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机电一体化数控方向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4 16:50: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一体化数控方向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机电一体化数控方向

第1篇

关键词:数控专业 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评价机制

我院是国家级数控培训基地之一,如何利用数控基地,提高学生数控技能,使学生在企业中拿到更高工资,使家长愿意送子女到我院就读,这是我院不断思索和追求的目标,也是我院今后办学的方向。根据办学方向,企业需求,确定数控专业的培养目标,并根据培养目标,在数控专业教学改革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机制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步入社会。

一、依据企业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要发展职业教育,要办好职业院校,明确定位是学校发展的前提,职业院校数控专业应该为地方培养优秀的数控技术人才,如果职业院校毕业生每月能拿到3000元、4000元,家长自然就会十分愿意地送子女到职业院校就读。企业凭什么给职业院校学生高工资,前提是我们培养的学生有过硬的本领。据《关于数控人才需求与数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调研报告》中指出,当前企业对数控技术人才有三个层次需求,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我院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把培养目标定位在“蓝领层”。

二、根据职业实践能力改革教学内容

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指导思想,在培养培训中应体现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成为企业生产服务一线迫切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设置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围绕学生职业实践能力。

(一)专业基础课服务职业实践能力

我院数控专业仍沿用机械专业的一些传统课程名称,如《机械制图》、《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机械基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机制工艺》、《车工实习》、《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等专业基础课,但这些课程的外延与内涵都发生变化。因此学校让各教研组和备课组共同探讨所教学科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根据职业院校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差的特点,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适用性”和“针对性”,允许对某些偏难偏深或者陈旧内容进行大胆删除,而增加一些数控技能培养所需的实用性知识。

(二)文化基础课渗透职业实践能力

在文化课程中,要渗透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比如,学生毕业后如果口才好、写作能力强,能把车间生产过程,企业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能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写出来,在企业里就会受到重用,容易得到提拔。因此围绕专业岗位需要,将语言口头表达能力与应用文写作能力作为语文重点教学内容;对于数学课则着重学习对数控编程中的数学处理知识,如灵活应用三角函数数学知识,确定各表面上点的坐标等;对于英语课中加入数控专业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机床上英文指令如JOG、MENU、OFSEF、AUTO等指令,培养学生阅读数控机床说明书的能力。

(三)数控技能操作课体现职业实践能力

目前许多数控教材给定加工程序不完整和不全面,只给出了“轮廓”加工程序,工艺分析不分粗车、精车工序,没有介绍如何达到数控技术要求,况且许多教材中实训工件加工直径超过40mm,那些课题的程序无法在本基地的数控机床上运行。根据数控教材中存在的缺陷,可通过校企合作或课程整合,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在“必需”和“够用”的原则下,开发数控校本课程,体现数控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在实习过程中向企业靠拢。如数控实训部分课题可选自永康企业生产实际,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使学生在扎实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基础上,及时了解掌握本专业领域最新技术发展及相关技能,实现专业教学基础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从而为学生直接顶岗,在企业中获得高收入创造条件。

三、针对课程特点改革教学方法

职业院校学生,生源复杂,学生程度参差不齐,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解决的课题。根据数控技能操作这门课和课程特点,利用国家级数控培训基地,提高学生数控操作能力,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我院对数控技能培训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项目而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采用数控校本课程,由“双师型”教学执教,把每个练习项目根据数控技能要求分解成许多小知识点,让学生在学数控操作中学会对刀、车削循环程序的上机调试及自编工艺、自编程序、自选刀具并在机床上将零件加工出来。通过项目教学法,给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经历确定任务――制定工作计划――实施计划――进行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理解和掌握车削对刀、车削循环程序编写的知识与技能。

四、结合职教特点改革评价机制

第2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应用分析

智能控制系统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核心地位。尽管智能控制技术是近年来才被研发应用的新技术,但其发展速度却是非常快的,目前智能控制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多个领域,并发挥出良好的功能作用。

1 智能控制的特征

智能化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智能控制系统核心的高层控制管理;第二,具有非线性的特点;第三,智能控制系统具有一定的可变性;第四,智能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上有着忧特性;第五,智能化技术的系统的应用可以有效的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多样性;第六,它是一项综合性的科学项目将许多许可的先进理念都很好的融入其中;第七,它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由此可见,智能化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存在着较强的学习功能和组织功能,它可以将许多先进的学科技术融入到其中从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将智能控制应用到机电一体化当中,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机电一体技术的应用范围还使得机电一体化机械可以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的融合在一起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2 智能控制与机电一体化的关系论述

自21世纪的到来,智能化控制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并且广泛的应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而将智能控制应用得到机电一体化技术当中,不仅为机电一体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还有效的促进了工业化的生产为人类社会工业产业化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目前,我们除了将智能控制技术应用到机电一体化当中还将许多先进的科学理论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许多新思想、新理论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3 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优势

作为机械工业与微电子工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机电一体化必将会在以后的机械设备生产中占据主要技术地位,而智能控制系统技术也将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智能控制系统相较于传统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讲,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是具有更大的应用优越性的。

3.1 完善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

由于智能控制系统主要是在外部环境和控制器的作用下实现控制作业的,因此其控制指令的形成是直接根按照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来确定调控方案,这就省去了中间模型分析的环节,使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性能更加快捷高效,工作精度更高,设备性能得到很大完善。

