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采购管理基本知识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采购管理基本知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采购管理基本知识

第1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成本控制 作用分析 模式构建

面对我国当前紧缩的金融环境,以及不断高涨的PPI指数,如何有效进行成本控制已成为各类企业十分关心的问题。特别对于非公企业而言,因缺少必要的金融政策扶植,从而增强成本控制力度已成为当下的必然选择。不难发现,近年来针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文献可谓是汗牛充栋。

然而,考察这些文献的观点却感觉到,在构建成本控制策略时往往把视角局限于成本控制本身。从而,在缺乏整体观的情形下这种控制效果并不完全有效。由此笔者指出,应将财务管理融入到企业成本管理中去。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即财务管理的对象是货币形态的资本;而成本控制的对象则是实物形态的资本。这就意味着,惟有在全面预算下所开展的成本控制,才能最终达成企业的经济目标。

鉴于以上所述,笔者将就文章主题展开讨论。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成本控制中的功能定位

具体而言,财务管理所显现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看出:

(一)倒逼功能

“倒逼功能”是指,借助财务管理活动来促使企业相关人员采取成本控制手段。那么这种的倒逼功能是由财务管理的什么活动来实现的呢。显而易见,财务管理内在资金预算活动,使得生产须在额定的资金数量下完成。从而,在刚性的生产资金供给压力下,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在内的操作人员,必然面临着现实的成本控制要求。与此同时,在企业绩效管理办法的激励和约束下,这种成本控制要求必然转变为相关人员的内生驱动。笔者所在企业便已实施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模式,其成本控制效果十分明显。

(二)协同功能

正如上文提到的,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因此,财务管理功能自然就呈现出协同的特点。众所周知,成本控制的主要手段仍然依赖于工程领域的方法,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来有效降低成本的发生数量。然而,无论技术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体现为长线方法,无法满足企业短线的成本控制需要。因此,借助财务管理对资金监管的职能导向,将成本逆向分解到具体人员的岗位上。从而,在资金量化的基础上促使相关人员认真履行成本控制要求。

由此,关于作用分析及模式构建就建立在功能基础之上进行考察。

二、功能定位基础上的作用分析

在许多生产类企业内部,往往存在着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间“两张皮”的现象。即,财务管理归口于财务管理部门,而成本控制则分散于各业务部门之中。这就导致了,企业预算资金时常出现追加的状况。

为此,财务管理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财务管理之所以具有倒逼功能,实则在于当前企业的运转形态。运转形态与组织结构不同,其呈现出以财务管理部门为圆心,其它业务部门共同构成圆周的向心运动。这种运转模式就使得财务管理部门,通过资金流与其它部门建立能量交换,并在此形式上引入了资金监管机制。从而,倒逼功能便形成了。这一功能又实现了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作用,其中的驱动力仍在于企业内部运转的圆周形态,以及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

(二)考核各部门的成本控制

笔者所在企业在强化成本控制时,建立了一整套的成本控制效果考核体系,其中,仍然以财务管理部门为考核主体来实施。考核的目的并不在于约束业务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而是通过建立成本控制指标,并在财务管理技术的支撑下进行指标监控,以期达到成本控制的目标。由此,这便直接建立在协同功能的基础之上。

三、功能定位基础上的模式构建

模式构建具体如下所示:

(一)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

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岗位培训。岗位培训的重点在于岗位意识,而对于意识的增进则需要创新工作方式。并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展的推动下,强化财务管理与成本控制活动的联动开展。部门调研。建立部门调研的长效机制,在于获取各业务部门资金需求状况的一手信息,以及对固定资产使用情况进行考察。

(二)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

财务管理应形成部门跨界协作的态势。即,财务管理团队应吸收专业技术人员进入,来为资金预算、成本控制等环节做技术顾问。除此之外,该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对财务管理工作施加其它影响。目前非公企业财务管理受“关系影响力”的作用较大,这需要通过规范制度、强化审计监管机制来克服。

(三)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

财务管理目标是否达到企业经营目标的要求,则需要建立针对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体系中的指标最为关键。如,以财务部门作为整体考核对象,将年度资金预算准确率、固定资产使用效率、预算资金使用效益,按照“物理元”原理建立指标体系。并在对上负责的机制下,进行人员绩分量化、考核。最后,根据评价结果,分别给予财务人员年终奖励或是惩戒。

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笔者对文章主题的讨论。

四、结束语

财务管理的作用包括:联动各部门的成本控制、考核各部门的成本控制等两个方面。其模式构建应从财务人员意识的提升;财务管理手段的创新;财务管理的绩效评价等三个方面下工夫。

参考文献:

[1]刘丽霞.改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N]. 财会信报,2011(6).

第2篇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服务于区域经济的办学定位的日益明晰,如何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成为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尽管绝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已经引入了实践教学的理念,开设了部分相关课程,但是课程之间缺乏逻辑性,更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笔者以财务管理专业为视角,就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的若干问题展开研究,试图搭建一套具有理论系统性和高度实操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合格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

二、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建设的薄弱环节

(一)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

实践课程的设置是实践教学的根本,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性手段,科学设置并合理安排实践课程,并能与相关理论课程相互联系、相互呼应,是实践教学工作正常开展和实践教学发挥实效的重要保证。尽管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都已经陆续开设了部分实践课程,或者在理论课程中加入了实践教学的元素,但是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之间、实践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必要的逻辑性;在理论课程中实践课时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掌控和把握上,授课教师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甚至缺失相应的实践教学大纲为依据,未选购或编写配套的实践教材,也未制定与实践教学内容相匹配的考核标准、考核方式等。

(二)实践教学手段单一

财务管理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如果财务管理的理论知识无法与资本市场和企业的经营实际相结合,那么学生对财务管理方法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都要大打折扣。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手段、丰富的实践教学内容是保证对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的实践教学手段较为单一,课内实践主要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的兴趣与参与度偏低,而课外实践缺少相应的实习基地为物质保障,学生自主性课外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偏差。

(三)实践教学师资欠缺

与传统的理论教学一样,实践教学同样需要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配合,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是决定实践教学成效的关键。作为一名从事财务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财务管理教师多出身于会计专业,缺乏社会工作经验,在校企联合项目中的参与度也偏低。而校外的导师虽然实践经验丰富,但是“无偿性”的指导义务使其对学生指导的投入度偏低,不能与学校制定的实践教学计划较好配合,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四)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法。通过在实验中模拟现实中的经济情境,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尽快地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增强其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资严重不足,配套的实验室等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开展实践教学的正常需求。是实验课程的设置上,仍然沿袭会计专业的实验内容与方式,如手工会计模拟实验;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多以单项实验为主,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偏少。

三、完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若干建议

基于财务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已经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了实践教学实效的发挥。因此,必须就上述主要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予以纠正。

(一)梳理课程关系

首先,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特色和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特点,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并以人才培养规格为目标,编制本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其中,在实践教学计划中应说明出开设实践课程的层次(如基础实践课、专项实践课、综合实践课和研究型实践课)、各个层次内包含的课程或章节;在实践教学大纲中应体现各门实践课程的教学目标、学时分配、与其他理论课程或实践课程的关系、实践教学具体内容、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与要求、参考教材等。鉴于流通于市面的实践课程教材的种类、数量都相对较少,且选购教材往往与本地区经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笔者建议,应由担任实践课程的教师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实践课程教材。

(二)增设实习基地

建立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和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由于学生在实习基地中真正地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教学的生动性和效果的显著性都要远远大于课内,同时实习过程由学校牵头、由系部负责,对于实习效果的保障性要也远远高于学生自主性实习。尽管实习基地的建设在最近几年地方高校中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由于需要企业方面的配合,而企业的盈利性目标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发生背离,致使学生在实习单位得到校外导师亲授的机会少之又少,实践效果不佳。要使实习基地真正发挥实效,必须疏导企业的利益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具体措施可考虑为实习基地单位提供管理咨询服务、为高级管理人员免费讲座等。

