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艺术的审美本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47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艺术的审美本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艺术的审美本质

第1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价值;比较;情感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048-01

一、与自然科学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表现

自然科学同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但与艺术不同的是,自然科学这种形态不存在阶级性,其可以为社会任何阶层服务,而艺术则有明显的阶级之分,艺术是对世界的审美价值的改造和创造,其价值是属于其所建立的经济基础之上的。艺术是人们的精神产品,是满足社会精神消费的需要,萨特曾说过:“所有的精神产品本身都包含它们所确定的读者的形象。”艺术的阶层就可以从这句话当中表现出来。诚然,艺术审美价值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审美价值的判断受着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的制约。

自然学科在形式上可以是主管和客观的,但在内容描述对象上,必然是客观的,自然科学是对客观世界的解释,而艺术则不同,其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可以根据创作者自身的意念来表现,艺术家可以将主观因素渗透到作品中,例如地理艺术家马萨斯·梅里安曾经创作过一幅描绘巴黎圣母院的风景画,他并没有按照现实中的巴黎圣母院来描述,而是加入了自身的主观意向,描述出了自己心中的巴黎圣母院。这幅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从而自然科学与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区别在于,艺术创作对象包括主体因素,但自然科学中只有客观因素,没有主体因素参与。

二、艺术审美价值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差别

哲学社会科学属于对人类自身认识活动的研究,与艺术这种形态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更大的理性,其主要是研究人与社会的精神层面,考察人和社会生活的精神活动,而艺术则是把其作为实践对象来掌握。简而言之,哲学社会科学强调的是人们对世界与社会的理性认识,其目的在于认识人与社会的活动,没有任何情感或者 欲望等主观因素的参与,而艺术这种表现形式则恰恰相反,艺术审美价值表现在情感与意志上,艺术作品是创作者对于审美反应想象的改变和创造,其主要表现的是情感价值理性,反映的可以是现实的世界,也可以是可能的世界,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则是现实的世界。

与哲学社会科学相比,艺术的审美价值表现在自身情感参与的感性上,艺术审美功能表现在艺术作品的感染性,艺术作品能够给予欣赏者情感上的满足,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作为对美的事物的表现,不受社会客观的事实的制约,不受逻辑限制,因此,人们在艺术的世界里感受到的不是实体而是内心的情感。情感是艺术与哲学社会科学的最大差异。另外,哲学社会科学与艺术还表现在一般性和具体性,艺术的表现主要是把情感与事物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对整体的表现反映出创作者的内心情感,引起受众的共鸣,但哲学社会科学则是从各个点入手,重视对规律的研究。

三、艺术本质审美价值与伦理道德的区别

伦理道德是善恶标准,是非观念,其对象主要是那些用社会舆论以及信念来评价人和社会现象,伦理道德用原则与规范来批判与激励社会道德行为,而艺术反应的范围则广泛的多,人与社会各种事物都能够成为艺术表现形式的载体,并且,从表现形式上来看,艺术注重的是形象的思维,主观的意向,而伦理道德则是靠信念道德观念来反应,这也是伦理道德和艺术的最大区别所在。

诚然,艺术与伦理道德的最终表现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反应的最终目的都是现实善恶美丑,但道德伦理更为注重的是“伦理”,注重的是一个“理”字,道德观念始终伴随,而艺术则没有“理”可言,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反应和创造,艺术具有审美的价值与观念,而道德伦理则主要表现的是社会批判性和歌德性质。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艺术的审美价值理性与自然科学、哲学社会科学、伦理道德相比较,艺术最终的审美价值是具有很大部分的自主性的,但同时也存在着客观性和功利性,艺术创作的直接目的是生产出满足社会精神需要的艺术作品,其目的是满足人与社会的审美价值需求,但艺术不一定能带来实质的物质成果,其主要是精神世界的表现。

艺术作品是对社会活动形态的改造和创造,其讲究的是艺术性,这些是自然科学、伦理哲学社会科学与宗教伦理道德所没有的,因此,与其他相比,艺术审美价值理性的最大特点表现在“艺术性”这三个字上,艺术价值的体现,是人与社会精神的体现,是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

参考文献:

[1]石海滨.从比较视角看艺术本质审美价值理性[J].湖南社会科学,2005,5.

第2篇

关键词:艺术本质;油画艺术;文化内涵

对于当代油画的艺术本质概念不仅是指时间概念上的艺术,更多的是表达一种艺术现象。好比提起我国当代的油画艺术,人们自然而然的会将其艺术与商业化价值联系到一起。时代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油画的艺术风格也是不断的革故鼎新的,不能再以传统的绘画模式来适应当今时代的艺术发展。虽然在今天,仍无法肯定的给予艺术的定论,但是艺术的定义在不断的被丰富当中,尤其是在科技信息不断发展的时代下,绘画更是以多元化的状态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无论是绘画艺术发展为今天的任何一种形式,都始终彰显着自身所具有的文化特色与内涵,这种艺术本质都是无可替代的。

