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4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物理常见电功率

第1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教学 问题 对策

初中物理电学问题的解答一直是初中生的一个难点,学生拿到这类题目后往往觉得无从下手,其实学生只要具备相关知识,尔后理清思路,则可程序化式的“消灭”该题。诚然学好电学计算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以后更高层次的电学学习将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分析初学电学知识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学习电学过程中,重难点比较多,但是由于学生本身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学生做题的时候对于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感到特别吃力。总的说来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对概念不是真正的理解,掌握不透彻,造成混淆。例如,学生总是把电能的单位――千瓦时和电功率的单位――千瓦混淆,而且串并联电路的电流和电压规律也容易记乱,使得解题过程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学生对于电路图的设计也掌握不够,不会连接实物图。在电路图中,对实际电路的分析不够透彻,比如平常书本中电压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练习求小灯泡的功率的实验图中,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而学生因为惯性思维,以为电压表总是测量小灯泡的电压,导致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时,直接就用所测电压乘以所读的电流。

3.不懂得运用到生活中,没有抓住解题关键,容易把知识点混淆。比如作图题中考查家庭电路的连接情况时,很多学生不懂得开关和灯泡是串联的,更不知道为了安全先接开关在火线上,再接灯泡。其实,这些内容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但由于现在的家庭电路都是以暗线的形式安装,学生在家里看到的只有开关和电灯,很难理解这些线路的流向。

4.在解计算题时,学生还没有完全进入物理解题的模式。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有写公式,对于公式的转换使用掌握也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的计算和热量、电能的求法。学生在审题时没有抓住关键,类似于有关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不懂得用了Q=U2t/R来判断加热或者煮饭,对所要求的功率和发热多少的求法也不知从何下手。主要是对里面的电阻之间的串并联关系没有判断好,这也说明对于纯电阻电路中的公式的运用 Q=W=Pt=UIt=U2t/R=I2Rt掌握的不到位。

二、学习初中“电学”知识应采取的措施和对策

针对学生初学电学知识困难情况,我们应该加强对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细化概念和规律的教学过程,提高物理基本知识的教学效率,提高答题正确率,重视对学生实验模仿,操作及理论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每位学生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教会学生理解有关“电路变化”。不少同学反映“变化的电路难,不知从何下手”。这是因为分析变化的电路涉及的内容广,考虑的问题深。对电阻、电流强度、电压及电功率相互关系的分析,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错反应,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电学综合问题的又一个难点。变化电路主要是通过开关或滑动变阻器的改变来富于电路变化的。电路中有多个开关,通过开关闭合和断开的状态变化,往往会使各用电器的连接关系发生变化,而滑动变阻器则通过滑片来改变其连入电路的有效电阻,从而使电路中的电压、电流、电功率等数值发生变化(也有改变电路结构的)。有关变化电路,应在学会识别“部分电路短接”和学会识别串并联电路的基础上,掌握分析变化电路的基本思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分析学生不能学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无法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久而久之,学生就失去了信心。我们应该下功夫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可以变苦学为乐学。其中多做有趣的物理实验和多讲物理科学故事在一定程序上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教学语言要多变和适当增加幽默感,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4.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想法解决计算题丢分大的问题。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指导学生预习新课,对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多提问些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

5.重视实验教学,对教材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全部要在课堂上演示,并争取将某些演示实验改为“边学边实验”。在课后多接触学生,多指导学生做一些课外小实验,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乐于学习物理。也可以借助多媒体的作用,对于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和实验,可以用多媒体来演示。

6.对于重难点,在上课之前一定要备好课,勤思考,找到引入重难点的合适情景,尽量把难点简单化生活化,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放慢速度,详细的讲解,并给予相关的联系,多做多练,由浅入深。比如,在上《电功率》这节新课时,电功率的概念和理解是整个电学的重点,我们可以先用大小功率不同的两个灯泡做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这两个灯泡在电路中工作中时电能表的转速,从而引出电功率,在讲解的过程中注重区别开耗电的多少和耗电的快慢问题,这样学生能更容易掌握电功率这个知识点。

7.培优辅差。课堂作业力求课上完成,课后作业的布置做到少而精,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多表扬、少批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教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多提问,由简入深,多让学生思考,学生在这种长期压迫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会慢慢地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因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应该多听课,多请教有经验的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教学的思路,积极参加集体备课。特别是对新课的引入和难点的讲解方面,经过思考和讨论,达成共识后,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闫小强.初中物理电学教学之悟[J].信息教研周刊,2011,(09):114.

[2]黄心玉.浅谈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设计[J].新课程,2011,(06):120.

