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采购管理亮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2 09:06: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采购管理亮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采购管理亮点

第1篇

【关键词】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

电网的建设是一个国家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对电网中电力设备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现代化的电网建设中,变压器、断路器等一系列电力设备的精度要求标准越来越高,电力设备供应商所提供的电力设施和线材质量直接关系到电力项目的功能性和安全性,所以对采购产品的质量管理是整个电力体系的关键。通过加强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程质量,对电网的稳定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在“十二五”期间,国家就提出了深入改革,建设智能化电力系统的目标。在电网建设中,电力设备是电网建设的基础。随着智能化电网建设的加快,电力设备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加,对质量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网建设和运行中,需要大量的变压器、电抗器、电缆等电力设施,它们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建设的好坏。每年因为电力设备问题造成的电网事故屡见不鲜,为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不仅对电网的安全运行造成影响,严重时还会对人民生活和人身安全造成危害。没有高质量的电力设施作保障,电网的发展建设就不可能达到预期要求。

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是一种内外交叉的双向问题,是由供应商和电力物资采购的内部控制来决定的。随着电网建设加快,电力设备需求量增多,电源物资的供应压力在不断增加。这些压力主要来源是,供应商由于原材料和人工价格上涨,行业竞争激烈,导致利润偏低,而电力企业物资采购希望采购到性价比最合理的设备。在我们目前的电力设备采购中,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不符合技术要就,采购人员违规采购不合格产品等问题还是时有发生的。这些问题都对电网的运行建设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所以对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必须要严格控制,应用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对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对所有能引起质量问题的因素进行全面分析。供应商的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到电网的电能质量,交货延期会直接导致工程进度延期,这些问题都是我们在质量风险管理中要提前考虑好的。

2 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类别

在电力物资产品采购中,存在着各种质量风险。按照风险的形成机理,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可分为外因型风险和内因型风险两种。

2.1 电力物资采购中的外因型风险

电力物资采购中的外因型风险主要是由供应商或其他外部原因造成的,一般来说,它包括产品制造风险、市场风险和诚信风险3种。

制造风险是指生产商的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发生问题,在质量控制体系中产品设计、生产工艺、出厂试验、运输包装等各个质量控制点都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问题。具体的的风险表现有以下几种:

(1)产品设计风险,是指在进行产品设计时,没有考虑到使用单位的实际情况和使用环境,造成产品的设计缺陷,无法满足需要;

(2)原料风险是指制造商在进行产品生产时,对使用的原料选择不合理,使用的原材料不能达到生产要求,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自然也就不符合电力单位的使用要求,在使用中带来风险。

(3)工艺控制风险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生产工艺控制不严格。在生产时,没有完全按照生产工艺要求进行生产,就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在电力企业使用中,这样的产品因为质量不稳定,会对电力系统带来严重的风险隐患。

(4)产品出厂试验风险是指在产品出厂前,供应商没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对产品性能进行测试,随意的测试或填写测试结果,导致存在质量问题的产品出厂。

供应商是产品质量的主体,诚信是合同执行的基础。如果供应商的诚信有问题,不按照标准进行生产,或不按照法律要求执行合同协议,都会对电力物资采购的产品质量带来风险,诚信风险所带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尤其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些本来不具备投标资格的经销商通过伪造证明材料,参与到投标中来,一旦它们投标成功后带来的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另外有的经销商为了降低成本获得更高的利润,在生产中不按合同要求以次充好,导致产品质量下降,为电力企业带来风险。还有一些经销商自身能力不足,但为了中标,伪造材料,中标后由于生产能力不足,结果不能按期交货。

2.2 电力物资采购中的内因型风险

电力物资采购中的内因型风险主要是由企业内部质量控制问题导致的,如果内部的质量控制不严,就会使有问题的产品进入运行电网。它主要包括计划风险、监造风险和抽检风险。

(1)计划风险

由于电力物资的产品种类杂、数量多,在实际运行中,要提前建立有效的产品质量监督计划,才能为以后的工作作出正确的指导。如果产品质量监督计划不能有效开展,导致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入电网,必然会带来计划风险。

(2)监造风险

在电力物资采购上,要选择合适的监造单位对制造商进行监督,对制造商的资质和制造能力进行严格的审查。在监造过程中,如果对监造单位管理不严,就会导致不能及时发现问题,产生监造风险。

(3)抽检风险

在产品送达后,一定要严格按照抽检标准对产品进行抽样检测,在检测中,对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都进行严格的测试,只有抽检样品性能全部达标后,才可投入生产。在实际应用中,由于产品数量太多,抽检人员有时不能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就会引起抽检风险。

3 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的管理对策

3.1 建立完善的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管理体系

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的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依靠科学的管理体系,可以在采购中及时的发现风险,并找出风险原因,形成良性的高效监督体制。电力工程单位是电力物资的直接使用者,对设施的情况最为了解。农电、基建等专业管理部门专业性强,是管理规划的制定者。制造商是电力物资的直接生产者,对质量有着主要责任。想要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就要在物资部门的指挥下,对各质量控制点实行逐级质量管理,分清产品质量的管理责任,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

3.2 电力物资采购计划风险的应对

首先要建立计划风险应对策略,在计划的实施中,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产品的质量监督计划一定要包括所有的招标采购批次,覆盖所有型号的物资,对主要设施的产品进行重点监控。在年度的计划方案中,一定要做到整体构思总领全局,重点工作在季度计划中制定,具体实施在月度计划中完成。 3.3 电力物资采购监造、抽检风险应对

