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2 09:06: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第1篇

1、为何进行研究性学习

综观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纸的诞生到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哪一项发明创造不都是通过大量的观察分析,通过研究性的学习,通过创造性的思维而得到的呢?而中国的教育现状是家长普遍“望子成龙”,而衡量子女能否成“龙”的唯一标准是能否考上大学。于是,许多学生的学习偏重于机械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输,以应付将来的高考。这种学习方式十分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鉴于此,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是通过调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接受老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

2、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2.1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概念和内涵:所谓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当然,“地理研究性学习”和“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仍是一种学习,只不过是一种“像地理学家一样工作”的学习,形是“研究”,但实是“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学生研究的地理问题要与当地社会问题密切相关。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发展。

2.2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目标: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它强调学生的学习、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

(1)通过开展对“身边问题”的研究,提高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围绕解决问题而开展的。要求学生从书本中,从社会实际生活中发现和提出许多实实在在而又复杂纷繁的各类现实问题,如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并通过主动探究去解决问题。这样,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大胆质疑的思维品质。

(2)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积极性。传统的地理教学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学生往往对“书本的地理知识”熟悉而对“生活中的地理知识”陌生,因而学生通常对学习地理缺乏兴趣或兴趣不大。在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活动中,由学生自行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

(3)提高学生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地理学是研究人与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当今世界的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发展问题以及随之出现的环境问题构成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加深对地理学习的认识,同事了解地理研究的基本方法,进而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社会点差,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如何听取他人的意见,学会人与人之间合作,学会与人分享与交流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身的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2.3 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组织实施

(1)指导学生确定研究课题。指导老师应从当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存在的问题中找出与地理相关性的突出问题,拟出供学生参考选择的题目。大体而言,大多应该是有关农业和工业区位选择、环境保护与工业污染、城市规划与交通,旅游发展与第三产业等问题

(2)向学生传授进行调查、获取资料的途径与方法。指导老师必须向学生指出调查的方向,如到交通部门了解交通情况,到工业局了解当地的工业状况,到劳动局了解当地就业情况,至于可以从报刊或在互联网上查到的信息,则为学生事先提供报刊名称及相关网址。

(3)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表格及资料分析方法。指导老师可以搜集相关或类似的调查问卷以及统计分析图表的样张给学生参考与模仿之用。这样避免学生出现“老鼠拉龟”的情况,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协助学生做好具体调查的组织工作。指导老师要认真审阅学生的调查计划,协助学生做好设计方案、查阅资料、外出调查、资料整理等具体分工。同时要尽可能设计学生在调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告诉学生在出现问题求助时的联系方式,以便在学生碰到问题请求协助时能及时予以指导,同时要提醒学生在执行调查计划要注意人身安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调查过程的时效性与安全性。

3、组织实施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深层思考

3.1 思想重视,合理分配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我们必须向全社会介绍研究性学习,使人们充分认识到研究性学习不光是学习方法上的革命,而且它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参加研究性学习,使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及提高,促进其个性健康发展,对他(她)将来参加工作,投身社会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进而认识到,研究性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一样,都需要投入时间,只要合理分配两者之间的学习时间就可以达到两者兼顾的目的

第2篇

一、研究性学习的概述

研究性学习是围绕一个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而展开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查阅、上互联网等收集并分析资料,充分开展调查研究,在自己的知识基础上,扩展应用和理论范围,解决问题,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完善并巩固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相应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主要为布鲁纳的“探究-发现”学习观,马斯洛·罗杰斯等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和近二十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理论等。研究性学习一般具有主动性、探究性、过程性、整体性、交互性、实践性等基本特征。

1.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在学习的内容、方式、进度、地点、成果展示的方法等,学生具有较高的自主性,教师仅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好奇心和兴趣等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动力。

2.探究性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技能的充分应用,旨在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过程性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仅是指导者和帮助者,从设计解决方案到最终成果的呈现,都强调学生自己主动通过自己的探究过程来解决问题,培养个人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4.整体性

人作为世界组成的一部分,其个性的发展具有整体性,是对已经掌握和拓展的新知识的综合运用,在已构建的现有能力和素质条件下探究世界与实现自我来

达成个性的发展。通过研究性学习就是对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发挥,个性发展的一个积极的过程。