第2篇

关键词:初中;电学;图像题

作者简介:巫忠来(1970-),男,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物理图像能形象地表达物理规律,直观地描述物理过程,鲜明地表述各物理量之间的依存关系,是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有效手段.由此衍生的图像类试题以图像为信息载体,主要考查考生识别图像、从图像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能力.而且图像类试题所涉及的内容很广,遍布初中物理各个章节,特别是在初中电学中显得特别多.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方法,不会利用图像分析处理问题,一见到图像题便产生畏惧心理,致使在解这类试题中失分较多.下面就初中物理电学中常见的题型,来谈谈这类考题的解答思路和方法.

1看图像,读数据

例1(2012襄阳)如图所示是电阻甲和乙的UI图像.若将甲、乙串联在某一电路中,当电流为01A时,电源电压为V;若将甲、乙并联在电源电压为15V电路中,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W.

分析:当电阻甲、乙串联,电流为01A时,可以从图像上直接读出甲和乙对应的电压值,从而计算出电源电压;当电阻甲、乙并联,电压为15V时,也可以从图像上直接读出甲和乙对应的电流值,从而计算出电路中的总电流,再根据P=UI即可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解:①电阻甲、乙串联在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都为0.1A,

从U-I图像可知,当I=0.1A时,电阻甲和乙两端的电压分别为:U甲=0.5V,U乙=1.5V,

电源电压为:U=U甲+U乙=0.5V+1.5V=2V.

②电阻甲、乙并联在电路中,它们两端的电压等于电源电压为1.5V,

从U-I图像可知,当U=1.5V时,通过电阻甲、乙的电流分别为:I甲=0.3A,I乙=0.1A,

电路中的总电流:I=I甲+I乙=0.3A+0.1A=0.4A,

则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P=UI=1.5V×0.4A=0.6W.

例2(2013枣庄)标有“6V3W”的小灯泡,通过它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如图所示.若把它与一只阻值为8Ω的电阻并联接在电压为4V的电路中,则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为()

A.3WB.3.3W

C.3.6W D.5W

提示:当小灯泡两端电压为4V时,读图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为I1=0.4A,由欧姆定律算出通过电阻的电流可I2=0.5A,所以电路总电流I=I1+I2=0.9A,则整个电路消耗的功率为P=UI=4V×0.9A=3.6W.故选C

例3(2013鄂州)如图a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两电压表的示数随电路中电流变化的图像如图b所示,根据图像的信息可知:(选填“甲”或“乙”)是电压表示数变化的图像,电源电压为 V,电阻R1的阻值为Ω.

提示:(1)由a电路图可知,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连入电阻变大,电路中电流变小,R1两端的电压同时变小,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2两端的电压就要变大.由此可知,对于R1:通过的电流随两端电压的增大而增大;对于R2:通过的电流随两端电压的增大而减少;据此判断,甲是R1的U-I图像,乙是R2的U-I图像;

(2)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求出电源的电压.当甲、乙中电流都为某一数值时,在图像上分别读出甲、乙对应的电压值,即可求出电源的电压.如当I=0.2A时,U1=4V,U2=2V,所以U=6V.再根据欧姆定律求出电阻R1的阻值.

小结:此类题目的特点是,无需计算就可以从图像上直接读出有效数据.读数据时,要看得准、读得对.

2看图像,找数据

例4(2014齐齐哈尔)用如图甲所示电路进行实验探究,小灯泡L标有“6V 3W”字样,小灯泡的IU关系如图乙所示,R为10Ω的定值电阻,当小灯泡电功率为0.3W时,定值电阻R消耗的功率是W,电流表的示数为A.

分析:本题中灯泡与定值电阻并联,由图像及P=UI找出符合消耗电功率为0.3W时,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再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求出通过定值电阻的电流,从而求出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和干路中电流.

解:由图像可知,当灯泡两端的电压UL=1V,通过的电流IL=0.3A时,灯泡消耗的电功率为0.3W.

因为并联电路中各支路啥说牡缪瓜嗟

所以,通过定值电阻R的电流:IR=UR/ R=1V/ 10Ω=0.1A

定值电阻R消耗的电功率:PR=URIR=1V×0.1A=0.1W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所以,干路电流表的示数:I=IL+IR=0.3A+0.1A=0.4A

例5(2015哈尔滨)图甲是通过灯泡L的电流跟其两端电压关系的图像,现将L与阻值为10Ω的电阻R连入图乙所示电路,闭合开关S,L的实际功率为1.8W.则电源电压是V,此时通过R的电流是A.提示:结合图像、运用公式P=UI可以算出,当电压为6V,电流为0.3A时,灯L的实际功率为1.8W.由电阻R与灯L并联得出,电源电压是6V时,再根据I=U/ R求出通过R的电流是0.6A.

