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2-06-07 04:37:2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第1篇

作者:符美珍

【内容摘要】

震撼——参加此次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最深的心得,颠覆了原有观念;喜悦——培训的内容,最新理念;沉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内容、意义、方法;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团体辅导

回顾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绝大部分学校都简单划给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理论支持和科学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一些学校的领导反响强烈,各校老师也深受启发。大家都认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落到实处,引导干预及时、方法正确,那么孩子们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否则就可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或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现将本次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震 撼】

通过此次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许多知识和教授们的很多观念对于一张白纸样的我们是有颠覆效果的,让我非常震撼!

一、不要在稀里糊涂的状态中教书了

传统的应试教育阴影下的素质教育提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使青少年在片面的应试教育中产生了角色的片面性,误认为自己就只是一个学生;加之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导致青少年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实,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理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的全面提高都要看是否能够全面发挥人的心理潜能。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支配下完成的,而心理素质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整个素质的提高,然而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原来我在半梦半醒、稀里糊涂的状态中教了十年书!

二、健康原来是这么回事

人们在为别人祝福时,经常会祝福他健康、快乐,许多人理解健康时,常常会认为它只是指身体的强健和没有疾商,当然也包括参加学习前的我。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有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个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健康原来是指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三、心理健康教育能做什么

心理健康是指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主体作出良好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说得通俗点,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功能状态。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学生。有的学生离开家就感到害怕;见了生人就脸红,不敢说话;遭受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了;每天一到学校就感到紧张、不自在,见到某些老师就感到害怕;一写作业就心烦,一考试就心慌……这些现象都是适应水平偏低的表现。还有厌学、迷恋网络、自杀等等都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调节学生心理机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完成自我实现。

四、育人者先育己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社会的力量也是举足轻重的。而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育人者先育己,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五、神经病不是精神病若遇到变态心理的学生要及时采取送医,那是教师能力所不及的了。

六、面对校园危机,我们能做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校园危机不断上演。痛心疾首的同时,我们能做什么?首先,应明确解决危机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是时间。不然就会越忙越乱。危机干预的目标是恢复,只是化解危机心理障碍,使之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其次,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是对遭遇危机人群心理健康状况的评估,评估远胜于措施。最后,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基本的解决方法和技术。

【喜 悦】

通过二十天的学习,听了教授们的精彩讲课,遨游于心理学的神秘海洋,我无比喜悦。

一、关于心理健康教育

1.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心理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和升学与择业的心理教育。

2.影响因素

3.学校因素: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师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师生关系对立。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提倡民主的温暖理解型);

二、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流派与方法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人本来就是变态的。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其研究对象是潜意识论,把无意识现象和内容作为主要对象。其分析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防御机制,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

精神分析法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精神分析法认为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及其遗留下来的被压抑至潜意识的矛盾冲突就成了心理疾病产生的根源。其治疗原理就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创伤和痛苦经历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启发来访者重新认识这些经验。其治疗方法有梦的分析、阻抗分析、移情、解释。

2.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是空白的,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人是学会了变态的。他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把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它将行为分为应答和操作。其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社会实验法。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正负强化来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行为并巩固。如正强化:鼓励、表扬;负强化:冷处理、隔离。惩罚能使行为消失,但是惩罚一定是所有办法中所使用的最后一招。

3.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是环境使人变态的。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三、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学方法和咨询技术对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使其自强自立的过程。

学校心理咨询原则:保密性原则;时间限定的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保持中立的原则;情感限定的原则;量力而行的原则;

学校心理咨询室应是一个私密空间,让来访者感觉安全、温馨的空间。布置应相当讲究,弗洛伊德说过:在这间屋子里,任何一个东西都具有象征意义。,室内应有沙发、挂钟、饮水机、资料柜、纸巾、茶几、绿色植物、风景画。【沉 重】

审阅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那么今后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如何实施和发展呢?虽然我们无力挣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生家长有科学地教育子女,但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一、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环境

1.学校环境熏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地也是学生求学生崖中呆的时间最长的场所。校园环境美化、绿化结合励志、进取的格言警句,将会达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成才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左右一切,自信走向成功。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按时吃饭就得吃药了。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等等。

