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公共设施的概念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7 17:41:54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公共设施的概念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公共设施的概念

第1篇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利他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为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机构和社区提供专业社会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和科学方法。专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在国际上通常称为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他们被认为是"社会工程师"。

从以上的概念中,我们抓住以下几个关键字眼:

一、"利他主义"

这是由于社工师工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所要求的。社工师主要就职于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对有效落实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工作,真实反映人民群众的需求,完善我国专业化社会服务体系,达到社会管理和维护社会和谐的目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也就是说,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服务他人,从他人角度出发的高尚思想和品格。也就是要胸怀社会,一种"大我"的境界。

二、"各种专业知识"

社会工作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如社会扶贫与社会救助、社区服务与社区管理、社会犯罪与社会矫治、家庭暴力防范以及残疾人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精神康复社会工作等等,覆盖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一名合格的社工师,仅有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而是要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扩展眼界与知识面。这也是在社工师考试中测试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以及社会工作综合能力的目的。

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正确地处理社会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切实为民众分忧解难。

三、"各种专业技能、方法"

这是在基于前两者的基础上,对社工师的特殊职业要求。由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助人性质,它是一门非常强调实际操作的学科,助人技巧训练和实习教育应该是成为一名社工师的非常必要的前提条件。

社工师的工作对象是现实生活中活鲜鲜的人和事,仅是刻板地掌握理论是无济于事的,而要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运用专业的方法、科学的技能服务于工作。目前,我国在老年人服务、儿童青少年服务、家庭综合服务、精神卫生服务等新的服务需求无法满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如此熟练运用专业技能、方法的社会工作人才。

四、"综合应用"

这是对社工师服务水平的全面评价,只有把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地在工作中"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才能体现是会工作的价值和意义,提高我国社会服务的整体质量,彰显我国社工师的素质和风采。

第2篇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对建筑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相关要点进行了粗略探讨,供参考。

关键词:结构设计;概念设计;抗震设计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years of experience, the architecture of conceptual design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he related points are a rough guide to discuss, for reference.

Keywords: structure design; The conceptual design; Seismic design

1引言

概念设计是结构设计的核心和灵魂,它贯穿于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概念设计运用得合理, 能使结构满足建筑要求并以最快的方式将荷载传递到基础、地基中,创造更为安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并节约材料和资金,概念设计是一名设计工作者进行创新设计的基础。

2 概念设计简述

概念设计就是运用清晰的结构概念,依据整个结构体系与分体系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地震灾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等对结构及计算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并考虑到结构实际受力状况与计算假设之间的差异, 对结构及构造进行设计,使建筑物受力更加合理、安全、协调。概念设计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结构设计进行宏观控制。

一是在方案设计满足建筑要求的情况下, 从宏观的角度考虑结构的整体性及主要分体系的相互关系,来确定建筑结构的总体布置方案。

二是在理论设计过程中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对结果的影响,以判断理论设计的准确性,并对一些工程中难以作出精确分析或在规范中未精确规定的问题,根据实际经验采用一些结构构造措施进行处理。概念设计的目的是力求使设计方案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是一个优化的过程。

3 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体现

3.1 概念设计在结构设计流程中的体现

结构设计的流程一般分为三个部分:

前期的方案选择阶段、中期的结构计算阶段及后期的施工图绘制阶段,这三个阶段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合理选择结构方案。一个成功的设计必须选择一个经济合理的结构方案,即选择一个切实可靠的结构形式和结构体系。必须对工程的设计要求、地理环境、材料供应、施工条件等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选型,确定最优结构方案。概念设计在工程设计一开始就应把握好场地选择、能量输入、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构件延性等几个方面,从根本上消除建筑中的抗震薄弱环节。

(2)选用恰当的计算简图。结构计算是在计算简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即对作用的荷载与构件的约束状态进行一定的简化,使其更加接近实际状态。现在的建筑物功能复杂多样,手算已经无法满足要求,结构计算需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所以,要将实际工程的结构形式转变成可以用于计算机计算的模型,并保证有足够的准确性就成为结构设计的关键问题。而达到这一目的就需要设计人员在结构计算的过程中利用概念设计进行分析与控制。

(3)正确分析计算结果。现在有许多软件可以供结构设计人员选择,但不同软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计算结果。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结构计算前,首先要全面了解该软件的适用范围和计算原理,其次使用时要避免人为失误,并利用概念设计对电算结果进行科学分析,以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3.2 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概念设计问题

抗震设计是结构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地震是一种随机振动,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地震的特性及参数,目前尚难做到。现在所采用的地震参数只是概率意义上的估计值,而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所表现出的性能也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因此,抗震设计不能过分依赖理论计算,此时概念设计在抗震设计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1)选择合适的场地。地震造成建筑物的破坏情况是各不相同的。一是由于地震时地面强烈运动,使建筑物在震动过程中,因丧失整体性或结构强度不足、构件变形过大而遭受破坏; 二是由水坝倒塌、海啸、火灾、爆炸等次生灾害造成;三是由断层错动、山崖崩塌、河岸滑坡、地层陷落等地面严重变形直接造成。前两种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加以防治,而后一种情况,单靠工程措施很难达到预防的目的。因此,选择工程场址时,应进行详细勘察,搞清地形、地质情况,选择对建筑物抗震有利、尽可能避开对建筑物抗震不利的地段。任何情况下均不得在抗震危险地段建造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较大经济损失的建筑物。

