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9:4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低碳经济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低碳经济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对关键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明确定位是有效开展该领域研究的基本前提,但当前对于低碳经济的概念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偏重于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进行定位,冯之浚等认为,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其基本特征为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2].也有学者从环境影响、能源效率和社会发展的角度进行了总结,潘家华等认为,低碳经济是指在一定碳排放的约束下,碳生产力和人文发展均达到一定水平的一种经济形态,旨在实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全球共同愿景,具有“低碳排放”“高碳生产力”和“阶段性特征”三个核心特征[3].还有部分学者以全面系统的观点对低碳经济进行了阐释,认为低碳经济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①综合性,即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系统的综合性问题;②战略性,即低碳经济要求能源消费方式、经济发展方式和人类生活方式进行一次全新变革,是人类调整自身活动、适应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的战略性选择,而非一时的权宜之计;③全球性,即全球气候系统是一个整体,气候变化的影响具有全球性,涉及人类共同的未来,超越国家的范围,任何一个国家都无力单独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低碳发展需要全球合作[4].对概念和地位的准确界定,明确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特点,将是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基础问题.这将使政府工作者、企业和民众形成对低碳经济的准确认识,在工作和生活中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低碳经济”,而不至于在诸多发展理念的名词中迷失方向,进而稳步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经济结构及产业低碳研究
经济低碳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多数国内学者认为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是我国推进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5],所以众多的路径建议中都会将调整产业结构放在首要位置.庄贵阳认为,我国在重化工业产业为主导的工业化阶段实现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调整产业结构、遏制奢侈浪费、发挥碳汇潜力以及开展国际经济合作[6].也有部分学者针对当前将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的主流观点,提出不应只重视结构性减排,应同时关注传统产业内部的技术改进和创新,依靠技术进步和管理改进才能真正实现低碳经济.潘家华认为,中国要低碳化,靠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受当前发展阶段和资源禀赋的约束,空间有限[7].李健、周慧对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进行了分析,研究显示,不同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联特征并不相同,即我国各省域产业结构变动与碳排放之间不存在单一、精确的演变规律,因此,应尊重地方经济发展的异质性,统筹考虑各省域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不同的关联特征,制定适宜的低碳发展措施,包括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和各地碳减排指标的量化分化等[8].除经济结构的低碳化研究外,关于低碳产业这一新领域的发展也有一些研究.蔡绍洪、和思鹏提出了能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统一优化的新型产业组织模式循环产业集群模式,研究认为,该模式是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构建西部地区绿色增长极的最佳途径[9].卞继红从低碳经济的含义和特征出发,分析了低碳经济模式下我国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10].李健、徐海成从产业低碳化、低碳技术产业化和低碳产业规模化角度出发,研究了低碳产业的特征和发展中面临的问题[11].总体而言,关于低碳产业的研究目前尚处于理念构想阶段.
1.3能源低碳研究
在低碳经济的发展中,能源部门具有关键作用.史立山认为,构筑低碳经济体系,应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做好能源运行管理等方面着手,从法律、政策、技术和管理等各个方面统筹协调[12].刘琦对中国新能源发展的研究认为,中国的清洁能源发展应统筹做好相关规划,大力发展可再生电力,有序开展核电建设,积极推进水电开发,进一步提高火电高效清洁化水平[13].陈柳钦认为,中国发展低碳能源的实现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分布式能源系统;重点加强建筑、交通两大消耗领域低碳能源利用;尽最大可能促进生物质能源的有效利用;全方位推进核能、风能和太阳能的安全利用等[14].张乃根从法学的角度指出,鉴于目前尚缺少有拘束力的国际技术转让协定,我国在后《京都议定书》时期,应根据国际惯例和国情,规制反竞争的专利许可做法;区分专利侵权与合理利用,保障专利技术的转让后续研发;制定太阳能和风能技术标准和相关专利许可规定;适当强制许可使用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的清洁能源技术专利;大力推进CDM项目开发,促进发达国家在我国转让清洁能源技术[15].刘卿等研究了中美清洁能源合作已取得的成绩及当前存在的政策及市场壁垒等问题[16].郑方能等提出制定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战略的构想,从顶层设计和具体设想两个层面阐述了加强清洁能源国际科技合作的若干建议[17].
1.4低碳城市研究
“低碳城市”应当包括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发展两个层面,中国的低碳城市建设不是后工业化的低碳发展,而是要探索一条工业化过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18].低碳城市作为新型城市发展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简单的城市减排和能源增效,而是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城市作为其最终发展目标的[19].付允、汪云林、李丁提出基底低碳(能源发展低碳化)、结构低碳(经济发展低碳化)、方式低碳(社会发展低碳化)和支撑低碳(技术发展低碳化)等低碳城市发展路径[20].刘文玲、王灿认为,城市需要依据自身发展特征选择适宜的低碳发展模式,总结出现有低碳城市实践所遵循的四种发展模式,包括综合型“低碳社会”目标模式和低碳产业拉动、“低碳支撑产业”、示范型“以点带面”三种过渡模式[21].毕军从城市系统物质流的角度认为,低碳城市建设应包括能源低碳化、生产低碳化、消费低碳化和排放低碳化四个方面[22].城市规划视野中的低碳城市应具有如下特征:合适的规模、紧凑的形态、发展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能促进低碳技术和政策的实施[23].低碳城市规划的关键问题是,确立合理的低碳发展目标,根据城市发展阶段选择降低碳强度目标或总量控制目标;明确重点领域,应着重关注空间布局、产业、建筑、交通和基础设施五大领域;建立适当的保障机制,通过目标考核机制、市场机制和舆论引导,保证低碳规划的实施[24].张京祥认为,对于规划界既要充分重视低碳城市这个新的议题,积极探索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实践,但也要超越“低碳城市”,不停留在片面强调“低碳城市”的层面,更应去建立更大、更综合的生态观、可持续的发展观,过于片面、应景式地强调“低碳城市”有可能会迷失方向,影响规划师更加理性、综合的思考[25].