(三)发展实践教学师资

由于大多数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教师的引进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出校门、进校门”的模式,职业生涯中没有在企业实战的经历,实践经验缺乏。因此,首先在专职教师的引进环节就应向有实务经验的应聘者适度倾斜;其次对于在职教师,应采取一定的考核办法辅之以必要的激励机制,调动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如主讲或负责实践课程的教师在业务量考核和晋级评定时予以一定的加分;另外,还应建立“校外导师制”,与校外导师签订合作协议,将其工作量折合成课时,以发放课时费的方式鼓励其对于实习学生的指导。

(四)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

就目前而言,实验室建设已成为了地方高校发展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共识,各大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如火如荼。但是要想使实验室的效果真正“落地”,实验室的建设仅仅是一个物质前提,而合理、有效的利用实验室条件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才是关键。首先,对于专项实训或综合实训的模块,一定要体现在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并注意课程其他模块、其他课程内容的衔接,使之前后关联、密切配合。其次,建立和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课流程制度、实验报告的编写规范等。另外,建议配备专门的实验室老师。

四、构建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的设想

理论上的缺陷往往会带来实践中的困境。长期以来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学生在走出校门后的社会评价往往差强人意,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财务管理实践教学理论与方法不成体系,没有梳理好人才培养规格与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相互关系,造成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市场经济对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严重脱节,与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背道而驰。因此,建立一套适合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符合人才规格要求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必须以本地区经济发展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为起点,以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以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重新梳理为核心,以建立财务管理实验室、加大校企联合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引入和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专职教师为主要手段,以恰当引入考核激励机制为必要保障,构建一套具有高度科学性和可行性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如图1所示)。

五、结束语

本文以地方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宗旨,对财务管理在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最终构建了一套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整的财务管理实践教学实施机制。但是本文仅就该实施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至于此实施机制的实际效果如何,囿于研究内容的限制,本文并未涉及,这也正是本课题日后的研究方向和本文的局限性所在。

参考文献:

[1]柴静.地方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惠州学院为例[D].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2012(9).

[2]阴丽美,初有为,陈首义.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3]张海霞.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J].北方经贸,2013(3).

[4]李迪.应用型本科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J].商业经济,2013(3).

[5]王慧瑜,杨晓蒙.王兰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实验室建设研究[J].统计与咨询,2012(10).

第3篇

关键词:采购管理;教学改革;物流专业

一、引言

《采购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过程中主要引导学生从资源市场中,通过合理的选择、购买方式或者物品、技术以及服务等,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物美价廉的资源。在采购管理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企业的采购目标对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采购管理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企业也对采购管理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采购管理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教学效果不理想

在采购管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依然停留在教学方式对于传统和单一的阶段上,老师负责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负责听,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教师,学生不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此外,教师在备课时花的心思和时间都较少,一些教师甚至把它当成一项任务来进行教学,所以课堂的教学方式非常单一。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对采购管理的相关知识进行理解,而并没有理解这些知识点的真正内涵,在实际的采购管理中,并不能真正将这些知识应用起来。由于教学方式过于单调,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认真听讲的学生比较少,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理想。

2.教学环节不合理,缺乏实践教学

采购管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目前在采购管理的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学的实践性。首在教学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案例讨论以及实践活动,学生的推理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往往得不到提高,学生也不能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采购管理涉及的内容比较广,在实际的采购管理过程中,往往需要多个环节,包括采购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还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等,因此要求学生在各个环节都有着较强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根据企业对采购管理人员的要求来进行教学,而是一味地按照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除此之外,采购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还缺少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在一些院校内,学生基本上没有机会参加采购管理的实践活动。

3.教学内容不合理,教材质量有待提高

《采购管理》是物流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有多种采购管理的教材,而不同的采购管理的教材内容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学者和教师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往往按照自己的理解形成一个系统,所以编写出的教材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采购管理课程应该包括采购管理的基础知识、采购计划管理、价格管理、招标管理、采购风险管理以及供应商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不同学校使用的教材不一样,对采购管理所有知识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非常不利于学生对采购管理的理解,最终导致采购管理教学内容不够科学。此外,虽然各大高校使用的教材种类繁多,但是真正可以体现高职教育发展理念同时又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理念的教材非常少。

三、《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法

1.改革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采购管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学科,为了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不能再使用填鸭式或者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现代媒体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采用引导式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我辨别的能力。由于采购管理课程的实用性非常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以及项目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通过模拟真实的采购管理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引导学生开拓自己的思维,转变过去被动接受知识的现状,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注重学生的实践教学

我国的物流管理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所以很多高职院校都缺乏校内实训设施,即使拥有实训实验设备,无论是从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想到教学的要求。正因为如此,采购管理专业的教学也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不能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生解决实际采购管理中的问题的能力也得不到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该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学生的实践教学。通过建立校企合作的平台,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的采购管理岗位进行实践学习,从而培养运用型的人才,让学生在真正的采购管理中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设校企教学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校企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具体的采购活动中可以不断熟悉企业中采购管理的过程,遇到各种实际问题的时候通过自己的思考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最终提高自身的采购管理专业技能,同时体会到岗位的职责。

3.建立优秀的教师队伍,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高校采购管理教学改革的成败与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必须提升采购管理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师负责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此外,教师素质的高低还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态度以及人生态度,所以高校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加强高校采购教师队伍的建设可以从教师队伍的选拔、对教师进行培训等方面进行。在教师人员的选拔上,采购管理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使学历、职称和年龄结构都合理,使教师队伍也呈现多元化形态,避免教师队伍结构的单一。其次应该加强对采购管理教师的培训,参加在岗培训或者外出轮训,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同时丰富教师的采购实战经验,让教师可以掌握企业实际采购的技能,让教师掌握最新教育技术。只有教师掌握了采购的实战经验,才能真正通过教师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实际采购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从校外引进行业领域中卓越的专业或者高管来建立教师的优秀团队。

4.改革考试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性

在采购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对考试方式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应该彻底改变过去在几十分钟内,通过一张试卷的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一整个学期的技能掌握的考试模式。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考试内容应该注重采购管理的工作过程,将考试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不能仅仅凭借着一纸成绩来评价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实际采购管理的工作过程,将课程的基本知识点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融合为一体,充分展现考试的实践性和开放性。《采购管理》的考试内容除了包括课程基本知识点之外,还应该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采购管理技能的掌握、采购方案的策划和市场调查报告等方面,要充分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考察,只要这样做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例如可以通过顶岗实习进行考核,不仅可以考察学生的基本专业知识,还可以重点考察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评价。

四、结束语

《采购管理》作为物流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重视,不断改革教学方式,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同时建立校企合作平台,提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考试方法,最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

作者:骆金鸿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刘炯艳.案例教学在采购与库存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2]黄体允.基于能力培养的商品采购管理教学优化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2

[3]杨光华,邹敏.以能力为本的高职采购管理课程改革探析[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

第4篇

关键词:物资采购 建设项目管理策略中石化

在中石化建设项目中,物资采购约为总承包合同额的65%,采购管理具有重要的地位。中石化要重视采购管理和监督体系的建设,重视风险防范能力的提高,从意识层面、制度层面、实施过程和人员队伍建设层面进行思考,将物资采购的管理贯彻到中石化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这也是保证中石化发展效益和安全性的必要举措。

一、中石化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首先,中石化总体管理格局还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发展局面,各部门的管理职能仍然处于分割状态,各自负责相应工作而缺乏必要的联系与协同发展的机制。集中采购与集中管理并没有实现同步发展。中石化内部存在多个采购主体,各个主体之间需形成一定联合才能够将优势最大化发挥,而当前却存在各自为伍的局面,虽然部门完成了任务,但中石化整体的采购效率却在降低,其中存在的风险也更加多样化。其次,物资采购一个持续存在的问题就是忽视物资质量,包括物资本身的质量和售后服务水平都处于较低水平。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采购资金投入有限,导致采购人员更多追求物资数量的基本保证;另一方面也是采购人员在理念上的欠缺,过于重视采购中成本和利益因素,追求的多是高利润,而非高质量。第三,采购人员的专业素养有待提升,尤其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采购方式、采购信息都在快速更新,专业采购人员需要实时更新自己的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才能够积极适应中石化发展面临的新要求。而当前中石化在采购专职人员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方面并未下足功夫,新人才引入速度慢,在职人员的培训又相对缺乏,这就直接限制了采购人员队伍专业水平的提升。

