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42:01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机电一体化的认识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电子 机械 工业 一体化
Primary understanding to the incorporate machinery and electron
Lu Mingchun
【Abstract】Since the electron technology came out, the combination of the electron technology with the machinery technology has started. Now, the technology, the incorporate machinery and electron has got an obvious development, which has aroused people’ wide attention. It makes the industry production step into the developing period with the “incorporate machinery and electron” as the character from the “machinery electrization”.
【Keywords】Electron Machinery Industry Integration
机电一体化是微电子技术向传统机械工程渗透而形成的,融合机械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等为一体的新兴交叉学科。
其中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技术相适应,利用其它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小重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及改善性能的要求。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制造过程中,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
1.机电一体化概述。机电一体化是指在机构的主功能、动力功能、信息处理功能和控制功能上引进电子技术,将机械装置与电子化设计及软件结合起来所构成的系统的总称。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及电力电子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要求,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由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系。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也就是说,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延伸,智能化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2.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状况。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①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②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予很大的关注和支持。③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角,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入“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3.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智能化。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的研究中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之一。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及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度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者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且必要的。
3.2 模块化。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和环境接口等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非常重要的事情。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等。有了这些标准单元就可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达到以上目的,还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于各部件、单元的匹配。
3.3 网络化。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的应用使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CIAS),能使人们呆在家里就可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将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3.4 微型化。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
3.5 环保化。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小,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 教学改革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最有效的途径。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的实质是工作与学习相结合,学习的内容应与工作任务一致,在专业教育的过程中完成职业化的基本训练,这种训练的基本方法是“教学产”一体化。校企合作是实现工学结合教育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也是落实“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措施,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教育应当遵循的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探索和实践,使我院在密切与企业合作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学结合课程并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强化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教学管理等,将机电工程系建成安阳职业技术学院一个品牌。
一、现状分析
我院在安钢职工大学基础上创建,有得天独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基础。在近30年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的参与修改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为普招的学生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基础。学院现有一部分实习基地,但是对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来说还不够,必须增加实习设备和实训基地,尤其是更多企业参与的实训基地。
二、改革内容
1.在我院,机电工程系试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和实施,完善教学计划。
2.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3.结合新校址的建设,完善我系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4.积极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或低费接受职业教育的尝试。
5.以就业为导向,部分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参与校外生产实践,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目标
1.改革教学计划,加强实践环节,保证至少50%的实训和实习时间。
2.以工学结合为基础,开展顶岗实习工作,加强实习管理,保证实习效果。
3.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已在机电工程系逐步展开,实现与安阳市5~10家企业、河南省内5~10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并实质性开展工作。
4.完善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四、实施方案及实施方法
1.牢固树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要认识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2.紧贴区域经济需求,对开设专业进行可行性实训调查。
