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41:49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物流管理工程类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 大类招生培养 教务管理 模式 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04
College Teaching Affairs Workflow Management in the
Background of Enrollment and Cultivation
LI Yanli
(Office of Academic Affairs, 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angdong 510642)
Abstract University teach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s running the "bearing" hub. After analyzing the Enrollment shunt develop new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university teaching management reform presented, puts forward reference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concepts and methods, through th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processes to sort, optimization, recycling, based on established the new educational management mode process management,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nstruction ideas and points.
Key words enrollment and cultivation; teaching affairs management; model; workflow management
所谓大类招生,其全称应该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是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符合高等教育教学发展趋势,提高了办学效益和生源质量,拓宽了学生专业选择空间,实现了“因材施教、按需培养”,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①因此正逐步被全国各大高校所采用。
教务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大类招生培养的新环境下,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学年学分制教育制度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教务管理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改革中科学合理地开展教务管理工作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课题。
1 大类招生培养改革中教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管理方面。主要问题是教学计划的制定还不够科学合理,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主体过于单一,缺少全面调查、陈述修改、评价反馈机制,审查审核活动流于表面;教学计划结构方面,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上限制较多,缺乏自主性,个性化培养不突出等。此外,在教学计划执行方面过于行政化,不能及时根据专业具体情况和大类招生的新问题进行评价,尽快做出调整。
(2)课程安排及选课方面。以华南农业大学校公共管理学院2011级为例,第一二学年虽主要是通识教育和专业平台课的学习,但为了让学生尽快熟悉专业基础课,便于热门专业分流人数控制,各个专业还是预设了少数准入课程。而学生分散在32个大类班里,这些课程的上课人数存在不确定性,将导致师资安排存在不足或浪费的现象。此外,因我校尚未完全推行学分制,学生选课的自由度不够,分流前的专业准入课程需要学院采用人工统计的方式确定选课名单后报教务处导入教务系统。与此同时,又出现了学生改选、退选需要调整信息等问题,协调难度加大。
(3)学籍档案管理方面。大类招生的学生一二年级在大类班,中期分流时又进入新的班级。目前,我校的实际情况是,新专业班级里的学生依然使用原来大类班级的学号,没有规律性、代表性,而且教务系统中只存储了最新的专业信息与之相对应,暂不能完整记录学生从大类班学习再到专业班学习。也就是说,学生分流前后的学籍数据脱节,还不能顺利实现衔接。例如在教务系统只能看到一个学生分流后的专业信息和成绩等,分流前的学籍信息和专业排名等无法查询等。
(4)考试与成绩管理方面。在学年制条件下,一般按照年级教学班安排考试,但现在的问题是每个专业和每个班级的学生所选的课程不一定一致,参加考试的学生也存在跨年级的情况,因而考试安排极易出现冲突。由于每个专业和每个班级的学生所选的课程不一致,教师在成绩计算和成绩登录时也不能按班级按学号顺序统计。随之而来的还有学生成绩的收集、整理、归档、查询等都将变得更加复杂。
上述问题的存在,主要归结于传统的教务管理模式与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不相适应的问题。一方面,为满足市场、社会需求,高校必须进行一系列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诸如大类招生培养等,才能实现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并没有真正以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而且这种模式共性管理多、个性管理少,缺乏一定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因此,亟需转变思路,尽快建立一种新型教务管理模式,以适应大类招生培养的需要。
2 基于流程管理的教务管理模式新思路
流程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思想,已渗透到了诸多服务领域,对深化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2.1 流程管理的含义
流程管理(Process Management),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方法。构造卓越的业务流程是流程管理的本质。一般来说,流程管理包含以下三个层面:规范流程、优化流程和再造流程。”②从中可以看出,流程管理是一种系统化的方法,是持续的、不断提升的一种方法。流程管理更注重对流程的持续规范和优化,不一定都需要重新设计流程。流程管理经过不断发展,现已成为了一种讲求实效、切实可行的管理理念,值得我们学习和应用。
2.2 流程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从现有的研究来看,一些学者运用企业流程管理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教育领域进行了研究,认为在高校运用流程管理是必要的、可行的。③采用流程化的方法思想整合高校内部各种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管理方式,是提高高校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学者们也相应地给出了具体运用流程管理的思路和策略。随着相关研究的广泛开展,近年来,流程管理已在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得到一定应用,包括教学管理、课程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科研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体育卫生管理等方面,并卓有成效。
鉴于现行的教务管理模式的不足,我们也可以借鉴流程管理理论。流程管理和教务管理相结合,关键就是要设计一整套符合实际情况,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和程序,对每个环节都指定好负责人,从而使得整个教务管理体系都规范、有序、高效进行。
所以,在这种先进理念和方法的指引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应当建立起一种新思路,即以学校教学工作为中心,以构造卓越、有效的教务管理流程为途径,以服务师生为本,激活教师教学的自觉能动性,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适合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3 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新型教务管理体系的要点
(1)转变思想观念。流程管理思想内涵中关键的一点就是人本管理。所以,高校教务管理工作要强调以人为本,也就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本,要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制定教学管理制度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要充分考虑教师的需求,注重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流程优化再造。建立基于流程管理的新型教务管理体系,本质在于构造卓越、有效的教务管理流程。高校教务管理工作十分繁琐、复杂,每一项工作内容都可能涉及几个小的流程。那么如何进行流程优化再造呢?首先,在全面质量管理理念指导下,依据流程管理理论,对现有的教务工作内容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效率分析,及时发现并总结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善于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现代的管理手段设计新的流程改进方案,对教务管理各项具体工作内容加以梳理,进一步绘制出流程图,再进行评估。需要注意的是,流程图的每一个步骤都应当清晰明了,并标示出每个环节的负责人,做到有章有序、责任到人。此外,要想使流程顺利、高效运行,还要制定与流程改进方案相配套的人力资源配置、业务规范等学校管理方面的改进规划。④
(3)提供支持保障。学校领导的支持是教务管理工作流程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只有充分认识到流程规范、优化的重要性,并组建以教务处为牵头组织的流程管理工作小组切实予以推动,才能取得实效。其次,要建立对流程执行的保障体制,确保各项流程有序运行。对于违反流程工作的相关责任人必须严肃处理,以保证教务管理流程规范化建设的成效。