一、艺术的内在本质

对于艺术本身来看,艺术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一种价值体验,而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艺术又是以意识形态的形式来呈现。所以说,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之下,艺术的本质体现都会遵循一定的规律发展,同时又将受到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的相互制约。首先,的艺术本质明确的指出艺术本质主要是彰显社会的意识形态。艺术形态的转变就是源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外,艺术又通过人类社会的审美意识反作用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其次,美学唯物主义则认为,现实世界才是艺术本质的体现,艺术的最大功能就是模仿现实的世界,但是其观念却磨灭了艺术来源于世界的真实客观性。就好弗洛伊德的艺术只存在于人的无意识状态下,却无关于外部事物的影响的艺术观念。最后,美学唯物主义在承认艺术来源于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的同时,却忽略了艺术的唯心主义观,将其完全抛弃,没有将意识与存在的关系很好的理清。也没有真正的从事物内部的本质及其联系去准确的表达艺术本质。所以,对于艺术的内在本质的正确的理解,即为辩证统一的马克思艺术本质,这种科学的艺术本质解读,不仅奠定了美学史上的艺术本质观,更是为其艺术的本质特性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判断。

二、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现状

当今,随着科技信息的不断变换发展,人们对于艺术的本质也有了更多不同的观念理解,尤其对油画艺术者而言,强调其艺术观念是油画艺术者的绘画重心。但是,也由于其对艺术观念的过分强调,使得诸多的油画艺术者更容易陷入到美学唯心主义观,扭曲了对艺术本质里艺术家所应有的自我主观意识表现,也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对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本质,不能很好地理清意识与存在之间的真实关系。纵观油画的历史发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而后在进行艺术的概括,绝非是通过艺术家的自我主观意识化,脱离现实生活。因此,当前的一些油画艺术家也不再只是满足于写实的绘画手段来进行作品创作,大都是以夸张、抽象的手法来呈现,在绘画的言语上更是大胆的表达探索,以特有的意识来传达出思想情感,更关注社会百态,摆脱了传统的绘画艺术观念,以此创造出更具多元化的艺术作品。然而,当今许多的油画艺术也常与商业价值挂钩,使得绘画本体遭受到各个层面的挑战,部分艺术家也为了能够在艺术市场中占领先机,就不顾对绘画艺术的作品质量和创新追求。所以,针对这当前的绘画艺术发展,为了防止过渡形式主义的出现,艺术者更应该从艺术的本质去进行创作,不应脱离现实生活,而是要遵循艺术规律的发展潮流,通过对社会经济及其意识形态、自我意识的更好结合来进行艺术创作上的创新。

三、当代油画艺术如何彰显艺术本质

(一)符合当代审美规律

艺术最明显的一个特征就是审美观的提高。审美是人类学所具有的艺术本质,对于当代绘画艺术的审美标准,不应该以传统的绘画美来直接判断,而是要通过对作品的真善美来进行探究,才能真正的将其称之为艺术作品。审美情感是艺术家所特有的审美情调,彰显其人格魅力,是对绘画艺术内涵更好的升华,所以,为了能够进一步发展我国当代绘画艺术,彰显其艺术本质,就应该遵循审美规律,不断提高在艺术上的审美观念,合理运用审美规律,才能真正的促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

(二)创新求异,与时俱进

由于我国绘画艺术受到艺术市场的推动发展,这就使得以绘画为名义的艺术形式在市场中大量的出现,且在新闻媒体的不断传播之下,这些油画作品给人们也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然而,在此情况下也逐渐暴露出油画艺术在其文化内涵上的短板。对于当代的油画艺术本质,不仅需要艺术家们不断进行创新,更要求其在创新的基础上,不断重塑自身自我意识方面的新,结合当代社会的特征,与时俱进,让人们在接触油画作品的同时,能够更深入的去了解到油画艺术的新颖。此外,在创新油画艺术时,还应该注重油画艺术本体,不应过度的要求创新,适当、合理的创新才能保障艺术的全面发展。

结语

针对当今的艺术发展格局中,艺术家们更应该理清其艺术本质的观念,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体验,并不断地强化自身的感知能力,在进行油画作品创作时,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探索,更好的结合实际生活,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才能真正的创作出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更好的促进我国当代油画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就此中断油画艺术在中国的艺术归宿。

【参考文献】

[1]秘云腾.当代语境下中国油画艺术的审美探究[J].大舞台,2015,12.

[2]冯戈.民间艺术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J].大舞台,2015,05.

