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航天航空概论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航天航空概论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航天航空概论

第1篇

被北航录取之后,我努力向身边的亲戚们解释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而不是“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因为航空在大气层内进行飞行活动,而航天在大气层外,区别昭然若揭。

我一直觉得,大学校园应该是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才对,那种交融在建筑和自然间的便是大学的气质,有底蕴的大学是一座能让人迷路的花园。高中参观北大时,那种兜兜转转之后突然邂逅一栋楼阁的感觉让我印象深刻。然而,沙河校区截然不同,一切都是崭新的,我站在校门口就像哥伦布站在荒蛮的新大陆前。

倘若当时有人能在北航沙河校区上空居高临下地俯视,他就会看到无数新鲜出炉的头上闪烁着光环的天之骄子,从神州大地纷纷涌进来,要是把骄子们头上的光环移动的轨迹画在中国地图上,便成了万道拱卫祖国心脏的放射线。这万丈光芒汇聚在一起,如果用仪器测量的话,当时迎新点的光强应相当于超新星爆发,知道这一点有助于大家理解北航迎新现场的人口密度。

办好了相关的手续后,我一手拉着一个巨大的旅行箱,放在身体两侧拖行。远远看去,两只旅行箱就好像火箭助推器,我似乎也成了一架巨大的航天飞机,缓缓启动,开始了星际间的航行。

我们是沙河校区的第一批入驻者,整齐的教学楼与宿舍楼涂抹着新鲜的油漆,井盖这个月才盖上,小树苗也是刚刚才栽下,甚至路灯上刻的日期都是昨天。迎接我们的除了扑面而来的甲醛味再无他物,我们瞬间变身为一台台活力四射、嗡嗡作响的空气净化器。

入驻昌平沙河校区的第一晚,同系的一个老乡更新了状态——“我终于明白了We are the champions的意思——我们是昌平人呀”,我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

二、北航人闷声闷气的

北航的特色就是“航空航天化”,全校都要学一门叫《航空航天概论》的必修课,想到文科生们眉头紧锁、痛苦万分地背各类飞行器和空气动力学的内容时,我就不免幸灾乐祸。

在初次面对一个新环境的时候,性格外向的人如同元素周期表中第一主族的元素(氢锂钠钾铷铯鲂),很容易和外界发生反应,打成一片,亲密无间。而我身边这群兄弟们大概如同氯酸钾,尽管体内含有氧的成分,但是除非你给他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否则休想让他开口冒出一个氧气泡泡。

在这闷声闷气的外部环境下,北航人偷偷地发挥着各自的。刚进校时,我惊诧于身边潜伏着诸如数学竞赛北京市第一名、英语竞赛北京市第一名等各路竞赛狂人,后来才发现这不过是小打小闹。

2011年底的时候,宇航学院师生自主设计研制的“北航三号”新型固液探空火箭成功发射的消息传来,让昔日最多看着新闻陪着倒计时置身事外的我顿感身临其境。身边的同学能将火箭送上天,这种感觉犹如一觉醒来突然发现邻居是周杰伦一样,我只能在震撼和崇拜之余假装淡定地评价一句:“哎呦,不错喔!”

三、最炫自习风里诞生过最牛“自习姐”

没有自习过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没有发奋苦读过的人不算北航人。值得夸耀的不仅是在自习室通宵看了一晚上高数屹立不倒,还有寝室断电后立马到楼道里抢占明亮地势继续攻坚。“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穿着秋裤画工图,做高数,看大物,学电路……”这种苦中作乐的态度是我听到过的最激励人心的青春故事。没有谁的青春那么轻轻松松、不明不白!

第一场雪降临的时候,寝室的一位普通青年兴奋地拉开窗帘大喊“下雪啦”,一位文艺青年紧接着吟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而第三种青年则困惑地嘟囔了一句:“怎么满世界都是洗衣粉儿?”

冬天来了,意味着考试的来临。虽然是深冬,但不少人却像初春的虫子,蛰伏了大半个学期,这时候才想起还有上自习突击一说。整个沙河校区一夜之间进入一级警戒状态,人心惶惶,这种紧张的氛围堪比高考前两个月。

几年前,网上流传着一张照片。时任总理的突然到访北航本部的图书馆,顿时人声鼎沸众人围观,唯独总理后方一个女生始终埋头自习。网友们被这位女生非凡的气度所折服,封她为“北航最牛淡定姐”。这位师姐被迫接受采访时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我有时候觉得人生真是不可思议”,便更换了手机号,转移了自习的地点。

北航的校歌是写给青年学子的诗:“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那无穷的真理,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也许对于每一个北航人来说,在脚踏实地中仰望星空便是其贯穿一生的科研态度吧。

四、让星空不再遥远

一群人嘻嘻哈哈时并没有太多的离愁别绪,但一个人静坐下来,空旷整洁到触目的寝室、楼道里行李箱轱辘划过瓷砖地面时的声音、窗外几声呼朋引伴的聒噪,犹如制作黑火药的“一硫二硝三木炭”,瞬间产生惊人的效果,让人的心理防线崩溃。

所有人对这场意料之内的“大迁徙”都期待已久,我们终于要从偏僻的昌平沙河校区搬到海淀区学院路的北航本部了,我们终于变成名正言顺的“北航人”了。

然而,看着渐渐沉寂下来的校园,某种伤感让我鼻子一酸。两年的光阴毕竟印刻在这里,离开后也许再也不会回来。

第2篇

在十二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几位观摩嫦娥三号发射归来的同学,还深入了解了这所学校创办的“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并为这个高端教育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敬佩。特此,我们针对钱学森班的创办理念、课业活动等问题采访了副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王自勇和几位实验班学生。

记者:十二中创办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初衷是什么?

王自勇:北京十二中作为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近年来,在李有毅校长的带领下,学校办学质量显著提升,已经跻身北京市一流学校行列,学校有能力、有责任承担北京市创新人才培养等高端项目。此外,我校所在的丰台区具有丰富的航天资源,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等院所、科技场馆都是我们的科技教育资源。因此,我校与位于东高地科技馆的钱学森青少年科学院(以下简称“少科院”)合作开展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培养计划。

学校创办“钱学森班”旨在探索学校多样化、特色化、优质化的发展模式,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合作,为我国航天事业培养早期后备人才进行有益尝试和努力。由于地理位置和科技教育特色,我校一直有为航天领域培养人才的传统。在神舟十号卫星发射时李有毅校长到指挥现场观摩,偶见负责重要发射岗位和任务的两位科技人员都是我校的校友。

记者:钱学森班的课程设置如何?教育资源比普通班级有何优势?

王自勇:对于国家设置的课程,十二中针对“钱学森航天实验班”进行校本化改造,在课程结构上做科学合理调整,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学校为该班设置了必修的特色课程,如《航天概论》《航天发展史》《钱学森思想》等。课程主要安排在高一、高二两年,高一年级主要以拓展航天知识的授课和参观考察学习为主,高二采取专题讲座和课题研究的教学方式,课题都与航天科技有关,培养学生的团队协助和科研能力。另外,少科院在师资、场馆等科技资源方面给予我校很大的支持,学生可以到实验室、场馆进行探究实验和体验学习,使我们的学生得到了多样化和立体化的培养。

从2011年创建开始,钱学森实验班采用高质量的教学模式,配备我校最优秀的师资力量。我们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体验学习。除了定期去校外场馆参观和进行课题研究外,每年高一的学生都有一周的京外社会实践活动,每次京外活动安排都不同。第一届学生到武夷山考察学习;第二届到上海参观了钱学森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校史馆和航海馆等地。我们还组织过学生去山西太原观看火箭发射、去俄罗斯参观俄罗斯宇航中心等,未来计划组织学生到美国参观美国宇航中心。2013年入校的新高一有10名学生到西昌发射基地观摩嫦娥三号发射。2013年6月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校15名学生参加地面课堂,课后新闻记者采访了参与学习的两名学生,这两人都来自我们钱学森航天实验班。

在师资方面,我们安排特级教师、骨干教师为学生授课,保证学生在传统科目方面也保持较高水平。我们请东高地科技馆的专家老师承担钱学森班的一些固定课程,还曾邀请航天领域的专家,如王永志院士、李颐黎教授来为学生们做报告、开讲座。2011年钱学森实验班到太原参观发射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火箭副总设计师尚增雨教授亲自陪同学生们,为他们传授知识,答疑解惑。像这样与专家、院士近距离接触是其他大部分学生不可能遇到的,同学们在与前辈的交流中,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对孩子的人生是一份难得的体验。

记者:学生们在高考中如何选择专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如何?