2.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调节自己的欲望观;改变自己的学生观和教育教学方式,要建立多元学生观,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教学幸福感;关心尊重所有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心理健康档案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的智力情况及其教育建议;学生个性特点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对策;学习适应性。

(2)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心理健康课程包括知识讲授和专题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个体咨询、专题讲座、学科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等。要让这些活动真正鲜活起来,要有基本的保障。首先心理辅导活动课和心理讲座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必须是学生需要的,因此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很重要,班级设立心理委员、各种形式的调查问卷(纸质的或电子的)都是必须的,而要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则是一个巨量的工作,有条件的在校生多的学校可配备相应的设施;其次是场地要求,心理咨询室、心理活动室的配备不可缺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站,学校心理咨询室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员工作准则、学校心理咨询员工作规程等要有统一具体要求。(3)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包括:学习心理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心理辅导;情绪调节与心理保健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就业心理辅导。

4.注重学科渗透,润物无声

二、心理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外部的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成为连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

学校对家长进行亲职教育,使父母成为合格的称职的家长,提倡父母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分享和放弃,乐观、自由、快乐地成长。

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评价做保障

第2篇

通过这次学习,作为一名班主任,我深深感到做学生心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把学生的任何问题都定位在表面处理上,而且应该透过现象看学生行为的心理因素,从根本上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地发展。

在这里,我谈一下自己这次学习的感受和想法。

感受之一:这次培训帮助我认识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重要。真正的心育确实是进行德育、智育等教育的基础,而心理健康教师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赢得学生、家长、学校的认同,才能更好的发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感受之二:这次培训帮助我重新认识了学生、认识了自己、认识了教育。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是爱学生的,正是有了这份爱,我们才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可结果却是我们常常感慨:学生怎么会是这样?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而我现在真正体味到: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的内在含义,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了解学生、没有把握学生的心理需要,我们的爱再多却都偏离了我们的预期,简言之我们的爱不是学生所需要的,那结果就可想而知了,这样怎能谈到教育的效果?也正因为如此,教师也无法体味到自己工作的乐趣,沉重的负担压得教师没有也不可能体味到应属于自己的快乐,这也许就是不懂心理教育、不会运用心理教育的必然结果吧!让我们每个人都学会去观察学生、去了解学生、去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再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感受之三: 每一名教师都应该成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作为一名正规师范院校的毕业生,每一个人都接触、学习过心理学,但一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却没有感到心理学的用途,因此早已将它抛之脑后了,虽然有时也会装模作样的应用一两个心理学的术语,那也不过是装装自己的门面罢了。可以说那是真的不懂心理学,更没有想到如何正确在教育教学上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所以在工作上产生了许多的困惑。正是这次学习它帮我才开始认识到心理学的重要,更帮我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原来我们在不经意之中虽运用着心理学,我们的困惑也正是源于不了解学生、不了解心理学啊!只有每一名教师都成为合格的心理健康教师,我们才会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学生,从而更好的做好教育工作。

感受之四:通过培训我学到了更多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往,自己将心理健康课看的过于神秘,原因就在于没有真正的懂得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通过培训我明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那就是:源于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把握人生!

第3篇

11月24日,我有幸参加了方法老师主讲的望江县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班。通过这次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的学习,我受益匪浅。因为我不仅接触了新颖的教育方式,也更能使我了解了心理健康的多方面内容,给我带来了良好的教学引导。让我了解到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概况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及实施途径和方法,为以后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这次培训中,我有了很大的收获,感受颇多。

一、教师本身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设计者,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才能更好的教书育人。方法老师告诉我们要时常保持空杯心态,放松自己。所谓的空杯心态是一种挑战自我的永不满足;是对自我的不断扬弃和否定;是忘却过去,特别是忘却成功;是不断清洗自己的大脑和心灵;是不断学习,与时俱进。相信越努力,越幸运;越感恩,越幸福;时常保持:信心、乐观、希望、韧性的态度,才能进一步感化学生,顺利开展工作。

