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数字经济市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2 09:07: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数字经济市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数字经济市场

第1篇

[关键词]:数字经济 劳动力市场 影响

现今,数字化强势席卷全球,极大的促近了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为信息社会、商务模式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数字化的存在,反映出中国经济、社会的部分特点。数字化经济不仅提升了电子商务的质量、生产效率,而且对提高我国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劳动力市场产生了强烈的影响。由此可见,关于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的研究尤为必要,对加强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确保我国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等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

长期以来,劳动力在我国市场经济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的转型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其与市场供求等存有密切的关系。经调查发现,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主要由新增劳动力、事业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等构成。根据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市场在我国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数量、优化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现代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

随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也越来越繁荣,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利好因素,这使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比例越来越高。与此同时,现代服务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农业、工业等传统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而服务业则恰恰相反。服务业的飞速发展,为劳动力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成为我国解决就业问题的主要路径。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服务业每年创设的就业岗位约为700万。这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就业难问题的解决,对于提高就业率,降低社会矛盾起着积极的作用。

2、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

近年来,我国多家民营企业、传统制造企业倒闭。然而,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却不断攀升,这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此外,大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资历、工作经验、实践技能等,其在就业过程中自身核心竞争力较为薄弱。

3、缺乏新兴产业高技能岗位人才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大多数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较低,新技术、高科技人才极度匮乏。统计资料明确指出:拥有良好教育背景的劳动力约占所有劳动力的10%,其余的劳动力没有人力资本,其就职方向大都倾向于简单的劳动体力。就当前来看,社会特别渴求新兴产业高素质人才。

二、当前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实践证明,数字化的普及,有利于实现我国经济转变(传统工业经济转变为数字化经济你)的目标。与此同时,数字化给我国环境、社会、经济等带来了更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工作方式、劳动力市场结构、运营机制等内容。根据实际从业经验,笔者将数字化经济对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概括为以下内容:

一方面,数字化经济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对于数字化经济而言,其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当前,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在改变劳动方式(劳动力加劳动工具)、手段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因此,数字化经济环境中,我国劳动力市场必然受到其的影响,从而在微观、宏观层面发生一定的变化。

另一方面,数字化经济影响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数字化经济的蓬勃兴起,促使新产品、服务需求产生,对市场供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劳动力市场对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优化,从而影响到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

三、国外劳动力市场对我国的启示

毋庸置疑,数字化经济加速了经济全球化、人力资源的流动。数字化经济形势下,互联网普及率明显增高,对经济投入、产出等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工作场所的优越性发生了转变,工作场景、模式的虚拟化逐渐引领潮流。笔者以美国劳动力市场为案例进行分析,其对我国的启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工作模式得以丰富

数字化经济背景下,社会、经济、生活等发生了相应的改变,工作模式亦是如此。自2000年以来,远程就业开始兴起,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2、高素质人才需求量不断攀升

就美国数字化经济而言,其制定、出台了很多关于远程就业的法律法规,以提升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优化效率。此外,美国开设技能培训课程,以提升劳动力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满足社会、企业对复合型人才需求。与此同时,美国极其重视引进国际人才,为保持高科技竞争水平提供有力保障。上述这些内容,对我国更好地配置、优化劳动力资源等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结束语

数字化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电子商务生产率、质量等方面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数字化经济时代,就业模式、劳动力资源流动等发生了巨大变革。为更好地应对数字化经济形势,我国应采取构建互联网就业平台、对劳动力进行科学培训、转变高校育人方案、引进国外优秀人才等有效措施。希冀,在社会各界的不断努力下,我国劳动力资源配置、优化等能够取得长足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枭吟.经济数字化对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及启示[J].经济问题探索,2013(08):130-134.

[2]李剑玲. 数字化经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5(07):47-48.

第2篇

1咨询的种类

咨询服务种类众多,主要有:①决策咨询,又称政策咨询。它是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综合性的咨询。主要为国家、地方政府部门的行业发展战略,从政治、经济、科学、社会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预测和论证,起到了决策的参谋作用。②管理咨询,又称企业诊断。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找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方案,并帮助指导实施。③工程咨询。承担建设项目中有关技术改造(包括技术引进)、利用外资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评价及工程设计、招标和管理、工程预算等咨询服务。④技术咨询。它是以提供技术服务为主,包括与之相关的新产品、新材料和新设备的研究分析,为企业生产技术难题进行的技术门诊,提供培训服务信息,为科技管理部门对科研成果进行技术鉴定和评价。⑤专业咨询。以专业知识提供专门服务,如心理咨询、财务咨询和法律咨询等。

2咨询业发展的状况

2.1国内咨询业发展状况我国的咨询产业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发展起来的。在此之前,我国虽然存在着情报咨询和技术咨询活动,但没有形成产业。改革开放后,从政府部门到企业与经销部门及国际经济活动,都强烈地要求咨询业的参与。我国各类咨询机构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咨询业已成为一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的服务产业。资料显示,1999年我国工商注册登记有咨询业务的公司达13万家。这些咨询机构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咨询业发展较快的城市有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地,综合咨询、工程咨询、技术咨询、管理咨询、专业咨询等各种类型的咨询机构,几乎涵盖了咨询业所有领域,咨询产业成了我国现代化市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行业。

2.2外国咨询业在中国的发展状况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专业行业(包括咨询业)将逐步向外开放,作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咨询业将在《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框架下在中国更加全面和广泛地发展。目前咨询业在中国的开放程度不算小,国际上大的管理咨询公司基本都在我国建立了自己的分支机构,如上海就有麦肯锡、波士顿、毕马威、普华永道、德勒等。外国咨询公司的实力有目共睹,它们有着庞大的专业人才队伍、丰富的案例经验和数据库、科学管理以及全球化的咨询共享等。调查显示,国内企业对国外机构的品牌认识程度要大大高于国内咨询机构。而这种对品牌的认同,究其根本,正是基于国外知名咨询公司长期以来严格自律、规范运作而培养出来的优良信誉。如果不考虑价格因素,也许所有企业都会选择国际上知名的咨询机构,这对中国本国咨询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3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发展状况与服务模式

我国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也是我国咨询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高层次的图书馆工作,是根据特定用户的需求,以信息开发为手段,对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浓缩、与创新一系列工作的总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类图书馆大力开展参考咨询工作,普遍设立了参考咨询部(情报咨询部、信息咨询部),而且为配合文献检索课和文献检索工作的开展,大都设立有文献检索室。随着联机检索的开展,在参考咨询部或技术部下进一步设立了联机检索室。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因特网的广泛应用,许多图书馆都设立了电子阅览室(电子信息服务中心)。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图书馆参考咨询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3.1集中型。即主要由参考咨询部(或信息服务中心)承担参考咨询工作。高校图书馆采用这种模式的较多。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负责全馆的参考咨询、课题查新及代检索、文献传递、数据库利用统计、质量管理工作,承担学校文献检索课教学、新生入学教育以及全校用户培训等工作。中山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下设电子阅览室、工具书阅览室、文献检索室、查新室和文献检索教究室,承担代查代检、新书通报、定题服务、科技查新、馆际互借、用户培训等业务。

3.2并列型。即参考咨询工作主要由传统的参考咨询部和新设的网络资讯部(自动化技术部、数字资源中心)分别承担。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都有这种模式,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报刊信息开发中心和网络资讯部、浙江大学图书馆咨询部和数字资源中心、厦门大学图书馆参考咨询部和自动化技术部等。其中中山图书馆的电子剪报、企业咨询、决策咨询、海外报刊阅览等传统参考咨询服务主要由报刊信息开发中心承担,网络资讯部主要开展网上参考咨询服务。

3.3分散型。即参考咨询工作分散在各个部门的有关机构中,如上海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属于这种模式。上海图书馆由原上海科技情报所和上海图书馆合并而成,其机构设置是在馆所下面先设中心,中心之下再设部。其中信息咨询与研究中心属于参考咨询机构,下设研究部、咨询部、市场部和外向型公司;战略信息中心下设的战略信息部、战略研究部也是参考咨询机构;读者服务中心下设的参考咨询部、剪报服务部也属于参考咨询机构。此外,历史文献中心、信息处理中心、系统网络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等下属的一些部开展的工作或生产的信息产品,也属于参考咨询机构开展的工作。

4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4.1为领导机关提供决策情报服务,使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领导机关是政策的制定者,领导决策正确与否,对事业的成败有着决定性影响。领导需要借鉴历史经验、国内外先进经验和科学的决策理论与程序来进行咨询,提供决策参谋,论证其决策的正确与否。优化的文献信息是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咨询使政府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许多图书馆在为领导机关服务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在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新技术革命对策、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等重大问题上为政府出谋献策,成为领导日益信赖的决策顾问和参谋。如广东中山图书馆编印的《决策内参》,选择汇编海外100多种中文报纸上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每周出版一期,深受领导部门欢迎。浙江湖州市图书馆编的《信息》刊物也受到市政府的重视。

4.2为企业提供情报信息服务图书馆信息咨询部门还应采取跟踪服务、定题服务等方式,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服务,为市场经营服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必须充分获取对口情报,提高本企业产品的档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否则将会在市场的竞争中被无情地淘汰。这时依靠咨询专家的经验和知识,出谋献策,往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图书馆能够也应该广泛地搜集、分析市场信息,为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航行的企业当好“导航人”。图书馆参考咨询工作人员应积极主动地为企业提供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市场需求及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为乡镇企业服务,提供短、平、快的技术信息。

4.3为科研读者服务科研读者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他们各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需要特定的文献类型和特定范围的文献。图书馆参考咨询馆员深入课题组,了解他们的需求,介绍馆藏情况,搜集情报信息,筛选情报数据,提供科技文献资料,使他们能及时了解本项目的国内外发展方向,从而有的放矢地进行开发和研究。在一次文献服务基础上,还应加强二次文献的揭示与报道,进行跟踪服务。

第3篇

培养综合素质高的新一代建设者,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德育课程存在内容多、难点多、进展快、对经济与政治等基础课程知识要求较高等特点,很难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因此本文探讨了数字多媒体教学促进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教与学的方式与方法。

一、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现状

多媒体教学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先进教学手段,已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在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有效的应用。中职学校《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授课,也越来越多地采用数字多媒体手段,就目前教学中多媒体的应用现状来看,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数字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大于已经取得的成绩,我们主要分为两大类来具体探讨目前的问题:

(一)数字多媒体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存在教学效果差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数字多媒体这样一种辅助手段,占据了主要的位置。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逐渐淡化,师生之间缺少十分必要的互动,而且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弱化了。有师生共同参与的一堂课,其中就不单单只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潜在的有着更为重要的思想情感方面的交流。尤其是《经济与政治常识》课,运用多媒体数字教学的手段,可以使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在多媒体演示中化难为易,使枯燥的东西变得形象生动,更便于理解。但在实际的数字多媒体教学中,部分教师因为害怕漏掉课件上列出的要点,变成了照着课件宣读,而无暇顾及学生的感受和整个课堂的气氛,从而导致授课形式十分呆板,学生很难与教师心灵互动,这无疑削弱了教学的效果,难以达到德育课程既定的教学目的。