王自勇:高考仍然是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学生选择出口的主要途径,专业主要是依据个人的成绩、志向、特长、兴趣等自主选择。不过从近三年的项目研究过程来看,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创办的目标已经初步达成。很多学生对航天科技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高三有的学生正在考虑报考航天航空相关专业,有的学生还参加了航天员选拔考试。更重要的是该班的学生们学会了以怀揣科学意识、航天精神的态度来学习、生活、工作。学校规划将来以更广阔的思路吸纳人才,寻求更灵活的渠道向社会输送人才,现在十二中所做的一切努力,只为今后能为航天事业培养更多的优秀后备人才乃至航天科技领域领军人物。

记者:在座的三个年级的同学都曾到发射场参观过火箭发射,亲身到现场体验发射感受如何?见到了什么平时不能见到的东西?

高一刘姝蕾:我去了西昌卫星发射基地观看嫦娥三号发射,刚开始听说有这样的机会时我很激动,所以非常果断报了名。虽然以前看过电视转播,但是身临其境的感受和看电视是完全无法比拟的,非常难忘。

高一张霖:嫦娥三号发射场地非常冷,但是因为大家都很激动,所以忘记了寒意。我们在山上的观礼台上,虽然离火箭挺远,但是火箭点火的闪光和轰鸣还是特别震撼。我们一直看着火箭飞到天上越飞越小,我们都激动得欢呼,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高一段纯清:听老师说嫦娥三号发射条件复杂,是非常困难的一次发射。亲身参与体验卫星发射,震撼就不用说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对航天有了新的认识,真正了解了航天精神,产生了今后从事航天工作的冲动。除了发射场,我们还去了西昌邛海和螺髻山采集水样和植物样本做研究。我们在黑龙潭旁边采集样本,收集了土壤和新下的雪水,还带回了一些当地特有的植物做成标本。以前我们觉得那个看着很普通的山头没有什么特殊,但是当我们缩小范围,走进大自然,才切身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在那里我们也不畏艰苦,趴在地上寻找植株,体会到了科学考察的艰辛。

高三孙艺峰:我们曾经到山西参观火箭发射。山西之行持续三天,当时是冬天特别冷,尚增雨工程师也和我们在一辆大巴车上,和我们一起爬山、熬夜、挨冻。我们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够,穿衣比较少,回来时还遇到堵车,堵了十几个小时,但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尚教授也和我们在一起等待。那次发射时间是半夜,我们先去了航天基地。晚上我们和发射人员一起进晚餐,他们非常朴素,饮食很简单。参观发射场时,现场特别冷,航天人的工作条件也很苦。看着有些人在加燃料,很多燃料都有毒,但是工作人员依然很认真地在灌注。这种航天精神不亲眼看是感受不到的。

高三王悦楠:山西那次晚上开始下大雪,半夜后雪逐渐凝固,鞋子都冻冰了,航天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条件,实在是辛苦。凌晨一点时,我们跟着专家爬上山,寻找一个合适的观看场所。发射给我感受最深的是火箭声音非常大,我们距离火箭大概有一两千米,但还是震得胸口受不了。看着火焰爆发出来,一下子亮的眼睛都睁不开,火箭升空的过程十分震撼。

记者:通过航天课程讲授的内容和多次去发射场学习的经历,同学们对探月工程有何看法?

高三王悦楠:航天概论课程为我们介绍了很多知识,比如地球上的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中国是人口大国,平均资源更加稀少,所以如果能开拓月球上的氦-3资源,对人类今后的发展和进步都是极为有利的。

高一王亦丁: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对地球影响很大,所以我们应该对月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以后开拓太空空间甚至是移居太空都有用处,月球甚至可能作为我们探索更远深空的中转站,或是能源补给站。

记者:当初中考时,你们为什么会选择十二中的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呢?现在已经在这个班级中学习了一段时间,又有何体会?

高一周天元:我从本校初中考入钱学森班,在初中时我们就了解到钱学森班的学长们创造了很好的成绩,所以很早就想进入这个班级。还有一个原因,在我们班的同学里,有很多人的家长父母就从事航天工作,是航天人,因此我们从小受到家庭的影响,现在也很想把一直向往的吃苦、攻关、奉献的航天精神自己身体力行地发扬下去。另外,初中更注重文化课学习,不过到了高中以后,我们可以通过航天课程发展我们的兴趣,拓宽知识面。我们高中也汇聚了很多北京市的精英学生,我们在一起能够互相学习交流到很多知识。

高二熊健:当初我对理科很感兴趣,也知道十二中高中有一个特色理科实验班,所以就报考了这里。经过一年的学习,我发现实验班的活动非常多,开展了很多课题和项目,帮助我

们提升了创新意识。

高一张霖:虽然以后我们可能不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但是我们今天的学习让我们对航天有了初步了解,至少有很多航天相关的经历。在与别人聊起航天时我们会感到很亲切,让我感到在十二中学习的自豪。

记者:钱学森航天实验班的特色课程对你们有什么积极的影响?

高一周天元:我们物理课正在学习万有引力与航天,这一段学习让我对航天有更清晰的了解,比如以前不知道为什么火箭发射要选在酒泉、西昌这些地方,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明白了火箭基地要选在低纬度、隐蔽的地方,在山谷里最好。

高二熊健:航天课也传授了我们航天精神,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团结合作这个方面。我们现在有很多航天活动、课题研究都是以小组方式开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小组必须团结协作,要互相理解体谅。我们组在做课题时也有分歧和争论,我们总要经过辛苦的交流和探讨才能在最后达成一致。现在我们学到的团结精神,令我们受益终身。

高一王亦丁:李颐黎教授在给我们上课时说过一句话:“我是钱学森的学生,你们也是钱学森班的学生,我们都是钱老的学生。”这样平易近人的话对我们的激励作用很大,所以我们都还一直记得很清楚。其实专家亲自来为我们授课,这本身也是非常励志的事情。我们同学中的很多人,从小就听着祖父辈讲他们年轻时建造火箭的故事,后来又听父母辈这些人讲他们的故事,这都吸引着我以后想往这方面发展。

记者:请你们谈一谈你们的理想和对自己规划。

高三孙艺峰:我们有同学考虑报考航天相关的专业,比如北航的航天专业。我们在高一高二进行了很多探究性活动、课题研究,这些课题帮助我得到其他人无法得到的经历和经验,应该有很多大学会看重这种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

第3篇

关键词:翻译专业硕士 核心能力培养模式 成效 问题

一、基于核心能力的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发展

(一)起源和确立

国际上最早重视翻译职业译员培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东京审判中聘请了法庭口译员进行英日交替传译。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国际上大约有270多所大学开设与翻译有关的课程,比如开设翻译专业长达30年历史的英国巴斯大学、美国蒙特雷大学、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等。国确译人才的系统培养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的同文馆翻译教学,在教学目的、课程设计、教学方式等方面同现今的MTI翻译教学有诸多相似之处,为未来培养模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7年,中国政府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需要,提高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实力,并融入全球化中,开始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并公布了首批15所培养单位的名单,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等;同年,国务院学委制定了《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简要提及了开设原因、汉英专业名称及缩写、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等重要条款,强调该专业学位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单位可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学校特色确定自身培养模式。如师范类、理工类和综合类大学的培养模式各有不同;贵州大学根据本省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风情文化确定翻译方向为旅游翻译,因此在课程设置、实践基地建设、师资素质等方面走的是贵州特色的培养模式之路。

(二)发展现状

自2007年国家批准开设翻译专业学位的15所培养高校到2014年的近200多所高校,不同研究院校在核心能力的培B模式上情况究竟如何呢?

