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一、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

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大多数的调查表明,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有很大的问题。如张秋菊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 Health Test,(MHT)对河南省5个地区874名高中生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68%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是好的,77.80%的学生处于中等焦虑水平,有2.52%的学生需要接受重点咨询 [1];汪颖利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湖北黄石地区50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2];顾建华等(2006年)同样使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张家港市5091名中学生进行了测查,发现14.28%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 [3];张枫等(2006年)使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调查了无锡市1215名中学生,结果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达22.14% [4];刘红(2006年)用自编的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问卷对贵州省81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有问题的占9.29%~29.47% [5];侯振成等(2006年)对北京市1379名中学生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有24.98%的中学生存在轻度不良反应,有6.73%的中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6]

但也有研究者认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没有什么问题。如吕若然等利用PHI对北京市不同类型中学生的调查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正常,呈正态性分布,PHI量表各项得分的平均分均低于60分,只有少数学生存在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 [7];岳颂华等(2006年)利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广州地区1431名中学生做了调查,结果发现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上处于中等水平 [8];叶苑等(2006年)采用SCL-90对西安市的928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在SCL-90量表的9个因子上平均分均低于3分,认为表明其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基本良好 [9];张岗英(2006年)运用SCL-90量表对西北地区农村5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存在一些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总的来说是好的。[10] 还有研究者利用元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这一问题,范会勇等认为,得出中学生心理问题不健康或严重的结论是来自比较的常模的不同,如果是以中学生常模为标准,则以往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心理并非不健康。[11]

不少研究表明,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男女生性别差异,女生的心理问题更为突出。在侯振成等人(2006年)的研究中,女生组的SCL-90量表总分及总均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各因子上也是如此;张晓玲等(2004年)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调查了494名初二和高二学生,发现在恐怖倾向分量表上女生检出率比男生的高。[12]

但也有一些研究没有发现心理健康方面存在性别差异,甚至有研究指出了相反的结论,即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好于男生。刘万里(2005年)发现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在10项心理症状及其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13];张静(2001年)采用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对安庆地区420名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男女均无显著性差异。[14] 不过,李彩娜(2005年)的研究发现,在强迫、敌对、偏执和精神病性四个因子上,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15];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女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6个分量表中得分低于男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男生。

研究者们还研究了其他方面的差异,如牛晓丽(2007年)发现城市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高于农村学生 [16];吕若然等(2004年)发现北京私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要差于普通和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中学的学生又要差于普通中学的学生。

总的看起来,不同研究结果是有较大差异的。在高中生中,无论男女,无论年级,无论哪类学校,都有一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乃至心理障碍,但发生的比例有所不同,这应当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展开,各省(市)自治区都颁布了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文件,制订了开展工作的规划,发达地区的高中大多建立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兼职或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

通过十多年的摸索,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丰富了很多,开展最多的形式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个别辅导、团体活动、专家讲座等。不少学校甚至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办学的特色,如浙江武义一中、浙江省诸暨市第二高级中学、辽宁实验中学,都摸索出了一些值得学习借鉴的做法。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吴发科等人从管理的角度,将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教育内容与管理方式有机结合,探索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广东模式”,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17]

不少从事教育、心理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也提出了诸多建议,如呼吁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结合,通过政治课、体育课、语文课来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建议广泛建立科学完善的心理档案制度。也有研究者提出要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现实需要来开展教育活动。

针对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研究者也提出了存在的诸多问题,首先,很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动机不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而是应付社会舆论要求,装点门面,或是为了考出好成绩。其次,受制于这些目的,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学校各项工作中的地位不高,处于边缘化的境地,表现为专职人员少,安排时间少,并且得不到保障,这些时间随时有被借用的情况。再次,学校教师员工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不强,一般只要学生的问题不影响到班级的教学,教师很少会主动联系心理教师。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有了,但内容不一定好。对具体教育过程关注不多,评估工作开展不够,从各学校的宣传来看,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情况并不令人乐观。

三、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方法

已有研究表明,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多是采用问卷调查法,其中运用最多的包括以下几种:SCL-90症状自评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王极盛编制)、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周步成修订)、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 Health Inventory,PHI)以及自编问卷等。其中,有60%的研究选用了SCL-90症状自评量表作为调查工具。

研究类型上,基本上所有的研究都采用了横断研究的类型,即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或几个不同年龄组的高中生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研究,探讨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及规律。在测查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的同时,不少研究也对相关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四、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不足

1.研究工具方面,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绝大多数是以问卷调查为主,鲜有访谈、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报告

在研究报告中,很少有详细报告取样和施测等详细过程,问卷得到数据的真实性值得考虑。另外,研究者对高中生的单独调查还比较少,多是和初中生的调查结果混在一起,而我们知道,初中生和高中生在心理发展阶段上有很大的不同。

2.在量表的使用上,研究者普遍存在很大的误区

首先,量表只能测量它所能测量的东西,每个量表都有它特定的目的和适用条件,如SCL-90主要的功能在于发现心理不健康的人具体是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而不是区别健康与否 [18];MHT主要以焦虑为核心,那么一些不以焦虑为症状的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如人格障碍。单纯的以一个量表的分数来区分心理健康与否本身就是不恰当的。其次,不同的研究者由于认识不同,在划分健康水平的时候所持的标准不全相同,比如同样是用SCL-90做调查,有的研究者用总分大于160分作为筛选条件,有的按超过2个标准差来区分,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2作为有心理问题的一个标准,而有的研究者把因子得分>3作为筛选条件。相同的量表姑且如此,使用不同量表得出结果的差异可想而知。

