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科学技术的创新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学技术的创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科学技术的创新

第1篇

关键词:信息化;测绘技术;发现

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地理信息数据服务,发展信息化测绘技术,前提是数字测绘技术的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这一线路是测绘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利用信息技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促进信息分享和知识交流,推进信息社会建设,已经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战略目标,测绘技术在经历过模拟时代、数字化改造之后,信息技术的发展,随之迎来了测绘技术的信息化时代。测绘的内涵是获取、处理与表达地球空间信息的的学科与技术,数字化是基础,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是密不可分的。信息化测绘是测绘的新一轮发展,它发生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一、测绘技术的发展

1、全球卫星定位技术

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具有使用简单、测量时间短的优点,其充分利用卫星导航技术,实现了实时动态测量技术的发展,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就是借助测量软件,在测量时只需要在规定的基准控制点,就可以实现测量的一次成型,大大降低了人力物力消耗,目前实时动态测量技术其在现代工程测量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地理信息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编程平台,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测绘数据进行储存与使用。地理信息技术的本质就是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呈现出网络化、系统化、社会化特征。

3、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主要是对物体的遥感技术。在测量中的使用主要是通过波谱产生响应不同的原理来识别不同的物体,遥感技术主要是利用集合形态的物力性质以及物体的位置指标等进行分析。从而实现对物体形态的测绘,遥感技术对于远程测量工程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经非常的普遍,并获取的策略效果也是显著的。

4、数字摄影测量技术

数字摄影测量技术是包含了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地球信息技术、遥感技术,因此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的自动化、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比较高。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就是以数码摄影设备为工具通过近景摄影测量软件形成区域三维数字表面模型,实现了高度的测量。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对野外测量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尤其是在大比例地形图测量、地籍测绘、变形测量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现代信息化测绘技术

信息化测绘技术是根据需要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或相应仪器对地球空间信息进行获取、处理、存储、融合、集成、管理、表达与应用的学科、技术。信息化测绘与数字化测绘的本质区别在于由原来传统的“测绘”逐步演变为对地球空间信息的“处理”。从摄影测量的发展可以清晰地看到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摄影测量有很大的差异。传统的摄影测量(包括数字摄影测量)进行测绘都是基于控制点的。摄影测量所需的控制可以是点,也可以是矢量图上的线状地物,或者利用正射影像,摄影测量需要的控制已经由“控制点”转变为“控制信息”,同时事先作业人员对于控制点的位置与数量并不知情。当今地理空间信息获取的高速度与多数量成为信息化测绘体系的基础,信息化测绘的核心之一是利用多尺度(比例尺)、多时相、多源地理空间信息之间的高度集成与融合。测绘领域里地理空间信息包括各类不同的测绘产品,如多比例尺的4D产品(DOM、DLG、DEM、DRG)。在数据获取方面,信息化测绘技术实现了多元化、实时化与空间化的方式;采用以数据处理与信息融合的技术手段为主;信息表现为网格化、多层次化的存储和管理形式;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最终形成了较丰富的地理空间信息产品,为社会各领域提供了最快捷和最安全的网络设施多元化和人性化的地理信息服务。地理空间信息获取实时化、处理自动化、服务网络化和应用社会化是信息化测绘技术的主要优势特征,最终达到了使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够享受到所需范围内的地理信息化服务。

三、信息化测绘技术发展的趋势“3S”技术

1、GPS技术

(1) 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具体应用特点

GPS技术在进行测量的时候自动化程度较高,目前使用的GPS接收机大都向机体小型化以及操作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可以由人员自行进行观测,利用相关的数据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综合的处理,从而求得测点的三维坐标。GPS技术的定位精度较高,还可以为建筑工程建设提供三维坐标。同时,GPS技术在确定观测站所在的平面位置的时候,还可以更为精准的测量出观测站自身的大地高程。

(2)GPS技术在建筑工程测绘中的主要优势

第一,GPS技术的整体适应力较强,在测绘中方便快捷。在对建筑进行作业的时候,利用GPS技术能够使布网变得更为方便,而且在整个作业的过程中,GPS技术无需特殊的环境要求,自身的适应能力较强。第二,GPS能够提高测量的精准度与测量的效率。现如今的社会对于速度与效率的要求更高,利用GPS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第三, GPS技术能够保证测绘工作的安全性。在利用GPS技术进行布网的时候,可以凭借着GPS技术的精准测量,从而减少相应的作业强度,降低作业的难度,减少测量时可能产生的错误,继而保证了整体测绘工作的安全性。