同时,因为多数德育课教师年龄偏大,数字多媒体技术掌握不够纯熟,很多老教师甚至是边学边用,由此导致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实践中,如课件制作,影视、音像素材的处理等环节,不少老教师还存在技术层面的问题。而另有一些教师因为平时积累的素材不够,课件制作的过程中只能大量堆砌和照搬教材内容,把多媒体等同于传统的教案和板书。当然也有教师,制作课件时脱离了教学实际,片面追求课件的形式上的美化,导致课件设计忽略了教学最根本的东西,实际教学效果事与愿违。

此外,实际教学中也有因为信息太丰富,也使得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数字多媒体课程的生动直观优势,使得一节课可以容纳更多的信息量。但教学实践中因为为了赶时间,教师操作课件画面时切换太快,学生根本分不清重点和难点。对理解与接受能力相对较弱的中职生来说,更不容易接纳和理解教学内容,长此以往,会削弱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产生的效果也值得我们深思。

(二)数字多媒体未能得到广泛应用,趋向应用多媒体但难题较多

相当一部分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配置仍不足。先进的教学设施,是开展德育课多媒体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实中,目前部分中职学校教学设备投入存在不足,多功能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师的办公设施若不能及时投入,将会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正常开展。其次德育课在许多中职学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而且对德育教师缺乏足够的教学指导,许多教师很难有机会提高自己的多媒体教学能力。所以加强教师培训十分必要,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熟练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通过网络获取最新信息,将其加工、整理、创新,根据自身的教学风格、教学思想和各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制作适合学生实际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再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的课程特色及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中《经济与政治常识》部分,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息息相关,是学生融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知识基础和重要桥梁。不论是讲理财窍门和消费观念,了解货币、银行和投资,还是讲市场经济、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税收制度和企业,又或者是讲公民权利和义务,讲选举、建议和申诉,都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帮助。

其课程内容本身的实用性强,既可以为学生将来的生活和事业服务,也利于促进青年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但也因为课程贴近生活,学生对许多内容的熟悉程度高,反而导致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因此促使《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刻不容缓。在突出教学内容实用和贴近生活的特色中,革新教学形式,促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通过改善师与生、教与学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课程本身的重要意义,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学用结合。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教学也随之出现新手段,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数字多媒体教学。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多媒体教学本身所拥有的一些特点,比如丰富的内容信息、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便捷化的传播途径、互动的交流沟通、无限制的时空传播等特点,使得其具有的优势十分明显。实践中我们发现,应用数字多媒体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数字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为学科教学创造了渗透德育思想的条件。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字多媒体教学中声、光、图、录像和动画的综合运用,可以促使学生对《经济与政治常识》的授课内容更感兴趣,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视觉、听觉上的注意力,使一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下难以表达的教学内容,或无法观察到的现象,都能形象、生动而直观地显示出来,从而有效增强《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感染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促进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记忆,提高学生学习《经济与政治常识》课内容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实践中我们还发现,数字多媒体教学,在解决学时矛盾方面体现出很大的优势。由于多媒体课件具有快速投放的特点,可以在短时间播放大量的信息,既节约了老师的板书时间,也可以有效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扩充德育理论前沿信息,缓解了教学内容多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增加了老师在授课过程中的灵活性和实时性,增大了老师临场发挥的空间,也提升了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积极性与热情。

因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高度灵活性,借助这一特性,可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引导、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时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及时反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有利于老师通过了解到的学生学习进度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式教学,制定巩固知识的教案。此外,多元化教学方式也有效地延伸、拓宽了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元素来制作教学信息的载体,传播教学信息,能够有效解除时间和空间对教学产生的限制,这对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也十分有效。教师则可以空余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风格、人生观等方面上,从而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三、数字多媒体教学在中职《经济与政治常识》课程中的开发实践

(一)数字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

我们发现,把数字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比如对于那些内容相对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概念部分,更多使用多媒体;而对于重点和难点问题,适当进行板书,并辅之以提问讨论、举实例等各种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传统教学相比于数字多媒体教学,还是有其自身的优越性,比如,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在课堂互动交流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这对于管理课堂纪律、组织教学过程较为有利。另外,如果能巧妙利用板书,便能有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解决多媒体课件图文转换过快造成的学生注意力不足的问题。

(二)注意选择好数字多媒体使用的最佳时机

多媒体优势很多,但也要善于利用,才会起到最佳效果。比如使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够使学生更快的融入课堂。如在讲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时,用具体的国有企业中国石化的广告视频导入,再通过提问引导学生。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是德育教学的关键。因此教师应认识到,德育课堂的教学不仅是基础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德育教学,要提高对学生的关注,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从课件制作到课堂演示、操作,再到日常的作业练习,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不应忽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四)注重积累和开发个性化教学素材

素材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课件的优劣,优秀的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能对症下药、全方位的实现教学目的,实现预定的教学效果。数字多媒体素材的收集,必须立足教学实际,带有目的性地积累课件中常用的各种视觉和听觉材料,积累用以表达教学思想的各种元素,积累用于说明的图形和图像,积累用于喧染气氛的音响和特效等教学素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图文进行再利用,将现有教辅影音光盘中的知识点素材重新分类、组合、归纳、整理,从各类公共的音像节目和影视资料中选取并重新编辑,从网上下载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图片、文本、音频、视频等素材,加以开发制作出个性化的多媒体教学素材。

综上所述,在《经济与政治常识》课教学中,恰当的运用数字多媒体教学手段,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的实现教师的教学意图,也为教师减轻一定程度的备课压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加强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操作技能,更新教学理念,适应时展的需求,则显得极为重要。必须不断探索数字多媒体教学的教学艺术,使新的技术手段更好地为日常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材: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2.4

[2]周双娥:多媒体教学在德育课中的现实意义,零陵学院学报,2004.6

[3]熊剑峰:德育课中的多媒体教学,史地政论坛,2011.12

[4]高敏捷:德育课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尝试,职业技术教材教法,2008.4

[5]黄华芬: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专德育教学中的优越性,考试周刊,2013.5

[6]赵国敏:论职业院校德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几个辩证关系,教育与职业,2009.4

[7]孔敏:浅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过程中的作用,2009

[8]申伟:浅谈多媒体形式下的专业课教学,科技咨询导报,2007.11

[9]陈雄伟:谈谈多媒体教学的几点隐忧,中国科教博览,2004.8

[10]边巍: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作用及评价的探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7

第4篇

【关键词】《诗经》;传统文化;数字技术;有效结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7-0057-02

主席说:“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中华传统文化也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古诗词经典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我们的基因。其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因素,如孝悌、仁爱、崇尚自然、追求社会和谐、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等。

传统的学习《诗经》的方法是教师讲解内容、表现手法,然后让学生诵读、记忆,往往会忽视对诗文意境的体验和欣赏。加上创作背景离学生久远,学生的学习就会显出沉闷乏味,缺乏信心和兴趣。

《诗经》吟唱,以新颖有趣的方式向学生显示《诗经》的魅力,从而引导学生走近《诗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内涵,并因此爱上古诗词,爱上语文学习。

在数字技术支持下,《诗经》吟唱有了新的视角和方法,尤其是VR技术的运用,为教师提供了多元化的教育教学形式和资源,如加入音乐元素,制作“微课”创设吟唱情景,提供交互环境等,全面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积极性。

在吟唱中加入音乐元素

音乐性是《诗经》的天然属性。诗中凝练与格律化的语言,适合诵读,更适合“吟唱”。一首旋律背景与诗歌内容、感情基调相吻合的音乐,能更有效地把学生带入“读”的情境。古今中外都意识到音乐与文学的密切关系。古人创作诗歌本就离不开音乐。《诗经》里的“十五”国风就是指不同地域的民族音乐,但由于过去没有乐谱的存在,音乐曲目经典无法留存。今天诵读《诗经》,只能根据诵读者的理解去表达,脱离了音乐,不能更好品味“诗”的情感。但随着科技的发展,通过数字技术可以根据诗歌创作的背景和地域音乐特色,合成许多古乐曲。如《诗经》第一首诗《关雎》属于“国风・周南”,而“周南”的地域文化表现出来的音乐应该具有南方特色,诗歌是属于“楚辞”先声。那么,虽然我们吟唱者并不具备谱曲能力,却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搜出”几千年前“周南”地域的音乐,根据诗歌表达的情境内容选出合适旋律的曲子,为《关雎》的吟唱配乐。这样,吟唱者不仅在诗歌的文字中体验感知情感,还能在音乐的激发下调动“感知力”和“想象力”,从而拓展学习的空间,让诗歌中的“形”和“声”还有“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对于文化积淀并不丰富的学生而言,能在“古典”音乐的帮助下走入诗歌的情感世界,探求诗歌的意境美,这比起教师运用的任何讲读手段都要来得直接和有趣。而这样的“古典音乐”与“古典文学”相结合的“现代吟唱”,只有借助数字技术的支持,才有“有效实现”的可能。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微课堂”教学

《诗经》吟唱教学,最好的方式是制作成“微课”。“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诗经》中每一首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不同,表现手法不同,吟唱的调子和艺术处理的方法也就不同。教师对诗歌的理解和吟唱示范显然也是带有强烈的“个性”特点,教师不可能学,学生也不可能学习统一吟唱。微课具有资源组成情景化、资源容量小、针对性强的特点,还可以提供经典示范。这些特点和功能非常适合《诗经》吟唱的教学,只要把吟唱的相关素材、音乐资料以及不同的诗歌、不同的教师的示范吟唱拍成微课,学生便可自主学习。

如《蓼莪》@首诗歌的吟唱,首先是很多字学生根本就不懂怎么读,这就会给吟唱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因为不理解诗歌内容,所以会产生畏难情绪,学生还怎么愿意走入情境、体会感情?微课中教师可以把这些难点作为素材在视频中展示,搜索与课程知识相关的信息资源,在关于这首诗的背景的广度和深度上延伸。然后配上音乐,教师进行吟唱示范。学生在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反复研究、琢磨,学习的主体性也在这样的课堂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不同于教师的理解,有新的“吟唱”处理方法,同样可以拍成“微课”。这既是学习效果的反馈,也生成了个性化和多元化的理解和表达。

学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突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每位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获得教育,学生通过“微课”自然要比在传统课堂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VR体验场里的吟唱

VR技术的诞生是数字技术的一大突破。VR技术是集合多种领域技术而开发出来的一种计算机仿真系统,能够创建并让用户感受到原本只有在真实世界才会拥有的体验。也就是说,VR能创设一个多元的环境,给人带来无以伦比的沉浸体验。

“片片虚拟的叶子被一阵虚拟的风吹到了虚拟的街道上。”“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论是否制造出来,都可以在电脑里生成模型”――这种虚拟的环境,可以为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诗经》时代的自然和社会变迁的世界里提供帮助,让我们漫步在《诗经》里的人和事发生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我们仿佛听到了奴隶们在劳作时发出的“坎坎伐檀兮”的号子声,看到《静女》中男子等不到心爱的女孩而“搔首踟蹰”的着急,同样“亲眼”目睹《大雅江汉》中“江汉浮浮,武夫滔滔”的壮阔场景……

来,就在VR技术的帮助下,让我们吟唱《黍离》:来到“宗周的宗庙公室”前,缓慢地穿行在茂盛的野生农作物中,曾经辉煌而现在却人去楼空,曾经在盛大的祭祀仪式中的热闹,现在却只有荒芜中的沉寂,宫殿的“主人”便只有眼前的“黍”和“稷”,“城”空了,心伤了,今昔盛衰对比的“黍离”的千古之悲包围着“吟唱者”。不知不觉,行走的“步伐”沉重、缓慢了,而吟唱也就完全沉浸在西周灭亡的沉痛中了。

吟唱者置身在虚拟的环境中,真实地体验着“情感”,感受着“画面”,体悟也随着“灵魂”的漫游而渗透进“电子回路”里,VR体验场里的吟唱,便立刻有了生命动感的旋律,有了“复活”的“生”的气息!

