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2 09:06: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商业银行发展的建议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摘要】我国金融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金融脱媒日益明显,商业银行传统的经营模式难以满足客户日益多元化的需求。公司业务投行化是发展的大趋势,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服务升级、业务转型等途径,才能谋取生存和发展之道。然而目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尚存在诸多问题,与投行化趋势不适应。本文对存在问题进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的转型路径,以期更好地促进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体制 银行公司业务 投资银行业务
我国商业银行“十三五”期间的机遇和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将考验银行业的跨境金融服务能力和跨境风险管控能力;二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后,既为商业银行产业信贷投向、客户结构和业务结构的调整以及盘活存量提供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风险管控难度将加大;三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商业银行形成了一定的冲击,也迫使商业银行更加发力互联网金融;四是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既有利于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和加快金融创新,同时也会对商业银行的盈利和风险管理能力带来不小的挑战。本文以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面对的客观环境为切入点,在客观分析投资银行业务现状,进而提出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与建议。
一、市场环境倒逼公司业务投行化
(一)利率市场化导致利差收窄
投行思维可实现由传统竞争向解决方案竞争转变,从而降低利差依赖。商业银行对优质客户的传统竞争手段包括价格竞争、关系竞争、担保方式竞争、额度竞争等。但随着利率市场化和竞争主体增加,传统竞争模式受到了极大挑战。
各经济体利率市场化加速实现时,几乎都伴随着银行危机。美国因全面放开利率管制,大量中小银行破产倒闭;中国台湾银行业则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整体亏损了三年。中国银行业在应对利率市场化冲击时,普遍做法是由“信用中介”转型为“服务中介”,通过投行思维,调整收入结构,降低利差依赖度。
(二)金融脱媒加剧
客户需求呈现多元化,但大部分创新均围绕银行开展,商业银行仍可利用资金和渠道优势,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金融创新。从长远来看,金融脱媒是必然趋势,但信托、资产管理等“影子银行”的创新大部分仍围绕银行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客户和资金还是主要来自于银行。在此趋势下,银行不进则退,要么以投行思维主动参与甚至主导金融创新,要么逐步被边缘化。
(三)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型发展
自从2008年金融危机后,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拨备率和流动性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此外,我监管部门同时使用存贷比、授信集中度和信贷规模等多重指标约束传统信贷的扩张。投行思维下,银行可以利用信托、资产管理、租赁等渠道,合理缓释监管约束,实现资源节约、派生收益稳定的高效率发展。
二、拓展投资银行业务发展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纷纷进行金融创新改革,投行业务发展如火如茶,但也面临诸多问题。
(一)投行业务经营理念有待完善
投行业务与传统公司业务在业务模式上的显著差异决定了经营理念的不同,主要体现在经营市场化、参与主体多元化、创新化驱动,风控复杂化、管理更加扁平化。传统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开展过程中依然保留着开展传统业务的惯性思维,产品多数还是习惯定制标准化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客户的个性化的金融需求,虽然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不断的涌现,但是从市场发展的情况来看,商业银行产品创新趋同的多、模仿的多、形成品牌的少,在业务操作模式上效率上,无法与证券公司和信托公司进行竞争,较大程度上影响新产品服务和占有市场的效率。另外这与我国政策对商业银行限制有关,银行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政策相对严格。
(二)系统内外合作不足、投行业务信息化支撑不足
与内外部中介的合作存在临时性、个案化的特点,需与各类中介在各类业务上建立相对固化、运行顺畅的行司联动渠道,丰富业务种类,延伸合作半径,降低渠道成本。
互联网金融现已成为金融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信息化是实现规范化和系统化高效发展的必要条件。投行日常管理、收益测算、数据分析、风险监控尚未建立完备的电子化体系,仅为手工统计,既耗费了宝贵的人力资源,更无法满足数据共享、数据挖掘等精细化管理需求。
(三)专业人才不足和创新机制匾乏
投资银行业务涉及金融、财务、法律等众多专业知识,是一项高度专业化的金融中介服务,要求有一支精通业务知识,并具备一定从业经验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队伍作为业务的支撑。目前,商业银行缺乏专业的投行业务人才储备,在一定程度上对其投资银行业务的发展造成影响。国际先进银行对投行业务多采用事业部模式,实行单独的业务拓展、绩效考核、资源配置、人才储备等政策,能充分发挥各层级的积极性。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结构与开展投行业务所要求的能力较不匹配。同时,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行业务时间较短,经验较少,并没有建立完善的投行业务人才培养机制。
(四)投资银行运作周期长,收益不稳定
与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相比,投资银行业务实现收益一般都需要较长的周期,客户资源也更需要通过长时间的积累来获得,而且相较传统商业银行业务,投行业务更容易受到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个性化较强。
三、公司业务投行化转型建议
商业银行公司业务投行化,并非仅是大力发展投行业务,而是秉承投行思维,以客户为中心,加强传统业务与创新投行产品的联动,综合运用银行、信托、租赁、资管等金融媒介,以及贷款、投资、理财等资金渠道,在合理缓释资本和信贷规模等约束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的经营模式。根据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出以下方面发展建议:
(一)转变经营思维
一是形成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经营思维,强化“资产管理中介”和“融资顾问中介”职能,以投行思维升级业务模式,统筹传统业务与投行业务联动,将“提供综合解决方案”确立为新的竞争手段,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二是健全跨部门联动与协调机制,从全行利益出发,形成合力,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发挥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是建设高效、动态、契合市场的投行风险体系、运作流程、考核激励、机构团队等配套政策,为公司业务投行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
(二)交易模式创新
新的交易模式能大幅领跑市场,如能抓住有效时间窗口则回报较高。这要求商业银行的对监管政策要有深厚研究能力、对经济形势要有准确的预判,适用于大型银行。以往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采用银行――信托合作模式,现在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银行――证券合作、银行――基金合作的模式渐渐增多,新模式下的产品线更丰富,更重要的是后加入市场的券商和基金公司要求的渠道成本会更低。
(三)现有产品的精细化
面对激烈的竞争,商业银行应充分发掘客户资源,对其进行细分,并通过投资策略以及产品设计方面的精细化,来满足其投融资需求。
一是对接Y本市场、积极为股权投融资提供服务。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股权投融资在社会融资结构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应围绕资本市场运作加快创新投行产品,丰富投行服务手段,积极支持和参与政府和企业主导的股权投融资活动。二是以新型债券、银团、资产证券化、并购融资与理财融资为创新重点,加强国家战略及市场热点研究,如“一路一带、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从投行业务层面积极寻找目标市场。
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形成不可复制的核心竞争力,树立自己的特色品牌。如区域内客户基础较好,可以做大银行承兑汇票等风险较低、技术要求不高的传统业务规模,并通过理财产品来消化规模,形成可观的流量收益。在信贷规模紧张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客户的资金运用规律,在授信方案制定时,预先安排多种授信产品。
