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9: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探究式教学策略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尝试将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两种教学模式进行合理组合,构建中学物理探究教学模式。它能够吸纳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模式的优点,避免单独使用的不足,优势互补而达到教学模式最优化。那么,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怎样开展探究教学,采取什么具体策略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触很多,下面从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学生自行探究知识活动的需要。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氛围的方法和目标。而教师是这种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和示范者。
1.建立“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协作环境是营造良好学习氛围的方法和目标。学生是知识体系的积极建构者,而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体系的支持者。所以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是学生知识体系建构的需要。
“师生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师生相互交流与影响,不仅是认知信息方面的,更重要的是情感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在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在他们意志力还比较薄弱的时候,师生之间的感情因素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推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决不应该忽视学生对教师的推动作用,要承认有些物理现象、物理问题是由学生先发现并提出来的,有些问题学生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教师这时要能放下架子、平易近人,这样不但能使教师自身能力有所提高,更是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
“生生互动”,指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包括小组讨论、相互评价、相互激励、互帮互学等。尽管中学生在这方面还不成熟,组织良好合作还比较困难,但不能忽视能力的培养,而物理知识特别是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知识都比较有趣,贴近生活,所以物理课堂正是训练学生合作、发问、讨论、总结、进步的最佳场所。
2.教师是良好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在这方面,我国面临的挑战尤其严峻,因为在现行课堂上,学生基本是“听师由命”,很少提出自己的看法。有人对我国小学生课堂言语交往行为进行了调查,学生在课堂中回答教师提问的次数在学生课堂交往总次数中占很大比例,而学生提问、异议及其他行为的比重微乎其微。再看看我们的中学课堂,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学生课堂活跃度反而下降。显然,这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切实加强对物理科学探究的理解
物理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其结果来说,是反映自然界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就其认识过程来说,其基本特征应当是科学探究。自然界的奥秘只有通过人们的不断探究活动,才能透过自然现象揭示其本质,从而形成科学理论。
1.科学探究是促进学生学习科学的有效方式,因为注重创造学习科学的环境,提供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探究自然的环境、条件与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之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促进学生对科学的学习。
2.科学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即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搜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以及交流与合作。虽然《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这些要素是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但不是科学探究学习的必需环节。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要素,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科学探究学习不一定是“完整”的。根据要素的多少可以把科学探究学习分为完全探究和部分探究。完全探究能让学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流程和方法,能够在开放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科学探究不仅为了寻求某一个科学结论。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尽快得出结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思维往教师思路上引导,至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师常采取回避态度。同时,学生一旦得出了某一科学结论,教师就宣告本次探究活动结束。这种单纯追求结论的探究活动是不可取的。诚然,探究过程需要得出某些结论,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精神。
三、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新课标下,课堂教学不再以老师的教为核心展开,而主要围绕学生的学进行,关注学生是否获得了知识和技能,是否通过物理教学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应选好着力点,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中要敢于让学生亲自动手,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地探究、实践、摸索,例如:在学摩擦力时提问“生产生活中如果没有摩擦力将会怎样”?在学惯性时提问“假如失去惯性世界将怎样”?这些没有标准答案的开放性问题,全凭学生细心观察、搜集资料、生活经验等平时的积累,真正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探究能力。
教学模式教与学的策略作如下分析。
一、 教学策略分析
1.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主要通过具体数学问题引起的悬念或探索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形成一种教学情境。创设问题情境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愉快合作、高效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问题情境教学的程式是:问题情境一假设推测一探究验证一得出结论。在探究式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问题,由问题引出情境、实验或悬念,启发学生在思维的基础上动手动脑,在数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思考和探究过程中更新知识体系,从而培养能力,提升素质。
2. 注重启发诱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因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究,自觉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勇于发表不同见解,甚至勇于向老师提问质疑,也是使学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培养责任感和求实精神的重要因素。为此教师要允许并鼓励学生发言,同时对学生的发言不应求全责备,给学生创造民主、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3. 引导学生及时总结,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
中专学校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提升综合素质。就中专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来说,他们还不能对所学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体系,因此,数学教师应引导学生及时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较合理的知识体系,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将大有裨益。
4. 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机会,开发潜能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表明,好的教师应该善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把学生的思维带到“最近发展区”,进而培养数学学习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技能具有重要意义。
中专学生面临就业,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探究机会,培养其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使之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经受锻炼,使其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二、 学习策略分析
1. 培养强烈的求知欲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大脑就会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表现在对所学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在解决问题时能够找出平时想不到的方法、点子和主意,必然有利于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因此培养强烈的求知欲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前提。
2. 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
在探究式教学模式中,探究一个问题往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入手,既没有现成的答案可照搬,也没有现成的方法可采纳,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科学的态度、强烈的好奇心、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持之以恒的信心和决心。一言以蔽之,要求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这是成功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条件。
