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博弈论及其应用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50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博弈论及其应用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博弈论及其应用

第1篇

内容摘要:本文在梳理经典博弈论理论体系及其应用领域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分析显示:经典博弈理论按其发展的脉络来划分,主要包括静态博弈、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对称信息博弈等几大理论体系;其应用领域主要涉及管理学中的激励问题,信息经济学中的信息甄别、信号传递和社会学中“合作与冲突”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主题;其发展方向表现为扬弃“理性假设”条件下的行为博弈。

关键词:纳什均衡 信息经济学 激励理论 行为博弈

经典博弈理论体系

博弈论又称对策论,英文名称是Game Theory,是研究一些个人,一些团队或组织面对特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制约下,依靠所拥有的信息,同时或先后,一次或多次,从各自允许选择的策略进行选择并加以行动,并从中各自取得相应结果或支付的过程的理论。博弈论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研究博弈各方的行为特征,即各决策主体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的决策特征;以及何种情况下采取哪种策略,会达到什么样的结果即决策主体决策后的均衡问题。

博弈思想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田忌赛马”的故事,但一般认为,1944年冯•诺依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恩合著的《博弈论和经济行为》形成了现代博弈论的基本分析框架,标志着系统的博弈论初步形成。上世纪50年代,数学天才纳什明确提出“纳什均衡”这一概念,使经济学中的均衡问题发生了质变(从“瓦尔拉斯均衡”突破到“纳什均衡”)。“纳什均衡”的提出抓住了问题研究的关键,为博弈论的应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纳什均衡”描述的是行动双方的均衡问题,即“如果一个博弈存在一个战略组合,任何参与人要改变这一战略组合都可能导致降低自身的效用水平(或只能保持原有的效用水平),因而任何参与人都没有积极性去改变这一战略组合,这一战略组合称为该博弈的纳什均衡。

“纳什均衡”实现了合作博弈向非合作博弈的转化,但纳什均衡是“基于一个时期的模式”而非“动态模式”,纳什均衡没有考虑自己的选择行为如何影响博弈对手的战略,且允许不可置信威胁战略的存在,经常遇到一个博弈中存在多个纳什均衡,难于预见哪个均衡会发生等问题。为了弥补纳什均衡的上述缺陷,泽尔腾发展了动态的博弈。泽尔腾动态博弈模型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965年发表的著名论文《一个具有需求惯性的寡头博弈模型》一文之中,在该文中泽尔腾对“子博弈精练纳什均衡”给出了正式的定义。其基本思想是:“在扩展型博弈中的任一决策点,现行局中人利用其先行优势及后行者必然做出理性的反应这一事实,来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优的纳什均衡,有限完美信息动态博弈求解可采取倒推归纳法”。泽尔滕定义“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中心意义是将纳什均衡中包含的不可置信威胁战略剔出出去,使均衡战略不再包含不可置信的威胁战略。它要求参与人的决策在任何时点上都是最优的,决策者要随机应变,向前看而不是固守旧略。由于剔出了不可置信的威胁战略,在多数情况下,精炼纳什均衡也缩小了纳什均衡的个数,这也是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的优点所在。

纳什均衡严格依赖于现实博弈环境难于满足的“完全信息”假设,即“所有博弈参与人均知道博弈的结构、博弈的规则和支付函数”,针对纳什均衡中“完全信息”假设的缺点,哈萨尼建立了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拓展了纳什分析的应用范围。哈萨尼的不完全信息博弈是在纳什均衡的基础上吸收了贝叶斯研究成果,以贝叶斯定理为出发点,对纳什均衡作了广泛拓展。哈萨尼在其论文《贝叶斯参与人完成的不完全信息博弈》中提出了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还证明如何把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转化为完全但非完美信息博弈模型,使得博弈模型易于处理,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哈萨尼提出的“贝叶斯-纳什均衡”是指在静态不完全信息博弈中,参与人同时行动,没有机会观察到别人的选择;由于每个参与人按照贝叶斯原则仅知道其他参与人类型的概率分布而不知道其真实类型,且不可能准确地知道其他参与人实际上会选择什么战略;但是能准确地预测到其他参与人的选择是如何依赖于其各自的类型;因此参与人决策的目标就是在给定自己的类型和别人的类型依从战略的情况下,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即“给定自己类型和别人类型的概率分布的情况下,每个参与人的期望效用达到了最大化,也就是说没有人有积极性去选择其他战略组合”。而应用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均衡的概念是“精炼贝叶斯均衡”,这个概念是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精炼纳什均衡和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的贝叶斯均衡的结合,泽尔腾、克瑞普斯和威尔逊及弗登伯格和泰勒等学者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的要点在于当事人要根据所观察到的他人的行为按照贝叶斯原则来修正自己有关后者类型的主观概率,并由此选择自己的行动。也就是说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是一个数学上的“不动点”。即满足:给定每个关于其他参与人类型的主观概率的情况下,参与人的战略选择是最优的;每个参与人有关其他参与人类型的主观概率均是按照贝叶斯法则从所观察到的行动中获得的。不完全信息博弈运用现代随机分析方法解决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下的决策问题,由此发展起来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使博弈论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更加紧密。

博弈论的主要应用

就博弈论发展而衍生的信息经济学而言,除哈萨尼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之外,维克里和莫里斯也对不对称信息条件下的激励理论做出了重要性贡献。维克里上世纪40年代关于个人所得税税制问题的思考:“收入均等化并不能解决理想税赋结构难题”,因为这一方案没有给个人努力工作提供激励,因而不会产生社会效率最大化。莫里斯通过设计递减税率回答了维克里的税制难题,并致力于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隐藏行动理论方面的研究。莫里斯上世纪70年代的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委托-理论模型框架,并确立了激励相融契约必需满足的两个约束前提。其一是参与约束:委托人所选的效用函数必须使人因接受合约而获得的效用不小于因拒绝合约而获得的效用;其二是激励相融约束:合约缔结后人在所选行动上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1970年,著名经济学家阿克洛夫在《经济学季刊》上刊发了具有划时代意义论文《柠檬市场:质量不确定性和市场机制》,该文研究了一种商品市场,其中出售者对商品质量的了解比购买者要多,并以二手车市场为例进行说明。由于文章阐述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奥的普遍化思想,并因得到应用广泛而产生重大影响。阿克洛夫在该文中对具有逆向选择这一信息问题的市场进行开创性分析,指出信息不对称问题可能导致该市场崩溃,或者只有劣等产品充斥其中。“柠檬论文”解释了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市场低效率,同时该文的另一个独到见解是经济主体有强烈的激励去抵消信息不对称问题对市场效率的不利影响。

继阿克洛夫之后,斯彭斯着重研究如何改善信息不对称以提高市场效率问题,即信号传递模型。信号传递模型描述的是信息富有的一方如何可靠地将信息传递给信息缺乏的一方,以减少双方之间信息不对称、促进交易的达成、提高市场效率。斯彭斯以劳动力市场为例,研究得出只有当信息富有者的传递路径产生的费用绝对高于其它传递途径产生的费用时,该信息富有者的信息传递才具有效率。该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商标、广告、教育文凭等信息传递问题。为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市场效率,提供操作上的理论依据。

在斯彭斯之后,运用博弈论来研究信息不对称市场的另一位集大成者乃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信息经济学的集大成者斯蒂格利茨。斯蒂格利茨在1974年之后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构建了以不完全信息和不完备市场为前提的新模型,描述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市场运行机制的变化。他通过对保险市场、农业土地租赁市场、信贷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考察,证明了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普遍性,说明在这样的市场中,传统的价格机制实现帕累托效率的有效性值得怀疑,从而对以彻底的私有化和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模式(即“华盛顿共识”)提出了质疑。其中,1981年斯蒂格利茨和温斯合作发表的文章《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信贷配给》堪称当代信贷文献的典范,该文详细论述了信贷过程中不同阶段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该文创立的逆向选择模型与道德风险模型对分析金融问题具有划时代意义。

继博弈论在经济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功之后,以以色列博弈论专家奥曼与美国国防经济学者谢林为代表的博弈论推崇者则努力运用博弈论来解决“合作与冲突”这一古老而又永恒的社会问题,使博弈论由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领域。奥曼与谢林分别从数学和经济学的角度重塑了关于人类交互作用的博弈分析范式。谢林从非合作博弈的角度加深了人们对社会交互作用机理的理解,而奥曼则发现一些长期的社会交互作用可以运用正式的非合作博弈理论来进行深入分析。

博弈论发展趋势

博弈论以决策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为主要决策因变量导致经济学从“瓦尔拉斯均衡”突破到“纳什均衡”的质变,经典博弈论从静态博弈到动态博弈,信息完全到信息不对称博弈均是在放松理论假设的前提下使博弈理论分析与经济社会现实更加接近,以增强其实用性和对经济社会现象的解释能力。经典博弈理论作为经典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其共同秉承的“理性人”假设、不可观测的效用函数假设和主观概率假设是经典博弈论的主要局限,上述假设的存在使经典博弈被戏称为“研究‘天才’决策的理论”,现实经济社会中也出现过很多经典博弈理论无法解释的异象。随着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基于理性人假设的经典博弈理论自然而然遭受到行为学派的挑战,考虑参与者“有限理性”、“情感”、“环境”、“经验”、“制度文化”等现实因素的行为博弈论成为近年来博弈论的发展方向。

与经典博弈理论比较,行为博弈论的最大特点是考虑了人类的非理性因素,其研究目的是研究博弈参与人实际做出了什么行动,可以说行为博弈论是实验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行为博弈论近年来在“囚徒困境”模型重释、投资博弈模型、可置信威慑的议价博弈模型、大陆分水岭协调博弈模型及选美比赛博弈模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很好地解释了经典博弈论无法解释的一些现象。但行为博弈同样面临“有限理性”中“有限”度的量化,“经验”因素中参与者的“学习”问题以及“学习”如何及何时影响博弈均衡结果等问题。上述问题的存在形成了行为博弈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一是学习过程中的自利行为和利他行为怎样导致社会偏好的变化;二是在重复博弈中,随机最优反应函数的地位如何,参与者关于博弈对手和环境的信息信念如何变化;三是组织、团队乃至企业的博弈行为将在何等程度上与个体博弈存在差异,引发该差异的机制是什么,社会认知空间的变化对博弈行为有何影响等等。

