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41:53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业产业发展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1.1产业总产值和产品加工规模都不断增加自发展农业产业化以来,安徽省农林渔牧产业总产值和农产品加工规模都不断增加,并列入全国前列,见表1、表2。2012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998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上年的1.46∶1提高到1.61∶1。
1.2组织模式日益完善经过近20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安徽省已初步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公司企业带动型,即“公司+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和威集团、芜湖新欣食品实业有限公司、芜湖蜂联有限公司等。(2)中介组织带动型,即“中介组织+农户”组织模式,如由宣城市养禽业龙头企业、市畜牧局专家及有关组织共同成立的宣城市禽业协会等。(3)市场带动型,即“专业市场+基地+农户”组织模式,如安徽省亳州市的“专业市场+农户”中药材产业化。(4)龙头企业+协会+农户。这种模式是以专业协会(合作社)为依托,创办各类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运销企业,组织农民进入大市场,如安徽省绩溪五蜂园蜂业有限公司等。(5)科技服务带动型,即“龙头企业+科技推广站+农户”组织模式,如天长市的农技推广站。
1.3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近年来,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化布局日益合理。2011年4月11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的《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更是对安徽省的主导产业与其区域布局作出了详细的阐述,见表3。
2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安徽省自1995年开始农业产业化试点以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与山东、浙江、江苏等省份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还算不上农业产业化大省。安徽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龙头企业规模小,农民中介组织的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足近年来,安徽省的龙头企业虽然成长迅速,但龙头企业整体规模较小,综合实力和牵动力都不强。在5000多家农产品龙头企业中,营销收入亿元以上的不足12%,超10亿元以上的不足0.9%。资金短缺、融资难等问题阻碍了龙头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中介组织是将松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现规模化经营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而目前安徽省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规模较小,服务内容单一,缺乏适应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市场竞争中大部分合作组织生存较困难,因而很难做到积极有效地带动广大农户、服务农民。
2.2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竞争力不强国际经验表明,农产品利润的60%是来自加工流通环节,而安徽省虽然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产业链短而窄,加工转换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不强,资源优势没有得到体现,这是安徽省农业的突出薄弱环节。安徽省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0.5∶1,全国平均比例是0.6∶1,而发达国家达到2~3∶1。安徽省农副产品加工与食品制造业产值只占农业总产值的1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3个百分点。
2.3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矛盾突出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实践过程中,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实现从松散型向紧密型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分配关系依旧存在着很多不规范的现象和违约现象。如企业、市场等“龙头”或中介组织在产品难以销售时拒绝收购或压价收购农产品,忽视农民利益;有的农户在农产品销售时不按合同约定卖给企业等。
2.4市场发育不成熟,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营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但安徽省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农业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发育还不成熟:一方面,农业一直在持续稳定地发展,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幅较大;另一方面,农产品销售市场需求不足,主要存在国内消费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市场容量相对饱和,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市场体系不完善,市场环境不完善等问题。
2.5农民文化素质低,主体意识不强农民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农民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效果。而安徽省农民的文化层次低,小农思想意识强,其生产水平、技术素质、市场意识、法制观念普遍较弱,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主体地位不明确。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安徽省人口中具有中小学教育水平和文盲的比例分别高达65.96%与8.34%(全国平均文盲率为4.08%),而这部分人口的主体恰恰在农村。
2.6可持续发展意识薄弱,生态问题严重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行业,资源相对不足,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显得重要。但是,当前安徽省的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在经济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引导下,往往采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和技术,而一些有利于保护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技术却难以在农业生产中得到推广。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不注重生态保护,片面追求农业产量,对农业进行掠夺性经营,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
3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安徽省也一直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放在突出地位。那么,如何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呢?针对以上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以下几条建议。
3.1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组织,增强带动力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而农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依托,所以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对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高科技、深加工的国家级、省级大型龙头企业,支持这类企业更加注重产前和产后的科技研发和投入。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构建合理、规范的利益分配机制。
