建农村电影放映队380支,实现了全省年均放映电影8万多场次,累计观看近650万人次。
(三)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情况
近年来,黑龙江省不断加大对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成果显著,具体情况如表。
由上表可知,黑龙江省乡镇综合文化站总数由2009年的481个增长到2012年的924个,增幅达到92.1%;随着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的加大,总投资额从2009年开始逐年增长;建设规模也由2009年的10.6万平方米增长到2012年的32.4万平方米,增幅更是达到了205.7%;综合文化站乡镇整体覆盖率由2009年的53.5%增长到2012年的99.8%,基本实现了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全覆盖,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需要。
(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情况
黑龙江省自2008年全面启动农家书屋建设工程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截至2011年底,全省已建设农家书屋7525个,占行政村总数83.1%,惠及农村人口1800万。2012年,包括自主建设其他书屋在内,黑龙江省13个市地、65个县(市)、907个乡镇、37个林业局、113个农牧场,共建设完成书屋10040家,累计投入资金2亿多元,惠及全省人口近2000万人。不仅实现了全省行政村的全覆盖,而且实现了全省农场、林场、种畜场、牧场的农家书屋全覆盖,更是提前三年超额完成了全省农村村级区划单位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二、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建设缺乏规划供给出现偏差
1.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新建和扩建缺乏合理规划。黑龙江省部分地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现象。例如,在“农家书屋”的建设中,只求“农家书屋”在各个村庄的覆盖率,而忽略了“农家书屋”的环境、配套设施、图书及报刊的种类、使用情况以及管理人员的配备等问题。
2.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群众的需求出现偏差。例如,农民在农闲时想在“农家书屋”借阅有关科学养殖及生产类的书籍,而“农家书屋”所藏书籍却以娱乐类的书籍为主,导致了供求出现了偏差。因此,这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一般往往也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非真正从农民需求的角度去建设。
(二)城乡差距较大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1.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的“”时期,推行国家二元户藉体制改革,对城镇和乡村实行经济分治,形成了“农村落后、城市发达;农业落后、工业发达”的城乡二元结构格局。现如今,二元结构的城乡分割体制依然泾渭分明,农村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仍然比较薄弱。黑龙江省、市、县政府机关所在地的公共文化设施硬件、软件比较完备,而县级以下乡镇和行政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投入明显不足,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短缺严重,远远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2.与其他社会事业相比,黑龙江省文化事业的总投入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较低。如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费用总支出为12.94亿元,而全省财政总支出为3398亿元,文化事业费用仅占全省财政总支出的0.38%。与此同时,黑龙江省财政对城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比重要远高于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黑龙江省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瓶颈”。近年来,黑龙江省财政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但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投入规模依然不足。由于资金不足,很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都没有达到应有的建设标准,即便是达到了标准,由于对后续配套设施的资金投入不够,导致出现了“农家书屋”无购书经费,乡镇文化站和农家文化大院没有活动经费,许多文化机构运转艰难等问题。
(三)设施缺乏有效管理综合利用率低
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评估及监管体系不健全,从上到下缺乏垂直管理和长效机制。一方面,相关部门宣传引导力度不够,服务不到位,组织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较少,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致使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另一方面,由于管理不力和使用不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大多数基础设施通过创建验收之后便无人管理,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部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开放使用率低,常年由“铁将军”把门;其他的一些文化设施如“文化室、图书室、广播室、篮球场”等也都形同虚设,并没有被用来开展文化活动。
(四)人才短缺文化队伍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农村从事文化工作的专业人才不足是制约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据《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2011年,黑龙江乡镇文化站从业人员2658人,在全国排第24位;专职人员1426人,在全国排第26位,占全部从业人员的53.6%;具有高级职称的仅27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1.02%,在全国排第23位。与此同时,70%以上的乡镇专兼职文化工作人员没有管理文化工作的经验,更没有文化艺术专业特长,基本不具备承担农村文化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在文化队伍建设方面,由于存在编制不足、薪资待遇偏低、人员招聘及准入机制不够完善、人员培养和继续教育跟不上、农村文化机构中管理人员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搭配不合理等问题,致使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较低。
三、完善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财政投入拓宽融资渠道
1.政府要调整投资方向,适度缩减对工业经济的财政投入,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特别是对较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
2.政府要建立健全投融资机制,在投资方面适当放宽市场准入机制。积极鼓励有实力的乡镇企业、民营企业、金融机构以及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并给予企业或个人一定的优惠和政策支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共建的多元化投资模式。
(二)加强设施管理提高设施利用率
1.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避免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浪费。应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要建立健全监督管理制度,对已有的设施做好管理工作,确保设施有专人负责看管;二要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三要建立健全激励制度,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2.加强设施综合利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利用率。一方面,对现有的农村文化设施要尽可能加以综合利用,如可以依托乡镇中小学、农村职业学校等,实现资源共享,既提高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率,也可以从中有所收益;既解决了资金短缺问题,也可以充分发挥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设施功能上要强调综合性,争取做到“一场多用”、“一室多用”,使活动场所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科技推广、科普培训等于一体。
(三)增强农民文化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大部分农民由于自身接受教育程度有限,对图书室等纯公共文化设施难以利用,同时又由于赌博、打麻将等不良习俗的影响,使农民对于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小农思想和不良习俗阻碍着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政府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丰富村民业余生活的集体活动,如组织书法比赛、举办读书讲座等,从而建立良好的文化氛围,激发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提升农民对于文化生活的追求。
(四)重视人才培养及文化队伍建设