5.交互性

人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研究性学习中,积极倡导课堂与生活的相互渗透,科研与教学的相互渗透,学生与外界环境(包括信息资源、教学环境等)的相互影响,教师与学生的交互影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等。

6.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从实际的生活、科研中开发课程资源,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不是从课程中已经存在的,可通过书本知识能解决的问题,开展形式多以实践为主,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考察、实验、探究、分析、体验等一系列活动,参与整个学习的学习过程中去,用自己眼光发现问题,并用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方式解决问题,获得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过程,从而促进自己个性的整体发展。

二、在中医院校大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出现知识经济的爆炸,在知识经济时代,要在国防、经济、科技力量上取得竞争实力,参与国际上各国之间激烈的竞争,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续中坚力量,这就需要在我们的教学中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作为中医院校,可从教师的各项科研,以及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而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教师注重于对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多学生偏重于单纯的记忆、浅层理解和简单应用,仅仅立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传授,一旦遇到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更是无从下手,一脸茫然。这种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当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是通过教学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调整,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在开展有效的接受学习的同时,逐步形成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积极主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方式。

德国洪堡(W.Humboldt)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思想,为世界科技与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当今的研究性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研究性学习,就是让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发现和体验,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充分体现了他们创造性的表现。

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起了组织、指导和帮助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活动。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阶段,可培养学生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所掌握和理解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的能力,学习如何有效地获取和利用各种科学信息,并用确切的科学语言加以完整和系统的表述,以培养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存在复杂的交互性,学生必须学会如何处理,学会如何开展有效的合作讨论,取得进展,亲自体验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学会沟通和合作。

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今日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在现行的中医院校学科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积极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提出问题

开展研究性阅读,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学习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探求未知事物的能力,促进科学思维的形成;有助于改变传统阅读教学的某些不足,是阅读教学不可或缺的一种形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阅读呢?笔者认为,其课堂组织形式应该是合作探索型课堂模式。基本教学过程如下:

一、归纳整理,阅读理解

面对海量的信息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各自收集的资料加以归类。在归纳整理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整理、归类信息的一般能力在提取素材本质属性的过程中,提供了发展学习者抽象、逻辑推理等能力的可能。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不同反映,随机地创设情境,具体地帮助学生发展上述一般能力;通过对各类素材本质属性的提取,帮助学习者把握各类信息内容的要素,从而较为深人地理解拓展原阅读范文所包含的意义。这一过程是信息的具体加工过程例如,在《马背上的小》一文阅读教学后,我们开展以“二万五千里”为方向的拓展阅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整理收集到的资料,有的依据二万五千里的起因、发展和结束这一时间线索进行整理,也有的从人物、事物、自然地貌等角度进行归类。师生最后得出这样的看法:就社会事件的资料进行整理,至少可以依据以上两个线索进行归类。通过归类,学生学会了从图片、数据等具体资料中对《马背上的小》这篇课文所包含的意义加以印证

二、提出问题

在阅读目的的引导下,通过初步感知课文,提出下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研究性阅读,是和课堂教学结合在一起的,因此,我们提倡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同教学目标结合在一起的问题。当然,在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有意义的、值得探讨的问题。

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提问,由学生阅读、研究和解决问题。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研读《称象》一课时,开始先出示大象图,指导学生观察,并简要介绍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为提出称象问题作铺垫。随后引出问题:象到底有多重了这么大的象该怎样称?官员们和曹冲分别想出了怎样的称象的办法?两种办法哪一种好?为什么?曹冲为什么能想出这个称象的办法?现在科学技术发展很快,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来称象?前面的几个问题是引导学生阅读、研究课文,后面的两个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从而把学生带人了一个新的思考空间。

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教学要逐渐过渡到在教师启发下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阶段。因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标志。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葡萄沟》一课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提出问题:(l)紧扣课题提问;(2)紧扣中心提问;(3)紧扣课文重点内容提问;(4)紧扣文章写作思路提问。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葡萄沟在哪里2课文中说它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说“葡萄沟真是个好地方”?课文从哪几方面写葡萄沟的葡萄多?最后一句起什么作用?等等。有了问题就可以促使学生去分析、解决问题,这就会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深人研究。

