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1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科技与管理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档案管理工作中的新事物、新问题、新技术也层出不穷。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切离不开科技与人才。因此要切实推动档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档案资源在市场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将科技与人才放在首要位置,通过科技与人才的创新为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提供长远支持。
一、加强科技创新
1.要坚持同志提出的创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从实际出发,以制度创新为基础,方法上要有特色、有重点、有体系;人才上要按照“开放、流动、联合、竞争、高效”原则;选题上把市场需求同档案部门的优势相结合,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2.充分应用现代科技成果与技术手段,重点在档案保护、缩微、裱糊、消毒杀虫、馆库建设与管理、信息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上取得突破。在科技创新力量上,积极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实践、科研结合,强化对档案价值鉴定、新型载体保护、档案资源开发、档案依法行政等方面的研究。3.创新档案管理模式,实现现代化管理。目前许多档案管理部门都将计算机应用于档案管理,但多数仅限于各类档案目录的录入与检索,计算机应用的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因此加强计算机技术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应用,将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二、完善档案教育,以适应社会
对档案专业人才的需求1.档案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档案人才培养,档案教育培训机构肩负着档案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重任。各级档案部门要坚持把档案教育培训列入年度工作计划,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档案教育工作运作机制,努力推进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发展,认真组织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2.要进一步抓好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以档案人员的能力建设为核心,紧紧围绕档案事业创新发展和档案专业人员知识更新、拓展的需要,创造性地开展继续教育,认真做好教育内容的设置和选课工作,同时创新档案继续教育的手段与形式。3.进一步强化档案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档案教育培训和师资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保证档案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科技服务质量正在呈现出不断进步的趋势,这就需要进一步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的概念进行更加明确的界定,对于实现城乡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重点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并且对相关的结构要素加以重视,在今后农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不断的优化发展以及对城乡建设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希望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农业产业的突出发展,为社会经济增长作出宝贵的贡献。
【关键词】
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管理;基本特点;基本作用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产业,在社会不断变革的过程中,农业的主要地位始终没有得到忽视,随着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利用技术的进步来突出各自领域的优势,在此基础上,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是进一步深化农业主体地位,优化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社会的实践应用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当前的农业科技服务还存在众多的不足之处,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通过多方面的探索,加强对农业科技服务以及管理相关内容的研究,可以有效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内涵
首先,农业作为发展的根本,对于我国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农业科技服务中,主要包含了两方面的要素,一方面是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为农业发展创造出来的一些优秀的成果,这些都是以农业科技的自然原理为基础得以实现的,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多种途径将这些发展成果传递为接纳者,有效的促进了农业生产操作方式水平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农业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农户自身,还有农业合作社以及相关的企业等,他们通过对科技的应用,将生产活动更加贴合市场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加理想的效益,并将生产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向科研者得到反馈。这是农业科技服务中两点重要的内涵。其次,在农业科技管理中,与农业科技服务具有一定的差异,在这一概念中主要是在科技流通的创新环节得以实现的,以参与主体为中心,通过特有的目标集合在一起,并且共同为这一目标作出努力,方式以及组织等相关的内容可以是多样化的,在整个过程中,都是由参与主体自行加以控制,对于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科技服务与农业科技管理的过程中,二者既具有相似之处,也存在一定的不同点,例如前者更加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在互动的过程中实现农业的发展,是一种外向性的表现形式。而后者是对现有的权利与义务进行再分配的过程,与之相反,属于内向性的表现形式,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不但可以有效的促进整个农业发展水平的进步,还能使之形成一个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在崇尚生态化的今天,这一系统的形成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特点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而体现出了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一个特点就是主体复杂性,因为在整合的过程中,其中涉及了众多的单位,例如农业企业,又包含了农业企业中的科研单位,还有合作社等等,这些都是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主体,为农业创造了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其次是具有阶段明确性的特点,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贯穿在整个农业服务的进程中,尤其是在创新以及流通的过程中,这一变化极为明显。在创新阶段,主要是农业院校以及在企业中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通过对某一技术的发明与再创造。另外一个阶段是扩散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要对技术加以推广,使得更多的农户了解科技手段,应用科技手段。还有一个阶段属于接纳阶段,科技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主要还是需要得到应用效果的见证,只有农户看到了发展的希望,才能普遍的接受这一技术手段,所以在科研成果的接纳阶段,更加需要对某一科技的认知,为今后农业的创新发展作出突出的贡献。最后一个阶段是对信息的反馈,整个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只有发现不足并且改正不足才能实现农业的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才要向农业科研机构反馈信息。
3、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基本作用
将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主要是为了缩短城乡之间的差距。众所周知,在我国建设的过程中,城市的发展十分显著,但是乡镇却在资源以及发展途径上受到了一定的局限性影响,这是造成城乡发展差异较大的主要原因,如果城乡经济的差距不能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乡镇居民的生活以及收入等都会具有较大的影响,所以基于这一情况,通过将科技服务与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能够得以实现。在内外兼修的发展契机下,根据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以“赋权”的方式激发其潜力,同时加大外部资金的投入,共同实现农村经济的发展,这样一来我国城乡之间的距离也就可以得到有效的缩短,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理念以及资本。另外,可分层性地为农民提供科技成果。农民按照其生产规模还可被分为大户与散户,兼业户与纯农户,他们之间由于生产规模与收入来源不同导致的风险承担的预期也有差别。相比而言,大户与纯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更具有敏感性,但在采用新技术时具有保守性;散户与兼业户由于其生产规模较小,收入来源多样,因此对新技术的采用具有滞后性,但在模仿先进农户时又具有积极性。另外,按照农民新科技采纳的时间长短,又可将农户采纳者分为创新者、早期采纳者、中期采纳者与落后者等。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要求对不同的农户采取区分性原则,不能进行填鸭式的科技注入,必须依据不同的农户生产心理与生产模式去推广一项科技成果。
4、结语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村信息化的推进和农民素质的普遍提升,农民对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只有通过农业科技服务与管理宏观上的指导与微观上的观察来调各种体系内部的主体,从而形成一个富有活力的系统,各体系之间才能形成有效沟通与对接,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制度性保障。
作者;姜晓峰 单位: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查局四0五队
参考文献
[1]丁楠,周明海.科技非政府组织参与农业科技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5):133-138,144.