加强对电力物资监造和抽检的监控十分重要,只有加强对生产商的监造和产品的抽检,才能避免有质量问题的产品流入电网。首先一定要按照我国监造和抽检大纲,编制正确的标准化流程,使监督工作专业化和系统化。在设备监造中,选择技术力量强的监理公司,加强审查,尽量使更多的设备纳入到监造范围中。对设备的抽检,一定要严格按照抽检规范执行,尽量做到抽检范围广,抽检数据准。

4 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电力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电力建设作为我们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一直受到我们的广泛关注。电力建设中,电力物资采购的产品质量是电力建设好坏的关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对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的管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笔者相信,在我们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的管理必然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陈颖.浅谈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J].华北电力技术,2012(7).

[2]刘星辉.电力物资采购产品质量风险管理探讨[J].中华民居,2013(6).

第2篇

【关键词】电力; 物资采购; 风险; 质量

在“十二五”期间,为创建世界一流电网、打造国际一流企业,国家电网公司战略性的提出了要深入推进电网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以及核心业务的扁平化与专业化管理,全面建设统一坚强职能电网。电网建设对电力设备需求大、质量要求高,物资集约化管理就是要采取统一运作、优化配置的方式对电力物资采购实施集中管控,其规范、合理的运作,对于一个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整体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防范物资采购环节的潜在风险,从源头上进行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处理,是电力物资部门必须高度关注的问题。

1.控制采购质量风险的必要性

电力设备、材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着电网的电能质量。在电力物资采购过程中,由于供应商提供的电力设备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引发电网事故,给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严重的损失,应有可能给电力用户造成经济、技术乃至人身安全等方面的损害的可能性,这就是电力物资采购质量风险。供应商产品质量不符合采购合同、技术协议的问题频频出现,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电网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如果供应商质量不过关,会直接影响到电能质量和电网企业的经济效益;会导致经常性退换货,引起管理成本的上升;供应商交货延期,会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建设进度。所以,电力物资企业在采购时必须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应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对内部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模式以及外部供应商不确定因素进行全面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2. 采购质量风险的分类

根据电力物资采购风险的形成机理,常见的产品质量风险一般可分为外因型风险和内因型风险两大类。

2.1外因型风险

外因型风险主要是指由于供应商原因或其他原因引起的产品质量风险。主要包括供应商产品制造风险、供应商诚信风险、市场风险。

供应商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发生问题,在产品设计、原材料采购、工艺控制、出厂试验、包装运输、安装调试的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产生产品质量风险。供应商是产品质量责任的主体,如果其在诚信上发生问题,将引起诚信风险。国网外经济像是变化或直接影响到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格局,对生产厂家造成影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一些大型店里设备的原材料,组部件的采购商已经进入了全球采购,如近几年铜、铝、钢材的价格持续上涨,使部分厂家无法消化成本压力,如果厂家采取低成本战略,消减原材料、人员成本,也会对产品质量造成较大影响。

2.2 内因性风险

内因性风险主要是指电力物资企业产品质量监督内部控制出现问题,不能及时发现缺陷设备,导致带来缺陷产品入网运行的可能,主要包括计划风险、监造风险、抽检风险。

物资采购主要是通过编制和实现物资供应计划来进行的,物资计划的编制和各类集中采购物资的需求计划上报等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带来计划风险。计划管理技术不科学,计划管理工作不严格会导致物资需求计划编制和上报过程出现问题。采购数量、规格型号和技术参数、交货进度、运输计划、使用计划、质量计划等与采购目标发生较大偏离,出现计划风险。建造单位为获取建造项目,有可能提供虚假资质证明,如不能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则有可能是本不具备相应监造资格的监造单位承担监造任务,影响监造效果。在监造过程中,如对监造单位的管理不严,对监造实施方案、监造权责、建造过程不能有效进行监督,则有可能不能及时有效的发现重大产品质量问题,影响监造的效果,在监造中产生风险。抽检工作目标要求对中标供应商100%抽检,对中标物资类别100%抽检。由于中标供应商数量大,中标物资类别多,而目前实施抽检的资金,人员有限,如不能合理制定抽检计划、编制抽检方案、明确重点抽检设备和重点抽检项目,则难以满足抽检目标的完成,在抽检中产生风险。

3.电力物资采购质量风险应对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电力工程建设的醒目单位是设备、材料的直接使用者,对厂家情况、设备情况最为熟悉、农电、基建、生计、营销等专业管理部门专业性强,对设备问题分析深入,是各专业管理规划、策划的制定者;生产厂家是产品的制造者,对产品质量有着主体责任,所以电力物资管理部门的指挥下,按照“依靠项目单位、联动专业部门、突出生产厂家”工作机制,在电网工程建设中分型各级产品质量监督管理责任,获得有效的技术支撑,形成高效实施的质量监督工作体系。