(2)选择合适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根据工程地质条件、上部结构类型、荷载分布、相邻建筑物影响及施工条件等多种因素确定,从而选择经济合理的基础方案。基础设计应参照详尽的地质勘察报告,一般情况下同一结构单元不宜采用两种不同的基础类型。

(3)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遵循“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强锚固”的设计原则,注意构件的延性性能,加强薄弱部位,注意钢筋的锚固长度,尤其是直线段钢筋的锚固长度, 考虑温度对应力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均匀、对称、规整原则考虑平面和立面的布置。设置多道抗震防线从而尽量避免出现薄弱层。

4结构设计中概念设计的应用

某大厦为20层高层商住楼,建筑高度66.8m,建筑面积30.949㎡ ,主体平面形状为凹字形,长67.46米,宽25.34米,为不规则的平面结构体系。工程设有一层地下室,一至三层为商场,上部为三个联体单元的住宅,建筑功能较复杂。由于该地区为六度抗震设防区且风压值较高,为确保结构的经济与安全,概念设计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根据建筑物现有状况及自然条件进行结构选型,采用框剪结构,以满足《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对六度抗震设防区建筑物高度及高厚比的要求。

(2)在结构抗侧力构件布置时,应与建筑专业密切配合,在建筑每部楼梯间及外周边转折处布置水平抗侧力构件(剪力墙),以加强结构抗侧移和扭转刚度,并尽可能考虑刚心与质心的重合,以减少水平力作用下由于结构偏心而引起的空间扭转效应 。

(3)合理考虑楼层的平面布置,增大外周边枢架梁、连梁截面,增大竖向刚度变化较大的楼层平面刚度(增加板厚),以加强周边抗侧力构件的联系,增强结构整体性及空间协同工作的能力。

(4)在结构计算过程中,首先根据经验预设较合理的自振周期,并根据初算结果,调整平面中剪力墙相对刚度,以减少结构偏心,注意控制框架柱及小墙肢的轴压比,以增强结构延性。同时根据规范限值调整剪力墙沿竖向的厚度变化,控制层间位移量及顶点侧移值,以求经济与安全的统一。

(5)在构造设计时,有针对性地对转折部位、连接部位以及由于水平力作用引起结构受力复杂部位或相对薄弱部位的结构构件进行构造及配筋的加强,使主要受力构件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力变形性能。

(6)尽量采用轻质墙体,以减轻楼层自重,同时要求提高地下室外回填土的压实系数,通过人防地下室高强度的侧壁与周边回填土的共同作用,增强对结构的约束,以提高结构抗侧力的整体稳定性,减少地震能量的放大。

(7)为减少温度变化引起的混凝土开裂,在主楼中部设置伸缩缝;为降低沉降差在主楼与群楼之间设置沉降缝。通过以上概念设计,使该工程结构构件在刚度、延性、承载力等方面相匹配,形成一个在抗风、抗震中高效协同工作的结构整体,从而使建筑物在经济、安全、适用、美观的矛盾中找到了统一。

第3篇

市发改委:

20__年市供销社认真贯彻落实秦发(20__)8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一、主要工作

(一)继续推进直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棉麻土产公司已按改制程序年内已完成了产权交易,成立了新的有限责任公司;亨泰食品饮料公司完成了改制前期基础性工作。如:企业清产核资、财务审计、职工拖欠费用审核、职工安置费测算等,资产和土地评估工作正在进行。市废旧物资回收总公司于今年5月经市国资委批准进入改制程序,现正在测算费用及职工安置等基础性工作,职工安置已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批准。

(二)积极做好盐业体制改革。市盐业公司改制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关于促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省供销本文来源:文秘站 社《关于全省盐业体制改革的意见》尽快建立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的盐业集团体制要求和推动我市食盐流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近两年来,市社立足××*实际,创新改制思路,并与省盐业集团公司积极协商、充分酝酿,确定了增资扩股的改制方式,开创了一条盐业体制改革的新路子。新成立的市盐业专营有限公司,由省盐业集团公司和××*市供销社共同出资,省公司和××*市社分别占51%和49% 的股份,新公司已于4月正式挂牌成立,企业运转正常。

(三)加强了改制后企业监管、确保职工队伍的稳定

为使改制后企业健康发展,按市委、市政府秦发(20__)8号文件要求,市社又下发了秦供(20__)发17号《直属企业改制后监管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改制后企业的管理和经营行为,保护了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改制后的企业没有因为改制而出现职工上访行为,职工队伍比较稳定。

(四)具体措施。一是抓好组织落实。市社成立了改制工作领导小组,依据领导分工及时调整了改制领导小组成员,并下设了资产评审组、职工安置监察组、宣传法纪组和改制办公室。改制企业也都相应成立了以法人代表为组长的企业改制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企业改制工作,保证改制工作的顺利推进。二是加强指导。市社下设的各个小组分工负责,督促、检查、落实有关政策。并在改制程序和政策上给予指导,以避免改制企业走弯路。三是重点要把好四项关口。即:把好不良资产核销关;费用拖欠审核关;职工安置费用测算关;综合材料上报审批关,严格按照程序要求推进。

二、明年工作安排

1、按照市社年初下发的秦供(20__)发17号《直属企业改制后监管办法》要求,发挥科室职能作用抓好改制后企业监管工作,确保企业、职工利益不受损害。

2、按照秦发(20__)8号文件精神,继续推进亨泰、回收公司社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改制程序要求积极推进改革,确保集体资产不流失。