3.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探究式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和动手操作的习惯等等。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技能和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学生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中轻松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 中等专业学校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分析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为依托,同时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其素材可以来自数学知识本身,也可源于日常生活,或者源于其他相关学科。它不仅有利于激发数学问题的提出,而且能为数学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信息和依据。
创设问题情境通常需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学生能够在先前经验的基础上觉察到问题的存在;二是所要探究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一个连环的数学探究活动;三是探究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未知的,而且是经过探究可以学习并掌握的。只有当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在内容上富有挑战性、探究性且难度适宜的时候,学生才能在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上,通过教师适当的启发诱导,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意识,进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2. 协作开放探究,及时收集信息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观察、发现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持续、开放的探究,一般情况下可采用分组的方式进行。一般程序是:观察一思索一讨论一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渗透一些合情的推理,充分肯定归纳、类比、联想等方法在数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使思想主体从一定的依据出发,采用非逻辑的思维方式,通过思考、讨论得出问题的答案。
3. 因势利导,启发点拨,拓宽思路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因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问题意识越强烈,学习过程中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思维火花,则他们的思维也就越主动、越积极、越活跃,从而有利于问题的发现、探究和解决。同时,由于对问题理解的角度不同, 学生对问题所提出的质疑未必一定合理,教师要积极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善于发现问题与学生认知结构的接触点,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围绕解决问题的主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思考,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启发学生朝着正确的思路前进。
4. 讨论反思总结,更新知识结构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5-0076-02
小学数学教学探究过程中需要让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方面去解决问题,为全面提升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条件。从数学实际出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本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围绕这一主体展开,从多方面提升数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可以让学生的探究行为转化为一种习惯,这才是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和理想。数学教学就是要不断培养学生求知欲和学习能力,让其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动力,学与教是个交互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结合实际,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一、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让其形成一个有机体。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学生自主交流为前提,以教材为基础,把各种数学思维融合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个人、小组、集体等方式进行各类教学活动,从而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顺利实现小学教学目标。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需要根据教学程序计划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其主要包括三层基本含义,其一是教学策略制定需要符合教学设计要求,其二是教学策略目标制定需要和教学对象结合在一起,其三是教学策略既符合操作功能要求又符合观念功能要求。
二、小学教学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策略
主动参与对小学生学习数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是认识的源泉,另一方面又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无限相信学生的能力和潜力,同时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从学生的意愿出发,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小学数学教学要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习兴趣在学习活动中发挥强化剂的作用,它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具有强大的作用,数学学习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其产生巨大的内驱和推动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探究式教学需要在教学中产生一种兴趣,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效应,通过动力内驱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提供活动机会,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发挥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教师课堂上切实从事学习活动,让学生能够拥有良好的学习空间。此种学习空间是一种具有开放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一种友好、宽容、真诚状态,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一种平等互敬的关系,让数学学习在开放争辩的过程中进行。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知识,同时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面掌握学习方法,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3.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可以发现教学问题,对提升教学质量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成效需要在评价过程中得到全面的体现。学生只有成为学习主体才能更好的进行教学评价,确保教学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对探究更好的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三、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合作学习的策略
合作可以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交往机会,加强沟通可以破解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难题。合作能力培养对学生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心理学上的集体动力对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帮助。合理的交往性可以形成团队精神,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需要一种合作精神,让不同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实现思维碰撞,促使学生学习习惯和思维形成。
1.从学生角度分析。通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施,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对学生拥有良好学习习惯产生重要的影响。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更好的训练合作技能,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通过争辩、讨论、倾听、表达等方式全面提升综合能力,对小学生人生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从教师角度分析。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合理探究学习分组,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分析,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可以设计合理的学生学习活动,选择合适的探究时机,对学生提升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四、总结
小学教学探究策略实施过程中需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生的现实生活是创造学习方法的源泉,教学过程需要贴近生活、联系生活,通过方法改进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不断提升学习能力。数学学习是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前提,通过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可以锻炼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逻辑思维。小学数学教学探究可以调动学生内在心理活动,促使学生动脑、动手,让学生更好的想方法、找资料。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需要发挥学习主体作用,根本学生性格和年龄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积极性、创造性,为数学能力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需要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结合当前学生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综合判断能力。教学新知识引进过程中需要注重现实性,让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突出数学知识的应用性。
参考文献:
[1]申玉红.高等数学教学的思考[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3):28-29.
