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4 03:12:0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笔算乘法教案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class=“c59“>4
class=“c64“>年、月、日
class=“c64“>
class=“c64“>:经过时间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142
class=“c58“>
class=“c64“>制作年历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2“>......................................................................
class=“c59“>143
class=“c63“>
class=“c45“>5
class=“c47“>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5“>.........................................................................
class=“c45“>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14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15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
class=“c64“>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5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口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三
class=“c80“>.....................................................
class=“c59“>160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1“>............................................
class=“c59“>16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59“>——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5“>.......................................
class=“c59“>166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4“>乘法估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69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说课稿
class=“c76“>....................................
class=“c59“>173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不进位)说课稿二
class=“c74“>..................................
class=“c59“>175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5“>.......................................
class=“c59“>178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0“>.....................................
class=“c59“>182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184
class=“c58“>
class=“c59“>5
class=“c64“>两位数乘两位数
class=“c64“>
class=“c64“>:笔算乘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187
class=“c63“>
class=“c45“>6
class=“c47“>面积
class=“c72“>.................................................................................
class=“c45“>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66“>..........................................................................
class=“c59“>189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
class=“c64“>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和面积单位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20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和面积单位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04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7“>.................................................
class=“c59“>208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7“>........................................
class=“c59“>211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1“>............................................
class=“c59“>215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3“>........................................................
class=“c59“>216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3“>......................................................
class=“c59“>220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公顷、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1“>..........................................................
class=“c59“>222
class=“c58“>
class=“c59“>6
class=“c64“>面积
class=“c64“>
class=“c64“>:公顷、平方千米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3“>........................................................
class=“c59“>227
class=“c63“>
class=“c45“>7
class=“c47“>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5“>.........................................................................
class=“c45“>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54“>.................................................................
class=“c59“>228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class=“c75“>................................................................
class=“c59“>23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49“>..............................................................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7“>.......................................................
class=“c59“>237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认识小数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48“>.....................................................
class=“c59“>239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大小比较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6“>..................................................
class=“c59“>241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9“>..............................................
class=“c59“>242
class=“c58“>
class=“c59“>7
class=“c64“>小数的初步认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1“>............................................
class=“c59“>247
class=“c63“>
class=“c45“>8
class=“c47“>解决问题
class=“c62“>..............................................................................
class=“c45“>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51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乘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3“>......................................................
class=“c59“>25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乘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80“>.....................................................
class=“c59“>257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79“>...............................................
class=“c59“>260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用连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46“>..............................................
class=“c59“>264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68“>...................................................................
class=“c59“>268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54“>.................................................................
class=“c59“>272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
class=“c60“>
class=“c64“>设计校园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
class=“c50“>...........................................................
class=“c59“>275
class=“c58“>
class=“c59“>8
class=“c64“>解决问题
class=“c64“>
class=“c64“>:设计校园
class=“c64“>
class=“c64“>说课稿二
class=“c71“>..........................................................
class=“c59“>277
class=“c63“>
class=“c45“>9
class=“c47“>数学广角
class=“c62“>..............................................................................
class=“c45“>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数学广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
class=“c78“>.......................................................................
class=“c59“>278
class=“c58“>
class=“c59“>9
class=“c64“>数学广角:
class=“c64“>
class=“c64“>教案二
【关键词】小学数学;重点;难点;关键;把握
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教学重难点的把握,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问题一:忽略重难点。有些教案上,往往找不到教学重难点这一内容。了解原因,会听到如下的观点:教学重难点写来干什么呀?写不写重难点,还不是一样上课?