2、RS遥感技术

遥感技术包括卫星遥感和航空遥感,其中航空遥感作为地形图测绘的重要手段已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卫星遥感影像测图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遥感技术可用于气候气象的观测预报、作物的产量估测、病虫害的预测、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交通线路网络等各个方面。遥感图像可以反映出水体的色调、纹理、形态等特征差别,根据其显示,就可以大体的识别出水体污染的污染源、污染的范围、面积以及浓度。运用遥感资料建立数字地面模型进而应用于测绘工作已广泛的应用。

3、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相继出现,但对其应用进行研究,可以归纳出以下两项内容:一是通过GIS系统对用户数据进行处理;二是以GIS为基础,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地理信息软件系统。

(1) GIS的综合分析评价和模拟预测功能

对于GIS系统来说,其不仅能够实现对地理信息的提取和存储,同时也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地理情况建立起相应的模型,并且通过科学的算法从中获取相应的评价结果,以此为各项测量活动提供必要的数据参考。这些发展结果的形式主要为函数和命令,进而对未来结果做出一定的定量与趋势预测,并能预测自然过程中的最终结果,将这些数据与特殊倾向可能出现的后果和各种决策方案产生的效果进行对比,能够做出最优决策,从而最大程度上避免风险的发生。

(2)GIS的空间分析和空间查询功能

为了使工作人员在管理及开发地理信息工作中更加便利,在构建数据库时往往采用分层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输入为原始图,而分析与查询的结果则是用经过空间操作的原始图来表示的,从空间定位角度来看,处理后的图件仍和原图保持一致。这种空间变换的内容主要有分析重置、拓扑空间查询、分析空集合等。

(3)GIS系统的运用能够建立区域信息系统和专题信息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专题信息系统指的就是根据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操场资源等内容所建立起的专题信息系统,其中也包括水土流失的相关信息。

(4)GIS中二次开发函数库的应用能够开发出特定功能的软件系统

其主要内容有数据挖掘模块、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图像处理模块、物探数据的处理模块及综合预测模块等,其中地质变量信息的提取模块通过使用MAPGIS中的输入函数和空间功能对整体函数进行分析,使该软件系统目前已基本成形。

(5) GIS的输出功能

地图制图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得以发展的基础,因此地图制图仍然是GIS系统的主要功能,并且能够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地图数据库,这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不仅效率较高,而且也能够有效地降低人工成本,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测绘事业随之发展的同时也得到了进步,向着高效、精华、高端的方向发展。现代测绘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可靠数据的同时,作为一项基础性技术更为人类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参考文献

[1]宋乃吉.信息化测绘技术体系的基本构成与战略分析[J].《消费电

子》,2014,(6).

[2]付劲松.关于测绘工程的质量管理与系统控制探讨[J].《中国科技纵

横》,2014,(5).

[3]杨立忠,左立新.新技术对现代测绘技术发展影响分析[J].《科技与企

第2篇

关键词:科学技术 管理创新 社会主义现代化

一、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时代意义

(一)科学技术管理具有时代性

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极大地促进和深刻影响着人类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科学是揭示事物发展规律性的思想和认识;技术是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自然科学原理而发展成工艺方法与技能;管理包括国家管理、地域管理、单位、行业、业务管理等,履行管辖、控制、监督、处置的重要职能,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神经中枢”,科学和技术作为两个既有本质区别又有内在联系的概念已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科学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与管理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对社会经济系统发展深化的作用已被人们所共识。

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是社会生产力,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科学技术管理就迅速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管理对社会各个层面空前的影响程度,俨然在社会思想文化、社会生产和社会变革中都起到重大的作用。现代科学技术管理对生产力系统各个要素和层次结构都产生了渗透和影响,深刻地改变和影响着社会中的微观、中观、宏观层面。现代科学技术管理改变着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对发展观念的认识,对财富本质的认识,改变着企业的策略,城市的发展,改变着国家的战略。作为整个社会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现代科学技术管理不仅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经济价值,而且还通过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促进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承载着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有利于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是由政治实力、文化实力、软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等硬件实力构成的。在现今激烈的全球竞争形势下,科技实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第一硬实力。因此,科技创新对提升我国的科技实力、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科技的需求正不断向高级化和多元化方向发展,从国际上看,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管理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先导和战略保障,要坚持把科学技术管理创新同国家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紧密结合起来,增强科技管理创新新动力,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胜出,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占领高端,率先发展。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在新的起点上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

