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思想政治的内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思想政治的内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思想政治的内容

第1篇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必修课程,对培养、塑造、完善学生具有积极地意义。党的十明确指示:以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目标,其对各所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实际思想政治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高校将注意力集中于思想政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方面,忽略了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发展学生人格魅力等人文关怀方面教育。由于人文关怀的缺失,导致学生在德智、内外等方面的发展出现失衡现象。因此,高校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一)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教学模式下,教师习惯以相关政策、文件等为参考标准制定教学目标、考核教学成效,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接受硬性条文[1]。教师在学生主体方面严重缺失人文关怀,其通过管理、评价等措施,对学生行为、成长那个过程进行规范。师生之间处于非平等地位,这严重违背了人文关怀精神。

(二)教学实践中情感关怀较为匮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具有非凡的意义。为更好地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教材的编排大都体现出严谨、条理清晰等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高校教师高度重视教材的严谨性,忽视了对大学生人文方面的教育,致使课堂气氛沉闷,抑制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积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漠视对大学生的情感关怀,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有效策略

(一)转变教学理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

高校教师应明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做到关爱、尊重学生。通过确立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教师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给予适宜的指导、监督,还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广阔的自我展示空间,以增强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信心,从而达成提升道德素质的教学目的。例如:在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教学活动时,教师首先请学生分享其所理解的优良道德传统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然后要求学生将教材中的优良传统与其熟知的经典事例有机结合进行分析、判断。这种凸显学生主体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升教学有效性。

(二)优化教学方法,注重关怀学生

高校教师优化教学方法可从将灌输及引导相融合、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相融合、理论及实际相融合、言传身教相融合四个方面着手[2]。灌输及引导指的是教师既要明确的将某些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通过引导,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知识。温言讲解及严格执纪指的是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处理违纪时,要严肃对待。理论及实际相融合,教师应教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存在的心理、生理等问题。言传身教指的是教师可以引用自身经验进行教导学生,更有说服力。

(三)完善教学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力度

在进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研究当中,要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渠道作用,将教师的人格魅力充分的体现出来。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的学习和丰富自己的思想政治理论,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同时教师也要不断地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结合,进行个性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进行专业课授课的过程当中,要将教学的当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充分的挖掘出来,形成全方面与人的教学思想,针对专业学科的基本特点以及学科当中所蕴含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入的挖掘与分析。在授课时,也要将人文主义精神贯穿到教育教学当中。

(四)构建科学人文关怀体制,促进人文教育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力量是校党政干部、校共青团员干部以及教师等。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就必须要不断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及相关部门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政治水平。只有不断地充实这些主体力量的人文素养,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才能真正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维护学生的基本权利,保护学生安全,承担起培养学生的重任。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干力量的制度建设,包括人才选拔制度、激励制度、保障制度、申诉制度以及动态预警制度等[3]。加强人才选拔制度以及激励保障制度等能够有效地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构建申诉制度、动态预警制度以及学生心理健康制度能够将学生的意见和学生的情况及时的反馈出来,更加科学的进行教学。随着可续发展观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必须要顺应当前教育发展以及社会的潮流,实行人性化的教学,避免高校内部出现功利主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营造和谐、具有强烈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怀,也要加强家庭环境育人的理念,父母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孩子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思想政治人文关怀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极其重要。希冀,高校教师能够正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并通过采取有效策略,以取得更显著的教学成绩。

参考文献:

[1]熊英灼,李芬.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几点思考[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114-117+133.

第2篇

【关键词】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重大的社会实践活动方式,它之所以能够存在并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主体需要,促进主体发展。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统积淀,其实践活动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上是一种人的哲学,关注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生意义。其核心价值是人文关怀价值。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发挥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作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也是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建设的主要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论在整个现代教育学科体系中处于关键性地位,是人类文明从精神层面解释人类发展意义的重要精神载体,其核心价值基于人的主体进行体现,基于人文关怀构建思想政治的内容体系既是内在的客观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对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建设的的研究影响着人们对事业,对生活的信念、热爱程度以及对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钻研、掌握程度。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围绕人文关怀价值构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一、注重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相对于行动变化,思想变化则是较难被发现的、内在的、更为深层次的价值。行动变化是外在价值,过往,我们在做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判断和评价时,往往过于强调其外在价值的变化,却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强调人内心真实的改变,它是对人文关怀价值最直接的体现,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外在价值的同步实现是基于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1、引导价值取向,提高精神品位和激发创新意识

引导人的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就是要通过教育和培养引导个体的价值取向、陶冶个体的精神,激发个体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从而让个体通过良好的价值取向、积极的心态去战胜挫折和困难。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呈现多元化发展,而这其中也伴随着大量消极和错误的价值观导向,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要加强对个体正确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良好的价值取向及选择让个体甩掉各种沉重包袱,解放心灵,发挥聪明才智与创造力[2]。同时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提倡创新精神。有生命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2、满足精神需求,建构精神家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需要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转变,对精神生活的需要迅速增长,精神生活的满足将日益成为人的基本生活需要之一。为此,思想政治教育一是要通过对社会心态的调节,激发人自我提高的愿望,引导人们摆脱贫困,愚昧和庸俗,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体现关心人、尊重人、发展人的原则,关注个体的精神生活需要,引导个体以一种积极的心态面对社会现实和参与社会竞争。

3、培养道德情操,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

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和过度追求财富会导致市场经济价值准则泛化为社会生活价值准则,从而导致社会伦理规范失衡、道德水准下降,最终造成人和社会的畸形发展[3]。所以必须加强自身的社会主义道德修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能激发道德需要的丰富和发展,提高对于道德的认识,促进道德对于个体享用和发展功能的充分实现,通过自身德性的提升和完善,体验精神上的幸福感,并最终在自身的道德发展和道德人格完善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和自我实现。实践也反复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价值虽然不及外在价值直接、明显,却客观存在。注重内在与外在价值的共同作用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注重社会价值引导重视个体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促进社会精神和物质文明发展,具有社会价值;同时,又能满足个体发展需要,促进个体进步的提高,具有个体价值。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侧重点分析,虽然社会价值是主要内容,起主要和引导作用,但我们依然不能忽视对个体价值的研究和挖掘。否则将背离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这一核心价值的要求。

