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易发表网,期刊咨询:400-808-1701 订阅咨询:400-808-1721

关于我们 期刊咨询 科普杂志

初中历史的问题优选九篇

时间:2023-08-17 17:41:55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初中历史的问题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初中历史的问题

第1篇

一、了解问题式教学法的含义,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中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作为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问题分析法可以大致划分为三个步骤:首先,由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教材,经过独立分析与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并形成自己的思路;其次,教师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在学生的观点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分析问题思路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教师在对学生讨论情况有一定的掌握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问题分析法把自学思考,互动讨论结合起来进行全面探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学习热情。教师结合教材为学生设立问题情境,在问题情境中,师生间相互配合,教师的主导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二、发挥问题式教学法的优势,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的科目,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故事。教师在课前提出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答案,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相互交流所查阅的资料,有助于打破课本所划定的知识边界,拓宽学生的眼界,广泛地了解相关历史知识。例如:在讲授《》一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影响是什么?让学生在课下查阅相关文献,通过自学来寻找问题的答案。课本由于篇幅和大纲要求的限制所列出的都是最核心的内容,而更丰富的内容就需要由学生自己去挖掘,并在课上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问题式教学法使学生了解更完整、更丰富的历史知识。学生在查阅资料与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被历史的魅力所吸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过去学生学习初中历史主要采用的是课上听讲,课下背诵的方式。这种方式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僵化,使生动的历史知识变成一条条死气沉沉的知识点。这种方式导致课堂效率低下的同时,更是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与质疑精神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法以问题作为贯穿教学全过程的线索,学生在课堂中一直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中,有助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知识、训练思维、锻炼能力,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锻炼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采用问题式教学法讲授初中历史使学生在了解历史、分析历史的过程中,读懂历史发展的规律,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并把历史作为把握人生的一把钥匙。以史为鉴,有助于培养历史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三、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模式,创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

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几个不同层次的以问题为导向的教案,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融入历史情境并发现问题。比如在学习岳飞抗金时,教师可以提出岳飞抗金的原因及岳家军最后为什么会失败等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模拟表演岳飞、宋高宗、秦桧等人物,并使学生自主发现,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悬疑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疑问才会有思考和探求的欲望。如在学完秦汉的章节后,教师总结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如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治国方面有哪些异同,秦始皇为什么派大将蒙恬出击匈奴,汉武帝为什么派卫青和霍去病三次出击匈奴。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家有什么不同的态度等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回顾和总结,把所学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然后在班内共同交流讨论,教师努力创造一个轻松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使每个学生都能踊跃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最终师生共同对问题进行总结。对于有独到见解的学生应给予充分肯定,对于出错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帮助,从而提高历史课堂的教学效率。

第2篇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

一是,教师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相比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和家长更重视其获得的成绩。因为在中考中历史所占分值不高,所以大部分师生未给予历史学科足够的重视,很多教师在教学时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一些知识点,并未讲解历史教学的情感、价值等,无法激发学生兴趣。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脱离。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涉及人们生活的内容,但是教师往往没有把握好这一点,导致教学与生活相脱离,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历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许多学生只是为了考试而学,没有深入理解和记忆知识。三是,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各不相同,而教师并没有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始终采用统一的方式教学,硬性要求学生记忆课本知识,却未将历史实际价值纳入教学的考虑因素之中,未充分发展学生个性。四是,师生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学校对历史课程的重视度不高,没有向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导致教师没有自我提升的空间,工作积极性不强、专业素质不高。而且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也处于被动状态,缺少学习热情,单纯地死记硬背,没有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初中历史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师不能因循守旧,依旧采用传统模式,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其主体作用,使其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思考意识得到提高,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向学生灌输知识,而要摒弃陈旧的教学观念,在历史教学中融入人文关怀,熏陶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讲解基础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现实价值,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历史观以及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其语言表达、归纳、分析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二)有机联系历史与生活

在以往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大多以教材为依托,所以历史课堂显得乏味、枯燥,严重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理解难度较大。长此以往,会严重打击学生的学习信心,甚至导致其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所以教师要注重教学模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发现实际生活与历史知识间的联系,使其找到生活中的历史,同时教师也要科学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服务于历史教学,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和丰富的学习内容,展示更加直观、鲜活的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充分挖掘校园所在地区的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馆、纪念馆、历史博物馆、遗址、历史遗迹等地区进行参观。教师通过因地制宜地利用学生身边的资源,可以使原本死板的历史知识形象化,赋予历史教学鲜活的生命力。

