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1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金融危机的起源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首先,金融危机是由外部因素还是由内部因素造成的,历来学术界有两种比较对立的观点:阴谋论和规律论。阴谋论者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遭受有预谋和有计划造成的,是外因造成的。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这种观点较为流行。规律论者认为金融危机是经济体的自身规律,是内因造成的。随着金融监管技术提高,一个国家监管或管治出现问题而导致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变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现代的金融危机基本上表现为国际经济失衡的条件下,国际资本在利益驱动下利用扭曲的国际货币体系导致区域性金融危机爆发,因而从本质上说金融危机的性质和成因都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固有的内容,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恐慌,更是以严重的金融危机为先导。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首先发生于资本主义世界。可见,金融危机有其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危机。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存在于市场经济固有的自发性的货币信用机制,一旦金融活动失控,货币及资本借贷中的矛盾激化,金融危机就表现出来。以金融活动高度发达为特征的现代市场经济本身是高风险经济,包含着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又一重大特征。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超国界发展的最高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之间商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各国在经济上更加互相依存,商品、服务、资本、技术、国际间的频繁流动,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表现得更加鲜明。金融活动的全球化是当代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和经济落后国家与地区跃进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但国际信贷、投资大爆炸式地发展,其固有矛盾深化,金融危机必然会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环节爆发。综上所述,现代市场经济不仅存在着源于商品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危机,还存在着由于金融信贷行为失控、新金融工具使用过度与资本市场投机过度而引发的金融危机。在资本主义世界,这种市场运行机制的危机又受到基本制度的催化和激化。金融危机不只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避免,也有可能出现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金融体制的不健全、金融活动的失控是金融危机的内生要素。正因为此,在当前我国的体制转型中,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搞好政府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特别要花大力气健全金融体制,大力增强对内生的和外生的金融危机的防范能力。
总结: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人们对危机爆发的原因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探讨,指出了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刘诗白则进一步指出深层次的原因,即现代货币信用机制导致危机的爆发。只要现代市场经济存在,市场经济所固有的货币信用机制就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只不过,它只是发生在那些制度不健全的、最薄弱的国家。这一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也不例外。虽然如此,我们仍然可以通过健全金融体制来防范金融危机,刘诗白又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防范金融危机之路。
其次,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近年来的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危机。一般表现为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最后,金融危机的往往表现出如下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造成经济危机;影响深远,推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革。
金融危机的影响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次贷危机
一、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在经济全球化的现代,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中国也难免会遭到冲击,其影响在慢慢地扩大和表现出来。中国对外出口的产品中,纺织品、服饰、生活用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此次在广州召开的秋季交易会上,以前占中国出口比例较大的欧美客户2008年大大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的出口量。另外,由于这次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再,从而导致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歇业与倒闭的阴影正在像瘟疫一样蔓延着,威胁着中国的中小型企业。
二、中国企业现状及发展要求
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在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企业的创立和规模过度地依赖客户当前的定单数目需求。在生产过程中,片面追逐当前的高利润,盲目拓展生产规模,还未实施和实现产品的创新、技术的提高、服务的创新、商业经营模式的创新;未能发现未被发现的需要和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将严重制约该类企业的成长壮大,当经济危机来临时,这些企业将面临灭顶的危险。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真实反映。全球经济每10年经历一次大规模调整,如10年前的亚洲发生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金融风暴。危机终究会过去,全球经济也将会回复平稳,但如何度过寒冬,去迎接春天的到来是企业目前的关键,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次重大挑战。
企业的发展要求企业具备自身独特的优势,其中创新精神、市场定位、技术革新以及良好的人才管理策略。
企业创业、生产过程的中心是创新精神。如何发现未被发现的需要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如何不断寻找潜在的市场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是成功企业不懈的追求。只有将创新性的商机发现、创造性的产品构思结合起来,并付以有计划地、完美的执行,才能取得最终胜利。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自身的市场定位也很重要。重点发展哪个层面的技术,每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在产业链中的位置进行实事求是的选择。在当前外向型经济受到影响后,我们便可以根据政府政策性的调整转向内需市场。中国13亿人口和庞大的内需市场是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将改革重点再次转向农村时,在经济转型过程中,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再造也是一个重点。除此外,随着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启动,国内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少商机。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的革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实现用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等新技术手段将传统的手艺转化成一个科学流程,对创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价值的追求和产生。开发新产品,合理安排种子业务、成长业务、成熟业务和机会业务,使得企业在保生存的同时更具有竞争力。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企业充分利用和管理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非常重要。人力资源管理是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预测组织人力资源需求并做出人力需求计划、招聘选择人员并进行有效组织、考核绩效支付报酬并进行有效激励、结合组织与个人需要进行有效开发,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以便实现最优组织绩效的全过程。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努力维系企业与员工利益最大化,这是每位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当金融风暴袭来时,人力资源管理者该如何协助企业做好以上各方面工作,度过寒冬,迎来春天呢?
三、金融危机下的人力资源管理
在金融风暴中,如果安抚员工,如何确定裁员名单,如何补偿,遇到紧急的情况如何处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心,企业的再发展力量的培养也迫在眉睫。首先应该做好以下方面:
第一,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使员工明白当前的形势,鼓励员工与企业共渡难关。在金融风暴影响下,不断更换工作已经是不现实的了,很多公司的自愿离职率都会下降,员工的危机感也在不断增加。只有向员工讲明当前形势,才能安抚员工。
第二,目前很多企业在考虑缩减费用,抓好管理来渡过难关。由于中国内地新劳动法的实施,劳动力成本有所增高给企业带来一定压力。再加上金融风暴的影响,未来的一段时间内,企业员工转型或裁减是在所难免的,目前除鸿海集团外,包括eBay、雅虎、惠普等全球大型科技企业都已经纷纷宣布大规模裁员。在裁员过程中,如何想办法留住技能较好的一线操作工是关键。可以通过过去人员考核结果和企业新发展方向选择人才。尽量留住技术全面、特别是多元化人才。在裁员实施中,做到考虑周全、合理合法。尽量做好被裁员工的思想工作,避免因操作野蛮而导致冲突给企业形象带来负面影响,也影响在岗员工的归属感。
