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生职业技能培训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49: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生职业技能培训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生职业技能培训

第1篇

(一)领导思想上不够重视。当前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已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工人和农民,为促进我国产业大军整体素质的提升,需要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地区的相关领导思想上并不重视,没有将国家制定的政策规定落到实处,不利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二)组织领导不完善。因为农民技能培训工作比较复杂,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参与进来,极易导致出现各部门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管理上没有做到位。一般来说,农业、教育和劳动等部门都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1]。因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有着长期性特点,各地要成立专门的领导与办事机构,建设相应的培训学校,并打造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证有供农民实习的场所。(三)办学机制不灵活。从有关部门意见可知,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包括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农村职业教育、社会中介培训机构以及各类职业学校等。不过从很多地方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农村成人教育和农广校基本上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高校据扩招和地方整合教育资源的影响下,很多农业职业中专已经与高校合并,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变得人去楼空。而对各类职业学校而言,基本上只重视培养学历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因此,需要尽快对已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实行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上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并引入大量的民间资本。(四)缺乏足够资金投入。当前国家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非常重视,也逐步加大了扶持力度,不仅用人单位进行了出资,培训机构也根据农民实际情况,适当减免了经费。不过从现阶段情况来看,地方政府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扶持还不够,而用人单位甚至还拖欠农民工资,更不谈出资为农民提供培训机会。而培训机构经费有限,不愿意进行减免,农民自身经济能力有限,也很少参与到职业技能培训中,积极性不高,这些因素的存在,严重降低了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效果。

二、新农村建设下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策略

(一)提高重视程度,完善组织机构。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国家制定的各项惠农错施逐步得到了落实,极大缩小了城乡差距,城市和农村的人员流动、换岗变得更加顺畅,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力度,从整体上提升农民的素质与能力,已经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各地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要提起足够重视,尽快设置专门的组织协调机构,在经费上提供大力支持,安排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同时还要严格执行监督机制,确保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正常进行。(二)加强农村教育,提升农民素质。因为我国城乡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在师资、设备和环境上存在巨大的差异,且农民生活负荷比较重,很多农村地区初中生辍学率甚至超过了40%,这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无论是速度还是效率,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做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2]。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主要取决于农村与农民的属性,在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为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长,要对大那一种植结构进行调整,对林果业、花卉业、园林园艺业、畜牧兽医、良种改良与推广等来说,都离不开具备一定职业技能的农民。农村职业学校与农村比较贴近,收费也不高,实验实习非常便利,这需要做好相应的宣传,不断增加招生的数量,为更多农民传授必须的职业技能,带动他们增收致富,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三)丰富培训内容,做好分类指导。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而言,以农村富余劳动力、失地农民等为主要对象,开展岗位与岗前培训工作。要将侧重点放在专业培训上,重点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加强职业技能培训。要将各行业、工种及岗位区分开来,对农民开展技术操作规程培训,让他们掌握更多基本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要加强对技术能手与业务骨干的培训工作。要根据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等情况,有针对性开展培训工作。第二,加强政策法规知识培训。通过培训,让广大农民了解《劳动法》、《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他们遵纪守法的意识,能够维护好自身的合法权益。第三,加强安全常识与道德规范培训。重点是让农民掌握安全生产、公共交通规则等常识,提升他们处理突然事件的能力。(四)完善体制机制,落实基础设施。为提升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成效,需要将已有办学力量充分利用起来,农村成人教育、农广校和各类职业学校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地方领导协调机构应合理制定培训指标,设置专门机构负责管理。要将课程、师资、设备、实习场所及培训计划等落到实处,严格审核培训内容,跟踪并服务培训对象,确保农民顺利就业。要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将社会资金吸引进来,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此外,还需要将资格准入制度落到实处,只有获得相关学历与职业资格证书以后,用人单位才能录用,让进城务工农民的门坎得到提升。通过在外部上增加压力,让更多农民主动接受培训,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这样才能从整体上保证农民素质与能力得到提升。(五)多方筹措资金,增加办学经费。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导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很难实现预期目标。对此要多方筹措资金,不仅要依靠政府财政出资,办学单位也要保本经营,并通过慈善事业、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等方式,让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有足够的经费,确保其顺利开展下去。政府要对培训人员提供一定的补助,而农民自己也要出一部分的培训费用[3]。政府要鼓励经营效益好的单位开展对员工的就业培训工作,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获得提升。而对办学单位保本经营而言,即在开展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的过程中,要采取微利与保本运作的方式,帮助农民减轻经济压力,顺利完善职业技能培训目标,今后更好的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中。

三、结语

总之,为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快速推进,需要重视从整体上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而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各地政府部门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国家出台实施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供更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同时政府部门还要逐步扩大宣传的范围,吸引更多的农民主动参与到培训工作中,这样才能促进他们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不仅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还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蔡增军 单位:江西瑞昌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苏志宏.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08):27.

第2篇

为此,对镇赉县职业教育基地的具体做法、功能、作用等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调查并提出今后的个人发展建议:

一、以职教中心为依托认真抓好职业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条件

学校共开设机械加工、电子技术应用、汽车维修、学前教育、护理、餐饮服务、焊接工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10多个专业。其中汽车维修、学前教育、机械加工一直以来都是学校的主打专业,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专业对口就业率达85%,岗位巩固率达92%,近几年内学校又经过不懈的努力,改变校容校貌,使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要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管理科学、结构合理、灵活开放、特色鲜明、知名度较高的教育、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培训基地。同时也成为镇赉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当地企业开展短期培训的主阵地,开展“订单式”培训,使学员都学到一技之长。就业率达到90%以上,有一部分没有就业的自己办起了实体。学生在校能够自觉的学习,经过考试合格学校发给毕业证或结业证,县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便可就业上岗。使全县初中考不上高中的学生、高中考不上大学的学生及大学生毕业不能就业的学生,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掌握一技之长,最后走向了就业岗位.