1、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呼唤人本回归

由于个体社会化的完整程度不同,在思想道德水准和心理素质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要求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相应负起引导人们形成具有独特人格的个性化的人文精神的重任[4]。以人文精神关怀为基点,有的放矢地对人们进行正面的、健康的教育与引导,从而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个性化的人格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和正视个性差异,在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充分考虑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不超越原则底线的前提下,给予更多的尊重、宽容和引导。

2、提高适应能力,促进人的社会化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存在物,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化是人发展的必然途径。一个人要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就必须学习社会规范,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和技能,融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中。人的发展其实就是一个社会化成长的过程。社会化是个体成长和价值实现的起点。人的社会化内容广泛,从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的角度来看,人的社会化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法律社会化等。政治社会化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政治文明对人的必然要求。道德社会化则是人与人互动发展的文明准则和道德约束[5]。法律社会化则是人类文明中人与人,人与组织、人与社会互动中必须遵循的规则,是社会良性发展必不可少的强制性制约规范。人要存在于人类社会,必然要适应人类社会的即定秩序,而通过思想政治工作来促进人的社会化则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3、规范个体行为方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道德教育的手段,对提高个体的道德修养,规范个体的行为方式,促进人际关系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施以各种影响,帮助人们提高道德认识,养成道德习惯,形成道德品质,具备合理的道德规范。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用符合社会发展要求规范来指导和约束人的行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发展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正是通过受教育者的社会实践与交往,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下转第312页)

(上接第310页)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将关怀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自觉地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与提升自我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

第3篇

教学内容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信息与纽带,更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信息实体。教学内容选择是否精当直接关乎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脱离社会关系性。

当前的思政课课程内容不够“活”,把理论当成现成的结论、条文枯燥、案例较少、重抽象而轻形象、内容不够简练又无感染力,缺乏吸引力,更没有说服力。另一方面,教学内容重理论而轻实践,原理相对滞后于实际生活,不够贴近学生的个人实际和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不能紧密联系,忽视了变革中的新情况和新现象。这样的教学内容生活气息当然无存,无法使学生感同身受,取得实效。

(二)内容的重复性。

当前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不够创新,重复较多。从纵向来看,这与中学政治课内容重复,缺少新鲜感。从横向来看,各门课程之间有交叉和重叠。如此大量的重复,难免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最终导致教育失效。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必要性

(一)增强大学生对构建和谐社会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需要。

大学生作为未来我国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在社会影响力在不断高升,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各项事业的成败。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担负着培养、教育、锻炼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其理论修养,塑造符合社会主义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的特殊的使命。

(二)大学生与社会联系的紧密性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要求。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们已经可以通过各种渠道与社会发生广泛的联系,关注社会的焦点、热点问题,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同时也给我们的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这要求我们的教学内容要适应这种社会变化,根据这一变化及时做出调整。

(三)大学生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给思政课教学内容提出新的挑战。

高校扩招,规模扩大,高等教育由过去的“精英教育”发展到了“大众教育”的阶段。过去,高校的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干部,大学生毕业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进入“大众教育”后,高等教育采取多层次办学模式,大学生毕业后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这便出现了就业多样化的现实状况。这对思政课教学何尝不是一种新的挑战?按照传统的内容、模式教学已不适应新的发展趋势,必须把理想的人才目标模式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使高教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多样化,以适应新时代对各类人才的新需求。

三、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路径选择

(一)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的基本思路。

首先,以理论为线索进行整合。提炼学生最应掌握的理论、方法,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问题、最欠缺的方面,以理论为主线展开,理论联系实际。这即保持了各门课程的基本框架,理论条理清晰,又对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

其次,以问题为线索进行整合。针对大学生在不同的阶段所遇到的问题,从各方面各层次甚至各学科展开分析和阐述,这对学生的帮助是最大、最直接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具有一般方法论意义的理论,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当然这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及教师之间的配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整合与优化教学内容遵循的基本原则。

首先,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首要的根本的原则。思政课是我国大学特有的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科学知识传授之中的特殊的教育形式。因此,教学内容要具有科学性,确保知识准确无误,科学真实才有说服力。如教学内容缺乏科学性,就无法用真理的力量去感召学生确立坚定的信仰,教育效果就等于零,甚至还会产生副作用。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弘扬主流意识形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精神塑造人,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是思政课教学功能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

其次,贴近学生的实际。从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抽象、空洞,理论说教多,距离自己的实际生活遥远,不易理解和把握。思政课只有找准学生的思想实际、成长要求、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结合点,才能使教学有的放矢。这也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整合必须从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和迫切需要解答的各种现实问题入手,正视学生的认知冲突,下大力气研究学生的需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并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二是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思政课是高校公共基础必修课,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必须调整相应的内容,尤其是一些案例性的内容,切忌以不变应万变、不着边际地泛泛而谈;三是教学内容要结合不同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多层次性,人才培养的目标有所不同,如应用型高校是着重为了发展应用型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因此,相应地,思政课教学中应更多地注重实践性教学,整合与优化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内容,突出实用性。

第三,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这是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又一原则,也是思政课教师的责任。提高实效性是教学内容整合的原则和最终目的,也是衡量和检验教学内容整合成败得失的根本标准。教学内容整合的成败与否,最终要看实际效果怎样?实效性的衡量标准主要是从知识传授的角度考量学生是否熟知、理解和掌握思政课的基本理论;从认同的角度看学生内心是否接受、赞同和拥护理论,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理论修养是否得到提高;从践行的角度看学生是否学以致用、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只有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教学内容的整合才能逐步取得更高的实效,才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和无穷的力量。

