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8-17 17:42:02
引言:易发表网凭借丰富的文秘实践,为您精心挑选了九篇农田白色污染的防治措施范例。如需获取更多原创内容,可随时联系我们的客服老师。
[关键词]垦区;白色污染;危害;防治
一、垦区白色污染现状
黑龙江垦区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农业发展的排头兵,在国家稳定粮食安全生产的政策引领下,不仅逐年加大农业投入,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在整体经济向好的状况下,城镇建设也迎来了春天,人口聚集,城镇发展和科技进步,也带来了农业、工业和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的快速增加。在各项环境污染中,白色污染越来越重,逐渐成为垦区不得不面对,又不得不探求加快治理的重要污染面源。不可否认,塑料制品的出现,在一定程度对各行各业起到了支撑作用,但随着塑料制品消耗量大幅提高,垃圾中塑料成分和比例也在成倍增加。 “白色污染”不仅污染环境,更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塑料制品进入土壤会影响农作物吸收,进入生活垃圾中给垃圾综合利用带来困难。因此,治理“白色垃圾”已成为垦区社会面临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二、“白色污染”的定义
所谓“白色污染”,是人们对塑料垃圾污染环境的一种形象称谓,它是指由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高分子化合物制成的一次性的塑料制品,在其使用后被弃成固体废弃物。由于缺少回收利用价值,其中,绝大部分被丢弃在环境中,主要集中于城镇、河道和道路两侧农田,湖泊和水塘中,不仅破坏了景观,造成了“视觉污染”,而且由于其具有在自然中难以降解的特点,对自然生态环境也造成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这种由废弃的一次性塑料制品通常多为白色,所造成的“视觉污染”和自然环境的破坏被形象地统称为“白色污染”。
三、“白色污染”的成因和危害
(一)白色污染的成因
垦区白色垃圾主要以农用塑料薄膜和生活塑料制品为主。随着科学技术在旱作农业的应用,为提高产量,覆膜种植和温室移栽大量使用,保证了农业稳产、增产,但大量的塑料垃圾也在不断的产生,由于回收难,白色污染成为了旱作农业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生活塑料制品更是五花八门,品种繁多,尤其是方便袋的大量生活使用,更是形成白色污染主要来源。这两种是垦区白色污染的主要产生根源。
(二)白色污染存在两种危害
1.“视觉污染”。是指散落在城市和农村中,人们随手丢弃的塑料废弃物对市容、镇容和村容及景观的破坏.例如散落在农村街道两旁、漫天飞舞或挂在枝头上的超薄塑料袋,农田白色一片的塑料薄膜,这些都给人们带来不好的视觉刺激,人民对此反映强烈。
2.“潜在危机”。是指塑料废弃物进入自然环境而难以降解带来的环境问题,其危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不易回收,回收成本高,利用率低,利润少,且回收价格低,导致不愿回收的现象发生。二是难以降解。回收的塑料废弃物不易处理。若将其焚烧,则产生大量的有毒烟雾,污染大气,易形成酸雨;埋于地下,很难降解,且对土地产生毒害,改变其酸碱度,导致农业减产;进入水体或陆地,不仅影响环境,易被动物吞食,导致死亡,破坏生态平衡。三是高温分解出毒害物质,在达到65℃时,毒害物质就会析出并且渗入到食品中,对肝脏、肾脏、生殖系统及中枢神经等人体重要部位造成危害。
四、“白色污染”的防治
黑龙江垦区对治理“白色污染”十分重视,在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同时,加大了回收利用,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一)加强垃圾分类管理
从家庭开始分类,居民住宅、公共场所都有分类垃圾箱。居民自觉按要求投放,很少有随地乱扔废物的现象。密闭的专用车上门收集垃圾。废纸、废塑料等包装废物送往工厂再生利用,厨房、庭院垃圾用于堆肥。不能再生利用的垃圾在对环境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填埋或焚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很高,各环节流失到环境中的垃圾极少。
(二)加大回收力度
垦区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几千吨,由于数量不断增加,而回收利用率却很低(几乎不到20%),废弃塑料大量散落而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治理“白色污染”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热点问题。而治理“白色污染”的其中一种有效办法就是限制产量和加大回收力度。主要通过对废旧塑料收购部门的补贴,提高收购价格,提升民众收集塑料的积极性,实现废旧塑料的高效回收。
(三)加大宣传力度
治理“白色污染”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应采取积极对策,运用行政、科技、经济等手段综合治理。特别是要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和加大优化环境的措施。利用各处行政组织、新闻媒介、学校教育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普及有关知识,大张旗鼓地宣传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及其危害。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废塑料的回收,提高使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包装材料,适度包装,节约资源,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包装产品。提供垃圾分类回收,反对随手丢弃垃圾,减少垃圾产生量。
(四)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包装物
在形成“白色污染”的废塑料中,几乎全部为塑料包装物,尤其是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一次性超薄塑料袋等。前者在我国的年生产能力达到70亿只,由于重量轻、体积庞大、难以清洗干净等原因造成回收成本高、难以有效利用。后者,由于使用面非常广、很薄等原因造成环境中污染物随处可见,回收困难。因此,限制或禁止使用难以收集、处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物,减少和控制使用塑料包装材料避免过度包装,严格地进行适度包装。
(五)推广使用替代品
目前,许多环保产品为治理白色污染提供可能,如:纸模塑类,以纸浆为原料生产餐具;植物秸杆类制品,以植物的秸杆、稻壳等粉碎压制成型;淀粉类制品,以玉米淀粉、甘蔗粉为原料制作餐具;生物降解塑料类,在塑料中混入光催化原料、淀粉以达到降解的目的。要不断推广使用可降解制品来替代难降解的塑料制品,来促进替代产品的开发利用,使难降解塑料制品能早日退出我们的生产、生活领域。
[关键词]土壤污染;危害;防治重要性;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TE9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0-0134-01
在环境问题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土壤污染。土壤污染一般是指人类自身生产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源进入土壤后,土壤在短时间内很难对其进行净化,以至于污染物积累越来越多,会极大的破坏土壤的生态平衡,从而土壤质量会逐渐降低。在土壤污染中,土壤的生产力状况是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土壤污染物标志有两个:一是使土壤正常功能遭受破坏;二是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加强对土壤的保护措施,不仅会使地下水和地表水变得更加安全,而且还会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的土壤污染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以及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土壤污染问题变得更为严重,本文就此问题展开分析,并给出了具体对策。
