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3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学生管理相关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学生管理相关知识

第1篇

关键词:项目管理;执行力;中职学校

一、什么是项目管理

项目管理是一个管理学分支的学科,指在项目活动中运用专门的知识、技能、工具和方法,使项目能够在有限资源限定的条件下,实现或超过设定的需求和期望。它包括策划、进度计划和维护组成项目的活动的进展。项目管理的基本特性是:(1)普遍性:项目作为一种一次性和独特性的社会活动而普遍存在于我们人类社会的各项活动之中,甚至可以说是人类现有的各种物质文化成果最初都是通过项目的方式实现的,因为现有各种运营所依靠的设施与条件最初都是靠项目活动建设或开发的。(2)目的性。项目管理的目的性要通过开展项目管理活动去保证满足或超越项目有关各方面明确提出的项目目标或指标和满足项目有关各方未明确规定的潜在需求和追求。(3)独特性。项目管理的独特性是项目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企业生产运营管理,也不同于常规的政府和独特的管理内容,是一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活动。(4)集成性。项目管理的集成性是项目的管理中必须根据具体项目各要素或各专业之间的配置关系做好集成性的管理,而不能孤立地开展项目各个专业或专业的独立管理。(5)创新性。项目管理的创新性包括以下含义:项目管理对象(即每个具体项目)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对于项目的管理也包含有很好的创新性。

二、中职学校中层执行力的提升适合采用项目式管理

无论是说学校管理赢在中层执行力,还是说学校管理赢在中层创造力,或者说学校管理赢在中层领导力,但本人认为,在组织结构目前仍以专业学科或专业学部为其主要特征的中职学校,中层的“天职”仍在执行,同时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应结合学校各部门工作的特点,借力于项目式管理。

归根到底是职业教育的“人才”“器材”“教材”三种资源很难实现有机统一,很难突出专业建设的核心地位和竞争力。只有强化专业建设的主体地位,对接产业优化和重整资源建立专业集群,采用项目管理和培养方式,才能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为此,我校专门从管理入手,引进现代企业“矩阵平衡管理模式”,以学部为主体,项目为结点推动,实现专业间的无界化合作;从骨干专业入手,建立以此为核心的四大专业学部,并根据本地经济产业进行资源整合,突出特色专业,形成专业集群;从年轻教师成长入手,通过承担项目来推动成长规划,并通过“专业教师进企业,文化教师走社会”的方式通过项目的开展来提升教师实操技能、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学校中层执行力的提升,固然离不开中层的主观能动,但从学校管理的客观角度而言,校长能否把自身的“办学理念、管理思想”传递给中层,并通过中层对师生施加影响,是中层执行力是否得以执行到位的关键。对这个关键执行力的实现,校长利用会议、交流或文件等方式,对中层进行口头或书面的灌输,对中层人员的思想、思路、做法、举措等方面的引领,而中层人员往往未能在第一时间领悟并执行到位,这样就不能以较好的合力对校长的意图贯彻执行,最终使学校管理效率低下。鉴于此,如果运用项目式管理方式则会有所突破,中层执行校长把关的“项目”,就是对执行力进行最好的提升。

项目式管理的关键是“项目”,它是反映学校工作安排的最新动向。当校长意识到某阶段要引领学校某方面的发展,例如,某阶段需要学生在技能大赛方面取得突破性发展时,可以在阶段工作安排中,以项目的形式,安排布置工作、检查调控工作以至评议推动工作。其优势在于四个方面:(1)具有导向性。(2)具有计划性。(3)具有调控性。(4)具有反馈性。

三、如何运用项目管理提升中职学校中层执行力

项目式管理是在借助“项目”载体,撬动和提升学校中层执行力。项目不只是做某一项任务,而是一种思想和行动的过程。如果要达成过程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把握好以下三个关键步骤。

1.确立项目,注重引领

学校决策层可根据学校的情况及发展需要阶段性地确立项目给各部门或中层负责,也可以发挥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各自申报项目经学校审批后确立,通过项目的引领作用实现了学校阶段性的工作目标,同时也通过项目的实施促进了执行力的提升。

2.执行项目,注重创新

中层部门人员在负责项目的执行后,要建立执行计划,认真落实项目的各环节,由于项目产品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所以该过程是项目管理应用领域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大多是中层,也有个别的是骨干教师)要协调和管理项目中存在的各种技术和组织等方面的问题。项目会议是的,主要是统一认识和思想,把方向引导到正确的方向,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和进行改进建议的讨论,细节问题是具体执行人的工作;要给项目组内成员足够的信任,可能他们的方法和措施比项目负责人的更有效。项目管理的创新性包括两层含义:(1)项目管理对象(即每个具体项目)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所以对于项目的管理也包含有很好的创新性。所以通过项目的开展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提升了执行力。例如,我校在深化校企合作促进专业发展方面,主动出击,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学校分别与淘宝网、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广州立白有限公司、中山纬创资通有限公司、中山华艺灯饰有限公司、中山现美集团、中山盛隆科技等30多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每项校企合作项目均有专人负责、有项目团队执行,为学生对口顶岗学习提供实训基地。(2)创新“参观见习,实习体验,顶岗适应”的“校企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积极探讨和践行“课堂即企业”的“三才(材)合一模式”。即根据行业需求,校企合作开发专业“教材”;校企资源共享,共同建设专业“器材”;校企人力资源开发,共育师生技能“人才”,形成“三材(才)合一,三材(才)合力”效应。

3.验收项目,注重提升

学校应在项目设定的时间范围内,先由校内分管领导对所属部门和项目责任人的工作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后由校长进行细查,发现问题及时反馈,同时提出整改的意见。项目结束后,由学校领导组成考核小组,对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验收,研究查找问题,总结交流经验,展示特色亮点,并将验收结果与负责的中层日常考核对接,与中层年度考核联系,与中层任职聘任挂钩,借此拉开中层执行力评价的差距,力争通过“项目式管理”模式,充分调动中层善于做事的积极性,提升中层执行力。

总之,学校管理“赢在中层执行力”已获共识,而中职学校主要是以专业学科或专业学部为组织结构,专业建设是中职学校的重中之重,“项目式管理”模式作为一种尝试,既能考验中层的执行力,又能突出专业建设在项目中的成效,同时学校的校企合作、德育管理等工作也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展开,也是对学校能否真正做到规范化、精细化、人性化管理的检验。“项目”作为一种形式载体,针对不同职能的中层或不同类别的工作而设计的项目,能够组成学校现实工作的立体画面,各个项目就相当于一个个结点进而组成强大的矩阵管理模式,学校不同时段的项目能够连成学校发展的历史进程,提升执行力促进学校的发展。

第2篇

关键词:知识共享化;学生;知识管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13/15-0035-03

一、时代背景

随着网络信息化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充斥到我们的面前,瞬息万变的信息给了学生更多更广阔的空间,但同时网络空间的自由性让学生更容易陷入表面的谜团中,网络的自由与开放让渴望展现自我的学生更加的肆无忌惮。同时,面对知识的碎片化、信息超载以及信息的惰性化,学习者心浮气躁容易养成浅薄阅读的习惯,怎样进行有效的知识信息提取和管理成为了当前亟待关注的问题,而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增强学习者的意识形态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个人知识管理能力、洞察力和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是网络时代学习者减少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惰性化的“法宝”。[1]

二、知识管理

从社会和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角度看知识管理,是指研究人类获取、传播、共享、利用和创新知识的活动规律,管理有关知识的各种连续过程,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集体智慧,通过头脑风暴将每个人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然后再经过知识的共享推动信息价值的提升,促进学习和交流,提高交流能力、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要让学生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可以从下面途径分析。