(三)思政课教学内容整合与优化的具体措施。

其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协同分工,加强交流与互动,具备整体意识。首先,教师要统一思想认识,具有全局观念。其次,教师之间应该互相沟通、研讨,加强各教研室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考虑各门课程的衔接问题和交叉重复问题,确定不同课程教学内容的取舍承接、讲授角度和教学方法,明确课程讲授的重点和难点,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再次,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召开每门课程主讲教师备课会,讨论和研究本门课程的重点、难点,讲授方法;最后,在教辅音像资料的选择和使用过程中,既要做到关联性和共享性,又要注意衔接性与协同性,以免造成教学资源的重复与浪费,优化整体使用效果。

其二,理清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提炼教学内容。目前,高校思政课程设置为4门必修课,即原理、概论、纲要、基础。“原理”课的切入角度是理论原理,着重讲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概论”课的切入角度是理论的发展,充分反映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纲要”课的切入角度是历史史料和历史知识,旨在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历史教育,帮助大学生理解我国选择和坚持和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及其必然性。“基础”课的切入角度是理论的运用,旨在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可见,这四门课程之间蕴含着一种紧密的内在逻辑演绎关系,形成了空间上的并存与序列。即:理论原理――理论发展――理论历史――理论运用。由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和内容的系统性,4门课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横向交叉与重叠。对于四门课程逻辑关系的准确把握,有利于提炼教学内容,避免四门课程在某些知识点上的重复。

其三,抓住每节课的讲授重点,以点带面,理论联系实际。在把握本门课程理论体系的前提下,既尊重理论的逻辑结构,又不受理论体系的束缚,以主线为基础,适当向外延伸,与重点密切相关的内容讲深讲透,并与时俱进,补充理论前沿的最新成果,使理论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为学生所信服和接受。同时,要联系实际充实教学内容,努力使教学内容贴近当今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贴近青年学生生活实际的新变化,达到有的放矢的教学效果。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教师不仅可以把所讲授的抽象内容具体化、直观内容形象化、浅显内容深入化,而且突出了时代特点,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科学性和现实性。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89.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第4篇

一、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为了摸清当代大学生责任感现状,本文综合了其他研究者针对大学生责任感意识问卷调查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座谈请教,直接与大学生进行责任感意识方面的谈话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在责任感方面存在以下的问题:第一,一些大学生精神浮躁,充满迷茫情绪。“无聊”、“郁闷”等词汇是大学生口中的高频词汇。现在不少大学生很少关注时事政治、社会发展、国际动态,甚至对于学习生活都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毫不在乎学习生活的意义在哪里。第二,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思想强烈,对家庭、学习缺少责任意识。校园中大学生群体里“月光族”“负翁”不在少数,不少大学生甚至为了购买高档手机、电脑借债度日,而这么做的背后实则是对家庭、自己的不负责任,攀比、个人享乐主义作祟。第三,一些大学生社会公德修养不够。在一次针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调研中,六成以上的大学生对“买饭插队、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吐痰、自习室吵闹、公共场合情侣亲昵”等现象表示普遍存在。大学生群体理应是高素质、高修养的代表,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大打折扣。

二、我国大学生责任感淡化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第一,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不够全面、理性。由于大学生心智还不完全成熟,加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有可能使得他们形成对自私社会的错误认知,从而脱离社会主流发展。第二,大学生思想观念的错位。由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生天子骄子的观念的影响,使得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期望过高,当感到自己理想期望实现有困难的时候,就会人为设置思想障碍。第三是习惯养成的影响。不少学生从小便被灌输一种学习的目的即是为了上大学的思想,而不是经过学习明晰、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二)社会原因。第一,社会的多元化影响。多元社会是一个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生活领域独立化、社会组织多样化、利益关系多样化、分配形式多样化、人的个性独立化的社会。这就使得无论组织还是个人都不能兼顾他人或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导致行为做事以单个人利益为出发点,而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第二,市场经济发展中错误观念的影响。市场经济能够充分调动并发挥个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衍生出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对于大学生责任感意识养成极其不利。第三,中外文化交流中外国错误思想观念的影响。现代一些大学生思想中存在着个人享乐主义、个人极端主义等糟粕观念跟西方资本主义负面价值观、错误思潮的传入脱不了关系。

(三)家庭原因。成长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对于大学生责任感养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少父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子女责任感意识的养成。不少父母在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把子女当成家庭的中心,大包大揽属于子女的责任,在子女的成长教育过程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传输作用。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很少独自承担属于自己的事情,从而远离挫折,导致“逆商”指数较低。

(四)学校原因。学校是学生学习、成长、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的单一化模式,在学生责任感意识培养方面存在薄弱环节。第一,教育体制弊端对于学生培养的不良影响。第二,在我国教育传统中,缺少学生个性、人格的培养,过于单纯强调社会价值取向。第三,包括大学在内的学校教育,在日常课程安排和教师讲授教育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灌输,很少用社会实践教育来培养学生。

三、多措并举,切实增强大学生责任感意识

通过以上关于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缺乏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责任感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起作用。做好大学生责任感培养工作,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第一,大学生要着力提升自身认知水平。大学生必须深刻认识到责任感现状发展,从思想上重视责任感意识的培养,决不能自恃清高、漠然处之。只有将责任感思想观念深埋脑中,不断反省自己,树立积极向上的责任感观念意识,才能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第二,家庭教育要摆正培养观念。首先,家长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子女责任感的培养。子女性格、道德品质的养成最先受到家庭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伴随终身。其次,家长要率先垂范,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子女责任感的养成。家长必须清醒地明白,只有给与子女责任之爱、理智之爱,让子女自己时刻牢记自身肩负的责任,才能使子女得到生理、心理的全面成长。

第5篇

一、形式与内容要统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如果不能成为广大干部、员工所接受的形式,内容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思想政治工作应尽可能地利用广大职工喜闻乐见的新形式,可以通过形式自由的座谈会、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和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等形式,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搞得活一点、乐一点、轻松一点。如文化广场活动、廉洁文化小品大赛、庆“七一”歌曲大赛等,让员工在活动中接受教育与启迪,寓教于乐。另外,不仅可以利用橱窗、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还可以利用现在先进的科技手段开展工作,比如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展、廉洁文化成果展、技术人才风采展等,以现真技术加传统宣传展板的形式,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轻松地观看、欣赏中强化员工知党、爱党、爱企业、爱岗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少单位把思想政治工作搬上局域网甚至互联网,有的单位定期巡回播放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声像资料和宣传资料。这些做法和措施,使思想教育的形式较好地顺应了员工的信息获取方式与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的形式多样,而且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员工群众也能踊跃参加,乐于接受。