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并将构建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战略性任务提到了全党全社会面前,这是庞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全党、全社会为之共同努力,不懈奋斗,职业学校作为统领先进的职业技能,培育合格人才的重要阵地,应当而且必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在抓好职业教育问题上,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务院总理同志曾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切实把加强职业教育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改变职业教育薄弱状况,要解决体制问题,投入问题,社会环境问题,但首先解决对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和领导重视问题”同时确定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展职业教育其中包括“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对职业教育投入100亿元。实施国家技能型人才培训工程,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工程等“四大工程”实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计划,县级职教中心专项建设计划、职业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育素质提高计划等“四大计划”,抓好“四项改革”即:推进职业教育办学思想转变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办学;强化职业学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切实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充分利用城市和东部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就业市场,进一步推进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职业学校的联合招生合作办学。

镇赉县职业学校发展经验和模式化型式已经逐渐形成:2+1办学模式,也就是校校联合最后到企业,招收应往届初中生在校学习一年半,然后送到有实力的名校进行技能培训,之后到企业综合实践并有一定补助费,最后就业到企业的办学模式形成链式结构模块系列化。2 是订单式办学模式,也就是校企联合“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能使学校、企业、学生实现“三羸”这种合作和共建对企业和职业教育是互补的。也是职业学校紧密依托企业,共同建立产学紧密合作的远行机制,已经成为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当务之急。3 是职校与中介合作,也就是由学校培养出合格成品,最后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到企业的联合办学模式。通过这些办学形式模式化,为社会培养大批优秀技能人才,使这些人才逐步的走向镇赉县的各个企业的主要岗位,发挥着自身的能量和作用,同时为镇赉的经济发展做贡献,也为社会和谐镇赉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三、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几点建议

1、是思想认识要到位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想办好学,首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要转变办学思想应积极探求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新格局,必须打破单一的只能培养中级技工的认识,树立以培养中级技工为主,高、初技工为辅、各种培训形式相结合的观念,从而,形成多元化放开办学的共识。因此,职校的培训应当尽快实现,由面向第二产业培养技术工人,应向一、二、三产业培养技工转轨,由无偿培训向有偿培训转轨,形成一种岗前培训与职后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中、短期培训相结合,中级工培训与高、初工培训相结合的全方位培训新格局。把二、三年的学制改变成长、中、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学制。这样不仅可以满足人才市场之急需,还可以缩短人才培训周期,提高人才培训效益。

第3篇

贵州成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农村课改试验区

贵州省每年大约有60万初中毕业生,其中能够升入普通高中和各类中职校的学生不到一半,大部分初中毕业生走入社会后学无所长。2004年7月,贵州省教育厅、省农业办公室联合下发文件,决定从当年秋季起,在全省农村普通初中开设“农村初中实用技术”课程,让农村初中生系统学习农村实用科技知识。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贵州省决定开设的第一门全省性的地方课程。为了保证课程质量,贵州省教育厅联合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研究》课题组,吸收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编写课程教材,多次邀请农业、防疫、劳动、科技等相关部门进行研讨,并与中国教育学会联合举办贵州省农村课改试验区,确定13个农村课改实验县,探索帮助毕业生就业和免费参加专业培训的途径。7年来,全省共有600多万学生接受了实用技能教育,有效提高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也为当地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用科技知识、综合实践能力的实用型人才。贵州的做法,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2007年10月,中国教育学会把贵州列为全国第一个省级农村课改试验区。目前,已有山西、云南、内蒙古等8个省、市、自治区借鉴他们的做法,开设了类似课程。

农村扩大到全省,做到三个“立足于”

今秋开学起,贵州省所有初中学生的课表上都出现了一门新课程――《贵州省初中学生实用技能》,在这门课上,同学们不但能学到电工技术、简易家电维修,还可能学到烹饪技术、工艺品制作、现代农业技术等实用知识。

《贵州省初中学生实用技能》课程,其“前身”就是2004年秋季起在该省农村普通初中开设的“农村初中实用技术”课程。但不同的是,当时这门仅在农村地区初中学校开设的以农业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课程,经过改编和更名后扩大到了全省所有的初中学校。学校教材在以往以农业、副业传统技术与产品加工等基础内容的基础上,对原用教材进行全面的调整和修订,增加了工业技术、高新技术及服务业知识等内容。针对城镇和农村的差异,教材分为城镇版和农村版,以增强课程及教材的地方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并适当增加教材的选择性。课程教材纳入中央免费教科书范围免费提供。该课程每学年35个课时左右,初中3年共105个课时左右。另外,在面向全省开展初中学生实用技能课程的同时,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初中学生实用技能课程改革,贵州省还结合毕节地区的实际,专门为毕节地区编制了初中学生实用技能教材。

8月29日,贵州省调整和修订的《初中学生实用技能》课程全面启动,培养目标锁定为“一能种、二能养、三能务工经商办工厂”的新型人才,提高农村基础教育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为开展好本项课程,该省提出要做到三个“立足于”:立足于基础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服务;立足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使基础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密切结合;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为更好地推进该课程的展开,贵州省教育厅提出特别要做好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求当地政府要划拨一定面积的土地、山坡或水面等,作为学校学生实训基地;要统筹初中学校共享当地职业院校实训场地和设施设备资源;要积极争取当地生产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各类专业协会的支持,利用他们的基地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第4篇

【摘要】文章合在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高技能人才培养要确立新的人才观念,对建设有利于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提出了若干建议。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解决问题

如何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亟待深入研究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

一、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统筹规划人才队伍建设

从高技能人才的构成来看,高技能人才是在生产、运输和服务等领域岗位一线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并在关键环节发挥作用,能够解决操作难题的人员.根据职业规律和技能发展规律主要包括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三类人员,并应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目前主要分布在一、二、三产业中技能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如:高级车工、高级模具钳土、汽车维修技师、火箭装配技师、加工中心操作技师、烹饪高级技师、高级美容师等。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素质与能力的要求与时俱进,传统的人才标准已越来越显露出局限性。一批新兴产业和技术含量高的行业中技能人才紧缺,一些传统技术行业中的技师、高级技师青黄不接,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需要。2007年第四季度河北省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显示,职业资格二级和职业资格一级的人员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求职人数只能满足4.7%的用人单位需求,可见中高层次的技术工人拥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就业压力较小。要保持我国经济快速而持续发展,增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真正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没有一支具有知识创新和技能创新能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任何高新技术的长足发展都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将技术技能劳动者纳入人才总体范畴,确立高技能人才在我国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地位,是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二、创新技能人才院校培养机制,完善职业资格培训体系