(4)人员队伍建设。流程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保证大类招生、分流培养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必须建设一支政治思想好、人员稳定、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既懂得高等教育理论知识和发展趋势,又熟悉教学管理业务,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对流程有较为深入理解的教务管理人员队伍。这是高校教育教学得以顺利运行的根本条件,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得以实现的保障。针对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的状况,定期制定各种培训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如进行高等教育理论知识、教务管理系统、流程管理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专题培训,以提高教务管理人员队伍管理水平和业务能力。
(5)其他配套措施。一是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如在培养方案的结构上,各个版块的学分比例不再严格设定学分范围,而是可以根据专业实际情况略作调整;在专业教育中,处理好大类平台课与各专业基础课的比例问题,精简优化一级学科平台课程,少数平台课可考虑改为专业准入课程,让学生根据分流意愿自由选修等。⑤二是要对现行的教务管理系统作一些改进。如针对大类招生培养中出现的学籍、选课等问题,可以考虑对学籍管理系统作相应的更新、完善教务管理系统选课模块设置、增设个人课程替代识别功能等。三是完善招生分流政策。进一步深化大类招生政策,可考虑按学科门类不同细分大类专业,这样不仅缩小了不同学科门类间对不同基础知识需求的差异,而且便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学任务的落实。同时,也要完善专业分流政策,对专业分流的年限、冷热门专业人数比例、冷门专业的弱势、各专业间男女比例等专业分流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权衡,制定有效全面的分流政策,保证做到公平、公正、合理。
总之,教务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现行的教务管理模式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基于流程管理提出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但是,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不断变化,这种模式还需要我们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改进,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注释
① 唐苏琼.高校实施大类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9(1):88-89.
② 黄艾舟,梅绍祖.超越BPR――流程管理的管理思想研究[J].现代企业管理,2002(12):105-107.
③ 秦劲松,李永斌,殷卫红.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8(10):32-33.
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统筹规划区域内现代物流业职业教育新体系,由政府部门、企业、学校三方组成区域内物流管理职业教育委员会,规划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中长期发展,指导区域内物流职业人才培养,协调区域内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横向联合,纵向贯通,立体化设计。横向联合,校企合作,同层次校校合作,同层次国际合作,同层次教学团队合作,教学资源共享。纵向贯通,中职、高职、本科相互贯通,建立学分积累,学分转换,确定相互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物流管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人才培养过程监控办法,毕业生质量评价考核办法,确保不同层次物流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二、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
1、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设置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情况进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的对接,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物流产业人才需求结构需求的对接,物流专业学生能力、技术、知识、素质与物流产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岗位需求的对接,物流人才的知识结构与行业未来的发展需要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标准对接,为职业能力核心课程、专业基本技能课程、专业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拓展课程。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岗位对接,物流管理岗位横向类型分为:采购、仓储配送、运输、物流信息、国际货代。纵向类型岗位分本三层级:管理员、助理、主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应与物流管理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考核评价体系与职业标准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对接。物流管理专业中职、高职、本科层次体系与职业标准层次体系的对接。
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能力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与能力要求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工程技术类课程与物流管理工作实际操作技术与工程水平相对接。教学过程设计分为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与生产过程理论体系相对接,实践课程与生产操作过程相对接。物流管理专业实训类课程体系与物流管理生产过程所需要技术进行对接。
三、校企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实践
300余所大学有物流本科
高军说,到目前为止,中国已有300余所大学开设了物流管理及物流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北京开设物流类专业的学校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和北京工商大学等,不同学校开设的物流相关专业研究各有侧重,各有特色。
北京物资学院是教育部最先恢复批准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高校,该校物流类专业重视实践教学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围绕物流领域强调多学科、多角度互相融合,培养学生的实战和创新能力。北京工商大学重点定位为“企业物流”与“物流企业”的研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下设有国际运输与物流系,主要侧重于国际物流操作,培养学生精通海、陆、空运和多式联运等具体操作环节。
理科生更有优势
北京物资学院物流学院院长邬跃认为,物流管理要应用大量的工具方法,会涉及很多数理化知识。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会用数学知识建立并优化数学模型,还要学习一定的建筑学知识,学习物流类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很好的数学基础,理科学生更有优势。
物流是一门综合学科,是经济学、管理学、工学和理学的集成。
物流管理专业一般开设物流管理、物流信息技术和物流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物流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般还要学习交通运输规划、物流系统分析、物流建模和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物流类专业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物流管理专业作为管理类专业,需要培养学生与人打交道的能力,性格外向活泼的学生更适合。此外,随着物流行业的不断发展及各国间贸易日益密切,从事物流行业的人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还要具备良好的外语水平。
动手实践要求高
物流类专业侧重培养具备物流管理、规划和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高级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因此,物流类专业的学生既要懂理论,还要重实践。
北京市物流系统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建在北京物资学院,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唯一一个物流领域的重点实验室。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能形象生动地学习、消化书本上的理论,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从商品的拣选、路线设计、下订单,到商品的出库、保管,学生可以在这个实验室里亲身体验物流运作与管理的全过程。
物流类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动手能力,强化实践环节训练。该校利用假期派出部分学生到相关物流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尝试请企业的职业经理进课堂,讲授当前企业的实际情况,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课程设置;上海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05-02
一、上海三所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中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从2000年国家恢复物流管理专业开始,截至2010年全国开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已达284所[1]。上海高校物流管理本科教育自2001年同济大学首次招生开始,至今已有17所高校开设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见表1)。
