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5 17:11: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培育与践行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二十四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第一个是国家层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第二个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第三个是个人层面,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形成要求一致的或社会需要的思想的实践活动。[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针对高校中的大学生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特定社会、时代和人类自身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观点的教育活动。[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能引导并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开展;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重要的、最适合的途径和载体,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是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他们的价值选择极大地关系着国家的命运。然而,大学生是一个不太成熟的群体,他们对是非正误价值的判断力不够强,在思维观念日趋活跃的时期,会处于价值观念混乱、道德迷失之中。因此,将价值观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要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他们摆脱价值观方面的困惑,使他们能够识别和抵制各种错误思潮;使他们将核心价值观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为建设社会事业贡献力量。
(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是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大学生思政课的教学要适应时代的新要求,必须探索出新方法。社会主义价值观丰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使大学生能认识、理解、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其心入其脑,使主导价值观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这也使思政理论课具备了时代感和实效性,并凸显了重要性。
(三)是大学生自我实现的现实所需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大学生自身健康成长、成才,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使大学生自身的价值观符合社会需要、符合时展趋势的价值标准,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价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国家观、集体观、利益观等多个方面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供导向作用,使大学生有社会主义信念、信仰与理想,更好地为社会所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作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也担负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抓住课堂教育这一主渠道,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适应大学生价值观认知、接受和形成的特点,开展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的立场和观点分析现实社会生活中现象,鉴别各种社会思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的理想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
(二)采取有效形式占领网络宣传阵地
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采用有效的网络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给大学生提供可在网上查阅马列知识的场所;开通网上视频,免费播放爱国主义系列影片[3];建立专门的价值观教育网站,设置一些更富趣味性的板块,把学生的兴趣引到学价值观的轨道上来;同时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及时过滤并删除网上的垃圾信息,净化网络环境;利用微博、微信等形式开展沟通交流,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思想和心理变化,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困惑,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真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如,参加“三下乡”、“帮困扶贫”等活动践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大学生自强自立、团结奋斗的道德品质[4]。使大学生在了解社会、关注民生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并自觉践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增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观念,做到社会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达到深刻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的效果。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其示范育人的功能。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需要教师以自身良好的行为示范引领学生。一方面,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使教师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模范。教师只有通过独特的学术魅力,才能启迪学生的思想,激发学生对核心价值观产生认知需求;[5]另一方面开展相关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使得其他教师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全员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2]陈志军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3.
[3] [4]谢霄男,乔丹丹,苗国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J]. 学习月刊,2014(18):5.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7)01-0010-01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重视度不足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大学院校只重视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其中包括思想政治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关教育。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大学生工作的初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了其工作效果和发展。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大学生思想上的问题对于自身的影响逐渐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关注。
2.教学内容单一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单一化是长久以来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多数情况是教师讲、学生听,而学生的思考和分析多数都在教师规划的条条框框内。思想政治中“思想”在前,大学生必须先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立的思想,而不是在教师设定好的“思想”上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的思想政治教学。
3.学生存在的问题
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大学生以往受教育情况存在差异,二是大学生生活环境发生变化。即使是同一院校的学生,以往受教育的情况也存在一定的差别,加上学生性格上的区别,导致不同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度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此外,现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生活环境也越来越多样化,加上全球化的来临,很多其他文化大量涌入中国,这种形势也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有效方式
1.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的主要内容为短期和长期的教学目标。按照时间上的划分,短期教学目标可以是一堂思想政治课学生的所获所得,长期的教学目标可以是一个学期或一年后学生的改变。需要注意的是,只有通过不断实现短期教学目标,才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最终目标。
2.具有实际意义的教学内容
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能力、实际的工作能力一直是教育教学领域所重视的部分,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走出理论式的教学内容,令思想政治生活化、实际化,不单是学生大脑中的思想,还要转化为实际的行动,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思想政治是可以实际应用、具有实际价值的。
3.教师的综合素质
