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发热病人护理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发热病人护理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发热病人护理问题

第1篇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机体功能障碍等原因导致机体的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调节超过正常范围,在西医学界我们根据临床症状将其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在中医学中的病症中分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两种;西医讲究对症处理,而中医则提倡对因治疗。正确利用中西医技术既对症又对因,又将中医国粹推向了国际社会。

1 资料与方法

1.2 病例分析 原因为过渡劳累,并且冷热交替太快,饮食失调至脾胃虚寒,中气不足,阴火内生,或脾虚不能化生阴血,阴血亏虚,无以敛阳而引发高热,病因机理是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应给予治疗通腑泻下。

1.3 用药以对因治疗方案及原理 根据上述病症选用藿香正气液,施以拔罐,刮痧,按摩针刺,加以心理治疗和饮食调理。藿香正气液的成分为藿香、茯苓、大腹皮、紫苏叶等,其功效是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作用原理是:藿香有解热发汗的功效,并能增强食欲和消化机能,并对胃肠有解痉防腐之功效,白术有利尿的功效。

1.4 拔罐技术 是借助燃烧热力排出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中脘、神阙、关元等穴位。中脘穴位于胸骨剑突尖与脐连线之间的中点,主要治疗:腹胀、腹痛、呕吐、便秘、哮喘、正好解决病例的一些症状。神阙穴位于脐窝处。主要治疗:水肿、腹痛、中风、不省人事,即昏迷。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主要治疗是:腹痛、痢疾、尿频、产后腹痛、神经衰弱等。有辅的治疗作用。还有一方法是沿脊柱两侧督脉拔罐,每次15分钟,每天一次至数次,每次错开前次的部位为好。

1.6 按摩技术 也是达到上述的功效,但应注意动作要领,动作灵活,压力要均匀,频率要适度,要保证持久,柔和,有力,均匀。方法很多,在这一病例中我主张用推法和揉法,效果不错也很对症,供医学界借鉴,推法方法如下以掌根、大鱼际、小鱼际三者为着力点,作直线平行移动。

1.7 针刺技术 需有医生来操作完成,针刺内关,足三里,中脘等穴位。操作中要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同时给与开塞露通便,因高热体温未降,大便干结,基于体质虚弱不宜用泻药,只能局部用药达到同样效果,效果显著。

2 护理措施

在治疗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避免情绪过度紧张而发生晕针现象,嘱患者放松情绪,在操作中放一些柔和的音乐来分散治疗,如发生晕针可先停针,让患者静卧,给予糖水,未能缓解还可采用西医急救技术,尤其在体温升高时病人会有恐惧、不安等心理,应安慰病人多关心病人,耐心解答病人的问题,尽量满足病人的需要。

2.1 加强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油腻、煎炸类食物,且不宜大补,避免过度冷硬食物减少辛辣刺激食物,多食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利于通便通气,注意食物的色香味鼓励少量多餐。

2.2 室内环境 要安静、清洁、舒适、安抚病人、避免烦躁。

2.3 加强病人的皮肤护理 病人大量出汗后,应勤换衣裤给与干净透气好的衣物。

2.4 加强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内食物残渣易于发酵,容易引起细菌繁殖,并且由于抵抗力低下,易引起口腔溃疡,炎症,口腔异味等。可影响患者食欲和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因此应加强口腔护理.鼓励多饮水,每日饮用2500-3000毫升为宜,以补充消耗的水分。

2.5 拔罐后的护理 拔罐起罐后被吸附的部位涂上拔罐润肤剂,防止干裂刺痛。年老体弱者拔罐时应保暖,避免暴漏,病人皮肤应干燥,在半小时内避免温水擦浴,此时毛细血管扩张,出汗,温水擦浴后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寒气逼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鼓励患者多饮水,以补充津液,增强活血通络,托毒外透的功效,避免脱水,如有皮肤破损,因按西医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要求来消毒和护理破损处。

第2篇

1临床资料

10 例肝脓肿住院病人。其中, 男6例, 女4例;年龄40~88 岁, 平均60.5 岁;均经CT检查确诊。全部治愈出院。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

多数病人,思想压力大,入院时都不同程度存在焦虑、紧张恐惧心理。焦虑是困扰肝脓肿患者的重要心理问题 。担心肝脏穿刺会导致肝脏出血、破裂, 担心穿刺后效果。和患者交谈要语言亲切,态度和蔼,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安慰病人。让病人安心,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病情, 阐明穿刺治疗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必要是加用少量抗焦虑药物。