结论

值得一提的是经济领域的至高荣誉诺贝尔经济学奖特别偏爱博弈论领域的集大成者。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分别于1994年、1996年、2001年和2005年将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典博弈论的杰出贡献者纳什、泽尔腾与哈萨尼,博弈理论的实践人、激励理论创立者维克里和莫里斯,博弈论衍生的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及集大成者阿克罗夫、斯彭斯与斯蒂格利茨,博弈论应用领域的拓展者以色列数学家奥曼和美国国防经济专家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的卓越贡献。博弈论领域的多次获奖彰显博弈论对现代经济理论特别是市场交易理论的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斯蒂格利茨,沃因,韦坎德.契约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John Chahes Harsanyi. Games with Incomplete Information Played by Bayesian Players Parts I, II and III. Management Science, 1967

4.John von Neumann and Oskar Morgenstern. The Theory of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ty Press.1944

第2篇

关键词:博弈论;均衡;效用;反向应用

中图分类号:F069.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9-0240-02

“博弈论”这一名词的流行仅仅始于几十年前,但是,博弈论思想本身却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两千多年前的“田忌赛马”就是出色利用博弈论的典型生动的例子,至今仍然为中国的许多学者、老师应用来作为博弈论的入门例子。

一、博弈论的发展进程

博弈论思想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来说还相当的年轻。近代以来,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逐渐认识到了博弈论的重要作用,对博弈理论进行了探索研究。一般认为,对于博弈理论的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8世纪初。瓦德格拉夫(W aldegrave)在1713年提出了两人博弈的极小化极大混合策略解。古诺(Coumot)和波特兰德(Bertrand)分别在1838年和1883年提出了博弈论最经典的模型,两位学者分别从产量决策和价格决策分析垄断的双寡头竞争模型,确定了在竞争之下各自的最优反应函数。但是作为一种理论来说,1944年,冯・诺依曼(Von Neumann)和奥・摩根斯坦(Morgenstern)合著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在总结了以往关于博弈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博弈论的概念术语、一般框架和表述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博弈理论,因此这被认为是博弈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50年代初,纳什(J.Nash)的两篇非合作博弈论奠基性之后,博弈论飞速发展。作为博弈论的一部分,非合作博弈比合作博弈的发展更加迅速,在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中的应用也更为广泛。提起博弈论,现在差不多总是指非合作博弈论。50年代以来,纳什(Nash)、泽尔腾(Selten)、海萨尼(Harsanyi)等人是博弈论成熟并最终进入使用。

最近三四十年,经济学经历了一场“博弈论革命”,经济学者们引入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改造经济学的思维,推进了经济学的研究,可以说博弈论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写了微观经济学,成为推动经济学发展的一大动力。一方面,纳什均衡概念以及更多的博弈论知识的引入使寡头竞争理论得到改造,在现实中应用的普遍性更明显,严格而深入的探讨竞争现实的现代寡头理论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中,每个人的决策都是根据他所掌握的有关信息做出的,非对称信息博弈论这种分析方法彻底改变了微观经济学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经济学的发展,信息经济学已经真正成为当今经济分析的主流。

二、博弈论的主要内容

博弈论(Game Theory)又称作对策论,是专门研究理性个体之间相互冲突和合作的学科。一个最基本的博弈结构,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局中人(player)、战略空间(strategy space)和支付结构(payoff structure)。

博弈论的基础假定是博弈的参与者即局中人是理性而明智的;在每个局中人的所有可选行动范围(战略空间)内,该局中人是独立的,不受其他局中人任何形式的胁迫;一个局中人的支付结构表示在不同情况(不同战略组合)下博弈终了时他的收益(或“得分”)。在典型的支付结构中,一个局中人所得的支付不仅与他自己选择何种战略有关,而且还是其他局中人所选战略的函数,任何一个局中人改变自己的战略都将影响所有局中人所获的支付水平。这就是说,局中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牵连和相互制约的。除上述3个要素以外,要对一个博弈进行分析,对博弈定义一个信息结构也是必不可少的。研究者必须明确每个局中人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在局中人追求自己的支付最大化假定下,博弈论研究这些理性个体的行为选择。一个博弈的“解”,也就是该博弈最可能出现的结果,称为“均衡”(equilibrium)。一般情况下,博弈双方的目的就是能够得到一个均衡结果。

一个完整的博弈应该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博弈的参与人,即博弈过程中独立决策、独立承担后果的个人和组织;第二,博弈信息,即博弈者所掌握的对选择策略有帮助的情报资料;第三,博弈的行动空间,即博弈方可选择的全部行为或策略的集合;第四,博弈的次序,即博弈参加者做出策略选择的先后;第五,博弈方的收益,即各博弈方做出决策后的得失。

三、博弈论的应用和对博弈论反向应用的思考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

博弈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更接近经济生活中的实际,具体来说,博弈论是怎样应用到实际事务上的,下面将举例说明,并且讨论探索反向应用博弈论是否可能、是否有意义。

我们以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学生与家长的博弈为例:

假设一小学生和其家长,学生每天都必须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家长可能检查也有可能不检查其完成状况。如果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玩的时间减少;家长检查,学生没有完成就会得到惩罚。家长当然希望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如果检查发现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会感到生气,而且天天检查对家长来说是额外的负担。因此如果学生做了作业家长也检查了,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2,家长得到的效用是2;如果学生做了作业家长没有检查,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得到的效用为3;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检查了,学生增加了玩耍的时间却受到了惩罚,得到的效用是0,家长得到的效用是-2;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也没有检查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的实际得到的效用是-1.博弈矩阵如图1:

博弈的结果是学生会选择不做作业,家长会选择不检查,实际影响是无论是对学生自己还是对家长来说,得到的都是最差的结果。

面对这样不尽如人意的博弈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博弈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的,这些条件决定了博弈的结果。那么根据现有的博弈结果,我们是否可以反向应用,找出可以改变的条件从而改变整个博弈的格局,改变博弈结果,改善博弈双方的效用水平呢?

仍然以上面的学生家长博弈为例:

假设在相同的条件下,家长改变惩罚方法,变成惩罚与奖励并行。即如果学生不按时完成作业,那么除了接受固定的惩罚外,如果该期测验考试在一定水平之下将会得到更严厉的惩罚,如果测验成绩在一定水平之上那么会得到自己期待已久的少儿百科全书。测验的成绩必然和平时是否好好学习、是否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相挂钩,那么学生在希望增加玩耍时间的同时还会考虑到不做作业和测验成绩的关联。这样,如果学生完成作业家长也检查了,学生得到的效用是2,家长得到的效用也是2;如果学生完成作业家长没有检查,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得到的效用是3;如果学生没有完成作业家长检查了,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4,家长得到的效用是-2;如果学生没有做作业家长也没有检查,那么学生得到的效用是2,家长得到的效用是-1。博弈矩阵如图2:

第3篇

    论文摘要:异质性心理原理是指外界事物的声音、外形、颜色、光线等作为一种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使人可以迅速感知事物,因感知经验和感知常性被违背而产生。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原理的运用就是由于刺激物的时空突然性、变异产生的突然性和综合突然性等特征给人们带来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置身于浩瀚的广告世界,人们仿佛进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万花筒,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突然,一个广告画面映人你的眼帘,锁定你的眼睛,刻人你的脑海,来去匆匆的你对它给予了特别的注意,并且久久不能忘记,这正是广告创作者的追求。广告创作者总是使广告与众不同,在准确地向受众传递有关商品信息的前提下,力图让越来越漫不经心和无动于衷的受众对之过目不忘。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利用异质性心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一、异质性心理原理概念

    引人注目,使人过目不忘,亦即强烈刺激人的感知器官,从而得到深刻印象。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异质性心理现象。其原理是:外界事物的声音(包括有声语言、音乐、音响等)、外形、颜色、光线等作为一种刺激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等),人可以迅速感知事物。一方面由于人脑具有记忆功能,可以使过去感知过的事物较长时间地保留下来,形成感知的延续性。另一方面,作为感知客体的外界刺激物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使之有规律可循,即使有所变化,也不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样,人对客观事物可以多次重复地感知,不断积累感知经验。这是感知的恒常性。如果新的感知经验与过去的感知经验保持一定的联系,能够维持平衡,并且能由过去的感知经验顺理成章地推衍,接受新的感知经验,就会呈现出心理学上的同质性心理,这种心理一般不会引起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而如果不同时间的感知经验发生联系时,破坏了感知的协调平衡,即不能由过去的感知经验顺利地实现向新的感知经验的过渡,那样就会出现异质性心理。当一个人受到突如其来的刺激时,其视听知觉就会一时失去平衡,使感性细胞发生物理变化,从而在人的感知中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其印象深刻程度同刺激强度成正比。例如,你在街上行走,突然目睹一场车祸,使处于平衡状态的人们的感知器官突然被刺激,尽管发生车祸之人与你无关,你都会对此事留下深刻记忆。又如、当我们第一次看到化成仙人球的话筒的照片时,那种金属的话筒柄与圆圆的仙人球连接在一起的奇特形象会使我们感到突然和吃惊,从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把这类现象归为某一偶然因素的作用,视为偶然性现象。异质性心理的原理正是从对这些偶然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找出它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二、异质性心理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一般正常人对物的感知,仅指对可见物和有声物的感知,首先是通过眼、耳这些主要感知器官来进行。“眼观其形,耳辨其声。”人的感知过程包含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它具有进行判断、推理以及可记忆的能力。感知的可记忆性和物的存在的相对稳定性及其发展变化的有规律性,给人的感知器官提供了能够对同一物进行多次感知的条件,同时还提供了在这种反复的感知过程中得到无数感知经验的可能。感知经验也称为过去经验,而在新的感知过程中得到新的经验,这些新经验总是与过去曾经感知而形成的各种记忆相联系。这种联系是维系感知器宫平衡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这种联系就会使感知器官失去平衡,产生突然感、奇特感,从而出现心理异质现象。感知经验的存在是心理异质现象产生的条件之一;之二是感知常性的存在。人对客体大小、形状、颜色的感知在某些条件改变时保持一定恒定性的心理状态,称为感知常性。例如,一个成年人从近处走远时,在我们视网膜上的影像虽然相应缩小,却绝不会把他感知为儿童,这就是感知常性的作用。异质性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感知经验与感知常性被违背。

