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7 17:41:4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知识管理的必要性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第1篇

论文摘要:知识经济时代是市场竞争时代。公共图书馆要在竞争中取胜,必须实施知识管理,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无论从自身的职能,社会对信心的要求,观念的转变,还是从已具备的技术支持等各个方面来看,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一、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时代仍是市场竞争时代,公共图书馆来自两方面的挑战。

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革命,以计算机技术和通讯网路技术的广泛运用,拓展了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手段和范围,丰富了文献信息资源,降低了知识信息的成本,面临众多具有竞争力的信息服务单位的有力挑战。另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内部条件,如技术设施、人员素质、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等问题,不适应经济时代的要求。

1.提高公共图书馆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

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忽视人的作用。把公共图书馆馆员当作执行任务的工具,不重视人员素质,普遍存在专业知识缺乏、学历偏低、能力不高、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相当多的公共图书馆对采访、编目、验收、流通、阅览和咨询服务等管理都是人工进行的,管理成本、差错率、拒借率都高,服务质量、工作效率、流通率都低。目前,许多公共图书馆介入了计算机管理,登录、编目、、典藏等,做到了手工与计算机并用,但编目自动化水平低,实现联机编目仍需时间,资源数字化和活动网络化有待进一步完善。总之,馆员的知识和能力都有待于提高。

2.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

农业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以藏书为主,重藏不重用,以馆藏要素居中;工业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藏用并举,以读者为中心,一切为读者服务;知识经济时代的公共图书馆其馆藏和服务实现了数字化、虚拟化、网路化,管理应以馆员要素为中心,充分发挥馆员的创造性。注重信息的选择、归类、合成、重组,形成新的知识信息,实施知识管理,高度发挥馆员的分析、推理、综合的创新能力。

3.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公共图书馆业成为智业

所谓智业,指为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策划、咨询、项目论证、调查研究、人员培训等各种智力服务的总称。知识经济时代,竞争激烈、信息量大、分工过细、变化多端,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产业部门提供智力服务。智业必将成为本世纪的朝阳产业。公共图书馆若想成为智业,必须实施知识管理,造就高素质的开发型人才。

二、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

公共图书馆工作的本质属性就是知识性,公共图书馆从产生就与人类的知识活动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公共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不是自身去创造知识,也不是自身去利用知识,其根本任务是把知识与社会需求联系起来,起到知识交流的中介作用,成为社会知识生产和社会知识利用的桥梁把知识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这是公共图书馆学基本的哲学思想,图书馆通过应用现代技术和加强服务来解决“信息爆炸”与“知识饥渴”这一矛盾。人类的知识活动包含三个环节知识创造、知识交流和知识利用。知识交流是联系知识创造和知识利用的纽带。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一方面要将已有的编码化知识传递给其使用者,以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其员工的集体智慧,不断开发知识附加值高的信息产品,满足社会需求,这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可能性。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的可行性表现在观念的转变、职能的更新、信息需求的变化以及各项技术支持等。

1.观念的转变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

社会已经充分认识到知识信息的重要功能和作用,并且全社会都在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人们从更广泛、更快捷、更全面的途径中去吸收和获取这些信息,主动去接受和应用知识信息的意识也在不断加强,形成一种普遍的高度信息敏感性。人们对知识信息的渴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离不开知识信息的参与人们对信息需求的产生,一方面表现为人们生活环境日趋复杂化,需要人们更加充分地认识和利用相关因素,使自身的行为更加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表现为为了处理和分析日趋复杂的工作对象,人们只有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信息、获取知识信息,才能促进知识信息的利用和再利用。“我们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中,但是我们渴求新的信息”,正是这种执著的知识信息需求使得知识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并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条件。

2.社会职能的更新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保证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是公共图书馆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是其基本功能的社会表现形式。国际图联(I—FLA)于1975年在法国里昂召开的图书馆职能科学讨论会,大家一致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应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二是开展社会教育;二三是传递科学情报;四是开发智力资源。后来,有人认为,这种概括不尽全面,又添加了“文化娱乐”功能。图书馆的发展历史就在其各种职能的不断发挥完善中逐步走向未来。现今,面对信息化浪潮的迅猛推进和知识经济的悄然兴起,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有了新的内容和活力。随着环境的变化和对公共图书馆信息人员素质要求的提高,开发信息产品并发展信息产业已是公共图书馆所面临的重要议题;同时,南于网络进人了普通人的生活,如何帮助用户在浩瀚的信息网络中迅捷地寻找所需信息资源已成为公共图书馆不可推卸的一项任务,因而现代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职能将增加“开发信息产品”和“开展网络导航”两项内容。公共图书馆职能的演化体现了其服务功能的扩展和服务内容的转变,这两项职能的实现需要图书馆对知识信息资源进行加工、研究,为用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知识信息产品,从而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了职能上的保证。

3.信息需求的变化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创造契机

社会信息需求决定着公共图书馆的生存,早期图书馆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出现了以精神生活为主业的神职人员及与此关系密切的王室统治者,他们的信息需求规定着早期图书馆的存在。一部图书馆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人类信息需求演变史。对于公共图书馆而言,只有顺应人类的信息需求并随之动态发展,才能够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用户的信息需求是随时代变迁、文明程度的提高以及科技进步的要求而改变的,当以知识创新为目标的知识管理诞生以来,人们不再满足于对文献本身或只有文献外在特征描述的书目信息的需求,而是要求公共图书馆为其提供细致到知识单元嗍艮务,这种需求层次的改变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再创契机。

4.各项技术支持为公共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提供帮助

第2篇

关键词:采伐限额制度;森林资源;管制强度

1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充足的森林资源具有强大的环境保护功能,可以调节气候、净化空气,同时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发生。而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方面对木材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滥砍乱伐现象屡禁不止,由此造成了对森林资源的严重破坏。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必需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控制肆意砍伐对森林资源造成的不良影响,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环。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为我国森林资源的有效管理提供了执行依据,通过科学的资源配置和合理的资源利用,规范林业市场的经营,有效杜绝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保证生态环境的整体平衡。