一、创设探究式教学情境
探究式教W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学生具备学习的主观意愿.枯燥的课堂教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要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开展探究式教学,离不开教学情境的创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科学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教师可以创设教学情境,将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形象具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帮助学生理解氧化还原的本质.首先,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入手,创设生活情境,将教学内容和生活进行密切联系,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食物腐烂、燃烧等现象的本质,使他们意识到这些现象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其次,教师要创设知识情境,让学生联系以前所学的化合价的标定及变化规律等知识来研究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当然,为了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教师还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推动探究教学的开展.最后,教师要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创设问题情境,帮助他们完善知识系统.由此可见,在探究式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利用一系列的教学情境促进探究教学的开展.因此,教师要灵活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究,从而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二、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包办”整个教学过程,不论是在实验的设计方面,还是在知识讲解方面,都没有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其中,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让学生享受理解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化学规律,提高对化学原理的认知.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知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为他们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在讲“Fe(OH)2胶体制备”实验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而不是过分地注重实验结果的讲解,忽略引导学生感悟整个实验过程.这个实验的操作要点为:①煮沸;②加入饱和的FeCl2溶液;③再煮沸至红褐色;④停止加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实验的要点,引导学生对实验条件、仪器的选择等方面进行思考,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让他们分组讨论实验原理,其中涉及化学方程式等.然后引导学生阐述讨论的结果,并让小组之间进行互相评价.当然,受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在探究相关实验原理时,学生所得的结论可能有些缺陷,这时教师要及时纠正,完善他们的整个探究活动.设计开放式探究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加强知识学习与探究活动的关系
开展高中化学探究式教学,有利于教师完成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在开展探究式教学时,有些教师往往绕过知识目标,探究活动的设计并没有以知识为载体.还有教师过分地追求活动的形式和热闹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收获较少.这样,使探究式教学失去意义.探究活动重在探究,是一个“发现知识”的过程.开展探究式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观察、推理、总结等能力.这个过程都是围绕化学知识、原理而展开的.教师要意识到化学基本知识在探究活动中的重要性,合理地处理化学知识和探究活动的关系.例如,在探究“焰色反应”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要引导学生正确书写相关的离子方程式,并对实验原理、实验材料及实验现象进行总结.这样,能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化学知识,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一、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意义
探究性学习即“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数学探究性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过程。数学探究性学习的材料不单单是教师自己提供的,而且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思考、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概括出问题,甚至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情景提出数学问题,进而提炼成探究性学习的材料。在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学习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是主角,而教师则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数学探究性学习的评价不仅仅关心学习的结果,而且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并且注意呵护节外新技,精心培养超越教材,超越自我的创新精神,同时对学生的情感变化也应予以动态的关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二、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科学,即使不作数学研究,只是看看书与论文,要理解数学证明,也只有一步一步循着走,因为这一过程不只是确认证明没有错误,还是自己重新尝试进行思考试验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否则只看看定理而跳过证明,一册书可能很快就能看完,但结果是:几乎一无所知。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似乎没有其他别的办法,只有启动心灵进行思考试验才能实现再认识、再理解、再创造。例如,平行符号“//”的使用,让学生做一个思想实验,若用“=”或“”等其它符号甚至不用符号表示平行,会是什么情形,从而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符号的妙处。
数学的抽象性使数学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使数学变得深奥“难学”,数学教学只能借助思维的外壳―语言,进行思维“翻译”和“交流”。数学技术传递动态信息的特点使思维“可视”,为数学实验提供了“直觉”的材料,为数学的理性升华、数学发现提供了必要的感性准备。笔者在随堂听课中发现,有许多教师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就匆匆地得出或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以至于影响了数学探究教学的效果。笔者认为,教师应在此引起注意。