“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是十以来中国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很大的成就: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同时,中国经济社会又始终面临“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一系列的严峻挑战,这成为制约我国在下一阶段发展的主要障碍。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就是站在更高的平台上提出的科学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培育强大的发展优势,突破经济发展的瓶颈,继续保持经济长期平稳增长,化解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突破日益趋紧的资源和环境压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是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构建新的发展体系,推动产业的改造、优化和升级,以科技管理创新的巨大能量推进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二、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要点

(一)坚持自主创新

推进科学技术管理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当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不能回避的现实是,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消耗大、利润低,受制于人。过去,我们主要用发展的高速度拓宽发展空间,今后,我们必须依靠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一是要瞄准国际创新趋势、特点进行自主创新,使我国的自主创新站在国际科学技术管理发展前沿;二是要将优势资源整合聚集到战略目标上,力求在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三是进行多种模式的创新,既可以在优势领域进行原始创新,也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还应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二)推动企业成为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主体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下一步科技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有效释放市场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发展通道。企业是市场主体,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对产业和产品的创新最为敏感。由企业主导技术研发和创新,才能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加快成果转化应用。首先,进一步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让企业成为技术需求选择、技术项目确定的主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业化的主体。让科技要素、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其次,高校、研发机构、中介机构以及政府、金融机构等应与企业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创新性是科学技术管理的本质特征。从科学技术管理的创新过程来看:即从创新设想的提出、确认、开发,成果的有效应用于市场,都是创造性的活动;知识产权贯穿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始终。知识产权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来源,也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源。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这样容易激发创新者的积极性,给他们创新的动力和源泉,也才能将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引导和凝聚到创新和发展上来,有利于经济的进步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三、推进科学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大趋势

人类历经了数千年的农业经济和不到300年的工业经济的发展,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世界正在进入以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新经济时代。从总体上说,未来高科技及其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对于经济上的生产力,政治上的影响力,军事上的战斗力和社会发展上的推动力的影响之大,将决定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命运。

(一)进一步明确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管理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21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正如指出的,我国科技发展的方向就是创新、创新、再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

(二)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发展的重点任务

我们必须依靠科技管理创新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以迎接全球经济竞争和合作的挑战;提供为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建设进程及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所必需的科学技术管理支撑;我们必须面对相对紧缺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和环境代价取得超出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未来应瞄准重点战略目标部署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组织队伍,尊重科学规律,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创新自由。应按需求和市场为导向,支持和引导高技术发展和产业化,要把发展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首要位置;把掌握装备制造业和信息产业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作为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把生物技术作为未来高技术产业迎头赶上的重点;加快发展天空和海洋技术,加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的研究。为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做出战略性的贡献。

(三)落实推进我国科学技术管理创新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必须转入建立市场经济框架下构造新的有序结构的阶段,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式,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推进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国防科技体制和科技宏观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

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财税金融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使企业创新投入能够得到合理回报,特别是要抓紧落实国家已经出台的研发投入抵扣所得税务政策。鼓励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自主创新成果通过技术转移实现产业化,设计拓宽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实现途径。

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投资是战略性投资,要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要调整财政性科技投入的结构,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研究,支持重大战略产品和重大科技工程式,加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要切实加强科技经费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科技投入,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格局。

第3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活动 选题 交叉学科 技术伦理

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和早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然而,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尚未建立良性运行机制,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突出问题,为积极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不断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一、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术科技的学习,二是学术科技的创新,三是学术科技的应用。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大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完整体系。马克思认为,科学是认识世界,是精神生产力,技术是改造世界,是现实生产力,那么科技活动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创新是科技活动三个部分的中间环节,学习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应用是创新活动的指向。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应解决的问题

1.严把创新活动的选题关,注重创新性。原创性、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大学生应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活动中选题的重要意义。自然现象变化多端、丰富多彩,人们可能提出形形、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选题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创新活动的目的、意义、发展和价值,十分重要。贝尔纳曾着重指出:“课题的形成和选择,无论作为外部的经济要求,抑或作为科学本身的要求,都是研究工作中最复杂的一个阶段,一般来说,提出课题比解决课题更困难,……所以评价和选择课题便成了研究战略的起点。”[1]好的选题应当是在现有背景知识中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真正有新意的科学问题,即要注重科技活动的创新性。大学生应在充分的调查研究和专业老师的指导下,本着创新性、科学性、可行性和社会需求性的原则精心选择创新课题。