2闽清县基本概况

福建省闽清县,地处福州市西北部,介于北纬25°55′~26°33′,东经118°30′~119°01′之间。东邻闽侯县,西毗尤溪县,南接永泰县,北与古田县交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丘广布,平原狭小,层状地貌明显。闽中大山带戴云山脉和闽北山带鹫峰山脉在此地交接。闽清县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4.8~19.5℃,年降水量1200~2100mm,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73.9mm。该县土地总面积149489.80hm2,林地面积114467.69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6.57%。林地中有林地面积98486.02hm2,占林地面积86.04%;疏林地3798.75hm2,灌木林地8706.30hm2,未成造林地1586.81hm2,苗圃地76.92hm2,无林地1812.89hm2。到2016年末全县森林蓄积量700.29万m3,竹林株数137.42万根。全县森林覆盖率66.42%,林地绿化率93.64%。

3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具体实施方案

2014年,闽清县政府根据国家林业局《关于编制“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的通知》(林资发[2014]62号)和《福建省林业厅关于开展福建省“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的通知》(闽林资[2014]5号)文件的要求,开展了“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工作。编制工作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测算方法按照《福建省“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编制实施细则》的相关要求进行。

3.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闽清县政府“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的编制基于科学的发展观,以合理承载森林资源能力为基础,本着遵循分区施策、分类经营以及总量控制、分项管理的原则进行相关工作的开展,旨在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的经营目标,科学协调森林的生态环境,逐步建立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从而为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最大化。编制工作中,国家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有林场为基本编制单位,集体、个人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县为基本编制单位。编制依据以2014年森林资源年度更新数据、补充调查数据、森林经营方案调整数据为测算的主要基础数据。

3.2编限范围

县内凡采伐胸径5cm(含5cm)以上的林木,必须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竹林和农村居民自留地、房前屋后个人所有的零星林木以及非林业用地上种植的林木不编制采伐限额。

3.3测算成果

经测算,闽清县“十三五”期间年森林采伐限额为18.6303万m3,其中集体林计14.3800万m3,国有林场计4.2503m3。具体情况详见表1。

4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实施作用分析

近年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城市建设的步伐,兴办很多竹木加工厂,林木的供应量相对不足,有的地方存在无证采伐,少批多砍现象,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此次闽清县政府实施完善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目的,正是为了逐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森林木蓄积量。通过有效执行采伐限额管理制度,自2014年以来的三年时间里,闽清县坚决实行凭证采伐的政策,确保了每年的森林采伐数量都控制在了森林年采伐限额内,2014年闽清县森林采伐皆伐约束性指标面积10705亩,实际森林采伐皆伐面积10585亩,采伐蓄积59861m3。2015年闽清县森林采伐皆伐约束性指标面积10000亩,2015年森林采伐皆伐面积9992.1亩,采伐蓄积50353.88m3。2016年福建省统一采用年采伐限额控制年森林采伐量,2016年闽清森林采伐限额14.858万m3蓄积,实际采伐面积10562.5亩,采伐蓄积量54199m3。三年时间里,森林资源逐步稳步上升,2014年闽清县森林覆盖率为66.02%,森林蓄积650.32万m3,到2016年闽清县森林覆盖率为66.42%,森林蓄积量达700.29万m3,森林覆盖率增加0.4%,森林蓄积量增加49.97万m3。不仅保证了年度木材生产计划的顺利完成,又保证了森林资源的合理、有序利用,同时也为县内生态系统的休养生息,尤其是生态公益林得到了较好的管理。目前,闽清县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地总面积35499.87hm2,占林地面积的31.00%。按生态级别分: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地面积26548.20hm2,占74.78%,省级生态公益林地8951.67hm2,占25.22%。以上数据表明,闽清县在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后,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严格控制了森林资源的无节制消耗情况,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和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由于林业资源的生产周期较长,存在毁损易恢复难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实施力度,并将这一制度长期坚持下去,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林业资源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5完善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对策及建议

目前,闽清县的总人口数为35万人,主要以农业生产为经济基础,林业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较为优越的资源,森林资源担负了闽清县的社会、经济、生态发展的重任。

5.1加强公益林建设

公益林在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森林采伐限额制度重点执行的对象。在采伐管理中,只可进行更新采伐、抚育采伐、低产林改造和其他采伐几种类型的采伐。抚育采伐必需坚持去除病、腐、朽株,以及砍小留大、砍密留疏、砍弯留直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的强度。对于生态效益低下的公益林,可通过补植补造等手段对其进行改造,以使其达到更有效的生态效益。

5.2提高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

在进行公益林的管护工作时,由于政府投入公益林界定的补偿资金较少,使得公益林补偿的标准明显较低,这使得部分群众对于公益林管护方面的热情难以被调动起来。为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相关部门应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进行调整,使相关标准达到与同质量商品林年收益率基本持平的水平,让群众在保护社会生态环境中受益,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其参与热情,自觉将自己处在重点区位的商品林界定为公益林,并对其进行有效管护。

5.3放活商品林管理

商品林的作用是创造经济效益,但商品林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的实现方面也具备较高的价值。将商品林的管理纳入到更开放的管理环境中,不令有利于商品林经济效益的实现,同时也能通过促进商品林的发展实现生态建设的目的。

5.4落实采伐管理新模式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离不开相关经营者的支持。在进行实际的采伐管理时,应充分尊重森林经营者的自主经营权,对已批复的经营方案应保证相关经营者的合理执行权利,由经营者自行决定采伐的方式、面积、蓄积等,同时对其造林方式和树种的选择也应给予其自。这样可以保证经营者的收益,使其在造林护林方面投入更大的积极性。

5.5转变采伐方式

为使闽清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提倡主伐皆伐向主伐择伐转变,这样既增加林农的经济效益,又避免因采伐森林造成水土流失。

6结语

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是受《森林法》保护的法律制度,对于保证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应积极的落实相关制度,并不断改进其中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森林资源生态、社会、经济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艳华,魏志远,李娟.实施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制度有效保护国家森林资源[J].吉林农业,2015(23):106.