关键词:科技档案 问题 策略
1、科技档案实践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令科技档案传统管理模式受到信息时代的强烈冲击,一些部门经历多年时间积累与形成的较多科技文件,例如科研文件、设计与工艺文件等则处于管理分散状态,尤其是一些民营单位由于保密意识及对档案管理工作内涵规律认识有限,因而普遍存在不规范管理、建档工作相对滞后等不良问题。同时由于对科技档案管理工作长期认识不足,一些工作人员认为科技档案的整理归档工作复杂繁琐,致使单位形成的较多科技文件均分散于工作人员或部门受众,一些领导则认为由各科室或个人分管使用更为自由、方便与快捷,而正规化的借阅、归档手续则复杂繁琐,会耗费档案人员较多精力与时间并令科技项目进度受到总体影响。当然该类观点是片面错误的,只有专门建立集中保管档案机构部门,才能满足各部门人员方便查阅需求,进而提升信息档案快捷、自由与综合利用水平,充分发挥资源共享优势进而促进各单位社会效益与生产效益的持续提升。另外较多科研工作人员总想将相关科研成果项目据为己有,视为个人私有财产,这从另一侧面映射出其单位档案法制管理观念的相对薄弱,且工作责任心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表象层面来看,较多科技成果图纸资料、文字、声像资料与各类验收、检测报告均一应俱全,较难发觉不妥之处,然而从实际层面来讲,该类科研项目最为关键的工艺、尺寸、数据、配方等却被偷梁换柱或隐性化,令真正具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散落至从事科研工作的个人手中,这样便令科技档案失去了其准确性与真实性优势,进而淡化了自身利用价值。由此可见对科技档案实施管理归档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细化研究、制定科学管理实践策略,才能令科技档案真正发挥其服务应用优势价值。
2、科技档案管理科学实践策略
2.1 以档案法为准绳,健全科技档案工作体制,实现规范化管理
为优化科技档案管理效果我们应以档案法为准绳健全规章制度与工作体制,推行规范化管理,同时相关档案管理部门还应以科技档案暂行管理规定、工作条例、开发利用资源信息办法等档案法规为科学依据,结合本单位实际科技生产状况创设更具可操作性、具体性的规章制度。由科技档案积累、形成、整理到归档、保管、鉴定与利用等各个环节均应制定明确具体的相关规定。对于严格履行规章体制、创设显著科技档案管理成效的人员我们应予以奖励表彰,同理对于不依据规章体制办事、收集科技档案不全面、不及时归档、整理规范性不强、不能主动积极提供利用服务的应给予相应的教育批评与处罚并限期整改。再者我们应由基础工作强化入手完善构建科技档案查询检索体系,良好编制系统、实用、多角度、多功能检索档案工具,进而为全面利用开发档案信息创设良好的先决条件。领导阶层则应强化注重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更新分散式传统管理为集中式现代化管理模式,配备责任感强、事业心高的技术专业人才,进而加快推进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实现现代化、标准化的管理,为利用档案信息者提供优质完善的全方位服务。
2.2 更新意识思维,全面提升科技档案综合管理水平
现代化社会发展提升趋势需要档案管理单位用科学意识思维武装自己,以逆向、创造性思考引导科技档案工作,确立发展、机遇意识、合作沟通、竞争意识、时效、责任意识、人才资源及终身学习意识,进而全面适应网络技术与科技生产的迅猛发展。同时我们应科学利用复制缩微技术有效提升存储档案密度、缩小档案文件体积,合理解决存储空间有限问题。同时我们可适应性配备必要的现代化计算机硬件、软件设备,实现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数据文件的归档可移交光盘、软盘或硬盘,也可建立域网,进而实现网络化的数据档案传递,为利用者提供空间与时间上的综合便利性。
2.3 创新服务机制、全面开发科技档案资源信息
现行科技档案管理服务方式多停留于外借、阅览、制发证明、目录信息等被动服务层面,随着科技形式的多元化发展我们应在做好传统服务管理的基础上主动积极的开辟更多全新的服务方式,例如电话服务、网络服务、预约服务等,为基层对象服务,开展文献档案专题片、爱国主义教育等实现文件及科技档案文献的集中管理。同时我们还应在重大事项专项专题服务、科技档案信息中介服务、开发人力资源档案服务等实践活动中应用各类多变灵活的管理方式进而真正转变被动服务为人性化、优质性的主动服务,提升信息档案综合管理水平。
3、结语
总之,基于科技档案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我们只有科学制定可行性管理优化策略,健全科技档案工作体制、更新意识思维、创新服务机制才能全面提升科技档案管理服务综合水平,充分激发科技档案信息资料应用优势并创设显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科技项目管理;运作模式;信息平台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人们的生活、生产、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为企业经济发展提供了诸多机遇,同时,也为企业运营管理、发展模式、财务管理等带来全新理念。过去,传统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和运作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电子信息时代下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模式,以期为日后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1运用电子信息技术的意义
在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合理运用电子信息技术是在实现现代化经济企业发展管理理念的前提下,从全局角度整合企业多方面信息资源,为企业科技项目的计划、研发、落实、管理、控制等多方面提供价值性、全面性、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和途径。在科技项目管理中运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全面优化企业内部信息资源,使价值资源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电子信息技术本质是以信息为基础的体系,可以有效整合多种企业内部资源。简单地说,就是要统筹管理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以此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并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将电子信息技术融入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可以有效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压力,降低科技项目的管理成本。电子信息时代下的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是基于信息网络软件系统进行的,这种系统可以满足项目管理各项工作流程的需要,有效联系相关部门,存储多种与科技项目管理相关的数据信息,从根本上提升工作效率,降低项目资金成本。