(三)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的推进要求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和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有效解决问题。为达到该目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创造足够的空间与时间供学生交流和互动,在学生讨论与合作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深入理解与记忆知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融入其中,比如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要求学生扮演历史人物,在对话过程中对发生事件的时间、背景、过程与结果等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四)有效发挥双主体作用

第3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管理;问题

究竟什么是课堂管理?一些人把课堂管理仅仅理解为是课堂控制、对课堂纪律的管理,没能真正理解课堂管理的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在《课堂管理与沟通》一书中提出课堂教学的关键是掌握课堂教学中的管理与沟通的规律和技巧,实现与学生有效的课堂交往,在交往中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随着课改的深入,历史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很多问题行为也引起了教师们的关注。如何改善历史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成为中学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了。

一、初中历史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很多,学生的价值呈多元化,有自己的思想,对老师和家长不再盲从,老师的权威日渐下降。由于社会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在拜金主义、钱权交易、行贿受贿、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下,迷失了方向,对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屑一顾,颠覆传统、崇尚自由、推崇后现代。加之课改要求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历史课堂“活”起来了,但是,由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活”和“动”的真正内涵没把握好,结果热闹了课堂,但课堂的管理却出现了问题。

(一)历史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上课铃响了,一些学生却充耳不闻,各玩各的,还在疯闹,没有做好课前准备的意识。课堂中,一些学生书不带、辅导资料不带,课堂不做笔记;课堂上,旁若无人,想说就说,想动就动,对老师的讲解胡乱插嘴;脱离主题、高谈阔论;玩手机,听MP3;顶撞老师,不把教师放在眼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学生自身素质外,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

(二)历史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责任心不强

课堂管理意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原理去认识、分析和解决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长期的管理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智慧。初中一些历史教师把管理学生的任务看成是班主任的事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有了这种想法,就常常会出现当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时,总怪班主任管理不当,班级的学习风气差,而不从历史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诚然有些班班风确实不好,学生缺乏学习热情,影响老师上课,但也有些历史老师无论上哪个班课堂都会出现问题,这就要我们老师找找自己的原因了。教师本身事业心不够强,教学态度不端正。初中历史学科因不是中考必考科目,在一切为了考试的功利主义驱使下,被认为是豆芽学科,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生和家长也不重视,一些习惯较差的学生把历史课当成了情绪调节课,上课随意说话,扰乱课堂纪律,历史教师的待遇和其他主科相比也相对较低。不同的待遇和地位造成了历史教师的不满和抱怨,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三)历史教师对课堂管理的内涵缺乏认识

课堂管理牵涉的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从上课开始到整个课的结束,涉及到整个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一些历史教师片面地认为课堂管理就是对课堂纪律的管理,对学生的管理。于是认为管理得学生服服帖帖,乖乖听话,课堂不敢随意发出声响就是成功的管理。面对课堂管理存在的问题不是去认真分析,要么暴跳如雷,对学生大吼大叫,要么就听之任之,难得管。当老师把课堂管理仅仅看成是课堂纪律,是约束好学生时,我们的课堂就会真正出现问题。影响课堂管理的问题很多,历史老师如果不去分析课堂出现问题的原因,不会去洞悉学生心灵深处真正所需,优化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的管理技巧,那么久而久之,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将越来越紧张,课堂管理走向两个极端,要么专制、要么放任。

二、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管理的策略

我国学者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还干扰教师的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行为”。[1]教师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面对无效的课堂管理更要承担起责任来,努力探索,寻找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管理的策略。

一是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权威式、命令式和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发展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分析、思考。初中学生又是一个身心都还不成熟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环境、经历都不同,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你的教育,“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用用真情来营造良好的实施关系。

二是历史教师要组织好教学内容,爱岗敬业,把教学当作一门艺术。“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就要对得起这份职业,为学生负责,爱岗敬业。教师有了强烈的责任心,就能够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场景,努力让自己的教学充满艺术味,具有激情,让历史事件丝丝入扣,历史人物活灵活现,整个课堂充满了美的享受,促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历史的快乐,最终变得乐学、想学、爱学。教师要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要明白先教什么,后教什么,要控制好课堂的节。制定有效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管理制度,让学生体会到制度的人文关怀,主动去遵守。

三是历史教师要提高机智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突发事件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没有想到的,在课堂上突然发生的,教师要掌握一些应对的技巧。比如对课堂上出现的打架事件,可适当采用冷却处理法;对学生突然提的刁钻的问题,教师要机智地因势利导法,等等。