第4篇

关键词:网络工程;CDIO;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2)011015603

作者简介:单家凌(1979-),男,硕士,广东白云学院计算机系讲师,研究方向为网络工程、网络安全。

0 引言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产业发展对创新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为首的世界几十所大学展开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 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 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 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 实践的、 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

1 传统《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不足

1.1 课堂理论教学存在的问题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理论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的辅助阶段,讲课的地点一般放在实验室,其手段采用多媒体方式,其目的是教会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所必备的理论知识,对整个的课程设计起指导作用。但是以往教师在课堂讲授时,教学的内容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一些新的理论、新的技术与方法在网络工程领域得以应用,却在课堂教学的内容中没能体现出来。课堂理论的教学相对比较枯燥难懂,很多课堂的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联系,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学的东西难于致用。课程设计的效果达不到目的。

1.2 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

目前网络工程本科毕业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实践能力不强,需要企业进行岗前培训才能胜任工作。实践过程是课程设计的主体,但是在以往的课程设计实践环节中,老师设计的实验缺少实际工程性的内容,教学内容很少与实际的工程应用相联系,达不到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岗位需求。甚至有些教师只是把所学过的实验让学生重做一遍,既激发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愿,也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实验有时需要多台设备连成网络的形式,需要体现学生之间共同协作的能力,但在实验中,由于一些自主性差的学生往往只在旁边观看,没有进行实际的操作,导致动手能力欠缺。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中,进行了认真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基于CDIO课程设计改革探索

根据CDIO教学模式的理念,结合广东白云学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课程设计的流程如图1所示。

2.1 课程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计

课程设计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式,是对《网络工程》课程教学理论与实验的延伸和补充,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其目的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加深学生对该课程所学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与巩固,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创新意识。针对应用型人才,应该首先将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适应岗位需要的实践能力上面。要保证影响学生就业的关键性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需要接受企业岗前培训就可以直接工作,从而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使学生具备如下能力:①了解网络工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具有继续深造和从事本网络工程项目开发和设计的知识结构;②懂得工程项目中有关管理、工程经济、合同法等知识;③掌握网络工程中基本形态、典型技术、核心概念和网络工程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的工作流程。

2.2 教学方法设计

把企业实际的工程项目引入课程设计的教学中来,根据工程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制定基于CDIO理念的教学大纲,在师生课程设计教与学过程中贯彻该大纲,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方法。

(1)工程项目法。课程设计突出网络工程特点。从我校学生的定位来说,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工程型”人才,按网络工程前段、中段和后段三个阶段设置实践内容,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支撑核心能力培养。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到项目的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整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来。

(2)真实环境法。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企业的项目为中心组织项目课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项目课程的功能。学校与企业比较起来,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很多教师已经意识到,学生在学校里三年都学不会的技能,很可能在企业不到三个月就学会了。主要原因是企业里有真实的工作项目、真实的工作环境以及真实的工作压力,这都是学校无法复制的。于是我们把源于企业的真实的工程项目引入课程设计的内容,教师参照企业内组织结构情况,挑选一到两个学生做项目经理,负责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分工,协调等工作都由该项目经理完成。每个学生的实践过程像在真实企业的员工一样,使学生将来能“零距离”上岗。

(3)量体裁衣法。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选择合适的岗位和项目,对于不同学生群体不同的专业定位,其关键的实践能力也不同。为了防止兴趣过散情况的发生,教师可以根据工程项目情况划分几个项目小组,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特长挑选相应的项目组。实际的过程就像企业员工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应聘实际的工作岗位一样。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工程师,那么组建网络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如果专业定位于培养网络管理人员,那么使用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网络管理的能力就是这个专业的关键实践能力。

2.3 教学内容设计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要以就业为导向,在实践过程中应进行广泛深入的社会调查,参照如图2所示的CDIO能力结构。

明确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有哪些岗位能力方面的要求,其中哪些是核心能力,哪些是一般能力,要围绕核心能力并根据CDIO理念制定《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要体现怎样通过具体的网络工程项目(包括产品、生产流程和系统),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到项目的实现和运行的生命周期为整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过程中来。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中,教师要深刻理解CDIO的理念,既注重抽象理论知识的“教”和“学”,又强调了教学过程中“做”的重要意义;设计怎样的课程考核体系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项目设计的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CDIO的 12 项标准都是围绕如何实现 CDIO 大纲目标的,进行 CDIO改革,将带来从理念到课程到教学到评估的整体改革。标准 5 是“培养设计经验”, 要求课程计划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培养设计经验的内容,包括一个基本水平和一个高级水平;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时我们采用二、三级项目教学体系,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有机会参与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标准 8 是“主动学习”, 主动学习是学生直接参与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不提倡被动的知识传授,我们采用“角色”培养法,让学生充当实际的企业员工,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操作、应用、分析和评测。这些标准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有很大的作用。所以在设计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时,我们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1)实践项目具有一定新颖性。教师在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项目时,应该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变化,项目的选取内容要注意更新,不能一成不变,要使用网络工程行业当前的先进技术、主流技术,保持与行业发展同步,使学生在毕业后知识能力满足社会和企业发展的要求。

(2)课程设计题目的多样性。企业的工程项目较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合理安排实践内容,根据市场调研及时调整部分知识结构,题目既要紧密围绕课本知识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难易程度不等、形式多样。整个过程始终遵循CDIO“做中学”的原则,引导学生完成从理解问题、构思设计、实施到运作的整个过程。这样,既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学习、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3)项目是真实地来源于企业。按照真实性学习理论,以来源于企业的实际项目为中心组织《网络工程》课程设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CDIO模式教学的优势。课程设计的实践项目最好来自产业第一线,是企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校可以“零距离”接触企业岗位,毕业后不用培训就可上岗。

