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环境污染的反思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人类来说,所谓自然灾害,是指因不可抗拒或难以预测的自然因素(诸如火山、地震、干旱、洪涝、沙尘暴、泥石流、虫灾、瘟疫等)或人为因素(诸如资源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引起自然变异,从而导致严重损害或危及人类生命、健康、财产和栖息环境的祸害。自然灾害往往是天灾与人祸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在环境史学家看来,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历史,是自然被改造和被破坏的历史,是人类不断自食苦果和需要自我反省的历史。因此,大量环境史著作都是以历史上的自然灾害——人类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极端表现形式——作为主题,以警醒自诩为“自然主宰”的人类,并倡导环保意识和生态伦理。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往往是环境史学家要着力探讨的方面。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胜枚举,比如美国环境史学家特德·斯坦伯格在2000年就出版了一部名为《上帝的行动:美国自然灾害的人为因素的历史》的著作。
从人类社会出现以来,灾害问题就一直存在,这可以从神话传说和历史文献中得到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女娲补天、后羿射日、诺亚方舟和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等传说都可以视为自然灾害史的资料。灾害史的资料还大量散见于中外的各类历史文献之中。
自然灾害一旦出现,社会的抗灾自救能力就会经受严峻的考验。如果抗灾工作井然有序,就可以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整个社会就可化险为夷;否则,灾害影响所及,远不止于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它也许会加剧人们的心理恐慌和社会秩序的混乱,甚至可以加速政权的更迭、文明的毁灭和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提到,两河文明、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衰落,与当地居民过分开发土地导致自然灾害频仍直接相关。在《绿色世界史:环境与伟大文明的衰落》一书中,英国历史学家克莱夫。庞廷从生态学的角度解释了一系列文明的衰落,他认为过度开发导致的环境崩溃使文明也随之瓦解。
古往今来,对人类来说,瘟疫都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生命杀手,威廉·麦克尼尔的《瘟疫与人类》对此进行了描述。在历史的长河中,天花、鼠疫、霍乱、伤寒和疟疾都曾经长期肆虐。在瘟疫面前,人们往往束手无策,而且瘟疫的流行时间之长,几乎令人难以置信,有时可达两三个世纪之久。因此,瘟疫带来的人口死亡令人触目惊心。在欧洲历史上,最严重的瘟疫是天花和鼠疫。在1348—1351年,黑死病(鼠疫)使欧洲几千万人丧生。在17、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口超过1亿人。在新旧大陆接触过程中,美洲土著印第安人的大部分都成为了白人携带的天花、伤寒、痢疾、梅毒等多种病菌的牺牲品,土著人口锐减导致了阿兹台克帝国和印加帝国迅速瓦解,为欧洲的殖民扩张扫清了道路。澳洲土著在白人到达后也几近灭绝。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的《生态扩张主义:欧洲900—1900年的生态扩张》和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均讲述了白人病菌在欧洲殖民扩张中的故事。他们的解释有一定的说服力,尽管两位作者都不免有欧洲中心论、生物决定论和为白人的罪责开脱的嫌疑。离现在最近的一次世界范围内的瘟疫是1918年的流感,它使全球至少两千多万人丧生。2003年春夏肆虐的SARS与历史上的瘟疫根本不能等量齐观。尽管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了控制,我们对人类在未来能够战胜病毒切不可盲目乐观。近年来新出现的病毒——诸如爱滋病毒、埃博拉病毒、尼帕病毒和SARS病毒——倒是提醒我们,大肆破坏森林沼泽,侵入动物栖息领地,滥捕滥吃野生动物,对人类来说是引火烧身,人类保护自己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尊重自然,不要恣意破坏自然的生物屏障。
和以往相比,人类的抗灾救灾能力在目前有了很大提高,这主要归功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政府组织能力的加强。尽管如此,人们对环境灾害,尤其是对瘟疫的担心反而比以前更多,人类的生存环境从整体上看比以前更趋恶化,也是不争的事实。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物质消费的不断升级,对有限自然资源的压力将越来越大,资源损耗将更趋严重;传统的自然灾害有增无减,而与此同时,人类又面临着新的困境:二战后的8大公害事件令世界震惊;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比如工业三废、农药污染、核尘埃、核废料污染)层出不穷;酸雨、荒漠化、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已经成为区域性或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和传统的灾害相比,人们很难预见工业发展和科技滥用将带来的长期后果。许多难以预见的和不易确定的环境灾难,犹如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安全。
环境史学家往往将自然灾害视为天灾人祸,认为生态的脆弱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但相对而言,人为因素是导致启然灾难的更重要的原因,比如各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就完全是人为的产物,资源的退化则是因为人类的索取超过了资源的自我恢复能力。洪涝灾害和土地的荒漠化无疑与滥垦滥伐、植被破坏有很大关系。一些瘟疫的流行就是人类向大自然盲目进军的恶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则又加速了瘟疫的传播。总之,在环境史学家看来,灾害更多的是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的结果,因此应该从不同方面对灾害进行文化反思。
科学技术与灾害。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发、利用和变革自然的能力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在二战以后表现更加明显。科技的运用带来了物质的繁荣,但它的滥用确实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引发了许多新的灾害。比如杀虫剂确实能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害,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但它也会造成食品污染和生态灾难,蕾切尔·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寂静的春天》就对此进行了描述。核能的开发能够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但具有高度放射性的核废料的处理一直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它犹如潘多拉盒子,一旦失控,有可能毁灭全人类。氟利昂被应用四十多年之后,科学家才发现它对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科技远非是尽善尽美的,在有的情况下,科技制造的问题比它所要解决的问题还要多。另外,在受到外界赞助的情况下,科学家也很难从事真正独立和自由的研究。据此,环境史学家对科技发展通常持谨慎态度,提醒人们对科技的潜在巨大风险保持警惕,确保技术的发展不偏离造福人类的轨道。
文化观念与灾害。自然资源的滥用,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人类不能善待自然、把自然看作人的对立物有关。长期以来,人类都习惯于认为,人是自然的中心,自然完全就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自然只有工具价值而没有内在价值,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顾自然的利益,这就是典型的人类中心主义。另外,传统的发展观只承认经济增长的重要性,把发展片面地等同于经济增长,甚至不惜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毁灭自然资源为代价,导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一以贯之地从文化观念的角度对环境灾害进行批判。在《尘暴》一书中,沃斯特认为,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文化是导致20世纪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沙尘暴肆虐的主要原因。在他看来,只有对资本主义文化进行改革,破除人类中心主义,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环境灾害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到制止。
关键词:地理;课堂;案例;探究;反思
活动案例:
丹阳市第五中学周边环境污染状况调查。
探究目的: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丹阳五中(以下称为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状况,学校周边环境污染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是一块学习的净土,要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因此,对治理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探究内容:
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有哪些类型?