(一)信息来源的选择

学生的网络选择渠道可以多样化,博客、新闻、网络视频、数字图书馆等,但是选择的渠道一定要具有权威性,包括权威性专家学者、核心期刊、专业论坛等。

(二)学校创建人性化网络管理

网络的超文本结构和超链接组织管理的非线性使得信息横向与纵向交错,非正式人员对原始信息的篡改和有意模糊删改使得很多有价值的原始信息失去了本源,信息价值的缺失,冗余信息的泛滥,造成信息时代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信任,最终导致人们对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因此,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创建人性化管理,营造学习型氛围,进行有效组织文化的建设,开展积极有效的引导,对信息重组,对信息源所含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提高信息价值,实现对学生进行二次引导。例如: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教师要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各种策略帮助学生进行交流共享。

(三)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知识共享

共享是将学生获得隐性信息知识显性化后,在进一步内化信息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共享和讨论,能够将碎片化信息进行汇总,同时,学生可以获得多渠道的信息进行评价,然后完成最终的筛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获得信息知识写进自己的博客中,然后定期进行个人反思、小组评价和教师审阅等来对所学知识和所获得信息进行有效的评价;也可以利用概念图对信息知识进行管理,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逻辑承接性,即学会对信息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因为,个人知识管理和学以致用的实践是减少乃至消除知识碎片化和惰性化的必然选择。

三、集体知识共享化的理念与方法

卡尔.费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是激发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2]其强调的是团队知识的共享,是一种促进知识与绩效提高的手段,根本目的在于创新。同时,共享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教学法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成为了数字化学习一种新思路,与笔者认为的集体知识共享化的应用观本质上是一致的。而概念图和博客是通过集体知识共享化促进学生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针对课堂内外的特点,在课堂上主要采用概念图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共享,达到个人知识的完善和深入的理解,调动集体智慧使知识显性化。课堂之余,学生博客是一种非常有助于团队知识管理的工具。[3]通过博客,学生可以自由表达个人的所思、所想,是反映学生知识积累的过程,超越了传统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促进学生个人将知识显性化,共享于他人。博客充分发挥了时间和空间管理上的优势。

(一)概念图

1.概念图涵义

概念图是组织知识和表征知识的工具,是一种知识与知识之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形化表征,可以通过主题概念、命题、连接、层级结构等来进行思维知识可视化分享。在运用过程中节点表示概念,连线表示节点之间的关系,箭头表示节点关系间的指示方向,连线间可以用词语标注进一步描述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2.利用概念图促进知识管理

概念图的提出者美国著名学者诺瓦克,认为通过概念图我们可以了解到学习者对中心概念和相关事物的理解程度。所以,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根据设计出来的活动制作一个可以全局预览的概念图,了解他们整个学习中知识结构的缺陷,从而进行及时补充和指导,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既达到了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建立一个概念性的全局认识又能让教师把握学生的制作思路进行及时教学调整。此外,还能将学习者的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知识的共享来做出正确的判断。即先让学习者根据自身的需求筛选信息内化成自身的知识,使得整个学习过程由显性化知识经过思考后成为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头脑风暴利用概念图将个人知识显性化、集合化,然后达到多元化的共享,最后个体再根据共享的知识信息建构更高层次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转化的双赢和互惠原则。具体环节如图1所示:

3.案例展示

笔者根据一些研究经验进行了个别教学主题设计。例如:在引导初中学生设计“饮用水安全”的项目学习中,先在生活中找到与学生息息相关的话题“水龙头中潜伏着多少危机?”[4]的相关新闻,水是生命之源,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水质污染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且无论是物理、化学还是其他学科内容都涉及到了水资源问题,因此,这样的话题既让学生们能很好参与到讨论当中,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最后在充分讨论后提出问题“我们的饮用水安全吗?”

然后让学生进行头脑风暴,知道我们家庭现在的饮用水是否安全对初中学生们来说有一定的挑战,因为这一主题要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初中生对水只有常识性的了解,但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11岁以上的儿童或青少年能够根据可能的情景进行思维,能够在头脑中设想出没有自身经验的许多可能的想法,开始学会思考抽象的社会问题。所以,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们进行思维发散,尽可能罗列与饮用水安全相关的知识,然后建构初步的概念图(如图2所示)。

通过概念图的帮助将学生讨论的意见和想法进行外显共享,利于直观教学同时有助于理清操作步骤和思路,让学生不断对自身信息知识结构进行修改完善,然后达到一个新的层次水平,这也是通过教学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的一个教学理念。在这些环节的作用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提高。

(二)博客

1.博客涵义

博客由“Blog”一词翻译而来,意指在网上发表日志或感想,分享经验思想等,但没有具体明确定义,除了涵括个人日志变体外,也是基于某个特定主题或共同利益领域的集体创作,成为集体知识管理沟通的桥梁。

2.利用博客促进知识管理

庄秀丽认为“博客是以个人感悟为主,从整个互联网络的视野,精选和记录个人在互联网上看到的精彩的有价值的内容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博客让网络世界有了知识积累和文化志向,由粗放的数字化生存到个人化精确的目录式生存。博客使这个混乱的网络世界第一次出现了思想共享。”可见,博客有助于知识共享,打破传统时空间隔的弊端,提供思想交流的自由平台。另外,通过博客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和扩展学生知识面,积累学习素材,提高学生写作功底。因此,积极倡导学生运用博客进行学习思考,是使知识显性化、共享化而完善自身知识,促进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

首先,教师可以作为引导者直接关注学生的博客,筛选学生一些精华博客日志进行点评,由于话题的提出者是同龄人,更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引导其他同学加入阅读和讨论,可以形成多元化的学习思考和评价总结,发挥学生集体智慧和团队学习意识。

其次,教师也可以将课堂中悬而未决的问题延伸到博客中,围绕学习主题对有关文章进行转载交流、学习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更新信息知识,避免课本知识老化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弊病,学生能够在已有知识框架上进行知识补充,对疑惑的知识点在吸取其他学生的观点上加以重组和整理,达到知识的意义建构。

最后,学生可以定期通过博文回顾来对自己的学习行为中存在的“缺失”和“问题”进行审视和修正,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也可以将工作、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通过博客及时记录并日常思想,便捷提取并链接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生更多的时候是能够零距离、零壁垒地汲取他人共享的知识和思想。学生博客日志既可以使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协作和交流,也便于学生形成个人知识体系,从而对个人知识进行有效管理。

四、总结

通过概念图和博客的运用,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拥有自身独立思考空间,尊重学生个人观点、立场等;另一方面,可以让集体知识显性化,突破学生孤军奋战的局面,形成相互学习支持的团队意识。通过交流和分享,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促进团队知识共享化,让学生可以对原知识信息进行有效管理和二次构建。

[参考文献]

[1] 郑小军,张霞.高效网络化学习:理念、路径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42-45.

[2] 李文庭.概念图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2,(2):99-102.

第3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建议启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深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高等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由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衍生而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转变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工作理念,改革创新工作的模式和方式,使其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学生工作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实施的主体,主要表现为对学生行为上的干预和思想上的教育及引导。当前的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融合了教育、管理、服务三个方面的内容,内涵更加丰富。但是由于长期受到我国儒家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我国高校的实际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体现出一种“社会本位”的思想,使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受到压制。同时我国高校的学生事务管理实行的是党政共管的体制,由学校党委副书记和副校长主管,然后层层分布下去。管理的层级较多,管理流程冗杂,信息传递速度较慢,不利于管理效率的提高。且由于学生的人数远大于辅导员的人数,因此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和负担加大,辅导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亟待提高,辅导员队伍有待扩充。

一、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一)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同一性

在当前情况下,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学生事务工作和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不论是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施教的主体均是学生工作者。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施主体相同,两者之间具有主体同一性的关系。

从学生事务管理的角度来说,学生工作者作为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施主体,在实际的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其工作内容涉及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法,包含学学习方面、生活方面、身体方面、思想和心理方面,学生个人成长方面以及学生与集体组织关系方面等诸多内容。且学生工作者在整个日常学生事务管理过程中对学生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准则、个人意志品质和独立自主精神的培养养成有极大的影响,是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教育和管理向主动进行自我管理、自我克制、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过渡的桥梁,因此学生工作者也是加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力量。而从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说,学生工作者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主体,他们主动教育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力量。通常在我国高校会设置辅导员以及班主任来负责班级和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且他们是与学生接触最多、最为便捷的学生工作者,由他们负责对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是最好不过的,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既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实施主体,又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主体,对学生的学生和生活有同等的指导作用。