二、形式要服务于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企业结合实际,创造了许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式,给思想政治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员工受到教益和启迪。但同时也有个别企业存在追求思想政治工作形式的创新,不顾内容需要,片面追求形式,在形式上搞花样翻新的倾向。表面上轰轰烈烈,却没有什么实质内容,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是很有害的。比如,有的单位开展群众性谈心月活动,有计划,有方案,但缺少操作性,不宜抓落实,结果只能是雷声大、雨点小。有的单位在青年员工中搞人生观教育,教育时间仅安排7天,却组织开展了“十个活动”,一台节目、一场演讲、一次知识竞赛等。可以设想,那么多活动,肯定会分散活动参与者的注意力和参与力,反而冲淡了教育的主题。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而现实生活中的人千姿百态,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不能指望大而化之的几项活动就能达到解决所有人思想问题的效果。我们谋划思想政治工作,在做好大众宣传的同时,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解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人的思想问题上。要深入到职工群众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捕获思想政治工作的第一信号,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针对一个时期、一个单位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影响群众工作和生活的难点问题,通过一人一事,反复细致地做思想工作,把事实讲清,把道理讲明,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这样,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有的放矢,真正落到实处。

三、形式与内容要和谐

现代社会是一个倡导和谐、营造和谐、发展和谐的社会,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是内容的表现。形式与内容的内在联系,要求形式必须服从或服务于内容。一旦形式脱离内容,势必影响事物的健康发展。当前,对思想政治工作来说,其内容从大的方面讲,主要是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理论等,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从企业的情况讲,主要是宣传贯彻科学发展观、扎实做好维护稳定、建设和谐企业。其形式就是为实现内容而采取的途径、方式、措施、办法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客观上要求我们应该做到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因为,再好的内容如果不能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就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之,再好的表现形式,如果缺乏实际内容,也只能是“花拳绣腿”,中看不中用。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形式与内容的和谐,应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切形式,把必要的形式视为形式主义。另一种是只讲形式,不注重实际效果,片面追求活动形式和数量,热衷于做表面文章。

第6篇

关键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作者简介 韦春北,玉林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广西玉林537000

中图分类号 G64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728(2008)08―0173―0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规范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使之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高效率地进行,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和工作效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不仅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高校管理工作必须涉及的重要方面。研究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和内容可以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管理学的新视角。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相对于教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而言的,指高等学校把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在政治、思想、法纪、道德和心理方面的规范或要求,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和引导,使之内化为青年学生个体的思想和行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对象是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担负着引导青年大学生的政治方向。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精神动力,规范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塑造青年大学生健全人格等具体的任务。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则是为了实现预期的思想政治工作目的,依据科学管理和动态管理原则。有计划地进行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管理措施,形成一定的工作制度和机制,组织和协调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有组织、有秩序、有效率地进行,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系统化、规范化,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工作效率。

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

与高校其他方面的管理工作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师资队伍管理、后勤管理等相比较而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目标的特定性

教育过程并不是抽象的思维活动,也不同于以物为工作对象的其他工作,而是通过教育活动的进行,达到在客观现实的生活世界中提升人的主观世界的品质的特殊目标。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的是将党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要求充分贯彻和落实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提高其实效性,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目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一目标定位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基本要求、管理系统、评价方式等都要围绕这个教育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工作。只有通过教育与管理的有机结合,才能提高管理的效率,增强和巩固思想教育的效果,并带动监督机制、评估机制等制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不断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改进与创新。

(二)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特殊性

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方式、价值选择方式体现出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和方法更符合单一结构、封闭型社会的要求。而今的大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复杂,信息的开放、人员流动方式的开放、价值选择标准的开放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表现出更强的亲和力和包容性,在管理手段和方法上体现出更强的柔性管理倾向,在此基础上体现现代管理科学要求的人性化、科学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多种管理要素相互制约的多结构、多层次的复杂动态过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针对变化的环境,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进行适时的管理。在整个管理过程之中,从计划、组织、指挥、协调、监督、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多层次胶合在一起。因此,要适应时代的变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者要善于树立体现时代特征的新观念。

(三)管理对象角色的特殊性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以青年学生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大学生不仅是教育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且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体系工作的对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必须面对、适应这一成长背景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群体互动特点,思想政治工作只有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当代大学生特殊的成长背景、身心特点使得他们具有与其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所不具备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才是我们开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依据。当代大学生在判断是非、处理问题时,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意识、独立倾向、平等观念和一定程度的非组织化倾向,正式群体(宿舍、班级、系部、学校等)对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交往方式等)的影响力和约束力正在减弱,从而在大学生的行为中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疏离。当代大学生的交往界面十分广泛,除传统的交往群体类型外(同班、同乡、同系、同年级、同宿舍、党团员组织内部、学习小组、学生干部群体、共同爱好特长等),还出现了网友、合租圈、经济集合体等具有时代特征,反映出大学生交往方式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四)管理环境的多变性。人的社会本质和人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决定了对管理环境的认识和利用对于提高管理功效至关重要,因为教育环境的任何一个侧面和层次都会对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从管理环境的角度分析大学生教育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就会发现管理环境超越了其他管理工作所主要面对的空间环境,而体现出多种环境因素的复合性,主要包括:大众传媒、同伴群体、教师、家庭生活、游戏群体、公众场所等。除传统的教育环境以外。互联网则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改变了人们的社会存在方式。在网络中,教师形象失去了教育中制度权威的保障。其以“支配文化”、“成年文化”为表现的强势文化地位正在逐渐弱化。同伴群体、公众场所、课外书籍都构成了对学生发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的管理环境。“综合许多调查研究的结论能够表明,同伴之间所传播的更多的知识是关于人的生理的、心理的、情感的。”不仅同伴群体内部的交流构成了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要来源,而且,教师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感悟也会在与学生的日常接触甚至在课堂上传达给学生。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环境的多样和多变性表明了管理工作的特

