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资产证券化的优点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2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资产证券化的优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资产证券化的优点

第1篇

[关键词] 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信息整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3. 033

[中图分类号] F27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3- 0063- 03

1 引 言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强调低成本及高效率的优化目标,通过资产各个环节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实现各个环节目标、流程、资源、制度、标准和方法的协同高效,控制运营风险。标准体系建设是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优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内容与基础。目前,国家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各环节的制度标准及标准评价体系已经建立并实施。但是,由于缺少一个高效率的集成各环节信息的整合平台,使得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内各环节和各部门的信息沟通效率低,部门管理者更多关注阶段目标以及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标准化口径不一致。同时,由于不能正视和及时地分析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系统内标准的分布和适用性,不利于各环节和各部门标准的补充制订和修改完善,影响资产管理的运营风险控制。因此,整合资产全寿命周期各环节信息以实现无缝衔接,提高标准化信息数据口径一致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是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的必要工作。

2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与信息衔接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涵盖了企业标准体系中与资产设备管理相关的各类标准、规定和制度等规范性文件,从技术、管理和操作等各个层面,指导和规范资产设备从规划设计至报废处置整个寿命周期各阶段的业务工作。

2.1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两大子系统

从区分管理主体和管理目标的角度,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体系分为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系统两大标准化子系统。

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涉及到资产管理的每个环节,由相应责任部门负责,基于企业标准体系,设计与实施标准化管理,实现各管理部门的阶段性目标。它的内容架构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素维度,包括技术、管理和操作的管理标准;二是时间维度,按照从资产形成的时间顺序划分为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退役4个阶段;三是对象维度,包括输变电设备和二次设备[1]。

财务资产管理的标准化系统则以企业的财务管理部门为主体,对资产各个环节的标准化管理工作进行统筹协调与优化,实现企业全局层面的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它的标准化系统主要指企业的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对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中标准的适用性进行评价,以期为公司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领域补充制订和修改完善相关标准提供依据。

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是财务资产管理系统的基础,其标准化管理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和各部门标准化管理信息数据的协同性决定着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及时判断信息数据的准确性,实时分析信息数据的协同性,动态地调整某些部门或环节中的标准设计,是保证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最优化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

2.2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中的信息衔接

电网企业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工作是一项标准化的系统工程,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已经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取得了突破[2],为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之间的纵向信息链接,提供了科学的通道,使资产设备的实物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进行便捷性查询和目的性查询成为可能,提高了协同效率。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仍存在有碍于实现企业管理全局最优的管理目标的一些问题。

(1)部门间资产信息未实时共享,Y产数据联动不及时,在系统中新增或冻结大量未与资产卡片联动的设备卡片,给资产实时管控考核带来了一定不利影响。

(2)不能实时发现资产报废审批单信息与实际业务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报废流程完成之后,部分报废资产状态与变动方式仍为报废,需要手动恢复为在运,同时PMS系统中该设备卡片信息也需要返工进行再维护,导致开展资产报废环节工作存在滞缓,存在一定流程监测风险。

(3)各系统数据具发散性,随着资产全寿命周期体系建设的推广,各系统因口径不一导致数据无法顺利建立对应关系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缺少能够一体式集成反馈各系统数据的功能,对日后资产管理带来不便。

上述问题的解决,迫切需要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系统的数据信息能够实时全面的展示。在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标准口径对接一致的信息整合平台,从流程上将资产管理过程纳入信息整合平台统一管理,实时更新实物管理部门资产信息,才能真正实现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系统和财务资产管理系统的无缝联动。

3 电网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标准化体系的信息整合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的信息整合通过账卡物跨系统信息对接,统一口径,整改关联率,全方位实时展现资产状态。整体设计思路是对企业套装软件(SAP/ERP)中现有资产设备的各个管理流程(从资产新增到资产退役)进行串联,实现资产的闭环管理。实物管理部门资产管理标准化系统的专业性、复杂性和动态性,导致在财务管理标准化系统的运行中经常出现标准化数据的衔接断裂点,难以实现真正的串联。只有不断优化现有流程,才能实现资产全寿命周期标准化管理的信息整合。

第2篇

这种看法确有合理之处。但是,如果由此得出结论,认为金融落后反而是优点,那就错得离谱了。任何时候,创新都是正确的,创新的成果本身并没有对错,犹如工具,关键在于人们能否正确运用它。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正是金融创新赋予了金融在经济生活中巨大的推动力量。落后的金融形态无法适应经济规模的快速增长和扩大,对于已经高速发展了30多年的中国来说,后续的动力越来越需要求之于金融创新对产业经济的助力。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金融衍生产品都是基于此。引发美国次贷危机的也正是资产证券化产品,即“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危机”。

目前,我国资产证券化还处在初始阶段。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设银行分别试水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这是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范例。2008年10月,招商银行顺利发行了40.92亿元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截至2008年底,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公司发行的各类资产证券化产品51只,共计578亿。此后,监管层在资产证券化方面表现得较为保守谨慎。有些银行其实已经具有完备的产品设计方案,但之后却无法出台,而券商企业资产证券化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其实,次贷衍生品的设计具有根本缺陷,并通过多次证券化将风险反复放大,最后导致了严重的无法控制的损失。在次级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基础上,美国的投资银行在金融创新中又以几何级数的规模和速度推衍出了大量担保债务凭证(CDO),CDO平方、CDO立方等产品,形成了一个数额巨大且错综复杂,难以评估风险的证券化产品交易网络。

我国在尝试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完全可以规避这些错误。比如严格限制资产池的风险,在资产证券化的初期,不允许证券化产品的再次证券化。这样就可以完全控制好相关风险。其实,即便在美国金融危机后大部分金融创新产品受到重创之时,资产证券化的初级产品仍能保持稳步增长的势头。