以上是学生个体的感受和演绎。现在的VR技术完全可以为“吟唱者”提供环境。由此,让我们看到数字技术支持下的吟唱是如何突破“传统”的束缚,又把我们带到了远古的过去演绎“传统”文化,让一切的表现和理解都变得广阔而深刻。

其实,我们还可以更大胆设想,在这个虚拟场,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置身于其中。他们面对眼前的情境,因为对背景文化理解的广度和深度的不同,感受自然也不同。但他们可以在这环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不同的组合进行吟唱,同时可以交流表达不同的感受。他们仿佛就是在“宗周的宗庙公室”聚会,以“唱”的形式发出自己的感叹――原来个性化的表现和个人意义在互动中会激发出新的体验。这样的吟唱学习表现,仿佛让学生感受到“血液”流动的节奏,“生成”的“细胞”深入骨髓。而实现这样的教学和学习,“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多用户的聚会地点,一个可以让大家在线上群聚的地方”。

数字技术支持下的精彩何止是《诗经》的吟唱,它带来的教学、学习方面的创新和丰富,值得我们无限期待!

参考文献

凯文・凯利. 失控[M].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何克抗. 智慧教室+课堂教学结构变革――实现教育信息化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J]. 教育研究,2015 (11).

刘名卓,祝智庭. 视频微课的实用学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5 (1).

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祝智庭.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4(7).

第5篇

监管分析

国际上对投资银行的称谓多样、内涵外延各异,因而投资银行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按业务线涵盖范围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如表所述,第一层次的投资银行只从事最传统的投资银行业务,仅包括一级市场的股票、债券承销业务和一些金融咨询业务。第二层次的投资银行具备常规的投资银行业务线,可实现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业务的较完整覆盖,与国外一部分中小型投资银行的职能相对应。第三层次的投资银行业务比较全面,拥有资产管理业务和研究业务这两项智力密集型业务,一般被认为是大投行的基本特征。第四层次的投资银行其实已经脱离传统投资银行的意义,而是投资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控股公司的概念,类似目前的高盛集团和摩根斯坦利集团。

除了内涵外延的差异,即使同一内涵的投资银行在不同国家的称呼也是有差别的,以第三层次的投资银行为例,美国称为投资银行,英国称为商人银行,而日本和我国则称为证券公司。在本文中,我们会根据行文需要,交替使用投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称谓,若无特殊说明,均指代上述第三层次投资银行的概念。

我国与美国的投资银行发展过程存在更多的共性,所以主要以美国的投资银行模式和发展作为参照。

纵观经济发达国家投资银行呈如下主要特点:一是行业集中度较高,呈现出垄断竞争的特点;二是均实施全球化经营战略;三是业务显现出多元化、专业化趋势,具体表现在投资银行的业务已经从最初的传统的承销业务、经纪业务扩展到企业购并、资产管理、风险投资、风险规避,投资咨询等领域;四是大多走向混业经营;五是竞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些竞争既包括了各国投资银行本身之间的国内、跨国竞争和其导致的投资银行的不断优胜劣汰,也包括了各国的现代“全能银行”对投资银行的挑战;六是极其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

作为处在由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发展大趋势下的中国投资银行业,要充分借鉴国外投资银行业务模式发展特点和发展经验:

第一,大力拓宽投资银行的融资渠道。我国投资银行之所以总是资金实力不足、资产规模较小,原因之一就是我国的投资银行尤其是我国的证券公司的融资渠道不通畅。资金短缺严重限制了证券公司的发展壮大。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些政策和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证券公司的资金状况。例如允许证券公司采取增资扩股和公开上市的方式扩大资金规模。此外,我国目前已有72家证券公司获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调剂资金头寸,缓解了证券公司的资金实力。证券公司还可以凭自营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券作质押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借款,获得期限灵活的资金,优化资产结构。

第二,注重金融创新、广开业务领域,实现多元化趋势。与国际投资银行创新过度、衍生产品发达不同,我国的投资银行明显创新不足。为此,国内投资银行加强新产品开发,突破传统业务局限,推动主体业务由传统型(证券承销经纪和自营)向创新型(企业并购、重组等策略)以及引申型(资产管理、金融衍生工具交易)转变,从而实现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和稳定增长,增强投资银行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第三,通过兼并收购、资产重组,扩大我国投资银行的资产规模,从整体上提高我国投资银行的行业集中度。并立足本国资本市场,实现特色化、专业化经营。

第四,适时实施国际化战略。目前,我国的投资银行基本上以国内市场为主,这主要受制于我国投资银行的实力。国内投资银行应仿效国内商业银行,用全球化的眼光经营我国的投资银行,放眼世界。可以首先通过与国际投资银行合作的方式,不断提升自身业务水平,适时走出国门,进入国外资本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这方面,中国国际金融公司和中银国际的成功经验已经为国内的投资银行树立了榜样。

根据各国政府和行业自律组织在投资银行监管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把投资银行监管体制分为三类,即:政府型,自律型和中间型监管体制。

政府型监管体制是指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法律,并设立全国性的监督管理机构对投资银行实施监督和管理,其本质特征是政府在监管中占居主导地位,发挥主要作用。美国是实行这一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此外,加拿大,巴西,日本、韩国、菲律宾及中国也实行这一管理体制。

与政府型监管体制相对应的是自律型监管体制,它是指政府除了某些必要的国家立法外,较少干预投资银行业,对投资银行业的监管主要靠证券交易所及投资银行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的自我监管,其本质特征是注重并强调投资银行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作用。英国是实行这一管理体制的典型代表,此外,其他的英联邦国家和地区也多采用这一管理体制。

介于政府型与自律型监管体制之间的监管体制,我们可称之为中间型监管体制,它的本质特征是既强调国家立法管理又注重行业自律管理。德国、意大利等是实行这一管理体制的国家。

美国投行监管体系

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美国投资银行监管体制中是最为重要的监管主体,由于政府充分授权,保证其有足够权威维护投资银行依法运作,因此,SEC也是美国政府型监管体制的象征。

以美国为代表的政府型监管体制的优势在于,首先要强调立法监管,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所有活动都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使监管活动更具有严肃性、公正性和权威性。其次是政府监管机构作为最重要的在监管活动中起主导地位的监管主体,超脱于资本市场参与者之外,使其监管活动能更好地体现和维护市场“三公”原则。但这种监管体制也存在一定局限,除立法监管往往刚性有余弹性不足,容易导致政府对投资银行管得过死、干预过多,不利于投资银行竞争和创新外,监管者要与市场保持距离。当市场情况变化时,往往不能及时反应或反应不当,因此,往往容易出现监管“缺位”或“越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管的效率。

英国投行监管体系

英国一直没有设立全国统一的政府监管机构,而是依靠独立于政府之外的行业自律组织进行自我监管。

英国为代表的自律监管体制恰恰能在政府型监管体制的局限性方面显出自己的优越性。第一,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投资银行的不必要的干预,促使投资银行按市场规律运行,利于投资银行竞争和创新。第二,自律组织的成员主要来自投资银行,他们往往最了解市场,也最能把握市场,知道某项规则对市场的影响,当市场变化时,他们也往往能及时有的放矢地找到解决市场问题的办法,比较容易实现灵活有效的监管目标。但自律型监管体制也有两大缺陷。第一,自律组织往往更为重视保证市场运转和保护会员的利益,而忽视保护社会利益和投资者利益,监管的“三公”原则难于实现,同时这种现象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话,也会阻碍市场

竞争。第二,由于缺乏强硬的法律后盾,监管的统一性、权威性往往难于实现。很显然,自律型监管体制的缺陷,正是政府型监管体制的优势所在。

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看国际投资银行监管体系对中国的启示:第一,在公平的基础上兼顾监管的合法、协调、效率和透明的原则;第二,以集中立法型监管体制为主、自律型为辅;第三,加强风险监管;第四,强化信息披露;第五,注重监管的前瞻性。

然而,鉴于美国次贷危机充分暴露了美国证券市场的监管缺陷,我们还需全面分析(尤其是分析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国际投资银行演变对中国证券公司未来发展带来的启示。

国际投行演变带来的启示

加强对衍生品的监管

次贷危机所显示出来的金融脆弱性不是来自于金融创新本身,而是由于现有的监管不足,监管体系运转失效。当然,监管不应阻碍金融创新,如果要增加金融消费者的选择并扩展信贷的可获得性,那么金融创新必不可少;要实现强化金融系统弹性而又不妨碍市场程序的目标来促进经济增长,金融创新同样必不可少。监管部门应当关注社会整体利益,而不是个体利益,应当提高监管预见性,并将监管目标集中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次贷危机再次充分说明,加强金融衍生品的全面审慎监管与风险控制是极为重要的。为此,监管机构应当限定证券公司产品和业务创新中的杠杆比率上限,并且就市场变化对创新业务的影响加强敏感性分析,及早应对,防患于未然,促使风险监管制度和机制建设与金融创新的步伐相适应;证券公司应当针对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强风险管理与控制,谨慎运用财务杠杆,使杠杆比率保持在适当的水平上,以降低和控制经营风险,证券公司应当将产品和业务创新风险纳入公司整体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清晰地界定各业务条线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健全内控制度,完善内控机制,使金融创新的性质、种类和范围(尤其是表外业务头寸)与公司净资本规模、风险管理与控制系统、风险管理和内控能力相匹配、相对应,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的潜在风险;证券公司应当对复杂的金融衍生品结构和标的提供更多的有用信息,以提高金融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加强对证券市场尤其是场外交易的监管