2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与运作模式
2.1信息平台的建立和应用
依据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体系的主要服务对象,工作人员需要及时构建科技项目管理信息平台,将企业内部工作网络、服务网络、服务项目与运作结构有机联合,在固定网段内设置单独存在的信息技术项目管理服务器和信息数据库服务平台。该平台以企业内工作网站和服务器为切入点,密切联合企业内外部数据信息,同时,信息平台的身份认证需要由单独的某一部门管理。利用已有的管理格局创新平台结构设置形式,可以为其设置表现层、业务层和数据访问层。以表现层为例,工作人员利用内部信息网络平台,结合科技项目管理体系内各项模块功能,合理设置不同功能的服务窗口,进而从根本上优化信息平台的应用效果。
2.2信息管理环节的应用
电子信息化管理可以高效整理企业内部科技项目运作过程中所需的多元化信息和资源。信息资源的管理主要是指企业内部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涉及到的各类有价值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有效重组和管控,使企业科技项目内信息资源更加高效的存取、使用、共享。信息资源的处理与交流需要贯穿于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始终,有效整合项目实际运转过程中涉及到的多种信息和资源。这也是项目管理运转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实际研发科技项目时,需要结合其价值和显著特征确定实施方案,比如针对企业实际发展过程中某一关键性信息或技术问题制订解决方案。现阶段,科技项目管理中最关键的是围绕科技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其价值性、实用性等进行深入的解析和调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资源,借助电子信息技术可以将信息进行科学、有效的整合管理,进而获取一定的数据成果,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
2.3实施环节的应用
科技项目自身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在落实过程中,需要企业内多部门、多类型资源的一同执行,一方面,需要不断整合信息资源;另一方面,需要不断强化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和配合。对于整合信息资源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出电子信息技术的功能,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广泛收集有效信息,第一时间整理、统计捕获的信息,提取出价值信息,为推动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奠定扎实的物质基础。在落实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时,必须要不断增强信息管控和财务风险控制,以保证实施环节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实现预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科技项目实施质量直接关系着科技项目的质量。近几年来,电子信息技术软件如雨后春笋般迅猛成长,部分工作人员将其应用到项目管理系统中,以不断提高项目实施环节的管理强度,科学预防经济风险等。借助内部管理系统制订科学、有效的计划和发展目标,以经济风险防控为重点,帮助企业更好地分析计划与实施间的差别,不断提高企业的执行力,进而对科技项目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
2.4管理技术环节的应用
企业内部科技项目的开发领域涉及范围比较广,一般情况下,都是围绕强化企业的经济影响力,基于全新科学技术、全新素材、新商品、新设备等方面的研发。在开展科技项目管理工作时,企业要加快技术研发进程,与科学管理并驾齐驱,为企业科技项目的高效管理提供扎实的物质基础。在研发一些产品、素材、设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部分设计软件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例如CAD绘图软件,它是集速度、质量、效率等优势为一体的绘图软件,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人工手动绘制软件,被充分应用于新产品、新设备的研发工作中。与此同时,在科技项目管理工作中,企业在技术管理环节运用与之对应的电子信息软件,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提供更高级的服务,进而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经济发展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电子信息技术为企业科技项目管理带来的变化远不止文中提到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企业经济影响力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基于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发展背景,如果企业想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领先机,就必须充分利用企业内外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的功能,积极研发适应自身经济发展的管理模式,进而从根本上推动企业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建华.基于创新管理的企业科技管理模式探究[J].中国煤炭工业,2015(01):73-74.
