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经济发展方式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7 17:41:38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经济发展方式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经济发展方式

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关系;互动

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得到了逐渐的改革,但由于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为了更好、更快地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七大报告进行详细部署。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增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稳步发展。

一、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的相关概念

经济发展方式是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中包括经济发展组成的转变、经济发展效益提升、改善经济发展分配方式等众多内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指通过调节投资、消费、出口三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改良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发展方式,进入从整体上增进我国经济发展的科学化手段。我国经济发展在发展方式转型的号召下正逐渐朝着多元化发展,旨在提升员工专业素养,改善经济结构,在保护资源环境的前提下,提升经济开发与经济创新能力,完善经济管理模式的同时,丰富经济发展管理理念,为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奠定夯实的理论指导基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增进我国经济发展同全球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程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主要体现在从节约环境资源、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在经济发展中吸取传统经济发展的精髓,填入时代化元素,不断通过理论创新和实践检验反馈方式,完善我国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践体系,增强我国经济在国际地位中的竞争能力。经济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法,通过自身带有的法律约束性,不断引导我国经济发展朝着健康、科学的方向进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极大地提升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效率和成果,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也为完善、修订经济法提供了实践反馈。所以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中,要将其转变紧密与经济法相结合,增进二者互动互馈力度,通过法律法规的指导,及时纠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方向的同时,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践反馈,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充实和完善。

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资源的极度紧缺,我国经济发展步伐的不断迈进受到了极大的阻碍,要想改善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以及资源能源问题,就必须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科学发展我国经济的创新型理念,以求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正确、科学转型。因此,我们更应该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行深入研究,冲破束缚我国经济发展的冗杂障碍,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面临的难点和重点进行逐一研究,并通过与经济法的紧密互动,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效率和质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主要以传统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体现出高能源消耗,高成本投入,高污染排放,低利润回报,低成果反馈等众多有待提高完善的方面。所以,在转变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要注重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平衡投资与消费之间的结构关系,优化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同时,促使个体局域经济与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进而促使经济发展有质的飞跃。经济法的存在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法律支持和法律保障,更为其转型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方向。经济法的出现可以及时调节我国经济市场的相关经济行为,是我国经济发展可以沿着正确转型的道路,不断实践发展转变理论。而经济法的不断完善又是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果反馈,二者相辅相成,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促进自身的完善和发展。由此可见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研究,不但可以丰富、完善我国经济法发展,还可以从分本上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进行创新性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意义。

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

在开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关系研究中,首先,应该从二者的基本内容出发。经济法作为我国的法律法规,主要强调国家政策与原则,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实行经济法对于保障劳动者的切实权益,改善我国生态健康发展问题,节约可用资源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在经济法的规定和号召下,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将得到大幅度提升在,这对于提升我国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企业单位的劳动法、企业法对用人单位的人才获取要求做出了明确的法规规定,劳动者应该具有其职业岗位要求的工作技能和专业素养,同时也明确地阐述了劳动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在宏观调控上也明确了对劳动者工作劳动能力的保障,引导劳动者注重自身创新能力以及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我国以往的经济法强调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然而正是由于国家对经济市场的宏观调控力度过大,直接造成了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体现出经济发展萎靡不振的不良现象。所以,要想进一步进行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就需要弱化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提升劳动者的专业综合素养,营造积极、放松的工作劳动氛围,促使劳动者可以在快乐、愉悦的劳动中激发自身劳动工作潜能。除此之外,还应该对当前经济管理机制进行优化改革,促使我国经济法能对经济发展方向做出明确指导,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法律的保障。需要注重的是,在创建、改革经济管理体系中,应该将劳动者的自身素质和存在潜能考虑进去,对劳动者的能力进行具体要求规范。