作为教育教学的一线工作者,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落实者,教师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效果。在这部分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教学理念,二是教师自身的素养。一方面,很多教师把教育工作当成一份普通的职业,教学理念也是为了个人的教学成绩;另一方面,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态度等,也会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而师生关系也会影响学生对教师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因此校方应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教育创新提供保障。
4.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成效的有效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并记录教育创新后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确保教育创新不再是一个口号,而是可以真正体现其价值的有效教学。
三、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直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部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现代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是必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教育创新的核心不是院校或教师的需求,而是现代W生的需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9-0054-01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大学生的言行具有意识导向作用。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深刻理解,揭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心理机制,完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培育路径,必须通过整合社会合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付之于行,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改善大学生身心健康提供精神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述
党的十提出,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首先,通过阅读,例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认真、深入的学习,全面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的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引导大学生应该关注时事热点,及时充分地了解国内国外发生的大小事。不要轻易被媒体导向影响,对于每一件事情都应该有自己理性的判断,感性的认知。第二,大学生还是要做好学生的本分,明白时间的宝贵,规划好自己的目标,适当的娱乐活动是好的,但如果让自己变成它们的奴隶,是可怕的。第三,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常说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因为人生多磨难,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让自己对社会、对比自己生活好的人有仇视敌对的心理。第四,学习思考明白生命的伟大与渺小,有正确的生命观。生命有无限奇妙美好的可能,有很多令人感动的情景。其实,在青年时期,最大地让自己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拥有一颗热爱祖国和同胞的心,并且用行动去表达来源内心深处的爱,这也是对生命的尊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每个人都有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与促进社会进步的能力。同样,每个人都有促进社会繁荣进步的义务与责任。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是表达这种“权利”与“义务”的积极和有效的形式。同时也是一种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很好的践行方式。其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到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并且要增强法律意识,做一个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知法、明法、守法的公民。再次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正确处理物质追求与精神提升的关系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人作为一种生物性的存在,必然具有其物质性、生物性的一面,因此,人必然要追求物质的需要和生理的满足。这是人之常情,无可厚非。但人作为宇宙中的高等动物,又不能仅仅满足于生理的享受和物质的追求。人之为人,人之不同于动物就在于人有精神、有理想,有使用和驾驭物质、金钱的能力。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是一个人加强修养、完善自我的过程,是精神和心灵得到满足的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感染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和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以道德价值和道德教育作用入手,才能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进而更好的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成为社会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为祖国的未来建设打好根基。
作者简介:
关键词: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前言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其本质和主流是好的,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他们在改革开放中出生长大,在市场经济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中国、了解世界;他们思想活跃,锐意进取,发奋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具有为振兴中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巨大热情和顽强拼搏精神。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第一和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特别是网上有害文化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分析和批判能力、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思想政治观点不正确,不能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生活上缺乏艰苦奋斗精神,道德品质修养不够等问觑。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过分强调管理和灌输,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强调思想统一,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培养,致使教育效果不理想。
一、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
1.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符合原理
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社会革件的主体,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也就是说我们干一切工作最终目的是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首先,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根本任务是对被教育者进行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理论的宣传和教育,这一过程的完成是通过教育者来实现的。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因素,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活动中,都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开展。
2.以人为本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要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在生活环境、学习方式、人际交往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学生不适合或不能很快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了各种消极的想法,以至于走向极端。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忽略了对被教育者的潜力挖掘,认为大学生接受教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而没有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教育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1.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时展的需要
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给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更加激烈的人际竞争、职务竞争和岗位竞争。这就要求大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素质,更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2.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保障