    三、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现象的特征及类型

    广告传播中异质性心理原理的运用就是创造广告传播与众不同的表现形式,给受众以突然性刺激,从而在受众记忆中留下深刻印象。简言之,广告传播中异质性现象的特征是:由于刺激物的突然性而带来的深刻印象,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这种突然性可分三种基本类型:

    1.时空突然性。即物像出现的时间、空间不符合一般受众的感知经验。比如正在播放电视剧,当故事情节发展到极为惊险的时刻,突然出现广告模特在夏威夷的海滩畅饮冰爽饮料的镜头,观众紧张的神经一下子松弛下来,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反差。

    有时,新的刺激物使接受者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在与感知经验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强制性出现,会引起人的全神贯注,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例如,在电视广告中,出现一个广告模特的特写,然后迅速地变幻出各种各样的人的面孔,表情也随之改变,在短短的几秒钟之内,受众接受的信息在时间安排上所经历的多次感知,都是过去的感知经验无法预测的。

    空间的突然性是按一般感知经验,某种现象不可能出现在某种场合或者某个地方,但是意外地出现了。比如一则轿车广告:在闹市中,突然出现一只庞大的恐龙,踩烂车子,当踩到一辆很小巧的车子时,车子却丝毫无损借以说明选购这种是明智的选择。在洗发水广告中,一头乌黑亮丽的长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怪亮的光头,以此说明该洗发水里有薄荷成分,洗完头真是凉爽到极点,令人产生不可思议的感觉。

    此种类型的特征是其所属的感知过程在一定时间之内,并且是连续性和活动性的,突然产生的新经验与以前经验均无必然联系,刺激物对感知者以不带任何过程的强制性方式出现。

    2.变异产生的突然性。就是熟知物以完全不被知道的面貌出现,或者说是以非普通性面貌特征出现。前面列举的化为仙人球的话筒带来的现象就属此类。又比如,一头奶牛正在山坡上吃草,身上的花纹黑白分明,突然奶牛身上黑色的花纹飞了起来,原来是许多黑色的蝴蝶;一个人的头发通常是柔软的,自然向下的,但是在纽约疯狂艾迪电子连锁店的广告中,模特在说广告词时,头发突然变成辐射爆炸式,一根根向上竖起;一个孕妇的肚子被轻轻托起,肚子变成了地球,将地球人格化。经过这种变化,寻常的事物就会变得极不寻常,同时具有趣味性和吸引力。

    3.综合型突然性。除了以上两个基本类型外,还有综合二者的复杂型。它既带有时空反感知经验,又带有物像反感知经验的多方因素。这种综合型在现实生活中更为少见,因而产生的刺激更为强烈。从某种角度说,这种综合型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类型,是对异质性心理特征的复合与运用,能在短时间内给人以深刻印象,因而在广告设计和传播中体现得比较充分。

    四、异质性心理原理在广告传播中的应用

    1.以物的变异产生的突然性方式的广告实例与分析。物的变异产生的突然性的运用,在广告传播中也被称为物的再创造。这种创造与自然科学中的合成有一定相似之处。这种变异并非是不同物体的随意组合,而是以一定的意念联想为基础,并通常是为再现一定的观念而为。从变异物体的数量来看,包括对单一物的变异和对多种物体的变异。其常用的手段有改变比例大小、反透视、物的自身变异以及组合物体变异以及物的反复等等。(1)改变比例大小,也叫反比例,就是对物与物之间的大小比例关系的再创造,使物像以违反客观实际比例关系的面貌出现。一般的摄影、绘画总是客观地表现事物,符合人们感知经验中事物正常的比例关系。而广告可以根据创作者的要求,对事物比例重新设计,进行大胆改造,甚至某些事物或情景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出现。

   例如,法国的kookai时装创造出一系列反比例的广告。在画面上:男人变成金鱼。在金鱼缸中游弋,而女人拿着鱼食一边欣赏,一边喂鱼;一个女人悠闲地趴在滑板上,三个象黄鹏鸟那么大的男人站在她的背上殷勤地为她涂防晒霜;女人在精心地涂绘脚趾甲,每个脚趾缝里都夹着一个呼号的男子;女人看着男人在抽水马桶的旋祸里翻腾求救,却毫不留情地按下冲水按纽;女人美丽的胭体超大比例,而男人变得很小,跪着为女子清洗按摩……这些都是改变广告人物的大小,形成反常的比例关系,这种夸张给人留下新颖奇特的印象,并进而思考广告的用意。在我们这个并未完全实现男女平等互利的社会,女为悦己者容的传统穿着观念仍然是市场的主导,而kookai的广告带有明显的“女权主义”色彩,其“女人是世界的主宰,男人尽在我掌握”的反传统表现,在众多女装广告中独树一帜。(2)反透视,即反一般透视—近大远小的规律。人眼观察外界事物,一般透视规律是近大、远小,但在广告中,可以人为地将远处的事物制作得比近处的大,甚至大得有违常理,起到突出商品的目的。例如远景的空中人比近景、中景的汽车、自行车、房屋大得多,能产生强烈的梦幻刺激,这种设计风格激情有趣,使人富于联想。三星激光盘机广告,近处的几个人很小,而后边的三星激光视盘却大得出奇,其目的在于宣传各型激光视盘机。在反透视变异中,总是包含着事物比例变异技巧的运用。如kookai的一则广告,远处的女人趴在地上,望着离我们的眼睛更近的男人,近处的男人被装进了易拉罐里面,比后面的女人小很多,这样,会有视觉上的震撼。(3)物的自身变异,也称为单一物体变异,是对单一物体自身形状或形态的变异,物像以反常态的形状出现。比如笔直的枪口弯曲下垂;玻璃瓶口弯曲变尖;压扁的南瓜;留下深深的手指凹痕的玻璃奶瓶等等。这是比较简单的引起受众注意的方法。(4)组合物体变异,是将几种不同质感或不同形状及形象的物组合为一个新的物,会产生更为奇特的感官刺激。这种组合的每一部分往往相互间有一定的意念联系。比如,从萨克斯管的自然走势中变幻出女人丰满的腿;一卷胶卷蜿蜒向前幻变成了一条蛇;一头黑亮的秀发在甩起的一瞬间变成了一只肌肉强健的胳膊。

    物体组合变异的另一种形式是将多个物体或画面分别截取其中某一部分,然后再组成一个新的画面,既与原来任何一个画面截然不同,又包含着原来各个画面的某些部分和特色。例如,我国第九届广告节的金奖作品《脏系列》中的《垃圾铲》篇、《地毯》篇、《扫帚》篇,将穿得很脏的衬衣与垃圾铲、地毯和扫帚结合起来,使这些物品成为两个物体的结合体,给人以全新的视觉效果。(5)物的反复出现,即绝对相同的一物在画面中以完全相同的形状及形态多次出现。比如同一个人的嘴巴,以相同的形态反复出现,使人感到突然,甚至感到恐怖,因而印象深刻。又如兴业银行形象广告《船桨》篇、‘话筒》篇、‘路标》篇。反复出现的船桨,带给人们的动力的支持,是快速抵达彼岸的信心保障;许多远近不同但外形相同的话筒表明“倾听无处不在”,强调其真诚服务;数不清的路标表明无处不在的指引,给予需要者全面的金融服务。这种重复出现的画面可以消除单一形象带来的单调感,给受众带来强烈的心理冲击。当然并非所有的重复都能产生异质性心理,只有那些违背感知常性的重复才能形成异质性心理。

    2,以时空突然性方式的广告实例与分析。在广告媒体中,电影、电视和广播广告常常运用时空突然性的方法,特别是影视媒体在视、听两个方面能使受众连续感知,如果在连续感知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与前面的感知经验极不协调的音响、画面,就能产生强烈的时空突然性。通常的方式有以下两种:(1)插人式,即插人与原先播放的情节、内容大相径庭的内容。比如在播放电视剧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片竖条纹的彩屏,就像突然失去了电视信号,人们开始怀疑是否电视播放系统出了问题,时间在一秒一秒地延续,彩条依旧,正当所有的观众越来越纳闷时,彩条突然不见了,接着出现一段文字:反对种族歧视。这样的广告充满悬念;刺檄、醒目。当然在穿插时,要注意穿插的时间、内容和次数,否则,人们就习以为常甚至反感。(2)集锦式,是指将若干广告精选编为一组,按组插播。广告与广告之间的信息内容迥异,随意组合,观众处于毫无准备的心理状态下,接受变幻莫测的广告信息并产生异质心理。除了影视广告,广播广告也可以运用时空突然性,比如在语调平缓的广播中,突然出现惊雷一般的响声;在欢声笑语中,突然出现婴儿的啼哭;在一出悲惨的戏剧后,突然出现一个充满喜悦感的声音,这都是广播广告造成异质性心理的方法。此外,一些户外广告,如能够变化转动的灯箱广告,led电脑看板,q板等,也都可以发挥时空突然性变化的传播效果。

第4篇

关键词 波纹管;水轮机;排水管

中图分类号[TM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2-0164-02

0 引言

黑河龙首二级(西流水)水电站位于甘肃省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黑河大峡谷西流水至榆木沟河段,是黑河流域规划的第七座水电站。该电站是一座压力隧洞引水式电站,装机容量157MW,坝高146.5m,设计库容8620万m3,设计年发电量为5.28亿Kwh,工程总投资9.1亿元。该工程于2002年6月30日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8月17日,首台机组投产发电,同年9月28日全部机组投入运行。电站由甘肃电投河西水电开发公司负责开发和运营,大坝工程由中水十五局承建,中水十五局承担机组安装,甘肃陇丰电力建筑安装公司承担厂房工程建设,北京安能监理公司担任工程监理。

电站大坝型式为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最大坝高146.5m,枢纽由拦河大坝、岸边式发电系统、引水隧洞以及发电厂房等组成。水库正常蓄水位1920.0m,库容8620m3,河道右岸布置排沙洞和表孔溢洪道,左岸布置全长1760m的压力引水隧洞,具有日调节功能,厂房位于大坝下游左岸约3km处,型式为岸边地面厂房。电站安装3台45MW和1台22MW混流式水轮发电机组,年设计发电量5.28亿千瓦时。电站通过两回110kV线路并入张掖市黑河110kV开关站。电站主要承担发电任务,在张掖电网中承担调峰任务。