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污染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究过程:
分组调查学校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分别有什么环境污染问题,然后汇总、补充。
查阅资料,了解这些环境污染问题的危害。
研究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提出合理化建议。
探究结果:
学校四周的环境污染状况和造成的危害:学校东侧九曲河的水污染严重,河水呈现黑绿色,下半年高温天气河水发出腥臭味,通过取样分析,河里的水质现在已经达不到四类甚至五类的标准。不止一家企业向河里排水,开发区的电镀厂、皮革厂的水污染严重,河里的鱼全部死光了。
学校南侧大门正对着皮革商城,我们对皮鞋产业的生产过程做系统全面的调查,对其所造成的大气污染、噪音污染和固体废弃物等污染进行研究分析,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用苯作为氯丁胶黏合剂,而生产所得的边角料大多直接焚烧,既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焚烧后的灰烬直接倾倒在土地上,造成寸草不生等污染现象;最后的喷光使用的材料也含有大量的苯,这既对生产工人造成严重危害,导致红血球、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减少,同时,工厂周围的居民深受噪音污染的困扰,受到空气污染的困扰。
学校西侧是火车站,高速列车除了传统的噪声和震动的影响之外,还有在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机车与空气摩擦造出的噪声。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也了一份关于噪音对健康影响的全面报告《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其中,指出噪音危害已成为继空气污染之后的人类公共健康的第二个杀手。
学校西北方位丹化集团也是一个巨大的污染源,主要从事对氯甲苯、邻氯甲苯、邻氯苯甲醛等的生产加工项目。化工厂会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冬春季节,傍晚时分学生们经常能闻到刺鼻的酸味。
学校周围的环境污染可谓“四面楚歌”,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和学生深受其害。
治理学校周边环境污染的合理化建议:在政府和环保局的支持下,分别采取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等对制造污染的企业和个人进行整治丹阳市环保部门近期将以化工行业整治为重点,通过依法关停、限期搬迁、着力改造、重点监管等办法,以全面提升企业达标排放等级。对各类经济集中整治仍不符合生产条件的、地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及国家明确规定应当关停的27家化工生产企业,将坚决实施关停并转。化工企业,要求立即制定搬迁计划,限期完成搬迁任务。以印染、电镀、化工行业为重点,通过督促企业加大污染治理设施改造力度,提高废水排放标准等措施,减少水污染物排放。对于噪声污染,应建设隔音墙。皮革商城应搬迁到交通条件便利的城郊地区。
对学校自身来说,要多植树种草,在操场建设天然草坪。建设绿色校园,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宣传环保,响应环保。
探究反思:
【关键词】环境污染;诱因分析;措施
中图分类号:X131文献标识码: A
环境问题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在我国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同时国家提出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的都是为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环境污染问题还是困扰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在城市和农村中,环境问题无处不在。本文宽泛的分析一些常见的环境污染诱发原因,并针对环境污染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对策,以期提高大家对于环境污染的认识,提升环保意识,共同创建美好的环境。
1.环境污染的诱因分析[原因分析,1.1是生产活动,增添1.2,如生活原因之类的]
1.1生产活动
人类的生产活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的元凶,伴随着人类的生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特别如今人类生产高度发达的今天,生产活动更是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1.1.1工业生产
工业生产是当前环境污染的诱因之一,工业的"三废"(废气,废水和废渣)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生物的污染,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物质引起的污染和噪声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或电磁辐射污染等由物理性因素引起的污染,一些重、轻工业如化肥厂,还有食品加工,造纸业,煤矿加工,石油提炼等比较容易污染环境,其中工业生产中所排放的一些有毒的化学物质对环境产生污染非常严重,城市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污染上。
1.1.2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同工业生产一样,其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是环境污染的重要诱因,其中农业大面积垦荒造成森林覆盖率降低,环境净化系统受到破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其中化学成分对土壤,水体,空气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长期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减少、地力下降;长期使用高毒、剧毒农药和化肥,致使农田中鸟类、青蛙、蚯蚓等益虫、益鸟数量大量减少,河流内鱼虾遭受毁灭性毒害,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使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依赖农药的恶性循环,和城市环境多污染相比,农村的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破坏,各种因素综合在一起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诱发环境污染。
1.1.3经济开发和生活垃圾
环境污染的诱因大多与经济开发有关,经济利益的诱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经济利益而对土地或是资源进行不合理开发都容易造成环境污染或破坏生态环境,例如,对土地的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植被的开发造成植被覆盖率降低,对资源的开发造成污染如石油泄漏造成的海洋污染,化学物质的泄漏造成空气污染,植被破坏等等。除此之外,由于人们环境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生活垃圾,不将垃圾分类,或当地政府缺乏对垃圾管理工作的细化,造成工作中存在问题等都会诱发环境污染的问题。
1.1.4电子垃圾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一些新的因素诱发环境污染问题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电子垃圾,电子垃圾具有危害大,毒性强,扩散广,治理难,不易察觉等特点,例如一个电池泄漏后可污染六十万升水,其中重金属毒性非常大,对人体造成危害巨大,填埋会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焚烧则会污染大气。
1.2[增加此点,使文章结构完整]
2.环境污染的应对措施
2.1统一思想,提出明确的环境保护战略
鉴于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必须在全社会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完成环境保护,当前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有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大方针明确的情况下,应该从上到下深刻理解并落实环境保护的问题,减少环境污染,要让全社会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2.2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密切与企业进行配合
