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49: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中医基础理论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建构 物理概念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A-0113-01
一些学生能流利地背诵物理概念和定理,但是做相关的物理题目时却无从下手。造成这种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对物理概念还只停留在简单记忆的层面,导致在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时存在困难。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只有学生主动建构物理概念,形成自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实现概念知识的内化,才能真正掌握物理概念。本文以“密度”这个物理概念为例,简单谈谈如何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学习物理概念。
一、以生活问题引入概念,激发主动建构的积极性
影响学生物理概念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不感兴趣,相对来说,学生对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容易产生兴趣。教师应为学生设计一些现实中常见的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和综合分析,主动地从生活现象中去发现知识本质,积极建构物理概念。
在教学“密度”这一物理概念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密度”是能够反映物质的某种特性的一种物理量,引发学生建构“密度”的概念,教师先取出一些物质,包括一杯白醋,一杯清水和一杯溶解了很多盐的盐水以及两块体积同样大的铁和木头,让学生简单地判断杯子中分别装的是什么物质。学生对于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很感兴趣,也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他们通过闻气味、尝味道,很容易就区别出了三个杯子中的物质。还有学生通过掂量物体轻重的方法来区分铁块和木块。教师对学生的做法进行了点评:“同学们能根据不同物质的颜色、气味和质量不同顺利地鉴别出了这些物质。那么,相同体积下不同物质的质量不一样,这一点也和物质的颜色、味道一样,成为物质的一种特性,可以用来区别于其他物质,这种特性就是物质的密度。”通过这样的教学,进一步渗透了“密度”的概念。
二、以物理实验探究概念,感受自主建构的过程
物理概念作为学习的核心内容,充分反映了一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具有独特的内涵和外延。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这些关键点,才算掌握了物理概念。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物理概念,设计有针对性的物理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相互配合,感知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抓住概念的要点,深入、全面地理解物理概念。
在引导学生探究“密度”这个概念的形成过程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了一个物理实验:通过托盘天平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利用量筒测量物质的体积,然后求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选择了不同体积的石块和铁块,分别进行三次质量和体积的测量,计算出比值,发现三次测量后计算得到的石块与铁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非常相近,而石块与铁块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却不相同,从而证明了“密度”(即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个定值,而且不同物质的密度存在着差异。通过设计这样的物理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操作,进行数据的测量与计算,这样,学生对密度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成了比较具体、清晰的认识,理解了密度这个概念所表达的物理意义,还掌握了计算密度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相关知识。
三、以课堂讨论促成概念,增强合作建构的体验
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快速生成知识的有效手段。在初中物理概念学习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构建“密度”这个物理概念,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展开交流讨论,促进概念的生成,增强合作构建的体验。
为了帮助学生构建物理概念,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密度”的概念设计课堂问题,进行课堂讨论。“物质的密度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有关系吗?根据密度测量的实验,你能给密度下一个什么样的定义呢?同种物质的密度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会发生变化吗?”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对这几个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在组内积极发言,最后通过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得到了讨论的结果:“密度是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按照实验得到的结论,密度可以理解为‘某种物质的单位体积的质量,或者说密度的大小直接表F出了物体的物质排列的疏密程度’。由于物质会出现热胀冷缩、三态变化,所以不同物质的密度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也会发生变化。”学生们在讨论中完成了密度概念的重构。
【关键词】 中医基础相关课程 优化整合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及《内经》均为中医基础相关课程。这三门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多有交叉、重复,个别地方还存在知识点的遗漏等问题。因此优化整合这三门课程,使课程之间的联系及分工更为合理,具有积极的意义。
1
《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这两门课程之间的交叉重复主要体现在《中医诊断学》的脏腑辨证与《中医基础理论》脏腑的病理表现之间。这部分内容两门课程之间的重复过多,讲解的时候又都作为重点,实属不必要的重复。
2
《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教学内容的交叉重复
《内经》是高等中医药教育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也是学习《中医基础理论》之后的提高课程。中医基础理论课在讲解中医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时经常用《内经》原文进行了引证。这些原文及原文中体现的医理在两门课程中都要进行讲解,也属于不必要的重复。相反有些内容如十二经脉循行原文等,两门课程又都没有介绍,这样就造成了这部分内容的脱节。