根据国务院《方案》中以“高层次、应用型和专业性口笔译人才”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在大背景下制定了具体的培养目标,如重庆医科大学MTI目标是培养医学翻译人才,华北电力大学的翻译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合海内外市场的电力专业知识和语言翻译人才”。另外,商务院校、政法院校等高校的培养目标也强调了其翻译的自身特色。教学方式上除了传统授课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之外,还学习了国外的创新模式,如研讨式、模拟式、口笔译工作坊以及“产学研”结合的项目翻译等。考核上则不局限于期末考试,研究论文形式也有翻译实践报告、实验报告等灵活考查方式。

二、我国翻译硕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基本内容

(一)课程设置

根据国务院针对翻译专业硕士学位制定的《方案》,课程设置必须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以不低于30学分为标准;必修课中的公共课程指中国政治理论和中国语言文化两门课程,另外还包括专业必修课和方向必修课;最后一部分一般指由学校组织的实践或其他的学术研究报告。《方案》作为大纲对培养单位开设独立课程有指导性文件,以下以中南大学、华中农业大学MTI课程为代表来了解一下该专业的培养内容。

中南大学MTI的公共课程有4门;笔译必修课11门,关于翻译理论和研究有9门,如翻译美学等,其余两门是高级写作和科技笔译;选修课有14门,如法律翻译等;口译课程中和笔译相同的必修课为高级英语写作、中西思想史,不同的有10门,如视译等;选修课与笔译不同的是新闻口译、商务口译、文献翻译。

作为综合性大学,从笔译开设科技笔译等必修课和法律、旅游、经贸、汉语典籍课程等选修课可知该校的MTI偏向于政经方面,将之与同类型的南京大学、暨南大学和西南大学MTI笔译课程设置相比发现具有相似之处,即选修课中的非文学专题数量远远多于文学翻译。如南京大学的笔译工作坊中,非文学类翻译课程有5种,如新闻类、公文类等,另外还有暨南大学的传媒和科技翻译等。因此首先可知这类院校的MTI课程设置对非文学翻译的偏向;其次是对翻译理论课给予了重视,如翻译概论、翻译史等有利于跨科的研究生迅速掌握与翻译相关的重点理论,也有利于英语本专业学生系统地深入学习。

华东农业大学作为开设特色学科的高校代表,MTI分为笔口译。专业必修课笔译为:翻译概论、笔译理论与技巧、应用翻译和文学翻译;口译方向有三门:口译理论和技巧、交替口译和同声传译。选修课中笔译特色专业有4门,如农学概论(英语)、农业科技文献翻译等,其他均为应用型专题翻译,如计算机辅助翻译、法律翻译实践等;口译则开设了一门农业国际会议口译课程,其他为外事口译、专题口译等。

全国不少培养学校根据自身学科优势,在综合考虑并参考《方案》和诸多院校口笔译开设的主流课程和自身特色学科后,都积极开设了新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笔译课程突出了“科技翻译”,必修课中有8个学分全是英汉和汉英的科技翻译,选修课中文学翻译只占2分;政法大学MTI是以法律翻译为培养重点,外交学院则是政经类,对外经贸大学或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的课程设置重点不言自明。因此,可以发现大多学校都灵活利用《方案》提供的基本课程,主动做出了调整。

(二)教学方式

《方案》把MTI培养目标定为“高层次、应用型的翻译人才”,表明对该专业的实践应用性的侧重,有高校如中南大学在培养方案中指出“翻译专业硕士暂不要求公开”,因此在教学方式上同学术型的翻译学硕士自然有所不同,除了传统的课堂授课外,更多的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等教学模式。下面通过列举一些国内高校的教学方式来做对比分析。

中南大学的口笔译都采用研讨式、模拟式教学,为学生上课或开设讲座。不同之处是笔译课程可采用项目翻译的方式授课,要求W生至少有10~15万字的笔译实践;口译课堂运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设备开展实践,要求学生至少有累计180小时的口译练习。另外每周都开设了翻译工作坊。

通过将中南大学与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等高校的MTI教学方式对比,发现这几所学校都采用了课堂授课、翻译项目和研讨会以及模拟会等具体形式。如翻译工作坊,即由一群特定领域内具备专业知识的成员聚集在一起,并就某个特定领域、某个具体项目或某个课题进行研究、讨论或从事实践活动的研讨会或系列会议(李伟,2006),这种让学生亲身参与、师生互相讨论的方式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主动思考、研究的能力,掌握一定的直接或间接经验。另一种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方式是项目翻译和去学校合作企业或机构实习,如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同贵州的英特翻译公司合作,建立黔东南旅游局实习基地,方便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出真知。

与国外的知名大学如英国的巴斯大学、美国的蒙特雷国际研究院等口笔译的教学方式相比,相似点是课堂和实践相结合,但在实践教学以及培养翻译职业化方向上,国内有些学校的引导力度不够,专业实践的课时很少,大多依靠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找寻相关的兼职或参加相关比赛活动提升实践能力,而国外院校如英国的纽卡斯尔大学会定期组织口笔译学生到相关企业或组织学习或实习,通过日常的“校企合作”到达实践教学。

(三)考核方式

《方案》在第五条“培养方案”中提出实行“学分制,学生必须通过学校组织的规定课程考试”,但MTI毕业考核形式比撰写论文为唯一形式的学术型硕士更为多样,一般分为三种:一是字数不少于一万字的项目翻译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译问题研究报告;二是不少于一万字的实践报告;三是不少于一万五千字的翻译研究论文。因此得出结论:翻译专业硕士的考核方式为考试或考查结合的学分制,毕业考核形式灵活多样。下面通过举例简单了解国内一些培养单位的具体实施情况。

北京外国语大学MTI的所有专业(除了译文赏析和批评、计算机辅助翻译和学术写作)必修课和选修课都采用论文和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对考查的方式并未采用,同时增设了中期考核,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课程学习、专业素养、实践技能进行考核。由此可知该校的考核方式较为严格,首先论文和考试的结合表明学校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并重,一般培养院校为了突出“实践性”,不会将论文写作纳入必考内容之一,如中南大学、南京大学等,只对学位论文作硬性要求;其次,中期考核也起着监督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同样,北京大学对MTI的考核也增添了新要求,如学生在每一学期开学后要参加该校组织的英语水平标准测试,不及格者要在第二年或毕业前参加学习获得通过评定;每学期每个月(不含假期)独立完成4000字(汉字)自选英译汉翻译作业;第二年去翻译实习基地参加专业实习活动,并获得指导老师的合格评价。由此可见北大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而标准化测试则要求学生要不断巩固英语基础技能。

华东农业大学的考核方式是必修课采用考试形式,考试方法可采用笔试或口试或两者兼而有之,笔试必须有正规试卷或翻译项目实践,口试要有录音记录,最终的考试成绩应按标准评定。选修课允许采用考查形式,可采用笔试、口试或撰写翻译实践报告、翻译研究报告等形式,考查成绩记为合格或不合格。该校的考核方式较为丰富多样。

在学位论文考核上各高校也有所差异。北京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的笔译完全采纳了《方案》中的三种形式;北京大学则对《方案》第一项中“字数不少于一万字的项目翻译和不少于五千字的翻译问题研究报告”做了调整,要求翻译项目为80000字的英译汉时政社科类作品以及5000或8000字的英文报告;华中农业大学增添了另一种形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参加口笔译实习,并就实习的过程写出不少于15000字的实习报告。因此可以得出,各高校在基于《方案》制定自身的《培养计划》时会作些许改变,如提高笔译翻译字数、口译练习时间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三、我国翻译硕士核心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

(一)培养模式的成效

教学设施逐渐健全。因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能使翻译在人的参与下提高质量和效率,如今受到越来越多培养单位的重视,并纳入必修或选修课程,如北京语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同样,翻译技术和应用、语料库与翻译也成为一些学校的课程。虽然该领域受关注程度有所不同,但发展势头呈良好的态势。翻译教学课程所需的新兴设备,尤其是口译专业,利用卫星电视、同声传译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和设施能为学生营造一个实战的学习氛围,有些学校甚至配备笔译实验室辅助教学。

教学模式更加创新。该专业经历近8年的发展,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模式,探索并实施了一些有效促师生和同学之间互动学习实践的方式,如翻译项目、模拟式教学、翻译工作坊等。翻译项目是指由培养院系单位承接翻译任务,学生进行翻译后再由老师点评讲授,既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实战应用能力,也能从老师的讲授中进一步获得改进经验;模拟式教学也能让学生间接感受真实情景,如口译现场模拟等;翻译工作坊和项目翻译有类似处,也是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练习和讨论的创新形式,其目的是希望通过专业训练帮助学员走入职业的大门(吕雪,2014)。

实习基地陆续建立。为了达到“产学研”相结合的目标,很多学校都因地制宜建立了翻译实习基地,方便学生进行实质意义上的操练,为进入职场做好铺垫。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实习地点为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欧盟口译司,或作为国际会议口译员进行实习;北京大学的实习地点则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总公司、世界知名出版社和世纪同文翻译公司。另外贵州大学结合当地对外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同旅游局建立合作关系,输送翻译实习毕业生。