2.2术中观察与护理

此手术是在局麻下进行, 患者始终处于清醒状态。护士随时观察患者的表情, 主动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一方面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另一方面给患者心理支持, 使手术顺利进行。在穿刺过程中, 密切观察病人的血压、呼吸、面色及神志等方面的变化。并经常与病人沟通交流, 减轻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

2.3术后护理

术后卧床休息24 h, 术后2h内,每15~30min 测血压、脉搏、呼吸1 次,稳定后每3h测一次,术后6h内严格平卧,制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是否出现脉搏快、血压下降,出冷汗、面色苍白等,应及时通知医师和积极配合抢救。密切观察患者意识、面色及穿刺处有无渗血、疼痛。每日测体温4次, 发热患者按发热护理, 鼓励患者多饮水,卧床休息, 每日护理口腔2~3 次。每日引流脓肿, 冲洗脓腔及局部用药, 观察引流的性质、气味和量的变化。

3饮食指导

肝脓肿属于消耗性疾病,由于长期发热、体质严重消耗;营养差, 因此应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必要时静脉补充白蛋白、血浆, 以提高机体抵抗力, 促进康复。糖尿病并发肝脓肿的病人应控制饮食, 进低糖,高维生素C饮食。

4 高热病人护理

对高热病人,护士要注意观察病人意识,生命体征, 腹痛的变化, 特别是体温和腹痛情况。发热时应首选药物降温,如安痛定肌注,再辅以物理降温包括冰袋冷敷、酒精擦浴。降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防止病人在降温过程中大量出汗,皮肤蒸发水分增多使体液丢失过多,致血容量不足、血压下降。保持衣着及盖被适中, 大量出汗后及时更换内衣。保持口腔、皮肤清洁, 预防口腔、皮肤感染。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 观察、记录降温效果。

5讨论

肝脓肿在临床上是多发疾病,一般起病急,尤其近几年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多。糖尿病合并细菌性肝脓肿的病例也呈增多趋势,严重时并发感染、休克,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对这类病人更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肝脓肿是死亡率很高的重症疾病。目前全身应用抗生素联合经皮穿刺成为了治疗细菌性肝脓肿的主要手段, CT引导下穿刺治疗肝脓肿是微创手术, 对组织有一定的创伤, 要保证穿刺治疗的成功, 首先要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2], 护理人员应及时与病人沟通, 了解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 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保证穿刺的成功。与传统的手术相比, 穿刺置管应用得当可取代手术切开引流, 且有简便、安全、成功率高的优点, 患者痛苦小、易接受, 并发症少, 病程短, 病死率低; 对患者心理创伤小, 全身影响小, 避免了长期卧床引起的并发症。总之,CT引导下穿刺治疗肝脓肿安全有效,无明显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但在CT引导下穿刺治疗肝脓治疗时要注意是否合并有其他疾病,包括术前仔细检查,术中进行活检并动态观察病情变化,一旦发现有合并症者应及早进行手术及其他病因治疗。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传染病发热症状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12-0170-03

传染病患者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现对传染科病患者常见的发热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对我院近3年来收治的传染病患者发热症状护理作一回顾性总结。

1临床资料

我科3年来共收治2400例传染病患者,男1810例,女590例,年龄6~53岁。其中伤寒57例,占2.37%,手足口病421例,占17.54%,肝炎307例,占12.97%,其他1615例,占67.29%。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问题,经过我们积极的发热症状护理,患者均能以良好的发热症状状态接受治疗。

发热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机体散热减少或产热增多或者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所致。临床上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传染病的发热多由感染因素引起:如伤寒、手足口病、细菌性痢疾、流感、脊髓灰白质炎,急性传染性肝炎、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肾综合征出血热等。

2 护理评估

倾听患者的主诉,询问发热开始的时间、程度、持续时间及其规律性,评估热型。

2.1 发热的一般伴随症状

如不适的皮肤温度、头痛、抽搐、全身肌肉酸痛、昏睡、虚弱、食欲不振、口渴、口唇干裂、皮肤干燥、颊面潮红、出汗增加或冒汗、寒战、皮肤起鸡皮疙瘩、尿量减少且色浓、脉搏快,呼吸急促等。生命体征:包括目前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其变化的规律性。精神状态:如躁动不安、昏昏欲睡、意识混乱的程度。皮肤与血液循环状态:如皮肤的完整性,皮肤有无疹子、皮肤的弹性、湿度、温度颜色等。