1.5技术低碳及相关研究
低碳经济的发展所需要的科技支撑体系包括:知识研究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知识和技术传播系统、科技资金保障系统、科技监督与监测系统[26].我国低碳技术发展面临的三大问题:产业发展超前压缩了技术创新空间;低碳技术系统性发展差;成本和信息障碍[27].金涌等认为,科技创新推进CO2减排可以有以下方向:强化节能、优化工艺路线、优化替代产品、开发CO2捕集技术以进行利用和埋藏、发展CO2利用技术[28].学者们对于政府在低碳技术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很多研究,具有较为一致的结论,即政府在低碳技术的创新、发展、扩散、转移中都具有关键作用.黄栋研究认为,我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政策要点为:发挥政府作用,综合运用相关政策工具;加强低碳技术平台建设与能力建设;注重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相结合[29].张发树、何建坤、刘滨运用博弈论方法,分别从企业层面和国家层面的角度建立相应的博弈模型,研究认为,虽然技术转移的实施主体是企业,但国家在低碳技术国际转移中起着关键作用[30].王靖宇等研究认为,政府对于低碳技术扩散的不同管理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单一领域的持续投入以及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是发展中国家促进低碳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31].朱翠华研究了政府在企业研发及使用低碳技术中的作用,认为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先导性的作用,进行全面的低碳规划设计,通过政府干预使企业的低碳生产成为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最优选[32].在专业技术的低碳研究领域,已有部分学者开始触及.殷素红等以技术路线图的研究方法,界定了水泥产业的范围和边界,绘制了技术路线图边界范围链图,对水泥生产各环节的碳减排重要性进行了分级,并提出和分析了水泥产业低碳技术的市场需求和产业目标的各阶段重要性要素及排序[33].袁建华等分析了低碳经济时电设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对降低CO2排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34].杨颖通过比较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经验和数据,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设计、制造和运营过程的各个环节,提出相应的降耗和减排措施,阐明了低碳技术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广阔应用前景[35].周光海介绍了深圳地铁在列车车辆、工程车辆、车站空调和通风、电扶梯、车站屏蔽门、车站及区间照明等系统中所进行的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指出在进行低碳技术的应用与创新过程中,要对各有关子系统进行综合考虑,统一规划和建设,力求使整个轨道交通工程达到最佳的低碳状态[36].高富强等研究了陶瓷行业的节能减排,提出应采用先进烧成技术、循环技术等方法实现陶瓷行业的低碳化[37].技术进步是实现低碳发展的根本途径,没有技术进步,只会发生能耗转移而不会有实质性减少.产业竞争力的最终来源是核心能力和技术创新水平[38].能源供应、工业生产、交通运输、CO2捕集利用等各部门内技术的深入研究都将是很有意义的方向.此外,在相关的政府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方面也将是该领域的重点课题.政府是低碳技术发展的推动者,在促进低碳技术开发与进步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与低碳技术发展相关的公共政策驱动机制及发展策略方面将大有可为.其中,对技术支撑体系的构建、培育和管理等将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1.6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涉及发展价值取向、组织形式、激励约束和发展手段与工具等要素[39].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关键在于创造一整套有利于低碳经济生存发展的制度,形成配套的制度环境和制度保障.应发挥国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调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使其成为市场调控者和服务者,创造低碳产品优势竞争的市场环境,创造低碳经营创新和技术创新的法律环境.应充分发挥经济政策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引导作用[40].中国确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存在如下难点:经济结构的特征与刚性;中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低碳技术研发不足;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成本很高[41].付允等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论证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认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42].刘鸿渊等以新自由主义的经济行为人为基本理论,从中观层面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在异质性区域之间的生成条件和内在微观基础,提出了以中央政府为主导,区域之间以碳交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43].刘慧针对武汉市当前面临传统重工业结构依旧较明显、工业成为重能耗主体、产业结构亟待调整的现状,构建并分析了武汉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路线图,从政府、企业、高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给出相关建议[44].低碳经济的系统发展不仅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也取决于中观层面的地方政府及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行为与消费者行为,既与纵向层面的部门协调有关,也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横向的竞争合作有关.因此,未来的研究视角应从当前宏观层面的方式与形式转向微观的内在运行机理,在内容上应开展对城市或区域的实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策略.
2讨论
关键词:湖南 低碳 经济
“湖南省低碳经济转型研究”课题。批准号:201011BZZ179
一、湖南省低碳经济发展宏观背景
低碳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在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和追求绿色GDP上,是人类社会文明史上又一次质的飞跃。
全球经济复苏,西方发达国家开始了“新工业革命”,为抢占低碳经济制高点,纷纷出台优惠政策。目前我国碳排放量在世界上居于第一位,对于世界环境的保护我国责无旁贷。在世界新一轮经济增长点——低碳经济环境创设上,我国碳排放量高,环境污染严重,对发展低碳经济十分重视,但压力很大。2006年至今先后出台气候变化评估方案。“十一五”提出发展新型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指标。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人口多,污染大,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区域推广普及。湖南省人口密集度高,污染程度严重的地区正符合条件。
二、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和挑战
(一)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据统计我国工业能源消耗比重达72% ,农业的能源消耗比重仅为3%,其他行业能源消耗比重为l4%。生活消费的能源消耗比重为10%。可见,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工业耗费能源和资源的最大的产业的形势下,加快转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科技发展促进经济发展。“十二五”时期提出,以经济发展为主,协调好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带动社会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低碳产业本身存在优势。低碳经济,特征为能耗低、排放低、污染小,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生活的经济形态,成了所有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十一五”时期,湖南按照国家节能降耗控制目标要求,严控高耗能行业过快增长,降低高耗能行业比重,优化产业结构。
(二)湖南低碳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低碳产业的发展给湖南经济带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能源消费增长较快,优质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近年来湖南经济发展迅速,连续5年保持11%以上的GDP增速,但是相应的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长速度也在加快。湖南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油等能源为主,可见优质清洁能源所占比重偏低。湖南的十大优势产业与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需要从广度和深度上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防止产能过剩。湖南的经济增长主要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在能源利用效率低,产业结构不够合理,能耗水平仍较高,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加大治理力度。
三、关于湖南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一)在取得的成效基础上,出台一系列的政策
湖南省在低碳理论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成立了学术团队。学术团队与湖南省株洲市政府、资兴市政府开展了创建低碳示范城、低碳经济工业园等合作项目,与湖南省经济委员会合作,为湖南省的经济发展规划和地方经济发展献计献策。此外,学术团队为湖南大学MPA学员、科学学位的研究生开设了《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专题课程。
(二)以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思想武装头脑,合理编制发展规划
