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41: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城市经济发展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了迅猛的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呈现不断深入的势头,城市规划在实现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及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进程当中,广大城市管理人员通过设计、制定具有前瞻性、科学性的城市规划来明确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指引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控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模,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在城市规划的进程中,城市经济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1]
一、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
城市规划是达到社会发展目标以及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通过世界上大量的实践得知,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好的城市规划决策有概率盘活一盘棋,入错则非常容易适得其反。[2]凭借城市规划措施来提升城市资本的合理竞争力,追求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最佳组合,是当前各个城市建设所共同追求的目标。
(1)充分应用城市规划的作用,推动城市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城市规划的根本在于指引,针对城市的环境、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实施宏观的调控。具体而言,城市规划的经济效益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1)合理配置城市当中的土地资源,科学指引城市当中各种建设的发展,平衡城市当中的消费结构,维持城市经济的稳步提升,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2)在城市的空间布局方面寻求全新的经济增长点,健全城市经济的功能布局,使得城市当中的经济环境更为适应现代化都市的发展需求。3)明确城市中的开发建设方向,统筹安排各个投资环境的选择以及各个大型建设工程的选址,充分发挥整体投资的经济利益,达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的目的。4)保障城市各种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有效满足城市当中生活与生产的各类需求,逐渐达到城市规划的高效、公平原则。5)制约损害公共利益的各类建设项目,同时要在满足城市规划原则的先决条件下,针对一些群体或者个体投资者进行鼓励,并且要想社会当中一些收益偏低的公共设施进行投资,不断拓展公益性工程的建设。6)落实政府关于城市发展的方针,保证城市当中的用地规模与人口规模获得稳定发展。总而言之,处于市场经济中的城市规划,其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并且能够起到较为独特的经济作用,城市规划当中的市场机制和干预机制之间联系越密切,城市规划越能够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为城市创造出全新的价值与财富,越能够提升城市在国家经济体系当中的地位。[3]
(2)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规划的不断健全。当城市规划在对城市经济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城市经济也能够对城市规划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推动城市规划实现全新的发展。城市经济发展是在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提出的,其是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的。城市经济发展对于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城市为城市经济的发展供应优质的空间环境与社会环境,其同时也是对城市规划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处在这样的要求下,城市规划才能够不断完善;另一方面,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城市中建设资金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社会也就能够设计更高水平的城市规划,而优秀的城市规划则能够有效推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4]
二、平衡城市规划与城市经济发展的建议
(1)优化城市产业与空间结构。城市规划应当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后产业空间布局的目标以及产业机构的发展方向,不断改造中心城区,实施新区拓展,从而有效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进而有效促进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1)中心城区改造。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人口进入到城市的中心地带,导致城市中这些中心地带的居住面积、交通以及环境情况不断恶化。城市规划应当顺应产业机构与城市发展的调整方面,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实施计划与规划目标,采用财政投资或者吸引社会投资等措施,在中心地带淘汰一些落后的产能,大力推动高附加值与低污染的第三产业,持续优化产业机构,推动城市顺利发展,实现城市经济有序发展的目标。2)拓展城市新区。城市在不断发展的进程当中必然会面对许多有力的内外部因素,如良好的外部发展机遇、自身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等,城市的决策层应当制定出具有预见性与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目标来掌握这些良好的发展机遇,有效整合常识当中现有的各类资源,设计与构建科学的、系统的、完整的城市功能新区。通过不断地拓展新区,来提升城市的规模,从而有效提升城市的辐射与聚集功能,不断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2)整合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管理。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不仅需要运营,同时也需要管理。“管理”的本质在于以加大规划管理力度为龙头的综合管理,其始终贯穿在整个城市资本原作的进程当中。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应当进行转变,以此来适应城市经营的改变。这种转变主要体现为:一是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二是加大适应城市经营突变的城市规划管理政策研究力度。针对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当中集权与分权的利弊研究,提出集权与分权有机融合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才可以在充分发挥城市经营能动性的同时,有效预防其所出现的违规行为。集权――城市规划管理的权利主要集中在市级城市规划专管机构,针对其所管辖的区域实施集中式的管理模式,分权――城市规划管理机构应当适当将一部分的权利下方到各个市级规划专管机构中。
(3)科学配置土地资源,推动城市经济有序发展。城市当中的土地是人们在生活活动与生产的重要载体,属于城市建设的关键资源。政府是配置土地资源的主要力量,应当立足于城市经济状况与产业结构情况,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发展方向,通过城市规划持续调整目标,逐渐协调各类影响土地发展与利用的利益与因素,从而有效引导与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组合与高效配置。根据土地有偿使用的基本原则,不断健全地价的形成体系与监督体系,保障地价的发展适合城市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推动城市经济实现有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城市规划指的是针对城市的实体与空间发展实施的预先考虑。其对象主要侧重于城市当中的物质形态,关系到城市当中项目的设计安排、运输设备与道路的设置、建筑与的空间布局以及各个产业的空间布局等。而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为城市规划供应充足的物资支持,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经济是城市实施规划的基础条件,城市规划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只有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得两者成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相辅相成,才能推动城市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书林,杨秋生.城市规划行为对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宏观作用与
意义[J].现代装饰(理论),2011(06).
[2] 贾晶晶.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黑河学院学报,2011(02).
