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6 17:11:5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医疗器材市场研究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明星产业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beans预测,至2011年医疗电子用半导体产值将超过40亿美元,以家用市场成长速度最快,平均年成长率高达12%。另一研究机构BCC 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指出,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从2007年的146亿美元,至2012年时成长到204亿美元,年成长率(CAGR)将达到6.8%。辅助复健、治疗装置、监视/传感器与遥测装置等,成为家用电子医疗市场的大头,光以血糖测量仪来看在2007年就有70亿美元商机,而到了2012年将成长到89亿美元;而有益健康的家用医疗装置,预估更将大举成长25%。
全球医疗电子市场的热闹,受到以下趋势所影响:(1)人口老龄化。(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于增进健康照顾的期望持续增加。(3)保险公司和雇主在医疗开销的支付和保险范围逐渐消减,但受保人或病患需缴纳的费用却日益增加。(4)日新月异的科技可针对许多症状较轻微的疾病,给予早期分析、预防与治疗。
其中,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家用医疗电子发展的主力之一,也是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报告指出,公元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达6亿人,预估至2050年将增至20亿,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21%。人口数最多的中国,同样也将拥有最多的老年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估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1亿4千6百万,增加到2亿9千万人。
BCC分析报告也指出,若以区域性来看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销售额百分比,美国与加拿大目前是最大、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占有全球市场的34.2%;而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在其医药总产值中各占一半的欧盟占28.9%;包含中国在内的其它二十个发展中国家,则占市场比例的22.8%。
从生病了才看医生的治疗,到预防疾病的预防,在电子科技的推波助澜之下,保健医学将是未来的显学。不但大型的医院用治疗仪也逐渐朝便携式、经济型家用康复治疗器的方向发展,例如,全自动体外电击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生育监测仪(Ferfility Monitoring Device)等;每个家庭也会将家庭医疗与保健视为必要的投资,选购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就像选购电视与冰箱等家电般平常。
以上种种因素,让家用医疗电子设备被美国《财富》杂志预测为21世纪前十年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的第一名,也成为半导体厂商抢进的重点市场。
全球半导体厂商积极投入
目前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主要供货商包括强生(Johnson&Johnson)、罗氏诊断(Roche Diagnostics)与拜耳医疗保健事业(Bayer Healthcare)三大龙头,并且都拥有超过10%的市场占有率,其中强生更以37%的市占率稳居首位。近年来,全球半导体、硬件与软件等代表性的大公司动作频频,进行垂直整合的计划性投入,包括微软、英特尔、飞利浦等厂商,已开始将焦点移到家用医疗电子市场,希望以高新技术与成本优势切入原本封闭的医疗产业,局势渐渐有所不同。
先是英特尔成立数字医疗事业部(DigitalHealth Group),并与美国微芯科技(Microchip)宣布成立医疗产品部门,再与医疗器材制造商合作,陆续发表医疗用相关感测芯片与技术;德州仪器也于2007年初,在其高效能模拟事业群下成立医疗/高可靠性产品线,集中所有可用于医疗电子的相关产品;飞利浦在新加坡成立亚太第一座医疗诊断设备学习中心,强化在亚太地区对先进医疗保健的投入;而韩国三星集团旗下的三星首尔医院,则广泛应用了三星电子自行开发的医疗系统。