1.华东理工大学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华东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主要特色是培养既懂物流管理又懂工程管理、信息技术,既能从事制造、储存、运输、配送、货运等领域的物流管理工作又能从事信息管理、企业管理、进出口贸易、市场营销等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课程、大类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学分分别是39、37、41和33,占总学分150的比例分别是26%、25%、27%和22%。专业课程设置更注重工科背景,开设了一些比较有特色的专业课程,例如房地产经营、博弈论、技术创新等。
2.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商业连锁配送物流为特色,偏重于管理。培养目标是掌握相关物流法规和现代物流管理理论和方法,熟悉国际物流运作惯例,具备物流现场管理、系统整合规划、物流产品设计等较强实务运作能力的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公共必修课、学校通识科、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和实践教学五大模块,五大模块课程学分分别是58、9、40、24、10和25,占总学分166的比例分别是35%、5%、24%、6%和15%。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商科背景,在专业选修课中又细分为流通理论、商业管理和商业物流三个子模块,开设了诸如连锁经营原理、流通经济学、高级商业数据分析等特色课程。
3.上海金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结构。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物流金融管理为特色,侧重于物流与金融的融合,培养具有物流金融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从事现代物流企业和商业银行的物流金融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包括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四大平台,四大平台课程学分分别是72、29、40和26,占总学分167的比例分别是43%、17%、24%和16%。专业课程设置注重金融行业背景,开设了诸如金融学、财政学、投资学、国际金融学、国际结算、物流金融运作管理、物流金融风险管理等体现金融特色的专业课程。开设物流专业课程包括:物流学、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仓储与配送管理、国际物流、采购管理、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等。
二、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分析
1.课程体系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方案从总体上来说还没有形成令人满意的特色,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带有随意性、粗放性和盲目性。没有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更没有考虑自己的专业特色或者毕业生就业定位,从而导致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趋同,无法满足市场对物流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毕业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2.课程体系无特色、缺乏从战略高度审核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课程体系结构。大部分新建本科院校由于具有比较典型的行业背景,因此,其专业课程的设置都表现出较强的院校主观色彩,而缺乏专业发展的共性,专业方向比较分散。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统一规划,不能从战略高度审核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要的课程体系结构,从而导致培养方案制定的过于宽泛,侧重点不突出,特色课程不明显,最终导致培养的学生缺乏特色,无法在就业中占有优势。
3.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缺乏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国外高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强调从整个管理角度组织、控制、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环节,注重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而中国物流管理专业课开设较多的是物流功能类课程,缺乏战略类课程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控制与管理,不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4.实践类课程比重薄弱、缺乏高技能型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目前各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时,理论教学所占比重过大,实践教学内容太少,理论不能很好地与实际相结合,导致毕业学生所掌握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同时由于中国物流管理专业教育由于起步晚,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传授学科知识为主的传统型教学模式,最终必然造成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实际岗位,难以真正的将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
三、优化上海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对策建议
1.广泛调研人才市场需求、优化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各高校应充分发挥自有的优势,依托各自原有的优势学科,建设有自己院校特色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设计特色鲜明、满足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在设计课程体系时要做到三个结合:课程体系结构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战略高度审核人才培养目标所需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建立模块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当前课程结构要与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相结合、从毕业生长远职业生涯考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2.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整合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特色课程建设是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新建本科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要以特色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整合包括经济与管理的学科资源、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企业和政府的协作资源,将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融合,构建适合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与综合素质提高的物流管理课程体系。
3.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现代大学教育,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技能,拓宽专业基础和专业口径,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科技加速发展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专业的有效途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培养目标为导向,系统科学的对不同学期各种课程的开展做恰当的安排,课程的设置应本着基础课为平台、专业课为支柱、选修课为延伸的思路,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循序渐进、统筹兼顾,既要保证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又要为学生的深入学习拓展空间,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4.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从所调研的三所高校来看,新建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还是比较低的,如上海商学院和上海金融学院的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分别是15%和16%,而华东理工大学作为全国重点大学和“211工程”高校,其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就高达22%。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同时应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和力度。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物流实践和课程实验新体系。拓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到物流公司、大型仓储基地、货物集配中心等处实习,形成对物流系统各个结点的感性认识;建立一批适合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教学设施,包括开放性实验室、网络实验室等。
参考文献:
[1] 张红丽.面向应用的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研究[J].物流科技,2011,(8):16-20.
[2] 印玺.财经类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与创新策略分析[J].科技资讯,2011,(34):165-166.
[3] 李开.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3):148-149.
[4] 荆浩,等.普通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探讨[J].物流科技,2010,(1):138-140.