问题二:模糊重难点。有些教师由于吃不准教学重难点,因此在制定教案时采取模糊化的方法,认为教学目标的内容就是教学重难点,或把教学重难点合在一起表述,或干脆避开不写。
问题三:找错重难点。有些教师找错了重难点,如把一些细枝末节当作教学重难点,把学科教学的大目标当作教学重难点等。上述种种状况,毫无疑问会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那么,怎样去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呢?这要从什么是教学重点,什么是教学难点讲起。
一、教学重点
所谓教学重点,就是教学的最重要之处。称得上最重要的,就是指一节课的教学中,某个(或几个)教学目标的实现,能在学生知识体系建构、数学技能形成、思维能力发展、活动经验积累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达成点,就可以叫做教学重点。
比如,“长方体的认识”一课中,“掌握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整个单元的基础――后续的棱长总和、表面积计算、体积计算等,都离不开这个最基础的知识。因此,它就是“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再如,“乘法分配律”一课,学生在四年级学了这个运算定律之后,无论是在五、六年级还是初、高中的数学学习,无论是在将来的生活中还是工作中,相关的计算情境会经常遇到,而这一定律则将随时随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学生学习这一定律时所感悟到的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更能够在他们今后思维能力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掌握乘法分配律的结构”,自然就是该课的教学重点。(注:对乘法分配律的灵活运用是下一课时的重要目标)所以,更直接地讲,一个教学目标点是否应确定为教学重点,我们只要对照以下标准:它是不是单元教材的核心,是不是学生后继学习的基础,是不是将来要被学生经常运用,是不是在学生思维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从上也可见,教学重点可从不同的层面来阐述,有些指向于双基(如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有些指向于思想方法(如经历数学建模的过程),这样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很常见。再举一例。“平行四边形面积”一课,“面积计算公式的理解和运用”就是教学的重点――双基层面;“转化思想的渗透”――思想方法层面,毫无疑问也是教学的重点。我们在制定教案时,不同层面的教学重点都应该予以呈现,并以此来指引教学的具体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教学的重点是教材根据课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能力,有意识地、科学地分置于整个教材体系中。因此,教学重点的形成,跟教材体系和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关,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一位学生而言都是一致的。
二、教学难点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点,或是容易出现混淆、错误的问题。大而言之,如数论的知识、代数的知识;小而言之,如抽屉原理的理解、三角形画高方法的掌握等。教学难点的形成与学生的认知紧密相关。我们知道,在学习中,要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扩大原有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叫做同化(即以旧的观点处理新的情况)。如面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新问题,学生可调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老经验来应对,这就是同化,能同化的内容往往不难。但是,在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新知识不能被原有认知结构同化的情况,此时,我们就要调整乃至改造原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的需要,这就叫做顺应(即改变旧观点以适应新的情况)。
比如,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因为以前的经验是依据口诀直接想到商(如25÷3),“造一层楼”(竖式只有一步)就可完成竖式计算。因此,当遇到42÷3,需要先算十位再算个位,竖式要“造两层楼”(分两步计算)时,学生就束手无策了。他们要么只写一步就难以写下去,要么没有过程就直接写出了答案――这就是他们原有认知结构的直观体现。此时,若要学习顺利进行下去,学生唯有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顺应新的情况。
可见,需要通过顺应来学习的内容,跟学生已有认知结构冲突比较大,学生往往需要费周折来应对,这样的内容就应当作为教学的难点,如上例中算法的掌握。
因此,要找教学难点,一般我们可以对某个知识(技能)加以分析,看学生是否有可能用已有经验来解决。如果是学生不可能(或很难)用已有经验来解决的,这个知识(技能)通常就是教学的难点。
[关键词]兴趣; 强化训练; 计算; 习惯。
在从事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深刻体会到一个孩子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整体数学成绩会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平时的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训练:
一 、坚持训练,培养短时间记忆能力
1、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
低年级作为数学学习的关键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任何复杂的问题都是由一个个简单问题组合而成的。无论是两位数乘除还是两位数乘三位数,或其他更复杂的计算题,它们的基础都是“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如果这些基础知识不过关,达不到不加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如果“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没有熟练掌握,到了中高年级必然算不准、算不快。
2、加强口算能力的训练
口算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口算能力强,才能提高笔算准确率和速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口算训练。口算和笔算都离不开短时记忆,有些计算失误是学生受短期记忆的影响造成的,短时记忆无论是对小学生数学学习还是对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口算是训练学生短时记忆能力最好的形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切实加强口算基本功训练,循序渐进的达到熟练的程度。