[3] 高中清,李志勇.试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J].科技信息,
湖南省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以及联结东、西部地区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差距在不断扩大,已经影响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何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湖南省所面临的重大课题。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极核,最为直接地反映出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是区域经济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因此,本文以湖南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定量分析湖南城市经济发展差异,期望对湖南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主成分分析
1.1构建指标体系
结合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本着科学性、可比性、典型性、可获取性的基本原则,选取3类8个单项指标构成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差异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其中,人均GDP(X1)、第三产业占GDP比重(X2)、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X3),用来反映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整体实力和产业结构高度;非农业人口(X4)、社会消费零售总额(X5)反映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X6),反映城市基础设施环境和投资环境;电信业务收入(X7)、货运总量(X8),反映城市科技信息网络水平和城市与外界的联系程度,上述指标体系能够客观、科学地反映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状况。
1.2数据来源与标准化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指标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选取长沙、株洲、湘潭、衡阳、邵阳、岳阳、常德、张家界、益阳、郴州、永州、怀化、娄底等13个地级市(湘西州吉首市为县级市人口、经济规模偏小,因此,此处未作比较)作为研究样本,进行比较研究。
(2)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原始数据标准化的方法很多,主要运用极差值标准化方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其计算公式为:
正向指标:Xij′=
反向指标:Xij′=
其中,X、Xmax、Xmin、X′分别代表原始数据初始值、最大值、最小值和标准化值。
1.3主成分分析过程
因子分析法就是用少数几个因子来描述许多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以较少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的统计学方法。利用因子分析技术,对2005年的数据矩阵进行处理,根据其特征根分布特点(碎石图),可判断选取3个主因子比较合适,其累积方差达到90.567%,能够解释全部信息量的近91%。
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出各个成分的特征根、贡献率及累计贡献率(见表2)和主成分载荷值(见表3)。
(1)第一主因子——经济综合实力。第一主因子特征值达到3.420,贡献率达到42.746%,该因子与人均GDP、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非农业人口、人均电信业务收入、货运总量呈高度相关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综合发展实力,因此,可以把它归纳为经济综合实力。
(2)第二主因子——投资环境。第二主因子贡献率达到30.306%,该因子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投资占GDP比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呈高度相关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和商业情况,因此,可以把它归纳为投资环境。
(3)第三主因子——产业结构高度。第三主因子贡献率达到17.515%,该因子与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呈高度相关性。它基本上反映了城市经济的产业结构水平,因此,可以把它归纳为产业结构高度。在表3的基础上,可计算出第
一、
二、三主成分在各城市经济发展的得分,再按照三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即可得出综合得分(见表4)。
1.4湖南省城市区域经济差异特征
(1)城市区域经济差异显著。长沙作为湖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优势相当突出,从主成分综合得分来看,长沙(1.922)与排在最后一位的永州(-0.428)相距甚远,即使与排在第
二、三位的株洲(0.131)、湘潭(0.142)差距也相当显著。
(2)从地理空间分布格局来看,呈现出“湘中>湘东>湘西”的城市经济发展格局。经济发达城市主要集中在湘中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集中在湘东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城市主要集中在湘西地区。
2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类型划分
依据综合得分可以把湖南省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划分为经济发达、经济较发达和经济欠发达3个基本类型(见表5)。
2.1经济发达类型
该类型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和岳阳四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主成分综合得分均大于0,远高于其他城市。长沙作为省会城市其经济极化作用相当明显,而株洲、湘潭是三线建设中重要的工业中心城市,岳阳作为湖南的新兴工业城市,近些年来社会经济增长相当明显。2005年四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1658.372亿元、1554.373亿元、889.273亿元、868.227亿元,分别占全省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38.35%、38.62%、40.98%、41.21%,城市经济发展绝对水平远高于其他城市,为湖南省经济中心区域。
2.2经济较发达类型
该类型包括衡阳、郴州和常德。衡阳是湖南省老工业基地,近些年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趋缓,逐渐被岳阳、常德等新兴工业城市超越,2005年其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为126.385亿元、148.719亿元、66.06亿元、52.088亿元,落后于岳阳(282.474亿元、465.046亿元、122.266亿元、75.813亿元)和常德(255.826亿元、215.685亿元、74.826亿元、60.093亿元)。作为湖南“南大门”的郴州(127.317亿元、124.735亿元、79.951亿元、61.645亿元)借助靠近广东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也较为迅速,部分经济绝对指标已经超过衡阳。
2.3经济欠发达类型
该类型包括怀化、张家界、娄底、益阳、邵阳、永州。该类型城市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较慢的西部地区。怀化、永州分别与贵州、广西交界,区位优势相对较差,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偏低。截至2005年,6城市市辖区非农业人口分别为23.59万人、14.38万人、41.87万人、33.12万人、28.65万人、28.74万人。
3协调湖南省城市经济差异的对策
3.1强化长株潭城市群辐射和带动作用
抓住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社会”国家级试验区的机遇,加快体制改革,进一步发挥其核心增长极的中心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促进湖南经济的全面发展。长株潭城市群既是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也是带动湖南省区域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但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规模偏小,城市间区域经济协作机制不完善,行政区经济的痕迹相当明显,产业生产、消费网络空间并没有形成,还处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初阶段,其辐射和带动作用有限。强化长株潭城市群区域经济带动和辐射作用的关键就在于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建立完备的协作、互动机制,明确城市的功能和产业定位,构筑完善的城市产业网络。长沙作为最具潜力的产业增长中心,应以第三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商贸、金融、运输、科技、教育、文化、信息、旅游等产业,着重构筑现代科教中心、商贸中心、文化中心及信息中心,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株洲作为有基础优势的工业中心,应依托自身的交通中心地位,增创工业新优势,重点改造提升有色冶金产业、轨道机车及车辆产业、化工原料产业、建材产业,培育发展新材料、医药保健制品、先进制造技术和环保节能降耗等高新技术产业;湘潭要加速传统工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力争建成一个新型的加工工业和精细化工工业中心,形成国内领先,且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实力的城市群,从而带动湖南省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3.2培育地方特色产业集群
大量经验表明,地方产业集群或地方企业集群正在推动着世界各地的经济增长。国外的“硅谷”、“128”公路以及“第三意大利”;国内浙江省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无一例外地体现了集群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湖南省地域广阔,地理条件千差万别,如中、北部地区为丘陵、洞庭湖平原地区,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十分有利于工农业发展,而欠发达地区的西部地区多丘陵、低山,交通不便、能源缺乏、工农业经济基础薄弱,但山川秀丽,少数民族集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因此,需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优势,结合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积极实施不同的区域产业集群政策,从资金和政策上扶持地方产业集群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是缩小城市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途径,如湘中长沙——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株洲、湘潭——重化工业、制造业集群,岳阳——石化产业集群以及大湘西张家界、吉首——旅游、微生物发酵产业集群,继续做大做强民族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字】房地产经济;经济发展;影响
一、我国经济中房地产经济的地位分析
1.我国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
通常,房地产业供应给大众的既有生活资料、亦包括生产行资料,在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当中是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因素,为此,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当中,房地产业属于一项基础性产业。人们的日常生活是在房子里进行的,为此与房地产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的实际活动也与房地产息息相关,所以,房地产的不断发展一定要比其他的产业发展快一些,这主要因为房地产投资的不断开发必然会带动其他行业的实际需求的增加,对于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性作用,为此,房地产是我国经济的先导性基础产业。
2.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指的是,在国民经济任何的发展阶段当中,能够指导、带动其他产业结构的转变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产业,这一类产业的发展有着无限的市场发展空间,是具有巨大创新能力的产业,一般这些产业可逐渐的演变成一个国家的龙头产业。