3.2因地制宜打造特色品牌产品,提高产品竞争力安徽省是农业大省,农业资源丰富,应在立足于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地区、沿江平原、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区五大农业区划基础上,依据各自的资源优势、开发潜力和产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和发展一批布局合理、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基地,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产品。另外,安徽省应努力延长产业链,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3.3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民增收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核心,要想进一步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就必须采用市场经济的方式把龙头企业与农户联结起来,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发展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和各类行业协会等多种方式,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分配机制。
3.4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农业产业化过程同时就是农业的市场化过程,这就要求安徽省要改变农村小农经济的封闭经营方式,建立农业生产要素市场和农产品销售市场体系,使农业生产各要素和农产品全部进入市场。一方面,要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另一方面,要逐步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初级农产品市场网络体系。另外,安徽省应建立健全与农业产业化有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力求创造和维持一个良好的农业市场环境。
3.5加强农民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农民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体,安徽省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农业产业化,就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首先,可以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使青年农民能够学到更多的农业知识和技术知识。其次,可以通过农业技能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并不断提升培训的内容和质量。再次,应加强农民的网络技能培训,使农民能够上网,会查阅资料,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
当前,正值我县春耕大忙季节,*长一行到我县检查指导农业农村工作,充分体现了上级部门对我县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各有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十一五”以来,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创新发展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狠抓传统支柱产业的提升,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和小区域经济,使全县的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下面就我县的农业农村工作做个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完成情况
20*年,全县春耕生产动手较早,农田地备耕充分,农业及农资部门及早就位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生产资料,目前,全县大春生产栽种进展十分顺利,截止4月10日,全县完成大春栽种面积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其中:水稻栽插万亩,同比万亩,完成计划的%;旱谷播种万亩,同比慢万亩,占计划的%;玉米播种万亩,同比快万亩,占计划的%;薯类栽种万亩,同比万亩;杂粮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豆类下种万亩,同比快万亩。二、各项农业生产措施落实情况
1、蔗、茶两大传统支柱产业生产情况(1)高优蔗园建设情况20*/20*植期,共完成高优蔗园建设面积万亩,占计划万亩的%,其中,秋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冬春植蔗完成万亩,完成计划任务万亩的%。20*/20*榨季,实际砍蔗面积6.776万亩,较上一榨季减0.324万亩,实现农业产量23.97万吨,较上一榨季增2.87万吨,农业产值达4551.7万元,较上一榨季增1519万元。工业入榨量为20.54万吨,较上一榨季增2.36万吨;入榨蔗平均含糖份和产糖率分别为14.72%和13.2%,较上一榨季明显提高;生产白砂糖2.7万吨,生产酒精0.155万吨,工业产值12*3.5万元,实现蔗糖业总产值16625.2万元,较上一榨季增6492.3万元。(2)茶叶生产情况20*年,全县茶叶面积累计达9.6万亩,新建高优生态茶园0.535万亩,累计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978万亩,茶叶可采摘面积达6.3191万亩,毛茶产量2016.1吨。农民实现茶叶收入2115.1万元,比上年增720.6万元,增51.6%。目前,全县有茶园面积9.0*万亩(含农场),其中,2000—20*年建成高优生态茶园3.4369万亩(含0.7886万亩的无公害茶园),占全县茶园面积的38.2%;老茶园5.5682万亩,占全县茶园面积的61.8%。今年计划完成万亩高优生态茶园建设任务,现已完成开挖种植沟万亩,完成计划的%。
2、生物能源完成情况
目前,全县共完成木薯种植亩
3、种子、化肥等农用物资调供情况去年11月至今年4月10日止,共调入两杂种子万公斤,其中,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种子万公斤,玉米群改种万公斤,截止4月10日,共销售杂交水稻种子万公斤,杂交玉米万公斤,群改种万公斤。4月10日止,县供销社、勐省糖业公司、农业局等相关部门共调进化肥吨,其中,尿素吨、复合肥吨、钙镁磷肥吨、其它肥料吨;农药吨,其中,杀虫剂吨、除草剂吨、杀菌剂吨;农膜吨。农用物资就位早,数量充足,为今年的大春粮食生产提供了物资保障。
4、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情况利用农闲时间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去冬今春全县共建成高稳产农田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万亩,完成坡改梯万亩,中低产田改造万亩,开挖新田万亩,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完成水利排灌沟渠建设公里,农田水利建设投工投劳万个,完成土石方开挖工程万立方米。
4、三大粮食作物各项增产措施落实情况(1)良种种推广情况截止4月10日,全县共完成良种推广万亩,占计划的%,其中,杂交水稻万亩,占计划的%,水稻中矮杆良种万亩,占计划的%,优质稻完成万亩,占计划的%;玉米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陆稻良种完成万亩,占计划的%。(2)各项配套措施完成情况①实施电脑农业专家系统项目3.71万亩,占计划的55.37%;②培育壮秧万亩,完成计划的%;③推广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④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⑤完成测土配方施肥万亩,占计划的%;⑥推广山区旱粮多元化立体栽培技术万亩,占计划的%;⑦切实加强对大小春粮经作物病虫草鼠的预测预报和防治指导工作。共发出病虫简报期份,指导大田防治万亩次,占计划的%。⑧为使各项措施顺利实施,开展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期,万人次,印发各种技术资料份。
(3)中心样板落实情况典型引路样板推动是农技推广工作的惯用做法,也是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得以在生产上应用的重要手段。我们选择公路沿线,交通方便,群众文化素质高,经济基础好,集中联片的田地块举办样板。据统计,截止4月10日,完成各项中心样板万亩,其中,优质稻示范样板0.4万亩,杂交玉米示范样板2.5万亩;水稻品种多样性抗病混栽样板0.2万亩;杂交陆稻示范样板0.*万亩;高寒山区粳型杂交水稻(鄂粳杂)示范样板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样板0.15万亩;旱地立体栽培示范样板0.4万亩;水稻旱育稀植示范样板0.4万亩。5、小区域经济作物的种植完成情况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充分利用本地优势,大力开发具有佤山品牌的地方名、特、优、稀农产品,目前为止,全县共推广无公害蔬菜0.32*万亩,小区域经济1.145万亩,其中:香红辣0.34万亩,香红蒜0.1万亩,黑葵花0.25万亩,土烟0.1万亩,草果0.15万亩,香芋0.12万亩,芝麻、苏子等0.*5万亩;开发花椒、核桃、木瓜等经济林果2.176万亩,使全县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产值和产量大幅度增加,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6、新品种、新农药的试验示范情况今年根据我县不同海拔、不同气候条件,在去年的基础上积极引进粮食作物新品种,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高产性等进行大田对比试验,共计亩。其中,杂交稻品种个,杂交玉米品种个,以期通过良种试验种植。带动全县良种种植面积。