[2]刘明,田军,岳燕杰,等.中国森林资源采伐管理改革与发展[J].河北林果研究,2011(3):250~254.

第3篇

生存与发展是一切组织的基本目标,作为职业教育领军者的高职院校也不例外。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发现并设法满足他人的需要和欲望,就必须通过交换,也必然存在营销。营销虽然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但并不仅仅是企业的专利,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育营销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作为一个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特殊教育群体,高职院校应积极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去,不断增强教育营销意识,实行营销管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是营销的本质要求。市场营销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它以满足人类各种需要和欲望为目的,通过市场变潜在交换为现实交换的活动。从这一概念上来看,营销并不是企业所独有的,凡是存在市场交换的地方都需要营销。因此,对企业来说,如果不懂得营销就很难在竞争中取胜。同样,对于高职院校,如果不重视营销管理也无法更好地生存和发展。营销管理的实质是需求管理,在营销活动中只有充分了解顾客的需求才能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高职院校作为一个组织,从营销的角度来看待高等职业教育市场的话,那么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其提供的“产品”就是教育,双方通过交换满足各自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日趋深化的今天,传统的高职院校管理理念与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高职院校需要加强营销管理,以营销的理念来分析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的专业,满足他们学习知识、技能的需要,并最终满足学生与学校双方面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性的扩大催生营销管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的办学自主权也在逐渐扩大,其作为特殊商品的生产者已成为自主办学、自我管理的经济主体和法人实体,已具备了开展市场营销的主体资格。因此,高职院校运营自主权的扩大是高职院校实现营销管理的催化剂,促使高职院校根据自身利益的要求,自主地开展营销活动,实行营销管理。

(三)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呼唤营销管理。在市场经济社会,一切经济活动都在市场的调节下进行,所有经济组织的运营无不具有市场性。高职院校存在于市场经济社会中,其经营活动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市场各方面力量的影响和制约,具有一定的市场性。

市场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结果是优胜劣汰,高职院校运营的市场性决定了高职院校必须实行营销管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多样化的今天,高职院校间日趋激烈的竞争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生存与发展,是每个高职院校都在思考的问题,而这一问题就体现在对优秀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及社会资源的争夺上,并最终归结为对顾客的争夺问题。高职院校的顾客就是学生,是受教育者,他们的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消费,更是一种投资,而投资的就依据就是教育投入与产出的性价比,即能否用较合理的价格“买”到符合自身今后发展需要的、优质的教育质量与教育服务。因此,高职院校为了竞争到更多的顾客,就必须重视顾客需要的满足,必须加强营销管理。

二、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的价值

(一)实现顾客满意。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一直是各高职院校奉行的办学宗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可以运用市场营销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顾客的需要和欲望,确定其所能提供最佳服务的目标市场,并设计适当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的需要,实现顾客满意。

(二)增强核心竞争力。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行,近年来我国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高职院校生源的绝对数量也相应下降。生源危机的到来,使得高职院校之间的竞争更为加剧,“马太效应”势将出现。因此,高职院校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增强办学实力、突出专业特色、强化品牌效应,从而增强核心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生源,进入良性循环发展。

(三)获得多方支持。高职院校虽然在经营方面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但其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仍然依靠政府主管部门的拨款,许多建设项目会因为经费问题而流产。因此,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营销策划树立品牌形象,宣传其办学的宗旨与效果,以获得政府、企业、社会等多方面的认可与支持。

(四)提高管理效率。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运营低效的情况,通过实行营销管理,可以实现由粗放型管理方式向集约型管理方式的转变,通过市场调节各种资源,提高管理效率和办学效益,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三、高职院校营销管理现状分析

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并没有市场营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企业界和学校等非营利组织才逐渐引入营销机制,开展营销活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仍然处在摸索阶段,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营销管理水平偏低,营销观念淡薄。由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起步较晚,故高职院校引入营销管理理念也相对较迟,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水平整体偏低,还处在摸索阶段,许多高职院校的营销管理实践可以说是“摸着石头过河”,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同时,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统包统揽的思想,高职院校的领导与教师教育营销意识普遍淡化,许多人还抱着“铁饭碗”的思想不放,没有市场竞争意识和危机感,仍然奉行生产导向观念,只是一味地关注自己的“生产能力”,而忽视了“顾客”的需求。

(二)高职院校营销目标市场不确定,市场定位不清晰。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根据“顾客”和自身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没有明确自己所面对的目标顾客群,认为所有学生和家长的需求都是相同的,不存在差异性,教育营销活动缺乏针对性。在市场定位上,许多高职院校也较为模糊,没有突出自身的办学特色和竞争优势,没有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没能在“顾客”心中树立与众不同的形象。

(三)高职院校营销策略单一,营销活动缺乏系统性。高职院校的营销策略较为单一,缺乏营销策略组合的整体运用。营销手段僵化,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营销活动仅停留在学校新闻和招生广告上。这些营销活动零星的分布在学校的相关部门,缺乏统一的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自为政,没有从整体上发挥营销的作用。

四、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基本策略

(一)明确目标市场,进行有效的市场定位。高职院校的顾客群的需求是具有差异性的,即便是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高职院校也无法满足所有顾客的所有需求。因此,高职院校实行营销管理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市场,即高职院校准备以自身的教育产品为其服务、满足其需求的那一类顾客群。目标市场是高职院校开展营销活动的中心,一切教育营销活动都围绕着目标市场进行。高职院校目标市场的选择主要是生源市场的选择,因为招生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关键,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源目标市场选择时必须首先从市场调查着手,发现人才需求的现期和预期趋势,确定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进而明确高职院校想要吸引以及有能力吸引进来的学生类型和人数。