第三,根据市场重心的迁移,结合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挖掘适合自己的人才。在金融风暴中,由于国内外公司的倒闭,一些华人精英踏上了归国之路,形成大量优秀人才的回流,给企业招聘和补充技术性人员带来很大的选择性。寻找杰出人才不仅仅是个人或人力资源部门的事情,为了打赢争夺人才的战争,招聘工作必须发动公司里的每一个人。鼓励有天赋的创造型人才加盟企业,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第四,制定公司自己完善的规章体系、追求目标及价值观和准则,培养员工的个人素质,建立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企业有强烈的归属感。企业文化是没办法复制的,也是企业所特有。最好的品牌不仅仅创造独一无二的产品,而且创造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文化。这种企业文化是建立在个性和卓越的服务上的,如日本的三菱公司文化。人们往往低估了在一个组织的核心意图、企业文化与获得顶尖人才的能力之间的联系。即使高层管理人员把“利润最大化”作为一个主要优先考虑的事情,但是要保证有人才来实现这个目标,仍然需要培养吸引人的工作环境。强大的经济利益固然能够有力地刺激员工,但是会有越来越多的员工期望得到金钱和精神上的双重回报。领导潮流的公司意识到,他们的员工受到很高的激励水平的吸引,这种激励来自于一种超越利润或获取财富的使命或理想。没有一个超凡的使命,个人就会丧失勇气和决心来年复一年地追求挑战和目标。鼓舞人心的使命描述了一种对员工、客户或者更大范围的社会贡献。激励来自于与超越自我兴趣的理想的结合,这是一种真正崇高的理想。
第五,组建民主的科研、科技革新团队,集思广益。在适当的时间,有必要主动收集客户、批发商、供货商以及战略联盟成员的观点。再根据企业发展思路,招聘、召集最优秀的人才。将这些学术训练、工作经历、职业关系、熟悉客户的程度以及年龄和文化关系各不相同的人才聚集起来。组建企业自己独特的科研、科技革新团队,使企业产品永远具有市场竞争力。麦当劳的持续成功可以归因于独特的决策团队,包括选择开店地段、快速而可靠的食品准备系统、食品销售网络、供货商关系、特权许可、全球性品牌战略以及符合年轻人习惯的娱乐。要想与麦当劳竞争,我们就必须拥有相应的团队,甚至更强的决策团队。
人力资源管理是复杂繁复的,可能我们永远都没办法做到最好,但我们坚信我们每次都可以做得更好,为企业和员工的利益做到最大化,使企业可以战胜金融风暴,在来年的春天独占鳌头。
参考文献: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
2008年的金融危机在世界范围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即便是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仍无法避免的受到波及。鉴于中国仍然处于一个较好的上升发展阶段,故对于中国的影响仍然是有限的。虽然,有些较为著名的企业,因缩减业务范围,或生产能力的内移,从沿海、高标准一线城市转移至内陆二线城市,希望达到节约公司生产成本的目的。作为企业战略的不同定位,以及中国各城市之间成本的差异,大规模制造业内迁是必然的趋势。此类企业更加倚重设备,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不高,基于中国现在相较发达的交通网络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会更倾向于在二线城市建立生产基地。对于高新技术行业、金融业等行业,则更加倚重优秀质素的人才,所以更加倾向于在作为人才高地的一线城市经营业务。金融危机加快了调整步伐,而非是导致这种变革的根本原因。在全球市场,由于美国汽车3巨头的相继破产保护申请,对于全球经济、汽车行业的影响是巨大的。在此大环境下,中国的汽车行业在此番金融危机中,首当其冲,影响颇大,发生了新一轮的行业调整。招聘冻结、降薪、裁员广泛被企业采用来抵御金融危机。
在如此背景下,作为企业内部的HR们如何应对诸如裁减员工、降薪等棘手问题,己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实际上,有些企业的确是因为本身经济困难,难以维持经营,被迫采取裁员措施。但是,更不乏假借金融危机之名,恶意操作裁员,强制减薪的企业。在这么一个人人自危的时期,更多的员工抱着“有工作就是好事的事情”的信念,战战兢兢的守着自己的岗位。作为企业是否有考虑到,即便在这么一个特殊时期,仍然有一些处于企业发展阶段的企业,正瞄准时机,在这个时候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吸纳人才。对于恶意裁员,降薪的企业,则会在这个特殊时期输掉了人心,输掉了士气。在关键时期,如何保持员工士气,如何保留关键员工是企业的生存根本。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金融危机过后企业是否能够迅速恢复或发展。
由于业务需求的下降,工作量也会得到相应的减少,在此时挖掘内部员工进行培训,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其一,大家可以更好的研究业务中的不足,群策群力,从而改善现有流程的不足,为以后的再次启航打下坚实的基础。其二,忙碌的工作需要有一段时间来进行沉淀。在这个时候进行组织学习和个人学习,是再理想不过的时间。提供一些内部职位轮换的机会,对于有兴趣扩展其他职责或者了解其他职位的员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其他岗位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可以更好的使得其他岗位员工对于该岗位更具认同感,相互之间可以获得更好得配合、包容,非常有利于员工士气的提升。
前期的军心培养在这个关键时刻也将得到充分的体现。作为一个非常注重员工感受以及军心培养的企业,在金融危机中能够更好的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凝聚力。对于大部分的员工,薪资占有重要地位,但并非是针对绝对值而言,而是是否收到公平对待的感受,这是由亚当斯公平理论所提出的。作为坚实基础的第一步是,在允许范围,应尽量保证员工薪资内外公平,这个可以很好的消除员工对于公司的不满,对于本职工作的消极,建立上进、好学、关系融洽的企业文化,是培养军心的重中之重,相当多的企业根本不在乎企业文化的培养和建立。殊不知,具有较强企业文化的企业比企业文化弱的企业,能够更好的凝聚员工,使其更有效的向企业既定目标前进,并且更多视企业为荣辱与共的集体,在危难时刻,有更强烈的意愿与公司共渡难关。企业文化的建立没有统一标准,许多学者都不同程度指出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作为企业管理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对无形的企业文化必须给予必要的重视,因为它会在无形中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企业的经营状况已经十分不堪,必须通过相应措施减低企业人力成本才能存活的话,应当考虑先削减企业日常消耗成本,之后再削减补充福利,最后减薪。如果减薪也不能够维持企业生存的话,可以考虑安排员工无薪轮休,直到最后才应考虑裁员计划。裁员计划所带来的恶劣影响,是很难消散的。日常成本可以从节电、节水、节约使用办公文具做起。补充福利可以从削减部门活动经费、旅游经费开始,逐渐过渡到与员工关系比较密切的补充养老金、补充医疗金、补充公积金、年终奖、饭贴等员工已经视为薪酬的部分,在员工眼中,这也是变相减薪的一种方式,较容易激起员工的敌对情绪。
对于路途遥远且交通不便的企业,应注意尽量不要停运班车,班车很有可能是部门员工上班的唯一途径,班车的取消所带来的负面效果比减少补充福利来的更大。在此举仍不起效果的基础上,企业可以采取适当减薪或者无薪轮休来做进一步的成本降低。从实际操作而言,笔者并不建议企业裁员,很多裁员带有非法成份,而且存在支付补偿金的成本,裁员容易带来高风险和高成本。如今由于裁员所引发的劳动争议呈快速增长状态,很大程度由于劳动力市场不景气,员工无法在被裁员后及时找到新工作,他们有充裕的时间以及精力申请劳动仲裁。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在仲裁中,开始申请恢复劳动关系,如果公司裁员理由不充分,导致员工申诉成功的话,所面临的将是如何的窘境,仲裁期间的所有工资的支付,劳动关系的恢复。对于公司的打击是非常严重的。而处于风头浪尖的人力资源部则更是处于一个双方重压之下。当然也还是有积极方面,对于正处于发展阶段的企业,和金融危机影响有限的行业,此时正是非常好的人才扩张阶段。笔者非常有感触的是,最近招聘过程中,简历中的非在职率非常高,将近有40%~50%的候选人处于失业状态,其中也不乏非常优秀的人才。许多行业巨擎的倒下,导致优秀人才流出。在此,抓住机遇,吸纳人才,可以很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成为所在行业的领头羊。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淡去,10年的整个市场开始有明显回升,大部分的企业解除了冻薪,对部分重要人员,重要部门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薪。对于核心技术人员,企业也开始进行了强力扩充,以期在这个阶段有良好的上升,来抵消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不良影响。行业间的并购也开始逐步增多,在金融危机前期,良好应对的企业,在这段时间得到良好的积累,便趁机将在金融危机中表现较差的企业进行吸纳。由此可以看出,金融危机不仅是个大的灾难,同时更是一个良好的机会,对行业和企业进行梳整的良好时机。对人力资源从业者而言,并非就是雨过天晴,尖锐的劳动纠纷在逐步减少,但是,由于人才市场的活跃,很多因金融危机而停滞跳槽的员工,开始涌动,如何保留人才,如何在空缺情况下及时补充人才;或者,因为企业业务的重构,如何对公司人员进行调整,成为了人力资源管理在金融危机后期的工作重点。笔者认为,对于公司业务已经有所恢复的企业,如果在金融危机时期进行冻薪、减少福利的企业,应当就企业自身发展状况,进行适当加薪和恢复福利。特别对于重要岗位员工,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外部许多企业正处于活跃时期,如果本身企业仍保持停滞的状态,所产生的逆差,将使人才大量流失至活跃企业。这对企业而言,将是致命的打击。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至今,西方完善的管理方法以及管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中国企业所采用,特别是在中国发展的外资企业或者合资企业。但是,并非所有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思想都是精髓,也有并不适合在中国发展的方面。作为人力资源从业者,要更好的帮助公司高层管理者了解中国国情,选择更为适合的管理方法来帮助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三元悖论;金融安全;资本流动;人民币区域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志码: 文章编号:1007—5194(2012)04—0093—04
作为经典的金融理论之一,“三元悖论”反映了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性、资本自由流动性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三者不可得兼的矛盾。在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中的“三元”的现状及变化趋势是决定中国金融稳定的核心因素。从“三元”角度对影响中国金融安全的主要因素进行剖析,研究如何在不断开放的背景下防范金融风险,预防金融危机,确保国家金融、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三元悖论”理论简述
1999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其著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中提出,宏观经济通常有三个目标——以灵活的货币政策来应付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的威胁;以稳定的汇率使商业活动不至于面对太多的不确定性;让国际商业活动自由进行,特别是让人们自由地买卖外汇,以维持私有经济的精髓。但各国最多只能达到两个目标:要么放弃汇率的稳定性,像美国和澳大利亚那样实行浮动汇率制;要么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像阿根廷那样实行固定汇率制,甚至像欧盟国家那样取消本国货币;要么放弃完全的自由市场原则,实行资本管制。保罗·克鲁格曼明确提出了“三元悖论”的原则:固定汇率制、资本自由流动和独立的货币政策这三个目标不可调和,同时最多只能实现两者。
二、中国经济中的“三元”分析
(一)发展过程与现状考察
1.资本流动