半导体厂商目前着墨的医疗应用领域包括移植设备(心律调整、神经刺激、药物供给和肥胖治疗)、便携式设备(诊断影像、氧气治疗和病人监护)、家用设备(生理监视器、疾病管理、康复、遵守监督和医疗信息终端)及安全设备(耗材鉴定和数据保密),以及无线技术(如Bluetooth和IrDA)与RFID等。
为了能尽快进入医疗市场,英特尔、三星电子、德州仪器、松下、摩托罗拉与飞利浦等大厂,也共组开放性业界联盟Continua Health Alliance,希望通过合力建构统一标准来解决互通性问题,并降低研发成本、提升医疗技术与质量。该联盟勾勒了包括健身、疾病管理和老年人保健系统的市场远景,认为这些系统都将相互连接并通过PC、手机和数字电视连接到网络,预计在今年年底推出第一批具备互通性的相关商品。
根据专业研究机构Databeans最新的报告内容,2007年医疗半导体市场由Toshiba、意法半导体与德州仪器等大厂所独占。然而随着更多新兴的需求增加,越来越多其它供货商正逐渐分食这块市场大饼(如表1所示)。由于产品设计对于更小尺寸、更低功耗与更高速度的要求提高,因此传感器、电源芯片、数据转换器等为是医疗电子需求最大的半导体器件;而信号调节和处理、接口以及无线技术,为最看好的新兴产品领域。预估2008年电子医疗的销售总额将达到30亿美元。
然而,产业链若要完备当然还需要软件厂商的支持,其中以甲骨文(Oracle)及德国思爱普(SAP)最为积极,持续研发多项相关软件平台,希望符合各硬件大厂所推出的医疗产品及规格,解决互通性的问题,促进市场成熟。
诊断与治疗为医疗电子现阶段最主要的应用范畴,不过快速成长的家用医疗电子市场,才是半导体供货商最看好的商机焦点。尤其在开发中国家市场,家用医疗设备是逞可能成长更为快速。开发中国加经济起飞、所得翻升数十倍,但人们花费在在医疗的开支也相对的节节高升。然而,传统的医疗基础设施不一定能满足现有需求,而且建设与医疗成本皆高昂,人力资源也不一定足够,因此有市场分析师认为,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可能如手机般,以跳跃式的成长,在短期间内获得实现。
家用医疗设备将走消费性电子路线
医疗装置与电子技术的革新及整合,让人们可以居家照顾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不需完全仰赖医护人员或住进医院。家用医疗电子装置与系统主要为预防导向,并由消费者的需求所主导,这些智能型装置的使用接口亲和,甚至可穿在身上、记录病患信息,并且能透过无线网络传送,不仅有益人们及早发现健康问题,也能协助医生有效率的掌握病患状况。
随着人们对健康与身体保健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以及医疗产业电子化、信息化的加速,医疗电子作为一种新兴产业显示出极大的市场潜力。从中国市场来看,2006年,在经济加速发展、医院信息化进程加快及国家相关政策变化等几方面有利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继续加速增长,销售额突破200亿元,达到210.8亿元,同比增长15.6%,明显高于全球同类市场增长水平,预计未来几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增长趋势不变,2011年中国医疗电子市场规模有望接近500亿元。
针对人们对健康保障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免提出这样的问题,维持身体健康一定得要仰赖医生吗?而答案也正在逐步显现,随着科技进步,医疗行为正从医院走出,转而进入互联网家庭,让现代人的就医习惯和医疗设备市场面临巨大转变。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atabeans预测,至2011年全球医疗电子用半导体产值将超过40亿美元,以家用市场成长速度最快,平均年成长率高达12%。另一研究机构BCCResearch的最新调查报告也指出,全球家用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将从2007年的146亿美元,至2012年时增加到204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将达到6.8%。辅助复健、治疗设备、监视/传感器与遥测设备等,成为家用电子医疗市场的大头,仅以血糖测量仪来看在2007年就有70亿美元商机,而到了2012年将成长到89亿美元;而有益健康的家用医疗设备,预估更将大举成长25%。