关键词:物流管理 企业 竞争力 关系
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企业只有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物流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点,必须优化自身的管理方法和流程,不断提高其服务水平,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发展,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一、企业进行物流管理的必要性
(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成长和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为了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和经营环境,就会不断增加优化和提高自身的经营方式,这就导致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更加激烈。针对这一问题,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活并发展,就需要集中企业的所有精力,以发展企业的核心业务为主,不断增强和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大部分企业都会采用外包的形式来开展经营活动和处理企业发展中的各类问题,这样就将物流管理的重要性凸显出来。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上,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与技术装备和物流设施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不断优化技术装备和物流设施,才能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科学技术的应用之间应该存在一定的联系,企业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动力,从而提高企业的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 。
二、物流管理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的作用
(一)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物流管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在我国加入WTO之后,物流管理的地位也有所提升,就此看来,物流行业必然会在今后朝着更广阔的空间发展。在物流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与现代经济的发展呈现同步的发展趋势,同时还应该为企业的发展不断提供动力。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也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将发展经济作为改革的重点,不断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我国的企业必须加强与国外企业的联系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物流管理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二)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就需要不断提高核心产品的能力和品牌竞争力,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的地位。针对这一目的,企业必须通过高层物流管理,来增强企业产品开发的能力,不断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并优化企业服务的网络结构,这样就能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加壮大。在此基础上,企业还应该利用物流管理来优化企业的企业的配送网络,利用高效的物流流程来完善物流信息系统,并构建企业管理体系,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三、强化物流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一)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做好组织管理工作。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内部组织结构,企业物流外包也会受到作业流程的影响。所以在强化物流管理时,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1.实现各项业务之间的无缝隙连接,做好企业业务流程的调整工作,不断强化企业的职能变革,这样才能使企业的结构得到优化;2.应该利用企业物流的功能,来做好物流管理的监控工作,使企业的物流功能有所提升,并与企业的文化保持一致,不断促进企业的创新和变革;3.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员工应该共同参与到物流管理工作中,在工作中利用积极的态度来促进企业的变革。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对企业物流管理的形势进行分析,不断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不断完善企业的物流管理体系,并以这种合作关系为基础,来保证物流管理的有效性,从而使企业的整体竞争力有所提升。
(二)要想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必须做好营销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物流管理和发展应该和企业的经营理念相协调,并以产品制造为出发点,将物流管理的方式转化为营销管理。通过对客户提供服务,树立起企业经营的理念,从而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1.不断强化对物流管理的认识,增加和完善物流管理的功能,针对客户的需求出发,将客户的要求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目的,目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完善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并按照物流计划来做好执行和控制工作;2.要根据企业发展和管理要求,来强化物流管理的理念。物流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服务,客户除了关注企业的产品之外,还比较注重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因此,企业除了要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其提供所需要的商品,还应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也就是物流。所以在物流管理工作中,应该注重服务管理,利用服务来增加企业的竞争力;3.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给,应该尽量发挥所有资源的作用,做好资源调度工作,不断增加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人们通常将物流理解为运输和仓储等内容,而从物流的实质来看,顾客服务才是物流中最主要的因素。
(三)要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需要加强战略管理工作。在激烈的竞争中,物流战略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他们已经了解到企业进行物流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在企业物流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好战略管理工作,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竞争力:1.企业在做好产品的配送、运输和储存之后,需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来做好分析工作,进而提高企业物流管理的战略高度,不断对生产、销售和采购等环节进行完善,并将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众多环节结合起来,实现一体化的物流管理;2.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应该将企业的业务流程作为发展的基础,并不断加强产品质量和技术方面的创新,根据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来凸显自身的竞争优势,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法来强化物流管理工作,从而达到增加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总结: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物流管理和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企业发展中,应该树立现代物流的管理理念,不断使用最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手段,并运用形式有效的措施来强化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物流措施施工