资产的一次证券化产品风险是可控的,而且,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层面上走得更远一些,有所创新。比如,资产证券化主要是银行在做,作为一种资产运营方式,资产证券化并非只有信贷资产可以这样做,实体资产也可以证券化。在这个问题上,重庆曾提出了大胆的设想。重庆市提出其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一大战略方向就是综合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改革。

第3篇

 

关键词:资产证荠化;特别目的栽体;sp

 

资产证券化作为全球最具魅力的金融创新产品之一,越来越引起国内金融界的关注。随着抵押贷款证券化试点的即将实施,国内对于资产证券化的研究,也从最初的可行性分析论证阶段迅速过渡到对具体操作模式的探讨上。争论最激烈的热点问题之一是围绕特别目的载体spv(special purpose vehicle)的设立展开的。本文将比较各种不同观点的优劣,从不同模式人手进行探讨。

一、spv的性质及其特点

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通常并不把拟证券化的贷款组合直接卖给投资人,而是把贷款组合首先卖给一家专门从事资产证券化设计和发行的中介公司,该中介公司即spv。spv是发行人为了迎合法律的要求而特设的一个法律概念上的实体,是整个资产证券化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它对发起人提供的贷款组合进行评估,确定购买价格,完成购买交易,实现“破产隔离”。

为了保证投资者的利益不受侵害,一般都规定spv必须是一个不能破产的实体,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spv本身不易破产;二是spv与发行人之间的证券化资产买卖行为必须是“真实销售”。所谓真实销售是指资产在出售以后即使原始受益人遭到破产清算,已出售资产也不会被列入清算财产的范围。如果不能实现“真实销售”,则这种证券化行为只能被认定为是一种担保融资。事实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发起人破产对证券化交易的不利影响并防止发行人自身的破产是spv的重要作用。

为了进一步获得专业分工的效益,spv将对贷款进行包装组合,完善证券化结构;通过优次分级、超额担保、备付金帐户、信用证等形式对基础资产进行信用增级;聘请评级机构,如标准普尔、穆迪、惠誉等,对信用增级后的资产进行信用评级,力争获得较高评级;选择服务商、委托人等为交易服务的中介机构;选择承销商,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委托服务商从原始债务人处收取借款人的偿付金,委托受托银行向证券持有人按约定方式进行本息偿付。因此,spv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的中心,是资产证券化最具匠心之处。

spv发挥作用的大小及其效率高低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资产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和成功与否。spv据其设立主体的不同分为政府设立型和市场定位型两类,设立主体不同会对spv产生不同影响。中小企业贷款证券化中的spv形态的选择颇多,主要有三大类:一是直接利用国外的spv。其优点在于国外spv相对成熟规范并且能够引入外资,缺点在于国外的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环境无法复制,容易使其运作变形走样。二是政府设立spv,其中又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小企业贷款spv,无论国有银行还是中小企业银行,其中小企业贷款的组合都应当统一报批并转移。其二是利用国有性质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将业务拓展创新,不仅吸纳国有商业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而且以同样的条件与标准服务于中小银行。但必须将这种业务独立出来成立子公司或某种实体部门。三是商业银行自行组建spv。国有商业银行可以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之外新设spv,而中小商业银行则以公司信托等方式组建spv。

二.特殊目的载体spv的法律形式

spv是资产证券化流程中的中心环节,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制度设计,必须要考虑其效率性、风险隔离性与法律可适性。spv一般是一个为资产证券化专门成立的实体,其章程往往会限制spv业务范围,仅限于证券化,以使其避免额外负债。其效率性与风险隔离性是综合在具备法律可适性的结构设计当中的。spv可以采用的形态有公司、信托、有限合伙等。spv采用公司形式,优点在于可以灵活地发行证券,吸引更多投资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易规范性。信托形式一般采用授予人信托或所有者信托:spv采用合伙形式的,合伙人电必须是公司等实体而不应是自然人。

合伙式。美国不动产证券化中,有有限合伙形式。美国税法修正前,合伙无须就其盈余缴纳所得税,对合伙式有税收的优惠。1986年美国税法修正后,有限合伙形式的税收优势消失,合伙式的特殊目的载体的发展大不如以前。目前,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产证券化中,很少采用这种形

式。

信托式。信托式在英美法国家资产证券化中较普遍,历史上第一个资产证券化的特殊目的载体就是采用这种形式。除英美法国家外,大陆法国家在资产证券化中亦多有采用这种方式,如日本的《资产流动化法》和台湾地区的《金融资产证券化条例》均规定了信托式。

公司式。在美国资产证券化中,公司是特殊目的载体常用的组织形态。从税收的角度,美国公司可分普通公司即c公司、s公司。c公司是指必须按联邦所得税法c章的规定交纳所得税的公司。s公司是指可以根据联邦所得税法s章的规定纳税的公司,s公司可以避免双重征税。

在美国,设立特殊目的公司一般采用c公司形式,s公司虽有税收的优惠,却有若干条件的限制。如所有股东必须是个人。这限制了s公司成为spv。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国家和地区都有采用公司形式

三.设立spy的环境分析

如前所述,spv是发起人为了实现其特定的财务目标而设立的一个法律概念上的实体,它近乎是一个“空壳公司”,只拥有名义上的资产和权益,实际管理和控制均委托他人进行,自身并不拥有职员和场地设施,spv的资产通常委托给发起人进行管理,而spv的权益则全部移交给一家独立的受托管理机构进行托管,然后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受托管理机构作为投资者的代表持有证券的全部权益,收取证券本息,并分配给投资者。在spv违约时,受托管理机构将代表投资者采取必要的法律行动。显然,这种实质上的信托结构能有效地牵制各参与方的行为,起到保护投资者利益的作用。