[关键词] 团队 雷锋精神 科技管理团队 构想
团队是企业中一个由少数成员组成的,主要通过其具备相辅相成的知识或技能成员的共同努力产生积极协同作用,为了某一特殊任务而相互协作的正式群体。雷锋精神是新时期集体主义精神、奉献精神、螺丝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体现。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有利于提高团队成员的创造力,发挥成员的主人翁精神,提升企业的凝聚力。
一、用雷锋精神指导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意义
雷锋精神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有利于弘扬雷锋精神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然而一个有英雄却不知尊重、不知珍惜的民族,则是一个可怜的民族。雷锋是我们这片古老的土地孕育的一位平民英雄。1963年,同志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从此,一个群众性学雷锋热潮在全国兴起。40多年来,群众性的学雷锋活动经久不衰,雷锋的精神鼓舞和激励无数的人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
2.有利于推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说,“国家富强靠经济,经济繁荣靠企业,企业兴旺靠管理,管理的关键在于文化。”他还曾经说过:“三流的企业靠生产,二流的企业靠营销,一流的企业靠文化。”同样,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其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识。各国管理大师们关于校园文化的论著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快地被翻译介绍到国内,许多知名企业的文化以各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推广着。因此,用雷锋精神指导,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3.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提高
企业学雷锋,用雷锋精神指导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和正在开展的“讲文明,树新风”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投身到改造社会环境,倡导移风易俗,创造更美好生活的实践中去。要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像雷锋那样,满腔热忱地帮贫济困,助人为乐,热心公益,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努力创造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更加祥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当前我国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我国的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精神,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科技管理团队建设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缺乏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奉献精神,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有些员工对自己的工作不积极主动,甚至漠不关心,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的态度。而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不断地钻研学习,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
2.缺乏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某种意义上讲,创新已经成为当今这个时代的标志和潮流。有些员工缺乏创新欲望,习惯于顺其自然,从来不多想,也从来不敢标新立异,只愿模仿,依葫芦画瓢,不会另辟蹊径。员工的这种心态是阻碍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坚决克服。
3.缺乏精诚合作精神
科技管理人员缺乏合作精神,做事主动性不够,独立从事研究的能力弱,对最新知识不够了解,遇事没有主见,有想法也不直接说,不善于与人交流,缺乏合作精神。不同部门、不同职级的员工间沟通交流机会少,尤其是部门之间对话的渠道不畅通,导致对本部门以外的其他岗位的劳动缺乏认同,工作配合中易产生误会。有的本位主义思想严重,部门间存在隐形壁垒,工作难以协调。
三、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的构想
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国家新型人际关系孕育的产物,雷锋精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行为,激发人们的进取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用雷锋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团队建设,可以提高科技管理人员的凝聚力,增强科技管理部门的活力。
1.学习雷锋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打造忠诚科技管理团队
不怕苦、不怕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螺丝钉”精神,是雷锋精神实质在事业上的具体体现。其核心是把个人溶于集体和人民的事业中,具有服从性、平凡性的特点,主要是表现服从国家分配,热爱本职工作、自觉忠于职守,甘居平凡岗位。从表现形式来看,“雷锋精神”同计划经济的人才配置相适应,反映了个人志愿与国家社会需要发展的一致性,成为计划体制下鼓舞人们热爱本职,尽职尽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埋头苦干、忘我劳动的精力量。同时当个人选择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时,恰恰需要服从性。因此,今天的“螺丝钉精神”体现着服从性和选择性的统一,他要求人们做到把个人的自主择业与服从社会和人民的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做到甘居平凡岗位而不能安于现状、甘于平庸,提倡岗位竞争而不能忘记勤勉敬业、忠于职守。
2.学习雷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塑造现代科技管理学习型团队
用“挤”和“钻”的“钉子精神”,努力学习革命理论,刻苦钻研业务和技术,苦练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这是雷锋精神的所具有的优秀品质的突出写照。当今世界以经济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更为激烈。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因此,“钉子精神”所具有的时代内涵,则集中体现在勤奋学习基本原理和当代中国的的基本理论,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刻苦钻研现代本职业务,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以及先进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尤其要把“挤”和“钻”的“钉子精神”用在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创新上,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3.学习雷锋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立现代科技管理创业团队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是雷锋精神极具特色的本质内容。他秉承了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民族精神,光大了艰苦创业、勤俭建国的革命传统,体现着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我们鼓励科学的合理消费,对人们求富求美求乐的需求已不再简单否定,也不再套用过去的那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消费观念,但这与艰苦奋斗精神并不矛盾。在市场经济越发展,消费水平越提高的条件下,越需要提倡厉行节约、艰苦创业。今天我们提倡的艰苦奋斗,是要反对那种过度的超前消费,那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摆阔气的不良风气,尤其是那种挥霍奢侈的腐败作风;是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富国富民富家的科技创业、产业创业、服务创业等新时代的创业精神,自觉克服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思想。