其实,适应国家新的政策需要,也是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所在。构建湖南低碳经济发展蓝图,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湖南省政府制定出台的低碳产业发展规划、节能减排规划、循环经济规划,要切合本省实际,低碳产业的统计和考核指标,要求全省统一,并要具有引导性。在统筹湖南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加快低碳产业的区域布局,积极开展低碳产业发展在各县的试点工作,促进产业的转型与发展。在政策上给予试点县优惠,从发展产业入手并先行先试,构筑可以推广借鉴的样板。
(三)构建低碳产业结构体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发展方式转变
严格执行国家产业和宏观调控政策,控制高耗能项目上马,使产业结构合理化,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促进产业结构向集约型转变。促进企业振兴和结构调整,充分利用政策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抓住这轮经济周期中的历史性机遇,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千方百计推进企业技术创新,推进产业升级,加快重组步伐。对政府官员实行低碳绩效考核,考核其对技术改造的重视和支持程度,使他们与企业一道共同推行低碳经济,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
总之,低碳经济是一项利国利民新生事物,政府要加大宣传低碳经济和节能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力度,营造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低碳文化和节能意识变为社会意识。是人类与自然界和谐共生实现科学发现新的经济模式,强调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经济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1]胡宗洋.低碳经济与中国发展[[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8.01
[2]吴晓青.过于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若干建议[J]环境保护,2008.3A
[3]王国平;;杭州如何建设低碳城市[J];现代城市;2010年01期
[4]庞英姿;;昆明低碳城市建设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J];经营管理者;2011年12期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不同
在资源维护的角度上看,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为了实现资源可持续发展而实行的经济发展方式,其实,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循环经济指的是将自然资源循环的利用、最大限度的使用来实现经济的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使自然高效使用起来,让自然资源能够最大限度的运用起来,减少浪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浪费,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来达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指的是少使用自然资源,让自然资源的使用量在自然承载力之中,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这一经济发展方式能够让国家的经济结构趋向于服务业发展,发扬新兴产业。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概念有着本质的区别。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时代背景不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提出的社会形态、时代特征、提出缘由等等方面存在差异。在20世纪六十年代时期,各个国家的工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自然资源浪费现象相当严重,为了能够让自然资源高效利用起来,保护本国资源安全,在国际工业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国经济学家便提出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让国家兼顾经济效益与资源效益,对自然资源的高度保护,并且不放松工业经济的发展。在二十一世纪初期,大气排放的增加、工业的不合理经营等等行为出现了严重的“温室效应”,给世界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根据这一世界严峻现象,英国提出了“低碳经济”的经济发展方式,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对大气的排放,由此可见,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两者提出的时代背景也有所不同。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的概念决定着循环经济是以再使用、再利用为侧重点,将同一资源进行不同的使用,让各个环节循环连接起来,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是以循环使用自然资源来达到保护自然资源目的的发展方式;低碳经济的概念则决定着低碳经济是以少使用、少排放为侧重点,工业的大量浪费让自然资源面临匮乏,工业的不合理经营造成大气的污染,让低碳经济的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相同之处
(一)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核心内容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都是在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受到严重威胁的形势下提出的,为了解决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工业发展过程中,难免会面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与否和经济利益维护与否的问题,企业家在这两方面进行取舍,但是,其实还有可以不让经济发展建立在破坏自然资源和污染自然环境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方式,那就是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让资源可持续利用,让经济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两者的核心内容: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思想起源相同
工业发展在牺牲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不仅仅是是对当今自然资源的破坏,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是在浪费自己的子孙后代的社会财产。人们对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而产生愧疚感,他们对这种行为进行反思,并想通过实际行动来进行弥补,所以,便提出了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希望了能够挽回对自然资源破坏的损失,并且造福于子孙后代。
(三)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所需的社会条件相同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不是凭空实行的,在一定程度上它需要外部条件的支撑,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作为绿色经济发展方式,一种环保的发展模式,当然,实行这两种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有科学技术的支撑,在工业方面提供先进的科学技术设备,减少因设备上的落后而造成的环境破坏。
三、结语
【关键词】产业调控 低碳经济 就业结构
一、低碳经济概念
“低碳经济”(low-carbon economy)一词最早见诸于政府文件是在2003年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但英国并没有界定低碳经济的概念,也没有给出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比较的指标体系。随后,理论界从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解释。
国内较早研究低碳经济的学者庄贵阳认为,“低碳经济”是指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付允等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分析的论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就业的影响
低碳经济本质上是要实现环境友好和低碳排放的目标,对于环境投入及其就业影响已有不少相关研究。由于劳动力投入与自然资源投入的互补效应,理论上清洁技术投资常常会导致企业削减就业岗位,然而实际情况并非这样简单。一项对5个欧盟国家的1500家企业的调研指出,企业以削减成本为目标的技术投资会导致就业缩减,但是环境友好型的生态革新将对就业产生积极的净效应,尤其是将终端部门的技术创新扩及相关产品及服务的清洁生产过程。总体来看,实施低碳发展对于投资和就业的影响表现出以下几种效应。
1.结构效应:工业化带来的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对资本和能源高度依赖的传统制造业转向以高附加值的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例如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之后进入消费型社会,带动了服务部门就业。
2.替代效应:由于在低碳发展过程中,低碳生产要素逐渐替代高碳要素投入,能源效率高的新技术替代落后技术,使得相关部门对劳动力投入的需求也同时发生变动。一方面,传统能源部门因为生产效率提高(如大机组替代小机组),导致对就业岗位的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新能源技术使得能源部门产生新的就业机会(如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等)。
3.收入效应:使用能源产品的行业因为成本下降,能够消费更多的能源产品,或由于成本节约能够用更多的投资扩大生产,增加就业。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使得人们的收入水平增加,于是购买力提升,总需求增加,从而带动更多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引致性需求,促进经济体系进一步扩张,带动更多新增部门的就业。上述效应还可归结为技术效应与规模效应两个方面。产业升级和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提高都离不开技术进步的推动;经济发展使得生产规模扩大,增加了对就业的整体需求。
潘家华指出,在不同部门和领域,减缓气候变化的低碳发展政策对就业的影响是不同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国际劳工组织的《绿色就业:在低碳、可持续的世界中实现体面劳动》指出了能够促进温室气体减排、资源节约和促进就业的重点领域,包括:能源供应行业,交通运输部门,生产制造业,建筑行业,资源回收和利用行业,零售行业,农业,林业等。这些行业不但具有巨大的减排潜力,而且拥有不同程度的绿色就业开发潜力,例如可持续农业和林业、可再生能源、建筑节能、资源回收和利用等行业,反之,火电行业、钢铁行业则受到能源效率改善和落后产能调整的影响而减少就业。如果在实施低碳发展的同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拓宽低碳投资渠道,增强绿色就业意识,低碳发展对于中国促进绿色就业将具有非常积极的影响。绿色投资拉动就业的间接效应远大于直接效应,中国节能减排政策及太阳能、生物燃料、风电、水电等清洁能源的发展,将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三、低碳经济所面临的挑战
