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4 16:50: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社会实践的作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高等艺术 院校 社会实践 作用 创新
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传授技能和为社会服务的责任与义务。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开个与创新,科技、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需要大量的有良好综合素质和较强的实践技能的新一代青年后备力量。如何培养新型人才,其一,要重视在校大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掌握,为其将来走向社会、服务社会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其二,更要加强在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为其提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平台,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经受锻炼,实现学习技能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尤其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对其技能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地创新社会实践环节的新思路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作用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是让学生全方位得到锻炼与展示,既便于高校组织以拓展受益面,又不失活动的严谨;既便于活动的有序开展,又便于活动的严格监控;既有统一性,又有灵活性;既有普遍性,又有层次性。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高校学生技能的展示,提高了在校大学生对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时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的认识,从而促使青年学生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起到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也符合青年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党的后,青年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活动内容从单一到多维,活动主体的被动参与到主动投入,一个由量变的不断迭加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前,“学习社会、助困扶贫、服务社会、实践成才”已成为大多数青年学生的自觉行动。高等艺术院校组织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正日益成为在校大学生成才的自身需要。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解决大学生对现实社会中诸多问题和矛盾的认识。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怎样来认识和解决这些新问题和矛盾,一直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难题,如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毕业就业问题。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高校毕业生已由过去统包统配的计划分配模式逐步过渡到实行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多数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择业的方式。这种择业方式,导致大学生复杂心态和矛盾心理的产生。一方面,实现了由“服从国家需要”到“尊重个人自愿”与“服从国家需要”并重的转变,而备受学生的推崇和欢迎;另一方面,由于人才市场机制与竞争规则的不健全等因素,又使得部分学生束手无策。从而在一些学校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对社会的偏激看法,对这些过激的认识和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矛盾的解决,单靠在校园的教育和引导是难以奏效的,然而,学校可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深入社会和实践,使青年学生了解和认识国情,认清就业形势,了解社会对毕业生的需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实现个人志愿与祖国需要的有机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这种青年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和形式,有助于问题、矛盾的认识和解决,是学校加强和改进对毕业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二、高等艺术院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其活动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方面注入了活力,增强了高校社会实践工作的力度和实效。但是,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主要体现有四个方面:
(一)是学生的参与缺乏广泛性
社会实践教学作为必需的教学环节,应该是面对全体学生的,但许多高校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院、系社会实践小组或某一类实践活动上,面对全体同学的个体实践活动则缺乏具体而有效的指导和相应措施。
(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的连续性
许多高校的社会实践教学不是作为一种必要的经常性的教学环节坚持下去,而是因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断断续续,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一贯的,学校和学生普遍认可的评价标准和运行机制。目前,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随意性和随机性。
(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层面的系统规范性
社会实践教学一般是在课外、校外进行的教学辅助活动,其组织程度比一般课堂教学复杂、细致得多,涉及教师、学生、场所、经费、教学活动安排,以及组织协调、培训、考核等各个环节和诸多因素。因此,必须要在组织层面进行精细、缜密、系统的安排。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效性
社会实践活动是围绕着特定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目标进行的,应当有行之有效的指导。许多高校对于如何确定有针对性的实践教学活动主题,如何选择合适的实践教学方式,如何完成具体的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撰写实践报告及实践教学的具体要求等,尚缺乏系统的培训学习和辅助教学。同时,对于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情况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考核。对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不能及时进行辨析与答疑,就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高等艺术院校开拓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新思路
(一)社会实践活动做到四个结合