1.在引进人才方面。要建立健全工作岗位准入和在职考评机制,在基层群艺馆、图书馆(农村书屋)、文化馆站(活动中心)、农村放映队等文化工作从业人员中,实行严格的资格准入机制,合理确定管理人员编制,规范文化管理队伍。
2.在培养人才方面。要重视文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提高整体素质。政府部门要为农村文化管理工作人员划拨培训经费,加大文化管理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学习和深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培养一批善经营、懂管理、有开拓创新意识的文化管理人才。
3.在留住人才方面。政府主管部门要建立灵活多样的激励机制,切实关心和帮助基层文化工作者,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遇到实际困难,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稳定农村文化队伍。
[参 考 文 献]
[1]赖淑琴.当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现状及对策[J].大众文艺,2009(4)
[2]纪珊珊.贵州省农村公共文化保障机制建设研究[J].新农村,2010(4):29
[关键词]交通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外商直接投资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99
1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分析
11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十分迅速,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尤为突出。2014年我国铁路营运里程数达到118万公里,相较于2000年增长493万公里;公路总里程数从2000年16739万公里增长到2014年的44627万公里,其中包括高速公路里程数1044万公里;航空航天建设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2014年我国民航营运里程数就已达到463万公里。可见,我国航空航天设施建设的发展速度最快,其次是公路设施建设和铁路设施建设;而单方面从公路基础设施建设自身来看,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等级公路及其等外公路的发展速度,并且其年均增长率已远远超过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本身的增长率。
在信息基础设施方面,近年来我国通信设施高速发展。截至2014年末,我国电话总用户数为1524亿户。电话普及率从2000年的1910部/百人增长到2014年的11226部/百人。其中,北京省、辽宁省等十个省份移动电话普及率率先突破100部/百人。在网络基础设方面,到2014年底我国宽带接入口总数首次突破4亿个,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79%。
12我国已建成全球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程度可以客观反映出一个地区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水平,我国在2000年以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发达,而在2010年以后,我国推出许多政策法规来积极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可观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网络规模和用户规模全球第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而电信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当前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助力器”,成为我国近年来财政投资的主要对象。截至2014年底,我国固定宽带用户数22亿户,比上年末净增长18187万户。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宽带用户及网络覆盖率的数量和规模已赶超美国等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网络覆盖率占比最大的一个国家。
其次,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我国为助力我国农村信息设施的发展,在2014年底提出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战略。截至2015年底,我国行政村电话普及率及网络通达率均已达100%,我国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已全面普及。
最后,我国信息化水平城乡差距逐渐缩小。由于我国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地区在高水平技术方面的发展极为缓慢。为了解决农村信息技术发展落后的局面,我国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技术服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投资,使得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与城市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持平。
2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不合理
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结构方面来说,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解决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的局面,我国逐渐对沿海等经济较发达的城市进行大规模投资,沿海等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在投资地区上的限制,导致我国现阶段存在基础设施投资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在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其投资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预算的投入,所以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导致一些大额民间资本和外资无法进入投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状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而制约了本地经济发展。
从基A设施建设投资资金审批制度而言,我国实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资金行政审批制度,地方政府在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时,需要向中央政府提出申报,由中央政府进行审批后对地方政府发放建设资金。在这种制度下,各地区政府往往倾向于申请不符合本地区自身发展的基础设施的大工程项目,从而获取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造成许多基础设施资金大量被滥用。
22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各地区科技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造成我国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现阶段,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出从沿海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递减的趋势。截至2014年底,我国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占全国比重的54%,中部地区占全国基础设施建设的30%,而西部地区仅占16%的比重,明显呈现从东部向西部递减的模式。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东部地区较为缓慢,造成基础设施建设存量不足,而基础设施建设对地区经济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制约了经济发展,长此以往形成恶性循环。
23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
一、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财税政策的重要意义
财税政策作为国家进行经济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能在很大程度上通过税种、税率的相应变动,去给予不同的群体部门,不同的财政补助。以此来帮助经济的稳定增长以及资源的合理的优化配置。而水利作为农业的重要命脉,对于农业的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则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由于其农业自身受天气等多种因素影响较大没并且发展不够稳定,利润较低,所以完善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促进农业的发展,维护其发展的稳定性。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完善的建设体系,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不仅仅是前期建设需要资金支持,后期的监管修理以及配套制度体系建立都需要财政支持,所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相应的财税政策就极为重要。
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现状