(二)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同一性

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既是学生事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终目标。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上来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导向,引导学生树立符合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和法制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道德素养,让学生成长为合格的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使其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努力和前进。其次从学生事务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坚持科学发展的观念,贯彻落实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管理和教育理念,突出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管理、服务和教育的职能,从这三个主要方面给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以正确的引导和适当的帮助,想学生提供全面发展的机会和平台,促进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担起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传承的责任。因此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同样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虽然其各自侧重的内容不同,但是其对学生主体的价值是一样的,因此学生事务管理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价值同一性的关系。

(三)学生事务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学生事务管理承载了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等信息。学生事务管理涵盖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非学术性事物,且涉及的领域较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实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内容和目的。其次,学生的事务管理工作是按照一定的规章和制度而运行的,且两者之间存在主体同一性的关系,因此以学生事务管理作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利于学生工作者更为便捷和有效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最后由于两者都是围绕大学生而展开的,在学生事务的管理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且学生和学生工作者都是学生事务管理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学生事务管理能够自然的将教育的主体与客体相联系,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思想价值观念。基于这三点可以得知学生事务管理不仅承担了事务管理工作,同时也是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关系对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启示

通过对我国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关系的探讨,笔者认为厘清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范畴,实行职责明确的管理制度,采用科学的管理理念,对提高学生工作效率,促进学生工作专业化进程有积极的影响。

首先,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者要确立正确的工作理念,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要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联系,清楚认识到两者既是两个个体的存在,同时也是相互交叉并存,相互辅助的共同体,在实现教育目的的过程中缺一不可。其次,各高校要将学生工作队伍的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要对学生工作的组织结构做适当的调整,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确保权责分明。同时加强对学生工作者的岗位培训,确保学生工作队伍能够适应和满足学生不断发展和变换的需求。

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关系密切,都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学生工作中应该正确认识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平等的对待每一项学生工作,要及时转变自己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更好地实现学生工作在高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第4篇

1.1《中国式管理》简介。《中国式管理》一书由台湾著名教授曾仕强所著,2003年9月第1版,2006年1月第2版,均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曾仕强教授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中国式管理。“中国式管理”是指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西方现代管理科学,并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以及心理行为特性,以达成更为良好的管理效果。“中国式管理”其实就是情理法相互融合的管理,其核心观点是修己安人。

1.2《中国式管理》批判。在中国经济尚未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提出“中国式管理”需要一番勇气,显然当前的中国管理科学尚不成熟。但试想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要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科学,所以这一命题一经提出就引起了大家关注和热议。曾教授说:“中国式管理原来只不过是中国式管理哲学,并没有发展出一套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管理的管理科学。这本《中国式管理》,当然不能够凭空捏造出中国式的管理科学,却不得不用心探讨中国管理哲学。”也正因为当前“中国式管理”的不成熟,招来了大家的批判甚至谩骂,其主要原因是“中国式管理”理论与中国企业管理实践的脱离。众多的企业家和管理学者对“中国式管理”的争议与批判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缺乏实践基础,缺乏有说服力的案例,不能支撑“中国式管理”理论;(2)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根植于传统文化,话语意义空洞、模糊,逻辑结构不严谨,哲学观点实用性很小、操作性不强,难以适应现代社会,不解决实际问题;(3)对西方文化和管理哲学的态度有失偏颇。中国式管理夸大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忽视了孕育西方管理科学的西方管理哲学。

1.3《中国式管理》积极意义。正如黑格尔的一句名言“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中国式管理”有其合理性,才会引起大家争议。“中国式管理”本质是中国管理哲学,其贡献主要在管理思想、管理观念方面。曾仕强说:“以中国管理哲学,来妥善运用现代管理科学,就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中国式管理,目的只有一个,在于用得有效。”如:(1)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修己安人是“中国式管理”的核心价值观。修己安人指管理者只有提高自己的修养,才能使被管理者安宁。修己是修造自己,要自觉、自律、自主;(2)把二看成三,运用好二合一的灰色地带,有所为有所不为,适当运用中庸之道,寓人治于法治,法、理、情兼顾并重;(3)“中国式管理”的三大主轴是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而变,以人为主即谋事在人、事在人为,因道结合即志同道合、团队合作,依“理”而变即依据事理的发展、变化而合理解决;(4)“中国式管理”也强调计划、执行、考核、沟通、领导、激励等管理哲学。

2、“中国式管理”哲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比照“中国式管理”的本质是强调人治,人治的核心关键词主要是修己、中庸、无为、合理等,它对“人”(即管理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的主体是教师,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要依靠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要做大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是肩负使命、责任重大。这与“中国式管理”的人治有许多相似之处。

2.1“中国式管理”哲学的核心是修己安人。修己安人出自《论语》:“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意为不足)诸!’”其原意是提高自身修养,使人民安乐。这里“修己”与高校“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及杯水与桶水关系的教师队伍建设要求是相似的,即只有提高教师修养,才能使大学生学有所成;“安人”和以育人和人才培养为本高校教育理念也是一致的。

2.2“中国式管理”的“三分法”、中庸合理思想与高校柔性化管理思想是相契合的。企业管理和高校教育指向的都是人,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不能以好、差来区分,教育学生既要肯定他们的优点又要指出缺点,要不愠不火、讲究耐心,要讲究和谐,还要讲点中庸之道。

2.3“中国式管理”重视树状的组织精神,树根、树干、枝叶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相互关系呈现纵横交错的现象,三者只有统筹协调、各尽其责,才能开花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党委是树根,思政干部是树干,辅导员、班主任等思政工作一线人员则是枝叶,树根提供方向和智慧,树干重在执行与管理,枝叶重在落实与践行,他们的统一协调、相互合作则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思想素质。

2.4中国式管理推求情理法的互融与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思想教育要求及制度管理相通。情居开端,法居末端,理则居中,情与法都为讲理服务。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将教师情感关爱放在第一位,然后再教给大学生科学道理、人生哲理、职业要求等,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制度管理与纪律处分只是讲理的辅助手段。

3、“中国式管理”哲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借鉴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的思政队伍建设融入了较多的西方管理理论,如系统思考、团队合作、文化管理、权变管理、执行力管理等,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大学生毕竟根植于中国文化背景,学习和借鉴“中国式管理”哲学,能带给我们思考、启迪我们智慧,可以进一步观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3.1思政工作者修己才能安人,因为安人,所以必先修己。“修”意为修炼、修造,一个出色的思政工作者必须要有“修”的概念,要有高尚的内心,要完善自己的心智模式,要长期坚持做,要有坚强的毅力,要不断积累经验,要有科学的态度,做事要思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严密的逻辑过程。思政工作者在思想教育的理论基础、工作实践、科学研究等各方面要不断进步、突破,同时也要加强师德师风的修炼。思政工作者在如何安人即如何教育学生方面,要注重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要注重心灵火花的碰撞,要以高尚的修为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要有全过程育人的系统思考。

3.2用三分法来比照思政工作的柔性化管理。开展思想教育工作要外圆内方、柔中带刚、适度地讲点中庸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把“人治”放在第一位。学生需要在不断的纠错与经验的积累中成长,刚性的批评和制度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看待学生不能只以二分法的好坏来区分,对好学生要剖析不足,对犯规学生要挖掘亮点,要允许学生不是故意的犯错。教育学生不仅要告诉他们什么是正确的,也要教会他们如何做的正确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学生还要注重师生关系、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关系和谐了,心态平稳了,事情就能做好。

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知识共享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网络化的飞速发展,人类进入到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模式,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知识管理是通过组织的知识共享,将集体智慧进行汇聚。以提升组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的,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知识管理的成败。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十分重视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以为提高本校的核心竞争力增添筹码。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内涵和基本特征