小结:此类题目的特点是,有效数据不能从图像上直接读出,我们要结合图像、公式,通过简单的计算,找到(算出)对应的数据.找数据时,也要掌握技巧,一般都是对几个特殊的点(图像所经过的格点)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数据.

3判断图像形状

例6(2014泰安)实验中绘出了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UI图像如图,则下列图中有关此小灯泡功率P与U2或P与I2的图像可能正确的是

分析:根据公式P=I2R分析P与I2的图像,根据公式P=U2/ R分析P与U2的图像.

解:在PU2图像中,图像上某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为电阻倒数,而从小灯泡的电流与电压关系的UI图像看出,小灯泡电阻R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故斜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A、B均错误;

同理由P=I2R可知,在PI2图像中图像上某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为电阻R,故其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C错误,D正确.答案选D.

第3篇

【关键词】灯 复习 电学

电学,在初中物理中占据半壁江山。其知识内容包括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功、电功率、家庭用电及简单的电磁现象。题型有选择、填空、实验和计算。但在复习时,如果单一的做习题学生们会枯燥无味,进而没有热情。为了让学生一方面避免复习的枯燥,另一方面让知识有一定的网状性,我在每年的九年级复习时,都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灯”为核心,通过对灯的结构分析、原理讲解、连接、标志的认识,以及日常生活事例,展开相应的知识串联,效果不错,在此,与同仁共享。

一、结构分析

老师拿出白炽灯,让学生从灯头开始,逐一认识各个部分,并判断哪些部分是导体,哪些部分是绝缘体。分析为什么用钨丝做灯丝及用玻璃做灯罩。

二、工作原理

灯的种类很多,发光原理不全相同。但我们常见的白炽灯工作原理都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将电能转化成热能和光能。

三、灯的连接

电灯本来没有正负极(火线与零线)之分,但由于家庭用白炽灯的灯头有两种类型,分别是螺丝口和卡口,虽然它们都分别是一端接开关,另一端接零线。但为了安全,螺丝口式白炽灯只能是尾部中心的金属块接火线(与开关连接)。

四、灯的标志

每个灯上都标有类似“220V 40W”字样,“220V”,是指灯的额定电压(只有在220V才能正常发光);而“40W”是指灯的额定功率(在220V时,灯的功率为40W)。

五、生活现象

白炽灯在生活中的运用非常多,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

1.为什么灯容易在开灯时损坏?

常温时,灯丝电阻最小,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实际功率最大,所以最容易损坏。

2.用久了的灯泡为什么内壁变黑?

钨丝在高温下先升华,后凝华。

3.为什么灯丝断后再搭上,灯会更亮?

灯的亮与暗取决于灯的实际功率,当灯丝断后再搭上,使得长度变短电阻变小,在电压相同的情况下,电流变大,从而使灯的实际功率变大,所以变得更亮。

4.为什么开关电灯瞬间,收音机里会发出咔嚓声?

在开关电灯的瞬间,会形成迅速变化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波,被收音机接收,于是有咔嚓声。

5.为什么用电高峰时,灯会变暗?

在用电高峰的时候,各用户使用的用电器的总电功率变大,使通过输送电线的电流就相应变大。由于导线本身是有电阻值的,通过导线的电流越大,导线两端分担的电压越大,用户用电器分担的电压减小。实际电压减小,实际电功率减小,于是灯泡变暗。

6.能通过比较灯丝,分辨家庭用白炽灯额定功率的大小吗?理由是什么?

能;白炽灯的灯丝长度基本相同,灯丝较粗的电阻小,由于额定电压都是220V,那么灯丝较粗的电流大,所以额定功率就大。

7.将两盏额定电压都是220V,额定功率分别是40W和100W的白炽灯串联在电路中,哪盏亮些?为什么?

“220V,40W”更亮些;由于两灯额定电压相同,那么通过“40W”灯的灯丝的额定电流较小,导出灯丝电阻较大。当两灯串联后,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分配规律,电阻较大的电压高,又根据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结合公式P=UI,便能计算出“40W”灯的实际功率大,所以更亮些。

六、计算

如图所示,灯L1上标有“6V 3W”字样,求:

1.灯L1的额定电流是多少?

2.灯L1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多少?

3.正常l光10分钟,消耗多少电能?

4.若与一个阻值为8Ω的电阻串联,要让灯正常发光,电源电压是多少?该电阻5分钟产生的热量是多少?

5.若两盏同样规格的灯串联在电源电压为6V的电路中,每灯的实际功率是多少?电路30分钟消耗多少度电?

该计算,通过5个小题的练习,灵活运用了电学部分最重要的电功率、欧姆定律及焦耳定律知识,全面地复习计算公式,加强对电路连接方式的理解。

七、实验

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完成以下相应的实验。器材:

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小灯泡(标有3V字样)、滑动变阻器、电阻箱、定值电阻、开关、导线。

1.利用以上器材,测量小灯泡的实际电阻值。

A.原理是什么?