一、物流概念的产生
1.物流一词的含义。物流(Logistics),我们称之为“物流”的活动本身作为物质资料流通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自商品经济开始以来便已经存在了。但是,将物流作为企业经营的基本职能之一,对物流活动实施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则是20世纪50年代前后的事情。
目前,我国使用的“物流”一词,是日本语“物的流通”(意思是具有物理性质的流通)的简称。英文原同是Physical Distribution(以下简称PD,PD也可直译为实物分配)20世纪直接从日本引进了“物流”词汇,由于日本也使用汉字,物流一词也就被直接引用过来。
20世纪70年代初,“物的流通”一词又被简称为“物流”。“物流”作为一个新兴词汇不仅是“物的流通”的略语,而且也包含着新的内容。随着词汇的变化,物流领域由过去的单纯以机械化和省力化为对象,开始向以企业的管理为对象转变,企业的物流管理意识初步形成。
对“物的流通(PD)”最一般的理解是,物流是商品流通的一个侧面,与其相对应的概念是商流,二者共同构成完整的商品流通活动。商流的任务是完成商品所有权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而物流的目的是完成商品实体从卖方到买方的转移,克服商品在生产和消费之间存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创造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
物流的基本功能包括运输、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以及信息等活动。然而,物流并非上述功能活动的简单叠加,而是以信息为中介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系统。
2.物流的定义。尽管物流概念已被广泛使用,但是,对于物流的理解会因所处的立场不同而有所差异。下面列出的是日本和美国的有关经济组织对物流概念所下的定义:
(1)美国营销协会的定义(20世纪50年代)。物流是对从生产阶段到消费或利用阶段物资的移动及货物处理活动的管理。
(2)日本通产省物流调查会的定义(20世纪60年代)。物流是制品从生产地到最终消费者的物理性转移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
(3)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80年代)。物流是将原材料、半成品及产成品由生产地送达至消费地的所有流通活动。其内容包括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系、物料搬运、订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储管理。
(4)美国物流管理协会的定义(20世纪90年代)。物流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原材料、半成品、最终产品及相关信息从起始他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存储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
在中国,为适应物流管理发展的需要,原国家国内贸易局组织部分专家、学者编写了《物流术语》,这些物流术语已作为国家标准(GB/18354―2001)于2001年4月正式颁布,2001年8月1日起实施。在《物流术语》中,对于物流概念做出如下表述:
物流(Logistics)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
二、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现状
1.对物流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物流管理作为一种较新的管理概念和管理方法已被广泛的应用在现代企业的管理之中,正在发挥积极而有效的作用。但从建筑施工行业来看,目前却仍有一部分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甚至物流管理差距很大.损失浪费严重,企业处于半停产的边缘。究其原因施工企业对科学管理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物流管理的认识没有选到应有的高度,存在模糊认识。
2.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由于长期以来对物流管理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有些施工单位即使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但当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时这些措施和制度很难得到很好的贯彻和实施 而且外部市场的变化和企业内部的改革都为这一管理工作带来了难度,使非常脆弱的物流管理基础更是雪上加霜。
3.施工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不稳定。在建筑业传统的采购模式中,供应方与需求方之间的合作多是临时性或短期性的,往往竞争多于合作。选择供应商成为建筑业传统采购过程中的核心工作,供应商的选择消耗了施工企业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4.物资管理体制落后,物流管理的观念不明确。虽然不少施工单位对原有的物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但并没有真正理顺体制,体制设计缺乏科学性、前瞻性,没有考虑运用物流的管理原则,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出发去整合和优化。施工企业的物资供应部门仍是只承担满足施工物资需要的职责,而没有去利用自身优势,把单纯的采购保管业务,扩展为采购、仓储、配送、加工的全过程服务,提高供应工作的附加值
5.物流的专业化、网络化和社会化程度不高,物流的功能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可控能力有限。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制”等传统观念,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物流模式仍在影响着企业和社会生产。另外,由于体制的原因,项目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
6.配置在物流部门内部的设备和物流技术陈旧落后。服务水平低,满足不了项目的需要。现在,我国一些建筑企业所拥有的基础设施和设备,仍处于2O世纪7O年代~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很多成熟的物流技术也未能采用。从总体上看,除了一小部分功能和技术标准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以外,其余大部分则相对落后,物流服务功能单一,服务能力跟不上现场要求。这些都大大影响了生产效率,提高了生产成本。
三、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措施
围绕企业发展战略,引入物流管理思想,依据施工企业发展战略和改结合施工企业物管理的现状,对症下药,融入现代物流管理思想,提出一些加强物流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建议。
1.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企业经营者是物流管理的第一责任人。他既是决策者,又是组织者,他对物流的重视程度关系到企业物流管理的结果 所以必须提高企业管理者的认识水平,从根本上加强物流管理,同时每个参与管理者也要提高物流管理的认识.使物流管理工作真正纳入企业的系统管理、科学管理之中。
2.供应商共同管理库存,减少资金的占用。在社会生产中,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链首尾相接,因而现代物流强调由供应商和采购商共同管理库存。根据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流动快的特点,可合理选择供应商,依据施工计划使生产所需的建筑材料由供应商定时、定点、定量配送,定期结算,基本实现施工现场“零库存”,可大大降低储备资金的占用。