大学教育不同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而是把培养学住的综合能力放在了重要位置。近年来用人单位把求职者的工作经验看得非常重要,而我们的毕业生刚走入社会根本就没有一点经验,几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要检验我们的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快不快、强不强,有没有创新头脑,有没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把握机会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实习、见习活动。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在大学环境中发挥个人潜能,培养创新意识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得的需要
社会的飞速发展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心态,明确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就必须在思想上端正他们,在政治上教育他们。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综合素质便会很快提高,在人际交往中就会做得很好。
以人为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要做到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激励学生、凝聚学生、培养学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才能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和完善自我,让他们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正在发生转型的、开放的、伟大的复兴的社会变革。社会坏境、家庭环境、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在追求现实的利益观和道德观冲击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的冲击尤为显著。目前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在某种程度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节奏,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的现实需求与部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之间的矛盾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如下:
1.大学生在校期间存在的主要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第一、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增强。现在大学生大部分出生在二十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过艰难困苦的磨练,从小是长辈的掌上明珠,家庭、学校、社会的过多关心促成了他们想问题、办事情老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只注意自我的感受与效果。正因为存在这方面的原因,学生的独立能力、生存能力、心理能力都较差,导致学生已遇到问题就无所适从、烦躁焦虑;第二,学生各方面的压力普遍增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总体发展的同时各地方经济发展的差距在不断加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低收入家庭与高收入家庭之间的差距在加大;低收入家庭的学生日益增多,学生要随学习压力、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社会竞争的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等。
⒉学校过分强调“社会本位”,没有真正以学生的现实需求和全面发展为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重复、强迫等消极手段,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甚至有些地方、部门和高校领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够正视,或者是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可有可无。在高等教育的改革中没有把政治教育的改革放在重要位置或者是根本就忽略不计,盲目积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
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性化的对策思考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就是要把我们的理论跟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要善于发现大字生的外显的行为和内显的思想活动,对学生的社会行为、心理行为要有较强的预见性,要尊重学生的社会对价值观的选择,把“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1.注重“以人为本”,尊重大学生的个人需要
个人对需要的需要是人需要的较高层次,满足人的尊重和需求是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重要前提[2]。思想政治工作如果做不到尊重人,不能使工作对象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就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因而,思想政治工作这应以诚待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的态度和平等、民主的方法,懂得教育人应首先要理解人、尊重人,以此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以期达到良好的工作效果。1.要切实把学生这个主体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组织大学生参与各项社会调查,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与探讨,让学生由被动接受或者是拒绝转变为积极参与; ⒉关注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要把教育、管理、服务很好的协调起来,把教育、管理融进服务中,让学生在生活上、感情上、就业上、学习上所遇到的困难和疑惑得到解决和满足; 3.建立积极向上的学生社团,通过学生社团的活动更加丰富大学生与社会的接触面,实现大学生间接了解社会的需求;4.建立心理咨询机构。当代大学生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心里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大学生在心里排桔、心理分析、心理素质发展方面的需求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能够解开学生的苦闷心结,营造学生的心灵家园。
2.注重以人为本、考虑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大学生由于受自身条件、环境、教育和主观能动性的影响,其素质结构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老师忽视大学生个体差异,单纯利用和采取集体灌输式的教育方法,忽视个别教育,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大学生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问题,只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教育对自己个人长远发展的重要作用,才能够乐于接受,这也正是我们加从思想教育工作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既要注重全体学生知识获得教育,又要注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的差异,而不是把大学生囿于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要把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形成丰富多彩的综合素质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教育目标,全面细致地观察分析每一个大学生,注意开发大学生潜在的素质闪光点,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地发展空间,让大学生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品格。
3.注重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存在各种各样的生活与各种各样的利益。这些利益的满足就是人们需要的满足[3]。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们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人们的行为表现越来越趋利化,利益越来越多元化,人们一方面可以堂堂正正地争取由己的合理利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另一方面可能就会影响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判断是非的标准,使一些人不能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与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不择手段地去追求个人利益,滋生拜金主义与个人主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去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各种利益关系。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这说明利益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础,离开了利益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空洞的毫无内容的,当然,也是没有意义没有效果的。因而在处理利益问题时,我们必须做到:第一,讲清利益关系,进行利益引导是思想政治工作最基本的内容,使受教育者能够分析并理清各种利益关系,确立正确的利益观;第二,把思想政治工作与解决群众的实际利益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近些年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越来越重视师生员工的正当利益,关心他们的生活,维护他们的权益,解块他们的困难,把思想教育与真抓实干结合起来,开辟了一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罗昌政.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J].科技教育创新,2007,1:20-2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6-0059-01