B.画出电路图;

C.需要调整小灯泡两端电压,多测几次取平均值吗?为什么?

D.滑动变阻器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什么?

2.利用以上器材,测量小灯泡的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

A.原理是什么?

B.画出电路图(只用电流表、只用电压表、两表都用);

C.在该实验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是什么?

D.设计表格记录实验数据。

以上两个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老师可根据学生实际,让学生练习电路的连接,图表的设计和填写,以及一些特殊情况的分析和相应的计算。

【参考文献】

[1]《中学物理》.

第4篇

关键词: 串并联电路 八功率 内在关系

一、“八功率”问题的前提条件

两个纯电阻的阻值分别为R和R,当它们分别单独使用、并联使用或串联使用时均使用电压不变的同一电源。

设R单独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时(如图1所示)消耗的电功率为P;R单独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时(如图2所示)消耗的电功率为P;R、R并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时(如图3所示)消耗的总功率为P,R消耗的电功率为P,R消耗的电功率为P;R、R串联接在电压为U的电源上时(如图4所示)消耗的总功率为P,R消耗的电功率为P′,R消耗的电功率为P′。

由于R、R分别单独使用(如图1和图2所示)和它们并联使用(如图3所示)时,R或R的两端电压均等于总电压U,根据P=U/R,因此R(或R)单独使用时消耗的电功率与它们并联使用时R(或R)消耗的电功率一定相等。所以,用相同的符号P(或P)表示。

二、“八功率”间的内在关系及其证明

公式一:P=P+P

证明:如图3所示,P+P=UI+UI=U(I+I)=UI=P。

公式二:P=P′+P′

证明:如图4所示,P′+P′=UI′+UI′=(U+U) I′=UI′=P。

公式三:=+

证明:因为:P=U/R(如图4所示),P=U/R(如图1和图3所示),P=U/R(如图2和图3所示),

所以:+=+===。

公式四:P=P P′或P=P P′

证明:因为:P=UI′(如图4所示),P=U/R(如图1和图3所示),P′=I′ R(如图4所示),

所以:PP′=×I′R=UI′=P。

三、典型例题分析

下面以常见的五种不同情况作典型分析。

例题1:两个灯泡L、L分别标有“220V 60W”和“220V 40W”字样。它们并联在220V的电源上消耗的总功率是?摇?摇?摇瓦;它们串联在220V的电源上消耗的实际功率分别是?摇?摇?摇瓦和?摇?摇?摇瓦,两灯消耗的总功率是?摇?摇?摇瓦。

解析:因为两灯的额定电压都是220伏、额定功率分别是60瓦和40瓦。所以两灯分别单独接在220伏的电源上时,实际功率分别是60瓦和40瓦,即P=60瓦,P=40瓦。先根据公式一,两灯并联在220伏的电源上消耗的总功率P=P+P=100瓦;然后根据公式三1/P=1/P+1/P得:两灯串联在220伏的电源上消耗的总功率P===24瓦;再根据公式四P=PP′得:两灯串联在220伏的电源上时,L消耗的实际功率P′=P/P=(24瓦)/60瓦=9.6瓦;最后根据公式二,两灯串联在220伏的电源上时,L消耗的实际功率P′=P-P′=24瓦-9.6瓦=14.4瓦。

常规解法:(当两灯串联在220伏的电源上时)

(1)R=U/P=(220伏)/60瓦=(2420/3)欧

(2)R=U/P=(220伏)/40瓦=1210欧

(3)R=R+R=(2420/3)欧+1210欧=(6050/3)欧

(4)I′===安

(5)P′=I′R=(安)×欧=9.6瓦

(6)P′=I′R=(安)×1210欧=14.4瓦

(7)P=UI′=220伏×(6/55)安=24瓦。

例题2:目前仍有一些农村简易剧场用变阻器作为舞台调光器,电路如图5所示,造成了电能的浪费。L是“220V,900W”的灯泡,移动滑片P,使舞台灯光变暗,当灯炮实际功率为400W时,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为?摇?摇瓦。(不考虑温度对灯丝电阻的影响)(2000年河北中考试题)

解析:当滑片P滑至a时,灯泡单独接在220V的电源上且能正常工作,所以P=900瓦;当滑片P向右移动时,灯L与变阻器R串联,灯泡实际功率为400瓦,即P′=400瓦,求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先根据公式四,P=PP′=900瓦×400瓦,则灯泡与变阻器串联时的总功率P=600瓦;再根据公式二,变阻器消耗的电功率P′=P-P′=600瓦-400瓦=200瓦。

常规解法:

(1)R=U/P=(220伏)/900瓦=(484/9)欧;

(2)U=P′R=400瓦×(484/9)欧,U=(440/3)伏;

(3)U=U-U=220伏-(440/3)伏=(220/3)伏;

(4)I′===安;

(5)P′=UI′=(220/3)伏×(30/11)安=200瓦。

由以上两题不难看到常规解法不仅解题步骤多,而且数据运算繁琐,因此劣于上述“用两个电功率直接求第三个电功率”的简便算法。

例题3:一盏电灯直接接到电压不变的电源两极上恰好正常发光。如果将这个电源连上长导线后,再接这盏灯使用,电灯的实际电功率为81瓦,长导线上损失的电功率为9瓦。求电灯的额定功率是多少瓦?