目前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前期投入较大,前期施工时也比较重视,但是后期的监管和管理上却往往较为轻视。而在财税政策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农村税改的问题,农村进行税改及地方税体系改革等一系列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税负负担,但是同时也造成了政府的税收减少和财政的减少,当地政府往往很难下拨专项资金进行吸纳供应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收支缺口加大,加之筹资渠道较小,在资金筹措问题上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农村基层水利服务体系不是十分完善,往往农民都不愿意自己出资或是提高自筹比例及投资比例。种种的问题都能显示出目前农田水利机车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方面的发展现状,如何对这一现状进行转变,这是每一个当地政府都要思考并且攻克的重要难题。
三、如何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
(一)调整税费、税率,并且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
上文提到了目前的税收制度不能够支持当地政府基本的财政支出,不能够满足目前农村整体的发展需求,所以我们必须要通过调整税费、税率的方式,进行新型的税费改革。在县政府、乡政府的财政收入上而言,往往使用的是分税制的手段。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财税政策的支持,鼓励当地居民自己开展相应的农田水利项目,县政府及乡政府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以此来促进财税政策的落实,并且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方式
通常乡政府、县政府在进行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拨款上是没有专项资金的设立的,完全凭借着当前政府的财政情况而决定,无论是财政厅还是水利厅,对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而言其拨款是分割式的,缺少一个完整、科学、系统的资金管理体系。所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完善专项资金的管理方式,促进其资金的统一规划,将各个组织及部门单位投入的资金进行整合,统一预算及统一规划,促进财政资金的专项使用,在最大程度上保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基础,从而促进其发展建设。
(三)明确资金投入来源,完善财政报账制度
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应用财税政策的过程之中,一定要对资金来源及资金使用方向予以明确,通过完善财政报账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从而帮助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发展。一般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资金投入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发改委、水利局及相关水利部门、扶贫开发部门及财政部门、证券融资部门等部门会对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在此基础上,不仅仅应该明确资金投入的来源,也应该给予这些资金一个统一的规划,以此促进资金的使用,避免款项使用动向不清的状况发生。
(四)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可以通过建设筹资筹劳的机制去丰富投资渠道,利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鼓励农民进行项目参与,并且积极投身于投劳建设之中,充分利用好当地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等,进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同时也要给予农民相应的补助措施,明确农民自筹比例与政府及地方单位的投资比例。立足于现实实际,以此加强社会保障筹资机制的改变。
(五)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范围很广,其包括的内容也很多,无论是水库还是灌溉设备等,都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可以通过促进农田设施产权制度的完善,促进当地居民进行相应的承包工作,与银行及保险公司建立相应的沟通机制,给予其贷款优惠,及农业保险等,使得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仅能获得劳动力,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社会上的融资,帮助当地居民增加收入,加强对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进一步理解。在营业税方面也可以适当给予入股农民一些优惠,还可以联系保险公司,帮助其落实农业保险制度等。完善税收的调节方法,应用财税政策的手段,通过投资抵税、免税甚至是延期缴纳税款的方式,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之中,并且响应财税政策的号召,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六)以财税政策的应用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因为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之中,往往过度注重前期施工建设而忽视了后期的修理工作与管控工作,所以应当合理利用相应的财税政策,带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加强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沟通,转变当地人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观念,从而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财税政策的选择与发展。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摘 要:国内外关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管理机制创新研究主要集中在关于农业基础设施的作用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优化创新机制、模式和措施研究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 :农村;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1-0219-02
一、农村和农业基础设施作用机制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1.国外研究
在国外研究中,Antle(1984)、J.E.Stuan(1998)、Patrick Bond(1999)从农村基础设施对于经济生活具有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角度展开研究,指出农村基础设施的直接效应包括工作机会、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小型企业的增加;间接效应包括人们自由支配时问和资源的增多、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和公众福利的提高。Bhatia,M.S.等(1999)通过进行1950~1951和1995~1996的电力、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前后对比,介绍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Lall,Somik V.(1999),Fan,Shenggen等(2001),Ellis,F.M.Kutengule等(2003)对印度进行实证分析,解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和农村发展、缓解贫困的关系,进行了基础设施服务的提供对农村收入提高的因果关系的论述。E.C.Mamatzakis(2003)、RomeoG.Teruel(2005)采用先验对数成本函数的方法,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在希腊和菲律宾农业生产率增长方面的影响进行了研究。Jahan,Selim等(2005)认为小型基础设施从许多方面是大型基础设施的有益补充。E.c.Mamatzakis(2003)通过对希腊1960—1995年间的农业投资等方面的数据进行分析,认为在畜牧业和种植业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之间存在着资金不匹配等冲突。Johan F.M.Swinnen,Harry de Goiter,Gordon C.Rausser,and Anurag N.Banerjee(2000)认为农业科学研究的公共投资是分配政策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形式,这是促进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因素。
2.国内研究
林毅夫(2004)、(2001)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使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长期受益,不断为全国经济增长提供新的空间,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以直接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消除过剩生产能力,有利农村产业、就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并在2006年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切入点是发展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杨建良(2004)、杨豪(2006)从新农村建设视域强调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意义,认为解决“三农”问题主要思路之一是加快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石爱虎、霍学喜、王征兵(1996)、。樊胜根等(2002)、李锐(2003)、周法兴(2006)则从建设内容范畴具体阐述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投资需求、资金来源和政府投资管理四大难题,指出农业基础设施在农业发展中的经济效应。