3.2 供应商风险应对

加强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考核,按照严格准入、量化评价、过失退出、动态管理的原则,制订出一套可操作的供应商管理办法和流程约束、规范供应商行为。严把供应商准入关,对供应商的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能力进行调查、审核和评价,综合确定合格供应商准入资格;在合同履行的过程中,建立完善设备监造、催交协调机制,加大设备催交力度,及时协调解决设备催交催运中发生的问题;制定《供应商不良行为处理实施细则》,对供应商不诚信行为作出明确界定以及制定明确的处罚措施,对供应商不诚信行为进行公示;开展对合格供应商的考评和动态管理,除了常规的周期考核评价外,对于供应商出现严重质量问题、诚信危机等须立刻启动专门的评价评估和采取果断措施止险。

3.3 计划风险应对

物资采购必须实行计划管理,所有物资采购应有计划并严格按计划执行,产品质量监督计划包括驻场监造、抽检、关键点见证以及巡检计划。产品质量监督计划应覆盖所有招标采购批次、覆盖所有供应商、覆盖所有规格型号物资。计划编制可根据批次物资采购数量、种类和签约到货情况,在年度工作方案中形成整体思路统领全局,在季度工作计划中谋划重点工作,在月度工作计划中具体实施。

3.4监造、抽检实施风险应对

国家电网公司与2012年建立商务平台信息系统,编制了电力设备、线路材料的监造、抽检大纲以及作业规范,建立了监造、抽检作业的标准化流程,从计划下达,方案制定,方案审批、计划执行、问题上报等一系列流程进行全面管控,使产品质量监督工作逐步向专业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电力物资企业在使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专项抽检活动,对重点设备实行集中抽检。有能力的情况下,拓展监造范围,使更多的设备纳入到监造范围中来,对设备运行常见问题成因进行统计分析,提出监理与抽检的工作重点,严格监造、抽检计划的编制实施,结合厂家排产进度制定监造、抽检实施细则。开展驻厂监造,对监造组工作质量和监造成效进行全面评价考核,落实项目单位关键点见证责任,严格审查关键点见证人员业务能力,提高驻厂监造质量。

第3篇

当今家电制造企业生产的特点是以离散为主,大部分家电生产已经变成以零部件组装为主要工序的工业流程,零部件成本成为了家电产品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零部件采购的质量也最终决定着家电产品的质量与服务水平,与零部件采购质量管理相关的因素很多,通过筛选,本文选择了企业战略、产品定位、产品设计因素来进行研究。

自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人提出质量管理概念以来,经过不断发展、实践,已经成为了一门独立的科学。20世纪初的美国工程师泰勒总结了工业革命以来的经验,提出了工业管理的理论。1924年,贝尔实验室工程师休哈特提出了将统计学作为工具控制质量。1961年,费根堡姆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概念。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计算机技术进入质量管理领域,方便了数据的处理。一直以来,前人都为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做出了大量的贡献,国外内无数学者一直在不断研究,大家的重点都是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某一环节或几个环节,因为整个体系的构成非常庞大,如R.J.Caddick,B.G.Dale的《The impact of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on the purchasing function:In?uences and implications》,Rong-Ho Lin的《An integrated model for supplier selection under a fuzzy situation》, Marcos Singer,Patricio Donoso,Pedro Traverso的《Quality strategies in supply chain alliances of disposable items》,韩麟的《基于质量空盒子体系的电力设备采购评标方法及应用》,孙震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实施大规模定制的关键质量管理技术研究》,潘玉的《机械制造企业零部件采购的质量管理体系研究》等学术文章,其中都是重点从一两个质量环节入手,从而增强这个质量管理的效率。

二、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企业战略是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属宏观管理范畴,具有指导性、全局性、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风险性六大主要特征。包括:成长型战略、稳定型战略、收缩型战略、并购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如海尔集团的战略,根据起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和产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围绕着差异化经历了三个演变阶段:第一阶段,树立高质量的名牌产品,与其他冰箱企业形成差异化;第二阶段,高速多元化扩张,以“真诚到永远”的优质服务成为中国市场冰箱第一品牌;第三阶段,国际化路线,以“争创世界名牌”独树一帜。再比如格兰仕集团,闻名于世的就是它的微波炉王国产业,企业一直奉行实施的成本领先战略,其发展也是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羽绒服厂转型为相对陌生但成长迅速的微波炉行业;第二阶段,保持微波炉行业的领先和领导地位,占据合理市场份额,开拓多元化市场;第三阶段,开创国际品牌,同时开拓和保持已有的OEM业务,保持市场领导地位。

家电制造企业如何制定适合本企业的战略,首先应识别行业发展机会,当然最理想的是蓝海战略。其次,考虑关键要素与企业核心能力,企业关键要素与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未来的走向与发展。第三,准确的竞争定位,结合理论和实际,保障想匹配的资源。第四,理性分析,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最后,开拓业务的选择,综合评定,重新评估。

三、产品定位

在了解产品定位前,我们必须先了解市场定位,所谓市场定位,即是目标市场定位,是指企业对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者市场的选择,这是一个优先选择的过程;而产品定位,是指企业对用什么样的产品来满足目标消费者或目标消费市场的需求。理论上讲,应该先进行市场定位,然后才进行产品定位。产品定位是对目标市场的选择与企业产品结合的过程,也即是将市场定位企业化、产品化的工作。另外还有一个概念叫做品牌定位,是指企业的产品及其品牌,基于顾客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寻找其独特的个性和良好的形象,从而凝固于消费者心目中,占据一个有价值的位置。

