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3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第1篇

【关键词】技师院校;体育教学;重要性;发展困境

一、现阶段技师院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现阶段的技师院校学生由于专业压力比较大,没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在日常的体育教学课程时间成为了他们主要的锻炼时间。一方面由于技师院校学生各种专业课程紧密的安排,导致学生没有过多的精力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学生在课后的体育锻炼过程中又缺乏实际有效的体育锻炼方法,导致锻炼效果不佳。所以在技师院校开展体育教学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而且还能够更好的传播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办法,引导学生积极锻炼,提高学习兴趣。

(二)体育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相互之间的感情

技师学院的学生平时在一起,大多只是讨论专业学习或者是就业问题,而在教学课程中加强体育教学课程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彼此增进了解的机会,在体育锻炼中讨论学习以外的事情,放松心情,为以后更好地投入学习提供身体保障。另外,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能够增进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老师与学生接触多了,就能够清楚的掌握学生的动态,清楚知道学生的思想状况,为学生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

(三)体育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体育教学涵盖的内容非常广阔和复杂, 技师学院开展的体育教学不仅仅教学生如何进行体育运动,丰富学生体育知识,而且还包括一些体育常识,为以后进入社会工作,能够适应社会。另外,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道德观念,通过以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意识来完成自己的理想。在生活中就好比是一个竞技场,技师学院学生在今后面临进入社会工作时需要树立只要付出汗水,就会有收获的意识,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脱颖而出,得到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二、提高技师院校体育教学发展的策略

(一)落实教学责任主体,不断统一思想

在技师学院需要改变以往传统思想,避免陷入只重视专业技能的配选而忽视学生身体健康教育。落实教学责任主体需要从学校领导到一线教师相互结合,落实教学责任主体,全校上下都应该重视开展体育教育,理解开展体育教育的目的和意x,不断建立统一的教学思想。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各个体育教师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发展情况,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此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可以成立专门的教学小组,不断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明确分工,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断开展体育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建立全方面的人才培养计划。

(二)营造体育教学氛围,加强宣传活动

在技师院校的日常体育教学活动安排中,教师要通过营造一个健康的教学环境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在老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还应该增加教学设置的灵活性,减少传统体育教育的束缚,一方面使老师更有时间去设计教学方式,另一方面使学生也能够以更充分的热情去接受教学。现在的许多院校都开展了室内和室外两种体育教学,室内教授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室外开展体育实践,增加了体育的开放性和趣味性。此外,还应该不断加强体育教育的宣传活动,可以利用教学宣传栏、家长会、多媒体等方法加大体育教育的宣传,让学生充分明白体育教育的意义及价值。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也应该多鼓励学生去宣传体育影响,动员家长也一起参与到体育中,让校园和家园相互结合,为学生的顺利成长不断营造健康的环境。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学观念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改变以往条条框框的教学束缚,不断接受符合当前时代潮流的教学方法。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老师需要重视开展体育教学的主体,重视不同学生的发展特点。体育教学是对快乐教学的延伸和升级,开展这一项教学要求的目的主要是帮助学生自发主动的走向操场、走进阳光下参与体育锻炼。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转变以前以老师、课本为主体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体育锻炼空间,通过以指引者的身份与学生进行主动的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体育锻炼奠定基础。

(四)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

开展体育的为最根本目标是帮助提高学生的体质,能够有能好的身体基础,为今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开端。因此,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完善相应的体育评价机制,检验阳光体育教学成果,提高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能收效。在日常的体育测评中,要坚持不断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对不符合当前时展潮流的教学方式应该尽早淘汰,采取一些高效的评价方法。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完善体育科目的测评工作,以此激励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另外,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积极的构建体育教学保障体系,提高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的教学质量,在教学和课后的体育锻炼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帮助学生为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心态。

三、结束语

现阶段技师学院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变得越来越重,需要培养出更具全面的人才,学院开展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锻炼出良好的体质和心理素质,帮助促进学生身体综合素质能力的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永庆,寿文华.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的重要性与措施[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01:82-84.

[2]刘芷萌.做好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神州,2013,35:108.

[3]郭伟.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4,04:194-195.

第2篇

实体经济包括机械制造、纺织加工、建筑开发、石化冶炼、交通运输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部门或行业,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重要性不言而喻。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2008年后,全球金融海啸带来的经济疲软,加剧了实体经济生存的困难。在成本上涨、需求放缓、利润下滑等多重压力之下,部分企业进入了不行动、不退出、不注销的冬眠状态;一些企业则主动收缩产能、变卖机器、出租厂房,转向虚拟经济或投资性行业;更有甚者,近年来长期处于微笑曲线底部、以价格获取竞争优势的中国制造业,不少企业主更是将资本从实体经济中抽离,用于炒楼、炒股、炒艺术品,甚至放高利贷……也正是从这时起,中国的虚拟经济开始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进一步加剧了产业的“空心化”。

这注定是一场无法持续的游戏。当欧美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之际,温州、鄂尔多斯等地的灰色金融也屡现崩盘。实践证明,一国经济要想屹立不倒,就必须有强大的实体经济的支撑和拉动。放眼欧洲,德国能够在欧债危机中一枝独秀,基本未受欧债危机的影响,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它从来没有放弃过制造业和自己的比较优势产业,也没有离开过革新创造,所以德国的经济能够始终保持一个比较健康的状态。