3.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与主导产业不同的是,支柱产业是少数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举足轻重位置的关键产业,其产值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当中占有的比例是非常高的,主导产业注重的是产业的带动引导性作用,然而支柱产业强调的则是国民经济中产业所占据的比例及在整个市场份额中的多少。
二、房地产经济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推动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
在城市经济当中,房地产属于支柱型产业,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着我国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其一:从我国的现状来看,我国工业并不发达,即便是不少的国家通过发展工业的途径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可是,我国在这种特殊的社会背景下简单的通过工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实现难度是非常大的,我国的各大城市唯有全力发展第三产业,才是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符合的一种发展方式。房地产作为第三产业中的主导性产业,从而可以认为,房地产业是推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可促使城市经济结构科学合理化的迅速发展;其二,房地产业的不断发展可促使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准获得非常显著的提升。伴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升高、消费结构必然会在此过程当中产生质的发展,这对于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城市环境的有效改善是很有帮助的,可吸引更多的投资来发展经济,确保城市经济稳定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2.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科学调整
通过几年的发展,房地产才在最近几年发展起来,成为我国一种新兴的产业,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我国城市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化,对于城市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城市中集聚了大量的人口,总数是农村地区的几十倍之多,怎样才能够很好的处理好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是目前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房地产业工作地点一般会设置在城市中心,同时归属第三产业,为此,对房地产业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整才能够促使城市经济发展慢慢的向第三产业靠拢,促使城市经济发展的多样化。在今后的城市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即便是一个产业经济受损,其他的产业也能够确保城市经济的稳定性状态。保证了城市经济安全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3.维护城市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在我国各行业当中,房地产行业属于基础性行业,这个行业对于员工的学历及专业基础知识并没有特别高的标准要求,为此会促使很大一批低学历的人群参加进来。这些低文化人群在慢慢的参入工作当中后会逐渐的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所以说,房地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
4.美化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质量关乎着人们对城市经济的具体评价,良好的城市环境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旅游城市的游客量大大增加,推动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业作为城市建设的建设者,即便不会对城市总体规划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可是其对于城市细部景观带来的影响力是现实存在的。所以,房地产业对于城市环境有着直接性的影响。
三、西宁市房地产经济对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据分析,“十一五”期间,西宁市住房有效需求量约为720万平方米,商品房开发建设规模达到850万平方米左右。西宁房地产业发展市场需求量大,发展前景非常广阔,与此同时,伴随着人们购买力的不点增强、城市房价的适度性增长,为房地产业给人们提供高档次住房提供了更好的发展契机。
西宁市房地产经济在不断发展的同时,本市以1.06%的国土面积和约几十万的人口创造了全省46%的GDP。伴随着整个青海省国土规划主题性能区的明确化,西宁市作为东部综合区域的中心,其辐射及带动作用会获得显著的增强,其与东部地区间的有效协作可促使城市经济发展空间得到更大范围的拓展。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房价早已偏离了价值的正常航道,一些城市还出现房价泡沫的现象,而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早已可不容缓。政府调控措施中,强化经济适用房建设是基础保证,接下来就是控制各方面投资投机性的现实需求,预防房价出现持续恶性升高的情况,确保房价保持在客村合理的范围内,达到“居者有其屋”的局面。这样才能够确保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的发展下去,保证我国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参考文献:
一、创新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一)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城市应当以创新为驱动力,将节能减排原则渗透于城市经济发展的各个环节之中,在煤炭、冶金、化工、石油、建材、交通等六大高能耗行业中制定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强制其引入低碳经济技术,力求发展城市循环经济。城市应当改变能源供给方式,将原本的碳基能源转变为氢基能源和低碳能源,促进城市实现低碳和零碳经济发展目标。
(二)将“城市矿山”作为开发利用的重点
“城市矿山”是指城市中能够回收再利用的电子产品、废弃电器和其他废弃物资。政府应当出台政策措施,引导城市重视对“城市矿山”的开发和利用,不但可以有效节省冶炼矿石和开采自然资源所需求的能源耗费,还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三)实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城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导致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逐步恶化、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经济出现衰退等严峻问题。所以,我国应当积极探索和创新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战略,从而引导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二、倡导发展低碳行业
(一)积极倡导低碳建筑
低碳背景下急需转变城市消费观念和经济生产方式,不断运用和创新节能减排的技术推广低碳建筑,如屋顶节能技术、门窗节能技术、外墙节能技术等。同时还应当加大新型环保节能材料的研究力度,为构建低碳城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倡导低碳交通方式
低碳交通是指人们在日常出行时选择低碳排放量的交通方式,目的在于降低整个城市交通的碳排放量。当前,城市低碳交通以地铁、公交、轻轨等交通方式为主,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低碳交通的宣传力度,积极倡导城市居民使用低碳交通方式。此外,由于自行车属于环保、无碳排放的交通工具,所以也应当将其纳为城市短途的重要交通方式。
(三)建设低碳工业
低碳工业是指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核心的工业生产模式。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致力于发展低碳工业,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变传统工业高能耗、高排放的生产方式。鼓励低碳工业使用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核能等,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此促进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还应建设低碳化、循环化的新型工业布局,将清洁生产原则贯穿于工业生产的过程之中。
(四)倡导低碳生活、绿色消费
减少碳排放不仅是政府、社会的责任,而且也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城市居民应当积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维持高质量生活标准的同时最大化地减少使用消费能源多的产品,居民要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生活做起尽量降低对能源的消耗。
三、大力推广使用新能源
在低碳环境下,为了能够真正做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推广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使用。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仅仅依赖于调整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不够的,应适当加大绿色能源的推广使用,并相应地促进太阳能、生物能、海洋能、风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由于这类能源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会产生出CO2,故此能够有效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据相关研究表明,若是以核电代替煤电,大约每年能够有效地减少CO2排放约18亿吨左右,这一数字不得不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推广使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经势在必行,如使用风电、核电、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等,来达到降低CO2排放的目的。对于政府有关部门而言,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并适当增加财政补贴,积极鼓励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四、发展低碳技术
所谓的低碳技术具体是指能够有效地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一种新型技术,主要在以下领域内有所应用:新能源及再生能源、节能、二氧化碳捕捉及埋存、煤炭的清洁利用、油气及煤气资源的勘探等等。低碳技术目前已经广泛涉及多个部门,如建筑、交通、电力、化工、冶金、汽车、石化等。在低碳技术的开发上,英国将研究的重点放在洁净发电、低碳交通以及可再生电力等;日本则不惜投入巨资对潮汐能、地热能、氢能等进行研究开发。而在我国可以说低碳技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也是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之所在。为了能够获得国外先进国家在低碳技术上面的研究成果,可以通过建立清洁发展机制来予以实现,其优点在于成本较低,但却很难获得核心技术。同时我们也应不断进行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并将研究的重点放在短期内效益较高的低碳技术开发生,特别是应当针对目前我国重化工行业能耗较高这一问题来开发新技术,以降低其能源消耗。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低碳背景下,城市应当将低碳经济作为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行业、使用新能源、开发低碳技术等措施,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从而推动城市经济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 李旸.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J].城市发展研究,2010(2).
[2] 佟新华,孙猛.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选择[J].人口学刊,2010(6).
[3] 周艺.探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瓶颈及突破瓶颈的对策[J].现代商业,2010(32).