三、收集处理信息

研究性阅读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因此,要求学生围绕阅读目的和提出的问题,独立自主地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也就是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所收集的信息,既包括已学习过的课文,又要注意向课外扩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教给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指导探究的途径,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能够针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研读。阅读是读者获取信息的一种手段,要关注的是语言表达了什么信息、哪些信息,什么是重点信息,如何阐述、扩充关键信息等等。教师的这些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大方向,通过宽泛收集信息与初步的加工,帮助各学习小组明确进一步的学习视角与主题,这个主题的选择源自于学生的特定兴趣与感受。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204-01

一 合作学习的概念及提出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特定的学习小组,有明确的责任分配,彼此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一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推广开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群体认识到合作在当今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及时高效地解决问题,更能启发我们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模式,有助于我们在将来的研究、学习中,拓宽视野、拓展知识窗口和思维窗口。

在外语学科上,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学校应当如何应对机遇和挑战,进行切实有效的英语课程的教学,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许多新课题之一。英语教学工作者要树立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就体现了这样一种独特的优越性。

二 从认识的角度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性

1.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

我国的教育体制经历了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发展,不仅体现在学习教育的性质和内容上,也体现在教学的形式和方法上。过去的教育总是特别强调个人主义,对个人成绩的重视和个人成就的关注尤为突出。这种模式下极容易出现一种极端,那就是知识的单一性、统一性与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而时代越是进步,教育改革越是深入,这一矛盾就显得越为突出和明显。按照教育发展的规律,英语教学中要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十分必要。通过小组合作研究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智慧和才智得到不同区分,并优化组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之间都能够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除旧布新,并且在每一次互动的过程中,及时补充他们在知识上的漏洞,激发他们对于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思考,让他们切实体会到整体的凝聚力和集体的聪明才智,此外也极大地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丰富化的个性需求,有助于创造出良好的整体效率。

2.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符合素质教育的原则。

所谓“素质教育”,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使得教育教学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科学、正确的教育途径,使学生能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素质教育自然是十分强调和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自由,但在教育教学和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还需要学生之间彼此交流和合作。合作在个体乃至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已是毋庸置疑的。针对英语这一学科的特点,倡导小组合作研究理念,对于初中生而言,由于他们从小生长的环境、英语基础、英语学习能力方面存在着普遍的差异,往往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不容易发现这些差异,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能够及时地取长补短,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及综合素质,在小组中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作用,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并且,这也能够使得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极大的发挥和展示,从而为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子。

三 从实践角度探讨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英语课堂教育中的可行性

在认识上看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那么,在实践中应当如何落实英语课堂的合作学习?可以按照如下步骤和过程进行:

1.划分合作小组的成员。

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要进行人员的分类。教师首先要在心中根据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是成绩,可以是能力,可以是考试,可以是考核,把学生分为甲、乙、丙三类。分清了本班级同学在英语方面的层次水平后,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分配学习任务时,就要格外注意,兼顾到各小组中不同类别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同一标准的学生应当尽量分散开来,将他们与不同标准的学生融合在一起,形成合作小组,这样有助于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发挥自己的本领,让英语能力相对较好的同学带动英语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让有英语特长的同学激发起对英语本身兴趣不够浓厚的同学的学习兴趣。小组合作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相互传递知识、相互汲取精华,相互发现缺点、找出不足和差距的有益过程。

2.找准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英语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找准合作学习的方法。对于合作学习的方法,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1)在英语教学中,对小组教学的目标的划分,要有一个有层次、讲梯度的标准,保证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找准他们各自的位置,在学习过程中积极进取,克服缺点,发挥优点。

(2)使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学习,并且各有所学、各有所得,教师要把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合作解决问题,比如对单词掌握的生疏程度,对句子的把握和对话题的理解等,同时组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尽量避免让学生处于分割的状态。

(3)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常常也需要分配课外,教师要担当好组织责任,做好引导者的工作,需要各个小组中的小组长能够积极负责起来,组织好本小组成员在课堂之外的各项研究活动,并进行及的地反馈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对于各个小组长之间,也可以进行交流与探讨,以使得教学资源、学习资料实现共享与补充,帮助学生进行更好地英语研究学习。