3.实证分析
在实证分析中,彭代彦(2002)、方芳、钱勇(2004)、刘伦武(2006)等学者运用计量经济学、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方差分解方法、协整分析方法,描述了中国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刘晓昀(2003)、鞠晴江(2006)、余国新、张建宏(2008)、朱国忱(2006)、郎永建(2006)、李锐(2007)采用截面数据、实证调查、C-D生产函数模型等方法实证分析了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户人均收入和家庭消费支出的正向促进作用和贡献。另外,因为农业生产的特殊性,许多文献专门讨论了农村交通、教育投资、灌溉、能源等单项目基础设施对农业的促进作用。谭清香(2003)梳理了现有文献关于农村道路和农业发展的讨论,并采用大量数据以相关性分析为主要方法讨论了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和农村发展的关系。李文(2007)对农村道路投资和减缓贫困之间进行了因果分析,其检验结果十分显著。孔庆雨、郑垂勇和陈红转(2007)则系统分析了农村水利建设的投入产出问题。钱克明(2002)的研究表明,政府农村教育投资对农牧业产值增长的贡献高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问题和影响因素研究
林后春(1995)、陈俊星、田树红(2004)、林万龙(2005)、何菊芳、虞拱辰(2005)就从农业、工业和基础设施间的相关关系中阐明和揭示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长期低效的问题和原因。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总量不足、供给质量较低、村基础设施供给地区性和结构性失衡、项目建成后维护机制不完善、运转资金不足等问题而影响了其效益的发挥。贾康(2006)、林万龙(2007)从公共财政的视角认为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在内的许多公共服务供给严重背离农户需求,是政府的公共支出项目与农户的公共服务需求不相符。沈坤荣(2007)、杨永忠(2008)和彭代彦等(2008)以农村公共产品视角来考察基础设施投资对产出、民间投资、农民满意度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张晓波等(2003)、罗仁福、张林秀等(2005)、胡振虎等(2007)利用在全国、江苏的实地调研数据,着重研究了村民自治、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收入对农村公共投资的影响。林万龙(2001)、对家庭承包制后中国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制度诱致性变模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优化创新机制、模式和措施研究
1.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创新机制和采取的应对措施研究方面
赵维清(2002)、黄勇民,李军(2005)、沈明其(2006)、陈秀芝(2006)、张亦工(2008)从农村基础设施创新机制构建角度提出了多渠道、多方式筹集建设资金是改变中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的关键;在WTO框架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多层次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融资机制;整合财政支农资金、重塑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机制;在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投融资机制的基本形式基础上,应建立一个多层次的有主有从、各司其职、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唐建新(2003)、潭洪江(2004)、徐双敏(2006)、费振国(2006)在制度构建层面提出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对策,包括一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二是调整和转变投资政策,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体制;三是努力改善制度环境,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农村税费改革、农民培训制度体系构建。四是明确政府职能定位以及完善政府工作评价机制。
2.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创新模式研究方面
王广起等(2006)认为,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机制,建立长效投入机制,建立农民劳动积累机制,探索全社会力量的参与机制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健康发展。唐建新(2003)、刘家伟(2006)、胡静林(2006)提出可以借鉴城市基础设施常见的投融资模式(BOT、BOOT、BT、PPP等模式),建立市场化和多样化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和外资。刘峰涛(2008)基于外部性与产权市场的视角,构建了针对农村公路的投融资模式——外部性产权证券。刘小宁、董晓钟(2002)创立了以股份制经营为基本形式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法人责任制的黑龙江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新模式。
3.在民间资本投资农村基础设施领域研究方面
魏新亚(2002)、刘平青(2004)提出农业企业化所需的大量资金的来源最有可能是民间资本,引入更多的民间资本共同承担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必然趋势。于新朝(2003)对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水利的内外因及民间资本投资农村水利应遵循的规则进行了分析与探讨。陆迁,何学松(2006)从民间资本介入基础设施领域的障碍的角度,提出了目前民间资本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存在着投资环境不佳、投资产权界定不清、信用和市场准入障碍等制约性因素。
4.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研究
吕玉辉(2010)等指出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拓展融资渠道,建立管护机制,责、权、利结合,确保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李伟(2012)提出在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层次中,经济保障是农村老年人最为迫切的需求,其次是生活照料需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位居第三,最后是精神服务需求。在此情况下,要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就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老年经济保障、加快发展农村社区居家养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农村社区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王勇等(2013)认为结合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推动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邹彦(2010)在对河南省淅川县农村的垃圾处理服务体系调查中,农村居民的环保意识及要求,揭示影响垃圾处理支付意愿的深层次原因;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仅靠农户的参与还不够,政府的参与是非常必要的。
综上所述,国内外均缺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问题的整体综合性、实操性研究,或从建设投入和运行管理综合联结角度的研究,故我们研究将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与运行管理结合起来的整体全过程链条管理的角度,综合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统筹城乡两个视域背景,就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问题、一般规律总结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分析建设投入机制、运行管理机制和建设与运营一体化联结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和创新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机制的整体调整思路、实现路径和政策建议,改革、完善和优化创新河南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管理体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我市农村基础设施,改进其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策略,提升建设投资和运营管理双重效率。
参考文献:
[1] 潭洪江.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困境与出路[J].岭南学刊,2004,(4):89-92.
[2] 吕玉辉.河南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及发展[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
[3] 李伟.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现状及对策的实证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2(2).
