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6 17:11:56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和理解

第1篇

>> 现代生活对景设计内涵的理解 生活方式与设计的关系 生态环境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浅析传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乡土文化对景观设计风格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研究 刍议地域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对景观设计教育的思考 对景观设计的认识 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分析与探析 景观美学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浅析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初探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浅谈视觉思维对景观设计的促动 中国山水文化对景观设计的启示 对景观设计中构成艺术的应用探讨 低碳经济生活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影响关系与分析 艺术思潮对景观设计方法的影响研究初探 试析现代美学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陈沙沙")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设计与生活方式的关系体现在社会中的方方面面,景观设计作为设计中的一种,其发展也是在与生活的摩擦碰撞中进行的。本文主要通过对景观设计与生活方式关系的论述,来谈一下生活方式的变化对景观的影响,以及景观设计对生活方式的反作用。关键词:对立统一;生活方式;景观设计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第2篇

关键词:景观;现代景观;多元化;景观规划

1 现代景观的起源

在欧洲,“景观”一词最早被用来描写绚烂景色。这个时候,“景观”的含义同汉语词典中的“风景”、“景色”的意思基本相一致,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在我国山水风景画早前已经从人物画的背景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立学科,并很快成为艺术家们的研究对象,丰富的山水美学理论体系是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及的,景观的这种含义一直为文学艺术家们延用至今。然而不同的人对“景观”有不同的理解,正所谓“同一景象词义的不同版本的理解”。大多数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景观,也就是风景。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研究,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的。从客观的意义上讲,景观评价(风景评价)是指对景观审美视觉质量的评价,而景观的“审美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的同意词;从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已经对“景观价值”有新的认识,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的主观满足”。

2 现代景观发展的时代背景

2.1 中国现代景观发展的背景

景观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文化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传统景观文化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而当今社会恰恰为中国景观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中国景观艺术既要继承发扬传统的理念精华,同时也要探索和开拓更多的景观艺术风格。

同时我们要发展创新,取长补短,不断的学习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借鉴优良的风格和理念,成了中国景观艺术界的共识。而借鉴不等同于复制,借鉴是要吸收于精华,内在而永恒,有很强的生命力,并创造新生的理念。所以,如果没有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进行深入的研究推敲,就一味的照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2.2 现代景观多元化发展的必然性

中国具有丰富无比的传统园林文化,它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人“天人合一”理想境界的追求,园林的进一步发展及国外景观设计的冲击,人们的思想发生变化,于是,人对美的追求与一层不变的园林景观美之间就产生了不可逆转的矛盾。

现代景观需要满足公众休憩、游玩、观赏、娱乐、学习、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需求。而古典园林景观大多是王公贵族、文人墨客的私有财产,这就意味着它只是为少数人服务的,满足其观赏功能。

现如今,人们也对精神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环境景观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要求其形式的多样化,以满足各类人群不同层次的需求。因此,作为景观的设计者不应紧紧抱住传统不放,而是应该在传统这个得到大众认可的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的发展。我们提倡继承传统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将其作为一种模式固定不变的延续下去。

2.3 西方现代景观的多元化发展

西方现代景观艺术之所以能够迅猛地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创新意识。西方的新艺术运动致使现代主义景观艺术产生,传统园林的固有模式被

打破,变繁琐为简洁。英国景观设计师杰里科认为自己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文学修养和哲学上的思考,可见,文化对景观设计的意义深远。与现代主义单一的历史价值相比,当代景观的特点之一,就是各种历史价值观的多元并存,“历史性”与“现代性”的并存。美国当今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沃克的设计除了受到当代极少主义艺术思想影响以外,还受益于17世纪法国古典园林和日本传统禅宗庭园的影响。

其后,一些激进的景观设计师一反以往的园林所信奉与追求的和谐、统一、纯洁与稳定等传统审美原则,力图发掘形式不和谐、不统一与不纯洁的一面。如拉.维莱特的设计,设计师用互不相关的点、线、面系统,相互叠加,用机械的几何结构处理,用一种具有随机性和偶然性的方式,出人意料之外地创造了一个与以往完全不同风格的新景观。

2.4 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的借鉴

西方现代园林在不断地对旧形式否定的过程中日趋成熟。西方现代园林艺术发展是与时代密切相连的,它的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发展过程中不时地与其他学科、艺术门类进行交汇,增添了新的活力。但我国对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借鉴不应是模仿其风格,而是吸取它的精髓。现代艺术、当代科技、生态设计及创新意识是促使西方现代景观艺术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中国对西方现代景观艺术借鉴的主要方面。不可否认,传统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创新也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的,不可能脱离传统。创新的同时要正确处理与传统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园林景观应该勇于面对新时代思潮的挑战,应该建立起超越意识,应该相信只有代表一个时代文化精髓的艺术品才具有持久的魅力。

3 现代艺术对现代景观发展的影响

现代艺术以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演变到今天,并通过实践产生了大量的艺术观念。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本身是一个具有巨大潜能的思想宝库,它远比那些被用于以单纯绘画技法的训练为目的“艺术”要深刻得多。

现代艺术与现代景观两者之间的“边界”已逐渐相融,可以说,现代艺术本身已成为一种强大的生产力,也必然会影响和渗透到相关的学科中去。现代艺术给现代景观提供了一个更方便和更有效的交流思想环境。

现代艺术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应该成为摆设和点缀,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而言,也不只是一种形式语言借鉴的来源,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虽然沿用传统园林设计中以艺术审美为指导的方法论,已不完全适合现代景观设计学发展的需要,但并不意味着要同时把艺术打入“冷宫”。现代艺术作为一种思想工具,在景观设计的创新中应该发挥它应有的魅力。

由于各区域的经济、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一些经济水平落后的地方,设计师在做设计时总会遇到困难。现代的景观设计需要不断的创新,无论现代景观设计是出于何种目的开始的,审美需求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设计任务。“千城一面”现象不但使地域文化消失,而且也会引起审美疲劳。而创新思维常会给人们带来崭新的思考,崭新的观点,和意想不到的结果,从而使现代景观设计呈现多元化的创新局面。

4 现代景观所折射出的时代性

4.1 学科的融合与互补

景观设计、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是联系最紧密的学科,三者的融合在其产生和成熟过程中是互相影响的。随着环境问题的日渐突出,景观设计对城市规划和建筑学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反之,科学合理的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景观设计师的共同努力来实现。