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实施的关系

私营企业经济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经济结构,还为更多的劳动人员提供了就业发展机会,这就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客观的成就,在市场经济发展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为主体经济开拓了宽广的发展空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得益于经济法的实施和完善,经济法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实施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经济法的完善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单位法律意识出发,制定出长期规划性法律法规,进而通过法律对企业单位的经济发展行为进行监督和约束,并为企业单位制定规划路线,以及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目标,为不同行业提供良好、完备的法律指导。其次,应该及时制定产业振兴计划,并通过经济发展实践检验后,纳入相应的经济法中去,及时出台这些法律法规。除此之外,经济法的发展实施,应该注重提升产品的实用性能,不断丰富产品的功能,以求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服务。最后,应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方向以及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对经济法的发展进行相应完善,对公司法、劳动法进行相应的完善,以求不断促进产业经济发展趋向多元化,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促进企业单位经济稳步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转型起步较晚,在其发展方式转变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难点,我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相关措施和相应理念,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可以进一步增进我国经济发展。要想深入理解我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规划和部署,就必须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深入研究。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互动关系,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经济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反馈,与此同时,经济法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法律保障,二者相得益彰,无时无刻不存在互动的关系。在加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要减轻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力度,注重劳动者能力素养的综合性提升,在完善我国经济法中,应该注重在法律法规中明确劳动者能力要求,不断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障,并通过经济法发展方式转变的反馈进一步完善发展经济法。

作者:董丹妮 单位:吉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熊靓.关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研究[J].市场研究,2016(10):21-23.

[2]蔡先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营管理者,2016(19):239.

第2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互动

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这个过程中所包含的内容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有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在很大程度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由于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不十分完善,所以在这个过程中,经济法的完善和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着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1]。在这个基础上,本文就将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法互动展开相应研究,希望对今后我国经济发展和转变起到更有效的推动作用。

一、强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互动的重要性研究

在现代社会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环境问题也开始逐渐突出,并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此基础上国家和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问题和不利影响。所以,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背景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彻落实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随着党的十召开以来,党的每一届重要会议和经济发展规划都在强调经济的发展方式转变,并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的要求和目标。对此,我们就需要不断对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在强化其转变方式的过程中对问题进行重点突破,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就是一项必须展开的措施[2]。我国在之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会存在较大问题,一般体现为投入较多、资源浪费情况比较严重、环境问题突出。此外,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还体现出很多不平衡的缺陷,造成了投资和消费之间的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平衡等,也正是上述原因,造成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贫富差距逐渐加剧,深化了社会矛盾。由此可见,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并不是数量的问题,而是需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有效提升[3]。为了将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和转变,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质量,就需要依靠现有法律和国家政策对经济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这个环节中,经济法作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法律文件,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法对现代经济发展规律有着直接反映的作用,所以其对经济方式的转变也将起到十分积极的指导意义。在经济法的作用下,能对我国现阶段的市场经济行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从而引导其经济发展从对数量的关注逐渐转变到质量上,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结合是一项必然开展的重要工作。同时,这项工作的开展还能将强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从而提升经济法的优化和完善,是一项积极的发展策略[4]。

二、依据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完成经济发展方式的良好转变

第一,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良好的拉动作用。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目的就是消费,同时其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只有人们不断进行消费才能进一步保证人们的生活水平提升。同时,消费也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的动力因素,扩大消费的基础上才能对扩大需求,进而对生产环节进行促进,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想要保证正常消费工作,我国也不断发行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诸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从各个出发点保证消费的正常进行并将规模逐渐提升[5]。例如,《社会保障法》的实行保证了人们的生活问题,解除了人们生活中的后顾之忧,让人们敢于消费。《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的实行为人们创造了一个更有保障的消费环境,所以在这个前提下,经济法的适当完善也将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将投资、出口为主的经济方式逐渐过渡为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发展的经济发展。第二,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着集约型转变有着促进作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其投入较高、资源消耗严重、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综合我国实际情况来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十分不科学的,只有不断向集约型经济进行转变,才能有效解决我国经济问题。在集约型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借助科技的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推进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对此,我们还需要不断调整现阶段的产业结构,通过对能源的节约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达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现代经济法的完善,将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起到十分重要的帮助作用。因为在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明确提到过相关问题,在法律支撑的背景下,将对企业发展低碳生活和绿色生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对经济发展方式有粗放型过渡到集约型奠定稳定基础[6]。第三,经济法的完善有助于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很明显存在着经济不协调的问题,这种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区域间的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经济结构不协调等。而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在发展中的放任自流,导致现在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宏观的调控措施,从而保证我国经济得到稳定、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经济法的方式,帮助我国经济走向更为协调的发展方向,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在实行新的税收政策以来,主要是以产业优惠为主要发展方式,以区域优惠为其辅助作用,在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础上,积极配合我国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和转变,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所以,在此基础上能看出,经济法的完善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向着可持续发展转变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和帮助作用。