(4)实践过程分工与合作。开设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鼓励学生互相沟通、共同探讨、共同参与。课程设计是独立的实验环节,是对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正好符合CDIO强调的项目完整性与综合性。一个基于项目的课题设计,一个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通常考虑分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与指导老师沟通、汇报以及整个课题的完成进度。这种形式从开始的查阅资料、需求分析、整体方案的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验收、运行与维护以及整个过程中不断地讨论、不断地解决问题,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精神。

2.4 考核方式设计

《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结束之前,指导老师要对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的形式多样,标准11是“学生CDIO能力的考核”,CDIO大纲所要求的能力的考核方法必须与 CDIO的理念相一致,考核方法包括笔试、口试、学生行为观察、等级量表、学生反思、日记、档案袋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为此,我们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两级考核方式,教师(充当用户或是验收专家的角色)考核、组长(充当项目经理的角色)考核,考核设计的成绩表如表1所示。

3 实践结果分析

实践与探索表明,用CDIO理念引导该课程的课程设计,效果良好。如表2所示。

在《网络工程》课程设计中应用CDIO教学模式,真正达到了“做中学”,锻炼学生从构思、设计到实现的整合过程。大大提高了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基于工程项目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达到了社会对网络工程人才的岗位要求。

4 结语

对于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课程设计教学,需要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策略,CDIO工程教育模式采用现代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提供新的学习环境,从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过程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个人和人际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协助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掌握了专业必备科技知识,让学生走出校门之前在心理上和职业素质上具备了企业的岗位能力。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

[2] 綦朝晖.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8(8).

[3] 康全礼.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4).

[4] 张慧平.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8).

第5篇

关键词:生态系统;排水系统;城市污水;治理

中图分类号:TU99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6-0117-03

1 序言

某市城市水系环境的破坏和水质的恶化与作为旅游城市的定位极不协调。2006年某市的决策者通过考察,决定引进德国汉诺威水协的治污理念对城市水系进行综合治理。随后德国汉诺威水协对某市的管网、水文、气候、地理、人口、人们生活习惯进行了详细的普查,并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针对某市的情况制定了水敏性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水资源利用框架,设计了对结合管网模拟的机埠改造及配套的人工生态湿地的治污工程综合治理方案,且已陆续开始施工建设,部分工程已经接近尾声,笔者通过对某机埠改造和人工生态湿地配套建设,领略到德国汉诺威水协针对城市治污理念一些特点。

2 通过对现有管网进行普查和建立水力/水文数学模型模拟后,对现有机埠的运行方式的改变及对调蓄池的改造,实现了截污和对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进行预处理

2.1 机埠现状及改造前后的运行情况:目前接近完工的机埠改造工程机埠总汇水面积为415hm2,城市硬化径流面积为290hm2,机埠有两个进水口,一个9712m2的调蓄池,非降雨期来水量平均约0.5m3/S,原机埠的总抽排能力为12.6m3/S,调蓄池的水排向一条长17.3km的城市水系,由于某市的雨、污排水管道存在错接、漏接现象,形成雨污合流现象,由于雨、污水未有效的分离,两个进入机埠污水口CoD浓度最高仅296mg/L和154mg/L,最低时还只有93mg儿和53mg/L,所以送往污水处理厂的污水COD浓度过低造成污水处理厂负荷过重,有时机埠在应急时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了城市水系,且随着城市的发展该水系已经逐渐成为某市城市中心的水系,近年来由于沿岸机埠排污形成了水体恶臭、水生植物消失、栖息动物绝迹的臭水沟,与某市旅游城市的定位极不协调,在短时间内解决雨、污排水管道错接、漏接短期难以实现,针对雨、污合流及水系污染的实际情况,汉诺威水协提出了终端治污的理念,即改造现有的排水机埠和调蓄沉淀池,对来水进行预处理,然后对预处理的水进行分流。首先将原敞开式调蓄池改造成为两个调蓄池,一个为封闭式,一个为敞开式。在非降雨情况下,不明污水在封闭式调蓄池内沉淀、隔离污染物,然后将COD浓度较高的污水直接送往污水处理厂,溢流后COD浓度较低的污水通过人工生态湿地进行生态处理后再排向城市水系,在降雨情况下,从沉淀池溢流的未水进入敞开式调蓄池,再通过排洪渠排入水系内,这种根据来水水质和水量进行区别对待的处理方式,最大限度的解决了雨、污水合流的问题,城市管网中的来水不再是只经过简单的沉淀就直接排入城市水系,同时因送往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浓度提高、水量减少而使污水处理效益更佳,且这种终端治污的方式也为很多老城区未雨污分离的城市提供了一个示范。

2.1.1 机埠改造前后平面布置对比(图1、图2)

2.1.2 排水机埠改造前后运行流程对比(图3、图4)