美国投行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通常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业务单位、风险管理委员会及公司各种管理委员会等组成。但是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投行这些风险管理部门却没有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与控制作用,显得力不从心。所以,应当加强证券市场尤其是场外交易监管,将表外业务风险纳入表内监管,减少表外业务的监管套利,提高风险管理的积极性。随着我国证券业、银行业和保险业综合经营的不断发展,跨机构、跨市场的交叉性金融产品陆续涌现,业务日益交叉、渗透和融合,这就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应当加强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完善不同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制度,加强监管合作与协调,发挥协同监管效应;调整监管机构层次,明确界定不同监管机构的监管职责范围,努力避免重复监管,制定统一的监管标准,最大限度地减少监管冲突,填补监管“真空”或监管“盲区”;从原来的以机构性监管为主逐步转向以功能性监管和目标监管为主,建立伞状金融监管体系,创造条件逐步完成“大部制”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实行金融综合监管。可以考虑采取的应对措施有:健全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机制、建立多边的紧急磋商制度、建立统分结合的金融控股集团主监管协调制度,健全适应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统计信息监测体系等。

组织结构分析

组织形式

一般而言,一个投资银行采用的组织结构与其内部的组建方式和经营思想密切相关。现资银行的组织制度主要有以下四种:家族企业形式及合伙人形式;混合公司形式:公众持股上市公司形式;现代金融控股公司形式。右图归纳了这种组织形式的变迁历程,从中也可以看出,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的发展从整体上体现出集中化、公众化、集团化和国际化的四大趋势。

治理结构

股权结构要分析投资银行的治理结构,首先必须分析它们的股权结构。通过研究国际成熟市场顶尖的投资银行财报数据,可以归纳出一些共同的股权结构特征如下:

第一,机构投资者占股比例大,但股权极度分散。取2011年12月1日总市值排名前5位的投资银行来分析其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情况及股权集中度方面考察。

第二,内部持股比例小,股权具有高度的流动性。美国投资银行发行在外的股票大多是可以自由公开交易的活性股。在股权高度分散化的股权结构下,机构投资者股东由于本身的短视性、信息和专业能力的局限性、参与治理的成本约束及其公共产品特性,一般不太愿意积极主动地直接参与投资银行的公司治理,而采取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投资银行经营效益的评判,使投资银行的股权具有较高的流动性。

董事会结构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的董事会和其他行业公司的董事会一样,负责公司的日常决策。同时由于在一些主要的国际成熟市场,比如美国,投资银行内部不设监事会,因此董事会还兼有审计监督的职能。一般的国际成熟市场的投资银行董事会下设各种委员会以协助其进行经营决策并行使监督职能。这些委员会基本都包含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为公司各项业务制定风险容忍度并批准公司重大风险管理决定,包括由风险监视委员会提交的有关重要风险政策的改变。

除了设立诸多委员会辅助董事会进行工作以外,董事会还呈现出外部董事占有重要地位这一特点。这些外部董事一般都是公司之外某个领域的资深专家或学者,具有某个方面的独特专长或是拥有广泛的关系网络,而且比较客观,也注重自身的信誉和市场身价,能积极参与对公司重大经营决策的参议和监督。

与此同时,国际成熟市场内部董事所占比例虽小,但基本均为投资银行的高管人员。内部董事身兼管理层有助于公司重大经营决策活动的推进,而这也反映出美国投资银行董事会与公司经理层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它有利于减少董事会和经理层之间的摩擦,但不利于董事会对经理层行使有效的监督和制衡。

监事会及管理层监事会是股东大会领导下的公司的常设监察机构,执行监督职能。监事会与董事会并立,独立地行使对董事会、总经理、高级职员及整个公司管理的监督权。

美国对包括投资银行在内的上市公司并无设立监事会的强行要求,通常由独立董事或者在董事会下设立审计委员会或其他类似的调查稽核委员会,部分地代行监事会的审计监督职能。

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组织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三大部门:投资市场部、消费者市场部及研究部。

综合以上结论,对于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重点培养金融控股公司。虽然我国早在1993年就明确提出“银行业与证券业实行分业管理”的政策,至今仍保持着“一行三会”的分业监管体系。但随

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金融改革创新的不断深入,在协同效应,规模效应、收入多元化、风险分散化以及容户需求一体化等因素的驱动下,我国也出现了一些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而未来我国也会出现金融机构向多元化领域蔓延、大型企业短时间内进军金融业等现象。

第二,加快金融立法,改善证券公司法律环境。借鉴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组织结构的发展,从立法角度看,主要应以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为基本依据,重点完善其中的监管制度和公司治理要求,立法过程中可参考美国、日本、英国等国际成熟市场成熟的法律条文,并结合中国本土证券公司的现实发展需求,为证券公司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第三,优化治理结构,提高证券公司经营效率。优化我国证券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证券公司经营效率,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一是降低股权集中度,增加股权流动性。二是提高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加强独立董事制度的建设。三是要加强董事会与管理层之间的沟通机制。四是注意在各职能部门之间建立必要的“隔离墙”制度。

此外,金融危机暴露出投行在金融危机来临时流动性短缺以及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的缺陷。而以存款来源作为支撑的商业银行,特别是业务综合化经营的全能型银行基本上都涉险渡过了金融危机的难关。可以预见,随着美国大型独立投行陆续被并购,或破产倒闭、或被注资、或转型为银行控股公司,大型存款类银行将重新主导国际金融业的发展,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将得到强化。

从全球范围来看,独立投行模式未来很有可能会消失,大多数纯粹的投资银行将被商业银行合并,全能型银行的经营模式将更受欢迎,由商业银行主导的混业经营将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主流模式。

相比于美国独立投行,传统的欧洲银行业,特别是德国银行业在此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所受的影响相对较小。虽然不能说德国的全能型银行模式一定优于美国的独立投行模式,但是全能型银行风险相对较低、经营更为稳健却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德国的全能型银行模式在未来可能会更受重视。因为和投行相比,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更加充裕,运作更加透明,风险管理和控制系统更加严密,受到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和存款保险机制的保护,同时业务综合化经营有利于平抑经营收益的大幅波动。

业务结构分析(以美国为例)

从行业业务收入来看(以2003年为例),2003年美国证券全行业总收入为1445亿美元。从各项业务收入的变化趋势来看,佣金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35%下降至2003年的14%;资产管理收入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80年的1%上升至2003年的8%。承销和做市商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稳定,变化的趋势不是特别明显。

以下选取高盛、摩根斯坦利两家具有代表性的银行作为案例,深入剖析美国投资银行的业务结构。

高盛

高盛集团在2010年之前将业务分为三大类:投资银行部门、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部门、交易与本金投资部门。

从收入绝对值来看,2001年到2007年,高盛集团的收入水平直线上升,从128亿元美元迅速蹿升至2007年的460亿美元。虽然2008年受次贷危机影响收入水平大幅下跌,但2009年便恢复到452亿元的水平。从这9年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净利息收入、投资银行收入、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收入一直是比较稳健的。净利息收入主要来自以公允价值交易资产的收入及证券逆回购收入,在危机期间不但没有下降,相反甚至有明显上升,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等4年的收入分别为35亿美元、40亿美元、43亿美元和74亿美元。波动较为剧烈的是交易与自营收入,从2007年的297亿元跌至2008年的81亿美元,这主要是取决于危机时期的市场环境及高盛自身的风险头寸。

从收入相对量来看,2001年到2007年,交易与自营收入和投资银行收入一直是高盛收入的主导力量,占比基本在70%以上,其中2001年为78%,2007年为81%。2008年交易与自营收入的占比相对下降,但同时投资银行收入相对上升,二者合计占比仍然有60%。即使在最恶劣的市场环境下,这两项业务收入依然是高盛集团的核心业务,收入能力的稳定性毋庸置疑。高盛集团在投资银行业务方面具有传统优势,但是近些年最赚钱的业务却是交易与自营收入。交易与自营业务收入的来源主要是FICC,该部门主要运用自营资金进行交易。相对而言,高盛集团的资产管理业务和经纪业务无足轻重。

2010年以后,高盛集团将业务调整为四大块:投资银行、机构客户服务,投资和借贷、投资管理。投资银行业务向公司、金融机构、政府和个人提供一系列的投资银行服务。收入结构统计口径也做了相应的调整,由原来的四部分调增为六部分,保持投资银行收入、净利息收入两部分不变,将原来的交易与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与证券服务收入两部分进一步细分为资产管理收入、佣金收入、做市商收入、其它自营收入四部分。投资银行收入与自营收入仍占65%以上,非常稳健。

摩根斯坦利

摩根斯坦利实行控股公司下的事业部架构,事业部专于特定领域的业务,是独立的利润中心,其在组织架构上分为四部分:机构证券部门、个人投资者部门、投资管理部门及信用服务部门。从收入结构来看,摩根斯坦利的收入分为净利息与股息收入、交易收入,投资收入、资产管理收入、投资银行收入、佣金收入和其它收入等七部分。

从收入绝对值来看,2001年到2007年,摩根斯坦利的收入水平稳步增长,但幅度不大,2001年为196亿元,2007年为269亿美元,2008年为221亿美元,考虑到收入降低主要由39亿美元的投资亏损引起,2008年的其它收入基本没有下降。2009年恢复到234亿美元的水平。从这9年的变化情况可以发现,佣金收入、投资银行收入、资产管理收入的变化比较平稳,增长的波动性不强,三者从2001年的108亿美元平稳增长到2007年的165亿美元,次贷危机对其影响不大,2008年,2009年三者的和保持在134亿美元、151亿美元的高水平。与此相对投资收入、交易收入、净利息与股息收入的变动比较剧烈。投资收入时正时负,在2001年亏损4亿元美元、在2008年亏损39亿美元、在2009年亏损11亿美元。交易收入也不太稳定,在2006年达到阶段性峰值118亿美元,但在2007年却创造了这9年的最低值32亿美元,波幅较大。净利息与股息收入在2009年为10亿美元,是期间最低值,但总体来看,大部分年份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

从收入相对量来看,2001年到2007年,佣金收入、投资银行收入、资产管理收入等三项收入是摩根斯坦利稳定而重要的收入来源,三者合计占比平均在55%的水平,而且占比相对稳定。交易收入虽然也是一项重要的收入,但是其变数较大,占比忽高忽低,不算是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却是潜力较大的收入来源。如果将交易收

入与上述三项收入合计,则四项收入合计占摩根斯坦利收入的83%,而2009年更是高达97%。投资收入的占比总体来看不高,除2007年以外,均在6%以下。

可见,自营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是摩根斯坦利的收入引擎。以证券发行与承销为核心的投资银行业务是摩根斯坦利的领先业务,2004年摩根斯坦利占据全球IPO市场的10%份额,超过对手高盛,荣登全球IPO业务的榜首。