全球医疗电子市场的热闹,受到以下趋势影响:(1)人口老龄化;(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们对于增进健康照顾的期望持续增加;(3)保险公司和雇主在医疗开销的支付和保险范围逐渐消减,但受保人或病患需缴纳的费用却日益增加;(4)日新月异的科技可针对许多症状较轻微的疾病,给予早期分析、预防与治疗。
其中,人口老龄化是推动家用医疗电子发展的主力之一,也是全世界各国都面临的问题。根据联合国报告指出,公元2000年全球老年人口达6亿人,预估至2050年将增至20亿,老年人口比例将高达21%。人口数最多的中国,同样也将拥有最多的老年人口。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达到8.1%,估计到2025年,老年人口将从现在的1亿4千6百万,增加到2亿9千万人。
BCC分析报告也指出,若以区域性来看家用医疗电子市场的销售额百分比,美国与加拿大目前是最大、也是成长最快的市场,占有全球市场的34.2%;而药品和医疗器械产品在其医药总产值中各占一半的欧盟占28.9%;包含中国在内的其它二十个发展中国家,则占市场比例的22.8%。
从生病了才看医生的治疗,到疾病的预防,在电子科技的推波助澜之下,保健医学将是未来的显学。不但大型的医院用治疗仪也逐渐朝便携式、经济型家用康复治疗器的方向发展,例如,全自动体外电击器、生育监测仪等;每个家庭也会将家庭医疗与保健视为必要的投资,选购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就像选购电视与冰箱等家电般平常。
医疗电子发展提出高标准严要求
上面一系列的数据显示,家用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已成为医疗事业领域的热点而备受关注,在这种强烈市场需求的推动下,吸引了越来越多国内外设计和制造厂商的目光,各种新型的技术及产品一一呈现。
整体性能的提升需要各环节的有力支撑
医疗电子设备的研发也给设计者提出了很多特殊的要求和挑战。美国国家仪器公司(NI)技术市场部工程师倪斌表示,对便携式医疗电子的要求往往是高性价比、小巧便携、准确性,同时也更关注其硬件指标的高精度、高可靠性、以及更强大的医疗分析与功能集成性。尤其对于监控设备而言,设备可靠性成为与病人生命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另外从市场角度而言,要使得设备能够及时的打入市场,更多集成的高级分析功能已也成为将来的技术热点。
MIPs科技公司战略营销经理Ian Anderton则认为,医疗设备通常要比其他大多数工业设备有更高的性能,需要在设备中整合若干复杂的功能和接口。获取自各种传感器的数据需要利用-∑转换器从模拟转换为数字,并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进行处理,该技术通常不用于标准的微控制器。MIPS科技的微控制器有一个包括DSP ASE的选项,它是一系列超过40个DSP中心指令,可以加速常见于医疗设备软件类型的DsP算法,包括:快速傅立叶变换(FFT)和有限(FIR)及无限(IIR)脉冲响应滤波器。
同时他还指出,医疗设备还需具备局域网和个人区域网通信等类似于其他工业设备的能力。这些配置中的任何一个都需要具备存储器管理能力的高性能32位处理器,以实现网络的高数据传输率,支持用于这类环境的RTOs(实时操作系统)。在网络上传输的数据越敏感,就越需要具有嵌入数据安全保护功能的MCU。作为4K内核系列一部分的MIPS32 4KSd内核,可以通过一个叫做smartMIPS的特定应用扩展(AsE)提供这种保护能力。它增加了用于算法的密码加速,例如RSA、Ecc、DES和AEs。SmartMIPS还包括一个安全存储管理单元(MMu),它可以加扰高速缓存接口,进一步提高所提供的保护等级。增加smartMIPS扩展只增加了不到10%的内核尺寸,却可以利用软件唯一的实现方法实现高达10倍的性能。
德州仪器(TI)公司亚太区高效能模拟产品市场开发经理陈炳文也表示对这一领域的关注,他提出,在网络方面,无线通信技术对医疗电子产品有较大贡献,比如蓝牙技术、WiFi技术以及Zigbee技术等都在医疗电子产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此方面,TI支持范围广泛的无线协议,蓝牙、WLAN、ZigBee等。其推出的AFE58xx系列面向便携式超声波设备的新型模拟前端(AFE)。这个系列的首款器件AFE5805带给超声波设备极为清晰的影响效果。2007年7月,TI又了该系列的第二款产品一AFE5804,实现了在便携式超声波应用中的低功耗。AFE医疗超声波系列产品的最新成员是TI在2007年10月推出的业界首款16N道AFE5851与8道5gAVE5801产品,它们在电源效率与封装面积方面实现了革命性的突破,使手持式超声波系统产品能放到医生的口袋里面。
低功耗要求始终是关注的重点