3.大范围的比较研究和纵向研究很少

目前最常见的研究报告都是学校教师对自己学校学生的调查,大范围的比较研究还没有。范会勇利用元分析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地域的差异。

越来越多的人都在说“现在的孩子心理素质不好”,调查的结果也表明他们的心理素质确实越来越差。以SCL-90为例,均分越来越高,那么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不是在下降?这一问题需要科学的纵向的比较研究来解决。

4.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欠缺

现有心理健康状况有大量的数据资料,但健康教育的效果只有各学校工作总结式的汇报,唯一可见的公开发表的资料是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课题组做的评估,但评估过程也很不严谨。开展和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的学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有没有差异,在高中阶段何种形式的教育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形式比较好,还是团体辅导(活动)的形式好,等等,都还没有具体的研究。

5.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还没形成

尽管诸多学者、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很多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和做法,但这些方案不是太笼统,覆盖面太大,如吴发科等人设计的广东模式,针对的是整个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带有很大的个别性,如辽宁实验中学、山西太行中学的做法。对于高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模式没有研究,对于一般普通高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具体指导。

五、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努力方向

1.利用更丰富的研究手段

除了利用量表测查,可采用观察、访谈、个案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丰富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的特点和发展变化规律的认识,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同时,对常用量表要及时更新修订其常模,并且在量表的使用和解释时再谨慎一些。

2.加强具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效果的比较研究

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有效的并且易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模式。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需要研究者进行长时间的教育研究,同时还应注意其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综上所述,我们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的基础必须是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真实存在,形同虚设的心理健康教育没办法研究,也不需要研究。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高校入学率的不断提高,高中阶段的升学压力在逐渐减小,希望在这样有利的环境中,学校和家长能真正意识到心理素质的好坏对于人生的成功与幸福的巨大作用,真正地在教育中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而不是把心理健康教育看做可有可无的、应急的举措。

【注:本研究得到山西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专项课题的资助,项目编号:GH-08017。】

(作者单位:运城学院,山西 运城,044000)

参考文献:

[1]张秋菊.河南省部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教育,2005(3).

[2]汪颖.黄石市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职业时空,2007(21).

[3]顾建华,陆惠琴.张家港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职业与健康,2005(1).

[4]张枫,刘毅梅,王洁等.无锡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4).

[5]刘红.贵州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6(3).

[6]侯振成,贾海涛,郭汲源.1397名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现况调查[J].中国民康医学,2006(17).

[7]吕若然,段佳丽.北京不同类型中学生心理及行为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4(9).

[8]岳颂华,张卫,黄红清,等.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9]叶苑,邹泓,李彩娜,等.青少年家庭功能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6).

[10]张岗英.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3).

[11]范会勇,张进辅.过去十年中学生SCL-90调查结果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2005(6).

[12]张晓玲,沈丽琴,董勇,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4).

[13]刘万里.潍坊市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5(11).

[14]张静.安庆地区高中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15]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16]牛晓丽.银川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7(10).

第2篇

一、高中班主任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指导

1.高中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有责任通过各种形式帮助班主任提高素质,尤其提高教育学、心理学素养。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摒弃传统陈旧的教育观念,用教育民主的思想管理集体,切忌对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体罚和惩罚。

2.班主任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班主任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指导知识、方法和技能,并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学会利用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平时多观察,对一些特殊家庭进行特别的关注,发现他们有心理疾患的迹象,立即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指导,并可进行有针对性预防性的心理指导。

3.高中班主任要注重自己的仪表和内在修养,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在班级和班级集体活动中,积极、开朗、乐观、千练,以自己良好的心理素质来影响学生。尤其对班级发生的一些突发事件,班主任即使内心很紧张,外表也要表现得泰然自若,冷静果断地处理。

二、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做法

1.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2.学校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可以开展以下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

(1)理论课教育

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

(2)心理讲座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

(3)书信专栏

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采用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让学生的个人隐私在保密的情况下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学校可以设立专门负责心理咨询书信专栏的教师,来解决学生心理上的困惑。

(4)心理咨询电话服务

第3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一、调查过程

1.被试选择

本次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部分高中展开。本课题组在全省随机选择了16所高中,分别对这些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研。所选的学校当中有重点高中6所,普通高中8所(城区及县城高中5所,乡级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被试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问卷题目体系中既有封闭式的选择题目,也有开放式的问答题目,既有利于准确揭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矛盾冲突。同时,对学生和部分高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谈话交流。发放的问卷题目清晰,表述准确,整体效果较好,除个别问卷中的个别题目有部分学生由于答题方式的原因造成答案无效外,其余的题目均起到了调查应有的作用。