不论是国外教训还是国内经验均表明,实业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形势复杂多变,其前景更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欧美债务危机的影响还将日益加深,世界各国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个特定背景下,近来民间关于回归实业的呼声可谓此起彼伏。中央政府高层更是审时度势,凭着对国际国内局势的准确研判,包括国家总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尚福林、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等领导在不同场合均强调金融机构要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正式提出,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发展实体经济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极其重要的战略新议题。

综合目前的情况来看,坚持和鼓励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仍然是我国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途径。展望明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十分严峻复杂,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如何才能引导过去抽离实体经济用于投资、投机的资金再回归并专注于实体经济的发展?窃以为,发展实体经济,就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的市场准入,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的营商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与此同时,要从整个国家的产业链条、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价值分配比例上进行优化,特别是要从金融、财政、税收等方面着手,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的鼓励和扶持,让民间资本在实体经济中能够获得合理的盈利和具有吸引力的回报;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

最近几年以来欧美出现的金融危机,说到底是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脱节,金融发展出现“异化”;迟迟走不出危机,也是因为实体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点。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第3篇

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已经进入转型期,短期通货膨胀一直伴随着市场的发展而存在,虽然该风险一直存在,但是还不是很明显,但金融资本市场的问题尤其突出,“脱实向虚”问题已成为重点的关注对象,这样在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就会面临着很多问题,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一)实体经济整体效益水平不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对国内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国内实体经济面临着很多的制约,尤其是受到价格因素的影响,价格的下拉作用使经济增长缓慢,这样就会使其经济发展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费用增长速度持续增加、成本增加速度不断上升、资金链条脆弱,时常面临断裂等问题,导致了企业的发展没有明显的增加迹象,企业的利润也出现了问题,成缓慢或下降趋势,特别是一些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更加严重,这类企业没有更多的资源可以整合,只能在发展中承受相应的问题,如资金紧缺、订单减少、原材料及人工成本高等问题。为何出现此类问题,深究其原因主要就是体现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没有有效的融合,相互抵触,造成了金融产业相对来说发展速度很快,致使盈利增速,而实体经济的增长非常的缓慢,导致利润增长更是缓慢前行。

(二)生产要素减退而导致产业空心。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资源的支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面临着产业空心。生产要素中的资本、资源、劳动力、管理、技术等要素发挥着它们的作用,实体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的结果,受现在市场环境的影响,资产泡沫非常严重,再加上高通胀率的压力,两种因素双重挤压,大家都不愿面对的场景,即实体产业空心化。主要是由两种原因导致其出现的,一种原因是社会供给导致资源价格不断上升、劳动者也改变了以前的择业观,择业机会日益增多,这样导致企业投入成本发生不同以往了变化,成本逐年攀升,实体经济投资成本回落较明显。另一种原因是产业创新动力不足,出现了很多雷同的产品或产业,严重的挫伤了市场的积极性,再加上技术创新动力不足,致使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很多重要的问题,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突出,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了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呈现了下降态势。

(三)实体企业存在“脱实向虚”的现象。近些年来,由于虚拟经济在国内的快速发展,它的高回报率、投资时限短等特点,给很多企业带来了很大的诱惑,这些企业在其诱导下,对虚拟经济的偏爱程度逐年上升,慢慢的离开了实体经济市场,开始转向虚拟经济领域,例如,金融市场的P2P以及房地产市场等,这时资金开始发生了流向的问题,资金开始由之前的流向转向了虚拟经济,大量的资金流入人们偏爱的房地产、贵金属及期货等虚拟市场。资金的流向并没有满足很多参与企业预期,它们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投机、炒作的方式慢慢涌出水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挫伤,这使“脱实向虚”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虽然出现这种现象是由市场经济基本规律主导的,但是这样下去市场会存在着较大的潜在风险,甚至是很难规避的。

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措施

(一)高度重视,正确认识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处理好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因此我要深刻认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这个不变的理论。金融业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做坚实的后盾,只有根基稳定才能谈发展之事,也要认识到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在哪,抓住金融工作的本质的服务实体经济。因此,各金融机构不能在没有全局观的情况下,擅自做一些背离实体经济发展的事情,要认识金融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并深入贯彻落实的紧迫性,原则性的坚持不能变,坚决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确保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不动摇,有选择的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坚决抑制脱实向虚的金融资源出现,防止虚拟经济膨胀,造成产业空心化现象发生,从而实现以实体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型升级顺利进行。

(二)确保总量,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平稳增长。采取系列措施合理把握信贷总量和节奏。从宏观层面上要制定相应的措施,积极地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是最几年中央一直主张的政策。因此,各金融机构不仅要继续执行稳健货币政策,在此政策的制约下合理节奏下把握信贷投放总量,信贷总量不是一个数,而是要各地实体经济发展的需求资源相匹配,只有做到相互相适应,保持经济发展需要的投放节奏,这个时候才能与实体经济运行规律相衔接。围绕这一实体经济主体开展系列主题推进政策,做到“信贷支持力度不减、方向不偏”。金融机构在争取资金方面积极地争取,保证量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做到信贷政策倾斜。在符合信贷调控要求的情况下,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增强风险管控的能力,把政策使用好,利用足,促进其高效有活力。从而实现了有效满足实体经济合理资金需要。