解析:由题意可知:电灯R与长导线R串联,电灯R的实际电功率P′=81瓦,长导线R上损失的电功率P′=9瓦。因为电灯直接接到电源上时正常发光,因此求电灯的额定功率,本质上就是求此时的实际功率P。先根据公式二,它们串联时的总功率P=P′+P′=81瓦+9瓦=90瓦;再根据公式四,电灯的额定功率P=P/P′=(90瓦)/81瓦=100瓦。

例题4:如图6所示为电烙铁保护盒的电路图,已知电烙铁的额定功率为36瓦。当开关S闭合时,灯泡L不亮,电烙铁R正常工作。有时为了避免电烙铁发热过甚,断开S,电灯L亮,使电烙铁在小于额定电压下工作,只起保温作用,若此时灯泡发光时的实际功率为8瓦,求电烙铁的实际功率为多少瓦?(假设灯泡发光时的电阻小于电烙铁的电阻)

解析:当S闭合时,电烙铁R直接接在电源上正常工作,所以电烙铁的实际功率P=P=36瓦;当S断开时,电烙铁R与灯泡L串联,灯泡的实际功率为8瓦,即P′=8瓦,求此时电烙铁的实际功率P′。先根据公式二,电烙铁R与灯泡L串联时的总功率P=P′+P′=P′+8瓦………①; 再根据公式四,P=PP′=36瓦×P′………②,①代入②得:(P′+8瓦)=36瓦×P′,解得:电烙铁的实际功率P′=4瓦(不合题意,舍去)或P′=16瓦。

例题5:在电源电压不变的某一电路中,接入一个可调温的电热器,电热器内部有两根阻值不相等的电热丝;当两根电热丝串联使用时,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为220瓦;当只使用其中一根阻值较大的电热丝时,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为275瓦;则下列关于电热器消耗电功率的说法正确的有(?摇?摇)

A.当两根电热丝串联使用时,阻值较小的电热丝消耗的电功率为44瓦

B.当两根电热丝并联使用时,阻值较大的电热丝消耗的电功率为176瓦

C.当两根电热丝并联使用时,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为1375瓦

D.当单独使用阻值较小的电热丝时,电热器消耗的电功率为1100瓦

第5篇

1.探究性原则

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课前导学可以视为课堂自主探究的热身运动,应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通过问题的设计,学生的科学性思维被有效打开,生成探究的学习欲望.为此,导学案内容的设计切忌平铺直叙,要有点悬念.

2.层次性原则

认知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于课前的自主学习也是如此,必须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解决多、难的问题是不现实的,同时学生间客观存在着个体差异,导学案内容设计必须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随着解决问题难度的逐层增加,学生能够体验到探究获知的乐趣,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物理学习兴趣会愈发浓郁.案例分析:苏科版九年级下“电功率”课前导学这节课从学习目标上看,要学生知道电功率的物理意义是消耗电能快慢,熟悉电功率的单位是瓦,理解并应用电功率的公式,会区分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电功率问题又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尤其是电器铭牌上就有“额定功率”这一栏,为此笔者在课前导学环节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1:怎样比较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问题2:观察家庭电路中的电(能)表,在只开一只灯泡时,观察电能表转动情况如何?取下灯泡读一读灯泡铭牌上的额定功率是多少?接着同时打开两只灯泡,再次观察电能表转动的快慢情况怎样?想一想为什么转的快慢不一样了.设计意图:课前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功率”出发引导学生自主理解“电功率”的物理意义.引导学生课前自主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额定功率的关系,猜想探究电功率与用电器中电流的关系(或与用电器电压的关系),生成探究欲望.

二、勤于教学反思,提高课堂教学的灵动性

学而不思则罔,教而不思也罔,教学反思关系到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反思教学模式,有序促成高效

教学实践表明,有序的课堂让学生容易找到归属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思维主动性更容易被调动,每节物理知识内容都应该是有序的,在课堂设计时应该思考这节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结构?选择怎样的模式?上完课后应该反思运用了该模式后学生课堂的主体参与度如何?积极性如何?通过对教学模式的反思,在思考中优化,切实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被充分调动,上物理课成为了一种享受,何愁物理教学效果不高呢?