3.统计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您认为本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回答“比较好”的有227人,占答题人数的27.8%;回答“一般”的有529人,占64.8%;回答“较差”的有60人,占7.4%。第二题“您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回答“亟待开展”的有514人,占63.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227人,占27.8%;认为“没有必要”的有75人,占9.2%。第三题要求学生把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按照出现频率排序,有15份试卷本题无效。通过对801份有效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把“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列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比例分别为52.9%、43.1%、41.2%。第四题“上网对高中学生有影响吗”,回答严重影响学习的有20人;回答只要把握好度,不会影响学习的有709人,占87.0%。与此相关的第五题,对学生上网持肯定态度的(“可以”或“支持”)的有665人,占81.5%;认为“无所谓”的占18.5%。第六题“关于青春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回答“学校开设课程”的有91人,占11.1%;回答“父母的教育”的有75人,占9.2%;回答“朋友、同学”的有257人,占31.5%;回答“电影、电视、书报等媒体”的有393人,占48.2%。第七题“对高中存在的考试压力的看法”,认为“考试压力太大,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的有197人,占24.1%;认为“有考试压力但学生能接受”的有392人,占48.1%;认为“考试压力虽大,但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有227人,占27.8%。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说,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其他的学校仅仅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与学生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86.2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瓶式”心理教育课

不少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升学率,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摆设列在课表之上,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高中课程中的“花瓶”。

2.“短期培训式”的教学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比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仅仅开了一段时间,就被取消了。

3.“思想政治教育式”心理课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有696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东西或者进行一些心理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4.“医、心”不分的心理咨询

一些高中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的合理产生。

三、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缺乏专业牲。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式的心理学和“医、心”不分的心理学,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并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2)缺乏长期性。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片面教育。同时,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谈考试,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觉得很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谈此色变”的态度和“一棒子打死”的策略,深感苦闷,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就高中生而言,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4)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自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相关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系统理论课的讲述。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第三,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

总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余慧娟.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支点[J].人民教育,1999(3).

[3]袁东.浅析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原因[J].人民教育,1999(11).

[4]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J].人民教育,1999(10).

第4篇

内容提要: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当前,非常有必要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结合班主任工作和教育教学实践,本文就如何加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了一些探讨和分析。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在不同阶段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怎样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怎样利用集体讲座、心理训练、心理咨询、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把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是本文分析的重点。本文所提到的一些方法具体,可操作性强,实效性强。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 自我调适 心理咨询 集体训练

一、加强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健康观念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可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取得进步。他可以用坚强的意志战胜困难,用坚定而乐观的心态面对挫折与失败;他会在任何顺境中一路领先,也会在任何逆境中奋勇崛起,取得事业的成功。

当代高中生将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发展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良好的能力结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生理上的显著变化和心理上的急剧发展给他们带来许多新的问题。随着高考体制的改革,高考考生资格的放宽,竞争日趋激烈。高中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沉重的课业负担;加之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挫折意识不强。如果这一阶段缺乏引导,很容易导致心理疾病,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那么,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两组数据:

在一次对全国近3000名大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42.73%的学生“做事容易紧张”,55.92%的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67.26%的学生“在心情不舒畅时找不到朋友倾诉”,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两万多名学生的测试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枯燥的数字说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欠佳。

因此,非常有必要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开,如学科渗透、心理咨询、团队工作等。本文主要结合班级管理工作实践,就班主任如何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探讨和尝试。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始终注意把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放在重要日程上,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磨炼顽强的意志,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发育特点和成长规律以及认知规律,在不同阶段确定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采取讲座、心理训练、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以个案辅导和集体辅导相结合的办法,不断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素质,取得了显著效果。在2002年我所带的班高考成绩名列前茅。全班总平均分485.7,超出高考文科本科录取线61.7分,超出高考文科重点录取线23.7分。其中重点率70%,上线率100%(全校唯一一个全部上线的班),本科录取率87.5%,专科录取率97.5%均居第一。本科上线率和重点录取率居第二。其中,有2名学生上北大,2名学生上人大(全校有5名同学上北大,3名上人大)。吕尤同学以642的高分被北大人力资源管理系录取,与北京市文科状元仅差4分。我所教的政治属于文综的一部分,我班高考文综平均分190.4,居全区第一,高于区平均分23.5分,高于市平均分34.22分。现在所带的班在几次考试中均居前列,在各项活动中均表现突出,被评为优秀班集体。

所有这些成绩与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分不开的。

二、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自我调控,提高适应能力

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标准之一。一个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周围环境和事物有清醒、客观的认识,能较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人际环境和心理环境,乐于接受新事物,能承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不幸。

为提高学生的自我调适和社会适应能力,我主要引导学生接受环境、顺应环境,针对环境的变化对自身做出相应的调整,以积极的心态适应环境。同时学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自己,认识自己,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以更好地适应社会。

与初中相比,高中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在学习方面,知识密度大、知识难度加深,课程进度快。要想尽快适应高中生活,就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适应能力。在生活和交往方面,有一部分同学由于住宿要开始新的集体生活,和同学之间的接触和交流更密切。第一次远离父母,还要学会独立处理很多事情。另外,考入九中的学生在初中大多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在工作上都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现在大家都集中到一起,可谓人才济济。所有这些都要求学生重新认识自己,调适自我,给自己定位。

基于此,我从高一新生入学开始,就有意识地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心理保健的重点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他们掌握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加强对学习心理和学习规律的科学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会学生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同时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考试分数和名次的变化,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生活,指导学生摆脱由于不适应而造成的学习上的困境,顺利完成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