(1)资本和金融账户逐步开放。我国于1996年12月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的第八条款的第2、3、4条义务,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下可兑换。与此同时,我国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在积极有序地推进。从2001年加入WTO开始,我国逐步加快了资本账户的开放步伐,初步形成了跨境资本双向流动的格局,主要表现在:一是资本流入已达到相当规模;二是对外资本输出逐渐增多;三是利用外资渠道多元化,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并从最初的较为单一的融资渠道,如外商直接投资设立企业,扩大到境外发行债券和股票、境内发行外资股、兼并收购等多种形式。
(2)大量隐性资本流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就出现了严重的资本隐性出入现象。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每年公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从1996年到2008年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4次为正、9次为负,2001年以前都保持负值,存在隐性资本的流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由于存在人民币贬值的预期,我国的资本外逃规模进一步扩大,其数额在1997年和1998年分别为364.74亿美元和386,37亿美元。2005年和2006年,在我国面临资本流入压力加大、人民币升值预期强烈的情况下,该数值依然连续两年为负。
2.人民币汇率制度
1994年-2005年,我国实质上是以钉住美元为主的固定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长时期保持在1美元兑8.27-8.30人民币左右的水平,波动幅度和弹性区间极小,处于一种超稳定的状态。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6年3月1日,央行宣布实行“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汇率原则。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根据我国经济、特别是对外经济发展,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赋予相应的权重,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同时,根据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给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出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具灵活性。
3.货币政策
我国1994年后的货币政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4—1997年。货币政策主要目标是对付通货膨胀。第二阶段,1998—2002年。我国经济出口量开始大幅下降,总需求严重不足,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货币当局转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采用了一系列扩张性货币政策工具。第三阶段,2003年至今。货币政策转为紧缩性政策,主要措施包括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防范房地产信贷风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等。
加入WTO后,随着我国资本和金融账户自由化的推进,为维护汇率稳定,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强烈冲击,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发生了几次明显冲突:1994—1996年抑制通货膨胀与人民币缓慢升值之间的冲突,1998年外汇储备增幅迅速下降和抑制通货紧缩的货币政策之间的冲突,2003年以来人民币升值压力和国内投资过热的冲突(2005)。
(二)发展趋势考察
1.资本自由流动趋势不可逆转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势不可挡,资本在国际间自由流动的趋势越来越显著,而目前我国资本项目还存在着一定管制,这与经济、金融自由化深化的趋势相悖,也产生了严重弊端:妨碍国际贸易的发展,扭曲资源的合理配置,制约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我国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管制将会逐步放开,而不断增强的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可能会在未来中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资本自由流动加强的趋势不可逆转。
2.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尽管自2005年7月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开始升值,但是这一过程相对缓慢。在资本自由流动日益加快的客观条件下,人民币汇率制度对货币政策存在制约。一是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制约。二是货币政策的部均衡目标难以实现。特别是在这几年宏观经济过热时,货币政策难以兼顾内外均衡两个目标的弊病表露无遗。三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受到限制。外汇储备的增减是影响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之一。外汇储备的波动将造成人民币升值或贬值的压力,央行执行货币政策的空间和有效性将减低。因外汇占款而投放基础货币,央行一般会进行“对冲”操作。在控制汇率波动幅度的情况下,基础货币投放渠道与货币供给结构的改变,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
2010年6月,央行在其官方网站上新闻,决定“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被认为是中国重启汇率制度改革的信号。尽管人民币汇率不会进行一次性重估调整,但根据“三元悖论”原理和对我国经济中的“三元”分析,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必将继续深化。
3.人民币区域化势头明显
2009年7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共同制定、公布实施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随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增长较快,企业和银行对用人民币进行跨境贸易结算的需求不断增长。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告,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地区由上海市和广东省的4个城市扩大到北京、天津、、新疆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另外,广东省的试点范围由4个城市扩大到全省,增加上海市和广东省的出口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企业数量;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则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
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已成“不可逆转”之势,新兴经济体货币国际化会明显加快,特别是人民币国际化将有序推进。央行积极推进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同时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旨在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从“三元”看后金融危机时期中国金融安全的影响因素
(一)资本流动与中国金融安全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形成的国际过剩货币供应量时刻在寻找出路是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的诱因。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早已成熟,这些资金在那里很难找到获利的机会;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市场不成熟,金融监管不到位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特别是刚刚放开资本市场的国家将成为这些游资追逐的目标。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很好的例证。
随着我国金融开放的不断深化,资本项目的开放势在必行,开放便利了短期国际游资的流入,如果经济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吸纳骤然流入的巨额资金,大量投机性很强的套利资金流入股市、汇市等短期资本市场以牟暴利会引发市场动荡,给国际收支平衡和金融稳定带来严重威胁。特别是在我国尚未解决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的情况下,资源和流动性的迅速增加不仅得不到有效的配置和利用,反而很可能会刺激金融资产价格过度上涨,进而促使经济泡沫化,最终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脆弱化。
(二)货币政策独立性与中国金融安全
资本市场的开放使宏观经济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更加困难。尽管目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划分的资本交易项目中,我国有一半左右的交易项目受较多限制甚至严格管制,但目前我国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已经不可低估,而且我国逐步放松资本流动管制的趋势不会逆转。在资本账户管制逐渐放松、人民币汇率升值波动趋稳的条件下,根据“三元悖论”原理,货币政策独立性会受到重大影响。如果货币政策这个主要的经济金融政策工具丧失了独立性,那么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失衡问题就少了一个有效的解决手段。特别会对银行的脆弱性产生影响。因为,银行业开放对银行存款和贷款的影响将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清偿能力,如果东道国的当地银行相对缺乏效率和资本,会引起货币大幅度贬值,大批金融机构倒闭,金融崩溃,经济倒退,社会动荡。
(三)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中国金融安全
1.人民币汇率变动与实体经济
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对我国的金融安全状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汇改后我国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经济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双位数以上;随着人民币汇率的逐步趋于灵活,货币政策也取得显著效果;国有银行改革也加速进行,不良贷款率逐年下降。但是,由于中国经济的高度国际化,特别是具有外贸依存度高达70%-80%特征,因此当世界经济形势发生变化时,实体经济波动会相当明显。2008年起,受人民币升值和经济危机影响,实体经济出现下滑,实体经济出口额下降。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11个月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达20.9%,其中出口增长19.3%,11月起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急转直下,进、出口双双逆转为下降,2009年1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41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9%。出口额回落导致大量企业减产甚至倒闭。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的报告显示,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倒闭。在出口大户纺织业中,倒闭的中小企业更是超过1万家,2/3的纺织企业面临重整,超过2000万工人被解聘。实体经济的下滑影响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并造成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进而对金融安全构成威胁。