治理环境污染问题政府与地方企业的工作是关键,不能为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因此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转变当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地方企业必须严格限制,对于重视环境问题,在生产中注意环境保护的企业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完善地方环境发展管理。首先,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依法处理环境污染问题,其次,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掀起环境保护的绿色风尚,鼓励可持续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最后加强与企业的联系,针对企业发展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要进行动态的管理,加强政府监督工作。
2.3加大科技投入,利用清洁新能源
科技的发展与进步是处理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针对环境污染问题,国家或各地政府都在加大科技投入来处理环境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于污染的处理,例如污水处理技术,通过对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工作来解决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是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传统的能源如煤炭等即使经过处理也难以保证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开发新能源例如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等清洁能源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4环境保护,从个人做起
环境保护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对于每个普通人而言,在生活中不随意丢弃垃圾,将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实际上就是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的措施之一,看似力量渺小,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会让环境保护的力量变得更加强大。
总 结
综合以上我们可以发现,环境污染的诱发原因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相[这句话正好与上面两点相对称]关,过去人们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来了经济发展,但短期经济的发展不能掩盖环境问题中我们犯下的种种错误,于是我们看到了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反思,环境问题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工作,必须在思想认识上重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减少环境污染,这其中除了要有政府的引导和措施的出台,企业的配合,认识与响应,还有广大普通群众从我做起的环境意识,相信随着社会的共同努力,环境问题将会得到更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李国璋,江金荣,周彩云. 全要素能源效率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50-56.
1.EPI发展推动经济良性发展模式转变
根据美国耶鲁大学和哈佛大学的专家学者与经济发展署科学家,联合的关于2010年世界各个国家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对比研究的报告显示,在世界各个国家中的环境污染与经济污染综合指数比(EPI)的排名中,澳洲的新西兰占据第一位的最好成绩,其经济发展中的资源利用效率最高,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污染程度最低,且使用了新型的环境治理技术,基本实现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稳定。与我国“一衣带水”,隔黄海相望的国家韩国,在EPI排名中,取得了第9名的好成绩,韩国是“亚洲四小龙”之一,经济的腾飞与发展高科技行业密不可分,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韩国与遇到了经济发展中破坏环境的“阵痛期”,伴随着高能耗污染行业的发展给经济环境的污染带来影响。为了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衍生问题,韩国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包括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行业,进行汽车行业的扩大投资建设,推行大型船舶制造活动,最终实现了年制造轮船吨位达到了世界第一。
2.锐意改革,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在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压力下,韩国政府锐意改革,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效果。相对比这些EPI建设环境较好的国家来说,我国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现实关系令人堪忧。在全球共149个参评国家与地区中,我国的EPI总分数为60.14分,落后于新西兰的93.82分,与韩国的89.71分也有很大的差距。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环境污染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给国家带来了严重的财政负担,日益严重的大气PM2.5问题和水资源的污染,要求国家相关部门不得不拨出专项财政资金进行污染问题的治理。为了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高污染性环境发展道路,我们需要对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环境保护与经济学相关的研究活动,需要对环境建设活动中的各种经济要素开展一系列有理有节的分析工作,经济学家主要针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深度与环境损益水平,进行深度调研和透彻分析,从而制定出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环境建设保护策略。
二、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反思
1.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环境污染高速消耗
以我国中部六省中各个省份经济与环境的相关系数分析为例子,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我国的污染物排放与GDP发展的关系来看,综合分析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排放量的水平来看,河南省是我国人口数量最高的省份,在2010年,人口总数已经突破了1亿人大关,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相关系数达到了0.557382,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78475,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0.990537.河南省人均工业废弃物排放水平,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影响最为明显。湖北省人均DGP对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59085,其中,湖北省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42198。人均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相关系数为0.926491.这两个省份的经济发展速度很快,环境污染问题也十分严重。相比而言,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却为-0.830246,其中,湖南省的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为0.929563,人均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200148。
2.废气污染在环境污染中问题突出
