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41:5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化学硫及其化合物笔记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3月1日晚6:00-8:00,化学特级教师王静、严晋娟莅临科利华北师大附中网校聊天室,为诸多同学答疑解难。
学生:请问老师,该如何学好化学?
王老师:首先要学好化学用语,象化学方程式等。其次要掌握一些物质的重要化学性质。像氢气、氧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酸碱盐等。还应该掌握一些重要的化学计算,一些基本理论等。
学生:我是初三学生,化学成绩很差,一些化学公式总是记了之后就忘了,怎么办?
王老师:初三刚开始学化学,一些元素符号、化学式、元素化合价等这是必须要记忆的。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它们的概念,而且要会应用这些概念来解决问题。要理解记忆,不要单纯的去记忆。而且要多应用概念,做一些练习题。
学生:高三时间少,复习起来显得又忙又乱,除了跟老师学外,自己应怎样学呢?
严老师:把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自己总结归纳,如概念问题、进行对比,比较它们的联系和不同点,如有关理论问题不仅要知道理论本身的内容还要会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如元素化合物内容,按周期的族总结归纳,掌握它们的相似性。
学生:有机物的应用,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老师:首先要掌握有机物的结构式,官能团、同分异构体,还要掌握有机物之间的衍生关系。还要掌握有机物的重要性质及合成方法等。
学生:高考考哪些实验?
王老师:高考:首先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是化学实验的基础,所以要熟练的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技能,才能够会运用这些技能,无论考什么样的实验题,将这些基本技能进行重组、辩析、确认以及改良来解答各种实验问题。
学生:老师,化学考试中总是经常考到一些实验,可我总是这部分比较差,该怎么办?
王老师:首先要跟着老师的进度进行复习,将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网络。中考一般分为基本概念,要弄懂进行分类、元素化合物学好、掌握几种重要物质,像氧气、氢气、碳及其化合物、酸、碱、盐它们的性质及其重要关系,其次要将学过的一些化学实验进行分类总结,如化学仪器的分类、用途以及化学基本操作还应该掌握根本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等。
学生:电解质部分应着重练些什么?
严老师:电解质部分内容较多,重点部分是盐的水解、电解、原电池以及离子共存等,可以多做一些练习题,通过练习题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
学生:王老师、严老师后天我要参加化学竞赛,今天我应做些什么?
王老师:后天就要参加化学竞赛,现在不要在做难题了,将你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在进行归纳总结。相信你一定会成功!
学生:烷烃分子中电子总数的通式怎么算?
王老师:首先要知识碳元素是四价的,碳碳之间单键所以烷烃的通式应该是二个碳原子,还缺六个氢原子满足碳是四价的,如果有N个碳原子,必然需要有2N+2个氢原子。所以烷烃通式应该是CNH2N+2。
学生:老师好,我上高一。高一上学期,我一下子觉得化学很难学,学的很不好。请问从现在开始怎么补啊?
王老师:上高一化学学的不好是自然的现象,现在应该把所学过的知识总结归纳,你已经学过卤素、氧族、碱金属这三个族的元素已氯气以及氯化氢盐酸等为代表物,以硫以及硫化氢、二氧化硫、硫酸等为代表物,以钠、氧化钠、过氧化钠等为代表物进行总结归纳,按照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制法和用途进行总结归纳,使知识成为网络在有掌握好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并会应用它们进行计算。
学生:银镜反应的能够检验醛基的存在,还有什么别的作用吗?
王老师:通过银镜反应工业生产中就可以利用银镜反应在暖水瓶内镀银。
学生:老师,如何记住化学方程式?
严老师:化学方程式首先要掌握物质的重要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实验,实验中认真观察,知识反应物是什么,生成物是什么。化学方程式就会写了。首先要对所做过的实验现象记清根据实验现象可以记住化学方程式,再有掌握物质的性质也能记住化学方程式。
学生:如何简易的记住物质的可溶性?
严老师:记住有关物质溶解性的常用口诀。如钾、钠、铵、硝酸、盐、全溶、盐酸除(银汞、)硫酸除(钡、铅)碳酸只溶钾、钠、铵。
学生:老师如何配平化学方程式?
严老师: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主要就是根据电子的得失数相同来配平,表现形式是根据化合价的升降数相同来配平。
学生:高二化学那里是重点,需要掌握?
严老师:无机部分重点是铁及化合物,镁铝及化合物,有机物掌握住它们的化学性质,有机物的重点是结构决定性质,有什么样的官能团就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怎样根据挥发性和酸性的强弱对酸进行分类?
王老师:从挥发性来说,分成挥发酸和不挥发酸。挥发酸如盐酸、硝酸。不挥发酸有硫酸、磷酸等。根据酸性强弱分成强酸,中强酸和弱酸。强酸有盐酸、硫酸、硝酸。中强酸有亚硫酸、磷酸等。弱酸有碳酸、醋酸等。
学生:高考时那类是难题?
王老师:高考哪一部分都有容易的,较难的和难题。例如选择题最后也有难题,最难的题应该是在化学最后的计算题里面有一部分。计算题也有一部分容易和难的。一般有二个计算题一个容易,一个难。有机合成难度大一些。
学生:老师你好,我是高二的。马上要会考。我想问一下高中的化学那些是重点!
严老师:元素化合物部分主要是卤族、氧族、氮族、碱金属、铝、铁等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要掌握住,基本理论部分主要是原子结构周期率、周期表掌握住它们的内容并会应用、基本概念主要是物质的量以及物质的量?浓度概念要掌握住并会应用与计算,总结复习之后要多做练习,只要是错题一定要找到原因,如果是知识方面的原因进行补救。
学生:我在有机物这一部分总也学不好您能给我些建议吗?
王老师:有机物特别要注意掌握烃与烃的衍生物之间的衍生关系。掌握每一种重要物质的关能团。这些关能团决定了物质的哪些化学性质。
学生:学习化学应该怎样记学习笔记?记笔记的目的是什么?笔记应该记些什么内容?我的笔记只是照着书上抄了一些物质的性质,和书上提到的化学方程试及其现象。我觉得我的笔记对我的学习好像没有多少作用。请问我该怎样改进?
王老师:书要有的一些内容就不需要记笔记了,注意老师总结的规律应该记。
学生:对于一些离子方程式应该怎样记呢?
严老师:离子方程式:第一要掌握物质的溶解性,难溶和难电离的要写成分子式。易溶易电离的写成离子式。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完成的条件。
关键词:中学化学;读教材;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11-004-001
一、加强阅读指导。使学生读懂教材、掌握化学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方法少,效率低,因此教学中须加强指导。
1.分类指导
各类化学教材都有其知识结构和体系,分类指导阅读不仅引导学生掌握各类教材的知识特点,更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且能帮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第一,理论性教材的阅读指导:现行中学各类化学教材都是以物质结构为主线的,它与电离理论、化学平衡理论等编织成化学理论体系知识网,其编写系统常有如下几种:其一,由里到外,由微观到宏观。如物质结构部分就是从原子核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周期律)分子结构晶体类型以及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这一线索编写的。再如元素化学也多采用从结构到性质,制法,用途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写法。让学生明确这些线索,就能在阅读时明确主线,理清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其二,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如化学平衡理论便是围绕化学反应的程度这一中心,先从初中的溶解度平衡引出概念,然后研究化学平衡的性质,化学平衡移动到规律以及后几章的应用——水解平衡,电离平衡等。再如摩尔,胶体,电解性质溶解等章节的教材也是围绕一个中心逐层分述的。学生了解这类教材的编写线索,就能根据中心,逐层深入,使知识连贯。其三,事实与结论相互阐述。就是对多数概念或定律的写法。如强弱电解质这二个概念就是从不同的酸,盐的同浓度溶液导电强弱电实验事实分析其化学键级性的强弱,离子的多少而得出结论的,然后又从电离度,电离常数的大小这一定量角度加以说明。阅读这类教材时就要引导学生着力找出事实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把概念或定律的来龙去脉,使用条件,范围,量的规定性,易混淆的地方弄清楚。
第二,元素化合物教材的阅读指导:这类教材比重大,内容多,其编写系统多有如下特点:从编写顺写看,多从感性认识(典型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包括实验)到理性认识(周期系),又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周期律指导下进一步分族学习元素化学);从内容看多从原子结构、单质、氢化物、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编写,如硫硫酸一章的编写就是以单质硫为中心,从氢化物到氧化物及其水化物、盐:从文体看都是说明文,多从物质结构或从实验现象说明物质的性质,又从性质说明用途,鉴别和制法:从写法看有些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叙述,有些是从一般到个别的说明,还有些是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如有机化学的编写。教学中只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掌握上述课文的阅读线索,就能帮助学生概括课文内容,化繁为简,化厚为薄,使知识条理化,规律化。
第三,习题的阅读。课文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分部分,阅读这类教材时应引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归类,总结规律。如有机化学的习题共三章,可归纳为十大类,每类均着重启发学生看题型,找关键,找规律,如有机物分子式的确定这一类典型习题便可以从一题多变讲题型:从一题多讲方法(最简式法、直接求组分原子的摩尔法、通式法,根据方程的比例法、代数法、燃烧法):从多题一解讲思路:各种题型各种解法的中心都是从不同角度确定c、H、O原子的摩尔比。这样就能从有限的习题中以少胜多、以少见精,做到触类旁通,既减轻负担,又提高效率,至于其它技术性材料、工业产品制备材料等也需分类指导,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分段指导
如课前预习,应指导学生粗读,了解梗概,明了大意,找出难点,以便课堂上听课心中有数:课堂上阅读,要指导学生精读、推敲关键词,吃透重点,攻破难点:课后复习,要指导学生熟读课文,按章节理清线索,知识归类。有条件的话还需要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3.读书指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时正确使用划线、标记、归纳,编号,批注,摘记、从不同角度做读书笔记,用归纳法归纳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法、用途:按化合价的递增找出碳(硅)及其化合物的相互关系:比较石墨和金刚石、碳化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碳酸的正盐和酸式盐、氧族和碳族的异同。这样通过做读书笔记,便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之融会贯通,知识系统。
二、启发动脑。使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思维的规律性
学生阅读教材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读而不思,不求甚解。因此,要引导学生读思结合,熟读深思。
首先,从教材中学会分析综合。如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一节,课文围绕核外电子排布三原理进行分述,分析矛盾的各个方面,然后运用原子结构简图等表达形式具体勾画36号元素前各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进行综合,把握矛盾的总体,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分析具体物质的性质。学生明确这种分析一综合一分析的思维方法,就能从事物的个别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高中化学既有文科的性质,需要背诵很多的公式以及知识点,还有理科的属性,需要计算大量的内容,化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知识点多而且杂。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学知识点提纲,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高中化学知识点提纲一、常见物质的组成和结构