2.2 发热的相关因素

最近有无过度疲劳的情况,最近有无接近传染病患者,有无过度暴露于太阳下,是否授受放射线治疗与化学治疗。最近所处环境的卫生、温度、空气如何。是否服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抗生素、利尿剂、中枢神经抑制剂、抗抑郁药、血管收缩剂等。以及服药的间隔时间的最近服药时间,老年人由于生理变化的特殊性及各种疾病的影响,体温更易变化,因此,需评估他们的室内温度,居住环境,活动程度,对天气冷热的反应及疾病史,以判断他们是否体温调节失常。有无创伤,如外伤感染、手术。最近的饮食清洁度。既往有无白细胞减少。最近是否喝过烈酒或咖啡样饮料。

3护理措施

3.1 饮食与液体的摄取

向病人解释发热是一种消耗性疾病,一方面代谢增加,使各使营养素大量消耗,如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另一方面,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影响消化吸收,因此,宜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并注意进食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病人因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故应依其饮食爱好提供美味可口的饮食,并嘱其少量多餐,以增进食欲。指导患者了解摄取充足液体的重要性。除非有肾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限制。否则应保证每日入水量在300ml左右,防止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出,同时向患者解释不要等到口渴时才喝水的原因。对不能进食者,应给予静脉输液或鼻饲指导病人在天热或运动或增加液体的摄取,防止中暑。若病人有脱水现象,应监测出入水量,并维持出入量的平衡。

3.2 观察发热的症状和体温的变化

让病人了解发热的早期现象,如皮肤发红、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等。监测生命体征,定时测体温,一般每日4次,高热时 4h一次,行降温处理,半小时后再测一次,直至退热后3d,同时注意呼吸、脉搏、血压的变化。测量患者的摄入量和出量。如尿量、体重,了解体液平衡情况,监测病人血尿检验报告值,如白细胞计数、电解质等。

3.3 穿着与舒适方面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病人寒战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注意调节宜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体温上升期,由于寒战,室温应稍高些。环境应舒适、安静,避免噪音,直射光线,污染空气与知觉的刺激。

3.4 注意休息

发热时由于代谢增加,消耗多、进食少,故体质虚弱。休息可使代谢维持在最低的水平。高热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3.5 口腔护理

发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口腔内食物残渣利于细菌繁殖,同时由于维生素的缺乏水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腔炎的溃疡,故应协助病人晨起、餐后、睡前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并减轻口腔干裂、口干、口臭等现象。

3.6 皮肤护理

高热病人在退热后往往大量出汗,故应随时擦汗,更换汗湿的衣物、被套、床单,防止受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对应长期卧床者,还应协助翻身,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 及时给予病人降温

一般体温超过39℃以上时才给予物理降温,包括面部冷敷全身冷疗。物理降温无效时,还可采用药物降温法,并应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4特殊人群发热的护理

一般小儿发热的护理:肛温在38℃~38.5℃,则减少被盖,多喝开水,使用冰枕;肛温在38.6℃~39.5℃,则给予解热镇痛剂,较小幼儿给栓剂;肛温在39.5℃以上,则给予温水擦浴,对3~4 岁儿童效果最佳。一般老年人发热的护理,使用冰袋快速降温,向病人宣教保健知识,如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预防感冒;天热时不过度活动;穿淡色、质量通风的衣服;吃高碳水化合物,低蛋白饮食;补充液体;热时使用冷气或电扇;居住环境通风良好;同时,应让病人了解发热的危险性,症状预防及处理方法等。

5结论

传染病的发热并非寄生物成分或其产物直接刺激引起,而是通过后细胞及中性粒细胞产生的脊质―内源性致热原所引起,导致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升高,体温调定点如同一标尺,如体温调定点升高,而实际体温低于此点,则病人出现寒战、发抖,血管收缩,以此使体温升高来适应该调定点。当实际体温高于此点时,导致出汗,血管扩张,喜冷饮或用其他措施促使体温下降以符合该固定点,发热是传染病的突出症状,也是许多传染病的共同特点,各种传染病的发热时间长短不同,程度不同,热型也各具特征,对传染病的鉴别诊断与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护理评估中要注意观察。

参考文献

第4篇

为科学有效地做好当前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控工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经济发展,根据卫生部、省卫生厅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防控工作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重申以下几点意见:

一、认识再提高

各医疗卫生机构和广大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甲型H1N1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要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群防群控、依法科学处置”的原则,坚持“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的防控策略,高度重视防控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确保我市甲型H1NI流感和流感样病例防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培训再强化

各医疗卫生机构一方面要继续强化医护人员防治知识的全员业务培训,另一方面要对来院就诊的每一位流感样病例做好甲流防控知识宣传。中心卫生院还要对辖区内村、社区、企业、学校、公共场所做好甲流防治知识宣传,全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三、措施再落实

(一)严格执行预检分诊制度,规范发热门诊。预检分诊要选派具有经验的医护人员,及时做好流感样病例预检分诊及登记,并派专人负责引导发热及流感样病人到发热门诊诊治;发热门诊要有固定专职医师接诊,实行24小时值班,发热及流感样病例原则上不能在普通门诊就诊;做好发热门诊病人门诊日志登记和疫情报告工作,对聚集性流感样病例要及时报告。同时要做好病人个人防护(免费发放一次性口罩)和健康宣教(免费发放健教资料如《甲流家庭预防指南》、《流感样病例居家治疗指南》等)。

(二)落实输液等场所的院感控制措施。尽可能不输液或减少病人输液量,能口服药物治疗的尽量采用口服,以减轻输液室护理工作压力,防止因输液出现交叉感染;医院应当单独设置发热病人输液室或将发热病人输液和普通病人输液分区分隔;加强输液等场所的通风、消毒。

(三)加强医护人员个人防护。医护人员要严格按照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控制技术指南》的要求,认真做好预检、分诊、转送、接诊、治疗、护理等各个环节的个人防护,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严防医护人员交叉感染。

(四)重点做好重症病例的集中救治工作。要按照“集中患者、集中专家、集中资源、集中救治”的原则,重点做好重症病例的集中救治工作;各医疗单位要及早发现重症病例,并及时转至市中心医院救治,市中心医院要成立重症病例救治专家组,提高重症病例的抢救成功率,有效降低病死率;各有关医疗机构要相互沟通,做好转诊病人的衔接工作;各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诊所、医务室、门诊部等医疗机构不得擅自接诊高危、重症和聚集性流感样病例。

第5篇

一般资料:我院自2001年一月至三月共收治肾移植术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45岁。入院时平均体温39.5℃----42℃。X线胸片检查均出现双下肺斑片状模糊阴影,肺纹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规、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细菌培养及药敏协助诊断。高效、广谱抗生素平均5---7天,辅以喘定雾化吸入及严格系统化整体护理。1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为7天。

护理措施: 1、物理降温:对于体温持续在39℃以上的患者,用温开水持续在大血管处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体温控制在38℃--38.5℃之间。另外,考虑发热病人代谢较快,消耗大,我们常规给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机体之氧供量。同时密切观察患者体温(每四小时一次)、血压、脉搏、呼吸之变化,做好纪录并作对比,发现异常及时向值班医生报告,以尽快取得相应。 2、饮食护理:给与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优质蛋白、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并嘱患者少量多餐,鼓励多饮水,保证日尿量在2500----3000ml,通过液体排出带出体内过多热量,达到降低患者体温之目的。 3、口腔、皮肤护理:高热病人体液丧失过多,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溃疡。为此,我们采取相应措施,如协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尽可能减少口腔致病菌。口腔溃疡患者,根据其致病菌,做对应口腔护理,使其尽快痊愈,防止其成为感染源。高热患者体温下降时出汗较多,皮肤往往干燥,容易汗腺途径诱发皮肤或其他部位感染,护士则协助患者每日用温水擦澡一次,并嘱其勤换内衣,同时保证患者病床整齐、清洁、柔软。尽可能减少皮肤感染。 4、心理护理: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向生物--------心理的转变,我院护理小组也做出相应的举措,实施了系统化整体护理,这一措施使我院医、护、患关系较前有明显改观,良好的医、护、患关系已经在我院形成。对于肾移植术后并发上呼道感染病人,尤其应注重心理护理,因为他们由于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较普通病人多得多。我们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来对自身医疗行为进行评价,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之内心世界,用巧妙的办法与病人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关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积极主动配合治疗。 5、房间管理:对高热患者与高热患者及其他病种进行隔离,限制探视人数及次数,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类似疾病,并且24小时紫外线消毒机循环消毒,尽可能使病人远离致病菌。

