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50: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工商管理与经济管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一、工商管理的职能体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管理的职能也日益多样化,它是管理但又不仅仅限于管理。工商管理由原来的单一的管理监督变为如今的把组织、协调、服务、控制等功能集合在一起的多功能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作为一种调节经济的手段与工具,它履行着重要的经济环境创设和成熟的市场运作职能两方面。
第一种职能主要体现在对经济环境和氛围的创设方面,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成熟与完善的同时,企业经济理念和经济行为都得到了深刻的扭转与更新,在这转型与更新的过程中,难免有不规范的思想和行为,违反了市场经济运作的规则,破坏了经济发展的和谐。因而,在这种状况之下,便衍生出了工商管理的职能之一,它通过行政的手段,规范各经济行为主体的活动规范化、法制化,在工商管理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实现市场经济环境的良好创设与和谐氛围的保持。
第二种职能主要体现在成熟的市场管理运作职能。市场经济是瞬息万变的,在利益的驱使下,市场经济呈现快速更新的竞争态势,而经济管理的具体操作却远不及市场的瞬息变化,因而,只有工商管理的行政手段,才能通过其行政干预,在对市场经济全面、动态的把握之下,实现对市场经济管理运作的整体把控,使管理与实际相适应、相协调。
二、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和谐相生的关系分析
1.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基石。在社会形态的历史变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为 中国知网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设置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进行监督与管理,在历史的发展中,以商品交换为起点的商品经济的产生是工商管理的基石,也是根本性的内因,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成了工商管理的不断成熟。
2.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互促共进。伴随着商品市场的繁荣与昌盛,诞生了市场经济的概念,与之前的商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的范围更广、方式更新,这些经济发展形态的转变也为工商管理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提供了成熟化行政管理的舞台,经济主体的自我保护意识得到增强,自主、自律的观念也得到了巩固。
3.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完善的推动力。通过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可以得知,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成的,在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的时期,与之相协调的是生产关系的整合和优化,通过经济主体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活动,进行共生与完善。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深远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实际上本身排斥来自外来的任何形式的干扰包括所谓的管理 中国期刊,但是作为市场管理者当然不能也不愿意放弃对市场的调节。这样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扩大,它客观上就要求市场管理者改变自身的管理职能和管理手段。但是当市场的发展要求工商管理着进行自身管理,而经济管理者不进行自身改革时,则会对经济发展起阻碍作用。这时候,工商管理就不在起促进作用,相反却起着阻碍作用了。
总的来说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当工商管理顺应市场规律进行调节时会促进经济发展,而违背市场规律的调节则会起阻碍作用。经济发展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进行改革,不改革的工商管理,则又会限制经济发展。我们说要用工商管理来促进经济发展,说到底就是要工商管理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按照规律,有目的,有节奏的对经济发展进行调节。
1.工商管理为我国经济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经济的发展受经济规律的支配,但是,在经济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一些问题也比较容易出现。例如,某种商品在某段时间非常畅销,因而很多企业生产同类产品;而当商品生产出来后,市场已经出现饱和,于是产品滞销,相关企业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而工商管理部门针对这一类问题有相应的预防措施和解决措施,能够使经济活动受到法律条文的监管而更加规范,规避市场风险。
2.工商管理维护了经济活动中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市场经济的活动之中,消费者群体是主体之一,消费者对市场经济的认同和态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当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工商管理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措施,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进行处置。这样,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得到了维护,对经济活动中的不法行为也进行了打击,积极促进中国知网论文了经济的良性发展轨道。
3.工商管理在企业经济的转型过程中起到了引导与疏导的作用。为了更快地推动我国企业经济的改革与转型,工商管理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功效,主要侧重于企业利益与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协调,使两者之间的利益融合到一起,不至于产生冲突与矛盾;而且,在企业转型过程中,由于一些企业竞争实力不够,经营状况不佳,工商管理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市场经济的整体把握,指引企业进行新的经济发展方向,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创业与转型等。
4.工商管理对社会安定的稳定性作用。首先,工商管理与执法部门之间必须进行紧密的衔接,在完全沟通与行为的协调方面达成一致,这样有利于建立工商管理的执法形象,提升其执法力度;其次,通过工商管理部门对市场经济中威胁人民生产与安全的企业进行打击,可以明显整顿市场秩序、规范企业经济行为,稳定社会安全因素,如:打假、查处食品企业的食品安全问题等。
【摘要】在社会经济市场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一项十分主要的管理标准。同时,随着国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因而为工商管理体系的健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企业通过实施工商管理,能够提高发展速度,提升其市场竞争力,所以合理的协调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二者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本文针对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从而为企业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工商管理 市场经济 关系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工商管理是现代有效的管理运营手段,对调控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相辅相成,只有二者协调发展才能促进经济的增长。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其比较大的特点就是自由经济体系,在该经济体系下,价格直接决定了产品与销售,所以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有很大差异,对销售价格与产品质量进行管理显得及其重要。此外,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有着密切联系,因而通过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析,有利于开展工商管理工作。
一、工商管理的作用
对于工商管理而言,其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产生的,依据工商企业管理标准对市场经济结构水平和市场经济私有制等方面予以分析,使得市场经济活动具有可控性。在工商管理过程中,通过对市场整体予以研究,能够达到对市场经济产业的分析与决策,确保市场工商管结构更加专业化。通常情况下,以工商管理的结构标准为基础,就能够实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全过程予以分析的效果,使得市场受到工商管理的影响,工商管理能够对提升市场经济发挥主要作用,并保证二者能够协调统一。
二、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分析
(一)市场经济是工商管理的前提
我国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因为人类的进步、商品生产和营销等产生的,国家为了对社会中商品经营体制予以监督,成立了工商管理部门,从而实现维护不同阶层的根本利益。对于市场经济来讲,其是在商品生产和交易过程中形成的,为了维持市场经济秩序,有关管理人员会结合工商管理规定对维护其秩序,进而促进市场经济效益有@著提高。由此表明,不同商品的生产、交易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工商管理得到有效发展的前提,也是维持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关键,为增强工商管理效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并且提高生产能力,使得商品的生产和营销关系得到最大程度的优化。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利益主体矛盾有所增多,对发展经济产生了不良影响。为了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对其正确引导,只是在市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是难以达到管理的目标的,应当确保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发展互相协作。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通过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因而极大的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管理的基本要求,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主要作用。因此,市场经济促进了工商管理的发展。
(三)工商管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已经加大了工商管理力度,进而为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也为改善市场经济创造有利条件。第一,工商管理有利于对市场经济主体的规范。在工商管理期间,必须保证市场经济体制更为合法与合理,通过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为予以深入研究,可以对市场经济主体加以规范,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在工商管理时,制定了与市场经济主体有关的制度,借助于制度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秩序,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第二,有助于对市场监督。在工商管理时,需要保证市场主体和市场监督工作能够平衡发展。通过强化对市场的监督,尤其是加大对市场经济中的违法状况予以监督,进而为有效解决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和垄断问题提供有利条件。总之,在工商管理的作用下,能够对如上问题予以监督和管理,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3]。同时,在市场经济发展时,常常存在着虚假广告问题,工商管理对其予以严肃处理,对维护市场秩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三,工商管理对健全市场社会经济体系有很的的帮助。在借助于工商管理对市场经济发展予以监督期间,需要建立社会经济体系,进而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有利保障。工商管理发挥其职能,对市场予以监督和管理,实现对市场的规范,使得社会上的资源予以整合,正确引导国家经济的宏观调控,从而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科学控制,促进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而言,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具有相辅相成和相互监督等特点,通过协调统一对市场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发展期间,发挥工商管理的作用,有利于经济增长。同时,明确工商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对明晰工商管理的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1]张诗慧.浅谈工商管理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J].品牌,2015(11):94-94.
