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 创新型人才定义和素质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 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 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思想,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首先,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 个性特征鲜明、善于提出问题、富于挑战性、想象力丰富; 其次,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人格, 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2 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与地方高校相比,军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有人将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表现概括为“四个简单”:(1)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研究生教学本科化”是重要的原因。
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但目前我院研究生教学方式却呈现出“本科化”的怪现象,一定程度上成为本科阶段的翻版。一方面,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有大量重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一向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关,任何阶段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来自不同高校、专业基础不同的研究生的需要,但它也限制了研究生的跳跃式学习、自行完整知识结构的积极性。对本科所学内容大规模重复导致的另一个弊端是限于课时,一些含金量高的课程只能被压缩或舍弃,研究生教育中前沿类、方法类、实践类、跨学科课程比例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授课的方式也与本科教育大同小异:以上大课为主,老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引导、交流与讨论。现在我们院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学员表现与国外研究生珍惜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同,我院的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观念比较淡薄。校内举办的一些专业讲座门可罗雀,讲座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无人响应都是常有之事。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1)军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僵化,长期被动地接受导师灌输的知识,习惯于“记”和“答”,“问”和“想”的能力不足;(2)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学术的相融相通以及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对于和自己研究方向不同的讲座或是讨论表现出缺乏兴趣,认为参与其中是浪费时间。
3 从教学上培养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要改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就必须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入手,从根子上铲除孳生它们的毒芽。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着手,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
3.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创新素质的要求, 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框架, 科学设置课程,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敏捷的创新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向上的创新人格、独特的人文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等素质。因此,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 必须围绕创新素质要求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包括技能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体能教育模块、思维方法和人文修养模块等, 并以此体系框架具体设置课程。
3.2调整教学方式
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由系统传授转向专题指导;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会思考;由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本科化”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须调整教学方式。
3.3倡导学术交流
倡导学术交流,就是要多方搭台,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学院可以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团体,院校给予经费支持,给与指导,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发举办的小型交流会或是学术论坛形式相对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学院也尽力创造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到课题组进行专题报告,或是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都是可行的途径。聘任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举办高水平的系列学术讲座,形成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
4 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教育作为军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保障, 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因此, 以研究生教学工作为核心, 加强研究生教育建设, 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我院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章豹,唐书圣.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8,(1).
[2] 李达丽.“三助”工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班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3-01
各大学既是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施者又是其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者。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归纳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阐述各大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并由此开展分析与比较,归纳出不同类型实验班的特点与异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力求对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起到借鉴作用,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精英教育提供经验。
一 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9
关键词: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