景观设计的人文研究进一步加强。景观设计对人的尊重表现在规划设计的人文性、地方性,因而,设计师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宗教、美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和领悟潜在地影响着其规划设计作品的品质。

4.2 景观设计思想的传播

先进的、超前的景观设计思想得到提倡和传播,以引导人们树立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熟悉景观设计的对象、价值、方法和范围,从而推动景观设计的全面健康发展。除了景观设计作品和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影响,景观设计的职业教育、大众传媒对景观设计传播、宣传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国家的发展取决于全民素质的提高,景观设计的发展也同样取决于人类素质的提高。失败的景观设计之所以能够得到实现,甚至被称颂一时,可以说是设计师和决策者的专业素质不高所致,同时,也说明公众的分辨力、鉴赏力不够,所以说,景观设计基础知识的推广,引导和培养公众对景观设计的鉴赏力是必要的。

5 结语

现代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因工业化对自然和人类身心的双重破坏而兴起,以协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为己任。与以往的造园相比,最根本区别在于,现代景观设计主要创作对象是人类的家,即整体人类生态系统,其服务对象是人类和其他物种,强调人类发展和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

现代景观设计是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自然演化过程中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其领域广阔,前景美好,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所肩负的责任。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自然的演化过程,那么景观设计只能用来装点门面而已。为了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每个人都应当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俞孔坚,刘东云.美国的景观设计专业[J].国外城市规划,1999(2).

[2]约翰.西蒙兹(美).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第三版)[M].俞孔坚,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俞孔坚.从世界园林专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看中国园林专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J].中国园林,1998(1).

[4]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第3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课程改革;风景园林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7-0268-03

1 研究背景

随着雾霾横行,室外环境日益恶化,人们对室外环境的关注与日俱增。作为环境设计的两大方向之一的景观设计专业受到了普遍关注。河南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于1999年开设环境设计专业,并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批本科生。2013年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首次将本专业分为室内设计方向和景观设计两个方向。基于艺术设计学院艺术设计背景,景观设计专业存在较多特点,如教师和学生在对于色彩、构成、形体、手绘表现等方面,存在较为明显优势;劣势在于理性不够,基础理论掌握较为欠缺。国内各大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构架整体侧重于室内设计,对景观设计专业相关人才的培养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的地方。

2 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于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建设这一背景,从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师资状况、学生状况、硬件设备、教W过程几个方面,对新形势下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改革进行研究,以期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2.1 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

对比学院景观设计方向近几年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2011级及以前专业方向尚未形成,13级以后分方向,专业方向日渐成型,15级授课计划于13级授课计划基本相同。通过分析对比两则大纲课程、学分、课时数、理论与实践课时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2.1.1 相关课程数量增加,得到重视

随着就业结构的调整,学院在课程安排时对景观设计方向有了大幅度的倾斜,景观设计方课程大量增加,由原来的9门相关专业课增加到19门之多,学分绩点和实践课时数也有大幅增加,不可谓不受重视。

2.1.2 相关课程面广,扩大专业知识广度

2013年教学大纲中增加了建筑、规划、生态学、施工等相关课程,是对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专业知识进行了补充,使学生对相关学科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有利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广度。

2.1.3 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和重复现象

由于课程结构变化较大,局部课程设置不合理,重复现象时有发生。以生态学为例,环境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在课程内容上重复较多,而且景观设计专业教授这两门课的老师基本一致,所以该课程可加以精简,考虑专业相关性保留景观生态学更为合适。

2.1.4 课程结构偏理论,弱实践

课程构成中涉及到几个专业基础课程,景观设计初步、建筑设计初步与室内设计初步,学生在学习中重在对专业形成一定的印象和手绘表达,实践环节则没有收到特别重视。

同时河南工程学院景观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院环境设计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区别于理工院校的与规划、建筑、生态学、土木等专业相结合的体系,也有别于农林院校与园林、植物、园艺、农学相结合的体系,景观设计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就注定其偏艺术,重形式的特点,史论和构成等课程相对来说较强,而园林植物、植物造景、园林设计、园林工程、造价等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课程偏多,实践动手能力培养欠缺。

2.2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虽然有着相对来说丰富的生源,师生比严重不均。以2013级为例,环境设计开设5个班,其中景观设计2个班,专业老师分布相当不均,环境设计教研室教师共计13人,其中园林景观设计方向仅4人,其余均为室内设计方向。教师资源严重不足导致多数史论课程和基础理论课以及计算机制图课程仍由室内设计方向老师教授,不能很好地体现景观设计教学的专业性。

2.3 硬件设施

作为艺术设计学院下属专业的一个分方向,景观设计专业处于刚刚半独立状态,硬件设施严重不足。景观设计植物方面缺乏苗圃基地、植物栽培日光温室,而设计方面虽然已经在建工作室,但更多的是提供基本场地,对硬件的供应上仍存在较为缺乏。

2.4 学生状况

艺术设计学院学生为艺术专业招生,擅长手绘表达,相比理工院校和农林院校学生在景观设计、考研上普遍具有优势,这一点是值得保留和发挥的;与此同时,艺术生比较感性化,在理论基础的系统学习中又有不足,因此,应加强学生理论学习能力。

建筑、农林类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注重从科学、技术、植物等角度进行设计,通常涉及的为体量偏大的规划层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由于艺术学的背景和学科性质,主要以艺术设计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在景观设计方面更多从艺术与美学的角度来把控,因而更偏重体量较小别墅庭院、花园等外环境设计。由于未受过系统的园林、园艺、建筑、城市规划、室外空间设计等相关课程的训练,没有完善的理论知识控制、指导和管理规划的实施,学生对空间尺度的概念相对模糊,难以把控较大的空间关系。

2.5 教学方面

教学方面由于环境设计专业教师多为艺术专业出身,而学生也是艺术生,教学方面不管是课程安排还是教学重点,多侧重与美学、艺术学的教学,而轻科学、数据等方面。

3 改进措施

3.1 培养目标精确定位,课程持续改革

景观设计方向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大方向,通过确定培养计划、明确课程能力目标,调整、完善教学方法与手段,做好人才培养定位可以在有限的课时内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1]。

3.2 师资力量培养,借助外部资源

针对景观设计专业教师资源偏少这一问题,既可以引进新教师也可以采取外聘形式,补充教师资源。更重要的是,室内设计方向的教师资源丰富,有兴趣和一定专业基础的教师可通过进修、培训等手段实现专业方向的偏移,这既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会促进教师进步,即所谓的教学相长。与此同时,还可以与土木学院教学相结合,实现专业知识面拓宽和资源充分利用。