不难发现,国外券商盈利模式具有以下特点:多元化的经营模式;佣金收入占比稳步下降;做市商交易在券商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资产管理业务收入在券商收入比重明显高于国内券商;国际投行业务中,债券和企业咨询业务占比明显高于国内。

此外,虽然近年来我国证券行业在市场结构,交易工具、投资者构成和证券中介方面越来越向国际靠拢,未来我国证券公司发展壮大仍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三方面改进

扩大证券公司资本规模。扩大证券公司资本规模的途径可以有:证券公司改制上市;公司合并,以地区为依据进行跨区合作,在资金技术市场上达成联盟,实行资源和业务的合并,组建区域性大证券公司;发展金融集团,金融集团是以金融业为主的企业联合体,具有完整的内部组织和管理框架实行分业经营和混业管理的集团经营模式。

积极创新业务品种。具体来说证券公司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业务创新:重点发展场外业务;发展资产管理业务;进行风险资本投资;参与金融衍生品创新与交易以及拓展资产证券化等业务领域;开发国际业务,国内国际业务并举。以国内业务为基础,努力向海外发展网点,把业务领域扩展到国际市场,实行跨国业务经营,全面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培养核心业务实施差别服务与特色服务。证券公司应根据自身的资本实力、服务特色,研究水平、区位优势等综合素质及目前市场的竞争状况,培养其核心业务,实施差别服务与特色服务。

内部控制分析

内部控制

投资银行的内部控制,是指投资银行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保证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可靠,确保经营方针的贯彻执行,保证经营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自我调整、约束、规划。评价和控制的一系列方法、手续与措施的总称。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的内部控制由五大要素构成,即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监督。

风险管理分析

以下从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投资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架构以及目前业内常用的风险管理方法三方面进行研究。

主要风险种类 从整体的风险来源角度划分,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的风险依其影响面大小主要分为以下六大类。

风险管理架构 依照目前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的发展状况来看,其风险管理已经进入了全面管理模式。而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架构包括以下六大要素:企业风险管理战略和策略;健全的现代企业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和规范的风险管理流程:完整的风险管理手册;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有效的防范机制;高效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风险管理方法 第一,风险管理流程。在投资银行风险管理的流程中,风险管理方法的应用集中体现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这两个环节。

第二,风险管理主要技术及方法。在理论层面,资产组合理论、套利定价理论以及期权定价模型的提出为现代意义的投资银行风险管理方法奠定了基础。而在现实层面,90年代几起震惊世界的金融危机大案(如巴林银行、大和银行事件),使一些大的国际银行开始研究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管理测量和资本配置模型。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各国金融机构对金融风险管理及其技术、软件需求的日益增长,出现一大批专门提供风险管理服务的咨询公司和电脑软件公司,推动了风险管理技术、方法以及软件的不断更新、发展。截止到目前,依照风险类别划分,主要的风险管理方法、技术及软件有:

市场风险方面。利率风险是投资银行所面对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因此利率风险的管理方法发展最为突出,主要包括缺口分析法、久期和凸性分析法。

信用风险方面。主要采用基于对客户或交易对手履约能力和违约可能全面分析而做出决策的风险管理方法。

全面风险管理方面。在方法层面,主要包括统计分析法及情景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的主要思想是考察影响组合收益的因素,并使用一系列计量技术估计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这些参数反映该资产收益对不同风险因素的反应程度,这也就提供了可以相应对冲某类风险的技术指标。场景分析法要求风险管理者设想投资组合可能出现的状态,并考察在极端情况出现时的可能损失。对所有相关变量重复上述步骤,最后获得结论。

除了上述几类风险管理方法之外,不得不提的还有现代的金融工程方法。这种方法的产生得益于70年代的利率市场化以及随后金融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金融工程方法包括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和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其中的典型代表有,由金融工程公司开发的风险价值增量模型(VaR Delta)。该模型可以在不重新计算投资银行的VaR的情况下确定新的交易将如何影响整个资产组合的VaR,此外,该模型还提供VaR的成分分析并提供风险矩阵未包括的客户的数据。另外一个典型代表就是由智商金融体系公司(Q Financial Systems)创立的风险智商模型(Risk IQ),该模型的创立基础是信孚银行的RAROC方法,是一种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的综合分析模型,特别的是,该模型可以用于投资银行整体的风险测量。

第三,风险管理模型的内在缺陷。定量分析方法和数理统计模型曾经一度被认为是风险管理的一大突破,但是只要是模型,就必须嵌套于某种假设当中,而模型假设与现实的不吻合就为模型结果的有效性打了折扣。此外,对于证券未来价格的模拟技术也有待进步,目前依赖于历史数据或者某种假设模拟出的数据都有可能经不起理论和现实的验证,这些都构成了所谓的“模型风险”。

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对于内部控制的研究才略嫌空白,相关的风险管理方法也尚待发掘。我国证券公司的发展可以从国际成熟市场投资银行的内部控制得到以下四点启示:重视公司文化,避免英雄主义;全面管理风险,系统制定决策;完善风险管理架构,匹配经营管理模式;充分利用先进风险管理技术,但不可过度依赖。

同时,次贷危机也说明,市场参与者的内部风险管理与外部监管不可或缺,两者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伴随着金融业的创新与开放,对所有金融产品和交易进行全面与实时的外部监管是不切实际的,因此,引导市场参与者建立完善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理应成为监控风险的根本措施。

第一,提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认识。督促证券公司运用定性及定量的风险管理技术,对经纪业务、承销业务、自营业务等进行风险控制,形成组织严密并能实时识别、判断风险的控制框架。

第二,动态的设定不同发展时期内部控制目标重心。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需要通过内部控制来消除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威胁是不同的。

第三,制定内部控制战略目标时,应重视对风险的识别与应对。风险作为一项价值驱动因素应被纳入内部控制目标导向选择的框架中。在构筑“风险与应对”这一控制要素时,应当将风险与企业的目标相匹配,并分解为战略风险、经营和财务及相关风险、具体业务风险三个层次,每个层次的风险识别均以“事项识别”为前提,也就是识别可能对目标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

第6篇

关键词:会计准则趋同 会计准则执行 遵循度

一、引言

会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跨国公司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持续深入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而会计信息可比性的提高以会计准则的协调乃至趋同为前提。欧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积极表态支持国际财务会计报告准则趋同的一个政府间国际组织,要求欧盟的7000多家上市公司(包括银行和保险公司)2005年编制合并报表时,必须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澳大利亚受欧盟决定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影响,宣布从2005年1月1日起,澳大利亚的报告主体将采纳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继澳大利亚以后,新西兰的会计评审委员会也要求新西兰的所有上市公司从2007年起遵守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随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认可范围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快了本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步伐,我国也不例外。2006年2月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标志着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中国新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主席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会上指出此次新准则的和实施,使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之间实现了实质性趋同。而根据Peng和Smith(2010)的研究,中国的财政部通过颁布一系列公认会计准则来促进中国的会计准则体系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结果是将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趋同程度从1992年的20%提升到了2006年的77%(高莉芳,2009)。新会计准则体系的颁布,在我国会计规范体系建设、乃至市场经济发展中具有重大意义,因而备受社会各界瞩目。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疑问,如会计准则能否得到普遍遵循,能否有效遏制会计信息虚假,甚至是否会成为新的“规则性”信息失真的根源,类似问题引发了会计理论界、实务界、政府监管部门和新闻媒体等各方面高度关切。事实上,对会计信息和会计准则的研究由来已久,近年来更因国内外不断出现的重大财务造假案,如Enron、WorldCom、帕马拉特、银广夏、蓝田、科龙等而备受关注。为此近年来围绕这一问题形成了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会计监管、法律机制等多领域研究成果,其中强化会计准则又是重心之一。在对会计准则的研究中,逐步从会计准则的理论基础、内容体系、制定模式延伸到实施环节,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对于目前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趋同,虽然大部分学者认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全球范围内的推行会导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提高,以及财务报表信息披露的加强会导致市场效率的提高。然而没有有效的执行,即使最好的会计准则也不会有什么效果(Hope,2003)。很多研究(Street, Gray & Bryant, 1999; Street & Bryant, 2000; Street & Gray, 2001; Glaum & Street, 2003)发现在许多领域存在着信息披露要求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严重不符的情况。因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以及一些资本市场的管理者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遵循和执行方面。在就准则执行进行实证检验时,重点应该关注的是如何度量一个企业是否遵循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以瑞士企业为样本的基础上,Cooke (1989)最早建立了一套评分系统,利用公司报表中实际披露的项目数与准则要求的应该披露的项目数相比,得到一个遵循指数来衡量公司对准则的遵循程度。随后,众多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展。Cairns (1999) 在其研究中依据企业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不同状况,将其分为从“完全符合”到“差异的无保留描述”九类。Street等(1999)在研究中发现在 1996年声称遵循国际会计准则的221家公司,遵循程度是不同的,或者是有选择地遵循。在一项后续研究中,Street 和 Bryant(2000)对存货、固定资产等9项准则进行了遵循检验。他们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具体要求,关注于信息的计量和披露,设置了一个遵循调查表,根据49家样本公司的报表以及审计报告采用二分法手动搜集了公司报告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遵循信息。检验结果表明,49家样本公司里面只有20家完全遵循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总体遵循度低于45%。于是,他们得出结论,尽管企业声称完全遵循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事实上,还存在很多重要的差异。后来的学者在衡量准则遵循度方面也基本上采用了类似的度量方法 (Street和Gray,2001; Glaum和Street,2003)。Hodgdon 等(2009)对声称遵循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非美国上市公司的1999年和2000年的年度报告进行了检验。在其研究中不仅利用非加权项目来衡量准则的遵循度,还借鉴了(Spetz & Baker, 1999) 提出的“Saidin”指数来度量准则遵循度,该指数依据信息披露的稀有程度赋以不同的权重。

(二)国内文献 在中国,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应用将会受到更大的挑战,因为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原则导向型的,与中国传统的以会计制度为主的会计处理相比,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在执行中需要运用大量的个人判断,因而在中国更应该关注于会计准则的执行。按照高利芳(2009)在其博士论文中的划分,对于会计准则执行研究的文献回顾,有或明或暗的三个维度:一是观点维度;二是方法维度;三是区域维度。从观点维度看,以往的研究主要关注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准则的执行是否一致,或者说准则遵循程度有否差异;其次,如果执行不一致的话,哪些因素影响执行;最后,准则执行的差异性有什么后果。方法维度是指执行研究的具体方法可以分为规范研究、调查分析和实证检验三大类。而区域维度则是说准则执行研究的区域包括国内和国际两种情况。由于本文内容主要侧重于对准则的执行是否一致进行实证检验,因而本部分内容主要回顾和会计准则执行实证检验相关的前人研究成果。国内目前国际会计准则遵循度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目前对新会计准则体系的执行遵循度方面的实证研究还主要局限于调查报告。与国外调查报告主要由民间机构进行显著不同的是,我国目前对准则执行的调查主要是由财政部组织进行的。财政部会计司与有关方面通力合作,采用“逐日盯市、逐户分析”的工作方式,对上市公司2007年至2009年的年报进行了分析(财政部会计司,2007、 2008、 2009)。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民间进行的实证分析有两份,一份是由蔡琦梁(2007)针对中小板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调查分析报告,另一份是由高利芳(2009)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从基于趋同的会计准则变迁角度,对新准则执行一致性进行了实证检验。