二、要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成长的辅导者、倾听者、分享者。古人有曰: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和学生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建设性沟通是师生共成长的桥梁。语言是扇敞开的窗,也可能是堵厚厚的墙。作为教师,我们要以温和的目光、积极的话语、真诚的微笑去善待学生,让学生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对待学生要常怀包容之心。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要包容不足,发觉亮点。

第4篇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呢?其具体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第一,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第二,加强自我心理调节。

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大学生在学生过程中应学会自我心理调适,做到心理健康。

第三,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

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第四,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

第5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001-01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深刻变革,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呈现出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社会、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关注。在组织中小学教师培训时,我们常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却面临许多困惑与难点,致使培训并不能取得预期效果。

一、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存在的问题

1、层次不齐的教育现状影响了教师培训的积极性。虽然2002年就颁布实施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但目前各地的实施情况却不一样,尤其贫困地区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有的工作还处在起始阶段。大多数的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不能正常开展,有的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教学过程中容易以学科教学的方式来对待;有的受教师素质的影响,以德育课代替心理健康教育课;有的学校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但活动却不能经常化;有的学校迫于升学压力,淡化心理健康教育。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现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积极性。

2、专业师资缺乏影响了培训效果。据笔者统计,甘肃一贫困县,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全日制本科毕业生只有2人,通过其他形式取得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专、本科学历教师只有11人,平均16所中小学配备1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不仅数量不足,而且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来看,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大部分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学校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谈不上系统学习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关理论,缺少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层理解,这就导致工作的肤浅、表面化、片面化。

3、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存在差距。实际培训过程中,大多培训者多以讲授理论为主,而大多参训教师,希望接受针对性强和教育教学中使用的知识和技能。在能力提高需求方面,参训教师更重视教育教学和心理咨询能力的提高。

4、培训形式单一影响了培训质量。近几年组织的新教师岗前培训和心理健康教师集中培训,大多以专家讲座和报告的形式进行。通过征求参训教师的意见,他们更愿意接受观摩名师讲堂、案例分析和专家讲座的形式。

5、培训时间错位造成工学矛盾。为了便于管理,同时不影响学校工作,大多集中培训,都安排在假期中进行。据调查,有38.8%的教师希望在每学期开学初进行培训;11.8%的教师希望在每年的寒暑假接受培训;45.9%的教师希望在正常上班时间接受培训。大多数教师不希望培训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希望培训在工作时间进行。

二、教师心理健康培训的策略

1、领导层面上要提高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一是学生,二是教师本人。针对教师与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势在必行,校长、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正确认识这一点,要科学对待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但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不应是一种短期行为,要改变以往只重视短期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其他培训的附加课程的作法,要制定长期合理规划,确保培训正常有序进行。

2、培训对象上要注重培训者的培养。培训教师的水平对促进学员理解和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可以借助近几年的国培项目,外派教师参加专门培训,系统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并取得相应资质;还可以从高等学校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知名专家来本地协同参与培训活动,吸收他们的理论基础、培训手段、实践经验,缩小认识差距,培养本地的土专家。

3、培训内容方面要及时跟进教师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内容非常广泛,有理论基础、基本技能、心理健康教育思想观念等。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培训需要。我们应该针对教师的发展需要有计划地为教师设置培训课程,安排培训内容。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性内容要让教师系统学习,影响教师教学技能和咨询技能的实用性内容,要按专题进行学习和训练。随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在培训内容上要及时跟进,满足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

4、培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可以根据内容来安排,如基础知识可以采用讲授与案例分析结合的办法;辅导策略与技巧可以采用案例分析与现场模拟结合的形式;对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可以采用专题讨论会等形式。可以根据学员的工作性质将学员分为班主任小组、校长小组、任课教师小组及专职心理辅导人员小组,组织学员分别结合工作实践和性质进行讨论。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与信息技术,借助教学实景、网络资料协助教学,开辟教师在线交流平台,增加教师获取信息和帮助的渠道。

5、培训时间上要避免工学矛盾。教师工作任务繁重导致身心疲惫,因而教师更珍惜休息时间调整身心。各类培训,最好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避免加剧工学矛盾。

参考文献:

[1] 高飞.叶少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2] 张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2000.11.