破产隔离是spv的本质要求,这必须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实现。在选择设立spv的形式时,必须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各国法律关于法律主体的规定;二是各国法律有关证券化税收的规定。

为保证spv的破产隔离,还要对其资产的担保权益作出规定。担保权益是指基于债权的担保而产生的法律权益。一般要求spv将资产的担保权益授予已评级证券的持有入,以确保债务担保权益的转让。这可以减少母公司在破产程序中的实际利益,降低非自愿破产的可能性,减小母公司提交实体非自愿破产申请的动力,更加满足spv的法律要求。在选择234的形式时,选择一个税收负担很小或没有纳税义务的实体作为金融资产的购买者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虽然金融资产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属于应税收入,但持有金融资产的实体本身不一定负有纳税义务。如果发起人选择的spv困持有金融资产而负有纳税义务,那么会减少投资者的投资收益。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实体的设立都要符合一定的法律形式上的要求,这既是注册登记的需要,同时也就选择了其所要遵循的法律规范。这些法律法规将对公司的注册成立、经营活动、税收、会计、破产清算等进行规范。

四.spv的设置的模式

关于特别目的机构spv的设置,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作为发起人(即发放抵押贷款的银行)的附属机构,另一种是独立于发起人新设立spv。而新设立spv又面临两种选择,即由政府设立,还是由其他金融中介机构设立,如信托公司、证券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等。

1.特别目的机构spv是独立设立,还是作为发起人的附属机构

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坚决主张特别目的机构应独立设立,并且持这种观点的人占大多数,他们的理由主要是:第一,从信用增级的角度看,在银行外部新设立的spv是以资产证券化为唯一目的的、有法律限制的、独立的信托实体,spv与需要资产证券化的机构是市场上公平的交易者,它们在开展证券化业务时,不受银行等相关利益机构以及财政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影响和控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增加投资者信心。

第二,从效率的角度看,新设立spv也具有优势。因为成立专业化的资产证券化机构适应了社会化大分工的发展趋势,它可以将不同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证券化基础资产整合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资产池,以此为基础集中发行证券,这样可以形成规模效益,降低发行费用,分散投资风险。

另一种观点主张,可以由发起人设立spv。其理由是:第一,在发起人融资额较少的情况下,由发起人设立spv可以简化交易程序,节约融资成本。第二,商业银行持有需要证券化的资产,本身的信用程度较高,管理水平也比一般的机构高,而且它们有进行证券化的需要和积极性,可以保证证券化的顺利实行。第三,引入证券化这种创新工具.需要从简单、易操作的方式人手,这样才容易把市场造就出来。

总体而言,这两种设立spv的方式各有利弊,并且其优点和缺点是互补的。独立于抵押贷款的发起银行设立spv更加严格和规范,比较容易实现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而这正是资产证券化技术最精妙的构思所在。对于希望在证券化之初就有一个高标准、高起点、规范化运作的市场而言,独立设立spv显然是一种最好的选择。但这种做法的问题是操作难度较大,需要法律制度的先行配套,需要进行spv的构造和注册,并且还面临spv由谁出资、设在哪里、设几个等现实的问题需要事先考虑成熟,因而很难在较短时问内实现资产证券化的运作上市。

而作为发起人的附属机构设立spv好处是简便易行,但在真实出售和破产隔离方面又很难做到严格和规范,因此在资产证券化的起步阶段或试点阶段先通过发起人设立spv也是可以的,只是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需要特别加强管理,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现象而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在产品成功推向市场和试点准备成熟,同时建立了相应的关于spv的法律之后,逐步走上严格和正规的轨道,独立于发起人设立spv,进一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这种分两步走的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需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作支撑,待市场成熟了,再高起点地设立专门的spv来实施抵押贷款证券化。

2.spv应由政府主导,还是金融中介机构设置

一种观点认为spv应由政府主导,这也是美国资产证券化模式的主要特征之一,美国三大抵押贷款证券公司政府国民抵押协会(gnma)、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nma)和联邦住宅抵押贷款公司(fhlmc)在成立之初都具有政府背景或暗示,目前除gnma承担较多政府职能外,fnma等已经私有化,但仍承担一定公共义务。政府主导设立spv的优点主要是:第一,有利于体现和落实政府的各种公共政策。第二,政府设立的spv由于具有很高的信誉度和权威性,能够得到证券市场广泛认可,有利于推动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第三,有利于降低抵押贷款证券化运作成本。由于有政府信用作担保,可以免除证券化过程中昂贵的信用增级费用,降低证券化的运作成本。第四,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促进抵押贷款标准化。

另一种观点主张spv应由具有较强实力和良好信誉的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或资产管理公司等市场中介机构设立,实行纯商业化运作。澳大利亚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它没有专门的证券化机构,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机构等金融机构都可以从事证券化业务,只要符合法律和得到市场认可即可。银行可以将自己的住房贷款证券化,也可以购买其他银行的住房贷款持有或包装后进行证券化。这种方式的优点主要是它们通常能够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进行运作,在开展业务时,不受相关利益机构以及政府部门影响的控制,从而可以保障证券化融资的公平合理性。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设立spv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用于证券化的资产不会和其他资产混杂在一起,从而达到破产隔离(bankrupt—remote)的效果,保障投资人的权益。而spv本质上只是一项法律安排,并不一定是实体公司,它的注册不需要资本金或只是象征性的资本金,本身也不会有任何雇员。美国的fnma、gnma和fhlmc等都不是spv,它们往往在发行某种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时设立相应的spv,因此它们都管理着很多的spv ,对应不同批次的证券。正因为如此,spv的设立可不拘泥于形式,只要能达到破产隔离和严格保障投资人权益的安排,都是可以运用的,比如信托、监管账户等。而发行人则可以是现有的机构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当然在初期可以选择有切实需求、资信程度高、全国性的机构,比如国有商业银行。