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吸引目标顾客群,如何在高职院校林立的招生市场中凸显自己,在目标顾客群心目中树立怎样的形象等问题,这些问题即市场定位问题。市场定位就是明确或凸显高职院校自身的形象、地位及特色,且与其他高职院校区别开来,在目标顾客心目中留下特殊的印象,帮助目标顾客更好地认识和识别高职院校。高职院校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明确、有效、切合实际,切勿盲目求大、虚假夸张,否则将会适得其反。市场定位一旦确定,应保持一定的稳定性,这样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一定的优势。

(二)强化营销管理,整合教育营销策略

1、强化“人本管理”营销策略。正如企业强调“顾客至上”的策略一样,高职院校也应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人本管理”思想,确立“以学生为中心”在高职院校管理中的指导地位,将为学生服务真正落实在行动上,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一种宣传手段。高职院校应积极建立与学生沟通的渠道,了解他们的需求,在学校内部形成上至校领导下至每一位教职工、从招生、教学到后勤、财务、人事等部门都为学生服务的观念。

“人本管理”策略还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上,努力营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聆听式学习”为“参与式学习”,教师也从“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

2、强化专业设置营销策略。专业是高职院校的生命线,是教育营销管理中不可缺少的细胞。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应紧扣时代脉搏,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依据,以自身的资源条件为基础,通过市场调研、市场分析,把握市场变化趋势、发现市场机会,及时调整、完善专业设置。

3、强化“名师”营销策略。教师是教育服务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需要的满足程度及对学校的满意程度。高职院校应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深受学生欢迎、社会认可的“名师”。“名师”具有较高的声望和品牌效应,能够引起社会关注、吸引学生报考,宣传效果较为显着。

4、强化公共关系策略。“酒香也怕巷子深”,高职院校除了练好以上内功外,还要充分运用公共关系策略,发挥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公共关系是高职院校扩大社会影响力,提升品牌形象、彰显独特地位,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手段。高职院校应根据其在目标市场上的定位,树立在公众心目中的独特形象,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向社会公众宣传、介绍学校,赢得公众对高职院校的了解与信任,提高公众的认可度。宣传的手段可以是学校自己的网站,也可以是校外的各种媒体;可以介绍学校的校园文化、专业设置、就业渠道,也可以报道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教学改革成果、优秀学生事迹。通过各种公关手段的运用,实现与公众的双向沟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五、结论

第4篇

关键词:建筑业; 施工; 安全 

Abstract: No matt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production sector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construc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national occupational safety accident, the highest rate of industrial sector, construction safety incidents In addition to causing a large number of casualties, but also led to a huge direct and indirect economic losses, but also may lead to adverse consequences for all aspects of productivity, cost, quality,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the environment, therefore, how to effectively prevent and reduce such damage and loss, we need to urgently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security

中图分类号:S782.1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施工安全管理在建筑业中已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全工作的成败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建筑业在市场竞争中也逐渐变得愈来愈激烈化,因此,注重安全管理,合理运用管理的职能与科学的办,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同时,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也可以给企业带来社会信誉和经济效益,国家和集体财产免遭损失,职工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一、安全管理的现状 1政府法律和监管 (1)缺乏适合市场经济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 我国工程建设投资体制的变化使原有的建筑生产安全管理己经不适应现在的建筑生产方式,因此一直由政府主导的安全管理出现了很多管理漏洞,再加上有关建筑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监管效率低,社会监督体系不完善,致使安全管理不到位,适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法律手段与经济手段并行的建筑安全管理体制尚未形成。 (2)法律法规多而不全,执行力不够 我国法律的“环境与健康”过于薄弱。对建筑活动中“环境与健康”的重视,己经成为国际普遍关注的话题。工程建设的目标体系已经由传统的“成本-造价-质量-工期”体系,转向“成本-造价-质量-工期-环境与健康”体系。国际标准化组织也己制定了环境管理体系。 (3)管理部门职能转变滞后,管理出现真空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家机构改革,企业改制,企业逐渐脱离了行业行政管理的束缚,成为了市场中独立的行为主体。与此相适应,建设部及地方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成为国家建筑安全专项监督职能的履行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及地方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则成为国家安全生产综合监督职能的履行者。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与专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分开 目前我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实际上处于分散管理状态,并未真正做到行业管理。这就形成了建筑安全管理标准、管理模式不一致,伤亡事故统计数据失真,管理工作职责交叉不清。 2企业安全管理 (1)建筑单位安全管理问题 将建筑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监理发包给不够资质或能力的单位甚至非法的个体承包商。由于这种层层的分包,导致施工管理不严格、安全培训不到位和安全投入不足或基本没有。同时它还使利润降低,而包工头为了追求最大利润,会减少他的一切不必要的金额开支,导致安全隐患和安全事故的不断出现。 (2)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等单位主要的安全问题 勘察、设计单位不按要求进行勘察或设计,或改变勘察设计文件、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使勘察设计成果存在缺陷,不能保证建筑物和施工人员的安全;工程监理单位未对施工单位的安全技术措施或专项安全施工方案进行认真的审查,在施工工程中也没有对施工单位落实安全措施的情况进行认真监理,发现事故隐患时,也未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整改和消除;检测单位出示虚假报告。 (3)施工单位的安全问题 随着国家基建投资的不断加大,建筑企业准入政策的调整,使得施工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施工队伍不断扩大。尤其是最近几年,个体建筑业迅猛发展,施工企业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是由于施工单位是建筑安全活动中处于的主体和核心的地位,建筑安全问题主要出在施工单位的身上。