2.创新活动应注重团队协作,结合自身优势,并加强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高等学校作为一个承载各类知识和人才的“航空母舰”,其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方面的职能、作用和结构都要明确要求、准确定位。其次,在高等教育日益呈现大众化阶段,高等学校的发展呈现出多类型、多层次和多元化办学的新格局,分层定位显得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每一所高校都应找到自己的办学特色、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因校制宜,因地制宜,办出特色和优势[2]。从科技创新角度来讲,大学应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优势和特色,建立交叉学科研究基地,构建以基础性学术研究和战略性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创新研发平台[3]。从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来讲,大学是多学科、多层次学生融合的一个整体,每个学生的学科专业和自身优势必定各不相同,那么,在创新活动中,大学生学会整合资源,多学科学生结合,充分利用各自自身优势,成立科研小组,团队协作必定比独自作战要更加容易攻克难题,取得创新研究成果。

科技创新活动一般经过以下三个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的选题是否得当基础研究是前提,只有在实践中充分调研,对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进行有效探索的基础上,才能选择和寻求有发展意义的课题,并就其进行技术原理、方法及工艺方案的科学设计,进而使研究成果能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经营管理中加以运用和推广。创新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其重要评价标准。

3.明确科技创新目的,正确把握技术伦理问题。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科技犯罪等等许多负面价值,迫使人们追问,技术究竟为什么目的服务?技术能否在终极意义上促进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德国技术伦理学家尤纳斯在《责任原理》一书中指出,要形成一种“责任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倡导科技创新活动不仅要引领科学发展,更要关心未来、自然、人类后代和整个生命界,要敬畏人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对大自然负责,要尊重和保护未来人类及未来世界的尊严和权利;科技创新活动既要符合人类的目的,同时还要符合自然规律;在实施技术研究和开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与处理人类的近期、中期和长远利益、局部与整体利益、个人与他人利益、当代与后代利益之间的辨证关系,这样的行为才是合乎道德伦理的行为。以上的观点完全符合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学生作为当今和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能否在科技创新活动中正确把握时代所提出的科学道德、技术伦理问题关系到能否促进社会发展,造福人民,因此,正确把握大学生创新活动的道德维度就显得至关重要。

在我国,大学生的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虽然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正确引导和大力支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宽松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是高校管理部们、教师以及学生共同的责任和目标。

参考文献

[1]《科学学译文集》,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29页.

第4篇

关键词: 现代信息技术 小学科学教学 创新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化已然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所谓“课程整合”,就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作为一名科学课的任课教师,我也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教学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不只是课堂辅助教学的工具,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方式,使得科学教学从有限的课堂和教室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诱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与兴趣紧密相连。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时,我利用课件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一片勃勃生机的树林,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色彩斑斓的鲜花、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向同学们招手。接着把同学们带去了一片波光粼粼的池塘,快乐的鱼儿在水里嬉戏雀跃,青青的水草在水中欢快舞蹈。最后把同学们带到了一片金灿灿的稻田,农民伯伯在挥舞着镰刀收割庄稼,小青蛙们在田间欢乐地跳跃。这样,同学们在美丽的生命世界里感受到生命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激发了对植物动物的兴趣,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科学教材中的许多内容涉及一些原理、规律性的东西,例如地球的公转和自转、风的形成过程、日食和月食、岩石的形成过程,等等,是我们无法直接看见的,如果单凭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口述或图片展示,没有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则不仅枯燥乏味,而且很难讲清楚。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资源,通过这些资源,可以给学生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观教学,如果将信息技术引入这些课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课件或用互联网搜集到可用信息,则可以将漫长的气候变化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将罕见的日食现象即时再现,也可以将人眼难以观察到的岩石形成过程通过视频或动画形式展现出来,使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其中规律。查询、收集、整理、交流、观摩、研讨……学生思维空间拓宽了,创新能力提高了,探索精神形成了。

另外,一些我们在限定的实验室里无法进行的实验,也可以让现代信息技术帮我们解决。例如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加热和冷却》一课,在讲到二氧化碳气体在温度很低时会变成一种叫做干冰的固体,干冰在达到室温时又能恢复到气体状态这一知识点时,学生的前概念很薄弱,安排实验的话又很难组织进行。要想这个难题迎刃而解,就只能寻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帮忙。所以,我在教学时以多媒体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二氧化碳与干冰的转化过程,这样,同学们对这一知识点不仅有了形象的画面,而且有了深刻印象。