1、常见分子(或物质)的形状及键角
(1)形状:
V型:H2O、H2S
直线型:CO2、CS2、C2H2
平面三角型:BF3、SO3
三角锥型:NH3
正四面体型:CH4、CCl4、白磷、NH4+
平面结构:C2H4、C6H6
(2)键角:
H2O:104.5°;
BF3、C2H4、C6H6、石墨:120°
白磷:60°
NH3:107°18′
CH4、CCl4、NH4+、金刚石:109°28′
CO2、CS2、C2H2:180°
2、常见粒子的饱和结构:
①具有氦结构的粒子(2):H-、He、Li+、Be2+;
②具有氖结构的粒子(2、8):N3-、O2-、F-、Ne、Na+、Mg2+、Al3+;
③具有氩结构的粒子(2、8、8):S2-、Cl-、Ar、K+、Ca2+;
④核外电子总数为10的粒子:
阳离子:Na+、Mg2+、Al3+、NH4+、H3O+;
阴离子:N3-、O2-、F-、OH-、NH2-;
分子:Ne、HF、H2O、NH3、CH4
⑤核外电子总数为18的粒子:
阳离子:K+、Ca2+;
阴离子:P3-、S2-、HS-、Cl-;
分子:Ar、HCl、H2S、PH3、SiH4、F2、H2O2、C2H6、CH3OH、N2H4。
3、常见物质的构型:
AB2型的化合物(化合价一般为+2、-1或+4、-2):CO2、NO2、SO2、SiO2、CS2、ClO2、CaC2、MgX2、CaX2、BeCl2、BaX2、KO2等
A2B2型的化合物:H2O2、Na2O2、C2H2等
A2B型的化合物:H2O、H2S、Na2O、Na2S、Li2O等
AB型的化合物:CO、NO、HX、NaX、MgO、CaO、MgS、CaS、SiC等
能形成A2B和A2B2型化合物的元素:H、Na与O,其中属于共价化合物(液体)的是H和O[H2O和H2O2];属于离子化合物(固体)的是Na和O[Na2O和Na2O2]。
4、常见分子的极性:
常见的非极性分子:CO2、CS2、BF3、CH4、CCl4、、SF6、C2H4、C2H2、C6H6等
常见的极性分子:双原子化合物分子、H2O、H2S、NH3、H2O2、CH3Cl、CH2Cl2、CHCl3等
5、一些物质的组成特征:
(1)不含金属元素的离子化合物:铵盐
(2)含有金属元素的阴离子:MnO4-、AlO2-、Cr2O72-
(3)只含阳离子不含阴离子的物质:金属晶体
二、物质的溶解性规律
1、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规律:(限于中学常见范围内,不全面)
①酸:只有硅酸(H2SiO3或原硅酸H4SiO4)难溶,其他均可溶;
②碱:只有NaOH、KOH、Ba(OH)2可溶,Ca(OH)2微溶,其它均难溶。
③盐:钠盐、钾盐、铵盐、硝酸盐均可溶;
硫酸盐:仅硫酸钡、硫酸铅难溶、硫酸钙、硫酸银微溶,其它均可溶;
氯化物:仅氯化银难溶,其它均可溶;
碳酸盐、亚硫酸盐、硫化物:仅它们的钾、钠、铵盐可溶。
④磷酸二氢盐几乎都可溶,磷酸氢盐和磷酸的正盐则仅有钾、钠、铵可溶。
⑤碳酸盐的溶解性规律:正盐若易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小于正盐(如碳酸氢钠溶解度小于碳酸钠);正盐若难溶,则其碳酸氢盐的溶解度大于正盐(如碳酸氢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
2、气体的溶解性:
①极易溶于水的气体:HX、NH3
②能溶于水,但溶解度不大的气体:O2(微溶)、CO2(1:1)、Cl2(1:2)、
H2S(1:2.6)、SO2(1:40)
③常见的难溶于水的气体:H2、N2、NO、CO、CH4、C2H4、C2H2
④氯气难溶于饱和NaCl溶液,因此可用排饱和NaCl溶液收集氯气,也可用饱和NaCl溶液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杂质。
3、硫和白磷(P4)不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
4、卤素单质(Cl2、Br2、I2)在水中溶解度不大,但易溶于酒精、汽油、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故常用有机溶剂来萃取水溶液中的卤素单质(注意萃取剂的选用原则:不互溶、不反应,从难溶向易溶;
酒精和裂化汽油不可做萃取剂)。
5、有机化合物中多数不易溶于水,而易溶于有机溶剂。
在水中的溶解性不大:烃、卤代烃、酯、多糖不溶于水;醇、醛、羧酸、低聚糖可溶于水(乙醇、乙醛、乙酸等和水以任意比例互溶),但随着分子中烃基的增大,其溶解度减小(憎水基和亲水基的作用);苯酚低温下在水中不易溶解,但随温度高,溶解度增大,高于70℃时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
6、相似相溶原理:极性溶质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三、常见物质的颜色:
1、有色气体单质:F2(浅黄绿色)、Cl2(黄绿色)?、O3(淡蓝色)
2、其他有色单质:Br2(深红色液体)、I2(紫黑色固体)、S(淡黄色固体)、Cu(紫红色固体)、Au(金黄色固体)、P(白磷是白色固体,红磷是赤红色固体)、Si(灰黑色晶体)、C(黑色粉未)
3、无色气体单质:N2、O2、H2、希有气体单质
4、有色气体化合物:NO2
5、黄色固体:S、FeS2(愚人金,金黄色)、、Na2O2、Ag3PO4、AgBr、AgI
6、黑色固体:FeO、Fe3O4、MnO2、C、CuS、PbS、CuO(最常见的黑色粉末为MnO2和C)
7、红色固体:Fe(OH)3、Fe2O3、Cu2O、Cu
8、蓝色固体:五水合硫酸铜(胆矾或蓝矾)化学式:
9、绿色固体:七水合硫酸亚铁(绿矾)化学式:
10、紫黑色固体:KMnO4、碘单质。
11、白色沉淀:Fe(OH)2、CaCO3、BaSO4、AgCl、BaSO3、Mg(OH)2、Al(OH)3
12、有色离子(溶液)Cu2+(浓溶液为绿色,稀溶液为蓝色)、Fe2+(浅绿色)、Fe3+(棕黄色)、MnO4-(紫红色)、Fe(SCN)2+(血红色)
13、不溶于稀酸的白色沉淀:AgCl、BaSO4
14、不溶于稀酸的黄色沉淀:S、AgBr、AgI
四、常见物质的状态
1、常温下为气体的单质只有H2、N2、O2(O3)、F2、Cl2(稀有气体单质除外)
2、常温下为液体的单质:Br2、Hg
3、常温下常见的无色液体化合物:H2O、H2O2
4、常见的气体化合物:NH3、HX(F、Cl、Br、I)、H2S、CO、CO2、NO、NO2、SO2
5、有机物中的气态烃CxHy(x≤4);
含氧有机化合物中只有甲醛(HCHO)常温下是气态,卤代烃中一氯甲烷和一氯乙烷为气体。
6、常见的固体单质:I2、S、P、C、Si、金属单质;
7、白色胶状沉淀[Al(OH)3、H4SiO4]
五、常见物质的气味
1、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H2S
2、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Cl2、SO2、NO2、HX、NH3
3、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氯水、溴水
4、许多有机物都有气味(如苯、汽油、醇、醛、羧酸、酯等)
六、常见的有毒物质
1、非金属单质有毒的:Cl2、Br2、I2、F2、S、P4,金属单质中的汞为剧毒。
2、常见的有毒化合物:CO、NO、NO2、SO2、H2S、偏磷酸(HPO3)、氰化物(CN-)、亚硝酸盐(NO2-);重金属盐(Cu、Hg、Cr、Ba、Co、Pb等);
3、能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是CO和NO
4、常见的有毒有机物:甲醇(CH3OH)俗称工业酒精;
苯酚;甲醛(HCHO)和苯(致癌物,是家庭装修的主污染物);硝基苯。
七、常见的污染物
1、大气污染物:Cl2、CO、H2S、氮的氧化物、SO2、氟利昂、固体粉尘等;
2、水污染:酸、碱、化肥、农药、有机磷、重金属离子等。
3、土壤污染:化肥、农药、塑料制品、废电池、重金属盐、无机阴离子(NO2-、F-、CN-等)
4、几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现象及引起污染的物质:
①煤气中毒——一氧化碳(CO)
②光化学污染(光化学烟雾)——氮的氧化物
③酸雨——主要由SO2引起
④温室效应——主要是二氧化碳,另外甲烷、氟氯烃、N2O也是温室效应气体。
⑤臭氧层破坏——氟利昂(氟氯代烃的总称)、氮的氧化物(NO和NO2)
⑥水的富养化(绿藻、蓝藻、赤潮、水华等)——有机磷化合物、氮化合物等。
⑦白色污染——塑料。
八、常见的漂白剂:
1、强氧化型漂白剂:利用自身的强氧化性破坏有色物质使它们变为无色物质,这种漂白一般是不可逆的、彻底的。
(1)次氧酸(HClO):一般可由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但由于它不稳定,见光易分解,不能长期保存。因此工业上一般是用氯气与石灰乳反应制成漂粉精: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的组成可用式子:Ca(OH)2?3CaCl(ClO)?nH2O来表示,可看作是CaCl2、Ca(ClO)2、Ca(OH)2以及结晶水的混合物,其中的有效成分是Ca(ClO)2,它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可以长期保存,使用时加入水和酸(或通入CO2),即可以产生次氯酸;Ca(ClO)2+2HCl=CaCl2+2HClO,Ca(ClO)2+CO2+H2O=CaCO3+2HClO。漂粉精露置于空气中久了会失效,因此应密封保存。
(2)过氧化氢(H2O2):也是一种强氧化剂,可氧化破坏有色物质。其特点是还原产物是水,不会造成污染。
(3)臭氧(O3)具有极强的氧化性,可以氧化有色物质使其褪色。
(4)浓硝酸(HNO3):也是一种强氧化剂,但由于其强酸性,一般不用于漂白。
(5)过氧化钠(Na2O2):本身具有强氧化性,特别是与水反应时新生成的氧气氧化性更强,可以使有机物褪色。
2、加合型漂白剂:以二氧化硫为典型例子,这类物质能与一些有色物质化合产生不稳定的无色物质,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但这种化合是不稳定的,是可逆的。
如SO2可以使品红试褪色,但加热排出二氧化硫后会重新变为红色。另外,此类漂白剂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只能使某些有色物质褪色。[中学只讲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别的没有,注意它不能使石蕊褪色,而是变红。]
3、吸附型漂白剂:这类物质一般是一些具有疏松多孔型的物质,表面积较大,因此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能够吸附一些色素,从而达到漂白的目的,它的原理与前两者不同,只是一种物理过程而不是化学变化,常见的这类物质如活性炭、胶体等。
[注意]所谓漂白,指的是使有机色素褪色。无机有色物质褪色不可称为漂白。
九、常见的化学公式:
1、求物质摩尔质量的计算公式:
①由标准状况下气体的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M=ρ×22.4L/mol
②由气体的相对密度求气体的摩尔质量:M(A)=D×M(B)
③由单个粒子的质量求摩尔质量:M=NA×ma
④摩尔质量的基本计算公式:
⑤混合物的平均摩尔质量:
(M1、M2……为各成分的摩尔质量,a1、a2为各成分的物质的量分数,若是气体,也可以是体积分数)
2、克拉贝龙方程:PV=nRT、PM=ρRT
3、溶液稀释定律:
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保持不变:m1×w1=m2×w2
溶液稀释过程中,溶质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c1V1=c2V2
4、水的离子积:Kw=c(H+)×c(OH-),常温下等于1×10-14
5、溶液的PH计算公式:PH=一lgc(H+)(aq)
十、化学的基本守恒关系:
1、质量守恒:
①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改变。
2、化合价守恒:
①任何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等于0
②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一定相等。
3、电子守恒:
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一定相等。
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极的电量一定相等(即各电极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4、能量守恒:任何化学反应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中进行时,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为负则为放热反应,为正则为吸热反应)
5、电荷守恒:
①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②任何离子方程式中,等号两边正负电荷数值相等,符号相同。
十一、熟记重要的实验现象:
1、燃烧时火焰的颜色:
①火焰为蓝色或淡蓝色的是:H2、CO、CH4、H2S、C2H5OH;
②火焰为苍白色的为H2与Cl2;
③钠单质及其化合物灼烧时火焰都呈黄色。钾则呈浅紫色。
2、沉淀现象:
①溶液中反应有黄色沉淀生成的有:AgNO3与Br-、I-;S2O32-与H+;H2S溶液与一些氧化性物质(Cl2、O2、SO2等);Ag+与PO43-;
②向一溶液中滴入碱液,先生成白色沉淀,进而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沉淀,则溶液中一定含有Fe2+;
③与碱产生红褐色沉淀的必是Fe3+;生成蓝色沉淀的一般溶液中含有Cu2+
④产生黑色沉淀的有Fe2+、Cu2+、Pb2+与S2-;
⑤与碱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一般是Mg2+和Al3+,若加过量NaOH沉淀不溶解,则是Mg2+,溶解则是Al3+;若是部分溶解,则说明两者都存在。
⑥加入过量硝酸从溶液中析出的白色沉淀:可能是硅酸沉淀(原来的溶液是可溶解的硅酸盐溶液)。若生成淡黄色的沉淀,原来的溶液中可能含有S2-或S2O32-。
⑦加入浓溴水生成白色沉淀的往往是含有苯酚的溶液,产物是三溴苯酚。
⑧有砖红色沉淀的往往是含醛其的物质与Cu(OH)2悬浊液的反应生成了Cu2O。
⑨加入过量的硝酸不能观察到白色沉淀溶解的有AgCl、BaSO4、BaSO3(转化成为BaSO4);AgBr和AgI也不溶解,但是它们的颜色是淡黄色、黄色。