3.选择一批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优秀企业,学院与企业订立合同,以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机制和形式开展高职教育,依靠企业建立、巩固和发展校外实习基地,为高职学生提供必需的实习场地和毕业环节课题等,让学生接触企业的生产实践或工程项目,熟悉现代化生产工艺,并掌握先进的技术与设备,缩短“过渡期”,使学生一毕业就能直接顶岗。
4.机电工程学院与行业企业专家紧密结合,成立“专业委员会”,共同审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及实践环节内容和学时的安排等,使教学计划突出高职特点,更能适应行业的实际需要。实践环节占教学总学时的近50%。
5.模拟企业生产现场环境开展实践训练与技术培训。采取校企一体、产学协作的方式共建校内实训基地。针对机电专业的特点,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实习、实验设备。考虑学校实习、实验环境和企业生产环境的有效接轨,力求学校实习、实训的环境氛围接近现代企业的生产环境氛围。
6.充分利用企业、社会的职业技术鉴定资格权限,为高职学生参加职业技能资格及岗位等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7.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
8.培养与引进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是形成在本专业(行业)中具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1)学校要出台相应的鼓励政策,制订教师进修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要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锻炼、积累实际工作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组建“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队伍。拓宽兼职教师来源,建立校外兼职教师数据库,聘请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职上课。形成一个良好的培养、选拔、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机制。
9.针对工学结合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
五、取得的成果
坚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通过本项目的有效实践,极大地缓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矛盾;有效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积极地推进毕业生就业,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1.使专业培养目标贴近一线需要,推进就业。校企合作通过学校与企业间的交流,在生产实践中帮助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与企业的生产实际结合起来,融会贯通。学生在企业参加生产实际工作,掌握生产设备的操作,熟悉专业知识及行业背景,通过校企合作,因地制宜地为社会培养需要的紧缺人才。
2.促进教师深入一线,提高“双师”素质。教师深入企业第一线,能及时了解就业形势,明确办学思路;能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对所需人才规格的要求;能把掌握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提高自身工程技术实践素质。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3.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让学生置身真实生产一线环境,加强能力训练。“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另一个作用,是为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能在生产一线真实的工程、技术环境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技术、提高能力。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工业机器人 课程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的成本不断增加,企业对工业机器人技术及柔性生产线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其标准化、模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并向着成套技术和装备的方向发展,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机器人作为一种高技术含量的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其设计、制造、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等工作需要大量专业技术人员,随着机器人应用的日益广泛和装机容量的直线上升,对这类技术人员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
机器人作为高科技的产物,涉及工业设计、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软件、硬件、人机交互、人工智能等多门学科。为此根据辽宁地域特点并结合本院的实际资源情况,确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常用机电设备为基础,以工业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涉及的机械技术、自动化技术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一、专业建设思路
作为高职院校,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行“七三四”的办学模式。七即“七对接”,即机电专业与装配制造业对接,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专业课程体系载体与工业整体设备对接、具体课程载体与设备部件对接、课程内容与岗位任务对接、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对接;三即“三围绕”,即学校围绕市场转、专业围绕产业转、人才培养围绕企业转;四即“四岗定位”,设置“岗位基础知识+岗前技能训练+选岗实习+顶岗实习”的“四岗定位”职业岗位导向课程培训包。
二、课程模式
(一)将工业机器人技术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有机结合,首先确立以机器人和柔性生产为载体的课程体系。
1.以机器人技术涉及的操作机和柔性生产线中的机械本体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机械技术学习链。
2.以机器人技术及涉及的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为载体,以柔性生产线技术中涉及的可编程技术、变频器、传感器及触摸屏为载体,将各部分分解,确立自动化技术学习链。
3.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对机械技术及自动化技术涉及的知识、能力、技术应用进行综合的训练和强化。
4.以机器人及柔性生产线为载体,完成整个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所需职业能力的培训,实现对机电设备的维护、维修、设备改造、升级、开发等各个岗位的技术应用能力的掌握。
(二)依据上述四岗定位原则配备课程训练包。
技能训练包1:岗位基础知识训练课程。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位基础知识训练;加强英语能力训练及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所需的数学知识的积累及普及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技能训练包2:岗前基础型技能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进行机电一体化技术岗前基本能力训练;包括机械、电子、电气基础技能的学习和训练。
技能训练包3:定岗加强技能型训练。
该培训包课程主要针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固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技能加强训练。
技能训练包4:校企合作课程――选岗实习及顶岗实习。
选岗实习课程安排:依托本地企业,围绕市场,追踪技术的更新发展,不断调整、构建选岗实习课程体系,确立了以下四个选岗实习方向:工业机器人+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气动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可编程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方向;单片机技术+机床维修技术综合应用。
具体安排:每个工厂设置一名教学工程师,学院每个方向配备一名指导教师,在企业内部的厂中校内完成训练任务;每周四天上午在企业学习工作,每周五布置任务在校内自主学习,指导教师每周五汇报总结。
参考文献:
[1]张洪涛.机电一体化专业与课程体系的构建 [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5).