低碳经济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但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这也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对于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来说,“后哥本哈根”时代或许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它们不得不告别低成本运作;而对于早已嗅到低碳这块“蛋糕”香味的企业来说,这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因为低碳经济不仅没给它们带来成本压力,反而给它们点上了一盏发展“明灯”。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面临社会经济发展与节能、气候变化的多重任务,同时我国的低碳经济尚处在起步阶段,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还面临许多的挑战。
(一)技术变革的挑战。
低碳经济首先是一个涉及企业生产方式革命的复杂工程,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经济形态。而这“三低”技术,无论如何都不是简单复制就课以得到的。金任力认为,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低碳技术的开发与储备不足。我国目前能源生产和利用、工业生产等领域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开发能力和关键设备制造能力差,产业体系薄弱,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
(二)市场本身的压力。
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还有来自市场本身带来的压力。“绿色贸易”是以美国为代表的“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绿色贸易的实质是以绿色为名的贸易保护主义。而碳减排贸易壁垒的实质是发达国家在微观层面上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减排责任。我国产业在现阶段全球产业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低端位置,在产业技术含量、附加值和竞争力等方面均与发达国家有较大落差。在出口了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我们付出了巨人的环境代价。我国重化工工业较多,不可避免地加重我国的污染排放。如果提高引进外资的低碳性与环境标准要求,会大大减少引进外资的数量与质量,从而影响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我国经济也进入高能源消耗、高能源强度的阶段,今后相当时期内,我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必然继续增长,碳排放总量突出。我国目前正经历着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人口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得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金乐琴,2009)。企业主动进行低碳技术与产品创新的意识较差。这些情况会进一步加剧能源需求及其高碳特征。
(四)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
金乐琴等认为,“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但近年随着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价格攀升以及经济快速增长的需要,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又有回升的势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必然会产生较高的排放强度。任力认为,我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我国以煤为主的这样一种高碳结构,对低碳能源技术的发展和环境的污染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我国能源结构的“高碳锁定”的路径,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我国经济短期内难以走上低碳经济发展之路。
(五)制度环境尚处在完善中。
一个成功的经济转型应该是减排成本与责任的合理分配。众所周知,碳排放并非是某一个或几个环节造成的,它是所有的经济参与者共同促成的结果,而且温室效应带来的负面作用具有全局性,因此在责任划分方面存在很多困难。
四、产业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低碳经济之路
无论是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我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学者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并结合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启示,从法律、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起低碳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从“人治”框架转向“法治”框架。
制定《低碳经济法》、《循环经济法》,制定《可再生能源法》(简称)的配套法,对于涉及能源、环保、资源等的法律需要作进一步修改,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宋德勇等认为,必须明确我国低碳化政策体系必须跟上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吸取世界各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健全法制,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实现主要依靠“领导重视、狠抓落实”的“人治”框架向主要依靠法律和制度的“法治”框架转变,以最小的交易成本实现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二)采取强有力的经济政策手段,从行政手段转向主要依靠市场的政策工具选择。
在具体政策工具选择上,要向主要依靠市场的政策工具转变,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的过程中要注重“本土化”:(1)在宏观层面,向以国家规划与指导目录及“绿色”财税政策为主转变,政策重点是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2)在产业、区域层面,建立“总量分配――绩效考评――排污权交易”相结合的新机制,要重视和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 (3)在微观层面,推广两部收费制、标签、认证计划,第三方融资等政策工具,重点解决企业资金和市场问题。任力认为,要研究低碳经济模式下的财政、税收、产业政策体系。研究与择机推出气候变化税、气候变化协议、排放贸易机制、碳信托基金等多项建立“碳金融市场”,建立碳交易市场,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国家应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
(三)强调低碳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发展低碳产业群。
任力认为,需要加快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宋德勇等认为,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建立更完善的能源消费和碳减排统计数据库;健全低碳化政策目标与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碳减排的潜力、成本与效率深入研究;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大正向激励的力度;建立垂直管理的低碳经济环保执法体制,减少地方政府对环保执法的干预。
(四)加强国际低碳技术的合作与交流,注重低碳经济的内外协同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体系,参与全世界的碳市场,促进碳交易机制在我国的发展。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特别是要加强与欧盟、美国低碳合作。郭万达等认为未来40年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问题,应“内外有别”,对外要奉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进行国际谈判,对内要抓住机遇,积极主动地发展低碳经济。
(五)激励企业从事低碳生产与经营,发挥媒体和公众的作用,健全市场经济道德体系。
要赢得未来的竞争,企业应该考虑以下几点: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超前做出企业的低碳战略部署;在企业中推行低碳标识,规模化应用低碳技术;抓住国际碳金融的新机遇,发展低碳融资;利用好发达国家低碳技术转让;引导企业发展低碳产业、低碳产品。宋德勇等认为,加强媒体和公众的作用,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引导企业逐步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低碳经济”形象,促进政府、企业完成低碳经济的目标和指标。
参考文献:
[1]胡鞍钢.“绿猫”模式的新内涵――低碳经济[J].世界环境,2008(2).
[2]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3]金乐琴,刘瑞.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型[J].经济问题探索,2009.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5]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6]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启示[J].发展研究,2009(2).
[7]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R].2003.
[8]庄贵阳.低碳经济: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的发展之路[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9]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8).
[10]冯之浚,金涌,牛文元等.关于推行低碳经济促进科学发展的若干思考[J].政策望,2009(8).
[l1]任力.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9(1).
[12]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J].绿叶,2009(5).