第6篇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 29-0016-03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本调查以参加国培计划(2011)——江西省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项目的学员为对象,他们来自全省11个设区市的中学。

调查以自行设计的“江西省农村中学小骨干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员培训需求调查问卷”进行。问卷包括学员基本情况、参加培训情况、培训需求情况、困惑与建议四个方面。问卷以集体完成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5份,有效问卷91份。

二、学员基本情况分析

1. 参训学员成分

以镇中学教师为主,男性教师居多,中年教师为主。所调查教师中60%来自镇中学,40%来自县(市)中学,;男教师占63%,女教师占37%;25岁以下的教师只占3%,26~30岁占18%,31~35岁占19%,36~40岁占25%,41~45岁占24%,46岁以上的占11%。

2. 参训教师学历

以本科为主,职称以中级为多。调查发现,本科学历的教师占73%,专科学历的占25%,另有2%的教师为研究生学历;中教高级职称的教师占34%,中教一级的占47%,中教二级的占19%。

3. 参训学员中心理教师的比例

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培训的学员绝大多数由各学科教师组成。在所调查的教师中,专门从事心理卫生和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比例总计不到14%。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绝大多数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其中由语文、数学学科教师兼任的为最多,比例都为21%。

4. 参训教师的日常课时量

平时工作比较忙。周课时量以11~15节为多,占44%,其次是6~10节的教师占34%。每周6节以下的教师占18%,16节以上的占4%。

三、参加培训情况分析

1. 参训教师的以往培训经历

大多数教师以往都参加过培训,其中三分之一的教师参加过省级培训。最近5年内,有43%的教师参加过市级组织的培训,为最多。参加过省级培训的教师占34%,其中参加2次省培的占15%,3次及以上的占10%。只有7%的教师曾参加过国家级培训。对于县级培训和校本培训,因为是骨干教师所以相对比较少去参加。对以前参加的培训活动总体上感觉满意的占54%,基本满意的占43%,还有3%的教师感到不满意。可见,随着国家对教师培训的重视,教师接受培训的机会多了,不过在培训效果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2. 参训教师的积极性与困难

教师参加培训的热情很高,但时间问题是学员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调查中,对于参加培训的态度,48%的教师选择了十分渴望,51%的教师认为有必要;45%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是参加培训最大的困难,选择学校经费紧张的占31%,24%的教师认为是领导不重视。这是培训中普遍遇到的两难问题,一方面教师想参加培训,另一方面又难以出来培训。如何解决,需要送培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合理安排。

四、培训需求分析

1. 关于培训目的

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多种多样,排列顺序是:更新教育理念(56%),拓展与更新学科专业知识(55%),掌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术(42%),解决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34%),提高教育教学及科研能力(23%),服从上级安排(12%),为了评职称(1%)。可见,现在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是如何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不再是被动应付。

2. 关于培训内容

问及教师急需补充哪方面的知识时,教师的选择依次是:对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理解(62%),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策略方面知识(58%),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知识(50%),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知识(42%),心理学方面知识(35%),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应用知识(22%),教学研究方面知识(13%)。

对于要加强哪些方面的能力,按教师需求程度排序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的能力(72%),教育教学评价能力(68%),教学科研能力(54%),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监控能力(34%),课堂教学话动的实施能力(28%),课程资源开发能力(24%),教学话动的设计能力(14%),教学反思能力(12%)。

在培训内容上绝大多数参训教师认为要把理念、观念、方法培训,知识培训,技能培训三者有机结合。

3. 关于培训的形式

在培训方式上,教师比较喜欢的依次是:专题讲座(75%)、互动研讨(67%)、观摩示范(42%)、在职研修(37%)、成果展示(34%)、实践考察(28%)、个人自修(23%)、课题研究(21%)、网络论坛(12%)。 在培训方法上,根据教师的喜爱程度,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专家讲授(61%)、示范观摩(58%)、经验交流(48%)、案例评析(38%)。