7、农资市场清查整治情况为充分发挥部门的职能作用,保证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入户,我局共组织开展赶科普街1次,放心农资下乡宣传2次,食品安全宣传2次,整顿农资市场10个,检查农资门市13个。对农资经营大户进行农药标签抽查15个,农业系统内部自检自查1次,均未查到不合格的化肥、农药流入我县。查处假种子案件1起,使我县的农资市场质量得到保证,避免了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自然灾害频繁。由于我县99.2%的土地面积是山区,交通不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的救灾、防灾和综合生产能力弱,各种灾害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仍属于自然农业的现状。二是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大春生产形式严峻。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民群众的生产费用增加。加之财政困难,对农业生产的扶持措施不够力,群众的购买力弱,三大作物生产缺肥现象突出,特别是山区玉米更为严重。
此外,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因缺钱,不能及时施药预防。三是农业新技术推广难度大。由于缺乏农技推广经费,各项试验示范、技术培训均因经费不足而难以开展,农业技术全面普及的难度越来越大,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新机具得不到及时推广应用。四是农业行政执法机构不健全。由于农业系统内部执法部门多,局上又无专门的执法协调机构和人员,涉农法律法规宣传落实不够到位,广大农民不知法不懂法,出现了法盲的误区。四、下一步工作计划要取得我县20*年农业工作新突破,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调动,农产品市场价格拉动,各项工作推动的有利时机,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竟争力,确保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发展。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抓好“十一五”期间我县“5.8”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夯实农业生产及工作基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努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及农业技术普及率,确保粮食丰产。结合实际,加强水稻新品种引试推广,促进坝区杂交水稻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山区粳稻良种的利用率;加大玉米新品种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对我县玉米良种实行补贴的时机,合理布局不同海拔高度的玉米品种结构,特别要做好适宜东部高海拔地区,和西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下杂交玉米良种的引种推广工作,在水稻、玉米良种利用上取得更大突破。以项目为载体,抓示范样板建设,带动面上技术推广,认真组织实施粮食增产工程,配套落实优质高产良种、培育壮秧、规范化栽培、水稻多样性抗病混栽、陆稻立体栽培、玉米立体栽培、平衡施肥、蓄留再生稻、病虫害综合防治等科技配套措施。要正确处理好稳定粮食生产和结构调整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把农业结构调整理解为“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粮食品质,提高粮食生产效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玉米良种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增资补贴工作,加大宣传落实力度,确保补贴政策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应用良种的积极性。
(二)围绕农业资源和特色立县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我县农业发展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有竟争力的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当务之急是要立足农业资源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在巩固提升甘蔗、茶叶、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努力培植木薯、核桃新兴产业。一是夯实基础,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提高甘蔗、茶叶、橡胶经济水平。要加强蔗区道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产高糖甘蔗品种,实现原料蔗生产高产、优质、节本增效目标,提高蔗糖业竞争力;要持续大干高优茶园建设,提高茶叶质量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整合茶叶品牌,加强宣传和市场开拓,尽快产生品牌和规模效应,极积开发茶叶新品种,做到名优茶和大众茶同时抓;要抓住天然橡胶快速发展的大好时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条件,扩大橡胶种植面积,做好橡胶种苗培育,中小苗管理,割胶技术培训,胶林管理和更新工作。二是稳步推进木薯、核桃新兴产业的培育。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品种对路既要适合自然条件,又要适应经济、社会等条件因素,高标准种植,加强管理,良种良法配套,确保优质高产高效。
(三)加强对龙头企业的培育扶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我县仅有勐省糖厂可以称得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十分低下,农业企业规模小,档次低,带动力弱,在结构调整中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一要围绕“5.8”产业基地建设,对现有企业通过重组和联合,加强资源整合,为其争取配套项目,搭建招商引资平台,落实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产业的优惠政策,支持它们引进资金、技术、人材,建设原料基地,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二要引导、扶持、壮大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组等农村中介组织,使它们成为联结龙头企业和农民的有效纽带,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成为民办、民管、民受益的自我服务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三要积极培育引导农村致富带头人,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农村致富带头人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领头雁、排头兵”,要把培育好、利用好农村致富带头人作为推进农村经济工作的有力武器,不断总结并推广他们的典型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在技术培训、项目扶持上给予倾斜,增加其发展后劲,使他们在先富起来的同时带动周边群众共同致富。
(四)抓好示范亮点,推动整体工作。各单位要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和业务特点,围绕全县35个新型农民科技示范村,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的试验示范,抓工作典型,所选择的典型不求多,只求精,要在新、奇、特上下功夫,要有新内容,新特色,新看点,示范作用要强,推广价值要高。在办样板的过程中要做到有实施方案、有工作措施、有责任人,要自始至终加强管理,达到种植规范,管理科学,记载详细,数据完整,说服力强,真正起到示范带动作用。
(五)加大农村国债沼气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
农村沼气建设,要以发展农村循环经济、保持生态环境为前提,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改善乡村生态环境为落脚点,要把建好沼气池作为一场硬战来打,在布局上要做到集中布局,科学规划,严格按照技术标准,精心组织实施,杜绝或减少病、废池,提高建池质量,同时要加大农村能源技术培训力度,造就一支沼气池建设、管理专业队伍。
(六)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我县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省、市两级的充分肯定,为农民增收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是,由于劳动力转移的档次水平不高,劳务经济效益相对不高,甚至由于输出的男女比例不平衡,还导致了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存在,因此,应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输出和转移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根据市场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自身素质和适应能力,要在输出的档次上下功夫,着力打响劳务经济“佤族歌舞”这一品牌,确保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建设新城区”发展定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载体,以农业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为中心任务,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目标,以科技创新为基本动力,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工作重点及主要措施