[4] 王勇等.河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评价[J].技术经济,2013(4).
[5] 邹彦.农户对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支付意愿研究----以淅川县为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6] 费振国.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融资问题探索[J].农村经济,2006,(8):66-68.
>> 河北省基础设施对城镇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河北省智慧城市信息服务现状调查与问题分析 利用BOT融资模式加快河北省基础设施建设 河北省村镇基础设施现状调研及改造策略探析 河北省小额贷款公司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研究 河北省农村居民饮酒行为特征调查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短缺分析:以中西部四省调查为例 河南省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需求意愿调查及分析 河北省返乡农民工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与农民收入动态分析 安徽省农村生活基础设施分析 河北省应急基础地理信息服务支撑的设计与实现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陕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调查与研究 基于协整模型的中国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市场关系研究 西部地区信息基础设施与知识经济发展研究 河北省农村初中学校体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河北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保! 河北省农村老年人体育锻炼行为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8-01-17.
[2]2009年中国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EB].,2010-05-14.
[3]CNNIC第30次互联网报告:网民规模与结构特征[EB].,2012-07-19.
[4]王睿,李琳,丁华平.我国农村化信息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农业经济与科技,2011,(11):153-154.
[5]洪秋兰.国内外农民信息行为研究综述[J].情报资料工作,2007,(6):27-30.
关键词:新农村 基础设施 维护 问题 措施
Abstract: in recent decades, China's urban and rur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not balanced. Urban development fast and rural development lags behind, and constrain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realizing the goal of the bottleneck. S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to speed up the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s a socialist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21 st century new phase of an important task,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production capacity of agriculture and increasing the farmers' employment and income, but also will expand domestic demand, for nat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o bring new power, this paper first introduced the our country countryside elementary implementation significance and current situation, then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management.
Key words: the new rural infrastructure maintenance problems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和物质条件,
农村的基础设施主要指道路、桥梁、港口、水利、能源、通讯、科技、医疗、网络电视等各个方面,与广大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与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的物化产品,是产业发展重要前提和物质条件,基础设施如果得不到超前建设,经济就得到不发展,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不到改善,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就难以完成。
1.2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
完备的设施、优良的环境才真正适宜于农村发展、适宜于村民居住,适宜于提升“乡风文明”,因此,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反映,同时又是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的重要载体。
1.3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广大农村群众的迫切要求
当前,我国我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处在起步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甚至于很多地方存在基础设施差到无法满足村民生产生活需要的现象,水、电、路等基础性配套设施依旧是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是当前广大农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 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中的货币资金,会有近一半会通过农民自身的劳动而获得收入,这样不但可以实现农民货币收入增加,又可以成为农民持续增加收入的基础,
1.5 基础设施建设有助能加快农村现代化实现进程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2.1资金投入不足或单一
当前,农村基础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比较单一,上长期以来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方针的实施,致使农村积累比较薄弱。多数农村无集体收入来源,无钱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由于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性质和作用认识不够,缺乏科学的规化和有力的措施保证,没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步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在存量和增量上均与新时期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2.3基础设施布局不当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缺乏统一科学的规划以及强有力的措施保证,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当前的利益,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造成重复建设或建设盲点等矛盾;还有一些地方忽视了基础设施是社会公共产品这一本质,把为农村群众建设的设施变成“单位产品”或库存产品,不及时加以利用,既降低了使用效率,又浪费资源,造成区域整体设施布局不协调。
2.4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旧思想观念还未得到根本转变
虽然农村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农村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扔乱倒的现象仍存在,“室内电器化,室外脏乱差”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存在部分牲畜粪便、生活垃圾、企业 “三废”等污染源乱排乱倒的现象,以及城市关停的污染企业迁入农村,给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安全造成威胁,给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子孙后代生活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3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措施
3.1加大资金扶持
农业基础设施是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发展的先决条件,必须加大资金扶持,加强服务和引导,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工程”来抓,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2充分依靠农民发挥主体作用。