跨学科研究生属于符合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应该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重点,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强弱体现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好坏。由于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学科研究生也越来越多,怎样提高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了研究生培养方面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行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要改革现行的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机制。
1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内涵
从研究生工作者的角度出发,将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分为三个主要环节,即教学环节、科研环节和管理环节。教学环节主要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教学、教学监控机制等方面;科研环节主要包括论文研究、科研环境和导师指导等方面;管理环节主要包括助学方式、考评体系等方面。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内涵就是从以上三个环节出发,通过安排创新课程、讲授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跟教师搞科研、帮助导师助课、参与考评体系设计等方面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心理素质。教学是处于中心地位,是跨学科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的源泉。要把创新课程设置合理,禁止泛泛地教学,要让跨学科研究生自己多思考,勤动手,参与教学中来,开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使跨学科研究生开阔眼界,放宽思路,勤于律己,从而培养出跨学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以科研为重点,让跨学科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宽容的科研创新环境、规范的论文管理制度、精干的导师队伍及规范的导师指导制度,对培养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是必不可少的。管理环节是保障,科学的考评体系可以从外部刺激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活动,而有效的助学方式则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使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活动无后顾之忧。三个环节互相作用,互为补充。
2现阶段我国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2.1课程安排不合理很多高校将跨学科研究生看成是本科的延续,是大五年级的学生,因此重视理论教学,安排了很多理论课程,甚至还会抓补考,理论讲述的多,让学生实际动手和参与的机会少,课程安排涉及理论前沿的内容少,没有考虑跨学科研究生的具体情况,使得跨学科研究生每天都很忙碌,没有时间自己思考问题,虽然有选修课程,但学生能自己选择的机会也较少,基本是指定的课程去学习。2.2教学内容陈旧老化教学内容仍旧偏重于对理论的记忆,甚至还有一些课程在本科阶段已经学过。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已有知识的传授,缺乏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和思考,这样的本科形式的教学方法,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被动的接收知识,不用去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就养成了接收的惯性,不愿意主动去探究知识,主动去获取知识,完全失去了创新的激情。2.3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仍然是照着教材讲授,没有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没有很好地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少组织课堂讨论。当前我国中小生都已开始提倡讨论式教学,但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还是以教师主导的灌输式教学为主。老师不停地讲,学生不停地记,都是机械的。老师给我什么,我就要什么,部分好坏,最后使跨学科研究生的完全失去了创新思维。2.4科研氛围不好跨学科研究生在参与教师的课题过程中,不会主动思考问题和领取任务,老师布置什么我就干什么,告诉我的任务必须明确,指明整个路径,否则就不知道如何做,缺乏创新的冲动,习惯按照传统思维,上传下达去做事,去思考和面对问题,而不愿意从课题中自己主动去寻找和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导致跨学科变成了教师课题的整理者和工具,模仿别人设计一个模型等等,不考虑为什么去设计这个模型,有什么用。最后培养出了较强的模仿能力,不具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收和承认别人的观点比较容易,提出质疑的情况很少。2.5导师指导制度不规范有的导师由于要承担繁重的本科教学任务和承担课题,因此对研究生课程重视不够,认为已经是研究生了,上课已经不是主要的,不进行教学设计,上课比较随意,忽视培养制度的执行。还有的导师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不上心,忙于自己的课题任务和本科教学工作,对跨学科研究生指导没有详细的指导规划,没有定期检查研究生的各个培养环节是否达到标准。2.6考试评价体系不科学考试成绩仍然是占考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成果、德育水平、社会实践等还没有系统纳入考评体系,或占得比重很小。考评体系由于只重视死记硬背得理论内容,学生为了考取好的成绩,往往将基本概念和理论学的很好,而没有考虑如何用,如何解决实际问题,这样的考试评价体系结果是,学生对于高分沾沾自喜,认为这就是好学生,对考试特别重视,对于课后的思考和问题的挖掘不屑一顾,这样培养出的研究生一旦步入社会,面对现场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2.7现行研究生培养机制不合理目前高校都进行了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大部分院校招生仍然有“在职”和“在校生”之分。,研究生在入学时国家按照公费下拨研究生培养经费。在校学生无论入学后如何努力,学业如何突出,待遇和在职学生没有差别。而对于在职学生,入学时就已经有了就业单位,即使入学后如何不思进取、荒废学业,他们依然可以各门课程合格。不引入竞争,使研究生产生学业上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就不会激发他们拼搏进取和锐意创新的潜能。
3完善跨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评价机制的建议
3.1调整课程设置首先是要对跨学科研究生开设科学研究方法课程,选有课题经验的教师讲授,选取现实中实际的科研问题,举例讲解,怎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让学生去动手实践。其次要开设综述类课程。跨学科研究生往往在本科阶段只是被动接受了一些理论的学习,至于这个理论是如何形成的,当今有多少人在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都有哪些著名的观点和理论,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研究,跨学科研究生是很茫然的,缺少对学科前沿的综述能力。因此,讲授教师需要将自己的课题成果最为案例拿出来,让跨学科研究生学习知道应该怎样进行文献综述,怎样收集别人的成果内容,怎样进行归纳总结,怎样通过整理别人的研究成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确立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最后,再开设论文写作课程,让学生学习研究论文的撰写,懂得学术规范,这对训练跨学科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是至关重要的。3.2改革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导师在授课时,应该采取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和引导式等方法。任课导师应该结合自己做课题的亲身体会来讲授,积极组织和协调学生在课堂上就本领域的前沿问题进行讨论,积极引导款学科研究生去主动发现问题,带着疑问去听课,建立研讨机制,每个学生都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发现的问题,提倡和鼓励解决复杂的问题,鼓励跨学科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教师还应不断将学科前沿知识引入课堂,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活灵活现展示科学研究的魅力,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用外语讲述简单的专业问题。