二、中石化建设项目物资采购管理策略

(一)推行物资采购标准化管理

首先,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完善中石化内部有关物资供应与管理的制度体系,在健全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制度建设。物资采购包括多个环节,而制度建设需要全面覆盖在这些细节之中,对于关键业务则要予以更加严格的制度管理。其次,实现采购需求管理模式的标准化,而其中的关键词就是统一[1]。采购需求作为采购计划的依据,需要更加科学化、灵活化,才能够避免过于浪费和效率低下的采购计划形成。而具体实施中,则需要落实到各个部门和生产环节中,无论是设备、技术还是工程环节,哪个部分提出物资需求,就由他自己负责列出标准化的需求清单,再由物资供应部门集中处理,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采购效率。第三,对供应商进行标准化管理,作为采购中的主体之一,供应商能否提供更加标准化的物料,直接影响着采购标准水平。在标准化的供应商管理体系下,采购才能够实现双方的共赢。

(二)加强物资采购监管

首先,对于采购人员的工作要实行绩效考核,利用完善的考核办法和约束机制,全面鼓励员工认真对待采购工作,提高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定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检查,对采购人员队伍实行人性化管理,尤其是提高工作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其次,监督物资采购的招标和签约工作,整个招标环节要按程序进行,坚决抵制其中不规范行为的出现;对于合同的签订要进行定期复查,其中的具体条款也要细致检查,保证手续的齐全、合同内容的合理合法[2]。第三,加强采购全过程的审计,审计工作要依法进行,遵循相关程序将采购审计确立在更加合理、高效的实施过程中。

(三)充分运用信息技术

在中石化物资采购环节,信息技术的作用更加凸显在决策中,它对信息的获取和整理能力有效促进了采购决策和采购计划制定的科学化。信息对于采购工作来说是关键性因素,信息技术能够为工作人员获取有效信息搭建起广阔的平台,大量的信息资源也能够在信息技术支持下超越时空而全面展现在工作人员面前,而工作人员配合一定的信息搜集、整理技术,便能够以敏锐的洞察力为采购决策和技术制定奠定充分的信息基础。在采购信息的收集中,当前积极推行ERP管理模式,在互联网技术的辅助下,这一模式下,工作人员要尽力拓宽信息来源渠道,在保证信息完整、准确的基础上全面提高风险应对意识和能力,同样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的筛选、分析和处理,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采用有利用价值和安全性高的信息,保证采购决策能够在更加安全的信息环境中进行。

(四)加强采购人员队伍建设

具体来说,中石化要重视员工的业务培训,定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业务培训,从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两个角度入手进行集中培训[3]。采购人员需要对物资管理的基本知识有一个系统的理解和掌握,对于经济合同的法律知识同样要不断充实自己的认知,提高对合同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以防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被不良信息诱导而造成合同损失。在具体工作技能方面,则要就员工的采购计划能力、谈判技巧、风险应对能力进行集中的培训,提高员工对物资采购环境的适应能力。

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很多企业都先后在战略发展计划中纳入了采购工作,将物资采购管理作为了新的利润增长点。对此,中石化建设项目也要加强物资的采购与管理,主动学习国外成功经验,结合自身发展情况,逐步提升物资采购管理水平。@样才能确保中石化建设项目正常开展,并提升工程建设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学尧中石化物资采购招标研究[J].经济,2016(08):1―2

第5篇

关键词:国有企业 采购管理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272-02

一、国有企业采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2005年国有企业采购领域发生了很多变革,传统采购正在向现代采购转变,但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国有企业采购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现代采购要求不相容的地方,影响了采购的效率和有效性,主要表现在:

1.部分企业没有明确的采购计划,缺乏对采购需求的分析。有些企业采购上随意性很大,没有明确的计划,并且缺乏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衔接。采购与预测和物料需求计划结合不紧,不能有效根据生产需要组织采购,实现物料供应计划与当前需求的平衡,并与企业的库存投资和策略相一致。

2.很多企业仍未与供应商建立起双赢机制。虽然很多企业都认识到建立长期供应商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采购活动中仍注重谈判、比价、压价,缺乏从关注谈判向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转变,还没有建立起双赢机制。

3.部分企业没有把采购管理上升到战略性高度来考虑。一些企业还没有把采购策略和合作伙伴的选择评估作为企业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有些企业管理者还认为采购只是后勤部门的小事,不会影响发展大局。在公司的合并、兼并和联合,技术规划,新产品开发,资本项目、投资计划以及资源输出等方面,大企业的采购部门发挥的作用或者承担的程序都很少。

4.集团企业的分散采购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一些大的企业集团中,最初的模式是由专职采购部门执行统一的采购,公司集团壮大了,许多子公司开始自行组织采购,特别是在实行了全面经营核算的集团公司里,子公司不满意统一采购而自行采购的情况非常普遍。这种情况分散了采购量带来的价格和售后优势,忽略了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其后果不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人工成本的增加,还给企业文化带来不利的影响。

5.有些企业缺乏有效的工具和信息平台进行采购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由于采购信息没有实现有效共享,导致企业响应用户需求的能力迟钝,无法对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进行事前控制,经常引发经济纠纷。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找到一个有效的工具进行采购的跟踪、评估、分析和科学决策,包括请购单处理、采购单处理、询价单报价单处理,运输处理、收货处理、质量控制等。

二、规范企业采购措施

我国招投标法律颁布很长时间了,但仍然存在很多漏洞。温州市国资委出台了《采购办法》,对企业采购进行了规范,这在全国比较超前。我们企业也进行了规范。

1.建立统一的采购平台。统一采购平台的核心是合理配置集团内各种采购资源、建立统一的标准以降低成本,新的采购组织机构正是在这种统一的标准下开展各项采购工作,并且新的采购组织机构能够促进统一采购平台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2.建立统一的机构库。培育专业的工程招投标中介市场,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及监督。发挥中介机构技术力量强、专业分工细、经验丰富的特长,使其站在公正的立场上,规范地进行建设工程招投标活动,提高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从建设市场的长远发展来看,今后凡是有一定规模的建设项目都应由工程招标机构进行招投标。

3.实行统一评标专家库制度。长期以来,温州市评标专家库按行业和地区分设,范围太窄,评标专家资源不能共享,再加上评标专家与行政主管部门、投标企业联系紧密,难以公正评标。去年,我们打破部门、行业界限,将有关部门和各地区的评标专家资源整合,组建了统一的评标专家库,按专业、技术等级和地域分类,分片设置评标专家子库。全市所有国家投资建设项目的评标专家都必须从市评标专家库中随机抽取确定。

4.实行统一的监管和投诉处理。各部门在履行好各自职责的同时,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监管合力。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要依法受理符合条件的投诉,并及时作出处理决定。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不得违法设置审批事项、增加管理环节;应当合理确定行政监管边界,不得非法干涉招标人自主编制招标文件、组建评标委员会、确定中标人、发出中标通知书,不得非法干涉投标人自主投标和评标委员会独立评审。招标机构可以依法跨区域开展业务,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以登记备案等方式加以限制。各级监察机关要加强对行政监督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不依法履行职责、非法干涉招投标活动等问题。各级审计机关要依法加强对招投标行政监督部门、招投标当事人招投标活动的审计监督。

三、加快采购管理改革,建立现代采购管理体制

采购管理改革应尽快提到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日程上来。鉴于目前中国企业的采购管理基础薄弱,问题较多,必须从采购管理的基础工作做起,如健全组织机构,加强标准化、制度化管理,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建立供应商信息档案等。