(三)优化结构,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从优化结构出发,根据结构的合理调整进行重点建设支持和重点项目发展。各金融机构在重点建设和项目的支持和建设发挥其重要的作用,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各地的发展重点,全面落实中央部委制定的各项文件,进一步促进落实各项金融扶持政策,推动大平台、大项目建设。有条件的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而带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各金融机构要在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发展贡献力量,通过拓展金融相关的形式,来满足大建设和大项目的需要,如并购贷款等形式,这种形式就在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资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金融机构要在大建设和大项目中进行相应的政策倾斜,使信贷比例要逐年得到提高,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第4篇

关键词:金融化 宏观经济 策略

问题的提出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一轮快速发展周期,平均经济增长率10多年来达到10%左右,GDP总量也由2000年世界第六上升到2010年的世界第二,宏观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伴随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是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的广泛渗透,金融市场的不断成长。虽历经自2007年10月开始以来的四年大熊市,我国国民经济证券化率仍然从2001年的 50.16%上升到2011年的 63.74%,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不可改变,可以预见,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空间还十分广阔,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更进一步需要对中国经济的金融化趋势及应对予以关注。

经济金融化的一般内容

(一)经济金融化的概念

迄今为止,金融化并没有一个建立在广泛共识基础上的定义,但不妨碍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就用它来描述和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变化过程。

保罗·斯威齐在1966年,就将金融看成是与“销售努力”同等的一种吸收剩余的方式,强调有大量的国家“剩余”被转移到金融、保险和房地产部门。从而导致这些部门资产规模呈现迅速增长的趋势。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金融化问题上与斯威齐观点比较一致,他从资本积累出发将金融化看成是“经济活动的重心从产业部门(甚而从诸多正在扩大中的服务业部门)转向金融部门”。

热拉尔·迪蒙和多米尼克·莱维(2005)从资本主义社会变迁的角度将金融化理解为“金融资本”(由资本所有者的上层和金融机构组成)权力的重新恢复和扩张,即金融资本这样一个食利者特定阶层的收入、财富和权力的恢复及其政治、经济势力的不断增强。

戈拉德·A·爱泼斯坦(2007)在《金融化与世界经济》一书中对金融化作了一个相当宽泛的界定:“金融化”是指金融动机、金融市场、金融参与者和金融机构在国内及国际经济运行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阿瑞吉(Arrighi)

在1994年出版的《漫长的20世纪》(The Long twentieth Century)中,把金融化解释为权力转型阶段资本之间和国家之间竞争加剧的结果。格·R·克里普纳遵循阿瑞吉对金融化的定义,把金融化理解为一种积累类型,在这种类型中,利润越来越来自金融渠道,而非贸易和商品生产。托马斯·I·帕利(2010)采纳了爱泼斯坦关于金融化的定义,金融化是指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金融业精英们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过程。

我国学者王广谦(1996)认为经济的金融化是经济货币化的延伸和发展,定义为一国国民经济中货币及非货币性金融工具总值与经济产出总量之比值的提高过程及趋势,经济金融化的程度反映了不同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尽管对经济金融化概念的理解各种各样,解读角度比较多元化,但是,在经济金融化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些主要特征却是相通的,并无本质区别。本文对金融化的分析更接近爱泼斯坦和帕利对金融化的理解,认为经济金融化是金融体系(包罗金融机构、金融行业和人员等)在经济发展进程中对经济运行和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的扩张过程。

(二)经济金融化的原因

西方学者不少从理论上探究金融化的原因,认为新自由主义的重要经济政策如全球化、小政府、弹性劳动力市场和摒弃充分就业等都是有利于金融资本的,而且都是在金融资本的推动下实施的,导致的经济结果就是金融化。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在诸多方面都与美国存在很多不同,如体制、发展模式、政府定位等,金融化的动因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资本的逐利特性。马克思笔下的“高利贷资本”就是现在金融资本的影子。资金不仅需要进入实体经济获取利润,而且还要求进入公共领域获取租金,进入金融领域获取利息和红利,从而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升,资产价格上升必然使得金融部门利益增多。此外,改革开放使国家对经济的管制进一步放松,经济自由度超过以往的时期,特别是民营资金能够进入金融领域,从而为经济金融化创造了条件。

我国渐进式的市场经济体制构建,市场竞争的强度逐步增加,实体经济竞争加剧,税负偏重,利润率不断下降,不少资本转投金融产业。这几年来,温州商人不断转战国内外房地产市场,而没有将资金投入实体经济发展。而不少国企也纷纷涉足金融业,从事保险、信托、财务公司、证券公司等业务,投资于房地产开发的中央企业曾经更是不胜枚举。占据国民经济重要力量的央企大量涉及金融产业是不争的事实,这无疑是金融化的重要推动力量之一。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加快了金融化的步伐。经济全球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资本能够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套利活动。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逐步放开资本市场,近年来热钱大量涌入,助长了资产价格的高涨,从而推进了经济的金融化进程。