第5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阅读是中学生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的有效途径,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获得高效的阅读效果。正如美国教育家华特所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显然,语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生活也是语文教学丰富的现实资源。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教学主体错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措施欠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过程中,在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学生与学生之间构建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沟通的关系。

当前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按照新课程的要求,回归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运用高效的阅读教学措施,促进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做到新课标中要求语文教学要达到的高度,切实做到重视学生精神、品质、情感的提升。

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思维方式。我们首先应该认识教育的任务是让学生把潜能发挥出来,教育的本质是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教学的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展开的一系列互动的活动。

语文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这就要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一些不良现状,改变教师在课堂中的权威地位,教师不能一味支配学生学习;取而代之的应该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各种有效的学习资源、提供良好的学习气氛、指导学生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能够构建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而要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间的合作关系。

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够营造学生自觉、学生间以及师生间互动的教学新局面,使学生的认知能力、意识形态、情感结构、身心健康等方面得到自主发展,真正落实语文教学的本质和创新教育的主旨。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语文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一种比传统阅读方式更加高效的学习活动。为了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在中学生中应养成自觉学习和在阅读过程中研究的习惯。其实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23条规定“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学语文阅读强调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用这种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让学生回归为学习的主体。

改变中学生语文阅读学习的方式是实施新课标、改革语文教学现状的关键步骤。要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研究阅读教学,让学生运用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就能解决长期以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阅读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回归到了学习主体的地位。探究性学习在发现式学习的基础上,更重视团体间的协作。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性学习,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这样才能正真做到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教科书上的基础性知识,而是从交际工具转变成为人文精神。

三、研究性学习的本质

研究性学习其实是一种发现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智慧,并能极大地挖掘学生的潜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研究性学习彻底改变了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并创设了将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从本质上说,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它突破了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的模式,给学习者的学习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彻底改变了学生的阅读的方法,也就是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章,领会文章主旨,进而概括出内容概要,摘录出重要的信息,并能正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解决自己阅读中的疑问,出色完成作业。

第6篇

一、探究性学习方式产生的背景

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习方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探究性学习是在借鉴原有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大量的自我创新和突破,时时刻刻做到“以学生为本”,突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着重强调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能力。很早以前我国就提出了探究性学习方式,但是正式书面提出“探究性学习方式”是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探究意识,做到探究性学习。新课改更是将探究性学习提高到一个很高的高度,成为新课改过程中独特而又浓墨重彩的一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高中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方式改革,大力推广探究性学习方式。

二、高中语文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是对原有教学模式的一种改革。探究性学习方式以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为教学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探索和创新的能力。探究性学习为高中语文带来了一抹新鲜的“绿色”,而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改革就是其间最浓重的一笔。探究性学习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教学前提,以培养学生自我寻找问题、解决问题为主要目标,开放性学习方式是探究性学习主要的表现形式。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1)探究性学习方式确保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究性学习方式要建立在“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充分认知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特点,努力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探究性学习方式积极鼓励学生自我学习,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学生是教学的发起者和接受者。探究性学习能让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保持渴望和好奇。那些脱离社会发展,与时代严重脱节的教学方式应该被摒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一种亲切的时代“代入感”和主人翁意识。教师要摒弃以往单方面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要围绕学生“转起来”。

(2)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性学习方式不仅是教学的一种模式,而且要具有人文性,达到人文和语文的和谐统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养。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老师教授,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完全不同,让学生自己去发掘知识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保持个性的独立性和思想的自由性。“满堂灌”的单方向灌输知识不仅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根本不能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来,严重违背了“教育之道”。教师应该“放弃学习过程中的支配权”,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知识,掌握方法,增强能力,发挥学生的潜力。

(3)探究性学习方式以独特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性学习采用创新的思维方式,以全新的呈现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例如学习语文课文的过程可以将学习过程分为“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模块,呈现出一种系统的学习模式。同时为了体现某些方式的特殊性,设置其他独特的呈现方式。探究性学习中的三个模块并不只是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每个模块不仅仅提供学习的要求,而且激发学生的自我问题意识,自己提问题,然后自己解答。在不断地探索过程中,积累知识,提高自我的整体素养和能力。苏教版语文教课书就是采用这种呈现方式编写的。