医疗电子设备的改善与相应电子技术的提高息息相关,创新的半导体产品与贴合市场需求的解决方案才能让我们看到更多更好的设备。对便携式医疗设备来说,除高 可靠性外,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低功耗。低功耗除了可延迟电池设备使用寿命、减轻它的重量和体积外,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因为一般低功耗需要用的电流和电压较低,所以其产生的EMI也相应比较小,那么对其他设备的干扰也就相应要更小。相信这也是意欲进入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市场的各大厂商格外关注的技术指标。
MIPS公司的Ian Anderton表示,为了用最低的工作频率实现较高的性能等级,MIPs科技用于Mcu市场的处理器采用了非常有效的微架构,它构建了一个5段或8段流水线,可以实现高于1.5DMIPS/MHz的性能水平。同时通过不断提高电源效率降低电源供应成本,从而延长电池驱动系统的运行时间。
ADI公司市场部经理陆磊则提到,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对系统及各主要单元的要求通常包括低功耗、高性能、高集成度以及丰富的外设和接口。而ADI Blackfin处理器可支持动态电源管理和很低的待机功耗,能够提供较高的单位功耗运算能力,非常适合家用医疗设备要求,同时满足低功耗和高性能的要求。
在实现低功耗方面,更有多家半导体厂商提出了基于本身产品架构的旨在提高能源效率的特色品牌,包括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的PowerWise品牌,IBM和Freeseale大力推动的Power Architecture品牌等等。这些品牌正在逐渐扩展,其倡导的绿色节能概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自身产品的研发生产,而是已经渗透到从单芯片设计到系统开发的每个环节,作为一种设计理念被更多的芯片生产商以及系统应用商接纳和采用,在便携式家用医疗设备领域亦是如此。
辅助设计工具的采用将大大节省设计时间提高设计效率
可以说,因为和人体的健康、生命息息相关,无论是便携式医疗设备还是远程监控设备,从局部设计到整体性能的保证都有极高的要求。相关电子厂商要争得属于自己的那一块蛋糕,一方面要从提高自身产品的可靠性和高性能入手,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缩短产品设计周期,以抢占市场先机。为实现这一目标,一些先进的功能强大的设计工具便成为设计工程师提高设计效率的不二之选。
Actel公司产品市场拓展高级经理Hezi Saar就表示,标准FPGA可为医疗电子市场带来重要的优势:快速上市和灵活性。对于家庭测试、监控和诊断应用的医疗电子设备而言,Actel的单芯片混合信号Fusion FPGA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集成度,能够实现家用测试和监控设备的系统、功率和热管理一从系统掉电/上电功能到数据记录和温度感测。由于家用医疗设备需要低功耗和延长电池寿命,具有超低功耗Flash Freeze模式和功能丰富的Actel 5μW IGLOO FPGA便能为设计人员提供低至竞争可编程解决方案1/1700的功耗。在胰岛素泵中,超低功耗IGLOO FPGA可以将额外的黏胶逻辑和多功能―从人机接口(HMI)、显示、存储和通信控制以至微控制器功能一引进于单一封装中,从而节省材料清单、电路板面积、功耗和成本;而在成像应用方面,虽然一些医疗设备仍然使用墙壁电源,便携式趋势正对超便携式超声波成像系统造成重大影响,因此,这些应用不仅需要延长电池寿命,还需要大功率计算和高效的存储器存取。由于低功耗、可靠性和小型封装对便携式成像应用日益重要,超低功耗IGLOO FPGA已获选在下一代便携式成像设备中,用来处理设备的功率和重置管理功能,提供节能和延长电池寿命的优势。而且,FPGA产品还可提供耐辐射功能。
而NI的倪斌则认为,LabVIEW技术与NI的硬件平台可以简化这类FPGA应用的开发,加快开发流程与速度。通过LabVIEW的图形化编程方式,可以直接对FPGA进行编程而无需额外的工具和语言的要求,LabVIEw能自行将图形化代码编译并下载到FPGA中,同时NI集成FPGA的硬件开发平台,如CompactRIO,结合了IO电路、实时控制器,并兼容任意的NIC系列模块,帮助工程师实现快速开发复杂的医疗设备。
可以看到,无论是采用哪种设计工具,工程师都可借助其中庞大的工具库和强大的软件处理功能,为设计节省更多的时间,专注于更高性能的实现,从而高效地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
国内医疗电子产业任重道远
作为21世纪最具潜力的明星产业之一,医疗电子产业得到越来越多的半导体厂商的关注和参与,而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无疑会成为众商家的必争之地,在这个巨大利益的分配中,国内的医疗电子产业又是怎样一种状况,面对众多国际知名厂商的冲击,它们是否能突围而出走出一条自己的特色之路呢?