总之,作为初中历史教师,要面对自己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提高课堂效率。只要历史老师们积极地投入到对课堂管理的研究中,相信初中的历史课堂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问题意识 培养方法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新的课程改革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更重视,在历史教学上问题意识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教育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对于我国目前各个历史老师在初中阶段对学生的历史教育还存在一定缺陷,影响学生能力培养,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对初中历史教学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

一、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观念落后。在历史教学中,传统教学理念就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而且在平时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历史老师主要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讲述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并以此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这种教学方法忽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不能挖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能,有些教师在对学生教授知识的过程中仍旧以强调教师为主的思维对学生进行讲课,没有新意压抑学生个性,使得学生不能在课堂上学到更加有意思的知识,挫伤学生对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二)历史教学手段单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更注重关心人才的综合能力,现代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现代社会更需要一些服务于经济发展的全能型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有关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但是传统历史教学方式主要借助老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只是在聆听老师讲课,并没有发挥能动作用,这样使得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而且历史的教学手段比较单一,使学生体会不到学习历史的乐趣,这样容易使学生对历史学科产生厌烦,出现严重偏科的问题。

(三)应试教育的束缚。就目前看,各个学校的教育主要是为了提高升学质量,只是一味地把学生成绩的提升和升学率作为教学目标,过于强调主科和副科,使得老师不对历史的教学进行创新,严重阻碍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潜能的挖掘,最终导致学生历史成绩较差,历史老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二、问题式教学法优势

当前,我国的初中历史教学在不断进行改革,其中问题式教学法可以体现出在历史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针对所讲授知识,提出相应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作答,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考能力,活跃课堂气氛,给历史课堂注入一些新鲜活力。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学习历史,老师可以提前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对学生讲授知识,问题式教学方法最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对历史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发掘学生学习历史的潜力,培养学生善于发展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发展新知识,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使得学生可以在学好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对自己的要求更高,养成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历史课程问题意识的策略

(一)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在历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该通过一个历史事件,采用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和其他学科有所关联,留言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思考,除此之外,历史教学中应该把握好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与自己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增进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从而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要想培养学生在历史课上的问题意识,就要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初中历史主要是讲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意义,历史老师应该将历史故事和书本中的知识点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讲授,而且,相对其他学习科目来说,历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历史老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家曾经屈辱的历史并正确认识这些屈辱,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注重对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对他们的个人品德、人文素质进行培养,努力使这些学生的身体、心理全面健康,并且一个好的老师,对学生的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生都有帮助的,一个好的教师的教育对学生从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将来求职都有重要影响,这就要加强初中历史老师团队的建设,解决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的问题,促进初中历史老师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第5篇

关键词:初高中历史 历史教学 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5(a)-0188-01

高一历史难,难就难在初高中历史衔接出现的“门槛”。而这道门槛的出现,更多的原因是高中历史的教学与初中历史的教学出现了脱节的问题。怎样才能解决衔接问题呢?课程标准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如何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历史教学特点,渡过学习历史的难关,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 现阶段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

1.1 初高中历史课程的不同,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1.1 初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

初中历史教材采取了主题+时序的通史体例,兼顾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以及与学习内容的关系,体现出了历史这门学科普遍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而高中历史教材则采取了依据历史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遵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采取了“模块”的案例和“专题”的案例。高中的历史教材几乎涵盖了历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时序性很差。正由于专题与模块时序颠倒、跳跃性大,缺乏连续性和系统性,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难度。

1.1.2 教材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初中历史课程重政治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相对薄弱。在初中的具体的教学中,文化史的内容比较少,甚至有的教师在赶教学进度的情况下,文化史的内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历史课程却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视思想文化和经济领域的内容。三大必修模块也分别反映了人类在社会生活领域、社会政治领域以及经济领域的发展过程。课改后的初中历史教材呈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课改后的高中历史教材呈现出分量重,内容深的特点。

1.2 初高中历史“教”与“学”存在缺陷,增加了衔接的难度

1.2.1 教师教学情况的分析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指出:“在对学生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的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以及重大的历史发展进程。如重要的历史现象、历史任务以及历史时间等。”很显然,这要求初高中历史教师都必须对中学阶段的历史课程有一个宏观的认识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两个不同学段的历史教学工作。但初中教师、高中教师各自为阵,那么教学的脱节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1.2.2 学生学习情况的问题