1、工作重点:粮油作物生产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和粮食高产创建,经济作物生产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土肥工作重点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耕地质量建设,植物保护工作重点抓好预测预报、统防统治和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防控区域站建设,科教推广重点抓好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农产品安全监管重点抓好检测中心资质认定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农业执法重点抓好综合执法与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产品品牌创建。
2、工作措施
(1)、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以改善品质、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为突破口,增加优质粮面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政策落实办法,确保粮食直补、综合补贴、良种补贴等惠农补贴资金到位,积极推广实用技术,依靠政策和科技,确保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2)、稳步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是以杀虫灯安装为重点,进一步展开物理防治,减少药物防治给农田造成的污染。二是加大病虫综合防控力度。切实做好病虫测报,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及时指导,严格按防治标准,科学施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和剂量,降低成本,减少污染。三是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实现一土一方,配方施肥。四是加大土地合理有序流转力度,鼓励大户种植,提高种粮效益,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
(3)、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一是做优粮食产业。巩固和扩大优质稻种植面积,确保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力争优质率85%以上。以大众垸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技术推广,建设10万亩高档优质稻生产基地,打造大众垸品牌。二是做强蔬菜产业。以农业休闲及加工增值的方式带动发展望城蔬菜产业,对年新发展的蔬菜基地进行扩面提质,打造标准化蔬菜基地。三是做大经作产业。抓好格塘、乌山等茶叶基地的品改,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抓好茶亭湘艾基地建设;抓好光明“五谷”建设。
(4)、巩固提升农产品质量。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质量检测、制度监管力度。一是严控源头。做到县内市场上无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特殊用途的农药,必须经农业执法大队批准后建立流通台帐。进一步扩大示范基地,逐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推向全县每个地区、村组。二是严格检测。健全例行检测制度,改善检测条件,提高检测水平,确保全年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强化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推进全程监管。
(一)龙头企业规模大的少、带动能力弱
龙头企业技术水平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效益不高。纵观大庆市龙头企业总体情况,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虽然达164家,但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还没有超50亿元的企业。大宗农产品加工企业多,特色品牌企业少。主要农畜产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130多家,拥有知名品牌的企业不足30%,有市场影响力的驰名商标仅10个。多数企业所加工的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主要原因是技术投入少,加工技术较落后,只是对收购的农产品进行粗加工,即使深加工也很难上档次。加上有些企业营销能力差,适应市场能力弱,造成大部分企业普遍效益较低[1-2]。
(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完善
大庆地区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但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水平还较低,所能起到的作用还相当有限。
1.农民合作组织虽然数量多但主要以农民群体为主,合作组织中纯农户的组织类型所占比例较大,因此结构比较单一。2.目前的专业合作社从实力上看都比较弱,主要原因是在诸多合作社中,只有少数的合作组织能够得到农技部门和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导致合作组织不能适应日益变化的外部环境[3]。
3.合作组织的成员多是文化底子薄的农民,文化层次及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所掌握的经济学基本知识不足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承担市场所带来的风险,更不具备发展合作经济的能力。因此,合作组织成员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组织抗风险的能力和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能力与水平。
4.合作组织的实力还取决于合作社的规模。而目前大庆市现有的合作社规模普遍较小,成员也不多,有些合作社的人数还不足10人,这就造成了合作社整体实力的下降。除此之外,合作社的运行制度欠缺,管理不规范,缺少必要的约束。虽然与农户达成了契约,但违约行为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契约双方的利益,甚至造成合作社无法存在下去。5.合作社对于市场信息的把握能力欠缺,这主要是对信息获取手段的投入不足。由此造成合作社无法把握市场变化的方向,也就无法根据市场动向来决定生产计划,无法获得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需求的利益。
(三)农产品加工水平低
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研究水平的提高,很难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直接影响农产品加工工艺的改进和加工技术创新的步伐。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的动力,也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途径。在不同的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大庆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且有明显成效,但规模及技术水平相比其他发展较好的地区还有较大的差距。而技术水平的差距直接造成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农产品产后加工环节价值损失,很难实现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
(四)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够健全
由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现状可见,很多龙头企业和农户通过合同利益联结机制组成了更多的产业化组织,但这种组织形式缺乏稳定的合同关系[4]。而有些公司在市场上对农产品价格压低,而农户拒绝低卖,反对公司压级、压价、拖欠货款,从而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双方签订了农产品购销合同,但合同履行无法保证,仍然有一些龙头企业以更低的价格收购农产品造成纠纷。有些农民不按合同签订时的价格而是按照更高的市场价格将农产品在市场上卖掉而故意违约。
二、发展对策
(一)做强龙头企业并增强其带动能力
这一问题的关键取决于龙头企业长远利益和近期利益的对比。如果企业的长远利益看好,则企业为了自己长期利益得以维持,会利用利益吸引机制出让自己较多的近期利益以达到实现更长远利益的目的。如果条件具备,则龙头企业可以起到较强的带动能力,实现利益共享和共同富裕。如果龙头企业的发展前景堪忧,则企业会担心长远利益的实现无法得到保障,进而出让短期利益的可能性较小,其经济带动能力会较差。而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问题是一个地区的发展战略问题,面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需要,对农业生产中产前和产后活动进行指导,对原有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模式、产品市场营销模式、产业化发展的投资融资模式和系统从根本上进行调整,以达到满足对企业原材料供应的目标,实现市场中对农产品的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稳定增长。这一过程,既可以起到促进农民增收,也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为城乡的共同繁荣打下基础。