3.2 提高机电一体化的工作效率

采用智能控制技术能够实现机械设备依据操作人员所发出的命令编码自动进入工作状态,继而按照流程顺序完成系统运行,这样就仅仅只需要人力完成第一步指令输入即可,极大的提高了系统的运行效率,避免了因人为因素而引起的失误影响到工作效率。

3.3 增大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全可靠性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现有效的智能控制,从而合理地调控设备中的结构或运行程序,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安全可靠。

4 智能控制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主要应用

4.1 机械制造领域中的智能控制应用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机械制造,目前,智能控制随之也被广泛地应用于机械制造行业。把智能控制技术应用于工程机械领域能够提高工程机械各种故障的自我诊断能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程质量,解决了传统控制力一直无法很好适应多变复杂对象的难题。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工况中可以实现无施工人员的智能化、高质量的施工。向智能机械制造技术的方向发展是当前最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其发展的基本原理是模拟人类制造机械的活动,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及其它信息技术工具取代一部分人的脑力劳动。它可对制造过程进行动态环境建模,利用模糊数学、神经网络的方法通过传感器融合技术将进行预处理采集的信息,并采用“Then-If”逆向推理修改控制机构或者选择较好的控制模式和参数。 而对于一些残缺不全的信息而言,它利用模糊集合和模糊关系的特性,可以将一些模糊的信息集合到闭环控制中的外环决策机构来选取相应的控制动作,并利用神经网络的学习功能具有行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残缺不全的信息进行在线的模式识别。在高新科技和信息时代的引领下的背景下,人力操作为主的机电相关机械制造已经不能够适应时代的节奏,未来其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将智能控制及其相关科学技术与传统的机械理论进行有效的融合。目前,工程机械的智能化主要体现:工程机械单机集成化操作与智能控制技术;工程机械的智能监控、检测、预报、远程故障诊断与维护技术;基于网络的机群集成控制与智能化管理技术,特别是智能型救灾工程机械已成为当前研制热点。

4.2 机器人领域中的智能控制应用

机器人系统是一种复杂、非线性且具有研制不确定性的系统,这些特征适合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机器人智能控制机器人学一直是智能控制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每一种新的控制理论方法都会在机器人控制系统中得到过应用,使得新型智能控制技术渗透到机器人学研究的各个方面,因此,对机器人的控制也成为检验各种控制方法优劣的试金石。当前智能控制技术在机器人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通过模糊系统及专家控制系统对机器人轨迹规划的模糊控制策略;机器人在多传感器信息融合与视觉处理方面的智能控制;机器人轨迹规划中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策略;机器人手臂姿态及动作的智能控制;机器人轨迹规划中的遗传算法控制策略。目前,采用模糊控制、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技术对机器人进行定位、环境建模、检测、控制和规划的研究已经在多个实际应用系统中得到验证。机器人控制系统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给定各个关节的驱动力矩,使得机器人的位置、速度等状态变量跟踪给定的理想轨迹。

4.3数控领域中的智能控制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和数控相关领域逐渐融合。由于研究的对象和系统越来越复杂,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数控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开始尝试应用智能控制理论,在机械加工、模具制造等领域运用数控技术。运用智能控制新兴技术可以让数控技术实现智能编程、监控、建立智能数据库等重要目标。当今数控技术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开放式数控系统的构建。建立统一的可重构的系统平台,增强数控系统的柔性,借助于数学模型描述和分析的传统控制理论难以解决复杂系统的控制问题,调解变化频繁的需求与封闭控制系统之间的矛盾都是构建开放式数控系统的一些主要目的。

智能控制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方向。智能控制技术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如何将其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传统控制理论结合起来,实现机电一体化系统的高度智能化还有很长的距离,需要坚持不懈地探索和研究。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智能控制已经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它不仅有效的提高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这项技术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应用的还不够完善,因此,我们还需要在不断的努力当中对其智能控制技术进行探索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

参考文献:

第3篇

根据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和本专业的课程设置,研究改革课程设计大纲基本要求。根据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课题的方向主要分为两大方向进行选择: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应用能力培养,把本专业的知识进行有机的综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另一类题目主要针对创新能力培养,结合创新设计大赛相关题目,把本专业的知识进行创新性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普通型课程设计题目1)向学生征集。在课程中学生拥有与课程设计相关的好想法,可以展开讨论,要求对其方案进行分析,符合课程设计要求的,教师根据其内容下达课程设计的任务。实践证明,对自己提供方向的题目,学生的积极性会很强。2)选择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让学生进行设计,结合学生的实力进行选取,同时与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尽可能的相关,开发学生的潜能。比如数控方向的学生,可以选择数控车床工作台二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数控铣床工作台三维运动伺服进给系统设计等,为未来职业发展打下好的基础。3)学习借鉴其他学校机电一体化设计的内容,在现有设计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本校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对设计的内容做以适当增减,以适合本专业的学生。创新型课程设计题目可以借鉴全国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的课题[3],其中每届成功参与全国总决赛的作品都收录在决赛作品选集中,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里面有比较好的案例,同时作品中也存在可以改进的地方,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从中选择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课题,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做出产品的模型,提高学生的机电一体化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参加今后的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准备,做到“以学促赛,以赛促学”。在专业教学中,学生经常会困惑本专业毕业后到底有什么前途?能做什么?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教学贴近实际,能把多门专业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枯燥的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对工程实践产生浓厚的兴趣。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可大幅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为选拔优秀学生参加机械类学科竞赛提供条件。