近年来,劳动保障部门围绕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探索技能人才的培育机制,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通过终身教育培训铺设一条从初级技工到技师的成才通道,逐步实现了技工教育培训重心的转移。

2005年,我校率先增挂技师学院牌子,实现当年挂牌,当年招生。至此,高级技工学校技工教育实现了从培养中级技术技能人才为主的办学目标逐步向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战略性提升,形成了以技师学院为龙头,对应国家职业资格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培训新体系。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正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凸现独特优势。

技师学院培养技师的关键所在是如何在校内传授企业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生产技术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技师。

瑞士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们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瑞士构建了从初级到高级的相互衔接终身职业教育体制,在培养层次上,提供联邦职业能力证书(CFC,相当于我国初级技工水平)、职业高中文凭(MP,相当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技师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使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之间以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和文凭有机连接。通过培训取得CFC后,方能从事某种职业的资格;从进入CFC证书学习到通过考试鉴定取得技师文凭一般需要六年左右的学习培训。在教学上实行模块教学、学分制教学。

借鉴国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目前,技师班生源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类型是高级技校、具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学制一年半,第二种类型是职业学校、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学制三年,第三种类型是高中毕业生学制为四年,第四种类型是初中生源学制为六年一贯制。技师段的教学模式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大多采用模块式、课题式、项目教学等形式,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实际和技术革新、技术改造相结合,以典型技术技能、综合技能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主,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核心技能。院校培养的另一重要举措是搭建以企业为基地的实践技能强化培训平台,将学校高技能培养的目标、技能训练的标准要与企业岗位用人、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实现零距离的对接,接受企业用人单位的检验。

三、搭建企业培训平台,发挥企业主导作用

按照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充分",一是充分依靠职业院校、技师学院、高级技校的培养作用,即院校培养;二是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在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主导作用,即企业主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7个环节,即:培养、选拔、评价、使用、激励、交流、保障,绝大部分都要依靠企业、来自于企业,实践于企业。许多发达国家把与具体工作相关的技能培训,更多地视为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职责。韩国要求雇员在10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2%的资金用于培训,法国要求雇员在10人以上的企业至少要拿出工资额的1.5%的资金开展培训。因此,应该充分发挥企业在对技能人才的培养上的主导作用。

尽管企业对于技能人才拥有客观实践评价的绝对权威,但是,多数企业对技能人才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对企业人力资源能力建设缺少战略思考和总体规划,尚未形成鼓励生产操作一线技能劳动者钻研技术业务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机制,高技能人才的待遇与保障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和重视。

四、建立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建立与国家中华技能大奖、技术能手表彰制度相衔接的技能人才表彰制度,对确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能人才给予相应奖励,大力宣传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和使用政策,有利于在全社会营造崇尚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引导更多的劳动者走技能成才之路。

五、运用政策引导机制推动,充分发挥技能人才的作用

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需要不断加强和完善政策机制建设,形成"培训、考核与使用相结合,与待遇相联系"的激励机制。因此,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应建立技能人才津贴制度和"首席员工"制度,将技师职业资格与工资、岗位津贴相结合,为高级技能人才明码标价,真正体现"高能高薪"。

六、完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

在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商品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职业培训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的有效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生变量,美国人力资源专家舒尔茨指出,因追加教育培训投资提高劳动力质量,从而对美国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

一是政府根据地方教育费附加,从中安排高技能人才培训经费。二是企业要依法保障资金投入,切实保证企业培训经费的落实。

同时要进一步研究高技能人才培养资金的筹措渠道,努力增加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投入,建议财政开设专项资金,用于本地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培训补贴和劳动力市场紧缺、企业生产急需的职业工种培训的资金支持。

七、推进技师社会化考评,改进技能人才评价方式

技师社会化鉴定按照"统一标准、自主申报、社会考核、企业聘任"的原则,实行鉴定机构考核与专家评审相结合办法进行。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并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技能人才评价新体系。突破比例、年龄、资历和身份界限,促进高技能人才更快更好地成长。

八、建设良好的法制环境,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市场经济是以法制为基础的经济,同样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也需要公平和透明的法制环境。近年来,不少地方和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制定了一系列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相关激励政策,但从实践情况看,落实并不到位,不少企业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对高技能人才重使用,轻培养,政府文件政策只作为指导性意见对企业并不具有约束力和强制力,高技能人才相应的工资待遇难以真正落实。

要把高技能人才培养制度纳入《职业教育法》、《劳动法》等有关法律、法规条文中,同时要大力宣传培养高技能人才做出贡献的企业,并给予相应优惠鼓励政策。

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议制定国务院《劳动就业准入条例》和《职业技能培训考核条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协调机制,明确职业资格证书的法律地位,明确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培养模式 技能实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248-02

1 现状分析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迅猛发展,许多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据专家测算,目前国内的电子商务人才缺口高达65%。未来10年我国电子商务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深思如何把握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才能适应社会发展,满足企业需求。

1.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部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鼓励校企合一、形成产教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的职业教育模式。”

1.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培养模式是根据学校与企业签订的“人才订单”为导向,共同确定培养目标、人才规格、知识技能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评估。

1.3“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总体来说技能型人才培养具有以下特征:

(1)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的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

(2)以社会需求为目标,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教学体系和培养方案。

(3)产学结合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径。①

2 中职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在经历了一段波峰之后陷入了低谷。生源不足、师资力量匮乏、专业结构不合理、校园管理松散等一系列问题致使中等职业学校发展举步维艰。当今社会教育的发展存在“三中三轻”现象: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教育、轻职业技能培训;重普教升学率、轻职教就业率;中职学生缺乏职业所需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企业工作所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具体问题如下:

2.1中职电子商务专业定位不清,培养方向不明确

中等职业学校的电子商务专业开办时间短,加上无法准确把握其在电子商务教育体系中所处地位,而且培养要求经常随着企业和市场需要的变动而变动,造成了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模糊、培养目标过于宽泛、专业特征不明显、课程设置不能相融互动。