第3篇

【关键词】 艺术教学;艺术审美;追求

海伦・凯勒曾经说过:“艺术展示的是人类的精神世界,通过艺术能探究人类的灵魂。艺术是开启美的全过程,通过艺术人类能通往审美世界。”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实现将审美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是艺术教学必须做到的。本文从艺术教学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方面,简单阐述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审美追求。

一、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理想

艺术教学艺术是因艺术和艺术教学而产生的,因此应当从艺术和艺术教学中去寻找艺术的审美理想。艺术教学的本质属性就是艺术中所云航的本质,审美是艺术最根本的价值,即审美就是艺术教学的本质。如果艺术缺少了审美,那么就不能称之为艺术教学,艺术教学也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将各种审美形式更加全面的展示给学生。同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全身心的去感悟艺术的美,要将自己内心深处对艺术美的感受挖掘出来,让自己在艺术的学习中找到幸福感,并且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这样就达到了艺术教学的目的。因而以审美作为教学艺术的本质可谓名至实归。艺术教学艺术树立起审美的理想,更是为了艺术教育审美育人理想的实现。学生一方面要在课堂上掌握老师所讲述的艺术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活动,要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已有实践的反思、通过来自理论研究的启迪、通过对实践的音乐教育哲学对审美音乐教育哲学“二元对立”的批判的辨析,更好的去领悟艺术的审美本质。艺术教学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它还需要课外的辅助,师生要坚守艺术审美的本质属性,积极参与艺术活动,更加有助于深刻的体会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标准。

二、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尺度

艺术教学中艺术的审美尺度需要好好的把握准确,古今中外的各种美学流派,比如说中国的儒家美学、到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外国的自律美学、他律美学、解释美学与接收美学等等对现今所存在的艺术教学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艺术美学教育教会了人们如何审视艺术教学中的艺术品格,并且遵从了艺术的本质,将艺术的美全面而恰当的展示给了追求艺术的学生们。更为重要的是,艺术教学本身带给人们的就是自由、自然、自享的艺术活动,这样就使得学生们完全在一种开阔和放松的环境下去品味艺术,去感受艺术的魅力,也就更好的去把握艺术的审美尺度。把握艺术教学的审美尺度,离不开审美的实践尺度,也就是要抓住艺术教学中所存在的可感触到的艺术与审美特质的关联。首先要搞清楚艺术喻人之间的关系,即艺术与老师、艺术与学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老师和学生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要及时的沟通,并且相互之间友好合作,各司其责,共同为艺术而陶醉,为体味艺术所蕴含的美感而努力。其次,在艺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好艺术内部各门类之间的关系,所有的艺术都是用来体现人体的感觉的,我们要选取恰当的材料去表达不同的感受,使学生既掌握艺术的综合感受力,又要对艺术有自己独到的品味和选择。最后是把握好艺术与非艺术学科间的关系,艺术和非艺术学科之间有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关系,艺术教学需要扩大艺术教学的圈子,围绕艺术审美展开其他学科的学习,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学习和欣赏,从而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水平。

三、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

艺术教学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和“知识与技能”。在掌握了教学内容的前提下,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三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和教学。艺术的感受与鉴赏的教学艺术,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选择一些代表性的艺术作品,提供给学生去独立的欣赏和感悟。比如艺术作品材料的选取,艺术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中所蕴含的情感都需要让学生有所认识。学生的心要被艺术所感动,艺术要与心相互交融,才能够真正的去领悟一副艺术作品的审美。表现与创造的艺术教学,就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空间和创作灵感,勇敢的将自己对艺术的见解表达出来。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艺术,就是在艺术的学习过程中,要让学生强烈的感觉到艺术的魅力,而不是单纯的掌握艺术的理论知识和创作技法。老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快乐而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思维在艺术的国度自由驰骋。老师要多多鼓励学生自由的驾驭所学的知识,让学生把学习艺术当作一种享受,这样就达到了艺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做到这三个方面,就是做到了艺术教学艺术的审美实践。

总而言之,艺术教学有其独特的方法和魅力,艺术教学过程中审美艺术的追求任重而道远,需要老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才能更好的做到。因此,在艺术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需要团结协作,共同做到追求艺术的审美。

参考文献

[1] 冯晓莉;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第4篇

中外艺术,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内容与形式、个性与共性的统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与艺术鉴赏均具有主体性的特点。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是真、善、美的结晶,艺术的审美性体现为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本章需要掌握的重要概念

1. 客观精神

2. 主观精神

3. 模仿说(再现说)

4. 形象性

5. 主体性

6. 审美性

本章的“思考与练习”

(1)回答艺术对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2)为什么说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是解决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3)艺术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4)结合自身的艺术实践经验来理解和认识艺术的基本特征。

“思考与练习”解题思路

(1)中外艺术,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2)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为解决艺术本质问题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5篇

 

关键词:席勒;审美假象;审美批判

《审美教育书简》(下称《书简》)深刻地影响了西方现代美学的进程。维塞尔认为:“在18世纪美学理论中构成一个关键性转折点的是席勒的美学理论,而不是康德的《判断力批判》。因为席勒的美学理论比康德的美学理论更多地指出了未来的道路。”哈贝马斯则称它是“现代性的审美批判的第一部纲领性文献”。本文着力探讨席勒在《书简》中提出的“审美假象”概念。首先对“审美假象”概念进行辨析,并梳理其学理背景,其次是分析“审美假象”论的批判性内涵及影响,最后,参照多种美学视角,对席勒“审美假象”论的“先天缺陷”进行批判性分析。