3.提高材料一次利用率.减少材料的二次加工。材料到了施工现场,由于规格尺寸与工程建设的要求不一致,需要进行二次加工的工作量很大,特别是大型钢结构制作、大宗混凝土钢筋配制等。随着生产资料供给的社会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来料加工、定型定尺制作等以满足客户需要为前提的供应形式已经出现。使得施工企业从采购环节人手,通过变更采购要求,为企业增收节支.创造更多的效益的努力有了现实的可能。
在组织材料招标采购时,结合工程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规格和工艺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约定的数量、质量和型号规格,组织生产或供应。保证工程所需要的材料.一到现场就能投入施工生产. 不再进行材料的二次加工。
4.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而同一类型的物资使用量较大,所以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限制供应商的数量,不经常变换供应商,对于施工企业是非常有利的。比如,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伙伴关系,不再需要双方询价、报价的反复协商,减少了合同谈判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交易成本。
5.提高仓库管理信息化水平。加强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使得信息共享及时准确的传输反馈成为可能,从而提高库存的自我调控能力,实现施工物资从生产地到使用地的直接供应,减少中间商和各仓库之间的流转过渡,加快了库存物资的周转,使得企业物流成本大幅度降低。
6.强化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企业应对照国内外物流管理的先进水平和先进经验.针对企业物流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找差距,查原因,订措施,不断完善改进加强物流管理的基础工作。努力推行现代化管理方法 加强物流管理手段的现代化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企业应在生产、供应、消耗环节推广计算机信息管理,引进先进生产技术装备,同时与之配套引进各类专门人才,有针对性地搞好全员培训,这样才能使企业物流管理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交通工程项目;物流活动;物流规划
中图分类号:F512.3 文献标识码:A
一、交通工程项目物流活动分析
与其它类型的物流活动相比,交通工程项目的物流具有以下特点:
物流涉及面广,需要有各方共同遵循的规划。现代交通工程项目的参建单位数量众多,主要有业主(建设)方、设计方、施工方、物资供应商、咨询单位、金融机构、政府部门、最终运营管理单位等,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上述各方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工作流、价值流往来交错,综合的物流规划能将工程建设物流纳入有序、高效的轨道。
工程建设阶段紧密重叠,物流计划经常受外部因素影响。现代交通工程项目建设工期相对紧迫,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的紧密搭接使得工程建设因为缺少完整的信息和经常发生变更,增加了计划和成本控制的风险,最终影响到工程建设目标。
整个工程建设的工作面大,物流组织和管理工作复杂。交通工程项目占用空间大、跨地域广、参与方多,在工程建设计划阶段必须对整个工程进行切块划分,各切块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建设过程中的物流组织和管理相应复杂化。
工程建设物流贯穿于整个工程建设的各阶段。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主要由设计过程、采购过程、施工过程组成。在设计阶段,业主方物流管理部门应参与设备选型,帮助设计方明确对工程关键材料、设备的详细定义,同时估计工程物资需要量和资金使用状况。在采购阶段,业主方应根据设计文件统计物资清单,根据工程总进度计划确定采购供应计划、制定询价计划、询价、选择供应商、谈判、签订合同。
工程建设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
二、加强交通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措施
目前,项目物流管理已成为项目管理的一个分支,一些交通工程项目建设企业引入了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和方法以优化其物资管理系统。但在具体的工程项目物流管理中还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缺乏全面综合的项目物流规划,从而产生了物流过程本身存在的“二律背反”现象;物流系统对物资控制力度较弱;项目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资金占用量大;物流设备、人才不足;自备仓储和运输设施利用率低等。针对上述问题,各参建单位应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规划与管理,以提高物流效率,优化实现项目目标。
1.完善物流管理体制,进行科学的工程建设物流规划。工程建设物流规划是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首要任务和重要依据。它是在收集所需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工程总进度规划和工程结构分解,建立SCOR模型并设定缓冲空间,从而形成工程建设物流管理的规划文件的过程。工程建设物流规划形成的规划文件是指导工程建设物流管理的文件。
2.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优化供应配置。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企业可根据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流动快的特点,建立全球供应商资格认定系统,全方位的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合理选择供应商,并与其中部分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优化供应配置,降低交易成本和资金占用。首先,企业在组织材料招标采购时,应结合工程施工预算所提供的材料质量、规格和工艺要求,要求供应商按照约定的时间、数量、质量和型号规格,组织生产或供应,基本实现施工现场“零库存”, 并提高材料一次利用率,减少材料的二次加工量,以降低储备资金占用。其次,对库存物资进行ABC分类管理,并加强与供应商共同管理库存,在满足现场工程施工的需要的前提下努力降低物资购置成本、储存成本及应急成本。第三,通过与供应商密切合作,建立直供通道,克服物资采购链中的迂回、重复和浪费现象,降低管理成本与经营风险。
3.提高物流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从目前我国交通工程项目物流管理的现状分析, 物流管理的信息化首先应解决的是基础信息化,即利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信息共享,使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是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其次是流程信息化,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第三是在较大的或者施工段比较分散建设项目中,利用网络技术将散布在不同区域的施工网点联结起来,对各个施工点的物流情况进行统一管理,形成物流服务平台。
4.加强现场管理,降低人工费支出。为促进施工现场的物资材料的高效有序流动,减少资金占用,施工场地的规划布局要合理,现场管理要有序,尽量减少材料和设备在施工现场的多次搬运和转移。
5.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和培训力度。现代物流管理的发展对物流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施工企业一方面应加快物流人才的引进力度,从社会引进一批企业急需,知识全面、业务能力强的成熟人才,从大专院校引进一批理论水平高,年轻有为的毕业生,以改变物流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另一方面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现有员工进行培训,更新观念,提高业务能力。
三、结束语
交通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不仅仅是传统观念认为的一系列有次序的转化活动,也是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动过程和为相关各方产生价值的过程。科学合理地进行物流规划与管理对优化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目标有极大的作用,它不仅能保证工程项目按总进度规划顺利进行,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项目成本,提高效率,确保质量。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席相霖. 现代工程项目管理实用手册[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110-116.