2.培养学生数学想象和联想能力
数学创造性需要想象,在数学发现活动中往往是以猜想的形式呈现。数学猜想不仅是科学性与假定性的辨证统一,也是数学抽象逻辑思维和数学形象思维的辩证统一。而创造想象正是数学猜想的一个重要来源。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思想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是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创造物与想象物。没有一种心理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崭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他还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众所周知,微积分的发现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数学成果,它是牛顿在许多数学家长期研究求切线斜率、求瞬时速度和研究曲边形面积求法的基础上,通过想象形成了粗糙而可贵的最初思想的。这种发现是基于几何的直观和物理见解,并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
3.培养学生的数学联系和选择能力
数学中的每个概念、原理和技能都是和别的概念、原理或者技能联系起来的。数学中每个分支的原理之间的这种联系结构使数学推理中的分析和综合成为可能,数学思维过程也可以有直观上的跳跃现象。这样的结果就促进数学的发展。数学家的一个最重要活动,就是研究数学结构之间联系和关系。教师在讲授数学时,不仅要帮助学生分析数学结构之间的差别和变化,也要使学生了解不同数学结构之间的联系。为组织好数学内容的教学所进行的学习层次研究过程,就包含了探究数学中的各种联系。如果识别了像一一对应关系和同构这样的数学联系的话,数学结构就变得简化,数学也就更容易学了。联系不仅对数学的研究和发展是重要的,而且对数学的教学和学习也是重要的。
探究教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并培养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数学探究教学,学生可以从多角度、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建立数学知识的联系,从而使他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更容易地激活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机。
参考文献:
[1] “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课题组. 探究式学习:含义、特征及核心要素[J]教育研究, 2001,(1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探究式教学
一、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内涵
数学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数学问题为主的教学。具体地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现行数学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围绕某个数学问题以学生独特学习方式进行探究,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学习的必要性
以传授式为主的课堂教学,虽然帮助学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却压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和创造性,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成了知识的“搬运工”,学生成了知识的“集装箱”,这样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学生重知识结果,轻知识过程;重知识记忆,轻动手实践;重知识考试,轻知识运用。这种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养成了学生学习上依赖老师的思想,也造成了他们对学习的误解,把学习归结为听课、解题和考试,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此丧失。而探究式数学学习在课堂中的实施,可以向学生传授的学习理念发起挑战,促使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因此,如何深入扎实地实施探究式学习,在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三、初中数学课堂探究式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
探究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通常依赖情境的创设。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在设置问题时,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欲望,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例如,函数概念的学习,学生很难理解课本中给出的定义,教学中应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体会函数能够反映实际事物的变化规律。
例1.让学生先指出下列问题中的变量,再看看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
①火车的速度每小时60千米,在t小时内行驶的路程是S千米;
②用表格给出的某水库的存水量与水深;
③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与一个底角;
④由某一天气温变化的曲线所揭示的气温和时刻。
让学生反复比较,然后得出各题中两个变量的本质属性:一个变量每取一个确定的值,另一个变量也相应地取惟一确定一个值和它对应。再让学生自己举出具有这样特征的实例,辨别真假,抽象、概括出函数定义。至此学生能体会到函数是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但变化规律如何?教师要继续引导探究,根据不同的函数,引入函数的不同表示方法:解析法、列表法、图像法,通过让学生比较来发现各种方法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2.问题定向
在创设问题情境阶段,学生作为认知体己经感受到了问题的存在,但对于他们感到困惑的情境,究竞应该如何解决问题?在设置问题时,应精心设计一些带有悬念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勾”起学生参与探究问题的欲望,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
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之后,可以及时地导出一般的结论或据此提出新的问题,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迁移能力。这里举个例子:
例2.在x2+7x-18这一代数式中,把7变成字母c,提出探究式的问题:x2+cx-18可以在整数范围内作因式分解,那么c应取哪些整数值?因为x2+7x-18大家都会分解,现在引入一个不确定的数c,要求c的取值,这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动机,积极地参与探究活动。在探究之后,还可鼓励学生自己来设置类似问题,如把上式变为x2+7+xa,a的值如何,等等。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或个别探讨等方式进行探究学习。
3.探究交流