2.2 调蓄池和泵房改造后的运行原理

此次设计将原来全部敞开的调蓄池分封闭式和敞开式两个调蓄池,来水首先进入封闭式调蓄池,在非降雨期,来水的COD浓度平均约为140mg/L,在进水渠初步沉淀,通过闸门和水位标高的控制,新建的非降雨期泵房以300L/S送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这时抽往污水处理厂的都是来水沉淀下来的污水,上层COD浓度较低的污水通过底板较高的闸门进入封闭式调蓄池沉淀池,封闭式调蓄池沉淀池分为A、B池,来水首先到达A池,在A池沉淀且达到一定水位后通过设置在A池上部三根设有渗水孔的渗透管溢流到B池,(渗透管起到隔离漂浮物及控制水位的作用)再次进行沉淀调蓄,(通过实践证明污水在沉淀池沉淀一小时污水的COD浓度可以减少20%),然后以每两天一次,每次3000m3的频率通过非降雨期泵房抽向人工生态湿地进行生态处理过滤,最后排入城市水系,当B池及人工生态湿地全部注满后,如水位继续上涨,沉淀后的污水通过设置在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开式调蓄池,然后通过降雨期泵房排向人工生态湿地及城市水系,溢流堰能够阻隔污水中的漂浮物及杂物。在小雨时,未水混杂着雨水,COD浓度较低,水位持续上升后开启进水渠通往B池的两个闸门,水流在A、B池沉淀后通过A、B池尾端的溢流堰溢流到敞开式调蓄池。如果在暴雨期,水位上涨过快,在进水渠还设置了一道45m长的溢流堰,污水通过溢流堰溢流至敞开式调蓄池,保证了封闭式调蓄池的安全,这时来水的COD浓度已经很低了,在敞开式调蓄池蓄满后可直接通过排洪渠排入城市水系。降雨结束后,为了清理A、B池廊道内沉淀下来的污泥及杂物,在清空A、B池后,通过设置在A、B池尾端溢流区的冲洗水收集池蓄满的水,开启冲洗门产生一股很强的水浪将封闭式调蓄池沉淀池廊道内淤积物及杂物冲往非降雨期泵房,经过自动格栅隔离较大的沉淀物和漂浮物后抽往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封闭式调蓄池内产生的臭气则由生态处理装置进行净化后再排出。图5、图6是调蓄池示意图。

3 通过配套人工生态湿地的建设,对预处理后的污水实现生态净化

此次把人工生态湿地建设在原有的河道上,分为六个分区,为垂直潜流式人工生态湿地,面积约为8300m2,改造后泵房把经过调蓄池沉淀、杂物隔离的不明污水及初期雨水通过管道输送到人工生态湿地的配水渠,配水渠采用溢流的方式把来水集中、均匀的一次性分配到每个分区(配水渠的作用是均匀的分配污水,且在进水口设置了消力装置,避免损伤人工生态湿地内的水生植物),在人工生态湿地的池床上层由一米厚过滤砂组成过滤层,过滤砂下面则是根据不同级配铺设卵石层,以防过滤砂渗入卵石层内的带孔过滤水收集管网,所选的过滤砂必须按照级配铺设,其含钙量、孔隙率、阳离子含量都有明确规定,达不到要求则需进行相应的调配,如含钙量达不到要求则需铺设石灰石等措施,在过滤砂上根据特定的间隔种植芦苇等水生植物,可有效吸附、拦截悬浮物。同时其发达的根系能使过滤砂内产生空隙,补给氧气,避免产生厌氧环境,使过滤砂发臭板结。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类似于沼泽的湿地上。当以富营养化为主的污水流过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生态滤池时,经石英砂填料床过滤,污水可以在床体的过滤砂缝隙中曲折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最后通过收集管网排向城市水系,污水的BOD5(生物5日需氧量)去除率为85%,SS(固体悬浮物)去除率为87%,T-P去除率为85%,氨氮去除率为54%,污水中的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也很大限度的被湿地芦苇吸收,且水生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增加了湿地基质的透水性,与周围环境的原生动物、微生物等形成各种小环境,通过氧的传递,更加增强了净化废水的能力。生态湿地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因此更适用于处理生活污水以及城市污水一类。生态滤池可分别处理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与可溶性物质。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构造中的过滤砂层被沉淀、过滤、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而可溶性有机物则可直接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每天向生态湿地输送3000m3污水,可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全部排向城市水系,出水COD可以达到约30mg/L至40mg/L。人工生态湿地放空后通过水生植物根系重新补氧,然后再次注水使用。当城市水系水位连续三天高出人工生态湿地水位而无法排出时,配水渠还设置了紧急排空装置,通过开启闸门,人工生态湿地的水可以经过一根输送管回流到敞开式调蓄池,再通过水泵排出。人工生态湿地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

4 通过对河床断面结构的改造及对已经破坏了的河道生态系统进行修复,达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

原有河道堤岸较陡,驳岸风光带建设在堤岸的外面,采用刚性护坡的方式进行护坡,对河床生态系统有较大的破坏,河道内淤泥较多,河道内的沉水植物已经消失。德国汉诺威水协通过这次改造把堤岸后移,这样一来,缓坡式柔性河岸同时也成为了驳岸风光带,解决了市民休闲的时候无法亲水的问题,同时也增大河床的调蓄容积,发挥防洪功效,河岸浸水区铺设椰棕植物垫及椰棕植物辊进行护坡,防止波浪冲刷堤岸,同时在河滩和植物垫上栽种水生植物,河道内进行清淤后栽种沉水植物,还在水上安装若干人工浮游岛,上面栽种浮水植物,通过这些水生植物根系的吸收,不同的水生植物对水体中各种污染物有吸收、富集效果,达到进一步净化水质的作用。河道堤岸改造前后断面对比示意图如图8、图9。