(二)提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为了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应该按照本地区的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并且通过逐步规范化的方式稳步推进。因此,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持范围应该包括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积极探索经营机制,即“农户、企业、中介组织”三方面主体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即明确市场对价格的主要影响因素的同时,深入挖掘价格形成的深层次影响因素。在每个年度,对那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即对农民增收带动作用明显并且有一定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择优扶持,以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户服务、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从而加速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水平
为了使龙头企业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可以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自办研发机构,也可以对龙头企业进行引导和扶持,让其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利用现有的科研技术优势,大力鼓励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进行深度的合作,利用双方的资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步伐。如利用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地处大庆市区的地理优势,依靠其在农业领域的强大科研优势为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技术及科技支持。鼓励和引导大中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术创新与科技进步中来,明确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方向。围绕重点领域,明确科学和技术研究的重点,组织力量开展集中攻关。鼓励农业科研机构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组建在其领导下的农业产业化企业组织并以龙头企业为发展目标。同时,为科研人员和技术骨干创造更多机会,让其参与到产业化组织的领导中来以发挥他们的技术优势。使农业、科学、教育与生产研究相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四)为农业产业化提供风险保障制度
农产品在面对诸如市场、生产技术、产品加工及销售等各个环节时,经常要面临各个环节脱节的风险,有时还要面对政策性变动的风险。大庆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机械化程度较低,起步也较晚,因此要承受的风险也就更大。所以,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制度刻不容缓。
1.大力推行农业保险。保险是转嫁风险的一种惯常方式,而农业保险保障农户在生产环节所遭遇到的可能的风险,保障收益。但保险会增加农户的生产成本,使得原本利润率就不高的农业生产进一步增加成本。因此,龙头企业应该与农户分摊保险费用,给予农户适当的保费补贴以降低农户的负担。这样做可以确保农户农产品供应以满足企业自身生产的需要,进而加快农业产业化的进程。
2.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预警机制的建立有利于及时监测如气象、地质、病虫草害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加大对风险预警的研究投入进而构建起先兆预警机制,为政府和农户提高风险预警水平提供有利的保障。与此同时,将事前预防控制与事后补救控制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农户防灾、防损能力,提高农户抗灾自救水平。
【关键词】农业 可持续发展 经营
近几年来,由于农业生态环境退化、加之农业投入不足,和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体系滞后,而使得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冲击,制约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近些年借鉴了国外的相关经验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他们在农业经营的过程中,通过对生产力和更新能力的实践活动,利用开发培育发挥农业资源的对经济发展的需要, 从健康、完整的生态农业出发,向多项效益发展的经营策略。对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研究,确立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探索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依据、战略阶段和战略对策,对于加速经济建设步伐,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平原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促进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发展轨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多样性、良好的环境等诸多方面,实现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把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到农业资源的每一个领域。
一、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基本经营制度的改变,是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可持续发展理论则是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及思维方式。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生态平衡准则,因为农业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农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发展对策,以发展为前提,逐步解决人口、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转变经营方式,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同步提高。生产要发展。要不断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对农业资源与环境的保护,实现资源的环境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可持续的发展,要从根本上建立可持续的农业发展环境,营建良好的社会经济系统。
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发展在不断增加投人的基础上,科学技术在林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林业的科技含量,缩小林业科技发展水平和林业科技工作的差距,加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适应林业大力发展林特产品加工等方面的需求,加速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从可持续的角度高度认识农业发展问题。加强领导,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律,鼓励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建立以效益为目科技创新体系,改变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农业模式和政策,制定相应的农业资源有偿使用机制。 以促进农业生现代信息科技更新,推动农业经营实现现代化。依靠科技发展林业。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
(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村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重视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推动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大量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要进行科技开发加强农业科研基础研究力争,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手段,创办经济实体,农村经济发展的“难点”问题组织部门跨地区的联合攻关。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动农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推动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指导农业的发展。