1.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2.把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青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树立创新精神作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足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人生观教育相结合。
3.在实际中,注意及时引导解决社会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的一些负面效应,在价值取向上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4.要彻底改变重书本、轻实践的观点,培养树立能力为本的求实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真正做到博学多才,活灵活用。
四、结语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渠道,是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集体荣誉感,适应社会所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综合技能,高等艺术院校应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不断探索创新思路,为完善社会实践活动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关键词:社会实践;护生;心理素质
一、社会实践与护生心理素质的关系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实际、深入社会、充分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主要依靠社会力量完成的一项贯彻教育方针,是全面推进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而言,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护理专业大学生,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才能胜任护理工作,进而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护士的职业心理素质是指护士从事护理工作时心理能力的综合及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护士的认知能力、情绪素质、意志品质、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角色意识、协作能力等。在心理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知行统一的重要途径。人的心理是按照知、情、意的过程发展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端,而社会实践则是把大学生对心理素质的认识转化为相应的行为习惯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教育部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今后本科生毕业之前,须累计参加至少4周社会实践活动,以期实现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全面审视并科学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促进护生心理发展,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实践对于培养护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社会实践有助于提高护生的认知能力
护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通过对病人各项生理指标、临床症状及指征、行为反应等的观察,了解病人的病情状况及变化。这种能力的提高,必须在实践中获得。通过社会实践,让护生走出课堂,深入生活、深入社会。从专业角度和实际生活出发,观察社会、去分析、去思考,去判断真与假、好与坏、正确地认识他人、分析社会的各种关系。从而能够提高认知能力,进而将这种能力运用在工作中,去随时观察病人的表现、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洞悉病人的需求。
(二)社会实践有利于健全护士的社会适应能力
护士始终处于护患关系的中心,是连接各种复杂人际关系的纽带,职业属性要求护士应具备较健全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成为护生接触社会的桥梁。在社会实践中,通过与不同个性、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社会人群的联系,可以培养护士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可以使护生重新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寻找与社会期望角色的差距,并进行调整。今后在工作中,可以与不同年龄、层次、个性的患者交往,采取因人而异的沟通技巧。护生在社会实践中亲身体验到工作的艰难与成就,能够唤起强烈的内心共鸣,促进自己适应将来的社会角色。
(三)社会实践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良好意志品质
护理工作繁忙、多变、琐碎,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护士具备良好的意志品质。个体的意志由脆弱到坚强的转化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过程,在磨炼中的得以实现。坚强的意志虽然与先天的气质有关,但更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环境和锻炼,社会实践正好给护生提供了很好的磨炼机会。大学生都是从高中直接升入大学,缺乏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必要的实践锻炼。社会实践可以让护生在同服务对象的接触中,在工作的相互联系中,在待人处事过程中,在克服困难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四)社会实践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医科的发展,要求护生具备创新意识,这样才能适应为了信息化时代护理工作的要求。创新教育是未来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核心。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作为载体,实践是创造的源泉。社会实践一方面可以为护生提供创造的对象,实践中所产生问题,则可以使学生产生创造的动机;另一方面,护生通过亲身实践,能够使创新思维的结果外化,学生在看到自己创新成果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五)社会实践有利于完善护生的角色意识
护生在就业前,社会角色比较单一,而一旦成为护士,就要面临的角色的转变,还要善于扮演多种角色,学会体恤各类患者的病痛。如面对儿童患者,要做一名爱护幼儿的长辈;面对老人,要做好敬老的晚辈;面对痛苦的患者,要做一名给予其劝导和宽慰的开导者。护生在实践活动中可以从社会的“旁观者”“观察者”变为“参与者”“主人翁”。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投入与不同的社会领域,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使他们从自我狭隘的天地里走向社会体系中,从而能够认识自己在社会中自己所处的位置,适应多种角色的转变。其次,护生正处于青年初期,这一阶段是生理发展走向成熟而心理发展未完全成熟的阶段,自我意识还不稳定。而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确立、情感的体验,性格的养成需要以实践活动作为载体。护生通过社会实践,将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内化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个体内化的信息接收实践的检验,逐步确立良好的角色意识,理性地确立自己的社会坐标点。
(六)社会实践有利于提高护生的协作精神