5 通过驳岸景观与净水系统的一体化的建设,做到了既留住了雨水又净化了初期雨水,同时也美化和改善了环境

通过水系驳岸风光带建设,在景区建设大量的草地式洼地,表面上看起来与一般草地无异,但实际上暗藏玄机,这些洼地具有蓄水和净水功能,景区的雨水通过洼地下层的卵石层过滤后由渗透管收集后才允许排往河道内,同时也能保证洼地内水生植物的水分,且和景观融为一体,这种方式还可以扩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在城市道路绿化带、居民小区绿化带等区域广泛的建设带有蓄水和净化功能的洼地、沟渠,对城市道路及硬化地区产生径流所含的硫及重金属有很好的吸收和净化作用,且能对雨水进行调蓄,减少城市水系因暴雨所带来的压力。这些洼地、沟渠的建设除具有调蓄功能外,储存下来的水还可以回收利用,如浇花、洗车等,而且在干旱少雨季节通过蒸发有利于缓解当地的气候炎热和无水的问题,这也就是汉诺威水协提出的“水敏性城市”即“海绵城市”的理念。(图10)

第6篇

有人认为,非凡的建筑才可能成为一座城市文明和现代性的标志,这是曲解了文明,曲解了现代。现代人讲求生活质量,而且更加关心自身的生存环境。在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的中国,科学的、艺术的景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与城市形态、城市功能、艺术形态的关系值得深刻讨论。其中,公共设施的文化表达是构成整体城市景观的重要环节。

目前,各国学者对公共设施所界定的含义各有不同.对于初学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来说,景观的概念往往过于宽泛和模糊,明晰景观学的发展历史,深入思考其内涵,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实践公共设施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同时,重视生态的、历史的、以及现代景观的客观存在,建立有机的设计观。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于2002年开设公共设施专业,迄今已有十余年历史。学院一贯秉承“实践教学型大学”的办学思路,在近年来的一系列重大设计任务中积极组织多学科、多专业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并成功的将实践成果和经验反馈到教学中。公共设施专业方向最初是由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在多年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中,总结了一套将公共设施设计与景观设计、城市建设有机结合的教学思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明晰公共设施设计与产品设计的共性与区别

从办学历程来看,作为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公共设施设计从广义概念产品设计分支而来。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公共环境产品设计,有着产品设计单体所具备的形态特征、使用规律,也遵循一般产品的设计程序和工艺原则。像所有的产品一样,公共设施设计必须以满足社会需要为前提。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用户群体有所不同。当代社会绝大部分的产品消费基本遵循“谁购买,谁使用”的原则,即使是赠予性质的产品,也可认为是使用者的消费支出被代为承担了。公共设施的消费者一般是政府或企业,使用群体是广大居民,其范围是从全社会到某些特定人群,使用人数庞大,不存在单独使用的情况。公共设施不仅仅是迎合个人或小群体的审美习惯和使用要求,还要满足更广泛人群。而社会中的使用者本身就具有族群、年龄、性别、性格、文化水平、健康状况等等的区别。

公共设施与普通产品的适用环境有所不同。顾名思义,公共设施更多存在于公共空间内,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结合于周边一切环境。包括自然条件、城市环境、建筑空间、人文背景。同时,公共设施设计要遵循城市建设的一切法规和标准,具有专门的系统性和功能性要求。

对于普通的产品设计学生,他们的作业往往是单体设计,把效果图表现在一个白色背景中;而对于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生,应该在单体设计之外,融入整体概念和规划构想。例如,公共设施的效果图应有环境和光线的补充,在整体设计中考虑空间内的数量和体量,考虑时间上的可更换性和可持续性。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所发挥的作用既包括其本身的使用功能,还要体现装饰性和意象性。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而且能反映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有助于构建一个融城市特征、文化、功能性和装饰性等元素为一体的环境。

景观文化观对公共设施的影响

景观是一个地理学名词,更是一种文化和表达.公共设施不是孤立的单体存在,它与纵向的历史、横向的周边环境,以及营造者与欣赏者的内心交流息息相关。作为景观构成的一部分,通过景观学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公共设施在公共空间内的一些现象,和创造这种现象的动因。公共设施设计借助景观意识,利用文化符号来表达,不仅能强化设施的文化感,也使公共设施设计成为艺术化的造物活动,成为文化的手段。绝不能把公共设施设计仅仅当成一种工程活动,使其简单化、孤立化。

景观学课程促进公共设施教学

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材培养需求。开拓学生的设计视野,使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公共设施设计是一个产品设计的新领域,是一个全面的设计系统,理解人的行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了解“人――产品――环境”的和谐统一的关系,确定公共设施在使用中的作用。通过整体性的景观意识培养,使学生更自觉的在设计准备阶段明确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环境的分析;使学生明确对人群角度的理解,包括贯彻人性化思想、需求和行为特征、人流分析、无障碍设计理念。

景观学思想对公共设施设计学生的影响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同时具备美学上的愉悦和环境、经济上的可操作性。二是提高设计者的文化修养和内心境界。

小结

第7篇

关键词:设施能耗;生态能源;公共设施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5-0071-01

闲置能耗作为一个首次被提及的概念,其主要是指公共设施在没有为人们提供服务时间段的能源消耗。这种现象其实一直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不过在能源问题日益紧张的今天,这个问题也就变得越发的尖锐了。如果设施在没能为人服务的状态下依然消耗着资源,那么我们就将这种现象称之为闲置能耗,它是一种能源上的过度浪费。