(二)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翻译专业硕士作为偏向实践性的专业应该以职业化为导向,而现今该专业的潜在问题在于课程设置的局限性和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了毕业生仍然缺乏一定的实战经验,不能满足高级翻译市场的要求。中国翻译协会发表的2014年《中国翻译业服务报告》指出,翻译服务企业严重匮乏高端人才,多数为薪酬相对较低的高学历年轻群体;企业翻译业务倾向兼职化,不利于保证质量。从该报告可得出加强学生职业化道路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培养中,一些培养单位并未接近或实现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主要在于未能突出特色课程,而是一味地以市场上缺乏的几种翻译人才为参考,或者开设的实践翻译课程种类过多,造成学生看似“样样通”,实际上“样样不精”。非文学翻译的源语文本如法律、商贸等本就存在一定知识专业性,合格的译者不仅要对源语言理解充分,还要对要译成目标语的专业术语和用词等十分熟练,因此学校在提供几种实践翻译课程的同时若能重点要求学生精通某一两门翻译,并开设相关辅助中英文课程提高这方面知识,才可能真正增添学生就业的砝码。如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MTI(笔译)课程以“航天”领域的科技翻译为重点,南京理工大学甚至将笔译细化分为商贸翻译、传媒翻译、法律翻译等几种专业系别。

总之,翻译的职业化教育并不代表该专业等同于“高等职业”,或一定要达到理论和实践的平衡,而是要真正实现国家《方案》“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课程设置上不但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培养的毕业生还要符合市场的高要求。

参考文献:

[1]陈媛媛.同文馆的翻译教学及其对MTI教学的启示[D].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何雯婷.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笔译教学初探与设想[D].

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3]刘婷.翻译项目管理与高校翻译硕士教学[D].北京:北京外国语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吕雪.“工作坊”式翻译人才培养模式之创新与现实意义初探

[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10):130-131.

[5]孙琪.法国精英学校培养理念对我国翻译硕士培养模式的指导

[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0):150-151.

[6]王晓敏.贵州大学翻译硕士培养模式之探索[J].考试与评价(大

学英语教研版),2012,(3):18-20.

[7]余振远.市场视角下的翻g硕士(MTI)培养[D].长春:吉林大

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8]于艳玲.MTI教育“产学研”立体化教学模式建构[J].广东外语

外贸大学学报,2014,(4):98-101+112.

[9]苑欣,裴正薇.国内外十所高校翻译硕士培养方案分析[J].内蒙

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6-98.

[10]严杰,李婷.国内外翻译硕士培养方案设计的比较研究[J].沈

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789-792.

[11]周亚莉,蒋雪芳.翻译专业硕士(MTI)教育研究现状与反思

[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1):138-143.

[12]仲伟合,穆雷.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外

语,2008,(6):4-8+14.

[13]仲伟合.我国翻译专业教育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翻译,2014,

(4):40-44.

第4篇

关键词:浅议 通用航空 发展 突破

20中图分类号: F5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8 (b)-0000-00

15中国通用航空高峰论坛虽已结束许久,大家对于通航产业的殷切关注却并未消散。中国通用航空产业自1952年建立第一个通航飞行队开始,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无奈受多种原因限制,至今中国通航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难以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也远远落后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a) 空域管理体制与通航发展难以协调

飞机要飞,首先得有飞行的空域,但我国现行二元化的空域管理体制极为严格,夸张点说,离地三尺就要打报告,“上天路”荆棘密布。现行的《通用航空飞行管理条例》、《民用航空法》、《飞行基本规则》都充分的体现了我国对通用航空活动审批很严。规定中明确指出通用飞机要上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需要名航局颁发的飞机适航许可证;二是飞行员务必拥有飞行驾照;三是要经有关部门批准了飞行申请方可起飞。试想,即使满足了前两个条件,飞一趟要提前很多天计划申请,要通过军方,民航好多部门的层层审核,各个单位层级挨个作揖通报,按照批准权限,经批准后方可飞行,这种复杂繁琐的审批过程直接抑制了通航产业的发展和积极性,丧失了通航具有的快速便捷省事的行业特点。

b) 机场数量太少,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通航飞行目前是“不让起飞”,飞起来了却又“下不了地。其实早在2010年,中国的通用航空机场建立了400多个,但因为多年来通航发展不起来,建了机场也白建,使得机场数量逐渐下降。而且我国通航机场分布极为不均匀,绝大多数机场位于华北、华东、东北,地广福源的西部地区机场却很少。再来,通用航空机场想要建立,要经过严格的审批制度,符合法律规定的布局和标准,再经有关部门批准。但悲催的是目前我国通航机场的审核办法是依照建设航空运输机场的标准实行的,审批标准过高,周期过长,不符合通航产业发展的特殊需求,严重影响到政府及企业对于建设机场基础设施的热情。最后,尽管通航机场建设的成本低、投入小、工期短,但也是需要跑道、安保、安检、消防、机务、维修等一系列的基础设施,仅仅让通航公司一个个建立完善,恐怕根本负荷不来。就说美国,85%建设费用来自联邦政府,10%来自地方政府,只有5%由企业提供。相比之下,我国政府对公共通航机场的投入扶持太有限。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目前通航机场的不发达,无法形成完善的机场网络体系,限制了通航产业的发展。

c) 通航人才紧俏,陷入缺失窘境

俗话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通航产业迟迟迎不来自己的春天,虽与“上天难”和“无地落”的政策法规有莫大(博客,微博)的关系,但缺乏专业技术人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端管理人员严重短缺,培养投资人才资源不足等“人不和”因素也是限制通航发展的重大根源。

先从从业人数上来说,据资料显示,美国拥有近120万名飞行员,而作为有13亿人的泱泱大国,我国只有不到4万的飞行员,其中有2.5万还是在商用航空工作。预测未来10年通用航空飞行员缺口将超过15000名,可见我国专业人才缺口极其的大。除总量不足外,我国通航人才就业结构也并不合理。来自部队或者民航公司的人占了通航人员总数的50%以上,而高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只占极少的部分,造成了人才频繁跳槽被挖,就业形势颇为混乱的情景。最后,我国培养通航飞行人才的硬件条件不足。目前市场上形成了重民航,轻通航的传统,使得培养通航人才的机构少,规模小,具有垄断体制。像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单一所飞行培训学校,2015年运营飞机数量(220架)占到全国剩下高校加起来总和的五分之三。另外,国内大部分培训学校都没有培养通航飞行员的项目,且多是“绑定销售”,毕业了直接分配到各大民航公司,这也是致使通航业缺乏高精尖技术人才的原因。因此,航空培训步伐缓慢,举步维艰,滞慢了我国通航业发展的步伐。

纵使中国通航产业进步缓慢,看似进入了瓶颈期,但在国际大背景下,中国的通用航空整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趋势。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受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全球通航市场近几年虽有所复苏,但增长乏力。相对应的,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经济一直迅猛发展,通航市场也是异军突起。2012-2014年,年增长率超过20%。

在2015中国通用航空高峰论坛上,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通用航空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高远洋如是说:“全球有超过10%的新出厂通用飞机被交付到了中国,目前中国正成为全球通用航空最为重要的新兴市场。” 中国民航局运输司通航处处长靳军号介绍,“截至今年10月,中国通航企业数量已达271家,机队规模2168架,通航机场及起降点310个。中国通航企业总体处于盈亏平衡状态,盈利的企业占30%多。”

为了促进中国通用航空稳步健硕的发展,适应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2015中国通用航空高峰论坛指出未来,通航产业还需进一步“松绑”,用创新和改革冲破发展制约。

《低空空域管理使用规定》已于今年秋季上报决策部门,顺利的话,将在年内正式下发。目前,我国33%的1000米以下的低空空域已从全域管制改为按管制、监视、报告三类不同属性管理。新规定实行以后,定会在政治层面上有重大突破,继续深化改革,更有效地利用低空空域资源,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全国要新建近500个通用机场,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合理规划机场建设,打破过去依照民航机场建造通航机场的固有思路,树立符合通航实际使用要求的理念,降低机场建设成本,完成庞大的通航机场建设任务,为通航产业发展铺好路,架好桥。

根据规划,到2020年,我国将拥有800个通用机场,按照通航产业就业带动比1:12,那么到了2020年,我国需要的通航人才为2-3万。因此,重点培养通航人才,增强就业人员的可塑性,举办非学历管理培训等等孕育人才计划都应该被列为发展通航的重中之重。

最后引用高峰论坛上高远洋的话:“政策信号十分明确:低空开放、支持通航发展。我们判断,未来三十年全球通用航空仍将继续得以迅猛发展,中国通用航空大发展尚需1-2年,目前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布局期和产业准备期。”因此面对暂时低迷的全球通用航空市场,中国应该变“被动跟踪”为主动引导,掀起通用航空飞机、发动机、机载、空管、运营、服务的技术大变革。