2.深化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制约因素
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目前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缺少汇率风险规避机制。新的汇率体制下汇率将具有更大幅度的弹性,市场主体将不可避免遭遇到汇率波动带来的风险。我国现有外汇市场体系在交易品种和规模上都远达不到避险要求。二是巨额外汇储备无法有效运转。2011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达31811.48亿美元,其中很大比例是美元及美元面值的债券,随着人民币不断升值,外汇储备不断缩水,外汇储备管理体系改革问题也浮出水面。在目前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国人民银行依靠发放央行票据来勉强维持外汇供给平衡,而吸纳外汇储备却造成了金融系统的流动性过剩,不仅增加了流通中的人民币数量,也造成了人民币单向升值的压力。三是出口企业如何应对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如果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超出预期,出口企业能把以美元计的成本提高转嫁到更高的产品价格上,那么出口需求将会降低;如果出口企业无法转嫁成本,那么其利润率将会受到挤压。这两种情况都将抑制出口部门产能的扩张,也将对宏观经济增长造成制约。这些制约因素如不得到有效解决,必将对金融体系稳定构成一定风险。
(四)人民币区域化与金融安全
1.人民币区域化微观经济基础薄弱
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需要牢固的微观基础。人民币区域化要求中国的银行和企业走向世界,需要扩大商业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或者行网络覆盖范围,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纳入商业银行体系,提高人民币国际清算服务的便捷程度。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化刚起步。人民币区域化在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同时,也使国内金融体系在国际市场范围内面临更多的风险暴露。人民币一旦实现可自由兑换,国际游资可自由出入,在企业和国民缺乏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能力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和金融安全将面临严峻挑战。
2.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对金融安全的影响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即将全面展开,是人民币区域化进程的重要一步。一是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解决的是贸易便利化问题,资本及金融账户交易的人民币结算解决的是投资便利化问题,将有助于推动我国资本及金融市场的开放。跨境资本流动数量增加,频率升高,跨境资本流动影响越来越大,对金融安全的影响也就越大。二是人民币用于国际结算后会形成境外人民币债权。当这种债权达到一定的规模后会产生如下问题:一是海外持有的规模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我国央行在海外的信誉、宏观调控能力以及金融监管的信心。二是货币供应量能否再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需要考虑。因为人民币跨境结算加大了人民币的跨境流通,这部分资金将更多地随着境内外、本外币的两个市场的收益率变化而流动,使得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渠道发生变化。三是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这两项措施实际是相互关联的:从短期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规模扩大有助于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相对增加了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降低了汇率风险。从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将为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带来契机,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加有助于人民币趋于市场化及企业对汇率风险的测算,有利于推动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业务的全面展开;而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规模的增加又会使人民币实际需求量及供求关系更加显现,从而有利于增加人民币汇率弹性。
3.人民币区域化需承担的国际责任可能过重
关键词:形成原因;影响
中图分类号:F8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1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经历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互联网技术及其他新兴产物越来越多的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了。在此一个大的背景下,美国经历其经济迅速发展的黄金阶段,进一步巩固了它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领导地位。但是在进入21世纪后,由于受到网络经济泡沫破灭以及恐怖事件袭击的影响,美国经济陷入全面萎靡的漩涡之中,市场经济一片萧条。随即美国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及经济措施救市,银行大幅度降低存息率以及调整基准利率等。国家的强力介入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推动下,美国经济开始趋于稳定,房地产行业一片繁荣。然而,从 2004 年开始,美国政府突然调整经济政策,短时间内大额度提高了银行存息利率。这一松一紧的政策对经营房地产借贷业务的金融机构产生巨大的冲击,再加上一些投资机构的盲目介入进一步恶化了经济局势。先是美国本土经济受到巨大的冲击,紧接着北美、欧洲、亚洲的各国也受到牵连,一场新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本文将在此大背景下对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及影响作出讨论。
一、美国次贷危机的形成原因
1.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20年代末是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金融行业一片繁荣。在这个大背景下,不断有新的金融辅助工具开发出来并投入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这些金融工具就像一个无线的巨大网络把各种金融机构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各行业的划定界限也越来越模糊,这势必增加相关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监管难度。无法及时对各类金融机构出现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及采取相应的措施。由于缺乏了政府机构的监管以及政策指引,无形中扩大了整个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因而相关国家政府机构没有履行好其职责,对市场经济的控制力度不够,对金融市场监管不力成了这次次贷危机爆发的客观原因。从以前的文献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美国政府在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不够,缺乏对市场经济的有效引导。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美国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存在重大缺陷。自上世纪90年末,美国的市场经济就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各金融行业之间密切关联。但由于美国政府对金融行业是实行的各类型行业分开监督管理的政策。而负责监督管理的各个政府机构基本都是各自执行,行业监管之间配合力度不够,致使在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过程中出现许多漏洞。对不断衍生出来的金融工具管理不够重视,而且在监管过程中,没有及时丰富监督管理标准与准则,造成监督管理标准过于单一。
2.消费观念问题。在美国,政府是大力提倡民众合理消费的,但由于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越来越追求生活享受,过度消费现象日益严重。但由于民众的收入水平已经不能满足其消费需求,只能通过抵押房屋建筑及其他物品来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随着时间推移,需求越来越多,而原有的债务在没有进行有效处理的基础上不断添增其他新的债务,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没有进行有效的节制,而是通过不断对外向其他国家出售债券,获取大量外贷以满足其国民不断增长的日益消费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外发行的外债越来越多,同时国家购买能力与支付水平已经不能持平,造成国家信用不断下降,加快了这场次贷危机的爆发。
3.不合理的货币体制。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以美元为主导的新的国际货币体制。开始之初,由于有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这套货币体制在帮助欧洲各国经济复苏以及稳定全球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稳定和多元化发展以及美国经济的衰退,这套体制本身暴露出诸多弊端,也越来越不符合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当前的货币体制制约了全球经济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趋势,形成了由小部分发达国家影响着全球经济走向的局面,加剧了全球经济的两极分化造成了全球经济严重不平衡的现象。而那“一小部分国家”多为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现有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中存在很大的缺陷,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就是其中一点。在这种背景下,就很容易产生因部分国家的经济出现问题产生经济危机从而引起区部地区的金融危机进而波及到全球,形成对全球经济产生巨大冲击的全球性经济金融危机。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的不平衡是这次次贷危机发生的客观原因之一,而造成这种全球经济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当前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制。