三、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增加真实感触。

小学生的认知具有具体形象性、具体行动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常常停留在显而易见的表面现象上,而一些较隐蔽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容易被忽视。例如在讲授苏教版《食物的消化》一节时,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消化器官有一定了解,但大多是模糊、粗糙、零碎的,甚至把人体的一些其他器官错认为是人体的消化器官,对这部分知识是非常难以理解且易混淆的。如果这课的教学只借助挂图或人体模型进行,那么学生只能看到静态的消化器官,对各个消化器官的动态的工作过程就没有直观感受。因此,我在课堂上加入了动画视频的部分,先向同学们展示人吃食物的整个过程情境,进而分步具体到食物在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里的消化过程。这样学生对人体消化系统及消化过程就有了更生动、更形象的直观认识,感触也更深。

四、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整合,有利于呈现学习的过程与态度。

第5篇

一、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必要性

农业科学技术在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年来,我国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进一步取得新进展,特别是转基因生物技术、禽流感疫苗等方面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

农业科学技术在发展我国现代农业,改善“三农”问题起着重要的作用。那么由谁来推动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呢?换句话说,谁是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呢?综合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经验,笔者认为推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应该是企业。企业是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主要实施者。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实施者,是社会科技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因此,在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企业尤其是大中型企业应该而且必须作为农业现代化的载体。修改后的科技进步法也进一步明确,国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企业同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高等学校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扶持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三、企业在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形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主要是面向国内外大市场,立足本地优势,依靠科技的进步,形成规模经营。以企业为载体,实行专业化分工,贸工农、产供销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生产深化加工、配套服务功能的作用,并且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坚持“大、高、外”的发展方向,重点培育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营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农业产业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农业科学技术研发中的作用。在我国的传统体制中,国家的计划、科研单位的研究和企业的需求之间不可能相互吻合,这就使得科研与开发应用始终是“两张皮”,科技、经济严重脱节。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这种现状必然也必须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在我国农业科技系统主体结构中,应该有一个以农业企业为重点的研究开发应用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国家择优支持一支精干的重大基础或公益性研究力量(比例有待进一步研究),在任务、经费、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确保我国农业科技和经济发展的后劲、实力和水平。其他力量则纳入市场轨道,进入企业或科技进步相关的第三产业,使得企业在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方面的开发能力大大加强,特别是大中型企业集团应成为研究开发的主体力量。此外,大中型企业具有资金雄厚、科研实力强、市场竞争意识浓、又具有先进的管理及人力资源优势,有条件也有能力成为农业科学技术研发的主力军。

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从源技术发明和科学发现经过生产技术定型到商业成功的完整过程,它包括源技术发明、研究、开发、中试、工程设计、试生产、扩散等一系列相互紧密联系的阶段。这一复杂的过程具有目的性强、涉及领域部门多、投入大等明显特点。大型农技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其生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通过先进的生产或加工技术,把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品生产并销售出去,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要求强烈,也只有不断地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农技企业才能生存,才能发展。

在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农业科技企业,集科技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机制灵活、营销手段有力、市场反应迅速,是一支充满活力的、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强大推进器,是现在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达国家实现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应该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高科技战略紧密结合,当前应着力改造和培育一批技贸工农一体化企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民营科技企业。

四、小结

综上所述,农业现代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农业现代化就是要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因此关键是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政府、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应该成为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主体,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形式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故只有依靠市场的力量,切实推进企业在农业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作用,才能更好更快地推进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第6篇

论文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这两点为宗旨。本文简单的探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学习的专业,培养的学生没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是难以应对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的,也很难能够符合国家、社会以及岗位的发展需求。“科教兴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将以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为标志和方向,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和重点,已成为本科院校教学改革中一项值得认真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课题,更是应用型本科学院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高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现状

社会对计算机科学人才的需求日益强烈,信息时代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计算机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专业人才的确培养所存在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具体体现在: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只会死记硬背,实践能力不强,与社会需求脱轨。一方面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在高等院校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适应时展的迫切需要。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一)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

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一定要注重细节的做法,贯穿到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既要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又要注意与能力点的结合,这对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说很有帮助。在实验的设计上,要给学生们创造出更多的学习机会,让他们的表现力和沟通能力有机会展露出来。还要积级组织各项活动,把创新落到实处,通过这些项目的开发,让研究创新的风气在高校内形成,让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得到提高。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考核方面,也要提出成熟的方案,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还要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加强互动,如建立启发式、设问式、案例分析式、课堂讨论式的各种讨论方法,便于训练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而且在课后留作业的时候,也要多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让创新贯彻到每一项日常活动中来。比如可以开展学生俱乐部的创新活动、组织他们进行演讲、讨论,在考核的时候,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建立多环节,多要素的考核方式,这样才能综合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那些富于独特见解的学生,要积极进行重点引导,让其长久保持下去。在教学风格和技巧上,也要善于变换各种教学手段,得以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有着积极的参与性。