4.学习雷锋精神助人为乐的合作精神,打造现代科技管理和谐团队
先人后己,助人为乐、诚实守信的,与人为善,这是雷锋精神高尚道德行为的具体体现。它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体现着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对当今全社会形成平等互助、团结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和良好道德风尚起了极好的示范和引导作用。雷锋精神的根本社会作用,就在于它能够维持社会的和谐与推进社会的进步。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弘扬雷锋精神尤其具有现实意义。从坚持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统一,大力倡导为振兴中华而献身,到在全社会引导人们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的关系;从树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风尚,到鼓励各行各业学现代化、钻现代化、干现代化;从广泛宣传勤劳致富、共同富裕,到推进廉洁守纪和建立各方面的职业道德,在这些社会生活的主流中,一大批弘扬雷锋精神的先进典型,使人们既处处感受到雷锋精神的存在,更感受到了雷锋精神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科技服务机构;产业集群;机床产业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9-0005-02
1 产业集群的发展及我国产业集群发展中的问题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异,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产业集群具有高度集聚化和专业化特征,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提升产业整体水平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今产业组织的发展方向。因此,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目前,在我国虽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已获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大部分产业集群目前仅仅实现了企业的“地理聚集”或“集中”。集群成员之间各自为政,“聚而不合”,缺乏有效的产业分工机制,缺乏从战略层到操作层的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管理,从而导致产业集群的不稳定或脆弱性,影响产业集群的持续协调发展。
1.1 企业规模偏小,产品档次偏低
虽然产业集群是以中小企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将来中小企业仍将构成产业集群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集群中的企业越小越好。在技术方面,中小企业通常缺乏技术专业人员,不能支持正式的研究与开发活动,难以形成一定的品牌;在外部交流方面,通常缺乏时间和资源来研究如何使用外部的科技专家资源;在某些领域,规模经济是小企业进入的障碍。
1.2 集群技术创新能力严重不足,低水平重复竞争突出
我国大部分产业集群是以对适用、简单技术的应用为主,且模仿多于创新产品,技术含量低,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不足。
1.3 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不完善
绝大部分只具有集群的某些方面特征,有不少还只是单纯的“地理扎堆”,主要表现为产业链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上中下游未形成有机整体,大部分集群缺乏科学的规划、合理布局和协作关系。
1.4 缺少面向产业集群的人才培训、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
目前,我国科技服务业从事产业管理创新服务的专业人员缺乏,咨询服务人员的产业管理服务理论和技术水平较低,许多机构对产业集群的咨询服务还处于战略咨询阶段,许多服务仍然采用传统的企业管理咨询老办法,没有产业管理方面的创新,被动应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没有对整个产业链及产业集群整体和全过程的产业管理服务。
2 我国科技服务业的特点
在中国目前情况下,挂靠政府的科技中介机构是中国科技服务的主题部分,是整个科技服务体系的决定性力量。我国科技服务业起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从功能上大体可划分为三类: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机构;二是主要利用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的知识为创新主体提供咨询服务的机构;三是主要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合理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近年来,在原有机构的基础上,又相继成立了为技术转移提供政策配套服务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吸引社会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的创业投资公司,以及为技术成果进行产权交易提供相关服务的技术产权交易所等新型的科技服务机构。在逐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的同时,科技服务机构成为沟通知识流动,尤其是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中小企业之间知识流动的一个重要环节,成为科技与应用、生产与消费不可缺少的服务纽带,并成为政府推动知识和技术扩散的主要途径。
3 科技服务机构参与产业集群管理创新的优势
目前,我国在面向产业集群管理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管理服务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还不完善,产业管理不匹配甚至滞后于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全面提速的严峻挑战,为了缩小我国的产业发展建设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急需加强产业集群的产业管理服务,尽快培育与建立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并借助产业集群的聚集效应、创新机制、创业机制,来加速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创新和完善产业服务的理论、技术和实践,面向产业集群开展产业管理创新服务,是新形势下科技服务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不难看出,在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单靠企业自身是很难解决的。这就需要一些组织的介入,帮助产业集群更好的发展。科技服务机构所具有的特点,决定它们在帮助产业集群解决难题、实现管理创新中拥有一定优势。
3.1 发挥行业协会等机构的优势,促进集群内组织协调发展
作为科技服务机构的一种,行业协会在沟通政府、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行业秩序、协调行业纠纷等方面具有其独有的作用。行业协会具有组织、协调、服务、监管四大职能,它们可以帮助企业维护共同利益、调配市场资源、减少企业运营成本,甚至可以为企业提供培训等服务。我国现有的产业集群恰恰需要这样一个可以提供协同管理的部门,使整个集群内企业从产品的品质、企业间的信任、减少同类企业间的恶意竞争方面得以提升。
3.2 加快集群内产业链的完整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之一就是其具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减少集群内上下游企业间的仓储成本、运输成本等。如果通过产业集群管委会等科技服务机构的参与,加大集群招商力度、控制加入集群的企业经营范围,这样不仅可以减少集群企业间的竞争,更可以有效地使产业链更为完整、企业间合作增强。
3.3 提高企业间协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集群内企业可以通过类似集群管委会等管理部门实现统一信息化管理,建立高效、敏捷、安全的信息管理平台,由此实现整个集群的信息化管理,使产业信息共享。这样不仅可以提高集群内企业的知名度、影响力,更可以减少企业自身的信息化成本,提高效率。
4 以沈阳机床产业集群为例,分析科技服务业在产业集群管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
沈阳机床产业集群是2009年筹建,2012年5月正式动工的,占地7.54平方公里,包括机床主机开发生产、功能部件、机床配套等200家生产企业和辽宁装备学院等教育机构。整个园区由产业集群管委会负责管理,已建成加工制造、创新发展、合作交流、人才培训、检测等九大平台。