4.其他原因。这次因次贷危机而引起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对各国经济都产生巨大了冲击,尤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受影响最大。而次贷危机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政府没有通过正确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引导,加剧了本国市场经济发展不稳定性,留下经济隐患。加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应用,虚体经济迅速发展膨胀,形成经济泡沫,大大加剧了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
二、影响
次贷危机是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它对国家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经营的影响上。次贷危机对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它打乱了原有的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金融行业的混乱,银行倒闭,各投资借贷机构提高投资标准,企业由于缺乏足够的流动资金,纷纷破产,国家外贸和以及出口也是大受打击。市场经济一片萧条,国家经济陷入萎靡状态。与此同时,因为经济问题所衍生出了的其他问题同样可怕,比如就业问题,由于企业大量倒闭,出现了大量人员失业的现象,市场经济不景气,短时间内找不到工作,这些人员便没有经济来源,迫于生活压力,势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社会治安又成了一个新的问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次贷危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市场经济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国家应加大对市场经济的掌控力度,相关政府机构做好对金融行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各政府机构之间密切配合,做好金融行业的监管工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同时,要正确引导民众的消费观念,鼓励合理消费,杜绝过度消费。
关键词:县域金融;萎缩;二元经济结构;金融监管
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及其它因素导致我国县域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大中城市,县域居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与大中城市居民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发展县域经济、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成为我们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但是我国金融体系不完善,导致县域金融也出现萎缩状态,对县域和全国的金融和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表现
(一)县域金融机构萎缩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实施“抓大放小”的战略,进军城镇,退出乡村,各大商业银行将业务重点逐步转向大中城市,撤并了3万多家县级及县级以下机构网点,导致县域金融几乎呈现出“真空”状态,在某些县城只有几个国有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并且这些机构通常只开设存款业务,不发放贷款,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只能从信用合作社获得较为单一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此外,与大中城市相比,县域金融机构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类型明显较少,结构也不够合理,致使很多农民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二)县域银行信贷权限萎缩
银行为了使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同时控制资金规避风险,控制了贷款的实施审批权限,更多的向省级分行集中信贷资金的运营、决策管理权,施行集权集中制信贷模式。这样的政策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很多的县级银行分支机构失去了贷款的审批权,而是只负责贷款申请的上报、调查以及回收等非实质性的工作。
(三)县域信贷资金投入萎缩
“抓大放小”战略让众多金融机构更加倾向于城市市场,但是县域业务不得不继续维持,只不过县域金融机构更多地在县域推广存款业务,而缩减贷款业务,这使得县域范围内的银行几乎都成了“吸存银行”,本应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信用合作社也同商业银行一样成为了县域资金外流的渠道。县域资金的外流,使得用于县域经济建设的资金短缺,缺乏了资金的保障,更加不利于县域经济的发展。
虽然县域金融需求与城镇相比呈较小的态势,但是和需求比起来,县域金融供给的缺口更大,连目前的金融需求也满足不了。县域资金的大量外流、信贷资金投入的减少,大型国有银行对小规模借贷者的不够重视以及金融体系的不健全共同导致了县域金融萎缩的结果,金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阻碍着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县域金融萎缩的原因分析
(一)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不科学
我国出于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一直以来对以农村为主体的县域金融采取的都是抑制政策,导致县域经济的发展严重滞后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在这一体系背景下,真正能够对县域经济发展有利的融资功能并不完善,县域资金外流,金融风险也随着资金外流而淡化,于是县域金融监管的概念和意识也逐渐被忽视。县域金融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薄弱环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县域经济的重要性势必会越来越明显,而长期被忽视的县域金融监管问题也已经成为发展县域经济乃至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的重大问题。
目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体系主要包括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实行垂直管理体系,但是县域内一般没有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派出机构,所谓“天高皇帝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这个道理。此外在市级金融监管工作中,各个机构划分责任、协调监管,能够得到上级机构以及国家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督和管理。但是在县域金融机构中,监管力量的薄弱和有效监管协调机制的缺失,却造成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共存的后果。首先县域金融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数量少,通常只有3-4人,检查权力上收,业务骨干经常被调到上级部门协助工作,对县域金融机构的监管有名无实;此外“一行三会”未能在县域建立起有效的协调合作机制,缺乏整体性的监管政策框架,各自职责划分不明确,监管信息难以共享,县域金融监管不完善对县域金融的发展是
个很大的风险隐患。
(二)二元经济金融结构体制的存在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但二元结构除了城乡经济间存在,在金融领域也客观存在这种结构。一方面,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国有大中型银行依然以为国有企业服务为主要目标。另一方面,位于县域或者乡村地区的企业贷款只能通过信用社或者走民间借贷的路子,更使得金融领域的二元结构愈发明显。
(三)社会信用度降低,金融环境差
社会信用度低,金融环境差是导致县域金融萎缩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地方信用环境不佳、逃废债务现象严重,使得银行考虑风险控制和严格的内部约束机制,不敢贸然放贷。
三、改善我国县域金融萎缩的对策探讨
(一)健全县域金融监管体系
首先要整合现有的金融监管机构,形成一个以人民银行为主导,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大监管机构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同时辅之以存款信用担保机构和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体系。分离中国人民银行的部分监管职能,把这一部分职能加入组建的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营造出整体的效果,职责划分明确,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的金融监管体系。
同时要逐渐完善县域金融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县一级的金融管理委员会,逐步建立银行业的分层管理制度,让地方政府参与到地方金融改革的决策之中,并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赋予其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一定的管理职能,构建起县监管委员会、地方政府、人民银行、银监局统一协调的监管制度。
(二)改变二元经济金融结构
改变县域金融萎缩的根本途径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推行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和供销社改革,形成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通过农村税费制度的改革逐步降低农业税率,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县域金融环境
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要突出法制的优先地位。出台社会信用法律,严厉打击破坏社会信用行为。着力优化金融案件的司法环境,建立突破地方行政干预的诉讼管辖机制,金融债权案件的受理突破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实行异地立案审理,不断提高金融案件的立案率、执行率。改善维护金融债权的司法环境和社会环境,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维护金融债权,加大对逃废银行债务行为的打击力度,切实保护债权人合法利益。(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曼,李芬儒.关注和融入中小企业成长[j].金融研究,2005,(6).