政府引导的投资拉动模式和人民币升值。近些年来,政府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铁路、公路和机场等,国家财政没有那么大的财力,必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压力逐年加大。加上,为应对人民币升值,进行外汇对冲,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更加促进了宏观经济的金融化。

第5篇

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金融的双重属性。金融不仅仅是一个产业的概念,它还广泛渗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这是因为金融具有双重属性:一是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根本属性。金融脱胎于实体经济,依靠为实体经济服务而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壮大。二是作为虚拟经济自我循环的衍生属性。金融从出现伊始就存在脱离实体经济的强烈冲动,倾向于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回报。马克思曾经对资本的逐利性、贪婪性做了详细描述,深刻揭示了资本主导下西方国家经济的致命问题与悲观前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洲债务危机爆发给西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已证明了这一点。只有使金融回归根本属性,始终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才能有效遏制金融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泡沫化倾向,才能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第二,要处理好经营活动与投资活动的关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并非意味着要把虚拟经济一棒打死。从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随着国民财富的逐渐增长,必然要有一部分财富从经营活动中剥离出来,以金融资产的形式进行配置和管理。对于一个健康发展的经济体而言,投资活动和经营活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核心动力。要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推动我国经济实现持续较快增长的主要是经营活动,而作为“另一种核心动力”的投资活动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这固然有当时我国金融资产还不够壮大有关,但也和对投资活动、对金融业重要性的认识需要在实践中深化有关。不管是过去单纯的“银行”概念,还是后来的“银证信保”概念,对金融业的认识都是着眼于首先“管好”而不是首先“用好”,强调“管住”而不是“用活”。因此,要处理好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关系,一方面要大力推进投资活动的健康发展,着力增强“另一种核心动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立足实体经济,通过投资活动为经营活动提供多元化、灵活性、源源不断的金融资源支持。

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金融深化程度不断加强,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中介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银行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备受金融界青睐,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然而遗憾的是,开发性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很少受到关注,更少有人结合开发性金融实践活动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目前有部分学者对开发性金融从理论上加以定性说明(白钦先、曲绍光1993;王伟2002,2005;陈元2000;程伟2005;罗学军2005)。也有部分学者从实证角度,试图检验开发性金融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温守义2005;苏纬、梁士涛2007;李志辉、张晓明2007),但是他们对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分析以及相关的度量指标,都是直接沿用一般金融的分析框架,并没有从本质上体现开发性金融与一般金融的差异,因此计量结果与开发性金融实践有一定偏差。

本文引用动态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模型,对开发性金融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借鉴一般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衡量指标,构建符合开发性金融本质特征的衡量指标;最后,基于相关数据对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进而结合开发性金融改革实践提出相关建议。

二、相关文献回顾及简单评价

经济学界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探讨由来已久。早在1912年,Schupeter就指出金融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随后,Gurley和Shaw(1950)阐述了金融与经济的关系以及各种金融中介机构在储蓄投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Patrick(1966)从“需求跟近”和“供给引导”两个方面论述了金融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关系;Hicks(1969)详细考察了金融革命对工业革命的刺激作用。

1919年,Goldsmith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做了开创性研究,首次提出了金融相关比率,并用其来衡量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开启了量化的先河。通过对35个国家1860-1963年的数据归纳和分析,得出关于金融与经济增长的10个结论,其中包括金融与经济增长平行发展的事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看法,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之后,Mckinnon和Shaw(1973)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金融抑制理论”,主张金融自由化、市场化,并给出了用货币化率来衡量经济的金融深化程度。随后Kapur(1967),Mathieson(1980),Fry(1978,1980)等相继对金融抑制理论进行了延伸和推广。

1993年,King和Levine改进并弥补了Goldsmith研究中的不足,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突破性研究。他们运用1960-1989年的数据,对80个国家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系统控制其他长期影响经济增长的基础之上,检验了资本积累和经济增长过程,并建立了一些新的衡量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广为后续研究者使用。同时他们对金融发展水平是否可以预测长期经济增长、资本积累和劳动生产率增长等问题也进行了研究。随后Boot和Thakor(1997),Durra和Kapar(1998)以及Greeword和Smith(1997)等人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形成,以及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如何伴随人均收入和人均财富的增加而发展等问题给出了最为规范的解释。国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谈儒勇(1999)首先借鉴国际惯用指标———金融深化指标和银行重要性指标等,对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金融中介总体规模与经济增长负相关,存款货币银行重要性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结论。他认为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可能适合我国情况,并且指出金融的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随后,其他一些学者也展开了相关研究,李广众(2002)认为国内现有的对金融研究的衡量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中国金融现状,提出应该根据中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指标体系。冉光和(2006)研究表明我国西部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不存在明显的短期因果关系;而东部则有双向长期和短期因果关系等。

综上所述,一般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虽然日渐成熟,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分歧。对于一类独特性质和特殊职能的金融———开发性金融,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呢?本文借鉴一般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框架以及衡量指标的构建和改进方法,对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研究。

三、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分析

纵观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过程,金融发展类型大致分为两类:需求跟进型和供给导向型。需求跟进型金融经济发展模式本质是指实体经济的增长对金融机构和金融资产产生更多额外需求,金融部门为满足经济增长需要而迅速跟进的金融支持促进金融发展。该理论是一种传统且成熟的金融理论,强调经济发展对金融的决定作用,多适用于一般性金融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实证检验(Kapur1967;Mathieson1980;Fry1980等),发展中国家检验结果更为显著。其基本路径可表现为:

经济增长金融需求金融供给金融发展

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发展模式更多地表现为金融发展的主导性、超前性。通过现代金融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以及对经济的渗透,为经济增长和其他金融发展提供条件和动力。其发展模式有两大功能:资源转移和企业孵化。该理论符合开发性金融本质特征,开发性金融本质上是一种供给导向型金融(谢家智、周振2006),基于此,我们可以用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发展模式来分析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现在引入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模型,遵循Feder(1983)、Odedokum(1996)、Wang(2003),同时参照赖明勇、谢小晓、包群(2006)进一步拓展的动态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发展模型,来描述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该模型假定整个经济活动只有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两部分组成。生产函数为:

Ft=Ft(lFt,KFt)

Rt=Rt(LRt,KRt,Ft)

Yt=Ft+Rt

其中Ft,Rt,Yt是指t时刻金融部门、实体经济和社会总产出;LFt,LRt,KRt,KFt是指t时刻金融部门和实体经济所雇佣的劳动力和使用资本。值得说明的是,由于金融部门外部性作用存在,实体经济不仅是资本和劳动的函数,也是金融服务的函数,改进Rt得:

Rt=Rt(LRt,KRt,Ft*)

F*t代表t时期金融服务的外溢因子,度量金融部门对实体经济的外溢效应。在此基础上同时引入适应性预期模型和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要素边际生产率差异性因素,并且假定某一部门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与全部经济范围人均产出存在线性关系①:

RL=β·(Y/LK),RK=α

假定金融部门通过不变弹性ω影响实体经济产出,现对期望外溢因子F*t进行动态迭代,并利用几何滞后变换,可得如下动态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发展模型:

dYt\Yt=θ·δ/(1+δ)·dFt/Ft·Ft/Yt+θ·ω/[1-(Ft/Yt)]·dFt/Ft+αθ·dKt\Yt+βθ·dLt\LKt+(1-θ)·dYt-1\Yt-1

其中θ代表金融部门外溢效应在当期预期外溢效果与前一期实际外溢效果之间的选择:0θ1;α,β代表某一部门资本,劳动力边际生产率与全部经济范围人均产出存在的线性系数;δ代表金融部门与实体经济要素边际生产率差异;不变弹性ω代表金融部门产出的增加带动实体经济部门产出的增加。该模型反映了供给导向型金融部门主要通过两个渠道影响经济增长:其一是金融资源生产率的提高,即模型θ·(δ/(1+δ))·(dFt/Ft)·(Ft/Yt)部分,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营效率、资本利润

率、资产利润率、投资转换率、资本形成效率、规模效应等因素;其二是金融部门的巨大外部性作用,这也是开发性金融的本质体现,即模型θ·(ω/(1-(Ft/Yt)))·(dFt/Ft)部分,主要包括金融机构的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产品的创新外部性、金融市场建设、金融制度健全以及金融生态等因素。

四、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检验

基于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模型路径分析,本文从开发性金融运行效率、开发性金融资本形成效率、开发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三个方面构建开发性金融衡量指标。

(一)开发性金融衡量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国外研究者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金融衡量指标大多采用金融相关率(FIR)、金融深化程度(DEPTH)、存款货币银行重要性(BANK)、金融信用私有化程度(PREVATE)等几个指标。国内研究者主要借鉴国际惯用指标,同时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相关衡量指标进行了调整和改进。基于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模型路径分析,本文选择能够同时反映开发性金融资源生产率和金融资本形成效率的金融深化指标,以及反映开发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的银行重要性指标。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比较的客观性以及开发性金融显著特征,本文对上述两个指标重新进行了精炼和改进。

第一个指标为调整后的开发性金融深化指标LOAD:本文不使用通用的金融深化指标DEPTH=(M2/GDP),该指标所衡量的我国金融发展水平偏高,甚至与发达国家相比也处于高位。贷款指标在国内外实证分析中经常使用,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能体现金融中介的直接经济意义,并且(M2/GDP)指标不能直接衡量开发性金融深化水平。考虑以上原因,本文采用经过季节性调整的国家开发银行季度贷款余额与经过季节性调整的季度实际GDP之比来反映开发性金融资源生产率和金融资本形成效率。季度贷款余额CDB,选取2000年第1季度到2005年第4季度,共计24个数据。因为国家开发银行从1998年开始进行改革,其前后变化较大,统计口径难以同一,而2000年第1季度到2005年第4季度运营相对比较稳定,计量分析更加可信。贷款数据均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年报。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选取2000年第1季度到2005年第4季度,共计24个数据。数据均来源于历年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整理。

第二个指标为调整后的开发性金融重要性指标CDB:借鉴存款货币银行重要性指标的计算方法,本文尝试采用经过季节性调整的季度贷款余额与经过季节性调整的货币当局季度债权之和的比值来反映开发性金融资源配置效率。这里使用经过季节性调整的国家开发银行季度贷款余额近似代替经过季节性调整的国家开发银行季度债权之和,是因为国家开发银行债权的80%,甚至80%以上来源于国家开发银行基础性贷款②。货币当局季度债权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季度数据整理。