上述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政府主导设立spv通过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实践证明是非常成功的,正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参与,美国的抵押贷款证券市场才能获得超常的发展,目前其发行量已超过美国国债。并且由于政府的积极介入,在抵押贷款一级市场通过fha和va为中低收入阶层抵押贷款提供担保,又在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购买经这两个机构加保的抵押贷款进行证券化并在其中充当信用担保的角色,从而实现了帮助中低收入阶层购置自有住房的社会公共目标,提高了社会福利。如果失去政府主导,类似的公共目标恐怕很难实现。

五.我国设立spv的模式分析

对我国而言,spv还属于概念性东西,具体的运作方式处于摸索应用阶段。但面对加入wto后我国金融市场开放的承诺,消极被动显然不可取,我们必须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结合国内企业实际,选择适合我国发展的mbs模式,以增强金融服务领域的国际竞争力。但spv在我国是新生事物,现行法律等配套制度的滞后将不可避免地对这一先进的融资模式产生阻碍。

模式一;商业银行自行设立子公司spv。商业银行自行设立spv有许多优势,如能够避免在贷款出售上繁琐的定价、评级,简化mbs的部分程序,而且可以从mbs中获得超出服务费收入的更大的利润。但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不能投资于非银行金融业务,要成立以发行mbs为单一业务的spv存在法律障碍。此外,spv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母子关系,容易被管理者、投资者认为是商业银行的变相融资,可能导致内部的关联交易,证券投资者的利益容易受到侵害,并且spv发行的债券的评级也会受到商业银行本身信用的重大影响

模式二:采用特殊信托充当spv信托方式也是国际上资产证券化的典型模式之一。此模式在证券化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信托法》中规定了信托财产与委托人其它资产的隔离、受托人自有财产之间的隔离以及受托人承担支付信托利益的义务是以信托财产为限等问题,这些规定保证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实现了“破产隔离”。这样,发起人可以设立一个信托(spv),然后将基础资产转移到信托中,信托的权益移交给一家独立的受托管理机构进行托管,spv设计、发行符合市场需要的mbs,受托管理机构负责收取证券的本息,分配给投资者。

模式三:单独组建国有独资spv。目前,我国证券化市场处于萌芽状态,spv的设立及其操作规范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我国证券化市场的模式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国外经验看,在证券化市场发展初期,风险较大,没有政府支持的spv很难应付这种危机。由政府出面组建spv,可以使证券化市场一开始就处于良好的管理之中,可更好地配合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的协调发展。因此目前可考虑由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各商业银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等联合出资成立spv。在组建初期,政府直接控股,以提高spv的信用等级,减少制度安排成本,并能更好地兼顾政策目标和赢利目标。

模式四:赋予资产管理公司spv的职能。我国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amc)是专门为接收、管理和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资产而设立的有明确存续期的金融机构,它有明确的业务范围和经营目标,为特定阶段的历史使命和金融改革服务。在有关规定中已经明确amc可以采用证券化等方法对贷款及其抵押品进行处置,还可以享受多种形式的优惠政策。与此同时,金融界也一直在探讨amc的存续发展之路。因此,若能在证券化试点期间赋予资产管理公司spv的职能,不失为一个多赢之举。

 

参考文献:

[1]程虎,关于我国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探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2,(3).

[2]何小锋等著.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陆烨彬,吴应宇.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模式探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4,(12).

[4]于风坤.资产证券化: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王光友.论我国spv的设立模式[j].国际金融研究,2001,(12).

[6]涂永红,刘柏荣.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7]朱宝宪。刘炜莉.我国开展资产支撑证券化融资的研究[j].管理世界,1999,(5).

[8]杨坤,李睿.关于特别目的公司(spv)的几个法律问题[j].财经问题研究,2002.(7).

[9]王开国等.资产证券化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

[10]彭冰.资产证券化的法律解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刘金凤.资产证券化若干问题的思考[n].金融时报,1999,(12).

第4篇

资产证券化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对各相关机构在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时的会计核算和相关内容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正式展开,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会计规范将不断走向成熟,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于一致。

重视资本监管

资产证券化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其核心主要表现在会计确认方面,即资产证券化应作为一项有担保的融资业务而作表内处理,还是应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而作表外处理。该问题之所以关键,在于金融企业实行资产证券化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将银行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减少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从而在不增加资本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

当然,如果风险确实得以转移,银行就无须再为这部分资产计提监管资本;但若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风险,就须计提相应的监管资本。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将资本监管作为监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内容。

传统上使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对资产进行确认,但该方法在资产证券化条件下,会存在由于概念内涵不一致,而不能够全面反映由于金融工具的发展,使风险与报酬有效分解的状态,同时过于依赖获得资产的交易顺序等问题,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金融环境。

面对环境压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1125)《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突破了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而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把着眼点放在资产的控制权上,没有像以前那样强调资产所有权和风险。它的原则是,谁控制了资产,谁就该将资产记录于其资产负债表上,不管谁对该资产承担风险,除非谁承担风险的问题,成为判断谁是资产控制者的实质因素。

显然,金融合成分析法将转让与转让所附条件分别进行处理,对“控制”、“风险”、“收益”进行相对独立的反映,使对证券化交易的会计反映更加全面,对证券化交易实质的揭示更加准确。正由于“金融合成分析法”存在这些优点,该方法也逐渐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同,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下,“控制”标准的使用更偏向于把转让资产视为销售,而进行表外处理,并对由此产生的新金融工具(金融合约)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实现表外处理(或表外附注形式披露)表内化。