家电产品如何进行产品定位呢,第一,分析己有和竞争对手的产品,这是产品定位的起点。第二,寻找差异性,比较己有和竞争对手的产品,找出各方面差异性,详细列出适合己有家电产品的关键营销因素,包括正面和负面,因为有时候两者可以转化、流动。第三,列出主要目标市场,进行就是所谓的市场定位。第四,找出目标市场的特征,以及它的需求、欲望等。第五,进行产品定位,就是把产品的特征和目标市场的需要、欲望结合一起,满足了就是教准确的产品定位了。

在企业战略指导之下,根据产品定位流程进行产品定位过程之中,必须加入采购质量管理体系内容,简单来说企业需要研究产品的消费人群,就要确定相应的产品质量,因为不同人群对产品质量会有不同要求,对不同层次的产品也会有不同的要求。根据企业战略、产品定位来决定采购质量管理的水平,真正降低企业的无谓成本、提高销售利润,为企业赢得声誉、赢得市场。

四、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是一个带有创造性的综合信息处理过程,通过线条、符号、数字、色彩等形式把产品显现在人们面前。它将人的某种目的或需要转换为一个具体的物理形式或工具的过程,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具体的载体,以美好的形式表达出来。产品设计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经济、技术和文化。产品设计很重要,由于产品设计阶段要全面确定整??产品策略、外观、结构、功能,从而确定整个生产系统的布局,因而,产品设计的意义重大,具有全局的重要意义。

第4篇

回顾以往两届论坛的成功经验,为本次论坛的召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届中国企业采购国际论坛”于2002年5月25日至26日在上海隆重召开,该论坛是我国加入WTO后采购领域的首次国际高层峰会。国际采购与物资管理联盟(IFPMM)主席及主要首脑和来自国内外的官员、采购界的专家学者、知名企业的高层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精彩演讲。

首届论坛所取得的成果和共识在于: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企业采购国际化的形势下,中国更多地了解了世界,世界也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促进了国际现代采购理念、知识和经验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同时,中国企业采购领域通过改革、创新,确实涌现了一批成效显著的成功企业,成为相互学习交流的好典型;通过论坛的交流和座谈,深感我国企业采购现状相对滞后,要在我国经济转型中通过改革、创新,建成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企业采购体制,将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第二届论坛邀请了国际采购联盟欧洲代表、荷兰大企业采购指导组主席、资深专家汉斯布朗斯先生,还邀请了美国通用电气、惠普、戴尔等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我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国际著名管理咨询机构Free MarKets公司、财政部国库司、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的高级主管、专家和政府官员,以及我国一批知名企业联想集团、物美商业集团等高层领导出会并做主题演讲。

第二届论坛讨论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与中国企业采购发展战略”。论坛为中外企业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国内外先进企业采购管理模式与先进经验的平台,并以此为契机,促进了中国企业采购管理水平的提高,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供应链网络体系开辟了新的途径与机遇。

本届论坛的引人之处――三大亮点展示

亮点一:国内业界品牌活动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是中国第一家物流与采购行业社团组织,是国际采购与物资管理联盟(IFPMM,全球公认的最权威的从事采购与供应管理研究、教育培训、咨询的国际性组织)在中国的唯一代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直属国务院,专门从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问题的政策研究和咨询的机构。本届论坛是连续第三年由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共同主办,国际采购与物资管理联盟鼎力支持,三方合力打造的精品论坛,在采购业界具有权威性和影响力。

亮点二:公共采购集体亮相

论坛首次将军队采购作为一个专门话题,邀请中国人民总后勤部军需物资油料部的有关领导和各大军区、军兵种军需物油部有关负责人出席,共同探讨军队采购体系、模式和流程的设计,展现军队采购的市场空间;财政部、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和国内各主要省、市政府采购中心(办公室)的负责人也应邀出席,共同探讨政府采购的实施方略,沟通政府采购的相关信息;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的采购官员也出席论坛,介绍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采购的规则、程序,提供进入国际采购体系的商业机会。

亮点三:采购供应洽谈专场

第5篇

1.1原来的物资供应中心组织结构

在2012年以前,贵阳供电局的物资部门为物资供应中心,是科级车间,按工作分工分为3个班组,计划采购班、保管班、综合班。计划采购班负责全局所有各类所需物资的采购工作,包括签订合同、催运催交、支付货款、供应商管理、工程结算及所有环节中的协调工作;保管班负责物资保管、物资出入库管理和人库检验等工作;综合班负责生产外的其他工作管理。这样的工作分工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越来越体现出其不足的一面,工作重心过于集中、工作权重过于偏移、个别班组工作任务过重、其他班组重视不够等等问题不断涌现。

1.2 目前责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组织机构

2012年贵阳供电局将原来的物资供应中心更名为物流服务中心,升级为处级部门,成立了四个科室:计划采购科、履约品控科、物流配送科、综合科,并将整个物资管理工作划分到了4个科室,每个科室都有负责相关的物资管理工作,不再是一个科室全权负责到底,新的分工带来了新的面貌D.