一、土壤污染的简单含义
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其次,从有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是指化学农药;从无机污染物来说,土壤污染物主要分为重金属污染、“工业三废”以及放射性污染物。土壤污染的特点表现如下:a.较强的隐蔽性和滞后性,土壤污染很难去辨别,同时一般是污染问题出现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b.会不断的累积,当土壤污染后,土壤中存在的有毒物质并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散,而是不断的进行累积;c.无法逆转程度比较高,若土壤被重金属污染后,则土壤很难恢复原貌;d.治理难度比较高,由于土壤污染受多种因素影响,因而土壤治理难度变得更高。土壤污染物的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四种:一是来自农业的污染,它也是造成土壤污染的根本原因;二是来自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比如最突出的现象就是“白色塑料污染”;三是来自大气污染,比如土壤酸化主要是由SO2导致的酸雨形成的;四是来自水污染,比如工业以及生活污水的不合理排放,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土壤污染。
二、土壤污染的危害
1.不合理的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
通过观察数据,能够发现人们对生活以及工业污水灌溉的忽视程度占九成以上,他们认为污水灌溉工作没有那么重要,导致常常会出现生活以及工业污水排放不合理现象。有些人们认为生活污水中含有很多的植物养分,因而将生活污水运用到农田灌溉中,短时间内确实会促进植物的生长,但是他们却忽视了生活污水中可能还会含有其他有毒物质,从长期的角度来看,有可能会引起农田土地的酸化、碱化以及盐化。同时,还有一些工厂往往不对工业废水进行必要的处理措施,直接将其随意排放,导致会使受污染土壤内的重金属物质大大增加,若人们使用本土壤种植的作物,会导致关节痛、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病,甚至孕妇在食用后还会导致婴儿畸形。
2.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我国土壤污染的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增多,土壤土壤变得难以治理。在农业生产中,人们为了提高自己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多都是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适度,则会促进粮食作物产量的提高,但是现如今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农药和化肥存在着过度使用的现象,不仅粮食作物产量得不到很大的提高,而且还会对土壤造成污染。农药本身就具备很大的危险性,由于农民灌溉农药技术水平较低,导致一大部分农药会直接渗入土壤,它会在土壤中不断的累积,从而对人体以及牲畜健康造成影响。同时,农药的使用杀死了各种虫类、微生物,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作物的损失。化肥中含有大量的化学元素,过度使用氮肥的话,会使土壤结构受到破坏,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土壤板结”现象。
3.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
根据研究调查显示,我国人们自身保护环境的意识比较薄弱,导致固体废弃物不合理丢弃现象屡见不鲜。土壤污染物的固体废弃物的主要来源是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有些人们将城市垃圾随意丢弃或者丢弃到错误的地方,则会极大的造成土壤污染。比如塑料制品在生活中的使用比较广泛,不仅食物的保鲜会应用到塑料制品,而且因其便携常常被当做购物袋,但是这种塑料制品本身难以挥发以及具有很强的难以降解性,如果人们在使用完塑料制品后,将其随意丢弃或者不合理丢弃,则会对土壤造成“白色污染”,从而间接的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三、土壤污染防治的具体措施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应对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1.污水灌溉要注重科学合理
首先,有关部门要制定出有关农业灌溉用水标准,污水经检测后看是否可以排放,来降低生活以及生产用水对农田的污染;其次,工厂要不断学习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不断加强工业污水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最后,国家要积极推广并研究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2.适度使用农药和化肥
首先,国家要注重农药的研究工作,要研究出效果大污染低的农药;其次,要不断提高农药喷洒技术,对农药使用剂量、时间以及范围要进行严格的控制;最后,要在农业生产中积极推广有机肥,来不断增加土壤的肥沃程度。
3.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加强对土壤污染工作的监督
首先,要不断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工作,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有利于人们自觉的爱护环境;其次,政府要不断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并加大对其监督和管理工作;最后,要为环保科研出台优惠政策,来鼓励人们参与环保科研设计。
做好土壤污染的防治工作,必须要坚持以预防为主,对已经遭受污染的土地采取相应的具体措施,同时还要不断改进土壤污染防治措施,来使土壤环境质量不断提高,从而为人体健康提供一个良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王艳娟,土壤污染的危害与污染防治[J];民营科技;2012年10期
关键词:白色污染;回收利用;可降解塑料
中图分类号:X705文献标识码:A
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给人们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将用过的大量塑料制品废弃物随意丢弃,给景观和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常见的塑料制品废弃物有:聚乙烯(PE)包装袋、保鲜膜、护套和台布等;聚苯乙烯(PS)可发性快餐盒和餐具容器、精密仪器、家用电器的发泡包装套等;聚丙烯(PP)包装膜及快餐盒;聚氯乙烯(PVC)透明片、热收缩薄膜及乳胶手套等。由于塑料包装物大多呈白色,人们形象地比喻为“白色污染”。
一、白色污染的防治
我国目前防治白色污染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
1、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及超薄塑料袋。“一次性方便,二百年污染”是塑料垃圾的形象写照。国务院办公厅的通知,根据《商品零售场所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管理办法》,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mm的塑料购物袋,超薄塑料购物袋被列入淘汰类产品目录,并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我国实施塑料袋收费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有望减少2/3,一次性塑料袋的回收率也将大幅上升。
2、回收利用是当前防治白色污染的主要手段。随着塑料工业的迅猛发展,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作为一项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措施,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发达国家,这方面的工作起步早,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益,我们可以借鉴其经验。