二、完善建筑业施工安全管理的对策   1. 加强国家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监管   我国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的制度已进一步健全,同时也完善了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管理制度,但与其配套的监管机制并不完善,国家监督及执法人员应检查和督促施工企业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对制度不健全,体系不完善,责任不明确的施工企业,要求限期落实整改,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确保安全工作上下贯通,左右连接,确保安全,消除隐患。   2. 加强企业内部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贯穿于工程施工的始终,安全管理则是施工项目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尽管诸多成功的工程实践证明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建筑企业发展的引擎之一,但安全管理的投入、绩效和损失仍然不能像工期和质量等一样被企业看作是经营的驱动力。因为,建筑企业应加强对安全管理的重视,应该逐步树立起安全就是形象、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需要、安全就是效益的观念,只有这个问题得到解决,安全管理才可能真正成为项目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发挥其对施工项目保驾护航的作用。

第5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项目工程施工是整个项目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施工中又容易出现进度、安全、质量等问题,给工程造成巨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加强对施工问题的控制,保证工程的安全质量。在建筑建设领域,以建筑工程质量为核心的竞争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工程建设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通过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才有可能为工程建设企业带来经济及社会效益。

1、工程施工质量意识的必要性性?

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建筑产品质量要求也逐渐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赋予了施工建筑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建筑施工企业在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取得竞争优势,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加强对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认识。

水、电、燃气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在内质量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这些指标不能够得到满足,则很难让消费者满意。建筑施工企业质量关系消费者的满意程度以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困此企业必须要高度重视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提高施工质量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现状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城市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的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这就为建筑企业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在这个时期内,许多建筑企业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无论在市场占有率还是技术水平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建筑的质量则是最近几年消费者投诉最多的问题,可见,建筑质量问题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建筑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施工队伍不断的扩大,在施工中各种施工的质量问题、污染问题都不断的显现出来,不仅破坏了居民生活的环境,同时也给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影响。任何一项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都很难避免施工所带来的各种问题,所以只能在施工过程中不断的强化施工的质量管理,从而使施工的质量管理引向健康的发展轨道上来,这不仅能保证文明施工,同时也能确保工程的优质、高效。

3、建筑施工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

3.1 技术管理与施工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在我国的建筑行业当中,专业性的施工队伍较少,这主要是由于施工企业在管理上较为落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没有健全的企业管理体系,这样就无法保证施工规则的合理性,同时各项制度也很难得以全面的贯彻落实。

3.2 施工单位对于施工质量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进行过程中,很大一部分施工单位对于工程的质量缺乏重视度,从而导致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很大一部分施工企业对施工质量管理没有明确的认识,没有清楚的意识到质量管理的真正含意,这样就导致企业在施工管理中不及时,不明确,遇到问题也不能进行妥善的解决,在施工中对于各项规范和制度也做不到执行和落实,由于没有专业的施工队伍,在施工时往往临时性的雇佣施工人员,这些人员没有专业的技术知识和相关的施工经验,所以工程的质量无法保证。

3.3 施工设备陈旧落后

目前大部分施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一旦施工进入淡季时则会存在资金短缺的情况,对于施工设备无法进行及时的更新换代,这样当进入施工旺季时,则施工设备则存在着陈旧落后的情况,对生产效率造成较大的影响。

3.4 人力资源缺乏

在改革开放的初期阶段时,我国大部分施工企业在进行施工时,所有工作都是由本企业的职业来完成的,但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加快,施工量呈不断上升的趋势,施工企业在新老交替时又出现了技术性的下滑,所以在目前的施工当中,体力劳动多都由外雇的农民工来完成,这部分人员不仅缺乏相应的技术,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施工经验,所以很难保证施工的质量,施工企业的技术性人才还相对短缺,存在着人力资源严重的足的情况。

4、做好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对于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是企业系统生产、规范经营、科学施工的基础和依据。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做好质量管理体系控制工作,从施工项目的计划制定,以及制定计划的层层落实等工作,都要遵循企业发展的先进理念,要把施工过程中的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用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来推动和促进施工项目质量的提高。要对施工过程中各类细则和标准进行重新定义和规范,对一些不符合实际发展要求的进行坚决改正,要加强实地调研的力度,切实制定能够有效促进施工项目发展的规章制度和政策,良好的规章制度是促进施工企业顺利发展的关键。对施工过程中表现出的一些错误行为要进行坚决改正,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出现一些影响的,要坚决落实相关责任人,保证规章制度的顺利执行,净化施工企业发展空气。?

5、加强工程项目的现场管理?

对施工项目的现场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施工现场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的内容和范围很多,主要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做到不破坏人类社会和谐发展、施工安全生产管理,要对施工过程中各类生产管理项目进行认真有效的安排,保障人们生活健康、施工生产的组织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等各个方面。

在施工现场管理的过程中,质量管理是施工项目的核心。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要紧紧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为主线,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生产使施工项目能够达到各类要求,要提出创造优质工程的目标,向现场施工管理提出更高的标准和要求,要在实际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各级管理者的素质和意识,增强它他们安全生产的意识,认识到加强质量管理的重要性,要制定有效的对策对施工过程中各类不文明行为级予及时的监督和制止,为提供安全高效的企业质量管理奠定基础。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培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意识。?

特别注意的是,建筑工程的开裂、渗漏,混凝土的蜂窝、麻面、漏浆、漏筋等这些质量通病的处理,要与施工单位共同探讨。在现有施工技术和设备条件下,应采取什么措施以达到质量要求。在工程施工前要对施工人员进行监理技术交底;在施工过程中认真抓好各工序验收和关键部位监理工作。这样,对质量通病的防范将会起到明显效果。?