因为初中和高中历史教材编写体例的不同,对高中学生的知识储备尤其是初中知识储备要求甚高。但是,学生初中阶段的历史知识普遍较为薄弱。在广州地区,初中历史课是按照国家标准开设的,但是只作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初中历史就是一门被忽视的学科。很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很低,历史思维能力更无法得到发展。高一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与理论的贫乏,无形中增加了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的难度。

2 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的改善对策

2.1 初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注入驱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常说的一句话。因此初中教师也应采取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这么学科的兴趣也应是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工作。学生有了学习这么功课的兴趣,进入高中后才能继续的探究历史。所以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应采取各种方式,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

高中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学习的基础上针对某一专题进一步探究和学习,应深层次的挖掘问题,看待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而提升搜集历史信息和加工历史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做一些适度的补缺,为初中学生搭建历史框架,填补历史知识,使初中学生能获得历史较为完整的全貌,对历史发展的进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证高中历史学习的有效性。倘若学生没能够充分的掌握历史知识,高中的历史教学就如同空中楼阁。新课改实施后,一些历史知识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应补充进来,加深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历史学习的梯度。

(3)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尽快帮助学生入门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逐步的渗透初中和高中衔接过程中所需要的思维逻辑能力,历史知识作为载体,通过案例讨论等项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2 高中教师的改善对策

(1)增强高中教师的衔接意识,提高教学效益

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历史教材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很多高中历史教师可能对初中的历史课程了解的并不足够,在迎接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时,高中历史教师应准确的掌握学生初中所学的教材和课程标准的特点,了解每一个学生初中阶段所掌握历史知识的实际情况,提高历史教学的连续性和针对性,这样才能保证高中历史的教学内容详略得当,教学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历史教师也应多与初中历史教师沟通交流,相互听课,了解两者的差异和存在的实际问题,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适应高中生思维特点,渗透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高中历史课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层次和应用层次的要求,这一点跟初中历史课历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历史课程应更加重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历史思维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阅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一,应以高中历史知识为载体,通过课堂讨论等手段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在讨论中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解决应用历史知识时所遇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以及归纳和概括历史事件的能力。第二,应利用好历史材料,提高学生利用历史材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教师也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历史材料,指导学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获得的历史知识,对相关的历史问题和历史事件进行谈论和分析。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还要多督促学生总结历史规律。

参考文献

[1] 惠民.谈新编初中历史教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4(3).

第6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问题意识;培养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表明疑问是一切智慧、思维的开始,是发现新知识的基础,也是感悟知识奥妙的主要途径之一。新形势下的初中各科教学要求在完成传统教学任务过程中需进一步拓展课本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技能的同时,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质疑,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或者想法。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方式,才能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主动去发现、提出、分析及解决问题。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新课改,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课堂教学应将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新的教学目标,初中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一度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教学内容往往显得比较抽象、枯燥,教学中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思维去分析教学内容,打破学生的思维局限,这样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有助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产生问题意识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本应该是一个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往往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能够接受,而仅仅是将知识强加给学生。长期以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厌倦心理,逐渐对学习历史知识失去兴趣,从而难以达到理想学习效果。因此,在历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至关重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思考、探索中,从而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对知识充满了好奇心,正处于学习的最佳时期,针对初中生这一特点,教师应将“疑问”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重点,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原因分析

(一)教学中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学生传授知识往往会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教师设计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去解答,让学生通过翻看书本、查阅资料去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知识,但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没有机会提出问题,忽略了学生是否存在疑问,没有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只是注重自己是否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是否达到了教师的要求。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自然也不会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二)教学中未能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笔者通过对身边课堂长期的观察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并不是没有问题,而是畏于教师权威不敢提问。由于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比较多,课堂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提问氛围。大部分教师都是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详细讲解教材中的相关知识点,但是并未真正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学习状态;同时,部分学生担心自己提出的问题过于肤浅而羞于提问。不管何种情况,导致课堂提问氛围不浓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偏差,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是单纯用“对与错、是与非”为标准,将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本教材及教师预定范围内,久而久之便导致学生课堂提问这一重要环节被淡化甚至消失。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措施

(一)营造轻松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提问

思维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一个高度放松、自由的环境中,其思维能力也会进入高级别的组织调解阶段。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若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需要做到的是营造一个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心理上放松警惕,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下主动去观察、思考,刺激班级群体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学会提问

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确立了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就是这种扭曲的课堂地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自主思考、提问的意识、权利被完全抹杀,也就是目前课堂教学中一片雅静的原因所在。对此,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理念指导教学构思,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并借助丰富的教学情境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站在学生角度去启发学生主动思考、探索,在教师的合理诱导、启发下,学生的问题会越来越多,学生也会越来越会提问,课堂氛围也会越来越好。

四、结语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下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对于初中历史课堂而言,教师应深入分析导致学生学习中问题意识薄弱的原因,并借助历史学科的特色,利用多种途径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问、会问、乐问,享受到提问所带来的学习乐趣。

参考文献:

[1]封志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 学周刊,2014,26:147.