1.重更新采购观念,对采购工作重新定位。就我国企业的采购管理现状而言,要想使采购组织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采购管理现代化,首先必须更新采购观念,实现采购观念的现代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购首先要面对的是供货市场。研究供货市场及交易方式,是更新采购观念的核心。只有深入研究供货市场,才能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深入研究交易方式,才能规范交易行为。同时,企业应提高对采购的重视程度。采购部门与采购人员更新观念的首要任务,就是要研究并掌握供货市场的变化规律,研究交易过程,不断创新,以适应市场规律。

2.采购人员的选聘与培训组织目标的实现是由人决定的。实现采购管理现代化的一大前提,是采购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国企业的采购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一是思想素质低,、假公济私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文化素质低,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跟不上采购管理体制的转换,更难以利用现代化工具对物资的质量、成本等作出正确的评估。要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采购部门必须充实人才。同时,采购人员应尽量年轻化。采购部门的发展要与企业的长远规划目标相一致,以适应企业未来的发展要求。采购人员的素质一方面取决于受教育的水平,但更重要的知识则来自于岗位学习和企业提供的培训。采购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并掌握各种相关的专业知识,在实践中不断锻炼提高。培训是提高采购人员素质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培训有多种方式,可分为专门培训、在职训练、现场训练、个人工作总结、相互交流经验、对采购案例进行分析探讨等。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战略规划、发展历史,尤其是品牌结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专用材料的各种基础知识;谈判技巧及信息搜集的基本训练;各岗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时,应编写适应企业现状的采购培训教材

3.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应保持良好的沟通与协作。采购主要由采购部门执行,但采购不仅仅是采购部门的事,它需要企业各部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参与。例如,对于采购物品质量的控制,就离不开质量管理部门的参与,这一方面需要提高采购人员的素质,另一方面需要加强采购部门与质量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供货信息的收集,同样需要众多部门的积极参与;在各部门提出采购物品的要求时,一般来说都已经有了部分供应商的信息,包括供应商的名称、价格、质量等,这种信息向采购部门的及时传递,是建立和更新供应商档案的一个必要条件。采购与企业的生产部门、质检部门等是紧密相关的。所以,采购部门应经常与其他有关部门进行接触,收集各种需求信息;同时,企业其他部门也应积极参与采购管理,提供信息及建议,使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以便于采购工作的进行,并提高采购工作的有效性。若要实现采购管理现代化,仅仅加强和完善管理方法、管理手段是不够的,还应有完善的存储设施及安全的存储条件。实现装卸搬运机械化,采用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这样不仅能够提高采购的质量、速度、劳动生产率,减少货损货差,还可以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危险性。

4.采购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标准化是相对于“例外原则”而言的,它对企业中的程序化、常规化的工作作出合理的规定,使系统按预定的模式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减轻高级主管人员的工作压力,使其摆脱日常事务的困扰,立足于高层管理,集中精力于战略思考与决策,以免主管人员事必躬亲、疲惫不堪。标准化工作与企业经营管理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既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也是控制的准则。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采购管理制度的建设上比较落后,亟须加强与健全以下制度:采购工作管理制度,以使采购人员明确其职责,这也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的标准。采购的标准化作业程序,以把采购工作纳入制度化、程序化管理。仓库管理员工作职责,以使仓库管理员明确其职责,保证原材料按质、按量地存放,满足生产的需要。仓库管理制度和标准,以使仓库实现标准化管理。采购质量控制制度,以对采购各环节提出质量要求,确保对采购质量的有效控制。采购统计报表管理制度,以使采购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人员。采购物资ABC管理制度,以对纷繁复杂的原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企业应对所有物资进行分类,根据物资的资金占用、用途及特点等,确定合理的采购审批权限,并严格执行。根据每批物资的采购金额,规定审批合同的权限。企业应对物资进行标准化编码,统一管理。供应商管理制度。通过对供应商信息的搜集和整理,合理选择供应商,以降低采购成本。

5.建立采购信息搜集系统。市场效率的发挥取决于信息的充分交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采购工作效率的提高,依赖于一套比较完备的采购信息搜集系统。采购管理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逐步建立能够有效地搜集、分析和反馈采购信息的渠道,以高效、实用地收集采购信息。在条件成熟时,可引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主要用于以下方面:对供应商信息进行收集、处理和输出,可做到准确、高效;采用计算机系统建立仓库日记账、台账,使采购部门能够及时掌握联机库存信息,从而大大减少采购决策时间。

6.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对供应商的管理是目前企业的采购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采购工作是与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众多供应商进行交易,对供应商的管理是采购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供应商的管理包括:对供应商信息的收集、对供应商的分类、供应商档案的建立和更新以及与供应商的日常联络等。由于采购是处于买方市场中的购买行为,一般来讲,交易费用大都是由供应商支出的,即在谈判成交的过程中,供应商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这是显而易见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采购方不需要支出一定的交易费用。目前,多数企业由于在采购管理中的相关支出不足,采购人员置身于供应商提供的优越条件的包围之中,无法独立、客观地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失去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致使采购工作的效率及效益都不高,不能建立良好的信息渠道,无法与供应商形成建设性的合作关系。因此,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是目前采购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小结

国有企业采购管理改革要求改变这种“买方市场”的观念,时刻树立采购的危机意识,有选择地与供应商一起进行合作创新,使供应与采购双方有机地配合协调。企业应与供应商一起去降低整个物流系统的成本,形成长期、稳定、密切的合作关系。企业在选择供应商作为合作创新的对象时要慎重,必须对其产品的各种指标、企业的管理水平、生产能力、技术水平、商誉可信度、厂址地点等进行综合评估,使采购和供应双方始终保持一种动态的良好的合作关系。

参考文献:

1.孙庆龙.特许经营连锁企业采购管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2.熊雄.DY冶炼公司采购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徐亚梅.L公司物资采购管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

4.王廷军.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昌源公司采购管理模式设计[D].兰州大学,2007

第6篇

政府采购,是指政府为了开展日常,或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从市场上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行为,又称为政府统一采购或公共采购。为了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防止舞弊和其他不正常现象发生,西方各国都依据本国的不同情况,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及政府活动的公开性、透明性原则,制定专门用于对政府采购行为中的采购主体、采购范围、采购程序、采购方式及投诉处理等方面进行规范的具体规定,这些规定总称为政府采购制度。比较规范的政府采购制度一般以《政府采购法》的形式体现。

在我国,财政部已正式颁布了我国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及其有关管理规定,明确由各级财政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政府采购工作,政府采购将逐步走向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我国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国际惯例,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采购制度。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政府采购制度框架我国在政府采购法律体系尚未确立之前,应按财政部制定的《政府采购办法》进行管理。政府采购具体政策的制定应由财政部门负责;工作规划、组织和管理由财政部门牵头;供应商的资格确认、采购预算和项目管理,由财政部门及其他部门共同协商办理;采购货款,在供应商履约后,由财政部门按合同支付;采购中发生的争议应按现行规定处理,由其他有关部门负责;对采购中介组织、采购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应按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别负责,财政部门可以起协调作用。,其管理模式的基本设想如下:

1.建立规范的政府采购管理体制。政府采购属于本级预算支出管理制度,因此,各级政府可在不违反中央政府制订的采购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制定各自的采购管理规则。但是,如果地方政府进行的采购项目,含有中央政府的专项拨款,应与中央政府协商确定采购主体。

2.建立政府采购主管机构。

根据国际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政府采购中的集中采购项目应由一个专职机构如政府采购中心统一组织采购。政府采购中心是由政府组建并根据政府授权负有组织行政事业单位重大和集中采购事务,并直接开展采购业务的事业单位。政府采购中心要严格按照政府采购法规以及其他有关采购政策规定开展业务。政府采购中心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将一些招标事务委托社会中介组织承办。

政府采购中心应当组织开展的主要工作是:工程采购。主要负责组织专家对由财政拨款的公共工程的概、预算进行评估论证,核定建设成本;参与公共工程招投标。服务采购和货物采购。主要负责项目预算,确定标的底价,开展商务谈判、合同签订;监督合同执行,参与验收等事务。行政保障。主要负责各采购项目的资金结算;中心的财务管理,中心行政事务。采购中心的人员应以专业人员为主,要特别重视吸纳工程设计、工程预决算、工程管理、国际贸易、经济法、质量监管等方面的人才。科学选拔和安排政府采购中心人员,是为了确保采购队伍的专业化,提高采购效率,保证采购质量,最大限度地降低采购风险。