内容摘要:本文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代表性指标,选择城镇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解释变量,构建城市经济发展多元回归模型。并对河南郑州、开封进行实证分析,描述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对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研究。
关键词:经济发展模型 多元回归 相关分析
城市经济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从中选择对城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指标,与城市的人均经济总量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以描述城市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并对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分析。
城市经济发展模型的研究
(一)分析指标的选择
人口、土地和资本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要素。反映人力资源的指标有总人口、城镇人口、从业人口、城镇化率(城镇人口与总人口的比率)等,考虑到城镇化率是一个能够综合反映人力资源分布以及人力素质的综合指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选择城镇化率作为反映人力资源的指标,能比较合理和准确地衡量城市化水平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反映土地资源的指标采用市区建成区面积指标。反映资本投入的指标采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指标。反映城市经济发展的指标采用人均GDP 指标。上述三个指标是否与人均GDP存在着相关关系,可以计算其相关系数来判定它们之间的相关强度。
本文运用河南郑州市和开封市1994―2006年的统计数据,以人均GDP为经济变量,分别以城镇化率、市区建成区面积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解释变量进行直线相关分析,计算各解释变量与人均GDP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直线相关系数是用来度量两个随机变量之间线形相关关系强度的指标。河南郑州市、开封市人均GDP与城镇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市区建成区面积的直线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选择城镇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市区建成区面积作为解释变量,对城市的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
(二)城市经济发展的多元回归模型
城市经济发展的多元回归模型构造为:
y = a+b1x1+b2x2+b3x3
式中:y为因变量,x1、x2、x3为解释变量,b1、b2、b3为回归系数。
其中:y代表人均GDP;x1代表城镇化率;x2代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x3代表市区建成区面积;b1表示在另外两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GDP增加的数额;b2表示在另外两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提高1亿元,人均GDP增加的数额;b3表示在另外两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市区建成区每增加1平方公里,人均GDP增加的数额;a表示难以用城镇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市区建成区面积来解释的部分。
河南郑州城市经济发展模型的实证分析
河南郑州于2006年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27961元,较1994年增长4.65倍,年均增长15.52%。本文运用河南郑州市1994―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郑州市经济发展的多元回归数学模型为:
y = -4722.42+146.899x1+5.069x2+69.434x3
R2 = 0.970F = 96.693n =13
模型拟合程度较高,通过t检验和F检验,复相关系数R = 0.985,说明郑州市人均 GDP与城镇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市区建成区面积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
(一) 城镇化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镇化率是反映城市化进程的核心指标,它反映人力资源向城镇的聚集程度。城镇化率指标是一个综合指标,它受城市规模、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b1=146.899,表示郑州市的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人均GDP增加146.899元。近年来,河南郑州市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率由2000年的35.36%提高到2006年的60.27%,6年间提高了24.91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提高对郑州经济的发展发挥了较大的积极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标志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但这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充足人力资源的保证,另一方面又给城市经济发展的环境和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据有关研究资料分析,武汉、上海、厦门等城市的城镇化率指标均与人均GDP呈负相关关系,就说明城市人口的增加已给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效应。
(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拉动力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提高反映资本投入的增加。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b2=5.069,表示河南郑州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提高1亿元,将带动人均GDP增加5.069元。近年来,河南郑州市的固定资产投入明显加大,2001―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累计达到2542.13亿元,2006年更达到1031.99亿元,年均增加149.1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已成为拉动人均GDP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另外,郑州市的固定资产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大,具有一定的先瞻性,功效不能立即显现出来,但可以产生良好的“滞后效应”。
(三)市区建成区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
市区建成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城区面积的扩大可以使城市的发展不受旧城区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和发挥城市集聚效应。回归模型中的回归系数b1=69.434,表示郑州市的市区建成区每增加1平方公里,将带动人均GDP增加69.434元。近年来,郑州的城市空间有较大的拓展,市区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13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282平方公里,增加了1.12倍。市区建成区的扩大,对郑州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拉动作用。
河南开封城市经济发展模型的实证分析
河南开封市2006年人均GDP(按当年价格计算)达到10106元,较1994年增长4.17倍,年均增长14.68%。本文运用河南开封市1994―2006年的统计数据,建立河南开封市经济发展的多元回归数学模型为:
y = -1373.25+4.094x1+31.012x2+77.859x3
R2 = 0.967F = 86.840n =13
从模型中可以看出,回归系数b1=4.094,说明在其他两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城镇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人均GDP仅提高4.094元。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不够大。这是因为河南开封市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缓慢,城市就业结构和就业环境较差等原因所造成的。河南开封市长期以来城镇化率都维持在20%以下,2003年仅达到19.87%,近年来虽有所加快,但2006年也仅达到34.17%,城市化水平仍然很低(见表2)。
从就业结构来分析,2006年河南开封市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62.8:18.4:18.8。近2/3的劳动力仍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这不但导致农业生产的低效率,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大量劳动力这一生产要素,严重影响了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城镇化率低,就业结构不合理是制约河南开封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河南开封市应当加快城镇化进程,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把更多的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中来。
由于城镇化率对于河南开封的经济发展影响甚微,可以考虑在回归模型中剔除城镇化率因素的影响,剔除城镇化率因素后,建立河南开封经济发展多元回归模型为:
y = -1301.966+31.580b1+31.580b2+77.618b3
R2 = 0.967F = 144.719n =13
模型拟合程度较高,通过t检验和F检验,复相关系数R = 0.983,说明河南开封人均 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市区建成区面积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关系。
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b2=31.580,表示在另一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每提高1亿元,人均GDP将增加31.580元。回归模型显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对河南开封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拉动作用,2006年河南开封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66.29亿元,近五年来年均增加24.46亿元,河南开封的经济发展对投资需求的拉动作用依赖性更强。
回归系数b3=77.618,表示在另一个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市区建成区每增加1平方公里,人均GDP将增加77.618元。近年来,河南开封的建成区面积由2000年的67平方公里扩大到2006年的81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的扩大,对河南开封的经济发展有较大的拉动作用。
结论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通过对城市经济发展模型的理论研究和对河南郑州、开封两市的实证分析,可以看出以人均GDP作为经济发展的代表性指标,以城镇化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市区建成区面积为解释变量构建的多元回归模型,其拟合程度较高,能够正确地描述经济发展的运行轨迹,对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进行定量研究。