(二)为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

由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实践性很强,要为学生的课外创新活动积极创造条件。人才是社会竞争的核心,关注细节的发展,为学生创造创新的校园环境,提供高效的师资队伍,对于学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控索,激发学生专业创新能力的兴趣,才能有效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意识。建设国内一流计算机教学环境,培养适合社会竞争发展需要的合格创新人才,创建完美的教育体系,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搭建一个合理的平台,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

(三)注重培养教育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教师不必拘泥于已有的规划和既定的程序,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教学。师生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随着教学的进程不断进行讨论,从而维护一种让创造力更加突出表现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要努力做到公平信任,有着足够的自由和宽容,也要有浓郁的集体气氛,对于教学过程中能力结构与能力点的结合与训练,也不能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关键是这个好学生如何进行引导,让其符合社会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对于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阶段性的工作,要不断的深化教学改革。关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要作为教师重点关注的内容,这样才能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去芜存精,让教学水平得以提高,让教学艺术发挥得更加完美。与此同时,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增加师生感情的方法也是有必要的。 转贴于

(四)为学生创造进行创新的校园环境

教育创新的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就会造成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掌握缺乏有效性,更缺少对规律的了解和运用的方式方法,甚至于只会从教师和书本那里照搬,这种教学方式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采用创新模式来培养学生,需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让传统的教学功能得以创新,从而在学生创新教育过程中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过程中要起到对学生的感染作用,一个教育工作者创新能力的发展,将会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才叫做“教育”的主体。这种主体的建立,才会为营造新的教育环境创造空间。具体来讲,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要积极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由一些相关的教育领导拟定创新的学习目标,积极进行倡导,拿出具体的措施,合理有效进行组织,这样就会在高校中形成有效的氛围,赢得广大师生的正确的评价,从而加强创新环境的塑造。在课堂的教学环境中,要形成有效的运转灵活的组织机构,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环境中去,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主动进行思考,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及思维是非常有益的。

三、总结

总而言之,在人才培养理念上,既要遵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律,又要拓宽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拓全新的教学思路,营造一个宽松的创新环境,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才能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胡成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的培养[J].企业导报,2011,(01).

[2]李兴远,熊松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7).

第7篇

关键词:初中 新课改 信息技术教学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27-01

在新课改的要求之下,信息技术也成为初中一门必修的课程,要求初中信息课程应该把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最根本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与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解决问题与自主学习的能力。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充分结合初中信息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更加适合的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下,在小学阶段,信息技术的课时数量不应该少于50学时,而初中阶段不应该少于68学时,在高中阶段一般都在70~140学时之间。其中,组织学生上机的时间应该不低于总学时的70%,但是通过抽查发现,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的应试教育,基本上不注重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也并没有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当中。但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中学开始注重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

可是到目前为止,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当中并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与成熟的教学体系,也没有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方法。因此,中小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并没有现成的经验作为参考;同时,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上也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

2创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方法

2.1采用多元化与灵活化的评价方式

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教师应该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所以,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方式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因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强调的是对学生的选拔与甄别,但是随着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的不断改变,教师就应该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作为主要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2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当中,要想真正地落实新课程标准,教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与个性差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更加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或者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学习。

首先,在进行分层教学之前,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模拟测试等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大体了解,这样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成A、B两层。虽然这种分层教学的方式会存在一些问题,也会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但是能够解决因为学生的个体水平差异而造成教学困难的问题,并且非常适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其次,在进行分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水平把学生分为A、B两层,一般A层的学生人数相对较少,就可以把A层的学生平均地分散到B层的学生当中,平均分成5~6人一组。这种分组模式从表面上看虽然有着一些差异,但是由于学生之间的优劣互补,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能够使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共同提高。这种分层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3转变与优化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方法

虽然中学的大部分信息技术教师都有很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教学基本功,但是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教学的方法老套、刻板、教条,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教师自身需要有渊博的知识,并且对这门学科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够把抽象的问题与概念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与掌握课本上的内容。初中学生大多计算机功底较浅,尤其是对一些抽象的问题更是理解不了,教师如果只是按照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教授,就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从而产生抗拒学习的情绪。但是教师如果能够采用现实直观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能够改变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认识,使学生逐渐开始喜欢上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就拿讲解一些概念来说,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只需要使学生明白这个概念大概的定义,通过讲解课本上以及课外拓展的内容,使大部分学生能够明白这一概念形象直观的定义。

3结语

总而言之,虽然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会受到地区经济水平与学生个体差异的影响,但是通过教师不断的讲解与引导,激发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兴趣,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教师通过分层教学与因材施教,能够提高学生整体的信息技术水平。教师还可以多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这样也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拓展思维与创新能力。

(山东省济宁市第十五中学,山东 济宁 272000)

参考文献:

[1]秦磊.浅谈新课改下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6):186.