低年级的教学内容相对少些,老师可在课堂上运用口算,并给孩子计时,让孩子进行计算练习,会很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口算不仅要计时,更重要的是要孩子看出对错,对那些在规定时间内考了满分的,要给予一定的奖励,以引起学生对口算的重视,对于出现错误的同学,也要帮助找出原因,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注意口算还是家庭作业中必做的一项,把这项工作坚持下来,口算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二 、强化运算能力
强化学生四则运算的计算方法。运用定律、性质和规律等,每一种算法都有一定的方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以此提高四则知识的掌握水平,提高学生强化计算能力。
1、强化运算顺序。学生的思维定势和不认真审题容易产生运算顺序的错误。要求学生遇到繁琐的题目,不要畏惧,沉着、冷静的看清题中的运算数字和符号,确定运算顺序再动笔计算。
2、强化特殊数值的记忆。计算中常用数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可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例如:乘法中的特殊积--25×4=100 ,125×8=1000等等。
3、强化运算判断结果。验算是防止错误的重要措施,验算的方法多种多样,用估算判断结果是最简便的一种,诚然估算只能看出明显错误,不能代替计算和验算,但估算和计算、验算多种方法结合就能提高检查的效率。
4、强化运算技巧。简便计算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提高计算能力,强化计算技巧,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观察数字、运算符号的特征和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进行简便计算。
三 、重视错题的分析与改正
学生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位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进位的减法,忘加和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老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可在批改作业时写出评语,在错处加上评语,指出错因,让学生知道错在哪里,是由于自己马虎大意,还是哪方面的知识掌握不够好,知错的地方一定要把错题重做一遍,对正确的知识再次加深认识巩固。教师还要因人因题重点分析原因,如大部分学生都做错了的题,要集中进行讲解,分析错误原因;对于基础较差,常做错题的学生,教师要多花时间在课后进行辅导。学生要对自己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进行自我反思,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本子,把每天作业中出现的错误记在本子上,并写出错误和改正方法。另外,要有针对性的把学生经常错的题目的类似问题作为学生的课堂作业,再次反馈,了解学生改错后的作业效果。改错题型的练习,对学生要有要求,判断对错--找出错误处--分析错误原因--改正。课堂上采取“游戏”方法,如小医生找病因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赛中获取知识。“改错”不能仅满足于学生分清了错误的原因,改正了错误,而且要达到预防效果,教育学生对这些错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
一要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
二要使学生养成审题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每个数字和运算符号,确定运算顺序,选择合理运算方法。
三要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规范。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位置上,退位点儿不能少。
四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交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
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提出有效的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具有独创性的问题,并能从多角度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我想经过日积月累的过程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成效。俗话说的好,要想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就必须“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只要有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就一定会见成效。这将是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师不懈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体会
目前而言,作为数学基础的计算能力,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独立计算能力越来越被师生所忽视。从小学阶段各年级考试试卷来看,有关计算的分数所占的比例很大(约78%),而小学生计算失分率却非常高,据平时检测和期末考试学校统计出来的数据,学生计算平均失分为5-10分之间,部分地区达到10-15分。可见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无疑给学生的学习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特别是边远山区,教学质量普遍较低,差生面特别大,要快速地、大面积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就要以加强计算教学作为突破口。数学计算教学应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的重点。为切实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加强口算训练,使之常规化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是训练思维敏捷性的良好手段。实践表明:实际生活中的计算问题大部分运用口算解决。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四则混合运用中,笔算是重点、口算是基础,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数学奥林匹克专家裘宗沪指出:“如果你想学好数学,首先要会算,而且要算得好。心算是一种思维能力。心算好,脑子里能盘算的问题就多,随时随地都能想问题。”可见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口算能力的实际意义之深远。首先。我们要突破口算关,因为笔算实际上是口算的结果。无论整数、小数加减法,都是10以内,20以内若干组口算的组合,而乘除法则是乘法口诀和20以内加减法的组合。如8857+1432这道多位数的加法加以分解成四道20以内的加法计算。又如,一个四位数乘上三位数(3652×325)就包含着28项的口算,如果其中一次的某一个环节发生错误,对这个式题材的总口算次数来说约占3.6%,但对于这道式题的计算来说就全错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加强口算训练,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我坚持每节课花3-5分钟的时间进行口算训练,逐步达到熟练,并把此项训练当作教学常规工作来抓。