公共设施产品相对其它工业产品有着相对简单的结构与生产过程,这就为可拆卸性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这一点,在生态能源的公共设施创新设计概念中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我们如果能利用公共设施的这一特点,将公共设施上有关于生态能源收集的部件。就拿风力发电来说,小的风力发电机会比大的更合适。因为它更容易被小风量带动而发电,持续不断的小风,会比一时狂风更能供给较大的能量。其这一特点正好与公共设施的特性相一致。所以,如果将生态能源应用于公共设施设计之中会极大方便公共设施的能源收集与利用,从而最大限度的缓解城市密集区域的供电压力。

公共设施本身无疑是影响生态能源应用到实际之中的重要因素。由于城市中的公共设施涵盖的领域十分宽泛,所实现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如果从公共设施自身的服务方式层面上分析,城市中的公共设施可以粗略的分为直接接触类设施,与非直接接触类设施。

一、直接接触类设施

直接接触类设施包括诸如公共候车亭,报刊亭,活动设施,共公座椅,扶手等等。由于其直接与人类的生活行为活动密切相关,所以针对其生态能源利用的领域应该多考虑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少的能源。附加的模块最好可以灵活的拆卸,以便日后的合理分配,维修与回收。就拿生物能源的实际利用来说,我们可以在诸如公共候车亭,报刊亭等人流容易聚集的设施周边安置生物能源的相关配套设施(生态能源收集装置),用可视化的方式让人们看到身边的树木每时每刻所产生的电能,吸收的温室气体量甚至是其生长的时间。赋予其生命化特征,使人们感到树木就像我们的孩子一样,同时为人们提供一些与树木交流的配套公共设施。比如,设置一面空瓶收集区域,人们可以将没喝完的矿泉水瓶拧到该设施上固定,独特的角度可以使瓶内剩余的水缓慢流到树木根部,从而利用没喝完的矿泉水灌溉植物。[2]这样在利用能源的同时培养了人们爱护树木,爱护环境的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人与环境的距离。类似的,我们还可以运用机械能源理念,在年轻人居多的公共设施周围,安置一些诸如单车之类的健身设施。使他们在下班等车之余既锻炼了身体,又可以利用他们运动产生的动能转化为电能并存储起来,供设施自身使用。

二、非直接接触类设施

非直接接触类设施包括诸如路灯,道路护栏,导示设施,墙体,垃圾箱等等。相对于直接接触类设施而言,适用于它的生态能源利用的领域就会宽泛很多。就拿路灯设施来说,我们都知道,与路灯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有效能耗不同,路灯在非使用状态下的能耗基本上是一种能源浪费。[3]因为其处于等待状态,既不能为路过车辆与行人提供照明,反而多余的光线对周边建筑物内的人会产生持续的光污染。生态能源利用的理念与城市照明系统相关知识的契合,使我产生了一个设计构想――设计一种全新的低能耗城市路灯体系,该体系是建立在模块化的小型H轴风力发电设施基础上的。首先在道路两旁以及护栏设施设计上增加风力发电模块(小型H轴风力发电设施和与之配套的传感器),该模块通过汽车驶过时所产生的风能,带动其发电并带动红外感应系统。当没有车驶过时,路灯处于待机状态,此时低能耗的LED照明将作为主要的照明方式。当有车驶过时,由感应器开启汽车行驶前方几盏路灯的氙气照明为汽车提供足够的光线,随着汽车的驶过,氙气灯照明依次关闭并且转回LED照明继续工作。通过这样的设计既实现了路灯的照明功能,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路灯的闲置能耗带来的城市供电压力,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

参考文献:

[1]郭敏敏.论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性与个性化设计.神州民俗,2008.

第8篇

一、公共设施的互动关系

(一)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公共设施与环境的互动主要通过公共设施所选主题、材料等与当地环境的关系来实现,其互动相对静止,需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具体分析。第一类公共设施可作为装饰点缀公共环境,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类公共设施更加生动,让环境因为艺术品的存在而富有韵律和情感色彩。第二类公共设施是以反映当地文化特征、民俗风情为目的的,应根据当地的地域特色、文脉联系、历史渊源来开展。第三类公共设施是依环境和其他建筑而存在的,凸现艺术品和环境相依存、相融合的关系。

(二)公共设施与人的互动互动性公共设施注重人的参与,使人们在身临其境的同时欣赏设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互动性公共设施增添了宣传教育功能,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强调寓教于乐。公共空间里,人们可以接收不同的资讯,互动性公共设施通过反映历史事件或神话故事,向人们展示中国的历史、文化,使人们在娱乐中获得教育和启迪。

二、公共设施互动性表现形式

公共设施互动性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通过设计引导和利用人的行为,使公共设施在使用过程中成为人类生存空间可持续性的拓展。这种可持续性主要是通过公共设施设计,引导或利用人的行为,让市民参与到公共设施使用过程中,让人在使用时的行动、感官、心理反应等发现该产品在设计中所体现的趣味、环保等属性,从而喜爱这样的环境。人们在使用过程中切身体会到自身对环境的参与和责任感,而人的积极参与也使公共环境更具生机、活力,使人、产品、环境间的交流得以实现。