详尽披露信息

由于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复杂的合约安排能使资产的控制权与风险、收益分离,并以各种相互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为载体,分散给不同持有方,为了揭示投资风险,应对证券化资产的收益和控制权进行合理披露,应在重视表内列报的基础上,重视表外披露。

鉴于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的披露做出了详尽规定,在IAS-No139中指出:“如果企业进行了证券化或签订了回购协议,则应就发生在当前财务报告期的这些交易,和发生在以前财务报告期的交易形成的剩余留存利息,进行单独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1)这些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相关担保的说明、有关用于计算新利息和留存利息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的数量信息。(2)金融资产是否已终止确认。”

除了提供判断特定金融工具余额和交易的特定信息外,IASC还鼓励企业提供关于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相联系的风险、所服务的经营目的和评述等相关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对证券化资产的披露做出规定,SFAS-No1140新的披露准则不仅要求企业披露有关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会计政策、数量、现金流量、确定保留权益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及公允价值对关键假设变动的敏感程度,还要求企业披露以下内容:(1)静态资产组合的现状及预计的损失;(2)反映由于提前支付、损失及折扣率的不利变化,可能对保留权益的公允价值减低的重点测试;(3)本期内证券化特殊目的主体与转让人之间全部的现金流量;(4)转让人所管理的表内和表外资产中,期末拖欠债务及本期的净信用损失。

第5篇

资产证券化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对各相关机构在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时的会计核算和相关内容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正式展开,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会计规范将不断走向成熟,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于一致。

重视资本监管

资产证券化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其核心主要表现在会计确认方面,即资产证券化应作为一项有担保的融资业务而作表内处理,还是应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而作表外处理。该问题之所以关键,在于金融企业实行资产证券化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将银行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减少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从而在不增加资本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

当然,如果风险确实得以转移,银行就无须再为这部分资产计提监管资本;但若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风险,就须计提相应的监管资本。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将资本监管作为监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内容。

传统上使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对资产进行确认,但该方法在资产证券化条件下,会存在由于概念内涵不一致,而不能够全面反映由于金融工具的发展,使风险与报酬有效分解的状态,同时过于依赖获得资产的交易顺序等问题,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金融环境。

面对环境压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1125)《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突破了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而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把着眼点放在资产的控制权上,没有像以前那样强调资产所有权和风险。它的原则是,谁控制了资产,谁就该将资产记录于其资产负债表上,不管谁对该资产承担风险,除非谁承担风险的问题,成为判断谁是资产控制者的实质因素。

显然,金融合成分析法将转让与转让所附条件分别进行处理,对“控制”、“风险”、“收益”进行相对独立的反映,使对证券化交易的会计反映更加全面,对证券化交易实质的揭示更加准确。正由于“金融合成分析法”存在这些优点,该方法也逐渐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同,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下,“控制”标准的使用更偏向于把转让资产视为销售,而进行表外处理,并对由此产生的新金融工具(金融合约)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实现表外处理(或表外附注形式披露)表内化。

详尽披露信息

由于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复杂的合约安排能使资产的控制权与风险、收益分离,并以各种相互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为载体,分散给不同持有方,为了揭示投资风险,应对证券化资产的收益和控制权进行合理披露,应在重视表内列报的基础上,重视表外披露。

鉴于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的披露做出了详尽规定,在IAS-No139中指出:“如果企业进行了证券化或签订了回购协议,则应就发生在当前财务报告期的这些交易,和发生在以前财务报告期的交易形成的剩余留存利息,进行单独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1)这些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相关担保的说明、有关用于计算新利息和留存利息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的数量信息。(2)金融资产是否已终止确认。”

除了提供判断特定金融工具余额和交易的特定信息外,IASC还鼓励企业提供关于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相联系的风险、所服务的经营目的和评述等相关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对证券化资产的披露做出规定,SFAS-No1140新的披露准则不仅要求企业披露有关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会计政策、数量、现金流量、确定保留权益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及公允价值对关键假设变动的敏感程度,还要求企业披露以下内容:(1)静态资产组合的现状及预计的损失;(2)反映由于提前支付、损失及折扣率的不利变化,可能对保留权益的公允价值减低的重点测试;(3)本期内证券化特殊目的主体与转让人之间全部的现金流量;(4)转让人所管理的表内和表外资产中,期末拖欠债务及本期的净信用损失。

第6篇

资产证券化对会计处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财政部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会计处理规定》,对各相关机构在实施信贷资产证券化时的会计核算和相关内容的披露,进行了规范。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正式展开,还会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其会计规范将不断走向成熟,并与国际会计惯例趋于一致。

重视资本监管

资产证券化对传统会计的冲击,其核心主要表现在会计确认方面,即资产证券化应作为一项有担保的融资业务而作表内处理,还是应确认为一项销售业务而作表外处理。该问题之所以关键,在于金融企业实行资产证券化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将银行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转移到资产负债表外,减少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从而在不增加资本的情况下,提高资本充足率。

当然,如果风险确实得以转移,银行就无须再为这部分资产计提监管资本;但若还保留了相当数量的风险,就须计提相应的监管资本。事实上,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将资本监管作为监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内容。

传统上使用“风险与报酬分析法”对资产进行确认,但该方法在资产证券化条件下,会存在由于概念内涵不一致,而不能够全面反映由于金融工具的发展,使风险与报酬有效分解的状态,同时过于依赖获得资产的交易顺序等问题,难以适应越来越复杂化的金融环境。

面对环境压力,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第125号财务会计准则(SFAS-No1125)《金融资产转让和服务以及债务解除的会计处理》,突破了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而采用“金融合成分析法”,把着眼点放在资产的控制权上,没有像以前那样强调资产所有权和风险。它的原则是,谁控制了资产,谁就该将资产记录于其资产负债表上,不管谁对该资产承担风险,除非谁承担风险的问题,成为判断谁是资产控制者的实质因素。