3.3 学生扬长避短,专业素质全面提升

3.3.1 加强对景观行业的认识和了解

很多学生对景观设计行业缺乏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就业专业倾向表现迷茫。缺乏对景观设计项目设计过程、步骤的了解和掌握;对景观行业的就业形势了解和认识不够;设计的基础理论掌握杂而不全,更谈不上精;缺乏实例项目训练,使学生与社会需求脱节[2]。因此,在教学中应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提升学生的就业信心。

3.3.2 充分利用设计表达优势,计内容强调立意和支撑

艺术设计类学生图面表达风格华丽,色彩丰富,但图纸表达不规范,缺少科学理论支撑,流于形式,缺少内涵。同时,学生在学习中积累较为有限,在设计创意上缺少立意和支撑,只是简单的功能布局设计和“填空”。更有甚者,学生甚至不能准确判断一个设计案例的优劣。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色彩、表达优势,在加强学生的理论教学的同时,强调设计案例的讲解,避免课程内容空洞乏味,更能使之与表达优势相互促进[3]。

3.3.3 加强沟通、协作能力培养

针对学生在项目设计过程中不主动同导师、与同学沟通,埋头闭门造车等情况,在教学中应加强团队合作训练,在重视个人想法的同时,博采众人之长,在协作中学会协调、分配和资源共享。

3.4 教学硬件改进与借鉴措施

3.4.1 借鉴农林院校

借鉴农林类院校加强教学硬件建设:开设日光温室,配合植物学、花卉学课程教学、科研、实习基地;开设苗圃基地,用于树木学、苗圃、植物学、栽培技术、草坪学等课程,教学、科研、实习的基地;设立实验室,使学生平时学习、作业,与教师研究、教学紧密结合。

3.4.2 借鉴理工科院校

借鉴理工科院校实验室和工作室建设,教学结合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设计、建筑设计、施工管理、概预算等课程,通过设立工作室、设计室、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的方法,强化、丰富本专业。通过与土木学院相结合教学,实现教学内容多元化。

3.4.3 建设校外实习基地

要想提高学生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能够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适应,学院应着重建设校内外实习基地,尤其是校企结合,真正实现学校“学的”与企业“做的”无缝衔接,真正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3.5 教学改进

3.5.1 资源整合,充分利用

园林规划类教师与艺术类教师相互学习借鉴,完善课堂内容和自我水平。充分利用院校其他专业优势,例如土木工程学院师资,联合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3.5.2 利用先进技术,实现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

教学中可利用先进技术,实现理论课堂真实化、形象化、具体化。例如在植物造景、园林设计等课堂中采用Lumion、Sketch Up软件,作为一个实时3D可视化工具,该能够快速生成画质优秀的图像[4]。避免植物材料尺度空而不形象,学生不易把握等缺点,在短时间内通过自带的大量素材,将真实的尺度和画面展示出来,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软件。

3.5.3 教学形式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形式单一会造成学生厌学情绪,在教学中采用微课、软件、视频、演示、实践等教学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益于教师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并且有利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院的工作室建设也应该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理论知识的讲解与实际设计项目相结合,既可以丰富教学形式,也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增加动手能力,更好地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提升学生毕业后的适应能力。

3.5.4 依托大赛完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大赛的评定标准融入了更多的行业规范、标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行业规范标准,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也会越来越侧重于方案的合理性、创意性与可行性。同时,依托大赛对学生平时作业、毕业设计也有良好的导向性[5]。

4 结语

景观设计专业在艺术设计学院背景下的发展有许多特殊性和限制性,只有结合艺术类院校学科特点和社会对相关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完善和提高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硬件设施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科研状况、学生学情,充分整合利用相关资源,加强相关院校交流,不断引进先进模式和策略,才能顺应发展规律,培养出理论与实践兼优的人才[6]。

参考文献:

[1]刘庆华,王奎玲,刘庆超,等.青岛农业大学园林特色专业建设探索与实践[J].现代园林,2015,12(12):969.

[2]刘 岚.《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W报,2009(6):124~126.

[3]周玉明.景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3.

[4]沙环环.Lumion软件在园林植物造景教学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14,40(32):273.

第4篇

关键词:历史文脉;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201-01

一、历史文脉和景观设计

历史文脉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的脉络,即通过系统、全面的方法把人类在历史中创造的精神与物质财富总结归纳在一起。历史文脉是城市中文明的相关记忆,是一个城市独有的特色,是人们重要的精神瑰宝。城市景观是城市提供给人们观赏与使用的场地与空间,是人们感受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处的一种途径与手段,因此,人们必须认真的学习并认识城市的历史文脉,了解其对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意义,且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充分利用历史文脉,以便使其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与价值。

可见,历史文脉和城市景观设计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城市所需要的景观是包含着历史文脉的,历史文脉也运用景观的形式,在城市中流传与发展。所以,人们必须意识到城市的魅力与品位,主要就体现在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当中,而在对景观加以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在对人类文明进行研究与挖掘时,把与现代城市精神相符合的元素提炼出来,将其应用于城市的景观设计中,成为城市的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标志或符号。

二、城市景观设计中体现历史文脉的原则

第一,应对具有一定价值的历史文物、遗迹加以保护,不能盲目拆除。同时应在其周围规划一定面积的绿地,以该历史文物或遗迹为主题进行景观设计。

第二,应注重城市整体特色和风貌的体现。每个城市都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在进行景观设计时,应当整体把握,注重体现整体风貌,使这部分景观与城市整体景观相统一。

第三,对历史文脉进行深层的解读,注重精神内涵。在景观设计中,对一些历史文化要素不应原样照搬,这样会显得过于肤浅,而应深入理解其精神气质,并用新的元素、符号对其进行诠释。

三、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的运用方法

(一)保护

对于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如建筑、牌楼、雕塑、遗址、陵墓乃至植物等,应当加以保留和保护。这些历史资源是城市中的宝贵财富,承载着这个城市的文化,他们的存在为城市景观提供了规划设计的依据,很多景观都是围绕这些资源展开设计的,从而使自身具备了一种文化特质和设计的主题。而将这些历史资源盲目拆除则是极为愚蠢的一种做法。