如今,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然而心理健康教育却受到人们的忽视。经过实践探索,人们逐渐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有联系的,所以尝试对两者进行整合,培养大学生的素质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探讨新的教育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使学生抛弃陈旧的观念,了解大千世界的精彩,找准自我的同时,也给自己找到良好的定位。
正因为大学生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有本质的区别,两者才有整合的必要性。思想政治教育是要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结合全面构建和谐小康社会,坚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全面发展大学生素质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属于心理学科的范畴,是以心理学为主要指导思想,与社会心理学相结合的模式。在坚持科学理论的同时,防止唯心理论的干扰,确保大学生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侧重于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其主要任务是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是学生的心理发展,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质,塑造完美的人格。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加入政治教育的内容,确保引导大学生走向正确的成长道路,也为两者的结合开拓新路径。这种结合方式有效地弥补了学生在各方面的不足,培养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敏锐的观察力,为实现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新时期,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思想教育要对学生起到提升作用,而且也使教育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
社会各界都应大力支持大学生的社会公益活动,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合法权利,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二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
学生的大学时期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要从多方面去分析然后解决。这些问题的产生有思想方面的也有行为习惯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心理方面的。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通过整合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解决学生的难题时,一定要考虑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然后采用适当的解决措施。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途径有很多,但是着重还是要从教育方面入手,在两者整合时充分发挥它们自己的优势。用灵活多样的教育途径对全体同学进行教育。这种整合形式可以增强学生的抗压能力,体现对学生的人性化关怀,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 两者整合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对比整合前学生的心理特征,整合后大学生的思想非常活跃、个性活泼、接受能力强,可以更好地表现自己。学生的心态更开放,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没接触到的社会保持了好奇心,对很多曾经抵触的事物保持了理解态度。整合后大学生更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价值,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有非常强烈的创新精神。
整合后大学生对理想信念更加确定,不再容易受外界影响而动摇,对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了深度的了解。整合后大学生根据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思考问题会从大众的角度出发,多体会别人的感受,做事情也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这正是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给大学生带来的好处。
整合前学生的心理大多表现在自我约束力比较差,存在强烈的依赖心理。学生大多对家庭、父母的依赖感比较强烈,这种校园生活不适会导致学生在思想和心理上都发生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育学生如何在思想上独立,离开父母也能很好地照顾自己。
四 结束语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
参考文献
[1]黄锡榜.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95~9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已不言而喻,因此,目前不是探讨要不要实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而是要探索如何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使教育效果最大化。为此,我们根据时代特征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积极探索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全面、深入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一、第二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二课堂是建立在有形教育与无形教育之间的、在时间与空间上更加开阔的、可以承载更为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教育阵地和渠道。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与理论课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有许多优势,而且这种优势特点能更好的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接受特征。实施第二课堂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基于第二课堂的优势及当代大学生接受心理的考虑。
(一)第二课堂有许多优点
1.开放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强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定向作用,教学内容相对固定,教学方式方法相对单一,教学效果难以保证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同时,第一课堂教学也往往难以使学生获得更加真切的体验。第二课堂教育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可以弥补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在思想政治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灵活性。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般采用“一对多”的单向交流模式,缺乏灵活多变。而第二课堂则多以团队活动形态存在,根据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较好地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社会的多重互动,使不同角色、个性、需求的团队成员通过互动产生心灵碰撞。同时,第二课堂活动突出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作用和地位,学生自主性强,容易实现学生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3.广泛性。与理论传授为主的课内教学不同,第二课堂活动可以不分校内校外,让学生在广泛的亲身实践过程中,锻炼能力,体验生活,领悟人生道理。利用第二课堂这一阵地,大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工作,临时扮演各行各业的角色,在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社会心理等方面得到训练和适应,能更顺利地完成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二)符合大学生的接受心理
不同的教育群体需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大学生是思维最为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为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其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呈现出更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时代眼光来审视和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接受心理特点。
当代大学生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有较强的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他们思想活跃,精神文化需求旺盛,情感丰富,兴趣广泛。因此,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征和接受心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向学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告诉学生“是什么”和“为什么”,更重要的是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活动,教会学生“如何做”,实现由知到行的转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也是“第二课堂”活动的主体。第一课堂上太多的理性知识的传授,使得他们对课外生活的向往。大学生在即将步入社会之前也迫切希望参与社会活动,以此了解社会,升华自我。“第二课堂”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愿望,为他们提供实践锻炼的舞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效果。
二、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与途径
(一)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