在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工业废气排放量和人均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三者的相关系数来说,我国经济发展对于工业废气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当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相关部门不重视环境保护,污染问题将会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带来恶劣影响,经济发展的过程必将会有部分成果用来花费到环境的治理过程中。这种发展模式无疑会阻碍城市化绿色经济的正常发展,带来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人均工业三废排放量对于GDP发展的相关系数比较高,这说明,在经济建设的过程中,无论是经济增长对环境污染的影响,还是环境污染对于经济增长的恶劣影响,都是相当大的。
三、促进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问题和谐发展的措施
1.展开长期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规划
我国要走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道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应该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于国家财政支出的消耗作用,在环境恶化的过程中,人均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升高,将会导致城市区域内的饮用水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国家财政支出中不得不划出大量数额的资金,用来进行饮用水环境问题的治理,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策略,不适宜于我国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当前“穹顶之下”等一系列纪录片的问世,导致了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的废气污染问题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大气污染会造成“尘肺”、雾霾等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影响人们出行安全,同时给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问题埋下隐患。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定会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相关性,为了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市场化经济基础建设工作入手,展开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环境保护工程建设工作。
2.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相关要求
需要国家的经济统计分析部门的高层领导者统筹兼顾,协调好市场与环保的各项经济管理和调研工作。从短期的角度来说,环境污染会导致经济增长的速度加快,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计划来看,环境污染会造成经济发展出现瓶颈阶段,最终,经济决策部门不得不以牺牲经济发展速度的方式来集中进行环境治理。推行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性考量,需要国家发展统筹的工作人员,找到两个部分的关键契合点,从而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四、结束语
关键词:经济增长;环境污染;关系;福安市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5-00000-02
对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改变二者关系的探讨开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一些学者依照质量守恒的原理,对二者意义加以梳理分析。接下来,又有科学家对其给对方施加的影响做出了深入探讨,主要分成两个观点,其一是经济增长一定会造成环境资源需求抬升,同时也会导致废弃物排放量的提高,则经济发展必然造成资源的大量损耗与环境的不可逆转式破坏,当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超出其承载能力时,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将会崩溃。然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因为经济的增长,人们更乐于接受服务性产品,对环境与资源的依赖将会减轻,从而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会大幅度减少,环境质量将会得到改良。两种观点侧种点不同,然而都说明了经济增长同生态环境改变二者之间确实有极为密切的关联。
一、福安市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基本情况
(一)福安市城市概况
福安市位于福建省东北部位置,是闽东地区的核心地带。福安市东西方向距离为37公里,南北距离方向距离为80公里。该市为我国的绿竹笋之乡,同时也是典型的船舶修造基地,沈海高速公路及福泰高速公路等在本市越过,让本市形成了半小时经济圈。福安市目前总共有5个乡、13个镇、4个街道,市总人口数量70万。福安市处在鹫峰山脉和太姥山脉间,地势按照从北至南的方向倾斜,东西侧偏高,中间部位偏低,属于南北走向的谷地地形。福安市为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多为湿润温暖状态,四季明显、夏季雨量集中。
(二)福安市经济增长情况
福安市近些年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增速明显。2014年,福安全市总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1.51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而言,超过2013年10.8个百分点,已经连续6年表现出两位数的增长趋势。另外,当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为人民币13812元,较2013上升了6.4%。
(三)福安市环境污染情况
因为经济结构转型及优化,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在当地国民经济中的比例有所下降,但是依然处在重要位置,特别是船舶制造行业,以及轻化工行业是主要的污染源所在。1998至2000年间,福安市的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顶峰,2001年开始逐步减少,但固体废弃物的排放量、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却一直没有明显减弱的趋势。一直到2013年,废气和废物排放量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却依然没有到达最合理状态。尤其是在重复建设问题上、过度竞争问题上,都显露出了环境污染治理难的弊病。
二、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关系研究
(一)基本理论
经济增长和环境污染两项内容各有自身的独立特征。
比如对于经济增长来说,首先,某个地区是人类主要的生产、生活场所时,便会出现城市扩张、农业用地减少的情况。同时,在经济结构发生变然变化的同时,传统的环境结构势必出现根本性变革,特别是当第二产业大幅度增加的时候,工业三废的排放量是极难控制的。而站在环境污染的角度来考虑,首先,可能受到污染的生态环境,其内在各项要素是一个整体,而当受到不同影响时,每一要素也都有各种可能的表现。再者,生态环境能够在自然界中不断循环,只要被合理应用,便不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后果。
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自身的特征分析基础上,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探讨才具有现实意义。二者的关系,指的是两个体系在运动形式上产生的相互作用,在相互作用之下,造成彼此影响的现实情况。所以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间的关系,其本质也就是经济发展下各要素,如人口变动、区域结构调整,以及人群生活水平变化和环境污染各种可能性间的影响之和。欧美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先污染再治理的教训,这给我们以深刻的反思,也就是在当地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同时注意到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不走其他地区失败的老路。