(一)感官体验公共设施体验设计是以唤起公众的美好回忆与生活体验为设计目标取向。“体验”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他意识中产生的美好感觉”,它是主体对客体的刺激产生的内在反映。按照吸收与参与的程度,这种体验可分为四大类: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和美学体验。通常,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是同时涵盖这四个方面的,即处于四个方面交叉点的“甜蜜地带”的体验。也就是说,“最佳组合”是这四个基本类型的有机组合,是一种综合性体验。实现不同的感官互动效果还需要有“数字艺术”的配合支持。

(二)公众参与设计公共设施一定是开放的、有民主性的,它一定十分尊重参与者的社会权利,并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参与者的意见。公共设施的互动性表现为艺术、艺术家、公众之间相互良性的交流、沟通、选择及其影响。这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公众的意志和看法甚至可以修改艺术家最初的设想,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作品的互动性。

(三)人性化设计在为杂乱无章的环境与紧张节奏的生活所累的人们,迫切需要富于人性的设计。人性化设计即在设计产品的过程中以人为本,了解人的需求,设计出尊重人、关怀人的产品。公共设施是当地居民的活动设施,具有人性化的设计能真正体现出对人的尊重与关心,这是一种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时代的潮流与趋势,是人与设施、自然的完美和谐的结合。公共设施在设计时把“人的因素”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来考虑,从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进行考虑,注重公共设施在安全、方便、舒适、美观等方面的评价。

第9篇

关键词:地域因素;城市公园;共设施

一、解读公共设施

1、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由于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因研究方向和着眼点的不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公共设施这种叫法最早出现在欧洲,“罗布.克里尔认为:城市公共设计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我国学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向大众敞开的、为多数民众服务的设施。不仅指公园绿地这些自然景观,城市的景观、广场、庭院等都在公共设施范围内。综合分析以上相关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公共设施主要是为了提供公众某种服务或某项功能,装置在都市公共空间里的私人或公共物件或设备的总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是城市环境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市的细部设计,它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共公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2、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

城市公共设施的物质功能

(1)休息功能

公共设施可以营造出温馨、亲切的生活空间,为居民提供良好的休息和交往的场所。

(2)安全功能

利用公共设施对场地边缘的处理,避免居民在公园里发生安全事故。

(3)便利功能

垃圾箱、公厕、电话间、指示牌、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计,为居民生活提供了方便的服务。

(4)遮蔽功能

如亭、廊、公共汽车站等公共设施的设计,在空间环境中起到为人们遮风挡雨的作用。

(5)城市公共设施的精神功能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特殊的空间符号,除了使空间环境更加舒适、有趣外,还增加了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地域性,同时,兼有装饰和文化传播的作用。

二、地域环境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自然的地域特征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也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需要尊重的前提。自然特征不仅是塑造城市景观的依据,同时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主要元素。当我们在描述一个城市时,人们时常都是把本城市的自然特点作为参照来介绍,是“丘陵城市”、“海滨城市”、还是“平原城市”?作为当今的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适当的强调城市的地域特征是展现城市特色的基本方法。

1、自然因素

城市的自然环境是塑造城市景观的基础,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在一定阶段的地理环境中发展的产物。不同的自然环境塑造的城市布局、功能结构和面貌也都是不同的,例如大连的老虎滩、杭州的西湖、重庆的洪崖洞等,这些城市所特有的名胜古迹都与本城市所特有的自然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我国国土面积幅员辽阔,地貌特征丰富。不同的地形地貌和地理环境都给城市带来了不同的自然资源。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时,我们需要充分的利用这些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例如,我国西南地区竹资源丰富,设计师可以利用这些竹子做一些家具、手工艺品、指示牌等。

不同城市的气候和地理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城市家具的设计。例如,我国南北纬度跨越大,南北温差悬殊,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就必须考虑到南北方功能的特殊要求,南方要求遮阳、防雨;北方保暖、防风。另外,不同地区有其特有的材料,在公共设施设计时,注重对本土材料的运用,即可以节约成本,又在侧面呼应了地域文化。

2、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又称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人们不断地以自己的力量改变着自身生活的环境,力图为自己营造安乐、舒适的生存条件,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生存环境。

三、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城市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1、人文因素

人们的生活方式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城市和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根据社会学的理论,生活方式是指同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相适应的人们生活活动的典型途径及其特征的总和。这就是说,生活方式是由两个因素组成的:一世客观方面的,即人的生活活动的社会条件;二是主观方面的,即人对这些客观条件的态度和活动途径。通俗的说,生活方式是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时间和金钱的消费途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总要求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时代对家庭生活方式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东西方之间、国家之间、城市之间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存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体现着不同地域的文化,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会受到不同生活方式的影响。例如,在我国一线城市,由于人们生活和工作的节奏的加快,这些人群所需要的设施或者产品,使用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在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1.5县级城市,没有那么强的工作压力,那么快的工作节奏。这些人群对公共设施的要求,不仅要满足使用功能,精神功能同等重要。

2、民俗因素

除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外,一个地域特有的文化与习俗,都是地域性不可缺少的组成。

民俗文化是社区与社区共存关系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每一代人都需要从上一代人那里承接民俗文化的遗产,并把它传继给下一代人,使民俗成为一个不问断的连续存在。因为风俗习惯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而且是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俗的体现是全方位的,从衣食住行,处处都有民俗文化的烙印。它产生自历史,同时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征。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话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域性具有十分普遍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例如,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和民间社火。同时,带有地域性的民俗具有很强的传承性。这个特征对于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具有普遍性。民俗在发展过程中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参考文献

[1]孙树楠,地域文化在城市主题公园中表达研究—以邯郸赵王城遗址公园为例,河北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1,8.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