⑩能够和盐溶液反应生成强酸和沉淀的极有可能是H2S气体与铜、银、铅、汞的盐溶液反应。
3、放气现象:
①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且此气体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混浊,可使品红溶液褪色,该气体一般是二氧化硫,原溶液中含有SO32-或HSO3-或者含有S2O32-离子。
②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无味气体,且此气体可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此气体一般是CO2;原溶液可能含有CO32-或HCO3-。
③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生成无色有臭鸡蛋气味的气体,该气体应为H2S,原溶液中含有S2-或HS-,若是黑色固体一般是FeS。
④与碱溶液反应且加热时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此气体可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此气体是氨气,原溶液中一定含有NH4+离子;
⑤电解电解质溶液时,阳极产生的气体一般是Cl2或O2,阴极产生的气体一般是H2。
4、变色现象:
①Fe3+与SCN-、苯酚溶液、Fe、Cu反应时颜色的变化;
②遇空气迅速由无色变为红棕色的气体必为NO;
③Fe2+与Cl2、Br2等氧化性物质反应时溶液由浅绿色变为黄褐色。
④酸碱性溶液与指示剂的变化;
⑤品红溶液、石蕊试液与Cl2、SO2等漂白剂的作用;
石蕊试液遇Cl2是先变红后褪色,SO2则是只变红不褪色。
SO2和Cl2都可使品红溶液褪色,但褪色后若加热,则能恢复原色的是SO2,不能恢复的是Cl2。
⑥淀粉遇碘单质变蓝。
⑦卤素单质在水中和在有机溶剂中的颜色变化。
⑧不饱和烃使溴水和高锰酸钾酸性溶液的褪色。
5、与水能发生爆炸性反应的有:F2、K、Cs等。
怎么学好化学一、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今中外无数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有丰富的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生活具有重要的作用,就是最基本的人们的衣、食、注行都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因此,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不仅能学到初中阶段的系统的化学基础知识,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前要预习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预习的好处很多
(1)有利于发现问题,抓住重点和难点,提高听课效率
(2)有利于做听课笔记,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哪些详记,哪些略记
(3)它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通过预习时的独立思考和听课时留下的深刻印象,从而缩短课后复习和做作业的时间。
(4)它可以培养自学能力。预习的过程就是自觉或独立思考的过程,长期坚持下去,自学能力会得到提高。
预习的方法是
(1)通读课文。通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以提醒自己,上课就集中精力和注意力、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这样就容易弄懂不懂的地方,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2)扫清障碍。在读课文后了解了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已学过的与之有关的基础知识,如果有遗忘的就要及时复习加以弥补,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衔接,以旧带新,温故知新
(3)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通读课文和扫清有关障碍后,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三、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听课时,一定集中注意力,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讲过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笔记,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作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不准确和指出错误的地方,这样也能使自己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使自己能判断是非。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听课时,一定要排除一切干扰和杂念,眼睛要盯住老师,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四、认真记好笔记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记笔记的类型有
(1)讲新课时做笔记。就是边看书,边听讲,边在书本上划记号,标出老师所讲的重点,并把老师边讲边在黑板上写的提纲和重点内容抄下来,还要把关键性的、规律性的、实质性的内容和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扼要地在书本上或笔记本上写上几句,把老师讲的但书上没有的例题记下来,课后再复习思考。(2)记实验笔记。记录老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分组实验,重在通过实验验证化学原理或掌握化学性质或物质的制法操作。例如,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装置图边上记下老师讲的重点:①药品不能堆积在试管底部,而应平铺在试管底部,记: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药品受热均匀,气体容易逸出②给试管加热时,为什么要先把酒精灯在试管下方来回加热,然后集中在药品部位加热?记:让试管受热均匀,不易破裂。(3)纠错笔记。习题课、试卷评讲课是老师纠正学生在作业、试卷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指导解题思路、规律、技巧和方法的课。在听课时,不是只抄正确答案,关键是要纠正,不要擦去自己的错解,以利于与正确答案作对比,找出答错的原因,过一段时间还应把以前做错的题再重做一遍,看看现在自己是否真正掌握了。这种笔记是在作业或试题空隙处做简明的注释。(4)归纳总结笔记。复习小结课时,老师把课本内容进行系统归纳总结,是书上没有的,因此要做系统归纳总结的笔记。将笔记每面一分为二,一半写板书的内容,一半记讲解,课后结合复习加以整理、修改和补充,成为一个整体,以利于加深、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归纳知识的能力和全面的复习。
笔记的形式有
①提纲式,以文字表述为主,适用于概括教材的主要内容或归纳、整理公式、定理和概念要点;②纲要式,以化学式、关系式或关系框图来表述,适用于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制取及相互间的变化、计算知识的概括等;③图表式,以文字、表格、线图来表述,适用于有关概念、化学基本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等进行归类对比。
五、认真观察和动手实验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很多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化学实验是很有趣、很直观的,实验中千变万化的现象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学生只看热闹,不动脑子思考。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学生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六、课后及时复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录象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只有这样才能加深理解,才能巩固知识。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不在学习上留下障碍,不留下疑点,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当然复习要重视教科书,也要复习听课笔记,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同时理解书上的内容。
七、认真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巩固新知识的极好机会,也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一定要亲自动手做,绝不能抄别人的作业。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每一节后面习题和每章后的复习题一定要认真完成,不能马虎,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八、学会阅读课本
读书一般分为粗读和精读。粗读主要用于预习,通过粗读,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掌握整章、整节或整个小标题的内容轮廓、大致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精读,可以了解教材的重点和发现不理解的问题,听起课来心中就有数。
精读时要在理解概念的定义或定律全文的基础上,剖析具有关键性的字词,强化对关键字词的认识。例如催化剂的定义: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变化的物质叫做催化剂,关键性字词是在化学反应里、改变、质量和化学性质、都等字。像改变包含加快和减慢两层含义。对这些关键字词要认真思考,并把它标出记号或作眉批,以备以后再次复习时注意。
九、读化学课外读物
学好化学,要重视阅读课外读物,例如《中学生理化报》初三化学版、《中学生数理化》、《课堂内外》等报刊杂志和科普读物,它们的内容紧扣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其针对性和适用性很强,配合教学进度,指导解析疑难,注意智力开发,重视能力培养;它们的题材广泛新颖,内容丰富多彩,文章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形式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它能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透彻理解教材,灵活运用知识,培养探索精神,它们是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的好朋友。
十、参加化学课外活动
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报名参加课外化学兴趣小组,做一些有趣的化学实验,做化学游戏、看与化学教学相关的电影片、录像片,参观工厂,收集整理化学谜语,出化学墙报等等,这些活动都会使学生感到化学知识是丰富多彩的,使学生对化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促使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课本是学习之本,总复习的第一步就是阅读课本,此时进行阅读旨在唤醒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达到认识与理解的深化和巩固。但不少同学对课本的兴趣不大,更愿意把时间用在做大量试题上,这是不可取的。在没有吃透课本、把基础打牢之前,无休止的做题,往往是一知半解,收效甚微,如果把大量的复习时间用在做题上是得不偿失的。再者,课本是中考命题的重要依据,课本中的论述、例题、实验、图表等都是编制中考试题的基本材料。还有些同学重资料、重笔记,这也是不对的,资料和笔记再好也只能作追肥,课本才是有效的底肥。所以,复习时认真阅读课本至关重要。
那么,我们该如何阅读课本呢?可按“序”阅读,也可按“块”阅读。按“序”阅读即按课本之单元顺序阅读,这样会对各单元知识中的重点、要点和难点有深刻的认识,还会发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的缺陷,然后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思考,进而得到解决。按“块”阅读即依据某知识点分散于各个单元之中,但又是在不断扩展和深化,此时可按照相关知识点而进行有选择的阅读。按“块”阅读若在按“序”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效果更佳,有利于知识的全面认识和理解。
无论是按“序”阅读还是按“块”阅读,绝不是简单的重复一遍,而是边读、边思、边记,进行分析、对比和概括的深层次阅读,也可称之为“研读”。通过“研读”明确我们要认识什么、掌握什么,在运用中应注意什么等,再辅以试题练习,定会打好复习的第一枪。
第二步注意“三性”
“三性”是指针对性、实效性和规范性。
1.针对性。复习之初应根据自己的情况,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环节和缺陷,拟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计划中应包括时间安排、内容、效果和目标。计划制订中要有长安排和短打算,执行中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随着复习进程和取得的成效进行必要的调整,切忌平均使力眉毛胡子一把抓,更要注意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以确保最佳的复习效果。