一、工商管理的内涵及职能
在文章开篇之前,我们先对本文的主体一工商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和介绍,以为接下来对其发展以及对经济发展影响的进一步阐述奠定一定的基础。事实上,所谓的工商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工商业经济活动的一种综合性的管理,包括对商业秩序的维护以及商业规范的制定等等,其在我国各个经济行业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管理中占据着十分关键的角色。然而,这种角色的保持,实际上是其背后基本职能的有力支撑,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其职能进行简要的阐述。首先,工商管理在规范市场经济制度上具有一定的作用,而这种规范作用,实际上是工商管理众多职能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我们知道,就目前的工商管理来说,其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在一定程度上对市场经济起到了一种约束作用,但这种约束作用实际上是有限的,因此往往需要外在的市场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外部控制,但如果这种规章制度并不存在,整个市场的发展就会落入一个秩序混乱的状态之中,这对于目前经济全球化下,我国社会经济遭受重大冲击的深刻现实来说,实际上并不是个好消息。因此,为了充分弥补这一空缺,工商管理,作为一种为市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角色由此被提出,而这种角色的发挥,实际上需要遵循一个方向,即让政府尽可能减少对微观层面的关注,而是更加注意对整个经济进行宏观调整,并让工商管理充当起一个引导经济主体、使市场经济活动的进行满足市场的客观规律。这样一来,经济人在实现自身利益欲望满足的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建设出一份力。其次。工商管理在管理市场经济中也有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事实上,就这一功能的实现来说,其需要工商管理的首脑一工商管理部门,充当整个市场经济管理的主体。我们发现,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总会伴随着新情况的发生,而这种新情况的发生叉对经济管理活动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实际上,作为一种有机的经济实体,企业在整个市场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支柱性作用,而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会依据自身情况以及外部环境情况而作相应改变,但是企业一旦面临着转型时期,其又会不可避免地陷入迷茫的状态之中。这时,工商管理就会对这些陷入两难境地的企业伸出援手,对其出谋划策,并做好支撑服务,直到企业走出这片阴霾之中。另外,就我国的市场经济来说,其存在着一定的规划性,而这种规划性实际上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包括商品生产与交易的竞争行为,而这种竞争行为的正常进行则需要工商管理参与进来。一方面,其对整个竞争环境营造起一个合理的、健康有效的竞争环境,并为消费者提供有力的权益维护保障,从而促进企业自身进行技术水平、服务水平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进而进一步使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并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
二、工商管理的发展及其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事实上,面对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以及进程进一步推进的深刻现实,为了将自身的职能效益进一步发挥出来,工商管理实际上也在进行着自我的改良。一方面,其管理职能范围正在不断地增大,其已经由最初的对私营工商业、集贸市场管理发展成为如今的“六道检查“,这也就意味着其功能和作用也在不断扩大开来。灵气,其管理监督也由之前的单一管理监督转变为组织协调、控制服务与监督一体化系统管理,并且结合政府干预,进一步推动、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其管理方法也得到了相应的革新,其已经逐渐打破了最初的行政方式单一化,而是更多地发展成为集行政、法律、经济以及思想政治交错组合的应用,无论是在飞管理法规的建设,还是对经济发展规律的遵循上,其都引导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工商管理为了实现自身管理职能的进一步加强,已经从自身出发进行了相应的革新,而这种自我革新效用的发挥,实际上又要与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所体现出来的作用影响形成合力。事实上,一方面,工商管理可以为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其可以有效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其还能对相关企业进行体制的深化改革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因为目前我国的商业集团与企业集团基本上是以跨地区、跨部门以及该跨行业为界限的,而这些零散的独立的模块有职能通过合理的组合才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利用,这样一来,整个企业的利益就会脱离与部门利益与地方利益,从而紧密原先联系较为松散的部门。当然,这种交叉融合的方式,实际上我国的许多大型企业从部门和地域的控制之下脱离出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行政中心和管理中心,从而进一步减少其对政府的依赖程度,从而提升企业的工作水平及经济效益,并最终推动整个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 管理整合力 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38-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既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中国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提高的重要途径。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各专业毕业生或多或少都面临就业困难,其中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总体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经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数据中,就业率区间连续三年处在B-至B+阶段。在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选择了“创业”,随之而来的将是高校如何应对大学生“创业”的教育改革。创业教育的核心是企业家精神教育,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创业的现实表明,企业家精神是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必备素质,培养企业家精神对于大学生创业至关重要。因此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总结国内外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管理整合力理论,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培育模式问题进行研究。
一、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现状
1.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内涵。美国考夫曼基金会创业领导中心将企业家精神教育进行了如下定义,即是向个体提供把握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机会所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是培养学员在别人犹豫不定的问题上具有洞察力和自信心的过程。企业家精神教育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具体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知识,如商业计划的编写、资本开发、营销和现金流分析等。
2.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发展现状。为了适应知识经济、网络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迎接新经济时代带来的挑战,美国兴起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这是理论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尝试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产物。1945年哈佛商学院首先开设企业家精神课程,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1970年,美国大约有25所高等教育机构提供企业家精神方面的课程;1980年这一数字增长到150家。据百森商学院和伦敦商学院联合的全球企业家精神监测报告显示,2001年美国超过1500所四年制大学和学院提供了创业课程进行企业家精神方面的教育,而近年来几乎所有工商管理类专业的高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的相关课程。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教育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萌芽阶段,1947-1970年;起步阶段,1970-1990年;发展阶段,1990-2000 年;成熟阶段,2000年至今。