体会:肾移植患者由于术后长期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力极其低下,患者容易发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节更替之时,要告诉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与有感染的病人接触;另外,患者一旦出现咳嗽、咳痰、发热,应及时就诊,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由此导致移植肾功能减退,引起极大的社会经济损失。住院病人一定做好严格的系统化护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温、营养支持、口腔及皮肤卫生、心理、房间管理等方面得到较好的护理,尽快使患者痊愈,减少由上呼道感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医学问题。

第6篇

[摘要]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1例,其中轻型5例,中型3例,重型3例;并发肺炎1例,急性心力衰竭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经抗感染、抗休克和血液透析治疗全部痊愈。笔者认为,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的发生,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护理人员的护理经验、操作技术和责任心在抢救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护理

Nursingofepidemichemorrhagicfever

[Abstract]11patientswithepidemichemorrhagicfever(EHF)wasadmittedtoourhospital,inwhich,5casesofmildtype,3casesofmoderate,and3casesofsevere;complicatedbypneumoniain1case,acuteheartfailurein1case,anduppergastrointestinalhemorrhagein1case.Allpatientswerecuredafterantiinfection,antishockandhemodialysis.ItisindicatedthatthekeysareearlydiagnosisandtreatmenttoreducethecomplicationsofEHF.ItplaysanimportantroleinsavingsuchpatientsasEHFtopossessnursingexperiences,operatingskillandresponsibilities.

[Keywords]epidemichemorrhagicfever;complication;nursing

流行性出血热是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的一种,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发的疾病[1]。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2]。流行性出血热临床表现差异大、变化多端,易误诊、漏诊。1998年10月~2006年9月,我科共收治流行性出血热11例。现就临床护理体会浅谈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流行性出血热11例,均为男性,年龄25~56岁,平均45岁;住院时间17~65天;发病季节:春季4例,秋季7例。

1.2结果本组11例患者中,轻型5例无并发症,中型3例其中1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重型3例中,分别并发肺炎1例,急性心力衰竭伴急衰竭1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1例。临床上经过抗炎、抗休克、血液透析、支持治疗,本组11例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心理支持流行性出血热患者病情来势凶猛,发病急,患者易产生紧张、焦虑情绪。护士有效的健康宣教,能使患者了解疾病相关知识,正确认识病情。加强与患者沟通,介绍预后良好的同病病例,并要求家属亦给予患者以心理支持,调整患者心态。本组11例患者情绪稳定,积极支持配合治疗护理,无因心理问题加重病情。

2.2发热护理发热期间嘱咐病人卧床休息,定时监测体温,同时加强营养,补充水分及维生素。对于高热病人,不宜用酒精擦浴,以冰敷为宜,慎用退热药,根据病情适当补液。本组11例病程前1周均有不等程度发热,体温呈弛张热型,经过治疗与护理,体温均降至正常范围。

2.3疼痛护理11例均有三痛症状(头痛、眼眶痛和腰痛)。护理人员操作时动作轻柔,并保持病室安静,安置舒适床单位,必要时根据医嘱给予镇静剂。

2.4抗休克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本病病理变化,重视病情观察,低血压休克是常见并发症,定时做好血压监测及病情动态观察。本组11例中,其中1例老年患者当时神志清,患者无不适主诉,但血压监测为零。当即给予平卧、吸氧,并通知医生采取相应措施,应用血管活性药,立即输血浆扩充血容量,经积极抢救,患者病情稳定,心电监护正常指标范围。

2.5做好出入量记录及血生化指标监测本组11例中,3例重症患者,病理分期很明显,少尿期间甚至24h无尿,此时加强进出量统计,对于治疗方案很重要。根据病情均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透析前后血生化的监测,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平衡,严格控制进量,严格控制含钾高的食品及药物。同时,在多尿期间,本组11例24h尿量均超过3000ml,此时应加强监测及时补钾,以口服为主,加强营养支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给予输血浆、白蛋白,并根据体重、出入量、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治疗方案。

2.6加强恢复期的护理护理人员往往在患者病情较重时警惕性较高,待患者病情稳定相应的病情观察也会疏漏。而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病程较长、病情较重、疾病对各脏器造成损害较广泛,给病人造成机体消耗较多,故恢复期患者身体虚弱,护理疏忽往往会酿成错误。本组11例中,其中1例患者恢复期出现晕倒(下床活动时),经护理人员及时发现避免了意外。此类病人因卧床时间长,起床活动心切,故护理人员事先做好健康宣教,让病人知道疾病恢复需要一个过程,晓之以理,使病人理解与接受。逐步增加活动量,以利于患者顺利康复。