(二)经济增长衡量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选择季度实际GDP环比增长率GY作为经济增长衡量指标。为了使得各季度的GDP具有可比性,模仿King和Levine(1993),本文首先计算各季度实际GDP,然后对实际GDP进行季节性调整,消除季节性因素影响,最后利用GDP环比增长率公式(GDPt-GDPt-1)/GDPt-1计算GDP环比增长率。季度GDP来源如前,零售商品价格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季度数据整理。经济增长有时可能会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所以检验金融中介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否独立于其他变量具有现实意义,有必要控制一些变量,限于数据等原因,本文仅选用季度通货膨胀率作为控制变量。根据一些研究者的实证经验(谈儒勇1999)以及本文的实证检验发现,季度通货膨胀率始终不显著地进入回归方程,说明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独立。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及说明

鉴于本文检验的开发性金融衡量指标、经济增长衡量指标以及控制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具有非平稳性,本文选择了比单方程更加可靠的多变量VAR模型③,来检验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多变量VAR基本模型:Yt=A1Yt-1+…+ApYt-p+BXt+Et

经过一阶差分的内生变量中各序列均平稳,所以只有构成ΠYt-1的各变量的是I(0)时,才能保证新信息是平稳过程。

五、结论分析与相关建议

(一)结论分析

无论是供给导向型金融经济模型还是开发性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都表明,开发性金融明显不同于一般金融,它具有更高的金融资源生产率和更大的经济外部性,能在市场框架下充分利用组织优势开拓市场、建设制度,主动引领经济增长,对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具有明显的长期支持效应。

第一,开发性金融具有更高的金融资源生产率。在制度设计方面,开发性金融无论是贷款期限、利率水平,还是其融资方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能够有效避免一般金融贷款期限不匹配、利率不匹配等缺陷;在金融发展类型方面,开发性金融属于供给导向型金融,可以相对超脱于即时经济运行,主动弥补市场失灵、信用缺失,从市场建设角度构建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大大提高了金融资源的运行效率和配置效率。

第二,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实体具有更大的经济外部性。开发性金融资金投向隶属国家基础性战略性生产领域,具有强烈的乘数传导效应和巨大的经济溢出效应。与此同时,开发性金融作为重要的宏观金融工具,肩负着开拓市场、建设制度、贯彻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使命,经济外部性显著。

第三,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长期的支持效应。开发性金融强调基础性建设和发展平台的搭建,注重“开发”、“拓展”、“创新”,着眼于经济未来的发展态势,尤其体现在它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以及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一系列重大变革上,所以开发性金融资金投放规模巨大、运作周期较长,具有明显的长期支持效应。

(二)相关建议

基于开发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以及开发性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同时结合开发性金融改革实践现状,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认清开发性金融与一般金融的差异。开发性金融是一种新的金融形式,既不同于传统政策性金融,也不同于商业性金融,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供给导向型金融,而一般金融则隶属需求跟进型金融,两者之间的差异十分显著,具体表现在运作主体、信用依托、业务领域、运作方式、运营目标等方面。

第7篇

我们知道,经济危机的出现给各个国家的发展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即使是经济异常发达的一部分西方国家也不能抵挡经济危机带来的危害。经济危机的来势异常猛烈,即使是一些非常优秀的经济学家也没有预测到经济危机的发生时间以及它所带来的损失。当经济危机首次出现时留给部分发达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并且许多国家并没有找到应对经济危机的有效措施。随着世界各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经济危机渐渐的蔓延到了其他国家,并且严重地阻碍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危机的出现不仅仅影响了市场的发展、大大的提高了各国的失业率,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压力。

二、应对危机的经济学的措施

(一)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我国相关政府渐渐的开始轻视实体经济的发展,这也是经济学出现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知道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来源,实体经济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国力。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减少国家经济的损失,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然后制定一套合理有效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但是,在制定策略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并且还应该预测我国未来几年的经济发展情况,最后还应该借鉴国外部分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发展策略。另外,相关政府还应该颁布一些与实体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并且要将这些政策应用到实际中。

(二)国民经济收入分配应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贫富差距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明显,在我国一部分地区,人们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也无法解决,这是经济危机发生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在我国,大部分的国民经济收入都用在了工业的发展方面,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发展方面,尽管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城乡的经济收入也在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工业方面的经济收入相比,城乡的经济收入就显得特别微薄了。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合理分配国民经济收入,将国民经济收入适当的向城乡居民倾斜,从而大大的减少我国的贫富差距,提高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进而提高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综合国力,最终极大的降低经济危机发生的概率。

(三)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而我们知道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最大的成就就是制定了市场经济体制,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正是由于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才可以发展的如此迅猛,因此,我们必须要始终相信市场,相信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为了尽快的消除经济危机,恢复我国的综合国力,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认识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不断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加大市场的监督力度,不断规范市场的秩序,从而更好的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地位。另外我们还应该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优势。