(四)加快投行化信息系统建设
首先,通过投行化信息系统实现客户信息与经营数据的共享与大数据分析,满足精细化管理需要;其次,用系统实现业务流程的规范操作,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最后,用系统实现风险管理的自动化,通过系统实现操作流程的固化和对风险因素的范围控制,使风险管理能从业务端介入,改变风险管理滞后的局面。
综上所述,投行业务在国外产生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已相对发展成熟,而在我国,投行业务目前还属于新兴产业,投行业务的开展还有待进一步拓展深化。因此现阶段对于我国商业银行投行业务发展历程、现状以及如何把握未来我国投行业务发展方向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国商业银行需要顺应发展趋势,积极锐意进取,奋勇改革,通过转型求突破。同时,通过转型建立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张士平.对中国国有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路径选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关键词:商业银行 表外业务 金融业
当前,表外业务已经从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一跃成为商业银行的三大主导业务之一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起步较晚,发展步伐较缓慢,因此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概述
(一)表外业务的概念
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附注中,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它依靠商业银行的信誉,通过付出一定的人力、物力、工具和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来收取手续费和佣金,以改变当期损益和运营成本,提高资产报酬水平。
表外业务的特点包括:提供服务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有资金;发展迅速,操作灵活方便;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金融杠杆高,风险大。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意义
1、表外业务为我国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的利率变动频繁,存贷利差缩小,使得商业银行的传统获利空间越来越小。而发展表外业务可以增加商业银行收益,提高资产报酬率,还有大量的佣金和手续费收入。
2、表外业务可以优化银行资源配置,拓宽业务领域。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不但把业务范围从传统的资产业务扩展到表外业务,也把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发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同时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等各类资源的合理配置整合。
二、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表外业务产品覆盖面窄。我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品种虽然在近几年有所增加,但主要还是集中在结算、汇兑、信用卡、收付等风险较低的中间业务上,咨询、基金业务占比极低,远没有达到表外业务全面发展的局面。
(二)表外业务定价收费不合理。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都是采用市场跟进型定价,随意性较大,价格变动只是为了满足市场占有率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普遍缺乏科学的定价理念,缺乏对定价策略的思考和研究,各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收费经常会出现价格战的情况。
(三)表外业务的创新能力不足。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开发权属于各总行,各分行基本没有表外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权力。对于开发的新产品也是拿来主义,很少有从本土市场需求中诞生的真正意义上的新产品。
(四)表外业务缺乏专业人才。表外业务种类多,服务面宽,内容复杂,对从事该业务的人员要求很高。而我国目前缺乏同时具备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知识修养,熟悉市场,了解各种法律法规的综合性人才和懂技术、熟业务、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五)表外业务法规制度不健全。随着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我国目前的相关法律的条款已明显过少,关于表外业务的收费权限、收费标准等没有统一规定,造成了实际操作中的不规范。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拓宽表外业务经营领域。我国商业银行应广泛涉足投资银行、保险、证券经纪、信托和基金等知识密集型业务领域,使盈利结构多元化,提高非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摆脱对利差的依赖。
(二)规范表外业务的定价收费制度。当前我国还没有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各项收费的具体实施标准,因此新业务收费应当符合当前已有的金融法律法规,同时应当积极主动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让消费者可以明明白白消费。
(三)加快表外业务的金融创新。商业银行要增强表外业务产品创新的主动性,走研发、引进和组合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在研发方面,要紧贴市场,锁定客户群,有针对性地研发并注重售后评价,防止出现产品与需求脱节的现象;在引进方面,应将国际金融市场非常成熟的表外业务产品及高科技信息与技术引进,节省成本,少走弯路;对目前已开办的产品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组合改进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产品。在不断创新产品和加强服务的同时,树立商业银行的品牌形象。
(四)加大表外业务人才的培养力度。首先可以从现有人员中选拔精通业务、善于钻研的人才,安排到表外业务岗位上,对他们进行表外业务方面较高层次的知识培训,为表外业务的拓展奠定基础。其次可以面向社会、高等院校、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等,引进、培养熟悉金融市场业务、善于捕捉市场信息、把握金融创新最新进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再次要加强员工培训,建立学习性组织。鼓励员工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律师、证券咨询人员和基金托管人员等各种执业考试,培养专门人才,充实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方面的人才。
(五)完善表外业务规章制度的建设。我们必须在健全法律体系的基础上,尽快制订有关表外业务的法规和规章,以完善金融法规体系,规范金融业发展,降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风险,从而更加促进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星.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探究[J].华北金融,2011;6
[2]王艺科.浅论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现状及成因[J].时代金融,2010;4
[3]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9
[4]谢启标.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参考,2006;60
关键词:商业银行;财政业务;机遇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8-0075-02
一、引言
在金融形势动荡、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宏观经济环境下,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增速下降,资本市场持续低迷,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2008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出将在2009年经济、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财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五个方面:一是深化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规范非税收人管理;三是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理顺财力与事权关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实现从“保工资、保运转”向“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转变;四是创新财政管理方式,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推进“乡财县管”财政管理方式改革;五是逐步建立完整的预算体系,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编工作,加快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家宏观财政政策调整的分析,预测财政业务市场、财政客户对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可能发生的变化,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二、财政政策变化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机遇