美国是世界塑料生产大国。据统计,到2000年,美国年生产塑料3,400余万吨,废旧塑料超过1,600万吨。早在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就已展开废旧塑料回收利用的广泛研究。20世纪末废旧塑料回收率达35%以上。其中,燃烧废旧塑料回收能源由八十年代的3%增至18%;废旧制品的掩埋率从96%下降到37%。美国在燃烧废旧塑料利用热能、热分解提取化工原料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些成果。另外,美国各州为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日本也是塑料生产大国。20世纪八十年代,其年均废旧塑料排放量占生产量的46%。废旧塑料的处理已成为日本的严重社会问题,而且日本是能源短缺国家,所以对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保持积极态度。九十年代初,日本回收利用废旧塑料率为7%,燃烧利用热能率为35%。日本在混合废旧塑料的开发应用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意大利是目前欧洲回收利用废旧塑料工作做得最好的国家。意大利的废旧塑料约占城市固体废弃物的4%,其回收率可达28%。意大利还研制出从城市固体垃圾中分离废旧塑料的机械装置。意大利对废旧塑料回收一般是将塑料碎片和纸片一起收集,分离后的废旧聚乙烯制品经粉碎处理,用磁筛除去铁等金属杂质,经清洗、脱水、干燥后,通过螺杆挤出机进行造粒。这种回收料再加入新料,可保证其具有足够的力学性能,可生产垃圾袋、异型材、中空制品等。
3、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的方法
(1)直接再生利用。根据原料不同,有3种直接再生利用的方法:①不需分捡、清洗等预处理,直接破碎后塑化成型。②必须经过清洗、干燥、破碎后造粒或直接塑化成型。③再生前须特别预处理。直接再生制品性能欠佳,一般只做档次较低的塑料制品。
(2)改性再生利用。是将再生料通过机械共混或化学处理进行改进的技术。如增韧、增强、复合、活化、高联等,使再生制品的力学性能得到改善和提高,可以作为档次较高的产品。改性再生利用的工艺路线较复杂,有的需要特定的机械设备。湖南大学的谢朝学等研制的利用泡沫塑料制轻型保温隔热建筑材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热分解法。热分解法就是将高聚塑料废弃物在高温条件或低温催化的条件下分解,使其回到低分子量状态,从而把长链的高聚物转变成了短链的不饱和烃的方法。这样得到的不饱和烃可以用来重新制造其他产品。此方法可用于处理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制品的混杂回收物,但对于那些含氯的塑料制品需分开处理,这种方法可用于反复处理高聚塑料废弃物。
(4)通过催化裂解制燃料油。将塑料废弃物收集起来,通过热裂解得到汽油、柴油等液体燃料。这样既减轻废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又节约资源,变废为宝。现在这一方面的技术日臻完善,已产生了好多专利技术。冀星等总结了废塑料油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四川大学化学系李晓祥、石炎福、余华瑞等通过试验表明:混合废塑料经过催化裂解制得的90#汽油和0#柴油的质量均达到国家标准。
(5)焚烧回收热能。对于难以分捡的混杂型废旧塑料,将其作为燃料焚烧具有明显优点:不需繁杂的预处理,也不需与生活垃圾分离,而且其生热值与相同种类的燃料油相当。残渣较少,密度较大,易于填埋处理。据统计,PE的燃烧热为46.63GJ/kg,PP的燃烧热为43.95GJ/kg,PVC的燃烧热为18.06GJ/kg。可见,PE、PP、PVC的燃烧热非常大。因此,可利用焚烧法来处理并充分利用其释放出的热量。但是,我们必须考虑一些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的生成,以及这些燃烧产物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潜在危害。如,聚氯乙烯(PVC)燃烧产生HCl、聚丙烯腈(PAN)燃烧产生HCN、聚氨酯燃烧时会产生氰化物等,因此必须在焚烧炉上安装污染气体的吸收装置,以实现整个流程的绿色化。
二、可降解塑料的性能、应用及前景
可降解塑料作为一种治理白色污染的全新技术途径,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已取得令人满意的进展。目前,主要的可降解塑料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以及光-生物双降解塑料三大类。光降解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制品虽加工简单、成本低廉,但控制降解难度较大,不宜进入垃圾填埋系统。完全生物降解塑料降解性能较理想,但其加工难度较大,工艺配方以及边角料的回收利用等技术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生产成本较高,价格昂贵并且用后需要全面地堆肥处理。
1、光降解塑料和光―生物降解塑料。光降解塑料就是靠吸收太阳光引起光化学反应而分解的塑料。光降解塑料的制备方法大致有两种:一是在高分子材料中添加光敏感剂,敏感剂吸收光能后所产生的自由基促使高分子材料发生氧化作用,达到裂化的目的。二是利用共聚方式,将适当的光敏感剂倒入高分子结构内赋予材料光降解的特性。常用的光降解剂有:金属盐类、二茂铁衍生物类、羧酸盐类、烷基硫代氨基甲酸铁类等。塑料制成的地膜有三个特点:①使用后,在阳光照射下可自行光分解,分解后的小残体可被土壤中的微生物继续分解。②使用寿命可以控制。③节省了回收地膜的费用,且解决了残膜对土壤和环境的污染。
光降解塑料的降解速度取决于日照的时间和强度,且降解后在被微生物分解前碎片易形成二次污染。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一是可以克服淀粉基塑料在非生物环境中难降解的问题;二是可以利用光敏体系的复合配比、用量来实现降解时间人为控制的目的。因此,目前工业化较多的是光降解技术与生物降解技术结合的双降解淀粉塑料。在一次性使用地膜中可采用食用淀粉或无机矿物质填充的可控光-生物降解塑料的全面降解技术进行实用性研究。我国可覆盖地膜的面积为5亿多亩,用量高达40万吨,使用价格低廉的光-生物降解塑料地膜较适宜。对于厚度0.005mm~0.015mm的降解地膜也可采用塑料单纯光氧降解技术,但一定要做到时控降解。这对解决废弃地膜污染农田的问题,造福子孙后代,具有深远意义。
2、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是指一类由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如细菌、霉菌(真菌)和藻类的作用而引起降解的塑料。理想的生物降解塑料是一种具有优良的使用性能、废弃后可被环境微生物完全分解、最终无机化而成为自然界中碳素循环的一个组成部分的高分子材料。“纸”是一种典型的生物降解材料,而“合成塑料”则是典型的高分子材料。因此,生物降解塑料是兼有“纸”和“合成塑料”这两种材料性质的高分子材料。生物降解塑料可分为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和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两种。破坏性生物降解塑料主要包括淀粉改性(或填充)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苯乙烯(PS)等。完全生物降解塑料主要是由天然高分子(如淀粉、纤维素、甲壳质)或农副产品经微生物发酵或合成具有生物降解性的高分子材料,如热塑性淀粉塑料、脂肪族聚酯、聚乳酸、淀粉/聚乙烯醇等均属这类塑料。
尽管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推广异常困难。一是因为可降解塑料袋承重能力低,不能满足顾客多装东西和反复使用的要求。二是可降解塑料袋色泽暗淡发黄,透明度低,给人一种不洁和难看之感,用起来不放心。三是价格偏高,成本难以接受。