随着高中生心理生理的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独立性、自主性逐渐提高,心理闭锁性特征更明显,这就需要家长、老师给予及时正确地引导。所以在高一第二学期我重点针对这一阶段学生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教育。在继续加强学习心理调节指导的同时,侧重良好人际关系的引导,加强心理训练,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学会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往中的遇到的问题,克服自卑心理,克服各种困难与挫折。我还利用录音机、VCD、电视机、投影仪等多媒体电教手段组织了“学会生活、挑战明天”“意志品质助我成长”“我们在爱中成长”“ 我与责任”等大型主题班会,使学生深受教育,收到非常好的效果。这样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渐渐地被调动起来,学习主动性明显提高,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融洽,我班不但在各种考试中始终名列前茅,同学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大大增强,踊跃参加各项活动,表现突出。

2、开展心理咨询,注重个别辅导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不再是单纯的"传道,授业,解惑"。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说:“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学生需要的不仅是知识,更需要心理的关爱和情感的交融。

通过探索与实践,使我深深认识到,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和学生接触的最多,时间最长,最有利于做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班主任是学生最好的心理医生。班主任要根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来指导学生科学地学习和调整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乐观稳定的情绪和开朗坚强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学习兴趣,探究和创新精神,不怕挫折敢于竞争的优良品质,为他们将来的成才与成功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班主任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理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双方达到情感和心理的交流,消除学生的精神压力,达到心理转化的效果。高二上学期时,高年级有位学生因父母离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休学。后来,为了让她尽快从心理阴影中解脱,回到学校照常学习,校领导把她特意安排到我班,希望我能从心理的角度帮助她。最初她对学习和学校都充满了恐惧,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十分不愿回到学校,不愿面对那么多人,不愿与同学交流。她从不主动说话,说话声音也很低,而且一直不敢抬头,显得十分羞涩。课间也不离开座位,看起来非常胆怯,眼神里夹杂着一些不安。几天后,她就请病假回家了,连续三天没有到校。在我和家长的交流中,我发现她除了有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外,更多的是心理不适。确切地讲是逃避现实,逃避生活,惧怕交往。当我了解到这些时,我果断地要求家长立即让她返校,并要求家长配合,坚持每天送她到校。同时我安排了班干部和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她的学习。我还经常与她谈心,在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循序渐进地开导她,使其逐渐摆脱过去那段生活所造成的心理的抑郁和自卑。当我了解到她曾学过长笛时,在班会上,特意把她的家长请来,专门为她安排了一个长笛独奏节目。事后,她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在这么多同学面前吹笛子了!站在那里,我觉得找到了许久以前的那种自信的感觉”。其实,她没有注意到当时自己特别不好意思,吹笛子时脚后跟还不停地一掂一掂地。渐渐地,她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话也多了起来,性格也活泼了许多,经过半年的训练她已基本恢复正常,找回了失去的自信,最后考上了大学。

由于难以承受高二多门会考的压力,张xx同学“不想活了”,我不但和她进行了深入长久的交谈,而且把自己当时正在写的一本书的部分草稿拿给她看,那一段内容主要是告诉人们生命的珍贵和伟大。第二天,她把文章还给我,对我说:“唐老师,您放心,我以后永远不会自杀了!我现在才明白,那是多么愚蠢的事!” 在高考前夕,邢帆同学在交友问题上出现了困惑,怕家长担心,不敢告诉家长,就来找我谈心。黄梦同学在高考第一天数学考试感觉不好,当晚马上找我,在我的鼓励下,她如愿以偿被西南财经大学录取。王欣同学在一摸考试中由于过度重视这次考试,在第一门考试刚开始两分钟就“写不下去了”,在我的不断激励和开导下,考出了年级第四的好成绩。她对远在农村的家长说:“我的事你们就别操心啦。有唐老师在我身边,你们就放心吧!”在考上大学后,她还打电话给我,与我谈她上大学后的打算和计划,并征求我的意见。……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学生们早已把我当作他们的知心朋友和心理医生了。他们都愿意把心理话向我倾诉,有难过的事希望我与他们一起承担,有高兴的事愿与我一起分享。2001年7月13日,是全国人民难忘的日子!当中国人的奥运之梦终于成为现实时,我家的电话铃声响起。——是张倩同学打来的!我以为她有什么事,可只听她说:“申奥成功了!咱们同庆啊!!!”那时的我,已经成了她们的众多好朋友中的一个!

2003年春节我收到这样一个手机短信:“您觉得想改变自己的性格容易吗?您的学生的苦忠(衷)。”工作数十年,我常常碰到类似的求助,这回不知道又是谁遇到了难题?!是已经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还是刚刚新接的高一新生?于是马上我回答她:“想完全改变自己的性格不太容易,但你能根据需要做相应的调整。此外,要看你这样做有多大价值?若意义重大,则需要坚韧的毅力方可成功!” 同时带着探询的口吻问:“你是谁?再聊,祝愉快!”对方很快就回应:“我很倔强,上课不爱和老师呼应,不爱回答问题,不爱和同学沟通,所以什么也选不上,也不爱拉票,同学不了解我,其实我不错,想让别人了解我,怎么做?”最后是她的署名。原来是刚入高中半年的一位新生!她是一个学习很努力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期末,选“三好” 因为选票少而落选。也许还在为此事苦恼。因此,我告诉她,“倔强说明你有毅力,但那么多‘不爱’对你的发展不利,想让别人了解你就必须改变那些“不爱”,告诉别人你的想法,把自己的优点展示出来!我相信你能做到!”