三、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

经济法作为现代社会中反映经济基础的重要方式,在这个基础上经济法也会不断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因此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法也将紧密地结合,从而不断发现实际问题和工作缺陷,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发展和完善。经过研究,其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环节:第一,金融法。自从2008美国的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美国也对其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相应调整,并成立了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看出,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和不足就应该及时进行修改,同时加快经济法的优化和丰富。第二,产业法。为了减少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的影响,我国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后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振兴政策和手段,以此来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基于现在我国的政策执行力还比较弱,因此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产业法,由国家进行强制监管和实行,保证其实施环节的正常开展。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弊端,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快我国产业法的推进和发展,为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更积极的正面影响。第三,企业法。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有企业是其主要组成环节,因此国有企业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担任起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中的领路人,虽然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是收获利益,但是我国国有企业具备一定的特殊性,肩负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使命。因此在对企业法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校正其发展方向,通过对其经济性质的确立,全面促进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指的是一切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内容设计方面相对比较广泛,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发展质量等,同时还包含收入分配的方式和环境保护问题等。所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对我国经济发展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并且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现代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是要想真正发挥经济法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积极作用,就需要不断对经济法进行完善。通过上文的研究,确定只有不断加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才能对经济法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帮助作用。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更应该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在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发展。

参考文献:

[1]赵玉.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广东社会科学,2012,(5):251-256.

[2]江晓波.浅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互动的关系[J].东方企业文化,2014,(1):28-29.

[3]赵兴华.试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商场现代化,2015,(1):232-233.

[4]张平.探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经贸实践,2015,(12):69.

[5]汪胜.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5):104-105.

第3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互动研究

一、引言

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指所有能够让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措施,其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如经济增长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环境以及环境保护等。由此可见,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质量带来很大影响,甚至还能够促进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过,由于当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在该阶段经济法的完善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促进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而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能够对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一定推动效果,二者之间属于一种相互统一、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二、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加强的必要性研究

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生态环境日益严峻,党和国家已经对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所醒悟,因此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进行加快,如何对科学发展观做到严格贯彻落实已然成为了当下我国的重要课题。自党的十七大召开至今,党的每一次重要会议以及国家经济发展规划都在不断强调,要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基础,推动科学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1]。因此我们需要对经济发展的转变方式进行不断研究和分析,突破重点难点,实现跨越式的进步,必须不断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加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在以往都是运用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存在较大的缺陷,例如:过高的投入、较为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能源消耗以及污染程度较高等,而且这种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还缺乏一定的平衡性,例如:投资和消费之间缺乏协调性、产业结构缺乏平衡性以及区域发展和国家收支等存在失衡现象。因此,当下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并不在于数量,而是应该对经济发展的质量进行全面提升。为了让经济发展方式得到转变,促使经济发展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就必须以相关法律和政策为指导依据,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弊端和问题得到根本上的消除和解决,从这个角度上来讲,经济法身为推动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法律基础,在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上有着非常关键的、无可替代的作用[2]。经济法能够让经济发展规律得到有效展现,因此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着非常有效的指导意义。借助于经济法,能够让我国经济市场主体的相关经济行为得到一定的约束,指引经济发展模式能够从以往的重视数量逐渐转变成重视质量,因此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的互动是必然行为,也是必要行为。对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进行不断加强,不但能够让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速度得到进一步提升,而且还能对经济法的完善和创新带来很大程度的促进作用。