(三)现代林业管理知识的运用。农业经济管理和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洪、涝、渍灾的治理是农业发展中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加强干堤建设,实行“退田还湖”、“退垸还湖”,扩充湖泊蓄水能力和调洪能力,加强农田蓄水排渍工程建设,提高抗涝排渍能力。重视农作物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植保组织,形成监测防治网络,对有害生物进行综合防治,以防为主。对农贸产品市场价格做出正确预测,强软科学研究,提商软科学的地位,创建管理政策的方案,实现科技成果的推广。
(四)确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标就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首席要减弱农业自然资源破坏规模的影响,使长期存在的农业自然而资源与环境破坏速度逐步缓慢,使人口总量同农业资产与环境的矛盾得到缓解。其次是在农业持续发展阶段。避免破坏农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因素出现。选择合适地域,重点突破,梯次推进,重点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竞争力强的名牌产品。使农业经济的增长基本依赖于农业科技进步,最后是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明确农业经济可持续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保障农业生产者的经济可持续性。
(五)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实施人才战略
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掌握了先进技术及具备创新能力的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经营制度的重大变迁,
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农业可持续的重要战略之一。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创造性的解决可持续发展中的新问题的大批优秀人才,通过产权市场竞争的过程,创建生产、流通、服务等商品经济活动的市场专门经营者群体。按商品经济的原则去优化组合生产要素,适应市场经济的创新管理知识和能力。获取企业资产的实际支配权。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一)省农发行、省农行、省农信社、吉林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每年要开展几次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项目对接活动,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各涉农金融机构要积极满足龙头企业合理的资金需求,稳步增加对龙头企业的投放规模。对龙头企业在原材料收购、仓储设施和生产加工基地建设以及在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合理资金需求,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短期流动资金贷款、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循环贷款和中长期贷款予以相应的资金支持。
(三)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较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各涉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给予信贷支持,对暂时集中还贷困难的龙头企业,可适当延期,在延期内逐步归还。
(四)对信用较好的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各涉农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前提下,可采用信用贷款方式,符合条件的可实行公开授信,对新开户龙头企业,要及时进行信用等级评定。
(五)各涉农金融机构应扩大龙头企业有效担保物范围,依法开展权属明晰、风险可控的大型农用生产设备、林权、四荒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和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
(六)各涉农金融机构对龙头企业的贷款,可在规定范围内适当下浮利率。
(七)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对进入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一次性给予费用补助和奖励50万元,实现上市后再给予费用补助和奖励50万元。
(八)省、市(州)、县(市)政府设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用于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及担保的损失补偿。
二、加强对基地建设原料收储政策扶持
(九)对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为收储原料而发生的流动资金贷款予以贴息。
(十)今年新增的国家粮食临时收储计划指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主要向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倾斜。
(十一)对于龙头企业自建的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优先享受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政策。
三、切实减轻龙头企业负担
(十二)各执收执法部门对企业的所有收费项目、标准在政务大厅集中公示,经财政、物价、法制部门联审后,由政务大厅专用窗口发放“明白卡”,实行“一卡收费”,禁止任何单位卡外收费。
(十三)各职能部门对涉及企业的审批事项实行一次性办理和限时办结。事涉同级多个部门或一个部门多个办事机构的,实行“首办负责制”、“并联审批”。不符合办理条件的一次性全面告知。
四、支持科技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
(十四)对在生产经营中确有困难的玉米加工企业,可按税法有关规定缓缴相关税收。
(十五)新创办的科技型企业,自创办之日起2年内免收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优惠政策(税收政策除外)。
(十六)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减按15%征收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十七)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所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税法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
(十八)企业取得符合条件的技术转让所得,一个纳税年度内,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所得税。
(十九)支持高新技术项目建设,对企业取得的支持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依法作为不征税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从收入总额中减除。
五、其他方面扶持
(二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纳入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象,对购买“一汽”在吉林省生产的5吨以下卡车、微型卡车、微型客车及符合条件的奶畜养殖场所办、乳品生产企业参股经营的鲜奶收购站等予以补贴。
一是扶持横江葡萄设施栽培。新增基地规模达10亩以上,按新增面积给予300元/亩的奖补;新建配套避雨棚和滴灌设施的葡萄基地30亩以上,按新增面积给予1000元/亩的奖补;新建钢架高档棚20亩以上,每个标准棚补助1000元;老葡萄园改造新上避雨和滴灌设施,按改造面积给予300元/亩的奖补。结合第九届横江葡萄节,举办横江葡萄标准化生产状元赛,评选一等奖1名奖励3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励2000元、三等奖3名各奖励1000元、优秀奖50名各奖励200元;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拓葡萄外销市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的横江葡萄外销窗口给予广告宣传支持,每个外销窗口奖补广告宣传费2万元。
二是扶持机械自动化养鸡。合作养鸡户统一购置安装暖风炉、自动喂料、集中育雏和机械清粪设施,县财政奖补15%、龙头企业奖补25%、农户出资60%;新建控温调湿的高标准机械自动化养鸡小区,且年出笼肉鸡达20万羽以上,对控温调湿设施县财政奖补15%、龙头企业奖补25%、农户出资60%,并整合相关资金,对小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给予适当奖补。
三是扶持生态种猪繁育模式。农户新建种猪繁育基地达到生态种猪繁育基地标准,新增良种母猪100头以上,采用了“三改二分”技术控制粪污排放量,按照1头母猪配套3亩种植基地要求达到粪污不出小区。经验收合格,存栏母猪100头以上的一次性奖补3万元,存栏母猪200头以上的一次性奖补5万元,每个基地奖补资金最高不超过5万元。
四是扶持肉牛标准化养殖。农户推广肉牛标准化养殖,达到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标准,新建符合动物防疫要求的标准栏舍1000平方米以上,常年存栏肉牛100头以上,配套种植基地100亩以上,粪污不出小区。经验收合格,一次性奖补3万元;在肉牛标准化养殖小区内新建牛改冷配点,经验收合格,一次性奖补1万元。
五是扶持新兴产业发展。蔬菜产业按“吉县府办字[2012]8号”文件奖补(新建50亩以上的常年性蔬菜基地,“一城连四镇”范围内奖补240元/亩,其它乡镇奖补180元/亩;新建100亩以上的季节性蔬菜基地奖补100元/亩;新建蔬菜大棚10个以上,除国家农机补贴外,“一城连四镇”范围内每个标准棚奖补2200元,其它乡镇每个标准棚奖补1800元;喷灌设施一次性补贴200元/亩,滴灌设施一次性补贴100元/亩)。新建连片200亩以上的井冈蜜柚基地和高产油茶基地,每亩奖补200元;新建连片500亩以上的花卉苗木基地,每亩奖补100元。