问题定向后就要对所要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进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来感知问题,他们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联想、演绎等逻辑思维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这期间一般要经历探索、实践、猜想、发现、失败、再探索、再实践,多次反复才能成功。探究时可采取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参与探究的机会,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以提高。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不宜轻易表态,要尽量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通过交流和沟通,使学生的思维由外因的作用而产生飞跃。
例3.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3x,y=3x+2,y=-x3-3,y=-x3+1的图像。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函数y=kx+b中k,b的取值对图像有什么影响,并尝试归纳出函数y=kx+b的性质,然后,小组交流探讨问题的方法、过程和初步得出的结论,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获取知识,理解和掌握探究过程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
4.反思提高
教师引导学生对上述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如探究发现的是否充分,问题解决的是否彻底,所运用的方法和得到的结果有何意义等等。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变换对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角度,通过变维(改变问题的维度)、变序(改变问题的条件、结论)进一步提出一些新的问题,并将新的问题链引向课外或后继课程。通过对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反思,使学生进一步增强探究息识,提高数学素养,发展创新能力。
四、结论
随着数学教育改革理念的深入,我国数学课堂教学已取得很大的进步,但仍有待改善之处。就当今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过程教学被异化为结果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在过程教学的理念下,仍以获取结果知识为最终目的而设计教学。目前提倡的数学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带着个人的热情与体会真正参与其中的每一个环节,不受约束的将个人在活动中的所感、所思、所悟伴随着具体的见解与同伴交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修正与创新原有的认识。因此,数学探究活动为促进学生“数学过程知识”发展提供了平台,也为改善“过程教学被异化为结果教学”现象作一些尝试。
参考文献:
[1]蒋月琴.初中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怎样进行探究式教学.吉林教育,2009,(05).
关键词:课程改革 探究式教学 创新性思维
我国基础教育理科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也是注重探究式教学,科学探究是作为基本内容已列入课程标准。虽然探究式教学的作用是经过多方论证的,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非常具有难度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现在中学教师本身的科学探究能力比较缺乏,其次是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同时有许多不可预料的问题。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倡导的理论真正在现实中却那么难于实施呢?除了以上原因外,还在于目前中学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理论知识比较欠缺,不懂得究竟如何设计教学过程才算是探究式教学;在实施教学过程前没能科学、合理地设计一份相应的探究式教学的动态方案,在课堂中遇到问题时往往因为没有预见性而导致预设的教学流程“流产”。本文仅对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探究氛围要自由、民主
心理学实验证明:在宽松自由的时空内,一个人的思维最活跃,人的创新性思维活动也体现的更为突出。正如“颤抖的手写不出好字,恐惧的心理提不出好问题。”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高度民主、轻松活泼、互相理解的课堂教学氛围,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使学生感到没有任何形式的压抑和强制,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让思维驰骋,提出疑难假设,在讨论中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教师在“超重失重现象”的教学中,问:怎样才能使底部有孔的矿泉水瓶内的水不流出?希望学生做出使矿泉水瓶做自由落体、平抛运动的回答,不料却是“用绳栓住瓶子底部一端使其在水平面内转动”,教师答:“现在没有绳子”,然后不予理睬。这样的答复比起诸如“这有什么好说的”、“怎么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想法太可笑了”等好一点,但都是对学生自由、大胆猜想的一种否认,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就足以使一个创新型的人才毁灭。因此,教师要尊重每一位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和喜新厌旧,钻牛角尖,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和面红耳赤的雄辩,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民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民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民主。
2、探究问题要与生活紧密结合
来自于生活的知识最容易让学生产生兴趣和共鸣,最能让学生产生探究愿望,因此,探究活动的设计应该从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首先,探究的课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探究活动应该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理解自然的情感以及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如探究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从蜗牛的爬行到小狗等动物的奔跑、从玩具车的行驶到飞机、火车的飞驰、从地球的运动到日月星辰的天体变化)。对学生来说,探究活动各个环节的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适当地选择活动,突出其中的不同环节,对于学生熟悉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它的教育作用十分必要。其次,探究活动应紧密联系生产与生活实际,越是贴近生活的探究活动,越是与学生的经验相矛盾的探究活动越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开拓学生的思维。如在探究动量定理的知识时,在新课引人中联系生活中的头盔、接篮球时的动作等。让他们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触摸……这样的探究活动告诉他们科学探究并不遥远,科学探究的活动其乐无穷,只要留心生活就可以获得知识。
