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41:4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林业循环经济的主要优点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循环经济 金融模式 循环经济产业化
在现代经济中,经济活动和金融活动是密不可分的交织在一起的。健全的金融体系会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不健全的金融体系必然会影响经济的增长。循环经济指的是将生产所需要的资源通过回收、再生产等方法再次获得使用价值、实现循环利用,减少废气物排放的经济生产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低排放、低消耗、高效率的特征。可以对资源充分而高效的利用。
循环经济的发展是现代经济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它可以使资源可持续地开发利用起到对生态资源的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调节产业结构,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作为这种经济模式的构建,通常需要对多个学科领域技术的综合利用。正是由于相比较于传统有更大的资金投入,才能将其转化为生产力,并将其运用到循环经济发展实际中,所以,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质而言之,只有合理而完善的金融体系才能够对循环经济的构建发挥有效作用。
现代经济的核心是金融,完善而有效的金融模式可以使循环经济市场的发展变得有序。总之,循环经济与金融体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而发展的共荣共生的产物。所以,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健全的金融体系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使循环经济能够有效的给金融的体系的完善提供支持,使二者实现共赢。
一、建立绿色融资体系
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力不断提升,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环境问题,因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大家的关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是否存在平衡的共通点,成了全球备受争议的话题,但大家逐渐形成这样的共识:以保护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经济发展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资源和环境双赢的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也就是说,循环经济是适应现代新型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正是依赖于这样的循环经济理念,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的银行已经将企业的是否可持续,是否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和破坏作为其冯秀安评估和贷款评估的一项内容,因而许多企业在向银行寻求贷款时,除了企业的资产评估报告外,往往将环境报告作为主要内容。根据国外银行的惯例,如果企业的发展不损害环境,那么企业则可以获得绿色抵押贷款,也就是说企业生产是否环保成了贷款的一项资源衡量标准,如果一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有良好环境记录,那么可以获得比普通银行更多的优惠政策。
自2003年6月开始,就先后有7个国家的10家银行开始以IFC(国际金融公司)的科学指南和政策作为参考,制定相关度的银行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都涉及了社会和环境等一系列的问题。这10家银行对企业融资过程中,对他们所注入资金信贷的企业都要进行绿色环境风险评估。目前这个评估主要是针对采矿、天然气、石油和林业部门而言的。这种将金融融资制度性规定与环境、社会和谐统一的模式,有助于推动企业充分的考虑到了多元化的利益主体的诉求,这种新型的融资原则的设定使得银行管理与企业的管理理念向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方向不断靠拢。
我国银行长期以来,在企业进行融资过程中,对于企业可能会造成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这一风险因素考虑较少,而更多的是从经济效益来作为出发点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认为,环保与银行之间并没有关系,这应该是社会保障部门和环保部门考虑和解决的问题。
自2003年,绿色金融在许多国家的国际性银行得到了认可。我国在2008年,兴业银行也第一个开始采取这样的措施,虽然到目前为止参与这项计划的中国本土银行还寥寥可数,但是充分的说明了我国的银行部门已经逐渐离开始意识到了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已经开始看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社会的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金融有90%以上都是来自于银行,也就是说,银行业在我国的融资体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是实完全可以通过银行这一中介来宣传和帮助实现的。此外,我国政府部门应该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单位,使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信贷等多种途径给予支持并为其他行业树立标准,使其发展具有方向。
二、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专业金融组织
作为政府部门,应该创建一些政策性金融组织,这样金融组织的建立并不是以追求利润为目的。而是为循环经济生产提供企业以及政策上的扶持,使企业逐渐向生态型工业方向靠拢,使我国企业在融资这一环节逐步靠近“生态工业园”这一企业建设目标。
要建立这种旨在建立循环经济的政策性金融组织,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利用国家现有的政策性银行,尤其是开发性银行,通过借助他们已形成的优势,来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以及资金方面的帮助。作为专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的建立,需要以市场体制为导向,以促进循环经济的稳固基础为目的。同时,作为政策性银行,也可以与地方商业银行进行合作,双管齐下,一方面,加大对于地方企业循环经济项目的建设,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地方商业银行获得该企业项目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以对企业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风险评估。作为政策性银行而言,还可以根据自身固有实力,扩大其业务范围。国家开发性银行可以对申请融资的企业进行综合考评,将更多的资金投入有利于区域生态的企业,这样做可以弥补由于体制落后而造成的市场监管不力的缺陷,从而更好地完成和实现政府的既定发展目标。循环经济主要特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最有效经济模式。作为国家政府部门以及开发性银行应该将这一类型的企业作为业务拓展的新方向。
第二,建立一批专门为循环经济发展服务的银行。这类银行的存在可以有效地扭转政府投融资不足的状况。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组建以财政资金以及金融市场资金为支持的区域发展银行是最可行的策略,因为以此作为基点的区域发展银行一方面可以平衡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另一方面,可以使循环经济的发展获得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第三,创建多元主体参与的投资开发公司。建立这种以政府资金为主,多元社会力量融资的开发专业公司,可促进跨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一般来说,这种投资公司应该由国家控股,以国有独资为组建形式。因为它可以有效的建立起我国循环经济的网络体系,为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保护发挥积极的作用。
三、组建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
资源循环利用的项目,从长远来看具有较高的利润回报。但是,一般来说,由于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需要较多的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其操作环节比较复杂,使其实现资金回收的难度较大。就是作为商业银行来说,也很难适应这种情况,而组建专业的经济产业投资基金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因为它是面向全社会融资的,可以让社会各部门共同参与,共担风险。这样一方面既对循环经济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又实现了循环经济项目融资途径多元化。这种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使得其发展方向更加符合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总体目标。
产业投资基金的实现可以以发行债券的方式来募集资金,然后交由专门的投资管理公司对其进行后期的管理,这种募集资金的方式一般都是综合性的。它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筹集到资金,保证了企业的规范化运作。使企业发展的风险呈现分散化。这种开放的融资方式是循环经济发展总目标的应有之义。
总之,作为金融业要利用一切机会开展绿色信贷服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推动环境金融产业模式的创新,并主动的参与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体系之中,从而实现金融创新和循环经济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陶君道.金融支持发达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甘肃金融.2006(2)
高峰竹柳造林的最佳土地条件是低洼湿滩地,这些土地不能种植庄稼,只能短期种植,属于低效益的荒废湿滩地,我国大约有9000万公顷这样的荒滩湿地,这些低洼地大多数都位于江河湖泊的边缘地带,另外还有1.3亿公顷盐碱地,因此在这些地方种植速生竹柳具有变废为宝、生产能源等多种优势。
万里常青公司在湖北搞的烂泥经济试验,一年前还是无人问津的烂泥地,一年后就成了一座一眼望不到边的绿色海洋! 4000亩高峰竹柳种苗现已在这些烂泥地扎根生长。据统计,每亩湖地里的树木每年都能产生效益15600多元,六年以后这片湖地将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2个亿以上。每一个到过这里的人,面对这样的场景都忍不住地感叹,万里常青公司为林业界创造了一个奇迹!
一、高峰竹柳与木塑聚合材料
目前,万里常青公司正在进行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生产试验,这是一项造福人类社会的最新技术成果。第三代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是利用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等与木粉,经分子层次聚合生成,采用挤出、模压、注射成型等常规塑料加工工艺,生产出各种板材、型材和产品。这种新型板材不吸水、不变型、不褪色、不老化、不腐蚀、不霉烂、不虫蛀,节能环保效果好。
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的主要成份是木粉,该木粉则是由“高峰竹柳”造林中幼林抚育大树修剪产生的枝条或竹柳大树成材加工剩余的枝叉加工而成,也可以高密度种植高峰竹柳,以小径材制成所需的木粉材料供聚合之用。为此开辟了一条竹柳木材加工新途径。
和普通木材相比,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还具有以下优点:首先,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可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到废物利用。因为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全部使用竹柳小径材、树木枝条、加工剩余物、废弃物,节约竹柳成材和优质木材,将竹柳木材的木素、半纤维素、纤维素都聚合进了新材料中。使用和损坏后的木塑聚合材料,可以全部再生利用,是一个全回收、全循环、全利用、全环保的项目。
其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具有低投入、低消耗、高产出、高回报的优势。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0.6吨竹柳木粉和0.4吨废旧塑料,就可以生产出一吨产品,目前国际市场价格最高达28000元/吨。一个年产10万吨木塑材料的企业,可利用竹柳6万吨,利用废旧塑料4万吨,相当于从垃圾中捡回25万立方米木材、相当于节省水泥、钢材分别为40万吨、替代塑料和铝材分别是8万吨,这是木塑产业发展对循环经济的贡献。
再次,生产木塑分子聚合材料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木塑分子聚合材料改变了商品林的生产方式,由长时间周期性生产向短期林业种植业转变,可实现竹柳当年种植当年受益。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开展竹柳规模种植。把林业、木材加工业、废旧塑料回收业也聚合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污染治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社会系统工程。
最后,木塑分子聚合材料用途广泛,现已被应用于包装运输领域、车辆船舶领域、建筑材料领域、室内装潢领域、军事领域等,它将在众多领域和范围内取代木材、钢材、水泥、塑料等常规材料。
二、高峰竹柳与生物质能源
当前,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是克服能源危机的主要出路。据预测,到2020年,在全球可再生能源中生物质能的比重接近60%,而生物质颗粒燃料则占生物质能利用的60%。
所谓生物质能源也就是利用生物体,通过光合作用把吸收的太阳能转化为常规燃料能源。有机物中所有来源于动植物的能源物质均属于生物质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
柳树是林业能源林的主要树种,“高峰竹柳”则是多基因组合杂交的柳树新品种,具有速生、高产、抗逆等优点。作为能源树种每亩可密植1万株,每亩每年生物产量鲜重可达8至10吨,是普通柳树的十倍。在国外,柳树生物质转化为能源的主要途径是发电,柳树生物质具有较高的燃烧值,发达国家用柳树生物质发电已经有20年以上的历史。将柳树粉碎后制作成生物质能源颗粒和煤炭混合发电,可以大大提高热效率,降低污染50%以上。
生物质颗粒燃料是最具大规模产业化开发前景的新型生物质能源,用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取暖和生活用能,生物质燃料利用率高,便于贮存,无污染。二是生物质工业锅炉,用生物质能替代燃煤,解决环境污染。三是发电,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据统计,2008年全球生物质颗粒燃料销售量达1.8亿吨,市场规模超过500亿欧元。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生物质颗粒燃料产业以年均18%的速度高速成长,已经成为全球新能源市场中的“香饽饽”。
竹柳是生产生物质颗粒燃料最好的原料。生物质颗粒需求之大,竹柳作为原料种植前景更为广阔。
生物质颗粒燃料发展在我国处于起步阶段,但透过国外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高峰竹柳”将在生物质能源中发挥重要作用。高峰老人发起的1000万亩竹柳大造林,将可每年产生物质颗粒3.25亿吨,相当于年发电量9000亿KWH以上。
三、高峰竹柳是最好的纸浆来源
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纸品消费国,各类纸和纸制品消费量占世界消费总量的14%;同时我国又是森林资源匮乏的国家。在各大纸浆生产国中,中国的净进口量最大,但仍有很大的市场缺口,大量造纸原料斋要进口。
要解决纸浆用材需要日益增长与森林资源匮乏日显突出的矛盾,缓解周际进口纸浆价格暴涨的压力。建立纸浆原料林基地,逐步减少对国外进口资源的依赖,就显得非常迫切。营造速生丰产纸浆林“高峰竹柳”则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中国制浆造纸研究院进行了“竹柳材性纤维质量及制浆性能的研究”,检测分析结果表明:高峰竹柳材质色浅且密度适中,木粉自然白度比杨树高,竹柳木材的纤维质量较好,纤维长宽适中且柔软,符合制浆工业对木材要求。根据竹柳木材密度和材质白度分析,该原料适宜做高得率化学机械浆。竹柳可以作为纸浆材合理地种植并开发利用。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纸张、架材、板材等木材的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当前很多工业企业都呈现出掠夺式的发展,因此大力开展高峰竹柳造林是对我国的能源资源的有效补充和储备,是改善生态缓解能源紧张的务实之举!