国内工商管理教育基本上照搬了国外的工商管理教育课程体系,表现为课程体系与内容上的大同小异,课程设置的层次比较模糊,缺乏鲜明的特色。国内许多高校工商管理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导向和人才培养质量观上存在误区,大部分重点高校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以学科和科研为导向,相当一部分高校本科毕业生存在素质缺陷,无法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这些问题导致高校一方面不能提供企业急需的高素质人才,即高素质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很多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甚至无法就业,即一般性人才供给相对过剩。由此可见,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模式应当及时改革。根据发达国家高校的教学经验,企业家精神教育能适应新经济形态所带来的变化,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教学目标、方法和模式,应当成为传统工商管理教育的改革方向。但国内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家精神教育研究较少,没有形成理论体系和成熟可行的教育模式,培养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方面相对滞后,使部分有创业打算的毕业生缺乏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不得不放弃或以失败告终。因此,对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管理整合力的理论基础
从工商管理教育的角度,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广义方面是根据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管理的三维结构解释管理整合力。管理理论是对管理实践规律性的总结,法约尔是第一个提出一般管理理论的人,他把管理理论定义为用一般管理经验去尝试和检验管理规律、规则、方法和程序的总和;管理技术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计划、组织、决策、绩效考核等技术方法;管理实践是指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配置、对供应链进行整合的具体活动。管理活动是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的有机融合,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转换,缺少哪一维管理都是残缺的,所谓“管理整合”,是指对管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进行重构并形成新的一体化过程。因此管理整合力就是对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整合应用于具体管理工作的能力。
从狭义方面解释管理整合力是从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将管理整合力理解为管理实践中管理者在其权限许可范围内有效整合组织内部与外部资源,达到预定管理目标的能力,包括资源的整合意识与整合能力。狭义的管理整合力主要从五个方面度量,包括资源的拥有度、对资源的了解度、对资源的沟通度、对资源的使用度和对资源的拓展度。
三、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
目前各高校的企业家精神教育主要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模式和体系需要创新,教学主体和方法需要改善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为基础,将狭义的管理整合力嵌入广义的管理整合力概念中,使之充实完善,据此进行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的探讨。
1.培养目标的设定。根据信息经济、网络经济等新经济形态要求,设定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使学生成为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熟悉经济管理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管理人才。在此基础上确定企业精神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增加学生对新事业创始与管理过程的认知,增加对创业生涯的职业选择的了解。企业家精神教育既要在机会识别、整合资源以应对风险、创建企业方面给学员以理念和决策逻辑方面的指导,同时要在新创建企业管理方面提供学员必要的技能知识。将管理整合力意识细化在企业家精神教育中,融入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知识整合能力, 在课堂学习与课外实践中培养思维整合能力,在社团活动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沟通整合能力。
2.课程设置及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家精神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员在识别和把握机会、承担风险、迅速整合资源等方面的隐性知识。根据管理整合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模式上,更加突出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管理教育创新与整合的特征;强调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的整合课程设置模式和向管理职能活动的渗透;强调与环境的互动和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在此根据广义管理整合力三维结构中管理理论、管理技术和管理实践构成的解释,改进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圆形课程模式,构建基于管理整合力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模式。如图1所示,以企业家精神教育为核心,以管理整合中的管理的三维结构为视角,其中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结构中相关课程注重学生的基础教育,管理实践的教学中强调互动的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以期望学员从基于现实模拟的教学方法中逐步锻炼其企业家能力。该模式不割裂管理的三维结构,注重包括校内外导师、校友、战略联盟和网络关系在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知识获取。
在课程体系的具体建设方面,按照工商管理专业企业家精神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采用实践导向型课程体系,要求大学生紧密联系创业实践活动,通过撰写创业计划书和与真正的企业家进行互动等方式来提升学生对市场获利机会的识别、评估、捕捉和应对“不确定性”等方面的能力。根据课程设置中管理实践的内容,实践导向型课程设置主要是围绕着创业设计、案例研究、专题文献阅读、嘉宾演讲、教师课堂传授等教学环节来展开的。学生在校期间要有意识地多接触社会和企业,利用寒暑假和更多的业余时间,到企业去锻炼,从最基层的工作做起,积累从业经验,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创业能力和创业基本素养,提高这样在求职时才会具有竞争力,也能为创业和走上管理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主体与教学方法。在教学主体方面,实践导向课程体系较理论导向课程体系更强调教学主体的实践经验,特别是已创办企业的教授或企业家成为了主讲教师队伍的主体,弥补高校专职教师实践经验缺乏的不足,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以高校专职教师为主。
在教学方法上,企业家精神教育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讲授方法。从目前的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实践来看,管理理论和管理技术课程的教学多采用传统的讲授、习题、考试的模式,一些课程虽然加入了案例教学,但还往往只是针对单独章节的习题式案例,不能使学生对整个学科体系有系统的认识。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学习各章节知识的脱节,“学”与“用”的脱节,所学的内容只是停留在理论认知的阶段,而不知道这些理论在具体实践中何时应用、如何应用,如何系统的用好。针对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大案例背景下的多种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将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给出课程知识的应用情景,即基本涵盖整个课程的大型案例,再据以进行各章节基础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有目的的掌握基本理论。第二阶段针对各专业学生的特点将大案例分解,设计对应大案例各个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小案例,使学生学会基本应用。第三阶段是培养学生独立实践和团队协作的能力的阶段,不再由教师设计案例,而由学生去寻找相关应用课题,按照前两个阶段的理论方法进行具体的管理实践,并以课程小组或创业大赛的形式去完成。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团队设计并推荐商业计划书,邀请成功创业者向学生讲授现实创业的经验;组织学生进行个案分析,鼓励学生演讲,组织学生完成企业课题,定期召开课程研讨会和文献探讨等。
企业家精神教育是工商管理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育具有创新性、创造性与理性承担风险能力的、适应新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它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为核心,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基础,是培养和提高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企业家精神教育并不是让所有的受教育者都成为企业经营者的教育,它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全体受教育者的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企业家精神教育具有终身教育的特征,要通过这一教育过程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等综合素质,为将来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一定的基础。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基于管理整合力视角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家精神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GZB1212018】
参考文献:
1.赵纯均.工商管理研究备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玉利,杨俊.国外企业家精神教育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3.侯锡林.企业家精神:高校创业教育的核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2)
4.李显君.关于管理整合的初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4)
5.程宏伟.基于管理整合力的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08(6)
6.罗春元.基于企业家精神教育的工商管理创新教育模式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9)
关键词:工商业;管理方式;职能;市场
以发展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当前的主要目标,就要求我们处理好“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关系,也就是说市场自发运营与政府出力干预的关系。在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下,人民的权利有极高的地位,权利也为人们服务,这就要求管理部门切实发挥作用,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改革开放以后,人们发现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最优方式,但其也存在缺点,那就是市场调节失灵。在这时,政府的职能就变得十分重要。为了追赶时代变迁的脚步,管理部门要迎接更大的挑战,实现更多的创新。工商管理对社会构建来说很重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成为了管理人员钻研的重点课题。
一、工商管理的新挑战
(一)传统工商业运营方式的消失
回顾过去的几十年,人们大多只看中管理职能的应用,而忽视了市场的调节作用。这就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效率低下,管理效果大打折扣。重视实际状况是发展的前提。
(二)新时代的号召
在提出“市场经济”之后,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因此,要求我们迅速改革创新工商管理的职能,转变管理模式以确保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这要求管理人员摒弃僵化的思维方式,切实发挥主观能动性。意识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指导人们正确的认识新时代。据相关调查表示,工商部门在积极反馈管理效果后,其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二、如何使工商业与新时代接轨
(一)坚守管理原则
新时代的到来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过去的历史表明,陈旧的制度无法带领一个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只能被时代所所抛弃。因此,创新成为了我们国家在未来发展中的动力源头。在工商管理职能的创新中,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动摇,充分考虑到全球化的大环境背景,坚守国家法律、法规,以国家利益为先。严格遵循相关的法律完成本职工作,杜绝一切逾越本职甚至违法的行为。注重发动每个执行人员的积极性,责任分配的个人身上,本职工作不能推脱及逃避,注重效率与利益的结合。进一步打破制约工商业发展的体制与思维定式,具体问题不能一概而论,而是抓住主要矛盾的同时,注重分析每个存在矛盾的问题的不同点与相同点。
(二)市场与管理的关系
市场因素失灵会严重影响经济运营,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因素发挥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管理职能的作用,对市场进行监督和管理。市场是包罗万象的,因此,这个大环境显得格外鱼龙混杂,市场中的成员良莠不齐,给管理带来很大不便。即使如此,工商部门不能因为市场管理的千头万绪而放任其自由发展。工商管理的职能要求其制定更详尽的方案,例如:制定全新的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经济事务的具体条件及方式。做到规则平等,机会平等,杜绝一切特殊权利。其次,有效的执法才能确保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根据调查显示,市场运行的规范性与监管力度密不可分。权利与义务是相互的,既然享受了健康的环境与公平的机遇,就要完成相应的义务,按照规定运营,坚决根绝所有违规行为与违法行为。
(三)分工明确,合作共进
从部门内部讲,全新的管理方式就要有全新的职能划分。责任落实到个人,要求让工商管理者明确自己的职能,去除冗余的职位,提高办事的效率。
在部门与部门之间,又要加强合作。例如: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关联紧密,相互影响。一个部门的进步,与相关部门之间的合作是分不开的,也就是我们说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情况。
(四)诚信是部门的明信片
对于个人来讲,人无信而不立。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公民诚信为人,工商管理部门的整顿同样要强调信誉。个人品德与法律都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则,不同的是:法律是强制执行的法规,而道德主要靠大众舆论来影响。信誉属于道德中的诚信范畴,不仅靠法律维护,也靠道德维系。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喜欢与诚信的人打交道,而不诚信的人即使提供再丰厚的利益,人们也只会绕道而行。不良信誉就像毒药,不仅毒害一个人,一个部门,也会污染了整个社会大环境。
(五)工商管理内部职能关系的明确与调整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更多的任务是人们所向往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水平越来越快,时间意识也随之得到加强,效率成为了发展中的一个关键词语。对于效率的强调,就要求我们对工商管理部门中不同职位的不同全责进行精细的划分与明确。执法规则明确可以促使市场井然有序的发展,从而使社会发展持续、稳定。根据资料显示:传统模式下的管理部门存在许多冗余职位,造成职责推脱,办事效率低下,成为最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之一。
三、结语
本文主要论述了在时代飞速变迁的今天,工商管理的方面遇到的挑战,发展的方向。并进一步探索了如何改变工商管理职能,加强管理的力度。针对存在的执法力度问题,信誉形成问题,结构改良与优化问题,思维模式转换问题做了详细的讨论。在未来,工商管理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完善部门运营中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并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经济。
参考文献:
[1]王俊.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20:209-210.
(一)工商管理的基础是经济发展。
一直以来,工商管理在企业当中就起着监督和管理的作用,企业管理者开设工商管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交易进行监督,使企业工作人员在完成市场交易工作任务时,自动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对市场经济秩序起到维护的作用。由此看来,在商品经济以及商品发展中,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产生的前提,更是基础,并且经济发展对工商管理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我国广大企业中,工商管理越来越受重视,正在不断完善,向成熟阶段迈进。
(二)两者相互促进。
经济发展的基础与前提是工商管理,但是两者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会产生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具有调节经济的作用。现如今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与之前的市场经济相比较,现在的市场范围不仅仅限于国内,已经遍及世界各国,而且种类曾不断的增多,市场的自主意识、法规、管理以及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已到到很大的提升。这一系列的发展,为工商管理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并且工商管理的发展使市场经济得到完善,两者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三)工商管理的发展需要经济发展的推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也得到更大的优化,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企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越显突出,并且向复杂的趋势发展。市场机制自身就存在很多不足之处,若是只靠市场机制对经济进行调节,根本不能促使市场健康发展,必须要工商管理的协助才行,其要求工商管理机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自我完善,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管理、维护以及监督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经济流通体制的改革。
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是跨越地区、部门以及各个行业方面的基本界限的,它主要是由我国企业之间的自由联系以及自愿结合的方式而构成的,这样的行为就容易使得企业利益从部门以及地方的利益中不断的分化脱离出来,继而形成超脱其外在的集团基本模式,也容易使得一些原本存在着相互隔绝的部门不断进行互相之间的联系与结合,地方的利益也可以更好的通过横向方面的联合与经济发生强制性的关系,这样的交叉与融合可以从根本上动摇我国条块状分隔的基础,从而将企业从部门以及地方所有制的束缚中彻底解脱出来。在我国,政企分开也是改革流通领域内的重要环节,我国的商业企业集团综合采取釜底抽薪的基本方式,绕开层层的行政枷锁,将各种不同的企业按照经济上的相互联系不断结合在一起,这种另起炉灶,自成体系的方式在客观程度上形成了新的经营与指挥中心,还有就使我国的许多商业企业集团本身并不隶属与其它的任何行政部门,有关的政府机构对于我国集团进行的活动也只能是进行一定程度的帮助与辅导,并不能直接进行干预,这样的工商管理模式极大的减少了企业集团对于政府方面的依赖,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其自身的主动性,也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些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于整个企业的积极健康的向前发展都是具有是十分重要的促进意义的。