二、明确算法,算理是前提
要使学生会算,首先必须使学生明确怎样算,也就是加强法则及算理的理解,《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感,增进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应以清晰的理论指导学生掌握计算方法,理清并熟练掌握计算法则,运算性质,运算定律以及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如教学“分数除法”时,首先明确这是在学生学会“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关键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这个转化过程是学生认识的转折点。心理学指出:“首次感知新知识时,进入大脑的信息可以有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能在学生的大脑皮层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如果首次感知不准确,那么造成的不良后果在短期内是难以清除的。”因此,我在进行计算的新授课时,对算法和算理的教学必须是正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熟悉各册教材的新知识要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知识的基础设计教案,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以求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并在强化基础知识教学同时,注意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学生明确了算理,掌握了法则的础上适当做些典型错例分析,以进一步巩固算理,在学生没有熟练掌握法则的情况下,不宜做错例分析,以免混淆。
三、弄清计算教学有关内容,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不明确,肯定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只有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及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才属计算教学,而把有关单位的换算、公式及应用与计算完全割裂开来,孤立地教学某些知识,导致了方向重心的偏离。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弄清计算教学的范围,明确教学目标,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在教材中有所侧重计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简便运算;时间、重量、长度、面积(地积)、体积(容积)等单位换算;长、正方形(体)、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圆形、圆柱体、圆锥体等几何形体的有关计算;比、比例的有关计算,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简易方程);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之间的互化等。教师在进行以上内容的教学时也应从计算方面加强训练。
四、通过对比练习,使学生自然养成认真、细致灵活的好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机械重复地干同样的工作会使人厌烦,因此,教学中不能单靠强化验算教学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因为学生往往算完一遍就再也不愿算第二遍,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学的规律,采用不同的措施进行教学。对于那些形近而易错的试题,通过组织对比练习,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使学生养成认真细致的习惯,培养学生比较鉴别的能力。
又如,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考试时,如果计算题得满分,则总分另加奖10分。实行奖励措施学生计算会十分小心,认真仔细,更多的学生计算一丝不苟,算了再算,查了再查。久而久之,学生计算认真、细致的习惯自然形成,从而达到养成教育之目的。
五、熟记常用数据,提高运算速度
有些数在式题中出现的次数特别多,它们常常是进行快算的基础,如果每次都要动笔计算,既麻烦,又易出错,对于这些数要求师生要熟记。实践表明:如果学生能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在四则运算中,则能较好地掌握解题的方法,使学生能更准确、快速而灵活地计算。
首先,熟记20以内的加法进位和九九口诀。它是一切计算的基础,必须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程度。
课始,教师出示了一道口算题“45÷9”,学生很熟练的口答出正确的结果,教师很满意随即将“45”改为“47”让学生看看这下能用口诀直接算吗?答案显然,教师又让学生笔算结果。这时教师将算式变为“40÷2”,学生无法回答,于是教师一边板书课题一边说:“这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知识。”
案例二:
课伊始,教师不动声色的黑板中写出两个字“除法”,问学生: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你对除法有哪些认识?“在沉静了一分钟后教室沸腾了,学生们说出了许多有关除法的问题。有的说:“做法可以想乘法口诀计算”;有的说:“我学过除法竖式”;还有的说:“你们知道46÷4等于几吗?”……
这时,教师话锋一转问:“那么,谁能用你学到的本领自编两道除法算式呢?”请学生自由编写,教师适当板书。
如:45÷9 47÷9
32÷8 42÷8
……
追问:“观察算式,你认为老师为什么要分开板书呢?从板书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思维极为活跃)
提问:现在,请你用你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好吗?(学生自己解答)
交流:你选择了怎样的方法解答,说说你的思考过程?(学生有的用口算、有的笔算,分别的解释思考方法。)
引入新课:小朋友把知识掌握的真不错!老师奖励你们一些小礼物作为新学期的礼物,到要看看谁有本事得到它。现在,请跟老师到文具店瞧一瞧吧!
反思:
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现象:教师不厌其烦地诱导学生回答出事先预备好的问题,一步一个脚印地带领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试问,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没有深入思考的余地、会不会去自己寻求解答的策略呢?