[2]王亮.浅析新课改下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05):108.

第8篇

关键词:设计艺术学;创新能力;创新意识

0 引言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现在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一个缺乏创新性的国家显然不是先进的国家。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得愈加重要。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大解放”的理论,以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但是在设计艺术学专业课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值得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1 创新能力概述

创新能力实际上就是我们能否用现有的非逻辑思维或者逻辑思维,将其进行整合并发展出以前不存在的事物的能力。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要求越来越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国家对高素质、高水平设计人才的需求。在新形势、新环境下,也出现了新的问题,我国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工作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要求教师主动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紧随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脚步,采取有效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高等教育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社会的发展要求人才不仅要具备专业的科研能力,对于未知的事物还要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企业和社会需要的不仅是理论知识扎实的人才,而是既能参与艺术设计实际工作,又能进行科研攻关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2 艺术类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2.1 专业设置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帮助

设计专业的课程包括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艺术设计等,包括高职高专在内,目前我国已有上千所高校开设了设计专业,生源数量达到了10万人以上。设计专业是很多学生都比较青睐的专业,也是近年来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热门专业之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设计专业发展背景是历史转型阶段和高速发展的社会经济环境,因此存在显著的矛盾和问题,并且我国的设计专业发展时间不长,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仍然不够成熟。虽然这表明了设计专业教育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也因此带来了诸多问题,如高校专业建设缺乏指导,严重阻碍了专业教学的正常进行等。另外,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的专业方向和专业名称一直不规范,先后使用了工艺美术、美术设计、工艺设计等很多名称。如果专业设置不规范,那么专业建设势必会受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相脱节,必然会影响人才的培养质量,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但是却无法满足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高校设计专业教育存在的重要问题。

2.2 实践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很多设计艺术专业高校的教学方式都是美术教学、绘画教学与设计或者工艺教学相结合,而非专业高校的设计艺术教学则仅仅是简单的绘画教学和设计教学,教学比较重视装饰艺术的发展,忽视了传授理论知识。教学方向和课程设置都不够科学规范,教学在教学中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思路也不够清晰,学生在学习时基本都是简单临摹甚至直接套用模板进行设计。四年的学习中学生对设计技术的专业知识不甚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存在很大的困难。并且,我国很多高校设计艺术类专业教学都是采用示范或者范画的方式,相比之下,学生就不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将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唯一途径,不懂得发散思维和自主创新,学习内容变为了单纯的绘画学习,学生的作品没有思想和灵魂,也无法体现出创造力。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设计艺术专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不长,我国的专家学者在研究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方面尚未取得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是由于高校师资力量建设力度不足,教师水平难以满足教学的需求。

3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设计艺术已经不仅仅是绘画方面的艺术,而是科技和艺术的结合。由于设计艺术这种特性,在教学中需要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结合起来,设计艺术学的基础课程包括摄影、电脑设计等。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电脑美术设计的发展,在艺术设计的各个专业领域,电脑设计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础摄影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而数码摄影和电脑美术设计也是设计艺术学必学的专业课程,特别是在图形处理、文字处理等方面。计算机美术设计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些都与学生的创新能力息息相关,学生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保证自己的设计作品有丰富的内涵和新颖的形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4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4.1 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高等教育和义务教学存在的差别之一就是高等教学中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目前很多高校为了保证出勤率,仍然采用点名的方法,高校学生都是成年人。因此学习也应该能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学习意愿,以此为基础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将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不同的教学方式恰当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4.2 重视实践教学

设计艺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传授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因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技能的主要途径。但是很多设计艺术专业学生都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是重视表现技巧,忽视了设计的重要性;第二是缺乏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不强。设计和纯艺术存在很大不同,设计需要将概念和创意通过实践表现出来,因此对于设计艺术来说,动手实践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应该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方面,高校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让学生有进入公司企业实习的机会。根据企业和社会的需求确定培养目标,投入资金和人力建设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创新意识通过设计作品表现出来。

4.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单纯的课堂教学很难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因此高校应该和企业联合起来,每年定期举办一些活动,设置一些奖项和赛事,让学生能够得到实际锻炼,并且加深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联系。在这个方面,国外每年都有很多学生参加社会活动的成功案例,不仅能够起到宣传高校的作用,还能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高校还可以和用人单位建立专项科研基金和奖学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实践,落实自己的创新课题,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高校的科研水平。

5 结语

培养设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符合学生实际状况的教学模式,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鸿明.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艺术审美的继承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4(03):85.