殊性和复杂性。

三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项主要内容。

(一)目标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就是要思考针对青年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道德状况、政治素养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实现管理科学化必须要确立目标管理的理念,制定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短期目标和长远规划,将重点目标和一般目标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统一,灵活性与计划性相统一,促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管理现代化。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发挥强化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通过管理目标,“强化导向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正确方向;强化激励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有效运行;强化评价功能,保证目标管理的效果”。

(二)制度管理

制度管理是一个社会组织按照管理目标,通过设计、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果的过程。特定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这一特殊领域,就是如何优化学校的制度环境,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问题。制度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影响。因为制度管理过程就是通过制度协调学校内部的不同要素系统以达到预定目标的活动。对教师而言,每一位学校教师都具有权威性,这就造成了权威来源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通过制度建设和各种机制的完善(竞争机制、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以适应现代德育系统开放性与权威多样性的要求。对学生而言,高校管理制度的设计和实施不仅要在技术层次上追求科学管理模式要求的高效率,还要避免由此带来的体制僵化和创新能力减退;不仅要考虑到管理目标的实施效果,而且要在尊重主体需要的前提下使管理体制具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适用性;不仅要使管理者具备有效的组织影响力,还要通过参与挖掘组织成员的潜力,使群体气氛和效率得到改善与提高。

(三)环境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是指高等学校有意识地创设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情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有校园的建筑、校舍的布局、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的布置与管理、运动场的设置、校园绿化、宿舍管理等;精神环境(校园文化)则包括学校的舆论倾向、校风和传统、学术气氛、人际关系、教学秩序、规章制度等。学校的物质环境影响着教育的质量、规模和水平。如物质设施是否在遵循实用价值的同时,充分地考虑使用者需求方式的多样性和层次的丰富性,是否体现出正确对待任何主体需求的平等精神和人文关怀;建筑风格是否反映出人对特定时代精神的理性思考与感性把握,景观文化是否能够利用特定的场景布局展现大学的文化特色、能否使人涉足期间就受到视觉上、情感上、思想上的冲击与震撼并引人思考,带给人一定的启迪,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管理应该考虑的内容。以校园文化为主的学校精神环境的管理就是要发挥隐性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每一所高校都应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和理念,大力营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园风气,通过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科技竞赛、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构建优秀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使其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心灵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四)队伍管理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就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的教育、培养和锻炼,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工作水平和业务素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承担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学校稳定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管理可以提高学生与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良性互动,使之成为影响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他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教育成本分摊机制的推行和就业方式的社会化,以及网络传媒的普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坚持原有一些好做法和好经验的基础上,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上下功夫,而这些都有赖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五)宣传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宣传管理实质上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形象塑造的问题。宣传形象是指高校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有效传播自己的思想主张和政策措施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形象,具体而言包括宣传主体、宣传目的、宣传内容、宣传方法、宣传效果等基本要素。当前,在高校思想政治宣传工作领域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宣传的基本范畴比较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二是宣传内容存在简单化、庸俗化、教条化的问题。三是宣传语言生硬呆板,缺少亲和力,甚至有程式化倾向。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因此,需要通过宣传管理来实现共赢。第一,围绕高校党委制定的整体工作规划,把握大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动态,针对大学生各层次的问题,分阶段制定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路,实施宣传教育工程。第二,要对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形成宣传好人好事、弘扬正气、奋发向上的宣传教育格局。第三,要构筑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网络。利用一切宣传工具,包括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树立先进典型、模范人物,鼓励积极向上的校园风尚和大学文化,使大学生有目标、有方向。第四,要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宏观控制,加强对宣传、出版的管理。第五,要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加大宣传设施和宣传阵地建设力度。第六,加强与社会新闻媒体的联系,强化正面的宣传,树立高等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

(六)课程管理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课程管理就是在高校课程设置和计划实施的过程中进行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效果的管理,使其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满足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具体而言,一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课程管理。更好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和教育目标。二是加强各种类型和层次的专业方面的课程管理,提升专业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三是开展素质教育的课程管理,通过素质教育中跨学科课程的设置引导学生突破个人利益的狭隘界限,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七)信息管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信息管理是指在信息社会发展的背景下,高校通过信息网络建设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开放性、互动性、时代感,规范和引导大学生的信息生活。由于网络使大学生的生活世界复合化为校园生活―社会生活―虚拟生活,因此保

持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张力、加强信息管理十分必要。一是要利用具有健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的优秀网站,以满足大学生道德、科学、人文、艺术的综合需要为中心,发挥校园网对社会生活的延伸和覆盖,优化校园信息环境。二是要利用网络资源,使校园网成为大学生的新型的学术支持、认知支持、人际互动支持,要利用校园网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实现德育的渗透性、广博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计算机、多媒体、虚拟现实、激光技术等手段,达到超越时空,使大量生动事例逼真地展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青年大学生的面前,收到声形并茂、情理交融之效。三是要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加强同大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及时回答和解决大学生提出的问题;四是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和网络德育能力,即敏锐的信息意识、良好的信息能力、崇高的信息道德等,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第7篇

0 引言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大学生作为社会接班人,其思想政治水平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提升有着绝对的厉害关系,所以必须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保障,更是思政教育本质的表现。所以创新教育内容,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点。下面就这一课题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些参考。

1 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1.1 方向性原则

教育方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成效,所以说方向性原则应始终贯穿于大学生思政教育活动中,这是其本质要求。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基础是立足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其教育内容必须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必须服务于实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基本方针。现阶段,我国社会与经济体制正处深刻变革时期,社会结构与利益格局出现了重大变化,再加上世界各国交流与合作日益紧密,多元化的文化激烈碰撞,给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以及行为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对大学思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时必须坚持贯彻正确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1.2 系统性原则