[关键词] 人力资源管理 中小企业 对策 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从2008年下半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来,千万中小企业也受到了巨大冲击。据统计,从金融风暴爆发以来,仅中国倒闭的中小企业就有8万之多,可见其受影响之深重。中小企业在组织层面,招聘策略,培训方案,激励规划等方面存在普遍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改善当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有效利用人力资源,才能使企业渡过难关。中小企业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优化组织结构,明确部门职能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谁能够充分利用人力资源,将其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本,谁就掌握了主动权,此时,效能是关键。企业应当明确战略目标,优化组织结构,通过工作分析,重新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职能,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再造,消除人员冗余人浮于事的现象,严格控制财务成本,建立起一套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开发系统,科学、合理、最大限度地利用人才,开发利用人才的价值,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重视人才、重用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企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制胜法宝。
二、建立完善的人才选拔机制,严把招聘关
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之一,在金融危机时期,要确保招入的每一个人才都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迅速为企业创造价值,防止资源浪费,因此严把质量关是人力资源培训的基础性环节和重要环节。因此,在招聘方面,要尽量招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对于某些不得不设又不可过多投入成本的职位,可由“多能”的人才监理,这样可以减少开支,获得最大收益。
三、完善培训开发系统,有效开发员工潜能
培训是企业高效运转赢利所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企业要改变只把培训当作成本投入的短视行为。事实上,金融危机下的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士气,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同时,针对危机中的苦难,特殊时期的培训针对性最强,可以用最有效的方式指导员工。
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很少会有专业的培训师,并且金融危机来袭,管理人员更无过多精力专注于其不熟悉的领域上,这时“培训外包”为企业培训打开了新的视野,将培训活动整体外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管理资源,使管理者不必再为培训而耗费精力,转而专注地投入其他管理活动之中,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有利于企业摆脱困境。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不要把培训看成是单纯的提高员工技能的学习训练活动,还要将其与绩效管理相联系。在培训过程中,要注意对员工进行考评,培训活动结束后对综合评价较好的员工予以奖励表扬。这可以有效监控培训过程,提高培训效率,同时,这意味着员工在考虑跳槽时要考虑其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的上升,有利于减少离职行为。
四、运用科学合理的激励手段,提高员工积极性
经济危机前提下,利用物质激励员工使企业不能负荷,因此,转向非物质性激励成为企业首选。员工的晋升、对员工的支持认同、良好的工作环境以及和谐的工作氛围、工作的挑战性、对企业文化和组织战略的认同感等可以提高员工积极性,如果激励得当,其效果不亚于物质激励。要充分利用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的特点,变不利为有利,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加强上下级的沟通与监督反馈工作,使员工从情感上更依赖于组织。另外,对员工给予一定比例的股权激励,也可达到物质精神双重激励的良好收效。
五、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员工归属感
金融风暴来袭,面对不景气的局面,人的归属感降低。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从企业角度讲它是满足人才需求,留住核心人才的有利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降低离职率,通过对员工进行职业性向和性格匹配的科学测评,可充分认识员工潜能所在,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实现任职匹配,有效避免由于人职不匹配带来的效率低下的现象。同时可使员工更加依赖企业,信任企业,提高了其忠诚度和归属感。
此外,企业应做好做好离职风险防范。经济萧条时期,尽管企业百般挽留,但还是会出现员工流失的现象。企业应该做好风险防范,主要体现劳资关系的科学处理上。要严格制定合规合理的劳动合同,健全相应规章制度体系,避免由于劳资纠纷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资金和声誉损失。
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促进内聚力的增强
在企业遇到苦难时,同舟共济的企业文化氛围更能把员工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使企业渡过难关。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其自身特点优势,建立主管与员工的和谐关系,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核心,理解人、关怀人、成就人,达到“企业文化影响人才,人才融入企业文化”,互为核心,互为基础的和谐局面,使员工感到企业与员工是站在一起的,以使员工心甘情愿的为企业分担风险,共度难关。要适时对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学习的培训活动,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使员工进一步加强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提高认同感,共度时艰,战胜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崔 兵: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企业改革与发展,2004.5:156~158
[2]何 伟:中小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48~50
[3]吴克明:招聘与选拔实务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4]赵曙明:人力资源战略与规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关键词】制造业;裁员;成本与收益
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世界各国市场均持续的萧条,为了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大规模的裁员在企业中盛行。中国也有很多企业纷纷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员行动。据统计,在广东打工的湖南民工已经有30万已返回了,每天还有很多江西、河南、四川等地的民工返回。富士康作为中国的一个巨大的制造业集团,拥有70万员工,为了缓解这次金融危机的压力,采取了大规模的裁员。公司采取裁员的措施从表面上来看是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给企业一个喘气的机会,但是从长期来看会给企业带来很多的问题。
一、制造业员工的特点
我国的制造业很多是代加工型企业,企业的生产是接受外来的订单,通过生产获取微薄的利润,这类型的企业在我国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同时这些企业雇用的员工一般是不需要掌握特殊的技能,企业招聘员工的门槛比较低,员工流动性很强。这些员工的收入也比较低,很多员工和公司之间没有签订相关的合同,一旦他们的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没有相关的手续可以得到法律的保护。
富士康从1996年开始进驻深圳以来,这个制造业的航母发展迅速,从2003年的30万人发展到现在的70万人,在招聘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周招8000人的历史,招聘了大量的廉价员工。2003年营业额即突破100亿美元,2004年营业额增长61%,2005年再增长65%,一举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代工厂。2006年,其营业额突破了400亿美元,但是根据一份统计截止日期为2008年7月25日的富士康内部文件显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的员工为65万人,与2007年相比,整整减少了10万人。有可靠资料表明,深圳一地就缩编了近4万人。同时鸿海集团宣布,由于经济的不景气,最近将会裁掉10%~15%,将近有7万员工将被裁掉。面对经济萧条,富士康不断的裁员。
二、公司裁员的成本和收益分析
企业裁员主要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是经济性裁员,由于企业管理者经营不善或市场因素,造成严重的经营困难状况,盈利能力持续下降,为了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公司被迫采取裁员来缓解经济压力的行为。它的出发点是以减少员工总数,从而节约人工成本。第二类是结构性裁员,由于业务方向,提供的产品或服务而导致的变化在内部组织结构的重组、分立、撤消,而引起的裁员行为。它的目标是追求公司未来的人事和组织特性能够相吻合,并不是迅速降低成本。第三类是优化性裁员,是企业根据绩效考核结果或其他内部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解雇不满足企业要求的员工。目的是确保人力资源的质量,从而增强员工的竞争力和创造力。而现在这些制造业采取的裁员基本上是经济性裁员。
(一)企业裁员的收益
在金融危机影响下,欧美国家对这些制造企业的订单大大的减少了,我国很多企业是通过接收国外的订单,生产后在销售到这些国家。因此,这些企业就会出现在国际经济环境好的时候,大面积的招收工人,一旦经济出了问题,就必须减少工人。因为是代加工型企业,企业招收工人的要求也不高,在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下可以花费比较低的成本招到需要的人员。因此,在经济环境萧条时期裁员可以获得很多的收益。