6、工程监理在施工结束后的质量控制作用

控制施工事后的工程质量要点,要以计划执行后的信息为主要依据,要有完整的统计资料;事后控制的重点是确保每个产品合格,并把不合格产品及时反馈给施工单位,进行返工、整改。同时 严格按检验批、分项、分部(子分部)工程进行质量验收,并进行质量评价。 对施工中存在的质量缺陷或重大质量隐患,通过总监理工程师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单,要求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并配合有关单位及时提出解决的方案, 跟踪验证,整改后重新对质量进行评价。而控制施工结束后的建筑通病则包括雨后渗漏、墙体裂缝等,一旦发生,影响观感及使用功能。因此,要在材料、设计、施工、管理上查找原因,施工单位制定专项方案, 总监审批后,进行整改。

7、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经济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建筑业在经济的推动下在各行业的快速发展中起到表率的作用,这就要求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要不断的提升,从而保证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施工质量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其管理过程中涉及的因素较多,所以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着较大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管理方法和水平,建立和健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从而不断的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增加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计算机;低值耗材;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647

实验室工作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日常性工作,具有时间性强、头绪多、内容杂等特点。随着高校管理变革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实验室管理工作的许多问题逐渐也在显现出来,并具体到实验室工作的方方面面。就当前而言,许多过去认为行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实验室发展需要,不能适应高校建设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高校师生、实验室、管理部门之间建议一套快速响应的低值损耗管理系统,实现快速、有效地沟通,不断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1 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的问题提出

几乎所有的高等学校的实验室的管理,现在也是滞留有传统管理模式的影子。具体表现为没有真正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管理,管理效率低下。

1.1 缺少科学的采购流程,不利于人力及资金的统筹。长期以来,高等学校对对低值消耗材料管理重视不多,管理手段也不够科学。在耗材购买方面,有的院校采用双重管理,先审批、后购买、再库里用。今天,这种采购和管理相对落后,手续复杂、效率低。

1.2 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设备利用率不均衡,难以发挥教学科研双重优势。建立实验室只考虑局部利益争夺盲目使有限的资金不能有效地削减预算,导致重复购买同类设备试验设备造成实验。实验室的过度使用和闲置使用常有发生。

1.3 不利于实验管理部门对消耗材料的整体用量的控制和存档管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专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专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如果继续保持传统的做法,不仅造成资金分配不合理、购买力下降,同时也会造成资金损失,而且对管理部实验管理控制和提交材料总消耗量。

因此,可以针对我国现行高等院校实现室现状,利用计算机来进行辅助管理,建立实验室耗材管理系统,对实验耗材进行动态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2 低值耗材管理系统的实现

要实现计算机对消耗材料的管理,我们需要对所研究的管理事务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的逻辑和数据处理特性抽象出数据类型,从而建立起相应的管理系统,将抽象的问题最终达到物理实现,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总的来说,我们知道,购买的材料要有采购部发放材料,仓库管理人员再次对买方的订单,如果需要的话,计算机必须提交下列资料:姓名、订单号、材料数量、目前价格、库存临界值,并这些数据上传到仓库,仓库管理员通过终端CRT把相关信息报告给定货系统。其物理实现的最终目标是,当库存是一种材料是小于临界值的库存,订货系统通过局域网将信息传递到采购部门,采购部门应重新决定是否再次定货。上述的采购部财务报表是仓库管理人员根据材料实际领取的情况,电脑输入后,对发生报表处理。同时,还应包括供应管理、统计查询、低值产品管理、低值变化管等子模块。

耗材管理子模块负责实现对耗材接收、验货、储存、取消、领用、统计等业务流程及实验室自行耗材采购登记与报账管理;耗查询模块主要担负耗材库存及库存经费统计查询;耗材收、验货、储存、取消、领用明细及相关经费查询;并可实现账目查询与打印等功能。

对上述模块进行分析,这类问题的计算机处理是完全可能的。。如果仓库管理人员将库存变更录入计算机,则相应的数值就会发生变化,一旦存储数据和材料库存阈值达到预设的逻辑关系,计算机就会进行提示处理。同时生成报表通知采购部,采购部结合物资消耗情况,根据价格比较系统进行合理的比较,实现网上采购。采购部对拟进行采购的信息输入计算机,并通过网络反馈到与之对应的数据库,则此时计算机会对库存数据进行变更,对相关数据进行更新和补充,并重新通过网络把库存情况发送到各个使用单位,方便各个实验中心领取使用。整个耗材的管理、申报、比对、采买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低值耗材管理系统的数据流程结构图

3 利用计算机对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的意义

3.1 满足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需要。高校实验室是教学和科研的重要发展中心和创新实践能力人才的摇篮。。因此,实验室建设、管理、设备配置、实验内容、实验教学和管理水平,都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利用购买设备,建立一个共享资源,环境和服务开放实验教学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实验室管理有效提高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管理和实验室高效运作的重要保障。因此,开发设计一套可操作性强的大学实验室耗材管理系统,为高校实践教学的正常秩序稳定,加强实践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等意义重大。

3.2 加强低值耗材的监管力度。从上述功能的实现可以证明,实现对高校实验室消耗材料的日常管理是可行的,它不但实现了对庞杂琐碎的消耗材料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而且杜绝了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它可对家用性极强的一些消耗材料实行统一的系统管理,只有各实验室在真正需要时才能领取,使仓库管理人员随时跟踪家用性消耗材料的去向,以便控制其使用时间和范围,随时了解其使用情况。

3.3 帮助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大学实验室耗材管理系统,实现了一种新的信息交换方式,充分利用校园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和传递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将工作人员从烦琐的手工计算和手工复制等日常工作,多次释放,大大减少工作量,节省大量人力,降低劳动强度,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整体管理水平。

4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进行教学管理活动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与高校教育体制改革推进相一致,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也在一并提高。在高交实验室教学活动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规范化管理,采用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系统,不仅能有效管理实验室资源,提高办学效益,还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对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促进高校实行科学化、信息化管理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军.利用计算机对高校实验室低值耗材管理的探讨[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01.

[2]梁晓锋,刘科财.高校低值易耗品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08(31).