(二)关系指标体系构建
首先,要确定经济增长指标体系,对于一个区域而言,宏观意义上的经济增长包含了人口增长、经济总量增长、生存空间扩张、生活水平提高等多项内容,所以经济增长指标需要从经济自身、人口变动、空间范围等多个方面进行选择,并力争达到各项数据的真实性。其次,要确定环境污染方面的指标体系,其中包含的内容较为丰富,比如水质、大气、土地、生物以及资源等都不能被忽视(具体如表1所示)。
(三)分析方法与讨论
关键词:环境经济政策;环境保护
1.引言
在环境问题日益复杂情况下,环境保护受到重视。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环境管制方法已经不再使用,而适应这种情况的环境经济政策开始被制定并出台。以下就来阐述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
2.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后,关于政府政策价值观等问题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在实际中,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均拥有两种特性,一种是描述性,另一种是规范性。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描述性主要是对事实和客观存在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而政策科学或政策分析的规范性主要是以价值判断作为评价活动的先决条件。
关于环境政策的基本概念指的是在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之上,具有市场特定理论价值理念的手段。这种手段的实施目的是解决“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社会失灵”等的问题。最终达到环境、资源和经济相互平衡的目的。关于环境政策它是环境政策的一部分,是环境权威部门根据中央总方针和特定环境所拟定的一种经济手段。环境经济政策的相关伦理在实际发展中必定会得到协调、融合和完善,从而能最大化的消除环境的危险因素,保证全体公民的生存环境质量与身心健康水平。
3.环境经济政策与环境保护措施
3.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在20世纪后半期所产生的新经济形态主要有以下几个: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等。这些经济形态是人类对自身与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是人类对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以及生存危机的一种反思,最后在这种反思中总结出一套理论。关于生态经济,其主要包括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这些经济状态是各个国家在意识到环境危机带来的不良后果之后所创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气候的变化之下,低碳的发展道路受到了各个国家的欢迎,最后达成一种国际共识。
3.2实行绿色信贷政策
经实践证实,单纯的行政手段是解决不了环境污染问题的,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从经济政策手段中入手。在现实中,大部分“两高“企业都需要借助银行资金来成长发展。所以,中央银行有必要与银监会和国家环保总局等合作制定出一条绿色信贷机制和绿色金融生态链。这条生态链包括以下环节:银行、政府部分、证券公司、融资租赁资金和专项资金等。2007年,绿色信贷开始出台,这是环境经济体系建设的起始,也是一个有待完善的生态链。为了完善这个生态链,相关方面需要借助国际同行的经验,并将各方面的优势利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实施环境经济政策的过程中,绿色信贷立法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过还需要加强。关于绿色信贷法需要改善的地方主要:修改有关的金融业法律、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金融法律。最后,踏踏实实的将这些工作的内容,以及具体有效的措施落实到位,以保证环境资源保护事业的稳健发展。
3.3推行环境污染保险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又称绿色保险,它的作用是,当企业发生污染事故对第三者造成伤害时,企业所要承担赔偿责任的标的。“绿色污染保险”是继“绿色信贷政策”后所出台的第二条环境经济政策。目前,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为了解决一系列问题,如“企业违法污染”和“社会环境损害”等,国家让保险行业介入,以市场作为平息纠纷的手段,进而降低企业和政府的风险。在2008年2月《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正是被确立。之后,我国一些省市的环境污染条例逐渐被写入环境污染保险条款之中。不仅如此,国务院政府还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作为一道重要政策。推行环境污染保险是我国的一道新策略,所以在推行的过程中会有认识不到位,法律不健全、没有具体的实施标准和实施措施等问题的出现,不过这些问题均会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解决。所以,在今年,关于环境污染保险的责任保险制度已得到完善,并在会推向全国,这项制度的实施对控制环境污染问题有很大作用。
3.4实施环境绿色证券
上市公司是现代企业的领军者,所以其被赋予更多的责任。绿色证券的作用是在上市公司进行上市融资和再融资的过程中,让环保部门对其进行环保审核。环境绿色证券是继绿色信贷和绿色保险之后的第三项环境经济政策。2008年2月,《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条制度可以作为上市公司的核查制度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它主要由国家环保部们和其他相关部门来推动,最后在此推动下建构一个绿色证券市场。这个绿色证券市场包含绿色增发、绿色市场准入制度和环境绩效披露制度等内容。不过,绿色证券政策目前虽然已经有了核心框架,不过其框架还不完整,所以,关于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和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还有待规范。
3.5推广绿色贸易政策
当中国贸易受到西方国家设立的绿色贸易壁垒挤压之后,我国开始调整贸易政策,建立绿色贸易政策。国家在贸易上开始从单纯的追求数量转变为高质量和高环保等,并限制“高污染”和“高环境风险”等行业,以便避免受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干扰。近年来,我国批准了《关于在国际贸易中对某些危险化学品和农药采用事先知情同意程序的鹿特丹公约》,以及《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的先关公约。这些公约的签订可以限制“双高”企业进行出动,从而改善出口结构。这种措施既有利于我国贸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我国和我国企业履行国际公约,最终将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拒于门外。
3.6建立环境税收制度
环境税收制度早已被西方国家广泛采用,从严格上来说,环境税收指的是,单位、个人在经营活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伤害,相关部门便按根据所伤害的程度收取一定的税款。当前,中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立法。不过,我国在建立环境保护税收制度上面也开始下狠功夫,主要将“三废”措施综合利用起来,将控制污染、促进环境保护、实行加法征收、建立专门税种等作为税收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对排污严重,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重税惩罚。引进环境税打击环境污染问题,不仅可以实现税收增加的目的,还可以保护环境,实现社会公平。
4.结论
经经验中得出,想要让全球的环境得到保护,单单依靠行政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建立一套完善完整的环境经济体系。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相关的环境经济政策措施,如绿色信贷政策、环境污染保险、环境绿色证券、绿色贸易政策和环境税收制度等。尽管有相关政策出台,不过还不够完善,实施环境经济政策是一个很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它会牵扯到很多的利益问题,所以不可能一帆风顺,在实施过程中经历坎坷曲折是必然的。不过现实不容许我们后退一步,不论遭遇多大的险阻,将这项政策实施下去是必须的。(作者单位:延安大学)
参考文献:
[1] 丁世敏,王里奥,封享华,胡武洪.我国环境经济政策评述[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05):62-63.