开学后,她变了很多,比以前爱说话了,有时也能听到她的笑声,渐渐变得开朗、活泼起来。在一次活动中,我让每位学生至少写出一个你最感激的同班同学,并说出理由。我发现,许多同学都选择了她。于是我抓住这个机会与她聊天。谈话中,她告诉我, “其实有许多事是自己刻意去做的。这是自己努力调整自我、适应环境的结果。”

我就是这样帮助一个个孩子克服在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使他们能适应社会生活,处理好人际关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张维洁说,“我觉得您是天下最好的人,有什么事找您谈最合适。找心理医生,他不了解我;找我爸说,他会骂我。您不但耐心而且细致。有什么事跟您一说我就心里踏实了。” 现在学生们都上大学了,可是在教师节、中秋节、国庆节,或平时,经常会接到学生的短信和电话,或祝福,或谈心,我们无话不谈,无事不说。

3、加强集体训练和集体心理辅导

素质教育要求促使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护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集体心理辅导和班级讲座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措施。

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能力的增长,都会受到积极、健康环境的熏陶和影响。因此精心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班级文化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使优美的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结合班主任工作,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训练,包括学习能力,生活自理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教育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应试能力、理想教育等。这种以班级为单位的心理训练活动,很好地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把教育工作心理化,使每个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都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树立自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动机的“内驱力”,提高了心理素质。经过一年多的训练,在高二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意识到良好心态对学习的重要性。他们在总结中把心态列为学习、考试成功或失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5篇

现如今的高中生具有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的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等。究其原因,与教育不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塑造有关。因而加强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学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对当代高中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中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高中阶段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较激烈的阶段, 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在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竞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高中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生活经历的缺乏等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从环境因素看,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高中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二、心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良好行为培养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形成高中生良好的个性

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在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方面是功不可没的,特别是对当前高中生中在学习中普通存在的怕苦、怕累、经不起挫折这些性格缺陷而言更具有针对性。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抗自卑心理,提高高中生的认识能力,可以教会学生学会自我心理疏导。这样学生形成了良好的个性,便具备了发展正常行为和预防问题行为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

2.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调动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性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问题行为发生的原因有高中生内在的不良因素在起作用。因此,问题行为的矫正亦要借助于高中生内在的积极因素。这就是高中生自我矫正的积极主动精神。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透过高中生暂时的、表面的行为现象去搜索本质,从发展的角度去看高中生的行为,深入到行为的深处去全面了解高中生的行为动机。心理健康帮助高中生重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积极的、发展的、闪光的、可爱的那一面,从而学会与自己的不良动机作斗争,主动改变自己不良的个性和品德,主动和不良外界诱惑进行斗争。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完善学生的人格,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问题行为对高中生成长的最大危害是导致人格不良和道德的缺失,而问题行为的发生也在于一些学生人格发展中的某些缺陷以及道德观念的缺乏。因此,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应重视高中生人格与品德的发展。在人格完善中,良好性格与气质的塑造、自我意识健全、价值观念的发展应是培养教育工作的重点。在品德教育中道德信念的建立最为重要.,应力争做到使他们不仅知道自己应当遵循的道德行为规则是什么,而且要坚信这些规则是正确的,并决心以这些作为自己言行的准则。

三、高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

1.加强高中生心理教育的整体氛围建设

在全体教师当中形成重视心理教育、进而积极参与心理教育的氛围十分重要, 心理教育的氛围建设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推动更多的教师乃至全体教师参与心理辅导活动,以利于在学校营造起关心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心理困扰,调节和优化心理状态,塑造正确良好的行为习惯。

2.心理教育与德育结合

有效的德育与心理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教育对德育来说,是教育手段和谐;德育对心理教育来说,是人格发展升华。德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而心理教育则是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及个性特征。良好的品德的基础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应注重将学生的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有机结合,品德教育是具体指导学生的正确行为标准,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应该培养学生内心对正确行为规范的认同,并内化为自己的心理规范。只有将品德教育与心理教育二者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的形成。

3.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课就是要与学生一起分担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他们学会如何去正确处理生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与疑问。通过心理教育课的开设,学生形成了关注与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意识,掌握了一些基本的心理卫生知识,自身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其正确的行为规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寓疏导于活动之中

第6篇

教育,一直都是时代的焦点,同时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教育的科学性也在不断提升,同时对于一些学科教育来说,除了不断提升知识技能教育以外“,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转化也让一些特殊的辅助教育体现出重要的价值。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特殊的辅助教育方式,而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改变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即强化学生的心理正确引导,以达到感染教育的效果,因而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高中生物;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分析探索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目教育,即如生物教育,教育的难度和知识的深度往往会让学生受到更多挫折和影响,进而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一些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正确心理的引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要加入心理健康辅助教育,还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为就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即如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1.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流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辅助效果的活动,而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及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添加更多的趣味项目在其中[1]。

1.3针对性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还需要保证教育具有针对性,即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学生两个极端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前者产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或者历经多次失败产生了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自负心理形成则是由于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强化交互特征,添加对话交流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特征,也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交互则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开展教学,即如在“关注合理营养”的课程教学初,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符合科学性且营养均衡的中餐食谱,然后可以拓展相应的对话教学,即如教师:D同学,你的中餐食谱食物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有胡萝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是为什么都是蔬菜,却没有加入肉类?学生A:我太胖,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不加入肉类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教师:不摄取肉类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中并不包含肉类的蛋白质,所以你的食谱应该要适当加入少量的肉类;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肉类,可以加入一些鱼类以及蛋类的食物作为替换。通过以上对话交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食谱中的生物知识提取科学的营养摄入方案,同时还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抵触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舒缓的效用。