六是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和机插秧示范点。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以下标准:农业机械固定资产存量达100万元以上,各项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规范,2012年新增农业机械固定资产50万元以上,农机作业面积比上年增加20%以上。对达标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2万元;对被列为省级工厂化育秧机械化插秧示范点,并经省农机局验收合格,每个点奖励3万元。
七是扶持“百社百村示范”建设。县财政每年安排20万元的专项经费,用于扶持一村一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根据“百社百村示范”工程平时督查和年末考核情况,全县评选出10个先進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0.4万元;评选出10个先進一村一品示范村,每个奖励0.4万元。对获得省、市示范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每个奖励0.5万元。
八是扶持农产品绿标和品牌。对“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申报获得无公害或“A”级绿标认证每个奖补1万元;申报获得全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每个奖励3万元;申报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或地理标志商标认证,每个奖励10万元。
九是扶持农产品保鲜和冷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新建小型保鲜冷库或联户新建大型保鲜冷库,并能够有效带动农产品销售,由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向县产业化办申报,经验收合格,每30立方米保鲜冷库奖补1万元。
十是扶持农业保险。相关部门要進一步创新机制,开发适于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和农户“多赢”的农业险种,县财政给予保费补贴。葡萄保险按保费180元/亩(保险金额3000元)标准進行投保,保费由中国人保公司补助100元/亩,财政补助50元/亩,农户负担30元/亩;肉鸡保险按保费0.52元/平方米(保险金额80元/平方米,其中鸡舍50元/平方米,肉鸡30元/平方米)标准進行投保,保费由养户负担30%、吉安温氏(正邦)负担40%、县财政负担30%。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 产品结构 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10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
1.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
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1.3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 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经济格局。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1.4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
1.5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 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
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2.1农产品加工率低 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则还不到1倍。
2.2地区发展不平衡 全国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2.3加工企业效益低 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仅为4.67%,而工业企业则平均利润率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
3.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3.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 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农产品品质和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
3.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 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产品的出口。
3.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 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
3.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 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他产业不同,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度进行管理。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4.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
4.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 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4.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 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满足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
4.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 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 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 产业集群 错位发展
仙洪试验区包括仙桃市、洪湖市、监利县的14个乡镇(办事处、管理区、工业园区)407个村,区内共有19.78万户,75.45万人,66.48万亩耕地以及31.99万亩养殖水面。这一区域地处江汉平原腹地,集水网湖区、粮食主产区于一身,也是优质水稻、水产、畜禽板块集中生产基地。
在试验区内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来带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是必由之路。在试验区内应依据各自原有发展基础和特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实现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错位发展。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仙洪试验区在发展现代农业的过程中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能更有效率的配置资源。另一方面,可以弱化试验区内的两市一县的原有行政区划特征,有利于试验区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来布局农业产业结构。
一、仙洪试验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优势分析
1、产业优势。湖北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基地,素有“湖广熟、天下足”的美誉,主要农产品产量位于全国前列,淡水水产品产量位于全国第一。仙洪试验区地处江汉平原腹地,是湖北省重要的粮食主产区。仙洪试验区集水网湖区和粮食主产区于一身,是中部地区优质水稻、水产、畜禽等农产品的集中生产基地。
2、技术优势。湖北省内科研院所和著名高校密集,不仅在农业经济、农业技术以及农业管理方面拥有一支具备雄厚科研实力的专家和学者队伍,还在循环经济农业园建设、农业观光区建设、工农业合作建设等跨学科交流方面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目前,湖北从事农业科研开发的高级人才达1600多人,农业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第5位。湖北省的研发能力为仙洪试验区农产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持。
3、合作优势。仙洪试验区的建立打破了行政地域的限制,将仙桃、洪湖、监利等三市县连点成片,点面结合,成为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跨区域的新农村建设试验区,可以充分发挥出合作优势。近些年,中国的新农村建设主要是办点试验,但是这些试点由于面积小、地点分散以及财力、物力上的限制等原因,往往缺乏长远的全方位的发展规划,难以形成大气候。仙洪试验区的设计有利于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发挥规模集聚效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各个试验点各自为战的弊端,打破行政区域和部门的界限。