4. 关于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

通过调查发现,参训学员对培训教师教学的要求首要的是讲学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这一比例占63%。其次是要以问题为中心,这一比例占19%。第三是案例要丰富。

5. 关于培训的组织

第7篇

关键词:实践体验式;自主管理;区域培训共同体

为切实满足吉林省中小学校的迫切现实需求,配备一支专业化的心育教师队伍,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修订版(2012)以及《教育部心理咨询室建立》政策文件的指导,我们一直努力致力于探索以“研培结合”为主导的实效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人性化的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模式。可以说,中小学心育是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关键基础,学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内涵、教育方式方法、教育意义价值明显区别于其他文化课学科,因此中小学心育教师培训的设计与实施也应该具有其独特的专业化特点。

一、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根据2014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我省兼职心育教师占了75%以上;非心理学专业背景的心育教师占了80%以上;43%的教师认为兼课、兼职的负担过重;36%的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58%的教师急于提高心理学专业理论知识水平;50%的教师认为缺少心育实践工作技能;50%的教师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知道一点或不了解。另外,心育教师的流动性较大,岗位稳定性差,心育教师地位低被轻视现象也很严重。调查结果表明,我省心育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兼职、非专业化的特点,心育教师队伍专业水平亟待提高。调查显示,我省只有大约20%的学校能全部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课时安排;大约40%的学校有心理咨询室,但是设施配置不全或者闲置。数据表明,我省心育工作开展实施情况不够理想。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莫雷教授指出,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更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专家、专业人员研究、推进并组织、宣传、发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二个阶段是发展比较快的地区,政府部门结合专家队伍,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合作,共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平台;第三个阶段,最终形成校园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据此为参照,目前吉林省各地区心育现状发展极不平衡,少数地区处于发展的第二阶段,大多数地区仍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三阶段整体发展的情况不容乐观。

二、吉林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现状

调查数据显示,大约45%的心育教师没参加过培训或仅参加过一两次培训。70%的心育教师希望有机会业务进修或赴名校参观访问,40%的心育教师认为自身专业水平有限。心育教师培训普遍存在培训内容宏观化和理论化、培训规模零散化等缺点。同时在培训的规模和系统性方面地区差异性也很大。因此,研究、开展具有心育学科专业特色的、系统化的、宏观微观相结合的、有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的心育教师培训工作显得尤为重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新思路

1.培训理念——研培结合

由于部分不发达区域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知识亟待更新,国家加大教师集中培训力度,但问题是大批教师连续集中外出学习,导致学校工学矛盾突出,培训由原来的广受欢迎转变成了甜蜜的负担,培训的吸引力下降,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都大打折扣。虽然大力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面授培训是绝不可取代的。为了让面授培训有内涵、有魅力,急教师之所急,想教师之所想,我们需要将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和内隐的连续性培训相结合。外显的间断式培训即按照一定时间间隔开展面授培训;内隐的连续性培训即在面授培训的间隔期间陆续开展远程网络培训和送培到市、县、校等相关教研活动进行培训的衔接和拓展。通过将教学研究指导和教师培训有机结合,培养教师科研思维,提升教师学科素养和技能,让教师培训更具有系统性、针对性。

2.项目设计——集中、自选相结合;分层分类精细化

(1)集中培训。

集中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中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由于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比较晚,现在正进入快速发展期,学科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心育教师现状存在非专业多,兼职多的特点,并且心育发展的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均很大,整体宏观的培训往往无的放矢。因此,建立分层分类的集中培训体系很有必要。集中培训的弊端是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

(2)自选式培训。

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自选式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而自选式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根据个人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构建完善、系统的学科认知结构。