高校作为集知识、应用和创新于一体的人才高地,也是进行管理理论探索和实践的主战场。在新形势下,高校对学生的知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必然的选择,高校运用知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高校的知识管理是指将对政治思想教育、学习督导、行为引导等各种工作的知识资源和智力资源进行整合,将集体智慧的结晶转化为可以共享的知识的一种管理方式。在知识管理过程中,核心的目标是知识共享,这也是学术界普遍关注和热议的课题。那么知识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到底是什么呢?不同的研究角度对它有不同的解释。本文通过综合不同角度知识共享内涵,集合本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实际,认为知识共享是指组织的某些个体或某些部门将自身拥有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交流方式转变为本组织的共同知识并且进行分享的过程。在实践中,知识共享通常按照这一过程进行的:首先是知识的拥有者运用某种方式并通过某种途径,将自己拥有的知识向接收者传递,然后所传递的知识被接收者接受。经过多为学者对知识共享理论的研究,认为知识共享包括个体知识向组织知识传递和组织知识向个体知识传递两个过程。高校知识共享是指大学教职员工将自己的全部知识通过口头交流、电话沟通、会议讨论、网络联系等方式分享给组织其他成员的过程。它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教职工间所掌握的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间的转换。第二层次是个人与学校间知识的流动。三是实现大学生对所共享的知识的应用和创新。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呈现出主体二重性、成本复杂性、内容衰减性、知识增值性、效果不定性等特征。但不论如何,实现知识共享是确保高校核心竞争力螺旋上升的有力保证。

二、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因素分析

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中所包括的影响因素,不同层次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具体如下:

1、影响知识共享主体的因素主要包括:思想障碍、心理障碍、知识私有的价值观!、心理上的不安全感、知识共享风险的存在、成本收益不对称、沟通编码能力、沟通解码能力吸收能力、保持能力等因素。

2、影响知识共享对象的主要是某些隐性知识收集、储存并传播共享给别的个体的难度较大,正是这些潜在障碍的存在使得隐性知识的共享困难,容易造成知识垄断。此外,由于隐性知识的产权界定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它的共享。

3、知识共享手段受技术力量薄弱、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系统的可操作性差等影响。

4、此外,某些高校的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激励机制不健全,组织的有效性差以及制度管理陈旧等都会对知识共享环境产生消极的影响。

总之,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较多,涉及到知识共享主体、知识共享对象、知识共享手段以及知识共享环境任何一个层面的因素都会对知识共享产生影响。在实践中,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共享,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小组间必须有充分的信,这样才能为合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尽可能多地采取多种交流方式进行公开的经验交流。三是要加强学习,通过学习汲取新知识,保持竞争优势。四是要实现个人与组织间知识的共享。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如何加强知识共享

一是牢固树立知识管理意识。目前,高校对学生进行知识管理的观念还比较淡薄,必须牢固树立学生管理中知识管理观念,结合实践中学生管理的特点,合理运用知识管理相关理论,并通过不断总结学生管理经验,不断完善知识管理措施,从而科学开展好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二是理性分析对待高校学生管理中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高校广大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通过深刻剖析,认清影响高校学生管理中的知识共享的因素,理性分析对待,科学认识知识共享,并将共享成果巩固下来,不断优化,从而实现更高水平的知识共享。

第6篇

关键词: 学生社团 项目化管理 模式

学生社团是学生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或价值追求而聚合在一起的大学生群众组织。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要求社团不仅仅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还应成为学生不断拓展素质的有效载体,从而进一步发挥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日语协会(以下简称日语协会)成立于2005年11月,截至2010年3月,该社团有固定社员88人,成员数量及质量与社团成立初相比均有显著提高。我院通过对现有日语协会组织运行的调研,尝试引入项目管理理论,在管理模式上进行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项目管理概念模型介绍

1.项目及项目管理的定义。

项目就是一系列活动的集合,这些活动都围绕一个特定的目标,且需在一定的预算和时间内进行和完成。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2.大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可行性简析。

(1)项目和学生活动都有一次性的特点。社团开展活动之前会确立活动团队,同时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对资源分配、活动监督等作详细规划,这与项目管理的需求相一致。

(2)项目管理对项目结果有一定质量和绩效要求。学生社团活动总结阶段也需对所开展活动的质量及绩效进行总结与经验提炼。

学生社团活动符合确立项目的一般特点,将项目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中去,有利于促进社团活动的创新发展。

3.学生社团项目管理模型的构建及组织结构。

项目管理理论的引入以学生社团内外的多方面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为目的。对于社团项目的申报,要经历两级评审,根据各级评审的结果确定重点资助项目与一般项目。项目管理的组织结构从上而下为校级团委与校社团联合会、院系分团委与社团联合会分会。在概念模型中校级团委与校社团联合会作为二级评审委员会,对学生社团内部和外部的招投标活动进行指导、监督和最终决策。院系分团委与社团联合会分会作为一级评审委员会进行社团项目的初级审查推荐。院系分团委与社团联合会分会成立项目管理部,对项目实施进行管理与监督。

二、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实施流程

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着眼于学生在社团建设、活动开展中主体作用的发挥,以帮助学生成长成才为基本出发点,以社团为单位,自主设计和申报有益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活动。

学生社团项目管理实施流程分为活动项目化、项目评定、项目执行、项目后评价四个阶段。

1.活动项目化阶段。

活动项目化是指项目团队通过严密的论证,将某一活动的信息用规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在此阶段,需确定活动时间、成本、人员,并在对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对项目的期望与目标作制定。活动项目化阶段包括招标、成立项目团队、立项、投标四个步骤。

(1)招标。每学期初,校团委与社团联合会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社会热点、校园活动等情况,制定活动申报指南,下发招标通知。各投标组织需根据通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投标。

(2)成立项目团队。项目团队就是以一定的目标结合起来的对一个活动进行策划、组织、实施,最终达到共同目标的一群人。项目团队可以是学生组织中的一个部门,比如学生会、社团的各部门;也可以由对招标项目感兴趣、有完成实力的同学自行组织。

(3)立项。立项是指项目团队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确定项目开展的内容、形式,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操作计划,其中包括主要计划和辅助计划。主要计划内容包括项目目标、具体流程、详细资金预算等。辅助计划可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制定,包括进度计划、风险管理等。

(4)投标。项目团队在规定时间内,将所准备材料交到招标主体的过程称之为投标。招标主体为校级团委与社团联合会。招标主体根据上交的标书的情况,召集相关评委准备对项目进行评审。

2.项目评定阶段。

项目评定阶段采取两级评审制,现就项目评定阶段评审过程概述如下。

(1)一级评审。评审机构为一级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院系分团委与社团联合会分会召集相关人员构成。评标过程中要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项目的主题、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评审。一级评审小组对项目评标后,按照打分情况,将项目分为落选项目和晋级项目。落选项目提出修改建议,晋级项目报送二级评审委员会进行二级评审。

(2)二级评审。评审机构为二级评审小组,小组成员由校级分团委及社团联合会召集相关人员构成,要积极邀请校外相关行业专家参与,从社会的角度对待评审项目给予建议。二级评审拥有场外评阅材料和现场答辩两个环节,最终评审结果由两个环节得分综合而成。由二级评审小组推荐的项目作为重点项目,校团委给予重大资金支持及专业指导。非推荐项目由二级评审小组给出评审意见和修改建议,返回院系一级,待修改后作为一般项目立项。

3.项目执行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项目团队依照事先制定的项目计划开展活动。项目团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应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适时检查工作进度,对落后原计划的工作及突发问题要及时掌握和评估并加以纠正。项目负责人需定期向项目管理部门汇报工作情况,随时协调资源。

4.项目后评价阶段。

项目后评价阶段即在项目结束后,对项目的执行过程及目标进行评价与总结。通常包括项目评估、验收、跟踪三个部分,项目评估即从项目实施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评定,总结经验教训。项目验收是指项目管理部审查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项目跟踪是指建立事后跟踪机制,审查项目的使用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三、日语协会项目化管理初显成效

在对大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研究的过程中,对无锡商职院日语协会进行试点。通过引入社团项目化管理,学生申报活动积极踊跃,活动种类和内容更加丰富,活动质量大幅提升,产生的效应主要表现如下。