中国高峰竹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亚运村凯旋城1号楼2栋1403室
电话:010-5927 3183
158 55582853
香港公司地址:香港九龙尖沙咀厚福街3号华博大厦18楼1806室
电话:00852-23682122
33673126
皖阜阳公司地址:阜阳市经济开发区申寨社区政务大楼1—3楼
电话:0558—2220627
2226697
400-088-2853
手机:15855582853
15955852853
非公有制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随着世界林业的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公共品或准公共品性质越来越强,其生产功能趋于下降,游憩等服务功能趋于上升[3]。因而,非公有制林业具有很强的经济功能和社会文化功能。我国宪法第十一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对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实行监督和管理。”因而,非公有制林业已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发达的生态产业为支撑,以繁荣的生态文化为载体[4]。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建设生态文明是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根据我国国情,不断解放和发展生态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林业肩负着生产生态产品和发展生态文化的历史使命,而非公有制林业则是发展生态文化的先锋。非公有制林业通过努力创造丰富的生态文化成果,不断构建多样的生态文化体系,不断传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价值观,不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5]。因而,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促进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力量源泉。非公有制林业通过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发展可再生、可降解、绿色无污染的林产品和生物质能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同时,积极完善生态文化设施,发展门类齐全的各种生态文化,潜移默化之中进行生态文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非公有制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非公有制林业具有产权明晰、权责明确、反应灵敏、机制灵活等诸多优点,有利于加速林业投资结构多元化,大力倡导绿色生态文化,加快形成林业社会生产力,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文化是构建生态文明的精神基础;它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生态道德观和生态价值观,打造科学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我国森林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必将对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文化基础。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满足社会多方面需求,增加社会生态总供给,加快林业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树立生态观念,引领生态行为,繁荣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化繁荣发展,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9]。因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必将推动我国生态文化发展,从而有利于推动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一、以废纸为主要原料造纸,实现资源循环利用。
__造纸企业生产涂布白板纸的主要原料有废纸、商品木浆、涂布化工和造纸辅助化工,其中废纸占原料总量的80。目前__境内有全国最大的废纸交易市场,年交易废纸300多万吨,富阳海关口岸也落户在__。因此,在__中国白板纸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专业的废纸销售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废纸和欧美的进口废纸在这里被__广大造纸企业再利用、再生产。如按3立方米木材生产1吨木浆计算,一年节约木材近900万立方,对减少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又如,浙江永泰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正在扩建日产120吨办公废纸脱墨生产,以替代涂布白板纸挂面的进口木浆,为资源循环利用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实行热电联产、联片供热。
热电联产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提高供热质量,增加电力供应,减轻分散锅炉房安全和工人劳动强度,节约用地等优点。根据《富阳市江南片造纸企业集中供热热力规划》,经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立项批准,于20__年11月投资3.2亿元筹建浙江三星热电联产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规模为3台130t/h高温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配一台24.50MW抽凝式汽轮发电机组和一台24.50MW背压汽轮发电机组,热网主干线分南北两条线,总共长5公里,覆盖__造纸功能区西区块内所有造纸企业;一期工程于20__年5月底建成,7月份投入商业运行,目前已向__造纸功能区60余家造纸企业供汽,每年可向__造纸功能区提供200多万吨的优质蒸汽,同时向电网输送2.5亿多度电,大大缓解__造纸企业的用电紧张状况,同时,每年可节约标煤17万多吨,减少SO2排放量2500多吨,减少烟尘排放量1200多吨。又如,永泰纸业集团的自备热电,利用余汽发电、余热造纸,热电比超过500,实现热、电的有机结合,通过热电联产自备电站的运作,不仅满足了公司生产用汽和公司70以上的电量,而且,余汽还供应给周边造纸厂,实现了双赢。地处__街道和灵桥镇交界的富__环保热电,去年9月垃圾焚烧炉正式投入运行,现已处理垃圾30000多吨,同时对周边大源、__、灵桥三大造纸功能区51家造纸企业供热、关停小锅炉72台,有力促进了富阳造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推行清洁生产
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治理,是工业循环经济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20__年以来,街道先后在38家造纸企业试点推行清洁生产和推行ISO14000环保体系认证。现浙江永泰、浙江三星、杭州板桥等22家企业已通过清洁生产审核,其余的正在加紧实施中。在2家造纸企业安装了在线监测系统,结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成果,及时启动了生态街道和生态示范村建设。在推进清洁生产过程中我们把重点放在节水上。如永泰集团,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成立清洁生产攻关小组,对该公司4#、5#机实施白水回用系统改造,这些清洁生产方案实施后,单位产品耗水明显下降,吨纸清水耗水由原来的70吨降为53吨左右,平均下降20,一年可节水近100万吨。通过开展清洁生产,节约了水、电、汽能源消耗,减少了污水排放量和污水处理费用,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环保绩效和经济效益的双赢。目前该公司正在对占全厂80产量的7#、8#机进行节水方案的研究,引进了瑞典的设备和技术,进一步降低吨纸耗水量。
四、集中治污、污水处理回用、消减污染物排放。
根据市政府制定的《富阳市江南片综合污水治理项目建设》的指导意见,为确保__街道造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市委、市政府及市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街道在本区域内集中建设__、八一、春南3个污水处理回用工程,为辖区内造纸企业排 放的污水经一级处理后再进行二次集中生化处理,对污染物进行末端治理,削减污染物的排放总量。目前,__污水处理回用工程,首期投资5778万元,日处理污水4.5万吨,在一级高效气浮处理的基础上,采用A/O法二级生化处理工艺,工程属国债项目,于20__年8月正式投入运行,经省环境监测站监测,水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化学需氧量COD5<60mg/1,每年削减1275.62吨;生化需氧量BOD<20mg/1,每年削减331吨;悬浮物<20mg/1,每年削减830吨。污水经处理后,70回用生产,吨纸排水由原来的59.5吨降低到20吨以下,全年向富__少排780万吨。如按国家最新的水资源收费标准计算,一年可节约水资源费78万元。八一污水处理回用工程总投资2.46亿元,日处理污水15万吨,工程属德国政府贷款项目,处理工艺采用带好氧选择器的传统活性污泥法。工程于03年11月初动工兴建,目前已基本建成,即将投入运行,届时将承担周边5个村46家造纸企业和近7000人的居民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春南污水处理回用工程,计划总投资3.6亿元,日处理污水达25万吨,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动建。三个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建成后,日处理污水达44.5万吨,将极大地促进造纸企业从粗放型到绿色环保型转变,减轻富__污染,确保造纸企业可持续发展。
五、废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
严格地说,现代造纸业应当是一个无污染的产业,只要思想上高度重视、措施得力,造纸生产过程中的废弃物,完全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回收利用。我们实践中也摸索出一整套处理办法,实现低污染、无污染(低毒、无毒),并且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一是废纸投产前,通过人工分拣,将一些混合的废纸分类,合理搭配使用,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从分拣废纸中回收金属、废塑料用于下游产业,延长了废物转化周期。二是煤渣、煤灰用于红砖生产。三是将污水中回收的废浆和污泥生产污泥纸板。目前,街道辖区现有污泥纸机35台,日产污泥纸100多吨,不仅避免了污泥二次污染和填埋的压力,而且还可变废为宝。
关键词:循环经济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问题对策
循环经济是指,在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下,通过清洁生产、生态工业,持续农业、绿色消费、废物综合利用等环节,使物质和能量在企业内、企业间乃至整个社会循环流动,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真正从过去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传统增长模式,和先污染后治理的生产过程的治理方式,转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上来,在生产和消费的全过程,高度重视资源的集约使用和再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根本不同于传统经济模式的新模式,对一个国家的调整机制(包括政府调整机制、市场调整机制、社会调整机制)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模式的新要求。建立循环经济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核心是通过大规模的制度建设,建立促进循环经济的经济激励机制。经济激励机制是指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工具,调整或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类措施,这类措施具有明显的利益刺激因素,具有显著的费用有效性和受控对象的灵活性,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主要探讨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激励制。
一、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现状与问题
中国政府为了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有效防止资源破坏或环境污染,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财政、信贷和税收等经济激励政策,包括对节能技术改造、节能设备购置实行信贷贴息、差别利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减征企业所得税和加速折旧等;对资源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发电、风力发电和农村可再生能源项目实行税收优惠等。这些经济激励管制制度多制定虽对循环经济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离循环经济的要求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缺乏合理设置激励管制制度的基本原则。致使管制制度存在适用性不强、脱离实际、不完善、实施效果不佳一系列问题,只有明确合理设置激励管制制度的基本原则,才能为制度设计指明方向。
2.缺乏有效的循环经济激励管制体制。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技术监督、环境资源保护等众多职能部门,由于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加之职能交叉、重叠、划分不清等因素,造成循环经济管制体系不统一,政出多门、条块分割、各行其是、多元领导现象突出,结果导致制度实施效果欠佳,甚至有些制度设计完全流于形式。因而,急需建立专门协调机构,加强统一领导、负责制度规划、设计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督、检查、验收及部门间的协调。
3.缺乏有效的激励管制运行基础。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激励制度的有效运行要具备以下条件:足够的知识基础;强有力的法律结构;竞争市场;管理能力;以及政治可行性。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具备制度设计要素齐全、制度实施效果评价机制等条件。我国在上述各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缺乏有效的制度实施评价机制。
4.现行政府激励管制工具不健全、不完善,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立法空白。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资源利用方面,资源价格扭曲和要素价格扭曲未能有效改正,使原料价格过低,产品价格过高,助长了资源的浪费;二是资源核算制度不健全,在国民收入核算中资源利用等经济发展成本不能在核算体系中显示出来,资源耗竭状况得不到反映,使人们无法进行经济发展成本与经济发展收益的比较,造成认为忽视资源的浪费与短缺;三是绿色核算制度不健全。对一般经济主体而言,在眼前利益的趋势下,形成了乱砍乱伐等掠夺性经济行为。对地方政府而言,以经济指标作为考核指标,致使政府只管上项目,不考虑环境影响;四是,尽管推行了一些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如:耕地占用税、矿产资源税等,但其计算办法仍不适应循环经济的要求;五是,我国排污收费标准过低,在许多行业,甚至远远低于污染治理成本或清洁技术使用成本,致使众多企业宁肯接受罚款或交排污费,也不远治理污染或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六是,财政工具不健全,运用效果不佳。我国目前仅对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和治污企业实行财政补贴,且仅限于少数几项间接补贴,如利润留成、先征后返等,对相关企业的支持效果甚微。七是,融资支持不足,效果欠佳。尽管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融资支持政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运作条件,并未落到实处。如:国内现有的有关专项资金/基金难以满足循环经济发展的巨大支持需求,主要是:(1)在国家一级,尚没有建立专项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基金。如原有的三电资金、节能专项资金先后被停征或取消后,国家却没有建立新的融资渠道来筹集专项用于支持节能的资金。(2)在地方政府一级,用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有限,而且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存在问题。此外,国内有关专项资金/基金在管理、配置使用、监督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基金的使用效率。主要是:(1)基金管理有欠规范。(2)基金的配置使用缺乏透明度。(3)基金的配置使用缺乏灵活性。(4)基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力度较弱。八是,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财政、税收、金融、投资、贸易、技术、废弃物回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领域,有许多立法空白需要填补。
5.缺乏有效的激励管制程序和监督与救济措施。程序欠缺,导致激励管制行为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成本的增加;监督与救济措施不完善,导致管制主体滥用管制权利和管制对象滥用企业权利的行为屡禁不止。
二、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经验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循环经济法制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体制、运行条件、激励程序和激励监督救济措施,尤其是采用了大量具体的经济激励工具,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其中日本、德国、美国等国家的激励工具最具代表性。主要激励工具包括:
1、补贴政策。一般而言,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德国对风力发电的投资补贴即属此类;二是产出补贴,如:美国、丹麦、印度等国根据可再生能源设备的产品产量进行补贴。三是对消费者(即用户)进行补贴,例如欧洲大部分国家均对太阳能热水器的用户提供20~60%的补贴。