首先,可以节省成本,获得比较多的现金流。经济危机时期很多企业都会出现现金周转不过来,企业采取裁员之后可以把员工的工资转移到生产上来,对企业的现金周转有一定的帮助。合理的裁员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增强竞争实力的有效措施。由于各种原因,许多企业当前面临的问题是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企业可以在该行业快速发展,竞争压力也不是很大,这时企业也能维持生存;一旦出现了经济运行不好时,企业就面临着破产倒闭的风险。公司在危机时期裁员也可以对内部进行调整,以精简机构。研究表明,没有效果的劳动力,不仅不能提供任何无效的劳动产品,而且还会提供负的产品。根据相应的正负效应规则,按10000元的有效劳动人均产出计数,2000万无效劳动力每年使社会损失约2000亿元。
其次,为企业渡过难关,赢得重生提供机会。企业部进行缩减员工就可能面临着倒闭和破产,富士康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不得不进行裁员,富士康招的员工是比较廉价的,主要是通过廉价劳动力未来赢得微薄的利润,订单少了后要是不进行裁员,劳动力剩余大大提高,在富士康工作的员工一般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企业包吃包住。在危难时期企业只有通过裁员才能削减成本。国际客户需求疲软引发恐慌,鸿海最大客户之一戴尔公布的第二季财报不佳,投资者担心戴尔业务萎缩将直接导致代工厂收入大幅下降,鸿海股价当即跌停,这将严重影响鸿海的股价,导致资本供血不足。因此郭台铭提出了“降低库存、应收账款和闲置资产规模”等几大措施,以增强国际资本市场的信心,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大幅裁员。
再次,增强竞争性,提升员工的积极性。在面对企业经济性裁员的大潮中,职工处于弱势地位,失去工作就意味着失去经济来源,这都是职工面对的现实。员工为了不让自己被裁掉,就必须努力的提升自己的业绩,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经济性裁员对企业员工,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只有员工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素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那么当企业经营出现经济性裁员时,才会不被裁掉而成为骨干员工,未来的前景也更加美好。
(二)企业裁员的成本
首先,人员心理恐慌,公司不稳定。在经济不景气时进行裁员,会出现人心惶惶,在政策没有落实之前,员工没心思工作。阿马蒂亚·森认为,失业者的结果不仅是收入的损失,失业还会剥夺其他的能力,对个人造成重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会让员工感到生活没有安全感,朝不保夕,压力持续增加。在流动性过大的企业组织中,工作人员很难保持平静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员工在这种氛围下,会更多的是等待和观望,或寻找其他的退路等消极状态。
其次,对公司的形象会造成严重的损害。裁员是一个社会广泛关注的现象,尤其是知名企业的裁员行为往往是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很容易导致人们对该企业的不信任,以致影响社会对该企业应有的评价,从而削弱了该企业的市场品牌价值和社会形象。并且对社会也造成了极坏的影响,当公司生意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若组织内部不提出安全保障工作的政策,也不与工会协商交流对员工合同的承诺,一旦财政困难的迹象出现,裁员将成为公司迅速脱困的手段。但这种裁员无异于是把企业最好的财富——员工,无偿的就送给了竞争对手。如果该公司将员工作为公司的战略性资产,而不是作为一个成本,尽量避免裁员,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员工会更加卖力的工作,与企业共同走出危机。富士康裁员后,据统计,5年来富士康有近500 名骨干员工跳槽至比亚迪,其中包括许多高级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员,他们不仅将技术带到了比亚迪,往往将大额订单也带走了。由于大规模裁员,使员工感觉到企业经营出现了很大的困境,这种信号会促使员工会逐渐失去对企业的信心,由此带来的是士气一落千丈。企业裁员也会让员工觉得企业不关心自己的利益,那么员工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对工作认真负责,最终导致工作效率降低,企业无法实现预期的目标,反过来更是要裁员,由此形成了恶性循环,对企业带来的损失可谓巨大。
再次,比较短期效率和长期的损害。经济裁员行为在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时间下,真的可以带来正面影响,为企业摆脱面临的困境,但也留下了一些隐患。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商业环境和商业条件持续变化,直到原有的前提和边界条件超出裁员所要求时,其积极作用的就开始减少,甚至走向反面,因此,裁员策略往往隐藏着风险冲突。据美国2004年的数据显示,在过去三年中,裁员公司股票价格平均上涨了4.7%,而同样的规模,但没有裁员的公司的股票价格上涨了343%的利润。
最后,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显性成本。依据我国新劳动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因此,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会增加企业重新聘用的成本,调整成本等。总而言之,裁员并非简单的将冗余人员从工资名单中删除,裁员会真真实实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企业效率。
三、结论
企业裁员是公司的一项重大决策,会给公司带来深远的影响,公司的决策层要权衡利弊,谨慎采取行动。在裁员的过程要采取正确的措施,使公司的损失达到最小化。对于企业来说,一定程度的裁员是有必要的,但它不等于表示,裁员就是解决企业经营不善状况的“灵丹妙药”。企业裁员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企业形象和企业文化,体现了一种商业道德,是一项影响巨大的经济行为。当裁员的时机、方式不对时,在短期内会带来成本的下降,但长期来看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故企业在经营困难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到裁员行为给企业带来的正负效应,正确做出判断。
参 考 文 献
[1]马静.企业成本控制现状及途径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9)
[2]王庆彤.关于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J].商业研究.2008(7)
[3]陆惠民等.工程项目管理.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9)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金融危机 多元化融资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它在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促进就业、推动地区发展、加快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愈加重要。有数据显示:占企业总数99.8%的中小企业贡献了国内生产总值的60%,创造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和53%的税收收入。但是,融资难一直是困扰和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难题。我国每年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倒闭,而其中约60%是因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所致。如何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已经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由此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尽管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实施了一系列的救市政策,但是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无法在短时期内消除,经济仍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因此,原本就面临融资困境的中小企业融资又开始面临金融危机的压力和挑战,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深入,中小企业融资难再度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极为紧迫的重大问题。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造成了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发展,采取什么措施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就成为社会各界比较关注的问题。
二、金融危机给中小企业融资带来的新挑战
中小企业对稳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着技术落后、融资困难、信息闭塞、品牌落后、人才缺乏、管理制度不完善等不容忽视的制约因素。融资困难在中小企业的成长和发展中一直是最为突出的问题。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开始影响到我国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当今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面临资本流动性的严重不足,中小企业的融资更是雪上加霜。据不完全统计,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6.7万家中小企业倒闭。中小企业的倒闭主要原因来自于四个方面:材料涨价、人工成本提高、人民币大幅升值、融资难。而在这四方面因素中,最终导致企业破产的就是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一般分为外部融资和内源性融资。外部融资就是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和直接融资市场获得资金。内源性融资是企业的留存收益,一般包括折旧资金、未分配利润等。因此,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在以上三个方面都有表现。
1.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影响