(二)解构

所谓的解构指的就是对结构进行分解的方法与行为。景观设计人员依据所要表达的内涵与主题,利用解构的方法将景观素材中整理提炼之后的地域、历史以及象征等符号,予以打破、分解,之后利用主观设计的表现意图,将若干个分解符号加以加工并组合,进而获得具备新内涵与艺术表现力的一个新形象。这种方法为景观提供给城市景观设计的原素材以新的演绎与解读。

在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历史文脉元素经常通过解构的方法展现出来。对现代城市景观作品加以分析,发现其主体均是展现城市的地域特点、继承历史文脉,然而从其本质来讲,这些作品依然是具备现代美学色彩的艺术作品。因此,景观作品不可以只是对历史进行恢复,而应该运用“加减法”对历史文脉素材进行加工,之后利用解构的方法对所获得的符号进行处理,使作品更加富有美感,进而让观赏者在对景观进行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设计人员对历史文脉的敬仰。

(三)共融

所谓的共融指的就是各个部分或者是事物互相融合。在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与社会逐渐认可并接受和谐共融的思想理念,由于当今社会中存在很多种文化与思维,它们相互摩擦与碰撞,只有通过相互融合的方法,方能实现快速发展。而在艺术创作方面,共融同样是一种极为关键的方法,能够对多重内涵与思路进行有效的组织。利用共融的方法将历史文脉运用到景观设计中的实例是有很多的,例如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大唐芙蓉园以及曲江池遗址公园等,在这些景观中都运用了共融的方法,它们都是以大唐文化作为主题的景观,都将现代城市和历史文化之间的共融关系展示出来。其中曲江池遗址公园园路两侧的景观小品,是把框架玻璃结构与历史古迹两者构成一个共融与比较的关系。

通过符号学原理,将历史文脉中的各种元素提取出来,并且将其运用到城市景观设计当中,相对而言,这是景观设计当中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与部分。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必须充分尊重历史文化。对历史文脉与传统文化的尊重,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实行有意识的强调与说明,将景观设计中历史文脉元素的功能凸显出来,使城市景观富有特殊的个性。

第5篇

关键词:景观 设计 人性化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作为特定文化场景的一个延伸,景观文化设计更要彰显人性化的文化特征。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在倡导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也要追求人性化的艺术需求,使得园林景观能够朝着形式多样的方向发展,在满足人们在视觉享受的基础之上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享受,从而也使得整个城市焕发出新的面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加强园林的人文因素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当地的人文文化环境,使人们在满足自身情感设计的基础之上进行人文景观的设计,以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1 景观与景观设计的概念

1. 1 景观

景观 Landscape 一词因立场不同对其概念的诠释便有了多种内容。地理学上对景观的定义为: “反应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而在生态学上景观却被定义为: “人类尺度上,具有空间可测量性,由于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的地质单元。”此外,景观是多种功能的载体,因而可以被理解为:风景: 视觉审美过程的对象;栖息地: 人类生活其中的空间环境;生态系统: 一个具有结构功能,具有内在和外在联系的有机系统;符号: 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思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

1. 2 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 Landscape Architecture) 根据《牛津园艺指南》“是将人工和天然元素统一设计的艺术科学。”采用人工的和天然的材料―――泥土,山石,水,植物,组合材料,人为创造各种用途和条件的空间。随着社会物质建设和精神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越发意识到景观环境的重要性,对其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景观设计也就成了关于怎样安排土地及土地上的物体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舒适、健康、安全环境的艺术科学。同时,也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创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是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设计是为了人的设计,换句话说也就是满足人生理和心理的需要,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人既是设计者同时也是使用者。因此,设计的中心和尺度也是人,这种尺度不仅包括生理尺度还包括心理尺度,而人心理尺度的满足则是通过设计人性化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性化设计的出现完全是设计本质所要求,决不是设计师追逐的风格。因为偏离了对人心理要求的满足,设计也就偏离了正轨,因此设计的人性化已成为评判设计优劣的一大准则。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

2. 1 “人化”与“物化”

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统一人类的设计总是能体现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伦理、道德、历史文化以及情感等等因素,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可是人类的一定意识、情感和文化等精神因素又必须要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形式来表达,而作为人类生活方式载体的设计物一定承担了一些对人类精神的承载和表达功能,这也就是人类精神的“物化”,即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组成了人与设计物的互动关系。设计就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有机统一,两者相辅相成。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设计中的人性化绝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类设计本就应该具备的特质。设计师所做的便是让这种“人化”和“物化”过程更通畅、更和谐以达到人与设计融为一体的状态。中国古代所宣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便体现了对这种关系的辩证认识,所以这种统一也必然反映在作为设计一类的景观上。

2. 2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安全性与实用性

景观设计的本质是为了其使用者服务的,所以就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满足不了使用者的需求的设计是没有任何存在意义的,只是单纯的摆设而已。另外,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还要避免危险和伤害的发生,尤其是在设计老年人和儿童活动空间时要更加注重安全性,保证使用者的安全,是人性化景观设计最基本的要求。如果保证不了这一基本要求,也就谈不上所谓的城市公园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了。

2. 3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需要体现出人文的关怀

“人文主义”( Humanism) 最早是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是关于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力的思想。广义上来讲,人文思想是对人性、人伦、人道、人格、人的文化、人的历史、人的存在其价值都愿意加以尊严与关怀。人性化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就是要体现“人文主义”思想,让使用者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尊重。另外,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文关怀表现为多方面与多层次,由最基本层面对人的生理关怀到高级层面的精神与情感关怀逐层上升。在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主要体现在人对空间场所的内在感受,特别强调提升环境的认同感与可识别性,达到使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的效果。

2. 4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文脉的传承

景观存在地域性。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都对景观有着巨大影响。首先,在相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事物的认知会有普遍的相似性,过去熟悉的事物与形态能引起他们相似的情感共鸣,产生相似的联想,因此增强人对景观环境的认同感。其次,对该城市原有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对形成城市公园景观特色是非常有利的,富有较强烈的识别性和唯一性,就会自然而然地使人们对景观环境的自信心得到提升,归属感得到强化。从另一方面来说一个城市公园景观之所以能得到使用者的认同感,一定是设计者在设计之初做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充分地了解了该城市的文化背景、使用人群的生活习惯、风土人情以及等,并且在设计时把以上因素全部考虑进去,经过反复的推敲以至于把所有相关因素综合在一起,而且达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做出的城市公园景观环境才能让使用者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