2009年财税改革内容中有三条与商业银行的业务关系密切相联。一是行政事业性收费逐步被规范。非税收入管理进一步加强,各地方非税收入改革的力度和广度还会进一步加大,2009年非税收入将面临较大发展机遇;二是转移支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中央将继续扩大财力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弥补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财力不足的状况;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的管理与控制,加快推进转移支付资金国库集中支付的改革步伐。三是县级财政实力进一步加强。“省直管县”和“乡财县管”的模式通过在部分地区试点,财政部门已取得了相应的经验。从2009年财政改革的方向看,这两个改革的力度都会进一步加大,基层财政,特别是县级财政的实力将进一步增强。根据今年财税改革的重点分析,在非税收入收缴业务、转移支付业务和县级财政客户这三方面,商业银行拓展财政业务将有较大作为和突破。
根据对宏观财政政策变化的理解和对2009年财政收支的重点要求分析,总体来看,2009年以财政资金为龙头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国民经济将会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有效的刺激国民经济发展,对于商业银行财政业务乃至各项业务的发展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机遇。此次出台的积极财政政策在资金投放力度、投放模式和投放方向的变化,带来了资源重新配置的机会和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空间。
1,从投放力度上看。目前中央明确提出的是两年内拉动4万亿投资,其中中央投资1.18万亿,这种投资规模是从未有过的。按以往年度的财政投资力度和近年来投资正常增长速度估计,正常情况下2009、2010年两年政府的投资规模大概在3-3.2万亿间,4万亿的数字已经超出一般预期20%-25%,可以说,2009年以政府为主导的投资力度是空前的。以海南省为例,截至2009年3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下达海南省2009年部分新增中央投资15.21亿元(占计划总额18.92亿元的80.4%),这对海南省来说,投资规模是空前的。
2,从投放模式上看。一方面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政府借助企业、个人投资的力度在增加。4万亿项目完全依靠财政独家承担难以实现。所以各级政府都在呼吁包括企业与个人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投资。另一方面政府在此次积极财政政策推出项目的决定权上也与以往不同。此次国家首批安排的1000亿元投资,除了大中型项目由发改委审批外,地方项目改由中央切块到省级财政部门,由省发改委会同财政、行业管理部门安排到具体项目。地方财政部门参与政府投资管理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审批权下放使省级财政部门在各类地方中小型投资项目中的地位更为重要。
3,从投放领域上看。政府对民生领域的投资力度加强,在中央财政2009年新增的1000亿投资中,超过350亿元的投资用于保障性安居、农村民生改善及医疗教育等民生工程,占全部新增投资的30%以上,直接涉农资金接近200亿元。
结合以上几方面看,2009年政府业务板块在积极财政政策指引下,显现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作用,积极捕捉业务合作机会,并为其他部门的业务搭建发展的平台。
(二)商业银行开展财政业务面临的挑战
I_中间业务收入受到影响。此次积极财政政策中的减税力度很大,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同时由于取消利息税等项目,使得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受到直接影响。同时,在地方财政可支配收入受到影响的情况下,面对财政客户中间业务收入的议价空间进一步受到压缩。
2,负债业务难度加大。在减收增支的背景下,财政的平衡压力进一步增加,沉淀在银行的资金将被更快的投入使用。同时,按照政策要求,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支付通过零余额账户,收入通过非税,使得资金沉淀减少。特别是在各家商业银行提出“存款立行”后,同业对于财政客户的竞争将会更为激烈。
3,不确定性因素。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也存在政策、制度的不确定性,例如4万亿中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的比例如何分配、配套投资来源、政府融资手段等问题都有待明确。
三、商业银行发展财政业务的对策建议
(一)一条基本原则
一条基本原则是坚持大财政视点,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合力,突出财政业务平台作用。随着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财政资金将会更为高效透明的运转,滞留在商业银行存款的数量和时间随之减少。应该充分发挥财政客户的龙头效应,有效利用财政客户对资金与项目的掌控优势,携手全行相关部门、相关条线,关注下游客户群体,为相关业务提供支撑。同时,要抓住政府投资力度加大的机遇,早期介入相关项目,充分发挥银行在基建资金管理和财政业务方面的传统优势,通过提供对资金来源、资金掌控使用、资金监管审核等全套的服务方案力争资金在银行内部流转,并利用政府对商业银行的投资需求,拓展有关负债及中间业务。
(二)两类关注账户
两类关注账户是对国债资金专户和转移支付专户加强关注。在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中央国债成为今年弥补财政赤字,保证财政政策得以有效贯彻落实的重点。预计
2009年国债发行规模将会超过1万亿元,远远超过以往年度4000亿的平均水平。在国债资金安排使用的过程中,尽管各地资金规模和拨付方式有所区别,但考虑到地方配套资金的使用,国债资金下划和资金归还所使用的过渡性账户的经济效益会逐步显现,将成为商业银行关注和营销的焦点之一。此外,转移支付额度和种类近两年大幅增长,转移支付专户成为部分县级支行支撑性的存款来源。从今年转移支付的政策趋势看,一方面为缩小地区差距。一般财力性转移支付力度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为解决各项民生领域问题,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种类会增加,转移支付资金面会扩大,同时管理会进一步规范。因此在今年加大对“三农”支持力度的财政政策要求下,转移支付专户资金的沉淀量势必进一步增加。
(三)三种传统业务
三种传统业务是指集中支付业务、非税收入业务和公务卡业务。从集中支付业务看,自各级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初期到各项财政业务领域的拓展延伸,零余额账户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与政府机构、预算单位开展全面合作的基础平台。公务卡的广泛推广就是很好的印证,大部分地方财政部门规定公务卡业务与零余额账户绑定,国库集中支付业务市场份额大的分行就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同时零余额账户也是财政资金走向和预算执行最直接的信息来源,能够为下游客户的相关业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商业银行提早把握市场先机创造条件。另外,以资金来源相对单一的政府机构类客户而言,零余额账户未来很有可能替代基本账户。从非税收入收缴业务看,积极财政政策推进后,更多的收费项目纳入非税收入管理,非税收入收缴业务发展空间放大,对存款和中间业务收入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从公务卡业务看,公务卡业务是粘合政府类客户对公对私业务的重要平台,是财政政策中严控支出的有效工具,与国家鼓励消费的精神吻合。2009年将是公务卡推广工作关键的一年,各级政府必将会加大公务卡改革的实施力度。为商业银行公务卡的广泛营销创造市场环境。因此,商业银行要提高对公务卡业务的重视程度,提高对市场竞争态势和公务卡衍生效益的认识。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措施。实现财政制度改革和银行业务拓展的双赢。
(四)四个重点客户
四个重点客户包括地方发改委、财政专员办、基层财政部门和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地方发改委是项目的审批者、申报者,第一手的信息来源;财政专员办是重点项目中央拨付资金的监督者、监管者和资金拨付进度的控制者之一,在中央直接管理的项目中有一定的地位;基层财政部门主要指县级财政部门。它的话语权不断加强,直接成为“三农政策”、“民生保障”政策的落实者。资金实力会显著提高;地方政府融资机构在地方债难以正式出台的前提下,是推动积极财政政策得以实现的关键渠道。以上四类客户都是在2009年积极财政政策背景下,资源掌控能力和业务地位有所提升的客户,商业银行都应引起足够关注。
(五)五项领域有待拓展
【关键词】商业银行 零售业 理财
一、零售业务的概念