3
优化整合三门课程的方法
3. 1
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认真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对课程之间交叉、重复及遗漏的内容做出明确界定,进一步做出合理分工,重新修订三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
针对《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诊断学》在脏腑辨证方面存在的重复,采取《中医基础理论》中详细介绍脏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表现,《中医诊断学》则以引导学生复习《中医基础理论》中讲过的脏腑病理表现入手,加上四诊中的舌诊和脉诊即由学生推导出脏腑辨证的证候特点。这样既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又有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的发展。
对于《中医基础理论》与《内经》中重复的原文,在中医基础授课时主要引用内经原文进行解释中医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侧重介绍医理部分。《内经》授课时除介绍文理以外,对于医理部分应在中医基础介绍的基础上进行拔高和深入展开。对于经络循行这部分内容,则明确了由《内经》进行讲解原文并要求学生背诵,而《中医基础理论》则用白话文进行简单介绍。这样既可以减少重复,又可以避免知识点的遗漏。
3. 2
培养教师能够讲授三门课程
通过组织三个教研室的教师互相听课、集体备课,共同研究三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每名教师都能够兼上其他两门课程。这样由一名教师同时讲授三门课程,可以清楚地掌握哪些地方已经讲过了,或者将要在其他两门课程中详细介绍,这样可以最有效地避免不必要的重复,使这三门课程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
参考文献
[1]陈彩燕.论整合课程与分析课程的并存关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19124.
[2]李云海.张雪荣.论中医经典课程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5,(2):101102.
[3]孙爱云.中医学在当展的思考[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8.24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8-2214-01
中医基础理论是以中医经典著作《内经》为理论渊源,融会了历代著名医家的真知灼见和创新观点的一门课程,是研究和阐述中医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专业基础课。对刚入学的中医专业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中医理论形成于两千多年前,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字古奥,内容博大精深,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中医基础理论所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已习惯于中学期间形成逻辑思维的大一新生。因此,要使学生们真正透彻领会抽象而古奥的中医术语、概念、学说并不容易,例如:五行学说、脏腑概念、气血津液等。调查发现,学生们普遍认为接受起来比较困难[1]。这就使得初学中医知识的学生们常常会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上主要就是教师讲、学生听,“黑板、粉笔与教材”的满堂灌式教学模式,乏味枯燥,也不利于学生理解文字深奥的中医基础理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是较快较好地掌握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基础知识的重要前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教学人员所面临的共同课题。笔者认为,在传统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中合理的引入相关教学病案和增加师生互动式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1.合理引入教学病案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学习兴趣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且有助于挖掘他们自身的学习潜能。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内容。现代中医高等院校普遍采用的是西医院校的基础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容易造成课堂气氛沉闷,使学生失去对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的兴趣。中医理论源于临床实践,并不断完善于临床实践。根据“先感知、后理解、再巩固、终运用”的学习基本心理过程,中医学习过程中的感性知识只能从临床中来获得,中医传统学习模式是“家传”和“师授”,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早期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2]。因此根据目前中医课程的纯课堂教学设置情况,结合传统中医教育的“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特点,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中应用临床病案,通过模拟临床激发中医专业学习兴趣并强化教学效果。例:在病因“痰饮”章节讲解中,可以通过以下病案分析讲解:“王某,男,50岁。面部及双下肢反复浮肿时间6年余。因劳累导致双下肢再次浮肿,按之则凹陷。脸色暗淡无光泽,口淡乏味。形体消瘦,腰酸体倦。怯寒肢冷,减退。舌质淡胖,脉沉细”。问:“此患者的水肿症状,主要与哪些脏腑的哪些生理功能失调有关?为什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明白了病为水肿,其病机为脾肾阳虚导致津液代谢失调。然后让学生回顾津液的生成输布过程以及参与津液代谢的脏腑的生理功能,这就启发性的加深了学生对广义痰之水湿痰饮的理解。当然,在应用病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切合教学目标,浅显易懂并把握好教学时间,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中,往往以“满堂灌”的模式为主进行授课,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影响了教学效果。互动式教学法的特点是以学生为主体,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去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分析解答而掌握新的知识[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从前苏联引入后,许多课程教学便广泛采用,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最常用的是课堂讨论法[4]。因此,笔者认为在中医教学中开设讨论课,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有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表述能力。