2.实效性。复习中用到的方法、资料和练习题应注意实效性。以复习方法来说,复习有法,但无定法,如归纳法、对比法、图表法等可用于复习不同的内容,但究竟运用何种方法,还要从自身的情况出发,只要适合自己的就是好的、就是有效的。选用复习资料和练习题也应如此,要以有效为原则,不可随大流,盲目选题。
3.规范性。规范答题是正确解题的基本保证。从历年中考评卷中可发现,化学用语不规范、不严谨,错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实验操作与现象描述不当,简答题回答遗漏条件、答非所问等屡见不鲜,在复习中要引起重视、认真对待。我们要找一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放过任何过错,并分析原因所在,以便在复习中得到纠正和解决。
第三步进行梳理
“梳理”就是将分散出现的相关知识点按某一专题内容进行整理,使其构成知识线、知识块和知识网,以便于记忆和掌握。如繁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而杂,我们可将应知、应会的常见物质梳理为:(1)四种单质,O2、H2、C、Fe;(2)四种氧化物,CO、CO2、H2O、CaO;(3)两酸两碱,HCl、H2SO4、NaOH、Ca(OH)2;(4)四种盐,NaCl、Na2CO3、CaCO3、CuSO4。对其中某一具体物质,可按其性质、制法、用途等进行梳理,使繁杂内容变得有条理、有秩序。如氧气的相关知识经梳理,可编网如下:
可梳理的知识很多,方式、方法也很多,其目的是通过梳理使相关知识成线、成块、成网,以达到有效记忆,为解题思路的形成带来方便,同时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
第四步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常用的学习方法,它和梳理是相辅相成的。由于化学知识内容面广、量大、零碎又分散,所以总复习时,我们要找出它们的内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当进行梳理时,归纳总结是必不可少的,由此可使知识点化繁为简、清晰透彻。如成盐规律可总结如下:
这一图示将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相互反应转化成盐的关系全面的展示出来,当然,相互间成盐反应还要注意条件要求,如碱与盐的反应,反应物碱和盐必须是可溶的,反应的完成必须有沉淀生成等。
第五步运用比较
比较也是复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其中列表对比更为常见。如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比较:
反应
类型实例特点反应物生成物化合价化合
反应2Mg+O2点燃2MgO
SO3+H2O=H2SO4多变一单质或
化合物化合物凡有单质参加的反应变分解
反应2KClO3MnO22KCl+3O2
CaCO3高温CaO+CO2一变多化合物单质或
化合物凡有单质生成的反应变置换
反应H2+CuOCu+H2O
Fe+CuSO4=Cu+FeSO4单换单单质和
化合物新单质
和新化
合物变复分
解反
应HCl+NaOH=NaCl+H2O
2NaOH+CuSO4=Cu(OH)2+Na2SO4双交换两种化
合物两种新
化合物不变这里特别关注一下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1)它们均可按反应式“A+BC+D”来表示,因为它们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均为两种,反应中都有成分交换。
(2)它们之间的差异表现在以下几点:
①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间成分交换,而复分解反应为两种化合物间的成分交换。
②置换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而复分解反应中无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③复分解反应一般在溶液中进行,而置换反应不一定。
④复分解反应中无单质生成,但其中必有一种盐生成。
可比较的内容还有很多,如实验复习时,可对O2与CO2的制取进行比较,其比较内容包括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反应类型、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或验纯、操作顺序、注意事项等方面;再如,基本概念的复习时,可对元素与原子、阴(阳)离子与原子、单质与化合物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可温故知新、区分异同、深化认识,同时提高复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六步牢记特征
我们熟知这样一条规律:结构决定性质决定用途,所以物质具有某一特性就决定了它的独特用途,这是命题者的关注点和出发点。
例(2013・北京)下列物质露置于空气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A.碳酸钙B.氯化钠
C.浓盐酸D.氢氧化钠
【解析】牢记四种物质的特性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放置一段时间会有大量的氯化氢气体挥发,而导致其质量减小。
有关物质特性、特征现归纳出以下几点:
1.颜色特性。
(1)固体颜色。黑色固体,Fe3O4、MnO2、CuO、C、铁粉;红色固体,Fe2O3、Cu、红磷等;紫黑色固体,KMnO4;蓝色晶体,CuSO4・5H2O;浅黄色固体,S(粉)。
(2)溶液颜色。黄色,Fe3+溶液;蓝色,Cu2+溶液;浅绿色,Fe2+溶液。
(3)沉淀颜色。蓝色,Cu(OH)2;红褐色,Fe(OH)2;白色,BaSO4、AgCl、BaCO3、CaCO3、Mg(OH)2,其中BaSO4、AgCl不溶于酸。
(4)可转化颜色。Cu(红)CuO(黑),CuSO4・5H2O(蓝)CuSO4(白),Fe(银)Fe3O4(黑)。
2.反应特征。
(1)A通电B+C,一般为H2O的电解。
(2)A高温B+C,一般为CaCO3的分解。
(3)A+B高温C,一般指CO2反应生成CO。
(4)AB+C+D,一般指KMnO4或Cu2(OH)2CO3的分解。
(5)ABC+D,一般指KClO3的分解,B为MnO2。
(6)ABC+D,一般指H2O2的分解,B为MnO2。
3.数据特征。
(1)34和38,一般是指CO和CO2中C、O两种元素的质量比。
(2)14和12,一般是SO4中硫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和两元素的质量比。
(3)地壳中元素含量前四位的是O、Si、Al、Fe。
特性、特征均为一些物质或反应中的特殊点,即求解中的突破点、关键点,所以它是我们的关注点。我们牢记这些特性、特征就可灵活运用,准确快速的解答试题。
第七步掌握技巧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的解题技巧也在逐渐成熟,在复习中应进一步掌握和熟悉,运用起来才会游刃有余。这里简单介绍两种技巧,同学们可借鉴参考。
1.“先突后理”求解推断题。
“先突后理”就是在审析题意时,先寻找求解的“突破口”,而后“理顺”相应转化关系。寻“突破口”是求解的起点,而“理顺”关系是求解的途径,最后完成解答。
例(2013・兰州)已知A~H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C是组成元素相同的气体,且C能产生温室效应;B为红棕色,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F是紫红色金属;H是蓝色沉淀。根据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图中反应条件均已略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C。
(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②;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解析】依据“先突后理”求解原则,其突破口在物质A、B、C、F、H。根据物质特性,A和C应是CO和CO2,B为Fe2O3,F为Cu,H为Cu(OH)2。接着理顺转化关系,A+BC+D是反应3CO+Fe2O32Fe+3CO2,所以D为Fe;由反应D+EF+G,而E和H可互相转化,可推知E为CuSO4(或CuCl2)。至此,本题答案就可知了:(1)Fe2O3,CO2;(2)①Fe+CuSO4=FeSO4+Cu,②CuSO4+2NaOH=Cu(OH)2+Na2SO4(合理即可),复分解反应。
2.“先定后算”求解溶质质量分数。
“先定后算”就是在审析题意后,依据求解公式溶质(g)溶液(g)×100%计算,先“定”出溶质和溶液各是什么、是多少,而后代入公式去计算。“先定”是前提,是关键。再者,可把计算公式程序化,即把公式衍生成溶质m(m原+m生)溶液m(m总-m沉-m气-m杂)×100%,其中,溶质m中m原表示原有溶质质量,m生为反应后生成溶质质量,若不存在则为0;溶液质量中m沉、m气、m杂分别表示生成的沉淀质量和气体质量,以及反应中的杂质质量,若不存在则为0。
此外,“先清后断”求解图像判断题,“先清后算”求解图表计算题,“先学后仿”求解信息题等都是解题的技巧和方法,同学们可加以理解和掌握。
第八步纠“轻”观念
为提高复习的成效,要注意避开复习的误区和错误观念的干扰及影响。常见的复习误区和错误观念有如下几点:
1.重做题,轻审题。
总复习时有些同学一味追求多做题而忽视审题,这是复习的误区。不认真审题而去做题是乱做题,不但不能提高复习效果,还会影响复习的信心。
例下列物质在盛满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会使容器内压强明显降低的是()
A.铁B.硫
C.磷D.碳
【解析】不少同学选择A、C两项,认为铁和磷燃烧后都生成固体,但不要忘记铁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本题错选即是审题不清、不细、不透的结果。有人这样说:“审题不清,错误易生;审题不透,易出纰漏;审题不细,易于中计;不审就做,极易出错。”望同学们能有所认识和领悟,在复习中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并养成审题的好习惯。
2.重结论,轻过程。
在做题别重视解答的结果如何,而对解题过程的思考完全忽视,这是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错误观念。乍看似乎结果和过程相比,结果更重要,殊不知结果是来自于过程,是在审析题设条件、联系所学、形成求解思路的基础上而解答得到的。可见,结果是死知识,而过程是活知识,其求解的技巧与技能正是在求解过程中获得的,注重过程就可从中获取更多的方法、规律和技巧。
3.重客观,轻表述。
很多同学更愿做选择题和计算题,因为这类题答案简明,做起来顺手,而对如简答题等需要描述现象、原因等类的题目做起来却不顺心,其结果往往是答非所问、不严谨、不准确,做题时也力不从心。复习中对这类题要重视,努力做到“一准二简三规范”,即准确答题、言简意赅、规范严谨。
4.重速度,轻细节。
做题中有些同学只图快而忽视质量,不仔细审题,不认真思考和分析,特别容易忽视题设之中的细微之处。如欲量取7.4mL某溶液,其合适的容器是。不少同学读完题,就认为太简单了,马上就写出“量筒”两字。该题巧妙的提出“合适”这一关键词语,因为此细节决定本题的正确答案是“10mL量筒”。要认识到“细节决定成败”,我们要做有心人,有心才能细心,才会去关心。在审题时要特别关注字、词、句,不要就字读字,要读字领意,认真推敲。
错误观念还包括重训练、轻思考,重知识、轻方法,重资料、轻课本,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等,要针对自己的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以在复习中得到克服和纠正。
第九步做好反思
我们发现一些同学做了大量习题,但成绩没有明显的提高,其解题能力也没有显著提升,对某类型的题目仍是错解不断。究其原因就是没有认真总结,没有进行解题后的反思,缺乏对知识内在规律的理解,对思维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总结。所以我们应在复习一段时间后,尤其是做一定量题后进行反思、再思考,从再思考中去感悟、去提升。
例某物质由C、H、O三种元素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将该物质燃烧后的产物依次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可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无水硫酸铜变蓝。则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可能含有。
【解析】不少同学读题后就回答,组成中一定含C、H两种元素,可能含有O元素。对吗?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2生成,确定组成中有C元素;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有H2O生成,确定组成中有H元素,从而得出结论。但题设中燃烧产物是先通过澄清石灰水后通过无水硫酸铜,那么使无水硫酸铜变蓝之水是来自于物质的燃烧产物,还是来自于石灰水就无法确定了。故本题正确答案应是一定含有C元素,可能含有H、O两种元素。
【反思】错解的原因是什么呢?经反思可知,一是对题设中的澄清石灰水和无水硫酸铜放置的先后顺序没有搞清、搞准,或是不理解这先后顺序的影响和干扰;二是思维定式、僵化、呆板,而表现出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这里值得思考的是,对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CO2的存在,无水硫酸铜变蓝说明H2O的存在,同学们是知道的,之所以还会错解,就是告诉我们认识不等于熟悉、知道不等于理解、懂得不等于掌握,所以对所学知识不能只停留在认识、知道和懂得上,还要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并能灵活运用。