在园区的运行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园区管委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的介入,沈阳机床城已初步建设成为集研发、检测、市场服务、科技金融等为一体的产业园区,并由沈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其量身定做了信息化管理平台。这样使入驻园区的企业基本实现了统一的物业管理、仓储物流管理、市场管理和集中采购。这样的产业集群管理模式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关键词】 项目管理 科技型企业 过程评价
科技型企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以科研为基础,集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一体,由此决定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管理的重要性。目前,在科研管理模式上主要注重在项目验收时检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和评定成果水平,存在着管理模式、过程评价不科学,轻过程管理等问题。为此,有必要探索一套适应科技型企业特点的科研项目管理模式与过程评价模型。
一、科技型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制定
科技型企业内部的科研项目管理过程可分为规划、立项、实施、验收、成果推广五大阶段。在“立项—验收”阶段的管理流程中可采用里程碑式的项目管理程序,如图1所示。这种程序的优点是便于项目阶段评审以及对进度和成本进行节点控制。在项目管理五个阶段中每两个过程的交接都有可交付的成果,以供项目管理班子组织项目的自我评审以及接受上级部门的评审。
控制前移是这个模式的主要特点,必须把控制的重点前移到项目立项和实施阶段,并对其关键点进行有效的评价。根据科技型企业的特点,可在企业内设立技术创新中心或在部门设立技术创新小组,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及技术创新小组应在技术创新中心全职从事科研工作,非重点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和项目组其他成员可按工作分工的重要程度安排20%~60%的时间从事项目的研究工作,其他时间从事新技术推广服务或其他工作,从而较好地解决了科研与新技术推广创收的人力资源的合理组合及使用问题。
二、建立科学的科技型企业项目优选决策模型
科技型企业科研项目评价应遵循目标导向、分类实施、客观公正、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评价过程和评价原则可把科技型企业科研项目的评价体系分为三个关键评价点:技术科研项目立项评价、技术科研项目执行评价和技术科研项目完成评价。本文仅以项目立项优选来分析如何实施项目优选评价管理。
1、建立科研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体系
如何选择评价指标和确定权重值,对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和筛选是科研项目立项的关键之一。这关系到决策的正确性,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后劲与竞争力。目前的评价体系一般是通过建立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体系,但这种体系缺乏直观与可操作性。针对科技型企业的项目的特点,在参考其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建立了技型科研项目立项评价体系,包括立项依据与科学意义、技术价值分析、研究开发资源、科研开发条件、市场前景、法律分析和组织管理(见表1)。
(1)立项依据与科学意义。主要用来对项目立项进行定性,包括与产业技术政策的一致性、研究目标、国内外现状、与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
(2)技术价值分析。包括技术路线可行性、技术先进性、技术风险程度、技术成果指标水平和技术成果形式。
(3)研究开发资源。包括国内外技术支持、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和信息资源。
(4)研究开发条件。包括项目组人员素质、设备仪器情况和相关科技成果。
(5)市场前景。包括产业化前景、应用推广领域、成果转化程度、市场开发可行性。
(6)法律分析。包括项目保密性和项目知识产权保护。
(7)组织管理能力。包括管理能力、团队合作和经费使用。
2、应用层次分析法求出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著名运筹学家A.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的。它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系统、对定性问题作定量分析提供了一种简洁的方法。该方法目前在许多决策规划中得到应用,本系统也采用此方法进行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与专家咨询结合计算指标权重。层次分析法的计算步骤如下。
(1)对问题所涉及的因素进行分类,建立指标体系。
(2)根据指标体系构造各因素相互联系的层次模型。
(3)构造比较判断矩阵,对同一层次的各因素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出相对于上一层的各目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4)计算组合权重,即得到各指标的相对权重。本文的判断矩阵根据专家咨询得到,矩阵计算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软件计算得出,通过计算得出指标的各个权重。
3、基于TOPSIS的优选决策评价模型
目前企业在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决策时多使用层次分析法(AHP)、人工神经网络法(ANN)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而这三种方法对科技企业并不适用。层次分析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法因子多计算复杂,不便于企业实际操作。模糊综合评价法是目前科技企业使用最普遍的风险评价方法,但由于该方法是一种线性加权平均法,得出的各方案评判值趋于平均,评判值相差不大,数值离散性小,难以做出决策。因此,在充分考虑科技企业科研项目特点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本文选取TOPSIS法作为评价方法。
(1)TOPSIS法评价原理简介。TOPSIS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是一种距离综合评价法,也称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法的优点是能对各决策方案进行排序比较,利用基于标准化后的原始数据矩阵,找出有限方案中的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然后获得某一方案与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间的距离,从而得出该方案与最优方案的接近程度,最后依据相对接近度的大小对评价结果排序。其中最优值向量和最劣值向量分别由各评价指标的最优值和最劣值构成。
(2)基于TOPSIS法的科研项目评价模型。在科研项目立项评价指标与指标权重值已定的情况下,假设有n个被评价的科研项目,有p个目标指标对每个项目进行评价,每个目标指标的权重值为Wj,有R个专家参与科研项目立项评价。运用TOPSIS法建立科研项目评价模型步骤如下:
第一步,列出评价专家依据评价指标对n个被评价科研项目的数据矩阵X:
X=X11 X12 … X1pX21 X22 … X2p … … …Xn1 Xn2 … Xnp
第二步,对上述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归一化后的数据矩阵Z:
Z=Z11 Z12 … Z1pZ21 Z22 … Z2p … … …Zn1 Zn2 … Znp
其中元素Zij计算如下:
Zij=
(其中 i=1,2,…n; j=1,2,…,p)
第三步,确定被评价项目的指标最优值和最劣值,分别构成最优值向量Z+和最劣值向量Z-。
Z+=(Z,Z,…,Z);Z-=(Z,Z,…,Z),其中
Z=max(Z1j,Z2j,…,Znj)(j=1,2,…,p);Z=min
(Z1j,Z2j,…,Znj)(j=1,2,…,p)
第四步,计算各被评价项目的评价指标值与最优值和最劣值的距离。
D=,D=
(Wj为对应的权重值)
第五步,计算各被评价项目与最优值的相对接近程度。
Ci=(i=1,2,…,n)
第六步,对相对接近程度进行从大到小排序。Ci越大,表明被评价的科研项目越接近最优水平,该科研项目越优;反之,则越劣。
三、结论
科研项目管理是科技型企业取得良好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确立正确的管理模式与项目过程管理是保证项目商业化效益的前提。本文通过里程碑式的管理程序,并采用TOPSIS法对科研项目进行过程评价,旨在有效地简化科研项目管理程序,提升项目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何明、李金林、韩晓:课题制管理模式下科研项目管理的探讨[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S1).
[2] 胡建斌:将项目管理体制引入科研管理的探索[J].齐鲁石油化工,2003,31(2).