(一)矿产资源
这是少数民族地区比较重要的优势,在少数民族地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比如稀土、钾盐等资源的存储量占据全国总量的90%以上;汞、锰、石棉等资源的存储量占据全国总量的一半以上。以云南为例,锡、磷、铜、铅、锌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如果资源开发的方式恰当,将会促进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包含的种类比较多,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中草药资源等都包含在生物资源的范畴之内。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物资源呈现出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地域性显著等特点,在世界范围内,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都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可再生能源资源
水能、风能、太阳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水资源非常丰富,比如长江,其发源地就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现今,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已建成多座水电基地,水能发电已成为非常重要的能源,有效的改善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
(四)旅游资源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有很多风景名胜区,吸引了大批游客,比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不仅吸引了国内众多的游客,同时闻名于国外,招来了大批的国外游客,有着“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称;湖南湘西的张家界,将国内大小名山的特色融为一体,并且蕴含了大面积的森林,其中还有许多珍稀的动物,是非常珍贵的森林公园。除了自然旅游资源之外,少数民族地区还具有很多的人文旅游资源,比如民俗、传统节日、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
二、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面临的挑战
(一)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失衡
在过去,长江上游的森林总面积为3250公顷,时至今日,森林总面积只剩下463公顷,减少了85%,通过这组数据可以发现,我国森林的总面积正在不断地减少,由此所带来的水土流失问题将会越来越严重。除此之外,受到过度放牧的影响,草原的面积也正在大面积的退化,进而导致生态系统失衡。森林和草原面积的减小,导致大量环境问题的产生,形成了恶性循环。
(二)土地沙化日益严重
由于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失衡,导致土地沙漠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土地沙化一旦形成,治理难度非常大,现今,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沙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在无形中加大了治沙的难度。此外,土地沙化面积的增大,导致大量的沙子进入湖泊当中,给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三)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着多种多样的珍稀动物及濒危动物,然而随着人们不合理的开采,这些动物的生存环境受到了破坏,最终导致其分布区域变得越来越窄,甚至有些濒危动物已经灭绝。在云南及四川省,生存着大量的珍稀动物,然后由于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使得生态平衡被打破,分布在这两个省份的生物物种灭绝了很多,有的生物物种大量的减少。
(四)水资源污染及短缺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进行工业生产及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水,再加上生活废水的排放,导致少数民族地区的水污染十分严重,进而产生了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植被枯死、土地沙化等一系列的问题,使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另外,在少数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有的少数民族地区常年处于缺水的状态,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也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五)环境污染严重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占据了很长时间的主导地位,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也不例外,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2000年,广西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81571万吨,到了2010年,工业废水的排放量增加到了222439万吨,十年间,工业废水给广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排放到空气中之后,对空气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污染,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在逐年增加,尽管从2006年开始有所下降,但是总量依然比较大,对环境的影响还是很大。
三、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及劣势
(一)优势
1.结构调整具备后发优势。
所谓后发优势,是指后进入地区的企业具备先进入企业不具备的优势。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一直比较缓慢,并且与一些发达地区的差距比较大,并且正处于起步的阶段,因此,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时,可以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和教训,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最为符合的低碳经济的路子。
2.碳汇资源丰富。
森林具备吸收及存储二氧化碳的能力,将森林该能力的大小称为碳汇,森林面积越大,碳汇能力越强。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总面积占据全国总面积的大部分,因此,具备丰富的碳汇资源。在广西,森林总面积为125205公顷,位居全国前列,这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3.国家政策支持。
近年来,随着全球温室效应的增加,我国越来越重视碳排量的多少,大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在政策上的支持,为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
(二)劣势
1.环境脆弱。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工业多为粗放型工业,在生产的过程中,由于技术及设备上的限制,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而且这类型的工业碳排放量比较大,治理起来难度比较大,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2.人力资源匮乏。
从平均受教育水平来看,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均受教育水平比较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会由于人才的匮乏而制约低碳经济的发展。
3.能源结构单一且煤炭消费比例高。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占据了总量的大部分,由此导致能源结构比较单一。另外,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消费所占的比例非常高,这也不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
四、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发展相结合
(一)大力发展优势低碳产业
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资源,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发展具有自身优势的低碳产业,真正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根据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资源优势,可以大力发展的低碳产业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农产品加工产业,在农业方面,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具备其他地区不具备的优势条件,并且具有地域垄断性的特点,因此,少数民族地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将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二,矿产品加工产业,少数民族地区具备丰富的矿产资源,拥有发展矿产品加工产业的优势,现今,已经拥有一些相关的企业,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建设冶炼基地,并积极地培育出龙头企业,带动加工产业的发展,形成科学的产业链;第三,旅游产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经济的增长,还可以带动很多关联产业的发展,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开展旅游业的过程中,要将民族地区的特色凸显出来,比如广西的桂林山水、四川的九寨沟、云南的民族风情和自然风光等。另外,南方各个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比如云南省和四川省,二者可以共同来开发泸沽湖旅游资源;第四,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可再生能源非常的丰富,尤其是水能,这都是清洁的绿色能源,通过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并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二)制定相关的措施促进二者的结合
首先,鼓励技术创新。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现有的企业中,技术及装备还比较落后,不利于发展低碳产业,同时,这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要积极地进行技术创新,加大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其次,政府引导。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还比较落后,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资金及技术都比较缺乏,因此,政府应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并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所谓生态补偿机制,是指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在这个机制的指导下,地区的经济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