三、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让经济发展方式良好转变的目的得以实现

1.经济法的完善能够对消费市场带来一定促进作用,从而拉动我国经济发展消费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推动国民经济水平得到提升的重要措施,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消费中,才能够让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而且消费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扩大消费才能让需求得到扩大,从而才能够推动社会生产,拉动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3]。为了让正常的消费得到有效保障,我国所颁布的众多经济法中,很多都是为了让正常的消费行为得到全方位的保障,以此来扩大消费市场需求,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财税法》、《社会保障法》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借助于《社会保障法》能够让人们消费时的“后顾之忧”得到有效消除,促使消费者能放心大胆的进行消费;借助于《财税法》能够让人们的收支分配得到有效保障,促使人们能够有资本、有能力的去进行一系列消费;而借助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能够让消费者在面对一些黑心商家时,确保自身的权益不会遭受侵犯,将一个更加安全的消费环境带给广大消费者。由此可见,不断完善的经济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以往的投资和出口为主向消费、投资以及出口共同发展的方式转变。2.不断完善的经济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从粗放型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而言,不仅存在较高的投入、能耗,而且还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环境污染,这种方式在当下我国倡导可持续发展道路上明显存在着很大不足之处,必须逐步转变成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是借助于不断进步的现代科技水平而逐步发展的一种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模式,以此来让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实现能源的节约利用,让生态环境污染能够得到有效改善[4]。不断完善的经济法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使其能够从传统粗放型逐渐转变成集约型。例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法》中的第三十四条规定:“企业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实现安全生产等目的所购置的设备费用,能够按照一定比例进行税额抵免”。这项经济法内容对现代企业发展低碳生产和绿色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激励效果,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粗放型转变成集约型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3.完善的经济法能够推动我国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就目前而言,当下我国经济发展依旧还存在着缺乏平衡性、协调性问题,其主要表现在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上。而造成这种不协调现象的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市场经济过于自由化,亟需相关政府部门对宏观的调控措施进行加强,从而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5]。介于此,可以通过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经济法来推动我国经济能够向协调发展方向上转变,例如:《企业所得税法》中,加入了一项新的税收优惠政策,以产业优惠为核心,以区域优惠为基础,并结合科技进步和社会事业,积极配合我国经济发展重点逐渐向中西部进行战略性的转移,促使优惠政策从沿海地区转移向中西部的目的得以实现,推动我国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由此可见,通过对经济法进行不断完善和改进,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四、通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让经济法不断完善的目的得以实现

经济法身为一种“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重要体现,因此经济法总是会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得到进一步完善和丰富。紧密的联系起经济法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中找出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身。1.金融法美国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严重损害了当时美国甚至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政府为了矫正自身经济的发展模式,创建了《金融改革法案》,并创设了专门的金融监管委员会,以此来对全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和安全负责,而且《金融改革法案》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严格指出其必须在交易所内,借助于第三方清算平台才能进行交易。由此可见,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不良现象和问题,以及对问题的解决和处理过程,都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经济法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2.企业法国有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核心组成部分,其有责任、有义务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领头人”。虽然对于每个企业而言,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由于我国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其必须在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承担起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反馈公共产品以及服务民生的重要职责[6]。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中,有一部分为了与民营企业竞争或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占据在垄断地位上进行垄断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市场上的公平竞争。介于此,我国未来应使部分国有企业的一系列不良行为得到有效限制,不断完善和改进企业法,在新出台的企业法中对国有企业的经济性质进行明确标注,对国有企业的经营宗旨进行适当的矫正。由此可见,这对我国经济法的进一步完善带来了很大程度的推动效果。3.产业法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不仅对美国本土的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甚至对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或多或少的带来了一定程度影响。我国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先后颁布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计划,借此来应对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由于政策执行力度较为薄弱,我国政府又以十大产业政策为依据,将产业法制定了出来,并交由国家来进行强制实施,以此来保证其执行力度[7]。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系列弊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我国产业法,促进我国产业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从而给我国经济法的全面完善和丰富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的互动是无法避免的,二者之间的良好互动能够实现其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撑和依存,在让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得到保障的同时,促使我国经济发展的法律依据得到提高,推动我国经济法中相关法律政策的不断完善。因此,经济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互动,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重要阶段和发展过程。全面掌握和了解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对二者之间的共同发展带来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让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水平和质量得到有效加强。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中国经济法学发展评价(2012~2013)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2015(06).

[2]张继恒.社会中间层的经济法主体地位析辩———由“三元框架”引发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06).

[3]张继恒.社会中间层的法律维度———对经济法主体“三元框架”的重新解读[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15(01).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法;互动研究

经济发展方式是指能够促进经济体量增长的全部方式,其中包括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增长模式、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收入支配和二次支配,具体反映在各种经济指标上。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比如投资方向或资金流入比例发生变化时,都可能会带动政策法规的转变。

1.当前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及经济法对经济发展方式的意义

当前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忽视绿色经济的概念,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并伴有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经济发展方式的不合理拉大了贫富差距,由此导致了一些社会矛盾的出现。三是缺乏做大做强的企业,中国大陆进入世界五百强的企业基本是国有企业。四是中国地缘广阔,各地经济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因此,我国“十三五”规划对我国经济发展模式重新进行了规划:制定了绿色、创新、协调、开放的发展方针,强调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消除经济发展方式本身的不合理性;加快企业内部格局调整使其适应整体经济形势;指明应针对不同的领域,制定相对应的方案。经济法律法规在其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综合管理上。规划内容具有宏观性指导性,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来进行约束,才能使传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持久的解决,维护市场的稳定,保障经济改革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