护理工作贯穿患者入院至康复出院的全过程,但是患者的康复,依靠任何单一学科不可能单独完成。因此护士应具备良好的协作精神,围绕“病人为中心”这一目标,和医生、医技科室人员、管理人员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大学生在校内也存在着小范围的协作关系,但与社会协作相比大学内的协作要简单得多。社会实践活动涉及的范围比大学校园内要广,接触的人员也比校园内复杂,这就促使大学生必须加强协作精神,相互合作才能圆满完成社会实践的各项任务。从而学习如何与合作伙伴沟通、如何合作。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学 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6-0070-01
大学时期的政治教学已经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即教学工作、教学活动的开展不能仅仅限于课堂和校园范围,而是应该扩展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尤其在新时期,研讨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学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 社会实践活动从各个方面丰富了大学政治教学,提升了教学效果
所谓的政治教学中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指以思想政治为主题的各类有益的实践教学,其社会性、公益性、教育性的特征尤为明显。在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进程中,广大教师要深刻认识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并做好学校与学生两方面的工作。首先,广大教师要争取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为开展政治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前提;其次,教师必须让学生们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只有做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才有可能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提高大学政治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因为在社会实践中,学生的能力可以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
另一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是对大学政治教学内容、形式、手法及模式的丰富,也是一种极大的创新。例如,教师们组织大学生开展一次“关爱孤寡老人”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到敬老院、养老院甚至社区中探访、关爱孤寡老人,了解他们的生活与情感状况。类似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经常开展,可着重设定特定的主题,以培养学生们的爱国爱民、热心公益、参与社会事务的积极性。总而言之,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主线,将政治教学推向深层次,无疑是新时期大学政治教师开展教学的有效选择。
二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能够不断进步,学生素质也得以全面提升
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培养思想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具备社会实践能力的合格大学生,这与社会实践活动的目标不谋而合。所以,将社会实践活动看作是对大学生一次很好的历练与培育,是十分合适的。可以看到,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同时,大学生已经在扮演社会中的某个角色,已经在或多或少地参与社会事务,也已经真正地开始成为一个“社会人”,而这一切恰恰是大学政治教学的核心诉求。一方面,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与实践意识,同时提升自己动手、实践与团队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下,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爱国爱民情操与综合素养,都会有一个很大的进步。
例如,教师们在组织开展以“关注留守儿童”为主题的政治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要求学生每人着重关注一名儿童,并且掌握孩子的各类情况。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可以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与家庭状况,并且提升自己照料与帮助别人的能力,也在无形中锻炼了自己的能力。类似的关爱活动,无疑可以激发起大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让他们更加珍惜自己的大好时光,同时更加充满对社会、民族的热爱。在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和个人修养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这也是政治教师们所乐见的。
三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政治教学的进步
教师也是大学政治教学的重要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素质的进步。具体来说,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再次成长、不断进步,从而为教学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能量。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教学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师的施教能力。要积累社会实践教学所需的创造性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师就必须掌握有效指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技能和技术,即对教材和各种教育素材的加工、吸收和精选的能力,组织教学过程的能力,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精选后的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能力等。
因此,必须协调好学生与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位置,让教师紧密地参与到政治实践活动中来,从而切实提升业务素质、教学能力、思想道德品质与全面修养,为推进大学政治教学的全部发展贡献力量。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大学思想政治教学离不开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提升大学生、教师的综合素质都大有裨益,也是教学工作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朱云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9(6)
[2]陈历.构建从课堂教学通往生活世界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视角[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辅导员,尤其是学识水平高、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往往容易抓住社会生活中问题的关键,并使其尽快得以解决,从而赢得干部和群众的信任,有利于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有辅导员的具体指导,可以加快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使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锻炼实际能力,增强创造精神。由于师生在社会实践中朝夕相伴,辅导员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品行和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作风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学生,产生“示范效应”。辅导员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计划过程中,可利用地方优势和典型,发挥学生特长,采取活泼多样的方式,丰富实践的内容,增强社会实践的整体功能。