在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必须以低碳经济为前提。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可使区域经济得到有效发展。现阶段,交通运输领域中产生了堵塞、环境污染等多种问题,对交通道路的正常通行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为了促使交通运输对经济服务质量的增加,使经济快速发展,便于人们出行,必须在低碳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公共交通运输进行科学管理。
关键词:
低碳经济;公共交通;运输管理
根据对低碳经济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以及有关研究学者所提供的数据,将低碳经济以及公共交通运输二者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并根据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具体现状的研究,阐述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以坚持保护环境为前提。基于此将公路产生堵车等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发展公路交通具有重要影响。现通过对公共交通运输以及低碳经济间二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介绍了公共交通在运输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低碳运输的实现方法。
一、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绝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都不能满足城市的规划,经常会出现较多的问题。最近几年,堵车已逐步成为交通的常见现象,交通堵塞十分严重,也别是北京、深圳等发展较好的城市,交通堵塞为城市规划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通过相关调查显示,交通拥堵会使经济成本明显增加,浪费汽油。交通堵塞会时间明显延长,致使资源的浪费现象更严重;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致使城市的气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气体污染还会对城市导致气温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雾霾等恶劣天气,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基于此,发展公共交通具有重要的影响[1]。
二、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取得了某种成果,但在交通运输管理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应该不断强化对本身的管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1)不合理的交通规划。现阶段,绝大部分情况下因为对城市规划没有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对交通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不够及时,实施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工、商、农与居民的出行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并因此出现了浪费等严重问题。运输质量的下降以及运输速度的下降等,均会对引发城市的交通出现拥堵的现象,致使运输效果大大下降,致使公共交通中的“快”规划受到直接的影响,也由此出现了能源消耗等严重的不良现象,没有满足低碳经济的具体标准。
2)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与不健全。现如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正在慢慢的成为交通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对交通运输具有指导作用,使交通运输管理逐步具有智能性以及社会性的特点。在少数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中,已逐步将一些先进的城市,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我国也在深入的研发较适合的交通控制系统,例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其主要是由国家计委以及科技委组织一同研发。但是,因为资金欠缺、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过低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引发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中,依然未达到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对于发展交通运输具有一定阻碍作用。
三、达到低碳运输的具体措施
在低碳运输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量较低的目标,真真正正的符合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因此,提出了如下几方面对策,使公共运输的管理水平明显加强,真正实现低碳运输的目标:
1)对城市交通路线给予系统的规划与有效的整改。现如今,为了确保公共交通运输能够顺利的运行,需要对公共交通路线总体给予全方面的规划与建设,合理组织,全面实施,达到有效的发展与充分控制,彻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情况;大力建设城市的主干、次干道等的建设,对机车道以及人行道的建设范围实施合理分配,使道路利用率达到最大化。此外,在资源节约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低碳发展的实际标准[2]。使道路选择性的大大提升,适当增设高架桥等。充分连接私人小汽车、家庭以及铁路的路线,使铁路和城外、市中心路线充分连接,合理设立一些绿化带,使司机在行车中出现的视觉疲劳感明显降低,使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对城乡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2)使公交轨道的使用率明显加强。对客通量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和小轿车对比后,在一段时间内的公交车和地铁的载客量具有一定优势,且公交车和地铁具有较低的排污量和能源消耗量,显著优于小轿车,它需要的停车场地也明显低于小轿车。因此,增加公交和地铁的利用率,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碳运输。所以,大城市可优先考虑公交车和地铁的出行方式,出租车等可作为辅助工具,实现城市交通枢纽的作用,把公路以及地铁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更好的实现。另外,为了使居民更多的选择轨道运输,可增加免费停车场所,使外来车辆有场地停靠,并更方便的转乘公交;在地铁出站口设置一定的公交停靠站,有助于市民更便捷的乘车,使私家车的使用大大下降,使小轿车的碳排放量明显下降。
3)对排放标准进行有效的制定。现阶段,通过对汽车燃油效率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深入分析汽车技术发展方面,能够设置阶段性的对燃油进行限制的对策。制定一致的计算标准,实施对燃油消耗值更具经济性的奖惩方案,将标准合理的提高。此外,在建立法制法规时,政府需要强化宣传力度,进行较强的行政管理以及法律监督,强化交通运输管理力度,使交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得到充分的控制。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可采取私家车限行或者限号的方式,还可以设置一些无车日等相关法规。
四、总结
我国公共交通运输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公共交通事业会面对多种多样的挑战;因此,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降低资源与能源的使用率,促使公车出行率显著降低,建立健全体制。为了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使道路堵塞等相关问题充分解决。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公共交通运输,能够加快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环境污染程度明显降低,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作者:罗辉 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低碳经济;水泥工业;模式
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污染、低能耗和低排放。而水泥工业的生产工艺特性为高能源、高排放和资源依赖型。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民众更加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对于保护地球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由此,更加凸显了我国水泥工业的节能环保和减排CO2任务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低碳经济与节能减排。通过对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探求,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降低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1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
作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低碳经济主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选择低碳经济,就表示要不断变革传统经济模式,不断创新能源利用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同时,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提出,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水泥工业的低碳经济,无论是内涵还是外延,都是非常丰富的。其宗旨是开发低碳水泥产品,减少CO2的排放,将影响地球环境气候的碳能源抛弃。在中国产业部门中,水泥工业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CO2。开发CO2开放和封存技术,促进CO2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十三五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秉持环境保护和资源有效利用的原则,走循环经济之路,将现行的发展模式转变。发展低碳经济必需走循环经济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与环境和谐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资源化和CO2减量化的原则的遵循,增加对水泥炭减排、碳捕捉和炭封存技术的投入,促进水泥工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为此,水泥企业应做好水泥工业的环境保护、节能和降耗工作,在企业的层面上开展低碳排放工作,在此基础上,促进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对其他产业的废弃物的充分运用以及CO2的生物质能源技术的开发,不断为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所需的低碳产品,最终成为社会循环经济链的一环。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为此,水泥工业需要从不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工业,过渡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对市场现有的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的不断开发,实现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2现阶段水泥业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2.1具有相对滞后的产业结构,产业链延伸不足