2.1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研究制定的互动关系

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问题出现,经济法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制定和革新,因此经济法研究也应关注时展,关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当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经济法理论之间的互动关系,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污染发展模式转变,相应的经济法律法规在环境污染治理方面也不断进行着完善。二是经济发展要求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活动更加规范,进而对相应的法律提出要求,另一方面相应法律规范的完善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员工利益保障水平的提升。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渐提高。过去企业乃至整个社会主要关注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社会效益及人民福祉,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体现了对公共利益的关注,也要求经济法关注经济效率的同时,更加发挥关注社会利益,注重社会本位的一面。

2.2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经济法执行之间的互动关系

经济法内容的完善,保障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合理性、稳定性。法律规范的执行则是经济法产生效应的过程。在执行过程中,经济法与经济发展方式的互动表现为:首先,各行业要了解并认真执行经济法,严格控制不良竞争。同时经济法还要给予行业必要的发展空间,也就是说经济法执行的目的是明确行业界限,并非限制行业发展。其次,经济法的执行要严格,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方式要灵活。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严格执法的同时要注意与国家基本经济政策方向保持一致,避免执行过程中出现矛盾。严格的执法才能保障经济发展方式有序、有效的进行转变。在经济执法过程当中还要注意借鉴国外经济执法的先进经验,努力与世界接轨。将经济执法与行政干预、文化宣传以及市场监督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形成立体的紧密的执法体系,这样更有助于经济执法效果的实现。

2.3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不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与自然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环境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需要依靠围绕经济法形成的完善的制度。通过经济法制度,调动企业积极性,激发企业自主、良性发展,而不单纯依赖政府管理;理顺国家干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合理有效地发挥国家规划、计划、产业政策的指导作用;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整体布局、多方协调提供支持;推动科技发展,积极发挥科技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通过经济法制度,促进三个结合,区域发展与统筹发展相结合;企业利益与民众需求相结合;政府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结合。这样才能既确保经济利益的获得,又切实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需求,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促进国家的稳定富强。经济发展方式在经济法制度的支持下成功完成转变之后,政府管理将成为一种辅助管理模式,企业自主管理将成为主流管理模式。政府的压力得以减轻,企业获得了更自由的发展空间,经济法制度因客观环境的变化,则需要进行新一轮的构建或调整,以保持和推动经济的持久稳定健康发展。

3.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经济法调整策略

研究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法互动关系,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形势对我国经济法律规范及制度做出合理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会带来进出口贸易额度的提高,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经济总量的持续增长。并且,依照目前的发展形势,我国经济的发展将逐渐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向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在这一经济发展变化的背景下,经济法的调整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完善经济法,通过经济法来完成主体利益的调整。目前,市场经济已经由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在这种经济形势下,企业实质的经营自范围扩大,企业具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应通过经济法的相关规范,允许私营经济企业和外国资本更多的参与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活动中来。二是通过经济法为市场竞争保驾护航。以经济法为基础对市场竞争边界进行划定。只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应允许多种方式进入市场,因为多形态的经济形式有助于社会的稳定,这样既可以保证经济具有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同时又不损害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5篇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增加了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但是整体的现状依然是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田水利设施、耕地质量、农村环境保护等问题都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水平无法进一步提升的瓶颈。这几年,国家在“三农”上的投入是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对农机具购置实行补贴政策,有的地方还积极发展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至于鼓励农民和内外资企业投资现代农业更是引起相当多地方政府的重视,这些是好的一面。然而,今年在山东、云南、贵州等地频频发生的旱灾,又再给我们敲响了农田水利建设的警钟。灌溉用水、节水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问题,如果不尽快加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难以得到有效提高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我国农村的发展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偏低,加之农村基础设施的不健全,种种因素到加大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的难度。

    二、农业从业者劳动素质低下

    随着我国国民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各行各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强烈,人才是发展的第一战略,但是,在农业经济中,由于人们的偏见以及看问题的不全面性,很多人觉得农业是不需要技术的,在决定报考专业的时候也不愿意进入农业,是实则不然,农业是有大量人才缺口的。随着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更需要专业性的农业专家,但是,实际情况是,大部分从事农业的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人也寥寥无几。整体的情况就是农业从业者素质低下,这在低碳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极为不利的,大大的减缓了农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步伐。