显然,金融合成分析法将转让与转让所附条件分别进行处理,对“控制”、“风险”、“收益”进行相对独立的反映,使对证券化交易的会计反映更加全面,对证券化交易实质的揭示更加准确。正由于“金融合成分析法”存在这些优点,该方法也逐渐被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认同,并为大多数国家所接受。

在“金融合成分析法”下,“控制”标准的使用更偏向于把转让资产视为销售,而进行表外处理,并对由此产生的新金融工具(金融合约)及时加以确认和计量,实现表外处理(或表外附注形式披露)表内化。

详尽披露信息

由于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复杂的合约安排能使资产的控制权与风险、收益分离,并以各种相互独立的衍生金融工具为载体,分散给不同持有方,为了揭示投资风险,应对证券化资产的收益和控制权进行合理披露,应在重视表内列报的基础上,重视表外披露。

鉴于此,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对资产证券化的披露做出了详尽规定,在IAS-No139中指出:“如果企业进行了证券化或签订了回购协议,则应就发生在当前财务报告期的这些交易,和发生在以前财务报告期的交易形成的剩余留存利息,进行单独披露,披露的内容包括:(1)这些交易的性质和范围,包括相关担保的说明、有关用于计算新利息和留存利息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的数量信息。(2)金融资产是否已终止确认。”

除了提供判断特定金融工具余额和交易的特定信息外,IASC还鼓励企业提供关于金融工具的使用范围、相联系的风险、所服务的经营目的和评述等相关信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也对证券化资产的披露做出规定,SFAS-No1140新的披露准则不仅要求企业披露有关资产证券化有关的会计政策、数量、现金流量、确定保留权益公允价值的关键假设,及公允价值对关键假设变动的敏感程度,还要求企业披露以下内容:(1)静态资产组合的现状及预计的损失;(2)反映由于提前支付、损失及折扣率的不利变化,可能对保留权益的公允价值减低的重点测试;(3)本期内证券化特殊目的主体与转让人之间全部的现金流量;(4)转让人所管理的表内和表外资产中,期末拖欠债务及本期的净信用损失。

第7篇

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跨国资产证券化

一、资产证券化概述

(一)资产证券化的概念

迄今为止,对资产证券化最好的定义是Shenker&Colleta提出的:资产证券化是指股权或债权凭证的出售,该股权或债权凭证代表了一种独立的、有收入流的财产或财产集合中的所有权益或由其所担保,这种交易被架构为减少或重新分配在拥有或出借这些基本财产时的风险,以及确保这些财产更加市场化,从而比仅仅拥有这些基本财产和所有权利益或债权有更多的流动性。

(二)资产证券化的特征

1.以融资为目的。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之所以启动这个过程,在于其所拥有的有稳定的、可预见未来收益的资产缺乏流动性,不可以或短期不可以变现,发起人为了获得现金而将其这种资产转让给SPV,由SPV发行证券。

2.不依赖银行信贷机构的融资方式,且以资产本身的信用为担保。资产证券化中,银行信贷机构等不再是资金的提供者。资产证券化不再过分依赖银行信贷机构,拓宽了融资途径,无疑是一种创新。

二、国外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制度保障

(一)资产转让

1.合格的资产

其相对应的法学概念应是财产或财产权利。资产证券化中的资产,一般是指缺乏流通性的将来会带来现金流的资产,在法学范围内一般是指债权,而资产转让即债权转让。实践中各国对于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的范围规定不同,宽严程度各异。

2.真实出售

所谓资产的“真实销售”,是指发起人将与拟证券化资产有关的权益和风险或控制权一并转移给SPV,使其成为该资产的合法持有人。判断资产真实销售,虽然各国法律规定有别,其根本目的都在于将资产与发起人的信用、破产等财务风险相隔离,以维护SPV和投资者对资产的所享有的合法权益。在英国“以形式为准”,即只要合同中规定为真实出售,法官无需衡量是否满足真实出售的条件即推定是真实出售;在美国则相反“,重实质而轻形式”,重在探究当事人交易的实质。

(二)SPV法律问题

SPV的设计是资产证券化中的核心问题,SPV的设计的成败几乎直接关系到整个资产证券化过程的成败。因此,凡是论证券化的相关法律问题的研究都十分关注SPV的设计。从国外法律规定SPV的设立形式来看,主要有以下二种方式:公司、信托、

1.特殊目的公司(Special Purpose Company,简称SPC)

SPC是国外证券化操作中最为常见的组织形式,其优点有:能够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反复使用发行各类证券,增强灵活度。而其缺点是公司是一个资本营运主体和纳税实体,这样可能导致SPC在从发起人处取得证券投资者特定资产和将该资产发行证券时承担双重的纳税义务。

2.特殊目的信托(Special Purpose Trust,简称SPT)

SPT是指发起人以证券化基础资产设立信托,让作为资产证券化中介机构的信托机构,从该信托机构换取受益权证,然后再销售给投资者。在资产证券化关系中,发起人是委托人,资产证券化中介机构是受托人,投资者是受益人,而被让与的证券化基础资产自然就是信托财产。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SPT可以保证用于资产证券化的资产的独立性,不受SPT破产的影响,有利于风险隔离的实现而普遍应用。