辅导员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主要决定于辅导员的职业特点和社会实践的特殊性。主要包括:
一、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安全的保护者
家长把学生送到学校,学校如果不能安全的把学生送回家,那是辅导员最大的失职。而成人大学生中有部分是自制力相对较差的群体,并且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一项校外活动,学生面对着陌生的环境,安全事故极易发生。这就决定了辅导员更需要绷紧一个弦:时刻关注学生的安全,安全第一。
二、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促进者
学生在学校遇到的是同学和老师;在家里,遇到的是父母和朋友,这些人际关系都比较简单,但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中,他们会和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因此他们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就要复杂得多,由于社会上各种利益无处不在,很容易阻碍学生和别人形成良好人际关系。这就需要辅导员抓住典型的实例,和学生分析,使学生懂得享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辅导员是社会实践中学生业余活动的组织者
长时间的做同一件事情会让人感到疲惫和厌倦,工作之余总会去做些事情,如果不去组织,他们会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对于成人大学生,男生大多喜欢喝酒、打牌;女生喜欢逛商场、买衣服,然而这些爱好对学生的发展是没什么好处的。因此组织好学生的业余活动就很有必要,辅导员在组织活动时要把握以下几点:第一要安全,第二要有益,第三要有趣味性。
四、辅导员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还具有点化、转化与强化的作用
所谓点化作用,就是说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理论的、知识的、技术的、生活的以及行为取舍等方面的一些难题,他们似懂非懂,能解又不完全会解,可以处理又不会妥善处理。这就需要辅导员依靠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阅历经验给予力所能及的指点,帮助学生恰到好处地解除难题。
所谓转化作用,主要是说学生与社会生活实际广泛接触,与群众频繁交往的过程中,诸多事件的表里和人物的行为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情感和举措,必然引起思想上的复杂矛盾斗争和行为举止上的选择。这就需要辅导员在摸清情况和原因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力求起到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消除疑难、协调关系的作用。辅导员在学生社会实践中的转化作用还表现在对于进入学生视角的社会消极现象加以疏导的工作上。这就是要在正视现实的基础上,从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长远和暂时、个别和一般等关系上教给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分析事物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并通过对消极现象的剖析,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变消极现象为积极的教育因素。
关键词:实践活动 学校 在校生 岗位
学校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一直是存在多年的问题且无多大的改变,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们。传统的社会实践即通常意义上的假期实习,对于在校大、中专学生具有加深对本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为向职场过渡做准备、增强就业竞争优势等多方面意义。也有些学生希望趁暑假打份零工,积攒一些私房钱。这种不“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了现在的大、中专学生的就业现状――企业不愿意留用刚毕业的学生,特别是一些技术性比较强的岗位;而愿聘用已经有一至两年的工作经验的劳动者。这也是眼下在家待业的毕业生很多的一个重要原因。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刚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校所学非社会所需,二是刚毕业的学生大都比较浮躁,无法安心工作,跳槽的事情时有发生,这必然就增加了企业的人力成本。试想一下,企业招来一个应届毕业生,然后培训,刚刚把这样一个生手培养成一个熟练工,他却跳槽了。哪个企业愿意做这样的“冤大头”呢?我认为,要解决这样一个“社会需求不足与工作难找”的难题,一个好的做法就是使学生“充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首先,学校和在校生要从思想上认识清楚“充分”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重要作用。没有这个“充分”的社会实践,学生就不能真正地知道社会上的岗位真正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他应该怎么去做。只有“充分”地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毕业生才能够以一个社会工作者的心态和身份踏上工作岗位。
从学校这个角度来说,学校要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和学校里的理论课对学生的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因而,学校应该尽可能地给学生合理的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个实践的机会学校也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如:汽车专业可以在校外开设一个汽车美容的店面,定期给学生参加汽车美容店面的“工作”的机会,并按“工作”时间的长短给予一定的报酬。“工作”表现突出的要奖励,“工作”表现不突出的甚至是在“工作”期间有不当行为的,应有相应的处罚。这样,就让学生在还没有走出校园时就了解了社会上企业的一些做法。
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学生也应高度重视社会实践的作用,应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校生走向社会的一个桥梁,有了这一个环节,在校生在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少走很多弯路。
其次,是学校要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对活动要充分参与。
学校要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要考虑的首要问题是给学生提供什么样的实践机会。传统的做法是只要给学生一个实践自己在学校里学过的理论知识的岗位就可以了,但我认为如果只是这样还很难做到学生的“充分”实践。学生在学习了技能的同时并不能在人事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各种关系的处理上有多大的进步,同时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也起不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实践”算不得真正的社会实践,只能说是学生学习的场所由学校暂时转移到了企业或者是公司里。作为学校就应打破传统的做法,带领学生走出学校,让学生真正地去“工作”,学校应为学生提供这样的机会。
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实践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也不应抱着走过场的心态去完成这样的实践机会;而应带着一种渴求的心态、虚心的态度去参加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企求能从这样的机会中获得将来工作的经验。