银行零售业务与批发业务的称谓源于西方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前者是指面向小型企业和为居民个人提供的银行产品和服务,后者主要是面对法人客户提供的各类产品和服务。狭义的银行零售业务仅指面向个人提供的各类产品与服务。零售业务的客户具有分散化、需求差异大且不断变化、交易频率高的特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内外动因
(一)外部环境
个人金融资产的持续不断增长为我国商业银行开展零售业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增长,国民收入不断向居民部门倾斜,居民个人可支配收入增长较快,对商业银行的服务和产品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据统计,截至2008年末,我国储蓄城乡居民存款余额突破20万亿元大关。如此庞大的金融资产余额与较大的人口数额为零售业务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在机遇与条件。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与批发业务竞争的加剧将逼迫商业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十多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一直在稳步推进。自1993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放开的顺序为“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现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已进入收官阶段。到目前为止,仅有贷款利率的下限以及存款利率的上限尚未放开。随着利率最终完全市场化,对优质法人客户的激烈争夺必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这将迫使商业银行开拓新的盈利来源,发展零售业务。
融资脱媒的情况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多种直接融资方式的快速发展所造成融资脱媒将进一步压缩商业银行的盈利空间。一是随着短期融资券的推出,大型优质企业将利用这种便捷、高效与低成本的方式进行短期融资,这对商业银行的短期贷款冲击直接而明显;二是在短期融资券的带动下,市场化的企业长期债券的发行办法也可望在不久的将来推出,这样就为优质企业进一步拓宽了发债获取长期资金来源的出路,从而对商业银行的中长期贷款带来严重冲击。三是随着股票市场股改的完成,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有望开闸,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对商业银行发放长期贷款而言又是一重利空。总体来看,随着金融改革的推入与深化,商业银行的批发业务盈利空间将大受挤压,发展零售业务,获取新的利润增长点将势在必行。
WTO过渡期结束后与外资银行激烈竞争零售业务的需要。与我国情况不同,外资银行有不少银行都以零售银行为自己的主营业务和市场定位。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花旗银行,据估计,其80%的利润来自个人业务,而个人业务中的60%又来自信用卡业务。从目前我国已经参股的几家外资银行的竞争重点看,无一不是争抢个人零售业务。由于这些外资银行大部分由于有灵活的营销策略,高素质的团队,完善的分销渠道,丰富的行业经验,我国的银行相对具有劣势,可以想象竞争将十分激烈。
(二)银行内部自身要求
从负债业务角度看,加快发展零售业务有利于商业银行获取低成本、稳定的资金来源。在银行的诸多资金来源中,居民储蓄存款具有成本低,稳定性好的突出特点,是理想的资金来源。努力运用多种手段争夺储蓄存款份额一直是各家银行的重要目标。对商业银行而言,在负债业务方面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就是要大力展开营销攻势,努力吸收储蓄存款,尽可能多获取可靠稳定的资金来源。
从发展资产业务的角度看,零售业务也是现在的必争之地。目前个人消费贷款的优势还不是十分突出。这是由于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商业银行发放大额的法人客户贷款能保证一定的净利差,从而带来较多利息收入。但这只是暂时情况,随着利率完全市场化,激烈争夺的法人客户市场的净利差必将大幅缩小,利息收入必将大幅减少,而个人消费贷款资产质量明显优于法人客户,贷款周期长,收入比较稳定,是银行稳定的利润来源。
扣除负债业务与资产业务以外的零售业务主要还包括:个人理财、支付结算以及信用卡业务。总体来看,这些业务的开展对银行具有较高的附加值,这些业务能为银行增加客户、带来存款、提供收入,且风险相对较小。因此发展这些零售业银行业务对银行意义重大。
从商业银行满足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来看。银监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规定,商业银行的每项资产业务都将有一定的资本消耗,其中,商业银行对企业、个人的债权及其他资产风险权重均为100%,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权重为50%。为使一定量的资本推动更多的业务量,大力发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适当减少其他资产业务也是满足办法要求的出路之一。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目前我国大多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尚不适应零售业务的发展需要。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的组织机构基本上还是沿用“金字塔”式的层级结构,顶层是决策层,中间为管理层,下层为业务操作层。管理责任和信息的还是沿着分行、一级支行、二级支行,一级管一级的管理模式,信息流经的环节太多,渠道过长,使决策者远离客户,渠道不畅,银行对客户需求的反应滞后,经营决策滞后,对零售业务发展构成了较大的障碍。
(2)人才缺乏成为阻碍零售业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批发业务与零售业务具有不同的特点,开展传统批发业务的人才还不能完全适应开展零售业务的需要。而目前国内开展零售业务的人才相对匮乏,大多数国内商业银行从事零售业务的员工多是从事批发业务出身,一般只熟悉一些传统的银行业务,对金融市场知识相对贫乏,难以为重点个人客户提供综合化、个性化的零售业务。因此,要成功地开展个人银行业务,需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
(3)创新不足是各家银行同质化竞争的重要根源。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产品的开发和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同质化现象。据统计,国外零售银行产品多达上万种,相比之下,国内零售银行的产品充其量不过几十种。无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股份制商业银行,无论是大银行,还是中等规模银行,其个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和服务基本大同小异,主要表现为产品技术含量较低,难以进行组合,缺乏复合型产品或综合性个人服务,难以体现个性化、差别化的特点,较为雷同、创新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零售业务的竞争也表现出同质化的倾向。
(4)技术手段落后,难以支持零售业务竞争的需要。近几年来,我国银行在利用技术手段支持业务发展方面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包括自助终端、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多种手段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与发展零售业务的需要相比,这些技术手段总体上还显得不足,特别是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开办的零售业务中,有相当大比重还是借助于柜台来实现的。这很难适应零售银行所具有的广泛性、分散性、零星性几大特点,亟待改变。
四、我国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几点建议:
(1)组织架构调整。为适应发展零售业务的战略需要,我国商业银行应针对零售业务的需要逐步、稳步推进组织架构调整,实施扁平化改革。具体而言,就是实施“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的模式,总行集中管理,效率高,而分行成为销售中心,通过上收决策权压缩中间层级,整合并缩短管理链条,同时压缩信息传递的渠道和层级,使决策层能及时、准确对市场信息做出反映,从而更好适应零售业务的发展。
(2)人员储备。随着我国加入WTO过渡期的临近结束,中外资商业银行将面临全面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包括很多方面,但核心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为了充分应对来自外资银行在零售业务方面的激烈竞争,中资商业银行必须进行适量的人才贮备,为此它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列培训,既培养适应零售业务发展的营销人才也培养相当数量的管理人才。此外,中资商业银行还可通过招聘的方式适当引入部分人才。
沈阳大学 110044
[摘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很快在金融市场上夺得一席之地,并且对传统银行业务产生了极大冲击,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商业银行;对策
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日益成熟、网络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飞速发展,一种熟悉而陌生的事物一夜之间席卷中华大地,并有着愈演愈烈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以如此瞩目的姿态向我们大步走来。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发展带给传统银行巨大冲击。因此,如何解决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进程中面临的困境,成为重要课题。