NI公司的倪斌表示,目前医疗电子设备的竞争异常激烈,相对国外厂商手握高尖端技术不同,国内设备就技术含量而言相对较低,而国内厂商的优势在于快速定位开发方向以及及时降低开发成本。面对国内这个日益增长的医疗市场,如果不能通过快速的、有针对性及创新性的开发应用医疗系统,并及时抢占市场的话,则会在未来林立起更多的竞争对手,从而更难以在市场上生存。所以,对于国内医疗电子的开发而言,首先需要能在市场中找到适合自身企业的机会与产品定位,一味专注于低技术含量产品的价格战,不如高屋建瓴的通过增加产品附加值来提高利润。接下来,快速的开发流程是必须要具备的,只有高效率的原型化并产品化,才能快速将产品推向市场,同时根据市场反馈或产品反馈,设计人员需要及时改善设计及产品性能从而满足变化的市场要求。最终,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民族产业在高精尖的医疗电子领域争取一席之地。
对此,TI公司的陈炳文的观点是,在中国市场,目前医疗电子产品主要还是偏重于大型的医疗器械生产。未来,医疗设备也将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并且要求诊断结果越来越精确。同时,一些厂商也已经注意到为了便于随时关注、监测身体状况,个人或家庭化医疗产品正在迅速发展,例如家用血糖仪、血压计等各种检测和监测设备。现在,个人保健医疗用品正朝着多功能化方向发展,并必将成为未来市场新宠。中国医疗电子产品的市场优势在于其庞大的内需。由于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愈演愈烈,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随之增加,使医疗电子产品有更大的市场。但是,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就更要求医疗电子厂商在保证其设备质量的基础上对设备功能进行优化、提升。
总体上,国内医疗电子产业的发展仍滞后于很多发达国家,相关的医疗电子企业在技术革新和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上尚待提高。尤其在当前产业热点已经转向拥有庞大市场空间的家用便携式医疗电子设备时,怎样快速捕捉到国内市场的 特殊需求并迅速做出反应,加大新品开发力度,加快产品研发速度,同时不断提升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等质量保证,应该是众多国内医疗电子厂商思考和解决的重点。
向随时随地的健康保障推进
根据专业研究机构Databeans最新的报告内容,2007年医疗半导体市场由Toshiba、意法半导体与德州仪器等大厂所独占。然而随着更多新兴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其它供货商正逐渐分食这块市场大蛋糕。由于产品设计对于更小尺寸、更低功耗与更高速度的要求提高,因此传感器、电源芯片、数据转换器等成为医疗电子需求最大的半导体器件,而信号调节和处理、接口以及无线技术等则成为最看好的新兴产品领域。
诊断与治疗为医疗电子现阶段最主要的应用范畴,不过,快速成长的家用医疗电子市场才是半导体供货商最看好的商机焦点。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市场,家用医疗设备成长更为快速,人们花费在医疗上的开支也节节高升。然而,传统的医疗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现有需求,而建设与医疗成本皆高昂,人力资源也不一定足够,因此有市场分析师认为,家用医疗电子设备可能如手机般,以跳跃式的成长,在短期间内获得实现。
医疗设备与电子技术的革新及整合,让人们可以居家照顾并监测自己的健康状况,而不需完全仰赖医护人员或住进医院。家用医疗电子设备与系统主要为预防导向,并由消费者的需求所主导,这些智能型设备的使用接口亲和,甚至可穿在身上记录病患信息,并且能透过无线网络传送,不仅有益人们及早发现健康问题,也能协助医生有效掌握病患状况。
化学工业(chemical industry)又称化学加工工业,泛指生产过程中化学方法占主要地位的过程工业。包括基本化学工业和塑料、合成纤维、石油、橡胶、药剂、染料工业等。化学工业利用化学反应改变物质结构、成分、形态等生产化学产品,如:无机酸、碱、盐等。在台湾,化工的主要范围包括:制糖、味精、造纸、精密化学(油墨、染颜料、制药、接着剂、农药、清洁剂、日用化学品)、石油化学、橡胶、塑料、合成皮、酸碱、合成树脂、胶带、复合材料、陶瓷、玻璃、水泥、油漆涂料、皮革、樟脑等工业。