3.3完善教学监控机制对授课教师要成立督导委员会,定期监督任课教师的授课情况,授课计划的执行情况,杜绝教师随意调串课程,要求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一些讨论式的课程应该有专门的宏观规范,不应该和理论授课是一个规范,可以采取过程管理,最后累计计算和评价的方法。对学生,也要指定要求和加强管理,制定考核标准,应建立末尾淘汰制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4创设创新能力培养环境首先要鼓励研究生不仅要尊重权威还要要敢于提出质疑,敢于向权威挑战。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使得他们懂得学术自由,无政治立场和派别之分。同时任课导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给予解答,并积极引导,不能误入歧途,帮助跨学科研究生知道自己的观点中哪些是可取的,哪些是不可去的,对跨学科研究生可取的部分要给予肯定。其次,要让学生去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特别是学术性较强的国际性会议可以增长见识,开阔视野。再次,建立“研究生访学制度”,鼓励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同时加强研究生教材建设,建立优质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体系。
参考文献
1陈涛,陈哲.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7)
2程萍,魏怡.理工科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5(2)
3常宝英.关于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7(9)
4何植民,黄挂花,黄霞.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6(11)
关键词: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着力点;培养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科技创新人才需求呼唤教育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使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突破口。研究生教育作为整个国民教育体系的上层,代表着国家的高等教育水平,在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教育研究的新生力量,其科研创新能力关系中国教育的发展,关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探讨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和策略势在必行。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内涵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经验、理论、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对知识的再创造或对于事物规律的再认识,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新设计,并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者孟万金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结构要素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创新能力排在重要程度的首位。可见,科研创新能力是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中之重,是最核心的要素。
二、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教育活动的对象是人,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教育的复杂性和教育研究的灵活性。因此,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其他学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笔者认为,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着力点主要有以下5个。
1.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
陶行知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强化问题意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从跨学科、多维理论视角思考问题,尝试选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2.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教育研究中,许多教育问题不是研究者个人的力量就能解决的。因此,教育科研创新需要研究生具有科研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有积极进取的心态、坚定不移的信念、锲而不舍的毅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魄力、不计个人得失与合作团队共攻难关的心胸,这样才能在科研创新中克服种种困难,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合作效应,最终实现教育科研创新的理想。
3.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方式是人类在探索未知领域中,充分发挥认识的能动作用,突破固定的逻辑通道,不断以新颖方式和多维角度的思维转化来寻求获得新成果的思维活动。教育学研究生应该保持一颗好奇心,多读书、多思考,放飞自己的想象力,及时记录顿悟和灵感,同时辩证地看待问题,把“求同”与“求异”思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断创新研究成果。
4.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历史、国际和本土视野
视野决定高度。教育科研创新需要教育学研究生具备历史、国际和本土视野。以史为鉴才能开拓创新,我们需要对前人的教育思想、理论观点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重新梳理或总结,使其系统化,或者赋予其新的解释,进行创造性丰富和发展。另外,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教育改革为我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我们应该找寻世界教育图像中的中国坐标,把教育研究放在国际视野下进行审视,批判学习西方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等;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坚守本土视野,把教育研究和我国的国情、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用本土视野审视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5.培养教育学研究生实践关怀和教育实验的能力
教育实践是教育科研创新的活水源头。教育理论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引领实践,因此教育科研创新需要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的实践关怀和教育实验能力。教育学研究生应该深入教育实践,读懂教育、读懂学校、读懂校长、读懂教师、读懂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教育实验和教育研究,架起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桥梁,使教育理论能够真正引领和指导教育实践。
三、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随着我国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教育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使得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强,影响到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科研创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我们应该从多方面探寻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1.研究生应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提高自身科研创新能力