2.2中职电子商务专业的师资匮乏,师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师资是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因素。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大多是半路出家。真正具备电子商务专业知识结构的教师严重匮乏,现有教师普遍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窄、专业知识不成熟等问题。

2.3实践环节薄弱,技能不突出

电子商务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实践环节是整个教学进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目前的电子商务专业强于书本而弱于实务,缺乏必要的案例教学和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特别是中职学校培养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用性人才,更应强化实践环节。3 中职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操作

3.1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方向

结合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不同的需求和中等职业学校自身特点,中等职业学校应侧重培养学生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培养出“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的电子商务人才,即精通电子商务技术,掌握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进展,同时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对出现的问题能够以最有效的技术手段予以实施和满足。

3.2加强实训课在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既要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有应用和现场操作的能力。实训课是实现目标的关键环节,实训课应该引进先进的企业电子商务实用软件系统,用计算机网络模拟电子商务的各项业务操作和系统维护,加强对商务管理方面的理解和体验,如利用电子商务实验室软件,可以完整地模拟BTOC、CTOC和BTOB的整个交易过程,学生可以选择消费者、商场经营者、产品供应商、运输配送企业、认证中心或银行等角色进行模拟,效果显著。模拟环境的建立,对于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3.3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结合,注重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

2003年以来,我国出现了空前的就业高峰,这无疑给许多中专生带来了比大专、本科生更大的就业压力和困难。如果能让学生在毕业前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就会给他们赢得更多的机会。

3.4注重技能操作训练,以就业为导向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主要是企业所需要的实际动手操作人才。首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技能,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最终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技能与其所从事的岗位相适应为原则。

(1)了解阶段。首先,精讲相关知识,要求学生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其次,示范操作,学生要知道操作过程,就要看懂老师的示范。再次,同步操作,在实训室老师与同学同时进行操作,老师边做边进行讲解。最后,独立操作,学生独立完成操作,教师进行指导更正和答疑。

(2)掌握阶段。针对电子商务师专业技能考试要求进行反复练习。首先,应严格规范学生的操作要求。其次,合理安排实训时间。再次,注重个别化教学。最后。合理安排模拟考核时间要求,采取一对一的方式,督促学生掌握考试时间,操作速度,探索操作技巧,提高操作速度和质量。

(3)熟练阶段。熟练是接近于自动化的操作模式。此阶段的训练师不断强化的阶段,要求学生完成限时训练、考核、讲解、答疑、再训练、再考核、进入企业实习、参加专业技能大赛等过程来实现。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其教学对象、教学目的等特点,必须以实用性人才作为自已的培训方向和重点。这样才能在全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为迅猛发展的经济大潮输出所需要的人才。

注释:

①引自杨枝旺.云南西双版纳州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6版第16页。

参考文献:

[1]朱向阳.探索适合职校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模式[M].北京.职教论坛,2006.

[2]韩玉霞.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之策[J].南昌高专学报,2006年(5).

第6篇

[关键词]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对策;玉溪

新型农民的主要特征就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培养方式主要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新型农民教育形式,侧重培养“有文化”的农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是新型农民培养的主要方式,侧重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为了摸清玉溪市新型教育培训状况,我们以玉溪市开展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的机构为调研对象,对其“十一五”期间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情况进行了调研,这些机构是: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市县两级的中等职业学校、市县两级的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市县两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的农机培训中心、市县两级科协的“农函大”、县乡两级的成人职业培训机、部分承担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社会培训机构。我们认为,这些机构开展的农民教育培训基本可以代表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总体情况。

一、玉溪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现状

调研统计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玉溪市相关教育培训机构累计培养新型农民35.8万人(次)。其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3930人,占1.10%;中等职业教育38578人,占10.77%;新型农民科技培训14021人,占3.92%;“农函大”教育培训62657人,占17.50%;“绿色证书”培训45281人占12.65%;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35.48%;农机技术培训58191人,占16.25%;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培训8140人,占2.27%;“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223人,占0.06%。(见表1、图1)

1.职业教育得到较好较快发展

“十一五”期间,玉溪市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改善了办学条件和师资队结构,扩大了办学规模,提高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稳步提升。全市13所职业院校中,有国家改革示范校1所,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重点职业学校3所,省级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其余4所为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培育了8个省级骨干专业和12个市级骨干专业,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4%。“十一五”期间年均招生12225人,比2005年的9090人增3135人,增34.49%;在校生规模33057人,比2005年的20958人增12095人,增57.71%。年均毕业7562人,比2005年的4329人增3233人,增74.68%。在这些学生中,90%以上来自农村,所以,职业教育是提高农民(未来农民)学历学识水平,系统提升农民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是新型农民培养的重要阵地。

2.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成为主力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中央和省级项目资金支持,对需要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包括职业技能培训和引导性培训,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以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为目标。玉溪市于2004年开始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由于资金有保障,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异军突起,已成为农民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农民培训中的作用举足轻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培训农民315526人(次),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27013人,占农民培训总量的40.25%。培训后转移就业119781人,培训转移就业率94.31%。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已成为农民培训主力。

3.农机技术培训成倍增长

“十一五”期间,针对农用汽车、拖拉机、农田耕整机械等迅猛发展,农机安全存在较大安全隐患的实际,玉溪市农机技术推广培训站,加强农用拖拉机、农用汽车、农机操作手、农机修理工的培训工作。全市共培训58191人,年均培训11638人。培训人数有逐年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7728人增加到2010年的15471人,增7743人,增长1倍多,年均增长率25%。

4.联合办学增强培训实力

为了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机构在新型农民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一些教育培训机构纷纷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方式,联合开展农民培训,既能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增强实力,又能增强培训的针对性,调动学员主动性,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函大与农广校联合开展“绿色证书”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与职中、用工企业联合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