第7篇

1.对施工项目成本的事前和事中控制不足

在目前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中,很多项目经理部都比较后知后觉,并且对各种事情的处理力度与效率也不够,尤其是在成本的事前与事中控制上。对于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大部分项目经理都会选择在项目结束以后或者是项目接近结束的时候,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进行系统的核算,但在项目开始和进行时的成本核算却严重不足。这就导致了很多项目施工过程的成本问题都只能拖到项目结束以后才能得到系统性的解决,但解决效果也不佳,从而大大影响了项目施工的效益。

2.对质量成本的重视力度不够

我国的施工单位大多对于质量与成本之间的联系没有足够的认识,很多项目都过分的强调项目质量,忽略了项目成本的重要性。虽然说这样做能够大大提升施工项目的质量,但项目却要为此付出很多不必要的成本,影响其总体的经济效益。而项目的经理部却恰恰相反,他们过分的追求经济效益,不重视施工质量,虽然会暂时得到巨大的利润,但企业很可能因为质量不达标而付出一些额外的质量成本,并且影响了企业的声誉。

3.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对于工期成本的重视不足,尤其是对于工期与成本之间的研究不够。部分项目经理部因为项目工期上的明确要求,开始督促项目施工,强行的赶工期,不仅影响了施工项目的质量,还带来了额外的工程成本。

二、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1.材料成本的控制

对于施工项目材料成本的控制主要分为五个方面。

1)材料采购控制。首先应该由施工人员结合施工计划和施工预算,对材料的采购计划进行合理的编制。对于用量大的材料应该尽量采用招标的方法来寻找最合适的商家,并公正的确定各个材料的价格,并且要保证材料的质量;

2)材料的收验管理。收验是两个部分,即接收材料和验收材料,不能将它们混为一谈。对于收料环节,应该着重从采购材料的数量、价格和质量来对各个材料进行复核,发现不合格的材料应该及时的通知相关人员。对于验收环节,相关人员应该根据收料小票,对现场的材料进行进一步确认,检查无误以后才能填写验收单;

3)材料的库房管理。一般来说,采购以后的材料都会暂时进入库房进行保存,以待下一步的使用。对于一些小型材料,存入库房不会有太大的冲突,但对于一些体积大的建材就比较困难了。为改善这种现状,应该设置虚拟库房,即在露天区域划定一定区域存放大型建材,并进行严格管理;

4)材料的发放管理。首先领取材料的人员应该提供相应的材料发放依据,并且在发放材料时办理相应的领料手续;

5)材料的使用管理。在这之中,主要强调材料回收利用的重要性,使整个施工项目中的材料损耗向零损耗靠近。

2.工期成本的控制

从一般的角度来看,施工项目如果能够更早的完成,就能更快的发挥其经济功能,将会带来更大的收益。但事实上,能够在规定的施工项目工程造价内,提前完成项目施工是非常困难的。这主要是因为工期成本的控制要与项目的技术、管理和经济良好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工期缩短与成本降低的双重效果。如果不加研究和规划,盲目的缩短施工项目的工期,就会造成项目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极度浪费,不仅不能很好的保障工程的质量,还带来了大量的额外项目成本。因此在实际的施工项目中,相应的项目成本管理人员应该分清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寻找其中的最佳结合点,提高施工的生产要素,并进行实时控制,从而保证施工项目目标的实现。

3.质量成本的控制

质量成本是施工项目为了提高整个项目的质量或者因为质量成本标准不达标而产生各类附加成本的总和。在预防成本方面,首先应该做好质量规划费,即可靠性研究及质量分析等带来的费用。其次应该对施工项目的工序进行合理的调整,并通过相关技术指导控制工序成本。最后还要注意新产品鉴定费、质量培训费、质量信息设备费等其他预防成本的控制工作;在鉴定成本方面,应该明确鉴定成本包括采购材料的检验费、施工工序的服务费、质量评审费等,继而根据各个费用的不同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控制;在内部故障方面,首先应该计算好废品的损失,并根据其损失的不同原因追究相应部门的责任,对于检测或者修复不合格的产品,应该及时的进行返修。此外还要控制好因为施工项目停工或者材料不合格等方面引起的额外施工项目成本;在外部故障成本方面,应该明确外部故障成本分为保修费、赔偿费、施工罚款等,继而进行综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通过对质量成本控制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施工项目的成本与质量存在着很紧密的关系,并且质量成本的控制并不是要求不断的提高施工质量,而是应该寻找质量与成本的最优结合点,在提高施工质量的同时,最大程度的降低施工项目成本。

三、结语

第8篇

【关键词】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组织管理;绩效管理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12-0067-01

电力公司要在行业竞争中不被淘汰,就需要在技术管理上深化改革。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促进了电力企业深入发展,并能够面对各种挑战。多年来,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促进电力公司持续而稳定地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特别是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于企业的管理职能日渐凸显出来。随着市场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人力资源组织中的绩效管理水平作为重要的方法,影响着电力公司的未来发展。

一、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电力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地调整。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次变革是在二十世纪90年代。在90年代以前,电力公司有单独的人事管理部门从事企业的人事管理工作。为了提高人事管理的工作效率,电力公司人事部门对于事物的管理是职能的中心环节,而人则是完成事物管理的工具。作为一个企业,人事管理是一个独立的部门,与其他部门很少沟通往来。进入90年代,电力公司开始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劳动人事部门也参与到企业的竞争当中,工资制度也相应地做出了调整,不再是原有的平均分配。电力公司的干部不再是终身制,而是竞争上岗、能上能下。采取这种灵活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是基于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及中国市场经济所呈现出来的动态的发展态势。电力公司运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激发企业员工的能动性,随之,人力资源管理不再局限于人和事的管理,而是将人力作为一种资源。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源管理对于电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不但管理地位有所提升,而且可以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可参考性建议。

二、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一)依然采用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