采购中心的经费来源于向委托方收取的服务费。关于服务收费问题,考虑到政府采购中心既可自行直接组织采购,也可委托招投标中介组织采购,同时采购中心要承担履约、验收工作和采购风险这些特点,可参考国内现行招标机构向委托采购方收取服务费做法。所收费用,主要用于业务开支(包括纳税)、工资、人事培训及补充风险基金等。

3.明确具体的采购模式。

目前,国际通行的采购模式大致有三种:集中采购模式,即由财政部门或政府采购管理部门负责本级政府所有的采购;分散采购模式,即由各单位自行采购;半集中半分散采购模式,即财政部门或专职机构直接负责对支出单位大宗、大批量或单项价值较高的商品或服务的采购,其他商品(主要是低价值和特殊商品)或服务则由各支出单位自行采购。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应实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采购模式。

4.加强对招标机构或采购机构的管理。

招投标是政府采购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招投标技术性很强,因此应当允许借助招标机构来办理。另外,有的支出单位出于种种原因,不愿意或不能自行采购,如果实行分散采购模式,他们就可以委托给采购机构来办理。因此,我国建立政府采购制度后,要鼓励社会上建立招标机构和采购机构。一般来说,这些机构属于社会中介组织,主要是帮助采购单位组织招投标等。财政部门应建立相应的机构并制定办法对这些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管理。

5.建立仲裁机构。

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必然会产生许多矛盾,需要进行仲裁。仲裁的主要内容是招投标和履约中的疑义和有争议的问题。在招投标和履约的过程中,招投标双方和履约双方在一些程序、协议条款和运作方式上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疑义和争议,当这些问题无法通过协商解决时就需进行仲裁,如遇国际贸易合同纠纷还涉及到国际仲裁问题。从国际看,政府采购仲裁机构,有由财政部门负责的,如新加坡、韩国等;也有设立独立的采购仲裁机构的,如加拿大国家贸易仲裁法庭、日本政府采购审查委员会等;还有不少国家是由地方法院来进行仲裁的。我国也需要建立或明确政府采购的仲裁机构,以解决政府采购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确保政府采购公正、公平原则的落实,维护政府采购的信誉。

建立和健全政府采购的法规体系国家财政部已正式出台《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明确规定统一由财政部门负责政府采购管理事宜,要求各级政府的货物、商品、服务采购主要通过竞争招标方式进行。同时,我国的《招标法》也明确规定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及控股企业在购买一定规模以上的货物、服务和工程时必须实行招标,这样就把部分政府采购纳入招标投标管理,强制性地对招标范围进行规范,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我国有了招投标法,无需再制定政府采购法。事实上这两个法有着本质的区别:

1.调整对象不同。政府采购法的调整对象是政府采购商品、工程和服务的经济行为;招投标是指招标人发出邀请,要求投标人对所采购物品或服务的质量、价格、售后服务进行承诺的行为,因此招标投标法调整的对象是订立合同的行为。

2.法的类别不同。按法律的性质分类,政府采购法为行政法范畴,招投标法为民法、经济法范畴。

3.立法目的不同。政府采购法通过对采购的政策性和技术性进行规定,有利于加强支出管理,实现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有利于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并与其他有关政策结合,使政府的有关政策目标得以贯彻。招投标法是为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主要是从技术上明确招投标的具体程序及相关要求,保证采购活动能够公开、公正、公平和透明地运作。

4.适用对象不同。从适用对象的覆盖面上看,招投标法要比政府采购法宽得多,政府采购法的适用对象是所有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及使用财政资金的社会团体。招投标法的适用对象为行政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和集体企业及其控股的企业。如从涉及的业务来看,政府采购法包括适用对象所有采购活动,而招投标法只涉及到适用对象中采购金额达到一定数额以上且又适合于公开招标的采购活动。另一方面,政府采购法只强调买进行为,而招投标法应该包括买进和卖出两种行为。

政府采购法除包含招投标法的主要内容之外,还要规范政府采购的主体、政府采购方式及各自的适用条件、政府采购政策、政府采购管理机制等内容。招投标法主要规定招投标程序和规则或规范企业的招投标行为,但不涉及采购实体、采购政策、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总之,两法在政府采购领域的关系是:政府采购法为实体法,招投标法为程序法。我们考虑,政府采购的立法应与政府采购实践的进程相结合,政府采购立法工作应以现行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为基础,在经历大量实践的完善后,最终完成人大立法,形成《政府采购法》。“办法”属行政法规(规章),只是将政府采购行为统一于规范于国内的行政管理范围之内,使这项工作在国际谈判中仍有较大的灵活性;《政府采购法》属于国家法律,是规范政府采购行为的最高形式。这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但最终必须以法的形式出现。由于政府采购法涉及国际贸易关系,因此,在政府采购立法中,应充分尊重相关国际法的有关准则。

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立法指南》,世界贸易组织的《政府采购协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政府采购非约束性原则》,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和国际开发协会的《贷款、信贷采购指南》应作为我们重要的参考依据。制定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应把握以下基本原则:政府采购法中的有关政策性条款,要从国情出发,结合国际惯例加以明确;对采购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要有利于强化财政的主导地位;国内已有成文法中对采购行为进行规范、但不影响财政对采购工作管理的,仍应维持其有效性。稳健起步积极推进政府采购的实践应从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开始,目前,上海、重庆、深圳、河北、安徽、沈阳等地财政部门已经在进行政府采购的试点工作。中央财政也将适时地对一些专项购置按照政府采购方式进行。我们将力争用3~5年时间完成从试点到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的进程。

关于试点问题,各级政府应根据《政府采购管理办法》,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本级的采购管理办法,同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政府采购工作的范围,应严格控制在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范围之内,不应包括国有企业。按国际惯例,国有企业可以不包括在政府采购管理的范围之内;如将国有企业纳入政府采购范围,等于扩大了我国政府采购市场,将来在国际贸易中会使国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2.政府采购工作中,在采购项目和方式上要注意多样性和全面性,既要安排标准产品的采购,也要安排一些非标准产品的采购;既要安排竞争性招标采购,也要安排分阶段采购、限制性招标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以及集中采购和批量采购。这样做的目的是,可以积累经验,锻炼干部。

3.在采购工作中,财政部门的工作重点应该放在制定采购政策和采购管理方法,监督采购政策、管理办法的落实,处理采购工作中产生的采购机关与供应商之间的纠纷及采购管理人员的培训等方面,不应干预(参与)采购机关与供应商之间的具体采购事务。各地在制定政府采购管理办法时,对供应商的限制性规定中,不应也不能出现地区垄断和地区保护性条款。

4.在政府采购工作中,财政部门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工作。政府采购工作不仅与预算编制、支出管理和财政总预算会计工作紧密相关,而且还涉及产业政策、国际贸易政策及外汇管理等项工作。按现行我国政府的职责分工,这些工作涉及到许多部门。因此,财政部门在工作中,应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共同把工作做好。切实搞好配套改革政府采购制度是现行财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和延伸,它的实施需要相应的内部和外部条件。从财政系统来说,它需要改革现行的预算管理体制。

第一,统一思想,提高对政府采购制度的认识。虽然政府采购制度在西方已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各方面能否对建立这一制度的紧迫性、必要性及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重要作用形成统一、深刻的认识,将从主观上影响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因此,需要大力宣传和普及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使社会各方面达成共识。另外,由于预算外资金的大量存在,我国用于政府采购的资金既有预算内又有预算外,建立政府采购制度把各种采购资金纳入统一账户,各部门预算也必须细化,财政对各部门资金使用的监督将大大强化,这必将触动各部门的既得利益。同时,统一、公开的政府采购活动对行业垄断将构成相当威胁,也必然会遇到部门、行业的阻力。就地方政府来看,公开的政府采购将使其采购活动对本地区的保护难以奏效,从而影响地方政府的利益。因而,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