教育学研究生作为教育研究的主体,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学习和科研计划,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和从事科研活动。教育学研究生不仅要积累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问题,保持对教育科研的兴趣,增强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从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中发现真问题,不断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习惯,主动接受新理论和新思想,大胆假设,合理质疑和联想;努力将科研意识转化为科研行动,变“要我搞科研”为“我要搞科研”,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尝试科研创新。
2.研究生导师应言传身教,指导研究生科研创新
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的思想引领者,导师自身所具备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激励和影响着研究生对学术的执著和对科研创新的追求与渴望。因此,研究生导师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治学态度和科研创新追求熏陶和教育自己的研究生,引领其进行科研创新。
3.完善课程设置,夯实研究生科研创新的基础
课程是培养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基础环节。我们应该完善研究生课程设置,实现课程多元化,符合创新型复合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方面,加强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另一方面,增加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跨学科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和研究有助于开阔研究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科研创新奠定基础。
4.改革教学方法,鼓励研究生科研创新
传统讲授式的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不利于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应该改革研究生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更多地采用小组合作研讨、学生成果展示(汇报)与教师引导总结相结合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踊跃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和见解,让课堂成为学术交流与争鸣辩论的主阵地。
5.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助力研究生科研创新
在评价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时,除了量化评价,还应适当考虑研究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评价激励机制,为科研创新的研究生及其导师颁发荣誉证书或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另外,要鼓励研究生建立科研创新团队,在相互交流与合作中激发科研创新的欲望和灵感,在相互激励与帮助中进行科研创新。
6.营造自由开放的学术氛围,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
思想自由是教育学研究生科研创新的重中之重,营造“自由开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才能真正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一方面,我们要提供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更新图书资料,让研究生能够及时了解教育学最新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知识;另一方面,要邀请国内外教育专家学者举办专题讲座,召开国内或国际学术会议,定期举行学术沙龙、学术论文大赛和学术成果展示等活动,为研究生提供科研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使研究生置身于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参与各种学术讨论和辩论,进而激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培养其科研创新能力,推进研究生的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1 有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顺利实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实现这一目标关键要有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大学生年轻、充满活力、敢想敢做,而且思维敏捷、知识丰富、视野宽广,无疑将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后备力量。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强弱,将关乎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1.2 有利于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一种专业性教育,如果把科学研究的因素引入到高校教学过程之中,使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不断地掌握方法、探求真理、创造知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识传授上,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促进高等教育任务的全面实现。
1.3 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材
在科研实践中,学生要参加课题设计、文献查找、资料收集、实验操作、调查研究、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助于训练学生敏锐发现问题、深入分析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灵活应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获取信息能力等。总之,通过参与科研创新实践,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可得到全面提升,对个人的未来发展大有裨益。
2 当前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2.1 倾向于重点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北大、清华、复旦等国家重点高校往往拥有雄厚的科研基金、先进的科研设备、良好的科研设施、丰富的科研项目、一流的师资力量,使它们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上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重点高校本就聚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更容易出新成果。所以,谈到大学生科研创新,人们往往就会将其与重点大学联系起来,普通院校似乎与此无缘,学校不重视,学生不热衷,呈现出一种“冷”态势。
2.2 倾向于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当前,大多数高校都把学生科研工作重点放在硕士生、博士生上,而对本科生科研工作投入的精力、财力甚少。在本科生的培养方案中,较少看到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训练内容,毕业时也没有科研创新学分的硬性要求。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注重对本科生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活动中,本科生真正参与和实际动手搞科研的机会也很少。总之,科学研究对很多大学本科生来说尚属新鲜事务。