2. 5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出对特殊群体的关注

城市公园的使用者中还包括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主要有老年人、儿童、孕妇及先天或后天身有残疾的人所组成。虽然他们身有不便或是缺陷,但他们同样享有和正常人一样的生活权利,甚至是生活得更好。所以,景观设计师在设计时应该同样关注这一群体,而不是忽略他们。通过合理的公园景观设计来弥补他们在生理,心理方面的缺陷,让他们在人性化的景观环境中能感受到舒适、安全、尊严,而忽略了自身的缺陷。对特殊群体的关注也是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人性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 6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人性化是人类社会高科技发展的平衡点

人类社会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正在方方面面改变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然而这种改变却是一把双刃剑,人类一方面享受着改变带来的便利,同时也带给人类前所未有的苦恼和忧虑,那就是人情的疏远和感情的失衡。所以,在这种高科技的信息社会里人们必然去追求一种平衡―――一种科技与情感的平衡,一种理性和人性的平衡。科学越发展这种平衡愿望就越迫切越强烈,因此高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景观设计的人性化。人性化的设计是科技发展与人类情感的一个平衡点。

2. 7 “绿色”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管其是否可再生,但至少不会对人类资源的再生有影响,也就是景观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即“绿色”的景观设计。这就对景观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满足当代人的使用需求还要考虑后代的发展需求,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去考虑长远的影响。因此,要提倡绿色、环保、低碳的设计理念,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负责,同时也是为人类长远的发展负责。

3 结语

“以人为本”作为景观设计的基本准则已被广泛的推广,但在具体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实践中人性化的体现方式却被片面地看待,特别是忽略了人的精神与情感需求,即人对景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以及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本文通过对使用者与景观的研究提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应强调对人精神与情感的关怀,尤其是对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的关怀,而这才是对设计人性化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丹]扬・盖尔. 交往与空间[M]. 何人可,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2] [加]艾伦・泰特. 城市公园设计国外景观设计丛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6篇

关键词:景观艺术设计景观审美活动审美品味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一、景观中审美品味的相关概念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景观设计行业发展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人们对景观审美品位的不断提高与提出的更高要求促使景观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而从广义上讲的品位主要有品尝、体味、仔细体会、玩味等字面理解的意思。就像马卡连柯曾说:品位是一种很复杂的成果,不仅是一种成果,也是知识、力量、习惯、技能、适应、健康以及最重要的社会经验的成果。这句话可以这样理解,品位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人类文明成果,每个人都有品位事物的能力,但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生活经验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景观设计中,对景观的品位则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下,这里的自然环境主要是指经过人类改造后的土地及其外在的环境,如公园、园林、建筑等,进行的一种审美活动的过程。景观品位在某种意义上则上升为人们认识自然环境的能力,是美学范畴探讨的内容,同时也是美学价值的表达方式。

二、不同群体之间景观审美品位的相关性分析

前面的文字中的提到景观品位是美学探讨的范畴,而在美学中经常提到的就是审美,审美是美学范畴内的要素,它与品位存在着某种关联性,两者之间有相同的部分也有不同的地方,从大的方面上讲,审美与品位都是一种精神活动,都是主体在于外界环境事物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可以是对事物的赞扬亦可以是对事物的批判,两者的不同点则是则是二者在接触事物的过程中所用时间的不同,审美的高度要比品位的高度高,需要考虑的因素远比品位要多。通常情况下品位也可作名词来解释,出现在审美一词的后面。

景观审美品位是受到多方面因素限制的,有地域因素、时代因素、文化因素、宗教因素等,而群体间的差异也是其中之一。群体差异在大的范围可以指的是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从小的方面来讲可以是同一区域内不同性别、年龄群体之间的差异。比如说中西方之间景观审美品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西方人理性的思维方式使他们在园林中大量运用几何形式的模纹花坛,而中国早期形成的自然山水理念使得在园林布局和景观小品的设置上呈现出自然式的形态。小的区域内群体之间的审美差异则主要体现在性别、年龄、审美品位的需求的不同上,男性比女性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经历要少的多,女性的细腻、细致的性格决定了在景观活动中对景观审美品位的机会比男性多。不同的年龄层次间也会存在审美品位差异,比如说儿童对事物的判断标准更可能是外形能否第一眼吸引他,从而产生兴趣,所以进行审美品位体验的可能性降至最低,而成年人具备成熟的判断能力,通常是由外形进入内形,考虑的因素更多,进行审美品位的体验也就越多。再有就是审美品位的需求差异,这一点更多的是从自身的需求上考虑的,在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时候,由于人们自身的品位不断提高,对审美中获得的审美体验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如在欣赏一棵枯树时,木材商、作家、画家、过路人分别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以上这些因素都体现出不同群体在进行景观审美品位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体验,它与外部环境、认知能力、社会地位身份、区域差异等都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景观审美品位对设计的作用

在罗素・莱恩斯的经典之作《高级、普通、低俗》一文中,他把人们分为三种不同品位阶层,即高级品位人群、中级品位人群、底层品位人群,他认为高级品位人群应该是在艺术家、艺术评论家、文人等中间产生,由此看来,景观设计也是一种艺术行为,那么景观设计师也就是艺术家,这些艺术设计师们在进行景观设计实践的过程中已经把某种特定的景观品位传递给大众了,他们的这些品位其实就是一种在积淀人类优秀的美学成果基础上与自身的某种气质和认知后形成的职业涵养,而她们的自身的景观品位也会随着社会和个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空间不同而转移具有高度敏感性、易变性等特点。景观设计师本身的品位必定是包含这些层面的。他们每次在设计中的变革都有可能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受到鼓励或者批评的。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当前城市广场雕塑设计中,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会选择材质轻巧、做工方便简易的不锈钢材料,设计各种不同类型的主题雕塑,从客观层面上来看,设计师的品位也许是受到牵制的,被动的接受甲方的意愿,如此一来,人们已经厌倦了不锈钢材料做成的雕塑,不停地指责雕塑设计师没有品位,而人们所指责的没有品位的背后有深层次原因。

从上面所阐述的内容中我么可以看出景观设计的审美品位在设计中起着某种积极推动的作用,他们的景观品位会不断的超越从前,引领着景观设计不断向前发展,最终景观设计的品位会达到与受众等多方面品位的契合。景观观赏者的审美品位对景观设计的发展也同样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景观受众者的品位可能因人而异,而如柏拉图曾说过的:我们最终的终极价值观是真理、善良和美。当前国内一系列景观设计师受到国外景观设计影响的,中国古典主义园林设计理念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国内现代景观学习系统则是从西方引进的,在目前看来两者的结合尚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统一,这与当前景观设计师设计的作品存在某些不统一的地方是相同的,对优秀景观层次多方面的要求,这在景观设计中是起到一定得推动作用。

四、结语

景观设计活动中的审美主体是人,通过对外界景观环境的客观品鉴,来表达人对特定环境下的景观的喜爱与否,这种审美品位活动时依靠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折中表达,同时这样的审美活动也促进景观设计的不断发展和革新。

参考文献

[1]皮尔斯・刘易斯(美国).美国人的景观品位[J].学术论坛,2010.