一、本学期实际授课时间(扣除“五一”假期一周)只有18周(包括复习、考试),望各校妥善安排,按质按量完成教学任务。
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事宜:
1、课题及参赛学校安排:
课题年级科目参赛学校
《小壁虎借尾巴》第二课时一年级语文平三、西二、许佳
《笔算乘法》第一课时三年级数学中心、和兴、黄田
以上学校确定的参赛教师人选应于3月25日前报中心小学,以便安排比赛时间和地点。
2、各校要把此次评优活动作为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内容,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课改理论,挑选素质较高、肯钻研的教师参赛(不一定是原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设计能让学生充分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形式(或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的评优课。要注意积累资料,包括:①原始教案;②试教后的讨论会记录;③修改后的教案;④参赛后的教学反思。获优胜课学校应将上述材料交中心小学一份。
3、设奖:每一个课题,评一节“优胜课”,相应评一个“优秀教研组”,不设指导老师奖。
4、听课、评课事宜待后安排。
三、中心小学本学期论文汇编事宜:
1、语文专题:①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②如何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
数学专题:①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包括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学会提出问题、交流看法、评价与反思、运用数学语言等);
②结合新课标的学习,谈谈如何设计练习(包括课外作业)。
2、要求:围绕专题,确定一个较小的题目,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学习心得撰写,用规范稿纸抄写或用打印件,待评选后,中心小学再通知入选作者报送电子文档(地址:)。切勿抄袭。
3、截稿日期:2
三、组织师生参加县优秀自制教具评选活动事宜:
这时,学生D忍不住发言了,乘的顺序还是A的算法好!教师追问,好在哪里?谁能说说理由?学生E迫不及待说,如果按照B的方法先用3去乘25的十位上的2得6,但用3乘25个位上的5得15,这时积的个位怎么写呢?教师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讨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经过师生互动交流后一起总结出“多位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先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个位,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然后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的十位,依次计算……”。最后,老师布置了几道题,学生在练习中掌握了“多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
我观摩了这堂朴实无华的数学课,从该教师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的教学中,使我想到小学数学教学如何从容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意外”?也许有人认为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但在课堂教学实际中,有时放弃“预设”,捕捉“生成”又何妨呢?
新课标下的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一项具有“预设”与“生成”互存的创造性工作,其创造性主要表现为对教材的取舍与对教学的“预设”或对课堂教学情景中出现意外情况机智地把握新信息而产生非同寻常的教学资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机智不在于能预见到教学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现场的教学情景,巧妙而自然地作出相应的变动”。一个成功的教育活动,仅有精彩的预设是不够的,充分地预设表现在教学前对整个活动的规划、设计、假设与安排,只是一个教学活动获得成效的组成部分。教育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预设”操作,而是凭借教学机智与经验积累,对学生即将反馈出来的信息灵活地进行过滤、筛选,与预设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创造全新的教学新天地,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基于“预设”并超越“预设”,去牢牢地把握动态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会显得富有灵性与开放。
教材与课程自有它的体系,内容安排自有其道理,教师能不能打破常规,为教学“解套”而重新作合理的调整呢?本课的教材体系是先学不进位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再学进位乘法。这是按照知识先易后难,步步推进的方式编排的。本课中学生B采用的方法对于34×2这道题来说是可以的。怎样处理B的这一不同寻常的算法呢?教师如果说C的这种算法是错误的,恐怕有点不妥。教师在充分肯定C的算法后,出示25×3=(),让学生尝试计算,孩子因内心需求而产生了认知矛盾。教师拽住教学中难得的“生成”,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教学一气呵成,恰到好处。这样破常规,创造性的教学,引导学生解决认知冲突,既释前疑又教新知,更发展了思维,一举多得。也许有人会置疑,本堂课应该是教不进位的乘法,怎么变成教进位乘法呢?课堂教学的任务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但其根本任务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而不是以哪个知识是否完成为标志,何况这节破常规,跨教材顺序的课,是顺应了学生思维发展而出现的“生成”。无论从知识的展开,还是从学生的思维,教师组织得天衣无缝,确实达到了发展学生的目的。其实,不进位的乘法与九九乘法表一样简单,学生一学就会,不必花太多时间去重复讲解。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学生自己引出的认知矛盾,顺水推舟,引导孩子得出了更新的、更难的知识,拓展了思维空间,相得益彰。这一切的成功,得益于教师放弃“预设”,捕捉“生成”的非凡气魄、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卓越的教育机智。教学中,只有解放思想,敢破常规,勇于创新,一些非同寻常的教法在动态生成中会奇迹般的产生,为我们开辟新的教学天地。
新课标把教育活动过程看成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们组织课堂教学不应该拘于“预设”的固定模式,课堂生成激活了教学活动,使教学充满了生命灵气与活力。没有“预设”的教学活动是杂乱无序的教学,没有“生成”教学的活动是遗憾而生硬的教学。预设体现了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了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智慧,使“生成”与“预设”融为一体,预设中有生成,生成中有预设。课堂教学活动不要以老师牵着孩子的鼻子走,也不能由孩子牵着老师的鼻子走。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捕捉、判断从孩子中间涌现出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教学活动。
课堂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生成”与“预设”之间的平衡与突破,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更需要生成。预设体现对教学内容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我们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是在努力追寻着预设与生成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精彩的生成离不开精心预设。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因此要重视预设。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我们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课前的教案,可以巧妙利用“意外”,也许它将会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1
为了做好这学期的数学教学工作,我计划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理论学习:
抓好教育理论特别是最新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及时了解课改信息和课改动向,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课标教学思想,树立现代化、科学化的教育思想。
2、做好各时期的计划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以课程改革的思想为指导,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以及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任务和内容,做好学期教学工作的总体计划和安排,并且对各单元的进度情况进行详细计划。
3、备好每堂课
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做好备课工作,对教学情况和各单元知识点做到心中有数,备好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好每节课的教案为上好课提供保证,做好课后反思和课后总结工作,以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
4、做好课堂教学
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爱因斯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结合教学内容,选一些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去解决,教学组织合理,教学内容语言生动。想尽各种办法让学生爱听、乐听,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关热词搜索:学习计划,数学老师,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2
本期教学目标
本学期的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问题出发,积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数学问题,要鼓励学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不同层次的数学问题。教学中既要注意知识的覆盖面,关注重点、热点和难点,又要突出数学知识在社会、科技中的运用,让学生在学习、练习中熟记知识要点、考试内容,掌握应试技巧和数学思想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
本期教材分析
本学期新授课程主要有相交线与平行线、整式的运算、三角形、生活中的数据、概率及变量之间的关系,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行教材、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学情分析
从上学期的教学观察与测试结果看,学生的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习惯较差,跟不上教学进度的多。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师生习惯于接受性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风气尚未形成。作业习惯抄袭,勤思好问的少。从抽查的情况看,学生对要理解记忆的知识掌握得不够好,读题、理解题意的能力弱,综合分析题目信息,确定解题思路、方法的经验不足,答题书写随意,格式不规范。
应对措施
认真钻研教材,积极捕捉课改信息,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品质。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及时与学生沟通,搞好师生关系。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难点,训练考点、热点,强化记忆,形成能力,提高成绩。
改进教学方法,用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
精讲多练,在教学新知识的同时,注重旧知识的复习,使所学知识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在练习、测试中巩固提高,减少遗忘。
加强培优辅差的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特别要多鼓励后进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改进单元检测形式,革新评价方法,注重学习过程的评价,对基础知识技能“推迟判断”,让学生有再次考试的机会,“成功”的喜悦,重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评价。
教研教改举措
认真对待每一节数学课,向课堂要质量。做实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不走形式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加强教学业务的学习再学习。《台》要用好,走教科研强校兴校之路。
数学老师个人工作计划3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毫米、分米、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数学广角—集合(重叠问题)和数学实践活动(数字编码)等。
这学期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以及四边形,所以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及空间思维能力是关键。在教学中加强数学数量关系的分析,让学生学会分析,学会审题,提高解题能力。最后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多寻找方法,使他们乐学,愿学。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数感。
2、量与计量的教学联系生活实际,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3、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强调实际操作与自主探索,加强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4、提供丰富的现实学习素材,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5、逐步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会正确笔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会进行相应的估算和验算。
2、会口算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会笔算一位数乘二、三位数,并会进行估算。
3、初步认识简单的分数(分母小于10),会读、写分数并知道各部分的名称,初步认识分数的大小,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
4、会区分和辨认四边形,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会进行测量。
5、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千米=1000米;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认识时间单位秒,初步建立分、秒的时间观念,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6、理解“倍”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和“求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方法。
7.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维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体会集合思维,逐步形成空间的观念。
2、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结合具体情境,通过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万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难点:时分秒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五、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尽量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另外,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
一、时、分、秒(3课时)
秒的认识………………………………………1课时
时间的计算……………………………………1课时
练习一………………………………………1课时