通过对郑州经济发展模型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河南郑州作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的城市,城镇化率的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和市区建成区面积的扩大对郑州经济的发展都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河南郑州的经济发展已开始从单纯依靠扩大投资规模、拉大城市框架的外延增长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内涵方面转变。河南郑州应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使河南郑州的经济沿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河南开封经济发展模型的研究,可以看出,河南开封作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城市,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够大,而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增加和市区建成区面积的扩大依赖性较强。从经济发展模型中剔除城镇化率的影响因素,只是为了进一步描述开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不是说城镇化率对开封的经济发展不重要,而恰恰相反,正是缓慢的城市化进程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方式制约了开封的经济发展。郑汴一体化的实施将会促使开封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改变目前落后的就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步伐。郑汴产业带的开发,将会使河南郑州、开封的城区规模拉大。同时,在郑汴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各种生产和生活要素低成本自由流动,人力、资本、物资等国内外生产要素将向这一新的经济增长点聚集。随着郑汴组合城市的构建和发展,郑州、开封的经济发展将会跨入又好又快的运行轨道。
参考文献:
1.巩镇肃著.现代统计技术与区域经济研究.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2.梁玉红,蓝光喜.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绩效分析.城市经济、区域经济,2007
创新增长方式,打造四个百亿产业
一个城市的产业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经济实力。要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产业集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发展由序列推进转为层级提升。要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发展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科学制定商贸服务、电子通信、机械汽配、纺织鞋服等“四个百亿产业”规划,加强对72家区重点企业的跟踪服务,集中力量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带动相关企业集聚发展,延长产业链,力争到2010年上述4个产业集群产值均超过100亿元,培植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新亮点。
一要打造百亿现代商贸服务业。鲤城区自古以来就是泉州市的商贸旺地。要因势利导,加快引进沃尔玛、欧倍德和苏宁电器等新型业态,巩固繁荣北门街、新门街、闽台特产城等专业街市,形成“一带三路十街”商业旺区,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积极拓展广告传媒、咨询策划、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规划建设江南新区商贸(物流)中心、江南企业总部经济区等,探索发展总部经济。出台《“刺桐名胜风情游”旅游推介工作方案》,挖掘多元文化内涵,整合旅游资源,延长旅游产业链条,使“刺桐名胜”释放无穷魅力,尽快形成富有特色的泉州旅游服务中心区。
二要打造百亿电子通信制造业。鲤城区是国内首个“国家火炬计划微波通信产业基地”。我们要注重发挥基地品牌效应,吸引一批高新电子企业入驻园区,扶持培育福建光微、金太阳电子、火炬电子等高新技术企业,完善微波通信射频技术、铁路通信等5个行业技术开发中心,重点培育微波通信、交通运行保障设备、卫星接收设备、光伏电子和新型元器件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努力把鲤城区建成全省六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之一。
三要打造百亿机械汽配产业。鲤城区在八十年代就因汽配生产而闻名全国,2004年10月,被中国重型汽车工程机械配件联合会授予“中国汽车工程机械配件产业基地”称号。鲤城区要以荣誉为新的起点,加快规划建设江南高新园区机械制造园,争取引进国内外著名汽车制造商作为战略投资者加盟。重点培育奇星机械、卜硕机械、双塔汽配、盈众汽车等骨干企业,加快建设中国电子汽配城、常泰路汽车贸易市场,把汽配业纳入汽车产业协作分工体系,努力把鲤城区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汽配产业基地。
四要打造百亿轻纺鞋服产业。要以海天轻纺、天宇化纤、益龙纺织为龙头,以提高原料差别化率为重点,以开发高档面料为突破口,引导行业内织线、纺织、成衣、辅料等相关企业形成生产协作关系,延伸轻纺服装产业链。重点推动海天轻纺与杜邦公司的合作项目尽快落地,打造海天轻纺国际运动服装产业基地。以宝峰、鸿星尔克、鸿星沃登卡为龙头,加大品牌创新,走品牌化经营之路,促进鞋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张。
创新发展模式,打造一城四区
城市是经济发展的龙头。鲤城区要把城市建设作为最大的产业和品牌来经营,出台《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区的实施意见》,在服从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下,按照“跨江发展、梯度跃升、一城四区(大鲤城、江南片区、古城片区、滨江片区、紫帽生态保护片区)、互为互动”思路,进一步扩容提质,完善功能,提升品位,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一要建设江南新区。按照“建成一片,完善一片,繁荣一片”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区城市化进程。完善五大规划。抓紧做好江南组团控制性详规的修编,完善市政工程规划、紫帽山和乌石山区域景观规划设计、江南组团起步区城市设计和新区城市景观设计,使规划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推进五大工程。坚持以项目带动构筑新区框架。今年全区安排重点建设项目27个、预备重点建设项目16个、重点前期项目6个。要加大项目投入力度,继续推进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居住小区等“五大工程”建设。配合做好泉三高速公路鲤城段、泉州大桥南片区立交桥建设,完成常泰路二期工程,加快建设南区客运中心,构筑南北贯通、内外衔接的城区道路交通系统。抓好新区排洪沟渠和内涝整治,配合做好金鸡拦河闸重建工程,加快区老年人休养中心、万祥医院等社会事业工程建设步伐,逐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继续推进兴贤路北延段商住示范小区、笋江花园城、石崎安置小区和江南经济适用房建设,促进新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优化人居环境。把开展新区人居环境大整治作为推进新区“三化三转变”的重要举措,多方筹资3100万元,抓好36个社区的改水改厕、拆旧建新、全日保洁和绿化美化等7项整治工作;同时要抓紧制定“城中村”改造计划,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优化新区环境。
二要繁荣文化古城。按照“在保护中更新,在传承中建设”的原则,继续配合市政府实施好钟楼片区改造、西街保护整治、学府路拓改和释雅山公园建设等工程,加快美食街北延段片区改造步伐,延续历史文脉。完成老城区100幢危旧房屋改造。加快老城区“退二进三、腾笼换凤”步伐,盘活土地资源,经营好历史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商贸、旅游、文化产业,创建古泉州观光购物旅游文化圈,把名城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古城持续繁荣。
三要开发滨江区域。着重抓好“一江两岸”规划建设,完成笋江桥扩建工程,启动晋江下游防洪岸线整治工程(金塔堤段)、民俗文化主题公园(二期)和美厝体育休闲公园建设,继续推进江滨一号工程建设,致力促进江滨两岸商住示范小区、五星级酒店和泉州深国投商业中心等商住设施建设;配合市政府分期做好桥南片区大型商住中心建设,把滨江区域打造成为集自然景观、生态休闲、商务旅游、高尚住宅为一体的“金外滩”。
四要打造生态景区。着重抓好紫帽山、乌石山“一带、两山、六区”(“一带”指紫帽山与乌石山所夹的峡谷地带,“两山”指紫帽山和乌石山,“六区”指苏夫人姑庙城市公园、两山对应出入口广场、乌石山民居集中区、滞洪区水域、登峰广场和龙岭生态休闲度假区)的开发建设,构筑中心城区“后花园”。
创新招商理念,打造开放品牌
要实现城市经济跨越发展,必须善于激活内力、借助外力、凝聚合力,狠抓招商引资,强化区域协作,努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一要创新招商载体。要把江南高新园区建设作为发展现代城市经济重要载体,按照“聚集产业、规模发展”的原则,整合现有工业小区,规划建设好产业特色明显的园区,形成适宜大项目降落的“跑道”。要强化投入,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善园区功能;继续抓好一、二期入驻企业的动建投产和二次招商工作,优先保证高新技术、无污染企业入驻三、四期。加快建设台湾学者创业园,吸引一批台湾专家学者和高新电子企业入园孵育创业,做大园区规模。到今年底园区投产企业可达48家,实现产值27亿元,创税1.1亿元。
二要拓展招商领域。坚持三次产业齐上,内资外资齐引进的原则,采取项目招商、会展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和网络招商等方式,重点组织参加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暨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等重大经贸活动,着力引进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项目,力争引进现代物流、中介服务、文化教育等现代服务业项目,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三要加强区域协作。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企业、资金、技术、转移。积极参与厦漳泉城市联盟,探索与晋江、南安等周边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推动落实江南第五水厂、晋江污水处理厂等合作项目,实现联动发展。
四要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2005年泉州扶持外贸出口的若干意见》,大力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多元化战略,加大对24家区级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做好国际贸易技术壁垒的应对工作,千方百计鼓励企业扩大出口。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中国―东盟博览会、香港秋季礼品展和意大利马契夫国际礼品展等国内外著名展销会,巩固老市场,拓展新市场。
创新发展环境,构建和谐鲤城
环境是现代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现代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抓环境就是抓生产力,抓环境就是抓竞争力。
一要推进“人文鲤城”建设。围绕塑造创新创造创业的城市精神,加快发展科教文卫等事业,推动社会文明进度。要实施科教强区战略,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态势,确保首批通过省级教育强区验收;实施素质教育、均衡发展、名师培养、职教创新四大工程;适度扩大高中教育规模,加快发展等职业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
二要推进“诚信鲤城”建设。要加强诚信教育,加强以政府信用为引导、企业信用为重点、个人信用为基础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塑造诚信鲤城。以降低营商成本为目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审批制度改革,提高办事效率,建设“阳光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优化政务环境。