参考文献:

[1] 万志强 朱斯岩等. 认识航空--飞机・直升机知识与鉴赏[M]. 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5篇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

1、系统概述

1.1背景概述

随着传感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发展,用于大棚种植监控的传感器品类越来越多,大棚种植整体自动化水平也随之上升。农业智能大棚监控是利用传感器来监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光照和土壤湿度、土壤温度、CO2浓度等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环境参数,通过信息化无线传输网络把数据传输到系统进行智能化分析,同时通过计算机系统远程控制大棚内的水阀、加热、补湿、滴灌、喷灌、补光等设备,能够相对恒定的控制大棚内部的环境,从而确保农作物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生长。对于环境要求比较高的植物来说,更能避免因为人为因素而造成的生产损失。

1.2 系统概述

1.2.1系统简介

本教学示范系统涉及传感器技术,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射频识别技术,计算机网络和串口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嵌入式系统技术等物联网组成的重要技术,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应用中,全方位了解这一新兴行业,更好的掌握物联网有关的知识。

1.2.2系统概要设计

根据初步沟通,本项目包括如下设备内容:

1. 采集传感设备:通过传感器采集温室的温度、湿度、CO2 浓度、光照强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采集设备可根据需要在温室内部署。

2. 高清视频设备:采用高清摄像头采集温室现场的视频和图像数据,保护试验成果。

3. 无线传输设备:环境数据通过无线方式进行局部传输,方便项目部署和未来的扩展性。

4. 手持管理终端:根据实验需要为相关人员配备手持管理终端,可实时查询园区内的环境参数,及安防情况。

5. 监视操作台:控制中心PC对温室的全部温湿度、CO2 浓度、土壤湿度、土壤温度行统一监控,方便管理,便于学生学习时的参观、演示。

6. 远程实验平台:通过互联网方式访问远程实验平台,可实时查看采集数据,观看现场视频,并进行病虫害图片管理。

2、 系统方案设计

2.1系统功能

自动检测并调节大棚内温度、湿度、CO2 浓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参数。同时,网络视频可以实时监控农作物生长状况。

2.2系统设备选型

大棚智能监控系统由智能监控系统、大棚环境智能控制器以及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CO2 传感器、光照强度传感器等)、视频图像采集器(摄像头)、过程追溯(RFID读写器标签,)及设备(加热器、加湿器、风机、湿帘水泵、遮阳网、天窗、CO2 发生器等)构成。

2.2.1环境监测传感器资料与说明

> 无线空气温湿度传感器

内置先进的温度感应器,物联无线温度湿度传感器可实时为您监测温室中的温度,通过无线Zigbee 技术,可与温室中的空调设备相连,当室内温度超过或低于系统设定范围时,可自动打开或关闭空调设备。还可通过设置,随时将温室中的温度情况发送到您的手机上,以便您及时了解,省去经常往大棚跑的麻烦。此外,物联无线温度湿度传感器采用无线控制技术,省去您的布线烦恼,让您的温室更添整洁清爽。

> 无线光照传感器

无线光照传感器,采用对弱光也有较高灵敏度的硅兰光伏探测器作为传感器,随时监测记录太阳光线的强度。通过无线Zigbee 技术,物联无线光照传感器还可与相关的补光系统、遮阳系统等设备相连,在有需要时,自动打开相关设备,为您的作物生长打造完美的光照环境。

> 无线二氧化碳传感器

运用先进的Zigbee 技术,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系统设定阙值范围后,可自动打开与之相连的通风设备,也可增加对作物的光照,使之进行更多的光和作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浓度。

> 无线网关

是将Zigbee 无线网络信号和互联网网络相互连接的桥接设备,实现Zigbee网络设备与互联网网络设备之间的监测与控制。有了它,您可以随时随地在互联网上浏览您的温室大棚最新情况,并且还可以进行远程操控!

> 无线中继器

它能有效连接物联Internet 通信网关和超出物联Internet 通信网关有效控制区域的其它Zigbee 网络设备,实现中继组网,扩大覆盖区域,并传输网关的控制命令到相关网络设备,达到预期传输和控制的效果。

基于先进的Zigbee 技术,物联无线中继器无需接入网线,就可自行中继组网,扩散网络信号,让您的网络灵活顺畅运行,保障您的所有设备正常运行。

> 小型气象站

HOBO气象站使用非常灵敏的传感器,测量要素:温度、相对湿度、降雨、PAR、风速、大气压力、蒸发量等多个传感器。根据用户需要,每个数采器可达到15个输入通道,可以采集500000个数据。

> 土壤养分·水分综合测定仪

该仪器不仅能较精确测试土壤中氮、磷、钾、有机质的含量,还可以对土壤的酸碱度、盐分(电导)、其它微量元素及土壤的地温、土壤的容积含水量进行实时在线连续测定和速测。另外也可以对化肥进行检测。

> 农药残留速测仪

六通道旋转设计,检测速度快;四位LED高亮度数码显示,清晰度高、灵敏度好;数字线路,自动计算,打印测试结果;一体式设计,便于携带,内置普通纸打印机,自动打印结果;采用独特专利暗盒设计,一个对照样品同时对五个样品进行测试,药剂成本低;体积小、重量轻,主机加附件、药剂盒总重量不超3公斤;交直流两用,可野外流动测试,流动测试可以外接12伏车载直流电源。

2.2.2 视频监控前端信息采集

> 球形摄像机

用于视频采集。

> 视频服务器

该视音频解码器是专为大型电视墙监控系统的部署与管理而设计的网络多路解码器,采用Linux操作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支持多种网络传输协议、多种码流的传输方式,可支持高清720p视频流的解码输出,同时支持4CIF/DCIF/2CIF/CIF/QCIF分辨率图像解码;支持BNC和VGA同时解码输出;支持语音对讲、报警输入/输出、透明通道等功能,为大型电视墙解码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 监控中心

视频服务器上安装编码器对应的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将编码器转出来的数字信号直接存储到本地存储空间,或者实时监看和操作。

> 设备控制器

本系统采用PLC做设备的控制。PLC通过以太网与控制中心PC通讯,从PC中获取环境有关的数据,从而控制的执行机构,如水泵,加湿器,加热器,电磁阀,以及遮阳网电机等。(作者单位: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陈一飞,杜尚丰.对农业大系统控制若干问题的思考,农业工程(创刊号),2011,vol.1,1:1-5

[2]张海涛,马建,熊永平.物联网技术应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5.

第6篇

关键字:初中计算机 现存问题 有效教学方式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个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为了帮助个人掌握计算机技能,从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各类综合性学校以及计算机专门学校都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初中是个人成长的重要阶段,在初中阶段开展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是必要和必须的。初中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很大程度上是启蒙性质的。初中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应该追求基础性、趣味性、应用性和理论性,以为后来的计算机教学提供基础。本文将从初中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初中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初步探讨初中计算机教学。

一、初中计算机教学现存的主要问题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教学信息量大、知识更新速度快、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和认知程度的区别,不同教师难免存在教学思路、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的差异。但是,真正值得注意的是初中计算机教学中现存的问题。

其一,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对计算机课程期待之间的矛盾。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都配备了计算机,致使孩子们能够较早地接触到这一新生的事物。因此,中学生普通对计算机课程有着浓厚的兴趣、学习期望值非常高。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现实原因,中考、高考对于计算机知识的考核都很少,甚至为零,致使一些学校在课程安排时,有意无意地把计算机课程的课时进行了压缩。而部分教师在讲授计算机课程时,也由于惯性思维的影响,还按照传统的系统性、渐进式方式授课,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即便一些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但是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个性化需求。

其二,教师计算机知识老旧与课程内容快速更新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计算机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其知识体系的变化十分快速,这就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另一方面,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逐渐提高,因为很多小学已经逐渐开展了计算机方面的教学。这两种情况都给初中计算机教师的教学增添了很大的压力。为此,这就要求初中计算机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适应不同级别的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多身兼数职,很难有充裕的时间去提高自己的计算机知识。

二、有效的初中计算机教学方式

第一,教师要少讲多练,精讲促效果提高。计算机课程重在教学实践过程的提高,重在操作过程的优化,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计算机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少讲和多练习的方法,通过精心导入课堂,让学生能全面了解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然后通过传授新的教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训练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师可以安排十几分钟的教学讲解和示范,让学生可以用充分的时间来进行足够的计算机操作练习,通过对计算机教学内容的巩固、操作熟练和理解能力的提高,来提高初中学生的理解能力,通过调整讲授的内容,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的突破,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通过亲自操作实践去学习计算机知识与技能