在讨论课中,把握阶段教学目标,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思维方法的横向引导,并对相关知识进行强化训练。在进行专题讨论时,要精心选择讨论专题,最好选定横跨不同章节的专题内容:如“脏腑关系”部分。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讨论一对脏腑之间的关系,并派代表到讲台进行“演讲”,然后再由其他同学进行相关的补充。发言之后,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相关问题,由发言组的学生当场解答,最后由老师总结同时根据各组的表现予以细致的点评。引导学生透彻理解题意,明晰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能将相关知识前后贯通,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结论。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中医基础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思考、巩固,从而能自觉运用和分析相关问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3.结语
总之,“学无定法,教无定规”,中医基础理论是构筑中医药学的基石,授课教师做好中医基础课程的教学能很好的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激发学生学习中医专业的动力。笔者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深刻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教学病案和互动式教学方法的作用。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培养了学生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既加深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又锻炼培养了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能力。因此,认真研究每一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及与之相适宜的教学内容,并将教学方法融于教学过程,这样才能保证中医基础理论知识能较好的传授给学生,并为后期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l]王蕾,李春英,张炎,等.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调查情况分析[J].中医教育,2000,19(6):23.
[2]吴鸿洲,程磐基.古今中医教育模式的比较研究[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2):10-13.
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教学 信息技术 基础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各种教学技术不断发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存在知识点多、传统教学方式无趣的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本文主要分析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及其应对方法。
1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
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是学习中医的基础课程,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中医理论知识,尤其是对于刚入校的学生而言,严重欠缺课堂笔记和归纳教学重点的能力,大量的中医理论知识的输入往往不会留给学生体会或者领悟的时间,教学效果不太好。当前的现代教学信息技术的应用中,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使用,并在使用中不断取得了成功,不断地改善了教学效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存在很大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为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教学进度快,没时间做笔记,影响教学效果。也就是说,采用信息技术的教学方式,如多媒体等,虽然授课内容被不断丰富,但是学生普遍感觉到知识点过于繁杂、速度快,跟不上教学的节奏。
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中医理论教学信息技术应用现状,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应对。
2.1 多媒体教学的改进
在采用多媒体技术中需要注意与传统教学方法的结合使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具有知识量大、生动形象的特点,此作用相较板书教学,其效果是非常明显的,若是在多媒体教学中能够避免教学中的很多缺点,相信能够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在多媒体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进度的控制,为更好地控制教学节奏,可以适当采用传统板书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教学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中,需要注意在幻灯片上不能放全部的教学内容,避免学生难以把握教学重点。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教学结合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作用,缓解学生的疲劳,不能过分扩大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忽视了知识点的详细讲解。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明白多媒体教学的适用范围,不能过分夸大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性,针对一般概念性的知识,最好以口述为主,避免采用大量的视频或者是动画提高教学效果。
在平时的教学中,需要把握重点,提高教学效果,可以综合采用语言、文字以及图像等将重点知识或者是复杂知识简单化,帮助学生建立中医药独特的思维模式,更好地掌握教学重难点。在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中需要针对不同教学环节,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如概念性知识的讲解可以采用一些口述或者幻灯片论述,而在对临床密切知识点的讲述中就需要借助录像以及视频等。在多媒体使用的教学中需要注意科学性。例如,感冒的症状,可以联系抽象概念,阐述相关病机肺气上逆等内容进行解释。
2.2 采用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
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方法,是仿真显示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能达到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能够更好地便于学生理解知识。在使用中,如在中医的舌诊、阴虚以及脉诊等的教学中,采用抽象症状和体征等能更加生动地体现知识,定格分析瞬间的症状和体征,使学生能够进入到微观的环境中,教学内容更加生动。例如,在讲授血液循环中,可以制作多媒体课件等,仿真人体血液循环,这样更方便教学。