我正在教学《》一课的第5自然段: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二百多万斤鸦片化为烟渣,随着潮水卷进了咆哮的大海之中。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段文字,读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认真地默读并思考着)
生1: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被销毁的鸦片数量很多,有二百多万斤。
生2:“销烟整整持续了23天”一句也可以看出被销毁的鸦片数量之大。
师:是啊,这么多的鸦片化为烟渣,真让我们中国人解了心头之恨,看着大量的“财富”流入咆哮的大海,那些外国烟商们肯定气急败坏了。
(我暗暗庆幸学生的体会是那么准确到位,教学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学生高高地举起了手)
生1(迫不及待地):老师,这不造成环境污染了吗?
生2(也快速地站起来):是啊,几百万斤烟渣都被冲入大海,会对海水造成多严重的污染呀!
生3:不光是烟渣,还有更多的石灰冲进大海,对海里的动植物危害更大。
生4:还有呢,课文第3自然段中有一句话写道:“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由此可见,销烟还带来了空气污染,而且长达23天之久。
生5:老师,看来林则徐根本没有环保意识。
……
学生一连串的发言使我顿时瞠目结舌,不知如何是好。《》一课的教学,本意是让学生了解林则徐销烟的伟大壮举,而现在,林则徐的英雄形象不但没确立,反而成了破坏环境的罪魁祸手。我只好硬着头皮搪塞。
师:同学们,据教学参考书上说,林则徐采取这种销烟方法,也是请教了当地的老百姓,几经思考,改了又改才最终决定的,也只有这种方案才能更彻底地销毁鸦片。
生1(没等老师说完):可是这种方法确实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呀!
生2:其实,还可以设计出更好的方法……
师(拦住了学生的话):我想,鸦片是从罂粟这种植物的果实中提取出来的,它的残渣或许不会造成环境污染!总而言之,林则徐主持的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反思
总算蒙混过关,但课后冷静沉思,总觉得这样处理过于草率。烟渣真的不会污染海水吗?即使它不会,那“盐巴”和“生石灰”进行化学反应产生的残渣和“难闻的气味”也不会造成污染吗?我课堂上的盲目解释,无非是想维护林则徐的高大形象,但这个形象要在学生的阅读体会中慢慢树立,怎么能在教师的主观臆断下强制形成呢?学生有自己的阅读个性和独特体验……这是难能可贵的阅读品质,是我们要备加珍惜而且大力张扬的呀!
我为什么不为课堂上的搪塞处理“翻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探究和思考呢?比如: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故频发,导致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经济损失,部分受害者得不到相应赔偿,阻碍了社会和
>>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 谈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 关于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思考 对于建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中相关问题的理性思考 关于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 我国引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之必要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浅谈低碳经济下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 论我国引入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必要性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建构 论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论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模式选择 建构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 我国环境侵权责任保险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我国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构建研究 对我国旅行社责任保险制度的思考 国外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承保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相关建议 完善我国医疗责任保险制度的建议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许谨良.财产保险原理和实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496501.
[3]赵昊东.从国际对比看中国环境污染责任险[N].中国保险报,2015317(8).
[4]张雷.国内外环境责任保险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5.
[5]宫峰元,宫峰飞.德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和环境治理保险[N].中国保险报,20080222(5).
[6]马建堂.中国统计年鉴―2014[M/CD].http:///tjsj/ndsj/2010/indexch.htm.
关键词:对外贸易;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人力资本;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2)-0088-07
一、引 言
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发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以下均简称FDI)也取得了瞩目成就。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也遭受了较严重的环境污染。流入中国的FDI超过七成进入了制造业领域,较为集中的行业为:通信、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的FDI增长较快,然而这些行业都是污染大户,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是废水排放最主要的行业之一。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学化工,塑料,纺织,贱金属及其制品,机器、机械器具、电气设备及零件等高污染制造行业,且这些行业的出口近年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根据2005-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5年中国废水和废气排放量均逐年加快增长,另怀德的研究,近5年总的污染经济损失也呈加快增长态势[1]。那么,对外贸易、FDI是否导致了中国环境污染恶化呢?