三、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执行状况评价――基于资本市场经验数据

(一)样本选取 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会计信息的重要保证,但是趋同的准则变迁能否实现会计信息的可比,关键在于准则如何被执行。如果准则不能得到严格、一致的执行,准则趋同的作用会被弱化。在本部分中,主要是对新会计准则执行是否一致进行实证检验。目前此方面的实证研究主要是在Cooke(1989)方法基础上进行发展,用公司报表中实际披露的项目数与准则要求的应该披露的项目数相比,得到一个遵循指数来衡量公司对准则的遵循程度。本章借鉴Cooke(1989)遵循度来衡量执行,即根据公司报表中实际披露的项目数与准则要求的应该披露项目数相比,每个公司计算一个准则遵循度分数。如果公司间的准则遵循度分数不存在显著差异,可认为公司对准则的执行无差异。本部分中的数据来源主要来源于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财务报告由巨潮资讯网获得),就我国新准则实施三年以来(2007年、2008年、2009年)企业的具体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分析。样本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从沪市主板取得,剔除金融类企业、ST企业(三年内不管是哪一年曾被ST处理,或者被摘帽处理,均从样本中剔除)、所有者权益为负的企业(在三年内只要有一年所有者权益为负,即从样本中剔除),以及三年数据有缺失的企业(比如2008年或者2009年新上市的公司),这样经过调整后的剩余样本为69家,3年共207个观测值。

(二)准则遵循度的衡量 至于准则遵循度的计算,在选择需要检验的披露项目和准则时,笔者主要借鉴了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财政部2007年分析报告中主要介绍了15项具体准则的执行情况,具体包括:存货、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资产减值、职工薪酬、股份支付、债务重组、或有事项、借款费用、所得税、企业合并、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以及每股收益。这些准则都是新颁布的或者有重大修订的准则,对其进行具体分析,可以从总体上把握新准则体系的执行状况。由于时间和成本的限制,本文没有完全按照该分析报告进行准则遵循度量表的设计,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必要的调整。根据该报告,2007年所有发生存货业务的公司(共1541家)全部按照准则规定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其中,占96.88%的公司遵循了准则规定的方法并披露了采用的计价方法、各类存货的期初和期末账面价值、用于担保的存货账面价值等信息。由于存货准则修订内容不多,且财政部分析报告已经明确披露了上市公司对存货准则的遵循度,因而在本研究中,在选择需要检验的准则时,剔除了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也是一项新修订的准则。根据新准则,企业在确定固定资产成本时,应计提预计弃置费用。由于计提弃置费用只涉及到某些特殊行业(例如采掘业),不具有一般性,且根据财政部的分析报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只有9家上市公司对固定资产计提了弃置费用(占0.6%)。因而在选择需要检验的准则时,也剔除了固定资产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作为一项新修订的准则,在修订中,最大的变化是引进了公允价值的使用。由于计量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因而该准则本应该在计算遵循度指标时,计入量表,作为检验项目。但由于上市公司中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数额较少(根据财政部2007年分析报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发生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只有40家上市公司,占比2.5%),因而在制定量表时,也将其剔除。基于同样的原因,在设计遵循量表的时候,也排除了债务重组准则。股份支付和每股收益准则都是新颁布的准则,剔除股份支付准则的原因是因为根据财政部分析报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实施股份支付计划的上市公司只有41家(占比2.6%);剔除每股收益准则的原因是因为1570家上市公司都遵循准则规定进行了列报和披露。最后一个剔除的准则是或有事项具体准则,剔除的原因是因为新旧或有事项准则没有原则性的变化。剔除了上述具体准则后,经过调整后需要检验的具体准则只剩下8项,结合具体准则强调需披露的具体事项,本研究所采用的准则遵循量表主要由8项具体准则的38个具体项目组成。在对准则遵循度进行打分计算时,笔者借鉴了高利芳博士学位论文(2009)采用的方法,亦即每一项目如果公司有披露相关内容,得1分,没有完全披露得0.5分,未披露为0分。将每一项目的得分相加,最后的总分就是公司的遵循分数,再除以全部项目都披露的应计总分(38分),得到的就是单个公司的准则遵循比率。

(三)描述性统计 (表1)列出了三年内所有样本公司准则遵循比率的描述性统计。根据该数据来看,企业新会计准则体系在实践中得到了平稳和有效地实施,准则遵循比率由2007年的75%到2009年的78%,成稳步上升态势,这与财政部会计司在2007、2008、以及2009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中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表2)列出了三年内所有样本公司具体准则遵循比率的描述性统计。根据平均值和中值,从单项准则来看,所抽取的八项准则中,遵循度比较高的有投资性房地产和借款费用两项准则,遵循度比较低的是资产减值和企业合并两项准则。具体分析如下:(1)投资性房地产准则。由于投资性房地产准则是一项新准则,在69家样本公司里,并不是所有的公司都存在投资性房地产业务。在存在投资性房地产的样本公司里,均采用了成本计量模式。这也许是因为企业对历史成本模式比较熟悉,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虽然能给报表使用者带来更大的相关性,但是因为公允价值的获得需要成本且不易确定,因而从节约成本考虑,公司纷纷采用成本计量模式。总体上来讲,在信息披露方面,投资性房地产准则三年的准则遵循比率达到了93%。公司普遍披露了投资性房地产的确定依据、种类以及计量模式,但在投资性房地产转换和处置方面披露不充分。(2)无形资产准则。无形资产是一项新修订的准则,与旧准则相比,主要变化有两点:一是对使用寿命不同的无形资产成本进入损益的方式有所不同。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采用摊销的方式,使用寿命无限的无形资产通过减值测试的方式,减值损失进入损益;二是对研究开发支出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修订。明确规定研究支出应该作为费用处理,发生时直接进入损益;开发成本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可以确认为无形资产。在信息披露方面,公司对于计入当期损益和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研究开发支出金额披露不足。此外,对于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许多企业没有披露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3)资产减值准则。资产减值准则是个新准则,但是对于资产减值的处理并不是新问题,原有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早就规定了对八项资产计提减值准则。但是与以往规定不同的是,新准则引进了资产组概念,并规定资产减值一旦发生,不允许在以后期间转回。从整体上来看,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则的遵循比率远远低于对其他准则的遵循比率,表现在对于企业资产组的披露不足,有些企业没有按照准则规定披露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原因和当期确认的重大资产减值损失的金额。大部分企业都披露了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依据,但却语焉不详。(4)职工薪酬准则。职工薪酬准则也是一项新准则,根据遵循比率,该准则的遵循度比较高,所有的样本公司都披露了应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应当为职工缴纳的五险一金,个别公司没有披露辞退补偿。在测量职工薪酬准则的遵循度时,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公司没有披露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利。由于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否有非货币利,价值多少,是由企业自己决定的,且属于一般只有企业内部人才能掌握的信息,如果不披露(企业可以推说不存在所以不披露) )或者披露金额为零,是原则上无错,实质上难以监管(高利芳,2009)。(5)借款费用准则。借款费用准则是一项新修订的准则,与旧准则相比,新准则中主要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利息可以资本化的资产范围。但由于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存货只涉及到个别行业中的企业(根据财政部2007年的新会计准则执行分析报告,1570家上市公司中,有473家上市公司存在借款费用资本化。这473家存在借款费用资本化的上市公司中,有86家存在存货资本化借款费用,在总体中占比5%),再加上新旧准则会计处理上并没有实质性差异,因而从总体上来讲,借款费用准则遵循度较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在披露资本化率时不充分,没有充分说明资本化率确定的依据。(6)所得税准则。所得税准则是一项新颁布的准则。与以往规定相比,一方面新准则废止了应付税款法,要求企业改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另一方面,新准则要求对于递延所得税要区分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分别列示。从样本调查的情况来看,所得税准则的遵循度虽然不是太高,但是与其他准则的遵循相比,标准差比较低,表明单个公司遵循度和平均值之间的偏离不大。根据对样本企业财务报告的分析来看,企业基本上都能在附注中披露所得税费用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每一类暂时性差异和可抵扣亏损,在列报期间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的金额也能列示。但是对于所得税与会计利润之间关系的企业普遍说明不充分,此外,在报表附注中,一般找不到企业对于未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可抵扣性差异、可抵扣亏损的金额的说明。(7)企业合并准则。企业合并准则是一项新准则,与以往关于合并报表的会计处理相比,新准则的主要变化在于区分了同一控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并采取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从三年中值的平均值来看,企业合并准则是遵循度最差的一项准则。大部分企业没有按照准则规定披露企业合并的类型,由于不知道企业的合并类型,因而也无法判断企业是否按照规定披露了属于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判断依据。此外,还有大量的公司对于被合并方和合并方会计政策是否一致没有做出明确说明,也没有按照规定披露被合并方采用的会计政策与合并方不一致所作调整情况的说明。(8)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是一项新准则,与以往会计处理不同的主要地方在于对于投资(金融资产)的重新分类,以及针对不同的类别,采取不同的计量属性,公允价值成了金融工具计量的一项主要计量基础。从样本公司的分析数据来看,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的遵循度不高,但三年的中值均为80%,均值的标准差也很小。具体分析来看,所有的样本公司都披露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公允价值当期变动计入损益的金额、公允价值当期变动计入权益的金额,但是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依据以及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实际利率的确定明显地披露不充分。