1.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责任感,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项目团队申报项目,使学生的主体性、责任感大大加强,进而申报项目的热情高涨。日语协会活动由起先的图片展览、日语朗诵等简单活动,发展到“看电影、学日语”、“走近日本”、“大家一起做寿司”等学生互动活动。社团活动从数量及质量上都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2.学生社团与社会行业进行项目申报与合作,为校企合作拓宽道路。

让社会行业参与项目的申报与合作,既可充分挖掘社团丰富的社会资源,同时又会得到行业专家的悉心指导,迅速提升社团的整体实力。如日语协会举办的“珍珠日语大家谈”活动,项目申报伊始就聘请无锡聚宝苑公司专家参与指导,项目的实用性大大增强,对提升学生岗位意识大有裨益。同时以此为契机,加强与企业的交流,现该企业已成为日语专业学生校外实训基地。

3.通过学生社团项目化管理方式运作,使一批社团骨干快速成长。

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在引入项目化管理方式后得到进一步增强,促进了人才培养机制合理化。项目化管理的运作过程能锻炼项目团队成员的执行力及调控能力,并使其获得参与感与归属感。同时,大学生还能看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更好的进行自我定位,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纽带,通过项目牵头,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人员的有效合作,从而给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生机与活力。今后需要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不断借鉴,加强研究,以求在大学生社团管理领域完善项目管理模式的应用,发挥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素质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战崇玉.高职院校社团项目化管理的现状调查与对策[J].教育探究,2009,4,(4):64-66.

[2]李鑫,郑义.引入项目管理理论,构建学生社团建设概念模型[J].职教与经济研究,2009,7,(2):36-38.

第7篇

【关键词】中职生 时间管理倾向 学业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75-02

时间管理倾向是个体在时间运用方式上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人格倾向。自2001年黄希庭提出这一概念并编制《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之后,该领域吸引了研究者的关注,并得出大量有意义的研究成果。

黄希庭等认为,时间管理倾向包含时间价值感、时间监控观和时间效能感三个方面。其中,时间价值感是指个体对时间的功能和价值的稳定态度与观念,包括时间对个体人生和社会发展意义的稳定态度和观念,对个体运用时间的方式具有导向作用,是个体时间管理倾向的基础;时间监控观指个体运用和运筹时间的观念与能力,它体现在一系列外显活动中,例如,计划安排、目标设置、时间分配、结果检查等监控活动中;时间效能感指个体对驾驭时间的信念以及预期,反映个体对时间管理的信心以及对时间管理行为能力的估计。

对时间的管理是学习、生活成功的一个基本因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个技巧。能否有效实现对时间的管理直接影响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效率。对学生而言,如何管理时间是直接影响学业成绩及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已有的关于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多是从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群体角度出发的。目前,关于中职生的时间管理倾向与其学业成就关系的研究很少,而中等职业学校是培养生产一线人才的摇篮,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有很强的可塑性,是从业知识和从业技能大量积累的时期。因此,关注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人才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就业机会。本研究旨在为中职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提供有效参考。

一 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分层取样的方法,选取河北省石家庄市某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作为被试样本,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3份,有效回收率为91.5%。其中男生86人;一年级64人,二年级60人,三年级59人。

2.研究工具

第一,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采用黄希庭、张志杰编制的《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Adolescence Time Management Disposition Scale,简称ATMD),共44题,由三个分量表组成,即时间价值感量表、时间监控观量表和时间效能感量表。由于时间管理倾向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该量表不计总分。量表采用5点计分,其中“完全不符”评分为1,“完全符合”评分为5,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时间管理水平越高。

第二,学业成绩。采用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学业成

绩指标。

3.施测过程

采用团体施测,研究者主持测查,统一指导语。问卷当场填写、回收。使用SSPS 16.0统计软件对全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二 统计结果与分析

1.时间管理倾向总体情况分析

在时间管理倾向问卷中,被试的得分越高,表明其在时间管理倾向上的表现越好。由表1可知,中职生的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平均得分稍高于平均分,处于中等水平。而时间效能感平均得分低于理论中值,表明中职生的时间效

能感相对较低。

2.中职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年级差异

表2的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中职生在时间监控观维度上得分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事后检验可知,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一、二年级。

3.时间管理倾向与学业成绩相关

表3表明,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与学业成绩在0.05水平上存在显著正相关。以学业成绩为因变量,时间管理倾向的三个子维度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只有时间监控观进入回归方程。决定系数为0.046,即时间监控观能解释学业成绩变异的4.6%。

三 讨论与建议

1.讨论

本研究结果发现,中职生的时间管理倾向得分偏低,尤其是时间效能感得分甚至低于理论中值。这一方面可能与目前招生环境的限制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对较低。这些学生在小学、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差,学习方法欠缺对于时间的运筹没有信心。而且,中职生本身自我调节能力不强,自我约束能力较弱,易受到不良诱惑。另一方面,不少家长对孩子要求是只要不做出违法的事就行,或是不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仅根据自己的社会经验替孩子选择发展方向,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有效地对时间进行安排管理。

本研究结果表明,中职生三年级的时间监控观强于一、二年级,这可能与其顶岗实习有关,社会实践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社会,进一步以理智成熟的视角看待问题。目标的设置比之前更加清楚,这对于提升时间的运筹能力有积极影响。另外,时间价值感和时间监控观与学业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且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有明显的预测作用。这与研究结果有一致之处,如张志杰等的研究表明,时间监控观对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显著。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通过时间监控观来影响学业成绩。黎兵指出,时间监控观对学业成绩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时间价值感和时间效能感分别通过自我效能感和学习归因的作用间接影响学业成绩。

2.建议

第一,个人方面。中职生大部分处于15~18岁,身心尚未成熟,对于就业前景等社会现实的认识不够全面。总体而言,用人单位的原则是择优录取,因此,学生应认识到不断提升自身素养可以拓宽就业渠道和提升空间。目前,对于中职生来说,取得高一级学历的途径主要是参加以下几种考试:高职入学考试,进入高等职业院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高等学历;成人高考,进入成人高等院校;普通高考,进入普通高等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未来3~5年的目标,合理管理时间,充实自我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学校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第一线的技术人员,因此教学理念是关键。专业设置受社会需求和教育规律的双重制约,课程内容要结合实际岗位需要,以实用、应用为目的,及时把新知识、新技术反映到教学中。大胆尝试学籍制度改革,允许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提前毕业,学习基础差的学生延缓毕业,这种弹性管理可在一定程度上督促学生建立积极的时间管理观念,有助于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提高专业能力。

教师应引导鼓励学生端正观念,社会发展需要高科技人才,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普通劳动者。针对中职生空闲时间较多,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应避免学生无所事事的局面,组织开展各种班级内、班级间或学校间的交流活动,举办一些实验操作竞赛,进行有针对性的技能训练,使学生一专多能,增加就业机会。开办书法班、美术班、舞蹈班、文体汇演等第二课堂活动,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中职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没劲”心理,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既可提升学校整体的精神面貌,又有助于青春期学生的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时间管理倾向人格。

参考文献

[1]黄希庭、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J].心理学报,2001(4)

[2]张志杰、黄希庭、凤四海等.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相关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6)

[3]邓凌.中学优差生时间管理倾向特点的研究[J].教育探索,2005(3)

第8篇

关键词:学术导师领导力;创造力;研究生;曲线相关

一、前言

《同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高等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了贯彻《纲要》精神,2013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其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健全导师责权机制是两大重点。毋庸置疑,构建、保护和发展研究生创造力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标,学术导师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责任人和操作者,研究生教育改革要落到实处,深入研究学术导师如何影响研究生创造力是必要的和迫切的。