电站四台水轮发电机组由GE亚洲水电设备有限公司制造。电站机组投运后,由于顶盖排水系统根部焊接因疲劳损伤经常出现裂缝的问题,严重影响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为此业主单位多次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电站机组顶盖排水系统出现裂缝原因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最后选择抗疲劳强度较好的波纹管对原来的排水管路进行改造。本文对电站机组顶盖排水改造后的效果情况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1 机组主要技术参数

1)发电机主要技术参数:发电机型号为SF-J45-16/4400;局长额定容量为52.941MVA;额定功率为45MW;机组额定电压和电流分别为10.5kV和2911A额定转速375r/min;额定功率因数0.85;

2)水轮机主要技术参数:水轮机型号为HL(L237100)-LJ-220 ;最大水头150m;额定功率和额定水头为46.88MW、164.36m;引用额定流量33.29m3/s;额定转速375r/min;最小水头:137.70m;飞逸转速665r/min;额定点吸出高度为-2.2m。

2 运行特征与现象

龙首二级(西流水)水电站水轮机导水机构的顶盖下侧面与转轮上冠间设有顶盖排水机构,顶盖排水机构将转轮后的漏水通过排水管排出,以减轻转轮的轴向水推力,以防止导叶关闭太快引起管内压力上升过高造成破坏。该结构采用法兰连接并置悬挂方式,而上部连接采用橡胶软管,对该管因温度及因机组运行产生的振动无法进行有效的保护。自电站机组投运后,机组运行过程中顶盖部位排水管连接处出现焊缝开裂,造成水车室被淹,机组无法运行被迫停运。自电站机组投运后,因多次发生顶盖排水开裂问题造成机组非计划停机,对电站自身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电网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

3 原因分析

水轮发电机组的振动原因非常复杂,主要有水力、机械、电气等三大方面的原因。水轮发电机组的振动问题与一般动力机械的振动有一定差异,除了机器本身转动或固定部分引起的振动外,尚需考虑发电机的电磁力以及作用于水轮机过流部件的流动压力对系统及其部件振动的影响。水的能量是水轮发电机组振动的最根本的能量来源,直接或间接导致水轮发电机机组产生振动。从振动的发生的现象分析,部分原因是由水轮机本身的水力特性所导致的,部分原因则是由一些偶然因素作用所产生的。从结构上分析,水轮发电机组可以分为转动部分和固定、支持两大部分,任何一个组成部件存在机械缺陷都可能引起机组的振动,而这些缺陷在设计、制造、安装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水轮发电机组作为旋转设备,包括上机架、下机架、顶盖、转动部分这些振动部件,机组的振动只能通过设计、制造和安装减小,但无法做到彻底消除。

由于电站机组在原制造和安装期间,顶盖和排水管之间的焊接采用钢性连接,焊接完毕后未进行相应的热处理,造成应力集中。因此,即便机组各部位振动数值均在行业规范允许的范围以内,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顶盖振动和顶盖排水管振动造成疲劳损伤,最终致使机组顶盖排水连接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焊缝开裂现象。

4 改造方案

4.1方案选择

分析查明顶盖排水管裂缝缺陷产生的原因后,决定对机组顶盖排水管进行全面改造。为满足现场使用条件,改造方案决定选择波纹管位移补偿器替换原来的刚性连接,选择波纹管位移补偿器的主要原因是它由制造、安装和运行管理等多个环节组成,它的可靠性应根据顶盖排水的环境、温度、泥沙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即除了要考虑波纹管的工作效率外,还应考虑它的介质、工作温度和外部环境,要综合考虑使用的材料。为满足上述要求,材料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具有高弹性极限,抗拉强度和疲劳强度性能良好,以确保波纹管工作;

2)具有良好的可塑性,以满足波纹管方便成型加工,具有足够的硬度和强度;

3)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以满足能在潮湿等恶劣环境中工作的要求;

4)具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以满足焊接工艺的要求。

4.2设备选择

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采用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生产的DN80(小机)、DN100(大机)、PN1.6波纹管位移补偿器取代橡胶软管,从而对该管线段因温度变化或因设备振动产生的管段位移有效吸收控制,每套波纹管位移补偿器各增加三根限位拉杆,该拉杆的作用是当管路中的固定支架产生异常失效时,管路中的盲板力可由限位栏杆来承担,不会导致短时间内把波纹管补偿器破坏,起到保护补偿器的作用。等管路修复后,该补偿器仍能使用。该波纹管位移补偿器能吸收轴向位移±5㎜(循环次数>105次);吸收横向位移±4㎜(循环次数>3000次)。DN100(大机)波纹管位移补偿器见图1。

波纹管位移补偿器制造技术要求为:1)按GB/T 1277-1999、DL5017-1933进行制造及验收;2)纹管采用氩弧焊,焊接时两端法兰螺孔应对齐;3)进行2.4MPa,保压10min,不得泄漏;4)部分喷吐银粉漆。

4.3设备安装

波纹管位移补偿器在管线中是柔性元件,因此管线布置时应防止管线内介质压力引起的盲板力、管线位移产生的摩擦力、管线重力和其它外力对波纹管位移补偿器造成的损坏。在本电站中采用固定支架,即在顶盖下支板上焊接固定架来支撑波纹补偿器,另外在安装时要波纹管和机组本身排水管、机坑予埋排水管中心线严格对正,以减少水阻力。

补偿器安装完成后,进行了限位螺杆调整,先拆除内侧螺母,同时将外侧双螺母向外调一个位移量,然后锁紧。运行中应定期检查管线和波纹管位移补偿器变形情况,检查是否有阻碍或限制波纹管补偿器正常位移的异物或卡涩等现象。安装后由安装单位自检、监理单位终检,最后由运行单位进行验收。安装示意图见图2。

波纹管位移补偿器安装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波纹管位移补偿器在安装前首先应检查其型号、规格及配管等,各参数必须设计一致;

2)安装过程中应注意其内套筒的方向必须与介质流动方向一致;

3)严禁使用以波纹管补偿器变形达到调整管道的安装误差的方法,防止影响补偿器的正常功能、增加管道、支承构件的载荷及降低波纹管的使用寿命;

4)安装过程中,严禁焊渣飞溅到波壳表面及波壳受到其它机械损伤;

5)应保证波纹管补偿器所有的活动元件在各部位的正常动作;

6)安装完毕后,应及时拆除波纹管补偿器上安装运输所用的紧固件及辅助定位构件,并按照设计要求调整限位装置,使管系具有充分的补偿能力;

7)进行打压试验之前,必须加固装有补偿器的管路端部,使管路不发生移动或转动。

第5篇

关键词:博弈论;建筑设计投标;应用;建议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bidding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modern game theor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theory introduced bid ideas and skills.

Keywords: game theory; Architecture design bid; Application; suggest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设计招投标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通过投标、中标,设计单位赢得设计机会,取得经济效益,获得生存发展。

我国正进行着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这给建筑设计单位带来很大机遇。随着招投标制度的实施,建筑设计市场竞争激烈。面对挑战,设计单位如何选择投标策略,如何进行投标报价是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一、我国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现状

1.基本情况

我国实行招投标制度以来,随着招投标法规的颁布和有关规定的出台,建筑设计开始了法制化进程。建筑设计单位依法进行投标,市场平稳有序,许多单位总结了投标经验和做法,总体形势良好。

2.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目前大部分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管理人员少,组织和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投标管理人员仅占全体职工的1-3%,而且绝大部分为兼职。投标时无策略可施,无方法可寻,仅凭经验领导一人决策,拍板报价。虚假投保、串通投标、围标、陪标等违规行为时有发生,每年有不少人因串标定罪。

3.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原因是因为建筑设计单位长期受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影响,对市场经济认识不足,观念陈旧,管理意识差,缺乏现代经济理论、管理理论的学习和应用。

综上分析,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对投标重要性的认识,用现论加强投标工作的指导和管理是当务之急。

二、博弈论应用与建筑设计投标的思考

1.什么是博弈论

因对博弈论作出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Robert Aumann教授说,博弈论是研究互动决策的理论,换句话说,就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相互影响中的出最合理的策略。

所谓互动决策,即各行动方(即局中人)的决策是相互影响的,每个人在决策的时候必须将他人的决策纳入自己的决策考虑之中,当然也需要把别人对于自己的考虑也纳入考虑之中……,在如此迭代考虑情形进行决策,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战略。这也反映了博弈的模式和性质。

博弈论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博弈者的行为特征,即任何情况下,采用哪种策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这类结果具有哪些特点和性质。

形成一个博弈具有四个要素:(1)要有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参与者;(2)要有各方获得的资源和利益;(3)参与者有自己能选择的策略;(4)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

博弈模型按不用情况分为: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

2.博弈论的应用

生活处处有博弈,博弈论的思想自古有之,《孙子兵法》可谓第一专著。博弈论最初是研究棋弈胜负的问题,大都停留在经验上。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博弈论在正式成为一门科学。博弈论强调理性,也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效益最大化。博弈论这个全新的分析方法和思想已被广泛的应用于经济学、政治科学、军事战略、化学生物、计算机科学,并已成为重要的研究与分析工具,它还与会计学、统计学、数学基础、社会心理学等学科建立广泛联系。

3.博弈论对建筑设计投标的分析

建筑设计招投标的整个过程就是投标人与业主、投标人与投标人之前的博弈过程。这些有着各自不同利益的主体,在决策时相互影响和作用,成为博弈中的各方。在投标时,每个投标设计单位在作出自己的决策时,不知道对手的决策,只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对整个建筑设计市场的预测,再考虑其他投标人可能的决策基础上,制定出业主可能接受的投标文件,并以密封形式送交业主及人,不让自己的报价及其他信息让对方知道,到开标时这方面的信息才全部揭晓,并确定谁是中标者。综上分析,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招投标属于典型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可以采用博弈理论思想和方法去指导。

三、博弈论在建筑设计投标应用的建议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加强对科学发展观和博弈论的学习,提高对投标重要性的认识和运用博弈论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这是提高建筑设计投标竞争力的前提。

2.加强建设提高实力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实力求发展的原则,积极实施人才培训和人才引进,并实施激励机制,加强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开发利用投标软件和先进设备,不断提高设计能力,提高资源,铸就品牌,这是提高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竞争力的基础。

3.加强构建科学管理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科学管理提升效益的原则,积极构建由技术、管理、金融、商务、人才组成的投标领导班子和管理团队;建立健全包括信息采集分析、投标策略研发、投标文件制作、规范要求和检查等制度和管理措施,这是提高建筑设计单位投标竞争力的保证。