[2]周宇,陈一峰,张晶.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应用性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应为学生的学习创造尽可能真实的职业环境,探索适应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骨干专业课程实施模块式教学的改革实践。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院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教育部确定的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从99级开始,全面实施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是以CBE理论为指导,以岗位能力为导向,构建由模块化课程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实施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职业技能证书考核标准和模块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突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一改革取得了丰硕成果,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高居学院各专业之首。
一、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实施特点
1.模块课程的开发
模块课程的开发主要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几门课整合为模块课程的开发。我们在岗位分析的基础上。把汽车构造、汽车运用、汽车维修3门课程整合为汽车使用技术。打破原有教学体系,把原来三门课程中的有关发动机、底盘和电器的工作原理、构造、使用和维修等内容穿成一条线,重新整合为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底盘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原理与维修3大模块。3大模块分为18个子模块,如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模块包含发动机拆装、机体零件与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等6个子模块。每个子模块都包括“五单”,即:学习资料单、技能单、信息单、作业单及评价采用考核单。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明确。在教学方式上,按“五单”要求完成教学任务。每个子模块均采用集中与分组讲授相结合、集体指导和个别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最后进行学习评价。
二是单门课重新整合的模块课程学习包的开发。比如。汽车电控系统结构与维修模块、汽车自动变速器结构与维修模块、电喷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模块等重要专业课,其应用性很强。2004年我们对该类课程也进行了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改革尝试,首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岗位进行社会调研。分析岗位能力需求,依据需求将课程目标分解成若干项技能,每项技能划分出若干个子技能,每个子技能按照必需够用原则确定知识点,开发出学习资料单、信息单、技能单、作业单、考核单,即模块课程的学习包。教学过程中,采用模块式现场教学,围绕“五单”进行技能训练。
2.采用小班现场教学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主要采用现场教学形式,这种形式替代了过去由不同教师、不同部门承担课堂讲授、实验、实习的分离式授课方式。采取边理论边实践一条龙的形式,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为一体。学生将在仿真的职业环境中进行实践训练,突出了职业教育特色。
教学中,每个班级将分成4个模块学习小组,分别由4位教师授课和指导。上课时向学生发放:“五单”。学生的学习内容分课上和课下两部分。其中。学习资料单介绍学生在每个子模块中应知的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单则介绍每个子模块学生应会实践项目的训练要点,以上两单分别作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信息单则介绍一些相关的专业拓展知识和新技术,作为课外补充知识;为巩固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学生课下应完成每个子模块对应布置的作业单;考核单是用于考核及评价学生对每个子模块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用试卷库。分为理论和技能两部分可实现教考分离。
3.执行严格的学习评价
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强调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评价。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管理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评价采用“限低不限高”的原则进行。考核内容包括理论知识点考核(30%),实践技能考核(60%)和学习态度考核(1O%)。无论理论考核还是实践考核,均实施教考分离。只有构成模块课程的各子模块的成绩均通过,该模块课程才能通过。不及格的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重新进行补偿训练,直到考评合格为止。这是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力图达到100%通过率的目标的具体体现。
4.提高设备利用率
为了增加学生训练的机会,缓解实训用设备的压力,该专业采取“早七晚六”办法授课。即将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学生分成两个批次,早七点到中午十二点一个批次,下午一点到晚上六点一个批次,这样大大提高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解决了仪器设备和场所相对不足的问题,也解决了师资相对短缺的问题,使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顺利推开。
5.采取灵活排课方式
由于知识和技能的连贯性较强。模块式一体化教学采用整周上课的方式进行。因为每门课程的子模块数量不同,每个子模块内容含量又有差别,所以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无法像正常上课那样学期初完成排课。为此,学院对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课程采取单独排课方式,每周排一次课,挑选学院最优秀的教师对模块内容统一进行理论知识讲授,周五下午进行子模块交叉考核,其他时间按小班(模块小组)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操作。这种灵活讲课的方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