近年来,我国水泥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但其工业贡献率依然要低于产业耗。目前,一些城市的产业链仅限于水泥产业和电力产业的部分循环。如电力产业重新利用水泥生产产生的余热等废弃物,水泥生产的原料选择发电产生的废弃物。由此可见,水泥产业上下游缺乏延伸,不具备适合现代建筑业需要深加工产品。
2.2二氧化碳排放超标
水泥工业的核心工艺就是熟料锻烧,由生料锻烧成熟料需要大量的热量,燃料燃烧会产生热量。而目前我国的主要燃料就是煤,煤炭燃料在燃烧中,在产生热量的过程中,也会产生大量的CO2。水泥生产包括多个工艺环节,如水泥粉磨、熟料锻烧、原料开采等,需要将一定的电力消耗掉,水泥厂因火力发电,会生成CO2,这种CO2被称为间接排放。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工业粉末、烟尘和废水和CO2的排放率严重超标,对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破坏,甚至直接威胁到对人体健康。
3水泥工业发展低碳经济的模式
3.1延伸产业链、拓展产业空间
大力发展高品质的水泥深加工产品,以更要的满足现代建筑业的需求。建立不同的水泥基地,利用水泥余热进行发电,为城市集中供热服务。处理工业用水和污水,减少环境污染,形成生态产业链。作为生态产业链的核心,水泥厂应混合利用不同发热量高的煤炭,既节约煤炭资源,又得到了发热的目的。下一产业再利用上游产业的废弃物。如电力产业循环利用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水泥产业再利用电力产业的废弃物。低碳经济产业链涉及设备开发、垃圾处理系统等诸多的建设项目。因此,为了更好的完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技术支撑体系,需要进一步增加资金投入。通过成立技术开发与支持部门,对技术难题进行重点研究和解决。转变以新增生产能力为主导的发展方向,改变传统的以扩大产业规模为主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形成以技术支持为主,质量和效益共同提升的发展方式。
3.2调整技术结构,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
首先,建设余热发电生产线,发的电用于生产水泥,同时对废气余热进行吸收,将CO2的排放间接降低。其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生活垃圾、城市污泥、有毒有害废弃物和工业废弃物进行协同处置,实现水泥产业绿色发展。通过变频调速技术及采用高效电机的运用,将生产电耗显著降低。依据新的排放标准,采用节能粉磨技术,进一步改造粉磨系统。最后,做好彻底淘汰落后水泥产能工作。目前,我国水泥整体技术偏低,落后工艺水泥产量占总产量的30%,CO2具有较大的排放量,能耗高、能源效率低,对环境带来严重的污染。因此,为了减少CO2的有效排放,必须淘汰落后产能,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泥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3.3通过技术创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明确技术路线,是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水泥产业发展的关键。为此,应以节能高效为原则,规范好节能减排工作,促进水泥工业的可持续和高效发展。首先,需要采用国际合作与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的破碎和粉磨技术进行研发,通过各种先进技术的运用,将工艺环节能效进一步提升。其次,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需要对水泥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充分回收和运用。通过化学吸收、物理吸收的方式。利用不同的回收工艺,通过不同纯度二氧化碳的获取,在应用于金属冶炼、化工合成等各种工业中。通过对水泥品种结构的调整,将熟料生产过程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减少。最后,通过替代原料、燃料比例的提升,将石灰石和燃料的消耗降低。一些包括电石渣、钢渣、粉煤灰在内的大宗工业废弃物,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钙,作为替代原料,也可以获得一定量的过程CO2减排。
结论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水泥工业发展环保型低碳经济势在必行。水泥工业应不断创新低碳经济模式,重点着眼于中长期战略技术的储备,高度重视研发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此推进水泥工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努力促进经济、环境与资源的协同发展,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孔祥忠.不要在环境问题上妖魔化水泥工业[J].四川水泥.2014(01)
[2]熊飞.浅析水泥工业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J].科技视界.2012(30)
关键词:低碳经济 低碳城市 策略
一、低碳经济及低碳城市内涵
(一)低碳经济内涵
北京、上海等地持续的雾霾天气、H7N9病毒的快速变异,再次向人们敲响了警钟,气候环境问题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课题。为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只有从低碳的视角发展经济,方能有效应对温室效应与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实现生态环境的全面保护。低碳经济为人们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能源消费、经济增长方式,同时促进人们生活方式的全新变革,推进了工业文明向着生态经济文明的方向科学发展。实际上,低碳经济建设可促进能源应用效率的优质提升,并开创了良好的清洁能源体系结构。其发展总体目标在于促进能源技术的全面更新,发展体制的优化健全,不遗余力的降低煤炭石油高碳资源的应用耗费,进而通过低耗费、小污染发展市场经济。我国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推进低碳经济面临着较多屏障影响,因此只有在经费与技术层面下大力气,方能抑制碳排放总量的持续上升,实现同发达国家的全面对接。
(二)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基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确保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始终位于低水平行列,具体涵盖城市生产发展过程中的低碳经营与消费,进而创建节约型、友好型、生态型、环保型社会,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创建低碳城市应遵循低碳生产的科学原则,构建可持续的经营管理模式,引导低碳消费。同时应调控高碳行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优化经济结构体系的全面调节,提升整体发展水平。应不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开发洁净能源、研究环保技术,应用持续性、环保型设计完善建筑业发展,创建高效、畅通的交通运输工程,实现资源的合理回收,并发展绿色环保的消费模式。
二、发展低碳经济,创建低碳城市
(一)维护宏观利益,明确权责义务
我国氮排放总量的日益提升,在考量我国特定国情的基础上,应分析现代贸易以及经营投资导致的转移诱因,特别是高碳产品的经营出口导致的碳排放增加。因此应有必要令出口对象对产品形成的碳排放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这样方能降低我国低碳城市建设所面对的国际市场压力。从事低碳经济国际交流合作阶段中,应维护宏观利益,以持续发展为基准,全面做好技术以及工程项目的审核管理,进行减排投入成本的精准核算,提升碳排放经济交易的清晰度、透明性。应明确自身权责义务,预防清洁机制变为经济发达区域一种相对廉价的低碳发展与节能建设手段。
(二)全面重视低碳经济,扶持技术创新
低碳行动开展的越早,越能在经济发展中赢取主动,并面临较少的经济损失。由我国当前国情来看,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环境条件约束以及能源应用问题。为预防经济发展与低碳城市建设过程中,以及能源设施构建阶段中形成资金以及技术的锁定,应促进低碳经济的良好创新与更新转变。应真正将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城市作为战略目标,杜绝先污染再治理的错误做法。应探寻低碳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良好结合点,进而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调节、完善城市布局规划,推进技术创新、巩固基础发展,为低碳经济的更新、低碳城市的持续建设提供完善保障。
(三)优化政策机制,创建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区
低碳经济发展需要优质政策的扶植,因此应优化政策机制,征收碳税并实施碳交易。碳税税率受到能源碳量以及热量的影响,能源不同,形成的税负有所不同。相关单位应给予有效的配合,完善税收管理策略,创建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低碳经济税收管理系统。同时,应多措并举,推进技术创新,扩充低碳技术研发投入,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应设置低碳基金,例如清洁发展、绿色环保基金,进而为低碳经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应扩充资金筹集途径,优化运作管理模式,通过创新研究推进低碳技术广泛应用,引导企业积极应用研究低碳经营模式。再者,应强化国际合作,通过技术转让、协同发展,加快低碳技术建设步伐,创建优质的环保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为汲取经验,探究有效方式,应创建低碳经济城市试点区,可在我国东部以及西部区域优选试点,通过政策制定广泛的吸引制造研发力量的投入,将高能耗、重污染的生产产业进行优化改造,对于无法改造的应予以淘汰,进而真正构建示范城市区域。还可在电力行业、建筑交通、石油化工、冶金生产等污染显著、能耗较高的行业进行率先试点,应用低碳技术实现全面优化更新,真正创建出低碳环保城市与优质经济发展环境。
三、结语
总之,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发展是应对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严重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科学有效的发展策略,开展试点建设,创新低碳技术,构建良好的经济发展模式,方能提升实践水平,创设显著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优化生态环保城市建设,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当前,低碳经济模式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现代企业低碳化经营的同时,营销作为企业经营的重要环节,也不断向着低碳化方向发展,低碳营销模式应运而生,对营销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内涵进行了分析,对低碳营销模式的优势及其与传统营销模式的区别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更好地实现低碳营销模式提出了一些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
低碳经济;低碳营销;营销模式