再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应重视对学生的责任心的培养。因为家庭或者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现在的“90”后或者是“00”后普遍缺乏责任心。他们考虑问题往往都是从自身出发,如:工作稍微遇到点困难挫折,他们想到的不是去克服,而是选择逃避;工作中稍不如意,就会辞职,这也是现在的企业在聘用人员的时候不愿意要毕业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 作用
据统计,2009年大学毕业生以及近年来未就业的大学生的人数,已达到1000多万。在这么严峻的就业形势下,要在就业的时候脱颖而出,首先,大学生就要提高自己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专业能力、市场能力和创新能力。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获得更多的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让社会实践在就业时实现它的最大价值。
一、社会实践的目的
实践,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知识有用武之地。如果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实践可以为找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就会不一样。学生们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中国经济正在飞速地发展,尤其是加入了世贸组织后,国内外经济日趋变化,每天都不断有新的东西涌现,在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机会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挑战。中国的经济越和外面接轨,对于人才的要求就会越高,学生们要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二、大学生社会化意识淡薄,参与社会实践机会少的原因
教育模式的局限,课上知识不能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造成教育与社会的脱节,大学生缺少了对社会的认识,也就是社会化意识淡薄。面对社会,他们十分迷茫,不知从何入手,这样,大大降低了大学生投入社会的热情。而大多数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仅仅局限于课程实习、社会调查等范围。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到位,甚至流为形式等,而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社会化的主要途径,对实践的漠视必然会使其社会化程度受到阻碍。
三、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的社会化意识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了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动手能力,开阔自己的视野。因此,我们要在深入发掘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价值的基础上,更加注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大学生社会化意识,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个人素养的有效舞台
社会实践活动的现场是大学生修养品性的好环境。在这里,他们奋发向上、不断创造的精神被挖掘出来,他们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被展现出来,他们勤俭节约、吃苦耐劳的生活态度被大家认可,他们迎难而上、拼搏进取的精神风采被社会看到。实践活动参加的多了,大学生就会逐渐养成坚韧、顽强的优良品性,养成务实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作风,不断提高自己。
五、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我国的学生因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传统教育注重记忆力的训练,它往往忽视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中国的学生思维十分死板、缺少活力、缺少创新能力。在社会实践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大学生就要尽可能地发挥他们的能力。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就要制定出正确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运用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确定,社会实践成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导师。
2.社会实践激发了大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大学生一般都在家庭和学校这两个范围内活动,所以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展现自我,给了他们一个发挥自己创造性的平台。同时,社会实践给大学生展现的是异于学校的枯燥课堂的生动讲堂,它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合为一体,完善了大学生自身的知识结构素质,成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3.社会实践促进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今天,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结构也越来越复杂,那么,团结合作在工作中显得十分重要。例如,中小学教师,每位老师都要根据各学科的特点来制定教学计划,在这同时,教师们还要互相配合,让同学们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学科,而不顾其他学科,给同学们更加繁重的学习任务,这样,就很有可能导致同学们偏科。所以,团队协作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感能发挥极大的作用。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期间和同事相磨合,就能培养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然而这种意识和精神就是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关键因素。
4.社会实践提高了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近距离地了解了社会。在实践中,他们在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锻炼。在社会工作中不断吸取精髓的同时,大学生们会不断改变自己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大学生学会成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学会在变化莫测的社会工作中,灵活运用自己的头脑,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对大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六、社会实践是在校大学生增加责任心、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
在大学的教育里,学生不仅仅要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学会具有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大学生们应当尽可能地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所以,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增加责任心、奉献社会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谢红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探析[D].西南财经大学,2005.