6.以“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为依据核发技能证书
我院是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第185号站,可以直接实施职业技能鉴定考核。为了进一步加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获得“双证书”的比例,真正实现将实践教学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接轨,我们将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中的理论考核要点融入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信息资料单”中,将技能考核要点融入到“技能考核单”中,并编写了“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用来记载学生已掌握的技能项目,作为核发高级、中级职业资格证书的证据。教师把考核结果详细记载在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中,完成项目达到“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内容的90%时,核发汽车维修工、汽车检测工和汽车电器维修工等工种的高级工证书:达到80~,4时,核发相应工种的中级工证书。模块式一体化教学这种以“职业能力训练证据包”为载体,将技能鉴定和技能考核结合起来,突出了实践教学的针对性,避免了重复考核。提高了学生的“双证率”。
7用现代教育技术,将网络辅助教学与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相结合
为了实现学生自主或协作的学习,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教师自主开发了专业教学素材库、课件、网络课程,其中一门为省级精品课程。我们把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学习资源挂在校园网上,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可在网络教学信息资料室上网自主查询,获得与学习相关的学习资料。实践技能训练由教师事先演示的方法改为先让学生观看标准的操作过程录像,然后再进行模仿演练,最后由指导教师辅导纠正,检查学生掌握情况。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作业单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自测习题,通过网络课程进行自我测试;一部分为主观习题,学生可通过登录网络教学平台来完成,也可以按普通作业形式提交。
二、实施模块式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成效
我校模块式一体化教学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模块式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成果获2004年黑龙江省高校教学研究成果二等奖。本专业近3年的学生入学平均报到率、平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均排在各专业前面。
1.教学设施得到了改善
为了更好地完成模块式一体化教学,学院投资购置了大量实验实训设备。如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专业新上汽车综合A级检测线一套,液压实验台及相应教具多台套。购置车辆近20台,举车机4台,教师制作了4台整车教具,组装了20台发动机,还制作了相关的拆装工具和固定支承架等。
2.教师队伍的“双师”水平得到了提高
模块一体化教学区别于传统的教学。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要求教9币系统地、全面地掌握专业实用和前沿知识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通过学院有计划安排及自身努力。本专业的“双师”教师比例已经超过80%。
3.模块教材建设得到了加强
经过几年的实践。我们把“五单”中的前“三单”修订出版为正式的模块教材,还自主开发了《汽车发动机结构与维修》、《汽车底盘结构与维修》、《汽车电器设备原理与维修》等10本特色模块教材。并将纸版教材、网络课件和电子教案三种不同形式的教材组织成立体化教材,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以发动机拆装为突破点;在汽车电路原理与维修的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以电路原理及整车电路配线为突破点。课堂讲授内容,学生能看懂。操作中用得到,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模块式一体化教学中,当学生在前几个子模块学习基本训练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组织学生亲自动手修理发动机,并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在修理发动机时,从发动机解体、清洗、鉴定、决策修理项目、提出购件计划、零部件采购、补整、试装、总装、磨合、试车直到竣工交接等,都由学生亲自操作。要求一点不能出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起组织和指导作用。由于任务具体,目标明确,学生能认真阅读资料单、技能单,认真查阅有关技术资料。严格执行修理质量标准。经过一系列操作,发动机点火启动,同学们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整个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首先说的是化工工艺在化工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把化工厂比作一个电脑的话,化工机械设备相当于电脑的硬件设施,那化工工艺就相当于是电脑运行的软件系统。如果没有化工工艺操作,那么化工厂里的所有设备都是无意义的摆设。化工工艺是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是一门涉及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学反应工程学及化工机械等多门学科的综合课程。强调化工生产的产品类别和操作单元,并具有较强的连续性和综合性,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化工基础知识。通过学习,对典型的化工、石油化工的生产有较深入的认识。