2课程设计的实施方式

课程设计实施方案:设计报告书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总结和提升,也是进行工程交流的重要文献资料,通过指导学生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书,培养学生撰写工程技术文档的能力。对设计说明书的撰写,提出如下要求:1)严禁课程设计报告抄袭,基本工作独立完成;2)根据任务书能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机构的工作原理;3)设计要符合国家标准,学会使用设计手册、专业术语、专业名词规范;4)设计图图纸规范,符合设计说明书的要求,不照抄手册和案例,设计参数与图纸相一致;5)学会使用专业相关软件,对设计的机械机构和控制部分进行分析和仿真,是验证设计正确的有效手段之一;6)课程设计配备了一些实际的零部件可供学生设计使用,以及基本的控制电路,学生要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掌握器件的选择与焊接,会进行程序的编写,掌握系统故障的检测与维修能力。课程设计采用分组式进行,每个小组3~5人,视工作量而定。课题难度较大可以分五人,原则上一般三人为一组。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基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该组课程设计答辩,通过问题了解学生在课程设计中所做的主要工作,检查有无抄袭情况、有无坐享其成的学生,结合设计报告书的撰写质量和实际所做的产品质量进行综合评定。

3实施效果

通过在重庆大学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实践,在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中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已基本摸索出培养机电复合型技术人才的规律。普通型题目实现机电融合、知识整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并重。由于在教学中缺乏机电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在学习了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传感器技术等基础课程后,不能很好地将机、电的知识融会贯通,大多数学生也只是了解基本的机电设备的基本功能,在系统运用中存在问题,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设计方面存在不少困难。通过开设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实践教学环节,通过理论设计与实际操作,比如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设计,从电机、联轴器、丝杠、导轨的设计到型号的选择、控制单片机的设计与仿真,最终实现数控工作台进给系统的装配与调试。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对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地连接起来,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型题目为学生参加机械创新竞赛做了铺垫通过课程设计,为机械学科学生参加如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做了铺垫。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重庆赛区)中,学生荣获重庆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其中,“幻显黑板”作品获得国家专利。该作品包括了框架的设计、传动系统布置,控制系统采用单片机控制,执行元件有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电磁离合器、电磁制动器、光电编码器等器件。本次参赛作品充分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改革效果显著。

4结语

第4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工程机械;应用 

中图分类号:TH-39 文献标识码:A

一、机电一体化的产生与应用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们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后,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更进一步奠定了技术基础。20世纪80年代末期,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了深入发展时期。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开展机电一体化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果,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优势

1、提高了使用的性能

机电一体化产品大多数是使用数字显示和程序控制这种先进的技术,在进行控制的时候都是利用产品控制平面上的按钮进行控制,而且做到了按钮与操作手柄的数量最小化,使得操作更加方便和简单,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显著地提高。机电一体化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是利用内部的电子控制系统的预制程度进行自动指挥,采用重复的动作来实现所有需要完成的生产步骤。尤其是在这个阶段,技术一流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通过控制对象参数变化的外部环境来实现最好地工作程序,以达到最佳地自动运行。

2、调试和养护更方便

这种控制方案的优点是,它使产品在不改变任何配件部分或者不改变产品某些部分的情况下,只需要通过直接输入到机电一体化产品操作系统上的程序,对程序进行相应的变动或者进行基于基础上的更新过程就可以完成产品的调试改进。此外,对于一些具有存储功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企业可以通过对预先安装在系统中不同的程序的执行,可以有效避免重复安装的情况出现,机电一体化的系统也可以随时根据产品需要,对目标进行变动,这时程序会自动更换操作,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机电一体化系统还具有自动化监控、巡检功能,可以使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设备故障,该设备可以及时作出反应,并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以确保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行。

3、安全性能得到改进

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自动报警、自动监控、自动保护、自动诊断等功能,这相比于传统的机械设备在安全性能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使得设备的安全性能得到有力的保障。目前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工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就可以自动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消除安全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对设备以及设备的操作人员的安全起到了保护作用。

4、生产质量得到提高

机电一体化产品通常都具有自动控制功能和自动信息处理功能,正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在对生产产品的检测精度、生产的灵敏度、生产的范围等多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提高,通过自动生产控制系统,机电一体化产品可以避免从操作者的主观想法上对产品造成影响,在生产的过程中完全按照预定的程序,执行所需的操作,有效的确保了机械的使用性能,确保了设备的生产能力得以实现,提高了产品质量。

5、适用的范围更广

相比传统的机械和电气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不再局限于单一功能,也不再受到单一的技术限制,这类产品具有复杂的技术和先进的功能,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自动化程度和产品的功能水平,使得这类产品的生产、使用范围越来越大。 