3、可降解塑料的开发趋势及发展前景。可降解塑料尽管存在种种问题,但它的发展前景十分光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开发高效廉价光敏剂、氧化剂、生物诱发剂、降解促进剂和稳定剂等,进一步提高可降解塑料的准时可控性、用后快速降解性和完全降解性。②为避免二次污染,以天然高分子微生物合成高分子的完全生物降解塑料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③水解性塑料和可食性材料由于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用途而备受瞩目,也成为环境适应性材料的又一热点。④充分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可生产聚酯的生物性植物以降低生物降解塑料的成本。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措施
0.前言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们对于粮食的产量历来十分关注,然而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粮食产量的增加都是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的,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人们对农田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等,而且由于环境保护意识的缺失,大量的农业垃圾被随意丢弃,导致大片土地和水体、空气被严重污染,而且这种面源污染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愈演愈烈的趋势,给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带来极大的威胁,可见对农业面源污染采取防治措施,以免这种污染进一步恶化,是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要求的。
1.农业面源污染的原因
1.1农药的大面积过度施用
为防治各种草病虫害,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种类繁多的农药被越来越多的使用,而且随着草和害虫自身抗药性的不断增加,为达到杀灭的效果就必须不断增加农药的使用量,其中大多数的农药具有高毒、残留性强、不易分解的特点,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大量的非标靶生物遭到杀灭,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农药的喷洒导致大片土壤受到污染,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被大大降低,因此土壤中的腐殖质含量不断减少,农药的富集使土壤的污染程度越来越恶化,同时粮食、果蔬等上面残留的农药也给人们的健康带去威胁。
1.2化肥的大量使用
氮、磷、钾等元素是农作物赖以生长的重要元素,为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产量,在我国大部分农业主产区均长期使用化肥,这些化学肥料在促进农作物生长的同时也给环境污染带来隐患,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利用率低下,导致仅有少量化肥被农作物利用吸收,而大多数的化肥则流失到土壤中,由于其与土壤中的成分不协调,导致土壤的酸化和面层板结等现象,造成土壤肥力的不断消失,在土壤肥力下降的情况下,要想达到预期的产量,就需要使用更多的化肥,造成越使用越污染、越污染越使用的恶性循环,大片农田因此不再适合耕种。除了对土壤的污染外,由于雨水形成的地表径流以及通过土壤缝隙的扩散作用导致对地下水和地表水产生污染,在饮用水水源地容易造成饮用水中氮、磷、钾等成分的指标严重超标。
1.3农业垃圾的无组织排放
为保持土壤水分、抵抗干旱以及提高地温,地膜覆盖技术和塑料大棚栽培技术在我国很多地区得以不断发展,据调查,在1985年我国的地膜覆盖面积就已经跃居世界第一位,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这些地膜或塑料大棚的材料均是高分子材料,难以降解,由于农民环保意识的薄弱,在农作物收获后这些地膜被留置在土壤中,残破的大棚塑料被随意丢弃,造成“白色污染”,严重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土壤环境,而且塑料薄膜埋置在土壤中会否造成土壤中塑化剂超标至今仍没有确切的答案。
除了农业种植中的垃圾污染外,在农业养殖过程中垃圾的无组织排放现象也普遍存在。随着农业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场中禽畜粪便、养殖污水、屠宰废水等的排放量正在不断增加,由于农民环保意识的淡薄,重产出轻治理的思想使得大量的污染物随意排放,造成大量土地、水体的污染,据调查,农业养殖是导致水体中氨氮和总氮的含量超标的最主要原因。
2.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对策
2.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鉴于当前我国农业从业者的环境保护意识过于薄弱的现实,为降低农业面源污染,提高从业者环保意识首当其冲。首先,加强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建设,将法制观念通过媒体宣传、专题讲座等方式传递给农民,提高其法律意识;其次,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对于农业面源污染要查源头,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再次,要改变农业发展中“先污染、后治理”的落后思想,力求做到“预防为主、治理为辅”,并且“谁污染、谁治理”,使农业从业者充分种植农业生产带来的污染问题。
2.1加强对农药、化肥使用的监管
适当的对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因此,无论是对农药还是化肥来说使用都应当适量化、科学化,加强对使用的监管力度,使农药化肥在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
首先,应当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用低毒、残留率低的无公害农药取而代之,提倡发展和使用生物农药,并制定科学的施药计划,为降低杂草和害虫的抗药性,应当以几种不同成分的药交替使用。做好农药市场的监管,严禁违禁药物流入市场。
其次,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在施肥之前首先应当对土壤成分进行检验,作为施肥的参考,提倡以有机肥料为主,无机肥料为辅,多施农家肥,少施化学肥料,以充分保证土壤自身的肥力,要严格控制化学肥料用量,最多不超过每公顷400kg,施肥应当深施,防止土壤出现板结酸化,并采用底肥、口肥、叶面肥相结合的方式,充分提高农作物对肥料的吸收效率。
2.2发展生态农业
传统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只能尽可能降低面源污染的影响,很难完全做到无污染,因此发展生态农业,利用科技手段,并最大化地利用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与农业发展相结合,例如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利用科技手段来替代喷施农药,目前已经研究可行的措施有:采用超声波技术模仿雄性害虫的声音,吸引雌性害虫实施诱捕;利用害虫的趋光性对害虫进行诱捕和消灭;保护并充分利用害虫的天敌达到消灭害虫的目的。目前发展生态农业的成本还较高,尚且不具备大范围推广的优势,因此后续工作就是要降低成本,实现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消除由于农药带来的面源污染。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问题较为严重,这与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相悖的,因此一定要认清现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避免农业面源污染的不断扩大,将污染带来的危害降为最低,导致农业面源污染的因素很多,因此实际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索,将农业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促进农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饶静,许翔宇,纪晓婷.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发生机制和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8):81-87.