[2]毕庆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教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校版),2007,(4).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生态学素养;大学生;素质教育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传统的课堂教学之外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依据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联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在高校团委号召下遵照预先制定的活动策划,在业余时间深入社会、走进群众中,是通过各种活动的一切实践过程的总称[1]。暑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具有更直观、更立体、内容更加丰富等特点。我国目前工业污染较为严重,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城市及农村的生活垃圾和废水任意排放,导致植被破坏,土壤流失等问题非常严重。所以,修复生态环境问题和提高大学生生态学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大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水平提升幅度较大,国家对大学生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许多大学开始重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拓展训练等。我国预计在未来的5年内将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但是在一些教育措施的实施中,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有些素质教育的方式不合适,或内容过于乏味,使学生提不起兴趣,甚至产生反感的情绪。之所以存在这样的问题,是因为我国针对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内容还不完善。不过我国在教育方面也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使得全民都能依法接受教育。教育具有的公平性和普惠性体现在能够确保每个公民都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在城乡建立起完善的服务教育体系,减小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切实办好每一所学府,使得每一个学生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让城乡差距和家庭贫困不再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阻碍[2]。所以坚持教育面向全体,坚持能力为先是我国实施教育改革的长远目标。
二高校针对大学生素养的相关举措
现如今,在我国高校中针对大学生素养提升的方式主要是采取学分制、知识竞赛、课外活动等的方式。采取这样的方式主要是为了激励学生主动的参与、积极的响应以及自主的学习。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还能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因为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切实的感受到书本上的知识与现实应用中的差别,并通过自身的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所学到的知识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使得学以致用。在我校,学校通过暑期时间来组织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家乡的热点问题,并进行调查形成报告,这种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学生充分利用暑期时间,还能够使学生对家乡的热点问题有所重视,为大学生以后服务家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三当代生态学发展对学生能力的需要
由于人类的活动以及自然因素等造成的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下降,使得生态系统的结构变得简单化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丧失,已成为制约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3]。21世纪生态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方式,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所以,如何培养与现代生态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就要坚持能力为重,改变“高分低能”的现象。然而我国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还缺乏重视和支持,因此,坚持能力为先成为了国家对高校的新的要求。当代生态学的发展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具备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基本的创业素质,高校应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自立创新能力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力的培养只是从传统的教学中获取是远远不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都是重要的能力培养的形式,全方位、多样化地汲取相关知识与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群体较为庞大,作为未来社会群体的中流砥柱,其生态素养状况及生态环境意识与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急需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有所提高。与几年前相比,公民的环保意识普遍有所增强,但从整体来看,还达不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条件,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态环保意识、生态道德、生态知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当代大学生应该培养环保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提倡低碳出行。
四暑期社会实践对大学生生态学素养提升的重要性
暑期社会实践对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态学素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暑期社会实践这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升了学生对生态学相关领域的兴趣,并且可以使其主动关注热点问题,主动思考应对问题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受教育、长才干、展现自我的广阔平台。通过暑期社会实践可以使学生清楚的看清理想和现实的区别,更多的了解生态学的时事热点,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学生通过将自己实际地投身于事件中,在分析问题的时候就能够更全面、更现实,这对于学生未来投入社会,提高自身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4]。但是某些高校社会实践也存在一些普遍的问题:1、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空泛,没有与专业知识相结合。2、社会实践内容单一,缺乏深度。3、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主要包括问卷调查、暗访、实习等形式,而我校生态学方面的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有实地调查、野外取样、标本采集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科研团队的环境研究项目中。在实地调查时带队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环境状况调查,了解当地的优势物种和一些常见的物种,并做好记录,最后以报告的形式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暑期社会实践不仅可以学习到生态学领域的相关知识,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学以致用的能力。如今社会热点问题很多,有关生态学领域的热点也很多,在内容上,学生也可以自主选择调查内容,并通过自身的理解与思考,得出更多有价值的结果。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暑期社会实践项目化运作能够有效的调动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质量。暑期社会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生态学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
五小结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使实践教育、素质教育结合于一体,目的是让学生从实践中更加直观的了解环境现状与社会现状,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有效的调动了专业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塑造了学生间的合作关系和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更多的了解生态学的相关知识,并且能够充分利用假期时间了解当地生态环境情况,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更好的治理生态环境污染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常海亮.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发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4,6.
[2]张明霞,崔曼宁.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水平[J].现代教育,2014,Z2.
[3]李文华.中国当代生态学研究[M].2013,7.
[4]张成翠,张杰.暑期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3(13):107-109.
[5]陈扬.基于项目运作模式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探索[J].教育教学研究,2010,24(8):69-70.