2、税收政策。一种是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税)等。如:德国对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的产品免交销售税。日本对公害防治设施减免固定资产税等;另一种是强制性税收政策。如:德国对除风能、太阳能之外的其他能源征收生态税。美国对损害臭氧层的化学品征收生态税等。
3、价格政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对绿色产品价格实行优惠的政策。如:德国制定的电力法要求电力公司必须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并要向可再生能源电力生产商支付消费者电价的90%;在美国“能源政策法”中规定,公用电力公司必须以可避免成本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同时美国的一些州还做出按净用电量收费的办法。这些实际上都是电价优惠的措施。
4、低息(贴息)贷款政策。目前德国对风电项目和光伏项目正在实施低利率贷款,利率从2.5%~5.1%不等。日本利用非盈利性金融机构为循环经济企业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
5、政府采购政策。例如美国、日本和德国采取的屋顶计划,实际上是通过政府采购或政府支持采购等手段。扶持尚未成熟的光伏发电产业。此外,政府支持的技术研究和开发活动也属于政府采购的范畴。
6、押金返还制度。押金返还制度是很有效的垃圾资源化途径,许多国家都采用了这一制度,它主要针对一些易于直接重复使用或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产品和包装材料。押金返还制度对资源回收利用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尤其是对玻璃等包装废弃物的回收。
7、公共效益基金。公共效益基金主要有环境基金、节能基金、可再生能源开发基金等。这里以节能基金为力进行说明。节能基金的发展已有多年的历史,包括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以及巴西、印度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目前约20个国家建立了类似的公益基金。这些国家的实践表明,基金的建立和投入使用,对节能的发展形成了有效的支持,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其它社会效益。综观各国的基金运做情况,以下方面值得借鉴:
(1)公益基金的设立建立在有法律法规保障的基础上,并构造公平和竞争的科学管理模式,注重资金的杠杆作用和成本效益,方能达到促进节能产业化的目的。
(2)公益基金的资金筹集有多种方式,包括设立电力附加费、设置专项税种(如英国的气候变化税)、公共财政支付等;但无论采用哪种资金筹措方式,其实质都是能源消费者的贡献。其中征收电力附加费方式在国际上的应用较多,其优点有:①要求所有用电户交纳电力附加费的集资方式,符合“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体现其公平性,易为公众理解和接受;②按照电表读数加收小量的附加费,可以利用现有的收费程序,在操作上简单易行;③这种集资方式年复一年,积少成多,有较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3)各国公益基金规模的确定,主要是考虑如何满足节能国家目标的需求。
(4)选择哪种基金使用模式,要根据基金的支持目标、基金规模、节能发展潜力等因素来决定。由于各国国情不同,许多国家的基金使用模式都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
(5)采用竞争性招标方式作为公益基金的资金分配方式有很多优点,竞争性招标方式不但能够选择有较好实施效果的项目,而且对基金管理部门也具有监督作用。当然,竞争性招标也有不足,即实施成本过高,在选择小项目时宜采用先来先得方式。
(6)基金管理机构有三种模式:政府部门;电力公司;独立的非赢利机构。这三种管理机构模式各有优劣,在国际上都有应用,不能绝对地说某种模式是最好的。对于管理节能来说,由于电力改革,电力公司管理的优势被削弱。因此从总趋势看,公益基金将远离电力公司的管理。
(7)不论采用哪种管理模式,公益基金都需要一个监管机构。这个机构可以是独立于基金管理部门的政府机构或立法机构,也可以是代表相关利益方的顾问委员会。监管机构依法和按照监督程序对基金的管理工作进行监督,监督主要包括对基金支持的项目进行评估,对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定期审计,监督过程中有各相关利益方的参与。
(8)在实践中将公益基金和其它政策措施相结合使用,能够使基金收到更加显著的效果。
三、完善我国循环经济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的对策
1、合理设计激励制度的基本原则。合理设计激励制度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公平原则。激励制度的制定必须着眼于循环经济全局发确立展的需要,公正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使循环经济的发展不脱离公平竞争的轨道。
(2)平衡原则。激励制度虽然常调节某一方面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但也必须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以及各个利益集团的经济利益,同时兼顾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环境利益、近期利益、长远利益等。
(3)连续原则。某些激励制度的实施只是权宜之计,但是从循环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无论是制度的持续实施和修正,必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以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推进。
(4)紧急原则。在紧急情况下,国家和地方可以超越正常程序而紧急制定和临时的激励制度,以确保循环经济的稳定推进。
(5)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经济发达国家,资源利用有更多选择,资源压力相对较少,环境质量要求较高,激励制度倾向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经济对资源的初级利用依赖较大,激励制度倾向于提高资源利用程度。
(6)动态调整原则。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废弃物治理与回收再利用,发展阶段-废弃物排放量逐步减少与回收利用,成熟阶段-废弃物零排放与资源综合利用。不同阶段,政府经济激励管制目标不同,相应的激励管制制度要与目标定位一致。如:起步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废弃物治理与回收再利用的需求。发展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清洁生产、绿色消费的需求。成熟阶段,激励制度设计要满足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绿色消费的需求。
(7)因地制宜原则。我国地域广阔、地域分异明显,主要表现为:一是自然地域分异。自然地域分异是指地球表层大小不等、内部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地域单位的分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表征地域分异的最重要规律是自然地带性。广义的地带性包括三个组成部分: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是指热量或温度随纬度而变更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其他方面的带状变化。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以东部湿润区最为明显,自北而南依次出现寒温带针叶林漂灰土景观地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暗棕壤景观地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景观地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景观地带、热带雨林季雨林砖红壤景观地带等;湿度地带性主要指经度方向随距海远近所产生的干湿变化。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决定于东西方向上水分条件的差异,呈与经线斜交、近东西更替的分布图式。主要出现在温带与暖温带的广大地区;垂直地带性主要指随海拔高度而产生的变化。我国山地面积广阔,山地自然景观类型多。山地垂直带谱,一方面受山地所在水平地带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受山岭本身的高度、走向、坡向、坡度等影响。我国自然垂直带谱可分为东南湿润海洋型与西北干旱内陆型。二是经济地域分异。我国经济发展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并存。这是因为,我国地域广阔,各区域的发展存在着发展次序的先后和发展水平高低的梯次。梯次水平主要由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特别是主导产业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决定。高梯度地区是新产品、新技术、新思想和新的生产经营管理与组织方法的发源地。产业结构的更新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命周期的衰退,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多层次转移和推进;梯度推进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总上所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条件有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阶段,这就要求发展循环经济,要根据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循环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制约因素等,科学设置适合本地区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制度。
(8)分层次设计原则。循环经济可分为生态企业、生态工业圆区、生态社会三个层次,相应的政府经济激励管制度要与其对应,做到有的放矢。生态企业是循环经济的微观基础,在这一层次上,一方面,企业要把一部分社会成本转化为私人成本,企业经济压力大。另一方面,生态技术尚未成熟,技术开发资金投入大,风险大,影响企业建立生态企业的积极性。政府应针对这一情况,采取各种激励制度激励生态企业建设;生态工业圆区是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联结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上游企业生产环节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生产环节的资源。但生态工业圆区内部企业之间的交易费用却会因交易量的扩大而增加,这就要求政府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生态工业圆区建设;生态社会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将全社会纳入循环经济圈。其关键是要建立起不同层次之间的循环链接,这就要求政府在生态企业与生态工业园区实践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激励制度激励生态社会建设。
(9)全过程激励原则。循环经济确立了“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个原则,每一原则分别对应循环经济的不同环节,他们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环节,目的是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流;再利用原则针对的是中间环节,目的是延长产品和时间的服务强度;资源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出环节,目的是把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综合利用。这就要求国家要根据循环经济三原则的要求,针对循环经济的不同环节分别设计相应的政府激励制度,使激励制度涵盖资源开发使用过程、产品生产与消费过程、废弃物的排放过程及其回收利用过程。
2.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统一领导与部门分工相结合的激励管制体制
循环经济是一种全心模式,政府要尽快适应这一模式的要求,转变现有职能,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能力建设,实现由管制政府向透明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的角色转变。
循环经济发展涉及部门众多,仅靠单一部门领导是行不通的,必须由国家、省、市、县(区)政府实施统一领导,由主管国家、省、市、县(区)长具体负责循环经济工作,通过国家、省、市、县(区)循环经济建设办公室召集各有关部门研究循环经济建设工作,协调各有关部门,并实施监督检查。
各有关部门在统一领导下实行分工负责。计划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筹规划,宏观指导;国土资源(土地、矿产、海洋)、林业、农业、旅游等行政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所管理的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并实施相应的部门监督;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统一监督管理,具体负责生态监测、生态评价、生态监理等工作。
3.健全激励制度的运行基础
借鉴国外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我国激励制度运行的基础应包括下列条件:
(1)足够的知识基础。激励制度的有效运用需要政府及社会公众能够大致了解激励制度运行的过程和机制,这就要求对循环经济的社会经济属性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与形成“成本—效益”为核心的循环经济观。除此之外,激励制度运行所涉及的各方无论是政府、公众还是企业,都必须了解自身在整个过程中所处的法律地位以及司法权的范围和分配,从而决定自己的行为模式。而且,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一方,还应具备制定用于判断激励制度运行成功与否的指标或标准。
(2)强大的法律结构。市场机制与法制相互依存,各自运行都需要彼此之间的相互支持,激励制度根本目的在于将市场机制引入循环经济之中,其有效运行必然需要一个有力的法律结构为支撑。激励制度所要求的法律结构至少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法律确认的有关环境资源的财产权利制度。这个财产权利制度需要权利拥有者能够排斥他人的使用并能根据需要转移权利、有效控制对权利客体的使用、完全接受有权利运行带来所有利益、并负担与其管理相关的全部费用以及独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二,通过法律权威保证激励制度的正当使用。激励制度作为政府管制的一种方式必然表现为行政权力的实际运作,这就必然要求法律对其启动的条件、运作的程序、运行结果的评价与监督等方面作出相对明确的规定,将其纳入规范和确定的行为模式,既要克服行政权力的恣为,同时也要力争避免来自行政相对人的消极影响。
(3)充分的竞争市场。相对于传统的政府管制而言,在竞争性的市场中,激励制度是最为有效的,这是因为循环经济要素市场的形成才会使环境资源成本向社会生产成本转化成为可能,只有竞争的压力才有可能促使企业形成削减环境资源成本的动力,只有具备这样的前提条件,“成本—效益”的约束机制才得以在循环经济中形成。
(4)高水平的管理能力。激励制度的运用,一方面,要求政府能准确收集和获得与激励制度运用相关的准确信息,并将其纳入决策的过程。另一方面还要求政府必须为所用的激励制度提供研究、设计和管理所需要的人力和财力资源。除此之外,政府必须能够执行其制度,能够对违章情况随时作出处理,并能根据不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控,如改变税率的水平等。
(5)政治支持。激励制度在政治上的可行性或可接受性取决于政府机构、企业、非赢利组织对他的接受程度。所以,激励制度的运用必须考虑到所涉及各方的实际利益,明确“利益相关者”以及他们可能从激励制度响应中获利,争取包括政府机构、企业、非赢利组织在内的尽可能广泛的政治支持。
(6)健全的激励制度要素。是指激励制度应包括以下实体、程序内容:制度选择建议和建议程序,问题预测与制度规划及相应的程序,广泛的调查研究、分析及相应程序,科学、民主、合法的制度抉择及相应的程序。
(7)健全的激励制度实施机制。是指具备有效实施的标准、机制与程序,具体包括:制度实施的时机与态势标准,制度实施的程序标准,制度实施的检测标准,制度实施的监督机制与程序等。
3.合理选择激励工具
根据“丁伯根法则”,当决策者要实现某一数量的独立的政策目标时,至少应有同样多的政策手段。如果有效的政策手段数量少于政策目标的数量,其中的一些目标就无法实现。如果有效的政策手段数量多于政策目标的数量,则所有政策目标都可以实现,且有多种实现的选择途径。根据这一法则,循环经济要兼顾环境、经济等多个目标,相应的存在多种激励工具。借鉴国外经验,同时根据我国国情和循环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应选择以下工具:
(1)财政补贴。补贴主要是指通过采取物价补贴、亏损补贴、财政贴息、税前还贷等方式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鼓励。一般而言,补贴有三种形式:一是绿色投资补贴,即对投资者进行补贴,如对风力发电投资者实行投资补贴等。对投资者进行补贴的优点是可以调动投资者投向绿色产业的积极性;缺点是这种补贴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无关,不能起到刺激更新技术、降低成本的作用;二是绿色产品补贴,即根据绿色产品产量对生产者进行补贴。这种补贴有利于增加产品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三是绿色消费补贴。如对太阳能设备、微型风力发电设备的购买者给予补贴,以促进清洁能源的推广。
补贴政策的实施应解决好以下两个问题:一是补贴资金来源问题。根据美国和西欧的经验。一是通过系统效益收费来筹;另一个是征收化石燃料税,中国主要由政府财政支付;而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有限。需要补贴支援的事业很多,所以依赖政府财政的支持不是长久之计;二是补贴策略问题,即应给谁予以补贴和以什么样的运行机制进行补贴,如果对用户进行补贴,正如前述,不一定能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如选择投资者给予补贴,并采取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机制,则可能取得既扩大生产规模,又能降低成本的双重目的。
(2)税(费)收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税(费)收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强制性税(费)收政策。这种强制性税收政策,尤其是高标准、高强度的税收政策,不仅能起到鼓励节约利用资源和防止环境污染的作用,还能促使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提高技术水平,因而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刺激措施。要建立和完善环境与资源税收体系,必须在现有资源税的基础上,扩大征收范围,开征环境税、森林资源税、渔业资源税、燃料税、碳税等税种,并逐步将现行的资源环境补偿费纳入资源环境税的范畴。同时实现税负转移,完善计税方法,加大对有害于环境活动或产品的证税力度,加强资源税的惩罚。二是税(费)收优惠政策,如减免关税、减免形成固定资产税、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收入税)等。