[2]陈伟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社会课程的探究性教学模式分析[J].才智,2011,04:87.

第7篇

一、初中历史教学现有问题分析

1.对历史教学重视不足。把初中历史课视为小三门已成传统,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往往被搁置一边,似乎重视初中历史教学将会喧宾夺主,影响主课教学,分散学生学习精力。因此对待初中历史教学只求过得去,不在全面提高素质上做文章。教学管理随意表现在课程课时设置上,有的学校初三不排历史课,或者课表上反映,实际没有,或者删改课时。在实际教学中,初中历史课也常常被挪作主课教学。这样的教学管理怎能正常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2.教学效果差。不少非专业教师从事初中历史教学,主观上就给自己定位――不会教。因此课堂教学敷衍了事,课堂教学内容重点吃不准,难点讲不清,学生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有的改成自修课,现代教学媒体很少使用,谈不上认真备课、认真钻研教材、认真进行课堂教学。

3.教师能力有限。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历史知识面太窄,一方面教师不能适应现代历史教学的灵活多变,自己的能力难以完全发挥;另一方面教师能力不足导致了教师备课的不充足,课堂知识拓展有限,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一些教师好大喜功,急于表现自己的学识渊博,教学偏离正轨,忽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掌握能力,造成教师讲得精彩、学生听得空白,影响了学生对初中阶段历史知识的掌握,致使教学成绩难以提高。再次,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要性认识得不足。

4.学生积极性低。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第一年认真,第二年松懈,第三年不当一回事,究其原因是功利主义和中考指挥棒所致。学生心里有杆秤,初中历史中考不派用场,何苦劳神?因此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热情始终高涨不起来:有的上课走神,似听非听,似想非想;有的在历史课本下压着语、数、外的作业本,干脆偷偷做起作业来;有的在下面偷偷看课外书;也有的甚至连课本都不带,他们对教师的提问谈不上踊跃发言。

二、初中历史教学优化途径

1.强化对历史教师的培训。一方面,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选择专业的、知识能力强、思维开阔的教师;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对历史教师的培训,避免教师的落伍。要不断丰富历史教学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并对培训效果设定科学的评价机制。首先历史教师的培训不能钻牛角尖,造成培训内容枯燥、乏味、深奥,使受训人员不但不能完全掌握,还会把这种枯燥的讲授方式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造成了历史课堂教学更加枯燥、乏味;其次,培训形式要丰富、新颖,使受训教师能受到启发,从而跟上改变课堂教学的模式,增强历史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灵活风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注意课堂导入的形式,尽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爱上历史学习。同时,要注意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注重历史知识与其他科目的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如秦王扫六合的课堂教学中:第一,可与语文知识“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结合长城的存在,秦始皇的功绩,劳民伤财,当年的威风,在历史的长河中如一粒尘埃。第二,可与地理结合,秦始皇扫平六国的根据地在哪?今天的陕西咸阳西安地区。还可以结合历史地理,深化学生的历史知识及能力。如在讲课中巧妙设计内容,让学生知道鸿门宴与阿房宫有多远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和课堂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另一方面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帮助学生总结历史学习的规律。如对秦始皇、武则天等人物的评价,一般都会从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在军事、农业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进行评论,同时结合影响社会进步的阻碍进行综合评价。

3.强化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历史是一门内容丰富多彩、知识蕴含广泛的学科,受很多学生的喜爱。可是由于中学生对学科的一些偏见和学生学习中的一些障碍等原因,影响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要积极地与学生沟通,化解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偏科行为,排解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历史的课堂教学。

4.强化师生互动。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代表,在课堂上的学习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不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质疑。在新课标教学中,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对历史知识进行讨论。在学生面对困难时进行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提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教师要切实把教学活动看成是一个不断面临新问题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扩展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共同学习的过程。因此,师生之间要互教互学、互惠互助,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参考文献