2.2有效课程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缺乏叶酸目前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课程学习,往往会因为实验的失败或者长时间未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挫败心理。所以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引导,即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实验失败的症结,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磨花费太多时间,绿叶中的主要物质出现流失;再者就是叶绿素通过研磨后暴露在空气环境中,从而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案,即“假设我们以上的推断都是真的,我们应该分别运用怎么样的策略来避免上面的问题产生?”学生们通过反复探讨和实验研究,最终也得出了改进策略,即在原本实验组在加入一个步骤,即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石英砂;而针对解决策略的不足,教师不需要进行立刻否定,而是应该通过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即提出问题:这样只能解决研磨过程的物质流失,并不能避免研磨后的绿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学生通过一些翻阅资料则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即在研磨后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进而阻止叶绿素与空气发生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效果。而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产生[2]。

2.3引入趣味活动,促进健康心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即如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细胞概念以及构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细胞。即如户外活动配合实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去户外,然后进入大自然收集不同的植物、动物细胞;然后教师则通过实验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细胞制成观察标本,最后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细胞特征,最后写出观察的新的。例如一些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得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3]。

3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由于其深度性和难度性,也让教学工作陷入到瓶颈阶段。而要突破这一阶段,仅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远远不行的。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作者:曹锋 单位:湖北枝江一中生物组

参考文献

[1]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中旬刊),201511(11):62.

第7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强化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求心理健康。高中生处在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学习和生活的各种问题随时都会给高中生带来困扰,高中生面临着升学问题,能否顺利进入大学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社会、学校和家长纷纷施压,给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影响。作为教师,如何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心理咨询

高屋建瓴的开阔视野、广博深厚的学识底蕴是作为一名优秀教师难得的优点,但是更为可贵的是教师拥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精神以及深切关怀学生内心的品质。对于教师而言,不仅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情况,还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变化,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进行心理咨询。

一方面,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来传授课业知识,应该拥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学生的尊敬;另一方面,教师应该俯下身来把学生当作朋友,及时了解他们心理的变化。很多时候学生内心被得到关注的渴望并不亚于对知识的追求,因此,教师有必要也有责任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当然这需要教师做好相关功课,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高中教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咨询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即课业压力对学生造成的心理负担以及生活问题给学生带来的困扰。

二、及时辅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而言应当具备相应的业务素养,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应该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和其他相关的学问及技能,以便在学生面临问题的时候及时进行辅导。

“打铁需趁热”,当学生面临心理问题的时候教师应该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解决。众所周知,很多严重的心理疾病都是长时间累积而得不到及时解决的结果。要提高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把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控制在最低限度,尽量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学生进行及时辅导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定期开展主题班会、多与学生相互沟通和交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等,这些方式都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除此以外,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信息交流、电话通讯等方式关注学生。

三、自我调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很多时候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时候就需要学生自己调节心理和控制情绪。作为教师,最为直接也最为彻底的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方法就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

高中学生在生活上都处于半独立的状态,很多高中生寄住在学校,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上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生活不适应、与同学产生矛盾、学习压力大等现象都很常见,很多学生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下降,对于教师而言,既要解决好学生出现的问题,还应该教会学生自我调节的方法。例如,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学生来说,心理都有一定的压力,教师可以教会学生通过运动或是进行短暂的娱乐等方式来调节紧张的情绪。当学生为生活问题而感到烦恼时教学生学会释放等。总之,教师的参与以及学生自觉的调节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田自然.如何强化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玉屏民族中学,2011(14).

[2]马廷湖.如何强化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甘肃教育,2009(01).

第8篇

关键词: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80-03

收稿日期:[HTSS]2006-03-08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科联2005年度调研课题(SKL-2005-965)

作者简介:褚卫东(1971-),男,河南洛阳人,讲师,从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在要求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到底做到了哪一步,其实施的过程如何,又有何成效和收益,还存在哪些问题呢?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又有何评价、建议与意见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展开了此项调查。

一、调查过程

1.被试选择

本次调查在河南省各地市部分高中展开。本课题组在全省随机选择了16所高中,分别对这些学校高一和高二年级的一个班进行调研。所选的学校当中有重点高中6所,普通高中8所(城区及县城高中5所,乡级高中3所),职业高中2所。被试的人数分布如表1所示。

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的《高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问卷》对被试进行调查。问卷题目体系中既有封闭式的选择题目,也有开放式的问答题目,既有利于准确揭示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又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展示内心的矛盾冲突。同时,对学生和部分高中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谈话交流。发放的问卷题目清晰,表述准确,整体效果较好,除个别问卷中的个别题目有部分学生由于答题方式的原因造成答案无效外,其余的题目均起到了调查应有的作用。