(4)探究性学习方式要求以开放的学习方式转换课堂模式。探究性学习以开放的方式将课堂扩展到教科书之外,推广到课堂之外。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有开阔的视野、教材有丰富的选材,让知识和实践相互结合起来。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学生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是将学习空间拓展了,而且让学习习惯、学习内容、学习思维都转化为开放式。比如学生下课的作业形式应该多样化,学生可以欣赏春联,搜集生活中听到的神话故事,积累生活中读到的文章,然后和教科书中的文章进行对比,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三、当前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第7篇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03-01

摘要:

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但我们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在哪里?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成为我们教学的目标之一。本文从五个方面浅谈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的思维品质,以适应新课改以来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思维;课堂;习惯;解题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和难点。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为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体发展,而且有利于整体教育品质的提升。下面浅谈在研究性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

1不拘形式,让课堂成为培养研究性思维的主阵地

如果对研究性学习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确实很难。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学习理念,而且还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要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思想,有选择,有创新。但不一定需要某种固定的形式体现。而是根据需要,适时切入。而学生的学习,仍然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他们的学习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让课堂成为培养研究性思维的主阵地。

2以教材为中心,贴近生活,激发兴趣,让研究性学习成为学生运用知识的有效手段

研究性学习能够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也是提升学生的用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用现实情境结合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与学生对话。这样学生才会学到富有实感、活力的知识,他们的思维才会得到真正的打开。这样有利于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研究社会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从而,陶冶自己的情操。

3注重创新和研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我们的教学活动不应是知识的灌输和移植的过程。而应是师生的一种交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不仅要体现问题的发现过程,而且还要体现问题的形成、解决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在给定的数学情境中可以从哪些角度发现数学问题。因此观察力和推理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也是形成研究性思维的重要过程。

3.1让研究成为学习的习惯。

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是为适应新课改而空喊的一句口号。在教学中要利用适当的时机随时渗透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师更要言传身教,影响自己的学生养成研究的习惯。

3.2培养利用研究思维解题的能力。

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直接表现形式其实还是解题能力。这也是作为学生永远绕不开的话题。培养学生研究式的解题能力对学生的发展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些教师让学生记现成的结论、培养解题的思维定式,以题海战术提升学生成绩。这些做法从长远看,对学生自身的发展无多大益处。而如果在研究中去探索解题的策略,不仅会得到很多成功的乐趣,而且学生的思维品质也会大有提升。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不能主张学生等待知识的传递,而应基于自己与世界相互作用的独特经验去建构自己知识并赋予经验以意义。为此,我们要向学生强调学习的积极性、建构性、累积性、目标指引性、诊断性与反思性、探究性、情景性、社会性以及问题定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研究性的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中药;三七;血液系统;药理活性

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1止血作用中医认为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对出血症兼有瘀滞者尤为适宜。三七素 (dencichine)是三七中分离出的止血活性成分,有L-型和D-型两种构型。此外,三七中的钙离子和槲皮苷等物质亦是止血的活性物质。三七止血一般生用,主要是因为三七素不稳定,受热易被破坏。三七素能缩短小鼠的凝血时间,并使血小板显著增加,主要通过机体代谢,诱导血小板释放ADP、血小板因子Ⅲ和Ca2+等凝血物质而产生止血作用。三七素能增益组织胺诱导的主动脉收缩,推测三七素止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组织胺使血管收缩引起的。郑颖等探讨了三七止血作用与剂量的关系,大剂量活血作用强,小剂量三七则主要表现为止血作用。当机体处于出血状态时,三七表现出较强的止血作用。