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认为学术导师领导力是最直接影响研究生创造力的组织因素。创造力是情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相互作用于探索性任务(heuristics)而产生的新颖、原创、有用、正确的结果(outcomes),如知识、思想、产品、流程、工具、办法、答案等。创造力通常是创造者在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过程中进发的火花,是创造者专心致志和不懈努力的回报,是创造者在知识或技术上做出的勇敢突破,是创造者对兴趣和困惑狂热追寻中梦想的实现。学术导师领导力是学术导师通过授权、关怀、发展和激励行为,构建、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力的过程。学术导师的授权行为赋予学生学术研究的自由和自治权,提供创造力所需的自由和独立;关怀行为关心学生的情感需求、生活需要和事业发展,解决后顾之忧,保障创造力所需的专注力;发展行为传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认知技能和引导情感倾向,奠定创造力构建和发展的基础;激励行为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研究的兴趣、好奇心和热情,提升创造力的内部动机。所以,从逻辑上推断,学术导师领导力有利于创造力的生产和发展,与创造力呈正相关。迄今为止,不少研究工作为这一假设提供了一定的证据。然而,有些学者却认为,创造力影响因素和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并非正相关和负相关这么简单,可能不是线性关系,而是曲线关系。遗憾的是,在现有的文献中,创造力影响因素和创造力曲线关系的检测工作寥寥可数,领导力和创造力曲线关系研究非常罕见,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曲线关系检测更是无人涉足。然而,可能存在的曲线关系,如果按照线性关系开展实践的话,领导效果极有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开展揭示学术导师领导力和研究生创造力关系状态的研究工作具有如下重要意义:弥补相关理论缺失,为学术导师领导实践和高校创新教育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下文首先基于自我决定论、认知评价理论、创造力构建要素理论、动机理论等理论前提和相关研究工作,提出关于学术导师领导力和研究生创造力关系状态的研究问题;然后对677个调查数据进行曲线拟合和等级回归分析,探究学术导师领导力和研究生创造力之间真正的关系状态。

二、理论基础和研究问题

自我决定论认为人具有自主需要,自主需要的满足可以促进人们迎接挑战、超越自我。生产创造力是人类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典型行为。学术导师的授权行为具体表现为: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和设计课题;鼓励学生自我管理研究课题;尊重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允许学生尝试自己的想法;实验室的重要事宜考虑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学生共同决策科研工作有关事务等。这些行为赋予学生学术研究的自由和自治权,满足学生的自主需要,进而驱动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对创造力勇敢挑战和不懈追求,在这种情况下,创造力易于进发。创造力的研究者还指出,自由是发散性思维以及灵活多元的观察视角的前提,自治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思维的保障,自由和自治有利于创造力的生产和发展。所以,授权行为对创造力具有正向效应,Zhang和Bartol,Zhang和Zhou,Cekmecelioglu和Gtinsel的研究工作为这一假设提供了证据支撑。

认知评价理论认为情境因素具有支持和控制两个功能。当情境因素的支持功能显著时,个体感知到首创精神得到支持和鼓励,开展首创行为没有外部压力,个体内部动机得以保护和提升,创造力呈现高水平状态。学术导师的关怀行为具体表现为:当学生情绪波动时表示同情和理解,并帮助学生稳定情绪状态;当学生个人或家庭出现困难时伸出援手;为学生个人和职业发展提供实质性支持和帮助等。这些行为不仅让学生感知到情境因素的支持功能,从事创新任务的内部动机水平升高,而且保障学生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使其能持久专注于创新工作。所以,支持行为对创造力具有正向效应,Amabile等人,Oldham和Cummings以及Kim,Hon和Leera的研究工作从一定程度上为这一假设提供了支撑证据。

创造力构建要素模型理论指出,专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是创造力的基础,创新相关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倾向是创造力的钥匙,而教育和训练是获得它们的重要途径之一。学术导师的发展行为具体表现为:传授学生专业领域内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普遍观点以及发展现状;教授学生专业领域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思维模式;与学生一起探讨、思辨;对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提供顾问服务;支持和鼓励学生在科研工作中的大胆设想和冒险尝试,并为他们承担风险等。这些行为一直是学术导师的角色任务,奠定了科学创造力发展的基础,使得创造力生产成为可能。所以,发展行为对创造力具有正效应,Chen等人,McMahon和Ford,Hemlin和Olsson,以及Zacher和Johnson的研究工作从各自的角度为这一理论假设提供了支撑证据。

动机理论之需求理论认为,为社会做出贡献、得到社会的认可是人们的高层次需求;动机理论之期望理论认为,对成就和奖励的期望是人们努力工作的原因;动机理论之强化理论认为,人们继续努力的行为是该行为得到鼓励和支持的后果;动机理论之社会认知理论指出,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内部动机水平。学术导师的激励行为具体表现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树立学生的专业自信心,强化学生发现新事物的乐趣;诱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好奇心;认可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理想。这些行为让学生为自己的工作对社会做出贡献感到自豪,为自己的学术身份感到骄傲,让学生感知到对于成就和奖励的期望是现实可行的,让他们对科学研究工作充满热情并持之以恒。所以,激励行为对创造力具有正效应,Tierney等人,Wang和Zhu以及Gong等人的研究工作为这一理论假设提供了证据支撑。

根据上述对学术领导力的四种行为与创造力关系的论证,可以假设学术导师领导力对创造力具有正效应。然而,以往的研究虽然指出学术领导力对创造力具有正效应,但均没有指出在什么情况下正效应才能发生。此外,以往研究中也少见对研究变量进行曲线拟合,直接证明两者之间的关系状态。不少学者认为,领导力与创造力之间不一定就是简单的直线相关,曲线关系极有可能存在。Kozbelt,Beghetto和Runco就高度强调创造力的影响因素应该适度,过多或过少可能都会阻抑创造力,正如自由有利于创造力的生产和发展,但是过度的自由可能会让创造者失去方向、难以聚焦。同样的情况可能发生在竞争、挑战、专注、经验、发散性思维、专业知识等影响因素上。这种理论观点提示领导力和创造力之间可能存在曲线关系。Lee,Yun和Srivastava就发现领导的苛责行为和创造力之间是倒U型关系――适度的苛责行为帮助下属全身心投入工作、优化利用认知资源、调节情绪,进而提升创造力;而过多或过少的苛责行为降低下属的工作投入度和认知干预度,从而降低创造力。上述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提示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水平之间不一定是线性关系,而极有可能是曲线关系。然而,目前还未有研究工作验证它们之间的关系。为了揭示学术导师领导力如何影响研究生创造力水平,我们提出并回答如下研究问题:

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之间是直线关系还是曲线关系?如果是曲线关系,是何种曲线关系?

三、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调查过程

回答研究问题的数据来源于重庆市高校生命科学专业博士生和硕士生。抽样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流程如下:第一层为重庆市设置生命科学相关专业,且具有硕士和博士招生资格的大学;第二层为隶属于选取大学,并以生命科学基础研究为主的实验中心或研究所;第三层为选取机构中从事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并在现任导师指导下学习六个月及以上的全日制研究生。依据上述流程,重庆市两所高等医学院校基础医学部和两所“211”综合性大学生命科学院的约1250名研究生符合调查条件。调查时间为2014年1月10日至2014年4月10日。在此期间,四个选取调查机构的研究生管理人员有偿协助研究者进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共发放问卷815份,回收697份,有效问卷677份,有效回复率为83.06%。参与者平均年龄为26.54岁(S.D.=3-21),跟随导师平均时间为22.67个月(S.D.=13.02)。其中,男生占49%,女生占51%;博士生占28%,硕士生占72%。

(二)研究工具

1.学术导师领导力量表

学术导师领导力的测量采用自制的学术导师领导力量表(ASLS:Academic Supervisor LeadershipScale)。ASLS包括四个维度25个项目(a=0.941),即授权维度6个项目(a=0.949),关怀维度7个项目(a=0.949),发展维度7个项目(a=0.949),激励维度5个项目(a=0.949)。ASLS为李克特5点评分量表(1=完全不典型,2=有点典型,3=中等程度,4=典型,5=非常典型)。调查参与者对量表项目评分的均数测量研究生对其学术导师领导力的感知程度。ASLS项目示例:他给我足够的自由做重要决策;他指导我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和了解学科进展;解决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他鼓励尝试不同的方法。