关键词:体育;城市经济;发展关系
进入21世纪,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8%以上,经济增速居世界前列,加快了我国城市化发展步伐。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9.1%,在未来20年内还将有3亿人口从农村转向城市,城市化倾向非常明显。因此,研究体育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对于城市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体育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现状
体育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组成部分,在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和突出。体育的商品或服务的消费过程如此,全运会、世界杯、奥运会等重大国内和国际赛事表现得非常具体,同时,体育商品的生产过程和提供方式也带来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从目前来看,体育与城市发展的高度相关可以从热衷申办运动会略见一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各大城市对申办高规格、大规模运动会的热情和积极性呈持续上升的状态,越来越多的城市激烈竞争举办运动会的权利。其原因是运动会对东道主城市带来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对于招商引资,开展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是不可多得的机遇。
二、体育与我国城市发展现状分析
研究体育与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体育”的基本内涵。一般地,国际公认的“体育”概念其内涵可分为“大众体育”和“运动竞技”两大部分[3]。我国的竞技体育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城镇居民的体育发展却令人堪忧,发展极不平衡。
我国的大城市主要是直辖市、省会,是高校、企业集团集中之地,是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基于这些方面的需要,大城市均修建了很多体育场馆,这是中小城市所无法比拟的。同样,作为社区的体育健身中心,由于经济因素,大城市与中小城市、经济不发达城市之间也存在较大差距[1]。
我国体育消费作为一种“新消费”,水平还相当低,人均体育经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仅为0.5元,而日本为20元人民币[3]。尽管1985年到1997年全国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占工资支出的8.1%提高到10.7%,提高了2.6%,但从静态分析,增长幅度还不快,而且地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体育消费需求缓慢[6]。以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为例,1997年每百户家庭体育健身器材拥有量,全国平均为1.62件,上海市2.15件,广州市5.72件,武汉市5.39件,合肥市1.04件,兰州市为0.85件[1]。而中等偏上收入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的拥有量分别是全国水平的30%、43%、120%。可见,全国大部分中部或西部的中型城市,特别是小城镇居民每百户的拥有体育健身器材量远低于全国的平均值。
居民健身意识不强。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的健身意识会不断增强,但目前居民健身意识令人堪忧。以河南居民为例:根据2006年的摸底调查,只有28.5%的成年居民每周参加1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河南城市社区活动点,虽然由2000年的2343个增加到2006年6月的3320个,增长了41.7%,但调查发现,对体育锻炼无兴趣的男性和女性仍占大多数。
城镇居民人均活动场地严重不足。从我国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数量和利用率很低。有数据表明,我国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相应的建设要求。在城市的体育场馆中,只有44.1%对社会全部开放,21.3%部分开放,34.6%的体育场馆尚未开放。全国公共体育场馆目前基本全部开放,但公共体育场馆仅占全国体育场馆总量的2.3%。从居民活动区域看,目前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只须2.77个体育活动点,体育活动人数一般为31―100人,而且主要由锻炼者自发组成[2],同时缺少体育辅导员,这些均无法满足城镇居民健身要求。
造成我国城市体育目前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1.由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中认为体育仅是一种公益性事业,是国家投资的必然行为,这种惯性思维阻碍着体育在城市经济中的正常发展。2.人们参加的是简单的活动,所以居民在体育用品消费方面较少。3.体育公共设施缺乏,加之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率较低,造成我国体育场地服务供给与居民需要之间的矛盾。4.政府机关官员缺乏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作用的认识。
三、体育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科技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发展体育可以加快城市化进程。在和平年代,体育赛事是城市塑造形象最有效的催化剂之一。它不仅能刺激和打造城市文化,体现城市活力,丰富城市经济结构,而且还能加快城市化步伐,对城市进行扩容。众所周知: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原是广州市的荒郊,由于成功举办了全运会,如今成了广州市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其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能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其二,发展城市体育能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等特点,能推动城市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其三,体育能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对于体育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从体育产品技术含量上讲,体育产品的生产一般为劳动密集型生产,如体育服装、鞋类、球类的制作以及体育旅游等等,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次,体育还带动和促进相关行业人员的增加。同时,为广大妇女和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当今日益突出的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事实已证明:当今无论是世界性的,还是洲际性的比赛,以及国家和省级的大型运动会或单项比赛,都将加快该市的基础设施 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发展体育有利于扩大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体育运动是国内外大量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城市间合作与交流的“纽带”。城市体育的发展,既可以吸引外来技术、设备、人力、管理经验和资金;还可以使一些知名度不高,但质量过硬的产品,通过体育媒体的宣传而进入国内,甚至国际市场。
诚然,体育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给城市经济及社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其一,大型赛事的体育场馆大多是为竞技体育而建造的,项目设置专业性强,功能单一,除承担部分训练和比赛任务之外,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所以,我们的设计和规划必须突出体育馆的公益性,特别注意大型体育设施的后续效应。其二,举办大型赛事,需修建大量场馆及道路、停车场、旅馆、餐馆等基础设施,势必减少耕地面积,加重城市污染,减缓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在赛事中应树立环保理念所谓“绿色体育”概念。其三,商业运作要适度
四、体育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对策
体育应与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协同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一个城市的资源分布、地理位置、气候条件、人文环境等诸多因素,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而作为城市经济组成部分的体育,它的发展也受到以上因素的影响。
体育运动项目的开发须符合地域文化特征;城市体育应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体育的发展应以信息、高技术为主发展体育产品,建立社区俱乐部;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应以竞技体育带动群众体育的发展;经济不发达的城市竞技体育方面应以民族传统体育为主,推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大众化,体育用品业的生产则应以生产少数民族体育用品业为主,在社区体育方面,应采取百花齐放的方针。
体育在城市经济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体育的发展对城市经济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在发展过程中,一些问题应必须引起足够的注意。
其一,统一规划,分期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体育项目。每个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做到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要预测市场对体育的需求,通过市场调研摸清开发哪些项目,参加体育活动人群的来源,体育消费者的消费水平,以及周围一定距离内有无竞争(同类体育)项目点等等。要以较小的投资和较短的周期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开发那些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居住密度大,流动人口多的地方,便于人们前往进行体育消费。同时,还应注意体育的超前发展战略研究和制订正确可行的长远发展计划,切不可盲目地开发体育运动项目,体育场馆的建设更不能不分先后地全面开花。
其二,注意与体育相关配套的建设。体育的发展,需要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为了更好地使人们从事体育锻炼、休闲与观赏,就需要取得交通运输、服务接待、社会治安、餐饮、检疫等部门的有机配合,形成一个以体育为中心的服务网络,让前来锻炼、休闲、观赏的人们心情舒畅,实现健康发展、服务大众的要求。
其三,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体育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其服务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兴衰。体育机构的工作人员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做到服务周到,态度良好,以优质服务待客。为此,要做好从业人员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培训工作,制订和完善各种责任制,推行体育服务领域的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工作。此外,还应加强安全防范工作,使消费者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作者单位: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韩丹.对我国“体育产业”与“产业化”10年的反思和评价[J].体育与科学,2003,1:3.