三、小结

第8篇

【关键词】实体经济;廊坊;策略

一、廊坊目前的实体经济发展体制

廊坊地处天津和北京之间,处于交通枢纽地带。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交通环境可以很好的开展运输业和工业、贸易等。特别是在当前金融经济发展不太景气的情况下,积极的转变金融经营理念,根据本市金融经济的特点和目前国家的大背景市场经济的环境,不断加强金融业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积极发挥投资产业的导向作用,利用自然条件拉动经济的增长,制定并贯彻实体经济工业化、科技化的策略,将廊坊建设成为北京和天津的货运枢纽,对廊坊的未来发展是很重要的。2012年上半年,廊坊银监分局加强对银行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监管引领,有效落实各项宏观经济和金融政策,加强与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和企业间的密切配合,充分发挥银行业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采取六项切实可行的金融服务措施,有力地支持廊坊的经济发展。

二、在廊坊开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

实体经济是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的,主要指农业、制造业以及传统服务业。实体经济直接创造财富,是一国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基础,也是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在经济生活中生产物质产品依赖于实体经济,借助物质产品来生产的是虚拟经济。虽然它们在经济活动中扮演角色不同,但是目的却是一样的。借鸡生蛋虽是虚拟经济手段,实际都是为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为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壮大企业经济实力,并不断推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乃至于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应全国的金融工作会议的要求和政策,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确保金融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金融方面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要实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结合的方法,这样既避免了虚拟经济“空心论”的问题又保证了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但是真正做到把握好虚拟经济为实体经济服务是有很大的学问的,必须防止虚拟经济的投机和暴利的产生,因为近些年随着经济形式的逐渐转变,实体资本大量的流向虚拟经济,所以急需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参与纠正,构建对发展实体经济体系的长效机制,保证实体经济的稳定发展。结合廊坊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发展中面临较多的困难,例如:产业利润空间缩小、税费负担重、竞争力很弱等。就廊坊的中小企业而言,既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同时需要中小企业适应廊坊的大环境,重点解决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问题。从廊坊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角度而言,应采取有效的宏观干预措施,使得资金在金融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回归实体,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搭建平台,为廊坊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春天。

三、廊坊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一)产业利润上升空间逐渐缩小

综合成本上升,传统产业的盈利空间急剧缩小。这和“速度型效益”缩水是密切相关的。比如,地价、水电价、资源价格、治理污染的代价、劳动力成本和融资成本都在上升,压力有增无减,这是企业反映最大的难题。由于外需下降,传统产业原来靠出口能够盈利的空间也受到挤压。所以,社会上关于减税的呼吁很强烈。现在推出的“营改增”,逐步扩大营业税改为增值税的范围,正是在考虑减轻企业税赋,从而增强企业活力和技术改造发展后劲,鼓励服务业发展,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未来,结构性减税还要向深入推进。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收益形成鲜明对比

近年来,金融业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收益形成鲜明对比,激发了社会上“快富”、“暴富”、“省劲致富”的观念,助长了浮躁、低俗的“致富观”。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许多曾经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企业家开始参与房地产、大宗农产品、奢侈品等的资本炒作。金融信贷的高利润刺激着民间资本大量转入民间借贷市场,引发非法集资、高利贷等一系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阶段的生活消费需求决定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产业仍然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提供就业、获取财富的主要渠道。如果忽视了实体经济发展,导致产业出现空心化,就会极大地损害我国的竞争力、经济实力和人民福祉。所以,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之本的理念。而且要看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近年来发达国家轻视实体经济,过度注重虚拟经济,导致全球经济与产业结构的整体失衡。因此,我们仍要保持高度警惕,始终把实体经济作为根本,牢牢抓住并发展好。

(三)廊坊的环境因素制约着实体经济的发展

廊坊地处天津和北京之间,处于交通枢纽地带。便利的交通环境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良好的交通环境可以很好的开展运输业和工业、贸易等。然而,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多年来,南部地区的人均路网密度比较低、路网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公路等级不高,缺少相互贯穿、与外界连通的高速公路,致使南部县(市)与京津及周边地区交通不顺畅。交通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另外,经济发展必须具备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交通资源三大要素。近些年,在北三县(市)的率先发展和中部区县重点突破的同时,上述区域开发成本增加,土地和劳动力资源越来越紧张,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这些环境因素都制约着廊坊实体经济的发展。

四、提供良好的建议改善廊坊的实体经济体制环境

目前,河北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的阶段,决定了实体经济是满足日常生活需要、提供就业、获取财富的主要渠道,市场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关键是加快培育发展市场主体、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促进工业产业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大企业作为区域经济的龙头,必须优先考虑。一个或者若干个大企业的存在往往意味着一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大企业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夯实产业基础、提升产业水平至关重要。而量大面广的小微企业历来是民营经济中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是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也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特色。因此,在发展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对于大企业和小微企业,既要一视同仁、不可偏颇,又要各有侧重、因企施策,统筹推进大中小微企业错位互动发展,努力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增强实力、小企业充满活力”的企业生态。

从目前来看,廊坊虽然新型高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很猛,但是,产业规模最大的仍然是传统产业,今后这些产业仍然要做强做大,同时要加强技术改造,降低对环境的压力,按照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模式与园区结合起来进行规模扩充和结构优化。这些产业带主要集中在离京津较远的廊坊南部,比如霸州、文安等南部地区布局。在产业发展方面,不能简单地以国际或整个国家三次产业结构的演进次序来看待廊坊市的产业发展变化。目前仍然是第二产业发展的高峰阶段,但第三产业的发展应该逐渐予以重视,廊坊不属于核心大都市,但是廊坊具有发展都市型产业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全面地发展产业竞争不过北京和天津,但可以重点发展某一产业的某一区段,某一产业的某一环节,与京津配套,构建产业集群。