三、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 

1、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机床的创新

在机电一体化应用中,Z80-CPU各种应用软件较多,在我国机床数控方面应用比较普遍,因为它的系统开发较容易。我国的数控机床一般均采用经济型的光电隔离电路及Z80-CPU微机、微机I/O接口电路以及功率放大电路等。而且这类Z80-CPU及其配套的芯片普遍、廉价并且相对于其他的技术来说相对可靠、维修方便、通用性强。Z80系列有独特的I/O指令,而且I/O接口译码硬件也较简单,其微机执行时间也较短、重要的是其指令格式也相对较短,这样非常有利于缩短扫描现场机床工作状况的周期。

由于大部分的数控机床要求工作刀具或工作台必须精确按照沿坐标轴的运动,因此在这类机电一体化应用中,就必须要考虑采用具有插补功能的连续控制方式。滚珠丝杠摩擦损失小,副传动效率高,在整个操作中无爬行现象,运动平稳,给予适当预紧,采用氟塑贴面导轨,它具有耐磨性好,摩擦系数小,可消除低速运动的爬行现象,同时它的抗撕伤能力强、以及成本低等优点。反向时可以定位精度高、消除空间死区以及刚度好。可消除螺母和丝杠的螺纹间隙,因此一般数控机床的执行机构传动方式采用滚珠丝杠副传动。 

3、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

电子监控、故障自诊以及自动报警,也就是说对于工程机械的工作装置,传动系统、发动机、液压系统以及制动系统进行全面的监控,一旦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就会自动地找出故障的位置并自动进行报警提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和应用,大大地改善了操作人员的现实工作条件,全面提高了机械设备的工作效率。与此同时,简化了机械设备检查和维护的工作,相应地减少了维修费用,大大降低了维修停机的时间,对于提高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有很大的作用和意义。 

4、柴油机控制

通过采用电子油门控制体系、电子调速器、自动控制升温系统以及自动停机系统,对柴油机的使用更加控制自如。 

5、降低功耗,提高生产率

一般的工程机械使用时功耗较高,但是生产效率确较低,例如传统的液压挖掘机不仅功耗较高,能量利用率不到30%,而且生产率较低。但是应用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工程机械利用先进的电子控制系统使机械的功耗大大降低,生产率明显提高,例如采用了卡特电子系统的液压挖掘机,功率利用率明显提高,从而使机器的生产率大大增加。又如将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于柴油发动机,由于电子调速器等的应用,使柴油发动机可以根据不同的工况选择不同的工作模式,降低了柴油发动机的功耗,增加了柴油发动机的工作效率。

6、提高精度,增加良品率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通过精密的电子控制系统,大大增加了工程机械作业的精度,使得整个生产过程的良品率大大提高。传统的机床加工的产品的精度很多时候是依靠操作人员的经验和操作的熟练程度,产品的良品较低。而应用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数控加工机床或者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显著提高,其可以根据控制系统的命令自动进行作业,并根据反馈系统的信号及时调整作业,产品良品率大大提高。比如最先进的数控金切机床的加工精度已经可以达到0.001mm左右,超精密数控机床的微细切削和磨削加工精度可达到0.05μm左右。 

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不仅是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的趋势,也是世界整个机械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由于人们对于工程机械智能化的追求,机电一体化在工程机械中的应用会越来越来广泛。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将会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第5篇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

题目1

数控机床加工时,零件一次安装完成尽可能多的零件表面加工(即采用基准统一原则),这样有利于保证零件各加工表面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相互位置精度

题目2

选择粗基准时,重点考虑如何保证各加工表面(

),使不加工表面与加工表面间的尺寸、位置符合零件图要求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有足够的余量

题目3

加工中心常采用基准统一原则加工零件,目的是保证各加工面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相互位置精度

题目4

采用基准统一原则加工零件的好处是有利于保证各加工面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相互位置精度

题目5

在磨一个轴套时,先以内孔为基准磨外圆,再以外圆为基准磨内孔,这是遵循(

)的原则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互为基准

题目6

精加工或光整加工工序要求余量小而均匀,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这是遵循(

)原则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自为基准

题目7

)是切削用量中的重要参数,精加工时需根据表面粗糙度要求、工件材料、刀尖圆弧半径和切削速度等进行选择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进给量

题目8

切削用量三要素中,(

)一般根据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要求、刀具及工件材料等因素,参考切削用量手册选取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进给量

题目9

车削时为减小工件表面精糙度,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改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减小进给量

题目10

车削时为减小工件表面精糙度,可采用(

)的方法进行改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减小进给量

题目11

铰削塑性金属材料时,若铰刀转速太高,容易出现(

)现象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孔径收缩

题目12

粗加工时,由于对工件表面质量没有太高的要求,可选择较大的进给量,但应考虑进给系统的强度和刚度以及刀杆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强度和刚度

题目13

轮廓加工中选择进给量时,应考虑轮廓拐角处的超程问题,特别是拐角较大、进给速度较高时,应在拐角处(

),以保证加工精度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先降低进给速度,拐角后逐渐提高进给速度

题目14

背吃刀量根据毛坯加工余量确定,在工艺系统刚性不足、毛坯余量很大或余量不均匀时,粗加工要分几次进给,并且应当把第一、二次进给的背吃刀量取得(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大一些