3、探究内容要精选
高中课程改革在具体实施的情况下,由于教师在理解和执行《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问题上,突显了学习时间的不足。这要求我们要整合各项学习目标,紧密地结合物理知识,精选探究内容,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对于一个具体的探究课题,我们可以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情况下,根据实际情况将探究活动的问题设在那些主干知识以及学生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所发展的地方,做到属于让学生产生独立探究行为的要素,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独立去完成;对于不属于本课题的过程目标,教师可以大胆指导,甚至于可以通过陈述的办法顺利越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师事先设计需要强化的要素上。如探究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时,可以在分组做完课本上的实验后,让学生讨论通过纸带来求解加速度的方法,学生分组讨论后,给出:利用极限法,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然后描点做图,由图像的斜率求解加速度;看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差是不是一个定值,
若为定值,利用逐差法求解加速度;若一个点迹清晰,则看连续相等的时间的位移比是否符合1:3:5:……的规律。教师可让学生在课下小组合作,求解出加速度的数值,课上通过课后的“问题与练习”中的第四小题通过频闪照片来分析、求解加速度即可。这样做突显了进行实验和进行分析两个要素,而实际上不同的课题可分别突显不同的要素,学生所得到的是深入和全面的发展。
4、探究结果要有开放性和弹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很长一段时间了,为何在农村的效果如此不明显呢?这不仅有学校方面的原因,还有来自学生家庭方面的原因.农村地区很多家长对新课程改革知之甚少,观念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上,认为孩子分数高就是学习好,忽视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增强农村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1.转变教师观念(1)教师的主导作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注重知识的理论性,淡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探究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需要教师对其进行一定的引导,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思想观念,将其作为探究式教学的理论指导,打破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教育.(2)巧设探究内容.探究式教学并非固定的模式,它是有一定规律的.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规律巧妙设置探究内容.例如,在缺少实验器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寻找替代品,或者与学生一起制作简易的实验器材.这样,不仅可以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还能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农村学生常接触到的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例如,农村学生家家都有自己的土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土灶的结构,观察木柴燃烧时火焰的现象,掌握燃烧时火焰规律,利用学生常见的生活物品辅助教学,对于身边的事物的探究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自主学习.
2.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1)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探究性学习是对新知识的探索,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必要条件.在探究式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创造很多发挥想象力的机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热情,通过教师适当的引导,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2)挖掘学生的潜力.探究性的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知识,还可以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帮助学生的个性得到提高与完善.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相对保守,不擅长谈论、发言、展示自我,探究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信,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大班额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1]。在大班额教学中实施物理探究式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教学班级学生人数过多
在大班额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实验分组较多,教师无暇顾及,课堂秩序混乱,探究效果较差。
2.仪器短缺
在一般条件的学校,普遍存在实验仪器设备不够,实验设施简陋落后的问题,给开展物理实验探究带来了较大的困难。
二、大班额教学中的物理探究式教学策略
1.合理分配探究小组,培养骨干学生
要合理分配探究小组,最好4人一组,让每个小组成员在探究活动中轮流做组长、记录员、操作员和汇报员,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负其责,人尽其才,每人都有锻炼的机会,从而达到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效果。
教师要培养一批自觉性高、组织能力强的骨干学生,作为教师的助手,分别安排在各个组内,负责组织探究小组的各种活动,教师随时可以通过这些骨干学生了解各小组活动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以便及时统筹协调,有效推进探究式教学的开展。
2.用多种形式开展物理科学探究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实验探究外还有资料查询、调查访问、理论探究等[2]。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探究可根据问题的需要进行选择。但不论用哪种方式,只要能将物理学的方法和思想渗透其中,都能达到探究式教学的目的。
案例一:查阅阿基米德的有关资料
教师:阿基米德原理我们认识完了,老师列出了关于阿基米德的几个问题,每个实验小组选择两个问题,课后通过报刊、书籍和网络等渠道进行查询,在下次课上汇报。
(板书)
(1)阿基米德简介;
(2)阿基米德的故事;
(3)阿基米德的名言;
(4)阿基米德还有什么重大贡献。
在正式上课之前,用五六分钟时间让一至两个小组在班上汇报,既能让全班学生分享他们的成果,又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案例二:调查一个家庭的用电情况
教师:以每个实验小组为单位,按问题要求进行调查。
(板书)
(1)你家里常用哪些用电器,它们的功率各是多少?