【关键词】 农业 城市经济 发展 影响 策略
一、农业现代化发展及其对城市经济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必将带来农业市场化,而新型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市场化进程中又扮演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随着全球加速推动贸易自由化,各国产业结构改变的步伐也有加快的现象,尤其是农业部门在生产与就业上的比例加速降低已成为世界各国的趋势,但贸易自由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同时增加了农业关联产业(包括食品加工部门、运输仓储部门、餐饮服务部门、旅馆服务部门等)的生产及就业。
农业的发展将带来充足的农业剩余,而这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备因素。通常情况下,农业剩余涵盖产品、劳动及资本三个方面的剩余。由于城市一般不进行农产品的生产,因而只有农业的不断成长才能保障城市的基本供给,也才能促进城市经济的成长。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也带来了劳动力的剩余,这也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保障。农业资本的使用者多是政府,这些资本被用来进行非农生产经营活动。一般说来,农业资本剩余越大,则工业和城市发展越快,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农业剩余对于城市发展具有两个作用:一是农业剩余的存在,可以使工业人口增长超过总人口增长;二是只要有一个持续增加的农业剩余,工业扩张就与资本存量无关,决定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的唯一变量是农业剩余。
农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城市经济具有支持性作用,这种作用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为城市提供较为充足的食物。在城市中,基本不会进行农业生产,这就决定了城市所需要的各种生活物资,尤其是食物必须由城市以外的农业生产提供。由于城市居民通常比农村居民有着更高的消费水平,因而对于农业生产的依赖性也更大。一个国家经济越发达,城市所需的农副产品对郊区的依赖程度就越大,城市对郊区农副产品的依赖却不会改变。所以,农业所能提供的食物数量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口规模。其次,为城市提供进行经济活动的原材料。早在建国初期,同志就指出,轻工业原材料的重要来源就是农业,因而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认定为工业。城市经济的重点在于发展工业,而这又需要充足的原材料加以支撑,否则工业经济活动根本无法开展。就轻工业的原材料而言,其大多为农业生产的果实,如棉花、粮食等。因此,缺乏农业提供的原材料也就是缺乏了工业生产的基础,城市经济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再次,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第二、三产业的出现和集聚,加强了生产的社会化和专业化,这个分工过程需要农业提供有劳动能力的剩余人口。如果农业不提供劳动人口,非农部门就不能兴起,城市也就不能产生。从理论上分析,农业能够以多大的规模为城市提供劳动力资源,是由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农业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着农业释放的劳动力数量,进而决定着城市化的人力规模。最后,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方面的支持。通常来说,农业生产会带来较多的剩余资金,这些闲置的剩余资金可以被用到非农经营活动中。这种类型的利用程度越高,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就相应较高。与之相反,如果农业生产不能够提供较为充足的剩余资金,则城市工业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也就相应的缺乏资金的保障,导致城市经济的规模与发展速度都会收到约束。
二、科学开展农业生产,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策略
1、农业生产科技的知识化推广
最近因信息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通过快速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已具相当效力。因此,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化的首项推广工作,即是要构建重要作物的信息系统,以方便经营者能具时效性的搜寻、查询、学习和使用科技新信息,而次要进行的推广工作即是要建立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内含农业科技知识管理系统和专家顾问咨询系统。不过,未来农业科技知识信息网络所产生的知识附加值并不仅限于农业经营者所获得的工作效益,因为所有农业科技研究、教学、推广人员及农业经营者均在该网络内进行知识信息的转化和转移活动。农业经营者虽是知识信息网络内的主要信息消费者,可是他却能提供原生态创新知识给其它网络互动者来学习,其原生态知识也能整合在整体知识网络内。形式上,建立一个庞大公开和随机存取的数据库或信息系统则可容纳所有网络行动者的创新科技知识(含原生态知识),它提供给所有需求者使用。相对而言,个别行动者群体也可建立区域性或专业性的信息支持系统,以随时扩大科技知识的附加值效应。比较来说,农业生产的科技化、自动化、信息化或数字化是第三层次的知识化过程,所以未来的农业生产知识化过程,应努力建立各种信息系统及科技知识网络。
2、农村生活的知识化推广
改进民众生活环境和水平一直是政府各部门多年来的工作重点,因此,农村随着现代化政策的推动,其生活教育会与城市地区同步开展。除了各级政府执行社会教育和社会工作机构长期落实家庭、青少年教育计划以外,各农村地区野营进行家政推广教育工作。因此,整体上,目前农村生活的知识附加值已充分具有内隐知识成长基础。所以,未来农村生活知识化应进入第三层次信息传播活动过程,也即是应立即建立农村生活信息支持系统,使得农村妇女、青少年及老人产生有效的生活决策。由于信息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社会生活信息系统已具有相当成熟的规模和功能效果。因此,未来可转化一般社会生活信息系统成为农村生活信息的支持系统。另一方面,农村生活者一直具有优良质量的原生态创新知识,这些知识具有解决农村特性问题的效用。因此,未来可构建农村生活知识网络,并将农村生活原生态知识系统纳入网络中。而除了建立电于化信息系统以外,目前应可开始筹划建立生活专家咨询顾问服务制度,其顾问专家可来自一般社会生活机构的专业人员和经过培训的农村生活咨询顾问师。比较上,从推广对象的信息应用能力而言,农村青少年生活知识附加值应可依赖于电子信息传播服务,而农村妇女和老年人口则可能更需要个别专家的生活咨询服务。
3、农业生态的知识化推广
目前由于国内全面进行环境生态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农业生态教育也正积极展开,但农业推广工作还是尚缺乏生态教育活动成果。因此,未来应以农民为对象而积极建立和执行农业生态教育系统。在学习特性上,生态教育更需要通过集体行动而学习。所以,未来则可针对农场、产销班或农作系统(Farming system)的所有对象来筹划教育支持系统。农业生态是一种反省性知识,它是对现代性科学破坏的批判。所以,农业生态的知识附加值主要反应在生活质量方面,而不是对市场效率的贡献。当地区民众对生活环境产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时,生态、教育便可能落实成为地区居民的共同行动。当然,建立农业生态、信息系统也有助于居民的环境发展,不过,通过集体互动、讨论和寻求发展共识才是促使生态知识附加值的主要条件,也才更可能建立乡村完整的生态知识体系。
4、乡村文化的知识化推广