关键词:鄂尔多斯;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208
1 种植业面源污染现状
1.1 化肥污染
2015年,全市化肥(折纯)用量为13.38万t,每667m2均22.5kg,施肥面积占播种面积93%,农作物吸收利用率仅为35%,未被利用的氮、磷和钾等养分通过径流、淋溶、反硝化、吸附和侵蚀等方式进入环境,污染土壤、大气和水体,是造成种植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1.2 农药污染
近年来,随着鄂尔多斯市栽培方式和气候条件的变化,农作物病虫草呈多发、重发、频发态势,防治病虫草多依赖化学农药,造成病虫草抗药性增强、防治效果下降,出现农药越打越多、病虫草越防越难的问题,农药使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5年,全市农药(折百)用量为300.8t,每667m2平均47g,农药有效利用率为35%。农药的大量使用、防治的不科学及使用的不合理,导致农药“跑、冒、滴、漏”严重,大部分农药通过径流、渗漏、飘移等方式流失,污染土壤、水环境,造成部分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病虫害天敌种群数量下降,严重影响农田生态环境安全。
1.3 农田残膜污染
随着农牧民认识程度的提高以及覆膜栽培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地膜覆盖面积逐年上升,覆膜农作物涵盖了玉米、马铃薯、葵花、瓜果蔬菜等农作物,据统计,2015年,全市农作物地膜覆盖面积达到17.33万hm2,占总播种面积的40%左右,地膜总用量达到0.43万t,且多为厚度小于0.008mm的超薄地膜,残留地膜仍以人工捡拾为主,回收率仅为35%,每667m2平均地膜残留量3.4kg。残膜不易分解,妨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并抑制作物根系生长,对农作物生长有毒害作用的塑料增塑剂邻苯二甲酯会导致作物产量降低,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
1.4 秸秆污染
2015年,全市秸秆可收集量为188.6万t,用于秸秆还田、牛羊家畜饲料、沼气发酵原料等综合利用量为142.7万t,占农作物总秸秆量的76%;用于农牧民投入灶台生活做饭的燃料、无法消纳焚烧、丢弃等秸秆量为45.9万t,占农作物总秸秆量的24%,这些未被合理利用的秸秆,破坏土壤结构,降低有机质含量,污染空气、污染水质。
2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面临的困难
2.1 农牧民对种植业面源污染的认识不高
农牧民对种植业面源污染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的重要性、紧迫性在思想上还存在偏差,为追求产量、效益,不惜破坏、污染农田环境。
2.2 种植业面源污染检测、量化难
种植业面源污染的影响因子多,污染物具有不明确性,涉及随机变量、随机影响,例如: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等的变化直接影响农药、化肥等对土壤、水体、空气的污染程度。正常情况下,一次农药、化肥的使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是长期的、迁移转化的、相互交叉的,很难对某一种污染源进行检测和识别。
2.3 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机制不健全
种植业面源污染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虽然列入市政府的考核内容,但资金得不到保障,工作难开展;技术力量不足,尤其乡镇苏木缺少农技人员,无法有效开展种植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
3 种植业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3.1 合理用肥用药用膜、加强秸秆综合利用
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的开展,不断扩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及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化肥零增长行动,力争实现“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升耕地质量,减轻环境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目标;加快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扩大低毒生物农药实施范围,加速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提升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全市范围内严禁生产和使用厚度0.01mm以下地膜,从源头保证农田残膜可回收,并对加厚地膜使用、回收加工利用给予补贴;进一步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实施购置农作物秸秆还田机械补贴政策,结合国家耕地质量提升行动,对推广使用耕地深松深翻的技术进行补贴,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发展。
3.2 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
制定适合鄂尔多斯市的农业生产技术规程,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园,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大力开展“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工作。大力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率先开展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
3.3 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
按照鄂尔多斯市 “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的发展思路,增加秸秆的饲料化利用,以秸秆综合利用、农田残膜回收利用等为重点,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规模种植污染物科学治理的“双赢”。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通过示范带动,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一)领导重视,防治工作责任基本落实
一是明确了市农村环境治理监测站是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业务指导单位,同时,市政府与各县区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靠实治理责任,强化监督管理,有力地促进了全市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先后制定下发了《天水市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天水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天水市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使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有章可循。三是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通过财政途径和项目整合,加大对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二)加强宣传,农民环保意识逐步提高
一是通过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农村沼气、测土配方施肥、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等知识。二是开展“节能减排农村行”活动,安排节能减排现场咨询、节能减排成果展览和送技术下乡等活动,帮助农民树立环保意识,使农民群众认识农村面源污染的极端危害性。三是农技人员在下基层过程中,向广大农民群众面对面宣传农村面源污染的定义、特点、来源和防治知识,较好地调动了农民群众重视面源污染治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化肥农药地膜污染有效减少
在绿色粮油、蔬菜、中药材、林果基地建设上,全面推广旱作农业技术。一是大力推广以测土配方施肥、新型农药为主的节肥、节药等节约型农业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产品质量,减轻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对农田的污染。二是积极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设立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60万元,重点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业合作社。三是积极开展了尾菜处理利用工作。四是推广秸秆还田技术,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四)发展循环农业,资源利用率得到提升
一是大力示范推广"畜-沼-菜"“果-沼-粮”循环农业模式。二是大力发展"畜-沼-果、畜-沼-菜、畜-沼-粮"等循环农业模式。三是突出特色产业,示范推广"种-养-加"循环模式,在川道地区及浅山区,示范推广"果树种植-果品加工-果渣养殖-有机肥"和"马铃薯种植-淀粉加工-淀粉渣养殖-有机肥"、"公司+基地+农户"等循环农业模式。四是在蔬菜、粮食主产区示范"养殖-种植"结合模式。
(五)实施清洁工程,农村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近年来,天水市积极开展农村环境保护教育,倡导文明新风,转变观念、改变陋习,全面启动了农村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完善“清洁队伍、环境监管、基础工程”三大体系,加强保洁员、清洁员、监督员三支队伍建设,着重加强“垃圾、畜禽养殖、工业企业、噪声污染”四项治理工作。
二、存在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认识还不到位。
(二)污染量大面宽,防治难度大。
(三)基础设施不健全,缺乏治理长效机制。
(四)资金缺口大,治理措施落实不到位。