4.加强捕捉巧用信息

从战略高度出发,树立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理念,坚持一切从调查研究入手的原则,不断学习,掌握先进的信息收集技术和方法;广开渠道,及时了解招标信息;设计工程项目信息(工程规模、性质、技术难度等),业主信息(业主信誉、资金来源、支付能力等)和对手信息(数量、资质、投标积极性、报价标准、已实施工程设计价格),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关数据库,为筛选有利信息共决策参考使用。这是建筑设计投标博弈成败的关键,是投标单位共同关注的焦点。

5.加强研发优选策略

从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策略的重要作用,坚持策略是生命力的原则,不断加强策略研究,借鉴其他领域应用博弈论的经验和方法,在总结基础上建立投标策略、方法数据库,为投标中根据实际优选策略做好准备,这是建筑设计投标博弈成败的重点。

6.精雕细琢精准投标

从战略高度出发,坚持把握细节是做好事情的关键这一原则,充分理解细节决定成败的实质和内涵,从填写资格预审调查到正式投标全过程中,在时间紧、任务量大的情况下,坚持做到:精读招标文件,认真揣摩内容,全面落实响应,突出业绩特色,语言文字规范,精准包装排序,一步到位报价。细琢精准投标能在投标时不因点滴失误造成遗憾,这是建筑设计投标博弈成败的重中之重。

实践证明,坚持将博弈论的思想和方法与建筑设计投标实践相结合,学习用战略的思维统领原则,用谋略的方式进行选择,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细处着力,坚持做到实力建设持续化,投标管理科学化,捕捉信息常态化,策略选择最优化,投标工作精细化,设计单位就能在持续的建筑设计投标中不断获得更多的投标机率,取得更多的中标机会,获得更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

[2] 卞耀武,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用问答,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1999.

[3] 田金信,建筑企业管理学,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第6篇

An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of English Literacy Studies

华薇 HUA Wei

(北京联合大学外语教学部,北京 100010)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摘要:英语读写素质是习得读写能力并形成读写体验的过程。读写素质主要由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话语分类能力、读写实践能力、记忆能力、情感反应、思辨能力和隐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本文首先应用二元理论中的集对分析理论分析了句子、语法和词语,英语句子具有同异性,英语语法中时态的相关性均有特定的语法表征手段,英语词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常常附衍了一串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如果用联系数来描述词语的相关度,它同时也反映出了词语的思想丰度。本文还运用博弈理论和悖论分析文章的含义及价值,最后应用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对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度,将其应用于读写素质研究中具有积极作用并具一定的发展潜力。

Abstract: Literacy study i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ability and forming experience of literacy. It mainly includes abilities of analyzing, combining social culture and discourse classify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memorizing, emotional response, critical and metaphor comprehension. This paper firstly applies SPA (Set Pair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to analyze sentences, grammar and words. English sentence has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ce and indifference. The correlation of tenses in grammar has some specific grammatical expressing means. English words are a kind of conventional customary language units, with a list of synonyms and homoionyms and antonyms. If relevance of words can be described in number of correlation, which the thickness of thinking can be also reflected simultaneously. Game theory and paradox are also applied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essay, and the sequence based on paired comparison is applied to analyze every element of literacy studies, and the important degrees of every element are determined then, which has potential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literacy.

关键词 :读写素质;二元理论;因素分析

Key words: literacy studies;binary theory;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14-03

0引言

英语读写素质研究(Literacy Studies)发端于英国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读写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世界交流,是探索和描述人类各种群体阅读、创造、使用和传递文本的过程。在英语读写过程中,会遇到语言单位词语,常常附衍着一串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如果用联系数描述它们,会刻画出词语的思想丰度。英语读写素质是由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话语分类能力、读写实践能力、记忆能力、情感反应、思辨能力和隐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本文应用二元理论中的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对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以便促使教师在提高学生英语读写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以及教学实效的最大化。

集对分析(SPA)是赵克勤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理论,基本思路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对所论两个集合所具有的特性作同、异、反分析并加以度量刻画,得出这两个集合在所论问题背景下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博弈论(Game theory),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是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革命性成果,它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在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革命”,分别是“边际分析革命”、“凯恩斯革命”与“博弈论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概念、新方法论、新分析方法和一种全新的思想。作为着力于研究 “理性人的互动行为”的一门学科, 博弈论几乎可以被运用于经济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1994年著名博弈论专家纳什(J. F. Nash)、泽尔藤(R. Selten)、豪尔绍尼(J.C. Harsanyi)因在非合作博弈均衡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不仅仅能在学术领域中光彩夺目,在其它领域如军事、管理、体育、政治、公关、个人生活中同样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普通的企业管理中,经营者要熟练地掌握管理之术,必须能够自动自发并自觉地运用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凭借博弈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正因如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运用博弈理论、悖论和模糊二元对比描述身边的故事,这些知识的应用,极大的拓广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对常规教学有益的补充。

1基于二元集对分析理论分析方法

集对分析(SPA)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问题视作一个既确定又统一,并可用一个能充分体现其思想的联系度式子:μ=a+bi+cj来描述各种不确定性。其中a表示同一度,b表示差异度,c表示对立度。其中a,b,c满足归一化条件a+b+c=1。

1.1 刻画敷衍词语数用联系数描述一个词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个数,这个联系数就刻画出这个词语的敷衍词语数,例如great词的联系数,见表1。

因此,通过词的联系数可以丰富原有的读写方法。

1.2 句子中的联系数在ERS(event time, reference time, speech time )时体句子中的应用,可刻画如图1所示。

在时体中的应用,例如:

He is reaching station.(他快要到车站了。)

一般可以表示为0+0.5i+0.5j,这里a=0,b=0.5,c=0.5,其中a表示过去,b表示现在,c表示将来。若已知接近目标的程度,可以调整b、c的系数。其它时体可以类似讨论。

1.2.1 在谚语句子中的应用,例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表示为0.5+0.5i+0j和1.0+0i+0j。

1.2.2 在诗歌中的应用,例如:拜伦的名作Don Juan(《唐璜》)中的名诗The Isles of Greece(哀希腊)中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群山绵绵遥望马城——马城静静遥望大海。)可以表示为0.45+0.45i+0.1j和1.0+0i+0j。

1.2.3 在描述事物属性程度中的应用,可用a+bi+cj来刻画,a表示某事物,b表示其某属性的正向程度,c表示负向程度。例如:描述“梅花”、 “牡丹花”和“蒲公英”的美丽度。“梅花”可以表示为+0.82i+0.18j,“牡丹花”可以表示为 +0.9i+0.1j,“蒲公英”可以表示为+0.63i+0.37j。

2基于博弈理论、悖论分析方法

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2.1 在读写中的博弈论分析本文先以“浮士德”为例来说明。《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梅非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梅非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假设浮士德获得一切要求为2分,在不失去灵魂而获取部分要求为1分;魔鬼获得浮士德的灵魂为2分,获得了签约为1分,博弈结果如表2所示。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在获得利益时,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线。

再如图片中的博弈,见图2所示。解读图片的意思是:当看图片左边时,图片象个少女;当看图片右边时,图片象个老妇人;当远看图片时,图片是一个少女;当近看图片时,图片是个老妇人。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心情的博弈;也是美与丑的博弈。

2.2 在读写中的悖论分析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例如在“让她无法说No的约会。”的故事中是这样阐述的:

一次,美国滑稽大师马丁·格登纳根据哈佛大学著名数学教授贝克先生告诉他的办法,成功地邀请了一位年轻姑娘一起吃晚饭。

格登纳:我有三个问题,请你对每个问题只用“Yes”或“No”回答,不必多做解释。姑娘回答:嗯。

格登纳:第一个问题是:你愿意如实地回答我下面的两个问题吗?

姑娘:“Yes !”

格登纳: 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愿意和我一道吃晚饭吗’,那么,你对这后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姑娘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不管她怎样回答第二个问题,她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次,他们很愉快地在一起吃了顿很好的晚饭。

再如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亦有人译为辛普森诡论,是英国统计学家E.H.辛普森(E.H.Simpson)于1951年提出的悖论。这个悖论的内容是:在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考虑,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

例如某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同英语测验,对男生进行比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同样对女生进行比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按照普通理论思考,当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这就是辛普森悖论。

因此,为了避免辛普森悖论的出现,就需要斟酌各分组的权重,并乘以一定的系数去消除以分组数据基数差异而造成的影响。同时必需了解清楚情况,例如:是否存在潜在因素,从而进行综合考虑。

3基于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方法分析

根据心理学分析,人们对不同因素重要性做出评断往往是从两两对比着手的,因为对两个以上的因素进行比较甚为不易,特别当测定因素很多的情况下,可先对其中两个不同因素进行比较,然后再换两个依次对比,每次比较即得一个评断,每次评断用数量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得到一批数据,分别求平均值进行排序,即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方法。

读写素质主要由分析能力(x1)、结合社会文化能力(x2)、话语分类能力(x3)、读写实践能力(x4)、记忆能力(x5)、情感反应(x6)、思辨能力(x7)和隐喻理解能力(x8)等因素构成。

对这些因素之间,先建立一种优先关系,以cij表示xi与xj比较的优越度,cij=0.5表示优越度相同。

现对北京联合大学非英语专业某年级179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英语读写素质培养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观察和测试方法进行评估,若仅考虑因素x1(分析能力)与x2(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比较对读写素质贡献优越度0.6,与其它因素比较对读写素质贡献优越度以此类推,见表3。再通过求平均值

通过ci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然后将其应用于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的分析。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读写素质各因素重要度次序从大到小排序为:x7>x1>x2>x6>x4>x8>x5>x3。

由此可见,读写素质各因素重要度次序为: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情感反应、读写实践能力、隐喻理解能力、话语分类能力和记忆能力。思辨能力即创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推理过程最为重要,思辨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影响人的素质。同时,它也同样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其语言技能的发展;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是指在读写过程中与世界交流、吸收或摒弃所传递的多重文化信息和各种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重要途径;情感反应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最容易使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隐喻理解能力作为隐喻所构建的会话分析模式,进一步体现出交际事件中的互动性与合作性;读写实践能力和记忆能力是由实践多个零散的读写文章为媒介的具体片段组成,体现为课堂教学所呈现的规律性。

4对策与建议

读写素质中的二元理论研究强调文本本身所蕴含的集对分析、博弈论和悖论及其对人们读写视角产生的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分类,了解二元理论的文化含义,还要通过阅读和搜集相关资料,增强自身对于二元理论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集中精力针对较难二元理论内容组织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这些内容词包含的二元文化背景,注意观察读写事件的关联性,使学生关注跨学科的问题,体现读写与相关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鼓励学生尝试更多样的读写形式并予以反馈,师生彼此协作探索课文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走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创新之路。

本研究首先应用集对分析对英语句子进行了量化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并解释英语句子的结构和拓展;应用博弈论和悖论于读写中,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和挖掘学习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科技意识和世界意识的目的;最后把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应用于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分析中,对读写因素重要程度的分析有利于构建教学过程,同时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教学进行反思,对于促进教师探索培养学生读写素质的有效策略极具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是构建读写素质的主体,学习者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越熟练,读写语言能力就越强。因此,多元的视角、多学科间的融会,是当前读写研究得以创新与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本研究为什么结合跨领域的初衷。

参考文献:

[1]Austin,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OUP,1962.