1.2活血作用三七总皂苷主要通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改善血流状态,改善血液成分来达到抑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的目的。三七总皂苷能使冠心病患者血清NO含量增加,内皮素水平下降,降低血管内皮素Ⅱ(Ang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率及Fas和Bcl-2的表达,Rg1、Rb1、Re被认为是三七保护血管内皮缺氧损伤的主要效应成分。三七三醇苷能明显抑制由胶原、花生四烯酸、二磷酸腺苷 (ADP)诱导的大鼠及家兔血小板聚集,抑制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抑制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血栓素A2(TXA2)释放。人参皂苷Rg1和三七皂甙单体2A-1-1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机理可能与抑制血小板受体操纵性钙通道,降低血小板有关。三七皂苷R1、Rd能改善微循环并适度延长凝血时间,是三七中活血化瘀的有效成分。三七皂苷R1、Rg1和Rb1能改善LPS诱导大鼠肠系膜微循环障碍,其保护作用来自于R1和Rb1能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R1和Rg1能抑制H2O2的释放。通过人血小板提取实验,研究发现三七中的阿糖腺苷(Adenosine),鸟嘌呤核苷(Guanosine)、Rh1和RF1能与人血小板发生结合反应; Adenosine和Guanosine可能是三七中抗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活性成分。

1.3补血作用三七能促进各类血细胞分裂生长和增殖,具有显著的造血功能。三七总皂苷促进造血祖细胞增殖,诱导造血细胞GATA-1和GATA-2转录调控蛋白合成增加,并增高其与上游调控区的启动子和增强子结合的活性,调控与造血细胞增殖和分化相关的基因表达上调。

1.4溶血与抗溶血作用三七中以原人参三醇为苷元的皂苷具有溶血作用,而以原人参二醇为苷元的皂苷却对抗其他皂苷引起的溶血效应,所以三七总皂苷对红细胞无溶血现象,也无红细胞聚集现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2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2.1对心脏功能的保护作用三七总皂苷能明显改善左室舒张功能,其机制与提高心肌细胞肌质网钙泵活性,抑制Ca2+内流,促进Ca2+-Na+交换有关。三七总皂苷能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产生的MDA和TNF-α,显著改善大鼠的心脏功能,大剂量应用对心肌缺血大鼠的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均有显著提高作用。

2.2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三七总皂甙可减慢缺血(缺氧)心肌细胞搏动频率,降低心肌细胞耗氧量;减少心肌细胞缺血损伤时细胞内酶的释放;减轻细胞形态的改变和维持DNA的合成;降低再供氧对心肌细胞造成的伤害。三七总皂苷能使离体犬心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SOD水平升高,MDA水平下降,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能缩小结扎大鼠LAD所致心肌梗死的范围,降低血浆LDH和CK水平,其保护作用与抑制脂质过氧化有关。三七总皂苷能促使缺血心肌血管再生,促进缺血周边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减轻心肌缺血和防止细胞坏死,此作用与增强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通过抑制ET、TXA2的释放及增加心肌血流量,三七对犬急性心肌缺血损伤和心肌梗死有明显保护作用。三七皂苷能减轻阿霉素所致的心肌损伤,抑制心肌组织抗氧化酶活力的下降;并能增强烫伤大鼠心肌Gs? mRNA的表达,提高细胞膜ATPase的活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心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被激活,分泌产生炎性细胞因子,导致炎症损伤的发生。三七总皂苷预处理能减轻心肌细胞再灌注损伤,抑制心肌细胞死亡,作用与缺血预处理类似,主要是通过抑制细胞释放TNF-,上调?cl-2蛋白表达下调Bax蛋白的表达。中性粒细胞的浸润可加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PNS通过抑制NF-?B的活化,减少黏附分子ICAM-1的表达,改善了心肌微循环。Rg1能降低缺氧-复氧损伤心肌细胞的锥虫蓝摄取率、凋亡率、心肌细胞内,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部分是通过激活蛋白激酶C发生的。热休克蛋白70 (HSP70)是细胞抗高温及其它损伤的重要应激蛋白,三七总皂苷及单体Rb1预处理可促进热休克蛋白 (HSP70)的表达,从而能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三七总皂苷优于Rb1。Trilinolein通过减少活性氧 (ROS)的产生,由此抑制ET-1和AngⅡ诱导的心肌细胞肥大。

参考文献

[1]李琦,叶蕴华,邢其毅.三七水溶性化学成分及其药理研究新进展[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6,17(12):1886-1892.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情报学研究 影响

中图分类号:G3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016-01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情报学的关系

1.现代信息技术

20世纪90年代,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技术时代,撼动了世界科技和经济传统格局。这种局面是由信息技术产业的兴起带来的。现代信息技术是以电子技术,尤其是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信技术为支柱,以信息应用技术为目标的科学技术群。主要涵盖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以及一些应用技术如数据仓库技术、知识挖掘技术、智能检索技术、知识组织技术、知识获取技术、网格技术、可视化技术等领域。