对于初中毕业生来学习这门课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第一,这门课程涉及面广、理论多,实际工作当中动脑多于动手。本门课不仅涉及到基础的化学理论知识,还有机械、电器自动化方面的知识。因为化工生产以工艺流程为核心,确定一个工艺路线和工艺条件需要综合考虑温度、压强、流速、物态等各个方面的因素,所有课程设计面比较大,初学这门课常感觉摸不着边际,没有主线和思路。第二,学习这门课要把握好化工生产特点。对一个化工生产过程或一个具体的工艺流程,起初从表面上看很复杂繁琐,但都有规律可寻。其实任何一个化工过程都由三大块组成,即原料的预处理、核心反应和净制为成品这三部分组成。只要遵循这个规律,让学生用这三步工艺过程去学习看待任何工艺流程都会简单明了了。第三,单元操作的学习很重要。这门课的名字虽然叫化工工艺,但每个工艺过程都是由若干相对独立的单元操作组成,即使同一产品有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但其基本的单元操作都是相同的。第四就是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都是在平常生活中不容易见到的,只讲理论显得很生涩枯燥,如果有直观的物体或多媒体课件的话,会使学习效果和兴趣有极大的提高。
对化工工艺这个专业的就业状况和工厂的实际岗位状况,近几年我参加了一些招聘会,也关注过很多化工企业的网站和网上的一些招聘信息。化工企招聘,从专业上看:需求最多的就是化工工艺,其次是化工机械设备,再者就是化学仪表电器自动化。从学历层次上看:招聘的人数多少与学历层次高低成反比。也就是说,中专中技类的人数最多,通常占到六成以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内容上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和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加课堂上的信息量,要及时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减少实验教学的演示、验证性,增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技术运用能力的工艺性、综合性内容。建设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相结合,能够形成教学、生产、管理培训相结合的实习、实训基地。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将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课程设置中的每一门课程,都要与能力培养相对应,即在完成课程教学的同时,也达到能力培养的要求。在教学手段上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建立于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平台上。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讲座式、提问式,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对于专业课要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重新整合、削枝强干,突破学科性的束缚,形成了讲、练、操作融为一体的课程结构。如:打破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学科界限,从职业需要出发,从文化素质着眼,整合为化学基础课;将原来的工业电器和工业仪表及自动化两门课程整合为工业电器与仪表;化工单元过程及操作课程是在原化工原理课程的基础上,调整教学内容,加强了操作技能的教学和练习,对于一些理论推导做了适当的削减,形成了化学工艺专业融理论、实践和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教学与操作交互进行;化学工艺课程纠正专业理论偏多、偏深的倾向,增加主要工艺操作技术和分析处理一般故障等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等。
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关于校企合作中提到,推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鼓励校企共建以现代学徒制培养为主的特色学院;以市场为导向多方共建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因此,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与实施,并应用于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教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 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现状
吉林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产教融合把握培养方向、校企合作创造实践条件、工学结合创新培育方法、知行合一培养学习自觉”的总要求。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为高职学生,起点高,学习基础好。近3年招生情况稳定,从教学内容与专业建设方面探究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缺乏综合性实验与综合型课程的设置,急需在校企合作的形式下开发补充上述两类课程。
2 该国校企合作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校企合作模式总体上是以学生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作模式,形式多样(如“订单式”“零距离对接式”“捆绑式”“产学研一体式”等)。就其本质而言,在于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以实现良性互动和“双赢”局面,最终目的是促进学校和企业发展。但在实际操作上,还远没有形成科学化的深层次合作,大多处于学校为主动方、企业为被动方的局面,建立高效、可运作的校企合作机制十分必要。
3 该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3.1 建立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校企合作相关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组织协调机制。
高职院校和企业隶属不同体系,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方式存在一定差异,而且校企双方在开发项目课程体系上提供的时间与精力有限,易产生分歧。因此,学院专业教研室将成立专门的课程体系构建机构,吸收具有先进的课程开发和管理经验的教师及企业人员,主要职能是为课程建设提供潜在理论支持;协调、解决三方企业专家、专业教师与课程专家在课程构建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细节性问题。
(2)建立校企共同育人机制。