(四)会计准则执行中存在问题分析 从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发现:(1)从新旧准则差异角度来讲,传统的或者基本项目遵循度高,但是新增项目尤其是涉及到职业判断的项目遵循度偏低。在对样本公司的报表进行分析时,可以发现对于一些传统的或者说是基本的项目企业基本上都能按照准则规定进行披露,比如投资性房地产的类别、资产减值损失按类别的披露、应支付给职工的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及其期末应付未付金额、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分类等。这类项目遵循度高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准则上已经有明确规定,不需要企业进行判断分析,且有些项目是传统项目,受准则变迁影响很小,因而企业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来对其进行充分披露。但是对于一些新增项目尤其是涉及到职业判断的项目,企业大部分选择的是不披露或者是语焉不详。比如只有少数企业详细披露了持有至到期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实际利率的确定、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不确定的判断依据、以及计提减值损失的资产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依据。这一类信息披露程度低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企业对此没有经验可循,我国传统的以会计制度为主体的思维方式限制了企业进行职业判断的空间。(2)从披露意愿分析,企业对于一些只有内部人才能掌握的信息明显披露不足。在进行准则遵循度计量时,有些项目虽然准则要求如果存在的话,必须披露。但是由于该项目是否存在外部人不好判断,一般只有企业内部人才能拥有该类信息,因而对该类项目很难判断企业是否遵循了准则规定的披露要求。比如,职工薪酬准则要求企业披露为职工提供的非货币利及其计算依据。由于非货币利不像工资、津贴、保险金等一样是企业必须缴纳或者支付的事项,因而在报表上企业没有披露非货币利,可能代表企业确实不存在该项目,因而不需要披露,但也有可能企业隐瞒了该项目,没有按照准则规定进行披露。这就给准则执行的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3)从披露格式来讲,新准则执行中披露的“样板化”问题非常严重。Gray(1988) 曾经在Hofstede(1984)四种文化的划分基础上,提出了四种文化价值。按照Gray(1988)的划分,我国应该属于属于统一性(Uniformity)较强的文化价值,也就是说,在财务报告实践活动中,文化价值会倾向于采取统一的报告格式或者方式。这一文化价值在报表披露方面体现非常明显。很多公司在对会计信息进行披露的时候都是照搬准则的原话,或者是仅作稍微的改动,例如很多公司对于资产减值中的可收回金额的确定一般都做如下陈述:“资产存在减值迹象的,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可收回金额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当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将资产的账面价值减记至可收回金额,减记的金额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至于可收回金额究竟是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确定的,还是按照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的却没有具体披露,更不用提具体披露未来现金流量和贴现率了。造成信息普遍样本化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因为如果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给出具体相关的信息,需要企业投入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为节约成本,很多企业选择了将信息披露样板化。

*本文系山东省自然基金项目“基于会计准则执行的资本市场信号机制与效率研究”(项目编号:ZR2009HL020)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利芳:《基于趋同的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准则执行研究》,《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2]财政部会计司:《关于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的分析报告》,《会计研究》 2008年第6期。

[3]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08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会计研究》 2009年第7期。

[4]财政部会计司:《我国上市公司2009年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情况分析报告》,《会计研究》 2010年第6期。

[5]蔡琦梁:《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情况分析》,《证券市场导报》 2007年第7期。

[6]Peng S. and Smith J L.. Chinese GAAP and IFRS: An analysis of the convergence proces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Auditing and Taxation, 2010.

[7]Hope O. K.. Disclosure practices, enforcement of accounting standards, and analysts' forecast accuracy: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2003.

[8]Street D. L., Gray S. J. and Bryant S. M. Acceptance and Observa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An Empirical Study of Companies Claiming to Comply with IAS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1999.

[9]Street D. L. and Bryant S. M.. Disclosure level and compliance with IASs: A comparison of companies with and without U.S. listings and filing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0.

[10]Street D. L. and Gray S. J.. Observance of 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Factors explaining noncompliance. The Association of Chartered Certified Accountants, ACCA Research Report, 2001.

[11]Glaum M. and Street D. L.. Compliance with the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of Germany's New Market: IAS versus U.S. GAA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and Accounting, 2003.

[12]Cooke T. E.. Disclosure in the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 of Swedish companies. 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1989.

[13]Cairns D.. Degrees of compliance. Accountancy, 1999.

[14]Hodgdon C., Tondkar R. H., Adhikari A.and Harless D. W.. Compliance with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 and auditor choice: New evidence o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tatutory audi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2009.

[15]Spetz J. and Baker L.. Has managed care affected the availability of medical technology? San Francisco, CA: Public Policy Institute of California, 1999.

第7篇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listing requirements of the Chinese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proposed a 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 that can solve the financing needs of various high-tech enterprises, and analyzed the path of best butt between the two, while proposed recommendations o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

关键词:高新技术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对接;市场建设建议

Key words: high-tech enterprises;multi-level capital market;financing docking;market construction proposals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026-02

0引言

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但离经济强国还相去甚远,国际地位与欧美相比仍处于劣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技术落后、创新能力薄弱。在国际竞争中,我们可以参照英国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提出的比较利益学说,即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取决于一国产业的比较竞争优势。2009年,我国出口主要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其中纺织、服装、鞋类、家具、钢材约占出口总额的20%以上。这是否说明我国的上述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优势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我们在牺牲自己的资源、环境来满足世界的需求,这种出口结构不可能具有持续性,只有将高新技术与我国的劳动力优势相结合,提高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才能增强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我国近来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并明确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推动自身发展。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积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发展资金,将技术与资本完美结合,实现我国科技创新的飞跃式发展。

1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08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73.3%,企业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总量的71.0%。可见,企业尤其是我国的5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根基之所在。我国的高新技术企业具有以下特征:

1.1 创新企业数量众多2004-2006年,在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开展了创新活动的有8.6万家,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28.8%。2008年仅全国54个高新区企业总数为52632家,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主体。

1.2 资金需求巨大从行业分析看,开展创新活动较为密集的行业主要是医药、仪器仪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高技术行业,而这些行业研发投入大、周期长,如一个一类新药的研发费用可能高达数亿元。

1.3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力军在上述全国54个高新区5万多家企业中,按营业总收入规模分类,其中:营业收入大于1亿元的占11.4%,1000万-1亿元的占29.1%,500万-1000万元的占10.5%,500万元以下的占49%。可见,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相对来说更加活跃,这也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

1.4 创新经费来源渠道少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活动经费中,企业资金占82.8%,金融机构贷款占9.3%,政府资金占3.4%,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分别占0.8%和3.7%。可见,企业资金是创新经费的主要来源,但中小企业作为创新的主力军,自身投入能力明显不足。

2多层次资本市场现状

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的股权市场已经搭建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以及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在内的多层次市场体系,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融资需求。

2.1 主板市场主板市场是指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对发行人的营业期限、股本大小、盈利水平等方面的要求标准较高,其主要服务于大型成熟,具有较大的资本规模以及稳定的盈利能力,且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一定主导地位的企业。实践中,一般发行前股本总额超过1亿元且发行前一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的较易进入主板市场。

2.2 中小板市场中小板市场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中小企业板市场,服务对象主要是发展成熟的中小企业,其主要上市条件与主板市场相同。实践中,一般发行前股本总额在1亿元以下且发行前一年净利润超过5000万元或近三年平均净利润不低于3000万元的较易进入中小板市场。实际上,中小板是创业板出台之前的一种过渡性安排,相信随着创业板的推出,中小板市场将会重新定位甚至消失。

2.3 创业板市场创业板市场是指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创业板市场,定位于服务成长型创业企业,重点支持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特别是符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的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先进制造、高技术服务等九大领域的企业。实践中,创业板市场适合于“创新、成长”的企业,或“小而优、小而特、小而强”的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在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较易通过审核。

2.4 新三板市场新三板市场是指依托深圳证券交易所和中央登记结算公司的技术系统运行的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其为中国的创新型企业服务,亦可称之为“创新板”。目前新三板将由试点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扩大到全国54个国家级高新区,将正式定位为“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对企业盈利能力没有明确规定,实践中要求企业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及较好的成长性。

3多层次资本市场可以解决各类高新技术企业的融资需求

从前述高新技术企业的特征来看,进行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形成企业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并最终转化成生产力是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发展乃至生存的关键之所在,而这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企业采取何种最有利的方式进行融资呢?根据优序融资理论,企业融资一般遵循内源融资、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先后顺序,前述创新经费来源也基本符合该理论。但鉴于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征,其内源融资能力有限,债务融资普遍遇到贷款难的问题,如能通过权益融资将有效解决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需求。

但进行技术研发是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仅靠高新技术企业的盈利难以引起投资者的兴趣,只有解决好投资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即具有较高价格的退出机制,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而这正好是资本市场可以解决的问题。我们看到,创业板推出之后,其“造富”效应引起投资者的狂热追逐,相信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将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资力度。

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要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判断自身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分析投资者的偏好,寻找最合适的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路径。

3.1 对于成立时间较短,年净利润在1000万元以下的高新技术企业,建议选择在新三板挂牌。新三板挂牌实行券商推荐、协会备案方式,且当地主管部门给予每家挂牌企业100万元以上的扶持资金,可以基本覆盖挂牌所需的费用,从而实现低成本快速上市。新三板挂牌后与中小板、创业板一样,投资者以深市股票账户进行交易,为全国易市场,同时通过引入做市商制度,充分挖掘公司的投资亮点,可进一步提高公司的市场估值。新三板为挂牌公司提供了一个全国性的有序的股权流转平台,股东可按市场交易价转让股份,风险投资者、战略投资者可通过定向增发方式对公司进行增资。随着资本市场的规范,新三板将会通过绿色通道直接转至创业板。

3.2 对于处于高速成长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前述创业板的相关条件,特别是企业最近一年的净利润在3000万以上,可优先选择登陆创业板。创业板市场发行市盈率较高,在同等条件下可以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

3.3 对于处于成熟期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前述主板、中小板的相关条件,可选择登陆主板、中小板。中小板相对于创业板而言,对行业限制较小,更适合于创新能力一般、业务规模较大的传统行业。企业登陆主板市场,将是企业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对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极为有利。对于主板、中小板上市公司而言,可将符合条件的子公司分拆在创业板单独上市,进一步提升融资能力。

4资本市场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建议

国家对技术创新给予了高度重视,提出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因此,为满足不同类型、不同生命周期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建议资本市场在以下方面加强建设:

4.1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工作目前,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主板、中小板市场建设已相对完善,建议将借壳上市比照IPO条件执行。创业板刚刚推出不久,建议提高发行上市条件,将企业最近一年净利润提高到不低于30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每年净利润不低于1000万元、年增长率不低于30%,以降低市场风险。新三板尚在试点中,建议尽快扩大试点范围。

4.2 实行在保荐制基础上的注册制企业上市实行注册制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随着保荐制的多年实践,我国实行注册制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建议在风险相对较小的主板进行注册制的试点,并逐步推广到中小板、创业板。

4.3 建立统一监管下的全国性产权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是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具有公共服务的性质,只有统一监管才能规范运行。为此,建议规范各种名义的产权交易所,将其纳入证监会统一监管体制下,充分利用目前运作较为规范的北京、天津、重庆等产权交易所组建全国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以解决众多企业的股权融资需求。

4.4 实现多层次资本市场间的无缝对接进一步明晰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挂牌上市条件和市场规则,建立“能上能下”的转板机制,取消简单的退市制度,进一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

[2]《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

[3]《2008中国科技统计年度报告》.

[4]《中国高技术产业数据2009》.