在《书简》第九封信中,席勒就提出了“假象”的概念:“不管你在什么地方遇到他们,你都要以高尚的、伟大的、精神丰富的形式把他们围住,四周用杰出事物的象征把他们包围,直到假象胜过现实,艺术胜过自然为止。”这里把“假象”和“艺术”并置,并分别同“现实”、“自然”相对,就已经指示了艺术和假象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第二十六封信中,席勒则明确将其表述为一个美学命题:“鄙视审美假象,就等于鄙视一切美的艺术,因为美的艺术的本质就是假象”。席勒同时也强调“审美假象”不同于“逻辑假象”。“逻辑假象”混淆现实,具有欺骗的性质,而“审美假象”自我显明为“假象”,当然谈不上“欺骗”。

我们有必要先对“假象”(Schein)作一番辨析。该词在德语中有“光辉”、“外表”之义,而“外表”则多有“表面现象”和“靠不住”的意思。仅以《书简》中“Schein”翻译来说,依笔者所见,就有三种:一是“假象”,如冯至、范大灿的译文和缪灵珠的译文(《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二卷);二是“形象显现”,见于朱光潜先生所著《西方美学史》;三是“外观”,如徐恒醇的《书简》译文、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等。自康德之后,“Schein”成为德国哲学(美学)的常用词,除席勒外,它在黑格尔、叔本华、尼采、海德格尔、阿多诺等人那里也是非常重要的概念。比如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所说的“日神之梦境”即是“Schein”。需要注意的是,尼采突出了这个词的“光辉”之义,翻译者或译为“假象”(缪朗山),或译作“外观”(周国平)。海德格尔对该词的使用也往往突出其“光辉”之义,其著作的中译者通常将其译为“假象”或“闪耀”。

笔者认为,单就词义论,将“Schein”翻译为“假象”、“外观”、“形象显现”都没有什么不妥。但从上面的论述可以见出,虽然该词兼具“外表”和“光辉”二义,但在不同的美学语境中有不同的侧重:或是“非实在性”之义,或是“光辉”之义,或是二者并重。席勒用“Schein”规定艺术的本质,既是以此来反对那种视“美的艺术”为“消遣之物”的轻视态度,同时也是要为艺术确立不同于自然科学真理模式的“真理”。正像伽达默尔所说:“把审美特性的本体论规定推至审美假象概念上,其理论基础在于:自然科学认识模式的统治导致了对一切立于这种新方法论认识可能性的非议。”伽达默尔在此还指出,通过把艺术的本质规定为“审美假象”,席勒成为第一个确立“艺术立足点”人。在更大的意义上,它刻画了精神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独特要素的特征。由此可见,席勒把“Schein”同“现实”相对立,同科学上的“真实”相对立,具有争辩性,是对审美之“非实在性”的强调,所以我们认为将其翻译为“假象”很妥帖,而若将其译为“形象显现”。虽很仔细,但略显冗长。尼采所谓的“Schein”则既强调“日神”的“光辉”之义,又强调梦境的“非实在性”,翻译成“外观”很恰当;而海德格尔在使用“Schein”时,“光辉”之义较为突出,译为“显耀”或更合适。这里多有妄断,因为翻译讲求的是灵活变通。

席勒的“审美假象”论直接源自康德。在《判断力批判》第53节中,康德宣称:“诗的艺术随意的用假相游戏着,而不是用这个来欺骗人,因它自己声明它的事是单纯的游戏,虽然这些游戏也能被悟性在它的工作里合目的地运用着。”(着重号为引者所加)此处的“假相”就是“Schein”。康德使用“Schein”这个词是为了强调“诗的艺术”乃是一种想象力的自由运作,并且是无功利的。所以康德又说:“在诗的艺术里一切进行得诚实和正直。它自己承认是一运用想象力提供慰乐的游戏,并想在形式方面和悟性的规律协和一致,并不想通过感性的描写来欺骗和包围悟性。”尽管从这些表述来看,席勒与康德非常相近,但如上所论,由于席勒刻意强化了“审美假象”的现实批判性而开辟了美学的新维度。

第6篇

在研究艺术的美学原理之前,首先要知道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学。

究竟何为艺术呢?这是一个抽象而且带广泛性的概念。就像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矛盾一样。艺术也具有普遍性,社会、自然界,无处不存在艺术。我们身边充满艺术。比如说我们手中的一支笔,一本书是艺术,窗台上的一盆花是艺术,模具师手中的一幅模具是艺术,画家手中的一幅画是艺术,书法家所写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门艺术。就我们穿的衣服,我们头上的发型,我们的举手投足都是艺术。然而,这些艺术是需要加工、创造的。比如说一幅模具,全是经过设计师的精心构想,设计加工而成的。一幅画是经过画家认真仔细的创作而成的。它凝结了画家辛勤的劳动;一句话是经过说话人动脑筋思考之后才说出来的。同是一句话不同的人说出来是不同的效果,同一个人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语气说出来也是不同的效果。因此说艺术是需要加工的,创造的。而有些艺术实体并没有加工和改造的载体而要艺术家通过自己的臆想去主观创造,去虚构和设计。比如小说创作,有的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可以看出,“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的某种对象”。⑴艺术描述的不是已发生的实有的事,他是一种创造,它可以而且应该虚构。

那么,何为美学呢?