第二,加强预算监督。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后,财政监督将由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从而改变目前财政监督乏力,财政支出管理弱化的现状。而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财政部门不仅要制定政府采购政策,而且要参与指导采购管理。这就意味着财政部门的工作领域将得到拓宽,财政干部的知识结构也要做相应的调整和改进,既要懂政策、懂技术,还要懂市场经济,真正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方位的监督。

第三,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体系和具体操作方法。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管理体系一般分为主管会计单位、二级会计单位和基层会计单位三种,构成了各级政府会计的核算网络。每年预算一经批准,财政部门即按预算和各单位的用款进度层层下拨经费,年度终了后,又层层上报经费使用情况,汇编决算。实行政府采购制度后,财政部门可以不再简单按预算拨款经费,而按批准的预算和采购合同的履约情况直接向供货商拨付货款(支出)。由于这部分支出采取了直接付款形式,支出的决算也不需再层层上报,财政总会计可以根据支出数直接编报决算。

第7篇

关键词:土木工程 毕业设计 训练项目 模块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issn.1672 - 8181.2015.03.006

毕业设计作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是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实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的过程,也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培养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阶段,又是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全面检验。同时,毕业设计作为一个实践环节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他教学环节不可替代的。针对多数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基于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思想政治品质端正,社会责任感强,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合作意识、职业素养和发展潜力,心智健全、身体健康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基本理念,则毕业设计环节更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改进和加强这一环节,切实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在对毕业设计改革过程中,提出应用型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所谓“毕业设计概念模式”,是以毕业设计为中心,以一个工程项目为主线,将系列专业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贯穿在一起,形成一套前后贯穿、逐步深入的毕业设计体系,同时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项训练的一种毕业设计形式。研究这种概念模式实施的可行性,明确将毕业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与渗透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初步形成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拟出多数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需的基本条款,加以整合成各个小项,加以训练,拟定为毕业设计的一部分,有效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

1 就业调查,初拟训练项目

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对往届毕业生初次就业所面临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在13届土木工程专业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主要涉及诸如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单位性质、就业岗位、岗位所需技能以及毕业生的感想建议等问题。

从调查中发现,土木工程毕业生就业对地域要求不是很大,不是特别钟情于沿海发达地区而冷落西部地区,这是由土木工程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土木工程工作范围很广流动性大,哪里有工程哪里需要土木人,土木工程毕业生就在哪。土木工程毕业生倾向于在国企、机关单位工作,一般不愿到中小型民营单位工作。就业方向方面,大多数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愿意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即使是下工地、跑施工现场,也不愿坐办公室从事与专业无关的工作。可以看出大多数土木专业毕业生热爱自己的专业,愿意付出,愿意吃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大多数都有跳槽的经历,在一个单位工作一段时间,得到锻炼后希望到更广大的舞台去展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从总体上看,13届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安徽本省、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涉及的岗位多事技术岗位,如施工员、监理员、检测员、材料员、造价员、安全员等,还有部分进入设计单位从事设计工作,业主单位从事规划、管理工作;从普遍反映看,缺少对具体岗位的综合训练,对相关工作不熟悉,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熟悉工作内容,重新学习。另一方面,咨询相关的行业内人士(特别是一些项目负责人)对于应届毕业生的一些要求和心目中理想的员工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从两个方面了解学生和就业单位间的需求,做到两方面结合,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根据调查结果、用人单位的意见,结合院里具体情况,初步拟定材料员、施工员、实验员、监理员、造价员、安全员、以及设计岗位等七项训练岗位项目。

2 社会实践,拟定训练内容

分别针对这七个训练岗位项目,根据岗位的需要,拟定训练内容。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其训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2.1 建筑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

这里主要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和力学性质,如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密实度与孔隙率、吸水率与含水率、导热性与热容量、各种力学强度、脆性以及硬度等。

2.2 建筑工程材料管理

第一,材料管理基本知识:主要包括材料员的岗位职责、材料员的工作程序、材料管理的基本要求、材料管理的基本内容;第二,材料消耗定额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消耗构成、消耗定额的分类、材料消耗定额的制定原则、要求和方法以及材料消耗定额管理的基本要求等,要求学生能实施材料消耗定额编制并能有效利用消耗定额;第三,材料计划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计划的分类、各种材料计划的关系、影响材料计划管理的因素、材料计划的编制原则以及材料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要求能熟悉项目材料需用计划和申请计划的编制步骤和方法、材料采购计划与加工订货计划的编制等;第四,材料采购与供应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采购管理的内容、材料采购方式、材料供应管理的内容以及材料供应方式;第五,材料运输管理:包括材料运输计划的编制、材料的托运、装卸与领取等;第六,材料储备与仓库管理:主要知识点包括材料储备定额、材料仓库管理等;第七,施工现场材料与工具管理:主要包括现场材料发放与使用管理方法、现场材料的验收与保管;第八,材料核算管理。

2.3 常用建筑材料

主要熟悉和了解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质,主要是:第一,建筑工程胶凝材料:水泥、石灰、石膏;第二,砌筑砂浆与}昆凝土材料;第三,建筑墙体材料:砌墙砖、建筑砌块、墙用板材;第四,建筑防水材料;第五,建筑钢材与木材;第六,建筑保温与隔热材料;第七,建筑防腐与吸声材料。

3 归纳总结,建设训练模块

对几个拟定岗位的训练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将内容相同的或相近的内容进行整理,形成一个模块,对模块内的内容进行整合,大致分成三个部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技能提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模块,如图1所示。为区别模块的唯一性、方便后续模块的添加以及避免在选择时重复选择相同的模块,对模块进行编号。对属于基本知识的模块编号为Module1j,对属于基本技能的模块编号为Module2j,对属于技能提升的模块编号为Module3j,即将每个模块定义为Module4j,其中代表所属类别:i=1,2,3,i=1表示属于基本知识类,i=2表示属于基本技能类,i=3表示属于技能提升类;j=l,2,L,n表示在各自分类里的序号。

同样以施工现场材料员岗位为例,基本知识类课包括模块有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模块、水泥模块、石灰模块、石膏模块、砌筑砂浆模块、混凝土模块、建筑墙体材料模块、建筑防水材料模块、建筑钢材模块、建筑保温材料模块、建筑隔热材料模块、建筑防腐材料模块以及建筑吸声材料模块等;基本技能模块可包括岗位职责及基本要求模块、材料消耗定额编制模块、材料需用计划编制模块、材料采购管理模块、材料运输管理模块、材料仓储管理模块以及现场材料验收模块等;技能提升部分可为一个实际项目的现场材料员的实训练习。

对每个训练岗位,可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经过前期考核和学生自我意愿,选择若干模块,进行训练。

4 实践应用,创新概念模式

在新一届的毕业班中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选择6-7人左右进行试点训练,根据自己毕业实习和就业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的选择训练岗位,在已经完成的模块中,选择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技能提升模块内容进行训练。指导教师一周例行两次进行指导,在两次之外,参加训练的同学若有疑问,增加指导次数与指导时间,确保最终训练项目的完成质量。

毕业设计概念模式将相互独立的各个课程设计紧密相联系,避免的重复的训练,加深的毕业设计的深度,使学生能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主动带着需要和问题去学习。同时提供一种解决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等间的矛盾的方法;紧密结合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实际需求,增设训练小项的研究,确保毕业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使之能更早地适应岗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蔡丽丽.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6(1):36-38.

【2】崔新壮,金青,董琳琳等.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一设计一现状调查与分析【J】.高等教育,2009,18(1):105-108.