(2)你家上个月用电多少千瓦时?电费合多少钱?
(3)谈谈自己家是怎样节约用电的。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组织调查总结讨论会,每个小组成员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让记录员记录并写出调查报告,由汇报员在班上汇报。
通过这种简单的调查过程,既可以让学生学习做事,学会总结和反思,又能使学生深入认识电功、电功率概念,掌握电功、电功率的一些简单计算方法。
3.让学生自制教具和开放实验室
仪器短缺问题可用自制教具和开放实验室两种方法来弥补。学生自己能做的仪器,尽量让学生自己在探究小组内组织制作。
案例一: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在上“杠杆的平衡条件”这节课之前,教师就先布置学生做一些准备:下次课我们要认识杠杆的平衡条件,请各探究小组准备一把直尺、一卷透明胶布、十个相同的硬币和一段细线。
上课的时候,教师通过复习和总结上一节课的内容提出问题:杠杆平衡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在学生完成猜想与假设后,进行如下问答。
教师:上次课布置你们准备的器材准备好了吗?
学生:准备好了。
教师:各小组先讨论一下怎样利用我们准备的这些器材进行探究。
学生:把细线拴在直尺的中间,用手提着。
学生:把硬币贴在透明胶布上,再把透明胶布贴在直尺上当做悬挂物。
教师:要想使杠杆在水平方向平衡,应该怎样挂物体?
学生:左边挂一串,右边挂一串。
教师:实验中怎样改变力和力臂?
学生:改变硬币的个数可以改变力的大小,改变透明胶布贴在直尺上的位置可以改变力臂。
教师:实验需要记录哪几个量?请同学们设计好表格以便记录,下面各组进行实验探究。
……
直尺、细线、透明胶布和硬币都是学生容易找到的东西,让学生自己准备器材,他们会很有成就感,而且不用担心损坏仪器,做实验时没有压力。
案例二: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原理
在上“光的直线传播原理”一节课之前,教师先布置学生做好准备:下次课我们要认识光的直线传播,请各探究小组准备一节蚊香、一个无色透明玻璃杯、一个激光手电筒。
上课时教师通过学生见过的关于光的传播实例和图片让学生回答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师:早晨太阳从窗缝或者门缝射入房间时,我们看到光线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朝阳射向树林时光线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在空气中激光笔射出的光线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光通过的路径都是直的呢?现在各组用上次课布置你们准备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先在杯中装半杯水,用激光手电筒照射水,看看光在水中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
学生:是直的。
教师:将蚊香点燃,用玻璃杯罩上,在杯内的烟雾不均匀时,用激光手电筒照射杯内,再看看光传播的路径是怎样的?
学生:是弯曲的。
……
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在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是弯曲的,这就能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如果要用到像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一些学生不易制作的短缺仪器进行实验探究时,应该开放实验室,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用课外时间到实验室里进行探究。
案例三:探究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
教师: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了一段电路上的电流跟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有关,跟这段电路的电阻有关,那么通过一段电路的电流与电压和电阻成什么关系呢?
学生:电压越大电流越大,电阻越小电流越大。
学生:电流跟电压成正比,电流跟电阻成反比。
教师:我们通过科学实验来进行探究,请1,3,5,7组的同学为我们设计一下这个探究实验;2,4,6,8组的同学思考一下这个实验需要记录哪些数据,并把需要的表格设计出来。
教师:请1,3,5,7组各派一人到讲台上把你们设计的实验电路图画在黑板上;请2,4,6,8组各派一人把你们设计的表格画在黑板上。
教师:由于我们学校的实验器材数量少,能摆出的仪器只有6套,这个实验我们只能分成两个大组课后到实验室里去做,现在我们先把探究所需的一些准备工作做了吧,请同学们把实验所需的电路图和表格画好。我们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时,学过用图像的方法来总结规律,这个实验也要用到图像,请同学们把图像设计出来并画好。下一次课我们来进行分析论证。
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统一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设计表格和建立坐标几个环节,实验过程由学生以组为单位课后到实验室完成。分析论证、评估与反思在下一节课完成。用开放实验室的方法可以弥补仪器短缺的问题。但是,教师必须做好监督、检查工作,组织好总结汇报、评估与反思环节。
虽然在组织大班额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很辛苦,但教学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一种观念的转变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逐步形成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亲身感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的探索创新式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 [美]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