一、互联网金融全面发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面临的困境
1、传统服务模式僵化,客户体验有待提高
去银行办理业务总是会出现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排队时间过长、办理业务缓慢,面对内容繁杂的合同无所适从。即便是作为优质客户去银行办理理财业务,也同样会遇到困扰。种类繁多的理财项目,让人一头雾水的解释条款,这些并非是每个人都能轻松看懂的,大部分要依赖理财经理的人为解释。在这样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我们无法知道是否真的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产品,理财经理的专业能力在帮助我们的同时却没能解决信息透明的问题。
2、产品过于传统,创新力度不足
近些年来,随着银行间竞争逐步加剧,利率市场化号角不断吹响,商业银行已将产品创新摆在了重要战略位置,但由于监管威慑和相对保守的经营理念,产品的开发依然因循守旧,无法打破旧有模式,表面丰富的产品线下,是单一的产品模式。而新兴互联网公司天生饱含创新基因,没有历史包袱,产品开发思维更加开放、大胆,加上监管层对新生事物较高的容忍限度,使得他们在产品的研发中充分博众家所长,结合互联网的丰富实践,能够推出让潜在客户耳目一新并乐于买单的产品。
3、银行间同质化竞争严重,传统客户开发模式后劲不足
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充分利用了互联网优势,引入大数据概念,在打通销售渠道的同时建立了目标客户的精确制导体系。如余额宝的兄弟“招财宝”等与小额贷款和P2P相关联的互联网金融产品更是将大数据发挥到极致,在风控、客户拓展等方面更加科学有效。而传统商业银行虽然近几年来一直在做着互联网金融的开发工作,却因力度不够、思维滞后等原因没有突出成效,依然在同质化竞争中享受着乐此不疲的红海,没能形成有效且具有针对性的客户开发策略。
4、线上金融服务短板明显,短期内无法挑战新兴互联网金融公司传统商业银行面对互联网金融大军虽然在最快时间内做出了反应,纷纷祭出自家开发的“宝宝”产品,试图跟上时代的脚步,但与阿里金融等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支撑下的互联网金融公司依然只是形似而神离,核心竞争力无法在短期复制。无论是理财类产品还是授信、P2P等产品互联网金融占尽先天技术优势和先发优势,拥有庞大的网络用户为其买单,传统商业银行想要在保住传统业务模式基础上对其构成威胁在现阶段难以实现。
二、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的对策
1、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拓展服务平台加强客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在这几年发展迅猛,很多互联网大公司已经渗透到传统银行行业当中,使得他们的发展开始变得举步维艰。现今,互联网金融态势良好,因而对于传统银行业的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应对当前的互联网时代。相较于其他的理财产品,余额宝在其销售理念与途径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变得更加的方便、快捷、低成本地实现理财业务;在产品设计上,就算只有一元,客户也可以享受收益,这也是余额宝注重用户体验的一方面。简单来说,余额宝做到了“随时随地销售产品”。相比之下商业银行并没有给客户提供一个良好服务体验,门槛较高且具有较强的金融排斥性。
2、以需求为导向,通过加强创新丰富产品线
商业银行在运营的过程中,应将互联网的理念实施在理财产品的设计上,进一步市场调研,进一步换位思考,加强创新,更为精准的把握到客户的服务需求。从客户的角度去创新金融产品、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以达到最大化用户体验。同时还要扩散在传统网银的支付,甚至借贷款等业务上进行业务创新。例如,与业绩好、流动性强的公司进行合作,理财多样化,比如余额理财及T+0货币基金支付功能等。余额宝之所以一经推出就引起巨大反响,从侧面反映出了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所能带来的效应。
3、大数据经营战略,通过强化客户开发针对性摆脱同质化竞争
大数据经营在这个时代开始兴起。余额宝就是依靠大数据才可以做到精确、准确的销售。当前,大数据的应用已经遍布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到了各行各业当中,使人们的生活形式、思维方式以及工作模式均发生了巨大改变。因此传统商业银行可以依据大数据的分析结果,将客户的偏好加以区别对待,无论该客户是哪种类型的客户都可以制定精准的产品,并依据大数据制定经营战略,进一步进行市场细分,避免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客户资源和系统优势应被商业银行广泛利用起来,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推广和共享,银行+电商的商业模式的实现;同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百度等搜索引擎也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推广。
4、发挥各自优势,通过深化与互联网金融公司合作共赢未来
互联网金融具有十分强大的线上服务功能,拥有海量的客户群,支付快捷方便、操作容易都是其优点。但传统商业银行依然存在自己的优势。首先是在提取现金方面,商业银行能够使客户实现提现,但是余额宝目前无法做到;其次是余额宝基本只能进行网络消费,而商业银行却能提供实体店铺的刷卡消费。由于目前余额宝并没有开展线下服务的内容,即便是其网上支付性能能够超过商业银行,但是对于余额宝或支付宝来说,其资金的流动还需要经由银行卡来实现。商业银行可以针对余额宝这一劣势,将自身的线下优势利用起来,为客户提供更为方便、安全、快捷的服务功能,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户。
作者简介
吕瑶,辽宁大学博士,沈阳大学讲师,研究方向为比较政治经济学。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定义,资产证券化定义为:通过把缺乏流动性但是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金汇集,形成资产池,再经过重组,转变为可流通证券的融资性过程。
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按照风险的大小,将银行贷款分别以下五类: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贷款,其中后三项构成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
我国目前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尚处于试点阶段,发展程度相对较低。根据Wind数据统计,自2004年到2014年,我国资产证券化总计2500亿元;相比较美国市场,差距十分明显。
二、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不足及相关建议
1.技术体系方面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由于其特殊性质,使得其业务具有高度技术化,与其他金融创新相比,专业化更强,所以在进行证券化操作时,需要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体系。所以说,技术支撑体系方面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地推动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但是,我国现今在技术体系方面的建设很薄弱,没有建立完整的体系且存在层层阻碍,要想发展证券化首先需要解决技术体系的不足。
(1)资产重组。在我国,相比其他金融创新,投资者对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热情不高,对其认知需要一定的过程。所以说,在组建资产池时,需要放入有一定内资价值且产生一定现金流的资产作为保障,必要时需要将一定的优质资产放入进行捆绑,以此来吸引国内投资者。并且在构建资产池时,选择的资产证券化品种应该以相对简单且具有相对较高的保障的品种,因为风险系数较高且结构复杂的品种对投资者的吸引力相对较小支持。此外,在设计证券化时,应该根据投资者的相应偏好情况相机设计。
(2)破产隔离。破产隔离对证券化极其重要,决定了证券化的成败。设立法人SPV,然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是实现破产隔离的一个关键方法,SPV的设立与发起人是相互独立的,不具有产权联系。SPV所包含的资产以及由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一定要保证有效性,SPV对要进行证券化资产必须能够完全控制。除此之外,SPV并不进行其他经济活动,不得利用发起人的资产进行抵押担保、兼并重组等一系列重大经济活动。我国目前注册的资产管理公司大部分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SPV,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不良资产证券化,就应该按照市场机制在建立SPV时,完全按照一定条件进行。
2.法律制度体系方面
资产证券化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过程,设计领域非常广,包括担保、证券、破产等多方面,并且交易结构必须保持严谨、有效,相应的需要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保障;此外,市场上各部分参与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划分也需要法律来进行规范。在此,本文建议:
(1)设立适合的特殊目的载体SPV。在国外,SPV是风险独立的,并且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它的唯一目的仅限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进而达到实现标的资产的“真实出售”的最终目的。SPV的组织架构中应该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条款:①SPV业务单一,仅进行特定的资产证券化交易和与此相关的其他业务。②SPV仅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并无其他负债。③一般情况下,SPV不能与其他实体合并或兼并,除非合并之后的实体也同样符合远离破产的要求。④SPV设立独立董事,独立董事具有否决权,SPV申请破产清算必须获得独立董事的赞成。
(2)完善金融法规、发展多层次的金融市场。①大力培育机构投资者,扩大市场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化资产进入市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要想保证他顺利进入市场就必须有一个发育健全的二级市场来保证其流动性和变现能力。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市场相对较为完善,机构投资者是资产证券化最重要的投资者。但是,我国资产市场相对比较落后,所以在我国资产证券化投资上,个人投资者占据半壁江山,结构上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所以说,在我国需要有序地放宽机构投资者的准入条件,一方面引导投资基金,使其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活跃起来;另一方面应继续放开保险资金的融资渠道,允许该部分资金对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大力培育和发展保险公司、投资公司、证券投资基金、养老基金和合格的境外投资者等机构投资者,政府在必要的时候可以给予机构投资者一定的资金支持,使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需求主体。②建立健全担保制度。研究得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能够在美国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取得巨大成功,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在财政方面给予极大地支持,以及在信用建设方面的支持。在美国,又相对完善的三大抵押贷款公司和资金清算公司为资产证券化过程提供较为完善的服务。但是,由于体制原因,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并不顺利,市场上的投资者对不良债权往往望风而逃,结果造成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所以,在我国应该建立“还款储备”,由国家作为出资方对债券还款提供准备,出资作为对债券还款的准备,财政部门可以通过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提供一定比例的注册资本作为还款储备,进而来提高商业银行的信用。
3.信用体系方面
信用环境对资产证券化影响很大,信用环境的好坏可以直接影响着证券化进程是否能够顺利的进行,所以必须要尽快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为了适应资产证券化运作的要求,需整顿信用秩序,实施信用工程,完善信用制度,培养社会化信用体系,引导个人和企业加强信用管理。为此本文提供以下几个方面参考:
(1)完善个人信用体系。考虑到我国当前的市场情况,欧洲一些国家的个人信用管理模式在我国相对来说比较适合,建立一个以中央信贷登记机构为主体的国家信用管理体系,该体系的建立首先由中央银行进行带头,进而通过银行间市场、地区间、行业间的关系网建立一套国家系统进行个人信息的登记、查询等。由市场上,具有合格资格的参与者以付费的形式获得相关信息,各参与者必须建立风险隔离的内部机构负责系统数据的搜集、查询等,必须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另外,国家还应该建立相应的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增加失信者的失信成本。
(2)完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资产证券化交易的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在一项较为复杂的交易中,通常会涉及到十几家中介机构,其中资信评级机构、会计事务所和资产评估机构是最重要的中介机构,必须包括在内。在这三者中,会计业相对比较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基本满足现今资产证券化的需要;但是,现阶段我国的资产评估行业和资信评级行业仍然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资产评估业的主要问题是:资产评估机构过多过乱,评估标准不一,行业内存在不正当竞争等。种种迹象表明,若不对资产评估行业进行规范,资产证券化就会在我国难以正常推行且风险较大。
一、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存在问题和工作差距
国内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同国外银行相比较,差距主要表现如下:一是金融政策方面的差距。由于国内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管理体制,同时利率尚未完成市场化,国内商业银行受到法律、政策的限制,个人理财业务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咨询、建议或投赘方案设计等层面上,还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理财。二是运行机制的差距。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通常都归口在个人银行业务部,而具体理财业务通常由多个部门管理,部门之间缺乏联动性,造成前台业务条块分割,无法实现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三是业务支持系统的差距。国内银行的数据系统是建立在账户基础上的,客户信息极为有限,导致理财业务的发展犹如“盲人摸象”,难以确定目标群体。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之间的有关客户信息资料库相互间不能共享,不利于个人理财业务向纵深发展。四是理财人员素质的差距。国内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后大都没有相应的专职的客户经理,高素质理财人员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国内银行业个人理财业务深入发展的瓶颈。五是市场定位的差距。个人理财业务同质化趋向严重,提供的个人理财规划缺乏说服力,个人理财门槛偏高,大众化的个人理财业务菜单相对不足。六是理财思维的差距。理财的核心是在合理、安全的资产管理基础上,科学分配资产和收入以实现资产的保值和增值目标,但相当多的国内民众简单地将个人理财等同于个人投资,从而出现了过于保守、急功近利和面面俱到等片面理财思维现象,居民理财思维和意识的不成熟影响到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
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国内商业银行发展个人理财业务过程中存在问题和差距的分析,并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提出如下几点有关国内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策略建议:
1.利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细分目标客户群体,提供差别化服务。通过cRM系统的数据可知,温州农行14%的个人客户创造了91%以上的储蓄存款量,根据目标客户群体的细分,提供差别化服务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的个人客户群体庞大,而银行内部服务资源却是有限的,为高端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理财服务,为中端客户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把低端散户分流到到电子自助设备,是我们的必由之路。通过目标客户细分,筛选出不同类型的高端客户,我们可以在提供标准化优质服务的基础上,开展综合产品营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商业银行应努力实现从出售金融产品向出售服务方案转变,客户不再是银行单一产品和服务的接受者,而是银行综合理财方案的需求者,银行也不仅是提供客户单项产品服务,而应成为客户的长期支持者和合作伙伴。在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的基础上,实施有效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层次的客户,提供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方案。
2.银行加强与保险、证券、基金合作,开展业务。当前,银行不能直接涉足证券、保险业务,但《商业银行法》规定,允许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业务,因此,银行要加强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为深化理财业务而努力扩大客户群体、巩固客户基础。近年来,随着中信、光大、招商等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壮大,国家有可能会逐步放开金融混业的严格限制而作出一些尝试,并且随着工行、建行、交行等基金管理公司的相继设立,我国金融分业经营的格局将会逐步改变,各个金融业务产品的交叉渗透逐步深入。