2.3倾向于理工类专业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学研究容易出成果或者说科研成果容易产生可见价值的主要是理、工、农、医等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领域,所以高校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集中在这些专业的学生身上,而对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创新明显重视不够。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科研实践通常只体现在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但由于缺乏平时的引导和训练,学生根本不懂如何撰写学术论文,在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可资利用以及论文提交时间限制的情况下,抄袭和拼凑便是顺理成章。
3 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3.1 创设科研氛围,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想干”
要提高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大学生产生科研兴趣和科研意识。大学生的科研积极性从何而来?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很关键,如此学生才能在科研创新上产生“想干”的欲望和冲动。
3.1.1 宣传引导
大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毕竟接受专业教育时间不长,对于科学研究还很陌生,所以广泛的宣传引导很重要。宣传引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学校层面,可以通过校广播站、校网站、校报、校黑板报等各种渠道对大学生能不能搞科研、为什么搞科研及如何搞科研这些基本的问题进行专题讲解,同时,借助上述这些渠道向学生介绍和展示其他高校或本校学子过去取得的科研成果,用实例进一步告诉学生在科研领域里自己也能够有所作为,有条件的学校可直接建设一个学生科研示范基地,专门展示学生曾经从事的科研活动和取得的科研成果及成果的应用与获奖情况等,或是创办专门的学生学术刊物,刊载大学生的学术科研成果。另外,学校也可举行多种多样的如“科研活动月”、“科研计划竞赛”以及高层次的学术讲座等活动。二是院系层面,各院系可结合开设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更加具体的对学生进行关于从事本专业科研创新的意义、方法、途径等的宣传工作,并向学生展示本系学生过去的科研经历和科研成果。院系层面的宣传由于更加贴近学生的专业,更容易调动起学生从事科研创新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3.1.2 奖励激励
学校以及各院系可以设立专项学生科研资助基金,对学生拟从事的科研创新活动进行申报评审,对其中较好的科研创新计划予以立项资助。对积极参与科研创新活动和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则可设立学生科研奖励基金,对他们的行为和成绩进行肯定和表彰,也可在奖学金评定、优秀大学生评比、推荐免试读研等中给予优先考虑。当然,也可通过授予学生“科研创新活动积极分子”、“科研创新先进个人” 等荣誉称号,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励与激励。在社会对创新型人才日益重视的背景下,这样的荣誉证书在学生的就业资本上无疑增加了一个重重的砝码,学生对这样的精神奖励可能更加重视并去努力争取。
3.2 提供科研平台,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能干”
科研平台既包括资金、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也包括制度、渠道、信息、指导等软件支撑,它将使学生在“想干”时真正的“能干”。学校应结合自身的经济实力、专业设置、师资力量、学生素质等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相应的科研平台,推动学生科研创新活动走上常规化、正规化。
3.2.1 硬件建设
高校应设立大学生科研活动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和奖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同时,高校要加强图书馆、实验室等的建设或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科研创新活动基地,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必要的场所、设施和设备等硬件支持。
3.2.2 软件建设
针对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活动,高校首先应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将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纳入日常学校管理工作当中;其次,为大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提供渠道和信息,如各种国家级、省市级的科技创新竞赛的信息,并积极组织学生参赛,同时高校内部也要经常举行各种形式的科技活动竞赛,这是吸引学生从事科研创新的最佳途径;再次,加强对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与帮助,如指导选题、帮助拟定研究计划和方案、为研究过程提供理论与方法指导等。
3.3 深化教育改革,让学生在科研创新上“敢干”
教育教学制度上的滞后会导致教师在鼓励和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上的惰性,也会使学生在科研创新上不敢放开手脚,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他们的科研创新之路扫清障碍。
3.3.1 学校管理制度改革
首先,教师的薪酬制度要体现出对教师指导帮助学生从事科研创新活动的肯定与鼓励,如对教师带队参加科技竞赛给予工作量上的补助或现金上的补贴,对取得优异成绩的大学生科技竞赛指导教师给予现金奖励和评优评先的优先地位,对教学工作中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且成绩较突出的教师给以表彰和奖励等;其次,在教学管理制度上应注意保持灵活性和弹性,很多时候是管理制度的僵化导致教师课堂教学模式的僵化,进而导致对学生科研意识的扼杀和科研欲望的窒息。对于教师在备课、上课、考试、实习指导等教学环节中的工作规定不能过细过死或是统一化,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特点不同,应给任课教师足够的空间自主安排各项教学环节,使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和课程的具体情况灵活决定如何讲课、如何考试、如何辅导,以便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引导和训练提供更自由的发挥余地。
3.3.2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
课程考试制度改革包括考试形式、考试内容、考试成绩评定等,通过改革使参与和不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学生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强弱有别的学生在课程考试成绩上能有所区别,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考试形式要多样化,针对课程性质和要求的不同,灵活采取闭卷、开卷、口试、模拟操作等多种形式;其次,考试内容上要突出对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测试,加大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考查的成分,减少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分的命题;再次,课程考试成绩评定中,期末考核成绩最多只能占70%,学生课堂上和课下的表现至少应占30%,如课堂上是否专心听讲、是否认真思考、是否积极回答问题、是否勇于提出问题以及课下是否阅读教师推荐书目、是否喜爱钻研、是否勤于与老师交流学术问题等,都要反映在最终的课程考核成绩之中。
参考文献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科研任务 学术创新能力
【abstract】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s and graduat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rganic whole,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and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on the basis of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posed relying on major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 academic measure and the suggestion, the maximum play to the important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 for the promotion of academic innovation research;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and the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to combine theory with practice, to improve the graduate student's academic ability to innovate, produce high level academic achievements.