[2]马士华. 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62.
[3]方仲民.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89-92.
关键词:云计算;企业物流管理;机遇;挑战;产业变革
近些年来,云计算平台得到了如微软、谷歌、思科、阿里巴巴等国际知名IT企业的大力推广,其中阿里巴巴的阿里云更成为了全球领先的云计算技术与服务主要提供商。这说明云计算即将引领新一轮的国际技术变革,也将为企业管理注入新的能量与活力。对于社会众多企业而言,将云计算应用于信息技术物流管理体系中已经成为趋势。因为人们都普遍认为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以信息技术为源动力的物流管理体系更具有企业竞争力和创造力。它所提供的大规模、集中化及按需高性价比特色服务也是传统物流管理所前所未有的。
一、关于云计算
在人类电子计算机发展史上存在三次明显变革,40年代的电子计算机诞生、80年代的大型计算机单机到客户端、服务器的巨大转变、以及如今的云计算、大数据智能时代降临。关于云计算,学术界的争议讨论与相关研究众多,但始终没有定论。目前比较推崇的理论来自于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他们认为云计算就是集合了互联网络、计算机服务器、存储设备、应用软件以及硬件技术支撑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它是智能化、人性化的高科技体系,能够减少人力的投入,能够给予人类交流工作以更多的互动机会,也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便捷、按需分配的合理资源与服务项目。在研究学者看来,云计算主要按照服务对象、类型及资源为主来展示各种IT技术,所以它还可以提供基础设施服务(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平台服务(Platform as a Service)和软件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在这其中,软件服务是最为企业所青睐的,企业及个人用户无需购买、维护就能直接获得软件使用权限,享受服务。而平台服务则直接将软件开发平台分享给用户进行信息共享,基础设施服务则涉及到企业硬件的维护管理方面,通过网络为用户提供定制个性化服务,如果用户使用满意,既可以选择购买也可以选择租赁,它的应用范围广泛,非常受企业欢迎。
总体来看,云计算可以按需提供服务,而且它的消费成本低廉,性价比极高,可以实现自动化集中式管理模式,非常适用于许多中小企业租赁使用。再加之它的个性定制化功能和无实体状态,让它被应用起来更加灵活方便。而它的数据信息共享特性也简化了人们对它的使用流程及理解过程,操作方法也非常简单。是目前企业发展不可多得的得力助手[1]。
二、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迎来的机遇
(一)对物理管理效率的提升
企业选择云计算,就是希望它能够贯穿于企业运营活动始终,这其中也包括物流管理环节,采用云计算的目的就是使得各项物流活动能够实现最佳协调与配合过程,进而改善传统工作模式中的低效率问题,实现对物理管理的全面升级。首先,云计算平台是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及信息收集能力的,这一点就能帮助物流管理活动实现数据处理、分析统计以及各项决策支持事项,对物流管理的全面电子自动化很有帮助。另外,物流管理活动还可以借助网上云计算平台实现电子化管理模式创设,基于互联网来共享交流物流信息,提高物流信息传递效率效用,这对提高物流管理活动透明,强化员工对物流管理活动的参与度都是有很大帮助的。它同时也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公开或不对称而造成的企业组织内部矛盾问题。
(二)对物理管理成本的降低
云计算可以帮助企业降低物流运营成本及管理成本,这一点已经在中国企业实践活动中得到证实。因为云计算所采用的应用软件可以实现按需服务特性,并按照用量多少来支付费用,所以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定期租赁软件来运转物流管理工作。再者,云计算服务商能够帮助系统实现维护与管理工作,这也让企业节省了大笔的日常软件维护开支,只需要通过云计算所提供的虚拟网络平台就能够有效实现信息数据交流沟通,它大幅度降低了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成本[2]。
三、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迎来了诸多机遇,为企业物流活动运营带来了巨大优势,但面对云计算特殊的计算特点与物流管理工作的多元化发展转变及多重性,目前基于云计算平台的企业物流管理也面临着众多挑战。
(一)企业物流管理组织结构的挑战
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IT技术的资源整合归纳智能方式,但企业传统的扁平式、科层化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并不适用于现有的云管理技术要求。如果企业希望适应云计算平台,适应当代社会发展节奏,就必须根据云计算平台及自我战略目标由上及下、由表及里逐层分解物流管理目标、传达信息数据命令,将原本固化的命令式结构组织灵活化,让其更加适应于云计算背景下的新型企业物流管理模式,适应目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说云计算平台所要求的是拥有更透明的、更快反应速度的、更高柔性的物流管理组织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不得不寻求转型突破,才有机会完全适应并享受云计算所带来的高素质服务及其技术优越性。
(二)云风险的挑战
和传统物流管理系统一样,云计算平台也面临着新的风险“云风险”,它是云计算所不得不面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是企业物流管理体系新的威胁。因为云计算所提供的是多主租赁模式,由不同用户共享相同的云计算资源,这就可能造成基于云计算服务供应上的信息数据泄露风险,这也会对企业造成相当严重的后果。换言之,云计算平台对于个人及企业的引导,对管理模式的疏通与改变都是显而易见的。它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业务上的便利,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同时它也会涉及和经手各种敏感信息,而这些信息中就有可能涉及企业个人或集体,形成敏感环境。所以在新时代,保证云计算安全问题也是各个企业所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3]。
总结:综上所述,在当代社会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所面临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机遇需要把握,而有些则是挑战需要去甄别和迎接。本文认为,企业如果选择了云计算平台,就应该勇敢面对新社会发展形势,在吃透新时代物流管理特征的基础上,做到敢于挑战和创新,明确云计算对企业物流管理工作发展的利弊,然后扬长避短,大胆变革,坚持实践理论相结合统一,在这条企业信息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参考文献:
[1] 屈海朋.云计算背景下企业物流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企业技术开发(学术版),2015,34(7):90-92.
我国工程建设由来已久,在这些年的先进科学技术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效。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关于物流方面的活动,比如物资的采购、运输、保管及储存等。从目前的工程建设运作形势来看,在上述物流活动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管理组织上的不协调从而导致了物资的闲置;重复搬运从而造成了无价值的附加活动等。笔者认为,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效率与质量,降低相关的工程造价成本,从而实现工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就应合理组织工程建设物流管理,及时处理好在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并尽量满足工程建设的相关设计要求。基于此,本文针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希望对相关行业有所借鉴。
1 工程建设物流概述