ASLS开发流程如下:(1)依据学术导师领导力概念,从五个成熟的领导行为量表中筛选出30个项目。(2)对30个项目进行翻译一回译,以保证概念的一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3)邀请五个专家和两个研究生小组对筛选项目进行修订、调整和补充,形成包含27个项目的学术领导力初始量表。(4)对初始量表进行试测。181份有效问卷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学术导师领导力的结构由授权、关怀、发展、激励四个维度25个项目构成,其中授权维度6个项目,关怀维度7个项目,发展维度7个项目,激励维度5个项目。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形成学术导师领导力量表(ASLS)。(5)对ASLS进行测试。677份有效问卷的验证性因子分析、内部一致性分析以及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SLS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创造力量表

创造力的测量采用改编量表CM(CreativityMeasurement)。CM以Tierney,Farmer和Graen开发的创造力量表及Zhang和Bartrol开发的创造力量表为基础修订和改编而成,包含6个项目(a=0.933)。为保障概念的一致性和表达的准确性,研究者对量表进行了翻译一回译,并邀请五个专家和两个研究生小组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CM为李克特5点评分(1=几乎没有,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调查参与者对量表项目评分的均数测量研究生自我评定的创造力水平。CM项目包括:提出原创且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建议从新的视角解读研究问题;发明或巧妙运用研究技术、研究工具或实验设备;提出突破研究困境的新路径、新方法、新流程、新手段;在研究工作中,发现回答研究问题的新证据;归纳研究发现,提出可以推广的新理论。

3.控制变量

Zhang和Bartol以及Gupta和Singh的研究工作指出,调查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学习阶段和跟随导师时间与个体创造力相关,在本研究中作为统计控制变量。年龄为连续性变量,以年为单位录入;性别为二分类变量,0=女,1=男;参与者的学习阶段为二分类变量,0=硕士生,1=博士生;跟随导师时间为连续性变量,以月为单位录入。

(三)分析策略及分析过程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如下统计分析:(1)描述性统计分析研究变量的均数和标准差;(2)斯皮尔曼相关分析(Spearman's rho)检测数据是否适合曲线拟合和回归分析;(3)曲线拟合(Curve estimation)对学术导师领导力和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进行直线、对数、倒数、指数、二次项估计,比较复相关系数R、决定系数R2、校正的决定系数R2,发现最佳模型,估计学术导师领导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状态;(4)等级回归分析(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is)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关系,验证曲线拟合结果;(5)采用Igorpro(WAVEMETRICS)软件为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的回归方程作图。

四、研究结果

(一)描述性分析

表1显示了研究变量的均数、标准差、偏度系数和峰度系数。各变量的偏度系数介于-0.91至1.94之间,峰度系数介于-2.01至5.00之间,均在合理范围之内,数据基本呈正态分布。

(二)相关分析

表2显示了研究变量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其中学术导师领导力(r=0.49,p

(三)曲线拟合

表3显示了学术导师领导力的曲线拟合模型比较结果。其中,模型4的复相关系数R=0.50,决定系数R2=0.25,校正的决定系数R2=0.25,均大于模型1、2、3、5的相关系数,而且模型4的F值统计显著。因此,模型4为最优模型,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之间是二次方程关系。

(四)等级回归分析

学术导师领导和创造力的曲线拟合结果显示,两者之间存在二次方程关系。表4显示了研究生学术导师领导力行为对于研究生创造力的等级回归分析结果。模型3通过学术导师领导力行为平方值的回归方程验证曲线拟合结果,学术导师领导力行为平方值对创造力的效应为正相关(B=0.86,p

图1清楚地显示了学术导师领导力行为与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状态:当研究生对于学术导师领导力行为的感知度低于中等程度(李克特5点评分低于2.5)时,其自我评价的创造力水平随着领导力感知度的升高(1至2.5)而出现小幅降低(3.1至2.8);而当感知度高于中等程度后(李克特5点评分高于2.5),自我评价的创造力水平随着领导力行为感知度的升高(2.5至5)而出现大幅上升(2.8至4-3)。可见,学术导师只有让研究生强烈感知到授权、关怀、发展和激励的领导行为,才能提升他们的创造力。

五、讨论

(一)理论启示

本研究旨在揭示学术导师领导力和研究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状态。调查数据曲线拟合和等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学术导师领导力与研究生创造力曲线相关,呈/EU型曲线关系。本研究对相关理论的发展有如下贡献:首先,高等教育领域的领导力研究近年来呈现增长趋势,但大多数研究关注的是大学校长、学院院长和系主任等在高等教育机构中担任比较高级别的正式管理职位的人群。例如:Hesburgh的研究甄别了大学校长不同于商业领导和军队领导的领导特征;Spendlove的研究探究了英国10个大学研究机构前任所长的领导能力构建;Bryman的研究界定了大学系主任有效领导行为。学术导师作为培养创造者和生产创造力的“一线工作者”,他们的贡献直接关系到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创新绩效,这一点却一直被研究者所忽略。本研究关注学术导师领导力,拓展教育领导力研究范畴,有助于教育领导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次,依据Kozbelt,Beghetto和Runco提出的创造力影响因素应该适度的观点,可以假设创造力影响因素和创造力之间具有曲线关系,但是现有文献中相关研究却是匮乏的。本研究揭示了创造力影响因素和创造力之间复杂的关系状态,响应了创造力研究者的号召,填补了创造力理论的缺失。而且,学术导师领导力和研究生创造力之间正U型曲线关系的发现,更新了领导力一创造力的相关理论,为领导力一创造力之间复杂的关系状况提供了新的解释。

(二)实践启示

本研究发现:研究生对于学术导师领导力的感知度低于2.5时,其创造力的自我评价随着感知度的增加而降低;当感知度超过2.5之后,随着感知度增加,其创造力增加。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生对于学术导师领导力感知度为3.5时,创造力自我评价为3.1,与感知度为1时在同一水平。也就是说,如果学术导师领导力的运用让研究生的感知度达不到典型程度的话,还不如采用放任自流的领导行为。因此,学术导师在督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虽然应该运用构建、保护和发展研究生创造力的学术导师领导力,即如前所述的授权、关怀、发展、激励行为,但是在运用时需要谨慎,要让研究生强烈感知。只有感知度超过中等偏上强度(3.5),学术导师领导力才能真正发挥提升研究生创造力的作用。

如表l所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对于学术导师领导力感知度的均数为3.87,高于3.5,创造力均数为3.32,情况不算糟糕。但是,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出研究生创造力水平并不容乐观。袁本涛和延建林[41]2006-2009年间进行的三次较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研究生缺乏高水平创新性成果。朱红、李文利和左祖晶对“首都高校发展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也显示:研究生读研期间生产的学术成果的比例较低,在SSCI/AHCI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的比例低于2%,在SCI国际期刊上发文的比例为8%,在中文期刊上发文的比例为16%。

如前所述,学术导师领导力能够提升研究生的创造力水平,但关键点在于研究生的感知程度。为了提升研究生对学术导师领导力的感知度,我们建议学术导师采取如下行动:(1)为了提升学生对授权行为的感知度,学术导师在与研究生进行的关于课题研究的首次会议上,明确告知学生选择课题、设计课题和管理课题的权限自由;在课题进展汇报或课题例会等会议上,除了鼓励学生自由发表观点和看法、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外,还需明确告知学生他们的观点、看法、意见和建议在相关事宜的决策中做出的贡献,并提出表扬。(2)为了提升学生对发展行为的感知度,学术导师需要努力成为学科领域的专家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学者。(3)为了提升学生对于关怀行为的感知度,学术导师需要进行情商训练以提升同理心;还需要甄别学生的真正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关怀行为可以不用面面俱到。(4)为了提升学生对于激励行为的感知度,学术导师应该给自己的学生塑造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正直、勇敢、自信、热情、坚忍不拔的科研工作者的形象。