[1]吴慧珍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4,8,(27):46。

[2]孙璇 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4):154。

第8篇

一、丰富历史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纵观当下的历史教学方式,许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只注重枯燥地讲解课本上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而不注重将课本知识活灵活现地演绎和输入到学生的头脑中,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广大教师应当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并加以丰富和创新,努力提升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大部分学校配备了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初中历史教师要合理利用资源,帮助学生消化、理解历史知识,体会历史内涵,感受历史底蕴,转变之前的单一教学方式。比如,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中的核心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当时那个年代,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刻理解的过程和意义。在讲解日军暴行时,可以让图片来说话,将日军的丑陋嘴脸揭穿,让学生们深刻地认识到国耻,奋发进取,为中华的崛起而努力。此外,在课下教师可以组织相关历史学习实践活动,带领学生们去参观一些历史遗留建筑,参观文化宫,去学校或者当地的图书馆阅读历史名著。寒暑假期间,教师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家长携孩子去参观游览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帮助学生亲身去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去感受历史、铭记历史、爱上历史。

二、加强教学思想反思 回归历史教学本质

当前的历史教学很大一部分是流于表面讲解和死记硬背,教师不仅不重视,而且也不用心备课讲课,直接让学生考试前磨刀上场。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广大教师就应加强教学思想反思,回归历史教学本质,打破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错误观念,关注学生人文素质、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运用能力的提升,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实现历史教学目标和意义。

历史教师在讲课之前,要在基本知识、培养能力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进行认真备课。例如,在讲解时,关于基本知识,学生需要掌握有关的一些重要知识点,例如,的时间、地点、参战方、原因、过程、意义等等;关于培养能力,学生需要锻炼历史逻辑思维,历史事件分析能力,学习交流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辩论赛,题为“利大于弊”,让学生进行辩论,帮助他们形成辩证思维,更好地分析历史事件,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和意义;关于情感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中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牢记国耻,从历史中积累教训、获得经验,刻苦学习,积极上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以洗前耻。通过上述备课,教师完整地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也从中获取了知识,提升了能力,头脑也得到了滋养,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初衷,帮助学生提升了人文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教师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味地注重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解,学生的思辨能力、探索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等都受到了遏制,不利于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提高和历史思维的培养。教师应拜托依赖教材的传统教学,将一些时事材料与历史事件和故事等内容渗透到历史课堂中,设置一些教学环节,在教学问题探讨中尊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适当的鼓舞,创造良好的历史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9篇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在初中历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提问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进行有效提问是学生进行思考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具体表现,从传统教学中的“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问意识是新课改环境中学生必须具备的一种意识,也是教师要对学生培养的一种意识。在对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充分尊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发展。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意义

1.提问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在心情愉悦的、情绪良好的状态中学习才是最有效的,学生能够对所学习内容进行提问,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表现,从学生心理的层面来看,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是乐意接受的,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的情绪是良好的。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提问,学生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对所学习的知识和内容形成自己的思考,最终把教材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储存在学生的脑海中。可见,提问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促进课堂学习的有效化。

2.课堂提问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倡导学生提问,给学生提问的空间和时间,是从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中转变过来的一种表现。教师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就是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让给了学生,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提问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某个知识进行探究的过程,学生对相关的知识产生了疑问,在和同学、教师交流的过程中,相关的问题能够迎刃而解。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有学生自己的思维参与活动,这样获得的知识留存于学生的记忆也更长久,也就是说,通过问题探究获得知识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有效和牢固。

二、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方法

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并且教师还是课堂的组织者,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具备什么样的教学思想直接决定学生接受的教育课堂类型和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程度。

1.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要想让学生自主提问,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是重要的前提条件。课堂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意愿产生最直接的影响,教师应让学生敢说。(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敢说,敢问。在学生进行发问的过程中,对于有建设性的提问,教师要鼓励其他的学生向他们学习,或者让同学评一评这些学生的提问好在哪里,哪些地方是自己在今后的提问过程中需要学习的?这样,通过向会提问的学生学习实现学生提问能力的提高。(2)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提问,就要让学生愿意提问,这和教师有很大的关系,只有建立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向教师提问。尤其是班上中下等的学生进行提问,当他们问不到正题上时,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到提问的正确方向。在日常的生活中,教师要多和他们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从喜欢老师进而喜欢和教师进行课堂交流。

2.以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问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循序渐渐,让学生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层层深入,通过教师给学生的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教师的问题起到引导的作用,学生会对教师的行为进行效仿,也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的问题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提问式的课堂教学中来。另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相关章节的课文进行阅读,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

问题意识是初中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意识。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发问,做课堂学习的主导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取消学生提问的忧虑,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提问中来。另外,教师还要做好学生提问的榜样,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引积极、主动地发问,实现学生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相关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