鉴于项目驱动的职业课程体系建构的工作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多,因此要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机制。具体为统一学校与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标准,双方共同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方向,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职业素质技能考核,使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融为一体,以此实现校企共生共赢。
(3)建立校企共同督导机制。
通过校企共同推进的项目驱动课程体系在管理中,重点是过程控制。该校将建立和完善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首先,建立企业专家备课制度、校企课程研讨制度;其次,完善相关制度执行的督导机制,测量、评价、分析和改进课程的实施过程,从而形成自觉要求、自我检测、自我修正、持续改进的良性管理机制,为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管理保障。
3.2 实行“双证书”制度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将教学内容涵盖相应的职业标准,做到教学模式和教学万法与职业标准的要求相适应,从而使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制度相互沟通,真正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对接。
3.3 人才培养过程突出职业综合素质锻炼
机电一体化专业教研室对实践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重组,充分考虑专业课程特色,建立了电气控制综合实训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电工基础实训室等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立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双管齐下,满足院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培养需要。
同时,积极研究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学的特点,采用项目为导向、任务驱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1∶1比例,推行“学做结合、赛练互通”的教学方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来组织教学内容与安排教学。
3.4 积极推进过程考核制度
制定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的动态考核标准,采用项目过程考核、闭卷笔试、故障分析训练、实际操作及生产实践演练等多种考核形式,实现知识应用考核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构建了师生、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职业知识、态度为辅的动态考核评价体系。
3.5 加强“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借助校企合作平台,使教师队伍的“双师型”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首先是校内培养,鼓励或安排青年教师利用假期、休息日到企业实习或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参与企业相关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等项目,加快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高;其次是进行外部引进与输出,从企业调入工程技术人员及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选派校内教师到企业进行员工技能培训,实现师资方面的互赢、共享局面。
摘要: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语文;课程改革;转变;优化;认识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因此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
语文教改势在必行。那么,语文教学应该如何适应课改精神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转变二优化一体现
一、关于“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与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关于吧“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应坚决摒弃“大锅饭”式的平均主义,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结构、教学情景,使全体学生人人有压力,个个有动力,激发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才能在愉快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自己的教学全过程。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谁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关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设备保养维修
对于一个以机械加工为主的企事业而言,数控类机床、试验设备、测量设备已经微电子技术制造设备等机电一体化设备是其运转的重点。为此,很多大公司不惜花费昂贵的价格去购买先进的机电一体化设备。本文旨在从机电一体化的运行原理出发,谈及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保养和维修问题。
一、机电一体化的概念及其工作原理
1.1机电一体化的概念
机电一体化指的是将电子技术融入到机械技术中,使电子技术和机械技术通过有机结合,以提供更佳性能的一种先进技术的总称。它最初是由美国开发,后经由日本大力宣传,“机电一体化”的名称才风行全国[1]。借助这种技术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目前广泛运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行业,具有非常宽广的发展前景。
1.2机电一体化的工作原理
对于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认识,比较集中地三种说法是丹麦理工大学的JacobB aur的“五块论”和挪威科技大学的BassamAHussein的“两个系统论”以及“广义功能论”。现在看来,这个“广义功能论”比较靠谱。它从广义的角度,认识机电一体化的运行原理。它认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是凭借计算机作为中心,由中心计算机将从传感检测系统接收到的信息经过检测、处理后,向外界反馈信息,或是控制机械执行命令,完成相关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子系统的的各驱动元件和执行元件悄悄运作,形成广义的执行机构。