此原则强调的是大学生思政教育内容是系统化的,实施教育内容必须精心组织、系统实施、长期持续。坚持该项原则就是要求深刻认识到大学生思政教育自身系统的构成与运作。不同的教育内容对大学生有着不同的作用,进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长期、连续的系统过程,针对学生入学、在校、毕业等不同阶段应实施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同时,大学生思政教育还涉及到家庭及社会教育的配合与联系。所以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来来构建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注重把握思政教育各要素间的联系,提高教育内容的整体性。

1.3 时代性原则

时代条件和社会背景的不同,所赋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不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构建应紧随时代的不断发展,与时代主题相结合,开展具有时代特色、时代风格的教育内容,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所以,在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时应遵循时代性原则,开展具有时代气息、针对性、现实性的教育内容,培养出符合时展的高素质人才。

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结构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作用来构建教育体系应反映其基本任务,符合新的历史条件和形势,还要有具体的抓手和载体。本文主要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宏观体系,其架构如图1所示。

2.1 核心内容

核心内容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与核心,也是实现思政教育目标的关键,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的“三观”教育。理想信念主导着个体的行为,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以及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定走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具体来说就是加强大学生学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将个人行为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紧密结合,积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爱国主义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强盛,其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基本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主旋律也是主要内容,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凝聚大学生的力量,激励其为中国社会进步发展努力奋斗。

③以基本道德规范为主的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涵盖了社会对个人在家庭、工作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文明要求。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融入公民道德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大学生养成乐于助人、遵纪守法、爱护环境、文明礼貌的基本道德规范,进而在完成学业后顺利走向社会及岗位。

2.2 时代内容

时代内容延伸了新时期的核心内容,是不同时代背景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代内容主要有以下方面。

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荣辱观属于道德范畴,是判断荣与辱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其整体状况全面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时代意义深远。在开展荣辱观教育时必须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发大学生的共鸣,使大学生认同和内化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而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明行为。

②网络道德行为教育。现如今的社会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网络以实现了全覆盖,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例如,有的学生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对冗杂的网络信息缺乏正确的判断,甚至在网络中迷失自我;还有的学生肆意信息和个人观点,忽视了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造成了广泛而恶劣的影响。所以,将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是很有必要的。开展网络道德行为教育要将重点放在信息的分辨、选择、处理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能力上,进一步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健康的网络道德与行为,实现最佳的思政教育目标。

2.3 实践内容

??践内容在实践层面拓展了核心内容与时代内容,更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现状和实际需求,是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抓手和载体。其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新生入学教育。其主要内容包括大学生规章制度教育,学涯规划、职涯规划和生涯规划教育等内容,旨在帮助新生解决适应大学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培养优良学风。②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帮助大学生解决自我管理、环境适应、人格发展、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为目标,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讲座、咨询与辅导活动,使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及个体健康水平。③国防观念教育。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军事理论教学、军训活动等,目的在于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国际军事形势,掌握基本的军事理论和军事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防安全意识,培养国防后备力量。

第8篇

白酒高端产品经销政策的制定在业内并没有可以参照的体系,也没有什么标准来约束,所以它的弹性的空间很大,创造性的内容也会经常在某些高端产品的身上表现出来。但我们也会有一种感觉:现在白酒业所制定的政策大多数给人的是一种乱虚以及浮夸的印象。尤其是在一年两届的糖酒交易会上,如果果留心观察,我们会注意到各企业的招商政策五花八门,可是扪心自问,真正能够执行下去的有几个呢?所以,笔者认为,经销政策的制定必须不能偏离“诚信和务实”的轨道,否则,你所制定的政策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而已。有位营销专家谈及经销商政策的时候,有一句话很经典,在规范中走向双赢。的确,这个“规范”在白酒业内,我们称他为游戏规则,大家都能在这个游戏规则的范畴里规范运作,白酒业的发展也许就会逐渐从浮躁的泡沫状态中回归于理性。

关于制定经销商政策的论述,已经有很多论著阐述过,大多数是从理论的角度来谈,我想,针对白酒高端产品,换一个角度,从实践案例层面上入手,和大家共同探讨商榷。

一、产品层面

“国窖·1573”是沪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形象产品。作为高端酒,笔者认为,它是文化营销里最具有内涵和底蕴题材的典型代表。泸州明代酿酒窖建于公元1573年,迄今为止,已经连续地使用了428年。在中国白酒的发展历史上,也绝无仅有,其被确定为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也是全国酿酒行业仅有的殊荣,国窖池也因此而得名。

再比如金剑南的金银合壁的产品策略:

金剑南酒以两种品牌同一系列为产品销售策略。“金剑南”作为形象产品重点打造,注重口碑传播,“银剑南”以促销推广为主,通过实惠营销策略规模上量。金银双剑合壁,必能相互拉动,推波助澜,营造产品全方位的畅销态势。

笔者认为,产品是营销运作中主要的一个载体,产品的定位,由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内涵所主宰。一个产品能否运作成功,必须要在价格包装,营销战略和战术上与竞品有所不同,更为重要的是尤其是作为高端酒,所具备的历史文化的底蕴和质量是真正支撑产品发展的平台,它决定了产品能否成其为品牌,能否支撑起品牌的运作。国窖1573和金剑南正是具备了这些要素,才获得经销商广泛的认为。由此可见,在制定高端产品经销政策的产品内容里,第一,在产品的背后应该有一个品牌。第二,品牌应该能够提炼出让消费大众引起兴趣的历史题材。第三,产品质量能否和塑造的品牌形象相一致,若不能一致产品肯定早晚要出问题。第四,产品包装能否可以成为经销政策中的一个独特卖点。

二、区域划分政策

区域划分的政策一般来讲,都是以省级市场为一个营销战略单位来进行制定和规划的,当然,不同的企业也会用不同的模式来进行运作,在省级市场的基础上,进行更进一步的细分。

看五粮液百年老店的专经销权:百年老店在地级以上的城市只设一个经销商,该经销商负责行政区域内的区、县市场销售,也就是他们所创造的“1+1+N”的营销运作模式。

五粮液熊猫造型酒的区域政策是:五粮液熊猫造型酒在一个省只设一家总经销商,其职能设定为省域物流中心,全权负责所辖区域的招商和营销管理工作。五粮液熊猫造型酒是一款高档酒。因为白酒的高端产品渠道的特殊性和有效限的延展性,决定了渠道政策所面向的层面不会太宽泛。所以,以省级市场为单位符合了市场的发展的现状。但省级经销商的角色定位更多的是一个物流中心的作用,他的网络的延伸能力必须要强势。