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1课时
两位数减两位数…………………………………1课时
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1课时
加、减法的估算…………………………………1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3)测量(6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2课时
千米的认识………………………………………2课时
吨的认识………………………………………2课时
5)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6课时)。
1、加法…………………………………………2课时
2、减法…………………………………………3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倍的认识(3课时)
倍的认识………………………………………1课时
解决问题………………………………………2课时
六、多位数乘一位数(11课时)
1、口算乘法……………………………………1课时
2、笔算乘法……………………………………8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数字编码………………………………………1课时
七、长方形和正方形(3课时)
四边形……………………………………………1课时
周长………………………………………………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1课时
八、分数的初步认识(4课时)
1、分数的初步认识………………………………2课时
2、分数的简单计算………………………………1课时
3、分数的简单应用………………………………1课时
【关键词】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0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84-01
依据新课改的理念,我觉得是我们教师的不恰当的评价造成了这一现象。《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应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我们课堂上的不恰当的评价导致了学生不自信,课堂气氛沉闷,缺乏创新,影响了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创设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正常开展。那么,如何较好地运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评价,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呢?本文从多角度评价、激励性评价、多元化评价及人文性评价这几方面对小学数学评价的策略进行探索,希望通过对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让学生学会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建立自信,从而使评价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1 实施多角度评价
正确适当地评价学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而多花样、多渠道、全面地评价学生又是鼓励学生爱学、乐学的手段之一。因此提倡评价学生要适当、合理、明确、有针对性,而不要过于笼统。
1.1针对学习习惯的评价。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因此,应该特别注重在日常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的评价,促其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让一位学生上黑板用竖式计算30+46,他写得很工整,很准确,我就适时给以评价:“这位同学列的竖式真清楚!书写真工整!”再如,在教学笔算除法时,方××学生笔算完一道除法式题后,马上用乘法进行验算,我即时给以评价:“方××同学为了确保计算准确,他早就已经养成了验算的好习惯,太好了!”
1.2针对学习方法的评价。《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你真是个善于观察的人,在生活中能认识这么多的图形,同学们都很佩服你。”“你通过前后联系,一下子就记住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办法真好。”“你用画图的方法解答了这道题,这真是一个解题的好方法!”等。
1.3针对合作学习的评价。教师根据《新课程标准》倡导合作式学习的要求,在教学中巧用评价,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多。”“这个小组能分工合作,有的贴,有的拼,有的摆,很快完成了任务。”“老师发现这个小组的同学,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真认真呀!”
2 评价应充满激励性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激励,而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对激励的渴望更甚。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是继续学习的一种动力。”激励会使学生产生喜悦情绪,这种体验能促进学生自觉向着我们所提倡的方向努力。
在实施激励性评价时,要用发展的观点,以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任何一个方面的进步,无论其现状何等不理想,离教育目标有多远,都应该通过评价加以肯定,鼓励学生不断进步,不断发展。而对于小学生,我们首要关注的是他们是否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是否具有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激励学生说说思考的过程,激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
如在激励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时可以这样说:“老师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拥有一双亮眼睛能够在这里找到数学?”在激励学生积极解决问题也可以以“看谁的办法多”来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独特见解,当学生回答正确时,说一句:“你果然聪明”或“哟,解法真巧妙,比老师的还简单”使学生受到肯定与鼓舞。
3 评价主体采取多元化
我们过去偏向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如今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教学过程就要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旋律,那么我们就不能忽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学生感觉是最真实的,对于这些内容学生的自评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价值的;而数学学习又是一个合作的过程,在小组合作中,学生所表现的各种素质,他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小组内同学是最有发言权的,因此学生的互评也是至关重要的。
另外家长和孩子之间有着特殊的关系,家长的评价影响力不可低估,由于家长对教学的不了解,他们的评价可能会对孩子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正确引导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倡导教师评价、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家长的评价相结合,从而让学生健康发展。
4 突出评价的人文性
科学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评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它不仅能使数学教学质量提高,而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奋发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以及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4.1评价要满足学生的情感。有些老师明明知道学生做错了,还故意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呈现错误,这是很不应该的。其实老师在讲解答案后,可以说:“刚才老师看到有这样的做法,大家分析一下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醒全班同学注意,而且那位做错的学生也能体会到来自老师的善意的评价,一定会对老师感激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