三、对治理农村面源污染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防治意识。要在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通过多种新闻媒体,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采取灵活多样和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广泛深入持久地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特点、主要来源、防治措施、防治知识,使企业投资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认识农村面源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和治理的复杂性;同时,加强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全面普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提高生产者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和科学生产水平,进一步增强企业投资者和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营造全社会共同防治农村面源污染的浓厚舆论氛围。
(二)加强农膜回收利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 要切实贯彻落实《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责任书和年度考核内容,促进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加大对废旧农膜回收企业的扶持力度,除积极申报享受国家、省上制定的扶持优惠政策外,在企业用地、用电、税收优惠、信贷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调动企业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减少白色污染。要大力推行测土配方和农田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技术,建立安全用药制度,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生物农药和新药械,提高农药利用率,全面禁用国家明文规定的高毒高残留农药,实现减少用药量、控制有害生物危害、控制农药残留、保护人畜安全、保护农作物及其产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的“一减二控三保”目标。要教育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科学施肥,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
(三)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结合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大力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加强管理,减少面源污染。要加快构建循环型农业生产体系,在农业领域大力推广资源利用集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产业链条循环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等农林牧渔多业共生的循环型农业生产方式,大力推广生态养殖,鼓励对畜禽粪便实行综合利用,做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利用化;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户用沼气、联户沼气工程等人畜粪便沼气化处理项目,扩大人禽粪便的处理区域,加快市场化生产步伐,促进企业良性循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要引进培育一批技术领先、规模发展、产业融合的循环龙头企业,重视秸杆牧业、农牧结合、食用菌业、有机肥业的培育发展,与农民建立联动机制,发挥企业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关键词:农业面源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分类控制
1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与特征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污染物(沉淀物、营养物、农药、化肥、致病菌等)以低浓度、大范围缓慢地在土壤圈内运动或从土壤圈向水圈扩散,致使土壤、含水层、湖泊、河流、滨岸、大气等生态系统遭到污染的现象。
农业面源污染具有形成过程随机性大、影响因子多、分布范围广、潜伏周期长、危害大等特点,且具有潜在性、复杂性和隐蔽性。目前,许多研究已证实了农业面源污染是导致水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影响了全世界陆地面积的30%~50%。面源污染由于没有固定的污染源,在治理和控制上难度较大。
2我县农业面源污染类型与现状
2.1 化肥用量超出安全极限
目前,我国的化肥使用量已位居世界首位,全国年使用量已突破4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化肥用量高达400 kg·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远远超出发达国家为防止水体污染所设置的225 kg·hm2的安全上限值。2009年,太和县30个乡镇施用化肥折纯总量为66191t,其中氮肥9144t、磷肥6582t、钾肥8260t、复合肥42205t,单位施用量573.7kg/ hm2,由于盲目超量施肥,致使化肥利用率低。
化肥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矿质肥料中重金属含量高于土壤本底。长期大量使用造成部分土壤重金属含量明显上升; (2)氮磷钾比例不协调,氮肥过量,造成肥料当季利用率不高,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硝酸盐含量超标,品质下降; (3)设施栽培田块超量施用化肥,加之频繁灌溉,造成土壤次生盐渍化和地下水污染; (4)大量化肥通过农田径流流入江河,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有关试验资料显示,在目前的施肥技术水平下,农田化肥的利用率仅为30%~50%,挥发损失约20%,淋溶损失约10%,反硝化损失约15%,地表径流冲刷损失约15%,总计损失量60%左右。据调查,在化肥损失量中约有15%通过地表径流进入水体,造成水质污染。
2.2 农药用量严重超标
目前,全国每年施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面积约为1.53亿hm2·次,其中90%使用的是高毒、高残农药,低毒的生物农药所占比例仅为2%~3%。太和县使用农药按纯量计算, 2009年1107 t,单位施用量9.6kg/ hm2,高出国家标准6kg/ hm2,病虫害综合防治率70%。农药的长期大量使用,致使害虫抗药性愈来愈强,且大量害虫天敌被杀灭,破坏了农田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农药每667 m2平均用量增加,造成农业面源污染。
农药面源污染主要表现在: (1)在蔬菜、果树等农作物使用禁用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夏、秋季发生率较高; (2)施药器械和方法落后,大部分药液洒落于土壤表面,形成在土壤中农药残留; (3)用后农药瓶袋弃置于沟渠边、池塘旁或施药后雨水冲洗,部分农药污染水体。
2.3 农膜
太和县2009年使用农膜584t,其中地膜约234 t,平均使用量为5.1 kg/ hm2。据调查测算,太和县农膜回收约500t,年残留量高达84t,残膜率达14%。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2.4 畜禽粪便造成水体污染
据农业部门统计,我县生猪存栏48万余头,肉牛存栏4.3万头,家禽355万只,畜禽的排泄物基本上未经无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河道或露天堆放,由于大多数没有得到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处理,大量畜禽粪便中的氮磷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成为当前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养殖一头牛产生并排放的废水超过22个人生活产生的废水,养殖一头猪产生的污水相当于7个人生活的废水。
2.5农村生活垃圾污染严重
全国因固体废弃物堆放而被占用和毁坏的农田面积已达13万hm2以上,加之农村环卫设施的缺失或不完善以及公众环保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生产、生活污水任意排放,垃圾泛滥成灾。据估算,据调查测算,2009年底太和县农村居民为150多万人,其中有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不到20万人,占13%,无粪污无害化处理利用设施的有130多万人,占87%;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基本无处理外排;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卫生厕所普及率不足15%。生活垃圾严重堵塞和污染江河、沟渠、道路、湖泊等,在影响人们生活环境质量的同时,还污染耕地、空气。
3农业面源污染的危害
3.1 污染水体,危及饮用水安全
当前,我国河流污染由局部发展到整体、由城市发展到农村;地下水污染由点到面,由浅层到深层;湖泊、水库富营养化加剧。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城乡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解决了一些城乡居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但是,饮用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有的城市饮用水水源污染加重,一些农村饮用水存在苦咸或含有高氟、高砷及血吸虫病原体等问题,对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3.2 污染土壤,危及粮食与蔬菜安全
土壤污染是指进入土壤中的有害、有害物质超出土壤的自净能力,导致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发生改变,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并危害人体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源十分复杂,污染种类主要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病原体污染。主要由人畜的粪尿、生活污水和垃圾等造成,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能传播伤寒、痢疾、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二是有毒物质污染。主要由农田施用过量的农药和化肥造成。据调查统计,全国被农药污染的耕地约940 万hm2。卫生部的调查结果显示,2004 年第一季度全国叶菜类蔬菜中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禁用农药超标率仍达10.5%;城市居民餐桌上的食品,90%以上受过直接或间接污染。在2004年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年会上,中外专家、学者呼吁,中国的农药与化肥用量已到极限,并已成为水环境污染的“元凶”,已到非治不可的地步。