第二,因材实教、全面提高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质量。学生之间是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的,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家长的支持下,通过购买电脑,参加计算机培训班的学习,储备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提高。但是很多学生家里很穷,完全不具备购置电脑的条件,学生不能多多接触电脑。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层次的进行计算机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

第三,教师应该主营创设情境,采用形象举例。一方面,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创设特定情境,设计有趣的问题。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始终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虑,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兴趣爱好来设计。例如,在进行与网页制作相关的教学内容时,可以搜集一些比较好的网页给学生观赏,告诉他们在网页中不仅要有好的文字内容,还应该有优美的背景音乐以及一些好看的动画效果,这样的网页在教学过程中演示,学生会立即产生兴趣。另一方面,在初中计算机教学中,很多知识对于初中生来说,都是相对比较抽象的。因此,作为初中计算机教师,应该努力在课堂上,多列举例子,从而将深奥的知识讲得通俗易懂。而通过形象举例的方式,可以将深奥的知识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不仅容易理解,而且加强了相关记忆。

三、结束语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运用迅速渗透于社会的各个行业与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使人们清醒认识到:计算机技术是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没有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知识与技能,是很难在现代信息社会中立足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教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初中计算机教学作为基础教学,更是受到较多的关注。许多学者积极探索提高初中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初中计算机教学会能够良性发展。当然,这种良性发展尤其需要政府、学校、老师的共同努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以及素质教育的口号下,初中计算机的教学更是需要不断地探索,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以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美国微软公司《课外电脑》编写组初中计算机办公应用基础――课外电脑[M]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2.1

[2]李小平 多媒体通信技术/高校计算机教学系列教材[M]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出版社 2004.2

[3]郑世珏、马长林、杨三平 计算机技术教学方法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3

[4]龙素萍 初中计算机教学浅探[J] 新课程(中学版)2011(2)

第7篇

关键词:一卡通系统 设计 实现 探析

中图分类号:TP39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2-0157-01

1 一卡通系统概述

现代化的学校需要现代化的管理、教学手段的支持。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校园设施不断增加,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怎样对学校设施、人员更有效地管理,成了困扰每个学校管理者的难题。建设一套可靠、成熟,兼容性、可扩展性好的校园“一卡通”系统,对学校整个信息化系统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着网络集成化、通用性、可靠性、可扩展性、先进性的设计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需求,设计了非接触式智能卡一卡通综合保安集成系统来实现学校安全防范和后勤管理的要求。非接触式智能卡一卡通管理系统是信息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物业管理、安全防范管理的有效措施,该系统通过射频技术实现非接触信息传输,实际使用时,卡片不与设备直接接触,只需在设备前晃动,系统即可采集到所需信息,实现门禁、考勤、停车场管理、POS餐饮消费管理等诸多功能。因其高度安全、适用面广、极为方便的使用和管理方式,被广泛应用于银行、宾馆、高档写字楼、智能化小区、工厂等重要场所。该系统已成为楼宇弱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楼宇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标志。

2 一卡通系统设计与实现

2.1 一卡通系统设计方案

一卡通系统的设计需要满足学校内各种用户的使用需求。在实际使用时,学校员工和学生只需将做成工牌、学生证的智能卡在门口的读卡器前晃一下即可根据权限进入学校和自己的办公室等防范区域,无卡或无效卡持卡人不能进入防范区域,同时,系统自动记录员工考勤情况,可实现员工考勤数据采集、信息查询和考勤统计过程自动化,完善人事管理现代化,代替了以往的人工签卡、打卡,方便管理人员统计、考核各部门出勤率,准确地掌握员工出勤情况;同时,该卡还可直接在学校食堂买饭或在图书馆借阅图书。一张智能卡,即可代替出入房门的钥匙、学生证、图书证、医疗证、上机卡和各种体育设施的使用证等,具备身份识别和电子钱包功能,学校通过该系统,可实现对重要办公、教学、实验场所,图书馆、学生宿舍等的出入管理,教职员工考勤、学生出勤管理、对学校学生食堂的消费管理,实验大楼微机室的上机管理,学校浴室热水管理、图书馆的图书借阅等功能,使用极为方便,由于本方案设计的门禁系统是整个智能一卡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通过系统扩展,很容易实现电梯控制、停车场管理、保安巡更管理等功能。一张智能卡可通用于所有子系统,所有子系统数据共享,真正实现学院的校园智能“一卡通”。

2.2 一卡通系统组成功能单元探析

一卡通系统包括较多的功能单元,以满足校园内师生的日常工作学习的各项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一卡通系统服务主机。其负责整个一卡通系统的数据管理功能;全系统所有数据(学生、教职员工资料、证卡信息、各子系统数据记录等)都存贮在一卡通服务器数据库内(设置在监控中心);各子系统管理员通过权限查询、维护本系统的数据;

(2)校园卡管理子系统。校园卡管理子系统也叫发卡子系统。为方便用户操作,严格管理,避免重复发卡,本方案设计独立的校园卡管理子系统,负责系统智能卡的资料录入、新卡发行、卡挂失(黑名单)、卡解挂、退卡、充值、验值、卡资料修改等管理功能。我们为在本校上学的学生、本校教师及后勤职工每人发放一张智能IC卡,根据该学生所属年级班级情况实现设置好个人资料及相应权限,教师也一样。IC卡与持卡人一一对应,通过对IC卡的管理,实现对学生和教师的出入、考勤、售餐、图书借阅管理和对学校保安的巡更管理。该子系统管理主机可设置在学校后勤管理办公室或其它任何可以连接到校园网的办公室,或设置在智能监控中心;

(3)图书借阅管理子系统。图书借阅管理子系统主要负责本学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料入库、存放、借出、收回;系统应用于学校内部以太网中,配置服务器若干台。数据库服务器中存储读者及图书资料的信息。各工作站主机与读卡机联接,用于接受读者信息,办理图书借阅服务;

(4)POS消费子系统。POS子系统负责食堂售餐的自动缴费、统计发卡与消费各类报表等的管理;员工消费时,不需要缴纳现金,收银员将员工已充值的智能卡在POS机上读一下,即可完成缴费;

(5)宿舍热水管理子系统。系统使用智能卡新技术,射频卡控制开水、热水及自来水,终端控制每一个水龙头,实行实时计费功能。可根据合作单位的需要连接锅炉、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燃气热水器供水等等。适用于锅炉大澡堂及开水房,亦可安装于每间学生或员工宿舍,控制冷热水的使用。该系统是针对校园洗浴、宿舍热水管理混乱的现状研制开发的新型节水收费管理系统,该系统数据实时回收、实时处理。可以实现洗浴、宿舍热水收费的校园卡管理,做到合理计费、避免浪费,达到节约增效的目的,是学校集中浴池和集体公寓用水管理的理想解决方案。

3 结语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卡通系统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卡通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时技术人员需根据其使用的目的和环境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求,提高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朱锦坤,纪哲锐.Visual Basic多媒体与因特网应用[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马锦忠,陆正康等.数据库系统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

关键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6-0180-02

贵州省是航天航空产品生产研发基地集中地区。近年来,随着先进制造业引进涌入,对材料学科专业相关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为增加。然而,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设置是以传统金属材料方向为主,与高新制造业对材料压力加工、材料质量检测方面的人才需求有些错位。单一专业方向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分工明确细化显得不适应、脱节。学生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个性、就业愿望选择专业方向,制约了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及创新能力的培养[1-4]。此外,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区域高校也相继开设材料类学科专业,使得本地区材料学科毕业生数猛增,就业压力增加,就业渠道必须拓展。

为了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满足市场对人才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问题。依据贵州省材料产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市场现状。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以专业特征为基准,面向就业市场,以学生为本,灵活设计金属材料、压力加工以及材料检测及表征三个专业特色培养方向。通过构建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坚持知识、能力及素质协调发展,有针对性地着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拓宽就业渠道。

一、特色专业方向课程设置

广泛进行调研,重点了解金属制造行业对人才知识、素质、能力的要求。我们按“通识公共基础+夯实大材料学科基础+明确专业专长方向”的方式实施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培养,确定了具备相同口径的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群,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特长,自主选择专业方向,以满足学多样化、个性化发展需求。

通用基础知识课程群主要包括公共基础与人文素养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专业基础课是课程体系的中心组成部分,紧密围绕材料学科专业共性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设置,是三个专业方向共同开设的课程。避免课程间内容重叠,整合《固态箱变》、《金属热处理》、《热处理新技术》三门课程课程为一门核心课程――《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构建以《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分析方法》等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群[5]。便于学生掌握有关材料制备合成、组织结构、性能和使用效能等四要素构成的材料学科共性基础知识规律。