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电力公司为提高竞争实力,做出了内部管理上的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改革被提到企业的日常管理工作当中。但是进入到具体操作阶段,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并没有对于企业的发展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依然延续着传统的人事管理模式。人员的招聘、干部的选拔任用、工资管理以及公司档案管理等等,而且每一个环节都没有创新。特别是干部的选拔和任用,采用的模式依然是传统方法,工资管理也没有实施系统化管理。总体上来看,电力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是应上级的要求而在形式上有所更新,却没有建立起科学性管理系统,与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大相径庭。

(二)人力资源管理浮于表面

电力企业要提高竞争实力,就需要提高人才的竞争力。然而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由于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因此工作仅仅浮于表面,注重形式,而没有真正意义地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关于人才的评价,电力企业并没有建立起科学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基于主观因素而建立起人才评价指标,诸如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工作绩效以及职业道德等等,导致在评价的过程中也是主观评定,没有制定合理性的标准。虽然电力公司已经建立起了竞争上岗机制,但是在缺少竞争力的企业环境当中,无法真正落实到位,多数的岗位延续着“配给制”。对于电力公司的人员考评所采用的方式依然是考试与考核项结合,辅之以民主测评的方式,其中依然包含着主观因素。特别是在绩效管理上,没有制定合理的评价标准,使考评结果很难具有说服力。

(三)没有建立起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薪酬管理机制

电力公司要发展,做好薪酬管理工作可以激励员工主动承担自己的工作职责,将职业生涯与企业发展相结合,从而积极地为企业服务。目前电力公司的薪酬管理并没有倾向于工作能力,依然是重学历、重职称,并且薪酬的制定并不是建立在岗位的基础上,而是因人而设,很难起到激励的作用。

三、电力公司实施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一)做好绩效评价工作,对于电力公司经营管理具有重要影响

电力公司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建立起绩效考核方式,可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实践意义。电力工资在发展的进程中,要按照正确的轨道前行以实现经营战略目标,就要建立起管理者与企业员工之间的共同桥梁。绩效管理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于企业员工的工作作出评价,以为企业的经营发展提供可供参考资料。

(二)电力公司的薪酬管理要以绩效为主要依据

将后勤保障服务转由社会来承担,是降低电力企业成本的一个途径。电力工程长期以来都为企业的职工提供了各种服务,但是由于缺少竞争意识,导致服务质量无法令人满意,而且成本加剧。对于企业的一些后勤服务,电力公司可以采用外包的方式交给社会来承担,而企业则强化主业的运作和管理以促进企业市场化发展,提高经济效益。

电力公司要发展,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以及管理水平是关键,因此对于这些岗位的薪酬要重点管理,做到重绩效、轻职称,让企业员工形成岗位的竞争意识。一些电力公司在薪酬管理上做到了同岗同酬,并根据员工的工作绩效来提高公司待遇。一些表现优秀的职工还可以获得接受培训的机会,以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三)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相融合,建立精神激励

电力公司要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就要将符合员工心理的激励机制建立起来。物质奖励,可以激发起员工工作的热情,特别是以奖金的形式鼓励表现优秀的员工,可以带动其他员工也同样努力为企业尽职尽责。要使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稳定地持续下去,更需要建立起精神激励。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文化,其是企业发展的理念,以达到提高企业员工凝聚力的作用。将企业文化与绩效管理相融合,在鼓励员工提高自我工作能力的同时,还会创造出一个轻松和谐的企业工作环境,让企业员工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四、结 语

综上所述,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电力公司要发展,就要从战略的高度审视市场大环境,根据企业实际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要发展,改革是动力。电力公司要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就要将绩效管理工作深入持久地开展起来,以推动电力公司健康持续地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 实施 精细化 管理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4-01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并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

近年来,我国诸多企业通过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目前,一些学校已经和正在推广精细化管理模式,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者,面对职业教育目前师资队伍水平参差不齐、生源紧张、学生素质较差、教学质量不高、学生就业压力大、办学经费不足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非常有必要在职业学校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

1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

首先,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管理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一方面,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提高和锻炼管理队伍本身的过程。要实现精细化管理,首先就要求学校管理人员学习和理解精细化管理的有关理论和知识,学习有关学校和相关部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经验,此过程就使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获得一定程度的提高。同时,在此基础上,管理人员还要参与制定出一系列的管理细则和办法,这对管理人员来讲,本身就是一种锻炼和提高。另一方面,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以后,管理人员本身也将受到相关制度的约束,又因本身是管理人员,在工作中应该起表率作用,所以自己的行为应更加规范,责任感应更强,这也促使自身素质的提高。

再者,精细化管理也有助于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教师作为学校员工中的主体,既是教学者,又是管理者。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受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和考核指标的约束,这必将使教师责任心更加增强、更加钻研业务、更加努力的开展教学改革、更加努力做好教学工作,这样,教师的业务素质自然得到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参与学生管理。教师用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模式去管理、教育学生,这又使教师在管理过程中得到锻炼,使教师养成“精细”的工作习惯。同时,教师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将会更加注重为人师表,更加注重自身的师德师风建设。

2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

首先,教师是学生管理队伍的主体,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必将影响学生管理的效果。如前所述,精细化管理可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而教师素质的提高必将使学生管理水平获得显著提升,继而提高学生管理的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学生管理的制度更精细、更规范、更科学、更具可操作性,这将有助于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管理的效果更加明显,也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总之,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又有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

3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学校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和素质,又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教师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促进了教学责任心的增强。这必将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得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主动性、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得到进一步好转。这也将使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其次,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校内实训设施的管理更加规范,提高设备的完好率和利用率,保证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精细化管理的实施,也有助于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对提高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起到促进作用。

另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必将使得对学生学习的各项考核更加严格和科学。这也有助于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4 精细化管理有助于学校声誉和办学效益的提高

如前所述,实施精细化管理有助于管理队伍、师资队伍水平和素质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和谐校园的建设,以及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必将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使学校声誉获得全面提升。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