金融危机给我国金融机构海外投资造成了巨额损失。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和重组,中国6家商业银行在海外上市,并且纷纷增加了海外投资,这样必然受到海外金融的影响。根据《证券市场周刊》测算,在本次金融危机中这些金融机构海外投资出现了亏损,其中中行亏损额最大,约为38. 5亿元,建行、工行、交行、招行及中信银行依次亏损5.76亿元、1.20亿元、2.52亿元、1.03 亿元、0.19亿元。这些巨额的损失使各大商业银行在今后的发展中提高了自身经营的谨慎性,一方面严格规范和执行借贷标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提高自身管理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减少贷款额,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这一变化对中小企业的损害是最直接,也最为惨重。因为大企业的信誉以及资金规模使得他们对于货币政策从紧的反应相对迟缓,而中小企业则不然,由于中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盈利水平有限、信用度不高、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再加上缺乏可抵押的资产,这更加影响了从金融机构中获得贷款,从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2.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美国股价大幅下跌,并波及世界各国的股票市场。我国的股票市场同样也受到了美国股票市场的冲击。金融危机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并在金融市场产生了示范效应。我国内地股市虽然开放度不高,但是与港股的联动性在加强,香港股市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也会传导到内地A股市场。这导致了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份的6124点暴跌至1638点,虽然2009年上证指数在回升,但是一直在3000点左右徘徊。由于我国对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的资格要求比较严,一般中小企业很难达到,从融资数量上看,股票、债券融资仅占中小企业融资数量的2%左右,但金融危机造成中小企业在直接融资市场融资更加困难。
3. 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内源性融资的影响
内源融资是企业不断从自身内部取得资金并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具有原始性、自主性、低成本和抗风险等特点。金融危机产生后,我国经济增长指数出现下滑的现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企业减产不可避免,由此产生的裁员、降薪等问题也是屡见不鲜。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外向型的中小企业出口萎缩,利润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投资者信心不足,企业投资不足,生产资料需求降低,企业效益下降,许多中小企业经营困难甚至亏损,从而导致企业留存收益减少和资金紧张状况的发生,造成企业内源性融资不足。
4. 金融危机对民间融资的影响
民间金融是一种没有经过国家工商行政部门注册登记的金融组织形式、金融行为、金融市场。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民间融资歧视,分不清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民间融资的区别,造成了民间融资没有发展起来,尤其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民间融资发展更加困难。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的策略分析
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更为恶劣。为了规避金融危机对企业融资的不利影响,多元化融资成为问题解决的关键。为解决融资难题,构建中小企业多元化融资途径,需要采取综合治理,需要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全社会多方的共同努力。
1. 多元化融资的理论依据
企业融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企业在既定的约束条件和金融制度安排下,基于对融资风险、融资成本与融资收益的比较所作出的。权衡融资成本和风险建立最佳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现代融资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在现实中,研究企业资本结构或融资模式至少受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企业所处的制度环境;二是企业所在的行业特征;三是企业自身的特点(如股权结构、经营者能力、企业规模大小等)。对于我国实际情况而言,资本市场、公司治理结构相对于西方国家的运作效率本身存在很大差距,融资制度和企业管理水平等因素对企业融资方式和融资策略的选择影响更大。多元化融资对中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业务和市场能力的促进、对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的改善,还是对行业竞争能力的构建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1)多元化融资的范围
多元化融资是在保持传统企业融资方式的基础上,拓展长期优势效应的融资方式。在银行贷款、上市融资以外,不少新型的融资方式都是企业值得尝试和应用的,具体来说包括直接融资方式中的:海外上市、私募股权基金、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等,间接融资间接融资中的:动产担保融资、团体贷款、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租赁等等。
( 2) 多元化融资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意义
①有利于分散银行的信贷风险
在银行主导型融资体系下, 企业产生的行业风险、经营风险、政策风险等诸多风险无一例外地通过信贷途径向银行传导和转嫁, 成为金融风险产生的重要隐患。融资的多元化发展减少了银行的承贷压力, 降低了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总额中的占比,从而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②有利于资金优化配置, 提高使用效率
一是很多新兴融资方式的资金使用效率较高,如票据使用量的增加,使资金流转加快, 减少了企业资金占用,通过背书转让就可完成结算,在资金紧张时,可以通过票据贴现取得资金。又如企业集团内部融资,灵活调剂子公司之间的资金余缺, 提高了企业内部资金的利用效率,节省了财务费用。二是不同的融资工具之间可以功能互补,有利于优化社会资金的配置。如民间融资、内部调资、异地融资等方式具有信息灵、速度快、手续简便的优势。
③有利于企业信用意识的提升, 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相对于银行贷款, 其他方式的融资需要企业有更高的信用度。而缺乏诚信的企业很难在市场上获得融资, 这样会促使企业按市场规则办事, 增强诚信, 从而改善全社会的信用和投资环境。目前, 长期性权益资本缺乏、货币政策调控冲击等因素已成为企业融资的新难点, 而加强信贷人权利保护是解决融资难的基础。因此, 企业需要寻找新的更适合自己的融资方式, 以谋求更好的发展。
( 3)企业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
多元化融资与传统的银行贷款、上市等融资方式相比,最关键的区别在于一种增值效应。比如,在融资租赁期间还有可能产生新的合作机遇;保险融资,可为开展国际贸易的企业树立风险意识,增强抵御国际范围内各类贸易风险的实力,建立企业、银行、保险公司的长期合作关系;国际化融资则可加强基础设施、农村扶贫、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建设,提升经济“硬实力”,建立这些领域内的国际和国内影响力,实现国内经济和企业融资的可持续发展。从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可以看出,它能够明显提高企业抵抗风险的能力。金融危机增强了企业的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多元化融资的增值效应带来了融资方与企业的风险共担和风险管控,所以多元化融资对企业发展的意义就在于使企业占据融资和危机应对的主动地位,塑造核心竞争力,使核心竞争力的增值与融资并举。
2.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策略的现实应用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多元化融资发展方向的实施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科学稳健的融资渠道改革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目前,为构建多元化的融资途径,政府、银行、企业各方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渠道和方式。
(1)企业应当制定系统的中长期发展战略
融资和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企业的发展战略直接决定着对资金的需求。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包含预期的投资和回报分析,扩大再生产的目标分析等,由此也能够协助企业明确需要融资的资金总量。此外,发展战略还与企业的核心经营方向有关,企业近几年的生产、经营和开发都将围绕核心战略目标,所以企业通过对中长期战略的系统制定,有助于科学划分各类融资方式的占比。
(2)企业应当制定科学的融资组合
多元化融资并不意味着要企业摒弃传统的融资方式,事实上传统融资方式的优势始终是不可忽视的,多元化融资方式应用的关键在于融资组合的制定。融资组合强调的是科学的融资选择和占比分配。企业要根据中长期发展战略,在清晰的融资需求指引下确定最为适合的多元化融资方式,保证融资组合能够将风险降至最低,增值效应实现最大化。当然,多元化融资方式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应当持续关注融资领域的最新信息,及时整合自身的融资组合,力求不断挖掘多元化融资的潜在价值。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预收账款融资、质押应收账款融资、专利权质押融资以及产权交易等内源性融资方式。在外源融资方面,除了依赖传统外部资金支持,如银行存款、风险基金、发行债券或企业上市等,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融资租赁和股权融资等创新型的融资方式。
总结
金融危机的爆发对企业融资是一项严峻的考验,但同时也给企业多元化融资带来了崭新的发展机遇。从长远发展来看,多元化融资对于企业应对金融风险,提升偿还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多元化融资已经不仅仅是融资策略,更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的增值策略。相信在多元化融资的指引下,企业将会呈现出应对金融危机的积极态势,推动国内经济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文标 阮兢青:金融危机下的中小企业融资创新[J].企业经济,2009.11
[2]潘亚岚 吴 琰: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融资对策[J].经济论坛,2009.10
[3]张 同 张维东: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解决对策[J].现代审计与经济2009.03
[4]吴家曦:破解中企业融资难题[J].浙江经济.2008.06
[5]瞿寅亮 胡亦琴: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初探[J].现代商业.2008.07
[6]喻 平 黎玉柱:浙江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及对策[J].科技创业.2008.01
[7]张鲁英 金 节:以浙江省中小企业融资为例谈中小企业融资问题[J].商场现代化.2007.01
[8]周灵岚:浙江中小企业融资现状、问题及改进对策[J].经济师.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