专业方向课程群体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实用性课程群。金属材料专业方向有《金属材料学》、《钢铁冶金概论》、《有色金属合金》、《复合材料》、《高温合金》、《航天材料》、《模具材料》等课程。压力加工方向有《材料成型工艺》、《轧制工艺学》、《挤压与拉拔》、《塑性成形数值模拟技术》、《锻压设备与工艺》、《快速成形技术》等课程。材料检测及表征方向有《材料性能测试技术》、《材料工业分析》、《无损探测》、《超声检查》、《涡流检测》、《常用检测设备与维修》等课程。

二、专业方向实践教学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实践教学践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偏重专业方向”理念。改革传统实习教学模式,认识实习围绕实习基地的制备(压力加工)-检测-装配流程组织展开,学生初步掌握材料制备-组织结构-性能-使用效能为主线的科学研究方法。生产实习则各自偏重金属材料、压力加工、检测与表征专业方向,身临其境,与社会沟通,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知识解决相应的专业方向领域中的生产实际问题。近年来,本专业实验室采购了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实用设备,构建冶金制备、压力加工和测试与表征实验平台,为培养不同专业方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按照自编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指导教材,以“课程综合性实验、专业方向综合性实验、专业综合性实验和创新创业实践应用开放性实验”分层次逐步深入展开。毕业论文环节实行导师制,采取自主挑选导师、过程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研究创新的兴趣,理论联系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认知和创新能力,保证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近几年共有10余篇本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获学校优秀论文奖励。

激励学生参加著名专家和企业家讲授高水平专业讲座,让学生了解专业方向前沿发展动态,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理念,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鼓励学生自由选题,

自主设计方案,申报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制备(加工)、检测、表征、分析实验过程。推荐优秀学生参加全国金相、节能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兴趣,并充分展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近年来获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及SRT项目10余项,国家级节能大赛获奖3项。

三、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课堂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多媒体、科研成果案例、小组讨论、精品课程交流平台网络等方法,将繁杂的概念、原理,产品制备过程,微观组织结构以及性能检测过程、检测设备操作和维护过程等以形象化、动态化、具体化的形式,逐步深入,侧重向各专业方向学生讲授,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创新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材料科学导论》实行双语教学,学生阅读翻译外文文献的能力明显提高,有利于了解全球材料学科的前沿科研状态和知识。在实践教学改革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充分发挥学院与企业的科研实践优势,拓宽就业渠道。从时间、教学内容以及管理措施上保证“以科研促进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6]。我院于2011年开始与台湾义守大学合作办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各方向选派1~2名优秀学生到该校学习,这将进一步探索出国际国内合作办学之路,给本专业更多优秀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开阔学科视野提供跨校学习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业专业经过60多年的专业建设,储备了大批的材料学科专家学者和宽厚的工程学术文化底蕴。近几年,经过贵州大学品牌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国家一类特色专业,以及重点学科、硕士点、博士点授予专业建设,采用传帮带培养、引进、进修提高等方式,建立了一支教学、科研兼容,结构合理,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专业方向教师队伍。目前本专业共有教师15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博士5人,硕士5人。35岁以下教师全部在读博士。本专业青年教师全部到省级材料结构与强度重点实验室兼职,掌握大型检测与表征仪器的操作和维护,为师生展开科研教学提供了技术便利。与贵州南方汇通、安大集团公司等校外实习基地建立了长期师资培养机制,以解决不同性质的企业生产问题为契机,与培养学生并举,为各专业方向师生提供了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的条件,目前有三位教师在这些企业攻读博士后。加强教师队伍团队合作,鼓励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目前,本专业教师发表相关教研论文30余篇,出版教材《材料科学基础》、《金属材料学》、《材料科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程》等4部教材。《材料科学基础》获评省级精品课程,《材料力学性能》获评校级精品课程,带动了本专业方向课程的建设。

五、结论

与时俱进,贵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紧跟材料制造业发展趋势和用人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特色培养方向,不断深化构建特色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逐步实现了专业“宽专业、厚基础、高素质、重实践、强能力”与培养方向专长化的有机统一,不仅弥补了现有专业培养模式的不足,而且也满足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提升了学生就业市场竞争力。最近几年,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名列贵州大学前茅,获得2011―2013年全校就业率一等奖,已呈现出学生就业自信、社会欢迎的良好互动局面。

参考文献:

[1]徐德龙,许启明,肖国先,等.关于材料类本科专业设置演化的思考[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1):5-8.

[2]李瑜煜.复合型材料电子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及课程设置的研究与实践[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6):105-106.

[3]张海燕,黄贵秋,石海信,等.化工专业柔性专业方向建设的探讨[J].钦州学院学报,2012,27(7):41-44.

[4]黄贞益,邓小民,李胜祗,等.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探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2(1):107-108.

第9篇

(一)通识课程开发要彰显文化功能

从文化选择的高度开发通识课程,就不能限于教学单纯知识传授,应将课程置于广阔的文化结构和视野中,保证所授知识具有社会文化之精华特征。从社会文化的基点出发,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顿曾将课程定义为对社会文化的选择,即学校教育受制于时间因素的有限性,不可能笼统地、无原则地传播所有文化,并且并非所有的文化具有同等的重要性,由此,通识课程开发的首要问题是对文化的价值判断和选择。而课程开发的原则也表现为对文化选择与组织方面的规范,包括选择什么样的文化、怎样组织这些文化形式等。在课程开发上,要强调课程功能的广泛性,在通识教育理念中强调一门科程的多功能性,每门课程都应当具有立体化教育的任务,能够充分发挥通识课程相应的人才培养的教育功能。

(二)通识课程内容要以学生为本

通识教育课程内容应该以学生为根本,根据全人课程目标要求,通识教育涉及国际课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非正式课程或隐型课程等多种类型。也可以为分布必修型课程、名著型课程、核心型课程、自由选修型等课程。把当今世界在全球化进程中重要性日益突出的信息技术、外语、多元文化等领域的课程融入到通识教育过程中去。这样跨学科、跨文化教育的学科内容及其所代表的理念使得传统的通识教育内容和教育价值意义更加深远。以学生为本从多元文化角度设计的通识课程,可以打破专门学科狭隘的框框,触及到学术界中不同领域的相互关系,让学生从文学、历史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政治学的多元角度,探讨哲学人生课题。学生在通识课程文化之中可以涉猎人类知识文化的各主要领域,以形成更加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成为通达的现代社会的文明人。

(三)通识课程评价体系要开放多元

课程评价作为通识教育课程文化系统的终端,是一种导向机制,能在过程中发挥着质量监控作用。对于通识课程的评价,不要过分地强调标准化。要衡量一个人的发展,不仅需要考查其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还在于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等方面。对于通识课程的评价不能是静止的、终结性的,而应贯穿于通识课程教育的全程之中,使评价成为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评价不能仅用一把尺子,应该运用多种方法综合评价学生在参与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和评价工具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如学生自我评价法、专题评价法、观察法等方法。

(四)通识课程设计要与专业课程融合

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是一种通专结合的通识教育大体系。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虽然对人才培养的素质要求各不相同,但在具体实施时,只重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都会导致现代教育在学生人格培养上的美中不足的缺陷。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加以适当融合,实现在课程设计上的统一和渗透,无疑是通识教育的最佳途径,这正是现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必须走通专结合道路的根本原因。以这一思想去指导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应该是化解通识教育困境的正确选择。上世纪日本曾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截然分开的做法受到质疑,与专业融合的通识教育改革必将呈现在高等教育课程改革序列中。

二、通识教育的课程实践

(一)设置联合专业———英国通识教育实践

英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是专业教育的通识化。英国大学,无论是古典大学、城市大学还是新大学,专业设置面都非常宽广,设有大量联合专业。联合专业的具体形式有双科专业、三科专业和主副修专业。如三科专业,“工程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其中工程学课程占2/3比重,经济学和管理学课程占1/3比重;双科专业,如“现代史与经济学”、“经济学与哲学”、“哲学与物理学”、“工程学与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哲学”等,学习双科专业的优势是两个相关学科并列学习使学生增强对其中每一学科的理解,同时学到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推理方法,增强学生从多维视角观察、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种联合专业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与贯通,体现了通识教育精神。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得出通识教育的实质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我国高职教育要学习英国通识教育的经验,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使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融通,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视角进行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独立通识课程———美国通识教育实践