在这种方法的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情境的创造以及自身语言的使用,不能让学生发散思维,影响教学效果。例如,在阴阳学的讲述中,这些知识非常的抽象,教师在讲授中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世界起源图等进行动态演示,加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采用病例教学中,如针对生理功能的讲解时,可以采用一些实例进行分析,如范进中举,引导学生采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逐渐说明心与活动的管理,也就是中医所说的心主神志。
2.3 PLB应用改进
为了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得到无限知识,避免出现信息技术的引进造成学生知识点难以掌握,所以设计部分知识点采用PLB教学方法,把大纲中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拓展,还需要注意相关文献的整理工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在仪器上,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经过讨论,精心设计课程,突出综合性以及趣味性,研究一些典型病例,观察综合性的知识,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从而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思维分析、整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争论的焦点,教师需要进行总结,并指出其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建议。
3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现状以及应对措施。任何一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都不是完美的,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不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学效率。
(河南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6)
参考文献:
[1]刘迎辉,刘忠文,杜红卫等.浅谈PBL教学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5):272-273.
关键词: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思路
最早在1979年林中鹏教授提出的是“中医现代化”这一概念。在广州举行的全国医学辩证法讲习会上,还提出了中医现代化的经典定义: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武装中医、发展中医;运用现代科学(包括现代医学)的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阐明中医。自1996年国家正式启动中药现代化发展战略以来,逐渐开始称“中医药现代化”。2003年国家颁布了《中医药条例》,更明确提出要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吴仪副总理在2004年全国中医药会议上也指出“要努力继续切实推进中医药现代化”。
但对中医药现代化的理解及其实现的途径,目前意见尚不统一,下面笔者从基础理论、诊断方法、治疗手段等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1 基础理论的现代化
所谓“现代化”就是指与同时代的其他科学技术发展同步,达到同时代的先进水平。《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著作就代表了中医药在不同时期的先进水平,可以说是历史各个时期中医药的“现代化”。在当时虽然是最先进的,但沿用至今,有的内容已经陈旧,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相协调。因此,要敢于并善于否定旧的理论,根据新的科学实践,修正原有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对新的现象、新的问题作出新的解释、产生新的理论。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发展,也应该运用现代科学理论、技术和方法来补充、完善、提高。中医基础理论由于历史的因素造成了其形成时必须要与古代的哲学思想融会贯通,用朴素的唯物辨证法,即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以就表现为哲学的思辨性,具有社会科学的属性,而其应用则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认识中医科学的这一特点对如何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是非常必要的。现代的控制论认为,认识客观“黑箱”有两种方法,即打开黑箱和不打开黑箱。中医“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就是通过不打开黑箱的方法,所以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通过解剖、实验,从分子水平或基因水平上来观察、研究人体并不适合于中医,近些年这方面的研究并未使中医基础理论取得突破也证明了此路是行不通的。中医的很多理论是无法通过现代研究来证实的,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现代研究无法证实它的存在,然而它在实际应用中却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人曾经将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拿汉字输入法的发明来比喻,笔者觉得有一定道理,当时汉字输入法未发明以前,有人建议用汉语拼音代替汉字,这就类似于用西医还原论的方法来研究中医,但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汉字输入法最终研制成功。所以,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应根据中医学理论的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复杂性科学研究等理论来分析、研究中医,对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在原始理论的基础上提高、升华,这才是使中医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2 诊断方法的现代化
《内经》确立了“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这一把握机体作为整体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来的人体信息的方法。所以中医学诊断是以望、闻、问、切为主要手段,即依靠医生和病人的感觉器官认识疾病现象,基本上不采用仪器检测手段。由于人的主观感觉的局限性,导致中医关于疾病现象的描述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经验性,可靠性差。尤其是脉诊,明朝的李时珍就曾感慨脉诊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如果在现代科学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作出相关定量分析则会大大地提高可操作性和科学性,如中医的消渴证,表现为“三多一少”的临床症状,其中一大部分就是现代医学的糖尿病,但糖尿病有一部分病人症状不典型甚或没有临床症状,用中医的望、阐、问、切就难以明确诊断,但如查一下血糖、尿糖等相关检查,我们就很容易诊断了。所以,现代医学应用的各项化验检查及影象学检查,只要有助于诊断,都可以采用。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中医特色的证候、舌苔、脉象更应制订客观化的指标和研制相应的检测设备,以实现中医诊断的标准化。