1.3 贵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职责

地市级供电局的物资部门,是本单位物资管理的归口职能部门和物流服务部门,其中计划采购科的职能是:

(1) 对一、二级物资,负责配合实施物资集中采购工作计划;负责本单位物资需求预测计划的管理、上报以及需求计划的汇总、组织审查和上报工作;负责审核县区级供电企业报送的物资需求计划和资金计划,汇总并上报;负责实施本单位和所属县区级供电企业物资利库需求计划的调拨工作;负责制定本单位物资采购资金计划,并上报;负责统计、分析物资采购供应信息;负责签订合同及完成审定流程后交与履约品控科。

(2) 非一、二级物资,单项物资金额在5万元及以上的负责物资合同和履约管理,货款支付;负责实施本单位和所属县区级供电企业物资利库的调拨工作;负责物资品质控制和监造管理以及配合公司有关抽检、监造工作。单项物资金额在5万元以下的负责参照省公司零星采购管理办法执行。

1.4 省公司对贵阳供电局需求计划管理的要求

贵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计划采购科的需求计划管理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办法执行。

(1) 遵循“加强预测、提前介人、分级管理、准确需求”的原则。

(2) 物资分为项目物资(包括基建工程、大修技改工程)与非项目物资(包括备品备件、应急物资、低值易耗品、工器具、应急物资等)两大类。

(3) 项目物资:采取及时管理办法(JIT),按照把握项目进度流程管理,以零库存、实现供应链战略综合效益最大为目的,订货要求准确需求和准确采购’采取供应商直送为主,干线运输的配送策略。

(4) 非项目物资:采取材料需求计划(MRP),按照净需求计算流程管理,要求保持一定库存,定额配置、动态补充,追求效率优先原则,采取自取、物资部门或第三方物流配送,配置急救包和应急配送等策略。

(5) 物资需求计划管理是指对物资需求计划的预测、编制、审批、执行、检查等全过程的管理,具体执行《贵州电网公司物资计划管理实施细则》。

1.5 省公司对责阳供电局物资采购管理的要求贵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计划采购科的物资采购管理严格按照省公司管理办法执行。

(1) 各级采购活动,须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相关规章制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2) 局物资实行集中统一采购和分级管理,执行贵州电网公司统一的采购策略、采购标准、工作流程、采购平台管理,提高设备质量和采购工作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南方电网公司一级采购目录及贵州电网公司二级采购目录以外的物资,由贵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计划采购科负责依据贵阳供电局招标中心下达的中标结果组织采购。

(3) 基于不同的物资需求特性制订不同的采购方案。

2.工作取得的成效及亮点

2.1重组机构、专业分工、强化管理

全新的分工,强调了需求计划管理的重要性,让计划采购科从繁冗的低水平具体事务和日复一日的简单操作中解脱出来,调整工作重心,强化过去忽视了的管理控制,能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研究物资需求规律和供应市场形势,改变原来对供应商缺乏深人了解及对合同执行过程缺乏有力控制等方面的力不从心,即强化了需求分析、市场研究、供应商关系管理和过程控制等专业化管理职能;二是打破了物资采购的核心权力过分集中于一个科室(岗位),改变了采购工作质量和水平完全依赖于个体觉悟和能力高低的状况。

2.2改变工作重心,加强需求管理

贵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计划采购科改变工作重心,加强需求管理,努力配合网公司和省公司的集中统一采购工作。通过对需求计划的加强管理,截至2013年低,贵阳供电局需求计划准确率已达到99%,离需求计划准确率100%的目标值不远,但仍有一段距离,需进一步提高需求计划申报准确率。

2.3 构建集中统一的采购管理体制

随着网公司、省公司的集中统一采购体制的不断实施和完善,体现出了集中统一采购的优越性,在实施的过程中,能有效的缩减供应商数量,供应商的保供能力明显增强,为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贵阳供电局在对局自主采购的这类物资也实行了集中统一采购管理体制和分级管理,同样体现出了集中统一采购的优越性,提髙了贵阳供电局对供应商的管理。

3.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思路

(1) 贵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计划采购科的全体科员要统一思想,接受先进理念,摈弃传统观念,改变工作重心,努力在《贵阳供电局管理提升活动实施方案》的“工作实施阶段”要求的时间里学习、理解、接受这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在不断的实践中推进、优化、创新这些先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快速使贵阳供电局的采购管理工作由业务操作型向管理控制型转变。

(2) 贵阳供电局物流服务中心计划采购科现在的重点工作是管理控制,工作的重心是物资需求计划管理,而不再是采购,主要是物资需求研究,供应市场分析,是对物资需求计划的管理控制,这些方面在过去是被严重忽视的薄弱环节。

第6篇

1.违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政府采购必须坚持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并且通用类项目应当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现实中,有些单位一味强调特殊性,有些采用改变项目名称等手段,想方设法规避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一些部门游离于监管部门的控制而自行采购或变相自行采购,既违反了《政府采购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影响了“制度效益”的实现,也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和本应达到的社会经济效果。

2.机构缺乏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的政府采购机构组织开标、评标却无监督人员监标;有的机构把自身经济收益放在第一位,对采购程序等有关规定能松则松、能宽则宽;有的采购机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把关意识,对有可能发生的违法违规现象,放任自流。

3.照顾人情关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采购人在采购文件中设定特别参数,倾向性十分明显,变相指定中标人,有的采购人与供应商私下通谋,采取种种方式规避法律,帮助陪标、窜标和围标;有的采购人代表在参与综合评审活动中,不讲原则,故意照顾人情关系,导致评标结果不公平。