[2]Baker,C.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M]. Lon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3]Boeckx,C.Language in Covering Mental Structures and the Rules Behind Them [M].Hong Kong:Blackwell, 2010.

[4]Dobson,C.Critical Thinking Skill: Measuring Higher Cognitive Development with Bloom’s Taxonomy [M]. La Vergne, Tennessee: Lightning Source Inc, 2008.

[5]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M].Now York:Co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6]Adger, D.Core Syntax [M]. Oxford: OUP, 2003.

[7]Gee, J.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M]. London: Taylor &Francis, 1996.

[8]Gee, J.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Routledge, 1999.

[9]Gredory,E.&A.Wllliams. City Literacies: Learning to Read across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M]. London: Routledge,2000.

[10]Borer, H. Parametric Syntax [M]. Dordrecht: Foris, 1984.

[11]Street, B. Literacy and Development: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12]Street, B. What’s “new” in new literacy studies?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 Comparative Education 5: 110-118.

[13]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14]Rose, K. & G. Kasper.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UP, 2001.

[15]方子纯,陈坚林.基于语料库的同义形容词行为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842-852.

[16]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2):261-272.

[17]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67.

[18]黄涛.博弈论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10-58.

[19]西内启[日]著,朱悦玮译.看穿一切的统计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81-193.

[20]汪培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6-52.

第7篇

关键词: 囚徒困境 规则 主体间性 理性

一、关于理性人和囚徒困境的介绍

囚徒困境这个事例常常在有关博弈论的讨论中出现,它最主要贡献是突出反映了个体理性与群体理性的冲突,并且在目前学界的讨论下,这一冲突似乎尚未能得到完美的解决。造成这一冲突的原因,并不是由于该博弈的前提――理性人假设出现了问题,而是基于囚徒困境中或者博弈论中理性人的假定在不同条件(规则)下的作用。正是由于没有分清这一前提在不同背景知识下的运用,一方面保证了囚徒困境这个博弈能够用逻辑的或者说是理性的方式解决(找到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事件的解决结果并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因为我们面临的是不同的条件与知识背景)。“‘博弈参与人是理性的’是博弈论的公设,然而理性人的假定存在许多博弈困境。囚徒困境与公地悲剧反映的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冲突”(潘天群《博弈论中理性人的假设困境》,《经济学家》2003.4,)。

起初,博弈论专家假定博弈中的参与人是理性的――具有使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推理能力,然而,奥曼等人发现,这样的假定是不够的,我们必须假定,“一个博弈中的每个参与人都是理性的”是该博弈所有参与人组成的“群体”所知道的,即每个人都是理性的是群体中的“公共知识”(或翻译成共同知识)。(潘天群《群体推理的逻辑与群体理性》,《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7月第9卷第4期)。

有关囚徒困境我们可以这样表述。

假设有A、B二人,因为偷盗被警察抓捕归案。为了防止两人串供,因此将两人分开审问。这时A、B二人均面对了两种选择,一是招认,二是不招认。例如,对于A来说,A面临着招认与不招认的选择。我们可以假设,如果A招认,B可以选择招认,也可以选择不招认。当A招认B不招认时,A当场释放B判刑8年;当A招认B也招认时,各判刑5年。如果A不招认,B也可以选择招认或者不招认。当A不招认B招认时,B当场释放,A判刑8年;当A不招认B也不招认时,两人各判刑1年。

同理,当审问B的时候,只需要参考上面的过程就可以很容易地得到答案。

我们可以简单地列一个表,用来表示上述的过程:

以A为例,对该博弈进行分析。

由于参与博弈的双方均为理性人,且为公共知识,那么A会有如下的思考:

当B招认时,A可以选择招认或者不招认。

当B招认而A不招认的时候,B被当场释放,A被判刑8年;当B招认A也招认时,B与A各判刑5年。判刑5年远远好于判刑8年,因此,当B招认时,基于理性人的假设要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并且损失最小,A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招认。

当B不招认时,A也可以选择招认或者不招认。

当B不招认并且A也不招认时,两人各判刑1年。当B不招认而A招认时,B被判刑8年,A被当场释放。A基于理性人假设作出了以上的推理,显而易见的是,当场释放要好于判刑1年。为了使自己收益最大并且损失最小,A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招认。

因此,不管B是否招认,A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招认。

同理,作为一个理性人,B也会按照A的思维模式那样作出选择,答案是――毫不犹豫地招认。

两人均招认就是囚徒困境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点。很明显也很抱歉,通过理性手段进行推理,想使自己的收益最大而损失最小,但是结果却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在我们看来,两者均不招认各判刑1年的损失要远远小于两人各判刑5年,或者单就A或B一个人来说,当场释放的收益要明显地大于个人的判刑5年,因此,在某些人看来,理性的参与人在这个博弈中并不能使自己的收益最大损失最小,相反的,个人理性在这个囚徒困境的博弈中成为了获得最大利益的障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出现了“两难”决策。

二、“囚徒困境”博弈的潜在规则,以及阿克塞尔罗德的实验及其规则变动

应该得出的一个认识就是,上文所提到的那个“囚徒困境”博弈属于一次性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它本身所具备的规则与阿克塞尔罗德所做的实验有着显著的区别――一次性的囚徒困境博弈与重复性的囚徒困境博弈的规则区别。为了便于分辨,我们依次将上文的两个囚徒困境博弈分别简称为Game1与Game2。

G1应该具备以下的这些规则。

(1)对策者(谋求合作的双方)没有什么手段可以用来实施威胁或作出许诺。由于对策者不会许诺他们自己采取某种特定的策略,因此每个人都得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所有策略。此外,每一个对策者都可以使用所有可能的策略。(2)没有什么办法能够确定对方在某个特定的对局中将如何选择,这就消除了使用元对策”分析的可能。“元对策”允许诸如“选择与对方相同的策略”的选择,同时也消除了通过观察对方与第三者局而形成某种信誉的可能。因此对策者唯一可利用的信息(积累的知识)是他们相互作用的历史。(3)不能消灭对方,也不能放弃对局,因此对策者在每次对局时只能选择合作或背叛。(4)不能改变对方的收益值。这个收益值已经包括了每个对策者关于对方利益的考虑之中。(周海林《“合作”的条件与机理――从囚徒困境谈谈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软科学》2001年第15卷第3期)

我们可以试着列出一个表格,以更清晰地对几个步骤中的规则的区别作出清晰的划分。

博弈前(step1)博弈中(step2)博弈后(step3)

[?摇?摇?摇?摇?摇?摇一次博弈的完成?摇?摇?摇?摇]

对于G1的第一条规则,G2由于是重复多次的囚徒,将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情况。阿克塞尔罗德所提出的例如宽容性和可激怒性就可以在step3之后体现出来。可激怒性可以简单地看成是规则1中所说的实施威胁。当参与博弈的双方A和B进行一次博弈时,A作出不合作的决定时(第一次博弈),B在step3得知了这个消息之后,也就是下一次博弈时(第二次博弈),可以选择不合作,对A进行威胁,表示自己是可激怒的。这里的威胁,是分属于两次博弈的,而这在一次性博弈中明显无法做到。宽容性也同样如此,当A表示悔过(在第三次博弈选择合作时),B可以立即在step3中得知,并在第四次博弈时原谅A,作出合作的选择。当然,如果仅从理性人的角度出发,在有限次的囚徒困境博弈中,次次不合作才应该是这个博弈的纳什均衡,但是在阿克塞尔罗德的试验中,次次不合作这个策略的得分明显低于某些策略,并且选择这个策略的人并不是绝大多数,理论和现实有着明显的差异。

对于G1的第二条规则,同样也是如此。一次性的囚徒困境G1作为某个特定的对局(特地被警察隔离开而无法串供),博弈双方都无法确定对方将采取何种策略,从而致使使用“元策略”的可能性变为0。G2作为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由于能够清楚地知道对方在每一轮的选择(指已经选择过的步骤),因此可以对接下的自我的选择和他人的选择做出推断。甚至像“一报还一报”策略直接选择与对方上一步策略相同的策略。还有的参与者对博弈对手的合作与不合作的次数进行概率计算,并由此作出自己的选择,如道宁策略,这在G1中是无法出现的。阿克塞尔罗德甚至做了两次重复多次的囚徒困境实验,这样对于G2的参与者来说,他们的选择不仅仅可以基于与自己的博弈对手相互作用的历史,更可以基于博弈对手与参与这次试验的每一个人的相互作用的历史。道德博弈中所说的个人信誉问题在这里凸显出来。

总的看来,在step1中,作为囚徒困境的博弈参与者A可以了解到B以往的策略选择以及信誉问题,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身策略的选择。例如贪婪的策略在面对比较仁慈的策略时,总是比较占优势。并且在step2中,A与B可以看到对方是如何选择,并进一步影响到step3之后,选择宽容还是惩罚――合作还是不合作。

从step1到step3就显示出主体交互性在博弈中的重要作用,因为G1中,G1(step1)到G1(step3),A与B做为博弈参与者并没有真正的形成交互(双方被隔离了),即主体间性。而在阿克塞尔罗德的试验中G2(step1)到G2(step3)中,博弈的双方A和B不但互有信息交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我决策的选择。