题目15

粗车细长轴外圆时,刀尖的安装位置应(

),目的是增加阻尼作用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比轴中心稍高一些

题目16

用立铣刀加工内轮廓时,铣刀半径应(

)工件内轮廓凹圆弧的最小曲率半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小于或等于

题目17

JT/BT/ST刀柄柄部锥度为(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7:24

题目18

采用刀具预调仪对刀具组件进行尺寸预调,主要是预调整(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轴向和径向尺寸

题目19

切断、车端面时,刀尖的安装位置应(

),否则容易打刀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与轴中心线等高

题目20

HSK刀柄柄部锥度为(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1:10

题目21

可转位面铣刀的直径已经标准化,标准直径系列的公比为(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1.25

题目22

立铣刀加工内轮廓时,铣刀直径D与工件内轮廓凹圆弧的最小曲率半径R应满足(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D≤2R

题目23

下列哪种刀柄适用于高速加工(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HSK

题目24

在下列手动对刀法中,(

)可以得到更加准确和可靠的结果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试切对刀法

题目25

零件的机械加工精度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尺寸精度、几何形状精度、相互位置精度

题目26

在两顶尖间测量偏心距时,百分表上指示出的(

)就等于偏心距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的一半

题目27

滚珠丝杠副消除轴向间隙的目的主要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提高反向传动精度

题目28

螺纹千分尺用于测量螺纹的(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中径

题目29

零件的相互位置精度主要限制(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加工表面与其基准间的相互位置误差

题目30

用高速钢铰刀铰削铸铁时,由于铸件内部组织不均引起振动,容易出现(

)现象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孔径扩张

题目31

)切削过程平稳,切削力波动小,已加工表面粗糙度值较小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带状切屑

题目32

金属切削过程的三个变形区中,(

)的金属变形将影响到工件的表面质量和使用性能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第三变形区

题目33

下列关于尺寸链叙述正确的是(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在极值算法中,封闭环公差大于任一组成环公差

题目34

精镗位置精度要求较高的孔系零件时,应采用(

)的方法确定镗孔路线,以避免传动系统反向间隙对孔定位精度的影响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单向趋近定位点

题目35

刀具刀位点相对于工件运动的轨迹称为加工路线,加工路线是编写程序的依据之一下列叙述中(

),不属于确定加工路线时应遵循的原则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使数值计算简单,以减少编程工作量

题目36

下列叙述中,除(

)外,均可用数控车床进行加工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箱体零件

题目37

数控加工通常按工序集中原则划分工序,(

)不是工序集中原则的优点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有利于选择合理的切削用量

题目38

不同生产类型采用的工艺装备不相同,数控机床加工不宜用于(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大批大量生产

题目39

确定数控车削加工进给路线的工作重点是确定(

)的进给路线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粗加工及空行程

题目40

加工中心通常按工序集中原则划分工序,(

)不是工序集中原则的优点

选择一项:

正确答案:优化切削用量

题目41

加工中心上加工螺纹时,(

)以下螺纹不宜采用机用丝锥攻丝方法加工

第6篇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现状;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主要是指结合了机械、电工电子、微电子、信息传感器、接口以及信号变换等多种技术,并将其综合起来运用于实际需求中的综合性技术,是一种群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而不是简单的拼凑,这也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概念上出现本质上区别的重要因素,机电一体化包含了技术与产品两个方面的含义,而机电一体化的产品也不仅仅是人或肢体的延伸,更是对于人类感官以及头脑的延伸,是具有智能化特征的现代化技术,目前来说现代化自动生产设备都可以称之为机电一体化设备。

1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状况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主要分为初级阶段、蓬勃发展阶段以及深入发展阶段。初级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个时期的人们在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时,通常会无意识使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战争更是加剧了机械产品和电子技术的结合,机电结合从军用技术在战后逐渐转为了民用,对于战后的经济恢复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不过这个时候还称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机电一体化,所研发出来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蓬勃发展阶段主要是指20世纪70-80年代,这一时期大规模以及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以及通讯技术迅速发展,为后续的机电一体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机电一体化技术以及产品也取得了各国的极大支持和帮助。发展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光学、通信、微细加工、光机电一体化以及微机电一体化等技术的出现,标志着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迈向了智能化的新阶段,也被称之为深入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中,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以及光纤技术等领域都有了巨大的进步,机电一体化技术逐渐由了完整的学科体系。

2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领域

2.1工业机器人

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提升以及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下降,目前我国的工业生产中工业机器人的运用已经十分广泛。而且因为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机器人在工业机器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运算,还有着一定的感知能力,甚至具有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行动的独立性。

2.2柔性制造系统

柔性制造系统主要包括了自动化仓库、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计算机等结构构成,利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够有效实现依据产量自动调整的需求,对于一些产量不大、品种较多并且需要频繁地更改零件的生产方式极为适用。

2.3计算机集成与制造系统

计算机集成与制造系统中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够掌握全局的动态,从而实现综合化和最优化,还能够突破部门间的界限,有机整合起各个部门间的关系,将规划、发展、试验、经营以及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各个部门间的信息传递更加快速,并不断优化各部门间的配置,从而是生产要素中的潜能得以充分地发挥。