【Key words】Graduate educatio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task; Academic innovation ability
1 引言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作为我军的高等学府,承担着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使命任务[1][2],这两项核心任务是相互相成的关系。我校的研究生培养大都是依托科研项目进行的,而研究生又是承担众多科研任务的重要力量。一般的地方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基础研究为主,比如各类基金项目,科研项目研究内容本身就可直接作为研究生的学术研究课题,科研任务和学术能力培养能较好的统一。与一般的地方高校不同,我校承担的许多科研项目具有很强的大型工程或者装备研制特色,科研项目的实际工作并不能直接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考虑到我校的特殊性,本文对如何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培养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2 科研项目和学术能力培养的关系
大多数地方高校科研项目任务和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可较好的统一,国防科技大学因地位特殊,科研项目任务和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是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与一般地方高校相比,我校科研项目的大型工程和装备研制特色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有优势也有劣势,需要协调处理好科研任务和学术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两者之间相互促进的优势[3][4][5]。
2.1 科研项目可为学术研究提供实测数据
学术研究一般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是作为一个工科学科,实际应用背景或应用价值才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大多数科研项目都会研制实验系统,可为学术研究提供实测数据。具有实测数据结果的学术成果更容易被国际同行所认可,也更容易形成国际影响力。
2.2 科研项目中的问题可作为学术研究课题来源
科研项目一般具有一定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在科研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可能需要攻克某些关键技术,也可能是科研实验中发现的新问题,这些关键技术或问题都是已有工程实现方法中没有解决的或未认识到的,可作为很好的学术研究问题来源,并且学术研究的成果可同时推动技术的进步。
2.3 学术研究成果可在科研项目中实践检验
作为工科学科,获得实际应用是学术研究的最终目的,对于来源于科研项目中的学术研究问题,将研究成果应用到科研项目中,可对学术成果进行充分检验,经过实际系统验证过的学术成果更加完善,可充分证明其实际应用价值,更容易让国际同行所信服。
2.4 大型科研项目可凝聚和积累学术成果
大型科研项目往往是多个研究方向的综合,从研究规模上看,大型科研项目可将多个研究方向形成有机整体,形成规模上的优势。大型科研项目往往需要持续较长时间,从研究的时间延续性上看,可通过较长时间的成果积累形成优势。依托大型科研项目凝聚的学术研究方向更容易形成大的学术影响力。
3 科研任务和学术能力协同发展的举措
3.1 从科研任务中寻找学术问题
科研任务中可能会碰到一些有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笔者所在课题组为例,在新体制步进频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实验中,由于一组频率信号发射时间较长,平台在信号发射过程中的位移不可忽略,常规脉冲信号体制雷达成像中的“走-停-走”近似不再成立,笔者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步进频率信号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频率间平台位移补偿方法,解决了步进频率信号体制成像的关键问题。
大型科研项目中的核心技术体制通常已论证其可行性和成熟度,但是基于科研项目中正在采用的技术体制,并结合当前本方向的学术前沿,可提出一些全新的技术体制。以笔者所在的课题组为例,在常规雷达成像技术体制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兴起的压缩感知理论,提出了基于压缩感知的随机频率合成孔径雷达成像新体制,可大大减少雷达系统的测量成本。又比如在某重大科研项目中,卫星平台的高频姿态抖动一直是姿态确定中的难题。传统方法若要直接测量出卫星的高频抖动,系统成本、体积重量等方面都代价太大。将压缩感知理论应用到高频姿态确定中,可通过现有的低频姿态测量数据恢复出高频姿态抖动信息,在不增加系统体积重量和成本的情况下解决了卫星高频姿态抖动确定的难题。
在科研实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事先未考虑到的工程实现问题,必须对比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才能得出解决办法。以笔者所在课题组为例,在压缩感知雷达成像的数据处理中,重建过程将二维数据重排进行一次处理,相比于传统成像处理方法,数据量成平方关系增加。在仿真实验中,数据大小可自由调整,但是在实测数据处理中就遇到了计算机内存严重不足的情况。针对该问题,笔者分析了压缩感知重建过程和回波信号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分段式重建方法,解决了压缩感知雷达成像实测数据处理的工程实现问题。
3.2 在科研实验中检验学术成果
依托大型科研项目的学术研究一个主要优势就是具有实测数据。有些学术研究所需的数据可直接利用现有科研实验中的实测数据,例如上述的压缩感知分段重建方法的研究过程中,就直接采用了一段本课题组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实验数据,验证了研究成果的有效性。
现有科研项目中的实验数据可能并不是专门为学术问题研究而设计,但是可通过一定的预处理得到符合要求的数据。在上述压缩感知随机频率成像体制的研究过程中,就是通过对步进频率合成孔径成像实验数据进行随机抽取得到,验证了压缩感知随机频率成像体制的正确性。
还有些已有的科研实验数据不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要,但是可以通过对现有实验系统进行重新配置,录取新的数据,或者利用现有的科研仪器,搭建新的实验系统并进行数据录取。在上述的步进频率新体制雷达成像技术的研究过程中,就是利用已有的科研仪器搭建实验系统,对新成像体制进行了验证。
4 几点思考
4.1 时间安排
重大科研项目对学术研究具有很好的支撑作用,但是同时两者之间也有矛盾。科研项目侧重系统实现,里面有大量的工程性工作,因此需要合理安排科研任务和学术研究的时间。对于承担重大科研项目的课题组,不能把研究生的时间全部安排用来做工程性工作,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学术理论研究。同样也不要让研究生从事单纯的学术理论研究,应参与一定的科研项目,这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既能很好的完成科研任务,又有利于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4.2 任务分工
科研项目也有不同类型,比如型号项目偏重工程实现和规范化,探索项目和预研项目偏重理论验证和技术验证,为更有利于发挥科研项目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应尽可能安排理论基础好、学术兴趣浓厚的研究生参与探索项目和预研项目,或是承担重大项目中偏重理论研究的工作。
5 结语
承担大型科研项目是我校许多课题组的特色,这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即是优势,也有一些制约。需要处理好科研任务和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才能发挥科研项目对学术研究的促进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
[1] 王世练,杨力斌,张炜,朱江.科研成果在案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37):95-97.
[2] 唐九阳,胡升泽,葛斌,汤大权,肖卫东.面向创新能力提升的实验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14(37):107-109.
[3] 张胤,徐宏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实证的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1):43-47.