5.培养规模有待提高

从新型农民培养的年度分布上看,2006年-2008年间,呈明显的上升态势,年增约1万人(次),年增幅16.84%。2008年以后,规模呈微缩平稳状态,年培养规模保持在7.6万人(次)以上,但新型农民培养数量占农民的比例并不高。以2010年为例,全市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共培养新型农民7.61万人(次),仅占全市乡村人口的4.2%、乡村劳动力的7.22%;全市共毕业初中生29133人,其中,12294人(占42.2%)进入普通高中,6222人(占21.36%)进入职中,还有10617人(占36.44%)升不了学,他们基本上是农村学生,是最具备培养为新型农民潜质的新农民(数据来源:《玉溪市统计年鉴2010》)。

二、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

多数基层领导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认识不足、思想不到位。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能产生直接经济效益,重视经济建设、重视项目投入,而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不够、研究不多,形成点子少、办法少。部分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2.农民总体素质偏低

农民的整体素质比其他行业从业员偏低。玉溪市统计局2005年-2010年农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农村劳动力文盲半文盲率为 8.82%-10.22%;小学文化程度为32.22%-36.60%;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在52.02%-55.74%;中专、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仅为 1.63%-3.3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以2008年为例,玉溪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8.82%,全国6.15%,高于全国2.67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占33.02%,全国25.30%,高于全国7.72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占55.16%,全国62.42%,低于全国7.26个百分点;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99%,全国4.34%,低于全国1.35个百分点,实际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全国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09》)。

3.经费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经费投入不足,没有形成市、县、乡三级长期、稳定的财政预算投入保障机制,办学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基本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培训工作较难开展。目前,多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都是依赖中央和省争取到的项目资金支持进行培训,缺乏统筹规划,缺少鼓励和支持企业、个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投入的政策措施。多数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多年未能进行更新改造,设施、设备陈旧老化、必要的教学设备不足,办学条件不适应教学需要的现象十分突出。

4.培训内容、培训方式不适应

在组织培训内容上对农民的所思、所想了解不多,掌握不够,对农民当前需求把握不够准确;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对实用性注重不足;在培训内容上针对性不突出;在培训时间上没有抓住生产季节重点;在培训方式上没有突出示范性;教学方法简单、创新性不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室里老师讲,学员听,还沿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教学方法。一些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应用不多,结合教学内容利用实验、实习基地进行实践教学的不多。

5.培训教师、教材不适应

培训教师不适应。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部分乡镇成人职业技术校,教师编制长期空缺,没有专职教师;职业教育教师队伍,虽大多都有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但缺乏生产实践经验,教学往往出现从理论到理论的现象,培训内容新颖性不强,有的甚至脱离生产生活实际,教学吸引力不强,农民难于接受;而农业系统的培训师资队伍,虽大多都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但缺乏教学艺术和教学经验,培训授课往往出现枯燥乏味的现象,对农民听课的吸引力不强,培训的效果和质量也难以达到预期。

培训教材不适应。长期以来,对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重视不够,基础课大多数采用全国统编教材,而专业课因各地生态类型、气候因素、生产条件、生产水平、生产方式、投入情况等千差万别,统编教材不适用。而能够紧密结合当地实际,突出地域特点,针对生产实际、符合农民需求的高质量乡土教材,目前仍缺乏或缺少。

三、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对策建议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提高农民素质是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长期性的战略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增强责任感,提高参与度。要搞好调查研究,认真听取农民意见,注意决策的科学性。根据当地农村实际,组织相关部门制定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计划,选择适当的教育培训地点和符合条件的师资力量,基于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确定不同的教育培训内容和方式,规范教育培训,注意总结工作经验,并使其系统化、制度化和长期化。大规模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必须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当前,各级政府应把培养新型农民纳入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培养新型农民。还要加快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立法,为农民教育培训提供法律保障。

2.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我国的研究表明,每增加1元农村教育投资,可使农业产值增加8.43元,且政府每增加1元的农村教育投入,可减少农户物质费用6.64元。农村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为此,一要坚持实施《义务教育法》,办好农村中小学,巩固提高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成果,加快实施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步伐。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村普及12年制义务教育,并保证农村适龄青少年上得起学、念得起书,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从而保证明天的农业主力军能够全面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二要完善义务教育的投资制度。义务教育的投入应该是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负责,合理分担,构建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健康稳步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将其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特别是中央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保证农村九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有效地改善农村的办学条件,彻底解决农村教育发展欠债和教育经费的问题。三要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农村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加之教育资源匮乏,知识老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大力整合城乡教育资源,加快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长期实行城乡中小学对口支援,或城乡教师的合理交流制度,确保农村学生享受与城市学生大致相同的教育,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师资,提升农村教师质量。

3.建立多元化经费筹措和保障制

提高农民素质的关键在于教育和培训,而首要因素在于资金投入。只有资金充足、切实到位,才能确保农民培训顺利开展。不少农民小农意识严重,教育观念淡漠,经济条件普遍较差,若让农民自己出钱参加培训,即便是对其很有益处,也不可能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农民素质又是一个长期事业,仅靠政府增加投入远远不够,因此,保证经费来源至关重要。建议建立一个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财政都要安排专项经费,用于农民培训经费的补贴;同时制定灵活政策,按照投入与收益对等的原则,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农民培训市场;对于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可采取实现培训经费由政府、用人单位和农民个人共同负担的措施。建议设立类似福利事业的新农村建设农民教育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捐款,并安排专门的部门和专职人员管理资金。建立完善的约束、保障机制,做到专款专用,责任到人。

4.强化师资队伍和教材建设

新型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高低,某种意义上,取决于师资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因此,一是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知识全面的“多面型”、“双师型”教师队伍;二是要整合资源,统筹好农业高等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县乡成人职业技术学校、科协等人才资源优势,组建专兼职教师队伍;三是强化对农民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及知识更新,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资质认定工作,加强培训教学环节的规范管理和培训教学质量的评价机制,提高培训服务的层次和质量。

加强新型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工作。要组织农业院校、农业技术部门、科技部门、教育部门、成职教专家,根据我市不同的生态环境、气候类型、生产条件、农民需求,围绕全市农业主导产业和“名、特、优、稀、缺”农产品的开发,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突出地方特色的乡土农民教育培训教材。