3.统计方法

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一题“您认为本校学生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回答“比较好”的有227人,占答题人数的27.8%;回答“一般”的有529人,占64.8%;回答“较差”的有60人,占7.4%。第二题“您认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回答“亟待开展”的有514人,占63.0%;认为“可有可无”的有227人,占27.8%;认为“没有必要”的有75人,占9.2%。第三题要求学生把几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按照出现频率排序,有15份试卷本题无效。通过对801份有效试卷的分析,发现学生把“学习压力过大”、“缺乏学习兴趣”、“情绪不稳定”列为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比例分别为52.9%、43.1%、41.2%。第四题“上网对高中学生有影响吗”,回答严重影响学习的有20人;回答只要把握好度,不会影响学习的有709人,占87.0%。与此相关的第五题,对学生上网持肯定态度的(“可以”或“支持”)的有665人,占81.5%;认为“无所谓”的占18.5%。第六题“关于青春期性知识的获得途径”,回答“学校开设课程”的有91人,占11.1%;回答“父母的教育”的有75人,占9.2%;回答“朋友、同学”的有257人,占31.5%;回答“电影、电视、书报等媒体”的有393人,占48.2%。第七题“对高中存在的考试压力的看法”,认为“考试压力太大,影响学生生活学习”的有197人,占24.1%;认为“有考试压力但学生能接受”的有392人,占48.1%;认为“考试压力虽大,但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的有227人,占27.8%。

从调查中笔者发现,从完整的意义上来说,仅有一所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学教师;而其他的学校仅仅是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这些努力与学生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因此,86.27%的学生认为,学校应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从总体上来说,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花瓶式”心理教育课

不少学校在上级要求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前提下,都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很多学校仅仅是在刚开始的时候上一段时间,不久就将心理课的时间让给数理化等科目。对于这种情况,部分高中管理人员解释说,这是因为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开设心理课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进而影响升学率,影响学校的声誉。一些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摆设列在课表之上,却并没有真正开展和实施,结果使心理健康教育变成了高中课程中的“花瓶”。

2.“短期培训式”的教学

有部分高中也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更看重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性。比如在考试前开设心理讲座,“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的学校在学生刚开学的时候开课,给学生讲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但仅仅开了一段时间,就被取消了。

3.“思想政治教育式”心理课

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都不清楚“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有6961%的学生认为,教师在班会上讲的一些有关心理方面的东西或者进行一些心理谈话活动就是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原因是现在学校做心理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来自学校德育工作者或者班主任。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很希望能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专业的心理座谈会。”说明心理健康教育课在执行的过程中给学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心理影响。

4.“医、心”不分的心理咨询

一些高中虽然名义上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咨询室和医务室放在一个房间,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不少教师和学生甚至形成了这种认识,即认为“走进咨询室的人和走进医务室的人一样都是‘有病’之人”。这就导致学生对心理咨询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必然影响到他们遇到心理问题时应对策略和应对方式的合理产生。

三、讨论与建议

1.心理健康教育出现偏差的原因

(1)缺乏专业牲。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式的心理学和“医、心”不分的心理学,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缺乏专业性。由于心理学教师相对较少,再加上人们的认识偏差,许多人都认为谁都能做心理教育工作。因此,学校在配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时,并不注重教师的专业性,而是利用本校的空闲人力资源,将其他部门的闲置人员或者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转而聘为心理学教师。因此,心理课在学生的眼中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没有什么两样。

(2)缺乏长期性。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片面教育。同时,学校受社会和家长“看重学校升学率”的观念的影响,“想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3)缺乏针对性。调查发现,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候,缺乏对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和心理需要的了解,因此在学生看来总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比如,有的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情绪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考试结束后情绪波动比较厉害,“但学校和老师总是谈学习,谈考试,没有人谈到如何调节情绪,觉得很郁闷”。还有的学生在遇到恋爱问题的时候,面对学校、教师和家长“谈此色变”的态度和“一棒子打死”的策略,深感苦闷,却找不到可以倾诉和请教的人。

另外,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就高中生而言,高中三年每个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作专门的辅导和咨询。

(4)缺乏全面性。目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其主要落脚点建立在为智育成绩提高服务的基础之上。对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考试焦虑、调整学生的学习心态、提高自信心等方面探讨较多,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方面则时有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气质、性格等问题考虑较少。对于学生的虚荣、嫉妒、自私、卖弄、顺从、专横等心理隐患缺少关注。究其原因,与长期以来存在于人们心目中的“教学质量=学业成绩=考试分数”的观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由此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其最终的体现不是人的全面主动发展,而是应试的结果,这无疑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功利性的曲解。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方法、调节情绪的方法、应对考试的策略,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适应社会的人。学生只有心理素质好,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作为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应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立实体地位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专业性,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其他课程的附庸。因此应聘用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才担任心理课教师,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聘请心理学教师开展讲座;作为班主任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在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时候,不要打着“心理学”的旗号进行说服教育,以免混淆学生的认识。

(2)相关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要想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相应的教育部门在转变思想观念的同时,更应该立足于现实,制定相应的政策;同时还应成立相应的督察小组,随时检查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情况,让学校在执行政策的时候无空隙可钻。更重要的是,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要收到成效,让学生、家长、教师都能看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益处,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能顺利地进行。

(3)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系统理论课的讲述。在调查中,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课应该坚持连续讲授,因为只有经过理论的学习,学生才可能从思想上形成一套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或许这些理论当时并不能完全理解,但从长远的目标来看,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有利于学生知识面的扩展,也有利于学生自身心理素质的发展。第二,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问题开展心理讲座。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力求依据高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关注的心理问题,利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学生,避免仅从某些方面(如学习、考试等问题)开展工作。如学生在刚踏进高中大门的时候,需要了解如何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文理科分班之后,面对陌生的同学和老师,他们希望知道该如何和同学交往,和教师交往;考试前,如何应对考试,缓解考试压力;遇到挫折时,应该如何应对才能让自己重新站起来等等。第三,采用不同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样的。如开设书信来往的专栏、心理咨询专线等,让学生在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采取个人隐私得到保密的形式得以倾诉、得到解答等。还可以给学生发放相关的书籍,让学生能通过阅读书籍,开阔心理空间,主动调节自身问题。开设心理课堂,经过对某些问题的模拟演练,让学生在实践当中得到心灵的启发,获得一些相应的技能。

总之,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和谐发展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发展的需要。这既是高中生现实学习、工作之必需,也是社会对未来建设者、参与者素质的要求。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是要使他们学会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最终成为国家、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百珍.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余慧娟.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两大支点[J].人民教育,1999(3).