要知道何为美学,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美?美无处不在,秀丽的山川是美,无限的草原是美,奔腾的河流是美,辽阔的海洋是美,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在社会生活的领域中,在文学艺术的殿堂内,到处都有美的存在,到处留下美的踪迹。

然而,什么是美呢?

美是什么的问题,就是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复杂而又古老的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学家苏格拉底(前469-399)就曾与诡辩家讨论过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得出满意的结果,而只能无限感叹地说:“美是难的”,直至后来狄德罗提出“美在关系”;康德提出“美是含目的性的形式”;黑格尔提出“美是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等等概念。对美的问题有了理性的认识。但是,众说纷纭的理论依然只能是使美的定义莫衷一是,美是什么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的人认为美是观念,是主观感受的产物,事物之所以美,是因为人感到它美。有的人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美就在于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及适当的批例等。认为美观念完全否认了美的客观存在,认为美是形式对象的美虽然从事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寻求美的根源,但却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忽视了人的社会实践,忽略了人的主观臆断和主观感受。把美仅仅归结为事物的某种自然属性。可以说,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恩格斯曾经说过:“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私法、美学、哲学、宗教等观点。”⑵要洞察美的本质,定义美的概念,就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密切联系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从人类丰富的审美活动中去探索美的本质。那么,美是什么呢?美在哪里?在于物,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既不在于物,也不在于心?美是物的客观属性?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美的根源深深地隐藏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是人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而美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是指人的自由自觉的生活活动。而人在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中所显示出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智慧、才能等等。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体现,美离不开人凭自己的本质力量所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不论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和艺术领域里,一切美的形象都生动地显示出人的本质力量的形象。由于具体的,可感的,光辉的形象能激发人的情绪,可能使人产生美感,因此,美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那美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呢?这要从美学研究的对象说起,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这是因为美是艺术的基本特点,只有艺术和人发生的关系才主要是审美的关系。艺术不但充分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美,而且还反映了人对现实的审美观点。

因此,只有通过艺术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只有把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才能使美学成为一门有客观标准的学科。由于艺术集中地反映了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反映了人类的审美观点。通过对艺术的美学特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掌握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且还可以掌握人对自然,对社会的全部审美关系。因此,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并主要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以及在这一关系中所产生和形成的审美意识的一门学科。它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随着其它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的。

要探讨艺术的美学原理对艺术美的本质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美,焕发着艺术美光烽的艺术作品,会令人激动,让人陶醉,令人振奋,且有强大的吸引力,艺术是艺术家凭人工创造了某种对象。是客观事物的艺术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可以说艺术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所谓表现,是指艺术美是艺术家主观感情的表现,所谓再现,是指艺术美是客观现实生活的再现。艺术家的主观感情与现实生活通过艺术形象而得到统一。艺术作品中的美,必须通过艺术的形象才能显示出来,倘若作品中没有艺术形象,就不能成为艺术作品,也就不可能具有审美价值。

艺术美是具有客观性的⑶。艺术形象是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因此,艺术美就具有了物态化的形式。艺术美之所以具有客观的物态化的形式,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艺术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才能进行艺术创作。艺术家不可能在抽象的幻想世界中凭空塑造艺术形象。二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总是为了使人感知,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家就无法将审美的感觉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其获得欣赏的价值。正因为如此,艺术作品就成了客观的感性存在。

艺术美具有客观性这只是艺术美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艺术美也具有主观性。艺术家对现实成品的加工,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主观性的活动。歌德说过:“艺术要通过一种完整体向世界说话。但这种完整体不是他在自然界中所能找到的,而是他自己的心智的果实。或者说,是一种丰产的神圣的精神灌注生气的结果。”⑷由于艺术家在艺术形象中总是融进了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评价,因而艺术形象就表现出极强烈的主观感彩。⑸显示了艺术美强烈的主观性。

艺术创作以客观现实为基础,艺术具有客观性,但是艺术美却重于主观性,这是艺术美学原理的一个特点。

艺术有着普通的艺术和杰出的艺术,众多的艺术作品之中突出的典型作品,是鲜明的艺术形象,是独特的艺术精华,是艺术的美的真实显现。“艺术作品的典型性越高,它就越是显得美。”⑹因此艺术美具有典型性。

杰出的艺术作品显得美,是因为这些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的概括,显示着人们的实践的本质力量,是艺术家智慧的结晶。因此,艺术美也是显示着艺术家的本质力量,所以,艺术美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

研究艺术的美学原理,还须进一步探讨艺术美的价值的特殊性。

现实生活中的美,是纯自然的美,是没有经过加工塑造和刻画的美。而艺术美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家主观符合客观的创造,是现实生活中的美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集中体现。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⑺车尔尼雪夫斯意见相反:“真正的最高的美正是人在现实世界中所得到的美,而不是艺术创造的美。”⑻我认为:“现实世界中的纯洁、真实、丰富、是客观的美,而艺术美可以弥补现实美的诸多不足,是现实美的丰富和发展。”“夫然故古雅之致存于艺术而不存于自然。”⑼这是对艺术美源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客观论述。现实美与艺术美孰高孰低。还应对两者进行比较:

一、现实美分散,艺术美集中。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美的形式是片面的,独立的,独立的美的形式之间没有紧密的内在联系。而艺术家把这些分散的、独立的美集中起来,使之典型化,这样艺术美就比现实美更集中了。

二、现实美复杂,艺术美纯粹,王国维认为“美术者,天才之制作也。”⑽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现实材料的加工、改造,把现实美中的存在的不美的成份清除掉、完美化。在形式上使之更符合美的规律。因此,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加纯粹和精致。

三、艺术美比现实美更加稳定,自然界在不停地运动,社会在不停地运动,来源于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材料都在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而艺术美一但创造,它就具有永久性,流传性。就能在人们的欣赏中流传下来。

正因为艺术美高于现实美,人们才不满足于现实美而追求艺术。艺术美相对现实美而言,具有其特殊的价值。

艺术美能够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推动社会生活向前进,这是艺术美的特殊价值。“艺术的目的是追求美”⑾在内容和形式上艺术家都极力追求真善美的结合,追求现实的完美。人们通过对艺术中美的感受和品味,不但提高了艺术趣味,而且也提高了对现实的洞察能力和自解能力,提高了对艺术的欣赏水平,提高了人们的实践水平。促进人们更高的能力追求。从而推动现实社会的发展。

艺术美的特殊价值,是艺术家创造和美化出来的。艺术家通过细致的加工、改造、使现实的美更加形象化。从而发挥美的价值,显示出艺术美的永久魅力。

重视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研究艺术的美学基本原理的根本。艺术的根本美学问题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问题。这一问题的具体化,就是艺术形象与典型的问题。⑿艺术是通过观现实材料的形象化和典型化来反映现实美的,人们总是通过艺术美来感受知现实美,社会生活极为广泛,极为复杂,任何一个短暂的,片断的社会生活形象都不可能完满地体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真理。但是人对现实美的直接把握常常只能是片刻的感受,它的对象只能是有限的片面的,表面生活的形象,虽然生动具体,其不能充满集中,深刻地表现生活本质、生活真理。只有艺术创作才能把个别的、分散的,片断生活形象联系起来、集中起来,使它更深刻、更形象、更全面、更普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规律,反映生活的真理。

“生活美是艺术美的源泉,是最丰富、最生动的,但它与艺术美相比较又存在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美是生活美的集中反映”只有艺术美才是完整的美,就像主观罗辑是现实世界的客观逻辑的反映一样。但是,因为现实美本身的特征之一是它的具体形象性,它形象地诉诸人们的感观,感性地反映着生活的真实真理,从而也就决定了艺术美的特性。所以形象是艺术的生命,没形象就没艺术。而典型的艺术形象是现实材料的提高,升华。只有形象的典型化才是真正的艺术。

第7篇

关键词:存在 真理 作品本身 艺术本质

海德格尔是西方现代著名的存在论哲学家,在其思想后期,他的存在论思想走上了艺术之途,在存在论的独特境域中来思考艺术的本质与意义。海德格尔认为人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对存在不断遮蔽的过程,而艺术乃是对存在的解蔽与救渡的重要手段。但同时,他指出,作为存在之救渡的艺术是处于存在境域中的艺术而非传统美学体系中的艺术,“只有从存在问题出发,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沉思才得到了完全的和决定性的规定。我们既不能把艺术看作一个文化成就的领域,也不能把它看作一个精神现象”。[1]传统美学体系乃是在形而上学的框架中建立起来的,艺术本身仍处于被遮蔽状态中。因此,海德格尔对艺术本质的思考首先就表现在他对传统美学体系中的艺术与存在论中的艺术进行辨析。

一、海德格尔对传统美学体系中的艺术本质观的批判

海德格尔在《世界图像时代》中指出,除了科学与技术,“现代的第三个同样根本性的现象在于这样一个过程:艺术进入美学的视界内,这就是说,艺术成了体验的对象,艺术因此被视为人类生命的表达”。[2]美学对于艺术的考察是在认识论的主客二元分立的思维框架之中进行的。鲍姆加登在18世纪中叶创立美学(Aesthetica),将它作为研究人的感性认识的科学,而感性认识被当作相对于高级的理性认识的低级认识,而人的审美体验与情感是感性认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学对艺术的考察中,人是作为审美体验与创作的主体而存在,而艺术则被当作由人所创作出来的审美体验的对象性客体,它成为人的审美体验的激发者。正如海德格尔所指出的:“在关于艺术的美学考察中,艺术作品被规定为被生产出来的艺术之美,作品被表象为与感情状态相关的美的载体和激发者了。艺术作品被设定为某个‘主体’的‘客体’。对有关艺术作品的美学考察来说,决定性的是主-客体关系,而且是一种情感关系。”[3]美学对于艺术的考察始终被置于对人类的感性与感情状态的考察中,而“美本身无非是那个东西,它在自行显示中把这种感情状态生产出来。”[4]文德尔班也指出,在美学最初对于美的考察中,“要问的问题不是美是什么,而是美感如何产生”。[5]由此,美学对于艺术的考察从未触及艺术本身的存在,而始终停留在艺术的对象性存在中,艺术从未就其本身得到思考。