5.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第7篇

中国期刊投稿热线,欢迎投稿,投稿信箱1630158@163.com 所有投稿论文我们会在2个工作日之内给予办理审稿,并通过电子信箱通知您具体的论文审稿及发表情况,来信咨询者当天回信,敬请查收。本站提供专业的服务和论文写作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快速发表。

【摘要】隐性辍学是相对显性辍学而言的, 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 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 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隐性辍学在现实学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现为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两种类型。

【关键词】隐性辍学 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正常交纳教育费用

【本页关键词】学术期刊征稿 职称论文投稿 职称

【正文】

目前我国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各地采取措施加大控辍保学力度, 显性辍学问题得到了暂时控制, 但农村初中生辍学率随时会出现反弹, 更为严重的是, 农村学校教育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令人堪忧的适龄学生隐性辍学问题。本文仅就农村初中隐性辍学的现实危害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以期引起社会各界对此问题的重视和解决。

一、隐性辍学及其危害隐性辍学是相对显性辍学而言的, 指的是在学校教育场景中现存的, 学生虽保留学籍, 甚至正常交纳教育费用、正常参加考试, 但整日游离于课堂和教室之外, 静待毕业的一种非常态教育现象。隐性辍学在现实学校教育情境中又表现为强迫型隐性辍学和主动型隐性辍学两种类型。强迫型隐性辍学是学校和教师为提高升学率而采取过激的做法, 强迫学生提前“分流”, 进入升学无望的非重点班级或编入职业技能培训性质的单独班级学习, 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而主动型隐性辍学则是学生由于厌学等因素的影响而主动放弃学业的追求, 在上学的幌子下而混学、逃学。隐性辍学现象目前已成为农村学校教育中见怪不怪的教育“常态”问题, 其危害是现实且严重的。1、隐性辍学给学生个体发展留下许多成长隐患。初中阶段是儿童期向成年过渡时期, 这一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期和危险期。由于隐性辍学的学生长期处于学校和家庭监控的“真空状态”, 无人监管, 无人监护, 整日游荡在游戏厅、网吧、歌舞厅等娱乐场所, 极易接触、沾染一些社会不良习气, 或在一些不法分子教唆下,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成为真正的“问题少年”。近年来青少年违法案件增多, 其中许多都是中学生过早辍学所引发。2、隐性辍学对农村学校教育造成诸多负面影响。隐性辍学现象藏匿了许多农村学校教育中的深层次管理与制度建设问题, 使农村中学办学指导思想和方向长期得不到匡正, 同时也削弱降低了学校教育育人功能作用的发挥。隐性辍学学生在学校中的不良表现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对于整个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此外, 隐性辍学现实的长期存在也降低了教师的自我效能感, 不利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成长。3、隐性辍学有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久发展。隐性辍学现象被隐藏于当前“普九”工作控辍率的“冰山”之下, 农村中学隐性辍学现象掩盖了“普九”巩固工作存在的现实问题, 这对农村基础教育质量和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留下诸多隐患。我国当前正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关键时期,“三农”问题的解决更需完善农村教育这块“基石”, 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出现的隐性辍学问题将直接影响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双基”巩固以及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 阻碍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章来源】/article/66/3201.Html

【本站说明】中国期刊投稿热线:专业致力于期刊论文写作和发表服务。提供毕业论文、学术论文的写作发表服务;省级、国家级、核心期刊以及写作辅导。 “以信誉求生存 以效率求发展”。愿本站真诚、快捷、优质的服务,为您的学习、工作提供便利条件!自05年建立以来已经为上千客户提供了、论文写作方面的服务,同时建立了自己的网络信誉体系,我们将会继续把信誉、效率、发展放在首位,为您提供更完善的服务。

联系电话: 13081601539

客服编辑QQ:860280178

论文投稿电子邮件: 1630158@163.com

投稿邮件标题格式:投稿刊物名 论文题目

如:《现代商业》 论我国金融改革及其未来发展

声明:

本站期刊绝对正规合法

并带双刊号(CN,ISSN),保证让您轻松晋升

第8篇

一、农村女性劳动力有组织转移的必然性

(一)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女性的必然选择。引导农村女性劳动力合理流动是增加农村妇女收入的重要途径。首先,农业人口的比例过大与可利用耕地的逐步减少形成了明显的矛盾。一方面由于小城镇建设的加快,镇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可利用的耕地在逐步减少;另一方面,随着招商引资工作的步步深入也要求乡镇划出一部分土地来建立工业园区,吸引客商。据了解,我市农民人均耕地仅有一亩多一点,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必须走出家门,寻求发展。其次,农业生产投入产出比例失调,效率相对较低。*市很多乡镇农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民靠农耕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难以致富。有的乡镇85%以上的人口常年或阶段性地在外打工、再加上机械化作业程度的加深,提高了耕、收、种的效率,这样也促使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再次,随着沿海城市开发、开放的扩大和加深,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富余劳力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与此同时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吸纳劳动力能力有限,城市居民在现有规模下短时间内尚不可能实现充分就业,留给农民的机会就更少。农村女性劳动力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受到市场调节,参与资源配置,受供求关系驱动,女性劳动力向城区工业园区及沿海城市转移也就理所当然。

(二)自发盲目流动存在的问题。据渝水区统计,有85%以上女性劳务人员是靠邻里、亲戚、朋友等自发型带出去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可以克服人生地不熟的恐惧感,这是女性劳务人员走出家门的最主要障碍。身边有个朋友可以给心理上、生活上带来依靠。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劳务中介机构等这些中间环节的费用。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自发的对外流动却存在着种种问题,一是法律意识淡薄。她们中的大部分都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劳动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护。她们大都在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常年超负荷的劳动,很少有时间休息,一些重污染的化工类企业没有很好的劳动保护措施,劳务人员的身体受到很大的威胁。二是不稳定性较大。通过朋友、熟人介绍的企业大都是一些中小规模的个体、私营企业,受季节、市场行情的影响较大,连续生产不能得不到保证,劳动报酬有的不能够得到及时兑现。在这种情况下她们会盲目地寻找下一个企业,常常使自己处于被动状态。