北京绿色通道创造了酒业营销的一种新的模式:直效营销模式捆绑式经营。企业不设省级、地级、直接在全国70%(1500个)以上城市与酒水经销商合作,建立城市直销联合体,由城市直销联合体将货直接送入酒店、商场(终端卖场)及消费者手中。

所以,经销区域的划定,不只是简单的表现在地域概念的划分上,它必须要有一个划分的依据和策略性的指导方向,才能使它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年的商务通凭借其创造性的“小区域制”而为其创造辉煌的业绩提供了一个最为有力的平台。决策者当引以为鉴。

经销区域的划定,也要针对产品的状况,企业各方面资源的状况去区分对待。全国市场的概念大多数不可能一下子铺排到位,我们必须有所侧重,确定出战略市场和战术市场的有效范围。

战略市场的划分,对于白酒高端市场显得十分重要。由于白酒高端产品的消费群体以及其所生活的区域和环境状态的特殊性和狭窄性,决定了他们对高贵生活内容的流行趋势的特殊关注。战略市场的任务是引导其对所推出的潮流消费的内容对各战术市场造成一定范围的影响。其实,我们可以分析市场上的众多的高端白酒品牌,他们在有意和无意中对战略市场的概念都会有迹可循。比如,国窖1573把北京市场做为其战略市场来规划运行,对其公司的战略发展方向一定是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据业内人士反映,泸州老窖的总裁袁秀平平均每月一次都要北京市场检查工作。我们是否可以看出,战略市场是不是就是白酒高端品牌的“纲”和“目”呢?

三、价格体系能否受到保障,不受到冲击,取决于价格政策是否很好地把握了一个度,这个度就是“合理的层级利润率”。

大家都认为白酒行业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尤其是白酒的高端产品,利润空间更是非常的大,是否真是这样呢?笔者认为不完全正确。强势白酒品牌与二流品牌之间的价格政策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这差距不能仅仅体现在价格层面上,还要看到支撑这个品牌背后的各种因素和各种资源和影响力的组合,这种综合的价值的体现,是完全能够支撑起这个品牌的发展。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判断某项产品的价格体系是否合理时,不要把强势品牌和大多数二流品牌放在同一个层面上来进行对比。

比如:西凤旗下的某个产品,所制订的各流通环节的价格体系内容包括了:进厂价,总经销商开票价,经销商开票价,建议商场零售价,建议酒楼零售价,一共是五项。从出厂价的48元/瓶,到建议酒楼零售价88元/瓶各个环节之间,设计了一个合理的层级利润率。

价格政策体系的制定没有一个定势,它是由成本、营销策略、促销等很多因素决定的,具体的内容和执行的可行性都要针对不同的品牌、不同的营销策略,不同的消费特性等来规划和设计。白酒高端产品不能因为其高,而忽略了消费大众的感觉,使其成为名不符其实的高价酒。

四、经销商销售政策体系的内容包括很多:返利、奖励、广告促销、人员配置等诸多方面。基本上是目前白酒业普遍采用的一些常规性政策。但在这个基础上能否使这个销售政策的体系更具有创造性。

白酒高端产品的市场营销运作目前在市场上还是外于初步的发展阶段,真正能够形成品牌运作的产品还不是很多,具备品牌优势的除了五粮液和茅台以外人,更是凤毛麟角,水井坊、国窖1573、金剑南等在近几年涌现来的新锐品牌,能否把自己的大旗扛得更远,还要市场的考证,但他们所制定的销售政策体系,都能够表现出他们在营销运作上的技高一筹。

通过研究这些成功的白酒高端品牌的运作,笔者感觉到,在他们的销售政策体系的背后,总是有很多独特的策略和竞品形成了鲜明的差异性。笔者研究了很多白酒高端产品的招商方案,但金剑南在他的销售政策体系里所提出的“营销资源的三重化配置”和“战略合作伙伴”的概念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正是这些配置,推动了其销售政策体系的畅通运行,也正是这三重配置使金剑南在品牌的定位上获得了成功,使金剑南在只运作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销售收入就达到了将近2亿的目标。

下面笔者把金剑南的“营销资源三重化配置”的具体内容摘录下来。

A统一配置:面向全国的产品广告,宣传,销售政策、人力资源、操作规程与财务、储运制度。具有随货性,广泛性、渠道性。

B选择配置:面向全国重点市场的选择性配置。如:营销服务、广告、销售单项支持和强化,具有定点、定项、定区域的特点。在统一配置的前提下,与当地营销资源互补。

C重点配置:面向明星市场、示范城市,市场突破口实行全方位重点配置,在局部市场、主攻市场,市场突破口实行“牛刀杀鸡“的相对市场绝对优势配置。

上述配置,将使我们无论在产品力,销售力、宣传力上,都达到一定突破,全面推广的效果。依据营销资源配置进行机构划分、构造,而后定岗定人,制定营销全方位的操作规程,建立强省力的企划,培训执行班底,构筑出行业无出其有的营销体系。

第9篇

[论文摘要]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父母的养育之恩被遗失,教师、学校的培育之恩被淡化和社会的关爱之恩被冷落三个方面,这种缺失主要归因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存在不足。为此,在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进行感恩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感恩是一种积极情绪,它促使受惠者为所获得的恩惠做出回报。近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潜意识里形成了“人人为我”的思维定势,缺乏感恩之心,忘记了哪些帮助过、照亮过、关爱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他们。给予、付出、回报、奉献的意识相对淡薄,感恩意识严重缺失。

一、大学生缺乏感恩之心的主要表现

当代大学生大多数都非常珍惜上大学的机会,对家人、社会给予他们的帮助心存感激,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予以回报。如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洪战辉……,感恩社会的感人事迹令全社会为之敬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由于道德感情的缺失而出现种种不良现象。