虽然新农村建设需要政府的投入和政策的引导,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人和主体农业基础设施要充分调动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在建设中要围绕农民需求进行谋划,充分征求和吸纳农民的意见。对于农民自主参与、直接受益的建设项目,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项目补助等方式,引导农民投工投劳、投资投物,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3.3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 重点发展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发动群众进行集中治理,并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做到乡镇有重点、有特色,杜绝面面俱到。针对迫切需要,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方法,科学合理地使用有限的建设资金,发挥其最大的经济效益,减少资金的闲置使用。同时明确重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建设,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解决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上。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措施
4.1建立责任明确的维护和管理体系。
区县政府是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该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机制,尽可能将农村基础设施纳入政府部门管理范围。各有关部门要参照城镇标准组织做好农村基础设施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到位、责任到人。
4.2实施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对国家和集体投资的基础设施,在确保安全、有效运行、发挥效能的前提下,可以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引入竞争机制,引导当地业主或农民承包经营,实行市场化管理和商业化运作,以缓解设施在运行中的各种经费的不足。对一些小型基础设施可引导组建各种合作经济、股份经济、股份合作经济等形式,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通过走市场化道路。
4.3 建立长效投入保障机制与考核监管体系
一是根据农村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任务及标准,对农村基础建设要不断进行资金投入,政府部门承担的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并明确资金拨付渠道。二是.规范使用农村公益事业专项经费。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加强对现有各项农村公益事业专项经费的监管,明确村集体经济组织应承担的基础设施项目管护经费比例,按标准核定村级管护人员的最低数量,并明确应承担的管护责任。同时要建立考核监管体系,行政主管部门要按照工作职责,根据设施设计使用年限、正常损耗和安全性等因素,研究细化监管措施,建立基础设施维护和管理考核监管指标体系,确保农村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发挥效益。
参考文献:
1 马亚芳;李雅静;;对加强农业和农村公共投入的对策[J];甘肃农业;2007年08期
2 曾祥炎,周良荣;工业反哺农业路径与财政支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11期
3周杨,刘钟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辽宁省西北欠发达地区农业增长问题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4卢忠宝;肖杰;;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探讨[J];北方经济;2006年20期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建设 经济发展 公共产品
一、山西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综合问题及原因
山西省内各级县乡下设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大致相似,各市农村问题具有普遍性。例如忻州市与临汾市的农村绝大部分水利设施建设供给数量不足,孝义市、介休市等农村道路硬化建设不均衡,离石市农村公共交通配给使得农民负担加重且效率低等,这些问题不仅考验着山西省各级政府加快职能转变,更要求各级政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重视,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山西省农村与城市之间差距拉大,尤其在资源配置方面出现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均源于“城乡二元结构”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我省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面临巨大挑战。水利、道路、文化、医疗等基础设施亟待改善,此外导致的失业增加、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及幼童出现、城乡社会矛盾重重等社会现象也引起广泛关注。山西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其城乡发展失衡现象早已存在,一值无法真正满足农村地区经济、文化、生态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下文将主要从基础建设、九年义务教育、通信、医疗卫生几方面入手,分析山西省农村地区公共产品供给结构现状的主要特点及原因。
二、农田水利及道路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有农田水利和道路建设,水利建设要综合考虑防洪效益、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及灌溉效益,而道路建设则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率。
目前,山西省大部分农村地区例如临汾市九洲堡村、翟庄村及附近村庄由于观念陈旧,片面考虑农基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存在水利建设缺乏机构统一管理,造成极大浪费;吕梁地区由于多山,地形复杂,山路崎岖,农村地区道路建设规划不合理,阻碍农产品产销渠道,部分路段硬化度低。这些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健康发展,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载体的各项基础设施,有必要完善有关制度及指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求数量保证,更要求质量和符合村民需求。
当前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数量上较以往有小幅提升,值得肯定的是国家已经开始重视农村社会发展问题,不断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一些投入,但在农村依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差距依然很大。考虑我省面临农村社会发展深水区,有必要学习先进理念,借鉴国外适合国情、省情的先进理论。
三、农村基础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极大的提高了人口素质,自1986年中国着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中国城乡基础教育登上了一个新的平台。约30年基础教育发展历程中,农村地区教育发展滞后于城市。山西省临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引起广泛关注,其农村基础教育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教育经费严重紧张,所聘用的教师多水平不高。
其他县乡的农村教育水平参差不齐,而经济贫困的农村地区情况更严重,例如中阳县上庄村、文水县武家庄村等,基础教育资金更是入不敷出。此外农村教育基础设施供给问题还表现在: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低、农村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环境较恶劣、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村学生人均经费差别大,这就导致了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无法协调城乡发展。
四、农村通信
当前,互联网高速发展,但农村互联网发展速度慢于城市发展速度,城乡间互联网发展差距拉大,甚至有地区还尚未完善网络通信,柳林庙湾村、兴县北查沟村目前还存在没有网络现象,由于通信成本高,光缆搭建不完整,甚至出现被盗情况。山西省的“数字鸿沟”在城乡之间有扩大趋势。
在新农村通信网改造相关文献《山西省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指出,导致农村互联网发展缓慢的原因有三方面,如:农村地区互联网基础知识匮乏,对互联网的认知存在偏差;农村互联网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上网资源极度匮乏;农村上网成本相对于农民收入水平高于城市。针对农村地区普遍缺乏互联网知识,需要基层文化站进行互联网知识的宣传教育,配合通信技术的发展,逐步降低农村地区上网成本,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在农村的普及率。
五、农村医疗保险状况
相对比城市医疗卫生状况,山西省农村地区医疗保险难以大规模覆盖。部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被挪为他用,政府扶持基金没有制度监管。造成农村地区医疗保险普及率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本原因是农村医疗制度非正常性滞后,简单来说,就是制度问题。其次,影响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的的因素还有:政府的财政投入不够,财政补贴不足;医药费用高涨,医药市场混乱;乡镇卫生院服务质量不高,技术水平低,设施陈旧;缺乏农村卫生服务人员,农民收入水平低,农村参与意愿较低。解决这些挑战,不仅要求政府重视,提高管理水平,而且要求社会多方力量参与,提高村民卫生保健认识,降低参保门槛,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运作效率,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险覆盖率。
六、总结
本文从农田水利及道路建设、农村基础教育、农村通信、农村医疗保险状况这四个主要方面来解说了山西省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只有彻底分析了问题存在的现状,才可以为了以后寻找解决措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红萍,姜于伟.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34~49.