(三)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优势。*市、县区两级妇联是从2002年开始正式介入劳务输出工作的,从基层妇联一年多的实践来看,劳动力有组织输出相对于自发流动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是通过妇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联系的企业大部分是一些具有一定规模的独资或中外合资企业,企业自身的法律意识较强,当地劳动部门对企业管理也比较严格。进入这些企业务工都需签订正规的劳动合同,同时它们在劳动保护、保障等方面也做的比较好,并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有能力为职工买各种保险。所以这些企业对年龄、文化程度的要求也相对比较高。而自发的流动则没有这么多的限制,有的没毕业的初中生也能混进去,从长远来看,自发盲目流动会影响本地区人口素质的提高。二是有组织的输出可信度高。对于18-25岁的女青年,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她们的人身安全,她们大都没单独出过家门,又在农村长大,接触外面世界的机会很少,再加上一些城市的治安混乱,不得不令父母们担忧。而妇联组织基本上都是与用人单位直接联系,在成批量的输出之前都对企业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在用人过程中还保持联系并能及时了解他们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帮助外出务工女性人员协调解决困难,这也是有组织输出最突出的优势。三是有组织输出可以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由于妇联组织掌握较多的用工信息,她们可以根据外出务工女性己经掌握的一些技术和技能帮助其挑选合适的单位,也可以根据个人喜好帮助她们参加各种实用技能培训班,提高劳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增强参与竞争的能力。

二、有组织转移农村女性劳动力的制约因素

我市有组织转移农村女性劳动力还遇到了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自身素质的约束。一是思想观念约束。一些年龄稍大的农村妇女受陈旧落后的思想的影响,见识不多、不广,思想不解放,囿于农村的小天地,缺乏自信心,害怕竞争,不敢走出去,观念特别难转变,妇联干部上门动员她们参加培训外出务工,会被以种种理由拒绝;或者有一部分人把妇联干部动员她们走出家门打工创业当作是在为妇联办事,缺乏内在动因,因而不去主动想办法,克服和战胜外出的困难,而是处处依赖妇联干部,在外稍有不如意,便会打退堂鼓。据我们抽样统计,由各级妇联组织动员外出务工的人员返回率接近30%。二是文化素质约束。农村妇女劳动力文化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技能以及掌握的多少、深浅、快慢和熟练程度,不同素质的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决定了其转移方式和转移方向的不同,进而导致转移绩效的千差万别,文化素质高的妇女劳动力在转移中可以担当技术的重任,产生绩效相对较高,而文化素质低的妇女劳动力在转移中大多只能从事一些手工、体力工作和简单的再生产操作,就业面被限制在极小的范围之内,其转移难度较大、收入偏低。今后,随着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竞争的加剧,对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将不断增加,农村妇女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偏低必然会使其有效利用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提高农村妇女劳动力素质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工程,其长期性和艰巨性是我市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绩效迅速提高的最直接障碍。

(二)劳动力市场发育缓慢,外出转移组织化程度低。当前,劳动力市场上供需脱节、供应不合理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的现象同时并存;有出去欲望的并非都能符合用工条件,劳动力市场还不是统一开放的市场,仍然由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所构成,制约了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信息服务滞后,管理收费较重,也挫伤了农民妇女外出转移的积极性。据了解,社会上的一些劳务中介机构中介费一般在300-500元左右,这对于普通的农村妇女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因此,她们转移往往会选择自发流动。目前我市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转移真正通过政府及中介机构有组织转移的比重极小,不足转移劳动力总人数的30%。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部分地方政府部门的工作权限还仅仅局限在对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在如何转移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为她们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方面做的较少;部分职业技术学校、劳务市场对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后缺乏有效的跟踪服务;部分地方劳务市场管理部门对中介机构监管不严,种种因素使农村妇女不愿依靠政府及中介服务机构寻求就业,而是投亲靠友式的自发流动,加之外出务工农村妇女的法制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弱,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有发生。自身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成了农村妇女外出后最为担心的问题,甚至有的农村妇女宁愿呆在家中种田也不愿出去冒风险。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政府及中介组织功能乏力与转移规模庞大的不协调使全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难以有大的突破,已成为加速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一大制约因素。

(三)农村妇女技能培训资金短缺。有组织转移农村妇女首先必须要开展技能培训,然后成建制输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开展技能培训难度很大,尤其是培训经费的短缺。,

(四)务工人员的整体素质良好,但个别现象不容忽视。总体来说,通过妇联输出的人员整体素质较好,有相当一部分是高中毕业,还有的经过中专或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但也有一部分人组织意识、集体观念不强,有的承受不了高强度的工作,有的没有经过任何程序擅自离开,有的带头组织罢工扰乱正常工作秩序。尽管这是个别现象,但不仅给用工单位造成了损失,而且也损害了务工输出地的整体形象,同时这部分人回来之后在周围人群中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农村女性劳动力有组织转移的途径及对策

从当前看,组织妇女进入市场就业我们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抓好思想教育和职业培训工作。要大力宣传妇女外出务工致富成才的典型,引导她们主动克服“男主外、女主内”和“等靠要”等思想,树立“不断进取,男女平等和勇敢创业”的思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妇女的职业技能培训要求内容新、层次高。全市各级妇联系统要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培训网络,建设应用好培训基地。在对农民实施教育培训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针对农村妇女的特点制定实施计划,多做与从业相联系的有针对性的短期培训,同时根据年龄段的不同实行不同的培训,比如对于20-30岁可开展电子、缝纫等培训,对于30-40岁可集中开展家政服务培训。要充分发挥妇女培训中心的作用,同时争取农村职业技术学校和化技术培训基地支持,还要与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开展培训。要大力开展职业技能“订单”培训,根据用工协议和意向岗位,定向培训,保证上岗率,调动用人单位和农村妇女两方面的积极性。