3 治疗手段的现代化
中药是中医治病的主要手段,几十年来对中药的研究如中药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毒理作用、剂型改革等方面均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有人认为中药现代化应包括两部分,一个是“现代化地研究中药”,一个是“中药的现代化研究”。“现代化地研究中药”又称“研究中药、现代化研究中药、中药现代化开发”,像青蒿素、联苯双酯这样的现代单一化学成分,就属于第一种情况。而“中药的现代化研究”是以中药为前提,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这个前提下,不拘一格地利用现代技术来研究中药。张伯礼提出应重视中药基础理论的研究,运用传统理论和现代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反畏、七情和合、配伍及禁忌等中药理论研究,提示其内在规律和科学基础,达到中药基础理论科学阐述,构建现代中药理论体系。他提出的“方剂的有效组分”概念是中药现代化道路上做的初步探索。所以研究中药一定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这样研究出来的成果再现代化还是中药,中药现代化要以此为主要任务。
一、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概念分析
有关资料表明,PBL教学理论的概念,是在20世纪60年代由霍华德教授提出的,具体是指在临床实践课程的前提下,以学生为本,以患者的问题为基础,通过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教学讨论。PBL教学理论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通过引导学生如何围绕专业问题进行思考、推理、分析,进而使学生得出自学的成果,使学生注重自身自主学习及思维能力的锻炼。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对于改善《中医基础》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专业知识的传授、学习效率较低、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等问题,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应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合理地运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最终才能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在提高《中医基础》教学水平的同时,全方面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医基础》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积极探究《中医基础》教学中仍存在的具体问题,对于选择采取何种有效的改善方法非常重要。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进行《中医基础》教学,有利于提高《中医基础》教学的整体水平,通过教学的正确引导,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更好地对《中医基础》专业课程及相关课程进行学习。对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完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之一。为了更好地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才能确保PBL教学理论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问题设计要突出教学的重点部分
在实际教学中,将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在《中医基础》教学中,不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医学知识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在《中医基础》教学中,教师应切合实际,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在教学问题设计方面突出重点部分。问题设计,作为应用PBL教学理论的关键,可以为学习医学理论的抽象性、思想方法的异质性、复杂性的临床案例等提供足够的空间。此外,由于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其课时相对较短、内容较多,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就应在有限的时间内,促使学生通过突出的教学设计,全方面地掌握中医基本教学概念与理论知识。在问题设计方面,重视《中医基础》教学理论的系统性,逐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断地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深化自身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对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增强教师PBL教学的组织与管理能力,因为教师作为PBL教学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环节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与传统的《中医基础》教学模式相比,PBL教学更需要教师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知识结构、组织与管理水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能力,使教师能够应用自身所掌握的中医理论知识,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此外,教授《中医基础》的教师,应做到熟悉中医教学大纲并了解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能力、表现,并以此为基本依据,将学习能力较强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将性格内向与性格外向的学生分为一组,实现学习能力与性格的互补组合。在《中医基础》教学的课堂中,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中医理论等相关问题的讨论,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发言,在下课前为学生进行简短的总结与评价。长此以往下去,会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基础理论》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接受《中医基础理论》的学习。
(三)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