实现绿色税收政策,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税收调控目标的选择应建立在包括环境效益在内的成本效益分析基础上,实现环境经济一体化;二是绿色税收手段要和其他手段配合使用;三是不同税收措施的选择要相互配合,如从税收调节环节来看,可在产前环节,运用税收手段引导企业使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等;在生产环节,实施鼓励采用生产工艺先进、节能降耗、消除污染的工艺、技术、设备;在产后环节,对企业回收利用废物实施税收鼓励措施。
(3)价格政策。建立较为完善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符合低成本发展原则的资源价格体系,将各种资源环境要素直接投入市场,依据价格规律和供求关系来确定、体现资源环境要素的价格,使环境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再生、补偿纳入经济运行的价值运动中,真实反映市场经济运行状况的价值运动全貌。一方面,改变现行的资源价格只计资源开发成本的做法,使资源价格至少包括资源开发成本、环境退化成本和资源利用成本等。另一方面修正与环境有关的产品价格政策。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这类产品定价应包括污染者必须支付的环境污染治理成本或由于产品污染而造成的环境损失费用。通过这种定价政策的实施,有效防止经济发展对环境资源的损耗和破坏。
(4)低息(贴息)贷款。低息(或贴息)贷款可以减轻企业还本期利息的负担,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缺点是政府需要筹集的一定的资金以支持贴息或减息的补贴,贷款数量越大,贴息量越大,需要筹集的资金也越多。因此,资金供应状况是影响这一政策持续进行的关键性因素。该制度的实施要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为了提高贴息贷款的经济效益,关键性的问题是正确地选择贷款对象和实施科学的贷款程序。
(5)押金返还。押金返还是指,对产品征收押金,当产品废弃部分回到存储、处理或循环利用地点时退还押金的制度。该制度是税费工具和补贴工具的组合使用,不存在单独使用任一工具的副作用,其在物品的回收利用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明显,但它存在建设和运营成本高的问题,因此许多行业的厂商都尽可能地避免在本行业建立押金返还制度。此外押金返还制度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德国规定塑料瓶保证金和强制退还塑料瓶后,德国啤酒和软饮料生产商几乎都从塑料瓶改为玻璃瓶,使用塑料瓶的外国矿泉水和饮料生产商,因玻璃饮料瓶的高额运输费用,几乎被挤出德国市场。因此,该政策的采用应考虑到市场、产品特征等多方面的因素。
(6)公益基金。建立公益基金是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融资机制,建立基金,关键要解决好基金规模、来源、使用、分配、管理等问题。这里以节能基金为例说明如下:
节能公益基金的规模确定需要综合考虑国家宏观的节能目标、节能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分析、可能的基金融资渠道、相关利益方的态度、对相关产业部门的影响、基金的配置使用方式、适当的规模要求等多种因素,由政府部门在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因素的基础上,与各相关利益方协商确定最终规模。随着节能发展,基金规模可做相应的调整。
节能基金融资渠道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融资渠道的可行性、资金来源的稳定性、可能的集资规模、对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影响等多种因素。基于对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考察,建议优先选择电费加价的方式作为基金的融资渠道,其它融资渠道可作为备选。
节能公益基金使用模式的选择应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基金的支持目标、基金规模、节能发展潜力等因素来决定。基本的选择原则是确保基金对节能发展形成有效支持。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支持可形成较大节能能力的节能(基建/技改)项目;二是支持量大面广的小型节能技改项目;三是支持节能产业和市场发展。基金的使用以前两种方式为主,并适当选择采用贷款贴息、折让、部分/全额资助等激励机制。
节能公益基金分配应特别注重应用竞争性招标方式。
节能公益基金管理模式需要在政府和独立机构模式中总结经验,特别是需要考虑和设计一种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管理机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应取两者之长、避两者之短,是一种既能利用政府部门宏观调控作用,又能发挥不同专业机构管理特长的模式,即这种管理模式是一个由多个机构组成的、在管理上形成互相合作又相互监督的、体现公平、高效的管理模式。
(7)购买性支出。购买性支出包括投资性支出、消费性支出两种。在投资性支出方面,政府应增加投入,促进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配套公共设施建设,如:城市排污管网、垃圾处理厂等;在消费性支出方面,政府可通过绿色购买行为,影响消费者和企业的生产方向。从而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如:优先采购具有绿色标志的、非一次性的、包装简化的的产品。实施绿色采购关键要解决好下列问题:一是健全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为绿色采购作好技术准备;二是将绿色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的目录,实行集中采购模式,以便强制实行;三是推行绿色产品协议供货制度。协议供货制度是指通过一次招标为有共同需要的各单位确定中标供应商和中标产品,并在一定时间内由有此需求的单位直接向中标供应商采购。这既有利于选择合适的产品和价格,也有利于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此外,还要积极利用环境责任保险、信贷担保等激励工具,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4.合理选择激励工具的有效组合与运行方式,实现组合效益最大化
多种激励工具共存的条件下,如何选择运用不同激励工具成为制度实施的关键。
笔者认为,不同激励制度应当综合运用。理由如下:首先要实现环境与经济目标,但只有有限的制度可以使用。这时,通常无法保证所有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关的制度必须综合运用;其次,制度对目标变量的作用不是充分独立的,即使目标数量与制度数量相等,仍会存在不同目标之间的替换,影响制度的效果;再次,循环经济系统比较复杂,制度运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利用某制度实现一定的政策目标时,不能避免制度失效的风险,故不能过度集中地使用少数制度,应综合运用。最后,没有完美无缺的制度。一种制度运用往往既带来收益,也带来一些副作用,而收益的副作用常常不同时体现出来。综合运用可使他们互相补充,扬长避短。总之,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目标,统筹规划各种制度的运用,发挥最佳组合效应,既包括各激励制度之间的组合运用,也包括激励制度与其他制度之间的组合运用。
在综合运用不同激励制度时,为了确保综合运用效果最佳,要综合考虑下列因素:要以循环经济发展目标为依据,要以健全的组织协调机制为前提,要统筹考虑制度成本(实施成本、转换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社会公平、经济技术发展程度等因素,要瞻前顾后、考量全局的利弊得失,要科学选择最佳组合方案,要注意激励制度的财力、组织保证,注意激励制度的时差、作用方向、运用时机、主次交替组合,确保组合效应最佳。如:财政类制度比投资类制度的制定时差要长,而作用时差要短,只有配合使用才能有效避免制度时滞现象。
5.健全激励管制程序
由于激励管制更强调市场主体的参与,往往难于从行政实体法予以规范,以行政程序法规范整个管制的决策与实施过程,就显得非常重要。管制程序应该既体现行政效率,以保证及时作出管制决策、实施管制方案,又应该体现民主与公平,以保证管制决策的合理性、接受管制的机会对所有市场主体的均等性。同时,由于管制方式多种多样,对每种方式都应有相匹配的程序,尤其是对于行政指导、行政合同等非强制性方式更要有相应的匹配程序。就不同程序的共性来讲,应包括以下程序制度:管制标准与条件公开制度、管制决策听证制度、公众和专家参与论证制度等。
关键词:生态;产业化;湖南;林业
中图分类号:S7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4-0007-03
1 生态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森林的“生态”与“产业”两大功能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森林的生态功能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环境,森林的产业功能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难以替代的林产品。生态林业产业即生态产业化与产业生态化,实现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
完善的生态林业产业其内涵在于森林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持续发展,在于依生态规律优化的森林生态结构和经营目标,在于生态环境优化、系统良性循环的林业生产体系[1]。其发展模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层次:在确保生态环境优良前提下,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在循环经济的理论指导下,大力发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型产业群;在节约型社会发展思路下,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高效利用型产业。
2 实施生态林业产业发展的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实施的林业六大工程,除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工程兼有产业属性外,其余五大工程都是生态工程。这些工程的实施都有一定的时间期限,生态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完全寄希望于各项财政公益性支出及国际组织的资助是不现实的。从现在起就必须考虑林区工人及退耕还林地林农的生计问题,培育林业产业。生态建设的长期性与资金供给的短期矛盾性的解决,需要林业产业的发展[2]。
另一方面,我国生态建设正处在“治理与破坏相持的关键阶段”,由于“相持阶段”的脆弱性、反复性,要按照已经明确的目标和任务,深入扎实地抓好落实,最关键的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重视林业产业的开发,增加林区工人和林农的收入,这样才能巩固生态建设的成果,不至于出现“反弹”,使林业步入“良性循环”的 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3 具有湖湘特色的生态林业产业发展优势
湖南是林业大省,林业发展在湖南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其林业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3]。
3.1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面积21.18万 km2。其中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51.25%,丘陵盆地占29.3%,平原占13.1%,水面占6.4%,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田土”的格局。年平均降雨量1400 mm,平均温度16℃~18℃,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自然地理条件适宜林业发展。
3.2 丰富的森林资源
2004年度湖南全省林地面积1002.9万 hm2,森林覆盖率高达54.32%,是国家林业局确定的重点商品林基地,人工林木材资源丰富,活立木总蓄积量为3.386亿 m3,其中杉木、马尾松面积及蓄积量均居全国第一位。现有杉木264.3万 hm2,总蓄积量高达1.4亿 m3,马尾松总蓄积量1.07亿 m3,占活立木总蓄积量的31.37%。竹林面积为75.4万 hm2,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总立竹株数16.7亿株[4]。
湖南是全国油茶、油桐、柑橘、茶叶、生漆、白蜡、木本药材的主要产区。现有油茶面积133万 hm2,面积和产量居全国第一位;柑橘面积和产量分别居全国第二位和第三位;油桐则是全国4个重点省区之一。攸县、慈利、常宁分别被国家林业局授予“油茶之乡”、“杜仲之乡”、“金银花之乡”称号。
3.3 良好的区域经济环境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战略部署中,湖南占有重要的地位,“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圈的建立,也给湖南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希望。湖南要实施好“中部崛起”战略及“泛珠三角”合作,离不开林业的崛起。而林业的崛起,并不是简单的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的增加,而是要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湖南林产工业应抓住自身比较优势,发挥整体互补性优势,积极融入到大经济圈中,推动区域的产业结构调整,营造区域经济中的多赢局面。
3.4 雄厚的人才、技术优势
湖南人力资源丰富,2003年全省仅从事木材加工的人数就达到50万人,在广东、浙江等沿海城市从事木材加工、家具制造业的数量也很大。随着珠三角等地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湖南等内陆省份梯级转移,湖南加快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了劳务回流。在外从事林产工业的湘籍民工中既有技术熟练的操作工人,也有经验丰富的林工企业管理人员,他们更乐于在家乡创业,这为湖南发展生态林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4 发展湖湘特色生态林产工业的具体内容
近年来,全省为将湖南从森林资源大省转变为林业强省做了不懈的努力,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湘办发[2004]46号文件提出:“突出发展人造板、竹木制浆造纸、木竹家具地板、林产化工、森林食品(含油类)、林药加工等六大支柱产业”,这为湖南林业产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5]。
4.1 发展以人工林木材、竹材为主的人造板及家具制造业
湖南是人工林资源大省,而人造板及家具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年生产能力及产值均与林业大省地位不相匹配。仅有少数木、竹人造板企业规模较大,如湘阴福湘木业、怀化瑞邦、郴州创兴、湘潭恒盾、湖南金裕竹业等企业发展较快。湖南应大力发展以林区“三剩物”、“次小薪材”和人工林等资源为原料的人造板工业,重点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着重开发有市场前景的中、高密度纤维板、结构刨花板、新型竹材人造板等产品,努力培育家具制造业,鼓励国内外家具制造企业来湘兴建家具工业园,打造家具品牌,延长人造板加工产业链。逐步淘汰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环境标准低的小型人造板企业,做到优材优用、劣材不浪费。实现“资源―产品―废物”转向“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产品”循环发展[6]。湖南益阳实施的“两南”(南抗杨、楠竹)特色林业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4.2 发展以大型造纸企业为主体的林纸一体化产业
重点培育以泰格林纸集团为龙头的木、竹制浆造纸企业,以资产为纽带,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跨所有制、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组建规范化林纸结合的企业组织形式,促进湖南造纸企业进行集群化发展。形成在湘西南以松、桤木为主的,湘南以速生桉树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基地和以中密度纤维板、木浆造纸及利用现有杉木生产细木工板的产业集群;在湘北及洞庭湖地区发展以杨木、楠竹为主的速生丰产工业原料基地和以木、竹制浆造纸、中密度纤维板、胶合板为主的产业集群。
4.3 发展以林副产品化学利用为主的林化产业
湖南的林化产品历史悠久,涌现出了许多知名林化企业。株洲松本林化有限公司的氢化松香、无色松香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张家界贸源化工有限公司的单宁酸、末食子酸也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和生产工艺改造力度,开发新的林化产品,实现产品的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多元产品转变[7]。例如,有“蜡中之王”美称的虫白蜡,学名Ericerus pela (Chavannes)就是沿自法国汉学家沙畹于1848年用“白蜡”的湖南音最早命名的,具有许多蜂蜡、矿蜡无法相比的优点,在食品、医药上也有特殊用途。湖南芷江被称为“中国白蜡之乡”,在虫白蜡的开发与利用上大有所为。
4.4 发展以林特产品为主的森林绿色食品(含油类)加工业
目前湖南的油茶、柑橘、茶叶、木本药材年产量在全国占有较大比例,油茶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40%,年产油茶9万吨,资源优势明显。但加工利用率不高,加工质量低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应用高新技术以促进油茶、竹笋、食用菌等林特产品的深度加工,大力开拓国内外两个市场,打响绿色食品品牌。
4.5 发展以植物深加工为主的中医药产业
湖南中药材资源丰富,种植总面积达12万hm2以上,种类2300余种,药材总产量超过17000多吨,现有42个专业药材生产基地和两个国家级的中药材大市场。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天然有机化学产品作为医药中间体,已经成为化工、医药行业的热点。发展以杜仲、黄柏、厚朴等湖南优势资源为原料的中医药产业,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及经济效益。
5 结 语
实施生态林产工业发展战略是对我国新时期林业建设与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是经济社会从增长型进入和谐发展的历史必然。本文以实现生态与产业和谐发展为主线,结合湖南的实际,探讨了发展具有湖湘特色生态林产工业发展的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徐孝庆,刘明,高文广.中国生态林业发展研究综述[J].世界林业研究,1995(6):53~56.