2.4数控机床

随着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利用,在数控机床领域的应用使得其在精度、功能以及构造等操控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成效。甚至在构造方面还实现了紧凑化、总线式以及模块化的等构造,而在功能方面则更加趋向于开放化的设计,并逐渐实现了智能化等功能,极大程度上改善了操控的性能并且提高了操控的精度,为机械产品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机电一体化发展趋势

3.1智能化

21世纪中,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就是智能化,智能化主要针对于机器行为的概念,主要建立在控制理论基础上,主要包括了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模糊数学以及运筹学等多种新思想和新方法,以模拟人类智能等更高的控制为目标,使其富有判断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决策能力等。虽然机电一体化产品无法实现与人类完全相同的智能性,但是却能够具有一些高性能和高速微处理器等特征的低级智能和部分人类智能。

3.2模块化

因为机电一体化的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较为繁多和复杂,而研发标准化的机电一体化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产品是一项十分复杂而重要的任务,因此模块化可以说是一项极为艰巨而重要的工程,如控制单元中的视觉、图像处理、识别以及测距等功能,以及机械装置中的典型操作等。而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在标准单元迅速地开发出新产品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甚至在制定了各项标准后,还能够使各部件与各单元进行匹配,对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和系列化带来积极的影响。

3.3网络化

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快速发展,科学技术以及工业生产等领域都迎来了巨大的变革,而且网络的出现也使得全球的经济和生产联合在了一起,从而形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局面。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基于网络诞生的各种远程控制以及监视技术也逐渐成为热点,而远程控制和终端设备本质上其实就是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可以预想到,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经研究出来,就会因为自身的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以及可靠的质量而风靡全球。而且家用电器的网络化是目前发展的大势所趋,不仅给大众们的家庭范围内带来极大的便利和娱乐,也使得机电一体化的网络化趋势更加明显。

3.4微型化

微型化主要是指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方面的发展,广泛来说其实就是指一些尺寸较小,不超过1cm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甚至随着发展逐渐趋向于微米化和纳米化的方向发展。这方面的产品不仅具有体积小、耗能少以及运动灵活等优势,甚至在精细加工等方面也有着突出的效果。

3.5绿色化

工业的发展虽然使人们的生活更加舒适,物质方面也更加丰富,然而随着资源的不断减少以及生态环境遭到的严重污染和破坏,保护环境资源成为了目前发展的重要趋势。正是基于这种大环境下,绿色产品的概念随之诞生,无论是在设计、制造、使用还是效果的过程中,绿色产品都应当符合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因此绿色化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发展,具有着广阔的前景。

4结论

总而言之,机电一体化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需要其它科学技术发展的共同配合,才能够达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非常多,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技术间的融合趋势也会逐渐加强,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会越来越大,因此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不仅能够使人们认清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对于技术的推广和研发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建.对机电一体化的探讨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6(8):79.

[2]杨.对传统产业的机电一体化改造研究[J].湖南农机,2016(4):24,26.

第7篇

一、机电一体化产品概述

机电工业是由电子信息工业和机械工业中的某些行业组成的系统产业,它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行业。具体包括机械工业、电子以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作用是为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提供先进的适用的技术和设备,为人民大众提供机电仪器的各项生活用品,也为国防提供专用仪器设备和配套的产品。近年来由于我国在机电一体化工业方面取得了很大发展,拉动了我国的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使我国总产值和总资产有很大提高,出口额也占到了总额的40%以上。

二、机电一体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因素

跨国公司在技术以及市场网络方面都有很明显的竞争优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工业比较来说,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

(一)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低

目前我国机电生产工艺应用的是传统的工艺,所以比较落后,对于一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机电设备在我国使用率并不高,只有某些大企业的部分车间在应用。比如,我国的缝制设备在国际市场上只是属于中档产品,高档市场几乎没有。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含量低,一些机电企业只能够制造其中的机械部分,而最关键而且最能体现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数控方面的部件都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如果这些科技含量高的零部件从国外购进的话,就增加了生产成本。另外,我国对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本身的研发能力很薄弱,我们要不断研发设计新材料和新工艺。

(二)产品种类雷同,价格竞争激烈

我国企业的生产状况是:大部分中小企业采用的生产模式跟随大中企业,研发生产相对比较成熟的中低档产品。这些产品的市场需求很大,一些中小企业只要有资金就可以买到这类产品的所有部件,中间省了研发、加工和管理等工序就可以装配出这类产品,这就节省了企业很多生产成本和中间费用,所以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在价格上就低很多,很有价格优势。企业的这种跟随战略也导致了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也会导致这类产品种类雷同,也就产生了价格战争。这对于一些没有形成规模的中小企业来说,非常不利。

(三)研发能力薄弱,高级研发人才缺乏

技术研发能力不足是机电一体化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机电企业的研发领域狭窄,产品研发处于初级阶段。虽然研发的硬件条件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研发人员,我们缺乏的就是专业的高素质的研发人员。我国机电企业的劳动力资源还是比较充足的,然而专业技术人才以及高级管理人员却很匮乏。我们也高薪聘请一些国外的专家来帮助我们研发,但是在翻译中会出现一些问题,而且出于民族保护主义,国外的专家也不一定会把研发过程中最关键和最有价值的部分传授给中国的企业。