由于化肥的不合理施用与过量施用,不仅导致肥料的经济效益降低和严重的面源污染,还导致了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下降。在一些地方,由于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肥力持续下降,农民为维持农田生产能力,更加依赖于增施化肥,“饮鸠止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
4主要防治理对策
要加大对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特别是对重要水体、空气和土地的面源污染,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注重源头控制”的策略。
4.1加强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
面源污染的产生、迁移过程非常复杂。主要由降雨径流、土壤侵蚀、地表溶质溶出和土壤溶质渗漏 4 个过程组成。国内水污染治理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是缺乏对点源和面源污染进行分类控制的意识,而产生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目前对面源污染的机理研究尚没有成熟的理论,无法对其形成科学的认识,进而制定科学的防治措施。
4.2 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与农药
推广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杜绝氮、磷肥料的过量施用。提倡科学使用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89),禁止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农药。
4.3研究开发易降解的农用薄膜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展可降解塑料的研发工作,其应用前景广阔。 尽管目前开发的可降解塑料尚未彻底解决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但它仍然是一条缓解矛盾的有效途径。可降解塑料的出现,不仅扩大了塑料的功能,缓解了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而且从合成技术上展示了生物技术的威力和前景,将是21世纪新材料发展的重要领域。
4.4 加强农村环境整治
4.4.1农村固体废弃物治理
引入城市模式管理农村垃圾,参照城镇固体废弃物处理方式,对农户的固体垃圾实行以自然村庄为单位,集中收集处理。建设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配备专门的卫生保洁员和简易清运车,将垃圾收集清运到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场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农村垃圾管理无序的状况得到大大改观。在垃圾处理中,要结合农村特点,利用科技手段处理农村垃圾,建设垃圾处理与利用集成的新模式,变废为宝,切实做到农村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建设环境优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4.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主要是农户生活洗漱用水。治理方法以能过污水收集管网进入污水处理池,可集中亦可分户处理。生活污水处理流程:暗管沉淀池厌氧池兼氧池过滤池缓冲区(湿地、农田等)水渠。
4.4.3养殖业污染源治理。这类污染主要是农户畜禽养殖和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以及水产养殖业对环境的污染。①一般农户人畜禽粪便处理流程:粪便池(禽舍、畜棚、厕所)沼气池农田。②大中型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流程:畜禽粪便干湿粪分离。
4.4.4水产养殖对水体污染的治理
提高饵料和药品利用率,减少投饵和用药量;设置增氧机;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撒播光合细菌,吸收降解和转化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定期清淤,减少鱼病进而减少施药量。
4.4.5种植业污染源治理
种植业污染源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农用地膜、作物秸秆等对生态环境和水体的污染。其主要治理措施:①削减农药使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一是通过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体系,实施达标防治,避免盲目用药和乱用药;二是推广应用高效低毒农药、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减少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三是实施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扩大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控害措施,推广“以虫治虫”“以菌治虫”“灯光诱杀虫”“黄板诱杀虫”以及使用防虫网等措施,削减化学合成农药的使用量。②大力推广应用有机肥,削减化肥使用量。一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推广平衡施肥技术;二是实施化肥深施技术;三是实施增施有机肥措施。③农用残膜的集中回收再利用。农用残膜再利用性能较好,只要集中回收,就可进入再利用循环系统。
4.5.6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一是因地制宜搞好秸秆还田,既可直接粉碎还田,也可粉碎堆沤发酵后还田;二是大力推行秸秆过腹还田,在有条件的饲养小区,积极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微贮等技术,实行过腹还田;三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
【关键词】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保护措施
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垦殖率日益提高,人们在片面追求农作物高产的同时,盲目地增加化肥的用量,忽略了农家肥(绿肥)的施用。一些地方施用化肥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也就是所有耕地的农作物基本上都使用了化肥。由于施用的化肥多是速效的无机肥,肥料比例不尽合理,导致大多数耕地缺氮或缺磷或缺钾。又因使用技术粗糙,使化肥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造成污染。
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改革开发放几十年来,各种农用膜生产及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料、提高光能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手段。但是,由于普通地膜的化学性质稳定,不易被分解,所以,在使用农膜的同时,也给农田及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呈大片状存在,逐年积存于耕地里,阻碍了土壤毛细管水上升和地面水的渗透,影响了土壤中养分的顺利移动及根系正常生长,给作物造成了大幅度减产,形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有关部门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地膜在农田中年平均残留率约20%,当土壤中残留地膜4300克/亩时,可使农作物不同程度的减产:玉米减产11.4%、白菜减产14.6%,由此可见,普通地膜的使用已进入恶性循环状态。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及粪便资源化情况。养殖厂产生的粪便等污染物主要是就地利用和作为肥料,均没有污水处理设施。由于畜禽散养多而规模化养殖少,加大了畜禽养殖污水处理和粪尿综合处理利用的难度。
农村能源结构状况。农村村落分布较分散,不利于村屯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绝大多数直接燃烧生物质能,处于一种落后的效率很低的能源结构。而风能、太阳能占农村能源比例微乎其微。多少年来,农村一直用秸秆、木材、稻草作为生活能源,用于取暖做饭。
根据农村环境污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加强教育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农民环保意识不提高,农业农村的环境污染就得不到根治,因此,从宣传《环保法》着手,通过各种媒体和培训班,讲用会、表彰会等,把《环保法》讲深讲透,把保护环境”灌输到每个村民头脑中,不断提高他们环保意识;同时利用《公民道德规范》改变农民的生活陋习,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起“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良好社会风气;通过提高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他们树立起农产品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从而改善人们生存空间,提高生活质量。
建章立制,强化污染监督和管理。必要的规章制度是确保农业农村环境不受污染的重要保证。要根据《环保法》,制订各地各村切实可行的村规民约,把保护环境,防止环境污染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如配备清洁员,建造垃圾坑、组建环保小分队等等,强化监督和管理。环保工作只有做到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明显成效。