第8篇

在企业集团的发展过程中,究竟存在哪些基本的财务问题,我们又将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些问题呢?通过对目前企业集团发展的基本财务状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在企业集团的发展中,主要有以下一些基本的财务问题:

一、有关负债经营问题

1.为避免企业过度的负债经营,迫切需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将资金配置机制由行政配置转为市场配置,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使有限资金投向效益与市场前景好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强化企业的信贷约束,迫使企业注重自我积累,提高经济效益,在市场中逐步发展壮大。

2.在解决过度负债经营问题时,还应正确处理好企业合理负债和过度负债的关系,不能把解决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理解为卸掉企业所有债务。企业保持合理的负债率是其生产经营的正常理财手段。我们重点是减轻企业的过度负债,目标是把企业负债率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从理论上和西方发达国家传统的经验判定。企业资产负债率以不超过50%为佳,但从目前世界各国大公司的情况看,资产负债率一般在60%左右,有的甚至还要高一些,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看,企业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左右是比较现实、可行的目标。

二、有关资金管理问题

1.资金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1)资金分散,导致资金利润率降低。在一些企业集团中,由于其内部各二级单位都设有财会机构,都开有银行账户,都占用一定的闲散资金,使集团中原本有限的资金分散、沉淀和闲置,导致资金周转速度慢,资金利润率低。

(2)资金管理失控,影响公司信誉。在一些企业集团中,各二级单位都掌握一定数量资金,而这些资金都是由公司总部贷款获得。当贷款到期时,如难以在各二级单位及时调回,会使总部财源枯竭,影响资信。

(3)投资失控,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由于各二级单位实行承包经营,对于中小项目的投资具有自,致使一部分项目投资决策缺乏民主化,科学化。有些投资项目经济效益很不理想,而公司遇到经济效益较好的项目时,又缺乏资金投入,导致整体投资效益差。

(4)子公司长期占用资金,导致应收账款难以收回,随着企业集团的发展和多元化战略的实施,企业集团内二级子公司不断成立。但这些子公司有的经营资金完全靠母公司支持,在海外建立的窗口企业,从其自身利益出发也不愿在当地筹集资金开展业务,长期依赖母公司提供货物和占用应付母公司的贷款进行周转,影响了母公司的资金周转。

2.对存在的资金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广泛进行资金风险宣传,牢固树立资金意识和风险意识。首先,作为企业集团的负责人一定要有高度的资金风险意识,不只是抓资金的筹集,更要抓资金的管理。其次,企业内部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资金风险宣传活动,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一是提高对盲目放账,随意放账风险的认识;二是改变靠单纯放账来完成出口任务的认识;三是明确收账,催账是业务人员相关部门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的认识,特别是要认识到,只有贷款及时安全入账,一笔业务才能真正完结,所承担的责任才算真正了结。

(2)加强业务管理,规范业务操作。①加强内部审计工作。企业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对企业人员调离、换岗、解聘等一定要事先进行审计,清理债权债务,分清责任,做到债务有人认,债权有人接,库存有人背。②重视客户资信调查,加强客户档案管理,客户的资信好坏是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在业务往来中,企业要建立资信调查制度,确认客户的付款能力,并应有一个专门部门负责企业的客户档案管理,按照业务交往中客户的付款情况和信用情况,建立、评定自己的客户信用等级。③严格控制结算方式,设定放账额度,运用信用保险,减少贸易风险。贷款结算方式是决定能否安全、及时收回的主要因素。必须从严掌握付款单结算方式,决不能迁就于客户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而丧失自身的利益。根据企业自己评定的客户信用等级,分档实行放账最高限额控制。并要积极进行投保,合理运用保险手段保护企业正当收益。④加强合同管理。企业要按照符合法律和国际惯例的要求,规范合同的格式、内容等。各种合同的签订、审核、审批环节应分开,多重把关,防止客户利用合同的漏洞进行欺诈活动。对无故不按合同规定执行的,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建立核算跟踪体系,改革业务考核办法。①核算到人,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电算化将以往公司一级核算、分公司二级核算,细化延伸到业务员个人的三级核算,全面细致地核算每一个业务员,每一笔业务资金的投放,使用和收回,建立资金跟踪、监控体系。②以收付实现制考核业务员的经营业绩。按照会计准则中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不管货款是否收回,只要确定出口销售发生,就作为销售收入,结转成本,所反映的“利润”只是预计或希望的利润,有可能因发生坏账而不能实现。只有当销售货款安全,及时回笼时,利润才能实现。因此对业务员的经营业绩必须以收付实现制考核,并以此作为奖惩依据。

(4)强化责任制,健全逾期账款催收制度和奖惩办法。财会部门应每旬定期提供逾期未收回账款明细表,及时向分管经营和有关业务部门反映,共同分析逾期原因。按照“谁造成,谁崔收”的原则,积极、主动尽快收回货款,同时逾期应收账款的催收应与个人的奖惩挂钩,以调动业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因当事人的工作失误造成损失的,要追究其刑事责任。

(5)加强对子公司的管理,促其逐步离开母体,自我发展。要逐步撤回借给和被子公司长期占用的周转金,提高母公司的资金周转效益,在今后母公司与子公司业务往来中,应实行与其他经济实体同等的待遇,促使子公司自己筹集使用资金,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促使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有关资本运营问题

资本运营是企业集团商务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涉及企业的资金运动,包括资金的筹集、运用、收回和分配。从资本营运的角度来看,现代企业的目标是公司资本价值的极大化,这是由投资者的目的——资本保值、增值决定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保证企业长期获利能力和相应的稳定性。下面就以荣事达集团为例,来分析一下企业集团如何才能搞好资本运营:

荣事达作为一家集体企业,没有国家资本金投入,在10年之内,从300万元资本发展到10.5亿元,很大程度上在于有效的资本运营。

1.筹措资本、把握时机、不断发展

(1)荣事达抓住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济高涨的时机,在1985年贷款2700万元人民币,引进洗衣机生产设备。当时企业资产仅300万元人民币,负债率高达900%,颇让人胆战心惊

。但到了1987、1988年经济到来之时,企业不仅还清了欠债,获得了高额利润,还使企业有了初步的原始积累,具备了进入洗衣机行业竞争的经济规模。当然,荣事达集团的成功与当时中国的经济政策和时代背景有关,但企业勇敢地抓住了这次机会,奠定了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种宏观紧缩时敢于投入,经济高涨时大赚利润的策略不能不说是一次勇敢的成功尝试。

(2)大型家电生产投入大、规模经济突出,市场会由竞争逐步走向垄断。要想保持市场地位就必须不断实现资本扩张,增强竞争实力。“八五”期间,荣事达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了引进外资为主的扩张战略。1993年与香港合资,以转让49%股权的方式获得了1亿多元资金,用这1亿多元资金再与日本三洋合资,1994年又引进了1亿多元外资。在两年的时间内,公司资金翻了两番,改善了资本结构,资本实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3)荣事达也采取了兼并联合的方式来实现资本扩张,八年来荣事达先后兼并了三家企业,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每一次兼并都取得了明显的效益。荣事达此时还处在发展时期,实力不够雄厚,选择的是纵向兼并的方式。

2.资本增量的集约经营

资本营运不仅在于如何筹集资本,还在于如何运用资本。荣事达在资本投入上,坚持了不断加大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投入,即R&D投入。荣事达除了引进日本的先进技术外,还组织了强大的研究队伍,建立了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模具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计算机工作站,使企业具有了较强大的研究开发能力,并给企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果。1995年洗衣机大战时,荣事达依靠科技投入所产生的数量、质量优势,年产销量上升了53%,产销量、销售收入为全国第一。

3.重视无形资本运营

无形资本的有效运用和不断增值是高层次的资本运营,其重点是争创名牌。荣事达首先抛弃过去的“百花”品牌,借用“水仙牌”打开了销路,又于1992年争创自己的品牌“荣事达”,三年确立了国内名牌的地位。企业创名牌要靠产品的物美价廉、适销对路,而这来源于企业有形资本高效运作。因此,两种资本运作互相促进,相辅相成。

对于那些在资本运营方面还不太成熟的企业来说,荣事达集团有效的资本运营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当然,只有结合集团自身的特点才能真正的搞好资本营运,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集团的发展。

四、有关采购成本管理问题

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及买方市场和企业集团批量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集团公司采取何种管理模式来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已成为集团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的需要之所在。