[2][美]迈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和第三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255~301.
关键词:新农村;基础设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保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格局,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公共产品性,以及对私人投资激励不足,因此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单独依靠农民或单独依靠政府的力量,显得力不从心,故农村基础设施的管理模式和投资制度变迁势在必行。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针,“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表述,涵盖了新农村建设中生产力、物质生活及精神文明的建设目标。不管是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明的建设均离不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增长。
根据樊胜根等人的定量分析测算,以1997年为例,我国政府每增加1度电投入,全国平均可增加农业产值0.36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2.1元;每增加1公里道路可增加农业产值40665元,在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600元;农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的教育,农业产值平均增加168元,乡镇企业劳动力每多接受1年教育,非农业部门可增加产值1390元(樊胜根、张林秀,2003)。由此可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农村特别是农业经济的发展。
(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民增收的基础。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很大部分是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广大农民都能自己干,因此政府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所投入的货币资金,至少有40%会通过农民劳动转化为农民收入,这样既可实现农民货币收入的增加,又可建立持续增收的基石。此外,我国人均耕地较少,土地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有限,这是影响我国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改变农民收入增加缓慢的现实,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增收的能力、扩展农民增收渠道。
(3)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实现农村现代化。
任何一个经济要实现其可持续增长离不开城乡的协调发展,城市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向农村扩展,而良好的农村基础设施恰好是城市文明向农村延伸的桥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有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的发展差距,为广大农村居民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创造必要条件。
2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着资金不足、效率低下等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政府、农民力不从心。
有这样一组数据足以说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严重不足。目前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46%,机电排灌面积不足30%,农业灌溉用水平均利用系数只有0.45;以水质、水量、用水方便程度、供水保证率等饮水安全的指标衡量,全国还有3亿多农村人口饮用水未达到安全标准,其中中西部地区占80%。
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按目前基本规划思路,实现目标任务,也就是建设基本到位,至少需要10-15年时间,投入5-8万亿元的建设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无法单独供给以满足农村经济高速发展、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为此,我们要充分发挥中央财政政策投资的引导作用,形成国家、地方、社会、农民共同参与的多渠道筹资机制。(2)重建设轻管理。
由于责权不明晰,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效率低下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从而致使大量的设施损坏严重。中国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普遍存在着年久失修、功能老化、更新改造缓慢等问题;并且由于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常出现有人建设、有人使用,却没有人管理的情况。例如建设出来的乡村道路,往往只有使用没有维护、时间不长便被破坏了。
(3)建设管理效率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效率低,成为不争的事实,其日常管理、使用监督等方面已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未能实施基建预算和决算,也不进行基建项目决算审计,基建项目的可行性、科学性、效益性有待商榷;报批手续繁杂。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村基建资金的管理方式,农村基建资金的分配方式不合理、规范不到位,不但导致了国家税金的大量流失,还埋下了弄虚作假、违规违纪的隐患;一些乡镇的主要负责人或是分管负责人对基建财务工作不了解,没有按照项目的类别进行账项登记和管理,无法对项目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3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传统的农村基础设施管理模式存在供给责任不清,管理问题突出的现象,尤其在政府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中央和地方事权不清,职责分工不明确。哪些应由中央负责,哪些应由地方负责,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范围界限,该由地方安排的项目,中央也参与投入,而该由中央投入的却因财力紧张而无力负担。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者与受益者联系不紧,易造成使用中无人管理;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功能普遍薄弱,造成基础设施管理效率低下。
传统融资模式存在的困境:(1)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期不足,导致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足;(2)地方政府投入有限;(3)农户投资资金缺乏来源,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后劲不足,由此导致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因此,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有必要引进新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樊胜根,张林秀.WTO和中国农村公共投资[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公共品供给不足,尤其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发展,有碍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财政一直积极支持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数量和质量都在不断加大,但还存在着基础设施数量不足,投资资金缺口大,供给结构失衡等问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忻州市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状况和相关的财政政策,提出在新常态形势下,优化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
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政策
一、引言
随着国家将“三农”问题放在突出的战略发展位置,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有效的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促进了农业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基础设施的公共品特性,政府财政一直是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及建设的主力军,主导或配合各专项部门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稳增长、扩内需、加快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成刚需性增长,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会造成地方政府支出压力和赤字规模加大等问题,寻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新途径和提高政府投资建设效率等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二、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现状概述