    三、改善农业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的建议

    (一)树立低碳发展理念,减少环境污染

    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逐渐步入的低碳经济时期要求企业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还要建立起低碳经济的生产结构,真正的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在科学发展和低碳高效的基础之上,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缓解目前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环境问题。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我国所追求的GDP应该是绿色的GDP而不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换来的经济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找到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探索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低排放、低能耗、高效益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为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在低碳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低碳的生产结构,使资源能够有效配置,有效发挥其作用,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例如,例如,新农开发集团公司在企业内部树立了正确的低碳发展理念,建立起低碳的生产结构,尽可能的以低投入获得高产出,为企业高速发展寻求了有效的道路,同时也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实施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其发展水平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要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养活十多亿人口并且还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对我们的农业发展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从现在存在的问题来看,我国要使农业发展水平提高就必须要走循环化的、有机化的、科技化的、综合化的农业经济发展之路。要按照减量化、资源化的原则,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正确的使用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全方面的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在为人们提品的同时,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护生态环境,实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回收资源再生产率的目标,并形成低碳经济的循环经济发展方式。

    (三)加强对农业劳动者的培训教育,提高其素质水平

    目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从事农业的劳动者的素质水平不高引起的,人是主导其他事物的主观印象,只有人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跟上了,才能够彻底的改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因此,我国要想走科技化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就必须组织有知识、有技术、专业素质能力强的团队,定期的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并对他们表现良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要对新开发出的技术工具、新研究出的产品等方面的给予农业劳动者们进行培训教育。例如,隆平高科有限公司定期的对从事农业劳动的人群进行知识、技术的教育培训,并对他们表现良好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充分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第6篇

关键词:加快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

Abstract: this paper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is thoroughly apply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of important goals and strategic measures, China is the economic social development faces important and pressing the realistic subject.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the key work puts forward opinions at 8. .

Keywords: to speed up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change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转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课题。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涉及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与创新,又涉及思想观念和精神状态的更新与调整。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我们立足扩大内需保增长,在扩大内需中增强经济发展协调性,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全党全国共同努力下,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我国经济实现总体回升向好。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适应全球需求结构重大变化、增强我国经济抵御国际市场风险能力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国际竞争中抢占制高点、争创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收入分配合理化、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要求,是适应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满足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能实现我们党对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全党全国必须增强主动性、紧迫感、责任感,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加强规划引导,突出战略重点,明确主要任务,兼顾当前和长远,处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指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见实效。他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工作提出8点意见。第一,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按照优化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的方向和基本要求,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加快调整城乡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加快调整区域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既着眼于化解过去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又为经济不断迈上新台阶、长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条件。第二,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协同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快推进自主创新,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更加注重自主创新,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第四,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降低农业生产经营成本,大幅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全面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五,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污染防治,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加快实施生态工程,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第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针对社会发展和民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发展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会服务,更好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七,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重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快开拓文化市场。第八,加快推进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调整出口贸易结构,加快调整进口贸易结构,加快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必须通过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来推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制度安排,推动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第7篇

1.1粮食的产率较低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大都是农民群体,在对农业进行管理和经营的时候大都是延续传统的经营方式。相关的上级部门也并未开展先进技术的教习来促进农业的发展。总体说来,我国的农业生产方式以及生产技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浅薄,在对土地的使用过程中,经常会对土地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使得土地的生产能力下降。尤其是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对土地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综上原因,导致农业生产率较低,进而对农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

1.2现有的农业技术水平发展不高制约着农业的发展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要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尤其是农村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机械化的应用的水平较低,对于先进科技的运用也比较少,致使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

1.3环境污染问题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制约

我国的农业发展方式一直都处于一个比较粗放的发展形势。农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农民会为了增产或者是其他的目的对耕地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些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对土地造成直接的污染,化肥使用不当会造成土壤板结等土壤问题,而农药会对水资源和农作物造成污染,而且农村存在开荒的现象,导致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生态环境被破坏,而且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重,导致了我国的农业发展受到抑制。

2如何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实现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2.1建立农业循环的经济模式以适应低碳经济

受到中国基本国情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影响,农业应该实行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我国土地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是非常低的,想要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尽可能多的价值,就应该改变农业的发展方式,实行农业的循环经济。农业的循环经济的发展要以完善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为基础,以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平衡的共同进行。应该建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以促进低碳经济下的农业更好的发展。