3.培训形式——实践体验式

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了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即学习的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提出:在塔尖即第一种学习方式“听讲”,也就是老师讲,学生听,这种我们最熟悉最常用的方式,学习效果却是最低的,两周以后学习的内容只能留下5%。第二种通过“阅读”方式学到的内容,可以保留10%。第三种用“声音、图片”的方式学习,可以保留20%。第四种“示范”,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记住30%。第五种“小组讨论”,可以记住50%的内容。第六种“做中学”或“实际演练”,可以达到75%。最后一种在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是“教别人”或者“马上应用”,可以记住90%的学习内容。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培训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基础,使培训教师通过与受训教师之间进行人际互动,与受训教师进行内部的人际沟通与经验分享,从而促使受训人员获得心育理念与技能的培训方法。在该培训模式中,培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创设情境、引发疑问、促使成员参与到活动中积极讨论,并在适当的时候提供与情境相关的专门知识作为指导。受训教师通过对心理辅导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实践活动中不断反思,体会并领悟这些理论,最终将其转化为个人化的理念和技能。另外,心育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心育学科自身特点即以“活动、游戏、体验、感悟”为主线,最终实现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内力的觉醒。培训让心育教师亲身通过实践体验,以切身感受,感悟、挖掘心育学科的内涵和本质,理解心育学科的“活动、体验、感悟、转变”这一课程内涵特色对学生的学业、人生成功发展的重大影响。

4.培训内容——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相结合

我们一直以来的做法是在培训之前通过学员培训需求调查,了解学员的专业发展需求,根据对调查结果的分析设计培训课程。做为专业的教师培训者,不仅要让培训有的放矢,还应该考虑到培训的前瞻性,增加能引领一线教师需求的前沿化专业培训内容。同时,我们还要考虑到教师的需求是具有主观性、非科学化的,在满足教师主观需求的同时,作为专业的教研培训者,还需科学地从学科教师现状分析教师的真正专业需求,为实际问题寻找真正的内涵归因。在培训内容的设计上秉着引领需求和迎合需求的原则才是最佳培训内容构思。心育学科教师培训同样不能顾此失彼,在前期培训调查中,我们发现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们往往对一些新近流行的心理咨询辅导技术比较感兴趣,因此而对于最基本的心育教师专业基本功缺乏稳扎稳打的精神。遇到问题困惑时,教师会归因为自己缺乏最新的心理咨询辅导技巧,而事实是心育学科的深厚基础专业知识技能完全可以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的常见心理问题,可以保障心育活动的高效开展。教师们真正缺乏的是在心育实践中对传统的“认知疗法、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人本主义疗法”等的深入研究和拓展运用。中小学心育面临的现实情况是教师心育基本功薄弱,因此在心育教师培训中,在满足教师的主观需求的同时,应不断夯实最重要、最基本的的学科教学基础知识。

5.培训管理——自主管理为核心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控制系统理论提出:增强个体在群体中的自我控制度会提升个体自尊水平和主动性,激发个体活力,进一步带动群体产生团队动力。教师培训管理中应很好地体现这一理论思想。将“学员自主管理”做为培训管理的核心理念,让每一位学员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培训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让参培教师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被动的、被管理的培训对象,还是培训主体参与者,是教师培训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有能力的、有影响力的组成部分。培训应形成学员自主管理模式,通过以班主任为主导,以班委会为核心,全员参与管理、责任分工明确、优秀学员表彰制度等,调动全体学员的参培积极

6.训后跟踪指导——构建区域培训共同体

心育学科起步较晚,区域性效果差别显著,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机制,将集中培训、送培到县、送课下乡、名校参观、名师指导、教研讨论相结合,同时通过跨区域教研或者本区域集中教研,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开展教研培训活动。将培训效能发挥到最大化,使培训形式多元化、系统化,培训内容更加精细化,构建一个交叉立体式的区域培训网络共同体。这种方式将培训成果延伸拓展,大大提升了培训后效,搭建了具有研培结合特色的新型培训之路。吉林省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仍然还有很多问题,如培训模式的构建,培训策略、培训课程的设置等,我们将结合培训实践研究使未来吉林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更具有实效性,使培训成为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有监控的利于心育教师可持续发展的育师工程。

[参考文献]

[1]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周贤.中小学教师心理辅导技能形成的实验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6.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04).

[4]王小明,胡谊.师资培训的新思路——对专家与新手的比较研究[J].华东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1996(03).