临床护理流行性出血热病人,护理人员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掌握病情动态。根据医嘱配合治疗,严密监测各项化验指标,积极防止并发症发生,促进疾病痊愈,使病人早日恢复健康。总之,减少流行性出血热并发症发生,关键是早治疗,以减轻其病理演变。而护理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操作技术和高度的责任心是在早期发现病情变化和预防并发症发生措施中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人体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门科学。护理人员必须掌握医学心理学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通过语言、表情、举止行为等,给病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使病人解除思想顾虑,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1 高热开始期

由于体温上升,患者紧张不安,对疾病产生恐惧心理,迫切希望早日好转治愈。心理护理要点为①要安慰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问题,解除顾虑,鼓励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②满足病人需要,解除痛苦,如果病人出现寒颤、出汗、头痛症状,就尽可能给予护理以解除痛苦③经常巡回看望、询问病情,给予精神安慰,减少患者的烦恼和孤独感,并及时做好有关病情的解释工作。

2 高热期

并请继续发展,体温持续升高,病员将出现关节酸痛、心跳呼吸加快、出汗口渴、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软弱无力等症状,有的甚至出现精神症状,如头痛、嗜睡、谵妄等。儿童尚可出现抽搐。心理护理要点为:①先解除病人由于高热带来的痛苦,高热时要给于冷敷头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措施,以降低体温而保护脑、心、肝、肾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并解除由于高热而出现的精神症状②给予补液以补充水分,保持电解质平衡,从而保证病员的安全③满足病员的合理要求,如由于大量出汗导致全身不适而烦躁,须给予温水擦浴、更换衣服被单等,对有精神症状的病员更须特殊照顾。

3 高热康复期

由于症状减轻,体温下降,病人感到周身轻松,往往急于好动,但身体虚弱应注意防止复发。心理护理要点为:①康复期须有安静、舒适、清洁卫生的环境条件,以满足病人的身心需要②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以补充营养,加快身体复原③适当锻炼,使身体早日恢复健康。

4 饮食鼓励

病人进食营养丰富即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流质、半流质饮食并少量多餐。鼓励病人多饮水,每日摄入量不少于3000ml,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充液体。

5 安全护理

高热病人有时会躁动不安、谵安,应注意防止坠床、舌咬伤,必要时用床档、约束带固定患者。

6 心理护理

患者在发热期间会有寒战、面色苍白、头痛、出汗等导致患者紧张、恐惧的心理,护士应经常巡视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作好心理护理。对于长期高热的患者更应该注意其心理反应。

7 健康教育

第8篇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护理

    治疗要点

    1.普通型感冒的治疗原则

    (1)对症治疗  目前对普通感冒症状轻者主张非药物治疗,一般需指导病人多饮水、卧床休息,注意保暖。如症状较重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者,尤其是老年人或体质虚弱者可酌情给予解热镇痛药物治疗。有咳嗽症状者应口服化痰药,一般不主张镇咳治疗,如因咳嗽而影响休息时,可适当应用。有咽痛者,可应用雾化吸入或口含润喉类含片。

    (2)对因治疗  可针对病毒感染应用抗病毒类药物治疗,如利巴韦林、吗啉胍等。一般如无合并细菌感染可不用抗生素。某些中成药对抗病毒感染也有一定的作用,如板蓝根冲剂、清热感冒冲剂等。

    2.流行性感冒治疗原则  流行性感冒应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早隔离的基本原则,以限制感染扩散。具体措施有三个方面:一是及早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即应在起病的1~2天内使用抗流感病毒的药物,如金刚烷胺及其衍生物金刚乙胺和神经氨酸酶抑制剂类的药物;二是加强支持治疗和预防并发症,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应特别注意,密切观察并发症,并注意休息、营养支持等;三是合理应用对症治疗药物,如退热、止咳、化痰、缓慢鼻黏膜充血等药物治疗,但儿童和青少年应忌用阿司匹林等其他水杨酸类药物,以防止不良反应出现。

护理

    1.护理评估

    (1)病因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健康史和发病史,是否有受凉感冒史。对流行性感冒者,应详细询问病人及家属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进展。