[2] 张 蕾.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体的林业发展战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选择[J].绿色中国B,2005(6):9~12.
[3] 何洪城,周上游.湖南生态林业与农村经济发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湖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湖南省2004年度森林资源统计年报.2005,1.
[5] 罗振新.新世纪湖南林业产业的发展道路问题(二)[J].湖南林业科技,2005(2):52~56.
[6] 张久荣.森林―人工林―可持续发展[J].中国林业产业,2003(2):16~18.
[7] 童新旺,何洪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林业[J].湖南林业科技,1999,26(3):1~6.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Forestry Industry in Hunan Province
Liu Wenwen1,Hu Wei2
(1.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Hunan 410004,China;
关键词:生态经济;研究范式;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2)06-0104-05
作者简介:周纪昌(1969-),男,河南鹿邑人,经济学博士,中原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社会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系统,我们可以根据研究的角度和目的的不同来界定该系统的性质和范围,从而得出对经济过程和系统特性的不同看法。这里借用目前最为流行的“范式”概念,来表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范式”和“范式变化”这两个术语来源于托马斯·库恩的名著《科学革命的结构》。在这本书中,库恩就不同思维模式的建立和改变是如何影响到科学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探讨。这种思维模式是格式塔的一种,他称之为范式。库恩认为范式的变化是科学思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范式的变化意味着对以前大家共同认可或心照不宣的规则、观念、假定前提以及世界观的改变;范式的变化表现出跳跃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可能彻底改变科学共同体对问题认识的态度、视角;范式同时也是确立学科和保证学科凝聚性和连续性的基础;放弃一种范式而支持另一种范式,将改变一门学科内所有科学家的整个知识基础,这就是库恩之所以称这样的变化为科学革命的理由。
尽管目前经济学界流派纷呈,研究方法众多,但是从大的研究范式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以新古典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研究范式,一种是以生态经济学为代表的研究范式。因为从本质上来说,生态经济与新古典经济学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系统观和经济过程观。在主流经济学模型中,经济系统被看作是一个以交换价值循环为基本运行模式的孤立系统,其以货币为表现形式交换价值,在厂商和家户两大经济主体之间顺畅地循环流动。生态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思想和研究范式,是随着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和限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时发展起来的,与传统经济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其把人类经济系统看作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而自然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存在着持续地物质能量和信息流动。虽然生态经济的思想理论,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以及一些具有重大经济影响的环境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对于目前日益受到国内外关注的循环经济理论和实践,都有很大的影响和指导作用,但是,以新古典研究范式为代表的主流经济学在经济思想和经济决策中仍然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生态经济还没能引起大多数经济学界人士的充分注意,而对这一范式下的循环经济思想更觉得难以理解。对于生态经济研究范式的渊源予以考查、分析生态经济范式的特征、挖掘生态经济范式的核心,同时对于生态经济研究范式的理论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和反思,对于当前的生态经济研究和循环经济研究具有非常紧迫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生态经济研究范式的渊源和特征
对于生态经济及其经济循环思想的渊源,一般可以归结到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思鲍尔丁1969年发表的《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一文。在这篇文章中,鲍尔丁认为,地球实际上是一个生产能力(提供低熵的物质和能量)和污染净化能力(接纳和转化高熵废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系统,就象一艘孤立的宇宙飞船,是一个物质上封闭的系统,地球系统的长期维持在于通过消耗外界的太阳能使物质在其中能够不断的循环利用;人类经济系统作为自然生态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两者之间的关系不应是从“自然资源一产品一环境废物”线性物质流动关系,而应该是一种循环的关系。鲍尔丁所说的循环关系不仅包括生态经济系统物质上的循环流动关系,而且更重要的是生态经济大系统及其各个组成部分在功能上的稳定有序、协调衔接。即经济系统的运行必须同整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和功能相契合。这种从系统整体的角度来看待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对于经济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对我们理解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关系问题更是意义深远。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预见直接推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新的经济研究范式的产生和发展。虽然生态经济研究范式正式出现是在20世纪60年代,但是我们可以在经济学发展早期的重农学派和古典经济学那里,找到一些对后来生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影响的经济思想和研究方法。
首先,生态经济学把自然生态系统作为经济系统赖以存在的基本环境。这种观点显然与早期经济学从物质财富的生产出发,注重自然在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的研究方法和经济思想是一致的。同新古典经济学从交换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和价格决定的问题不同,重农学派和古典经济学是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和价格问题,商品的价值不是由抽象的交换价值(价格)决定的,而是土地所代表的自然资源、劳动和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物品(在一定意义上是以前的生产过程中节约下来的东西)共同作用的结果。法国重农学派的创始人和重要代表魁奈坚持认为土地是财富的唯一源泉。而在亚当·斯密眼中,劳动不仅是价值尺度而且是价值的源泉,更有意义的是,他把土地上的自然力也看作是一种劳动,这就自然导出土地同样是价值源泉的结论。美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戴利对于重农学派有这样一段评价:“有趣的是。经济学的第一个学派重农学派,强调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对他们而言,仅有农业这个‘自然’的活动就能够产生净产值。事实上,重农主义这个词意味着自然法则。重农主义基本观点中的一些东西,对今天的经济学是极其重要的,尽管他们特定的理论已经过时”。
其次,对生态经济影响更为明显的是,重农学派和古典经济学特别重视影响和限制财富生产的其他自然生物物理因素,他们把自然物理因素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与经济长期增长前景的“定态”(stationary state)概念紧密地结合起来。在古典经济学中“定态”一词指的是经济中人口与资本存量都停止增长的状态。马尔萨斯和李嘉图都把良好土地的供应的限制以及所带来的农业上的报酬递减来表达他们经济活动受到环境限制的思想。虽然约翰-穆勒认为生产技术的进步能够中止或暂时抑制因自然要素有限而对终极生产力的限制,但是他并没有抛弃“定态”的概念,认为财富的增长并不是无限的,经济迟早会进入一种静止的状态。技术进步可以推迟这种状态过早的到来,但最终阻止不了其一步步的逼近。在一定程度上,生态经济的兴起是在经济增长日益受到生态环境因素的限制的现实下,对古典经济理论中的“定态”思想的继承和发扬。因为整个生态经济的理论就是围绕着,在地球这样一个具有有限承载能力的增长空间中:如何考虑经济活动的目的和途径而展开的。戴利的稳态经济(Steady-economy)是最具代表性的生态经济思想。在戴利看来,稳态经济是一种有发展而无增长的经济。在物质层面上,经济是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一个开放的子系统,而地球生态系统是有限的,非增长的,在物质上是封闭的。随着经济子系统的增长,它将从整个生态系统的母体中吸收越来越多的部分,并且终将达到100%的极限。这种靠消耗自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支撑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永远继续下去的。增长的边际成本总有一天会超过其边际社会收益,会使增长变得得不偿失。
再次,大多数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只有有形的产品才算作是社会的财富,在他们对经济过程的描述和分析,产品价值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与通过劳动、自然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对物质的转化过程,和对以物质为载体的产品功能或效用的使用过程分不开的。萨伊最早提出效用是物品(财富)价值的基础,他认为“所谓的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生产数量不是以产品的长短、大小或轻重估计,而是以产品所提供的效用估计。”虽然如此,萨伊并没有就此脱离经济活动的物质过程来抽象地谈论价值问题,而是在分析中更加强调两者的结合。他把生产过程看作是以创造效用为目的的物质形态转化过程,并提出了物质本身是不能创造和消灭的观点。对于财富的消费,他是这样认为的:“正如生产意味着效用的创造,而不意味着物质的创造,所以消费意味着效用的消灭,而不意味物质或物品的消灭。”因此,萨伊被认为第一个把物质不灭定律引入经济分析中的经济学家,实际上,生态经济学中的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物质平衡理论”表达的就是萨伊这个思想。生态经济承继了早期经济学的这种从价值流动和物质转化两方面来看待和研究经济过程的方法和视角,对于这种经济研究方法的特点,萨伊在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概论》绪论部分这样阐述。这个方法的优点在于它只承认经过仔细观察的事实,以及根据这些事实所做的精确推论的研究方法,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排斥在文学上和科学上往往阻碍人们获得真理的偏见和先入之见。他认为“事物怎样存在或怎样发生,构成所谓事物的本质,而对于事物的本质的观察,则构成一切真理的唯一根据。”萨伊的这种方法论原则进一步强化了对早期思想家和亚当·斯密以来所兴起的实验唯物主义传统。
最后,在经济要素的分类方面,生态经济学中与古典经济学一样基本上遵循了上述萨伊所提出的观察和理解事物的方法原则,在古典经济学和生态经济学中,原材料、能量相对于对生产过程中的其他要素投入(劳动、资本)来说具有明显的互补性。例如,对于资本的划分上,斯密是最早认为,根据这些资财在取得收入过程中的存在和变化流动的具体形态,可以把资本分为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两种。这一概念和名词一直被其后来的经济学家所沿用。值得注意的是。关于资本与劳动的关系,马歇尔是明确的劳资合作论者。他的结论是:一般资本和一般劳动,在创造国民收入上是相互合作的,并按照它们各自的(边际)效率从国民收入中抽取报酬。他们相互依存是极其密切的。生态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类似,采用的是一种把生产作为经济分析起点的“生物物理的分析方式”(biophysical approach)。人类的生产活动的实质是,人类利用组织、技术等手段,从自然生态系统中取得自然资源,把其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形式,并向环境排放废物的过程。其一,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的整体角度来看,人类经济活动同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活动一样,都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和转化过程,生产活动则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着“转换器”的作用——把物质从一种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从一种用途转化为另一种用途;其二。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和自然界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没有生产也就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物质流动关系,更谈不上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经济系统之间的联系。从物质角度看,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生产过程则是对这三种要素进行转化、传输或应用的生物物理过程,因此,生产过程中的要素投入更多的是互补性而不是替代性的关系。互补性和替代性问题,目前已经成为以生态经济为代表的强可持续发展流派(这一流派强调互补性)和以主流经济学为代表的弱可持续发展流派(这一流派强调替代性)在对待可持续发展问题上争论的焦点。