解题不在多而在精,这“精”就体现于反思中,平时做到常反思,不仅可跳出题海,让知识融会贯通,更能全面提高思维活动,摆脱思维方法单调与知识技能脱节的窘境。反思是提高成绩、提升能力行之有效的措施,我们要学会并在实际中应用。
第十步关注“新意”
从初中进入高中以后,为什么一部分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下降?为什么一部分同学会觉得高中化学的难度增加了很多?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到底有什么不同?如何衔接好初高中化学?等等。以上问题对于每一届刚进入高中的同学来说都是共性的。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我们曾根据高一新生在学习三周新课后表现出的错误和困惑,设计了如表1、2、3的调研表,对两个教学班的100名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1.高一新生学习化学的情况问卷调查与统计,如表1、2、3。
2.表格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进入高中以后,有近1/3的同学学习化学的兴趣有所降低,近一半的同学觉得高中化学比较难学,这应该就是一部分同学对化学的学习失去兴趣的原因之一吧。
表2说明刚进入高中的同学对初中所学的化学方程式、化学式掌握得并不是很熟练,有近1/3的同学觉得化学化学式的书写比较难,有近一半的同学觉得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比较难。可见大家刚进入高中时,应该复习并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和配平化学方程式的常用方法。
表3说明有超过2/3的同学对初中所学的化合价、原子团等知识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这就需要大家在刚学习高中化学时,要重点复习和回顾这部分知识。
二、如何解决新高一的同学出现的上述共性问题
既然初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个共性问题,那么对于同学们而言,就要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掌握一定的衔接方法,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的异同。如熟悉初高中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明白哪些内容在初中已经学过,哪些内容在初中只是要求初步了解,哪些内容属于初高中脱节内容,而在高中要进一步加深等。
1.应认真研究初高中化学教材,找出初高中化学内容的不同之处。
和高中化学教材相比,初中化学教材显得比较单薄,分为上下两册,分别涉及了空气、水、物质的组成、化合价、化学方程式、碳和碳的氧化物、金属和金属材料、溶液、酸、碱、盐等方面的内容,内容简单而且知识点较少,大家相对容易掌握。高中化学共六本,必修两本,选修四本,无论是哪一本书,和初中化学相比都显得内容较多、较难、较乱。比如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高中化学涉及的内容有碳、氮、氧、氯、硅、硫、钠、铝、铁等元素及它们的化合物,和初中涉及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相比,增加了非常多的内容,涉及更多的化学方程式。在初中阶段,一节课可能就学习几个化学方程式,进入高中后,一节课学习十几个化学方程式都是常态,所以教材容量的区别是大家应该把握的一个方面。在刚学习高中化学的前几节课程时,应持有一个缓冲和适应的过程,不要急于一下子掌握完老师所讲的内容,应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和预习情况,来调整刚开始的学习状态,这样会更有利于以后内容的学习。
2.由于初高中教材内容的不同,会导致大家在学习高中化学时,学习方法、思维方复分解反应。在初中仅仅是教材上给出一个定义,比如说什么是化合反应、置换反应等,然后举出几个化学方程式作为例子加以说明。而高中教材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反应进行了拓展和延伸,比如说化合反应,根据反应物的个数可以分为二合一(即两种反应物)的反应、三合一的反应、四合一的反应等。再如学习置换反应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说从单质的类别把置换反应分为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置换非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置换金属单质四个类型。也可以根据反应条件的不同,将置换反应分为高温下发生的置换反应和常温下发生的置换反应。通过这样的学习,既回顾了初中所学过的化学方程式,又掌握了化学分类的思想。
(2)化合价:同学们在初中时已学过化学价的相关知识,但都是死记硬背记住的,比较容易忘记。进入高中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也是要求掌握的内容,因此再次强调化合价的知识就显得至关重要。表4是高中要学习的一些元素常见的化合价及特殊的化合价(括号里为该价态时常见的物质):式、听课方式等也有所不同。
(1)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家从初三进入高一,年龄大约在十四五岁,正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的时期,接受能力、概括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均有较大的改变,再加上高中化学内容较初中化学内容有很大变化,因此,在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上也应该发生相应的变化,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死记硬背为理解性记忆,变感性思维为理性思维。
(2)听课方式的不同:高中的化学知识繁多而零碎,因此,老师在讲课时,每节课的容量都比较大,并且大部分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停顿的时间都比较短,板书也较多,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听课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记笔记时也应有选择地记录,不能是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要记,黑板上板书的每一个字都要记,而应是记重点、记核心。
3.掌握初高中化学中有关联的重点知识。
(1)化学反应类型:初中所学的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
注意:①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②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③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④F无正化合价;0一般无正化合价,但OF2中。为+2价。
(3)化学实验: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初中学到的一些基本实验装置和操作高中也会用到,并且要求会进一步被提高。如实验室制取氧气,初中仅从三个化学方程式进行了阐述,让同学们知道制取的原理。高中则不仅要求同学们知道其原理,还要掌握发生装置、净化干燥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等的组装和操作。对于实验后续的处理,也从初中的偏重于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过渡到了高中的会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设计简单的实验等方面。
另外,关于初高中实验中的个别问题也应该引起重视。比如启普发生器的问题,现在初高中均不再讲述,但是在一些题目中又常常会出现,因此,大家有必要了解一些启普发生器或简易的启普发生器的知识,知道其具有“随开随用,随关随停”的特点。再比如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和溶解度曲线的问题,在初中已经学过,不过老师讲得不是很深,高中一般不再讲述,但是考试时有时又会考查,因此,对于这部分内容,应在老师的引导下复习巩固相关知识。
三、学好高中化学需要注意的其他问题
1.心理上接受并重视变化。在心理上,大家应接受初高中化学内容和学习方法等上的变化和不同,并重视这些变化和不同。大部分同学认为初中化学简单、易学,高中化学也不会太难,心态上不是很重视。另外,很多同学觉得初中化学经过一两个月的突击,在考试时很容易取得满分或较好的成绩,认为高中化学也是如此。其实,任何一门课程的学习,不下一定的工夫是不行的,因为学习根本没有捷径而言,只有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是一门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同学们可以通过学用结合来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平时的学习中,应积极学好教材上的一些拓展知识,因为这些拓展知识都是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紧密联系的。在生活中也应善于发现一些和教材知识相关的化学常识,比如说食醋除水垢、热碱去油污、明矾净水、铁锈的生成、发面蒸馒头等,这些内容都可以增加大家学习化学的兴趣。
3.调整学习方法习惯。初中化学内容总体上来说较为简单,即使大家课前没有进行预习,课堂上听得不是太懂,课下一般也可以弥补过来。而高中化学内容知识点较难,如果课前不进行预习,课堂上听课时就会感觉吃力,进而导致完成作业时也会感到力不从心。因此,建议大家进入高中以后,在学习方法上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课前预习新课,并完成课本上的相关试题;课堂上认真听讲,针对预习中存在的困惑、老师重点讲述的内容认真听讲,同时做好笔记;课下及时复习,然后完成相应的作业,同时预习新的内容,周而复始。
关键词:二氧化硫;实验方案设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5-004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5.015
一、教学背景及设计意图
这是一节高三元素及化合物内容的复习课(苏教版必修2)。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卤族元素、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知识已有了积累;对卤素中的Cl2和HClO及其盐等强氧化性物质的典范,金属元素及化合物所表现出来的强还原性、碱性及在水溶液中离子颜色的多样性也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涉及的SO2是典型的还原性物质,其丰富多变的价态及多角度的转化关系成为了构建物质转化网络、巩固氧化还原反应及离子反应的复习成果的重要载体,能够充分体现学科素养中的元素化合价思想。本文改变原有的从物质结构、性质、制备、用途等角度罗列元素及化合物知识点复习模式,以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作为新的学习载体,深挖角度,提出新的问题,层层递进,回归物质本身,全面认识物质。以情境化问题带知识、概念,以分析问题带思考方法,以综合实验题带知识与方法的弥补,以解决问题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做到知识、方法、思维并行的教学复习,以期解决复习中时间紧缺和能力滞后的问题,从而提升课堂复习的实效性。
二、考试大纲说明
关于“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作了如下说明[1]:
(1)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化学原理和科学方法,能设计合理方案,初步实践科学探究。
(2)了解定量研究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
(3)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掌握其主要性质及其应用。
(4)了解常见非金属元素单质及其重要化合物对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1.生活情境中元素化合物与复习内容的联系,注入新的学习载体,巩固知识点。
师引:SO2气体的过量排放,的确引起酸雨等环境的危害[2]。但是,SO2也有杀菌的作用。请学生阅读“葡萄酒中SO2的作用”的资料。
资料:国际上,绝大部分葡萄酒,在配料表中都会标出含有SO2。据了解,SO2通常作为保护剂添加到葡萄酒中,部分生成亚硫酸,而亚硫酸的酸性具有杀死葡萄皮表面杂菌的作用。它也是一种抗氧化剂,在保护酒液的天然水果特性的同时防止酒液老化。开瓶倒入酒杯少许轻摇后,酒中所含SO2的30%~40%会跟空气作用而被氧化。但同时,SO2含量过高时会使葡萄酒产生如腐蛋般的难闻气味,人体饮用后会引发急性中毒,严重的还可能引起肺水肿、室息、昏迷。因此,葡萄酒中的SO2含量一直属于葡萄酒检测中要严格监控的检测项目。每个国家对酿酒过程中能加入的SO2最大限度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欧盟规定红葡萄酒中SO2的最高含量为160mg/L,白葡萄酒和粉红葡萄酒为210mg/L,我国规定不超过250mg/L。
师问:从上述资料中,找出与我们复习内容相关的“SO2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知识点。
生答:SO2与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说明SO2是酸性氧化物,溶于水;杀菌作用;还原剂;刺激性气味;有毒。
师补:SO2易溶于水,体积比为1∶40;密度比空气大;SO2的沸点-10℃。
师问:作为抗氧化剂时,被空气氧化的是SO2气体?还是SO2化合后的H2SO3?