因为长期以来乡村民众受现代化观念的影响,一直以城市或工商文化为发展目标,所以,乡村文化是逐渐在消失中,而乡村文化需要重新被唤醒,才有可能再扩大其知识加值效应。唤醒和激发乡村文化是近些年才进行的活动,通过农业营造运动的推展,各农村地区民众才开始反省乡村文化的存在事实和价值。然而,唤醒和活化乡村文化仍还需一段时期,因为反省性的学习需依赖民众组织为主导引动乡村整体的社会行动。可是目前乡村民众组织力不高,村委会在执行此项活动的意愿也并不普遍,同时,推广员也缺乏运作社会营销或社会运动的方法技巧,所以,加强推广人员的工作能力是必要的。另一方面,未来可积极进行乡村文化教育活动,但教育效果也还是需要乡村民众均已植唤醒并认识真实乡村文化以后才能显著表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小康社会的建设中,应该十分重视和区别什么是郊区的小城镇建设,什么是郊区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按照实际情况有的效地做好工作。也就是说对农村的发展而言,除了需要进一步增强应有的坚定信念外,还要排除一些似是而非的错误概念,特别是要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下功夫,要努力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归纳起来农村要在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是不要机械地一成不变地把城市说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唯一的象征,实践证明,城市并不是一切都完美无瑕,也有它客观存在的极待解决的问题,以及根本上无法克服的缺陷;二是也不要把自己说成一无是处,带上一顶无法摘掉的贫穷、落后、愚昧无知的帽子;三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与城市均拥有各自的资源优势和强项,而且随时间的推移二者的互补性会越来越强,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发展趋势;四是要紧紧抓住城市自身不可克服的困难带来的机遇,充分运用科学技术和现代物质文明的手段,依托拥有的环境和资源条件,建立可靠的运作机制,以形成与城市在相关领域的联系,并且运用现代化的建设成果在实际工作中作为标杆赢得应有的市场份额和时间迎头赶上。
此外,郊区农村的发展还要充分运用小城镇建设发展带来的经济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和由此直接获得的一切可能的商机,把目前不够发达的农村进而建设成既有乡村风貌又有科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现代化建设作为两种不同的发展概念,在农村地区的发展现实中,势必成为两股之间相辅相成而又并行的快乐道,通过农村和城市资源利用上的整合,以及城乡经济的有机联系,进而构筑一种具有特色的发展模式,使本农村和城市能够得到共同的发展以及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必须从这一积极的思维出发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注意纠正长期以来习惯上形成的历史偏见,特别是要从经济发展的科学出发,在实践中证明农村与城市在经济发展上实际存在各自的社会
【参考文献】
[1] 臧卫强、段汉明、刘菊梅:银川平原城市发展动力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17).
[2] 李俊梅、余维祥:农村打工经济发展对城市GDP贡献的实证分析――以贵州省50个国家级贫困县为例[J].农村经济,2006(11).
[3] 刘金芳:沈阳市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7(15).
1体育在我省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现状
作为“新消费”指标,健身活动消费指数,我省居民的消费还很低,从健身活动消费者性指标来看。论文百事通以石家庄为例,通过对100名年龄在20-45岁之间的居民进行调查,4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在体育方面的月消费为零,月消费在50元以上的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许多被调查者表示,在体育方面的消费,除了买运动服、乒乓球和羽毛球具、夏天偶尔游几次泳外,平时几乎没有其它体育方面的消费。不少收入较稳定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在体育方面是有钱没处花,在省会很难找到科学的、方便的、可以经常进行的、适合自己年龄和和收入的锻炼方式。
从我省体育场馆开放和经营情况看,我国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率水平还很低。数据表明,我省体育场馆远没有达到国家的建设要求。据了解,石家庄房管局掌握的5万平方米以上的小区有126个,低于5万平方米的小区及单位的宿舍区尚未统计,但是也为数不少,至少有几百个,而供省会市民免费的健身路径仅有171条,且有许多被安装在人流活动频繁的广场、公园及街道等宽阔地带,真正走入社区的为数极少。让许多人“垂涎”的学校场地对外开放的也不多,即使开放了也很难轮到市民进去健身。
从我省居民健身意识看,以石家庄为例,最新统计数字表明,石家庄目前坚持健身的人口已经达到20万,但是市区人口210万,比例如此悬殊,除了受场地影响等原因之外,缺乏健身意识应引起重视。
据了解,虽然目前参与到全民健身队伍中的中青年越来越多,但是石家庄的全民健身主角还是老、小两群人,60%的市民不具备健身意识。很少参加锻炼身体,因为“太忙”。认为:“反正自己年轻,不锻炼也没事。”有的还认为年轻人体质都比较好,等人到中年再锻炼也不迟,现在的业余时间还是更喜欢看电视、逛街、聊天、打牌。通过访谈抱有以上态度的大有人在。
2结论
许多国家发展体育的经验证明:在一个国家经济能力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体育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增加国民收入方面可以发挥积极的作用,同那些需要大量资金和高度技术的其他经济部门相比,通过发展体育来发展经济,具有较大优势。
2.1发展体育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第一,发展体育最明显的经济作用就是促进体育产品的消费,而体育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人们用于体育健身消费的开支每增加1%,就可以带动GDP增长0.5%。因此,能增加当地财富和经济收入。第二,由于体育具有健身、娱乐、休闲、竞赛的等特点,它能够推动旅游、商业、交通、电信、新闻出版、餐饮等相关服务行业的发展,从而吸引数以亿计的人们亲身从事体育运动和观赏体育竞赛,通过人们的消费取得经济收入。第三,体育能显示体现增加体质、提高素质、形成技能——提高生产效率与效益,从而达到促进城市经济的功能。新晨
2.2体育的发展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随着经济的发展、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对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对体育产品来说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满足体育消费品的需求,就必须增加其产品。从而,可以为人们提供就业机会。这对缓解城市就业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无疑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向前健康发展。
2.3体育的发展能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
事实已证明:通过举办体育比赛可以加快该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体育场馆、道路交通、旅游设施,宾馆、饭店、城市绿化等等,这不仅能大大提升该城市的品味,而且还能改善该城市的软环境,吸引更多的投资,反过来又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