三、提高我国机电一体化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对策

(一)从中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要不断地拓展国际市场,在巩固欧美等传统市场的同时,还要去开发中东、东南亚、非洲和俄罗斯等市场,从而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我们要精心组织好国内外的大型出口商的展览会和交易会,组织更多的民营企业出国参观,从我国机电一体化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市场多元化战略,选择好国外展会的目标。根据我国政府与东盟10国签订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和《争端解决机制协议》,东盟国家降低部分机械产品进出口关税,这为我国机械产品出口提供了机遇。我国可以选择带有中国特色的产品进行出口贸易,从而开辟新的市场。

(二)注重知识产权,提高企业竞争力

知识产权问题是一个国家中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很敏感的问题。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多年来的发展方向一直是在引进、吸收和消化产品方面,而知识产权的意识却很淡薄。虽然一些企业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工作,也做了一些努力来保护知识产权,但是随着机电一体化行业中的各个企业不断崛起并壮大起来,产销量增长,仿制能力增长,这已经对国外的企业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国外企业已经屡次就知识产权问题刁难中国的一些企业。所以知识产权问题已经逐渐威胁到了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我国企业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在科研和生产人员中加强知识产权意识的教育,要懂得申请专利的重要性,要给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要调动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形成具有知识产权的产品来提高企业的科技竞争力;还有要建立知识产权部门,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积极研究知识产权,从而建立知识产权的相关机制。

(三)加强对外对内交流,完善投资环境

目前我国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在出口方面与国外生产企业有很大差距,当然也有投资和政府政策的差距。所以,对于我国政府来说,我们要承担起一些责任:要营造有利于我国机电企业发挥优势的投资环境,借鉴先进的做法,在税收、退税和资金方面制定灵活的政策,要加强对电力和税务等各个部门的协调,当然,每个地区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看。要完善外资企业的服务体系,实现环境招商,建立外商在我国投资的市场信息体系,打破外商投资企业用人的地区限制。对外商的子女教育和文化以及娱乐等等方面采取保障措施,营造良好氛围来留住外商。

(四)中小企业要向专业化发展

中小企业在资源和技术方面都比较有限,所以不可能兼顾很多方面,这就需要向专业化发展。因为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中,中低档产品的利润空间就很小。根据这些企业积累的经验,外商更青睐的产品都是专一的企业。如果靠一个系列的产品在积累的竞争中生存下来,那么这个企业必定有自己的特色,而且质量也是过关的。所以笔者认为中小企业应该把握机遇,把自己的技术向更专、更精方向发展才能使我国机电一体化企业快速发展。

第8篇

机械类专业的学生,工作的对象是机械设备,现代机械设备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机械产品,而是机电液一体化的集成产品,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模式及机械产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4,5]。因此,在机械类专业教学改革中,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制定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培养满足机械需求的高等机械工程类人才。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为实现教育目标所必须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环节等基本内容。第一步,广泛调研,了解社会对机械工程人才综合素质与知识结构能力的需求;第二步,确定机械类专业人才在机电液综合能力方面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架构机械类专业学生机电液综合能力培养的理论教学体系。

(一)教学改革方法及创新点

专业建设包括课程整合、实验、实习、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等内容。教学改革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图1所示。

(二)课程教学内容改革

我校机械专业成人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沿用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组织模式,其特点是:分学科设置课程,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一般五年一次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重点是整合并建设课程群,使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特色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①夯实基础,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包括机械制图、机械零件、计算机绘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工程力学、机械制造工艺等;②反映专业特色,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有机械设计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液压与气动、微机原理、数控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机电传动控制、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③宽口径,如机制方向选修课包括计算机辅助制造、数控编程与Mas-terCAM、精密制造和特种加工;机电方向、数控方向选修课有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特种加工、数控编程与MasterCAM。这可以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④实践性环节,基本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课程有机械制图测绘、C语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电工电子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⑤专业综合能力培养有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科技小组、社会实践等。这充分考虑了课程的实用性。

二、探究式教学法

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成为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探究式教学法(InquiryTeaching),又称发现法、研究法,是指学生在学习时,教师只是给他们一些事例和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途径去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6]。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组织不同程度的探究活动。目前,我校成人教育机械专业有本科及专升本。为了加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适应大工程背景的工学结合的要求,学校在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

三、机电液课程设计中探究式教学法的实施

我们把机械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即机电一体化课程设计(两周)、液压传动课程设计(一周)整合成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三周)。整合成机电液综合课程设计的特点是它是机电液课程的综合复习,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在具体设计探究活动的过程时,由于课程设计时间的限制,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探究内容与探究难度,要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进行设计,逐级推进,系统安排,选择合适的内容让学生能完整地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机电液的综合应用能力。教师布置任务:设计一小型混泥土输送泵车或混泥土搅拌机;具体要求:根据功率大小,设计机电液传动系统;同学们确定设计方案。课题小组一般4~5人为一组。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后决定学习的重点内容,老师起指导作用,直到完成课题,解决问题。重点是强化实践环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第一步,学生接受任务后进行讨论,查资料,确定设计方案,涉及的内容有机电传动、液压传动、传感器的应用、电路设计、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智能系统设计、机械结构设计等。第二步,学生分析项目任务后,开始查阅资料并复印部分论文,涉及的内容有机电传动、液压传动原理、传感器、产品样本等。引用别人的成果、学习别人所做的选择,这个过程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启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第三步,确定方案。方案确定需要教师和全课题组同学的参与、讨论、定夺。同学们先根据自己的设计任务谈谈对该任务的理解、已做的准备工作和将要实施的设计方案,如采用机电传动系统或液压传动系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后,确定设计方案并说明采用方案的理由,并将此方案展现给大家进行评判。这是同学们广泛听取和采纳别人意见的过程,这个过程确实使学生感到收获很大。