生答:SO2与O2的作用需要催化剂且加热,反应条件比较苛刻,常温常压下混合时,不反应。所以推断应该是H2SO3被氧化。
师引: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生练:(板书)2SO2+O2 2SO3;SO2+H2OH2SO3,2H2SO3+O22H2SO4。
师问:用什么方法可以将“SO2的最高含量160mg/L”转化为SO2的物质的量浓度?
生练:(板书)c(SO2)=0.0025mol/L
师引:SO2性质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漂白性,在上述资料中也有隐藏,但由于含量的关系没有表现出来(葡萄皮中含有花色素苷,一定含量的SO2可以使花色素苷褪色)。请学生阅读“对比性实验方案”的资料,学习实验方案设计中的思维方法。
生答:干白葡萄酒不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原因是酒中SO2或H2SO3的含量太少,同样,红酒中的亚硫酸含量也很少,无法使红色素褪去。
2. 化合物含量测定的实验方案设计的思考,提出新的学习问题,发展思维能力。
师问:可以采用哪些方法来测定样品酒中极少的SO2含量?
生讨论:可以考虑滴定法或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表征来测定物质的含量,因为电子天平、酸碱滴定管、量气管等仪器的精确度高,可以测定微量的物质(毫克等级的含量)。
师引:很好。滴定法、沉淀法和体积法都可以采用。但是,有个实际的问题,大家不得不考虑,样品酒中除了微量的SO2,还有其它物质。请学生阅读“葡萄酒中化学成分”的资料。
资料:葡萄酒中主要化学成分是水和乙醇以及少量酒石酸、柠檬酸、苹果酸、乳酸、醋酸、酚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C等。
师引:这些物质对SO2含量的测定将产生极大的影响。例如,用碘水作滴定剂直接滴定SO2,淀粉作指示,碘水也会与维生素C反应,造成结果偏大;若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也会消耗其它酸,造成结果偏大等。那该怎么办呢?
生讨论:利用SO2的沸点低,将SO2蒸馏出来,收集,液化等,再测其含量。
师问:非常好,能灵活应用物质间沸点的差异,使用正确的分离物质的方法。那么,有哪些氧化剂可以氧化SO2,从而收集SO2?
生讨论:常见的强氧化剂可以是O2、X2(卤素单质)、KMnO4(H2SO4)、FeCl3、H2O2、HNO3等物质。气体使用起来不方便,可以用碘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化铁溶液、双氧水、硝酸等液态物质来氧化吸收SO2气体。
师引:接下来,我们来选择适当的仪器组装一套蒸馏、收集SO2气体的装置。
生讨论:蒸馏烧瓶、冷凝管、温度计、牛角管、锥形瓶。
师质疑:此套蒸馏装置可以蒸馏出SO2气体,但同学们忽略了刚才的两个信息:①SO2的沸c-10℃,很低,只需稍微加热即可;②资料显示酒中还有很多有机物,其沸点也很低,所以加热过程,也会随着SO2气体逸出。这样,分离的目标就无法实现。怎么改进呢?
生讨论:SO2与其它有机物分离,可以利用冷凝回流的办法,让有机物质流回圆底烧瓶。同时,温度计也可以不用,因为不需要测物质的温度。
师总结:很棒,实验过程的细节考虑的越来越合理。下面给出装置图,仅供参考。
师引:实验最终测定的物理量是随着吸收SO2试剂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们可以尝试用假设法先来逐一分析吸收过程的反应现象及溶液的成分问题。当然,为了充分吸收气体,试剂是过量的。请学生按照“试剂”资料逐一讨论。
资料:假设的试剂有NaOH溶液、碘水、双氧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BaCl2溶液、Ba(OH)2溶液、双氧水和BaCl2溶液、酸性高锰酸钾和BaCl2溶液等8种。
生讨论:(做笔记)
① 若用NaOH溶液,没有明显的现象,生成Na2SO3,溶液中含有Na2SO3和NaOH。
② 若用碘水,深黄色溶液变浅,生成H2SO4,溶液中含有H2SO4、HI和I2。
③ 若用双氧水,没有明显现象,生成H2O,溶液中含有H2SO4和H2O2。
④ 若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变浅,生成MnSO4,溶液中含有MnSO4、K2SO4、H2SO4和KMnO4。
⑤ 若用BaCl2溶液,没有现象,不发生反应,即SO2气体无法被吸收。
⑥ 若用Ba(OH)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SO3固体,溶液中含有Ba(OH)2。
⑦ 若用双氧水和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SO4固体,溶液中含有H2O2和BaCl2。
⑧ 若用酸性高锰酸钾和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BaSO4固体,溶液中含有H2SO4、KMnO4 和BaCl2(存在矛盾)。
师引:由①~⑧(⑤除外)体系中的组成成分可以确定最终物理量测定的实验方法。我们先观察后3种方案。
生答:显然,⑥、⑦、⑧可以使用质量法来测定,将体系过滤后,烘干,使用电子天平称其固体的质量,从而依据硫元素守恒计算SO2的物质的量,再除以前面蒸馏时所用酒样品的体积,即可得到SO2的浓度。
师疑:对吗?⑥中亚硫酸盐具有还原性,容易被空气氧化为硫酸钡,所以实验操作过程中称出来的质量将会偏高,存在误差。而⑧中,还存在着一个自身矛盾的问题,是什么呢?
生答:看出来了,混合试剂本身存在着矛盾,酸性高锰酸钾所用的酸为硫酸,而H2SO4会与BaCl2生成BaSO4白色沉淀,这部分沉淀不是由SO2氧化而得到的,会造成误差偏大。
师总结:所以,质量法只有⑥方案可行。大家思考问题时,千万不能笼统、模糊,而要具体化和细节化,找出矛盾点(即物质间的反应),提升思维的准确性。
师引:(滴定法的难度较大,学生在思考其方案方面较薄弱,尤其是终点现象的判断和干扰试剂的处理两方面都很不准确,可以说是集知识、方法和思维为一体的难点,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①~④方案都可以采用滴定法来测定SO2的物质的量,但是,处理方法上各有不同。
生讨论:
方案①中滴加酚酞为指示剂,用标准HCl溶液滴定至终点,出现红色变为无色,此过程,只有剩余的NaOH被HCl滴定,Na2SO3不会被HCl滴定。
方案②中由于H2SO4、HI和I2均会与NaOH溶液反应,离子反应式为:SO2+I2+2H2O4H++SO42-+2I-,3I2+6OH-5I-+IO3-+3H2O。所以先考虑除去剩余的I2单质,用CCl4溶液萃取分液法,可以分离出剩余的碘单质,再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水溶液中的H+的物质的量,终点颜色由无色变为淡红色。(或者,以淀粉溶液为指示剂,用Na2S2O3标准溶液测定碘单质的物质的量,终点颜色由蓝色变为无色。)
方案③中由于H2O2存在将会氧化酚酞而破坏终点的指示,所以先通过加热方法来除去剩余的H2O2,再以酚酞为指示剂,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H2SO4的物质的量,终点颜色由无色变为淡红色。
方案④可以用FeSO4标准溶液来滴定剩余的KMnO4溶液,终点时紫红色刚好褪去。
师总结:有些方案乍看起来行不通,但是经过思考,巧妙利用物质的分离方法,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还是可以准确测定物质的含量,这种收获可谓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下面列出了①~④方案的计算公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反应原理。
3.化合物的制备与性质的综合实验思考,弥补知识与方法,提升问题解决能力。
师引:由于SO2的制备和酸性氧化物的表现在上述学习资料中无法体现,还需选择其它载体来复习。请学生思考一道“综合实验题”的资料。
资料: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欲探究SO2与可溶性钡的强酸盐能否反应生成白色BaSO3沉淀,进行如下实验。已知浓硫酸的沸点为338℃,加热时酒精灯火焰的温度为400℃~500℃。
①甲同学用装置I进行实验,发现BaCl2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且白色沉淀不溶于盐酸,请解释生成该白色沉淀的可能原因 , (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②乙同学认为甲同学的装置不完善,设计了改进装置II进行实验(夹持装置和A中加热装置已略,气密性已检查)。
.打开弹簧夹通入N2,一段时间后关闭弹簧夹;
.滴加一定量浓硫酸,加热A,一段时间后,A中有白雾生成,铜片表面产生馀荨B中有气泡冒出。C中未见沉淀生成。操作〉哪康氖 ;装置B中的试剂 。
③丙同学取乙实验后的C中溶液少许,滴加一种无色溶液,产生不溶于盐酸的白色沉淀,丙同学滴加的试剂可能是 (填字母编号)。
A.NaOH溶液 B.H2O2溶液
C.新制氯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④装置D中与导管连接的是硬质玻璃管,则装置D的作用是 。
参考答案:
①Ba2++SO42-BaSO4
2Ba2++2SO2+O2+2H2O2BaSO4+4H+
②通N2一段时间,排除装置的空气;饱和NaHSO3溶液
③B
④吸收多余的SO2,防止倒吸
师总结:(能力提升)通过实验综合题的思考和解答,可以复习SO2的实验室制备和工业制备,实验室制备可以是Cu与浓硫酸加热反应,也可以是Na2SO3固体与浓硫酸加热反应。工业制备可以是黄铁矿在沸腾炉中的煅烧,也可以是硫磺直接燃烧等;可以复习SO2不与BaCl2为代表的可溶性强酸盐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的这个难点知识原理,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得到深刻理解和体会“只见树叶不见森林”或“只看现象不注重原理”的片面认识;同时,复习SO2可以被碱液吸收,若用NaOH,其成本较高,但吸收效率高;若用石灰乳,生成石膏,成本低;还可以用氨水吸收,得到铵态氮肥,但成本较高、运输不方便等。这些复习有效地弥补了SO2的知识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也提升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1)深入挖掘物质的应用价值,在新的学习载体中复习知识、提出问题,运用方法,提升思维能力,从而达到激发兴趣、巩固知识、灵活迁移方法,发展发散和逻辑的思维能力,内化学科素养和学科观。尝试解决高三普遍存在的复习时间紧缺问题和能力提升缓慢的问题,避免陷入效率低下的“题海战术”和复习中常见的“炒冷饭”问题。
(2)SO2可用作食物的杀菌剂和防腐剂,学生也会改观SO2不好的方面,类似NO也会成为“明星分子”的良好效应。这说明物质具有两面性,学生学会辩证看待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学生也会体会到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实验条件控制,化害为利,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3)本节课以红酒中的SO2为背景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作为平台,丰富学生的有效复习方法和提高思维能力,通过综合实验题中相关SO2问题的解决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信息迁移能力。这样的设计是集知识、方法、思维为一体的复习模式的一种尝试,其问题的创新还需周密考虑,实验方案还需重复实践,学生讨论时间的掌握、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一、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乐学
德国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说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不竭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认知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学生进入初三刚接触到《化学》这门学科,开始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化学实验更感到有意思。但当学到化学用语、元素符号和基本概念时,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尤其是记元素符号时认为很难记忆,就认为《化学》这门学科很难学。甚至会把化学视为“第二外语”望尘莫及。或认为化学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机械记忆就行。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初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为此我每接到新班就及时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讲化学的发展和形成,结合书本介绍科学家探索化学奥秘的轶事,如道尔顿提出近代原子学说,居里夫人一生荣获两次诺贝尔奖,门捷列夫创制了化学元素周期表,谈闻名世界的中国古明如造纸术、火药等,论化学与现代化建设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学好化学很有用处,化学学习很有意思。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化学用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是国际上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变化规律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学好化学知识是多么重要,他将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发展和建设。这样做既增强了学生们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主动性,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1、规律记忆提高学习兴趣
初中化学需识记的知识比较多,有时又很集中。如教材中第一章第六节里一下就出现了二十七种元素符号,让学生很难记住,为此我从讲绪言开始,将需记住的元素符号分批分期地布置给学生,并经常提问检查。我把元素符号、原子团等制成小卡片,把化合价编成顺口溜:“钾,钠,氢,汞一价银;二价镁,钙,氧,铜,锌;三价元素有铁铝;四碳,五氮,六硫清。”把重点内容写成韵语,简化记忆。例如在做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应是先通氢气,把试管内空气排净后再用酒精灯加热,当黑色氧化铜完全变为红色铜时,要先撤酒精灯,等试管完全冷却后再撤掉氢气流。这个实验经演示讲解后,我们用氢―灯―灯―氢四个字来表示,使学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准确地说出其四个字顺序的含义及为什么。