三、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行的法律障碍

(一)债权转让法律障碍

我国没有可资产证券化的资产范围的规定。根据我国《民法通则》以及《合同法》的规定,合同债权应可以转让。但根据《合同法》第七十九条,有三类情形的合同债权不得进行转让:1.根据合同性质不得转让;2.按照当事人约定不得转让;3.依照法律规定不得转让的合同权利。因此,发起人在挑选证券化资产组成资产时须注意参考以上规定。对于合同债权转让,我国1999年颁布的《合同法》则采取通知转让原则。2000年11月份颁布的我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中第十三条规定:因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不良贷款发生的债权转让无须通知债务人即发生法律效力。

(二)SPV的设立

1.SPC方式

我国《公司法》对于公司设立“有固定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必要的经营条件”的要求将增加SPV的设立成本。另外,SPV的性质决定了SPV适合发行债券而不是股票。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发行债券的主体资格要求较高。这与实践中SPC一般仅需是“空壳公司”的状态相比,大大增加了资产证券化的成本。

2.SPT方式

《信托法》第四条规定:受托人采取信托机构形式从事信托活动的,其组织和管理由国务院制定具体办法。但目前国务院并未出台相关办法。根据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6月份公布的两项法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和《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信托投资公司将不得发行任何凭证式证券(包括债券)。

四、我国采取的海外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

首先,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必需克服国内法律障碍,改善相关规则和制度的空白等现状,通过国际司法中冲突规范的指引,寻求适宜的法制和社会环境。其次,开展跨国资产证券化,通过资产证券化主体基于自身或多方利益出发,考虑各国税收法和其他规则的利弊,从而理性地作为,可以使融资成本相对较低。综上,我国所存在的一系列法律障碍以及其他方面的欠缺,阻碍了资产证券化完全本土化的实践。但是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高效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对于我国企业现阶段发展中存在的资金问题及银行处分不良资产问题,确实有重要意义。我国采取的海外资产证券化可以在不改变我国法律规定、继续完善制度等一系列复杂情况下,享受资产证券化的所带来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复旦民商法学评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第8篇

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大致分为资产支持证券 (ABS) 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由于证券化产品的结构十分复杂,致它们的定价方式没有统一的标准。证券化的产品定价主要有三个重点。如下图所示,第一是定价理论的基础,第二是提前偿付问题,第三是折现率的计算方法。

资产支持证券 (ABS)

ABS定价的理论基础是现金流折现模型,其价格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有关。由于ABS基本上没有嵌入式期权,因此不会发生提前偿付的问题,其折现率可以利用零波动率价差 (Zero-volatility Spread) 来量度。零波动率价差是指在国债的即期利率线上加全个价差后,使得ABS的理论现值与市场价格相等。

现实例子中,我们可以使用零波动率价差来为信用卡应收款项的ABS和汽车消费贷款的ABS定价。就信用卡应收款项的ABS而言,因为它们没有嵌入式期权,故此使用零波动率价差来定价是恰当的。就汽车消费贷款的ABS而言,虽然它们是有嵌入式期权的,但是基本上都不会被行使,因此也可以使用零波动率价差来定价。

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实际上MBS和ABS的定价原理很相似,但因为提前偿付的问题,MBS的定价过程要复杂于ABS。目前主要流行的MBS定价模型有固定提前偿付率模型 (CPR)、美国公共证券协会经验法则 (PSA)、美国联邦住宅管理局经验法则 (FHA) 及计量经济学提前偿付模型等。

MBS定价方法主要涉及两部分,一是确定提前偿付假设,二是选取定价模型。

就提前偿付假设而言,CPR模型假设贷款期间提前偿付率固定不变。其优点在于固定提前偿付率基于历史数据及MBS发行时的经济环境确定,简单实用。而CPR的缺点是未考虑各种因素的变动如何影响借款人的提前偿付行为。

而PSA及FHA经验法则都是根据美国市场的历史数据建立的,是美国市场的MBS常用的提前偿付假设。它们的优点是考虑了一些因素的变动对借款人提前偿付行为的影响。而其局限性在于,两者皆依据所制定机构的历史数据得出,并非适用于所有抵押贷款。若PSA及FHA经验法要在中国市场实践, 中国必须建立一个庞大的贷款信息数据库。

计量经济学提前偿付模型是将影响提前偿付的因素归纳一起,并以统计学的回归分析(Regression Analysis) 对提前偿付率进行预测。其优点是能更为全面、实际地反映提前偿付率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而其缺点是计算程序十分复杂,并需要有足够的数据才可进行分析。

就定价模型的选择而言,跟ABS一样,MBS定价的理论基础都是现金流折现模型,其价格与其未来产生的现金流的折现值有关。就实践层面而言,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价格往往根据其与基准利率之间的利差确定,而国际普遍的MBS利差的确定方法主要有两种,为静利差分析及期权调整利差分析。

静态利差分析在特定的提前偿付假设下,假定MBS的收益率曲线与国债(或其他基准利率) 的收益率曲线之间的利差不变,该固定利差即为静态利差。其优点是较简单和考虑了利率期限结构对MBS定价的影响。其缺点是未考虑未来利率的波动对预期现金流的影响。

期权调整利差 (OAS) 分析在当今被认为是MBS和ABS产品定价的标准方法。 OAS可以透过运用蒙地卡罗方法 (Monte Carol Method) 或二项式期权定价模型 (Binomial Options Pricing Model) 计算出来,其重点在通过利率期限结构模型模拟不同的利率路径,预测不同利率环境下的提前偿付行为,以消除早偿期权对MBS定价的影响。它的优点是考虑了未来利率的波动对预期现金流的影响,而缺点是十分复杂、很难做到十分精准。

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现况和建议

2015年5月,中国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以改革创新盘活存量资金,新增50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今年可能还会有飞跃式成长。此外,时任农行董事长刘士余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表示,信贷资产证券化是化解中国银行业不良压力和金融风险的有效手法,故此值得推广。