三、主体间性对囚徒困境的影响

主体间性从定义上来说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但在不同的领域中,主体间性的意义是有差异的。

在主体间性概念的形成历史过程中,事实上涉及了三个领域,从而也形成了三种涵义不同的主体间性概念,这就是:社会学的主体间性、认识论的主体间性和本体论(存在论、解释学)的主体间性。这里就不一一详细叙述。

博弈论是交互的决策论。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奥曼曾经给博弈论下过一个非常描述性的定义:博弈论是“交互的决策论”,其定义十分简洁凝练。展开来说,博弈论是研究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行为者采取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换言之,一个经济主体(行为者)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的反应,所以用“交互的决策论”来描述博弈论可谓言简意赅。(张践明《“囚徒困境”・理性悖论・交互认知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月第34卷第6期)

而交互认知是主体间性的具体化例证。在重复囚徒困境这个博弈中,就充分地体现出交互认知的重要性。

如step1的中,博弈的双方可以对彼此过去的决策选择进行详尽的考察,基于生存博弈的道德博弈也可因此而建立起来。双方的私有信息(在这里可以简单地看做自己和对方的博弈历史选择)是否可以交换,交换的方式与程度,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后来的决策。阿克塞尔罗德进行第二次重复囚徒困境博弈的一部分原因也在此――建立在双方知己知彼的基础上的合作应该如何产生,知己知彼是源于上一轮的博弈参与者参与博弈并决策的历史。这样就把双方的私有信息公开化,变成了公共知识。

在step2中,G1博弈双方从完全不知道对方做出什么决策发展到G2可以看到对方的决策,这又是一次交互的行为,由于是多次重复博弈,step2的交互致使博弈双方A和B不仅仅看重眼前的利益,更会看中将来的利益,从而使合作有可能发生,当然其中也包括从不合作决策与报复性决策等。

在G2(step3)中,A或者B完全可以借由这个环节来告诉对方自己对于对方的选择是满意还是不满意,并在以后的多次博弈中体会到对方的感受,对方同样可以表达出来并由此形成第三次交互。

还是拿一报还一报策略进行说明。A使用策略未知,而B使用的是一报还一报策略。设在第200次博弈中(我们称为N1、N2、N3……),A选择不合作,B选择合作,G2(N200(step3))中,B发现A不合作,并想表达自身的不满,因此立即在G2(N201(step2))中选择不合作以此来警告A。A在G2(N201(step3))中感受到了B的不满,如果双方进行了重复多次的博弈,A通过G2(N202(step1))回顾双方合作的历史发现,B对于犯错的人具有宽容性,于是立即在G2(N202(step2))中选择合作表示自己悔过,B在接下来的步骤中感受到A的悔意,在下一次的博弈中选择合作表示自己知道并安慰A……从而形成了重复性的三次交互、信息交换。当然,以上的只是基于交互理论的假想,但是在阿克塞尔罗德的实验中,我们不应该仅仅把双方固有的策略选择看作是电脑程序的自动化,而应该看作是在理性人基础上的信息交互,从而修正自己的策略。

四、结语

可否像人工智能体Agert那样在博弈中具备自主交互的学习参与博弈的理性能力,并由此改变自己的策略?

有关新型智能体Agent的设定,有这么几条可以作为囚徒困境这个博弈的参考:

①能够面向陌生状态与不确定性,积极主动地进行认知与行动。②每个智能体都有自己不同的知识背景、心智品质、能力与个性,甚至具备诸如友善性、真诚性等人类特征。它的这些能力与特征都不是被设定为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进行能动的自我更新。它不是在一个一步到位的、静态的模式中模拟智能,而是在一系列过程性的、动态连续的进程中发展智能。

如果在多次重复的囚徒困境的理性人设定中附加如上的设定,是否可以使G2更加地清楚明白,更容易地走向合作?

当然,以上的附加只是基于多次重复囚徒困境的假设。面对G1的一次性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我们只能持以悲观的态度。

宾默说,理性参与人的独立选择行为又会产生非帕累托效率的结果,这并不存在任何自相矛盾的地方。囚徒困境的规则不利于实现理性合作,就像把一个人双手反绑之后要他表演手技一样。因此,不要希望在囚徒困境规则约束下理性参与人会成功地达成合作。

参考文献:

[1]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合作的进化.合作的复杂性――基于参与者竞争与合作的模型.

[2]宾默.博弈论与社会契约.

[3]格若赫姆・罗铂.博弈论导引及其应用.

[4]张践明.“囚徒困境”・理性悖论・交互认识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第8篇

Abstract: This paper has constructed the distribution model of co-competition benefit between Chinese oil companies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cooperative game. As the same time, it also carried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y of benefits distribution model using the current method for solving the common model through simplifying the data of some block of oil development project.

关键词:合作博弈;石油公司;利益分配;模型

Key words: competition game;oil company;benefits distribution;model

中图分类号:F407.22;N945.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4-0047-03

0引言

近两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0%的警戒线,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性明显增强。我国石油公司如何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针对石油行业是资金与风险密集型行业的特性,走与国内石油公司、国外石油公司竞合之路是石油公司战略的必然选择。从近几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经营策略看,也明显呈现出这样的特性。仅2009年,中海油与中石化已经达成了华东、华南市场异地油源置换的协议;中石油与中石化将在塔里木盆地展开广泛的合作;中石油与中海油联手提出了收购其阿根廷子公司YPF的收购提议,都能说明我国各大石油公司间的关系由原来单纯的竞争走向竞合。

石油公司间要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并能使该合作关系持续发展下去的基础就是有一个良好的利益分配机制。博弈论中的合作博弈为这种利益分配提供了理论基础。

从竞合博弈的研究看,李振华,赵黎明等于2008年在价值网非线性拓朴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具有直接供需关系的多个制造商和供应商之间合作竞争的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2007年,刘云辉、曾路首先阐述了物流园区企业合作竞争的博弈论机理。2006年,林丽萍用进化博弈的基本分析框架,分析构建2×2支付矩阵条件下,并分析相应的进化稳定策略。杨海轮于2002年建立了两个企业间的博弈模型,然后对双方合作策略概率进行了分析。国内学者对竞合的模型的研究集中在竞合动力和效益方面,对竞合的长效机制,即竞合策略推行后如何使竞合更加长久的利益分配机制研究较少。

1基于合作博弈的石油公司竞合分配模型的构建

设有n个局中人,即N={1,2,…,n}参与的博弈,称N的任意一个子集S为一个竞合联盟。如果对于定义在N的任意子集(即竞合各方)上的一个实值函数v(S),满足:

v(Ф)=0

v(N)v({i})(1)

其中,Ф为空集,也称空联盟,称v(S)为N的一个特征函数(或联盟函数、收益函数)。通常,可记一个合作博弈G=[N,v]。如果式(1)中的不等号严格成立,则称该博弈为实质性博弈;否则,称为非实质性博弈。

一般来说,合作博弈都具有超可加性,即在合作博弈G=[N,v]中,若对任意的S,TN,S∩T=Ф,都有v(S)+v(T)v(S∪T)。超可加性表明任何两个不相交的竞合联盟合作取得的收益绝不少于二者分别单独行动时双方收益的和,如上述石油公司的合作取得的收益就比单独行动时的收益之和要大。特征函数v(S)实际上表示了联盟S通过协调其内部成员的策略所能获取的最大收益。

给定一个合作博弈G=[N,v],n人合作博弈的分配就是对n人合作取得的最大收益即其特征函数值v(N)的分配[1]。用分配向量表示为:

x(v)=(x1,x2,…,xn)

其中,xi表示局中人i所获得的分配。

在实际应用中,通常讨论的都是实质性博弈,因为对于非实质性博弈,合作并没有给局中人带来更多的收益。而实质性博弈使局中人有合作的意愿,因为合作会使他们的收益有所增加。

2石油公司竞合分配模型的求解

合作博弈的求解方法很多,应用基础合理而且较广的主要包括“占优”方法和“估值”方法[2]。“占优”方法以“占优”为主要准则,体现了联盟的稳定性和联盟的信息。核心方法是“占优”准则的主要代表。它们使联盟及个体的合理分配处于一种“占优”状态,以致联盟和个体无法偏离该分配,达到合作博弈的稳定性。

“估值”方法通过规范道德要求的公理化体系,而赋予一种“合理”的分配值,并且这种估值是唯一的。Shapley值是合作博弈“估值”方法的典型代表。

2.1 占优方法在n人合作博弈G=[N,v]中,设x=(x1,x2,…,xn)是一个n维向量,满足下面两个条件:

xiv({i}),i=1,2,…,n(2)

x=v(N)(3)

则x称为一个转归或分配。全体转归称为转归集,记为I(N,v)。其中条件式(2)称为个体合理性条件,条件式(3)称为群体合理性条件。对于非实质性的合作博弈,转归集只有一个元素即xiv({i}),i=1,2,…,n。对于一个实质性的合作博弈,有无穷多个转归。

设n人合作博弈G=[N,v],存在一个转归x=(x1,x2,…,xn)∈I(N,v),使得对于所有SN,满足v(S)xi,则这种转归x组成的集合称为博弈G的核心,记为C(v)。

在合作博弈中,核心是一个非常合理的解概念,但是它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核心可能为空集;二是核心中可能有无穷多的元素。对于第一个问题,可建立如下的数学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判断:

minz=x1+x2+…+xn

s.t. x(S)v(S),SN,S≠Φ(4)

如果该线性规划的最优目标函数值z*v(N),则该博弈的核心非空;反之,如果z*>v(N),则该博弈的核心为空集。

对于第二个问题,通常可采取如下的方法使解唯一化。

(1)Nash-Harsanyi谈判解方法。Nash-Harsanyi谈判模型是建立在纳什公理基础上的一个求解多人合作博弈的方法。模型表示为:

min[x1-v({1})][x2-v({2})]…[xn-v({n})]

s.t. x(S)v(S),SN,S≠Φ(5)

x1+x2+…+xn=v(N)

(2)最小ε-核心方法。在最小ε-核心方法中,给所有联盟S的收益总和都加以相同的额外量ε,其数学模型表示如下:

Minε

s.t. x(S)+εSv(S),SN,S≠Φx(N)=v(N)(6)