2、动手实验培养学习兴趣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加强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适当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利用各种教学挂图、表格,尽可能把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学好化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讲完硬水及其软化的方法之后,提问学生热水瓶胆内的水垢是怎样形成的,应怎样清洗?学生讨论热烈,最后发给每个学生10ml醋酸拿回家清洗有水垢的热水瓶,第二天回校后要求学生说出自己的做法,所看到的现象、结果及化学原理。又如在讲到环境污染及防护时,结合我市造纸、印染、日用化工等工业发展迅速,同时又是污染大户的事实,教育学生可用自己所学的化学知识(或今后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发展生产,减少污染这对矛盾,造福人类。
3、社会实践促进学习兴趣
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化学课外兴趣小组,结合课本教学内容,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如学习CL2的性质后,学生知道CL2与H2O反应生成HCLO,HCLO有漂白、杀菌的作用,我们组织学生参观我镇现代化自来水厂,学生每闻到自来水中的余氯的气味,就回想到CL2的性质,想到化学知识的应用在为人类服务,保护人类的身体健康,进而产生了强大的学习动力。又如学习完硅酸盐工业的知识后我们带领学生参观我县水泥厂,让学生看到化学知识在一道道工序中得到应用,化学知识在人类创造巨大的财富,坚定了学生一定要学好化学的信心,同时又巩固了水泥生产的原料、原理、设备、流程等知识。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受益非浅。另外我们还根据初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多地依赖于学习兴趣,其形象识记能力超过抽象识记能力,喜欢动手,再造想象力比较丰富的特点,成立了化学科技兴趣小组,目的即为锻炼学生动脑、动手、动笔、动口能力,从激发兴趣着眼,训练发现思维和创新思维,发动学生利用小药瓶、塑料袋、铁丝、蜡烛等广泛开展小制作、小实验活动。例如学习了燃点以后,我们组织了学生做“烧不焦手帕”、“玻璃棒点灯”等实验。在教学中我们还借助于图片、模型、幻灯、电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教学。这些活动的开展消除了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畏难情绪,使学生感到化学有趣,乐意学,使智力和能力同时得到了发展。
二、精讲多练,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教学效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必须是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下才能真正做到。如果教学中形成满堂灌、注入式的局面,或者教师放任自流,学生各行其是,是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它除了要求教师自身极渊博的知识,较强的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外,还要在课前充分理解教材,吃透教材,真正驾驭教材。并且还应了解掌握学生,结合学生暴露的问题,瞄准学习目标,深入准确、画龙点睛地讲。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激发思维,扩大密度,使他们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思维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所谓精讲,既要配合教材内容,又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就是要突破重点,一点带面,设疑破难,创造思维情境。练是巩固知识的途径之一,练要练到点子上,要精心设计一些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分析研究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所学知识。能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的或口头表达练习的,就尽可能让他们亲自动手动口实践,以达到真正掌握各知识点,举一反三的目的。绝不可越俎代庖,或敷衍了事。例如学完碳这一章时,我组织学生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与二氧化碳和碳分别还原氧化铜作对比分析,进而明确异同点及可燃性和还原性,进一步复习巩固了氧化还原反应和实验装置及实验步骤等。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分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及其化合物和化学计算四大部分。就拿元素及其化合物来说,知识内容庞杂,涉及到三十多种元素,七十多种化合物和众多的化学方程式,如若把这些知识孤立地讲,往往会事倍功半。但只要抓住他们的内在联系,区别异同,进行归纳对比,形成网络,抓住其实质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举动以及接受效果,针对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地方,教材的关键点、知识联系的转折点以及易混淆的地方,结合思考题给学生以点拨、启发和疏通。例如在总复习时,我们把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三种气体进行综合归纳对比,让学生亲自动手,把常见仪器的使用、基本操作和气体收集,集中于气体的制备之中。通过此实验使学生对上述三种气体的性质、用途、制取装置、原理、收集检验等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还应具有对教材探索、创造、筛选、归纳、补充的能力。
另外要加强和改进化学实验,给学生创造条件。教师可设计某一实验、检验内容,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设计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能力。
三、因材施教,强化学生投入情感
专题一: 如何进行化学实验观察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正确观察实验、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什么呢?
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
设置课本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
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
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
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通电等);3、反应装置(用什么作反应器具、装置有何特点等);4、*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
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
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随着实验的深入和知识水平的提高,越来越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如果不能全面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往往会因为观察的片面性而导致种种问题,如无法获得全面的知识。更为严重的是在实验具体*作过程中,可能回导致失败或危险,如加热固体药品时,试管口为向下倾斜,导致试管破裂;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如果不遵循实验前先通氢气一段时间后再后加热、实验后先撤酒精灯一段时间后再撤氢气的顺序,必然导致实验失败和危险(爆炸)等。
第三、协调多种感觉器官。
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此外,实验现象的观察过程中,还要克服下列不良习惯:1、只注意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而忽视其他现象;2、由于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忽略了稍纵即逝的现象;3、只注意观察实验过程中的现象,而忽略对实验*作顺序、装置特点的观察;4、只观察不思考等。
专题二:化学学习中学会提出问题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能否发现问题或能否提出好的问题标志着他的学习水平的高低和能力的强弱。从学生学习化学情况来看,提不出问题或者提不出好的问题,往往成为中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常见问题之一。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学习过程中基础知识不牢靠、不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不善于善于观察和思考等。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导致许多学生对问题视而不见,无法发现问题。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不会提出(发现)问题也就不能主动学习,从而导致学习水平低下。
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是在对事物进行全面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和逆向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它具有一定的方法和途径。下面介绍中学化学学习中常用的一些方法,供同学们学习时参考。
方法一:逆向思考,提出问题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对某些化学事实从反向进行思考,改变某一或某些化学事实的叙述方式,变正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为逆向叙述,从逆向提出问题。例如,《序言》中提到:在化学变化中常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从逆向的角度提出“伴随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等现象的发生的反应是否一定为化学变化?”问题。
方法二:觉察异常,发现问题
该方法通过观察某一事物或某一过程中的“异常点”,从而有针对地提出问题。由于“异常点”中往往隐含许多问题,于是,学习过程中要善于抓住异常之处发现问题。例如,在日常生活中,用容器盛装固体物质,容器的口总是向上的,而《序言》[实验4]中,盛装固体碱式碳酸铜的试管其管口却是要略微向下倾斜,这是为什么?
方法三:善于对比,发现问题
化学事实往往存在相同或相异的地方,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对不同的事物或化学事实进行对比,通过比较事物间的不同提出有关问题。氧气和臭氧均为只有氧元素组成的单质,那么,“它们是否属于同中物质?其性质是否一样?”又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氢气必须“早通迟撤”,而酒精灯加热却要“迟到早撤”,这是为什么?能否调换顺序?
方法四:穷追不舍,刨根问底
具有某种属性的物质往往有多种,而且某种物质通常具有多种属性(如用途)。课本限于篇幅或其他原因,不可能对有关事物的属性一一加以罗列。学习过程中,应学会穷追不舍,发现问题。如,课本中有谈到“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这里说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那么,“除了分子之外,还有那些微粒可以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呢?”
方法五:联系实际,发现问题
实际生产生活中存在许多化学现象,其中隐含许多化学知识,学习时,要善于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如“油库为何要严禁烟火?”“干燥的夏天为何常见鬼火现象?”等等。
方法六:探求因果,提出问题
抓住事物内部的因果关系,由“果”导“因”或由“因”推“果”。这是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元素的结构、性质和用途之间存在下列关系:
用途
结构 性质 制法
保存
于是,学习过程中,抓住“果”(物质的性质或用途)来探求“因”(物质的结构或性质);或抓住“因”推到事物的“果”。如进行氧气用途的学习时,可以提出“氧气为何可以用于炼铁、航天和气焊?”问题。
方法七: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
化学概念包含内涵和外延两部分。内涵所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而外延是指概念的对象范围。如“单质”和“分子”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可以表示如下:
概 念 内 涵 外 延
单质是指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同种元素组成 纯净物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物质化学性质 微粒
通过改变概念的内涵或外延,可以提问:(1)“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属于单质”;(2)“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一种微粒”。这两种说法是否正确?
上面介绍七种常见的发现问题或提出问题的途径,掌握这些途径,将有助于发现问题。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利用以上途径,经常问一问、想一想,努力提高学习能力。
专题三:学会加工
加工,指的是对所感知的事物通过特殊的思维方法对获取(感知)的饿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是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取得联系,增进对新知识的理解。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获取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
对信息加工的重要方法有:1)类比法;2)比较法;3)质疑等。在学习过程中必须学会这些策略,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如何类比、比较和质疑呢?