石化产业是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平均年产值占整体制造业之比重维持在7%左右水准,且产业关联效果相当大,为台湾重要关键性产业之一。石化工业是化学工业中是以石油或天然气作为主要生产原料,以制造成各种石化产品的工业。基本上,石化工业可分为上、中、下游三大产业。上游产业为石化原料业,系将轻油或天然气中的乙烷,经由裂解工厂加以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产品。中游产业包括塑胶原料业(包括PVC、LDPE、HDPE、PP、PSKABS等)、人造纤维业(AN、CPL、PTA等)、合成橡胶业(BR、SBR等),以及肥料业。中游厂商再根据上述本原料加以衍生出四大产品,即乙烯、丙烯、四碳烯烃及芳香烃系列产品。因此,所称石化工业其范围包括上游的石化原料业及中游的中间原料业。
化学工业不仅和传统制造业相关,它的基本原理也是各应用科学的基础。近年更与生化、聚合物、航天材料、医药、半导体电子材料、光电化学工程、高分子科学、污染防治、特用化学品等科技紧密关联,成为既是传统产业,也是高科技产业的一环。
2.台湾化学工业的回顾
台湾化学工业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1898年清光绪年间设立的磷酸及硝酸工厂,1902年打狗(现在的高雄)是糖商、糖行聚集之处,台湾的砂糖95%是自打狗港外销出口的,打狗港是当时著名的“糖港”。这一阶段,所生产的基本都是初级日用化学品。
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全力动员台湾的人力与物资推动固碱、盐酸和液氯、化学肥料、水泥、平板玻璃、味精等工业发展,以满足军事和民生物资需求,进一步推动了化学工业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台湾政府倾全力成立提炼樟脑油的樟脑工厂,整修生产烧碱、硫酸的设施,分别成立台碱公司与台肥公司。另于1946年重建日本人在高雄所留置的炼油设备,成立中油公司(现更名为台湾中油公司),于高雄原厂址设立炼油厂,负责石油与石油化学产品的产制工作,提供经济建设、工业发展所需化学产品与发电用燃料,基础化学工业开始兴起。
1959年,台湾中油公司嘉义溶剂厂生产苯、甲苯、二甲苯等基本石化品,充分供应岛内的染整、农业、清洁剂、纺织、塑料等市场,满足了民生用品需求。由台湾中油公司在高雄炼油厂内兴建的台湾省内第一套轻油裂解厂于1968年开始运转,提高了纺织、塑料、皮包、雨具、玩具出口制造业的原料自给率,不但让高雄成为台湾化学工业发展的重心,也建立台湾化学工业在整体工业体系中的角色与地位。
自1986年起,台湾化学工业进入转型期,产品结构调整,面临“质”的提高。为适应国际竞争,低附加价值产品移往海外,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渐受重视,部分研究成果也开始涌现。
台湾“经济部”统计处的数据显示,台湾在1991年化学工业的产值约新台币10,958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而在化学工业中,造纸印刷化学品、塑料制品、化学材料、石油及煤制品的产值合计已达新台币7,275亿元,显示当时的化学工业仍以生产民生用品、基础素材型化学工业产品为主。
3.台湾化学工业的现况分析
化学工业是台湾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台湾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产值约占制造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按台湾标准行业分类,台湾的化学工业分为化学材料、化学制品、石油及煤制品,橡胶制品及塑料制品等门类。台湾化学工业的发展,过去主要是采取了“逆向垂直整合”的方式。就是先从下游加工产业开始,进口原料、加工生产、开拓市场,然后逐步扩大延伸,发展成为上、中、下游配套的较为完整的生产体系。1986年来,台湾化学工业从过去以解决数量问题为主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主的转型期,产品结构也在发生变化,传统的通用型产品的生产移向境外,岛内注重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特用(精细)化学品,并不断增加这方面的科研投入。
步入21世纪,因工资上涨、环保意识增强,以及中东、印度及中国大陆化学品产能骤增、东盟区域贸易壁垒的压力等因素,台湾许多大型化学工业厂商加速转型,生产关键化学原料及特用化学品等高价值产品。此外,为扩张生产规模与销售范围,台湾化学工业经营业者也纷纷进行国际化布局,到中国大陆、美国或东南亚国家投资设立生产或贸易基地。