2.2建立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

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的实行也是加快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有效措施之一,生态农业的经济模式发展,可以提高我国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开发潜在农业资源,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浪费,还可以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来提高农民的收入,农产品的质量提升之后,有助于我国的出口贸易,实现经济上的增长。生态农业的发展要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前提,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合理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改变农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环境,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的施行。

2.3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合理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实现低碳农业还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对科学技术的充分利用。提高农民对先进科学技术的认识,使其了解到先进科技对农业发展的益处;完善农业技术的推广,推广农机的使用;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及时解决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农业的发展。

3.总结

第8篇

农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中的第一产业,虽然近年来农业所占的产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是依然无法动摇农业的第一产业的地位。民是国之根本,一个国家是否发达,从该国家的农业发展程度上就可以体现出来。现在全球已经进入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必将迎来改革,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已成为国际农业经济发展大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顺应国际大趋势已成为必然。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

1低碳经济时代的相关概念

1.1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环境之下的时代经济发展理念。低碳经济的内涵是指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经济发展指导理念,在该理念的指导下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各项技术,以及利用产业升级、开发新的替代能源等方式来尽可能降低一次能源的使用率,达到节能减排的最终目的,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丰收的双赢局面。

1.2低碳经济时代

低碳经济时代是指以低碳生活为理念,遵循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三低指标发展经济的一种经济模式。经济发展模式逐渐转向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就标志着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低碳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2008年英国能源白皮书报告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低碳经济理念很快在世界传播开来,人们逐渐意识到了一次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高耗能对环境和社会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开始倡导发展低碳经济,降低能耗,降低污染,顺应环保大潮流。低碳经济时代的到来意味着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在此背景下也应有所改革、有所创新。

2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了只有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农业发展方式才具备了转变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工业快速发展时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在这短短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已经由初期逐渐走向中期,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程度属于中期阶段,这也就意味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备了可能性和必要性。我国自古便是农业大国,在农业经济发展上,我国曾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农业发展历史悠久。此外,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100美元,达到了中等国家收入水平,农业发展GDP接近于发达国家水平,并且有专家学者指出:以我国民族文化保护程度及农业发展历史来看,我国也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低碳农业取代高碳农业,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和循环农业。上述的种种先行条件都表明了我国发展低碳农业经济具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3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1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发展核心是基于生物界本身的理念,利用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在农业经济生产中形成完整的区域生态环境系统,达到系统平衡,遵循万物相生相克的理念,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率,使得农业生产活动能够获得较高的经济、社会和环境三方面的效益。高碳农业对于环境产生的危害主要是化肥农药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盐碱化、盐渍化等,而生态农业则是利用生物学原理,在农田系统中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利用自然规律来治理农田,结合科学技术去发展农业经济,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率,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1]。

3.2发展循环农业

循环农业的核心就是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尽可能实现再利用,提高农业资源使用率。在农业经济生产活动中,很多农业资源都因为重复利用率低,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污染,循环农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达到增益减排的目标[2]。在传统农业经济活动中,许多农业资源的资源利用率都是较低的,很多可利用资源由于人们的疏忽导致了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加大了农业投资和社会负担,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低碳农业,因为要想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发展循环农业。

3.3发展有机农业

在传统农业经济发展中,为了提高产量,农夫们往往会选择使用化肥农药及含有生长激素的饲料来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样不仅提高农业经济的碳排放量,生产出来的农业产品对于人类的身体健康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性威胁,违背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有机农业则是以有机农家肥及绿色饲料来对农作物和家禽进行栽培和饲养,避免了激素残留于农产品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率。因此,发展有机农业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3.4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

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农业和第三产业的一种有机结合,旅游也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而农业是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是将一三产业有机结合的体现。发展城市旅游休闲农业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轻农民的经济压力负担,使得农民能够发展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并且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增长,做到城乡结合,缩小城乡经济发展的差距。

3.5利用科技力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在发展农业经济的同时,应学会利用我国的科技优势,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经济发展中,通过有目的性、计划性地培养农民的种植技术,达到提高农副产品的增收目的外,还可以培育优良的农业品种,做到保证产量的同时能够保证质量,尽可能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3]。此外,还可以利用科技技术来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时反馈农业市场信息,减小农业生产风险,降低农业生产能耗,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大琼 单位:四川省大竹县高穴镇社会事务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河南科技,2014(11):223-224.