3.坚持以创新求发展的经营理念,提升理财业务品牌内涵。创新是进步的源泉,商业银行的个人理财业务要想有所突破,抢占更大市场份额,就不得不在产品、服务、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创新。产品创新是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在研究分析客户实际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开发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竞争力的产品,实现个人金融资产流动性、安全性和效益性的最佳组合。整合个人理财产品线,加强供应链管理。根据目前银行销售的开放式基金、各类保险产品、包汇结构性产品、黄金、信托、券商资产管理计划、委托贷款,以及各种融资类、结算类产品,针对客户需求分析结果,开发多系列的理财产品组合套餐,并借鉴国外金融市场的新产品优点,进行开发创新。
[[关键词]商业银行 工商银行 移动金融
中图分类号:F724.6;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259-01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金融业务模式,金融行业是经营信息和资金的行业,金融服务渗透于人们生活行为的方方面面,这与信息流密集、便捷性优越的移动互联网具有天然的契合度。巨大的移动需求也推动了金融服务的移动化,以移动支付、移动理财、P2P为代表的移动金融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移动金融是指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包括各类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来处理金融业务的解决方案。移动金融具有两个要素:第一,要使用移动智能终端来操作,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移动设备;第二,要有金融解决方案,例如,用“余额宝”购买理财产品,就是一种金融解决方案。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热点,本文依托移动金融发展现状,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及同业的移动金融产品对比,对工商银行移动金融的未来发展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伴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受众规模日渐庞大,互联网公司的其他金融业务也逐渐发展起来[1]。这一方面改变了用户接受金融服务的习惯,另一方面也使得商业银行加速产品创新与研发。当前,以支付宝、微信等为代表的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产品以及各商业银行的银行移动客户端产品,共同构成了我国当前的移动金融产品集合。移动金融势必会成为互联网金融最核心的革新方向和未来银行的主流服务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服务迅速向移动端迁移和拓展
随着移动宽带的发展和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行为模式日益移动化,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移动金融服务的需求。对于互联网公司,第三方支付、众筹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对于银行,移动支付、手机银行等产品应运而生。
(二)服务模式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向重构
阿里巴巴以支付宝为入口,在社交服务上,营造出“红包大战”的盛况,同时在旅游、交通、捐赠、彩票等方面,不断扩展“互联网+”跨界融合业务。腾讯以微信为入口,基于庞大的社交用户群推出微信钱包,借助用户基数优势发展微信钱包中的支付、理财、生活缴费等业务。商业银行也对传统服务模式进行创新,如工商银行的e-ICBC品牌战略,招商银行掌上生活等。
二、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意义
从以上的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不论是互联网公司还是商业银行,对于移动金融的布局都具有战略性的高度。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发展移动金融在宏观上具有如下意义:
一是可以摆脱依赖利差收入模式,推进业务多元化发展。依托移动金融,建立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等金融业务模式,为银行创造中间业务收入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可以拓展金融服务渠道,移动金融丰富了依托互联网时代提供金融服务的方式。
三是有利于建立“信息流、资金流、商品流”“三流合一”的新型经营模式。
三、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招商银行移动金融体系对比分析
阿里巴巴是互联网公司中较早进行金融服务布局的,其旗下的支付宝板块,是蚂蚁金服众多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入口,其最主要的网络支付业务,截止至2015年末占移动支付市场份额约82.8%。根据财新杂志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支付宝活跃用户数已经超过4亿,其中超过80%为移动端用户[2]。阿里金融凭借“以用户为中心,以支付为连接”的手段,将支付业务与商业、服务、生活、金融等多个领域进行连接。
掌上生活是招商银行于2010年推出的移动客户端产品,凭借丰富的信用卡活动,依托较为庞大的信用卡客户群,加上电子商务、移动理财、移动信贷等比较全面的功能体系,在年轻的招行信用卡持卡人中获得了认可。截至2015年底,掌上生活的绑定客户数超过2000万。
在工行的移动金融布局中,融e联为工行的移动金融发展提供了社交通讯平台。通过融e联,客户不但可以享受到比工银信使更加贴心安全的信息服务,还可以与客户经理进行随时沟通。因此,融e联的诞生和发展无疑会为工行的“三流合一”体系建设产生不可小觑的作用。但是,工商银行目前并没有充分利用庞大的手机银行用户基数,对于融e联、融e购、工行直销银行、工银e生活、工银e投资等产品,需要分别营销,营销成本较大,且各个产品用户之间的通用性并未被发挥出来。在用户体验方面,工商银行的几款产品仍有继续提升的空间,如逸贷或个人信用消费贷款,操作流程较为繁琐。
四、关于工商银行发展移动金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建议
发展移动金融,银行应细分客户市场,从“刀刃上”提升使用率。通过细分客户提升服务推送的针对性,培养客户的使用习惯,增加服务的实用性。根据“二八法则”下,需深入发展高端客群,“长尾效应”下,重点发展年轻一代客群,“圈地逻辑”下,需加紧布局农村客户群。
(一)深入挖掘用户数量的通用性价值,适当整合产品资源。
移动金融各个产品之间具有一定的用户通用性,而工商银行的产品线较为庞大,各个产品之间的用户通用性并未被发挥出来,这大大提升了营销成本。对于用户来说,下载多个应用也并不符合大多数用户的实际使用习惯。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适当整合移动金融资源,充分发挥产品组合对用户的粘性,节约开发及营销成本。例如,工商银行手机银行用户数量庞大,可以以此为入口,将其他产品功能适当整合至手机银行当中。
(二)继续提升产品体验。
由于工商银行大多数产品上线时间都比较短,因此产品体验方面仍有待提升。比如,仍有一些图片未适配控件大小;逸贷及个人信用消费贷款入口不明显,操作较为复杂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体验直接影响到用户对该产品的使用,不断加强产品体验是发展移动金融的必经之路。
开发的各类APP应当根据客群特点按需组合金融功能,不断丰富场景提升客户体验,例如结合年轻客户群体需求搭建更加丰富的应用场景,根据客户的需求偏好设置游戏充值、流量服务等功能。
(三)利用新技术创造新机遇
移动金融的发展一方面是由用户需求引领,而另一方面是由新技术引领。
在前端,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用户身份识别技术,可以让用户随时随地完成需要授权的业务,如Apple Pay等移动支付使用了指纹验证,以保证用户支付安全,招商银行则引入人脸识别技术,作为身份验证的辅助。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既能够为客户的业务安全提供保证,又可以为银行运营提供辅证,并节约运营成本。
在中后台,大数据、云计算、分布式计算架构等数据处理技术已逐渐被互联网公司应用于金融服务场景,利用这些技术,可以大大降低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如转账业务、支付业务、贷款业务成本等。
(四)注重风险防控
在应用风险方面,安全性应是移动金融产品的首要保证;在业务风险方面,银行在为客户办理移动金融相关的业务时,如注册、变更信息等,应严格把控业务风险,避免因为操作问题引发的法律纠纷;在用户行为风险方面,应对客户尽到安全提示及产品使用说明等义务。
综上,商业银行在发展移动金融时,应珍惜声誉,格外注重风险的识别和防控,在产品的开发环节,把好代码质量,做好信息加密、安全校验等措施;在产品营销环节,加强对客户的风险教育,使客户养成良好的安全使用习惯;在业务办理环节,加强业务人员风险意识,防范操作风险[3]。
五、小结
当前,移动金融已经成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大热点,以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和以工商银行及招商银行等为代表的商业银行均已经开展了移动金融的布局。工商银行的e-ICBC品牌以“三大平台”及“三大产品”为核心,既覆盖了移动金融领域的方方面面,又开创了商业银行注重用户体验、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新型服务格局。笔者建议工商银行在移动金融发展过程中,适当整合产品资源,通过版本更新不断提升用户体验,在前端及中后台,充分运用生物特征识别、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并在不断发展移动金融的同时,做好潜在风险的把控。
参考文献
[1]陆添花. 基于移动互联网金融模式影响的商业银行策略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5,(7).