三、生态经济范式的核心:循环经济的理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们开始对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思考。这一时期,有关环境问题最有名的著作当属雷切尔·卡森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在这部书中作者利用大量事实证明了由工业污染对生态系统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唤起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促使包括经济学在内的许多学科开始把环境问题纳入到各自的研究领域。在经济学领域,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是生态经济学发展的奠基时期,一些对后来该学科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和研究方法基本都出现在这一时期。他们不仅继承了和恢复了古典经济学从生产角度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研究经济的传统同时在研究的视野、方法以及所关注的问题上都具有重大突破。其中对于生态经济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作用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有:鲍尔丁的地球宇宙飞船经济学思想:尼古拉斯·乔治斯库一罗根的经济过程中的熵定律理论;埃尔斯和科尼斯的物质平衡原理和产业代谢理论;戴利的稳态经济思想。这些理论中一般都涉及到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问题:第一,地球的资源供应能力;第二,地球消纳废物的能力;第三,经济增长的规模限制问题。生态经济学正是在寻求发现和寻求解决这三个基本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作为生态经济核心理论的循环经济思想理论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而成为目前具有影响力的经济发展思想和实践。我们以生态经济中如何看待和解决经济循环或循环经济问题为主线,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总结和反思。
1.熵定律与经济过程
熵是一个物理学上的概念,是对不可利用的能量的一种度量。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一些乐观主义者认为,既然物质是不灭的,能量是守恒的,那么人类总会有无尽的资源可以利用。但是他们忽略了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熵定律)所提供的科学事实:在能量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做功的过程中,所有的转化率均低于100%,耗散掉的部分就是“熵”。按照熵定律,无论是价值循环和物质循环都需要来自外界持续不断的能量来源的支持,否则是不可能持久地运行下去的。尼古拉斯·乔治斯库一罗根是第一个系统地阐明经济过程如何受到熵定律限制的经济学家。他认为经济过程是一个以低熵状态的物质一能量输入,以高熵状态物质一能量输出的过程,即经济过程仅仅是把有价值的自然资源(低熵)转化为毫无价值的废物(高熵)的过程;目前的工业繁荣是以快速地消耗有限的低熵物质为代价的。因此,他得出结论:人类经济奋斗的中心是比经济学中的李嘉图的土地更稀缺的环境中的低熵。经济过程中所有的物质转化和循环利用活动最终要受到可用能量的和熵定律的限制,免费的重复利用是没有的,因此,从可耗竭的矿物能源向太阳能转变是人类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2.经济过程中的物质平衡原理
物质平衡原理(materials balance approach)是罗伯特·埃尔斯等人提出的物质流分析方法。这一方法的基本假设前提是:在一个封闭的、没有物质净积累的经济系统中,排入自然环境中的残余物质质量必然大致等于作为投入物进入系统中的所有原材料和能源的质量。根据这一假定前提。他们从物质形态上,构建出一组物质平衡方程。在这一组方程中进入生产和消费领域的各种资源和服务的投入数量和最终的产出和消耗数量构成了一个等量关系。利用物质平衡方法,埃尔斯等人对经济过程中物质形态的投入、积累和产出,以及三者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地分析,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过程只不过对物质的形态进行了转化,并不能增加或减少物质的量,而对于流出经济系统的废物所进行的处理。只能是这些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或者说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因此,经济活动中的废弃物的排放和处理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正常的,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从长期而言,进入和流出系统的物质是平衡的。对于如何从根本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和污染问题,他们提出一方面从源头上减少原料的投入,另一方面提高经济过程物质的利用效率,特别是提高经济系统中物质循环使用率,并由此提出了对进入经济系统的物料实行从“资源开采——生产加工——消费——最终废弃”的整个经济的物质流动过程,实行“从摇篮到坟墓”的综合管理的思想。这一思想很快被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1976年颁布的《资源保护和恢复法案》(ResourcesConservation and Recovery Act,RCRA)所采纳。
3.产业代谢理论
产业代谢理论(industrial metabolism)是罗伯特,埃尔斯1988年在物质平衡原理的基础上提出的关于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能量流动的理论。产业代谢概念所要表达的是,在一个基本稳定的状态下,通过劳动使原料和能量转化为最终产品和废物这样一系列的物质过程。在这里产业的概念涵盖了从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畜牧业到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服务业、商业、消费和废物处置等所有行业。在产业代谢模型中,经济系统被看作是一个嵌入生态大系统的开放子系统,在稳定状态下,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一样是一个远离热力学平衡耗散系统,并且也有着类似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代谢过程,但是由于能量的限制(主要是熵定律)和无法避免的耗散消耗,产业系统不可能达到象生态系统那样的近乎完全的物质循环,即产业循环是开放的。也就是说,产业系统总体上没有对它的营养物质进行再生循环,它是以开采来自地球的高质量的物质(化石燃料、矿石)为开端,最后把这些物质以退化的形式返回到自然界的过程。
在埃尔斯的产业代谢的模型中存在两种废物循环形式:第一种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界组成的自然循环过程。这种形式的循环发生在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部门,它们的原料直接来自于自然,最后的排放物主要是可降解的生物有机物。第二种形式的循环被称为“工业循环”。这个循环把生产和消费产生的废物,通过采取一定的技术、加工和管理手段,作为“二次资源”再度返回到生产和消费过程。由于工业循环过程是人为的,不仅需要大量的额外的物质和能量投入,同时也会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排泄物。埃尔斯的产业代谢理论不仅从经济上和物理规律两方面分析了经济系统中影响和限制物质循环的原因所在,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以及经济系统内部产业之间存在的物质和能量流动网络,这为产业生态学提出的通过构建不同产业流程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梯次利用网络,来减少废物排放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理论基础和灵感。
4.产业生态学
产业生态学的产生受到了自鲍尔丁以来生态经济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的直接影响,同时也标志着生态经济从理论走向实践。1989年9月,R.Frosch和NicolasGallopoulos在《可持续工业发展战略》一文中正式提出的产业生态学的概念。他们提出:“在传统的工业体系中,每一道制造工序都独立于其他工序,通过消耗原料生产出即将被销售的产品和相应的废料: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一种更为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这种过于简单化的传统生产方式,那就是产业生态系统。在这样的产业生态系统里,能源和材料的消费被最优化了。一个过程的排放物可以作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显然,R.Frosch和Nicolas Gallopoulos产业生态学理论,与埃尔斯的产业代谢理论(industrialmetabolisml具有很多的相近之处。只不过是前者强调了通过产业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关系的建立。而后者是从整个生态经济大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关系出发,指出了这种代谢关系的现实存在及其对于经济系统的意义。
把产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是产业生态学研究视角的主要特点。产业生态理论的主要探索者之一Braden R.Allenby(1995)认为,在上亿年的进化过程中,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转化过程大致经历了从线性流动、不完全循环和完全循环三个阶段的进化历程,才成为今天比较完善和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总体上来说,产业系统还处在从线性流动阶段。尽管产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与生态系统不能做完全类比,但是前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后者的优点而获益。例如,生态学的关键种理论、食物链及食物网理论、生态位理论及生态系统多样性理论等在生态工业、设计规划生态工业园及生态工业网络设计和管理中,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因此,对于产业生态系统的理解,我们一方面明确地承认,产业系统是自然生态系统演化的产物,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不仅要符合经济规律而且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产业系统在性质上和对物质、能量的利用和流动方式上具有本质的不同。
5.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模型
以研究和寻找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为主要目的。根据鲍尔丁的地球宇宙飞船经济学理论和循环经济思想,戴维·皮尔斯(David W.Pearce)和凯里·特纳(R.Kerry Turner)在1990年提出了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性的循环经济理论(the circular economy),并建立了第一个循环经济框架模型(见图1)。
(在这个模型里各种通过环境经济系统的物质流用实线标示,这些物质流所产生的效用(U)用虚线标示。自然环境提供自然资源的存量(R)、环境的净化能力(A)和舒适三大经济功能。废物(W)是由生产(P)和消费(C)产生。如果考虑物质循环,这个环境经济系统就是封闭的。在模型中自然资源的存量(R)被分成了可耗竭资源(ER)和可再生(RR)资源两大类别。这两类资源都可以以一定的比率(h)进行开采,而只有可再生资源可以(以y的比率)再生。由于相对于废物流量(W)的自然的净化能力(A)不仅影响到自然资源的生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最终的效用,所以同样被视为一种经济资源。废物(W)的循环利用(r)可以对资源的存量(R)产生正的影响。)
皮尔斯和特纳认为。鲍尔丁把地球比作同宇宙飞船一样的封闭的系统,表明了经济与环境是一种循环(circular)的关系——所有事物都是其它事物的投入,那种简单地认为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效用并对经济进行相应地组织的看法,实质上忽略了这样的事实——无论如何,最终来说封闭的系统设定了获取效用所能采取措施的限度或边界。他们把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供给、废物净化和审美功能三项作为生命支持功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认为我们面临的挑战在于,不论是自由市场、计划经济还是混合经济模式,都不能保证自然的生命支持功能将能够持久下去,因为现代经济学缺乏一个生存理论(existence theorem)来处理经济的规模和结构与支撑该经济的一系列环境与经济相互关系之间的问题,没有对经济系统是否与其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相和谐进行必要的关注,因此,经济可持续的关键在于创造出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共存的条件。在他们建立的循环经济模型里(见图1),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合二为一共同组成一个生态经济大系统。在这个模型里,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不再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两个系统之间不仅在物质、能量上存在着密切的投入一产出关系,而且在功能上也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俨然是一个统一的功能整体。因此,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经济循环模型,与主流经济学经济循环模型相比,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经济视角和思维范式。