1.1 含义 工程建设物流主要指的是对建筑相关材料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及信息处理等过程,其中与建筑相关的材料包括了物料、配件、设备及商品混凝土等。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保障在施工前及施工中的相关计划、组织、指挥及控制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当然,为了使得建设过程顺利完成,还需要寻找合适的时间、正确的位置,利用低廉的成本与高质量的物料供应,并加强物料的采购、运输、储存、加工及现场管理等过程,尽量做好现场及基础设施的布置,保证机械设备的供应,才能更好的做好工程建设。此外,还需要控制好计划的内容,并做好劳动力供应需求,管理好所有的物流及有关的物流消息。总之,工程建设物流管理就是对整个工程建设中的物流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及调控,其目的在于使得整个工程建设项目在具体的操作中更加便捷与容易,同时对于某些特殊环节能更好的加以控制。
1.2 特征 一般来讲,工程建设物流属于工程物流中最常见的一类,其也是最具代表性且所占比例最大的一类。就目前而言,工程建设物流和其他物流之间相比,其采购与运输的量都相当大,而且技术相当复杂,操作中又会遇到一些骤变的情况,影响操作的不确定因素也很多。总之,工程建设物流具有如下方面的特点:
1.2.1 成果目标性 这个特点主要指的是成果要求与时间目标,其中成果要求指的是当预期的物流服务结束之后,工程建设指定的物资在相关拟定的合同(初拟合同)要求下安全顺利达到了工程建设目的地;而时间目标指的是不管何种工程建设物流,它都有自己明确要求的开始与完成时间。
1.2.2 短期性 工程建设物流与工程建设项目共存亡,在工程建设项目开始的时候,其物流便开始了,一旦结束那么其物流也就结束。从这里可以看出,工程建设物流其实属于短期工作,这也是其最基本的特征,与其他物流之间的最大区别也恰恰在于此。
1.2.3 风险性 我国工程建设项目往往都会涉及一些大型的设施与设备,在具体的运输及装卸过程中不仅存在很大的难度而且风险性很高,但是这些设施和设备往往对整个工程建设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往往得冒着很大的风险去完成。
1.2.4 综合性 工程建设物流管理中的综合性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工作中操作的复杂性及关系的广泛性,其中涉及的部分主要有规划、运输、环境等,而一些国际工程建设项目还涉及到了国际运输及海关等。
1.2.5 独特性 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工作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其具体的操作方案也是独一无二的,而所需的物流服务也是独特的。
2 当前工程建设物流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从这些年的工程建设物流管理来看,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管理体制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物流发展需求 由于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我国目前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体制还比较落后,而物流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两者之间必然存在差距,从而影响了物流管理的发展。对于大部分的工程建设单位而言,采用的物资管理方式比较粗放,缺乏了必要的现代化物流管理思想,加之也没有将工程建设物流的自身特征考虑在内,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成本增加了,而工程进度与质量也受到了影响。一些企业看到旧的体制带来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由于改革不彻底或者没有将具体的思路理清,而对条块及部门的分割较为严重,从而与现代化的物流理念背道而驰,最后的结果依然不理想。例如,施工单位的内部物资部门由于权力大大削弱,而采用多头管理的方式,这就使得计划在提报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且无法系统的组织资源。
2.2 工程建设物流活动自我服务的比重太大 就当前我国施工材料物流供给来看,大部分都是由企业或者供应商提供,而依靠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承担的情况还不到20%。由于工程建设物流活动自我服务的比重太大,这就使得施工单位物流产业现代化的进程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而这个“瓶颈”若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那么对于物流管理而言是十分不利的。此外,由于自我服务比重太大,往往还会造成原材料的堆积过大,从而占用了大量的可利用资金,使得自备运输及储存的相关设施利用率较低,而成本开支却很大。
2.3 成本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评价及考核 对于我国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而言,当前扔将重点放在了施工中的作业成本上,而对于物流管理中的成本控制缺乏必要的重视。例如一些施工单位没有单独计算物流成本,更没有建立相关的历史使用数据库,这样就无法与当前现场的物流成本进行对比,从而无法为实际的物流成本控制提供必要的依据。分析其原因,主要在施工单位的成本管理意识淡薄,并且缺乏必要的评价及考核体系。
3 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为了提高工程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做好工程管理工作,本文将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来应对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中遇到的问题。
3.1 与供应商的关系应经营管理恰当,同时不断挖掘新的利润资源
3.1.1 适当引入竞争与淘汰机制,对双方关系进行监控:施工建设单位应有意识的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这样可
以促进供应商在产品和服务质量及价格水平上进行优化,从而获得施工建设单位的青睐。同时,供应商为了能获取长期合作机会,就必然会对自身的产品及供应过程负责,这样也能有效控制某些短期行为的发生。 3.1.2 共同参与,共创良好的双赢合作局面:工程建设项目物流管理应改变传统的方式,不能仅仅依靠采购部门和供应商之间商谈就决定购买哪个厂家的产品,相关单位领导负责人也应加入具体的业务谈判、交流及信息传递环节中,对于服务质量、态度及效益良好的供应商而言,可以建立一种长期合作关系。此外,还可以建立一种长期合作信息评估机制,单位及各个项目的负责人都应参与到同供应商的协商与沟通中,从而建立一种长效的互通及资源共享机制,做好全员共同参与,共创良好的双赢合作局面。
3.2 利用自身优势,统筹采购,降低采购的成本
3.2.1 工程建设单位选择的材料必须质量稳定,杜绝退货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尽量节约采购及物流管理成本。对于那些长期合作的供应商而言,也可以通过“货比三家”或者竞标的方式来选择最后的中标商家,确保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可靠,信誉好,同时价格也合理公道。供应商为了自身利益,能与建设单位长期合作,便会把好自身产品的质量关,除了按照相关的材料图纸来制作之外,同时也会保证产品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关标准,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合同的需求。采用这样的方式,能最大化地减少退货的发生,同时也会减少交通、通讯、检验试验等环节的重复操作费用,从而降低了工程项目的成本。此外,供应商满足了建设单位的需求,并且获得建设单位的认可之后,也能避免自身信誉受到影响,巩固了与建设单位之间的长期合作关系,间接地节约了建设单位的采购流程及物流管理成本。
3.2.2 联合招标,尽量降低采购的单价,从而降低总的采购成本。工程建设项目往往造价很高,工期也很长,因此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建设单位往往会将多个项目同时进行,为了减少工程项目中的重复操作增加的成本开支,建设单位便可以将这几个项目联合起来进行招标。一般应选择那些长期合作的对象作为理想对象,但也不是绝对化的,而应在具体的协商中寻求最好的合作关系,确保供应商的信誉良好,保证服务态度及质量的同时,还要使得采购单价的尽量低,这样才能降低总的采购成本。
3.3 建立一种信息共享及互助共赢的机制 对于工程建设项目中的材料需求计划等涉及到了相应供应商的事务而言,当签订了相关的合同之后,应尽快将具体的信息传达给供应商,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有两个:①供应商得到了建设单位的材料信息之后,在生产材料的时候就会有目的性地进行,同时也能根据进货要求来生产,从而提高了产品的符合度,有效避免了盲目生产而造成的货物不足或者堆积。②准确的货物需求计划,能让供[!]应商及早做好准备,从而保障交货时可以保质保量,同时也是降低供货成本及协助供应商管理产品的一种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