第一、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类或两个事物之间某些属性上的相同或相识所作出的一种推断。这是加工的 重要方法。它既可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也可使陌生的事物熟悉化,从而实现对新知识的掌握。这种方法在学习中广泛地得到应用。如在高一学习卤族元素极其化合物性质知识时,抓住该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核外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均为7个,从而类推出它们的单质及化合物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与Cl2与及其化合物相似的化学性质 ,从而顺利实现卤素其他元素对应单质及其化合物性质的学习。这里应该注意的是:1)要考虑不同事物之间的可比性。即善于发现事物相同或相似的本质上属性,只有本质上属性相同或相似,才能作出类比;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这一本质属性,为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类比提供基础。2)要注意类比的或然性,正确类比,防止类比的负迁移。换句话说,就是在抓住事物共同属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差异性一面。如卤族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由于其电子层数不一样,因此其化学性质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不能有Cl2+H2O==HCl+HClO类推出F2+H2O==HF+HFO等。
第二、学会比较
比较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易混淆的相关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常用的 比较方法有对立比较、差异比较和对照比较等。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氧化和还原、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等属于对立的概念,在学习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概念内部间的对立面来比较,以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记住一个就掌握另一个的一箭双雕的效果。又如对易混淆的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分异构体、同系物等概念,学习时着重从其定义、特征、使用范围等差异面进行比较,抓住各自的不同点,从而掌握四个概念。要学会比较,关键在于对化学事实进行分析,弄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这样做不仅能揭示事物的关键特征,而且还能更加容易掌握新概念的涵义。
第三、学会质疑
质疑就是追问为什么,或者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已有的事物,达到对化学事实的深层理解。能否提出问题(或发现问题)往往标志一个人学习水平的高低或学习能力的强弱。要善于质疑、发现问题,必须学会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观察,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正向、逆向思维等活动来实现。它具有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常见的途径能和方法有:1)变正向思维为逆向思维,提出问题;2)观察事物的异常点,发现问题;3)对不同事物做对比,发现问题;4)穷追不舍,刨根问底;5)联系实际,大胆质疑;6)探求因果,弄清关系;7)改变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提出问题,等。
专题四:学会阅读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呢?
第一、学会速读
速读是一目十行的阅读。它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速读的技巧主要有:(1)意群扫描试阅读。这种阅读并不是以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掌握化学事实基本意思即可。(2)浏览。即对全文粗略阅读,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为目的。(3)跳度。即对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内容进行阅读,以便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对于速读,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可以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但速读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跳读,只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内容,对化学事实的整体概貌无法搞清;又如浏览,无法获取化学事实背后隐含的深层的东西,仅能获取知识的概貌。象采用浏览方式预习《盐类的水解》内容时,仅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1)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2)强碱弱酸盐、强酸弱减盐的水解情况;3)盐类水解的应用;等等。
第二、学会精读
精读一般是建立在速读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阅读。其目的在于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精读的主要策略是学会聚焦。所谓聚焦,是指在阅读时抛开冗余信息和枝节信息,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信息上来。如在阅读《盐类的水解》时,通过速读,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盐类水解的实质上。于是,在此基础上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一内容上,深入研究课本中相关段落的内容,从而概括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有的重点知识如化学概念、原理等的阅读,都必须做到精读。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细读,反复推敲,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概念的内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时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确这些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很重要。
第三、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从而影响对化学事实的全面深刻的感知。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等?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此外,阅读的同时要兼顾动笔,作好读书笔记,记录阅读过程中所提炼出来的内容如教材的逻辑结构、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和疑点内容以及学习体会(如突破难点的方法、有哪些创新的记忆方法等),以利于下阶段的学习。
专题五:化学课本空白栏的利用
打开高一新版化学课本,同学们立刻会发现:课本中的每页被明显地分成左右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印刷着章节的正文内容,其面积约占书页的三分之二;另一部分则印着与正文相配套的注释、插图等内容,约占书页面积的三分之一。由于注释、插图等辅内容的篇幅总是有限的,因此在此部分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要明确编书者留出这些空白并不是浪费,而是旨在通过同学科学、合理、有效地加以应用,使空白处成为同学们发挥才能的自由空间,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学习。然而,从过去课本使用情况来看,很多同学并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甚至有些同学在空白处信手涂鸦、胡乱地写些与学习毫无关系的内容,使空白栏失去应有的作用。下面和同学谈谈空白栏空间的使用。
一.化学阅读的学法指导
对于化学学科的学习,学会阅读具有特殊的意义。初中化学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属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这部分知识是描述性的内容,要求理解能力的水平层次高。因此,学会阅读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起点。阅读主要有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阶段,方法分为速读、精读和读思结合。
(一)化学阅读的三个阶段
1 、课前阅读
课前阅读是对新课的预习,是一种比较粗浅的阅读。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上课前必须预习下节课的内容,通过预习提前知道学习目标,使听课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同时,也便于听课时作笔记,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正确处理听讲与记笔记的关系,提高听课的效率。 课前阅读的方法主要是泛读,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这节的知识点,并弄清重点、难点和疑点,把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以备上课时集中精力听教师分析、讲解。
2 、课堂阅读
课堂的阅读指上课时,在教师的指导下精读,其目的是消化掌握知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这种阅读是在老师的提问和指导下进行的,有很强的针对性。 好的阅读思考题,可以指导学生沿着科学的思路进行精读、研读。在指导学生阅读中,一方面要系统地钻研教材,提出比学生课前阅读更为深刻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重视课文本身的逻辑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结构的形成。
3 、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课后复习中进行的阅读,其目的是巩固和升华知识,其任务是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做作业。在这种阅读中,要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精心设计,作业要具有针对性和代表性。通过作业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进一步掌握课文的知识结构。 在课后阅读后,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科学地使用有关参考资料和工具书,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二)化学阅读的三种方法
阅读和观察一样,也是感知化学事实、获取信息的重要方法。会不会阅读、研读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到所感知信息量的多少、深浅以及学习效率等。如何才能有效地阅读呢?
1 、速读
速读是一目十行的阅读。 它主要是为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较多的信息。通过速读,对课本知识的内容和逻辑结构作粗步了解,并明确所需感知事物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为精读提供“物质基础”。速读的技巧主要有:( 1 )意群扫描试阅读。这种阅读并不是以字或词为单位进行阅读,而是以意群为单位进行阅读,掌握化学事实基本意思即可。( 2 )浏览。即对全文粗略阅读,达到对内容的大体了解或整体认识为目的。( 3 )跳读。即对自己所要了解的特定内容进行阅读,以便搜寻特定信息资料或捕捉重点。对于速读,可以节约大量时间,可以提高获取知识的效率。但速读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如跳读,只能获得自己所需的内容,对化学事实的整体概貌无法搞清;又如浏览,无法获取化学事实背后隐含的深层的东西,仅能获取知识的概貌。象采用浏览方式预习《盐类的水解》内容时,仅可以初步了解教材的主要内容:( 1 )盐类水解的概念和实质;( 2 )强碱弱酸盐、强酸弱减盐的水解情况;( 3 )盐类水解的应用;等等。
2 、精读
精读一般是建立在速读的基础上的更进一步的阅读。 其目的在于研究速读过程中所感知的化学事实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等,深化对本节知识内容和逻辑结构的理解和掌握。精读的主要策略是学会聚焦。所谓聚焦,是指在阅读时抛开冗余信息和枝节信息,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有效的信息上来。如在阅读《盐类的水解》时,通过速读,明确本节内容的重点在于盐类水解的实质上。于是,在此基础上把注意力聚焦在这一内容上,深入研究课本中相关段落的内容,从而概括出盐类水解的实质。在化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所有的重点知识如化学概念、原理等的阅读,都必须做到精读。对这些内容所涉及的字、词、句甚至段等都要精研细读,反复推敲,从而掌握所学内容的精髓。如分子的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一种微粒”是概念的外延,“保持物质化学性质”是概念的内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分子保持的是化学性质,而不是物理性质;同时分子仅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不是所有能保持化学性质的微粒都是分子,也可能是原子等,明确这些对化学的深入学习很重要。
3 、读思结合
阅读教材,仅停留在“读”的基础上是不够的,只“读”不“思”,仅能获得化学事实的表象知识,而对于深深隐含在表象内部的、深层次的知识往往就无法感知,从而影响对化学事实的全面深刻的感知。 因此,要边读边思,注意对表象的知识进行大胆的质疑、提出问题、多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将表象的知识与相关的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知识密切联系起来,并对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对比深化,确保深入全面的掌握。例如,在阅读初中有关氧化反应内容时,课本在列出硫、铁、碳等与氧气反应后,提出“我们把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叫做氧化反应”。在这里为什么指“与氧反应”而不说“与氧气反应”?“氧”是否就是氧气?如果不是,那么“氧”指的是那些物质等?如果能够这样深入去分析,就能更加深入地掌握氧化反应的概念。
二.化学记忆的学法指导
初中化学学习中需要记忆的知识很多,且属于双基范畴,是学好、用好化学的工具知识。 要记住该记的知识,必须掌握科学的记忆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有多种,这里只针对化学知识记忆的技巧和特点,介绍几种具体实在的方法。
1、扣紧关键,浓缩记忆
许多应该牢记的概念和理论,若要死记忆硬背往往事倍功半,而且遗忘快。若从概念中扣住关键的字、词进行重点记忆,即扣住重要信息,既加深了理解,又方便了记忆。 如溶解度概念只要牢记“三定一态”,便可熟记概念而应用自如。
2、前后联想,巩固记忆
联想是利用信息的相关性来建立某种形式和意义上的联系,以 便 需要时进行由此及彼的信息转换。主要有形象联想和放射联想。 如学习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联想到氢气和碳的化学性质;复习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知识时,可以性质为核心,联想到物质的制法、用途、鉴别、分离和贮存等。
3、掌握规律,有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事先有预定的,并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采用一定方法进行的记忆。学习化学时,将众多的知识编排整理,抓住关键,记住特征,找出规律。如在学习四个基本反应类型时,可指导学生根据反应类型的特点将其总结为 “ 化合多变一,分解一变多,置换单对单,复分解两对换。 ”
4 、加强实验,强化记忆
加强实验教学,对初三学生来说,是掌握知识的重要一环。化学实验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它不仅可通过实验情景的联想,记忆元素知识。且有助于记忆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 “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 。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四氧化三铁。 此时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瓶底要装有少量的水(或砂),从而证明反应时放出大量热。
5、口决韵语,灵活记忆
编成口决的知识内容具有整齐划一的形式,朗朗上口,这样在听觉、视觉方面都有突出一般的形式,达到易记难忘。 如常见的化合价口决;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口决等。把难记的重点知识编成韵语加以记忆,更有省时、省力之效。 如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可编成:复分解,两头顾;先顾头,后顾尾;顾头要看溶解性,盐碱、盐盐均可溶;可以反应再顾尾,产生气体、沉淀、水,交换离子写反应,气体沉演标箭号。
记忆化学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远不止这些,许多方法之间也有交叉,在实际运用中很少单独使用某一种方法。 教师在教学实验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记忆的方法,尽可能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三.化学实验的学法指导
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正是当今社会人才最宝贵的素质,也是中学素质教育的一级目标。 科学实验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
首先,在实验教学中,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实验,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动脑、动手,可诱导学生勤于思考,激发学生勤于探索的精神。
其次,教师应将书本上的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适当增加与生活、生产和社会密切相关的应用性实验。如氯化钠溶解度的测定,回收实验室制氧气中的二氧化锰,污水 PH 值测定的环保实验等。 针对课本和习题中的问题,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进行探索,给学生提供新机会,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建立,培养较强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