4.个别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政府采购的一个亮点就是引入专家评审机制。评审专家的工作质量不仅关系到整个采购过程的合法性,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项目质量和价格的先进合理公平公正。有的评审专家对项目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不熟悉,无法合理评价投标文件;有的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匆匆完成评标,评标质量不能令人信服;有的专家不能坚持独立评审,过分迁就采购人和采购机构的意见;有的专家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不熟悉,对评标程序、评标内容、评审规则缺乏了解,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裁量;有的专家利用自己的身份,主动与采购人和供应商联系,为采购人“包装”替供应商“代言”,直接影响了公平、公正原则。

5.对供应商质疑投诉处理不当。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深入推进,供应商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质疑和投诉不断出现。有的政府采购机构和采购人对供应商质疑消极应对,敷衍塞责;有的屡找借口,推托责任;有的置之不理,将矛盾上交。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采购管理者及参与人在审批、组织和评审政府采购项目时,把关不严、执法不力、利益驱动、责任意识淡漠。

6.政府采购欠缺节制意识。采购人缺乏控制成本的动机,也没有机制对采购效益做出规范化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参与监督的意识很强,不仅有监督政府行使权力的法律保障,更关键的是这种监督得以贯彻的直接后果促成了政府的自我节制意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政府采购节制意识的提高,采购行为的公开、公正、透明,只有在尊重社会公众的正当合法权益、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实。

二、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与完善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异议、申诉和救济机制,健全政府采购管理模式。从国际立法来看,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质疑、申诉和救济机制,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采购制度有效运行和实现政府采购目标的重要保证。应允许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通过磋商、仲裁、司法或行政等手段维权,保证采购实体、供货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同时,制定出台有关分散采购管理办法、部门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办法、供应商质疑处理办法、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法等,最大限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权力寻租。

2.重视采购目录和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目录确定了政府采购实施的项目范围,是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所在,是政府采购审批管理和操作执行的依据,直接影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拟定政府采购目录时要广泛征求政府采购参与人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智慧,科学划分通用项目与专用项目的内容,合理确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货物服务项目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充分体现出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人为因素。同时,要推行采购方式审批责任追究制,不断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行为。

3.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管。集中采购机构要依法采购、注重规则,其它采购机构要合法经营、诚信服务。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要从工作业绩、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进行量化评价。从现代政府采购团队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诚信原则,使服务变成品牌,变成展示政府采购形象的载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为加快财政支出改革服务。

4.强化对评审专家的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一是要把好“入门关”,既要大胆引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又要慎之又慎,努力在政府采购专家的引进机制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引进与需求一致,道德审查与专业审查并重,破格与资格并举,特别要重视对专家实践经验的审查。二是要把好“监督关”,要制定科学严格的专家评审工作制度、专家评审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和诚信制度,把专家的评审行为置于各方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专家清正廉洁和客观公正的思想意识。三是要把好“审验关”,要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充分利用对专家资格核验复审的时机,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水平、执业能力、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起评审专家的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5.加强采购队伍建设,提高采购从业人员的采购执行能力。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将政府采购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体现效率和效益的阳光工程。所有政府采购管理者和参与人,应注重公正道义素养、专业权威素养、信息吸纳素养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配合意识、自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6.重视监督检查。强化职能监督、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有效监督的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培育纳税人的权利意识,使纳税人积极监督政府采购行为。来自纳税人的监督针对性强、效率高,能有效节约政府组织监督的制度成本,也是实现政府采购经济目标和效益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徐焕东.政府采购——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契机[J].中国政府采购,2002.

[2]杨灿明,李景友.政府采购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

1、在项目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抓住施工进度和质量安全要点,同步做好经营分包结算和向甲方申报审批工作,目前xxx工程主体竣工验收结束并已于5月1日交付甲方使用。企业总部、地库主体完工、农业交流中心、金融结算中心三层完工目前满足进度计划要求。同甲方工程量申报审批工作完成至5月份,6月份工程量申报正在审核中,内部结算同步进行,甲方工程进度款付到5月份。项目部积极同甲方协调审批工作,甲方已进入如付款审批流程中。农民工实名制工作至11月已百分百覆盖,农民工工资通过实名制平台发放90%,10%余款待甲方支付工程款打款至农民工账户后发放。

2、经营方面,截至目前已完成5个劳务分包、45个专业分包的招采工作、已签订分包合同17份,即将签订的分包合同4份、与工程施工进度同步。项目部于9月底接到**公司下达的完成4亿元产值指标,截止4月至11月底,项目部上报公司累计完成产值3.85亿元。7月份预计完成产值1.15亿元。经营采购部每半月组织召开产值及收款情况专题会,确保影响产值完成的因素及时消除,清欠工作时刻进行;同时每月组织召开经营活动分析会,针对产值、回款、成本、风险等情况及时分析并制定相应方案。

3、物资采购管理,项目物资采购招标28次,签订采购合同40份,采购合同总金额1.47亿元,设备租赁招标3次,签订采购合同3份,设备租赁合同总金额75万元,周转材料租赁招标2次,签订周转材料租赁合同2份,周转材料租赁合同总金额1692万元,项目33次招标全部为集采平台线上公开招标,且中标价格均低于采购控制价,材料采购、设备租赁及周转材料租赁中标单价均在项目成本测算可控范围之内。

通过学习“内参”后项目今后要做到:

一、要强化项目经营管理思想认识,要有规矩意识,经营管理系统要强化穿透和督导作用发挥,加强内控制度的有效宣贯,提高项目经营管理内、外部有效沟通能力和风险管理意识,提升项目经营管理能力。