(二)促进企业的改革和有机协作。
08年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指出要加强对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管理,依法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基础信息、商标注册信息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服务和指导。工商管理部门在行使其职权时,在不伤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在工作中促进企业的改革和有机协作,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工商管理部门要从实际出发,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指导企业进行改革,引导企业制定短期目标和长期发展战略,以长远利益为主要发展方向,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流通体制改革中得知政企分离是促进企业创新的重要手段。通过政企分离,企业没有政府行政部门的干预和束缚,自主地联合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共同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是法律法规保障。
工商管理对于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工商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和执法部门的关系当中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工商管理部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进自身的工作方式和方法,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服务机制,对于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市场经济虽然有其内在的规律制约,但是这个规律并不是万能的,如果不加以控制的话,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工商管理部门正是从整个宏观的层面上对于市场经济进行制度上的规范和引导,对于采用不正当的竞争手法的市场主体进行监管。对于那些在涉及危害到大多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大多数消费者利益的情况时,要对那些重大违规的现象进行严厉的打击治理。
三、结语
一、经济发展是工商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当人类在进入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以后,由于扩大了商品的生产,后来就渐渐形成了国家而且还使得国家的集权不断地加深,为了维护私有制和统治阶级利益,设置一个专门性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商品经济的市场主体以及一些市场交易行为进行管理与监督,维护并规范市场的经济秩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以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为代表的商品经济产生及发展是工商管理产生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我们还不难发现,工商管理机构的形成,正在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向成熟和完善迈进。
二、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是相互促进的
当商品经济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有了市场经济这一产物,它是市场作为一种配置社会资源的“无形的手”在发挥基本的调节功能的经济。从一般的市场经济来看,现代社会的市场经济: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大,市场的种类不断增多,市场的法规不断完善,市场的发育程度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的自律、自主意识不断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等,都为我国的工商管理不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需要对其进行优化、改良的紧迫性。而且,工商管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促使了市场经济自身更加合理、有序地发展,两者之间是由于互相补充和完善从而实现共同发展的。
三、经济发展是推动工商管理进行完善的动力
如果按照原先提出的基本观点来看的话,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就需要生产关系的不断优化和调整。当人类从自然经济状态进入封建经济甚至后来的资本主义经济时代以后,商品经济的许多活动中,都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的经济主体,这些主体通过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在彼此之间产生各式各样的利益关系,这样的多元主体中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首先,单个的经济主体所追求的活动目标就是个体的利益最大化,而这样的情况就可能会与我们国家的整体宏观目标不同,甚至是与国家所追求的经济目标背道而驰或冲突,对于这一类的经济行为要进行调整,仅靠经济个体本身和单一的市场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个体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也会存在一些弊端。由此可见,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的工商管理部门利用一定的强制手段或是政策措施来对其予以监督和协调。
其次,单个的经济主体为获得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在进行物物交易活动中取得的经济利益上的差异会爆发出一场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这就会使得市场经济一系列活动中现存的矛盾更加加剧或者是出现新的矛盾,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要考虑并参照实际的市场现实情况,按照维护和建立一个有序、公平、竞争和开放的经济型市场,对各个利益主体的交易活动进行适当的管理和干预。
最后,如果我们将范围进行扩大,在世界性的市场领域中,各个国家之间进行的物物交易活动,由于国家同样存在自己的利益需要,所以促使了经济主体间存在的经济利益矛盾不断加剧。外汇制度、倾销以及资本流动贸易的限制等都对商品市场经济和谐稳定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所以为了更好地维护整个世界的经济稳定和商品交易活动的公平性,维护正常的、和谐的国际贸易交往秩序,就需要工商管理活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成立一个国际性的、全球化的工商管理机构来对国际贸易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加以解决或是协调。
根据上述的内容可以看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发展和生产关系进一步的优化,经济飞速的发展引起了各种利益主体彼此之间的矛盾关系渐渐频繁化和复杂化。本来单纯的市场调节机制就不够完善,它自身的力量就非常有限,所以就要求工商管理能够不断完善机制、更好的发展,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现有的市场经济进行维护、管理、监督、协调和完善。
四、结束语
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我们的工商管理部门只有不断整合和分配好各项行政职能,才能够争取到工商管理效率的最大化。这不仅仅是对于企业自身的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加快工商管理对于自己部门的开拓创新。因此,我们需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工商行政管理机构的职能,促进企业更好、更健康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工商管理存在的必要性就越高,它的完善也就显得越重要。
参考文献
[1]贾俊玲,李建.合同法与企业合同实务[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2]张华.合同管理工作浅谈[J].理论界,2006(09).
[3]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4Z).
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永远排在最重要的位置,国家一切事务的发展都在追求着经济的最大化,而经济延伸到人们日常生活中各个角落,与社会各方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世界永恒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要在世界范围内受到认可与尊重,那么首要的就是发展自身的经济。因此作为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分支,工商管理便应运而生,它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规范社会的秩序,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以便于我国经济良性的发展。同时工商管理也在各个大学开展了相关的课程,让青年学生更好的了解经济,投身经济。在当代法制社会更是如此,我们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规则来限制我们的行为,为了确保法制公平与公正,我们更要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管理,这也是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
一、工商管理发展简史