FDI与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有着争论性的联系,这方面理论以“污染避难所”假说为代表。Baumol和Oates认为,如果发展中国家自愿实施较低的环境标准,专业化生产污染密集型产品,而发达国家由于制定的环境标准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高污染产业必然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发展中国家将成为世界“污染避难所”,环境污染随之逐渐加剧[2]。不过这一假说并未得到普遍认同,Porter和van der Linde认为,企业积极进行环境保护可以促进技术创新,降低总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价值,从而增强竞争优势[3]。这就使得低环境标准所带来的成本优势能否吸引FDI成为疑问。另外,马丽、刘卫东、刘毅认为,污染控制成本并非企业成本中最重要的因素,也不会成为促使企业向海外迁移的动力[4]。
对外贸易也与环境污染存在着争论性的联系。近年来,随着贸易自由化所导致后果的凸显以及公众环境意识的提高,对外贸易所产生的收益问题开始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反思对外贸易在促进经济增长过程中所引起的包括环境在内的各种后果。Ropke指出国际贸易会在几个方面引起环境问题,例如自然资源的低估,不惜以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增长,扩大环境的外部性影响等[5]。Dua和Esty等指出,作为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结果,各国会纷纷降低各自的环境质量标准以维持或增强竞争力,出现所谓“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race to the bottom),甚至出现阻挠环境立法等漠视环境管制的现象[6]。但也有学者认为“向底线赛跑”的论断缺乏足够证据,Eliste和Fredriksson在对农业部门的经验分析中,没有发现有充分的证据支持“向(环境标准)底线赛跑”的论断[7]。
上述分析表明对外贸易与FDI可能与环境污染存在了某种关系,本文拟利用2000-2005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经验数据,分析对外贸易、FDI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并试图找出既能抑制环境污染又能促进经济增长的要素,这一(些)要素便是促进对外贸易、FDI与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变量。
二、模型构建
在de Mello和Ramirez模型的基础上,将人力资本因素置入生产函数[8-9]:
三、主要数据的简单说明
人力资本(H)、初级劳动投入(L)、公路标准里程(Transport)可根据2001-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对容易的获取。各省GDP以2000年为基期扣除价格因素后得到;进口渗透(M)和出口导向(X)为各省进出口扣除美国2000年为基期的CPI后转换为人民币,再与各省2000年为基期GDP相比的比重。下面主要对污染(P)、资本(K)、FDI、实际汇率(Exchange)数据做简要说明。
本文主要难点之一是环境污染数据的获得较为困难。首先是完整原始数据获得困难。以198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正式颁布为标志,国家和各地方环境状况统计制度开始建立。1997年环境统计将乡镇工业污染纳入统计范围,此后的生活和工业污染统计范围进一步扩大,环境统计逐渐趋于完善。但2000年之前的部分地区环境状况公报中生活废水、生活废气统计资料缺乏,因此将污染数据年限设置为2000-2005年。其次是以何种环境污染指标表示整体环境污染状况的问题。以往研究中,环境污染常常以单个或几个独立指标来表示,而个别独立的环境污染指标走势通常不一致,因此很难代表环境污染整体。本文拟以价格为权重建立一个综合环境污染指标(即估算环境污染经济损失),使该指标能最大限度代表环境污染整体,并弥补以往利用单个或几个独立环境污染指标进行的实证研究,无法揭示环境污染整体状况的窘境。将空气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碳①、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烟尘、工业粉尘),水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排放,以及噪音污染等作为环境污染损失估算对象,舍弃固体废弃物、一氧化碳等指标②。环境污染损失估算是近几年我国环境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借鉴刘渝琳,温怀德的研究方法(限于篇幅考虑,本文不做详细介绍)[1],以2000年为基期,估算出各省环境污染损失。限于资料获取能力,本估算不含固体废弃物、一氧化碳,以及其他一些非主要指标,这使得本估算成为保守估算。这里仅给出2005年环境污染损失表。如能获取更完善的数据,环境污染损失应大于表1数据,但它由最主要污染物估算得到,应仍能较好地反映各省污染损失状况。由表1可知,无论从三大区域环境污染损失的最大值、平均值,还是总值来看,我国环境污染损失都总体上呈现为由东向西逐渐减少的格局。
FDI应采用存量指标还是增量指标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实际上,具有溢出效应和参与生产的FDI应是存量FDI,而部分新引进FDI很可能还未充分发挥其应用功能,因此采用存量指标应更合理。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FDI数据实际上是增量FDI,并非存量FDI。可借鉴上述资本数据计算公式,有:FDIit+1=(1-δ)FDIit+Iit+1[]PFDIi,折旧率仍参照7.5%,存量可由各地新增FDI经上述公式计算得出,增量FDI价格指数可参照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计算结果略。
由于2005年7月21日及其之前几年我国实行盯住美元的汇率制度,汇改后我国无论是经常项目还是资本项目的顺差都主要来自美国,美元在篮子货币中仍有重要地位,因此本文的实际汇率使用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实际汇率可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
四、实证分析
(一)全国整体分析
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2。资本、FDI、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等参与生产的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著为正,其中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环境污染损失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促进作用,这表明它确实做为一种环境代价,促进了经济增长,且其对经济的贡献仅次于资本(其系数仅小于资本)。除此之外,出口和进口(由于本文出口导向率和进口渗透率可理解为出口和进口的替代指标,为分析简便,下文中X与M均直接简称出口与进口)也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的影响,这表示中国进出口促进了技术进步(也可能是由于扩大市场、带动投资等等其他因素),从而推动了经济增长;不过进口系数很小,这表明它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很有限。交通系数显著为正,这说明中国交通发展整体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真实汇率系数为正,但在固定效应模型中不显著,这表明汇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具有省份特征,这可能是由于东中西部各省对外经济联系的差异造成的;这主要是由于我国2000-2005年这一时期名义汇率的相对贬值增强了我国经济的竞争力,预期实际汇率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影响,Yao和Zhang 、姚树洁、冯根福、韦开蕾等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13-14]。
以环境污染损失为被解释变量的全国面板数据回归结果见表3。经济增长是环境污染损失的主要原因,高产出地区环境污染损失也相应高。FDI加重了环境污染,这是由于我国吸收FDI的领域主要集中于制造业,而制造业是产生污染最主要来源,这也说明FDI技术外溢并没有整体上改善环境污染,或技术外溢不足,亦或是对技术外溢的吸收不足。初级劳动投入系数均显著为正,说明我国劳动力投入整体上仍以污染性生产为主。资本系数显著性水平都不高,对环境污染不具有解释力。人力资本系数显著为负,对抑制环境污染损失有积极意义,这是由于人力资本是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载体,而知识和技术的增加会对环境污染产生抑制作用。进口系数仅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其系数均为负,表明进口通过促进技术进步(或替代了国内污染性生产),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污染,不过其系数较小,对控制国内环境污染的作用有限。出口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出口通过技术进步促进生产扩大的同时,却造成了环境污染,出口的作用更多的体现在了生产扩大上,并没有对环境污染形成积极影响。