二、主要依托洪湖水资源优势,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集群
洪湖是湖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全国第七大淡水湖。洪湖市水产品资源十分丰富,被誉为“全国淡水产品第一县市”。依托水资源优势和现有水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仙洪试验区应主要依托洪湖重点发展水产品加工业集群。
洪湖按照“依托园区抓招商,产业聚集上规模”的目标定位,以产业园为招商主阵地和主平台,加大了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业的意见》和《水产品加工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开展产业特色招商。德炎、井力、晨光是第一批进驻园区的水产品加工企业,他们依托洪湖得天独厚的水产品优势和园区良好的创业环境,相继发展成为洪湖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这些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园区产业集聚的效应进一步凸现,新发、老曹家、得记食品等企业也先后落户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实力雄厚的水产品加工支柱产业群,年农产品加工生产能力35万吨,其中水产品加工生产能力20万吨。
三、主要侬托监利优质水稻生产资源,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
监利县地势平坦,是典型的平原地形。地面海拔高度在23.5-30.5米之间,高差仅7米。南部长江沿岸,北部东荆河沿岸和西部较高,中间和东部属于湖洼地带,低于西面和南北两侧地区,高低相差6米左右,自然形成撮箕型,宜排灌和水利。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监利一直是湖北省的粮食种植大县和优质水稻种植基地。
依托当地优质水稻种植资源,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产业集群,是监利和仙洪试验区的优化选择。粮食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功。目前监利县拥有粮食加工企业10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4家,拥有福娃、华田、恒泰等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粮食深加工体系。新沟镇是监利县粮食深加工产业园核心,园中的福娃集团是全国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有固定资产总额2.5亿元,年产值20.9亿元。
四、主要依托仙桃现代畜牧业发展优势,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集群
近年来,仙桃市坚持高规格、可持续、高效益的生态环保型的现代畜牧业发展方向,以创建畜牧大市为契机,着力做大了优质生猪、良种蛋鸡、江汉土鸡、良种蛋鸭、朗德鹅五大板块,不断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环保化、小区化、产业化生产经营水平,形成了初具特色的生态环保型畜牧产业,推动了仙桃畜牧业高速健康发展。仙桃市应在此基础上,着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畜牧业集群。
五、加快仙洪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政策建议
加快仙洪试验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培育和发展,对于湖北省新农村建设具有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也对湖北省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提升湖北省农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湖北省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的相关政策,明确提出了仙洪试验区要培育和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努力构建仙洪试验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战略。发展战略的制定无疑对推动仙洪试验区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个重要机遇。针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特点,试验区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以加快推动集群发展。
1、加强集群发展的投资环境建设。随着集群的不断壮大,集群效应的作用会吸引区域外企业不断涌入。大量企业的涌入会对电力、道路、水、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长。为此,仙洪试验区的相关部门应该及时做好集群的整体发展规划,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提供完善的硬件设施。同时,政府应加大投资软环境的建设力度。重点是要做好市场秩序的维护,特别是要通过设立联合商品质量检测机构,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与销售等措施,维护集群品牌形象。
2、健全中介组织,为特色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服务。发达国家行业管理的经验证明,各类协会、学会组织,是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进行沟通的
中介组织,是行业自己的组织。
仙洪试验区地方政府首先要通过政府引导,建立各种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规范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决策支持、新技术支持、市场信息分析、人才培训、财务管理、融资、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中介服务;其次要建立创业服务中心,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和创投基金,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再次建立教育培训体系,为集群内企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最后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构建集群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在企业集群中构建有效的科技创新平台,是实施基于企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切入点。作为企业集群科技创新平台的核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需要重点建设。不同的现代制造业产业集群可以根据自身产业特点选择科技创新中心的不同组建方式,既可以通过集群内相关行动主体共同组建科技开发中心,也可依托集群内某大型企业的研发中心。政府通过对影响企业集群发展的某些基础性科研、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的扶持,既可促进企业集群的发展,也可体现国家科技战略规划。产业集群中不同行动主体的积极参与而形成的有力的科技创新网络,是集群科技创新平台进行有效运作的关键。其中,院校源源不断地提供科技创新所需要的新知识、新思想,为科技创新培养人才,为集群内科技创新人才更新知识;科技服务机构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国内外前沿信息,可以减少科技创新中不必要的重复,从而有效地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企业及时地应用科技创新成果,是集群科技创新的源动力,直接拉动着集群的科技创新水平。
对产品“鲜活”要求高,市场变化快是农产品生产的特点。针对行业特点,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发展应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创新:首先是安全生产的技术创新。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创新生产工艺和技术,避免农产品在加工过程中出现污染问题。其次要重视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品种和技术的创新,对传统优势农作物进行生物技术改良等。通过生物技术,改良特色农产品的营养成份,适合市场变化。最后是创新物流网络。农产品对“鲜活”的要求高,创新物流网络,缩短物流时间,降低物流成本应该是农产品加工业集群的永恒主题。
4、致力于集群的品牌营销。集群的品牌效应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集群的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它使每个企业都能受益。但是集群的品牌营销费用的投入过大,单个企业的财力有限而不愿积极参入与投入,再加上还存在着搭便车的机会,所以企业对集群品牌营销的积极性普遍不高。长此以往,不利于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目前在试验区内,有“蛋中之王”美誉的沙湖红心盐蛋,有“水中软体黄金”美誉的美国匙吻鲟、中华绒毛蟹、黄鳝、黄古、鳗鱼、鳜鱼等水族等精品。为此,政府应该积极组织集群内企业,形成区域营销的公共政策,提升它们基于特色的集群专业形象,从而加快集群发展。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王缉慈:地方产业集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