第8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 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 [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 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 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 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 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 D C.Testing for competence rather 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 Psychologist,1973,(28) :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 34( 2) : 481- 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 4) :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

第9篇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x月xx日上午,在社区学校阶梯教室,我参加南山x证培训,有幸听了吕教授《如何上好心理活动课》的讲座,受益匪浅。现谈一谈自己聆听后的几点心得体会:

  (1)知道了怎样的班会课才有效。

  (2)知道了班会课的主题从哪来。主题班会开展的好坏,影响到班级的班风学风的建设。平时,需要多关注学生,以身边事,抓住契机,用心理学的理念对学生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3)知道了班会不是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是要实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及本班的学生特点,并不是什么形式都可以直接拿来死板硬套。选材可以选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有针对性的。

  (4)知道了班会课也要懂得积累。作为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心理教育比较重要,平时,开展主题班会的材料可通过收集孩子自己的视频、照片、文本记载。有助于自己材料的累积,也有助于某些主题的升华。

  总之,主题班会的开展和实施要寓教育与活动,以学生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活动,通过师生的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在活动中建立起学生认同和接受的规范和价值,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及自我成长!还必须多注重这方面理论的学习。

  下午x教授的《学习行为障碍的识别与辅导》讲座,更是精彩多多。教授那涓涓细流般的话语,本身对听者就是一种灵魂的洗礼!

  课后,联想较多,我最大的收获是:教授的解决策略。在这方面,本人在班务管理中有反面的经历:本班有一名学生,孩子自控力很差,不爱学习。妈妈为了他写作业,几乎天天气到用请衣架。孩子第一天上课就好东张西望,一会儿玩这,一会儿摸那,学习很差。一次在我的语文课上,我当着同学们的面收走他课上正玩着的美术学具,并训了他几句,后来,孩子自己把美术学具从我的办公桌上拿走了,我知道后,立即找他要追回,并训责他为什么私自拿老师桌上的东西,而他却一句不吭,不买老师的帐也不说一句话,最终不欢而散。现在想来,在课堂上自己对待有问题的学生的是那么简单、粗暴,事后处理,其结果肯定不也极度伤害了师生情感会。如那时能运用上行为学习理论来思考问题,或许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

  从育人的角度看,潜意识心理理论及其矫正治观,体现了新课程观的一些要求:

  (1)了解学生的经验脉络,个体情绪,巧妙地激发学生自发地内省、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状态,并通过习惯坚持,养成自觉的意识。在这过程中,破坏已形成的情绪体验,建立新的情绪体验需要一个漫长的等待花开的心境。

  (2)艺术化的矫正方式:使矫正的过程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种艺术化的手段,它无需多少技巧,可以是言语,也只要只言片语,可以是手势,甚至是—个眼神,轻松点拨,点到为止。

  教师们总希望师生关系默契和谐,学生自觉配合教师的状态。在这种理想的状态中,教师可以轻松驾驶场面,学生们的心情也较自然,教师不用经常训斥学生,学生也不用提心吊胆,而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与生活中去。怎么做到呢?怎样对待班上那个别的“活动”分子呢?x教授告诉我们要从了解孩子入手,用心去追溯孩子问题形成的渊源,要有静待花开的心情,等待着每朵花儿的热烈开放!短短三小时的讲座,使我得到了讲座理论以外的收获,这也许就是三生有幸吧!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带着一份憧憬,一份喜悦,一份期待与责任,我有幸参加了远程教育的心理健康培训,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对我今后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本次培训我很认真的听了多位专家的理论课,还有课上与课下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以下就是我在这次培训活动后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所想。

  通过学习,我在思想理念和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感受一:认识心理健康重要,促发展。

  通过本次的学习,我认识到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教师的衣着举止,言谈风度,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而人格不健全的教师,只能在课堂上造成一种紧张或恐怖的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惶惑不安。所以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感受二:提高自身素质,助成长