(3)二次规划法。二次规划法与Nash-Harsanyi谈判模型相类似,只是目标函数作了变动,它以各局中人的收益分配量与理想分配量之差平方和最小为目标。二次规划法的数学模型为[3]:

min[xi-v({i})]2

s.t. x(S)v(S),SN,S≠Φ(7)

x1+x2+…+xn=v(N)

2.2 估值方法占优方法下每一个解的概念都有其相应的经济意义,但也有可能出现空集的情况。而且局中人的数目n很大时,求解也较为困难。Shapley在1953年建立了一种新的公理化体系,提出了Shapley值的概念。由于Shapley值具有很好的经济意义,且求解方法极为简单,因此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为了确定分配x(v),Shapley提出了x(v)应该满足的三个公理:

公理1(对称性公理)任何局中人i分配所得不依赖于他在某个排列中的位置,即不同位置的局中人,只要他们对联盟的贡献是相同的,他们的分配额也就相同。

公理2(有效性公理)每个局中人得到收益分配的总和等于特征函数值v(N),即xi(v)=v(N)。

公理3(可加性公理)如果w也是定义在N上的特征函数,而且u=v+w,则x(u)=x(v)+x(w),即如果n个局中人同时进行两项独立的合作,则每人获得的分配应等于这两项合作单独进行时所得的收益分配之和。

对于n人合作博弈G=[N,v],Shapley证明了满足上述三个公理的x(v)存在且唯一,唯一值用Shapley值φi(v)表示。

φi(v)=[v(S-v(S{i})],i=1,2,…,n

其中,|S|是子集S所包含的局中人的个数,[v(S-v(S{i})]是局中人i对联盟S的贡献。

3石油公司竞合分配模型的实证研究

设有三家石油企业合作开发某油田区块,如果单独开发必然需要消耗大量的资金、技术、工具等有形或无形成本,相反,如果每家公司都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合作,则进度更快、质量更高而且取得的效益更大。

针对石油项目开发,我们利用我国西部某油田的基础数据,对基础数据进行简化得出下列模拟数据。数据主要反映三家公司单独开发、两家合作开发或三家共同开发的收益,即三人合作博弈的特征函数值如下:

v(Φ)=0,v({1})=15,v({2})=20,v({3})=25,v({1,2})=40,v({1,3})=50,v({2,3})=60,v(N)=80。

计算三家油田企业合作的收益分配。

首先,根据模型(4)判断该合作博弈核心是否为空,数学模型如下:Min z=x1+x2+x3

s.t.x15x20x25x+x40x+x50x+x60

计算得到模型最优解为X*=(15,25,35),最优目标函数值z*=75,由于75

(1)Nash-Harsanyi谈判解方法。按照模型(5)建立如下的数学模型:

Min z=(x1-15)(x2-20)(x3-25)

s.t.x15x20x25x+x40x+x50x+x60x+x+x=80

得到最优解为:X*=(20,30,30)。

(2)最小ε-核心方法。根据模型(6)建立数学模型如下:

Min ε

s.t.x+ε15x+ε20x+ε25x+x+2ε40x+x+2ε50x+x+2ε60x+x+x=80

得到最优解为:X*=(16.67,26.67,36.67),且ε*=-1.67。

(3)二次规划法。根据模型(8)构建如下的数学模型:

Min Z=(x1-15)2+(x2-20)2+(x3-25)2

s.t.x15x20x25x+x40x+x50x+x60x+x+x=80

得到最优解为:X*=(20,27.5,32.5)。

(4)Shapley值方法。记w(S)=表示加权因子,gi(S)=[v(S-v(S{i})]表示局中人i对联盟S的贡献。得到局中人1的相关参数值如表1所示。

计算得到三家Shapley值分别为:φ1(v)=5+10/3+25/6+20/3=19.17,φ2(v)=20/3+25/6+35/6+10=26.67,φ3(v)=25/3+35/6+20/3+10=30.83。

应用Nash-Harsanyi谈判解方法、最小ε-核心方法、二次规划法以及Shapley值法求解结果汇总见表4。

可见,四种方法给出的结论相差不大,前三种的收益之和均等于80,而Shapley值方法却未能获取总收益,三家公司按照分配收益求和仅为76.67。在实践中考虑到各种方法均具有合理的论据,可采取加权平均的方法进行处理,最终建议三家公司的收益分配依次为18.96、27.71和32.5。通过这种方法来确定参与竞合的石油公司的利益分配比例,以保证竞合策略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刘德铭、黄振高.对策论及其应用[M].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5.

第9篇

关键词:税法;经济学;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2年3月19日

一、引言

尽管统治阶级宣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众所周知,有些法律只是在形式上的平等,有的法律甚至连形式上的平等都不可得。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税法作为国家机器保证其财政收入的法律依据,最能体现其统治意志。我们现在的社会至少在形式上实现了平等,但这不代表结果平等。虽然形式上是平等,或者说不是完全平等的――由于制定法律时,即使各个阶层都有代表,也会由于各自所代表的经济实力以及相应的谈判势力不同而造成法律的不平等,但是无论在制定法律还是在执行法律时,各方都会参与到博弈中来,以争取有利于自己的结果,也即是根据对手的博弈策略及行动获得最大的效用。

一般说来,对法律的经济学分析不仅仅局限在税收法律,还要拓展到税收制度上去。税收法律的制定、修改、废除等程序可以说都是博弈的结果,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法律问题有时候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试着从博弈论的视角去分析税法制定和实施的情况。

二、税法制定中的博弈

这里可以简化为两个阶层之间进行博弈,阶层1和阶层2,假设他们之间的谈判实力为阶层1大于阶层2,他们之间的博弈是一个零和博弈,谈判实力大的阶级会阻止实力较小的阶级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获得更多利益,阻止有两种成本:高成本和低成本,阶层1有两个策略:对抗或者不对抗,则他们之间的博弈可以用支付矩阵表示,见表1。(表1)其中,B表示两个阶层能在法律制定过程中获得的总利益,U1>X,U2>B/2(U1、U2分别表示在高成本和低成本情况下不阻止阶层2导致的利益损失),Z表示阶层2采取对阶层1对抗的策略对阶层1利益造成的影响,Cl、Ch分别表示低成本和高成本。

在两阶级博弈中,很多是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进行博弈,各个阶层会根据对对方的行动推测而决定自己的行动,而且这两个阶层之间的博弈不是一次两次,而是不断重复的,从而会在以后的博弈中不断修正自己的博弈,最终会根据两者之间的谈判实力形成一个均衡,使得两阶级会随着自己的实力变化而获得自己相应最大化的利益。谈判势力较强的阶层1由于其谈判势力较强,根据阻止阶层2的成本而决定是否阻止阶层2获得更多的利益,而阶层2则会根据推测阶层1的行动和比较自己的支付来决定自己的行动。阶层2的最优选择依赖于他在多大程度上以为阶层1是高成本的或者是低成本的。假如阶层2认为阶层1高成本的概率为P,然后进行计算,他的期望收益为P*X+(1-P)*(-Y),如果他的期望收益大于等于0,阶层2就会选择对抗,也就是当阶层2预期阶层1阻止他的成本是高的,即P≥Y/(X+Y)的情况下,他会选择的最优对策是对抗,从而使得自己阶层(或阶级)的利益最大化。

三、税法执行过程中的博弈

税法的制定是各个阶级力量均衡妥协的结果,同时在税法执行过程中,税收各方也会进行博弈,以期最大化自己的收益。

从理论上说,税收机关会在税法的指导下,根据征收该项税收的成本和收益来对税收对象的真实纳税情况进行检查,而税收主体则会根据税收机关检查的情况来决定是避税还是老实纳税。国家和纳税人的博弈表现为纳税机关和纳税人之间的博弈,纳税机关在对纳税人的纳税情况进行检查和不检查两种选择,而纳税人则根据自己对纳税机关行为的推测来决定自己的行动,即逃税和不逃税,同时纳税机关也是对纳税人的行为的预测进而采取对策。他们之间的博弈可以用支付矩阵表示,见表2。(表2)

其中,a表示纳税人应缴纳的税款,c则表示检查成本,F是纳税机关对不纳税的纳税人的罚款,(c

假设p代表纳税机关检查的概率,r代表纳税人逃税的概率。那么,纳税人和纳税机关怎么决定他们的行动呢?

从理论上说,他们都会分别比较自己的收益,使得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样博弈会达到一个混合策略均衡。换个思路,当对方的某项行动的概率为某个特定值时,自身(假如说纳税机关)以百分之百的概率检查(即p=1)纳税人的纳税情况时得到的期望收益和他以百分之零的概率(即P=0)检查时的期望收益相等,换句话说,也就是在预测纳税人逃税为这个概率时,纳税机关能最大化他的收益;而对于纳税人来说也是一样,即自己预测纳税机关的检查概率为特定时,他的行动是无区别的,即以概率r=1和r=0逃税时自己的期望收益是无差别的,也就是说预测在纳税机关的这个检查概率的情况下,他的收益可以最大化。

用公式表示为G(1,r)=G(0,r),而G(1,r)=(a-c+F)*r+(a-G)*(1-r),G(0,r)=0*r+a*(1-r),从而得出r=c/(a+F),也就是当纳税人的逃税概率为r=c/(a+F)时,纳税机关能达到他的收益最大化。

同理,纳税人则为R(1,p)=R(0,p),R(1,p)=-(a+F)*P+0*(1-p),R(0,p)=-a*p+(-a)*(1-p),p=a/(a+F),即当纳税机关的检查概率为p=a/(a+F)时,纳税人的利益可以到达最大。

当p=a/(a+F),r=c/(a+F)时,就达到了混合策略均衡,同时也是一个纳什均衡,纳税机关在预测纳税人逃税的概率r>c/(a+F)时,就会去检查纳税人的纳税情况,小于的情况下就会不去,而在等于的时候则可去可不去。相应的,纳税人在预测纳税机关的检查概率p>a/(a+F)时就会老实缴税,而p

四、结论

本文就税法制定和税法执行过程当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因为笔者认为在这两个环节中不同阶层的利益博弈体现得最为明显。只要有利益存在,博弈就在所难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同时我们也强调市场中的竞争性,这可能导致阶层的分化,那么如何保证在中国转轨时期的公平问题,不仅仅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问题,法律层面上的考虑更不可少,毕竟经济角度只能是影响经济政策,而法律则是更加稳定和长期的影响一个国家。

主要参考文献:

[1]肖条军.博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

[2]张军.高级微观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