从可持续增长角度看,必须有效控制环境污染,然而我国经济增长以较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若处理不当,将对经济增长产生不利影响。人力资本既可较好的促进经济增长,又能抑制环境污染,因此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可缓解控制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矛盾。另外,进口存在促进技术的功能,并可以替代国内的污染性生产,这使得它对于缓解上述矛盾有一定积极意义,不过进口对于降低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都比较小。
(二)地区差别
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FDI在地区分布上也呈现出显著不平衡性,到2005年东部已经累计吸收FDI占全国总吸收额的近84%,而中西部分别仅为11.4和4.7%;而进出口贸易中,东部地区所占份额更是达90%以上;据表1中三个地区环境污染损失均值可知,环境污染状况表现为由东至西逐渐减少。这一现象影响了以全国为对象的研究精确度,因此本文将全国分为东、中、西部三个区域进行分析(区域划分与表1同)。
以GDP为被解释变量的分地区数据回归结果见表4。东部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FDI、初级劳动投入、出口,以及环境污染代价。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并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这主要因为东部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人才,东部人力资本由本地和外来两部分组成,其经济增长应由这二者之和的人力资本来解释。东部进口也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显著依靠FDI,而是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如资本、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出口,以及环境污染代价等,这主要是由于西部所吸收的FDI较少,且增长不稳定。中部地区的资本、初级劳动投入、人力资本、出口、环境污染损失,以及汇率等都促进了经济增长。中部地区的进口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负作用(随机效应模型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可能与西部较低的技术吸收能力有关,或是进口替代了中部地区的生产。中部交通的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不能成为其经济增长的原因。
以环境污染损失为被解释变量的分地区数据回归结果见表5。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增长、FDI、出口等均是环境污染增加的显著原因。东部地区资本是环境污染减轻的因素,而在中西部地区则相反,中西部地区资本系数为正。这说明东部地区资本承载的生产技术水平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本的增长使得生产的技术水平提高,从而有利于控制污染,而中西部地区资本承载的生产技术水平较低,资本的增长扩大了生产,但不利于控制污染。初级劳动投入系数为正(但在东部地区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基本上印证了我国劳动力投入整体上仍以污染性生产为主的观点。进口对污染的缓解作用仅在东部成立,这说明东部地区吸收进口的技术外溢效应能力强于中西部地区,另外也可能与中西部地区进口额较少,且增长不稳定有关。
五、简短的结论
本文就对外贸易、FDI的经济增长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进行了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将以上分析整理后,有如下四点重要结论:
1.对外贸易与FDI都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其中,进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较小。分区域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显著依靠FDI,东部地区的进口也不能解释其经济增长。这说明中国的对外贸易与吸引外资,从整体上说,在促进经济增长这方面还是比较成功的。
2.出口贸易与FDI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由于中国是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进行出口贸易,以十分优惠的条件吸引FDI,使得出口贸易与FDI所获得的利益是国内外共享的,然而其污染却留在了国内,由国内独自承担。要实现生产福利最大化,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的出口与引资政策还有待继续调整和完善。
3. 进口贸易可抑制环境污染,但作用比较小。从地区看,仅东部地区的进口贸易显著抑制了其环境污染。虽然本文的实证结果认为进口贸易整体上促进了中国经济增长,但其系数很小,而且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比较复杂,因此,在控制环境污染与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选择时,应谨慎使用进口贸易这一政策工具。
4.人力资本具有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环境污染的双重功能。虽然东部地区人力资本对促进经济增长与抑制环境污染的作用均不明显,但是本文给出了人才往东部流动,补充了东部人力资本的解释。因此,人力资本对于促进经济增长与控制环境污染是非常重要的。应积极促进人力资本积累,促使对外经济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渝琳,温怀德.环境污染损失的货币化估算与政策建议[J].改革,2006(9):106-111.
[2] Baumol W,Oates W.The theory of environmental policy (2nd edition)[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3] Porter M E,Van der Linde C. Green and competitive[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5(9-10):120-134.
[4] 马丽,刘卫东,刘毅.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3(10):129-132.
[5] Ropke I. Trade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the free trade dogma[J].Ecological Economics,1994(9):13-22.
[6] Dua A,Esty D C. Sustaining the Asia Pacific miracle[M]. Washington DC: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97.
[7] Eliste P,Fredriksson P G.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transfers,and trad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2):234-250.
[8] de Mello,L. R.,J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growth:a selective survey [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 1997,34:1-34.
[9] Ramirez M 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Mexico: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37:138-162.
[10] 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界经济,2004(1):3-10.
[11] Hine R ,Wright P. Trade with low economies,employment and productivity in UK manufacturing[J].The Economic Journal,1998(9):1500-1510.
[12] Yao Shujie On economic growth,FDI and exports in China [J].Applied Economics,2006,38:339-351.
[13] Yao S,Zhang Z. Opennes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and the East Asian newly industrialised economies[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and Business Studies,2003(1):7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