    (2)病情评估  主要评估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并密切注意进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适感、发热、咳嗽、咳痰、疼痛、水电解质失衡等。尤其注意对发热病人的体温、持续时间、伴随症状以及用药情况需进行详细评估。

    (3)健康行为与心理状态评估  重点了解病人对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与健康行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紧张等。

    2.护理诊断

    根据病人问题可提出如下护理诊断。 

①舒适状态改变:与咽痛、发热有关;②清理呼吸道低效:与老年体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关;③焦虑:与影响正常生活质量有关;④有水电解质平衡障碍的危险:与病人发热或失汗过多有关。

    3.护理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保持舒适状态。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解除焦虑。

   4.护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每天3次,尽量减少外出。

    (2)做好对症护理,督促病人多饮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注意保暖,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咽痛、声音嘶哑、痰多黏稠时给予雾化吸入,有痰及时咳出,防止痰液淤积。

第9篇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并发症;发热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7-0072-02

高血压性脑出血(HIH)是一种凶险的急性脑血管病,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治疗效果不良。HIH是高血压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本病发病急,病情危重,如处理不及时,死亡率极高,而正确及时处理HIH并发症发热,对HIH病人的抢救及预后非常重要。为了提高HIH病人的抢救成功率,自2005年1月~2008年11月,我院对132例HIH并发症发热病人进行积极的救治,临床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HIH并发症发热病人132例。其中男76例、年龄在24~84岁之间,女56例、年龄在28~82岁之间;老年患者102例,年轻患者30例;抢救成功108例,死亡24例。

1.2临床表现:HIH多见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但近些年来高血压发病年龄的前移,使HIH发病的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多在情绪激动,劳累或活动以及暴冷时发生,少数可在休息或睡眠中发生,寒冷季节多发。病人发病后轻者躁动不安,意识模糊不清,严重着多在30min内进入昏迷状态,眼球固定于正中位,面色潮红或苍白,鼾声大作,大汗,尿潴留等,神志清或轻度意识障碍者可述头痛,以病灶侧为重;朦胧或浅昏迷者可见病人用健手触摸病灶侧头部,病灶侧颞部有明显叩击痛,亦可见向病灶侧强迫性头位,呕吐多见,多为喷射性,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多数为咖啡色,呃逆也相当多见,出血量大时,可出现阵发性去皮质性强直发作或去脑强直性发作,病人一般呼吸较快,病情重者呼吸深而慢。由于出血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亦有所不同。

1.3临床分型:根据HIH出血量的多少分型,轻型52例(出血量

1.4辅助检查:①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可见白细胞增高、可高达20×109/L;尿常规可出现蛋白或糖。②脑脊液:脑脊液压力多增高。③超声波:可见中线结构移位,有时可见血肿波。④CT扫描及磁共振成像(MRI):CT扫描及磁共振可显示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形状以及有无脑室移位及血灶周围水肿等变化。

2抢救与预后

2.1抢救方案:根据患者就诊时临床表现,怀疑HIH,立即行头颅CT扫描或磁共振成像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轻型患者以及部分中型重型患者,给予内科保守治疗:①给予吸氧,心电图监测,血压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保持呼吸道通畅。②对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③头部降温,用冰帽或冰水以降低脑部温度,降低颅内新陈代谢。④调整血压:血压升高着,可给予降压药物,硝普钠50mg加入5%葡萄糖500ml中静脉滴注,先从小剂量开始,以后每5min增加5~10μg,直到满意为止。血压维持在150~160/90~100mmHg左右为宜。⑤降低颅内压控制脑水肿:脱水剂20%甘露醇250ml于30min内静脉滴注完毕,依照病情每6~8h1次,7~10d为1个疗程;利尿剂速尿40~60mg静脉注射。⑥补充热量及水、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⑦给予止血药物6-氨基己酸6g,加入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2次/d。⑧脑代谢活化剂的应用,给予胞二磷胆碱或脑活素。

2.2外科手术治疗:根据不同情况,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穿刺血肿引流术。

2.3脑出血并发症的处理:①发热的处理:根据不同情况及时给予处理;②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及时给予奥美拉唑针剂治疗;③呼吸道并发症的处理。

2.4预后:脑出血的预后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出血次数全身情况和并发症等有关。轻型脑出血以及外囊出血、脑叶出血预后较好。内囊、脑室和脑桥部位的出血,预后较差。我科对轻型患者全部抢救成功;中型患者37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重型患者19例抢救成功,15例死亡。

3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