[2] 姚晓晗.科学技术与设计艺术的关系探讨[J].电子制作,2013(20):50.

第9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 培养 创新精神 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培养创新精神、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的原则教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与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紧密,它的特点是:实践性强、内容更新速度快、应用广泛。从这些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领头羊,其教学是实现新课程目标的一个良好载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极好途径。但从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还存在不少突出的问题。如,在教学中沿袭其他学科的“黑板+粉笔”的教法,没有真正体现出计算机的现代化特征。重教不重自学,重灌输不重启发和创新,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信息技术教师的紧迫任务。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主要论述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策略。

一、情境教学,激发创新意识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学生的好奇心理经常会导致其创新意识的萌发。古今中外,许多科学家、发明家就是受到好奇心的驱使而主动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进而发现事物内在的规律。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里特征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动手创造的兴趣。首先,巧设导语,激发创造兴趣。中学生好奇心强,爱动脑,爱动手。因此,教师在一节课的开头使用一个巧妙的导语,往往会激起学生很浓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利用学生这一心理特点,使学生进入一种好奇和急不可耐的境界,在头脑中形成“究竟为什么”“究竟是什么”的欲念,从而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求知欲,发展创造能力。这样的情境导入新课,自然流畅,大大调动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其次,作品展示,诱发创造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其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开始讲课之前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比如在学习画图软件前,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高年级学生的优秀作品,学生们看到这些生动、形象、富有美感的作品,发出惊叹声,并跃跃欲试,渴望学习新知识;在学习了画图软件以后,可以让学生制作新年贺卡、生日贺卡等,教师适时组织作品展评,将选出的优秀作品展示在校园里,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受到鼓励,使其创造热情得以延续。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调动创造性思维

和谐的教育环境,优良的班风,浓郁的文化氛围,以及教师与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关系,生动活泼、奋发向上的班貌是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思维及创造能力得以有效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网络带来了信息的多元性、可选性和易得性,学生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这无形中使教师的权威受到削弱。教师应自觉地趋向于较为民主的教育模式,积极参与学生交流,体现出民主,互动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共同在网络上查询资料,教师教给学生筛选、整理资料的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合作伙伴,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三、任务驱使,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应贯彻“任务驱使”的原则,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完成活动“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思维得以锻炼,情境得以熏陶,能力得以形成。a.确定任务。设计任务时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水平,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将一节课的教学要点巧妙隐藏在任务中。b.独立探索。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去分析、理解,自己去探索,自主学习,获得新知,培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应过多指点,应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c.协作学习。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注意每组成员按高、中、低层次搭配,学生互帮互学。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各小组和组员之间形成竞争机制,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协作学习的能力。d.任务评价。在任务完成后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学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意见和体会,对于任务完成优秀的小组,教师应给予表扬,使之再接再厉;对于任务

成不佳的小组,教师帮助寻找原因,也应针对学生的进步给予鼓励,以使其在以后的学习中有信心迎头赶上。在任务驱动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四、发挥多媒体优势,培养创新精神

对于信息技术课教学而言,最有效的多媒体手段是多媒体网络教室、计算机、投影机。充分地利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可以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顺利地掌握计算机知识,发挥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作用,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比如,在进行《认识“画图”》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的大屏幕展示精美的电脑绘画作品,配上音乐,使学生感觉到电脑绘画真漂亮、电脑真神奇,产生一种强烈想了解、学习电脑画画的愿望。而后我要求学生用已学习的知识启动“画图”程序,试着用“画图”的工具去画一幅自己心中的漂亮图画。在教学中,我注意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实践,启发学生教师画一笔,学生画一笔,是模仿,不是创造,要创造就要自己动脑筋,用自己的绘画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实践中,我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为创新教育提供了条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教师应该改变角色,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参与者,与学生们平等、民主、和谐地交流,用爱心和智慧点燃每一位学生心灵深处的“火把”,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吉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建设问题[j].中国电化教育.2003年05期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