2.反思教学内容,细节深化理解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时间有限,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内容,如何教这些内容,都必须认真的反思,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内,每分每秒都很金贵,教学前后都必须结合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学情对课堂教学的内容进行反思、筛选,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获得?(2)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的讲授,学生才能理解?(3)哪些内容只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就能有效获知?反思后实践,实践后在与最初的设计相对比再反思,反复改进和优化我们的教学,让每一个教学的细节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案例分析“浮力的方向”教学“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是学生理解上的一个难点,通常情况下通过实验让学生看到浮力的方向的,不过又大多因为实验缺乏对比性,导致学生认识上出现了“竖直”与“垂直”相混淆的现象.笔者通过反思,创新演示方法,用了两组相同的器材:大烧杯、乒乓球、水、黑线、小铁片,先将两个烧杯都平放在讲台上,结果都如图1(未垫板)所示,可以清晰看到两个烧杯中的绳子是平行的竖直方向.接着将一个烧杯底垫上楔形木板,两者再对比起来看,还是平行的,与水平面垂直,通过对比性实验,再通过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加深了学生对“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概念的理解.

除了教师要勤于反思我们的“教”外,还应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平时的课堂信息量都比较大,一个初中生即使上课认真听讲,其习得的知识也是短暂性记忆,要想内化为学生的能力,需要一个反复的过程,特别是知识点多、抽象,学生下课如果不及时进行反思,课堂上留下的对知识模糊的印象很容易淡忘.此时,应该引导学生从课堂的学习中跳出来,反思课堂上师生互动的每一个细节,反思自己和伙伴们的所得和所想,及时的反思让课堂所学知识及其过程清晰地再现,有效固化了知识,同时物理知识和方法上具有连通性,长期坚持课后及时反思,让学习滚动式前进,消除重要知识遗忘的不良现象,使学生的知识网络化.

三、总结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电学 教学方法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传统的教师讲授式教学模式变为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情境,由浅入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讨论来寻找问题的答案,从而获得教学内容中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深刻。笔者结合学生在学习电学知识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谈一谈我的一些教学方法。

一、学生在初步学习电学知识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九年级,学生集中学习了电学知识,这些知识是中考的重点知识,学习过程中要掌握的重难点比较多,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各种主观客观条件的限制,学生对于基础题的解答还可以,但是遇到比较灵活的题目解决起来就会比较吃力。总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学生对于某些物理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理解了,所以并没有真正地掌握。比如说学生总是容易把“电功率的单位――千瓦”和“电能的单位――千瓦时”混淆在一起,有时候还会把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和电压规律记乱,对于知识的理解混淆使得学生在遇到具体的题目时,经常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2.学生的头脑中没有对于电路图的清晰概念,因此对于电路的设计也掌握不牢固,不会连接实物图。由于学生对于电路图中实际电路的理解不够透彻,只会生搬硬套,所以总是会出现一些解题过程中想当然的失误。比如在物理课本中的电压表一般都在直接测量小灯泡的电压,而在求小灯泡的功率相关练习题当中,有时电压表测量的是滑动变阻器的电压,学生因为自己的惯性思维,没有经过思考就理所当然的以为电压表测的的数值是小灯泡的电压,然后在后面求小灯泡的实际功率的时候,学生就直接用前面所测到的电压数乘以电流,以至于出现做题的错误出现。

3.物理知识其实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运用于生活之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能真正抓住解题的关键,相关知识点理解不到位,容易把这些知识混淆在一起。比如在考查电路的连接这一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不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因为家里的电路连接都是暗线的形式,学生看到的只有开关、插座和电灯,因此他们不能直接了解这些电路的线路流向,学生根本不懂得电灯和开关是串联的,也不懂得开关应该先连接在火线上,然后在连接电灯是为了安全起见。其实这些物理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已经反复的讲解和强调了多次,但由于学生没有直观观察和亲身体验而不能真正理解相关知识。

4.在解答计算题的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地进入到物理的解题模式中,很多学生不能理解物理公式的意义,因此对于公式的相互转化掌握不到位,特别是对于电功率、电能和热量的计算。学生在审题的过程中掌握不住问题的关键,比如在出现关于电饭锅、电磁炉等生活中常见的家用电器的题目中,学生对于高低档要求的功率和热量的多少不知道该从何处开始下手计算。对于其中的电阻直接的串联和并联的关系判断不正确,其实就是对于物理当中有关电阻的公式Q=W=Pt=UIt=U2t/R=I2Rt掌握不牢固。对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和“同时性”把握不好,导致解题错误。