首先,从经济的目的看,自然环境作为生态经济大系统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它提供三方面的经济功能——资源提供功能、废物净化功能和直接效用提供(审美、休闲娱乐等舒适性资源)——这些功能对于最终经济目的的实现、持续提高和改善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从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看,之所以把这个自然系统同人类经济系统一起组成的生态经济大系统称为循环经济系统,是因为按照物质平衡原理(即热力学第一定律),这个大系统在物质上必然是封闭的、循环的系统而不是一个开放的、线性系统,即从“环境——资源——生产——消费——环境”的封闭过程。第三,皮尔斯的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以保持和提高生态经济大系统的功能(生态功能和经济功能)为导向的物质循环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系统功能的保持是与系统内物质(包括能量)流动的状况紧密地联系起来。尽管从全球尺度来看物质在系统内的循环是由必然性的物理规律所决定的。但是从系统的功能的实现来说。这种循环可以有不同的状态或结果——良性循环(hA)则会破坏这个功能,从而造成经济系统的不可持续性。因此,在这个循环经济系统中人的调控作用就是通过协调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关系,在促进和保证生态经济大经济内物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实现大系统在功能上的良性循环。它蕴涵了两个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原则:一方面,要承认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的限制,使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开发利用保持在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和承载力之内,使经济活动建立在生态可持续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在不破坏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和稳定性的前提下,对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进行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以提高经济活动的质量和效益。第四,由于环境的三大经济功能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例如自然的净化能力(A)的破坏不仅影响到自然资源的再生产而且还直接影响到环境的质量,循环经济要求我们从方法上,对环境和经济问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进行把握和协调,而不能过于偏重某一方面的功能。
四、小结
对于生态经济范式的渊源、特征、核心和理论成果的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是一致的,这就澄清了当前生态经济研究与循环经济研究分野的现实,同时通过分析发现,生态经济范式与古典经济及其后来的继承者的思想一脉相承,这也为我们如何把握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思路和路径选择,生态经济研究不能脱离传统经济学,更不能脱离市场经济理论而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同时也是没有出路的。经济过程即是物质转化的过程,又是以效用为基础的价值增值和转移的过程,这两方面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持一环境既是经济过程的物质最终来源和归宿,又是基本经济功能的提供者。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看,生态经济范式研究对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所持有的整体视野,特别是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物质循环流动的角度来看待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对我们把握环境问题的本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循环经济作为生态经济研究范式下的一种全新的经济系统观和经济发展模式,它对经济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所持有的整体视野,特别是从生态经济大系统物质循环流动的角度来看待经济与环境之间关系,把经济活动纳入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流转的大循环当中,从生态经济大系统整体高度来看待和规划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把握经济与环境问题的实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美]肯尼思·E博尔丁,即将到来的宇宙飞船地球经济学[A],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编,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英]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人口论[M],郭大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法]萨伊,经济学概论:财富的生产、分配和消费[M],陈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4][美]尼古拉斯·乔治斯库-罗根,熵定律和经济问题[A],赫尔曼·E.戴利,肯尼思·N.汤森编·珍惜地球:经济学、生态学、伦理学[M],马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然而,作为竹纤维这样年轻行业的一份子,站在行业的立场上,就有责任发出声音,无论是对行业的声音,还是对于自己企业的声音,这都是让人们更多的了解并且接受竹纤维最好的途径。当然,无论怎样,产品是最好的说明,是实实在在的真实的说明,只有把这张“说明”做好了,做明白了,才有资格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三友玉竹,现在可以发声。
行业的声音
更清晰 更明确 更完善
现今,人们越来越注重环保,注重健康。竹纤维的发展,正好符合了人们的需求,竹纤维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中国,竹纤维虽然起步不久,但是其旺盛的上升势头,成为拉动纺织行业持续发展的强劲因素。据国内终端店顾客调查表统计表明:竹纤维用品,尤其是内衣、毛巾等产品的回头客高达95%,远远高于传统的纺织品。作为一个新产业,竹纤维用品涵盖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毛巾、浴巾、浴衣、内衣、内裤、袜子、文胸、婴幼儿服装、T恤衫、床上用品等等。
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新兴的行业来说,了解它的人并不是很多,也许即便是了解,也只是对其功能好处略知一二;而对于这个行业来说,正是因为发展的时间不长,所以自身也有很多地方不完善,因此,现在让消费者更加了解竹纤维,是保障他们的权益,也是竹纤维今后发展的动力,而自身不断的完善,则是对消费者最好的回报,也是竹纤维今后发展的保障。现在,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分类清晰
现在,人们对于“竹纤维”这样一个概念比较模糊,只是笼统的知道:用竹子加工成的纤维称为竹纤维。而以竹为原料的系列纤维按其加工方法的不同目前可分为:竹原纤维――原生竹纤维,竹原纤维是采用物理、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制取的天然竹纤维;竹浆纤维―――再生竹纤维,竹浆纤维是一种将竹片做成浆,然后将浆做成浆粕再湿法纺丝制成纤维,其制作加工过程基本与粘胶相似。竹炭纤维,是选用纳米级竹香炭微粉,经过特殊工艺加人粘胶纺丝液中,再经近似常规纺丝工艺纺织出的纤维产品。通常我们所提到的竹纤维产品大多是以再生竹纤维为原料,也就是竹浆纤维。而粘胶纤维(简称粘纤),是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因此现在大部分的竹纤维都属于粘胶纤维的一种。
功能明确
竹纤维产品以其高科技含量,具有柔滑软暖、凉爽舒适的特点,同时它还以持久抑菌、防臭,抗紫外线,天然保健的独特品质牢握市场脉搏,独树一帜。在2000倍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竹纤维的横截面凹凸变形,布满了近似于椭圆形的孔隙,呈高度中空,毛细管效应极强,可在瞬间吸收和蒸发水分,在所有天然纤维中,竹纤维的吸放湿性及透气性是最好的,被美誉为“会呼吸的纤维”。竹纤维面料也被业内人士誉为“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健康面料”。竹纤维虽然有诸多优点,但也有它的弱点。在加工工艺上,再生竹纤维生产工艺过程过长,且其加工过程对竹材原料特性的破坏也是不可忽视的。
标准亟待完善
目前竹纤维标准不完善,检测手段落后,难以检测出粘纤是用何种原料生产出来的,这已成为竹纤维这个新兴行业最为头疼的事之一。原国家纺织工业部设计院化纤设计室主任邱有龙表示,天然的竹纤维太粗,不能直接用于纺纱。用竹子纺纱,首先得把竹子碾碎做成浆粕,生产出竹材粘胶纤维,然后把纤维纺成纱再织成布,最后生产出产品。但检验该产品的成分,利用现有技术只能检验出是用粘纤造的,至于粘纤是用什么做的,就很难了。也有报道称由于竹纤维及制品横跨纺织业和林业两个行业,目前行业管理部门以及科技界还没有对竹纤维及产品给予明确定位。而且,竹纤维的检测标准只是参考了粘胶竹纤维的标准执行,检测手段滞后,且没有专门的行业代码和海关编码,行业统计方法原始,国内经营和国际贸易方式没有得到规范化、科学化。
“竹文化”上做文章
先秦时期,人们用竹子作“符”和“节”,作凭信之物,赋予竹子“诚信”的道德属性。竹子“未曾出土便有节,及至凌云尚虚心”,夏不畏酷暑,冬不屈严寒,生不避贫壤,伐后而复生的特点,正象征了中华民族仁人志士坚贞,虚心豁达的精神,因而赏竹、咏竹也就成为历代文人的高雅风尚。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就深刻的表现了竹子对人品格的影响。《三国演义》中仁义之士关云长曾以竹自喻,“不谢东君意,丹青独立名,莫嫌孤叶淡,终久不凋零”。赋予竹子深刻的人生哲理。
“名牌背后是文化”,人们用竹纤维呵护健康的同时,体验底蕴深厚的竹文化,提升修养,可谓养生修德两相宜。也正是通过“竹文化”可以拉近竹纤维和百姓之间的距离。
用产品“说话”
更投入 更保障 更环保
“三友玉竹”是唐山三友兴达化纤股份有限公司竹纤维产品的品牌,目前正处于注册阶段,该产品生产工艺于2005年取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三友玉竹纤维较同类产品具有明显优势,它的强度比同类产品高10~15%,1.0D~5D之间、不同长度的产品均可生产。而品牌背后倚靠的是一颗“大树”。三友化纤公司位于渤海之滨一唐山曹妃甸新区,隶属于唐山三友集团,以生产粘胶短纤维为主,是生产纤维素纤维的专业厂家。公司年产能16万吨,生产六大类近百种的纤维素纤维。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企业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产品畅销江苏,浙江,山东,吉林等全国二十几个省市,并出口到美国、土耳其、西班牙、瑞士等十余个国家,占全国纤维素纤维出口量的一半以上,公司成功开发了高白纤维、细旦纤维、着色纤维、竹浆纤维、珍珠纤维、阻燃纤维等产品,成为国内产品差别化率较高的粘胶短纤生产企业。
研发投入
公司发展的动力就在于不断地开发出新产品,不断地突破和改进,以便赢得市场。三友化纤重视研发,积极投入,先是投资1000万元打造了一条日产35公斤的产品试验线,用于新产品的研发和小试,接着是建设年产5000吨特种粘胶短纤维的中试生产线,用于新产品的小批量生产,这些都为产品的开发生产做足了准备。而作为三友化纤新产品诞生集中地的研发部,更是着力引进优秀人才,壮大自己的科研队伍,为的就是能有更好的产品问世。经过不断地努力,公司的多个产品及其生产工艺获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发明专利。如变性竹浆粘胶短纤维,就是使用竹浆粕,采用填加变性剂的工艺开发的粘胶短纤维新品种,具有良好的吸湿性、悬垂性和染色性,手感柔软、清凉,导湿性好,具有良好的天然光泽、抑菌性,适合做高档内衣及床上用品,用途广泛。变性竹浆粘胶短纤维的开发,也扩大了三友粘胶短纤维生产的原料来源,对发展粘胶短纤维行业循环经济,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除此之外,公司在高性能阻燃粘胶短纤维和竹纤维领域的研发也取得了不少进展。他们生产的阻燃纤维与目前已有的以合成纤维为本体的阻燃纤维相比,具有无卤素、无毒、可降解、废弃后无环境污染等特点。而在竹纤维领域也打出了自己的品牌“三友玉竹”,三友玉竹纤维是以天然竹为原料,经特殊工艺提纯生产出来的一种纤维素纤维,是一种生态环保型纺织原料。它不仅各种质量指标优良,还具有良好的吸湿排汗性。天然的竹子中含有一种名为“竹琨”的抑菌物质,具有天然抑菌特性。三友玉竹纤维正是在保有竹子这一天然特性的同时,经过先进的生产工艺精制而成的。
设备保障
一流的设备是生产一流产品的保障,在公司1998年投产开始,先是引进奥地利兰精公司和德国埃伯纳公司的先进生产设备,三友化纤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消化吸收国外进口设备技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技术革新改造。二期、三期扩建项目相继成功投运,且主要设备全部为自行设计、制造、安装,较引进设备更加完备,更加适用于生产实际,在控制水平上有了很大提高。2007年7月份完成了第五条生产线扩建项目,生产能力从投产初期的2万吨发展到16万吨。产品质量在国内同行企业中一直保持领先水平,先后通过ISO9002质量、环保、安全三体系认证和欧洲生态纺织品OEKO-100(I级)认证,荣获“河北省名牌产品”、“中国名优畅销品牌”,2007年又获“中国名牌产品”殊荣。
循环经济下的环保
环保现在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忽视的主题。从个人,到企业,到国家,到全球,为了我们仅有的一个家园,都在努力。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三友集团以产品链为基础,围绕纯碱、化纤等主导产品,综合利用各种废弃物,在国内首创了“两碱一化”(纯碱、化纤、氯碱)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了设施高效利用、资源充分共享、汽电联产自给、蒸汽梯级利用,各公司产业良性互动,形成发展的集聚效应,集团被列为全省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化纤公司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之一。
关键词: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模式;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X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02-0299-04
畜牧养殖业已经成为三峡库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随着“百万工程”的实施及城乡统筹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重庆市的畜牧养殖业出现了强劲发展的势头,适度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近两年来涌现出了一大批规模化养殖场,已明显呈现区域化特征。随着养猪场规模的不断扩大、数量的不断增加,养殖场污水已无法被土地消化,粪污产生的大量臭气释放到空气中,未加处理而被排放的污水对自然水体造成了大面积的污染,使其BOD5、CODCr指标严重超标[1]。规模化养殖场的粪污使三峡库区区域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此,通过对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利用现状的调研,提出了适合三峡库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状况的规模化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技术模式,以期解决畜禽养殖规模化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从而有效缓解三峡库区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1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基本模式
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好氧处理、厌氧处理、自然处理、混合处理4种。