第9篇

本文以低碳经济时代为研究背景,重点论述如何让农业发展由高碳到低碳进行转变,以及如何在低碳经济视野之下寻求农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路径。

关键词:

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路径

一、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

与高碳经济不同,低碳经济是以节能环保作为经济发展前提的,在进行经济生产过程当中主要使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的能源。通过使用环保型的能源不仅可以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同时还可以减少废水废气的排放量,使经济发展和节能环保同步进行。关于低碳经济的概念,在很早以前就被提出,其主要目的就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使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各国共同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各国学者针对低碳经济的研究也十分宽泛,主要集中在对能源消费与排放的研究,经济发展与排放的研究以及农业生产与碳排放的研究,这些研究涉及到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模式的转变等等。从研究内容上看,各国对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相对成熟,但是针对农业经济发展如何适应低碳经济环境还稍有不足。

二、农业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创新,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实现高值化的农业生产。所谓的农业生产高值化是指以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经济环保为主要目的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当中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同时降低了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实现农业低碳经济的转变主要利用低碳生产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技术创新:第一,放弃土壤耕作。摒弃传统的土壤翻耕生产转为免耕生产。传统农业在进行种植之前都会对土壤进行翻耕,但是这一过程会将土壤中大量的碳释放出来,从而降低土壤中碳的含量。实行免耕的生产手段可以尽量减少土壤中碳的排放,同时免耕的过程也可以减少机械的使用,减少能源消耗,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碳的排放。其次,土壤中碳的含量增多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而化肥中的主要成分是N2O,其也是温室气体之一,所以减少化肥的使用也进一步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除此之外,免耕的生产方式不仅可以让农业生产者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了土地的生产率,使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得到增长。第二,改变灌溉方式。传统的浇灌技术不仅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同时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农业低碳生产技术就是将浇灌方式转变为滴灌或喷灌方式。采取滴灌或喷灌的灌溉方式可以让农作物最大程度获得水资源的同时,降低水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滴管设备安装方便,方便生产者对农田进行管理,最大程度的减少劳动力的投入。第三,改变秸秆的处理方式。许多生产者在收割之后就将秸秆进行燃烧,但是秸秆燃烧过程当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为了更加高效的利用起这一资源,可以将其回收作为牲畜的饲料,或是将其掩埋在土壤当中,作为土壤的肥料,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同时降低其碳的排放量。

三、低碳经济视野下农业经济转型与发展路径

1.转变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

低碳经济成为现代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农业生产必须秉承低碳的理念,改变生产方式,转变思想观念,大力发展低碳农业经济。低碳经济的第一步就是转变人们的发展观念,树立低碳农业理念。首先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尽量使用绿色可再生能源,同时提倡多次使用,循环利用,从而减少对能源的消耗。其次,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节能设备,同时较少对农药、化肥的使用等。

2.政府加大对低碳农业经济发展扶持力度

低碳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首先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经济的管理。提高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对发展低碳农业经济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政府部门在对低碳农业进行管理的过程当中要多与农业生产者进行交流,了解生产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并寻求有效的解决措施。同时政府还要制定完备的政策措施对农业生产进行细致化的指导。其次,政府要加强对低碳农业发展的监管。通过制定完善的地方法律制度对农业生产活动进行约束,避免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促进农业经济更加稳固的发展。再次,给予相应的优惠措施。政府要扮演好领导者的角色,为了更好的鼓励生产者实行低碳经济的生产模式必须给予生产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奖励在生产活动进行技术创新的行为。最后,政府要帮助生产者进行技术指导。生产者的知识水平有限,如果依靠他们进行技术创新还有很大的难度,政府可以为生产者提供与专业人员交流的机会,或者邀请专家直接进行指导,引导他们进行生产创新。

3.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现代农民

政府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知识教学体系,让农民有机会学到专业的农业知识,能够与专业的农业生产人员交流经验。政府可以采取低碳经济的宣传教育让农业生产者了解低碳经济的概念,让他们形成进行低碳生产的意识。然后再帮助农业生产者与农业科技专员进行交流,了解到最专业的生产知识。

4.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核心,推进关联产业集群节能减排

实行低碳农业经济不仅是为了改变农业生产方式降低能源的消耗,同时也是为了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业生产集群的形成不仅可以进行规模化生产,同时可以最大成都的降低对能源的消耗,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在关联产业集群当中进行能源和信息的集聚,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应。例如,在集群当中可以将一个产业产生的废水废料作为另一产业的原料,实现废物的再利用,减少资源消耗,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李录 单位: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镇农业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