随着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已经从概念走向现实,对现代企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模式、盈利结构、营销模式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冲击着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及行政管理者的价值观念、消费方式、管理思路等。低碳营销,是低碳经济下的重要产物,也是现代企业面对严峻的资源与环境形势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必须采取的措施。低碳营销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具有更强的节能环保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短缺和碳排放过多的问题,同时引导消费者树立绿色消费、低碳生活的理念,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深入理解低碳营销模式,合理应用低碳营销模式,是现代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重大课题。
1低碳营销模式概述
随着全球各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低碳经济”逐渐从概念走向现实,正在逐步取代着“高碳经济”,现代企业的营销模式,也逐渐从以往“高碳化”的营销模式中摆脱出来,逐步向着“低碳化”的方向发展,久而久之,“低碳营销”已经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主流模式,为现代企业的低碳化经营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关于“低碳营销模式”的概念尚无定论,但综合国内外学界研究成果,认为低碳营销模式是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与现代营销模式的又一进步,其核心在于“低碳”。在此基础上,可将低碳营销模式定义为: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充分考虑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和环境保护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以此为中心,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科学的构思、设计、制造和销售的模式。
2低碳营销模式的优势
首先,低碳营销能够更好地适应低碳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高度出发,我国经济从“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势在必行,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细胞,其经营理念、营销模式均对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有着深远的影响。低碳营销模式相对于传统营销模式具备能耗低、排放低的优势,对于适应国家低碳发展政策和迎合低碳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次,低碳营销能够更好地适应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的思想认识与环保意识逐渐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具备了绿色、环保消费意识,且正逐步养成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消费者理念与习惯的变化,已然成为低碳营销模式实施与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力,而与此同时,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又能反过来促进企业技术、经营理念的不断创新,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促进社会消费结构的良性转化,使产品、营销与消费者的需求契合性更高,进而促进各个产业的低碳化、可持续发展。第三,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能够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当前,企业高碳经营向低碳经营的转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转变过程中,势必会淘汰碳排放高、技术与经营理念落后的企业,并使那些能耗低、排放少、经营理念先进的企业脱颖而出。因此,现代企业若能从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采取低碳化措施,势必将降低能耗与排放,降低相应的成本,使企业市场竞争力逐渐提高,以更好地应对国家政策的变化、资源危机的威胁以及市场趋势的转变,促使事业走上可持续、健康发展道路。而营销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其低碳化转变也势必会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低碳营销模式的实现要点与对策
3.1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传统营销模式向低碳营销模式的转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扰乱市场秩序,侵害其他企业利益的情形,为减少这些情况的发生,维护低碳营销的正常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保障体系。可以说,法律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为企业的低碳经营、低碳营销活动保驾护航,另一方面将严惩非低碳经营和营销行为,并使那些危害环境、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和个人付出沉重的代价。基于以上理念,许多国家已经制定出了相对完备的法律体系。如:借鉴日本、美国、英国和法国的法律体系,结合中国国情,修改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估法》、《煤炭法》、《电力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资源法》,使其具有更好的可操作性;制定《节约资源法》、《节约能源法》以及各行各业的节能减排法律等,与现有的《促进循环经济法》一起构成相对完善的低碳营销保护与约束法律体系,尤其是就其中与现代企业低碳化经营、低碳营销相关的内容进行明确和完善,使低碳营销的发展有法可依。
3.2创建低碳营销文化创建低碳营销文化,能够激发现代企业主动采取低碳营销模式的积极性,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和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号召力。行业协会对行业中的大小企业均具有极强的号召力,利用行业协会开展低碳文化的宣传教育活动,能够促进行业内各企业尽快树立低碳经营、低碳营销意识,对此,行业协会应积极组织低碳文化宣传活动,定期、有计划地通过网络、座谈会、单独会面等形式开展低碳营销文化宣传教育工作,以促进各个企业经营管理者低碳营销意识的形成;②积极构建企业低碳营销文化。低碳营销与企业研发、生产、营销、售后等各个部门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活动息息相关,因此,企业管理人员应积极构建低碳营销文化,使企业全员树立低碳意识,为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3.3倡导低碳消费行为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对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与实施成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要大力发展低碳营销模式,就要首先使消费者们树立低碳消费意识,对此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发挥社会环保组织的号召力与宣传作用。环保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服务职能,在保护环境之余充分关注民生,并不断挖掘民生问题与低碳环保的契合点,在此基础上发挥自身号召力,倡导广大群众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支持低碳营销模式的实施,从而使低碳经济议题具体化、可操作化;②充分利用媒体的宣传作用。要使低碳营销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就要使消费者认识发展低碳技术,研发低碳产品乃至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性,使其重视、认可并主动支持低碳产品及低碳营销活动,对此,应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公众号、门户网站的宣传作用,积极推广低碳理念、宣传低碳知识,引导广大消费者逐渐摒弃高碳生活和消费方式,逐步树立低碳、绿色消费理念。
3.4优化营销组合策略营销组合策略即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与促销策略的组合,低碳营销模式下,应采取如下营销组合策略:①低碳化的产品策略。低碳产品是指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产品。低碳化的产品策略指的是将低碳理念渗透到产品创意、研发、投资、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和回收的各个环节,力求降低产品从生产到回收的各个环节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对此,企业应树立低碳概念,强化技术攻关,积极推出低碳产品,并以低碳概念作为投放市场的亮点,引起人们对低碳产品、低碳技术的关注,以吸引大批环保意识较强的消费者;②低碳价格策略。在产品定价时,企业应树立“污染者付费”、“环境有偿使用”的理念,在满足消费者需求和迎合目标消费群体消费能力的基础上,将企业低碳技术、产品的研发成本适当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以促进低碳技术、低碳产品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国家也应就低碳技术的应用和低碳产品的销售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降低低碳产品的税收,对低碳产品研发成果突出的企业给予公开表彰或奖金等,进而更好地鼓励企业研发和销售低碳产品;③低碳渠道策略。传统的营销渠道层级复杂,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支持,因此销售过程中的碳排放势必较高,而低碳营销模式下,必须减少分销层级,提高分销效率,以真正减少渠道成本和相应的碳排放。信息时代下,互联网营销成为一种效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营销渠道,且这种营销渠道无需众多人力的支持,不论是营销成本还是碳排放都较低,现代企业应充分利用这一低碳化、高效率的分销渠道;④低碳促销策略。低碳营销模式下,企业应摒弃单纯刺激消费的方式,而是应将消费者教育和促销进行有机结合。具体来说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低碳政策、文化宣传,向消费者表明低碳营销、低碳产品的优势及其对消费者生活的积极影响;二是向消费者传递企业研发低碳技术、产品的决心,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积极承担现代企业的社会责任,以感染消费者,刺激其支持企业的低碳化经营;三是主动向消费者阐明低碳技术、低碳产品对消费者生活、工作的价值及促进身体健康的优势,引导消费者按需选购符合自己消费理念与需求的低碳产品。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能源短缺,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而营销作为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环节,积极采取合理措施,促进节能减排意义重大。因此,现代企业应在充分认识低碳营销的内涵与意义的基础上,积极应对政策环境与消费需求的转变,不断优化营销组合策略,以降低营销环节及其相关环节的能耗与排放,与此同时,国家也应积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低碳营销的顺利实施提供必要的法律保护,以维护低碳经济时代下低碳营销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洁.低碳经济背景下企业营销模式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2(7)
2王守敬.论低碳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低碳营销[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