[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6]黄卫平,彭刚.国际经济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8]《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

[9]《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

[10]《中关村科技园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办法》.

第8篇

企业的资本运动效率,即企业投资、融资效率表现了企业配置资金的能力,其决定了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前景。然而长期以来,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际经济活动中,两者却一直处于某种程度的割裂和非均衡发展状态。Modigliani and Miller(1958)提出的“MM定理”认为,在没有摩擦成本、资本市场完美且有效的情况下,企业投资行为与融资方式不相关。由于完美市场的假定在现实中并不存在,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西方学者们开始放宽各种前提假设来探讨企业投融资关系。①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投资决策是公司三大财务决策当中最重要的决策②,它对公司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而在实务界和学术界,对于哪一种因素最能影响公司投资决策仍未取得一致意见。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学者开始站在产品市场的角度研究企业的投资行为,随后该领域内有大量学者从不同角度继续进行相关研究(Lucas and Prescott,1971;Spence,1979;Lippman and Rumelt,1985;Caballero,1991;Kiyohiko G Nishimurg,1991;Donald A. Hay and Guy S. Liu,1998;Laarni T Bulan,2005等)。关于两者的具体关系和影响机理,由于所选样本、研究方法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尽管国外学者们的研究结论并不一致,但是,他们的研究结论均揭示了产品市场状况会影响企业的微观决策(包括投资决策)。

立足于本文的述评重点,笔者不准备对涉及投融资关系的所有文献予以回顾,而只是通过对企业投资支出与负债水平关系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结合学者们关于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微观决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从产品市场竞争的视角来探讨企业投融资关系的进一步研究方向。

二、文献回顾

(一)负债融资和投资行为关系研究

西方学者对于企业投资与负债关系的研究结论大致可以归为三大类(童盼、陆正飞,2005):第一,探讨股东—债权人冲突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第二,研究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第三,研究债务期限结构对投资行为的影响③。

关于股东—债权人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Jensen and Meckling(1976)认为在进行投资决策时,股东/经理可能会进行资产替代。根据其观点,如果企业的融资结构当中负债的比率较大,这将会诱导股东/经理去冒险尝试那些成功机会微乎其微但若成功则回报极高的投资项目,倘若冒险投资成功,股东 /经理则可以赚取超过负债账面价值的大部分收益;如果投资项目失败,股东只受有限责任的约束,而债权人则承担大部分失败的损失,理性的债权人在贷款时会正确预期到股东未来的投资行为,从而要求更高的回报率,由此导致了负债的第一种成本即资产替代问题。Myers(1977)则分析了股东—债权人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另一个方面:投资不足。他剖析了负债对成长型企业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公司的负债比例增加时,公司的破产概率也随之增加,此时,股东/经理对NPV为正的项目存在着投资不足的动机。也就是说,虽然某些投资项目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但是由于其大部分的期望回报属于债权人,这种情况下,尽管这些投资项目的NPV为正值,股东/经理也不会对其进行投资。当理性的债权人在贷款前预期到这种情况时,公司就得支付较高的负债融资成本,由此导致了负债的另一种成本即投资不足问题。在Jensen and Meckling(1976)、Myers(1977)的开创性研究之后,Smith and Warner(l979)研究指出,在发行风险债券的企业,股东/经理有动机去作出有利于股东而侵害债权人权益的经营和财务决策。随后,众多学者从负债水平(Gavish and Kalay,1983)、财务契约(Berkovitch and Kim,1990)、成长性(Ahn,Seoungpil,et al.,2006)等角度对股东—债权人冲突引起的企业投资行为扭曲问题继续展开研究。

再看国内学者的研究情况。国内学者现有的研究已开始把企业投资和融资结合起来考虑,但关于股东—债权人冲突对投资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是缺乏该领域系统的实证性研究。童盼、支晓强(2005)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法实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股东—债权人利益冲突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江伟、沈艺峰(2005)从负债成本的角度揭示了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进行资产替代的行为与其持股比例之间呈倒“N”型的非线性关系,且公司投资机会的增加会对大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产生影响。刘星、杨亦民(2006)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融资结构与企业投资在总体上呈显着的负相关关系,但如果对研究样本按照成长性划分,则低成长企业的融资结构与投资支出并没有表现出显着负相关。他们的研究结论符合负债成本理论,有力地支持了负债融资对高成长性企业会产生投资不足影响的说法。

在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方面,Jensen(1986)指出,由于有动机去扩大企业的规模,经理会以牺牲股东利益为代价,利用闲置资金对那些可以扩大企业规模的非盈利项目进行投资,这就导致了经理的过度投资行为。根据Jensen的观点,负债能够抑制经理的这种过度投资行为,降低股东与经理之间的成本,从而发挥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具体而言,负债相机治理作用的发挥基于两方面的原因,其一,负债定期还本付息的特征有利于减少企业的闲散资金,防止经理利用过多的闲置资金去从事使自身获益但是侵害股东利益的过度投资行为;其二,负债会加大经理所面临的监控和破产风险,由于害怕因为企业破产造成的控制权转移而失去来自于企业的各种利益,与低负债企业相比,高负债企业的经理较难作出上述的利己但却侵害股东权益的投资决策。随后,多个学者(John and Senbet,1988;HEinkel and Zechner,1990;Hart and Moore,1995;Lang et al.,1996;Childs,P.D.,et al.,2005等)从不同角度的研究都证实了负债融资发挥了相机治理作用。

对于负债的相机治理作用,国内学者们的研究发现企业成长性(江伟、沈艺峰,2004)、投资项目的风险(童盼、陆正飞,2005)、终极控制人性质(李胜楠、牛建波,2005;辛清泉、林斌,2006;李乔立,2007等)、控股股东持股比例(姚明安、孔莹,2008)等因素会影响我国企业负债相机治理作用的发挥,但总体而言,国内学者得到的检验结果与前述西方理论的预期存在较大差异。

(二)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投资行为关系研究

西方学者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就对产品市场竞争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关系展开研究,如Frederic and Scherer(1969)在“Market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investment”一文中探讨了市场结构与投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其研究发现,当行业的集中度相对比较高时,企业的投资会更大幅度地偏离其目标价值;当行业集中度较低而且行业规模很大时,这种偏离将有很大可能是随机性的。

第9篇

当大家的注意力都被中国的股市和汇市发展所吸引时,中国金融市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债券市场已经渐具规模,并且日益成熟。

到目前为止,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渠道仍然有限,他们只能通过一些特定渠道投资中国债市和股市,其中包括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机制。这两个跨境投资机制允许获批的境外基金管理和证券公司投资中国境内证券。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很大程度上还未对境外资本开放,境外投资者对中国政府债券的持有比例在新兴市场中较低,境外投资者总共仅持有2014年底政府未清偿债券的2.4%,而墨西哥和巴西的这一比例分别为59%和34%。

但近期宣布的一些措施为境外投资者进入中国债市这一目前规模位居全球第三的债券市场提供了更多渠道。

例如,2015年7月,中国央行宣布,向境外央行、财富基金和国际金融组织进一步开放银行间债券市场,而银行间债券市场正是大部分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交易的市场。

2015年9月,汇丰香港和中银香港成为首批在中国内地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的国际性商业银行。

向境外发行人开放境内债市将进一步加快中国整体资本市场的改革。与7月宣布的措施一样,这是中国致力于将境内资本市场融入全球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

中国已经表明,希望市场在资本配置中发挥更具决定性的作用,并希望其金融市场变得更为高效,也更具竞争力。

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一直由银行信贷驱动。银行在中国金融体系中一直是最大的融资来源,在融资中的占比远高于美国和日本,也远高于与中国处在相似经济发展阶段的其他新兴市场。

鉴于中国经济已经步入新常态,对于更有深度、更加多元化、流动性更强的资本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强。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将有助于支持经济增长,改善资本配置,并降低借款成本。

随着中国致力于治理伴随过去几十年迅猛增长而产生的环境污染,为未来城市化带来所需的环保发展模式和清洁基础设施,中国的金融需求只会越来越大,而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助于满足这个需求。

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成为首家发行绿色债券的中资金融机构,一共募资10亿美元。该行成为首个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的亚洲发行人,同时该债券也是由亚洲发行人发行的最大宗的一笔美元绿色债券。

所募集资金将专门用于资助6个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领域,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可持续运输废弃物管理、可持续土地利用、清洁及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中国债市将进一步增长,因为中国政府不断强调必须将可持续性作为中国企业和投资者未来发展最重要的考虑之一。

2015年9月,国务院承诺将生态保护“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国务院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投资方向和优先市场改革的指引,以使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保持一致。

我们预计,中国央行将有关绿色债券市场的官方指引,为境内绿色债券发行提供进一步的规定和框架,明确具体的行业领域。这还将有助于推动境外融资需求,尤其是与中国“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有关的融资。

中国债市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首先,尽管中国债市的规模在短短5年内已经翻番, 但相比中国和全球经济的规模仍然很小。根据亚洲开发银行(ADB)最新的《亚洲债券监测》(Asian Bond Monitor)报告,2015年第二季度末,中国的未清偿本币债券总额与GDP之比为53%,而马来西亚的这一比率为95.3%,泰国为72.3%。

此外,虽然中国经济占全球GDP的12%,未清偿债券却仅占全球的5.1%。

其次,债券发行以政府和政策性银行为主导,公司债券只占一小部分。中国拥有亚洲第二大公司债券市场,但公司债券仅占未清偿债券总额的约25%,远低于发达市场和其他许多发展中亚洲国家的水平。

第三,多数债券是短期而非长期品种。中国有40%的未清偿债券在三年内到期,有近40%新发行债券的期限短于一年。这与长期债券占很大比例的其他市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根据经纶国际经济研究院(Fung Global Institute)整理的数据,中国政府债券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远低于美国国债和日本政府债券。

中国明白拥有发达债券市场的重要性,也了解发达的债市所带来的益处。过去几个月宣布的措施,是向这一方向迈进的重要步骤。

对中国而言,更具深度、更加多元化的债券市场会带来多重益处。

通过欢迎更多的境外投资,中国将逐渐扩大投资者规模和范围。外资流入的增加会为中国借款人带来新的融资来源,促进更多中国公司在境内发债。

一个更具活力的债券市场还将有助于减轻中国对银行信贷的依赖,让中国的银行体系能腾出手向中小企业发放更多贷款。这是一项重要考虑因素:虽然中小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和再平衡的关键,但相对于大公司,他们获得资金的难度更大。

与此同时,通过允许更多境外机构在中国发行债券,中国将既为全球借款人开放新的融资来源,又为中国投资者创造新的机遇。

对境外投资者而言,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将打开一条新渠道,让他们更能参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持续并且越来越“绿色”的经济增长,也将让他们能够将投资分散到一个目前收益率高于美日等发达市场水平的市场。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