美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它身上带有明显的知识学痕迹。人们把艺术作为其认识活动的对象,用种种概念、命题来表现艺术,把对于艺术的认识与研究纳入到自己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之中,用种种关于艺术的体系化的知识来替代对于艺术本身的沉思。然而,海德格尔指出,在人类对于艺术的对象化、表象化的认识与体验方式出现之前,艺术早已经在人类文明中诞生了,艺术并非从一开始就被纳入知识学体系中得以考察的。生活在西方文明发端时期的古希腊人就以一种与现代人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对待艺术。区别于现代人对于艺术的对象化体验与知识化认识,古希腊人则带着一种沉醉的神往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的世界中去,将自身与艺术完全融合为一体。

在传统美学体系内考察艺术是不可能揭示出艺术的真正本质的。美学的考察把艺术作品当作体验的对象,用人体验艺术的方式来说明艺术的本质,而且“一切皆体验”,在艺术创作与艺术享受中,体验都成为决定性的源泉。然而海德格尔却深刻地指出,体验也许正是艺术终结于其中的因素。黑格尔在《美学》中所作的艺术终结的判词,应该引起现代人的深思。在对艺术的美学考察中,人们习惯上认为可以从对现有艺术作品的比较、考察与归纳中获得艺术的本质。然而这已经暗含着对艺术本质的某一先在设定。同样的,由更高级的概念与基本原理来推理艺术的本质(如黑格尔的“艺术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也是从事先的规定性出发的。他们都是一种“自欺欺人”的做法,都无法真正切中艺术的本质。

第8篇

人类对于美的认识来自各个感觉器官的体验,是人类精神满足的感知,这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共同活动、人与物互相融合、直觉和思维互相补充的结果。在设计艺术中,美感不仅是艺术设计形式客观的反映,更主要的是接受者主观的感受和联想。

一、设计艺术美学

设计艺术学和美学都是人文学科,而设计艺术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更新兴、更具交叉性的学科,因此设计艺术美学的基本定位也是人文学科,主要研究人类在设计艺术的创作和欣赏活动中的价值实现问题。在当代西方美学中,对设计艺术的美学研究有取代纯粹艺术美学研究和美的基本原理研究而成为美学的趋势,研究设计艺术美学、走向设计艺术美学是时代的发展趋势。

二、设计艺术的美学内涵

设计艺术的美学是一种应用美学,是把美学原理应用到设计艺术中而产生的一种美学,这种美学消减了生活与艺术的距离,使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这也是当代社会与文化的一个突出变化。西方学者维尔什在《审美化过程:现象、区分与前景》中认为:“近来我们无疑在经历着一种美学的膨胀。它从个体的风格化、城市的设计与组织,扩展到理论领域。越来越多的现实因素正笼罩在审美之中。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逐渐被看作是一种审美的建构物。”对设计艺术的审美应作整体的把握,它的内涵包括功能美、形式美、技术美、生活美等。

1.设计艺术的功能美。设计艺术的功能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适用、经济、审美。适用兼具实用和使用,设计艺术一定要具备满足人们需求的实际用途,同时还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使用方式和使用环境,要使人用起来方便、顺手、舒适、安全等。设计艺术的审美,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功能与审美的统一。

2.设计艺术的形式美。形式是艺术作品内容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艺术设计作品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表象的表现形态。形式美是对美的形式的知觉抽象和概括。设计艺术形式的美学意义与主旨思想的美学价值的有机结合,又包含设计作品本身所显现出来的意境和情趣的美。

设计艺术形式的意境美。设计艺术的意境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把感情化为形态,做到托物言情,情感与境界相和谐,情形合一;另一方面就是凝聚、象征和暗示,做到意在象中,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虚实相生。对艺术设计作品的鉴赏和感受,可以使人进入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统一的精神境界,使审美主体超越感性的具体物象,领悟到某种宇宙或人生真谛的艺术境界。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实用的基础上。实用功能反映在产品的技术性能、环境性能和使用性能上,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实用功能。在设计艺术实践过程中,尽管实用功能是最基本的功能,但是实用与审美两方面的功能的侧重却要视不同类型和不同档次产品而各异。

设计艺术的形式美还体现在简洁上,尤其是在现代设计艺术中。简洁体现出视觉的完整、单纯和一目了然的特点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快节奏、高效率和节约时间的生活方式相吻合。简洁的本质表达出的效率显示了人类社会发展文化的基本特征,人类发展的文明史实际上也就是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效率的历史。

3.设计艺术的技术美。在西方美学史上,纯艺术一直是主流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美学因之称作“艺术哲学”。美学家们忽视了技术美的存在,从手工业时代到大工业时代,直到今天的信息时代,技术美一直存在着。技术美作为设计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它具有自己独特的审美个性,即功利性、物质性和情感性。人类最早的设计活动,是从实用功利出发的,而审美意识是在实用意识中孕育而成的。