[4] 耿美华,王泽锋.我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36): 4-6.
十以来,全民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举措。大学生科研立项是国家鼓励在校本科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本科生的教育教学质量所制定的政策。结合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的情况,探索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口腔医学;医学生;科研
十以来,全民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首要举措。创新的核心是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支持创新的关键,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1]。科研是一个具有开创性的探索活动,综合性较强,涉及学科门类多,在这一复杂的认识过程中,遇到挫折、困难都必须坚持不懈地追求,才能将课题继续研究下去,有利于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培养其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新理论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对医学生在社会上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2]。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提高学生学术水平,增强学生进行医学研究和学术探讨的兴趣和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意识,2010年我校制订了大学生科研立项管理办法。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努力,我校学生立项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大学生科研立项活动的情况,探索口腔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1注重项目的可行性
选定一个设计合理、起点高同时难度又不大的课题,是创新训练计划保质保量完成的前提条件[3]。从立项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到本科生的知识储备量和视野的宽度,切忌好高骛远。在选题时要注意课题的实用性和可行性,科研要立足于实际应用,落脚于临床实践。科研经费是立项可行性的另一个重要条件,课题设计时需要做好经费预算,尽量控制在规定预算内,这样可以保证科研过程的顺利进行,这就要求课题不能选的偏难、偏大。知识储备、科研应用和经费预算是学生科研立项设计时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需要指导教师进行着重指导以保证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2强调综合素质能力
项目能否顺利进行并形成最终成果,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十分必要的条件。在科研实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包括学术上和人员协调看上的。这时需要学生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通过资料的查找或咨询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全面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清除实验中的问题和障碍。在科研中,有些实验指标需要应用特殊实验技术,这些技术在课堂上是无法学到的,学生需要协调沟通相关专业的教师请教,查阅相关专业资料,在反复操作中掌握该项技能,这对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理论及操作的学习能力都是不小的考验。此外,科研中的资料查找不单局限在本专业的知识上,可能会涉及到其他学科,同时会有国外文献的查找,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翻译专业文献并整合知识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需要整个科研团队的精诚协作,每个成员需要有团队精神,做好成员间的协调和沟通是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答辩过程中需要通过专家的审议,提问,对学生的心理素质及口头表达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参与科研立项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探索,更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社会提供了高竞争力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3体现口腔专业特点
我国的口腔医学教育是在大学三年级以后开始学习口腔专业课,这相比于国外的从一年级涉及专业课程的时间较晚,学生对本专业课程认识没有达到逐渐融合的水平,大量的专业课内容使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与国外有一定的差距,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弱,理论联系实际的时间也较短。学生科研立项为学生进一步接触口腔专业知识提供了机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口腔专业方向的项目,调动学生对口腔专业课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并将口腔临床知识运用到科研实践中。
4总结
综上所述,口腔医学生科研立项全面有效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现场表达能力以及人员协调、团队合作能力。医学生的特点就是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体现,科研项目研究为医学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这对医学生今后的发展无疑是有着无法比拟的积极的影响。现今社会对医学生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有文凭会看病,而是要求看好病,能沟通,会创新,综合能力过硬的优秀医学人才。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社会的需要,对医学生的培养需要朝着多元化,创新型发展,这为高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前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戴振东,吴庆宪.大学本科教育中创新意识培育的试验和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42(10):82-85.
[2]梁瑛琦,金可可,宋张娟.科研能力系统性培养在医学本科生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5-6.