关键词:高校教师;社会实践活动;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教师社会实践活动与职业素养的关系及意义
(1)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其职业素养的核心。 长期以来,人们广泛讨论高校教师如何提高教育能力等问题。从整体上看,将能力当做一种指标来考察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也逐渐达成共识,但由于我国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长期得不到关注,在实践促进职业素养培养的问题上也产生分歧。实际上,如果将教师作为一种专门性的职业,那么教师职业的核心其实就是实践能力,只有具备实践能力的教师才能运用知识与手段在特定教育领域发挥教学价值,在磨砺中提高职业素养。对于高校专业教师而言,扎实的理论知识必不可少,但心理品质同样重要。高校教师要想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与职业素养,需要深厚的知识基础和外在的表现行动,而后者则为有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师的社会实践是培养职业素养的迫切任务。我国当前的教育发展规模已经成为全球第一,而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在教育规模急剧扩张的背景下,还存在很多有关教师教育质量的矛盾和问题,尤其是教师自身实践能力不足和职业素养不高,会严重制约我国教育工作质量的进一步提升。首先,高校教师队伍发展至今其结构已有巨大变化,有资料显示,每年约有10万教师进入高校进行教学,而这些教师中高学历教师与年轻教师比例非常大,新进教师普遍受到教学经验浅和社会实践少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经验与阅历支撑,难以保证自身的职业素养能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挥示范性作用。因此,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与磨炼高校教师,是进一步提高其职业素养的根本途径。
2.高校教师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分析
不可否认,目前一些高校领导已关注教师社会实践性与其职业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着力开展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供教师参与,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性和融会贯通的创新能力。但还有很多高校管理者没能将两者联系起来,因此当下高校教师的社会活动形势不容乐观。
(1)高校教师的社会实践参与度不高。很多教师从师范学校毕业直接留在学校中任教,或是在其他学校从事教学活动,与社会企业的联系较缺乏,甚至还有相关专业的教师对企业专业实践的运作方法和意义还完全不能理解,这势必直接影响教师在专业教学课堂上理论知识与实践运用知识的讲授。另外,还有很多教师不愿意投身社会工作,其积极性与参与度明显不足。如有些教师将主要业务放在高校教学课堂上,面对社会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采取躲避态度;还有一些教师尽管参与了社会企业实践活动,但更多的是挂名,并没有真正投入具体的活动中,没有参与顶岗实践。
(2)学校对教师的实践刺激力度不够。很多高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在企业顶岗的激励机制,导致新进教师无法意识到社会实践对其教学效果的提升和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利用寒暑假时间到社会企业实践锻炼,但对教师的检查和监督力度明显不够,缺乏有效的鼓励机制与完善的考核措施,也没有调用足够的经费来补贴教师开展专业实践活动所需经费,这就无法在教师投入社会活动过程中产生刺激促进作用。
(3)社会企业的不重视。社会企业的不重视是外在原因,具有不可控性。尤其是营利机构,并不看重教师在企业顶岗实践活动中的专业性,对教师本身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同时又担心教师的实践活动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或是担心企业的商业机密被泄露,而教师间断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很少能让企业获得实际的利益,所以当前很多社会企业对高校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不重视。
3.如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
(1)完善教育理念,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素养是高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素养主要包括教师的教育理念与知识结构,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逐渐形成的教学理念是由实践智慧发展而成,高校教师要坚持以大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注重自身知识教育系统的完整性,并适应当前开放性、创新性的社会发展要求,积极创新。实际上,只有具备现代化高等教育理念的教师才能将知识素养看做自身职业素养的培养基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自我知识素养形成的重要内容,而自我职业能力的成长更多的是靠社会实践的历练与信息吸收来补充。在社会实践的历练中,高校教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掌握本专业最为基础的理论知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要有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能够在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基础上,涉猎更多的专业内容,并结合社会实践开展理论教学。要有科学的实践知识,比如,日益得到各方重视的心理学、行为学、社会学等,都能让教师进一步理解与促进教学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教师个体的实践参与经验,能够丰富其教学手段,拓展和充实理论知识。
(2)坚定教师的教育信仰,培养高尚的职业情怀。教师选择高校教职工的特殊身份时,就已被赋予社会教育的重大责任,这就关系到教师的教育信仰和职业价值认同。高校教师所带的学生,除了师范类专业,更多的是投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青年,教师只有强化自身的社会融入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中,才能对所教授的大学生独立人格和发展动态有准确的认知,也能以亲身实践者的身份看待学生今后迈入社会的动向,更能从社会实践与校园教育两种角度来坚定自身的教育信仰。高校教师培养学生的目的不只是强化学生的理论专业知识,同样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只有具备高尚职业情怀的教师,才能从社会竞争与高校竞争的差异化对比中,准确了解学生的各方面动态,才能以自身实践的方式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才能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平等和宽松自由的成长环境。