[2]张婷.公众的景观审美方式和范围研究[D].硕士论文,2008.

作者简介:

第7篇

〔关键词〕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 景观设计 课程教学

景观设计属于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及想象力,才能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因此,在设计中,学生首先需要对事物进行初步的认识,分析事物的表象,然后再通过理性思维的能力将这些客观事物的表面特征上升到揭示本质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对景观设计的理念得到全面的理解。在理性思维的帮助下,能有效弥补感性思维的不足,本文正是分析了理性分析和感性认知二者在景观设计的教学中所具有的作用。

一、景观设计中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随着人们的审美标准不断提高,景观设计行业需要设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而对于学习这个专业的学生而言,就离不开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的指导。景观设计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既能充分发挥感性认识的能力[1],又能通过理性分析重构感性认知的结果,从而使设计作品既能够体现出人文内涵,又符合对功能与审美的要求。

(一)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表面化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感觉、心情、情绪以及经历等都会对认知结果带来较大影响。感性认知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化差异,此外,人们只是对事物表面特点的认知,例如形状、颜色、大小以及长短等,难以有效探究到事物的本质,感性认识在景观设计的过程中往往能在构思阶段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二)理性分析

人们的理性分析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之上,通过严谨的分析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尽可能地抓住事物的本质[2]。因此,理性分析是人们对事物较全面、科学以及客性的认识,这一般是不根据人的主观意志而发生转移的。理性分析作为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与升华,把它运用在景观设计实践中,促使人们在理性思维的模式下遵循客观规律,在条件因素的多重制约下解决问题。

二、分析理性和感性在景观设计中的关系

在景观设计中,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之间各自在不同的设计阶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最后又共同帮助设计完成景观的设立内容[3],因此,教师在景观设计的实践教学中,需要正确地认识与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在设计的初级阶段发挥感性认识的作用

无论是学生还是景观设计师,在设计开始之初,都难以做到准确以及完整地认识景观事物,更难以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准确揭示出设计项目的本质问题。因此,在设计的初级阶段中,学生善于根据自己的第一反应或者感觉尽可能的体验具体的景观[4]。这一方面来自于学生自身所具有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根据自己的认知能力或者是主观的想法。同时,还可以把一些令人印象深刻以及有价值的元素应用于景观设计中,这就较好地发挥了感性认知的作用,可以为学生进入下一个阶段的认识――理性认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运用理性分析升华感性认识

理性分析对于景观设计师而言,它可以处理在感性阶段中各种杂乱无章的想法,进而使得景观设计能够在结构、范围以及审美等角度中得到更好的优化,从而使得设计方案体现出更好的完整性。因此,理性分析在景观设计中可以更加科学地组合许多感性认知所得到的元素,然后在设计者对景观形式以及内容的规划中,最终使设计方案呈现出一个与众不同的状态,这就是景观设计中理性分析对感性认识的升华。

(三)界定和反界定

在景观设计中,感性认知是初始阶段,是一个把设计者的情感注入景观中的过程,而理性分析则是一种“约束”[5],它把情感中的因素加以“修剪”,把感性认知中所得到的结构加以规范化,使景观设计可以更多体现出理性化的一面,这是景观设计者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景观设计中,理性的分析在整个过程中提出了多样化的界定,也正是这些界定使得设计方案能够保证质量,提升了设计作品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在景观设计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在教授学生一些理性分析的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在设计构思中感性的认知因素,然后提升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从而设计出兼具功能与形式的景观艺术作品。

三、实践教学中对景观设计的理性分析和感性把握

在正确认识和处理感性与理性的因素之后,教师在景观设计教学的实践中需要把握二者各自的作用,然后不断地升教学质量,从而使得景观设计教学中可以更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能力。

(一)重视理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把景观设计中基本的特点、知识以及原则等教授给学生,这是培养学生具备理性分析能力的基础。首先是对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应尽量结合设计实践,做到理实一体;其次是学生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设计思维的练习,进行有效理解与消化,这是学生在今后的专业实践中不断提升理性分析能力的关键。在教学的过程中,以工作室为基础,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案例,使学生能够深度参与到设计过程中的调查、分析与设计实操环节[6],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一方面是学生能够较好地提升对理论知识的具体应用能力,从而促进学生能够较好地结合实践操作进一步的消化书本中的知识,另一方面是使得学生可以提前感受企业化设计实践的真实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的理性分析能力,而不是仅仅专注于天马行空形式表达和不切实际的设计理念。

(二)发挥感性认知的作用

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感性认知在设计构思的初始阶段可以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灵性,鼓励学生充分地发散思维,博采众长,可以为理性分析奠定良好的基础。如何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景观设计的感性认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第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消解景观设计中一些固定性理论知识的限制,把学生从一些条条框框的规律中解放出来;第二,学生由于思想的开放性以及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强,可以鼓励他们在此阶段大胆发挥想象力,并将设计构想进行充分的表现和深化;第三,在感性认知阶段中,教师需要接受并且认同学生设计方案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因为在此阶段中,学生只是单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没有上升到理性的推导,设计方案存在一定的误区甚至是较大的误差,这都是可以接受的。

(三)理性和感性需要统一

理性分析能力是在把握理论知识与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感性认知的结果进行深化。通过一些具有创造性的认知能力的练习,从而使得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初始阶段可以较好地分析和推演其中需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的问题,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从实际的功能与审美角度出发,创造出更多的、适合人们真实需要的景观艺术作品,同时也是推进景观设计达到质的飞跃的目标。因此,在目前的景观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感性认识的能力和理性分析的能力结合起来,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设计思维方法,提高设计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切实有效提升学生做设计的深度,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迅速进入职业角色。