尽管如此,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的定价方法依然在摸索与实践中,还没有形成一套被广泛认可、适合我国市场的定价方法。由于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经验较少,提前偿付数据及违约数据等历史数据不完善,加上利率尚未完全实现市场化等,导致期权调整利差定价模型在我国难以适用。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大部分直接采用包含期权补偿的静态利差进行定价,即采用一年定存利率加上一个固定利差的定价方法。

中国可透过以下三种方法改善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机制。

第一,中国可改善发展贷款信息数据库去完善市场的定价基础。根据研究经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定价有赖于大量信贷基础数据及相关信用信息的支撑。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庞大的贷款信息数据库,形成对贷款早偿、违约情况等贷款偿付行为数据的积累,并以此来分析贷款的提前偿付率、违约率等情况,才能对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进行合理定价。中国至目前为止其实已有一些贷款信息数据库,例如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建议它可和行业协会、金融机构加强合作,建立完整有效的抵押贷款信息数据库,完善市场定价基础。

第二,中国监管机构可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发行人和市场定价行为。中国证监会可进一步规范、引导发行人和市场定价行为,使他们在进行定价时从产品现金流出发,考虑合理的早偿假设、市场特殊环境、违约风险、流动性问题和回收假设,并应用更多有效的数学模型,使产品定价反映出MBS产品的真实价值。

第三,中国可加强人才方面的培训。中国可培育更多熟悉国际及国内定价环境的人才,使金融机构有足够的人才去按照市场和监管需求进行合理的产品设计和定价。同时,这也能使监管机构有足够的人才去规范和审查市场的定价行为。

结语

随着中国证券化市场的规模和影响力愈来愈大,有效的证券化产品定价机制是避免金融危机的重要基础。改善发展贷款信息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和引导发行人及市场定价行为和加强人才方面的培训等都是完善中国证券化产品定价机制的可行方案。

作者介绍

亚洲金融风险智库 (Asia Financial Risk Think Tank) 是一支由专家牵头非盈利性智库组织,智库自2011年成立,一直关注当下热议的金融话题,为关键人士提供风险管理意见。

第9篇

从专业角度看,资产证券化的确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会计、税收、信托、银行等方面。但就个人投资而言,我们面对的主要是资产证券化的前台成品(Assets-backed security,ABS),即债券或信托凭证。这类金融产品与其他证券大体一致,我们投资它的目的也是为了使我们的资产保值增值。但与其他一般债券相比,这种金融产品又有其独特之处。

投资者的一道防火墙

我们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首先是银行将其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每月都有贷款人偿还的本金和利息现金流收入)出售给特殊用途信托实体,然后这个特殊用途信托实体再将所有收购来的住房抵押贷款归类整理,以此发行证券,投资者选择购买。

2005年,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也开始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试点工作。此举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可供选择的储蓄替代型投资工具。对投资者而言,资产证券化的优点显而易见。仍以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为例。一是收益稳定。投资人购买的证券都是以银行原有的住房抵押贷款为基础发行的。由于房屋贷款人每个月都会交纳月供,所以,该项贷款具有稳定的预期收益。而且该证券可以流通,投资人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卖出。二是贷款发起人是银行,违约风险小。银行在我国属于信用级别较高的金融机构,投资者可以信赖。加之,实施资产证券化有一个必要的步骤,即信用增强。就是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机构提供担保,或者设计储备账户或利差账户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这样,投资者的利益就得到了双重保障。三是破产风险隔离。即如果贷款发起人(银行)一旦破产,其出售给特殊用途信托实体的住房抵押贷款可以不作为其清算的财产,它所产生的现金流仍要支付给投资者。这无疑又为投资者筑起了一道防火墙。

探悉资产证券化产品生产线

要想真正了解资产证券化金融产品,我们必须了解该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让我们用下面的“生产线”解构资产证券化的整个过程吧!

整个“生产线”上有三个重要参与者,即借款人、发起人和特殊用途信托机构。

第一参与人提供收益保障

借款人是流水线上的第一参与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资产证券化。借款人就是那些向银行贷款的人,如买房子时向银行申请了抵押贷款的借款者,信用卡透支消费的消费者,基础设施(交通、码头等)项目的借款人等。

我们购买的证券都是以银行原有的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为基础发行的,都是以抵押贷款的利息收益作为投资回报的。房屋贷款人会按期交纳月供,所以该项贷款具有稳定的预期收益流。加之该证券可以上市流通,投资者在必要时还可以卖出。

第二参与人提供信用保障

这些贷款少则三年五年,长则十年八年,甚至超过十年或者二十年。拥有此类流动性不好的资产有一个最大的风险,那就是它无法在你急需现金的情况下帮助你实现立即兑现的愿望。就银行而言,没有必要的现金支付意味着“银行挤兑”的发生,这是谁都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于是流水线上的第二位人物出场了,它就是资产证券化的发起人――银行。

20世纪70年代,华尔街的一群思想敏锐的金融家们想出了这样一种“变通”方式,就是银行可以将这些缺乏流动性、但是具有预期现金流回报(贷款利息回报)的资产集中起来,形成一个资产包或资产池,然后出售给愿意购买的人。

发起人是银行,使其违约风险大大降低。因为在现阶段银行依然属于投资者可以信赖的、信用级别较高的金融机构。目前,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发起人就是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我们投资此类证券,基本上不必担心蚀本。

第三参与人提供双重保障

这个愿意购买资产包的人就是流水线上的信托机构,也是我们投资者直接面对的证券出售者。它的加入使得这个金融产品与众不同。

信托机构在发售证券之前必须进行一个步骤,即信用增强。就是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机构提供担保,或者设计储备账户或利差账户等方式进一步提高发行证券的信用级别。这样,该金融产品的信用等级几乎与国债相同。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