4.设计艺术的生活美。设计艺术的本质,就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设计,生活美就是设计美学的主要范畴;社会生活方式(劳动方式、娱乐方式等等),往往决定了设计艺术的审美本质。设计艺术之中的生活美,实实在在地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服饰的美、家具的美、交通工具的美、产品的美等。

第9篇

关键词:艺术本质学说;艺术生命;阶段;艺术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8-0087-01

对我而言,艺术不是静止的某件物品或者某种流派,我将它的本质描述为一种伴随着生命流动的创作过程,不论是它的外层表象还是它本身的精神层面都是在不断地扩展或收缩,这种伴随着人类审美、技术以及精神发展历程而不断变化的创作过程就是我要论述的艺术。

一、中外历史上主要的艺术本质学说

西方美学史对艺术本质的研究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美学史中,有着重要影响的艺术本质观有摹仿说、游戏说、表现说、有意味的形式说、符号说等。中国古代的艺术本质观主要有言志说、感物说、缘情说、畅神说等。

二、艺术是有生命的创作过程

(一)自然界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源头

从自然界本身的艺术性来说,它经过时间长河的冲刷和洗礼后蜕变,才使得它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品。从自然界的产物人类来说,因为人类依附于自然,所以任何一个种类的艺术或是任何一件艺术品都归根结底从自然中来,即使描绘的是一种人文现象的艺术品也是如此。

(二)人类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者

如果没有人类,那么也就不存在审美欣赏的受众,自然也不存在艺术这种定义和范畴。

从艺术的需求来看,人类由于生产活动的发展而产生了审美需求才产生了艺术创造活动。这种需求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生命历程中慢慢诞生的,所以每一件艺术品的诞生都包含着人类生命的需求。从艺术的创造过程和创造主体来看,人类无疑是这一职能的主要承担者,每个艺术家都属于独立的创造者。

(三)艺术生命是艺术的载体和本质

从艺术整体来看,它随着阅历的累积和见识的增加,逐渐地成熟,形成自己的个性,它也可能会戛然而止于一个阶段。从单个艺术品来看,艺术家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从艺术家手中创造的艺术品会伴随着经历而不断地产生变化。这种过程本身就表现了生命的兴衰,这样有了生命的艺术才能称之为艺术,才能是饱满的、富于变化的。假如没有了艺术生命,那么“艺术”就是干瘪的,只能停留在一个狭窄的意义范围内。所以艺术生命是艺术的载体,是艺术的本质。

三、艺术生命发展的五个阶段

(一)艺术生命的产生

我们无法知晓第一件所谓艺术品产生的具体地点或者时间,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艺术”这个词本身就是人类为了某种形象、符号、现象或是物品所下的定义。也就是说,艺术在产生的时候就是带着人类这种生命赋予它的涵义而诞生,所以说,艺术生命的产生就是艺术产生。

(二)艺术生命的成长

纵观整个艺术发展史,艺术的发展是充满了活力的,就像一个人在摸索自己前进的路,艺术家们也在自己的生命路程里不断地探索艺术的真谛,解答艺术留下的难题,不断提高自己在艺术领域的造诣,创造出一代高于一代的艺术作品。对于单个艺术品而言,在发展时期的艺术品起到了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即使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但也许已经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格局,艺术生命本身的活力会使得艺术家们不断突破自己以求得更加长足的发展。

(三)艺术生命的辉煌

就单个艺术作品或艺术派别来看,公认的艺术大师都有在自己生命历程里艺术研究的顶峰,他们的作品在辉煌时期的艺术生命绽放地最为美妙。就艺术整个来讲,历史上的艺术经历了数不清的起起伏伏,但是在“起”这个时期,艺术生命伴随着人类生活技术、审美情趣等等的发展高峰走上了一个高台,各种内外因素推动着艺术生命在某个时期在历史的碑上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四)艺术生命的黯淡

谁也不能够说艺术生命之花常开,在整个艺术史上,艺术生命也有相对来说黯淡的时期存在,在这个时期,艺术品的创造环境受限,但是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风格。即使在艺术黯淡时期,艺术生命也有着自己独特魅力。

(五)艺术生命的新生

黯淡的时期过后,艺术生命迎来了自己的新生。这样的例子在美术史上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一种新的艺术生命的诞生往往伴随着剧烈的阵痛,可能遭遇阻挠,可能发展迟缓,但都不能阻挡艺术的萌芽日趋成长。新的艺术方向会为人所慢慢接受,引领人们的审美走向另一种层次。

四、结论

艺术体现于艺术生命之上,自然界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源头,人类是艺术有生命的创作者,艺术生命是艺术的载体。艺术生命要经历产生、成长、辉煌、黯淡、新生五个阶段。新的艺术生命的孕育不能离开艺术家的情和意,也不能离开客观环境给予的条件,因而,艺术是随着人类审美、技术以及精神发展历程而不断变化的创作过程。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