近10多年来,信息电子工业的产值略高于化学工业,而两者之间的产值差异正逐渐减少。1993年化学工业产值为12,300亿台币,占制造业总产值22.3%,高居各行业之首。1999年化学工业的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约2成,2009年化学工业的产值约为新台币32,318亿元,占制造业总产值高达31%。十年来,化工业的发展很快,与制造业相比较,制造业的年平均成长率约为3.5%,化学工业却已达5.8%。
在化学工业的产值中,石化约1.7万亿,其余是一般化学工业。石化工业主要靠成套技术及设备引进,其发展即是典型的下游带动的“逆向垂直整合”模式,以劳动力的比较优势,开拓加工产品的市场,再逐步扩大到上中下游完整的生产体系。由于过去台湾的竞争依仗劳动力比较优势,研究开发未受重视,研究成果少,自主技术建立缓慢。
而在化学工业中,医药用化学品、特用化学制品、高性能合成纤维材料、石油及煤制品的产值成长较为显着,造纸印刷、肥料、塑料制品等则呈现负成长,显见化学工业的产值成长快速,主要归功于光电与电子工业用精密材料、医药化学品等高附加价值的化学制品。
2009年,台湾公布生物科技(包括:生技制药、医疗器材等产业)、绿色能源(包括:太阳光电、LED照明、风力发电、氢能及燃料电池、生质燃料、能源资通讯及电动车)、精准农业(包括:基因选种、高效能高生物安全生物工厂等产业)、观光旅游、医疗照护及文化创意为六大新兴产业。
这些产业政策将引领化学工业厂商提升生产技术与产品等级,开发光电、资通讯、医疗材料、关键性药品中间成分等化学品,并研发对环境友善性高的绿色生产制程与产品,如氢能、生物质酒精与生物柴油、可分解生质塑料制品等,构建化学工业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
4.台湾化工厂商分析
在台湾化工行业占据统治地位的厂商是公营的台湾中华石油公司(CPC)及一些私营的岛内化工公司,包括台塑集团、NanYa塑料公司、台湾聚丙烯公司、大太平洋石化公司、联合石化公司以及台湾苯乙烯单体公司等。与亚洲其它一些地区的情况不同,西方跨国大公司在中国台湾占领的市场不多。
在石油化工行业,共有50家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万以上,并且逐年递增。产值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上升态势,近三年来产值从2009年的1.6万亿增加到2010年的1.8万亿新台币。研发经费上―直保持稳定,占营业额的0.32%。在投资方面,投资在50亿元以上的有4家公司。分别是台塑集团、台湾中油公司、长春石化公司和中美和石化公司。其塑集团投资最多,共达到9200亿元,分五期完成,各期分别为5137、1246、2817亿新台币。重点投资项目分别是炼油、轻油裂解相关产品及石化相关产品,芳香烃厂及石化相关产品,炼油、轻油裂解相关产品及石化相关产品。
化工行业中从业人员最多的是塑料加工业,也是化学工业中最大的产业,工厂约9000家,从业人员23万。高级材料的加工、加工技术的提高、产品精密度的提高,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加强混炼技术、添加剂使用技术、高精密度射出成型技术、弹性自动化生产技术,重点开发电子零组件、汽车机车零配件、光学仪器零件、医疗器件零件与功能性多层模制品等。
台湾专用化学品工业包括橡胶、塑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电子工业用化学品、水处理剂以及农药、医药、染料、生物技术制品等,共有220家。
5.两岸产业合作
六十多年来,中国大陆的化学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品种大体配套、大中小企业相结合的工业体系,并建成了较完善的科研、设计和教育体系。
中国大陆的化学工业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1949年,祖国大陆化学工业总产值为3.2亿元人民币,1996年达到2577亿元人民币。尤其是从1991年到1995年的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化学工业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1.1%,是中国大陆化学工业业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
同样,经过六十多年的发展,台湾的化学工业日臻成熟,它的特点是:大量地成套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生产效率高,许多产品,如ABS、聚醋纤维、聚氯乙烯等均具国际竞争力;上下游产业结构完整,部分中间原料达到世界级产量水平,下游加工业以中小企业居多,灵活而多样化高科技投入的成果也渐渐显现,今后将全力推动高附加值的精细及专用化学品、生物科技及制药产业的发展,加快国际化步伐。