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如何取舍、选择,这要结合学校的实际,扬长避短,才能见实效,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丰富、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按照时代要求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时代特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促进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机结合,避免大而空。
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关切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实际问题。实践证明,解决好大学生的切身利益问题,有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例如,就业是大学生普遍关心的切身利益问题,也是大学生目前最大的思想困惑和精神压力。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服务功能,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学生解决就业等实际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形式上要不拘一格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知识,它与一般性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有很大差异。它属于人的观念范畴,是对人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的规定与教育,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表现形式。
思想工作必须讲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做到生动活泼,群众喜闻乐见,切忌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切忌简单生硬。认知心理认为,感性的、文艺的方式方法通常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更益于吸引和感化受教育者。因此,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重创新,巧用载体,变单纯灌输为多向渗透,寓教于乐、寓教于境。
为此,我们正好借用第二课堂这一载体,通过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巧妙地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 1.主题活动。开展“内强素质,外塑形象,做文明大学生”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开展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引导学生积极向上,激发其爱国主义和献身社会主义事业的热情。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具有现代气息的活动形式,经过灌输、熏陶、感染、启迪,潜移默化地变成体现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动规范,通过潜移默化,塑造并引领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价值追求。
2.社团活动。社团活动的主要作用是学生自我培养的重要课堂,学生成长的第二集体,是大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载体。引导学生社团广泛组织以思想、娱乐、学术、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感受和情感愉悦。
3.文体艺术活动。人文艺术活动能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激励学生美的向往,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素质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形成。学生在活动课程的学习中,学到了知识,丰富了个性,提高了艺术修养。
4. 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党、爱国、爱人民教育的最好自我教育形式。多层面、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亲眼目睹祖国的发展进步,亲耳听到人民群众的心声,亲身体会服务社会的价值,真切感悟人间真、善、美,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专业、心理等素质。?坚持“奉献爱心、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服务理念。
寓教育于学生喜爱的活动之中,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不仅有利于学生组织活动能力的提高,智育的发展,而且可以满足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精神活动的需要,陶冶性情,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方法上注重师生双向情感交流
奎苏姆宾博士说过:“教育的核心是心灵的教育。”白居易也曾言:“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变教师单向的灌输式教育为师生双向情感交流。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要停留在理论认知与概念讲述层面上,而要重视学生的内在需求,尊重学生的个人差异,提倡平等教育观念,通过师生相互交流,双向互动,在一种开放、坦诚的氛围中,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意义的互动,彼此分享各自的观念,将认识阶段获得的思想观念,进入到情感阶段,使学生找到自己内心思想观念观一致性,使思想政治观念真正内化,从而确保将领会的思想政治观念整合到学生的行动中去。
三、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易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第二课堂教育能很好地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许多优势,然而,在实施第二课堂教育时也容易出现一些问题,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
(一)在形式上容易散漫而失“神”
第二课堂具有开放性特点,这种开放性给第二课堂教育带来无穷活力的同时,也给第二课堂教育的质量带来一定的挑战。这种自由开放的活动教育方式,容易出现自由失“度”、散漫失“神”。即只注重教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而失去活动的教育本旨。因此,如何使这些活动超越活动本身的表层意义,将意义提升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来。如何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保证教育的内在主旨,是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将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要注重“形散而神不散”,即第二课堂的形式可以散漫自由,但不能失“神”,要有精髓,有内核。在各种活动中,要有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引导。每次活动,都不能偏离教育的本旨,活动时要增强针对性,避免随意性,避免娱乐功能有余,教育功能不足。
(二)在内容上容易做作而失“真”
为了实行高校的德育目标,当前每所高校都会不同程度地开展一些活动,但这其中容易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活动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某种任务,硬性规定学生参与,而很少顾及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习惯于灌输那些照搬照抄的“大话”、因循守旧的“老话”、脱离实际的“空话”,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难以引起学生内化的实现。这样,一方面学校在大张旗鼓地开展活动,而另一方面学生却无法真正融入活动,结果可能是收效甚微,造成教育活动的“失真”现象。
实践表明,思想政治教育顺应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就积极响应,效果就明显;反之,如果不注意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则会对此冷漠、厌烦,甚至出现对抗情绪,形成逆反心理,良好的效果就无从谈起。因此,一种思想无论多么正确,如果忽视了个体的需要、特殊情感以及兴趣,即在人们不愿接受的情况下,如果一味地强迫其接受,也只能落得“牛不喝水强按头”的结果,不但难以奏效,而且会适得其反。只有使受教育者具有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入脑入心。
因此,第二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接受心理,要充分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种鲜活的活动中,真正收到实效。
(三)在操作时容易过于娱乐而失“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否合理、形式是否有效以及教育者的主体素质等多种因素,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甚至支配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的选择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性的教育活动,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教育对象是以群体和个体形式出现的人,人们的思想问题涉及社会的各方面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学会多种本领,着力提高自己在组织管理、分析研究、策划设计等方面的能力。这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教育影响,以及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相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起主导作用,即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设计者、发动者和领导者,通过灌输理论知识、启发觉悟、言传身教等多种方式影响受教育者。可以说,教育者的主导作用是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积极性的关键。而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发挥依赖于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被教育者对教育者的情感认同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使每次活动都要有的放矢。