[2]解构蚂蚁金服:看看中国真正的互联网金融[N/OL].蚂蚁金服媒体中心,2015-07-03. http:///article/detail/19.
[3]田萃,王兴广,赵苏爽. 中国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生态系统顶层设计[J]. 管理现代化,2015,(5).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非利息收入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一)经营范围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经营范围比较窄,有很多领域是我国法律规定商业银行不能进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种类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收付,信用证等产品,其他领域的所占额则不到40%,高品质,高服务水平的业务提供不足,商业银行自身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一些高附加值的领域比较匮乏,比如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等,未能形成一个覆盖面广的产品服务体系。对于很多发展层次低的业务领域,产品同质化明显,商业银行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品牌,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不够强,缺乏主动性,导致优质客户流失,盈利来源减少,最终影响经营业绩。
(二)中间业务收入现状
根据有关数据,16家上市银行的中间业务总收入要占到市场份额的九成以上,分析其中间业务现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所以本文以16家上市银行为例来进行分析。
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逐年增加,而且增幅明显,2013年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中间业务增长迅猛。其中,中国农业银行增长率为123.07%,中国工商银行增长率为107.18%,中国建设银行增长率为116.99%,中间业务收入五年间成倍增加,2009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总收入为2399.33亿元,平均收入达到149.96亿元,2013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达到5754.14亿元,平均收入达到359.63亿元,相比于2009年,五年间16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总收入增加3354.81亿元,增长率达140%,平均收入增加209.67亿元,增长率达140%,中间业务收入增长迅速,显示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少
我国中间业务收入虽是逐年增加,16家上市银行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平均比重为18.46%,其中有仅八家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了20%,其中最高的也仅为25.85%,而根据有关数据显示,早在1985年,美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就已经达到20%以上,此后一直到1995年,比重增长并维持在30%左右,之后到2010年,比重上升到40%左右,到2013年,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已达到了50%以上,并且仍呈现良好的上升趋势,中间业务充分发挥了其作用,为美国银行业带来了利润,同时也增加了竞争力,所以对比两国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很低,盈利少,发展不充分,跟发达国家差距显著。
(二)中间业务品种结构单一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逐步放开的金融环境,给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外部条件,根据社会科学院发表在2013年的“中国金融发展报告(2013)”,到2012年底,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有超过800种类型的业务,达到了200000亿元资金规模的流动。虽然品种在增多,但与目前拥有30000种中间业务种类的西方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实在是有着很大的差距。对于投融资业务类,衍生品交易业务、共同基金类等高附加值的新领域业务涉猎不多,未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服务体系,经营范围狭窄,品种结构单一,中间业务的发展还受到很多限制。可能会流失原有优质客户,也阻碍了金融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不利于其发展。
(三)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不够重视
我国中间业务起步晚,观念传统,没有对中间业务倾注心血,而是青睐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依靠利息收入,这便从一开始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目前,我国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不够重视,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新产品,新渠道的开发和扩展能力十分欠缺,而且缺乏主动性。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专门设置产品开发部门,很多产品和服务都是随大流,导致缺乏其自身的品牌效应。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我国商业银行以平均0.97个月的周期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品种,而美国和欧盟的银行中间业务创新和开发新产品周期平均为0.26个月,两者的差别高达273%。中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能力差和重视程度低直接导致了较低的市场份额和较差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缺乏进步的动力。中间业务发展需要有着大量专业知识,并具有高层次的人才作为支撑。这些人不仅要精通银行业务,也要涉及证券,保险,信托,法律,计算机,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特别是在投资顾问,资产管理和创新等方面,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就显得更加重要,目前依然是稀缺人才。其次,发展中间业务尤必须依靠强大的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这是对发展中间业务的物质支持,必不可少。
三、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比
一直以来,我国的商业银行都是按照传统理念经营业务,缺乏对中间业务的理解和认识。我国的存贷款利率都是由人民银行统一规定,从2015年银行最新的挂牌利率看:一年期存款利率为2.55%,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5.75%,利差竟达3.20%之高,使得银行会有很大的利润,从而养成了对利息收入的过分依赖,而不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所以,要发展中间业务,首先应从观念上引起重视,才会使中间业务的发展具有内在动力,才会有对中间业务更多地投入、创新和发展,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巩固提升现有业务,发展新业务,不断提高中间业务收入及收入占比。
(二)完善中间业务产品结构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中间业务在很多领域受到管制,所以可以根据我国目前市场情况适当逐步放开管制,使中间业务的经营范围得以扩大,由于客户种类多,需求不同,商业银行则应加快产品的创新和发展,不断增加产品种类,完善产品结构,以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求。例如,在投融资领域、衍生品交易领域、共同基金领域等,使中间业务发展起来游刃有余,满足金融服务快节奏变化的需求,并最终实现商业银行的利润最大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创新和研发。在产品创新之前,商业银行应根据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及市场方向,进行市场细分,选择目标市场,定位和了解客户需求,进而根据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研究和开发产品并构造合适的产品组合。形成新的产品组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新客户。
(三)提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重视程度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中间业务的发展,包括代表信息化程度的电子计算机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创新,加大对科技、人才、资源和技术等的投入力度,通过培训,专业科研等等来提高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人才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银行中间业务人才队伍,对于发展中间业务并提高竞争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间业务的知识面覆盖范围广,所以需要复合型人才,熟悉各方面的知识,例如银行、税收、财会、保险、基金、法律等等,并通过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成为发展中间业务的专业人才,管理方面可以设立员工考核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员工给予表扬和奖励,形成积极向上的氛围。
参考文献:
[1]Anonymous,Intermediary Business Report of China Banking Industry 2007 to 2008[J], M2 Presswire,2008(6):30-36
[2]M.Kabir Hassan,Ahmad Khasawneh.The Determinant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of 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 in MENA Countries Commercial Banks Business[J] Review,2010(3):20-26
[3]陈柱.中小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经济论坛,201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