总之,两岸化学工业均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其整个发展历程中有其共同之处。即起始时问差不多,初创时的化学工业均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而进行化肥的生产。后来由于发展环境、资金和政策等不同,所以形成了各自的特点。以化工科技为例,台湾化工科技发展主要是通过吸收海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的途经进行的、因此走的是一条轻基础研究、重应用技术研究的道路,其化工研究焦点集中在中下游,因此,其对引进先进技术的消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强。而中国大陆的化工科技重基础研究和高科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较少。化工研究焦点是中、上游,所以中国化工科技基础研究发达,积蓄了大量的科技人才,据统计,中国大陆化工系统共有县以上独立的科研院所245个,职工约5.5万人,研究领域之广泛涵盖了整个化工领域。然而,由于应用研究投入不够,科技成果转化比较慢。
由于海峡两岸化学工业发展道路不同,形成了相异的优劣势和互补性。
中国大陆化学工业的优势为:天然资源丰富,化工专业人才众多,力量雄厚;石化上游规模大;消费市场潜力大;劳动力成本低廉。劣势:资金短缺,营销渠道尚不完整,经营和管理人才缺乏;市场经济体系不尽完善;化工技术转化能力欠缺。
台湾化学工业的优势是:资金充裕;营销网络完整,经营和管理人才水平较高;化工技术转化能力强;下游加工实力较强。劣势:天然资源缺乏;内需市场较小;基础研究人才欠缺;生产要素成本高。
两岸化工业各自的优劣势充分显示了双方之间存在巨大的互补性,是今后合作的良好条件和机遇。例如,。可以以大陆化工基础研究成果和人才优势,通过共同开发、委托研究、技术转让等方式,协助台湾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化学品;利用大陆经济持续增长的机会,为台湾化学工业的技术、资金、产品提供更大的市场;以台湾化工的技术转化和国际营销经验的优势,与大陆联手创造更多的投资机会。打破西方国家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垄断。双方还可以通过发展机会的互相配合,创造出1+1>2的综合效应,以取得两岸双赢的格局。
6.台湾化学工业的未来
台湾的化学工业历经多年的努力,如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制造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奠定了工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台湾经济发展之所以能稳健成长,其贡献很大。
近年来,由于中国大陆产业的崛起,亚洲部分国家也急起直追,提升技术能力,化学企业不断经历着购并、联盟和重整,扩大规模与厚植竞争力;同时,东盟组织的成形也逐步构筑贸易障碍。在这样的冲击下,台湾的化学工业必将经受严酷的考验,必须积极进行核心技术与产品升级及再转型。化学工业产品将朝着洁净化、多样化、专用化及机能化,且是绿色环保产品的方向发展。产品的研究开发力量将强化并富有效率,持续改进产品质量、纯度与物理及化学特性,以创造新价值来提升国际竞争力。而新工程塑料与精密涂料、色料化学品、薄膜材料、医药化学品、纳米材料、保健品与化妆品配方原料、新兴产业用关键化学品材料等新化学工业制品的重要性也日益增加。最后,化学工业为推动国际化、全球化贸易运筹,必须整合产销体系建立电子化系统,才能及时把握商机。
未来化学工业科技仍然是纳米材料、光电材料、光电、半导体、生物医学材料、航天材料、污染防治工程、新能源等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基础。只有依赖化学工业才能创造出环保的、优质的、安全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台湾努力朝着开发省原料、低耗能、低污染与高经济附加价值的新产品方向发展,以抵御成本低廉、劳力密集国家和地区的竞争,以渠道及品牌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台湾化工业正在稳步前进[J].化工文摘,2000(04):7.
[2]关肇基.台湾的石化工业(一)[J].东南亚石化市场研究,1995(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