提高活动的质量,避免活动的低俗化。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3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弊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处在假、大、空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借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思想、行为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起来。在学校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文化层次差异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群体的目标、行为和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自身的考虑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要求,没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内容,往往具有一致性。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而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忘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人文关怀和一对一的思想疏导,缺乏吸引力、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受市场经济、并轨招生、自主择业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竞争的心态,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二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高度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也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锻炼,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当代高校学生杀人案件偶有发生,“马加爵杀人案”、“赵承熙杀人案”等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对待事情消极片面,不能正确看待矛盾。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大问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大学生会做出极端的行为,酿成悲剧。因此,应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未雨绸缪,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构建和谐校园。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少接触到人文关怀课程和心理疏导课程,学习的效果自然较差。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可在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师资,提高老师的品质素养和工作能力;(2)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应包括:用正确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去感受世界。
2.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定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举办讲座和开展深入的探讨,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危害。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保留传统手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要利用便捷的网络,建立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产业,充实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网络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知识,避免沉迷网络。培养积极的人文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
四 结束语
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造就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竞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6年则增至413万,2010年更是超过了630万。高校毕业大军直接导致人才需求和供应矛盾凸显,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尤其严峻,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是曾出不穷。如何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一项极具意义的课题。
一、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为根本,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最基本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必经程序是面试,面试很关键的环节在于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决定因素则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就是展示给考官的内在气质。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在就业中具有先占优势。
1.强化角色转变意识。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意味着由“小”社会转入“大”社会,意味着由“单纯”转向“复杂”。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自愿失业”,这种思想是消极的、错误的。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时转换角色,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摒弃傲气、娇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业观,做一个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人,做一个无愧于母校、恩师和父母的人。
2.强化勇于竞争意识。在社会求职机会和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在社会追求效益与实绩的大背景下,妄想靠关系、走捷径、行歪门邪道等就业是行不通的,也对个人的成长、择业不利。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立、自信、自强,勇于向强者挑战,敢于向高手亮剑,在就业中以自身的努力独占鳌头。
3.强化攻坚克难意识。就业可以说是人生前进道路的新的起点,新的难点,在难以逾越的困难或屡次的失败面前是选择退却还是奋起,是大学生走进社会的转折点。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不畏艰险、不甘失败,仔细分析把握行势,坚持不懈地以干事业的态度对待就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4.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主动思考新问题、新情况,发扬小平同志“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创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跳出常规思维,创新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5.强化团结拼搏意识。团结就是力量,不团结就是离心力,一个群体的整体战斗力在于全体人员的合力。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它会使大学生在就业中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和他人价值,甚至不惜以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来追求个人的价值目标。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杜绝个人主义狭隘思想,积极、主动融入一个群体,并为之尽心服务,在为集体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以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为灵魂,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家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潜在资质,规范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展示他们的优点和潜力,服务用人单位长远发展。
1.诚实守信的道德。美国经济学家阿罗曾说:“信誉是社会系统赖以运行的主要剂;它非常有效,省去了许多麻烦,使人们可以对他人的话给予一定的信赖。”诚实守信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人际交往和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对自己所追求和从事事业充满忠诚与信念,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与重用。
2.脚踏实地的表现。单位或企业招收员工是为了取得一定的利益,需要的是肯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不是夸夸其谈、应付了事的庸人。希望集团刘永好说:“我们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计划,脚踏实地做好就是进步。”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妄图一步登天的想法都是侥幸心理,得不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虚心求学的态度。谦虚、谨慎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品德,最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帮助。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大学生虚心求学、不耻下问,事先学习、了解拟就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技能要求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行动,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4.灵活应变的技巧。万物既有规则也有变化,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应该思考如何去适应它,而不是怨天尤人,抱怨没有机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灵活应变的技巧,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换一种思路,采取变通的方式去赢得优势,在就业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灵气,让用人单位不觉得自己是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人。