摘 要: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本文介绍了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系列成果。希望我们的经验对于生命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命学科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平台 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必须努力肩负起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命学科是实验的学科,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学院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予了充分的经费保障。近年来获得国家的相关资助如表所示。
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图书资料 、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硬件条件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复旦大学具有良好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氛围和平台:
1、莙政项目
为纪念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莙女士,李政道先生及其家属和朋友自1998年起由私人捐赠设立了“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基金的宗旨是支持二、三年级优秀本科生,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或者社会实践,了解并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CURE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若是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则要求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CURE实施9年来,已有310个课题310位优秀本科学生得到该基金资助后,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现据不完全统计,莙政学者现已发表的第一作者SCI论文达30余篇。每年暑假,前一年入选CURE的同学将有机会赴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进行暑期学术交流。
2、团委“科创行”项目
1999年由复旦大学团委组织立项的“科创行”项目,其宗旨是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推广科技创新的理念。
3、望道项目
为了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2003年5月,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名为“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2004年11月,该项目结题通过的学生获准被授予“望道学者”的荣誉称号。因此,我们将这个项目简称为“望道项目”。该项目的基本宗旨是充分利用复旦大学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型大学的优势,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科学实表说的能力等。该项目的基本特色是采取教师公布与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相接合的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和课题征集形式,利用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和一个导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的课题审核制度和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受益和成长。
4、创新性实验计划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2006年起教育部在我校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研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学校牵头院系开展该计划。院系管理委员会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范围不限,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但必须由学生团队相对独立完成;必须有创新思想,研究过程符合学术规范,并能在一年内完成(特殊项目可申请延长);每个项目可有1—4位学生参加,优先鼓励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一位指导教师。
为配合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实施,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鼓励本科生参与平台项目的申报;并提供便利条件,尽可能保证中标项目的顺利结题。表3为学院学生获批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汇总。
三、在全院营造科研创新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使科研创新成为师生的共同需求和自觉行为
1、加强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优良的条件
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12万册;生均图书240册;生均经费760元/年;面积500平米。
建立和完善天目山野外实习基地:完成天目山植物、昆虫、脊椎动物的名录编写;制作了1000号的昆虫标本;野外实习论文集5本;野外实习网页访问人数已达万余人次;三次被评为校产学合作先进集体。
2、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教学、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1994年始,在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试点“自选实验”:即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过程,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自选实验内容和题目,在固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自选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生物化学乃至其他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选实验”在生物化学试点成功后向各门实验课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始我们又尝试“研讨型课程”的建设,将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即在专业课中抽出一个月,由学生自行组团,每团自己确定与专业课相关的题目,通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给出科学报告,进行答辩比试。“研讨型课程”目前在《细胞生物学》和《基因表达技术》中试点。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和专业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3、创建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创新人才基金的支撑下,2007年学院创建了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资助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或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项目必须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科技创新中心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经费的管理、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科技创新中心成立后对学院学生科研资助的范围、力度、项目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早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
学校、学院活跃的氛围、优良的条件和完备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科研成果展,促动和鼓励了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成长。
四、学院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学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学院先后获得“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称号。
2、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
3、学院本科生发表多篇科研学术论文。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为科研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学院学生在全国、全校的其他学术活动中表现优异,频获荣誉和好评。
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在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总结有益经验, 弥补不足之处, 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Xuanwei Zhou, Juan Lin, Yizhou Yin, Xiaofen Sun and Kexuan Tang.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 a novel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life 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7, 35(5):322-327.
2、王卫,胡震寰,丁金萍.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1-2.
3、夏欧东,曾志荣,杨军,杜华,文民刚.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5(14):493-494.
4、金莉萍,刘靖晶,孟鑫,汤红明,朱佩筠,曾红丽,邓磊.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医学与哲学. 2006, 8(27):70-71.
[关键词]农业院校 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45-01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肩挑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艰巨任务的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研究生的必备素质。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选拨标准过于单一
我国研究生选拨制度目前分为初选和复试两部分,初选方式即严格的统一考试,通过复试后方可录取。复试的比重虽在多数农业院校有所增加,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初试成绩。初试反映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测试题目很少,以基础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为主,且一直以来农业院校存在研究生生源不足,一些院校需要降分才能录满学生。这就导致入学的复试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对学生运用知识及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全面。落实到实际中,就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入学成绩较高,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很差,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过于僵硬
当前,要想完全适应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农业院校的培养机制就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主要原因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单一,不能做到灵活应用,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研究、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受导师的科研素养、创新水平及责任心影响。但是由于研究生不断的扩招,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超出其能力范围,研究生没有足够的科研实践机会;虽部分研究生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但只是让学生最一些机械重复的实验,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一些导师由于忙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任务,对研究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不能给予研究生足够的科学指导和帮助。
(三)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教学计划、教学课程等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往往直接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有关实践和实验内容的课程开设得很少。所以就使得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上的惰性,安逸的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渐渐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创造力及个性能力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在讲台上一直讲,学生于是就在下面一直听,课堂上罕见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研究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完全体现不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更是被严重制约了。
二、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改革研究生选拨机制
在研究生选拨过程中,应该增加关于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考试内容应增加可以体现应试者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考题。复试要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院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还较匮乏,而研究生又逐年大规模扩招,无疑出现教育资源上的供给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联合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二是探索联合企业、农场等的培养模式。前者可通过与其进行项目合作,让研究生切身进入到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习研究,聘请兼职导师等。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研究生思路,开阔其视野,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至于后者,农业院校研究生毕业后多数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所以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让研究生有机会见识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模式,有条件还可以相互探讨交流,形成资源互补的良好局面,自然会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的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已较为完善,但是对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仍然远远不够,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考核方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同时,在对研究生进行科研素质的评价上较为形式化,较关注的是研究生毕业时需要发表多少篇文章等,而内容的创新性及研究深度却被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