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的应用,教师需要学生的主动配合,才能成功地实施PBL教学模式。《中医基础》教学的教师,可以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自主地从资料准备、教学提纲、相关病理查阅、小组讨论主题,这些前期的准备步骤,需要学生花费一定时间进行准备。因此,《中医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应充分考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问题的时间。为此,《中医基础》教师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应适当考虑减少课堂授课的时间,重点讲解难度较大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大致归纳出自主探究的思路,留给学生更充足的时间进行探究式学习。经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自觉性,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也是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取得明显成果的重要教学表现。[5]
三、《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
《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是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应用的重要前提之一。应用PBL教学理论视阈下的《中医基础》教学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可以在《中医基础》教学实践活动中,引发学生通过创造性思维产生解决问题的新观点,并通过自身的能力,检验新观点的正确与否。但是,目前各大中医院校在《中医基础》教学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通过《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来进一步改善问题,对于中医医学基础教学的整体发展非常重要。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在具体教学环节实施之前,结合《中医基础》教材各个章节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案及目标。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重点结合学生在《中医基础》教学中的表现及能力,合理设置课堂教学引导问题,使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引导问题,深化学生对《中医基础理论》的理解。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中,还可以考虑加入多媒体教学设备,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的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看,激发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自主探究,逐渐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打下良好的中医知识基础。在《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的基础上,在课上进行实施。《中医基础理论》PBL教学设计实施步骤,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一)在《中医基础》教学课堂活动结束前十五分钟,教师根据下一节课程的任务,将下一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告知学生,同时,引出设计好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参与下一节课的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鼓励学生的工作,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的讨论中。
(二)引导学生课下查阅相关的参考资料,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到三个问题,在课堂中向教师提出,由教师解答。并对所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初步总结讨论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的问题,留到下一个讨论环节。
(三)在各个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的前提下,组织全班进行重要问题的讨论。由各个小组选择学生代表,对本组讨论结果进行阐述。同时,提出小组内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征集其他小组的正确答案。其他小组依序,总结内容后提出不懂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全班讨论的环节。
(四)教师针对学生问题讨论的情况,及时进行总结与归纳,重点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产生的疑难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该问题涉及到的理论知识点。
(五)在课堂活动结束后,针对每组学生的表现,进行合理的考核。并按照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给予一定的分数奖励,并作为期末平时成绩的基础,计入学生的总成绩。其次,在这个环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树立参与学习讨论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摆脱心理障碍,积极参与到课堂问题探究活动中。[6]
四、结语
类比思维是指古人在对自然界观察的基础上,将具有相似或相同特征的事物划为类,并在类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推导,确定不同类间的联系,使知识在不同类间迁移的一种思维形式。其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运用为中医类比思维。中医类比思维则是从天人合一的前提出发,根据自然界存在的各种现象来推论人体的功能活动、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治。
类比思维的基本形式可分为三种[1]:(1)比类:比类是在对自然界直接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不同现象或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将其联系起来归为一类的方法。(2)类推:类推是在比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由于知识的扩展,类可以涵盖更多的事物,具有推演的特征或功能。可以从作为前提的类、模型或命题推演出另一类的属性。(3)比附:比附就是在不同的类之间建立某种必然性的联系,表现为对类的一种表象的理解。上述三种基本形式,是类比思维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在运用中密不可分,统一于类比思维之中。
类比思维的特点,首先类比思维是在个别或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之间做横向的运动,即从个别走向个别,从具体走向具体。这种横向思维所涉及的两端事物之间完全是一种表象上的类似,并无任何本质上的和知识上的类属关系。其次是思维的联想性。由于在类比思维中不受任何的边际约束,因此它可以跨越种类界限在两个看似完全不着边际但有一定相似性的物像之间建立联系。所以类比思维的可靠性很小,创造性大,能够充分发挥思维的想象力和洞察力,引导人们发现新的知识,探索新的问题。
2类比思维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影响