5.科学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是用人单位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打动用人单位不失为一计良策。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以引入履职经验为突破,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超常规竞争力
有无工作经验是很多用人单位用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强履职经验的积累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法宝。这就需要以超常规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履职经验量,使用人单位能够“任职即能任用”,减少甚至免去培训或熟悉工作的成奉,提升就业的命中率。
1.典型案例介绍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精心挑选成功就业或应聘失败的典型事例,全面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提高大学生处理类似事件的能力,做到成熟稳重、游刃有余。
2.专业技能估量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助,针对大学生拟就业岗位,设计专业技能衡量标准,使专业技能测试前移,实地检验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分析其与就业岗位的差距,提出提升专业技能的思路和途径,以适应求职岗位的精湛技能折服用人单位。
3.模拟情景体验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组建用人单位招聘领导组专家库,科学设计就业面试程序,模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考核考察培训,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就业的程序和要点,提早体会就业的不易和艰辛,在实战中提升就业应试水平,珍惜就业机会。
4.就业目标定位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通过假想比喻、言传身教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在就业中做到准确定位,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应聘工作。
5.创业思路引导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线,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创业教育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有能力自主扩展就业空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的壮志,勇于开创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人身价值。
综上所述,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就业要求很多,但是万物皆有其法,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的结合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一定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口,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07~108。
[2]江莹,潘久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1):23~25。
[3]盛仁泽,关于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7(4):79~8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意义包括以下几点:首先,有助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再次,是实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最后,是高效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承担着未来社会发展建设的重任,社会整体的价值观体现主要取决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向,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建设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意义。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也在不断发展,网络、广告、传媒等先进信息技术也在不断为传播提供渠道,大学生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也在不断深入,能够切实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赋予的时代特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现状
高等院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培养中,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目标性,脱离实际,培训形式单一空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保障,高校作为教育和培养广大青年的思想基地,要切实响应新社会建设需求,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执行。对于院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识并不完全,在进行全面价值观培养时就会确定法目标性,不能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内涵所在。另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教学内容没有紧跟不断丰富的课外生活,因此导致在进行指导教育时,没能准确把握学生自身特点与他们的实际需求,忽视结合的重要性,在进行价值观诠释的时候因为缺乏实际案例的解析,一味地进行理论概念教育,学生学习兴趣无法提升,影响对学生价值观培养的效果。
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个国家如果缺乏核心价值观,就无法统一精神力量,导致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丧失,同样的,个人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进行内心的干扰排除,坚定自己的信仰,为实现自我的优化提供保障。但是现在一些大学生在形成自身价值观建设时,却没有清晰的政治信仰和觉悟,受外界消极价值观的影响,争名夺利的功利意识日益强烈,进而导致学生价值观的扭曲,无法实现核心价值观培养的积极健康,也无益于社会奉献精神以及责任感的传播。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培养
(一)加强宣传,提倡价值观建设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社会价值的本质和特性,不仅是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也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诉求和期许。高等院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通过多种途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让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对核心价值观的建立意识潜移默化。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建设进行落实,以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为宗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实践的主要渠道作用。教学中采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来诠释和分析价值观问题,以学生兴趣为导向,辅助学生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建立。
(二)执行榜样示范,发挥实践作用。俗话说,以身作则。教师作为学生的学习引导者,在专业技能和素质上要符合实际教育需求,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首先做好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在教学中起到代表示范作用。教师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在教学中将知识的传授与解疑答惑统一起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教学,切实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参与实践,让学生切实感受当前的现实社会,意识到责任和使命下未来发展的定位方向,从而完善自身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三)加强教育管理,落实培养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基础,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实现价值观培养就要从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来进行管理。在日常管理中,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情操和日常行为,加强学风建设,避免学生在思想领域出现态度不坚定、目标也不明确等现象,加强思想教育工作。对于学生生活区的建设,要集中体现价值观要求,将育人氛围进行趣味营造,使学生你能在轻松又舒适的环境下重视内修,发挥自我教育意识和主动性,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