  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总之, 这次教师研修培训,让我感受着新课程理念的和风,沐浴着新课程改革的阳光,拓展了我的教育视野,提升了我的教研能力,让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有了真真切切的转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会不断学习,并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提高自身的修养。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去年九月份,我作为一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仿佛一张白纸一样凭借着自己的幸运加入了教师这一个光荣的队伍。刚刚进入学校,紧张而忙碌地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新教师培训心得体会由于自己是应届的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所以踏入这一岗位的我感觉一切都是新的,凭借着自己的摸索以及我所在的教研组各位教师的帮助我度过了第一年工作时间。今天,李慧老师又组织了新考选教师培训,对我来说受益匪浅。

  一年的时间,应该足够时间让自己在教学方便有所成长,新教师培训心得任何班主任工作繁忙之类的借口都不应该成立。听着两位优秀教师代表的讲话,我感受也很深。去年新教师课堂教学大比武的比赛中,我自己讲完课后留在了教室继续听课,当时就觉得,同是一个单元的同一课,在不同的教师教授中有完全不同的味道,有的讲得娓娓动听,我都被吸引了进去,有的课堂环节设计得十分精彩,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怀着学习的态度,第二天我又来到比武现场一直听到最后一位教师讲课。说实话,听完后感受很深,对自己的教学也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听了很多新教师的困惑后我知道了原来我们中很多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心得体会都面对着同样的问题。去年第一年工作,学校安排我教三年级英语和语文,同时担任班主任。和别的新教师一样,我高估了学生的能力,以为他们会完成所有我布置的任务,但几次效果不佳后,我和同一级部的教师商量了一下对策,及时调整了学生的作业和课堂布置情况,短时间内有了效果。此外,自己对教材的把握也有待提高。

  今年,三年级改了新教材,学校仍然安排我担任三年级英语和语文教师。有了去年一年的经验,工作起来我轻松许多,今年没有继续担任班主任工作,学校领导开学初就找我谈话,简单地说就是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同时也给我布置了许多任务,压力顿时上升。数学教师培训心得但听了会上两位新教师的发言后,他们刚参加工作教的都是四五年级,要比三年级任务重得多,但是都可以完成得那么出色,所以自己也暗下决心,争取今年在教学上有所进步。

  李慧老师还跟我们全体教师分析了一遍教材内容,使我对教材的把握上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相信会对今后的教学工作有相当大的帮助。而且,新调入上岗教师培训心得简单又实用的十条建议更是意义深刻,影响深远。我由心底里觉得教研室确实应该多开展一些类似的活动,对新教师帮助很大。

  今后,我会继续沿着教研室和学校领导、以及自己制定的规划前行,争取在各方面有所提高。

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听了x老师的专题讲座,使我懂得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学活动,现今社会不仅要求我们具有健康的身体,而且需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这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我的收获很大。不仅学习了许多专业的心理知识,以前很多的疑问都得到了解决,我真正认识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下是我学习后的一些心得:

  一、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通过一线的教学经历,深深的体会到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周边的人,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教师的心理健康从根本上说还得由教师自己维护。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能够处理好两个方面的关系——既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优秀的教师在需要的时候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但他绝不应让自己一直处于压力之中以至于身心俱损,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进行。身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一个尽职的教师是非常辛苦的,需要休息和放松。充当“无所不能”的教育者形象的确使人精疲力尽。因此,教师可以试着在假期给自己充电,例如:学习做旅行家,用胶片记录生活中的美景美事;学习做美食家,在品评佳肴的同时自己也做一次大厨。新的工作体验不仅能使教师得到放松,而且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加教师的知识面。教师可以把从其他工作体验中获得的经验、积极情绪带到教育工作中来,更好的促进教育工作。

  二、经常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辅导

  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对待问题学生更应该尽心尽责,遇到问题学生怎么办呢?一定要充分利用班集体的作用,在宽松平等的班级氛围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的团体辅导,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充分发挥班队活动课的集体心理辅导效应。针对特殊学生的特点,有侧重地选择团体辅导的主题。如自信心教育、青春期教育等。采用讲座法、认识法、操作法、表演法、角色扮演和行为训练等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动机,并在活动中得到领悟。通过一系列的团体辅导活动,不仅让全体学生获得心理健康方面的有关知识,也拉近了同学间、师生间的距离,融洽了师生关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