(二)发挥特点提升实体经济的竞争力

当前,河北省委明确提出廊坊要打造河北环京津新增长极战略突破口。要实现这个目标,不仅要倾力打造绿色经济产业高地,更是要把文化产业打造成为特色产业。目前,廊坊的文化创意产业初具规模,已经确立了“一核三带六大组团”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逐渐发展起以印刷包装和文化娱乐为主,民间工艺、文物博览、休闲养生、数字动漫等行业共同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2013年,全市共谋划实施投资亿元以上文化产业重点建设项目28项,总投资800多亿元。投资上亿元的香河国华影视基地文化创意体验广场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为河北省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梦廊坊文化产业园加快施工进度,已完成投入8.71亿元;河北・廊坊国家印装产业园落户安次新兴产业示范区,总规划面积5000亩,计划总投资400亿元。

“梦廊坊”文化产业园这一现代文化休闲产业园区的建设与廊坊“十二五”的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对于廊坊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将极大满足廊坊市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吸引北京区域以及更大范围内的高端人群消费,促进廊坊实体经济的发展。

五、总结

实体经济是一个国家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它直接与民生疾苦和企业生存联系在一起。我国的河北廊坊是一个以北方金融产业后台服务基地为主要贡献项目的地方,怎样才能既满足人们精神物质生活的需要,又有利于廊坊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我们目前很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廊坊整体经济环境、综合实力及地理位置的综合研究,认为相对于虚拟经济而言,实体经济更适合廊坊经济的全面发展,因为廊坊的地理位置是处于北京和天津的交通要道上,这对于教育产业、技术产业的发展是很有帮助的,同时对于廊坊经济体制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潘妍妍.对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的重新认识[J].经济师,2008,(01):3335

第9篇

一、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表现

(一)金融企业不断扩大兼并行为。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表现之一是金融企业兼并行为的不断扩大,这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金融企业的大量兼并使得企业集中化程度变高,这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但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如果不加强约束,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面临道德风险的发生。在充满诱惑力的经济利益面前,有些金融企业管理人员会完全忘记金融风险的防范意识,而且即便真的出现金融风险,他们也一点不担心,认为政府最后会来解决,最终使得金融企业渐渐地放松对金融风险防范的警惕和监督。

(二)严重阻碍了实体经济的正常发展。随着金融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中的很多交易行为都离不开金融行业,在金融领域中的众多交易都是投机行为,这种脱离了实体经济的投机行为严重地影响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我国经济出现亚健康状态。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比例失调当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比例上出现差异、发生比例不一致的情况时,社会中的众多资金都会流入到金融经济中,这时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就受到掩盖,经济发展呈现出低落的面貌,然而金融经济的发展面貌却刚好相反,呈现出非常繁荣的局面,实际上这种繁荣局面是虚假的、不真实的。价格指数能够体现出国民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但是在这样的虚假繁荣背景下,价格原有的导向作用不复存在。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有时是必要的,但是分离情况不能太严重,否则就会出现负面影响。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好处体现在,很大一部分社会资金流入到金融经济中,那么金融经济的发展步伐就会得到加快,金融经济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当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过于严重时,就会带来消极影响。具体体现在阻碍了实体经济的顺利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掌握好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的状况,把握好度,根据影响两者分离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三、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原因

纵观全世界,金融经济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以及带来的影响等各方面都要超过实体经济。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受到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金融管制的影响,这三种因素的影响。下文对此进行了仔细的分析:

(一)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金融经济的发展要以实体经济的发展为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金融经济得以发展的先决条件。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渐发展,国内经济与国外经济在对接中少不了外汇,这就决定了金融经济的重要性以及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当金融经济遇到金融风险时,势必会影响到与之有密切联系的实体经济,继而导致实体经济出现风险。

(二)技术因素与制度因素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网络信息的革新,金融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越来越便捷,发展速度也逐渐加快,交易范围也呈现出不断扩大的面貌,如今的金融经济越来越具有国际化的特点,这就是金融经济逐渐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技术因素。另外在制度因素的影响方面,由于我国的金融经济风险制度不够全面,使得金融经济钻了制度的漏洞,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跟风行为和投机行为。因此,在技术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双重影响下,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速度会逐渐加快。

(三)金融管制的影响。除了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和技术及制度因素的影响之外,金融管制的影响也是促使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分离加快的一项重要因素。我国在金融管理这方面的力量还比较薄弱,加上金融自由化都加快了两种经济的分离速度。另外,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全球各个国家的金融管制都加深了彼此的联系,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快,国际金融机构的竞争变得日趋激烈,全球的金融交易量迅速增多,当金融交易情况变得糟糕时,会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的爆发。综上所述,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的三种因素分别是金融经济比例的影响、技术与制度因素的影响以及金融管制的影响。面对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危害,我国的政府部门一定要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且针对以上提到的三种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研究和讨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切实做好对实体经济的保护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有序发展。

四、解决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措施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