四、结论

第9篇

关键词:数控机床 实践教学 理念创新 策略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38-01

纵观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集成科技对于数控技术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无论是微电子技术还是自控监测技术都对数控机床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对国内机械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提升意义重大。机械制造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撑产业,与当前国防建设领域休戚相关,数控技术人才的培养更是从实用性角度提升了人才的市场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关于数控机床的实践教学开设是极为重要且有必要的。学生在数控技术方面实际操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实践课程的开展,同时实践教学过程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到数控机床的实训内容,为今后的岗位工作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实践教学同时也需要理论教学作为支撑,这一点也应当引起实践教学人员的足够重视。

1 我国数控机床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与实施现状

实践教学内容在我国数控教育领域的渗透无疑是对机械控制技术的有效补充,这对今后数控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伴随当前数控机床实践教学课程的深入开展,必将为我国数控技术领域储备和输送更多的专业型技术人才,进而推动国内机械制造水平的不断提升。人才进步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实践技能的提升必定能够推动数控产业朝着更加高速发展的方向迈进。实践教学至关重要,然而当前我国数控机床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1 数控机床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关于数控机床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调适与应用能力,能够在基础操作中理解必要的数控机床管理与维护知识,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利用各种调适技术来实现对模拟编程信息的有效分析。一般实践教学课程由数控机床操作和仿真实验两部分组成,其中以实验课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内容。具体教学内容方面,实践课程大致涵盖了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数控机床的基本操作原理与组成结构;(2)数控机床的具体操作步骤;(3)数控机床的编程与实践操作环节。

1.2 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数控机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四大方面:其一,实践教学硬件设施不够到位。数控机床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无论是其中的教学设备还是基础设施建设都与成本密切相关。然而出于经济目的考虑不少学校在实训建设领域仅仅依靠一些陈旧的数控设备,自然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其二,实际操作过程失误频频发生。学生对于实践教学充满好奇心,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并没有认真听取教师建议,导致设备事故频发。其三,安全问题令人揪心。不少学生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擅自将身体置于防护栏之外,严重忽视了实践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安全问题。其四,不够规范的实践操作和设备应用。数控机床的操作及编程问题需要严格遵守必要的程式化规定,这也是当前实践教学过程中所缺少的。

2 优化数控机床实践教学效果的策略探讨

从当前数控机床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不难分析,提升实践教学课程的实施效果不仅需要从实训基地的建设角度出发,更需要在实验课中积极培养学生的编程操作能力以及数控机床相关的保养维护能力,以此来提升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与实施效果。随着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传统手工制造业正逐渐被完全取代,以机电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数控技术发展备受关注,这不仅由于它集结了计算机技术、程序编纂技术以及数控网络技术等多方面内容,同时这些技术本身也象征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针对当前数控机床实践教学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善:

第一,注重数控机床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定期对实训设备进行必要保养与维护。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数控机床实践教学效果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意识的关键路径。

第二,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共同提升,力求最大程度降低实践教学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概率。数控机床实践教学其目的旨在让学生直接接触到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能够通过实践操作过程来提升自身对于数控领域的了解,进而积累必要的数控实训知识。

第三,重视数控机床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引导。实践教学应从基本的实验室规章制度出发,引导学生积极遵守必要的设备操作规范,坚持做到紧跟教学思维,不做与实践教学无关的事情。此外,坚决不可将身体部位置于机床范围之内,检查自我防护眼镜佩戴情况,重视自我人身安全的保护。

第四,从理念创新角度提升实践教学的效果。数控机床的实践教学不应仅仅被约束在学校教学范围之内,而应让学生在深入企业实际了解的同时提升自我实践认知,甚至让学生在实际岗位操作中加深对实训内容的理解。值得注意的是,严格遵守必要的实践操作规定是体现实践教学宗旨的根本前提。

3 结语

在当前生产现代化手段的辅助下,数控技术的发展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然后目前国内关于数控机床专职管理和控制的人才数量却远远难以满足市场的实际发展需求,具备实践创新能力的数控技术人才成为了打开当前市场就业缺口的有效途径。数控机床实践教学从学生现有的理论知识出发,注重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夯实了学生既有的数控知识结构,从就业发展角度来看也与今后的数控方向人才发展需求相吻合。实践教学课程以实验课为主,侧重学生操作技能与编程能力的发展,然而由于设备资金消耗过高,因此各级院校在实践教学成本投入方面还有待加强。此外,还应重视实践知识的分层灌输,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能够切实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教学的乐趣,达到最佳的实践教学效果。最后,数控机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也至关重要,它是实践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 楼锡银.XKA5032A型数控铣床的编程方法[J].机电一体化,2002(1).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