[3]袁东.浅析影响学校心理咨询实效性的原因[J].人民教育,1999(11).

[4]吴昌顺.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其对策[J].人民教育,1999(10).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生物心理教育健康教育分析探索

高中时期,是学生人格形成的重要过渡期,也是学生极其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特别是对于一些专业的科目教育,即如生物教育,教育的难度和知识的深度往往会让学生受到更多挫折和影响,进而也容易产生一些负面的心理问题,所以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也是不可忽视,特别是对于一些负面情绪的疏导以及正确心理的引导。而笔者将通过本文,就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展开详细的分析与研究。

1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1引导性原则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要加入心理健康辅助教育,还需要遵循引导性原则。即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引导。因为就目前大部分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对于学生往往存在较多的盲目教学内容,特别是在教育的评估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以成绩去衡量学生的能力,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的心理。即如抵触心理、厌学心理等等,这也导致学生的兴趣丧失。

1.2趣味性原则

趣味性的原则主要是指在传统的教育流程中添加一些能够对学生健康心理和学习态度产生辅助效果的活动,而为了保证活动的效果,特别是聚集学生的注意力及强化他们的学习热情,则需要添加更多的趣味项目在其中[1]。

1.3针对性原则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教师还需要保证教育具有针对性,即对学生不同的心理,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情况,提出针对性的策略。例如学生两个极端心理,自卑心理以及自负心理,前者产生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较大的困难或者历经多次失败产生了挫败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卑心理;而自负心理形成则是由于学生过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针对性的教育策略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2高中生物教学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2.1强化交互特征,添加对话交流

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配合心理健康教育,首先需要强化教学过程中交互特征,也需要强化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交互则可以通过师生对话进行开展教学,即如在“关注合理营养”的课程教学初,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预习的作业,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符合科学性且营养均衡的中餐食谱,然后可以拓展相应的对话教学,即如教师:D同学,你的中餐食谱食物都具有丰富的色彩,有胡萝卜、青椒、青菜以及玉米,但是为什么都是蔬菜,却没有加入肉类?学生A:我太胖,所以需要摄入更多的蔬菜保持营养均衡,不加入肉类是为了控制脂肪的摄入。教师:不摄取肉类是不科学的,因为蔬菜中并不包含肉类的蛋白质,所以你的食谱应该要适当加入少量的肉类;如果你真的不喜欢肉类,可以加入一些鱼类以及蛋类的食物作为替换。通过以上对话交互,学生不仅能够通过食谱中的生物知识提取科学的营养摄入方案,同时还能够在充分的交流互动中产生生物学习的热情,对于一些抵触的情绪也具有一定的引导和舒缓的效用。

2.2有效课程引导,强化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缺乏叶酸目前很多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实验课程学习,往往会因为实验的失败或者长时间未能观察到实验结果,进而产生自暴自弃或者挫败心理。所以针对这些心理问题,教师则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课程引导,即如“叶绿素的提取与分离”的实验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找出实验失败的症结,一般来说可以划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是研磨花费太多时间,绿叶中的主要物质出现流失;再者就是叶绿素通过研磨后暴露在空气环境中,从而发生了一些特殊的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实验结果不明显;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改进方案,即“假设我们以上的推断都是真的,我们应该分别运用怎么样的策略来避免上面的问题产生?”学生们通过反复探讨和实验研究,最终也得出了改进策略,即在原本实验组在加入一个步骤,即在研磨过程中加入石英砂;而针对解决策略的不足,教师不需要进行立刻否定,而是应该通过问题再次引导学生思考,即提出问题:这样只能解决研磨过程的物质流失,并不能避免研磨后的绿叶与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反应。而学生通过一些翻阅资料则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案,即在研磨后还可以加入适量的碳酸钙粉末,进而阻止叶绿素与空气发生反应,进而达到保护效果。而层层递进的引导教学,可以保证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从而也能够让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有效减少负面情绪和心理的产生[2]。

2.3引入趣味活动,促进健康心理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过程中融入一些趣味性的活动,以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健康心理。即如在“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课程教学中,教师除了需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细胞概念以及构成,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了解细胞。即如户外活动配合实验活动,首先组织学生去户外,然后进入大自然收集不同的植物、动物细胞;然后教师则通过实验课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细胞制成观察标本,最后让学生观察不同的细胞特征,最后写出观察的新的。例如一些学生观察植物的细胞和动物的细胞,通过对比很快就能得出两者的差异在于,前者有细胞壁而后者没有[3]。

3结语

对于高中生物教学来说,由于其深度性和难度性,也让教学工作陷入到瓶颈阶段。而要突破这一阶段,仅仅在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远远不行的。教师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这样才是真正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赟珺.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导学(中旬刊),201511(11):62.

[2]吴爱英.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的渗透分析[J].赤子(上旬刊),2015(07):153.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