市场经济的产生是在人们在经济生活过程中,出现了剩余价值的概念,进而根据市场变化的需求,对其进行调控的经济活动,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资本主义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屡次出现经济危机,如果只靠市场自身对其进行调节,这样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人们更大的自由度与发展,但是市场却是琢磨不定的,很多时候通过人的盲目摸索过后,容易出现较大的市场混乱。我国虽然较早就实现了市场的工商管理化,但是直到民国时期才基本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我国的经济发酣程主要体现了以下三个特点:
(一)工商管理的机构与管理范围不断变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商部门的机构也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拓展,职能部门与发挥的作用也相应的细化到社会工商的每个细节,逐渐从之前的私营单位与农贸市场,转变为如今六项检查等,由此反映出工商管理的与时倶进与先进性,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改革自身。
(二)由职能的单一化到工作的系统化
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最开始仅仅是负责监督与调控市场经济,这主要是因为早期经济行为法律不完善,尤其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最开始仅仅时兴最简单的物物交换,大多抵制商业行为,曾出现过十分严重的重农抑商时期,直到后来相关的经济法规逐步完善,工商管理行为得到系统的发展,才有今天规范的市场经济。
(三)管理的多元化
最开始工商管理仅仅只有单一的行政方式,到现在发展健全,成为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综合体,科学有效的调控社会经济。
二、工商管理职能综述
(一)重视良好信誉的建立
经济发展具有其本身的规律,我们应该善于发现与顺应这个规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建设一个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经济模式。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最基本的就是买方与卖方,如果出现买方购买某商品后出现质量问题,需要进行更换或者赔偿时,若此时卖家拒不赔偿也不进行更换,这样就会严重的损害买家利益,影响到买卖中的信誉度。所以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监督与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在相关买卖过程中,起到监督与保障的作用,让消费者能够安心的去消费与享受服务,并且建立相关的信誉机制,对于一些见利忘义的卖家坚决的实施经济处罚,杜绝此类事件在发生。
(二)工商管理对经济的管理方式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题,也正是工商管理所面对的对象,因为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经济的最大化,而企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最大的,所以工商管理就要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对其错误的行为进行监督,但其根本不低并不是限制打击企业的发展,而是尽可能的规范其商业行为,使其在与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其他企业竞争时,不会因为自身的不规范经营而受到不应有的处罚。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工商管理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
工商管理的主要工作就是协调企业与执法部门间的关系,通过自身的特点与职能来规范体制内的发展环境。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在经济过程中最主要作用目的就是规范市场秩序,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往往衍生出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出台新的应对措施。通过这样的途径来给人们对于经济活动中的行为提升信赖度,让工商管理成为买卖双方坚强的后盾,同时也能让更多的人群参与到经济活动中来,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二)工商管理与政府直管的差别
我国在近几年不断地进行着企业改革,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企业经济行为的规范,但是过多的政府调控会很容易违背市场发展规律,限制企业自身的经济发展,失去了经济的独立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而工商管理则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减轻企业对于政府的依赖性,而且工商管理部门的职能分布更加的科学合理,这样通过平时对企业经'济活动的调查,进而采取相应的管理监督行为,能够更加有效合理的促进企业向着科学、专业的方向不断发展。
(三)工商管理对消费者的保障
除了上述的相关作用与职能,工商管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消费者的相关合法权益,通过在社会经济过程中积极宣传自己本身的职能与效力,让自己的法律义务深入到消费者内心,让他们面对经济纠纷的时候,能够用于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建立一种健康有效的经济机制,使得经济活动能够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
四、结语
【摘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不仅疯狂地吞噬着华尔街,而且对世界经济产生了重大不利影响,曾被奉为“代表未来会计计量方向”的公允价值,一夜之间亦成为众矢之的。与之相伴随的是,会计上确认的合并商誉这种虚拟资产到底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有何影响,进而对资本市场有何影响等问题值得冷静思考。本文以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国沪、深两市1331家(剔除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详细描述了样本上市公司确认商誉的状况,分析了会计上确认商誉的经济后果。指出在商誉确认方面,样本上市公司中确认商誉的达38%,且具有增大的趋势。会计上确认商誉,的确可以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降低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上市公司再融资提供了必要的便利。同时,部分上市公司对商誉的会计处理既不符合相关的数理逻辑关系,又可能存在对会计准则理解和运用上的偏差,抑或存在着会计舞弊的嫌疑。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上确认的商誉并不完全符合其本质,证明了部分上市公司对商誉本质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偏差。
【关键词】商誉;合并商誉;经济后果
一、引言:全球经济动荡中会计的角色
2008年是全球经济极端不平静的一年,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金融危机再到全球性经济动荡。仅以股市为例,截至2008年底,全球股市累计下跌42%,30万亿美元的财富化为泡影。美国、中国、俄罗斯、韩国、中国香港等股市均有40%—70%的下跌幅度,中国股市的跌幅更超过65%,24万亿人民币的财富化为乌有①。各国政府同时采取了多项措施救股市、救楼市、救经济。比如,美国出台了7500亿美元的经济救援计划、英国出台了200亿英镑的经济刺激方案,中国更是以40000亿人民币来撬动内需、刺激经济发展。全球金融危机到底是何原因导致?有人认为,都是会计“惹的祸”!各国的经济刺激计划能否在短期内奏效?会计上又有哪些作为?人们拭目以待!
就会计而言,会计其实就是一个计量过程(亨德里克森,1982)。在经济全球化、资本流动国际化、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大背景下,会计的国际趋同已是大势所趋,各国经济的表现和资本市场的运作状况都可以通过会计客观地反映出来。近年来,会计改革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会计目标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化;二是会计计量从“历史成本”向“公允价值”转化;三是收益确认由“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表观”转化。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实施,全面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会计计量中广泛运用公允价值、在企业合并时确认商誉(负商誉确认为当期损益)等②。
随着我国企业合并事项的日益增多,合并商誉的金额日趋增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与日俱增,对资本市场的影响日趋凸显,其所带来的经济后果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但会计上确认商誉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到底有何影响?到底有何明显的经济后果?迄今为止,并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对此予以准确回答。因此,本文以2007年年报的实际数据为基础,探讨会计上确认商誉所带来的经济后果,目的在于从理论的角度回答会计上为什么要确认商誉,确认商誉后对股价、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到底有何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二、商誉的性质与我国对其进行会计处理的理论依据
何谓商誉③?英国学者卡多佐(Cardozo)在1859年首次将其定义为:企业在从事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一切有利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商号等有关的一切,以及与企业有联系,并由它们能使企业受益的一切有利条件(P.D.Leake,1914),简称“一切有利条件论”。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以后,以美国为代表所掀起的五次企业合并浪潮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巨大影响,既为商誉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同时又激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商誉问题大论战。但到底什么是商誉以及企业到底是否存在商誉等问题,则一直为人们所争论。1982年,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亨德里克森在其著作《会计理论》一书中,将前人对商誉本质的研究成果概括为三种理论,亦称“三元理论”:即好感价值论、超额收益价值论和总计价账户论。我国会计界,对商誉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之一,《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遵循了“总计价账户观”理论,即商誉是合并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使实践上有据可依,也使我国企业从2007年起会计报表中首次出现了“商誉”项目,并以资产予以确认,但准则的并未平息理论上的纷争。因为,采用“总计价账户观”进行商誉的会计处理,可以说是理论上存在缺陷,实践中过于简化,所带来的经济后果是非常明显的。