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学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原则等的一门学科。它的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及方法论基础中的精气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对正常人体认识论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对疾病的认识论中的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学说;对疾病的认识被广泛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部分,现分述如下。
2.1对藏象理论的影响首先中医学将人体五脏六腑与形体官窍,生理心理活动,乃至自然界的物象联系起来,在五行学说的基础上,构成了中医学的藏象系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论肾藏象云:“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其在天为寒,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其次借用类比思维对脏腑生理功能进行认识。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将脏腑系统与社会系统相类比,不仅说明五脏六腑是统一的整体,同时也阐述了五脏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地位。指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另外,在藏象理论中,五脏、六腑、奇恒之腑都具有自己的生理特点,而对这些生理特点的认识,同样是通过类比思维来完成的。总之,类比思维贯穿于整个藏象理论之中。
2.2对经络理论及气血运行的影响经络学说也是中医学的一部分。经络理论的构建也运用了类比思维。如经络数定为十二,就是从天人合一的类比思维推理而来,《素问・阴阳别论》说:“人有四经,十二从……四经应四时,十二从应十二月,十二月应十二脉”。
同时,关于经脉中气血的多少以及气血的运行也运用了类比思维。《内经》将十二经脉与十二经水相对应类比,借河流之大小,水量之多少,源流之长短远近来说明十二经脉之气血的多少。并且借用气候变化对江河之水的影响,来类比六邪气对经脉气血的影响,指出:“天地温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溢……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焯泽……”。
2.3对病因理论的影响中医学的病因理论是极其丰富和全面的,一般人们将其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和其他病因三个部分。其中外感六病因的认识,主要就是通过类比思维而来的。
六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致病邪气。以风邪为例,人们是观察到自然界的风,善行数变,轻扬上行,并能动摇树木,因此当病人感受外邪后,出现头疼,恶风,汗出,游走性关节疼,游走性瘙痒等与自然界风的特性相类似的症状时,就认为是感受了风邪的缘故。
2.4对治则的影响中医治疗疾病的根本大法治病求本的确立,就是因为认为阴阳是天地万物变化生杀的根本,由此而推出阴阳是疾病发生的根本,故治病必求于本。所谓是:“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2]”。
因势利导也是中医的一个治疗原则,是指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顺应病位、病势特点,以及阴阳消长、脏腑气血运行的规律,把握最佳时机,采取最适宜的方式加以治疗。而其中所涉及的种种病势也多是采用类比思维的方法加以推论的。如《灵枢・逆顺肥瘦》所云:“临决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循掘决冲,而经可通也。此言气之滑涩,血之清浊,行之逆顺也”。
3结论
我们可以看到,类比法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无论是在基础理论的哪个部分,都可以看到类比法的痕迹。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类比法自身特点的缺陷性,只注意到两个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就将其作为推理的前提,从而作出荒唐的推理,这对中医学的发展将是一个负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类比思维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的影响是具有两面性的。一方面,它有力的促进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形成,另一方面,它也阻碍了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因此,我们在运用类比思维时要遵守一个原则,即两个事物一定要在其成为同类现象的水平上进行类比。
1.1案例设置法学习藏象内容时,宜以案例为主进行教学。①根据内容,构思和设计真实性、针对性的案例,或引用名医医案;②实现目标。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并从案例中总结出脏腑的特性和功能,教师进行引导、帮助和归纳;③检测成效。以新的案例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教师最后进行评判和总结。通过本方法使学生对中医独特的辨证体系有初步的认识,对培养学生中医辨证思维有一定促进作用。1.2实验教学法学习气血津液内容时,宜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参与构思、设计实验方法,如“气能摄血”理论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验证中医基础理论的正确性,体验中医抽象理论的科学性,加深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实验后通过学生的实验总结,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1.3评价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效果评价:①考试成绩评价。引入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形式,采用理论笔试+现场答辩的形式,其中笔试成绩占60%,答辩成绩占40%;②课后问卷调查评价。自行设计调查表,主要从学习能力、知识理解与掌握、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提升方面进行调查。采用“是”与“否”二级评价方式,共发放问卷127份,均有效收回。1.4统计学方法采用Excel2010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结果
2.1考试成绩实验班的理论笔试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在反映学生中医基础知识应用的答辩环节,实验班的成绩亦明显优于对照班(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2.2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实验班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利于知识掌握,且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实验班对CDIO模式的认同率明显高于对照班,见表2。
3讨论
论文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 现代教育技术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中医基础理论》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几年的尝试实践,有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良好。