1.集团公司采购管理现状

(1)集团公司采购渠道分散,各自为政的现象较为严重。以一汽集团为例,近几年来,由于一汽汽车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公司所属专业单位、全资子公司及控股子公司的采购管理多、散、乱、差的现象非常严重。目前52个总成及整车装配单位对外有采购权和外委加工权的有46个。这些单位在公司走向集团化之前,多数都已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采购体系,且每个单位的采购网络之间很少重叠。同时多数供应商生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低、不具备产品开发能力。据初步统计,全集团协作产品及原材料供应商约4000家,采购资金额度约250亿。

(2)集团公司采购价格混乱,采购资金浪费严重。由于没有统一的集中采购管理,采购渠道不统一,使供应商面对集团的大批量产量,难以形成一定的经济规模。以一汽集团的各车型所用轮胎和蓄电池为例,以1998年集团生产经营计划为基数计算,全年需要采购资金约6.65亿元人民币。轮胎共有17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400万元。蓄电池全年约需要采购资金7800万元,共有15个供应商供应,平均每个供应商配套产值不足500万元。而且采购价格混乱是集团采购分散的最突出现象,以一汽集团公司采购通用机床油的采购价格为例,采购价格就高低不齐。按N32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价与最高价差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660万元。按N46通用机床油采购最低与最高价计算,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459万元。累计全年可降低采购成本约1200万元。这只反映了集团公司采购领域的一小方面。

(3)集团公司采购权利的分散,造成了集团经济效益流失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发展的后劲。要想解决上述问题,克服分散采购所形成的过程浪费,降低采购成本,争取效益最大化,就需要通过集中采购这一管理模式。

2.集团公司建立、实施和完善集中采购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之必然

(1)企业集团实行集中采购管理是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趋势之所在。①所谓集中采购管理是指采购方依据国家法规,将采购方所使用的物质或服务的采购与供应都集中到所设立的特定机构进行的一种制度。由于集中采购可以集中需求,使采购数量增加,减少分散采购造成的重复和浪费,从而降低采购成本。②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集中采购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解决深层次矛盾。所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必须需要大量的内部管理制度,克服人为因素,增强制度化约束。强化和规范企业的采购管理也就正是这一制度的充分体现。

(2)强化集中采购管理是买方市场形式的必然要求。其一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卖方竞争激化,在方便和有利于买方的同时,也对买方提出了新的挑战。因为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所涉及的采购金额比个人购物大得多,而且是一种组织行为。这就对集团公司加强集中采购管理提出了切实的要求。其二正是强化市场营销的结果,五花八门的促销手段,甚至是不规范的返利、回扣、提成等方法,就会使没有严格的采购管理制度的买方不但没有因此受益,反而造成了经济利益和资产的损失。所以只重视销售而忽略采购管理的企业只会前门耧钱,后门漏钱,并没有真正提高经济效益。

(3)集中采购管理是企业集团内部完善财务成本控制的管理手段。在以母公司为主体的企业集团中,母公司是企业的核心,控制子公司一定数额的股权。子公司仍是独立的法人主体,自主从事经营活动,承担自负盈亏的经济责任,因此,正确处理母公司和子公司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是尤为重要的。鉴于国外大公司企业发展的经验,集权和分权是辩证统一的。母公司要做到以下“四统一”:财务控制集中统一,规划投资集中统一,产品布局及产品开发集中统一,产品销售集中统一。子公司应在母公司集中统一的前提下,负责所属公司的生产经营。那么集中采购管理作为公司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也要实行母公司的集中统一管理。

五、有关利益分配问题

经济利益既是企业集团发展的动力源泉,又是企业集团的归宿。企业集团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集团凝聚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集团能否健康稳步地发展。

企业集团的利益分配格局十分复杂,不仅存在于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纵向分布,

还存在于各子公司之间的横向分布,因此,采取的利益分配方式也不可能单一化。一般而言,企业集团的利益分配应通过以下两个环节来实现:

第9篇

关键词:路桥;施工;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规模进行高速公路建设由于高速公路具有通行能力大,行驶速度快等特点,这对我国路桥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针对这一情况,我国路桥工程在近年来的施工项目不断增加,以此缓解公路交通面临的紧张局面。如何找到这些病害形成的原因,并有针对性的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以防治,是我们公路施工管理的一项重要责任。“进度、质量、安全、资金”,作为影响路桥施工质量与施工寿命、维护费用的关键,路桥施工技术管理与质量控制是路桥建设管理工作的关键,同时其还是现代路桥施工企业在巨大的市场空间中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根据现代路桥施工管理研究结果以及实际应用效果分析可以看出,只有科学的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才能有效的达到路桥工程施工质量提高的目的、达到施工企业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按照国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的方针和“安全发展”、“以人为本” 的安全理念,施工安全工作更是重中之重。

1 路桥项目管理的基本现状

我国路桥行业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真正实行项目管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总的来说,其管理水平与现实发展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亟待提高。近年来,公路桥梁工程质量事故较多,施工工期拖延较普遍,施工利润普遍不高。重大的工程质量事故不仅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同时也给路桥施工项目管理敲响了警钟。这些事故无一例外都与项目管理有关,都是由于项目管理不善抑或管理不规范造成的。当前,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流程存在较多的浪费、项目采购管理落后等问题在路桥施工项目过程中较为突出。

2 路桥施工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施工流程存在较多浪费

我们知道,施工流程是指施工的各个过程,即多组连续活动。根据价值流的定义,价值流是指企业运转从开始到结束的多组连续活动,这些活动共同为顾客创造价值。顾客可能是外部的顾客,也可能是价值流内部的最终使用者。如果流程中的某个活动没有为外部或内部顾客创造价值,则被视为浪费。而在目前的路桥施工中,施工流程存在着较多的这种浪费现象。

2.2 项目采购管理落后

项目采购管理是路桥项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项目建设全过程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保证项目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采购管理涉及的物资品种极多、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同时对其

质量、价格和进度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并具有较大的风险性。稍有失误,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进度和费用,甚至会导致承包单位的亏损。当前,路桥施工项目的采购管理普遍落后,制约了项目利润的提高,加之在采购中受一些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导致采购的原材料质劣价高的现象频发,这都是豆腐渣工程产生的直接原因。

2.3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

路桥施工现场是企业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汇集地,也是工程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所以抓好施工现场管理显得越来越突出重要了。2009年以来,在引入国外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我国路桥项目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但是,施工现场管理混乱的现象仍较为严重,距离创建文明施工现场还比较远。尽管国家有关部门对施工现场文明施工要求多年,然而,施工现场管理的“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是个较为普遍的问题。简单的说,脏是指建筑现场不整洁,设备面貌不美观,建筑垃圾堆积较多;乱是指材料乱堆乱放,机械不按规定停放,占用施工场地道路;差是既指现场工作人员工作精神分貌差,工作积极性不强,作业效率不高,又指施工项目给别人的视觉形象差。

3 路桥施工理论指导施工技术与质量控制工作.提高管理效果

3.1 企业全员质量管理教育是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首要条件

做好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开展QC小组活动,明确QC 小组活动的内容、作用、方法和手段是推行TQC 的前提,使全员正确认识QC小组活动的意义、同时把开展QC小组活动作为加强施工班组建设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以利于企业的决策及企业目标的落实同时开展QC小组活动的目的不仅局限于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而是要着眼于提高企业职工参与管理的意识,以提高职工素质和企业素质。但搞好企业全员质量管理教育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开展质量管理教育必须掌握原则性、计划性。第二,全员质量管理教育计划要有一定的灵活性,要有明确的方针、目标和措施,要结合企业或工程中实际存在的问题,不要搞形式主义,根据开展教育的形式、对象和实际情况不同,灵活运用。第三,明确企业管理体制、质量管理教育、职工教育的三者关系。三者关系是互为制约的,深化企业改革和搞好质量管理教育、职工教育是紧密相连的,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完善企业管理体制。

4.2 搞好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是领导的重视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