农村基础设施一般是指为保证农村社会扩大再生产、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各种物质技术条件总和。可分为农业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和农村非生产性公共基础设施,具体包括交通邮电、农田水利、供水供电、园林绿化、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服务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虽自2003年来,国家不断出台各项政策加大对农村公共品的供给力度,但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还是存在有许多。1.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滞后。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滞后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长年来基础设施水平低的问题已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以及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成为制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的准公共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主要靠财政直接投资,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较少,造成大部分地区建设资金不足,难以提高基础设施水平。3.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体系不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的产权一般不明晰,不像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城市建设投资公司专门负责,包括投融资、建设和后续维护。因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会出现缺乏监管和不专业的建设过程,造成“豆腐渣”工程和资金管理混乱等现象。4.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偏离农民需求。从大量学者对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满意度研究上发现,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长时间偏离农民真正需求,政府部门做项目决策时缺乏长期规划和实地需求调研。
三、忻州市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现状及政策分析
1、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情况概述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毗邻省会太原。忻府区是忻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同时也是忻州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区辖20个乡镇,共有394个行政村,总人口53万,其中农业人口33.8万,无煤、无矿,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忻府区城镇化水平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水平落后,尤其是非生产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相对缓慢,建设水平低。据国家发改委调查,健全农村基础设施,如路、水、电等,每位农民平均需1700—4900元,但忻府区财政收入较低,据此测算,忻州区至少需要6亿元以上的建设资金,而全区地方一般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支持这么巨大的投入。忻府区农村环境差,农民收入低,与忻州市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1)水利设施方面:这里四季分明,农作物品种繁多,但严重缺水,水利设施不够健全,还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而且部分地方还有饮水困难的现象。(2)道路交通方面:忻府区所辖面积很大,连接农村和城市的道路部分还是土路、渣路,农民进城不方便。目前的“村村通”工程虽部分解决了公路问题,但村内道路问题依旧很严峻,有些村只是硬化了一两条村内主要干道,其余道路依旧破旧。而且硬化的道路由于后期没有及时维护也部分性的破损。(3)卫生设施方面:卫生厕所普及率低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垃圾池建设较少,农村卫生整体情况较差。(4)文化设施方面:忻府区农村文化生活单一,文化设施建设方面最近几年才开始起步,已建成设施闲置率较高,没有有效的起到提高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2、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财政政策分析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来源于当地政府财政直接投资和财政以奖代补政策,还有部分农村能人投资和村民自建设施。在忻府区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以前,其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要为政府直接投资,由各专项部门负责,如水利局主管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电信局主管通讯信息网络建设,公路局、交通局主管道路桥梁设施建设等。这样的格局下,财政资金多头管理,存在资金分散和项目重复,缺乏整体规划等问题。而且财政用于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大,相对的用于非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生活性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基础设施的比重偏低,不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2010年忻府区被确定为山西省31个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县之一,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尤其是非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一事一议”财政资补政策是指由农民自己议事决定本村相关集体生产生活项目的建设,筹资筹劳,由政府财政进行奖补拨款支持。这项制度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的理念,推动了忻府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拉动了农村投资与消费。以下是忻府区2011年—2014年一事一议项目实施的情况统计:全区共建一事一议项目761个,受益人口共计104万。其中小型水利设施项目508个,总投资金额7835万元;村内道路项目41个,总投资金额716万;桥涵项目9个,总投资金额115万;村内环卫设施项目49个,总投资金额557万;村容美化亮化项目44个,总投资金额487万;村内新能源设施项目14个,总投资金额111万;村级公共活动场所项目26个,总投资金额325万;其他公共设施项目70个,总投资金额1335万。从统计数据可看出,2011年到2014年忻府区着重解决的是农田水利,村内道路问题,初步解决了旱涝保收、山区吃水难等重点问题。2012年开始整治农村脏、乱、差的村容村貌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环境,并且有村级公共文化场所建设等有关农民精神生活的项目启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虽有效的解决了部分村级基础设施匮乏的问题,但由于筹资筹劳和财政奖补资金有限,覆盖面虽广但整体成效不明显。建设项目缺乏统一规划和后续维护等问题非常不利于此工作的长远发展。不管是何种形式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都存在有资金问题,由于基础设施的准公共物品属性,我国大部分基础设施都有政府直接投资,财政拨款建设。忻府区已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中,同样以财政力量为主,很少有银行信贷、民间融资等其他融资渠道,忻府区财力有限,大部分资金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资金短缺。同时财政力量对其他融资渠道的引导及鼓励作用不够,彼此之间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共同合作、利益共享的关系。政府应积极探寻各种有效的融资方式,如公私合营(PPP)模式,能人模式等,激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拓宽融资渠道。
3、存在的问题及建议(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且缺乏长远规划。忻府区农村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落后,基础设施供给不足,质量也有待提高。政府财政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缩小城乡差距。对全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全面布局及长远规划,分阶段完成相应计划并安排各阶段的后续维护工作,保障农村基础设施长期优质的供给。(2)对非生产性基础设施不够重视。现有的农村基础设施项目中的大部分项目和资金都用于生产性基础设施的建设,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未得到直接提升。应当加大对农村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只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扩大农村内需,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3)农村基础设施融资难。在新常态下,政府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刚需性支出上升,财政困难加大,对依赖于政府直接投资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不利。政府应寻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降低财政投资比例,减轻财政资金压力。而要想引入企业投资,则需要努力开发涉及农村基础设施的可盈利性项目,给予企业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以吸引其投资。在融资渠道方面,政府可寻求创新性融资渠道,如利用金融贷款或发放政府债券等积极引入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
【参考文献】
[1]苏明.中国农村发展与财政政策选择[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贾康,孙洁.农村公共产品与服务提供机制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6(12)
[3]廖家勤.财政紧约束下有效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选择[J].农村经济,2006(3)
[4]鞠宏一,李娟娟.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问题研究综述[J].科协论坛,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