[3] 刘海林、姚树印:医学科研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人性化 管理
一、人性与人性化管理
人性化管理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的管理哲学。因此,必须对人性有所了解。人的自然属性有三个定律: 人的生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人的心理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人的心灵层面的自然属性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人的社会属性也有三个定律:对行为后果的考虑;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考虑;对人生价值的考虑。企业只有了解了人性中这些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才能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职工的行为、动机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才能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更高的更能发挥全员潜能的管理目标。
那么,人性是什么呢?千百年来,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思想家们都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讨。真正从思想史的角度提出人性问题的却是孔子,孔子首先提到人性的问题,“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就像说人的天性非常的接近,习相远是说学习才能把善恶分开,使人相远。这样看来,孔子认为人本性是区别不大的,主要取决于后天环境的影响。孟子提出“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说孟子认为人本性是为善的。西方国家受基督教人有“原罪”思想的影响,主流的观点大多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其实,人是一个生命复合体,并非简单的“善”或“恶”,也并非简单的“经济人”或“社会人”,而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理性与非理性结合的“复杂人”。
现代管理学中所指的“人性化”管理思想来自西方行为科学理论。“人性化”管理的思想是现代科学管理的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动态原理和效益原理四大基本原理思想的综合体现。“人性化”管理要求管理者用整体、全局的理念协调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以提高管理效能的动态管理。
那么,什么是人性化管理呢?我认为,所谓人性化管理就是基于人本性充分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充分认识人的本质,挖掘人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配置人力资源,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性化管理应建立在以下原则基础之上:①人性化管理旨在追求人本性与企业管理的和谐统一,员工的发展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企业的发展是员工能够进一步发展的保证,员工与企业相互促进,共同成长;②人性化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最大限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最大潜能,全面发挥人在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并最终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③人性化管理的前提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以各种方式激发员工人性中“积极的”因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④人性化管理要正视个体之间人性的不同,人与人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要针对不同的人施用不同的方法;⑤人性化管理的着眼点在于引导员工从“被动”服从到“主动”遵守,从“自发”工作到“自觉”奉献,从“打工者”心态到“合伙人”信念;⑥知人善任是人性化管理的出发点,每个人都有相应的天赋和其最感兴趣的事情,管理者要发现每个人的天赋和兴趣,然后把他放在最合适的岗位上。
二、高科技企业员工的特点
1.有个人信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员工通常受过高等教育,长期的学习和社会经历使他们形成一种特有的处事原则和价值观念,体现在工作中就是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热衷于具有挑战性、创造性的任务,并尽力追求完美的结果,渴望通过这一过程充分展现个人才智,实现自我价值并得到认可。他们崇尚独立自由,并以有自己的思想而自豪,藐视权威,轻视权力,不喜欢附和与屈从,无法忍受诸如“理解的要执行,不理解的也要执行”这种管理方式和理念。
2.工作有较强的自主性
在面对各种问题时,他们通常有个人的见解,喜欢独立思维,希望能够有一个能够充分展示自身才能、可以进行自由畅想的工作环境。他们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善于发现自身的不足,追求不断进步。他们是企业里最富活力的群体,不愿意受制于物、约束于人甚至无法忍受上司的指挥。他们强调工作中的自我引导,希望在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发挥个人的才干和创造性,表现出对工作场所、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以及宽松的组织气氛的渴望。
3.工作方式的随机性和工作绩效的难以衡量性
他们在易变和不确定环境中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其工作过程往往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步骤,而呈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主观支配性,工作场所也与传统的固定生产车间、办公室环境迥然不同,灵感和创意可能发生在任意的时间和场合。他们的工作成果常常以某种思想、创意、技术发明、管理创新的形式出现,因而经常无法采用一般的经济效益指标加以衡量。
4.员工队伍呈现“知识型”和“年轻化”两大主要特征
高科技企业内企业员工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 绝大多数拥有本科以上学历。高科技企业技术更新换代周期短、时间快, 所以员工队伍年龄偏小,并且要求掌握最新技术,因而他们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个人素质。他们一般都接受过较好的教育和专业培训,能够不断地学习和吸收专业领域中比较先进的思想和技能。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和良好的个人生活、学习习惯,是一个企业中核心技术的拥有者和推进者。
三、高科技企业人性化管理策略
1.管理思想人性化
思想是行动的向导,企业最高管理者的思想是企业管理的向导,所以企业最高管理者首先要树立人性化管理的思想。首先,要确立员工第一的管理思想,牢固树立“以员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现代高科技企业要有一流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地位,而优良的产品只有依靠优秀的员工。员工满意了,员工才能激发出内心强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一流的员工才能创造出一流的产品。第二,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树立主人翁意识。大型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掌握着国家经济的核心命脉。企业管理者是国有企业的掌门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和任务。同样每一个员工作为国企的一份子都有义务有责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责任和光荣的使命。因而,每一个人都不能抱有“打工者”的心态,而要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站好自己的岗位。第三,管理者要把员工当朋友对待。如果管理者高高在上,员工就会敬而远之,员工的真实想法、思想状况和情绪就不会与管理者沟通;如果管理者把员工当作知心朋友,就很容易知道员工私底下在想什么、做什么。管理者与员工交朋友有很多方法,最重要的是管理者礼贤下士,心胸豁达,把自己等同于普通的一员。在一些著名公司的机关食堂里,就经常看见老总们手持餐具,同普通员工一样排队打菜,一样自找餐桌。能亲近员工,能体察民情,能养成有益的工作习惯。更重要的是,通过长期的率先垂范,让员工真切感到管理者对下属人格的尊重和爱护,他们会从心底涌起对管理者、对这个集体的拥护和热爱,从而焕发最大的工作热忱,这也是管理者实行人性化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
2.人才招聘、使用人性化