《中医基础理论》是阐释和介绍中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思维方法的课程,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好中医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由于中医理论形成于2000多年前,不仅文辞古奥,内容精深,而且使得其在认识论、方法论、思维模式与方法、概念体系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思辨性和抽象性,这就使得初学中医者常常产生畏难情绪,传统的课堂讲授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对教与学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应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现代教育技术蕴涵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为实现新教育观念提供了技术、方法和认知工具,支撑着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2003年以来,笔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对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建立了新型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模式:
1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模式
是指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大屏幕等教学媒体的综合运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的变革。其模式如图1。
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各种信息表现形态于一体,为《中医基础理论》教学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操作平台。通过教学设计,对教学内容进行集成性处理,创设由师生共享的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新颖,易于师生感情交流,及时反馈、引导,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这种教学模式既使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得以发扬,又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使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相辅相成、取长补短、相得益彰。2003年起,全体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制《中医基础理论》多媒体课件并应用于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课件内容和使用方法,并开展了“多媒体演示与传统板书有机结合的课堂授课模式”的教学方法改革,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遇到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可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通过多媒体投影用生动形象的动画或影像演示出来,便于同学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加深其印象。《中医基础理论》的各个章节都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尤其是阴阳五行、经络、六等章节,若充分运用多媒体,则可以通过大量图片、动画和录像将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样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便于引导学生多动脑、勤思考,活跃课堂气氛,不仅能加深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将前后的教学内容有机地连贯起来,使学生对整个《中医基础理论》这门课程的逻辑框架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认识。
2网络远程教学模式
是指基于英特网(Internet)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电子邮件、BBS等进行教学的形式,利用网络可以拓宽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开展网络教学是21世纪教学的主题。其模式如图2。
网络远程教学模式是在具备丰富网络教学资源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按照一定的学习目标,由网络获取信息,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选择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通过与教师、学生的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利用学校引进的网络教学平台,2005年我们构建了《中医基础理论》网络教学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①《中医基础理论》全部教学课件及部分教学录像已应用于网络,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途径。②《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大纲、教学方案、习题库、模拟试卷等均已上网,方便了学生学习。③建立了在线网络论坛、公开了教师电子信箱,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学术讨论,及时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这种教学模式使《中医基础理论》教学超越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受学生欢迎。
3计算机虚拟情境教学模式
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建立虚拟情境,仿真现实情境的一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一种身临其境的环境下进行学习、训练的形式。其模式如图3。
虚拟情境教学可用于真实实验无法实现或者表现不清楚的教学中,从而达到一种传统教学模式不能达到的效果,可大量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教学。现代计算机虚拟技术可以把舌诊、脉诊、阴虚、阳虚等中医学临床中的抽象症状和体征以形象生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对动态的过程、瞬间的症状和体征进行定格分析,使得教学摆脱了以往文字平面化叙述方式和挂图方式,学生既可以进入中医学微观世界,也可以进人中医学宏观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具体生动。例如,对于血液循行的讲授,可制作血液循行的多媒体课件,仿真人体血液循行。过去这些内容在讲课中是非常抽象的,现在用多媒体课件或教学片、中的三维图像或视频影像来表现,这样教师讲解时会省时省力,学生学习时易于理解和掌握。虚拟情境教学最大的优势是让学生如临其境,融入其中去感受、体验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