(一)对家庭:感情淡漠,不尽孝道。孝道是一个人道德的根本。但是,一些大学生却不能理解父母、孝敬父母、回报父母。东南大学曾对该校100 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学生每周和父母的通话次数、谈论话题、写信频率、是否记得父母生日等方面。统计显示,82%的学生与父母的联系方式是电话,主要动机是要钱,仅8%的学生保留了和父母通信的习惯,与父母每周联系一次的学生只有8%,仅9%的学生每年都能记得父母的生日,有74%的学生承认有时向父母撒谎。还有的大学生毕业后有业不就,成为“啃老一族”,伤透了父母的心。

(二)对学校:教育之恩,淡漠如水。当今社会,尊重教师已成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的重要表现,反映着全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为了学生成人成才,学校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可在大学校园里,课间不擦黑板、上课不遵守课堂纪律已不是个别现象;有些同学见了老师擦肩而过不打招呼,如同陌路人。有的学生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完全归结为个人因素,对学校老师的工作不能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但不能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还恶意拖欠学费,忘记了“今天我以母校为荣、明天母校以我为荣”的铮铮誓言。

(三)对社会:关爱之恩,渐被冷落。个别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冷漠、自私,世故、社会责任感淡化,回报意识弱。2006 年4 月2 日《新民晚报》报道:《不懂感恩,受助孩子让人心寒》,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十几年来为3000多名孤儿和贫困家庭孩子牵线搭桥,使他们得到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已经大学毕业。却很少有人想到要对那些帮助自己的人说一声谢谢。此外,2007年8 月,襄樊市总工会、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行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因受助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资助者打过一次电话、写过一封信,更没有一句感谢的话。这种对关爱的冷漠,让人寒心。

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的主要归因

(一)家庭教育存在误区,家庭教育成了溺爱和望子成龙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更为他们提供了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根本谈不上回报,这就使得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爱的“单边行动”。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地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少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正是父母毫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冷漠一代”,只知道:一味的接受爱而不知道付出爱。

(二)学校教育存在片面倾向,学校教育沦为升学和就业的工具。在中、小学,教学成绩成了学校的惟一追求,甚至主宰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考入大学后,又将重心放在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就业问题上。在这一价值取向的影响下,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人高学教育教学范围。其次,感恩教育本来应该成为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高校以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尺度,德育老师不但数量少,还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一些大学生进入情感疏导的荒漠。同时,片面性的填鸭式教育影响了学生对德育教育的支持和认可。“我们当前的教育却恰恰就是一种枯燥单调的思想说教⋯⋯忽视了人的情感性需求。”这种说教由于和社会现实的不相符,无法触动学生心灵的琴弦,很难收到德育的效果。

(三)社会教育存在偏差,社会教育变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随着社会上各种不良影响的增加,社会风气日益败坏,如“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屡次出现,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报答,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效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如何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如何享受生活成了众多青少年关心的热门话题,而对于如何承担责任、奉献社会他们却很少提及。一些人总是抱怨他人和社会“亏欠”自己,却不曾想到自己为他人和社会奉献了什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感恩教育的主要内容与具体途径

第一,启发学生识恩、知恩。感恩教育应首先让学生认识到他们所获得的一切并非是理所当然。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他人的帮助,乃至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春华秋实,这一切,都应视为“恩情”。学生思想工作者应该引导学生捕捉、感受生活中处处渗透的恩惠,启发、帮助学生发掘这些或大或小的恩惠的价值所在,让学生时刻对身边的人、事和物心存感激—“一切是恩赐”,培养学生的“识恩”“知恩”意识。但应该注意感恩教育不能依靠灌输,更不应搞角色预制,因为感恩虽是一个行为动词,当不止于行动,它需要真心实意。

第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寓教于学。不断发掘教材中蕴藏的感恩思想,将对大学生自身道德修养的培养贯穿于知识传授的全过程,将感恩教育渗透到各科的教学之中。如在音乐课学唱《感恩的心》;在实践课制作“爱心卡”等,让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忘感恩,在成长进步中牢记报恩。引导大学生对自身的角色正确定位和成长历程进行思考,使他们认识到:无论是父母给予的生命、朋友给予的友情还是教师给予的智慧,这一切都是恩情。

第三,要加强教师自身的素质修养,用表率作用影响和感召学生。对大学生而言,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准和教育技能,以德服人,善于把教育目的寓于各种精心选择、设计的情境之中,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最佳教育效果。此外,应将感恩教育纳入日常思想教育工作当中,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积极发挥表率作用,常怀感恩心、仁爱心,自身充满人文关怀,善于把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用自身的形象去影响感染学生。

第四,深入开展学生感恩主题实践活动。首先,以感恩父母为切入点,推行“三个一”活动,即算一笔“感恩帐”、写一封“感谢信”、替父母做一次家务事,在感受父母为家庭奔波劳碌的艰辛中激发心底的愧疚之情,让学生在感恩父母中激发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原动力。其次,以感恩学校为切入点,把个人的成长与学校的发展联系起来,努力做到“校荣我荣、校辱我耻”,逐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利用不同的时期,全校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月教育活动,开展“学院培养我成材,我为学院添光彩”主题演讲等活动。最后,以感恩党和国家为切入点,开展唱革命歌曲、观看爱国影片、读书心得演讲等活动,在赞改革伟大成就中,在感知党恩中唤起爱党、爱国之心,激发报国热情。

第五,建立科学的思政考核体系,实现教书育人。目前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态度以及其他道德品质方面没有特别性质有效的系统的考核体系。思想政治课程的考核方式与其他知识性课程的考核方式没有什么差别,都是通过试卷、论文的方式进行。这种与大学生的行为活动相背离的考评体系,既违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也导致了部分大学生说一套,做一套,知行难以合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含有价值取向的教育方式,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大学生感恩意识缺失这一实际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能够以较强的说服力解答受教育者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高等教育是继承人类文化、传播人类价值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力弘扬感恩文化,构建社会和谐价值体系,高校显然责无旁贷。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这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切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丰根凤,刘家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 德育研究,2006(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