2.情报学

情报学是研究情报的产生、传递、利用规律和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使情报流通过程、情报系统保持最佳效能状态的一门科学。情报是能够满足主体特定需求的信息或知识,是被激活了的信息或知识。情报的根本来源是信息或知识,为了满足个体的特定的需求,达到特定的目的,解决特定的问题,特定的信息或知识通过一定媒介传递给主体(情报生产者),经过主体的思维活动(加工和处理)激活后,在通过特定的媒介传递给其他的主体(情报用户)。

3.信息技术与情报学的关系

情报学自产生之初就是信息科学群中的一门应用学科,与信息科学群中的其他学科尤其是信息科学关系紧密。现代科技情报工作,其主要特点是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知识服务为理念;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个性化网络化为目标;以快速、高效、可靠为准则,以价值、增值、超值为品质。目前,情报学的技术依赖性主要体现在情报学对信息技术的被动依赖关系上,即信息技术推动着情报学的发展。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依赖还没有体现,如目前网络上的信息组织无论是分类还是主题抑或是二者相结合,大都是信息技术界人员组织操作的。再如目前的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研究,情报学界和信息技术界都在探索,信息技术界有没有借鉴情报学的知识。事实上,这两个领域的研究仅靠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是不够的,必须依赖于情报学的推动作用,因此,在情报学的未来发展中,信息技术界应和情报学界结合,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的依赖性也将有所体现。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情报学研究的影响

1.信息技术是现代情报学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情报学理论和实践的向前发展,也推动着情报学与相关管理学科群的整合,情报学的发展需要进行跨学科研究需要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流,情报学的发展特点是,学科浸透、优势互补情报学积极参与到信息管理学科群的整合过程之中,如目前正在兴起的情报学研究新领域,信息构建师把传统图书馆情报学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主支线结合构建信息环境以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一门科学和艺术,已成为情报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引起情报学界的重视和关注。

2.信息技术催生了情报学研究的新方法

现代信息技术为情报学提供了许多性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从传统数理分析到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各种数据库及优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数据网络,使情报学研究有了赖以生存的土壤,计算机人工智能为基础的智能情报系统与专家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情报学研究的重要成果,现代信息技术是情报学研究获取最新最完整的情报信息成为可能。如链接分析法是网络信息计量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可以看成是文献计量学中引文分析法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网络超文本通过链可以将节点链接起来,一般使用了索引量和结构链进行链接,它既可以表示经济之间的关系又是构成网络的手段。在将网络相关信息资源内容连接起来形成性的信息量或信息集合的基础上融合了参考文献链接功能,并通过引文关系来分析链接网络信息资源的方法。可以按照应用程度和应用权利信息,来人分析在网络信息组织、检索、评价、服务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转变了情报学研究的思维范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了数字时代的出现,数字时代的思维是以实体化和虚拟化的双重世界为基础的,情报学的生存空间也由传统的“主体―客体”两级模式变成了“主体―客体―主体”的多维空间结构,它必须能够对真实的社会交流和数字化的虚拟交流做出解释。在数字时代,情报学的研究对象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虚拟的,对虚拟世界的研究除了采用客观方法外,主观方法的实用性也在逐步加大。

三、结束语

实现情报检索自动化后,情报学的发展一直是沿着技术这个方向展开的。对信息技术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解决了情报学学科体系面临的信息技术应用问题,使得图书情报机构现代化技术研究从自动化管理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推进了一步。科技、经济和社会情报工作是情报学学科迅速发展的坚实基础。目前,我国科技情报、图书情报、经济情报、产业情报、竞争情报等都已初具规模,但是国家层面的情报意识和能力还十分薄弱,尤其是对世界上一些国家把中国当作窃密对象而熟视无睹,这与我国的和平崛起形象形成极不相称的反差。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维护我国的各种利益以及为维护国家整体利益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可靠保证,确实需要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服务社会”的情报体系。情报体系的形成,促进情报工作更上一层楼,情报学学科水平也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也得到加强,显然就业之路也更广阔,对社会的贡献也更大。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