美国通识教育是具有代表性的,如《杜克大学面向21世纪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报告》、《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本科通识教育改革的建议》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至2000年美国通识教育呈现:大学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度提高;州政府、评审机构、教师、学术负责人等内外部力量综合作用促进通识教育发展;所有类型本科院校都在实施通识教育改革;通识教育课程学分在毕业学分中比重增加;通识教育课程要求更加规范化。美国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主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重心、突出课程国际化下的人的全球视野和整体性发展。提倡培养理解一切社会、一切民族思想精华,富有才能的青年人。如麻省理工学院所有本科生必须接受自然科学核心课程6门,人文学科、艺术、社会科学课程8门,科学和技术限选2门,实验1-2门课程等的教育。

(三)国家立法规定———日本通识教育实践日本称通识教育为“教养教育”,日本是亚洲各国中通识教育、职业教育率先现代化的国家。日本历届政府教育部门重视教养教育。二战后,日本高校在推进通识教育中,提出将培养社会需要高水平、综合性创新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1947年日本制定了《大学基准》,对新制大学实施“教养教育”提出具体规定,开始对通识教育探索。2002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新的通识教育改革审议方案,促进大学和教员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确立通识教育的实施责任体制。指出在激烈变革的时代,用地球规模的视野、历史的视角、多元的视点来考虑问题的能力。注重以通识课程教育为基础、以专业课程教育为主导进行课程整合,加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等思想。这些为学校创造良好的通识教育气氛,转变学校的办学理念提供了政策和思想条件。

(四)通专教育融合———德国通识教育实践

德国大学专业领域的学习更多地渗透了科研的要素和精神,充分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统一”的传统与精神。一些高校通过与企业、科研单位和地方、社区的合作,使高等教育走出传统的校园,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更加密切,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并充分利用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行灵活有效的多时段学习。这种模式通过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作用,是在人文教育形式外另辟途径寻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点,把通识教育蕴含于专业教育的实践环节中,对拓展通识教育的范畴与解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矛盾具有积极作用。

(五)综合素质课程———中国通识教育实践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通识课程改革进入重视综合基础知识教育阶段。我国教育部高教司在《关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我们所进行的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是人文素质教育,主要是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许多高校进行了有效实践探索,如北京大学提出“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清华大学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将德育放在首位且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与此同时,高职院也进行了通识教育实践,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进行学分制银行的通识教育探索,学院面向全院学生开设学分银行,学生通过参加校内外各类技能竞赛、企业工作实践、取得应用能力证书、申请发明专利、文艺体育等竞赛和课余进行的社会实践、证书考试(如计算机和外语口语等级证书、驾驶、职业资格等资格证书)等兑换部分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学分,此项规定的实施推动了高职通识教育开展。此外,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做了通识教育实践和探索。

三、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

(一)认知结构合理的课程体系

通识教育课程从认知结构上可分为六类,即社会科学类、人文科学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公共艺体类、综合素质类等。社会科学类。社会科学是指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侧重于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宏观的社会现象,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以及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特定社会的东西”。社会科学强调人的社会性、关系性、组织性、协作性等共性的方面。社会科学课程学习能使学生具有对各种信念和社会行为进行评价的广博见识及理性判断。学校可开设如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教育学、文艺学、史学、语言学、民族学、宗教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课程。人文科学类。人文科学是以人类的精神世界及其沉淀的精神文化为对象的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需要、意志、愿望和价值,强调人的主观心理、文化生活等个性方面,对过去的研究是最为根本、最为重要的。人文科学常用意义分析和解释学的方法研究微观领域的精神文化现象。包括文、史、哲及其衍生出来的美学、宗教学、伦理学、文化学、艺术学等。自然科学类。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它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农业科学、生物学、医学、材料科学等。自然科学是要使学生理解所有人类都要受其支配的自然法则,同时告诉他们那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在理解世界、保持世界的调和的前提下,刺激想象力、培养好奇心、激发学生为发现新的真理做贡献的意欲。能教会学生学会理论思考的方法。工程技术类。工程技术是指应用科学知识使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的一种系统性专业性技术,是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根本手段。英国科学协会称工程技术为“社会中的科学”。工程技术类课程是指可直接运用到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领域的课程内容,包括设计方法、施工安装技术、典型工程实例分析等课程,其内容涉及法律法规、设计及施工验收规范、技术措施、技术标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经济等方面,其中,政策法规、各种规范的颁布,对于该类课程的影响最大。工程技术课程如建筑工程基础知识与识图、环境绿化工程、城市规划、工程建筑概论、工程法规、建筑法、合同法、招投标法、价格法、工业基础概论、机器人、空中客车、航天航空航海等。公共艺术类。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文化传播手段,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普及艺术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时代的大任务。公共艺术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提升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与校园的文化品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校可开设美学原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摄影、歌唱基础、中国民居艺术赏析、动漫人物速写技法与赏析、现代景观设计赏析、影视艺术与审美、服饰文化等公共艺体类课程。综合素质类。高职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业务技术素质、文化审美素质和心理生理素质等几方面,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等要素及品质。高职在设置综合素质课程时应尽量将接近的科目知识融合在同一门课程中。比如,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设计的“人文艺术与道德修养”、“高新技术与现代管理”等综合性很强的课程。还有如“问题分析与解决”、“有效会议管理”、课程教学“高绩效团队建立与运作”、“人际勾通与服务文化”等。高职院校要始终培养人格健全、身心和谐、理想高远,具有一定人文、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作为教育工作目标。综合素质教育选修课覆盖面较广,涉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想政治、计算机类、语言、艺术、体育卫生、基本技能类等学科的综合。

(二)文理渗透融合的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是对学生进行宽泛的专业知识教育。开展高职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改变专业设置过细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知识结构单一的现象,力图通过这种方式培养高素质的现代高职人才。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时,要形成通识教育共识,淡化专业思想,改变课程设置单一性、封闭性、滞后性,确保课程的多样化、规范化,加强综合课程,文理渗透和融合。尝试通过学分制,满足学员在求知上的“各取所需”。课程体系方面,本着强化基础的原则,减少课程数目,精炼课程内容,将发展前沿知识、文化素质修养知识充实于课程之中,整合教学内容,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础。在文科、理科方向上要有所侧重。1.理科生通识教育课程设计。鉴于理工科学生往往偏重专业知识,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所以理工科学生需要选修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系列科学课程。如中国文明、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全球视野等。2.文科生通识教育课程设计。鉴于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知识,文科生要修《高等数学》,特别关注对学生数学思想、数学逻辑的培养、自然科学和信息科学系列课程,科技、经济、社会、化学与社会、信息技术与现代社会、生态学等。3.文理生通识教育共修艺术课程设计。文理科生都要修完一定学分的艺术课程。如美学原理、艺术导论、音乐鉴赏、舞蹈鉴赏、戏剧鉴赏、戏曲鉴赏、影视鉴赏、中外艺术歌曲赏析、中外艺术歌曲赏析等。

(三)公共基础奠基的课程体系

公共基础课是培养高职学生普适性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基础课程,与专业课互相渗透和支撑,共同作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公共基础课作为专业学习的基础,承担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综合素质等基础能力培养任务,在高等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起奠基作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平台:1.英语、数学、计算机、应用文写作课程。是高职主要公共基础课程,在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承担着培养学生基础素质的任务。2.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校要创建思政课理实一体化教学平台,真正实现思政课由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由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向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转变;由单一的知识、理论传授向综合素质培养目标转变。3.其它课程。如体育(健康与运动)、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为高职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高职应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观,通过思想领域的转化,培养学生的自身通识人才的价值观,使学生选课避免功利化取向。

(四)体现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等方面。影响和制约职业素养的因素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工作经历以及自身情况。职业素养是个大概念,专业是第一位的,除了专业,敬业和道德是必备的,体现到职场上的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的就是个人素养或者道德修养。职业素养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意识等。学校可开设职场礼仪、公共关系、企业文化、组织行为学、产业文化、沟通技巧、职业素养、体育与健康等课程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以适应将来工作需要。

(五)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体系

适应社会生活目标的要求是以“促进学生成长需要”结合“社会需要”,来选择相应的人文通识课程。在此目标下构建的通识课程体系,应包括积极生活和社会问题处理类课程。这类课程如《幸福学》、《人际关系与沟通》、《生态与人生》、《哲学与人生》、《经济与人生》、《人与环境》等。这类课程设置主要是学习为人处世的方法,即学习社会关系处理、社会问题认识、社交礼仪等。

(六)人化校园环境的课程体系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