结语

通过实践教学经验可知,景观设计教学中总是交织着理性和感性因素,学生在设计之初,感性认知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可以帮助学生找到更多的设计灵感。而当设计方案需要进一步深化时,就需要对各种实际问题进行理性的综合分析与把握,从而使设计方案能够协调和解决诸多的客观条件与限制因素;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理性分析也弥补了感性认识的缺陷。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力和理性分析能力,并从中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和平衡点,这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也是学生在设计实践中创造出高水平景观艺术作品的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悦来、董楠楠、王敏、戴代新.传承与渗透――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实践教学剖析――以景观环境测绘实习为例[J].中国园林,2013,12(15):71-75

[2]杨晓娟.景观专业实践项目教学法与设计思维程序培养的教学思考[J].艺术教育,2014,04(01):170-171

[3]曹志明.景观设计课程体验式教学实践研究[J].美与时代(上旬),2014,10(15):82-84

第8篇

    鉴于综合性高校景观设计这一艺术类教学的特殊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按阶段性逐层深入这门学科的内核部分,每一层都有其时序性、针对性及开发性,让学生逐步理解此学科在当代综合性高校中的教学特色与程序,紧扣新时代景观设计科目的意义,并进一步事半功倍地掌握创新方法。

    1.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教师在传授其他艺术学科理论课知识点的时候,会依序从“大范围的主流艺术”的萌起切入,带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与细节,绘画史、雕塑史和建筑史也是谈及有关“实用艺术”和“空间设计”时,必然无法脱离的基本铺垫。比如视觉传达的课程安排,起始必然是有关近代艺术及包豪斯思想的提及,同样会关联达达、超现实和波普等艺术潮流的介绍;而服装设计和工业设计对于现代派、包豪斯及后现代艺术思想的一脉相承也是不言而喻的,这都成为专业性艺术学科,展开“个性”之前所必备的“艺术史史论”导入过程。景观设计属于实用类艺术,研究与表现的是三维空间设计,所以为“人与生活”的考虑成为其学科研究的内核。(1)以往景观设计课程安排近、当代艺术史论部分,是另开课程讲授的,这样不能体现其与景观设计直接的关联,建议在东西方园林史、近代景观产生及发展的内容之前,加入东西方近代艺术史与相关交叉影响的史实部分,补充横向间接对景观设计学科有所影响的知识点。(2)需要强调近代艺术观念的确立与“设计”被提出之间的关系,景观设计源于建筑空间,建筑是承接文艺复兴“设计”理念的产生而确立其艺术地位的。应有别于东西方建筑史论纵向分析的课程,在景观设计课程前期,节选建筑史实中与景观互生的重要断代史,让学生建立“空间设计系统”发展的意识。由于工业革命后工业化泛滥,景观自然的缺失愈演愈烈,对社会自然美化的任务与现代艺术的思想(以包豪斯为核心)相合,孕育了与现代建筑并行的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理念和思路。(3)总结文艺复兴、印象派及现代派对艺术新概念的赋予,人本、感官、身体及性格化的艺术思想,现代艺术更将人类及生命的溯源视为达至人本设计的脉络,景观设计中有关原始性知识理论的讲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

    2.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授课教师应对以往多种景观设计类的教材和书籍进行提炼分析,筛出有时代特征、问题鲜明、实践性强的知识点,并按照多数学生的学习习惯及思维方式,对知识点合理归纳,并将其体系化,进行基础性知识理论的讲授。(1)直接影响景观学习兴趣的知识选择当今时代背景下怎样理解景观概念(现代初期、建国之后、改革开放及当下的情境对比);中国景观行业的SWOT分析;世界较成熟的景观设计学术及专业组织、机构及公司介绍,分享不同的景观理念及经验;过去与未来的背景中职业的不同要求;景观设计的学科外延(美学、心理学、生物选择、生态学、地理学、遥感技术等)。(2)科学挑选合理的专业理论框架分析世界景观教育发展的潮流,以及国内综合性高校景观艺术学的教育现状,根据目前发表的景观类教材,总结出当下较合适的理论框架。①导论(国内外景观的产生及发展现代景观的契机、形态及分类);②表达A(分析景观表达的种类、当前倾向及工具选取,就不同的元素对应其表达手法,选取快速手绘的图样与技巧);③形式及概念(理解造型要素与构成要素的契合,合理生成场地初步构形,凸显方案创意);④基本元素(地形、铺装、植栽、水体、道路、设施等);⑤结构系统(空间、流线、边界、节点、中心)景观整体提升;⑥表达B(通过美学规则的学习,掌握景观造景的艺术手法;讲解图纸的规范与成果呈现,以及程序推演的过程);⑦专项课题(庭院、校园、公园、住宅区、广场、路政等;可对分项景观进行分类讲授:路政空间、绿地空间、住区空间、城区开放类空间、大型区域规划等)。其中路政空间指涉步行、单车、车行公路及轨道交通等设计区域;绿地空间指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标、要求、性质、原则及形式表达等;住区空间指涉架空层、庭院、住宅小区、住区交流场地及会所等;城区开放类空间指涉商业街、滨水带、广场及公园类的设计;大型区域规划多指涉风景区和城市片区,接近规划设计的层面,名胜区、森林公园及自然保护区,体现景观设计对城市文化及生态方面的综合影响。综合性高校的景观艺术专业,其理论框架尤为重要,为教学过程的核心所在。上文展开的专项课题类别对景观设计门类进行了综合考量,从数量上看,设计的区域和生活的氛围依循五个空间逐级拓展与深入;从质量上看,侧重偏小型空间构成的有机发展,才能引领城市片区的文化传承和发扬,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接受景观对城市生活的终极意义: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3.拓展性知识理论的讲授

    经过对原始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尊重,以及对基础性景观知识教学内容的调整,第三个阶段就是对景观关联知识的延展,用边缘、交叉、跨界的知识内容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补充,也起到了综合性高校传统景观艺术教学的活化剂作用,便于让学生对景观设计专业的外延有更深入的了解。其中交叉专业的互补拓展,主要是戏剧、电影、综合材料和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从另个角度诠释空间中人、自然及社会的关系。(1)戏剧是纯粹空间艺术形式的表达。依靠主体通过肢体语言来叙述空间,提出空间中的冲突,并解决交待的问题,多为间接、潜在地体现“空间感”与“生活性”,展现人及自然的性质。戏剧宏观的布局,远不及其表演集中的空间焦点,但院校传统的景观教学中,缺少间接让学生用主观的感官去体验空间的形式,进而认识空间内核与人生活的关联。(2)建筑的发展无疑对景观设计有重要的影响,电影对于建筑师来说,可能是最近于现代建筑的艺术形式,②景观专业相较于建筑来说,更突出人群的交流场所与公共性的空间,电影与建筑、景观都有空间和时间的线索,电影和空间艺术都有其多层“不可动性”,需要主角将片断运动与开放的整体运动相联系,激活后才能产生意义。③(3)近年来,艺术专业运用的材料与手法越来越多样化,类似于陈设、展示、装置的作品中,木制、石制、金属、玻璃及新材料等材质的综合运用已得以普及性发展。艺术语言的表达与接收,从传统的视觉至其他感官知觉,发展为从生活场景的触觉经验至心理投射,产生环境营造的共鸣。