第二、巩固和壮大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组织主体。自发的农村妇女外出务工、自主创业,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新环境适应等多种压力,迫切需要一定的就业组织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我们认为,要大力培育和规范社会专业性的职业介绍机构。要把发展社会专业性的职业中介组织作为劳务市场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鼓励各类经济实体、群众团体和社区组织兴办,鼓励劳务输出人员返乡创办,鼓励农村女能人成为劳动力转移经纪人,把职业中介作为一项产业来办,同时依法规范各类劳务中介组织和企业经营行为,合法经营,切实保障农村妇女权益。要加强市场培育和规范、管理及监督,不断完善建立一个合理、有序流动的市场就业机制。

第三、搞好信息服务和管理。组织妇女外出务工必须有丰富的信息为前提,如,用工信息、妇女劳动力资源信息、培训信息、输入输出地信息等,才能发挥出沟通、联络、推动的作用。要鼓励、发展多种信息渠道,尽快形成开放有序的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社会化信息服务体系。一是通过进一步发展能人“以外带外”、各类职业介绍机构、信息媒体等多种社会化信息体系,定期、及时、准确、公开地劳动力供求信息,中央、省、市及各级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使信息公开化准确化和稳定性增加,降低妇女外出的风险成本和流动成本。二是要大力加强社会公共信息渠道的建设。要在社会普遍建立专兼职信息员队伍,通过主动上门服务开通用工热线,设立信息网站等多种形式收集信息,并建立劳动力公开系统及新闻媒体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开。三是要依托省、市、县和乡四级“巾帼”服务机构建立自下而上的信息服务网络,并与劳动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联网,主动为妇女提供转移前、转移中和转移后的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同时也可以考虑与劳动力输入地妇联、劳动部门联系,利用他们提供的用工信息,及时组织本地劳务人员外出务工。

第9篇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中等职业教育 重要性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社会的需要,就是就业的保障,这是决定职业教育是否具有吸引力的重要标准之一。

职业教育的思想源于清末出现的一所实业学校。20世纪初,有“北洋实业权师”之称的周学熙,主张“工学并举”,强调教学要“教、学、做”合一,坚持“既习其理,又习其器”的教学方法,现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当时“工学并举”的思想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为国家培养直接面向生产的技能型人才教育,其重要性日益显现。中等职业教育定位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素质劳动者。“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成为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也成为符合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举办职业技能大赛不仅能检验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检验学校的师资力量与课程建设水平,是一场从学生到学校、到地区的全方位检验。职业学校还应进一步贴近企业需求,培养更多适应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合格人才。近年来,各地中等职业学校积极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大赛活动,引导了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方向,对于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重要助推进作用。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潜能开发的激发点。中职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兴趣学习、自主学习、探讨学习、创造思维的培养,培养学生有发现问题的水平,有研究问题的能力,有解决问题的真本事。中职学校的生源多来自中考失利或学习基础较差的初中生,学习上欠缺积极性,加上传统的教育模式多是以传统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验室教学为辅,技能训练环节相对薄弱,这种教学方法,使本来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据调查,一年级新生的流失率最高,许多学生反映学习理论基础过于枯燥,接触不到实际工作技术,于是干脆一走了之。这就反映出传统教学模式的缺陷,不利于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无法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积极性,很难培养出拥有精湛技术的实用型人才。

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准备比赛的过程,就是学习提高的过程,有老师的指导,同学的合作帮助,作为学生,每个人都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参加大赛的机会,对学到的技能和心理素质是一种直接的磨炼。激烈的竞争还可以激起学生的竞赛意识,学生们通过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展示自己的实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同时带动周围同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在整个校园中形成人人比技术,人人争第一的良好氛围。

二、推进中职教学体制创新,从校企合作走向校企一体

“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这是我国教育制度的一项重大创新。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行业企业发展急需的人才,必须加强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联系,联合办学,合作培养,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推行“订单”培养式的职业教育。鼓励行业、企业参与职业学校的教育活动,如参与课程设置、安排实习、提供设备等,同时,企业能够优先录用毕业生。一些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办学模式,学生经过培养,从学小走向社会时已经是技术能手,很受企业欢迎。

职业技能大赛的定位是技能比赛与专业教学改革相结合、系统组织与行业企业参与相结合、个人与团队协作相结合,这对于引领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改革、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重要作用。确保中职学校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打造技术型人才,为社会输送合格“蓝领”。

目前许多中职学校纷纷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把工厂、车间办在学校内,教室既是课堂,又是实训车间,具有仿真企业的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动手与动脑同时进行,学习效率大大提高,赢得学生们的广泛称赞。这也要求中职学校的课程和专业设置不断更新,贴合市场,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和创业平台。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举办的同时,中职教育改革发展成果也在渐渐拉开帷幕。不少中职学校已改变了过去由学校主导、靠关系联络为主的浅层次校企合作,转变为由企业主体、学校主导,以利益为共同前提,以产权为纽带,以制度创新为保障的深度融合,共建校企共同体已成为一种发展潮流。学校负责引入社会资源,改革管理架构,创新培养模式;企业负责提供实训场地、设备和岗位。人才培养从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链”,就业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引入企业对接学校专业,企业技术专家兼职客座教师,学校专业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实习实训学生直接进入企业岗位,开创了一条产学双赢的新路子。

三、扩大学校知名度,有利于学生就业

各级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是职业学校办学的一个方向标,是市场需求人才类型的一个航标灯,中职学校办学必须贴近企业、贴近行业、贴近地域经济,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是市场上最需要的。全国各级职业技能大赛是一个教育质量展示、专业技术交流的平台,学校在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是向企业和社会客观地反映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的实力将会得到企业的重视,从而为自己赢得很好的发展机会。这让企业和社会更青睐信任学校,也决定了校企合作必须更深入、更持久地走下去。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使学生一入学即可解决就业问题。为中职毕业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大大提高了中职学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四、有利于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是参加竞赛学生的技能大比拼,也是参赛学生的指导教师教学水平的大比拼,要培养出水平过硬的学生,指导教师的技能操作水平和理论水平都要求较高。职业技能大赛强调突出专业特色,在技术要求上又有一定的难度,注重新技术与新方法的应用,突出专业特色,要在技能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就要在教学内容上勇于创新,结合社会需要,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注意将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实践操作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大赛项目在设置上注重突出实践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中职学校的教学以“必需、够用和实用”为基本要求,这一要求在技能大赛中表现明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