(3)提高专业教学技艺,全面升华职业素养。教师在推进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会对自身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教学技艺,提升职业素养。教师的专业教学技艺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现代化教育手段、师德水平、组织管理能力等,这些都是教师个人职业素养的重要体现。有学者在教师的职业素养内容中增添了“素养机智”的概念,表示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行动能力,已成为当下教师实践性培养的重要M成部分。无论是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能力还是职业素养培养,都是鲜明的实践性活动,高校教师必须对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予以积极回应,整合经验,有目的、有意识地参加实践培训,创新各种实践活动方式,优化实践内容,整合活动流程,才能确保经验总结的获取更为科学与有效,并解决教学技艺方面存在的问题,成为智慧实践的践行者,全面提高职业素养。
新时期的高校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与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通过正规化的渠道才能实现。有专家指出,高校教师不仅要提高自身专业能力,更要在认清社会实践形势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发展智慧,内化知识、提升自我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关键词:医学院校;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
【分类号】G641
社会实践活动是现在大学生教育中进行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们可以对课堂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社会的认识会更加的深入,对于自己的不足以及未来要面对的挑战也会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简而言之,社会活动对于大学生而言作用巨大,当然,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理论知识和社会认识的深化上,更体现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方面。
一、医学院校社会实践的特点
(一)理论深入性较强
医学社会实践和其他社会实践的显著区别是医学社会实践的理论深入性更强。从医学的本质而言,讨论和研究的都是有关健康和生死的话题,所以实践工作必须要在理论深入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实践工作中,学生对于理论的探讨需要持续不断的深入,因为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工作也就不可能持续下去。从这个角度来看,医学实践的严谨性更强,对于理论的依赖性也更加的显著。
(二)对于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深
医学实践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便是对人生以及社会的感触更加的深刻。相比于其他专业的社会实践,医学专业的社会实践工作与医院或者是其他医务工作的交集更深,在与病患接触的过程中,学生对于人生以及生命的感受会更加的清晰。正是这种生命的体验,会让学生建立更加积极和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不断地实践中,学生们对于社会生活百态和生命周期的看法会发生改变,对于自我价值也会有重新的思考。换言之,医学社会实践会让学生的思想接受洗礼,从而发生蜕变。
二、医学院校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一)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
医学院校的社会实践对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最主要的作用便是深化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在正常的课程教学中,对于医学生强调的医学责任记忆医学道德等都是仅仅局限在课堂中的,学生们没有直观的体验和感受,所以认识的深化便会存在一定的障碍。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真真切切的在大环境中感受课堂中提及的东西,通过亲身体验,他们对于责任、道德等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有了思想上的真实体验,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其效果必然会显著的提升。
(二)培养了学生的服务意识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这个领域对于思想道德的要求特别高,所以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和理念要特别的强烈。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虽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会进行服务意识和理念的强调,但是毕竟缺少环境的熏陶,学生们的意识培养效果并不明显。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眼见证伤病带给患者的痛苦,通过这样大环境的熏陶,学生们能够树立起更强的责任感,同时懂得自身服务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样,学生的服务意思会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得到培养。服务意识的培养,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初步成功。
(三)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念
医务工作者都是神圣的,都是值得尊敬的。在社会中,太多的人对医务工作者存在质疑,但是又太少的人真正体会过医务工作者的辛劳。医学院校要培养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就必须要让其建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社会实践,学生们可以亲自体验工作者的付出,从付出中感受自身的价值。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学生们对于自己的言行和态度会有一个重新的审视,Υ医务工作也会有更加清醒地认识。简单而言,医学院校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的价值观建设更加积极,这为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束语:
医学教育是我国目前教学重点发展的内容,积极的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培养,使其能够树立起正确的责任意识以及价值观念,这可以促进医学院校整体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利用社会实践的作用,实现对学生思想的洗礼,能够保证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的先进性,同时也能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模范性。
参考文献:
[1]黄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34-46.
[2]刘蕾.大学生志愿服务新型实践模式研究――浅析志愿服务型社会实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22: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