为了保证学术导师领导力的有效实施,我们建议高等院校采取如下管理举措:(1)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组织环境,减少对学术导师的行政干预,为学术导师提供必要的权力和学术资源,保障和推动学术导师领导行为的运用;(2)学术导师的遴选和评价,既要考察学术导师的专业能力水平,还要考察学术导师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与职业精神;(3)在各个高校现行的研究生导师手册和管理文件中,补充学术导师领导力的相关内容,学术导师在任职教育中需要学习和熟悉这部分内容;(4)在开展强化学术导师责任和提升指导能力的教育培训中,将行为反思、情商训练、道德修养等纳入培训内容,指导学术导师有效运用学术导师领导力,更好地完成培养创造者和生产创造力的双重任务。

第9篇

【关键词】 营养状况;人体质量指数;知识;行为;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1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9-0794-03

Correlation Study of Nutrition Status and Dietary Knowledge and Behavior Among Students in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ANG Feng-Mei. Hospit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college students' nutrition knowledge,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nutrition statu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mak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By using cluster sampling 818 college students in grade 2 and 4 who major in technology were selected and surveyed about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by on-the-spot questionnaire. Results College students' average score of nutrition knowledge was 14.4. There were 11.1 % of them had 5 or more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29.8 % of them had 3 to 4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only 16.9 % of them had no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Ignoring breakfast was common among them, 15.6 % of them had breakfast now and then, 2.4 % of them scarcely had breakfast. The rate of malnutrition and overnutrition were 8.8 % and 9.8 %. Students whose nutrition knowledge level was high showed fewer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and had good circumstance of breakfast. The ratio of normal body weight was low among students had more harmful dietary behaviors, and the ratio of malnutrition and overnutrition were high among them. Conclusion The major nutrition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were malnutrition and overnutrition. It's necessary to take health education about nutrition knowledge and dietary behavior for college student.

【Key words】 Nutritional status;Body mass index;Knowledge;Behavior;Students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和饮食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饮食不合理导致的营养性疾病日益严重。研究发现,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性疾病与营养知识缺乏、不健康的饮食行为有密切联系[1-3]。大学生正处于体力和智力发育的旺盛时期,膳食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同时,大学生的营养知识和饮食行为不但关系到自身的健康,而且会对周围人群产生广泛影响。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大学生营养知识、不良饮食行为、营养状况进行了调查,探讨其相关关系,为培养大学生健康饮食行为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山东理工大学非医学理工类二年级和四年级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恶性肿瘤、肺结核、严重肝脏疾病患者,符合条件的研究对象有818名,其中二年级学生672名,四年级学生146名;男生454名,女生364名。年龄19~25岁。

1.2 方法 自行设计调查表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营养知识和不良饮食行为,其中营养知识20题,每题1分,共计20分;不良饮食行为9题,每题1分,共计9分。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统一指导语,指导学生自行填写问卷,当场收回,并对调查对象进行身高、体重测量。共发放调查问卷836份,回收有效问卷818份,有效回收率为97.8%。

采用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评价学生的营养状况,BMI=体重(kg)/[身高(m)]2,判定标准:BMI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和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的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统计学检验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营养知识、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

2.1.1 营养知识水平 营养知识总体得分为(14.4±3.2)分。男生为(14.3±3.2)分,女生为(14.5±3.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231);四年级学生得分为(14.5±2.8)分,二年级得分为(14.4±3.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6,P=0.814)。在调查的20个营养知识题中,知晓率较高的为“多食蔬菜水果有利于健康”、“偏食容易导致营养素缺乏”,分别为95.6%和93.2%;知晓率较低的为“过度精细加工容易导致粮谷类B族维生素丧失”、“肥肉是纯能量食品,营养素单纯”,分别为46.0%和50.0%。

2.1.2 不良饮食行为 在调查的9种不良饮食行为中,有11.1%的学生有5种以上的不良饮食行为,29.8%的学生有3~4种不良饮食行为,只有16.9%的学生无不良饮食行为。不良饮食行为在性别、年级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60和4.67,P值均>0.05)。见表1。在调查的9种不良饮食行为中,发生率较高的为“经常吃油炸食品”和“食物种类单纯”,分别为37.8%和35.6%。

2.1.3 营养状况 调查的818名学生中,体重正常、体重过轻、超重、肥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1.4%,8.8%,7.3%和2.4%。男生体重过轻的比例明显低于女生,超重、肥胖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四年级学生体重过轻的比例明显高于二年级学生,超重、肥胖的比例明显低于二年级学生。见表1。

2.2 营养知识水平与不良饮食行为的关系 表2显示,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与不良饮食行为、食用早餐情况有密切联系,营养知识水平较高时,不良饮食行为较少,食用早餐情况较好。随着营养知识水平的升高,大学生无不良饮食行为的比例明显升高,有3~4种、5种以上不良饮食行为的比例明显降低,经常食用早餐的比例明显升高,不同营养知识水平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和食用早餐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6,10.14,P值均

2.3 营养知识水平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时,正常体重人群所占的比例较低,体重过轻、超重、肥胖人群所占的比例较高。随着营养知识水平的升高,正常体重人群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体重过轻、超重、肥胖人群所占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不同营养知识水平大学生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9,P>0.05),见表3。

2.4 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的关系 大学生不良饮食行为与营养状况联系密切,无不良饮食行为人群正常体重所占的比例较高,体重过轻、超重、肥胖所占的比例较低。随着不良饮食行为种类的增加,正常体重人群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体重过轻、超重、肥胖人群所占的比例明显升高。见表4。

3 讨论

3.1 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较低,不良饮食行为普遍存在 本调查显示,大学生营养知识知晓率较低,与其他调查[5-8]相符。既往研究发现,大学期间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营养知识水平普遍升高,且女生营养知识水平高于男生[9-11]。本研究发现,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本次调查对象为非医学理工类大学,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营养教育的机会较少有关。调查发现,41.0%的学生有3种以上的不良饮食行为,不良饮食行为在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研究表明,不良饮食行为的直接危害是导致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远期危害是导致缺铁性贫血、维生素A缺乏等营养不良性疾病和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2-13]。

3.2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是大学生面临的主要营养问题 本次调查发现,大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所占的比例分别为8.8%,7.3%,2.4%。目前,多数营养不良性疾病并非由于贫困,而是由营养知识缺乏和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导致的;营养过剩导致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与营养知识缺乏、膳食结构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3.3 大学生营养知识水平、不良饮食行为、营养状况三者联系密切 营养知识水平较高人群不良饮食行为、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现象较少,食用早餐情况较好,这与有关报道[9]一致,说明大学生能够运用现有的营养知识指导饮食行为。人们的饮食行为与营养知识水平有密切联系,营养知识缺乏会导致不健康的饮食行为和膳食结构不合理。因此,在学生中开展营养教育、改变不良的饮食行为是改善营养状况的重要措施。

4 参考文献

[1] 庞星火,焦淑芳,黄磊,等.北京市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5,39(4):269-272.

[2] 许雁萍,刘志荣,王淑芳,等.安徽省20岁以上居民营养状况及其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2,18(10):1 233-1 234.

[3] 徐宛玲,王建国,王凤枝.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营养知识态度与饮食行为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792-793.

[4]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我国成人体重指数和腰围对相关疾病危险因素异常的预测价值:适宜体重指数和腰围切点的研究.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2,23(1):5-10.

[5] 刘晓莉,候莉娟.山西省大学生营养状况与饮食行为现状调查.山西大学学报,2002,25(1):86-88.

[6] 叶蔚云,高永清,尹章汉,等.广州市大学生营养与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47-848.

[7] 刘真美,刘芸芸.贵州部分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中国学校卫生,2005,26(6):475-476.

[8] 许榕仙,胡志坚,黄芳.福建省4所高校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行为的调查.中国学校卫生,1999,20(1):24-25.

[9] 武颂文,杨年红,王重建,等.医学生营养知识及饮食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6,27(2):103-104.

[10]王素芳,高永清,宋玉梅,等.安徽医科大学学生营养知识、态度及饮食行为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2,23(5):401-402.

[11]晏渠如,龚媲姝.大学生营养知识、态度与膳食行为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3):520-524.

[12]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Guidelines for School Health Program Lifelong Health Eating. J Sch Health, 1997,67(1):9-26.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