首先以美国在线(AOL)合并时代华纳(TimeWarner)为例,2000年1月美国在线以1470亿美元并购了时代华纳,曾产生了1250亿美元的商誉,时隔26个月的2002年第一季度就计提了542.03亿美元的商誉减值损失,占其第一季度亏损额的99.99%④。我国2007年上市公司年报显示,在1331家上市公司中,有506家公司确认了商誉,其总价值约为354亿元人民币,且有上升的趋势⑤,这一方面说明我国企业间的并购行为日趋增多,企业的规模在逐步扩大,多元化的运营格局正在形成;但另一方面也促使我们去冷静思考:无论商誉的本质如何表述,它都是一种虚拟资产,是人们的共识,即现行会计上确认的商誉实际上就是一种“合并价差”。这种“合并价差”数额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三大要素:一是合并对价的大小;二是被并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高低;三是被并企业净资产的质量(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不仅如此,会计上一旦确认商誉后,就只是进行减值测试,而不计提摊销。其结果是会计报表中存在巨额的虚拟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的实际价值。如果某个会计年度企业发生严重亏损,到底是经营存在困境?还是会计确认与计量的不妥?可以说是不能简单给予回答的。
三、我国企业确认合并商誉的经济后果分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2006)(以下简称“准则”)后,自2007年开始在上市公司试行,准则的与实施使得多年来我国会计界对商誉的理论研究变成了现实,虽然一年的数据很难说明所有问题,但会计上确认商誉的经济后果已经开始凸显。为此,本文以2007年我国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具体分析我国企业确认合并商誉的经济后果。
(一)数据来源与商誉总体概况说明
在我国,由于商誉是在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才要求确认与报告的,故在过去的会计报表中并无商誉,且过去会计报表中的“合并价差”包括的内容远不止商誉一个事项。有鉴于此,本文的样本时间窗口限于2007年度⑥。此外,商誉通常是作为合并报表的项目出现在合并报表中,所以本文采用的财务数据都是来自于合并报表
本文采集了沪、深两市A股市场(删除了中小企业板)1331家上市公司的全部数据,确认商誉的公司为506家,时间窗口为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所有数据来自于CSMAR数据库,除此之外,还参考了巨灵金融终端数据库和巨潮资讯。本文的数据处理主要通过SPSS.17完成。在已确认商誉的506家上市公司中,其商誉总体情况如表1所示。
从表1可知,企业确认合并商誉有增大的趋势,由年初的272亿元、第一季度末的252亿元、第二季度末的326亿元、第三季度末的354亿元到年底的354亿元,年末与年初相比增幅近30%。可以预见的是,由于2007年我国总体金融政策是适度偏紧,先后六次提高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企业贷款的难度加大。有鉴于此,可以肯定的是,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会有明显下降。有数据表明:截至2008年4月16日,沪、深两市有1083家公司的整体资产负债率为84.94%,比2006年的86.02%和2005年的86.98%分别下降1.08和2.04个百分点⑦。虽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下降是多种原因共同影响的结果,但会计上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合并确认商誉应该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二)样本上市公司确认商誉的分布与会计处理结果描述
本文将1331家样本上市公司分为从未确认商誉和确认过商誉两组。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是指无论在年报中,还是在中期财务报告中都始终没有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当然,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有可能包括一开始就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的上市公司,本文并未将其区分出来)。确认过商誉组是指曾经在年报或者中期财务报告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2所示:
从表2可知,从交易所的分布来看,沪市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达323家,而深市只有183家。在2007年度,确认商誉的上市公司分布甚广,囊括了上市公司的所有行业,但分布很不均衡。首先是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确认商誉所占比重最高(占50.79%);其次是商品流通类上市公司(占8.1%);再次是综合类上市公司(占7.31%),超过6%的还有信息技术类上市公司(占6.52%),其余的行业都在6%以下。上述确认商誉的分布至少可以说明三大问题:
一是我国正在进入并购时代,企业并购持续升温,制造业担当主角。普华永道会计公司的数据表明,仅在2007年上半年,我国企业并购的交易数量比2006年同期增长了20%,从2006年同期的674宗增至808宗,交易金额达到276亿美元⑧。这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集中度低,尽管当前某些行业的企业平均规模在扩大,但是规模小、竞争力低的企业仍然是主体。
二是我国商品流通行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一个薄弱环节,流通效率低、效益差仍然是目前国内流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中国的商品流通市场是全球竞争最为激烈、同时地区差异化最为显著的市场之一。按照商务部《流通业改革发展纲要》的要求,力争在5至8年的时间内,培育出15至20家拥有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大型流通企业。在2007年,应有1-2家内贸流通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要求单个企业至少要突破100亿美元的销售规模⑨。商品流通业近年来竞争的日趋加剧,必然导致企业并购行为的发生,比如苏宁电器的扩张就是典型的并购扩张案例。
三是综合类上市公司的并购动机日趋明显。从数据中显示,75家综合类上市公司中,有37家确认了商誉,占到了49.3%,是所有行业中确认商誉所占比例第三高的(社会服务业最高,建筑业其次),说明多元化经营仍然是我国上市公司的追求之一。事实上,多元化经营,到底是馅饼还是陷阱?是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多元化经营的动机从总体上来看,不外乎两种:分散经营风险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前者是要降低业务集中在一个领域内所造成的个别风险,或实现范围经济效应。后者主要是由于原来的行业不景气,或由于企业本身的原因无法在本行业内获得较好的发展。为了谋求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企业决定把资本移向新的、被认为是更有希望的领域,这往往也是弱势企业为争取生存空间而被迫作出的选择。从主观愿望上看,这两者都无可厚非,在理论上也是说得通的,但从客观现实看,馅饼和陷阱往往是同在一处的——馅饼下面就是陷阱。再从国际视野上看,国际大企业正在以核心竞争力理论为指导,在重归主业。比如美国通用(GE)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将200多个子公司重组为13个,以回归主业的方式增强核心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的第四次兼并活动的高峰期,并在1967-1968年间达到顶峰,与前三次明显不同的特点是:这一次有83%的兼并属于跨行业兼并,其中更有23%属于原先毫无干系的跨行业兼并。然而,从1970—1995年的26年间,则又出现了连续两轮大规模的“剥离”浪潮。1975年,“剥离”创记录地占到了所有购并活动的54%,1971-1995年的25年中该比例都维持在30%以上,平均高达41%。⑩
由于大多数上市公司的中期财务报告未经审计,其确认商誉的价值是否合理,以及其会计处理是否具有一致性,尚不得而知。故本文再将上述506家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分为年报确认过商誉组和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两组。年报确认过商誉组是指2007年度的年报中,期初或者期末确认过商誉,而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指2007年度的年报中,期初和期末均未确认商誉。这种分组的目的在于了解上市公司对商誉会计处理的一致性,以及发现是否有商誉的减值问题。(同样,年报未确认过商誉组有可能包括一开始就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上市公司,本文并未将其区别出来)。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有87家上市公司(占17.19%)在年报中未确认商誉,但有资料表明,这些上市公司在中期财务报告里曾经确认过商誉,而在年报中商誉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其间是何道理?上述87家上市公司曾经在中期财务报告中披露的商誉数额如表4所示。
从表3和表4可知,上述87家上市公司在年度内确认过商誉,且数额达18亿元、15亿元和16亿元,而年初、年末的商誉价值为零。其可能的原因只有三种:一是上述公司在2007年度内发生了企业合并而产生了新的商誉;二是在年末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三是原会计记录存在差错,在年报前进行了差错更正。至于是何种原因导致的结果,还需进一步分析。
再从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来看,除非上市公司在2007年有新的企业合并出现,且产生了新的商誉,否则,商誉的数额应该是逐季减少或者不变⑾。即,年初商誉数额应大于或等于第一季度的商誉数额,大于等于半年报、第三季度和年末的商誉数额。也就是说,假定未产生新的合并商誉前提下,其数理逻辑关系为:年初的商誉数额≥第一季度末≥第二季度末≥第三季度末≥年末。