二、对于学生在电学知识学习过程中采取的教学措施和方法

面对这些在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的一些理解和运用上的错误,教师要多反思,多总结,加强学生对于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物理基本知识和常用公式的掌握,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具体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利用新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物理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物理成绩。

1.培养学生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能否学好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因素,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不能形成系统的物理知识结构,长期学习下来,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所以,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培养起良好的物理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学生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变苦学为乐学。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他们更愿意亲手去尝试,所以做一些有趣的物理实验,讲解一些有关物理知识的故事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要修炼自己的教学能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更幽默,更能感染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注重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新课,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自信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不只局限于基本题的得分,更能多解决一些物理应用问题。

4.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对于物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全部演示,并争取让这些实验变成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多接触,课下也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一些简单易行的小实验,既能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又能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和实验能力。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比较抽象的、不宜理解知识用多媒体来演示,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理解。

第7篇

一、常规型——伏安法

例1 要测量一只额定电压为3.8V、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32A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现有如下器材:电流表、电压表、电池组、滑动变阻器、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根据现有器材,画出实验电路图。

解析:本题具备伏安法测电功率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直接用电压表测量电压,电流表测量电流即可,电路图如图1所示,移动滑动变阻器使电压表示数为3.8V即可。

二、电表异常型

例2 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在做实验时发现电压表3~15V量程挡坏了,而0~3V量程挡完好,其他实验器材完好,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怎样完成实验?

(1)画出实验电路图;

(2)说明小灯泡能否正常发光的方法和理由。

解析:由于电压表3~15V量程挡坏了,故只能用0~3V量程挡测量,而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小灯泡正常工作时只能转换测量对象,用电压表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

如图2所示连接好电路,使电压表并联在滑动变阻器两端,闭合开关S,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P,使电压表示数为2.2V,则小灯泡两端电压为

UL=U-UP=6V-2.2V=3.8V。

即小灯泡两端电压为额定电压,小灯泡正常发光。记下此时电流表的示数I,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ULI=3.8I(W)。

三、单一电表型

例3 给你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已知阻值为R0的电阻器、电源、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要求测出一个额定电压为3.8V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请设计实验电路图,写出小灯泡额定功率的表达式。

(1)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先把电流表接入R0支路;

第8篇

关键词:电学综合题型;方法;步骤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2-0124-01

电学综合题作为中考压轴题,一直以来是学生头疼的题型。如何使学生能够在中考中快速准确的解决这个难题呢?

电学综合题,一般由实际生活中的电器元件引入,综合电路图知识、欧姆定律知识、图像分析,铭牌信息等一系列常见易考知识点,综合考查学生的能力。

当然,初中电学部分的主要考查知识点包括有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电功率特点,欧姆定律,断路和短路特点,电功和电功率,焦耳定律等电学知识。学生要有基本的电学知识储备才能解决电学综合问题。

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讲的热闹,学生常常听的高兴,但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听得懂,不会做"。上课老师讲解的知识都能听懂,课后遇到自己动手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那么,怎样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呢?

1.善用分析,求未知找已知

解答电学综合题,要从题目要求入手,不要急于从开头题干读起,而是先读题目中的问题,做到有的放矢。认清所要计算求解的未知量,脑海中快速闪现对应的物理公式,然后再从题目中寻找相关已知量。当题目中已知量好似不足时,就要注意题目中的特殊字眼,善于发现隐含条件,如"串并联""恰好正常发光"等等。

2.认清“短路”

初中物理学习的短路有两类,"短路电源"和"短路用电器"两类。"短路用电器"也叫部分短路,部分短路仅造成该用电器不工作,并不会损坏该用电器,因此是可以的。部分短路较抽象,在实际应用中比较多,中考主要考查的形式为结合开关的通断或者滑动变阻器的移动来形成局部短路情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可将开关接通时当做导线,只要出现"用电器与导线并联"的情形,我们就认为出现了局部短路,"电流只走导线,不走用电器。"

3.分析电路图,认清串并联关系

分析电路图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分析电路图时出现错误或者偏差,往往电路中的电流电压电阻关系就会计算错误,造成"一分不得"的局面。当然,串并联关系的分析前提是认清"短路",排除了"短路"的干扰后,综合串并联电路特点,画出等效电路图(画等效电路时认为开关和电流表相当于导线,电压表相当于断路),然后综合分析电路图。一般情况下,"一个圈"的是串联,"多个圈"的是并联。

4.依据串并联特点列方程

电学计算题的特点是物理信息量大,公式多,过程变化多,要想在综合题中很快找到解题思路,对于基本功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掌握这一类解题的技巧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电学综合题中常考的问题设置有:求电流,求电阻,求电流做功,求实际电功率。那么就需要学生掌握一些技巧,我们以2014年陕西中考电学综合题(部分)为例说明。

(陕西.2014.33)中国有着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不同的茶叶冲泡方式不同,图甲所示为一煮茶器,图乙是它工作电路的简化图。接通电源后,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温控开关自动断开。沸腾后,当水温降低到80℃时温控开关再次闭合,直到水温升到85℃时电路再次断开。它的铭牌如下表所示:

(1)若指示灯开始工作时的电压为55V,与它串联的电阻是560kΩ,通过指示灯的电流是多少mA?(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2)煮茶器正常工作r,发热管的阻值是多少?