人事环境对人的工作情绪、工作效率、创造力有着很大的影响。“士为知己者死”,当员工的人格、个人尊严和人身权利得到充分尊重并能经常感受到来自企业大家庭的理解、关怀、帮助的时候,他们就会对企业产生真切的认同感、安全感、归属感,并从内心爆发出强烈的“报效企业”的感情冲动,进而产生持久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相反,当员工经常受到冷落、排挤时,就会对企业产生失望、抵触、憎恶情绪,并严重影响其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有鉴于此,许多成功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人本”理念的倡导和内部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并将其视为企业和组织内部成员所共同遵守的最高行为准则。比如,IMB公司始终贯穿的基本观念是:尊重个人,争取优势,提供优质服务;惠普公司的理念核心是:尊重个人的价值和尊严等等。这些理念宣扬的共同点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其目的就是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规范自己的行为,相互以此约束,由此营造出融洽的文化氛围和人事环境。在人事管理中,要坚持知人善任、人尽其才的原则,为此,一方面要把合适的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另一方面要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对人不求全责备。
3.管理制度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强调人的因素,但绝非不要规章制度,相反,它对规章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着更高的要求。传统管理是“大棒+胡萝卜”,规章制度是对员工“管、卡、压”的手段。而“人性化”管理是把规章制度作为企业管理行为和员工自律行为的规范。它同时明确管理者和普通员工的工作范围和职责、权益和义务,宣示什么行为是企业提倡的,什么行为是企业反对的,让员工既感受到制度管理给予的压力,更体会到制度管理带来的好处,这样就可变我被管理为我要管理。企业订立规章制度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岗位的特点和要求,员工素质状况和个性化特征等各个方面,同时要更多了解、征求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人性化和制度化有机统一。
4.管理方法、手段人性化
人性化管理要求合理分配企业的管理权力,在管理中,权力过分集中或过分分散都不利于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所以要充分授权。放权本质上是对每一位员工、每一个岗位价值的肯定。员工在相应的岗位上享受相应的权利,这是对员工以及其岗位的信任和尊重,而员工的自尊、价值和自我满足感在这里得到体现,因而其工作的热情和干劲自然就得到了鼓励。
管理人员应该时刻表现出对员工工作的支持态度。员工工作出现问题或出现差错后,管理人员在指出的同时也要提出解决办法并告诉员工,并帮助其解决。不论是批评员工还是表扬员工都要注意方式和场合,只有充分尊重和支持员工,员工才会产生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加大情感投资,搭建沟通平台与员工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沟通最能体现“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员工是酒店最宝贵的财富与资源,管理者就应该像“家长”一样关心、爱护、照顾这个家的每一个成员。交流沟通既可以采取民主生活会的形式,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地促膝谈心,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团队活动来完成。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可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提升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团队力量。
四、结论
创新是企业发展永不枯竭的动力,而对于一个高科技企业来说,创新就是企业的生命,没有创新,企业失去了发展的源泉。创新来源于哪里?毋庸置疑,创新只能来源于企业的人才。“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人才不是从天而降的,企业选好人才很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培育让人才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而这沃土就是企业要全面建立一套选人、用人和管人的人性化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崔相宝,程樊启:知识型员工管理创新的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
[2][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农业大国,农业科研活动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了许多有力的帮助。在农业科研活动中,农业科技档案保存着这类活动的大量信息,其中积累了很多的活动经验和心得,对于后续的科研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指导的意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工作已经取得了许多不错的成绩,但是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度不高
正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农业科技档案中记录了大量的科研成果,对于后期的科研活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由此可见科技档案的重要性。但是不少单位只重视保管科技档案,并不重视利用这些宝贵的资源。许多科研成果和数据都被摆放在档案室里,不能够投入到真正的实践当中去。
(二)农业科技档案出现缺失现象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有不少的的农业科技档案都出现了丢失现象,这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造成。一方面,由于农业科技档案是一笔非常可贵的资源,有些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欲而档案偷偷保存下来,通过变卖这些档案资料来获取一定的收益。另一方面,有些单位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关注度不够,认为农业科技档案并不是非常的重要,所以并未形成记录农业科技档案的习惯,导致不少科研成果未有档案存储。
(三)档案管理工作者素质需加强
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的工作素养直接影响着这项工作的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越来越智能化和高要求,不仅仅要求工作人员要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掌握专业、前卫的科技技能,例如使用电脑设备、数据处理、信息检索等等。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情况来看,农业科技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部门工作人员并未清楚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责任,管理理念也较为落后。同时,在专业技能方面,不少单位都出现了专业人员不足的现象,由于这类人才的缺失,所以很多较新的技术设备的功能并未完全应用,有些单位甚至还是采用手工操作。
二、解决农业科技档案管理问题的有效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力度
之所以保存农业科技档案,就是为了方便后者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候,借鉴其中的经验、数据,来更好的实现下一步的科研活动。为了保证农业科技档案真正的发挥作用,就必须加大对其的使用力度。第一,应该普及对于农业科技档案使用的观念,通过大力宣传这一观念,让大家都深刻明白档案对于科研活动所提供的帮助,从而逐渐帮培养查看科技档案的习惯。第二,应该开发出一些便于大家搜索和查询档案的程序,有了这些程序以后,获取农业科技档案较之前会更加的简单和快速,能够间接促进大家对于农业科技档案的使用率。第三,科技档案要科学的存档,同一类目的档案摆放至一起,分门别类以后档案的查找也更加有序,工作人员能够快速的获取自己所需信息。
(二)完善农业科技档案的管理规范
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管理规范会让工作允许更加高效。管理落后的单位可以向一些管理工作较为优秀的单位学习,例如实行责任个人制,每个工作人员根据自己的工作负责不同的工作,一旦哪个环节出错,则追究到责任这一环节的工作人员身上。从最先开始的资料收集,到最后的材料归档,中间任何一个环节所对应的岗位职责都明确划分,这一制度会让员工增加对工作的重视度,更加认真的执行自己的任务。如果发生了丢失农业科技档案的事情,也能够第一实时间找到负责人,及时做一些补救的工作。除此之外,制定一套标准的档案管理工作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包括对于档案如何分类、整理、存储等等,规范化的操作会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
(三)加强科技档案管理者的培训
新时期的档案管理工作挑战越来越大,打造一个专业、先进的管理团队是必不可少的。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农业科技档案管理者,首先应该养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做好对于档案工作者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深刻意识到自身工作是非常的重要,从而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除此以外,还需要着重培养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这些职业技能包括掌握最新的电脑设备使用方法,具备全面的档案管理技能,综合分析、筛选海量数据的能力等等。单位可以引进专业性人才到单位做管理人员,同时每月定期举办职能培训会议,或者安排工作人员到外参加一些专业的技能讲座,让工作人员能够学习到最新的设备使用方法,和不同的工作技巧,帮助工作人员快速提升自己的综合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