    二、“直观性”景观设计训练内容(学生反馈)

    在现阶段景观设计教学存有的问题中,怎样通过专业训练凸显艺术类教学的特征成为重中之重。开篇“三个入手”,说明了应在对原有景观设计的理解程度上,给予学生一定的专业要求:由原生态的花园设计入手,学习现代景观产生的缘由,及对古时人们诉求自然生活的延续;由主题型的社区设计入手,选取尺度合适的场地环境布置,与周围人们的生活背景形成和谐关系;由小范围的形态设计入手,在小规模的练习中,突出形式感与艺术性的专业训练。花园、社区及景观形态的作业要求(与第二部分教学相应),成为环境设计在综合性院校中具有“直观性”的学习反馈,尊重现代景观的历史、处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从小尺度展现艺术性,是此类课程的根本任务。

    1.原生态花园设计的要求

    由于花园这一景观分支,既类似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典园林源头的样态,也是现代景观由19世纪工业革命后,美国发起保护自然景观的城市公园运动的主旨,可为艺术类景观专业着手训练的、有关绿地规划和生态发展层面的设计类别。并且花园的类型可以包含庭院、别墅花园及花园餐厅等,控制在2公顷以内的尺度,可以保持艺术类学生对方案创意及美学维度的敏锐性。庭院及花园,多是国外优秀建筑景观大师代表作的选择类型,较倾向于做出空间构成与性格内涵的特征性,以及与本土自然环境的融合性,保持独有的生态气息。此类训练侧重于对东方花园的介绍与学习,多研究本民族及相似地域的环境背景,凸显缺失的、“回归性”的场地布置与精神表达。如可让学生模拟日式常有的花园地块与场景做作业:备有BBQ的铺石庭园、从房间延伸出来的露台设计、通过曲线美的庭院对建筑延伸、可以与宠物玩耍的细长院落、与海相接的花园、将庭院与起居空间相融合、与别墅相连的山间小路、屋顶露台上的宽敞宅院等,将这些特色空间场景与中国特有的自然背景融合进行花园课题研究。如笔者布置课程作业范例:公园一角的花园餐厅(1公顷,半虚拟),旨在用合适的空间及植栽配置吸引游客用餐及休憩,并赋予花园餐厅整体的地域背景(图1、图2)。

    2.主题型社区设计的要求

第9篇

【关键词】艺术类院校 艺术性特色 本科景观课程体系

近年来,中国行业的持续发展带动了景观教育的高速增长,开办景观设计的院校及景观专业的学生也与日俱增。当下的景观艺术设计教育主要集中在农林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但由于景观涉及的范围不尽相同,景观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都应该各具特征。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景观艺术设计教育同质性太强,从而导致无论何种学科基础,专业设计教育都是大一统的状况,无法真正显现出景观设计教育的专业性,也无法满足社会的真正需求。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进步的标志就是社会分工的日益细致化。因此,景观设计的多向度化的发展同样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具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本科景观专业点2617个,其中以艺术设计专业最多,达到了696个,而这些院校中开设景观艺术设计方向的有536所,开设比例超过77%。[1]因此,如果我们的景观设计不能将艺术性特色进行扩大与强调,必将有损于艺术类学科的专业地位与社会需求,因此本文的范畴定位为艺术院校的本科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思路研究。

艺术类院校的景观设计,是从原来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而来的,景观设计基本上沿用的是景观建筑学的学科体系及范畴,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专业课程体系。因此如何快速形成艺术设计学科的景观教学体系,与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景观哲学产生差异性教学,构筑符合艺术类院校自身特点的景观设计方向课程体系,是学界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发展专业性的客观需求。

一、相关概念

1.景观的多向度性

景观设计的专业名称一直以来广受争议,不同的专业人士站在各自不同的立场和专业角度,对景观设计具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大体可分为以下四类:

景观建筑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景观作为解决人类的栖息地功能时,其所需要处理的是人类生存与场地条件之间的关系,因此在这个层面上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场地的规划问题,表现出的就是与景观建筑学相关联的问题。我们可以将这类课题划分到景观建筑学的范畴。

景观美学(Landscape Gardening):人类在生存的基本功能满足后,接下来就需要解决心理性的需求问题,而对美好环境的诉求就直接导致景观美学的诞生,从某种层面上讲景观美学与中文的风景园林的词义有某种契合的部分。当然,此时的景观绝对不是狭义的园林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Biology):人们生存下来后,还应考虑如何可持续性生存的问题,因此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就纳入了议事日程上。

景观哲学(Landscape Philosophy):人们对人类生存意义与价值的讨论直接引发出景观哲学的范畴。由上文可知,景观的涉及范围相当丰富,其学科横跨面异常宽泛,因此研究景观必须站在整体性的高度对其予以认识。唯有此,才不至于以偏就全,同时还应该分门别类地对景观的不同涉足领域区别对待,才能体现出不同的专业特征与社会需求。

2.多向度上的学科体系

景观建筑学的学科体系建立在以规划学、建筑学等为核心的学科体系之上;景观生态学则建立在生物学、气候学、土壤学、地质学、地构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科学体系之上;景观哲学则是与文化学、考古学、人类学、哲学等相关联。因此,作为以艺术学为本体的景观设计学绝不能与其他类型专业方向的学科体系雷同,而应该建立在以形态学、色彩学、心理学、材料学、美学为核心的学科体系之上。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趋势

1.国内研究

景观设计专业名词在国内经历了造园―城市及居民区绿化――园林――风景园林/景观设计学的变化过程。通过对我国景观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经历了从农林学为主体的园林教育――农林工结合的风景园林教育――农林工理文多元化并存的景观教育的转变。各类院校从不同专业学科角度对景观设计课程建设提供了自身的实践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农林院校以林学为主体,建筑类院校偏重建筑学与规划学,艺术类院校偏重设计美学的格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