有鉴于此,以上述基本逻辑关系来将表3剩余的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再分为符合逻辑关系与不符合逻辑关系两组。这种分组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探寻商誉价值变化的规律及其上市公司对会计准则的遵循情况。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5所示。
从表5可以发现,上述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中仅有45家(占10.74%)符合上述基本的逻辑关系,其余374家(占89.26%)都不符合其逻辑关系。从相关比例上看,制造业类上市公司中只有不到9%(18/216)、综合类只有8%(2/26)、商品流通类15%(6/39)、信息技术类19%(5/26)符合其相应的逻辑关系。难道这374家上市公司在2007年度都有新的合并行为产生?显然,2007年我国企业合并市场并没有这样活跃。也就是说,上述公司在报表中确认的商誉数额都发生过不合理的变动。笔者目前尚不得而知发生这种不合理变动的原因。
由于商誉的确认与计量相对比较复杂,上市公司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学习和运用现行会计准则,本文假设2007年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是上市公司学习现行会计准则的过程。但2007年年报是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我们有理由相信其公允性和可靠性。经过审计的财务数据包括了年初数和年末数,假定2007年里没有产生新的合并商誉前提下,其数理逻辑关系为:年初商誉数额≥年末。为此,本文再次将419家在年报中确认过商誉的上市公司分为年报符合逻辑关系组与年报不符合逻辑关系两组进行深入分析。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6所示。
从表6可以看出,有189家(占45.11%)上市公司对商誉的会计处理不符合前述的基本逻辑关系。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笔者暂时不得而知,本文也未深入调查和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只有一个,即2007年里产生了新的合并商誉。当然,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推断上述上市公司会计报表有造假的嫌疑⑿,只能推断上市公司对相关会计准则的理解和运用存在问题。同时,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上市公司运用《企业会计准则》(2006)进行一次完整的实地调研,以及加强会计信息披露的监管。
(三)会计上确认商誉及其减值的经济后果分析
下面,本文将基于上述年报符合逻辑关系组的230家(剔除金融企业一家后,还剩229家,见表6)上市公司来进一步分析会计上确认商誉及其减值所带来的经济后果。1.确认商誉对企业资产结构的影响——典型数据说明
前述229家上市公司中,在2007年期初,商誉数额最高的公司金额达6亿元,占其总资产的3.51%。商誉数额最低的公司金额仅为1元,原因是该上市公司在初始确认合并商誉时就几乎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此外,有一家属于制造业的公司,其商誉数额占其总资产的35.91%;另一家属于传播与文化产业的公司,其商誉数额也占到其总资产的35.77%。
前已述及,商誉是一种典型的虚拟资产,这种资产能给主体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是不言而喻的,但其数额大小的确定是否应该有基本的规范可遵循?其减值的测度是否有科学的方法可以使用?对企业资产结构的改变是否是可信的改变?其资产负债率的下降是否真正增大了企业的偿债能力等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2.确认商誉减值对企业盈利的影响——用数据说话
上文简要分析了确认商誉对资产结构的影响,此处再进一步分析2007年上市公司计提商誉减值损失对企业盈利的影响。本文将上述229家上市公司分为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与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两组来说明这一问题。这两组上市公司所属行业和上市地点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7可知,2007年,上述229家上市公司中有74家(占32.31%)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其中还有25家(占10.92%)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其余155家未计提商誉减值损失。也就是说,2007年期末还有204家上市公司拥有商誉。
2007年年报数据显示,上述229家上市公司中20家上市公司2007年的净利润小于零,其中14家为制造业,2家为交通运输、仓储业,2家为信息技术业,2家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这20家上市公司中有7家在2007年计提了商誉减值损失,但有4家上市公司全额计提了商誉减值准备。这20家上市公司中,有1家属于制造业的上市公司的稀释每股收益大于零,且未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这20家上市公司中,2007年期末商誉数额最高的金额为8340万元,占其总资产的2.73%。
上述简要分析表明,计提商誉减值损失的确对公司盈利具有重大影响。暂且不论全额计提减值损失、部分计提减值损失的74家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还有155家上市公司会计上确认了商誉,却未计提减值损失,其盈利能力是值得怀疑的。因为商誉价值的确认本身存在着大量的职业判断,这些职业判断的准确度如何,需要再做深入的考察。
3.对商誉本质的再考察——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不管对商誉本质该如何表述,但学者们普遍认为,商誉是企业超额获利能力的价值表示。既然商誉是给企业带来超额收益的能力,那么拥有商誉的企业应该具有比不拥有商誉的企业更好的获利能力,而且未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应该具有比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企业更好的获利能力。或者说拥有商誉的企业与不拥有商誉的企业在获利能力上应该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计提了商誉减值的企业与未计提商誉减值的企业在获利能力上也应该存在显著性差异。基于这样的假设,本文将采用均数比较法中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来探讨2007年我国上市公司确认的商誉是否符合商誉的本质,即上述假设是否成立。
在样本选择上,选取了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有806个样本(不包括金融、保险业的19家公司),计提了商誉减值组有74个样本,未计提商誉减值组有155个样本。
本文选用了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报酬率这两个指标来衡量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并分别采用这两个指标进行了单因素方差分析。其计算公式如下: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股东权益平均余额,其中,股东权益平均余额=(股东权益期末余额+股东权益期初余额)/2
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财务费用)/平均资产总额,其中,平均资产总额=(资产合计期末余额+资产合计期初余额)/2
对2007年上市公司确认的商誉是否符合其本质的界定,笔者采用方差检验的结果如表8、表9、表10所示。
表8列示了这三组上市公司2007年度上述两个指标的统计量。其中,从未确认过商誉组的缺失样本都是由于CSMAR数据库缺失相关的数据,在计算相应的统计量时以及后面的方差分析中,笔者已经将其删除。
在进行方差分析之前,我们先探讨方差分析对商誉本质分析的适用性。方差分析一般需满足三个条件。其一是正态性,笔者通过P-P正态概率图,发现从未确认过商誉组、未计提商誉减值组的净资产收益率不太符合正态分布,但实际上方差分析对正态性的要求是稳健的,即正态性得不到满足时,方差分析不会受太大影响;其二是方差齐性,表8分别列示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两个变量的方差齐性检验,从表8可以看到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双测检验概率分别为0.542与0.116,所以不能拒绝方差齐性的假设;其三是独立性,显然这个条件是满足的。所以,方差分析在此处是适用的。
表9还分别列示了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这两个变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从表8可以看到,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报酬率的F检验概率分别为0.899和0.162,这表明三组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本文的假设被拒绝。
从表9可知,虽然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上市公司的获利能力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本文还是进一步采用了均值多重比较以进一步分析这三组上市公司之间获利能力的差异,均值多重比较的结果见表10。由于各组上市公司的数量不等,本文选用了Scheffe法,对所有的组合进行同步进入的配对比较。此外,本文还进一步采用了Dunnett法,指定未计提商誉减值组为对照组,然后将其逐个与其它组进行两两比较,并选择了双尾检验。
从表10可以清楚地看出,当以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时,两种方法下得到的检验概率都大于0.9;当以资产报酬率作为上市公司获利能力的衡量指标时,两种方法下得到的检验概率最小也大于0.1。很显然,本文的假设被拒绝。
从未确认过商誉组与其它两组之间的获利能力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有可能是从未确认过商誉组的上市公司拥有未予确认的自创商誉。关于这一点,由于现行会计处理方法限制了自创商誉的确认,从而缺乏相关的数据,本文也无法作进一步探讨。
四、研究结论
本文在对商誉本质属性进一步探讨和界定的基础上,以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我国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合并商誉的确认情况及其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后果。其主要研究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