二、要编制好项目各种施工方案、应急预案、材料采购计划,坚持“量入为出、无资金不采购”的物资基本规矩,加强风险防范,管控意识。

第8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财政支出问题对策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政府广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产物,其实质在于把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年均资金节约率达到10%以上,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撑点,但是在收到良好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规范和完善。

一、政府采购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政府采购必须坚持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并且通用类项目应当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现实中,有些单位一味强调特殊性,有些采用改变项目名称等手段,想方设法规避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一些部门游离于监管部门的控制而自行采购或变相自行采购,既违反了《政府采购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影响了“制度效益”的实现,也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和本应达到的社会经济效果。

2.机构缺乏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的政府采购机构组织开标、评标却无监督人员监标;有的机构把自身经济收益放在第一位,对采购程序等有关规定能松则松、能宽则宽;有的采购机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把关意识,对有可能发生的违法违规现象,放任自流。

3.照顾人情关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采购人在采购文件中设定特别参数,倾向性十分明显,变相指定中标人,有的采购人与供应商私下通谋,采取种种方式规避法律,帮助陪标、窜标和围标;有的采购人代表在参与综合评审活动中,不讲原则,故意照顾人情关系,导致评标结果不公平。

4.个别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政府采购的一个亮点就是引入专家评审机制。评审专家的工作质量不仅关系到整个采购过程的合法性,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项目质量和价格的先进合理公平公正。有的评审专家对项目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不熟悉,无法合理评价投标文件;有的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匆匆完成评标,评标质量不能令人信服;有的专家不能坚持独立评审,过分迁就采购人和采购机构的意见;有的专家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不熟悉,对评标程序、评标内容、评审规则缺乏了解,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裁量;有的专家利用自己的身份,主动与采购人和供应商联系,为采购人“包装”替供应商“代言”,直接影响了公平、公正原则。

5.对供应商质疑投诉处理不当。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深入推进,供应商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质疑和投诉不断出现。有的政府采购机构和采购人对供应商质疑消极应对,敷衍塞责;有的屡找借口,推托责任;有的置之不理,将矛盾上交。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采购管理者及参与人在审批、组织和评审政府采购项目时,把关不严、执法不力、利益驱动、责任意识淡漠。

6.政府采购欠缺节制意识。采购人缺乏控制成本的动机,也没有机制对采购效益做出规范化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参与监督的意识很强,不仅有监督政府行使权力的法律保障,更关键的是这种监督得以贯彻的直接后果促成了政府的自我节制意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政府采购节制意识的提高,采购行为的公开、公正、透明,只有在尊重社会公众的正当合法权益、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实。

二、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与完善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异议、申诉和救济机制,健全政府采购管理模式。从国际立法来看,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质疑、申诉和救济机制,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采购制度有效运行和实现政府采购目标的重要保证。应允许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通过磋商、仲裁、司法或行政等手段维权,保证采购实体、供货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同时,制定出台有关分散采购管理办法、部门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办法、供应商质疑处理办法、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法等,最大限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权力寻租。

2.重视采购目录和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目录确定了政府采购实施的项目范围,是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所在,是政府采购审批管理和操作执行的依据,直接影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拟定政府采购目录时要广泛征求政府采购参与人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智慧,科学划分通用项目与专用项目的内容,合理确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货物服务项目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充分体现出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人为因素。同时,要推行采购方式审批责任追究制,不断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行为。

3.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管。集中采购机构要依法采购、注重规则,其它采购机构要合法经营、诚信服务。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要从工作业绩、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进行量化评价。从现代政府采购团队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诚信原则,使服务变成品牌,变成展示政府采购形象的载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为加快财政支出改革服务。

4.强化对评审专家的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一是要把好“入门关”,既要大胆引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又要慎之又慎,努力在政府采购专家的引进机制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引进与需求一致,道德审查与专业审查并重,破格与资格并举,特别要重视对专家实践经验的审查。二是要把好“监督关”,要制定科学严格的专家评审工作制度、专家评审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和诚信制度,把专家的评审行为置于各方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专家清正廉洁和客观公正的思想意识。三是要把好“审验关”,要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充分利用对专家资格核验复审的时机,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水平、执业能力、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起评审专家的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5.加强采购队伍建设,提高采购从业人员的采购执行能力。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将政府采购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体现效率和效益的阳光工程。所有政府采购管理者和参与人,应注重公正道义素养、专业权威素养、信息吸纳素养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配合意识、自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6.重视监督检查。强化职能监督、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有效监督的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培育纳税人的权利意识,使纳税人积极监督政府采购行为。来自纳税人的监督针对性强、效率高,能有效节约政府组织监督的制度成本,也是实现政府采购经济目标和效益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政府采购 财政支出 问题 对策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政府广泛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的产物,其实质在于把市场竞争机制和财政支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实行政府采购以来,发展十分迅速(如表1所示),年均资金节约率达到10%以上,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支撑点,但是在收到良好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亟待规范和完善。

一、政府采购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违规审批现象时有发生。政府采购必须坚持以公开招标采购方式为主,并且通用类项目应当委托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组织实施。现实中,有些单位一味强调特殊性,有些采用改变项目名称等手段,想方设法规避公开招标和集中采购,一些部门游离于监管部门的控制而自行采购或变相自行采购,既违反了《政府采购法》及其他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规定,影响了“制度效益”的实现,也损害了政府采购的公信力和本应达到的社会经济效果。