1.1 好氧处理法
采用好氧技术对粪尿及废水进行生物处理研究最多的是SBR(Sequencing batch reactor)工艺,即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是基于传统Fill-Draw系统改进并发展起来的一种间歇式活性污泥工艺[2]。它把污水处理构筑物从空间系列转化为时间系列,在同一构筑物内进行进水、曝气、沉淀、排水、闲置等。20世纪70年代起,美国Notra Dame大学的Irvine等[3]在实验室内对SBR法的基本运行特性作了研究,在美国环保署的支持下,于1980年把印地安纳州南部的Culver城市污水处理厂改建成SBR系统。日本在粪便处理技术方面,自1975年起已开始采用活性污泥法同时除去粪便中的BOD5和氮的技术,这种方法被称为粪便处理的超标准脱氮法[4]。我国自1985年建成首座处理肉类加工污水的SBR系统后,又陆续在城市污水、鱼品、肉类加工污水处理中应用,20世纪90年代开始用于畜禽养殖场污水处理。活性污泥法也能去除某些金属Ca、Mg、Hg等[5],采用固定的活性污泥能使BOD5去除率达95%~97%[6]。
我国学者对SBR用于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研究较多,如邓良伟等[7]用水解-SBR-活性炭吸附,NH3-N去除率达97%以上;赵岩[8]用SBR技术处理高浓度养猪污水,其CODCr去除率为92.47%,BOD5去除率为96.69%。在实际应用中,单独使用SBR工艺并不多,多是采用SBR与其他方式结合处理,如于金莲等[9]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探讨混凝-脱氨-好氧生化处理养猪污水工艺,用石灰乳混凝沉淀,处理后出水浓度CODCr为340~380 mg/L,NH3-N为28~60 mg/L;成文等[10]采用接触氧化-水解(酸化)-两段接触氧化-混凝工艺处理高浓度养猪场污水,在最佳条件下,CODCr去除率大于97%,BOD5去除率大于98%,氨氮去除率大于96%;范建伟等[11]用活性污泥膜分离技术处理畜禽污水,用膜取代了传统二沉池,具有出水稳定、活性污泥浓度高、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剩余污泥少、装置结构紧凑、占地少等特点。出水浓度CODCr
1.2 厌氧处理法
20世纪50年代出现了厌氧接触法(Anaerobic contact process)工艺,60年代末出现的厌氧滤器(Anaerobic filter,AF)是高负荷厌氧反应器的第一个突破,此后在70年代上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ed)问世,UBF与UASB的发明推动了以提高污泥浓度和改善废水与污泥混合效果为基础的一系列高负荷厌氧反应器的发展,并逐步应用于禽畜污水处理中。厌氧处理特点是能量需求低,可以产生能源(沼气),污泥量低,对pH、温度等环境因素敏感[12];而且由于处理过程不需要氧,所以不受传氧能力的限制,因而具有较高的有机物负荷潜力,能对一些好氧微生物所不能降解的部分有机物进行降解[13]。
我国最早将畜禽粪污用于厌氧处理是以生产沼气为目的,因而生产后未能达到完全分解污染物的要求,其出水CODCr的浓度仍不符合环保废水排放标准。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畜牧业的迅猛发展,畜禽粪污造成的环境污染日渐突出,人们开始将厌氧处理用于处理畜禽粪污环境污染物,而生产沼气只作为附加产物[14]。邓良伟等[15]采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lC)处理猪场废水,BOD5去除率为95.8%,SS去除率为78.5%,沼气产气率达1.5~3.0 m3/d。后又通过改善厌氧消化液的可生化性和培养高效脱氮菌种等措施,NH3-N去除率达到了99%,CODCr去除率达95%[16]。纯粹的厌氧处理畜禽污水后,出水一般残留的CODCr值较高,达不到排放标准。实际应用中的厌氧处理实际上还掺杂其他处理单元。如张国治等[17]选用小球藻、颤藻等藻类,采用悬浮藻类法和固定藻类法两种工艺对猪粪厌氧废液进行净化处理。经过15 d室内静态处理,去除NH3-N 93.9%,TP 78.4%,色度51.4%。
1.3 自然处理法
包括稳定塘处理、土地处理和废水养殖。这类方法投资省、工艺简单、动力消耗少,但净化功能受自然条件的制约,如果在有足够土地可利用的条件下,它是一种较为经济的处理方法,特别适宜于小型畜禽养殖场废水处理。自然处理法也可以用于畜禽养殖场废水除臭,如胡佩[18]采用细黄链霉菌5406除去家禽粪臭味。
畜禽养殖污水的快速渗透处理系统虽比另外的陆地处理系统效率低,但最低的去除率也达到50%,也不需要预处理,酸性环境能加速脱氮去磷,发展快速渗透系统的投资和运行费用较低;同时,具有额外的益处,如水和养分的再利用[19]。廖新弟等[20]分别以香根草和风车草为植被,建立人工湿地,净化畜禽场污水,CODcr去除率可达90%以上,BOD5去除率可达80%以上。生态工程陆地处理系统(LTS)作为一种自然的、生态的、交替的或所谓适合的技术,中国自1986年就开始研究和利用,其具有费用低、节约能源、恢复资源、易操作、去除污染物广而有效等优点[21]。湿地处理系统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在寒冷地区需专门设计[22]。水萍科植物用于循环利用养猪污水是可行的处理方式,建立植物过滤带可减少排入地表接纳水体的污染物负荷[23]。
1.4 混合处理法
好氧处理法、厌氧处理法、自然处理法用于处理畜禽养殖场废水各有优缺点,一般不单一应用,近年来畜禽粪污多采用混合处理法[24]。即是根据畜禽养殖场废水的多少和具体情况,设计出由以上3种或以它们为主体并结合其他处理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共同处理畜禽养殖场废水。该方式能以较低的处理成本,取得好的效果,如杭州西子养殖场采用了厌氧+好氧结合的处理工艺,经处理后,废水中CODcr约为400 mg/L,BOD5为140 mg/L,基本达到废水排放标准[25];深圳农牧实业公司的污水处理工程,工艺流程为污水-固液分离-调节池-上流式厌氧消化-植物塘-鱼塘-排放,处理的废水也能达到深圳市废水排放标准[26];李秀金等[27]采用ASBR-SBR组合反应器系统,处理高浓度有机污水,其中ASBR作为预处理器(厌氧)主要用于去除有机物,SBR(好氧)用于生物脱氮处理。当然,混合处理方法的形式多种多样,除以上3种方法结合外,还包括一些物理、化学处理方法结合,在实际应用中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当今我国畜禽粪污的污染大体上已经历了认识阶段,开始进入探索和解决阶段。
2 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现有的处理模式
目前,三峡库区采取的处理模式主要有3种,即还田处理模式、无动力自然处理模式和机械化处理模式。多数养殖场粪污主要利用干清粪技术,粪便利用堆肥技术处理作为肥料[28],污水净化后排放;也有部分养殖场以沼气应用方式处理,但沼气的利用没有解决好,有的养殖场甚至沼气用不完白白在大气中燃烧掉,经济效益体现不出来,所以推广应用就存在很大问题[29]。我国是能源和水资源紧张的国家之一,如何将粪污处理资源化和能源化,并和有机肥开发相结合,将是三峡库区绿色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库区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保障。
3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库区城市重庆市全市生猪、肉牛、奶牛、山羊、蛋鸡、肉鸡规模化率分别达40.0%、20.4%、66.5%、34.0%、89.0%、87.5%,畜禽养殖综合规模化率达48.2%。随着重庆市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养殖场产生的大量畜禽粪污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重庆市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总量每年近8 570万t,除少量用于农田施肥和制作成复合肥外,大多数未经处理就被排放到环境中,成为污染次级河流、水源的主要“杀手”,污染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水体。养殖场粪污的污染以规模化养猪场最为严重,一个万头猪场每天可排出猪粪10 t、尿液15 t、冲洗水100 t,相当于每天排放了CODCr 1 280 kg、TN 96 kg、TP 40 kg。
4 适宜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的处理模式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是有效缓解三峡库区区域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从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农民生活习惯和养殖粪污的物料特性出发,提出适合三峡库区规模化养殖场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模式,为养殖场的粪污处理利用提供借鉴。
4.1 无公害食用菌环链模式
沼渣营养丰富,所含营养成分与食用菌栽培料所需要营养相近,且杂质少,十分适合食用菌的生长,同时食用菌培养废物可参与厌氧发酵。无公害食用菌环链模式(图1)能真正意义上达到循环农业的目的。
4.2 生态水产养殖模式
水产养殖业是三峡库区的主要产业,沼液是养鱼的好饲料,在沼液养鱼利用淡期可与大田灌溉兼顾,形成灵活的利用模式。生态水产养殖模式见图2。
4.3 低碳林业模式
在低碳经济背景下,林业既是产业建设的载体,又是生态建设的载体。将养殖业和林业结合起来形成循环模式,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林业模式见图3。
5 小结
随着四期移民搬迁安置的全面完成,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林业、水产养殖业是三峡库区的主要经济产业,食用菌是三峡农民致富的新兴产业,将养殖业与其他产业形成大循环模式,互利互用,既能减轻养殖业对三峡库区环境带来的污染压力,又可以促进无公害、生态、低碳产业的发展,带动三峡库区循环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谢 涛,陈玉成,于萍萍. 畜禽养殖场粪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综合治理[J].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524-525.
[2] 田宁宁,王凯军,李宝林,等.畜禽养殖场粪污的治理技术[J].中国给水排水,2002,18(2):71-73.
[3] IRVINE R L,BUSCH A W. Sequencing batch biological reactors――an overview[J]. Journal Wat Control Fed,1979,51(2):235-243.
[4] 岑运华.日本粪便处理技术的新进展[J].环境科技,1991,11(3):8-9,57.
[5] MCNAB N J,HUGHES J C, HOWARD J R. Pollution effects of wastewater sludge application to sandy soil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the behavior of mercury[J]. Applied Geochemist, 1997,12(3):321-325.
[6] HASHIMOTO N, SUMINO T. Wastewater treatment using activated sludge entrapped in polyethylene glycol prepolymer[J]. Journal of Fermentation and Bioengineering,1998,86(4):424-426.
[7] 邓良伟,姚爱莉,喻立艳,等.规模化猪场粪污处理工艺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0,13(增刊):113-117.
[8] 赵 岩.SBR技术处理高浓度养猪污水[J].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2,22(1):28-29.
[9] 于金莲,阎 宁.畜禽养殖废水处理方法探讨[J].给水排水,2000, 26(9):44-47.
[10] 成 文,卢 平,罗国维,等.养猪场废水处理工艺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0,22(1):24-27.
[11] 范建伟,张 杰.活性污泥膜分离技术在畜禽废水处理中的应用[J].工业用水与废水,2002,33(3):39-40.
[12] 张大同.论处理畜禽场粪便的经济有效途径[J].农业工程学报,1989,5(2):56-59.
[13] 李展钟.畜牧场生产工艺与畜舍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14] 姚向君,郝先荣,郭.畜禽养殖场能源环保工程的发展及其商业化动作模式的探讨[J].农业工程学报,2002,18(l):181-184.
[15] 邓良伟,陈铬铭.IC工艺处理猪场废水试验研究[J].中国沼气,2001,19(2):.12-15.
[16] 邓良伟,蔡昌达,陈铬铭,等.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后处理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00,16(3):92-94.
[17] 张国治,姚爱莉.藻类对猪粪厌氧废液的净化作用[J].西南农业学报,2000,13(增刊):105-112.
[18] 胡 佩.家禽粪便的微生物除臭法[J].土壤肥料,1996(4):45-46.
[19] TANIK A,COMAKOGLUT B. Nutrient removal from domestic wastewater by rapid infiltration system[J]. Journal of Arid Environment,1996,34:379-390.
[20] 廖新弟,骆世明.人工湿地对猪场废水有机物处理效果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2,13(1):113-117.
[21] OU Z Q,SUN T H,LI P J,et al. A production-scale ecological engineering forest system for the treatment and reutilization of municipal wastewater in the Inner Mongolia,China[J]. Ecological Engineering,1997,9:71-88
[22] WERKER A G,DOUGHERTY J M,MEHENRY J L,et al. Treatment variability for wetland wastewater treatment design in cold climates [J].Ecological Engineering,2000,19:1-11.
[23] BERGMANN B A,CHENG J,CLASSEN J,et al. Nutrient removal from seine lagoon effluent by duckweed[J]. Transactions of the ASAE,2000,43(2):263-269.
[24] 彭 里,王定勇.猪场废水的生物处理技术及其效果[J].家畜生态,2003,24(2):67-72.
[25] 高越晗,戚文娟.西子生态农场的综合开发利用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8,20(4):26-29.
[26] 邓喜红.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治理概述[J].农业环境与发展,1999,16(2):42,46.
[27] 李秀金,董仁杰.ASBR-SBR组合反应器用于高浓度有机污水的处理[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2,7(2):11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