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场。以一村或几个村为单位,集中建设畜禽生态养殖场。养殖场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自筹资金,分户建造”,建成一个畜禽饲养、粪便无害化处理和治气或有机肥等综合利用的多功能的现代化的养殖场。鼓励“公司出资办场”,农户进场养殖”的做法,不但大大地改善了农村环境,而且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既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企业又有了稳固的源料基地,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兴建有机肥料厂。畜禽粪便是农业生产中宝贵的生产资源。由于近几年来饲养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结构的变化,以及化肥使用的方便,淡化了畜禽粪便的利用,使肥料源变成污染源。要使污染源变成肥料源,除继续推行多施有机肥,减少化肥施用量外,建造有机肥料加工厂是一项投资少、见效快、效益好的公益产业。
多途径综合治理环境污染。对已污染的农业农村环境,要采取以下措施:①充分利用农业环境本身的自净作用消除污染,如建造污染水塘、库,种植水生殖物来净化污水;利用林木绿化净化空气;通过深翻土地,增施有机肥料等农业综合栽培措施来促进有机污染物的分解,或是改变重金属毒物的化学形态;②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在防治病虫时,要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并采用药物防治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途径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要严格执行新制订的《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禁用清单》,从源头上抓好“放心菜”、“放心果”、“放心肉”等工程的实施;③搞好农业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规划,并法律给以保护,付诸实施。
应改变不合理的肉食结构,合理养殖,增加秸杆作为饲料量、实行轮牧、圈养,改善、恢复、增加草地面积。要抓好示范工程,推进乡村生态建设,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行沼气罐、节柴灶、节能地炕、太阳能暖房等生态示范工程。
农业生态示范区与有机食品产业建设。建设以林特生态为主复合型区域生态系统;以生态农业生产系统为主的生态示范区;以生态农业生产系统及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观光生态农业示范区。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高品质的环保安全型食品,而且也是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可以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谢涛,陈玉成,于萍萍.畜禽养殖场粪污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综合治理.安徽农业科学,2007,35
【关键词】加强;管理;预防;污染
前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及环境正在急剧发生变化,我们在努力创造一个舒适的生活世界的同时,也在加速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每个人都想生活在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环境里,享受高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然而我们在不经意间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使人们感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在人的印象之中,环境污染似乎只存在于城市,殊不知,如今环境污染的魔爪也伸向农村。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状况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举足轻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如何防治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使农业生态环境由恶性循环走向良性循环。这是我们当代人面临的首要任务。
1、概念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范围的各种天然的和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和。它是农村居民生活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实质也是村民与自然的相互依赖的关系。农村环境问题指农村居民在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以及在日常生产中所造成的破坏农村生态环境或者污染农村环境的现象。农村环境破坏及污染不仅严重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和身体健康,而且直接制约农村工业农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保护农村环境,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农村污染类型及防治措施。
当前农村存在污染主要是乡镇企业和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
2.1乡镇企业的污染,每当我们提到农村的环境压力,人们往往把视线集中到乡镇企业的污染上,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乡镇企业发展迅猛,这无疑对农村经济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谁又关注到乡镇企业在发展中造成的污染和破坏环境的问题。
2.1.1污染行业多,“三废”排放量大。我国的乡镇企业生产经营广泛几乎涉及到各大企业与部门。污染化较严重的造纸、印染、采矿、冶炼、砖瓦、水泥、农药、制革等行业。乡镇企业中这些行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三废”处理设施不健全,污染十分严重。
2.1.2乡镇企业污染源分布面广,乡镇企业规模小,行业多,资源利用率低,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有些经营管理者只因缺乏环境保护和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只注重眼前的经济效益,忽视长远的环境及社会效益,乱占耕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
2.1.3乡镇企业缺乏统一规化管理,盲目上项目到处乱建,使环境普遍遭受污染。
2.1.4因乡镇企业存在多极层管理和多种所有制,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管理机构,环保工作也难以管理。
2.1.5农村乡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再加之乡镇企业数量多、范围广、无专门管理人员,造成企业环境管理失控的原因。
解决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最根本的措施是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要从当地实际出发,把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与生产经营同等重要的位置。首先抓好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6.5世界环境日”到农村宣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环境保护科学知识等,使人人都知道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危害性。同时,乡镇企业生产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淘汰那些陈旧设备,降低物耗、水耗、能耗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2.2农用化学物质的污染,现代农业生产过程中使用越来越多的农药、化肥、塑料薄膜等农用化学物质,这些农用化学物质的使用一方面使农业大幅度增产,经济效益提高。另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破坏生态平衡,降低产品质量。
2.2.1化肥污染:据国家统计,化肥在使用过程中浪费严重,造成对农业环境的污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不合理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物质减少。
二是部分化肥随农业退水和地表经流进水体,造成了水体的富营养化,据监测,农村许多浅层地下水硝酸盐氮、氨氮、亚硝酸盐氮都严重超标其中还含有一定的致癌物质。
三是化肥中过量的重金属成分流入环境中,被农作物吸收,会损害人体的健康。
四是化肥不合理应用,还会造成大气污染,碳肥的不正确使用会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增强温室效应引起污染。
2.2.2农药的污染:我国在80年代生产的农药以高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为主,所以大部分有毒物质散失于环境之中,使大气、土壤、水全权受到污染并通过食物链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在我国农村,人们没有意识在喷酒农药之前仔细阅读农药说明书,检查喷雾器是否干净喷药时抽烟、吃东西等。用完后的农药玻璃瓶没有打碎,更不知掩埋在1米深的土中。因此农药一方面通过皮肤和眼睛接触,损害人体。另一方面通过呼吸系统吸入引起呼吸道疾病严重的会导致中毒甚至死亡。农药的大量使用还会造成生态平衡失调,物种的多样性减少,使农村生态更加脆弱。
2.2.3塑料薄膜污染:农膜的使用给农业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但给农田土壤带来了污染,被称为“白色污染”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膜留在土壤100年也不会烂掉,会影响农田机械耕作,容易造成农作物倒伏、死苗、减产影响土壤结构,影响正常灌溉,这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患。
2.2.4空气污染,以前在农村每当农民收获完的玉米、小麦剩下的秸杆就要焚烧掉,一方面焚烧后的灰分可当作化肥,另一方省去了清除的力气。可焚烧的浓烟不权使人眼睛流泪,而且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增加了二氧化硫和降尘的含量。