2.机构缺乏内部监督制约机制。有的政府采购机构组织开标、评标却无监督人员监标;有的机构把自身经济收益放在第一位,对采购程序等有关规定能松则松、能宽则宽;有的采购机构缺乏应有的责任心和把关意识,对有可能发生的违法违规现象,放任自流。

3.照顾人情关系的现象屡见不鲜。有的采购人在采购文件中设定特别参数,倾向性十分明显,变相指定中标人,有的采购人与供应商私下通谋,采取种种方式规避法律,帮助陪标、窜标和围标;有的采购人代表在参与综合评审活动中,不讲原则,故意照顾人情关系,导致评标结果不公平。

4.个别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政府采购的一个亮点就是引入专家评审机制。评审专家的工作质量不仅关系到整个采购过程的合法性,也关系到整个采购项目质量和价格的先进合理公平公正。有的评审专家对项目的技术要求等方面的内容不熟悉,无法合理评价投标文件;有的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匆匆完成评标,评标质量不能令人信服;有的专家不能坚持独立评审,过分迁就采购人和采购机构的意见;有的专家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方针政策不熟悉,对评标程序、评标内容、评审规则缺乏了解,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裁量;有的专家利用自己的身份,主动与采购人和供应商联系,为采购人“包装”替供应商“代言”,直接影响了公平、公正原则。

5.对供应商质疑投诉处理不当。随着政府采购制度的深入推进,供应商的维权意识普遍提高,质疑和投诉不断出现。有的政府采购机构和采购人对供应商质疑消极应对,敷衍塞责;有的屡找借口,推托责任;有的置之不理,将矛盾上交。导致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采购管理者及参与人在审批、组织和评审政府采购项目时,把关不严、执法不力、利益驱动、责任意识淡漠。

6.政府采购欠缺节制意识。采购人缺乏控制成本的动机,也没有机制对采购效益做出规范化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参与监督的意识很强,不仅有监督政府行使权力的法律保障,更关键的是这种监督得以贯彻的直接后果促成了政府的自我节制意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政府采购节制意识的提高,采购行为的公开、公正、透明,只有在尊重社会公众的正当合法权益、广泛接受社会公众监督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成为一种真实。

二、政府采购行为的规范与完善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立法,建立有效的异议、申诉和救济机制,健全政府采购管理模式。从国际立法来看,建立健全完备有效的质疑、申诉和救济机制,是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政府采购制度有效运行和实现政府采购目标的重要保证。应允许政府采购合同的双方当事人通过磋商、仲裁、司法或行政等手段维权,保证采购实体、供货商、承包商或服务提供者的正当权益。同时,制定出台有关分散采购管理办法、部门集中采购管理办法、政府采购机构监督考核办法、供应商质疑处理办法、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办法等,最大限度规范政府采购行为,尽可能地减少权力寻租。

2.重视采购目录和采购方式。政府采购目录确定了政府采购实施的项目范围,是执行政府采购制度的关键所在,是政府采购审批管理和操作执行的依据,直接影响政府采购制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因此在拟定政府采购目录时要广泛征求政府采购参与人的意见,凝聚大家的智慧,科学划分通用项目与专用项目的内容,合理确定政府采购限额标准和货物服务项目公开招标数额标准,充分体现出政府采购的公正性、公开性和公平性,最大限度地消除政府采购活动中的人为因素。同时,要推行采购方式审批责任追究制,不断规范财政部门的审批行为。

3.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管。集中采购机构要依法采购、注重规则,其它采购机构要合法经营、诚信服务。严格对政府采购机构的监督考核,要从工作业绩、制度建设、人员素质等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方面进行量化评价。从现代政府采购团队文化建设的角度,结合诚信原则,使服务变成品牌,变成展示政府采购形象的载体,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为加快财政支出改革服务。

4.强化对评审专家的管理,加强人力资源建设。一是要把好“入门关”,既要大胆引进品德高尚、有真才实学的专业人才,又要慎之又慎,努力在政府采购专家的引进机制上下功夫,力争做到引进与需求一致,道德审查与专业审查并重,破格与资格并举,特别要重视对专家实践经验的审查。二是要把好“监督关”,要制定科学严格的专家评审工作制度、专家评审工作信息反馈制度和诚信制度,把专家的评审行为置于各方的监督之下,不断提高专家清正廉洁和客观公正的思想意识。三是要把好“审验关”,要制定监督考核办法,充分利用对专家资格核验复审的时机,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水平、执业能力、遵纪守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建立起评审专家的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体制和机制。

5.加强采购队伍建设,提高采购从业人员的采购执行能力。实现政府采购人员的专业化,将政府采购队伍建设纳入制度化轨道,确保政府采购活动的正常开展,使政府采购工作真正成为体现效率和效益的阳光工程。所有政府采购管理者和参与人,应注重公正道义素养、专业权威素养、信息吸纳素养和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服务意识、配合意识、自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6.重视监督检查。强化职能监督、重视社会监督,建立健全内外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切实发挥有效监督的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培育纳税人的权利意识,使纳税人积极监督政府采购行为。来自纳税人的监督针对性强、效率高,能有效节约政府组织监督的制度成本,也是实现政府采购经济目标和效益目标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