[解析]

首先看电路图和铭牌信息,分析电路图,由图中看到有"两个圈",因此是并联电路,然后找见加热额定功率600W和额定电压220V。

问题1:

总之,初中物理电学部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侧重应用,因此,知识的考查多以应用题的形式出现。我们在面对电学综合知识的应用型题目时,作为教师应当为学生做好引导,帮助学生尽快掌握相关物理知识及解题技巧,从而真正帮助学生解决解题过程中的困难。

参考文献:

第9篇

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中的“能量”主题部分加强了知识的系统性,知识结构更加合理,三维目标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尺度。

《标准》指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和普遍规律。它与很多学科都有关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进一步学习其他科学技术,都是十分重要的。”

这部分内容的特点是:

第一,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从物理、化学到地质、生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原子核内部,只要有能量转化,就一定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它不仅贯串于声现象、热现象、光现象、力现象、电磁现象等物理过程中,而且广泛渗透在各门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紧密相联系。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与物理学其他内容的联系,注意和其他学科的融合。

第二,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人类对各种能源,如煤、石油以及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利用,都是通过能量转化来实现的。能的转化与守恒定律是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工具。能源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关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在教学中应注意能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联。

《标准》把能量纳入课程内容的一级主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课程理念,体现了“关心科学发展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的课程目标。

2 “能量”主题的教学建议

2。1 培养用能量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

“能量”是物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教材某章的知识主线,而是贯穿在整个物理学内容的主线。在教学中,应该以“能量”为主线,培养学生用能量转化与守恒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先让学生认识能量,了解能量的各种形式,知道能量可以转移和转化,从能量转化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效率等。在知道能量守恒定律的基础上,再以能量为线索,将各个部分的内容贯穿起来。发展学生用能量观点分析问题的意识,体现了课程标准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

2。2 从实例出发进行概念教学

结合实例认识物理概念,这既是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同时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2011版课程标准要求:“结合实例理解功的概念”, “用生活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结合实例,说出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课程标准这种表述本身,就对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要求。“实例”应该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现象,可以是常见的生活和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些生动有趣的小实验。实例最好由学生自己列举。

2。3 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

能量主题的内容与生活、科技和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通过该主题的学习要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新思潮、关心科学发展前沿,从物理走向社会。标准中有“知道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的要求,但教学中有许多老师往往忽略了。要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虽然守恒,但它有一定的方向性。例如:热水散发的能量不可能全部自动聚集起来。化石燃料燃烧后释放的能量,很难再全部逆向转化回来,很大部分已失去再利用的价值。培养学生节能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学生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标准中“能量”主题内容的变化

2011版物理课标“内容标准”中的“能量”主题共有二级主题6个,三级主题从课标实验稿中的28个改为24个。

具体变化是:

1。把课标实验稿中的“(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了解分子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调整到新课标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主题中的2。1。2。 其余的5个三级主题合并为3个。

2。删去了“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

3。增加了“了解热机的工作原理”。

4。删除了课标实验稿中的“⑷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不笼统提出对功率的要求,而是在机械能、电能中分别提出要求,机械功的功率为“知道”;电功率为“理解”。

5。增加了“知道电压、电流和电阻”,“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6。删去了课标实验稿中的“通过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改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能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7。增加了“理解电功”的内容。

8。增加了有节约用电的意识。

9。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能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10。机械效率,由“理解”变为“知道”。

11。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由“区分”改为“知道”。

12。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由“认识”变为“知道”。

附录:

标准中“能量”主题的具体目标分类要求

知识性目标

了解和认识

1。能量及其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可以相互转化。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活、生产的联系。

2。功的概念。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3。动能、势能和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转化。

4。机械效率及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从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角度认识效率。

5。机械功和功率。人类使用机械的历史发展过程,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6。内能和热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7。比热容。

8。热机的工作原理,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9。电流、电压和电阻。

10。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

11。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12。家庭电路。

13。能量守恒定律。

14。能量的转化与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15。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16。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17。核能的优点和可能带来的问题。

18。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能源状况。

理解

1。欧姆定律。

2。电功和电功率。

技能性目标

1。测量某种简单机械的效率。

2。会看、会画简单的电路图,能连接简单的电路。

3。会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

体验性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通过实验,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

2。通过实验,探究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