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保养与维修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顺利运转是保证有效生产,实现单位效益的关键。因此,大部分企业除了购买进口机电一体化设备外,还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保养和维修。
2.1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保养
2.1.1抓住生产休整期,进行有深度有质量的检修
经常进行检修,是保证机器顺利运转的一个有效措施。这一个措施有助于提前发现机器存在的问题,几时进行有效的整治。所以企业要抓住生产的休整期,对机器设备进行有深度有质量的检修。
2.1.2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考核奖惩制度
只有将个人的责任明朗化,奖惩制度公开化,才能使每个人都身体力行,自觉地去保养机器设备,不损坏设备。
2.1.3控制大修预算,将费用费解给生产厂,实行目标管理
缩减大修预算,将缩减的费用分配到各大厂家,对各大厂家提出目标要求,保证机器的顺利运转。使厂家从心里上明白到保养好机器设备的重要性。
2.2机电一体化设备的维修
2.2.1建立完善的维修制度,进行科学的维修模式
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比较复杂的,进行维修前,必须要对机器设备的结构以及其工作运行原理有一个明确的把握。庖丁解牛之所以能够为人所接纳,就是因为庖丁把握住了一般事务的原理。同样的,对机电一体化的维修也要在这一基础上才能事半功倍。
2.2.2加强现场设施和基础设施管理
“管理”一词在机电一体化的维修中,不单单包含对人的管理,更重要的是对机器设备的管理。这种管理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对现场设施的管理,一部机器的运行要求一定的场地环境,作为人要排除一切不利于机器运行或者是有损机器寿命的外部因素。其二是对基础设施的管理。维修有时候会需要一些新的配件,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保证配件的及时供给,并且是有质量的供给。但是配件的供给又不能是随意化的,必须要按照程序来提出申请。
2.2.3加强人才培育,造就高素质维修人才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缺?人才。一个好的维修人才可以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损失,这就要求企业大力培养维修专业人才,提供优越的待遇留住人才[3]。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项核心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也成了一个企业保证生产、保证效益的关键。在保养和维修上,企业要注重基础设施的管理,注重日常的检修以及注重对维修人才的培养,把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调动起来,齐齐做好机电一体化设备的保养和维修,力保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正常运转。
参考文献
[1]查向东.电工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应用案例二三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9:277-278
机电一体化涵盖了各种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操作技术、计算及编程技术等。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并不是由机械技术和电子技术技术的拼凑,而是系统化的统一和组成,使得生产效率和技术更高。
2.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措施
石油机械来涉及的范围非常广,从操作环境来看,可以分为海洋和陆地,不论是大型设备还是精密仪器,近几十年来,实验机械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但始终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同时由于该行业的风险和工作量巨大,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并且生产效率较低。随着机电一体化的出现,在石油机械行业中引入机电一体化势在必行。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第一,要从思想和认识上重视石油机电一体化。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能够捕捉、识别各种综合信息,独立完成各种复杂的任务,更为先进,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智能。因此,作为建设者和施工者应当从思想和认识上重视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的推进。在石油机械行业实现机电一体化,能够在这些领域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如进行一些危险的施工操作,一些地下和水下作业等,可代替人进行超负荷工作。第二,要及时关注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方向。由于我国机电一体化发展较晚,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要首先注重国际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动向。并加强与先进企业的交流合作。要注意收集和积累相关资料,对国内国际发展程度进行比较,要取长补短,对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水平和趋势进行良好把握,在石油机械当中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成熟经验和技术,促进国内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发展。第三,要搞好科研调查工作。石油机械具有自身的特点,它大都是要求野外作业,由于环境多变,施工工艺复杂,要求对石油机械行业进行深入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明确石油机械需要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第四,要强调石油机械机电一体化的实用性。机电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实用性,因此,要石油机械行业的实际出发,对应选几个环节进行试验,如:石油化工设备、输油管线自动化管理以及计算机操作随钻测试等。切实提高石油机械的生产效率。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